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

2024-07-04

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15篇)

1.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 篇一

导语: 其实关于圣诞节,民间有很多具有丰富色彩的传说,而这些传说是真的吗?难道圣诞老人真的会在你睡觉的时候爬进烟囱给你送礼物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圣诞节的三个小故事吧!

1、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

也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据说他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

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2、传说有个心地善良的没落贵族,生活非常艰难。

三个女儿快要出嫁了,他为没有钱给她们买嫁妆而难过。喜庆的圣诞夜,三个姑娘早早地蜷在炕上睡觉了,剩下父亲在长吁短叹。圣诞老人决定帮助他们。他在他们家的烟囱里撒下了许多金子,落进姑娘们烤在火炉旁的长统丝袜里。

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圣诞节的袜子就这样产生。

3、另一个传说记载。

据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

这个故事就成为圣诞树的来源。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2.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 篇二

一、口头性是民间故事的语言特征

民间故事它所反映的特定环境是“民间”, 故事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是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学, 籍以反映自己的心声, 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忠孝善恶的心态。

民间故事的语言艺术和其他书面文学创作作品的表现形式有本质的区别, 它以口头性语言作为自己作品的重要表达工具。它以语言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便于讲述, 便于记忆而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千年不衰。因此, 口头性语言特征成为她必不可缺、独一无二的的特性, 可以说没有口头性就没有民间故事, 更谈不上有民间文学。

民间故事, 既口头“创作”, 又口头流传。它的语言运用, 就完全掌握在搜集整理者的手中:讲述人的生活年代, 故事人物的历史时代, 决定着语言的运用。简单的说, 就是什么样的历史时代、生活环境, 决定了用什么样的语言。民间故事的语言用词必须满足易讲、易记、易听、易传的要求。

民间故事是写给读者“听”的, 不是写给读者“看”的。虽然用文字来表述故事情节, 但绝不能忘记故事是“讲”的, 而不是“写”的。

传统的民间故事, 只能用“传统”的语言, 用现代语言去反映古代的故事内容, 或者用古代的语言来描述现代的故事情节, 显属不伦不类。

用文字整理民间故事, 决不意味着民间故事可以从口头性变成书面性, 民间故事的口头性是无论什么表现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二、民间故事整理中语言运用的缺陷

“真实记录, 慎重整理, 紧跟时代, 符合历史”是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工作的一条公认原则, 也是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从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 认真总结得出来的经验。

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 民间文学业余爱好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较为优秀的、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但由于整理者所处的环境因素, 如民族、地域、学历、岗位不同, 有的还掺杂着领导意图, 而使搜集整理的许多民间文学作品,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破坏了民间故事固有的民族性、地域性, 特别是口头性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 表述手法混淆:

有些作品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字描写手法来描述民间故事, 试图来显示整理者的文字才华。写一个站在海边的旅游者用“一望无际的大海映在他眼帘中, 看近处小船穿梭不停, 望远处帆星点点, 啊!”;写一个漂亮的姑娘用“皙白的皮肤透露出洁莹的月色, 喷红的面庞闪耀着太阳的春辉, 脚步移时花草笑, 手掬清泉水欢唱……风拂青发比孔雀开屏还艳丽”等等, 乍看像写散文, 写抒情诗, 一点民间故事的语气也没有, 更谈不上是写民间故事了。

(二) 历史时代混淆:

一般而言, 我们所说的传统民间故事是指发生在建国前的民间故事, 建国后的民间故事, 大抵用近代的或现代的用词来划分。但因为大多数整理者是“现代”的整理者, 因而许多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出现“古为今用”的穿越和“今为古用”的返古现象。出现不古不今、古今混乱、不洋不土的手法。反映前清或民国或抗战时期的民间故事时, 出现“警察”“派出所”“身份证”等称谓, 八路军、新四军集合时用“全体都有”的现代语言, 反映近现代的民间故事时, 出现“县长明察, 局长训示”等用语。“囧途、酷毙了、帅呆了、粉丝、杯具”等雷人语言用词, 只能用于本世纪初的民间故事语言中, 用在上世纪中后期, 就会给人“天头地脑”的感觉。

(三) 人物形象混淆:

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灵活现、个性鲜明是民间故事整理者应该竭力追求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来“听”你的故事, 但过分追究或刻意塑造人物形象就会适得其反。人物形象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完成人物塑造的特点:关羽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个“忠”字来衬托,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则突出在一个“愁”字上。描述关羽、林黛玉这样的人物时, 语言用词就必须贴近“忠”和“愁”的特点。只求情节离奇古怪而刻意甚至歪曲人物形象来使故事情节吸引人的手法是故事整理者必须避免的。因而整理民间故事中, 反映人物形象的语言运用, 必须慎之又慎。

三、民间故事语言运用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民间故事既然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又通过劳动群众口头流传, 那么, 整理民间故事时, 就必须牢牢记住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简洁明快, 符合民间故事的口头性特征, 严格掌握民间故事用语与书面文学的区别, 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的运用:

(一) 注意地域环境的差异:

民间故事的特定环境在“民间”, 就不可避免的有地域性语言特征。地域性或民族性决定了语言 (方言) 运用在民间故事整理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用准用好语言 (方言) , 对民间故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民间故事能够吸引“听众”的重要手段。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语言 (方言) 特点。如指代“男孩”就有“崽、仔、囝”, 指代“女孩”就有“妮、妞、囡”, 指代妻子有“老婆、内人、媳妇、婆娘、堂客、屋里的、孩子他娘”等称谓, 不能东西南北相混淆。

(二) 注意人物个性的差异:

民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的故事艺术, 在描写人物时唯有通过贴切的语言描写, 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性格鲜明。《水浒传》中所塑造的一百零八个英雄, 性格各异, 栩栩如生。李逵的“急”、鲁智深的“燥”、武松的“狠”、林冲的“忍”、宋江的“奸”等等的语言描写, 使古今任何一个作者都自叹不如。他们的性格造就他们各自有一段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 语言运用不以他们的个性来描写, 就达不到这一效果。

(三) 注意历史时代的差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 今天整理表述的民间故事, 对于整理者而言, 是属于“回忆”型的, 所用的语言一定要符合故事描述的那个时代, 不能用整理者所处的时代语言来臆造。“老公、老婆”“丈夫、妻子”“平民、百姓”等这些语言是现代语言, “相公、娘子”“官人、夫人”“草民、臣民”等是古代语言。这种看似简单的人物称谓, 运用得不恰当, 就会古今颠倒, 授人话柄。

(四) 注意民族习惯差异:

民族习惯语言也如同地域性、时代性一样,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汉族、畲族、彝族、回族的语言肯定存在着巨大差异, 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 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 诸多凝结着广大少数民族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结晶的民间口头文化, 如大多数“口语”“生产、生活用语”, 只能靠汉字来指代, 并逐渐被汉文化所取代。伴随着民族艺人的相继消失, 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正陷入无人传承的窘境 (即年轻人不懂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 。因而语言运用如果脱离了该民族的习惯, 一味用汉字来描述, 就会让“听众”云里、雾里搞不清楚, 像进了迷魂阵。如“妻子”这一称谓, 汉族人大多数用“老婆”一词, 而畲族人则用“布娘”一词, 描述妻子用词时, 不分清楚就会不三不四闹笑话。

(五) 注意开头和结尾:

口头性文学作品决定了民间故事的开头应该娓娓而讲, 徐徐而来:“从前有一个……”“很早的时候……”, 做到语言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 尽快进入情节, 让“听众”基于产生“下面怎么样?”的心态。通过符合“听众”心态的语言描写, 达到“你不想听, 骗也骗你听下去”的目的。结尾语言也要十分简洁, 三言两语, 戛然而止, 切忌拖泥带水。

诚然民间故事的语言也要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 也要“与时俱进”, 但绝不能超越历史的时代的脚步而生搬硬造。只有充分运用民间故事自己独特的口头性语言特征, 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学。

参考文献

[1].唐梓桑《试谈民间故事的语言》 (施怀德主编《八婺文化探微》)

3.圣诞节的故事 篇三

A Christmas Story

Year after year my brothers, sister and I would wait anxiously on Christmas morning to hear my father’s voice saying it was all right to come down. Usually I was the first one awake. I can remember Christmas since I was probably 6 or 7. I remember every year, starting at Thanksgiving, my growing eager for the season.

Even now as I look through the boxes of Christmas decorations[装饰品], I see the same familiar ones: the ornaments[装物] with our birth years on them, our five stockings, four for the kids, one for the dog, and my father’s “Winter villagethat is set up on the mantle[壁炉架] every year. It used to be easy for us to decide when to put up the decorations. But now that we all have jobs and social lives, it is usually a rushed[匆忙的] activity. I’m still not sure what year our annual[每年的] watching of White Christmas注 ended.

Each year, especially as we get older, little things change and during the holiday season is when you realize it. It almost brings a pain to a little place in your heart where all your hidden feelings go. The worst was the year after two of my grandparents had past away. Besides going to my mom’s mother’s house on Christmas Eve, and my dad’s parent’s house on Christmas Day, we just had our family over to our house on Christmas Day. Now when I think back to it, I miss having my grandfather slide our presents across the floor. I even miss him calling me my nickname “Jessie,even though I can’t stand[忍受] when people call me that.

Things change, not always for the good, but not always for the bad either. And the things that don’t change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meaning to us, and I’m sure they will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After all, every time I hear my father’s words “All right you guys, come on down, nice and slowand we go down the stairs in age descending[递减] order, first my older brother, then me, then my sister, then my younger brother, I still get the same feelings in the pit of my stomach[心窝]...the feelings of love, giving, peace, and most of all the true Christmas spirit.

每一年的圣诞节清晨,我和兄弟姐妹们都会焦急地等着父亲叫道:好了,可以下来了。通常我都是第一个醒来。我对圣诞节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每年从感恩节开始,我心中对圣诞季节的期盼就与日俱增。

如今翻看圣诞饰品盒的时候,我看到的装饰品还是和童年时代一模一样:写有我们出生年份的装饰物;五只圣诞袜,其中四只是给孩子的,剩下一只是给小狗的;还有父亲的“冬日村庄”模型,每年他都会把它放在壁炉架上。以前,决定什么时候挂上这些饰品对我们而言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现在因为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社交生活,这事儿也变成了一项仓促的任务。我也不记得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我们不再看每年必看的《银色圣诞》了。

每一年,尤其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细小的事情开始发生改变,而我们往往就是在节假期间察觉到这些变化的。这几乎让我们心中收藏着最隐秘情感的角落感到隐隐作痛。最糟的时候是两位祖父母去世那一年。圣诞节前夜我们家会去我的外祖母家,圣诞当天就去我祖父母家,要不然就是在圣诞节那一天全家人都过来我们家里。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怀念祖父推着那些礼物滑过地板,甚至怀念他叫我的小名“杰西”,虽然我讨厌别人这样叫我。

4.圣诞节的由来传说 篇四

12月25日是西元274年罗马皇帝奥勒良指定的庆祝罗马帝国官方庆祝叙利亚太阳神苏里耶和伊朗太阳神米特拉的节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为“不可征服的太阳”生日),这一节日一直持续到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之后被禁止。叙利亚太阳神崇拜最早是古罗马国王安东尼努斯(Marcus Antoninus)引入古罗马帝国还取代了主神朱庇特,并在奥勒良国王时期成为国家节日。这一天是为了庆祝太阳的重生或回归,因为那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期,用中国的概念表示就是指罗马历法的冬至节。

那一天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同时庆祝太阳回归的那一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都是作为重要节日庆祝的。而存在太阳神的文化,这一天都成为了太阳被拟人化后诞生的日子。早期基督教会为了利用这一天假日,也试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就把耶稣生日指定在了这一天。所以除去强加的宗教意义,圣诞日其实就是西方的“冬至”日。

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天就是原始人类用作庆祝丰收并杀死牲畜和发酵酒类的日子。北欧土著萨米人在这一天祭祀他们的太阳神北威(Beiwe)。苏美尔、巴比伦等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马尔杜克打败黑暗。印度教则在这一天祭祀太阳神苏利耶(Surya)。而伊朗民族和n教徒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米特拉战胜黑暗的节日“耶尔达节(Yalda)”,也是伊朗历第十月的第一天,标识冬季的开始。古代斯拉夫民族认为老太阳神霍尔斯(Hors)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的12月22日被黑暗之神打败后死亡,于是斯拉夫人为此跳了霍洛舞(Horo/Khorovod),一天后,即23日太阳神霍尔斯死而复生,成为新太阳神古例大(Koleda)。在爱琴文明里,这一天被称作例纳节(Lenaia),也是希腊提洛历的第一天,是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被女祭司美娜德撕碎并吃掉又转生成婴儿。而这个节日影响到了古罗马共和国并成为了纪念酒神的布鲁马利亚节(Brumalia,拉丁文意为最短日)。同时,古罗马也在12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里以纪念罗马神话的农业神萨图尔努斯(Saturnus)的名义进行聚餐。因此这些关于太阳的印欧神话被近现代耶经学者们认为才是耶稣信仰的起源。不仅仅是纪念农业神的聚餐和太阳神的生日,也在于早期基督教耶稣形象借鉴自米特拉神像以及同样出身于处女,以及取材于其他神话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牛顿认为圣诞节就是按冬至日确定的,而且16世纪的法国修辞学教授杜朴斯(Charles Dupuis)和哲学家伏尔尼(Constantin-Franois Volney)则指出耶稣的一生都是按太阳通过黄道的轨迹塑造的,这一点与叙利亚、埃及和波斯的太阳神一致,都是在冬至日出生,随着处女座上升,再随着牡羊座出现直到春分日复活,玛利亚就是附会处女座,耶稣有羊的比喻实则是暗示太阳经过牡羊座。

其他的解释

曾有许多不同的日期被建议用来纪念耶稣诞辰,但为什么用12月25日这样一个日子来纪念还有其他解释。下面列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一、《天主教百科大全》上的关于圣诞节的条目 介绍了各地最早的圣诞节。圣诞节并没有出现在早期基督教的节期之中,如爱任纽和特土良都未提及。关于圣诞节期最早的记载来自公元2左右的亚历山太,其时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称,有些埃及神学家不仅对基督的生年,同时也对他的生日过分好奇,并把这个生日定在奥古斯都在朝的第二十八年 Pachon 月25日(即公历5月20日)。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时亚历山太的教会确定了 dies Nativitatis et Epiphaniae(圣诞节和主显节的日期)。在12月庆祝的圣诞于五世纪时传入埃及。在耶路撒冷,来自波尔多的朝圣者 Egeria(亦称 Silvia)见证圣烛节(圣诞后四十日)是在1月6日后的四十日,而当地圣诞应为一月六日。在安提阿,公元386年前后金口约翰呼吁教会统一在12月25日庆祝基督诞辰,其中一部分人在其他日子庆祝这一节期至少已经十年。

二、圣诞节基于耶稣受难日。由于耶稣死亡的确切日期在四本福音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早期的基督徒试着去推测,得出大约在3月25日或者4月6日。根据圣经旧约预言救世主将死于整岁数或者他降临的某一个整年,基督徒以此来推算耶稣的生日:耶稣受难日加上9个月就是他的生日――12月25日或者1月6日。但是这种说法从来没有被耶经学者们认可。只是某些基督教会欺骗非基督徒的幌子。实际上复活节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死亡日也就不一样,而同时历法也是一片混乱。在假设新约没有说谎并无视四大福音书自相矛盾之处同时假设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晚餐的前提下,西元罗马尼亚天文学家Liviu Mircea和Tiberiu Oproiu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耶稣死亡日期是西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下午3点。牛顿算的是西元34年4月23日。即使如此,不同的假设和前提得到的计算结果都是不同的。

三、早期基督徒借用异教的不同的神如阿波罗太阳神,地狱判官荷鲁斯(埃及主神之一),丘比特(罗马主神),普路托斯(希腊神),释迦摩尼(佛教)或者的远古时代诺亚之曾孙宁录生日来庆祝。耶稣和玛丽就来自荷鲁斯和他的母亲艾西斯的故事。按此说法圣诞节是从异教徒那偷换来的。

四、来自耶稣降生于光明节期间的传统(犹太光明节,基色娄月(Kislev)25日,开始于Tevet)。 基色娄月一般对应公历12月份。在旧儒略历,耶稣生日是公元前5年基色娄月25日,对应公历是11月25日。

以上的第三第四条都可以用太阳回归来解释,而第二条明显不成立。不少证据显示耶稣并不是在12月25日出生,《新约》没有记载耶稣吩咐门徒庆祝其生日和门徒进行基督的生辰庆祝。耶稣出生的日子可能在10月1日左右;因为只有在年中这个时候,牧羊人才会晚上在户外看守羊群。(路加福音2:8-12)。另有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马太福音》所描述的耶稣出生时的天文现象-“天上的一颗大星”,推算公元前6年4月17日才是确切的耶稣诞辰日。

5.英语传说:圣诞节传说双语版 篇五

克劳斯夫人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圣诞传说中第一次亮相。1889年,一位诗人、作曲家凯瑟琳•李贝茨(Katharine Lee Bates)写了一首诗《糖果圣克劳斯的雪橇之旅》(Goody Santa Claus on a Sleigh Ride)。(在那个时代,妻子经常是 “好妻子”或“糖果”的简称。)在这首诗里,劳克斯夫人告诉圣诞老人,她希望在那一年由她来派送礼物,因为在此之前只有圣诞老人一人享受了其中所有的乐趣,这是不公平的。19,贝茨的另一首诗改编成了音乐,发表之后成为人人皆知的一首歌——“美丽的美利坚”(America the Beautiful)。

In 1890 department store Santas began appearing all over America, especially on the East Coast around Boston. They were so popular that parents in other cities joined together and hired passenger trains to take their families to see these Santas.

1890年,圣诞老人百货商场盛行于美国,尤其是在波士顿的东海岸。它们是如此的受欢迎,世界各地的家长一起带着家人,坐着租来的旅客列车观赏这些圣诞老人。

About this same time, Ralph E. Morris of the New England Telephone Company looked at switchboard lights and proposed that strings of them be hung on Christmas trees- they would be safer than candles.

大约在同一时间,新英格兰电话公司(New England Telephone Company)的拉尔夫•莫里斯(Ralph E. Morris)看着圣诞树上挂着的一串串交换彩灯,而这些比蜡烛更安全。

Our modern-day image of Santa as a stout man is based on Coca-Cola ads from the 1930s. Artist Hans Sundblom used as his model a retired salesman named Les Prentice.

6.圣诞节来历与传说 篇六

一八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奥地利萨尔札赫河畔的奥本村里,有一只老鼠大胆地溜进村里古老的圣尼哥拉斯教堂风琴楼厢里。这只饥寒交迫的小东西东跑西窜,到处咬噬,终于干下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导致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圣诞赞美诗的诞生。因为故事比较长,在此概括为格鲁伯和莫尔的故事。

第二种由来

奥地利靠阿尔卑斯山的地区,出了不少的乡村诗人,加上奥地利人,本是爱好音乐的民族。他们大部分的人民,信仰耶稣基督。所以每到圣诞节,在这崇山峻岭的一些小镇和乡村里,许多歌唱世家的男女,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不断的把圣诞歌的词句和乐曲,加以改进或创新。

第三种由来

圣诞节的前夕就是平安夜了,传说耶稣是在12月24日晚上出生的,耶稣的降生也有一种平安顺遂的意思,所以这一天就被称为平安夜,年轻人喜欢在平安夜这天互赠礼物、吃平安果,跟中国人的除夕夜意义有点相同。

迪士尼欢迎你

第四种由来

7.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 篇七

《尸语故事》是一部源远流长, 光彩四溢的藏族故事集。按藏语原来的意思, 就是“神奇死尸所说的故事”的故事集。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藏族的《尸语故事》脱胎于一部印度古代故事集《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 是一部采取连环串插的结构方式, 用一个大故事把二十四个小故事串接起来。[1]《尸语故事》的“引子”中, 提到指派顿珠前往远方寻取神奇死尸的鲁珠, 即龙树大师。因此有人依据“引子”认为《尸语故事》为龙树所作, 此论似乎难以成立。龙树大师是公元三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由此推断《僵尸鬼故事》是随着龙树所代表的佛教中观学派而传入西藏, 再被改编成为具有佛教信仰色彩的藏族故事是可信的。[2]

《尸语故事》沿用了《僵死鬼故事》的连环串插式叙事结构, 在开篇的“引子”中讲, 一个叫顿珠的小伙子, 按龙树大师的吩咐, 前往远方墓地扛回一具神奇死尸, “能把它扛回来的话, 我们这里就再不会有穷人受苦, 再不会有人挨饿受冻, 你的罪过也就得到清洗了。”[3]可是在路途中不能同这尸精讲话, 只要一开口讲话, 尸精就会飞回原来地方, 主人公牢记这一叮嘱, 扛起尸精闭口不言往前赶路。尸精却在路上讲起故事来。讲到精彩之处, 小伙子忍不住开口插话, 于是尸精飞走, 艰苦的旅程重新开头。故事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地讲了下去。口头叙说的故事本来都很短小, 当人们听惯了短篇故事之后便很自然地企望扩展故事的艺术世界, 将短篇故事的艺术世界系列化。一个大故事中包孕着若干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时又连环式地串接成一个整体。

藏族民间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底蕴在其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对我们认识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大约是藏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故事的主要区别之一。这些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 反映人们对邪恶统治的不满与反抗, 对友爱互助的赞扬, 对自由恋爱婚姻的同情。由于故事有积极意义, 后人把它们记录收集在一起, 成了书面故事。更为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春节, 青海电视台藏语卫视播出了西德尼玛导演并主演的母语电视剧《醒悟》, 该电视剧是根据藏族民间故事——《说不完的故事》中的《猪头卦师》改编而成。它将藏族人家喻户晓的故事搬上了电视银幕, 并在藏人文化网等很多媒体做了大量宣传及评论。也让观众对这部电视剧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位, 而让我们重新回归到藏族独具匠心民间故事中。

二、说不完的《猪头卦师》的文学特点

1、娱乐性

藏族民间故事浩如烟海, 贯穿整个历史长河, 是藏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多棱镜, 也是历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和源泉。它是藏族悠久丰富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试析的《猪头卦师》便是《说不完的故事》中其中一段,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的运用喜剧的艺术手法, 展现了一个藏族草根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主人公本是个出奇地懒惰的穷汉子, 在妻子的巧妙安排下恍然发觉劳动得来的喜悦, 并接二连三地碰巧遭遇好运, 且靠猪头作为“法器”卜挂“骗取”钱财。整个故事一连串可笑又可怜的故事让人捧腹大笑, 将民间故事的特点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故事性强, 情节生动;口语化, 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用夸张言语、举止增强艺术感染力。所以在藏区《猪头卦师》更是一部被大家当作农闲时幽默、诙谐的游戏片断来享受。用丰富诙谐的词句填充文章, 使文章流行的范围更加广泛。

2、教育性

藏民族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 其擅长用宗教的教理向人们解释什么是真善美, 文章颠覆了本被藏民族尊敬拥戴的“卦师”的正面形象, 通过帕洛这一角色赤裸裸的揭穿了社会中存在的极少数打着藏传佛教的旗号, 到处招摇撞骗、愚弄百姓的不法之徒。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懒惰无能、孤陋寡闻、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反面形象。利用人们对佛教信任投机取巧的败类, 同时也揭穿了, 对卦师所谓能知晓一切事情的欺骗伎俩和虚弱本质做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大胆地揭露了猪头卦师从懒惰走向欺骗的寄生性, 深刻地批判和揭露了藏区信仰活动中一些不理智的迷信成分, 在教育性、思想性、批判性上有一定深度。用简单的故事去阐释深刻的处世哲理, 使人们在听、说故事的同时又能深受启发。故事对主人公既懒惰肤浅、游手好闲又胡乱吹嘘自己, 以假装精通卦术来行骗、从懒惰再次走向寄生给予了坚定的嘲讽和否定, 用实实在在的语境揭露主人公的骗局。让我们彻底的认识到脚踏实地劳动和生活的重要性。

三、《猪头卦师》对当代藏族社会的现实意义

自上世纪80年代初, 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宗教信仰自由在广大信教群众中深入人心。与此同时, 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广大群众一心向佛的心理, 披着宗教外衣, 打着宗教的幌子, 到处招摇撞骗、坑害群众, 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西德尼玛导演紧紧抓住藏区这一社会现象, 以一个创作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将这一现象通过改编传统故事的形式搬上了荧幕。2008年春节, 青海电视台藏语卫视播出的母语电视剧《醒悟》, 是根据藏族民间故事——《说不完的故事》中的《猪头卦师》改编而成。从内容上说, 电视剧基本上遵循了原有的踪迹, 但并没有照搬原来的民间故事, 还是有一些文人化的影视艺术处理。有一个主要剧情, 是富人家的“灵魂玉”, 并不是游玩或劳作时不注意掉在地上并被牛粪盖住, 继而由不知情者连同牛粪贴在墙上, 而是设计了一场女仆偷窃绿松石“未遂”的场景。在原来的故事中, 除了反面的主人公和委罪自首的小偷, 其他的故事人物都是正面的、诚实的, 体现了广大藏人的公众品质和人格魅力。民间故事的传承者们知道:没有任何女仆乃至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藏人存有偷盗之类的卑鄙行为和品格问题。这一改变, 表现了编剧、导演西德尼玛对藏人文化心理的时代变迁所做的初步思考, 这样的思考, 不仅仅增加了一个女仆的不良行为, 更重要的似乎是功利时代的到来对藏族社会诚信、朴实和正直的冲击, 也似乎是对转型时代藏族文化价值理念的担忧。通过有些夸张的喜剧表演, 按照故事原型, 以懒汉出门的尴尬遭遇和幸运的奇遇发迹为叙述中心, 结合现代媒体的多维形象, 塑造了媒体时代的《猪头卦师》形象。用喜剧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藏族农民从懒惰寄生走向觉醒奋发之路生活和思想变化, 成功地再现了这篇民族民间故事的社会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

四、小结

《猪头卦师》朴素简炼, 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 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寓教于乐, 轻松、幽默、滑稽、可笑又可泣, 给人以清新、简朴、刚健的美感。充分体现了《猪头卦师》不仅在过去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藏民族, 今天他被搬上荧幕又能教育当代的藏民族比如在对价值观念模糊、浮生中的错位都敲响了个警钟, 迎合了这个时代深入批判等、靠、要、不诚信等不良思想的社会需求。

摘要:《猪头卦师》是一篇流传很广的藏族民间故事, 用喜剧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藏族普通人物的生活。主人公猪头卦师本是个出奇懒惰的穷汉子, 在妻子的巧妙安排下恍然发觉劳动得来的喜悦, 并接二连三地“巧遇”好运, 并靠猪头作为“法器”卜卦“骗取”钱财。但现实生活对孤陋寡闻的他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玩笑”, 尤其是他打猎路上一连串可笑又可怜的故事让人捧腹大笑, 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得来教训最终使他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现实意义。文章从猪头卦师的人物形象和种种“巧遇”, 着重分析了文本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特点。

关键词:尸语故事,猪头卦师,娱乐性,教育性

参考文献

[1]金克木:《梵语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

[2]《藏传佛教与尸语故事西藏民俗》[EB/OL].中国藏学网。

8.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 篇八

春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人人欢呼雀跃,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一起来了解吧!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见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人们在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贴年画的故事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都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的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成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后来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放鞭炮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记载,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出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压岁钱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年的故事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正处于匆忙恐慌的状态,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的门上贴了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9.威廉先生的圣诞树绘本故事 篇九

圣诞节快要到了,威廉先生订了一棵很大很大的圣诞树,威廉先生高兴极了,因为它可是威廉先生见过的最大的圣诞树。

好容易放好了圣诞树,可是威廉先生却发起愁来。因为高高的圣诞树碰到房顶后树梢弯曲了。怎么办呢?管家白斯特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圣诞树的树梢剪掉了。然后,他把剪下来的树梢送给了威廉先生的侍女——艾德莱小姐。

艾德莱小姐很高兴地把圣诞树的树梢放在了房间里,可是,树梢的顶端还是弯了下来,没办法,她只能用剪刀把树冠剪了下来。小小的树冠被扔到了房子后面的废品篓里。

园丁提姆路过的时候,发现了被扔掉的圣诞树,他想:这么好的圣诞树扔掉太可惜了,于是他捡起小树冠,拿到家里送给了自己的太太。太太高兴极了,但是,他们的房子太小了,太太只得剪掉了圣诞树小小的树冠,然后把它扔到了窗口。

大熊巴纳一眼看见了被扔掉的小树冠,于是,他把这棵漂亮的圣诞树带回了自己的家。但是他们的房子太小了,熊妈妈只得把小小的树冠剪掉了。然后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了铃铛和圆环还有甜甜的浆果、闪光的金箔和香喷喷的爆米花。最后,熊妈妈把小小的树冠扔到了家门口。

狐狸费斯科路过大熊家门口时,突然看见了小树冠,他高兴地把小树冠装进了身上的口袋。他连蹦带跳地跑回家把它送给了自己的太太。太太太高兴啦!她觉得这个礼物比苹果和碎肉并好多了。但是,他们的房间太小了,狐狸太太只得把圣诞树剪去了一截,小小的树冠被扔在了门外。

兔子本杰明正好从这里路过,发现了可爱的小树冠,他把圣诞树带到了家里,一家人高兴得又唱又跳。本杰明还主动为它做了一个胡萝卜底座。可是,孩子们发现圣诞树有点高,兔子妈妈只得把树冠剪掉了。

10.圣诞的童话故事 篇十

第二天早晨,琼斯一起床就发现床头的长袜子里塞满了巧克力和水果。她走进客厅,又看到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泡和琳琅满目的礼物。琼斯好高兴啊,她一下子吃了许多巧克力和水果,然后就忙着到各家去送礼物,还和伙伴们玩了很久的雪橇,简直开心极了!这天晚上,琼斯睡得又香又甜……

当她醒来时,看见许多邻居家的孩子手里捧着礼物站在她的床前。“圣诞快乐!圣诞快乐!”他们大声喊叫着。琼斯马上想起给圣诞仙子写信的事儿,她对自己说:“好啦,天天过圣诞节的日子开始了!”

琼斯像小鹿一样快活地冲进客厅,却听见妈妈在抱怨:“这么多礼物往哪儿放呀?”爸爸也在说:“奇怪啊,昨天不是刚刚过完圣诞节吗?”琼斯暗暗得意,一高兴又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然后就跑出去滑雪……结果啊,这天晚上她的肚子疼了一夜,觉也没睡好。

接下来,当然又是圣诞、圣诞,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连喘息的空儿都没有。森林里所有的树都被砍下来当圣诞树,火鸡也卖到了1000美元一只。人们因为每天都要互相送礼,已经变得非常穷,糖果店、水果店、礼品店和邮局倒是发了大财。

琼斯家呢,本来宽敞的房间里现在堆满了礼物,走路稍不留意就会摔跟头;所有平时好吃的东西,现在却让人倒胃口;雪橇也坏了,被扔在院子里;琼斯已经累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只能整天蜷在沙发里发呆;爸爸妈妈的心情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圣诞节竟会变得这样让人讨厌,这是琼斯根本没想到的。要不是有天夜里说梦话泄露了秘密,她永远也不敢把自己做的傻事讲出来。伙伴们都不跟琼斯玩了,他们说,都是因为琼斯太贪心,才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

11.以讹传讹的民间故事 篇十一

程门立雪

此故事出自《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宋史·杨时传》也收录了这一故事:“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这两条较权威的记载,都只说二人见老师午休,遂于一旁侍立,及至辞别老师,门外积雪已深一尺,何尝提到他们在雪地里傻呵呵站立?

我们来看杨时的家乡——福建将乐县人如何讲这个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杨时的老师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见百度百科“程门立雪”条)

我猜想,因为杨时是福建人,其乡人因当地冬日温和,偶尔下雪,也不十分凛冽,因此才想象出杨时在雪地里侍立的奇谈。他们不清楚北方冬天的厉害,若杨时真在雪地里站那么长时间,绝不会仅仅是“冷得发抖”而已!

其实,立雪庭中,历史上倒还真有其人,但并非杨时,而是唐玄宗的朝臣韦斌。据《新唐书·韦斌传》:“斌天性质厚,每朝会,不敢离立笑言。尝大雪,在庭者皆振裾更立,斌不徙足,雪甚,几至靴,亦不失恭。”

韦斌所以如此,大概是受西汉霍光的影响,按照《汉书·霍光传》的记载,“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韦斌有意仿效霍光的端庄,但未免太有些胶柱鼓瑟了。但即使如此,他在雪地里站立的时间也不会很长,等朝见完毕,自然很快就去找暖和地方了。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此事的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大臣王祥。按照《搜神记》卷十一的记载:“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收录了这个故事,其文字基本与《搜神记》一致:“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但无论《搜神记》还是《晋书》,都只讲王某来到河边,刚脱衣服打算破冰,冰就自己裂开,随即有双鲤跃出,哪里讲他曾卧在冰上求鱼了?

王祥虽是读书人,但他也知道想要在冰上抓鱼,就得先拿工具把冰面破开一个洞。如果妄想用自己体温来化冰,估计一定是脑子被冻住了。

民间故事就喜欢随意拔高这样的模范事迹来误人子弟。王祥的冬捕行为传来传去就被说成了“卧冰求鲤”,尤其是现在的某些儿童读物,可能是为避宣传迷信之嫌,甚至不惜将王祥讲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超人:“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里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见百度文库“教育专区·小学教育”的“卧冰求鲤”条)

按照这故事的讲法,这傻孩子脱了衣服卧在冰上,还真能坚持到用体温把冰化开,而两条鲤鱼蹦出来后,这脱了衣服卧在冰上的孩子不仅没有冻僵,还能立即“抱着鲤鱼飞奔回家”,并马上“煮鱼汤给后母吃”。这样的强人,理应去挑战吉尼斯耐寒纪录啊。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里讲: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可惜的是,老百姓该信什么,信到哪种程度,你说了并不算哪,这是令人遗憾的。还有一条不令人遗憾,但却要命:你自己也是老百姓;所以弄得不好,就会自己拉屎自己吃。……我有位世伯,“文革”前是工读学校的校长,总拿二十四孝为教本,教学生说,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得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忽一日,来了“文化革命”,学生把他驱到冰上,说道:我们打听清楚了,你爸今儿病了,要吃鱼——脱了衣服,趴下吧,给我们表演一下卧冰求鱼——我世伯就此落下病根,健康全毁了。当然,学生都是混蛋,但我世伯也懊悔当初讲得太肉麻。假如不讲那些肉麻故事,挨揍也是免不了,但学生怎么也想不出这么绝的方法来作践他。他倒愿意在头上挨皮带,但岂可得乎……我总是说笑话来安慰他:你没给他们讲“割股疗亲”,就该说是不幸之中的大幸,要不然,学生片了你,岂不更坏?但他听了不觉得可笑。时至今日,一听到二十四孝,他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P16,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6月版)

高考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指挥棒,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也有些与杨时、王祥的故事类似: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题目自然感人,但据有一点登雪山经验的人说,这故事实在有悖基本的生理科学。雪山之上,露天地里,靠脱下手套做全身按摩就能救活被冻僵的人吗?出题人自己异想天开,却未免太小看大家的智商了。

那些喜欢给小孩子讲这些胡编乱造的美德故事的人,我以为应考虑让他们自己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先去身体力行一番。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历史系

12.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 篇十二

一、民间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呈现

在《民间的沉浮》一文中, 陈思和先生认为, 民间文化形态具有三个特点, 其关键点在于反映民间的情绪;自由自在的审美风格;精华与糟粕并存。《异秉》所描写的苏北小镇上人们的生活便体现了以上特点。

首先, 民间文化形态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 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 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例如《异秉》中王二的发达在小镇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异于常人的“异秉”形象, 而生活并不如意的陶先生、陈相公竟迫不及待地去检验自己是否有王二所说的“异秉”。这体现了人们对王二发迹的羡慕, 和对自我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 但他们并没有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改变这一切, 而是希望自己也有王二所说的“异秉”, 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又如王二发迹前后生活、心境的变化, “王二的发达, 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 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第二, 过年推牌九, 他在下注时不犹豫。”发达后的王二在推牌九时显得财大气粗, 与其他人推牌九时的犹豫、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汪曾祺对人物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 对人性有着深入的了解, 才能将王二, 以及小镇上其他人内心的微妙情绪通过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寻常小事精妙地呈现出来, 而这些情绪都深深地打上了民间性的烙印。

其次, 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 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 对人生欲望的追求, 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 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 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异秉》中关于王二的“熏烧”摊子的描写非常细致, “他把板凳支好, 长板放平, 玻璃匣子排开……”汪曾祺对王二的“熏烧”摊子的描写已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 对各种“熏烧”的介绍, 形状、色泽如何, 怎么个吃法, 味道如何等, 都有详尽的描述。这些描写都极具地方性、民间性特色。又如对保全堂里的人和事的描写, 负责店里一切事物的, 熬出头了的卢管事;管切药和“跌”药丸的全县头一把刀许刀上等等, 他们在保全堂里都各司其职, 并且有着各自的等级。这些描写不仅充实了《异秉》的情节内容, 还使得《异秉》具有了深厚的民间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体现了民间性文化形态自由自在的审美风格。

第三, 民间文化形态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 用政治术语说, 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 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之形态。民间文化形态有其精华的部分, 也有其糟粕, 这两者通常是并存的, 汪曾祺在《异秉》中对此秉笔直书, 并不回避。例如对后街居民们日常生活的描写, “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 女人拿火叉打孩子, 老太婆用菜刀剁着砧板诅咒偷了她的下蛋鸡的贼。”寥寥数十字, 便将后街居民们平日里的生活图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不融洽的声音充斥着后街人的生活, 显示出其生活并不美满, 但正是这些吵闹声突显了平民百姓们真切实在的日常生活, 充满着市井凡俗的人情味和鲜活气息。在小说的最后部分, 作者写道“有一天, 张汉谈起人生有命”, “凡是成大业者, 有大作为, 兴旺发达的, 都有异相, 或有特殊的禀赋。汉高祖刘邦, 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谁有过?”汪曾祺是一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家, 尤其喜爱阅读古代笔记小说等通俗文学, 他又怎会不知“股”非屁股而是大腿的意思呢, 然而在文本中, 作者就是通过张汉之口把“股”解释为屁股, 这种解释不仅符合张汉作为一个落魄的食客的身份特征, 同时也符合市井平民们对古文知识的一知半解的普遍情况, 这是作者巧妙地将一个“小错误”转化为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民间文化的技巧。

二、民间文化形态的隐形结构

作为一种文学话语的民间性,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陈思和先生提出了“民间隐形结构”来概括民间文化形态的特点。汪曾祺所书写的“高邮故事”等小说都是远离时代政治的民间故事, 作者有意回避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思维定势, 用民间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现实, 更多地注意表达下层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 其作品无论是在伦理、道德、信仰、审美等方面都显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色彩。这种自由是一种原始意味的自由自在, 这种自由体现出民之情绪, 而与权力政治意识往往不一致、甚至相抵牾。《异秉》没有宏大的叙事架构, 没有高大、光辉的人物形象, 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显示出的是一种平淡而又有趣, 通俗但不乏味的故事氛围, 以及一种自然自在、亲切随意的审美态度, 而隐藏其中的正是一种民间性的文学话语, 民间文化形态。

王光东先生在《民间和启蒙》一文中将“民间”分为“现实的自在的民间文化空间”、“具有审美意义的民间文化空间”和“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这样三个层次, 而前两者之间相联系的中介环节则是“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 有了这种民间的价值立场, 才能使知识分子从民间的现实社会中发现民间的美学意义。汪曾祺在讲述“高邮故事”时往往是站在“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的, 他笔下的民间故事通常显现出一种深切的人道主义的人性关怀色彩, 这是作者身为精英知识分子对民间社会, 对平民百姓的普遍关照。在《异秉》中, 汪曾祺对各种民间文化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例如王二所卖的种类丰富, 极具地方性特色的“熏烧”;过年时街上到处贴着的各式各样的春联;保全堂里的等级分明, 各司其职的“同仁”们, 但作者同时又对王二等人, 尤其是陶先生、陈相公等人的不幸和苦难的命运怀有深切的同情, 并对他们无知、迷信的行为发出了幽默、诙谐的嘲笑和戏谑。

摘要:《异秉》是汪曾祺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 80年代修改后重新发表的作品, 是其“高邮故事”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异秉》的民间性角度着眼, 探讨了文本的民间性形态。

关键词:汪曾祺,异秉,民间性,叙事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3.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 篇十三

话说很久以前,天庭界的众仙们,纷纷来到地界,四处周游,一路游山玩水,好不尽兴,当众仙来到赣粤两省边界之时,地界里到处谈论的都是客家“圣山”的神奇和奥秘,其中就有神秘而又迷人的风水宝地——“青草之州”。说此地风光旖旎,环境秀美,森林茂盛,水土肥沃,民风淳朴,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好去处。为此,众仙们商讨后决定,前往实地去勘察一番。于是星夜兼程,来到了大山腹地的一条河叫热水河。众仙们还商定要把热水河水引入青草之州,再在青州域内建造一个船埠(码头),作为水利和中转枢纽,然后续航到连平忠信和河源,再融入东江,流入珠江口而注入南海。把青草之州打造成为一处山水融合的理想休闲圣地。沿河两岸,山高林密,水湍流长,众仙们走了山道,又撑起了竹排,一路沿河而下,来到南湖(地名)作了短暂歇息。经打听,人们传说的神秘之地“青草之州”就在眼前的大山“童子嶂”(山名)下。于是,众仙们连夜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前行,穿过五条排(埂),最终才进入青草之州(现青州镇)地界,前行不远,不料被横在面前的“童子嶂”山脉挡住了去路,无法前行。只见“童子嶂”,山高峰耸,峦嶂峨峋,林木葱茏,藤草连绵,云海弥漫,山石耸立,陡峭如壁,无路可行。在这危困之际,众仙们紧急磋商,纷纷出谋献策,最后由众仙们各显神通,仙佛施法来解决。

此时,只见韩湘子从身上拿起一把仙笛,迅速放入口中一吹,霎时,仙笛一声声巨响,震耳欲聋,旋即把眼前满山林立的乌黑大小山石,一下变成一群活蹦乱跳的乌(黑)猪群。仙人挥了挥手,扬起一鞭,就把一大群乌猪赶上山前,当仙人们继续扬鞭催赶时,这猪群即时冲向前去,成了开山拓路的急先锋。就这样,猪群一路直奔“青草之州”而去,为了尽快跨越“童子嶂”山脉,吕洞宾仙人施出他的大脚魔法,把左脚用力向前一迈,在“童子嶂”山脉的横断处用力一踩,随即踏出一个如锯齿型的大大缺口(后人称此为“丫髻缺”至今)。其他仙人们则继续赶着这大群活蹦乱跳的乌猪缓缓而来,来到“丫髻缺”山口,往前看去,虽然山下夜色朦胧,但仍可看见群峰林立,峦蟑峨峋,林木葱茏,云海弥漫,更加吸引了众仙们前往的兴头。于是,众仙们早已忘记了路途的疲惫,一路欢声笑语下山,当仙人们赶着乌猪下到半山时,不巧迎面碰上一位山村大肚妇娘(怀孕妇女),头戴白帕,手拿纸钱一路哭泣,一路撒去。仙人们忙问妇人情况,并问妇人“路上有无看见一群乌母猪嬷带着一群乌猪仔下山来寻食?”听到仙人的问话,怀胎妇人却不明仙人之意,还毫无表情地有埋怨仙人之意,答道:“山道弯弯,又是大黑天的,那来有什么乌猪嬷乌猪仔呢?没有,什么都没有看到,只有一堆大石头与细石仔莫名其妙滚着下了山。”说完,继续沿路哭泣,一路把纸线撒去。这时,在其身后不远的路上,还有一大队人马,火把四射,火光冲天,爆竹声,锣鼓声响彻四际,原来这是山下村落一冒夜送葬的队伍。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竟把仙人赶来的那一大群乌猪早已惊吓得四处窜动,狼狈地而逃霎时,原本一群活蹦乱跳的乌(黑)猪群,旋即还了本来面目,一下变成了一滩大小不一的乱乌石头,一一立在地上,无法动弹。尽管韩湘子反复吹奏仙笛,念起咒语,施展佛法,全力想把这一堆乱石头变回先前的猪群(现“丫髻缺”山脚下的一大片地方,仍然乌石(头)纷如。(当地民间传说流传至今),但仙人的咒语、魔法被破,已经毫无灵验。当大脚仙人吕洞宾得知后,气得暴跳起来,旋即提起右脚用力向前一蹬,正好踩在门前河后的一处龙头山的大石堆上,由于用力过猛,失去平衡,险些摔倒在地,幸好其反应迅速,用手和脚加以平衡才没伤及身体,却在那堆石头上永远留下了大脚仙的手掌印和脚指头印,还把屁股和卵蛋印留在一块大石头上,成了当地人们经常笑谈的话题至今。

就这样神仙们无不为之落下遗憾,最后只好无奈的扫兴而去。虽然“丫髻缺”古老传说的“神仙们”也无法让青草之州成为一个热水(温泉)流淌之乡,船埠之说也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最后却成了当地的一个村的村名至今。但随之青草之州先后迎来的赖、刘、张、丘、邓、郭、罗、蔡、黄、周、曾、朱、余、缪、庄、陈、谢、龚等姓的先民们入籍居住,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辛勤耕耘和劳作,把过去的青草之州建设成了粤东北地区的一个绿色世外家园、人间福地:如今的青州小镇,仍然四面高山环绕,腹地宽阔平整,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尤其是其独特的符号——绿!那安然飘逸,恩惠天地的绿;普天匝地,人见人爱的绿;层层叠叠,千变万化的绿;韵律紧凑,湍流潺动的绿。全是自然的绿,自然之色,欢乐之色,生命之色,希望之色。那层层缭绕的有温度、有韵味、有灵魂的大自然色彩——青(绿)色,如层染叠变的奇幻织锦,似缥缈流动的风雅彩练,在巍峨的山岚峰脊,在延伸的山坳路畔,在山野田园,屋舍窗前,溪流河边,青色总在山野上盘旋,在溪流中潺潺流淌,山道在青色间蜿蜒,小石桥在青色间横架,石阶路(古驿道)在青色中伸展,屋舍在青色上闪烁,炊烟在青色间缭绕,空气在青色中尽染。被人们称为九连山上的小“青藏高原”!

14.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 篇十四

九月的一天,两个远方的朋友骑马来看望他。淳于棼很高兴,他在自家院子的老槐树树阴下摆开宴席,跟友人饮酒谈诗、说及了皇宫和官场的盛事,说到洛阳开得最大最鲜艳的那一株牡丹花,不知不觉便到了下午。

因为美酒喝得太多,淳于棼醉倒在地,两位友人扶着他到老槐树脚下歇息——那是一棵巨大的古槐,树干足有两人合抱那么大,因为有这棵槐树,淳于棼住在屋里,整个夏天都觉得阴凉。

此刻酒意就像浓郁的槐花香,淳于棼沉醉在槐香中,觉得有一种奇异的清醒。就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见两位身穿紫衣的使者,由远而近,由小而大,来到他面前。

“淳于棼先生,我国国君因仰慕您的高才,特意派遣我们来邀请先生赴槐安国作客。”

“槐安国?很远吗?”

“不远不远,与先生你近在咫尺。”使者说。

紫衣使者在前头引路,淳于棼跟随着他们,朝前走去,很快来一座雄伟的城门,城门上写着四个大字:“大槐之门”。

那大槐之门旁边,停着一辆青油布马车,车身精致秀美,一看就知是能工巧匠精制而成。淳于棼虽然见多识广,但这辆车如此精工细作,还是让他赞叹不已。

“淳于棼先生,请上车。”紫衣使者躬身相请,四匹漂亮的小白马并排着站在车前,也向他点头,仿佛等他上车。

“贵国国君礼节周全,那我就不客气了。”

淳于棼上了车,四匹小白马当即撒开马蹄,欢快地跑进大槐之门。

“丁铃当啷”, “丁铃当啷”,马铃声像一支迷人的乐曲,让淳于棼觉得心情轻快,他渐渐把所有烦恼全抛开了,渐渐忘记了往昔的旧事。

马车跑得很快,开始时路两旁都是山,一座连着一座,都长了鼻子和眼睛,仿佛牵着手朝淳于棼作揖行礼,可是等淳于棼定神细看,山鼻子和山眼睛却都不见了,山也变得呆若木鸡,一动不动,跟广陵郡的山没什么两样。

过了山区,便是平原,平原上有河流,草树,野牛和羊群,人们一群群聚居生活,远看去就像是画里的景物,似乎静止不动,可是等马车走近细看,水在流动,风在吹,草树叶在风里“沙沙”作响,牛羊驴马都在奔跑,各色人等行走生活,也都跟广陵郡没有两样。

经过好多村镇,好多城池,终于到达了槐安国的国都,国都的城门涂着朱红的油漆,城上用金粉写着四个大字:“大槐安国”。

不一会儿,马车来到皇宫,槐安国的国君亲自率领将军和宰相走下台阶迎接,他们让淳于棼坐在贵宾的席位上。

“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大驾光临,实在是槐安国的荣幸。”

国王屈尊逢迎,淳于棼感到自己终于被人器重,内心自然十分高兴。

在宴会上,淳于棼即席畅谈,又写下精彩的诗歌,歌颂槐安国的繁华昌盛。国王对他十分欣赏,封他为“王之良友”,又赐给他千两黄金,万桶美酒,又派全国最好的工匠,为他建造一座华美的府第。

淳于棼住上了镶满明珠的屋子,穿上了仙蚕丝织就的绸衫,观赏了玉盘大小的牡丹。两个月后,他参加槐安国的科举考试,旗开得胜,高中了文武双科状元。春风得意马蹄疾,他骑上高头大马,身披华衣从京城的街道走过,所有的女人都朝他抛来鲜花和佳果。

槐安国国王唯一的女儿金枝公主,已在皇宫门楼搭建绣楼,等他走到跟前,就把招亲的彩球投掷到他头上。淳于棼高中状元,又被招为附马,一时间,有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用金碗盛饭,玉盘盛汤,夹菜的筷子用圣象牙雕刻而成,他的拖鞋缀满了五彩宝石,他出门用的银龙马车,要用十六匹马来拉。

就这样过了三年,有一天,金枝公主对他说:“大丈夫人生在世,光享受荣华是不够的,你要用你的高才治理天下,掌握实权,才不枉来这人世一遭呀!”

“公主说得很对。”淳于棼说,“向父王请求一份实职吧!”

于是金枝公主向国王提出请求,让淳于附马到南柯郡担任太守的职务。国王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淳于附马带上家眷,带着浩浩荡荡的乐队和仆人,移居南柯郡。不出三年,淳于太守便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南柯的稻米年年丰收,南柯的牛特别肥,南柯的马特别壮,南柯的公鸡除了打鸣还会下蛋,南柯的石榴树八月结苹果,九月结甜橙……南柯的诗人写了赞美诗歌颂太守,从刚长牙的小孩到须发花白的老人都会唱:

南柯太守,天下无双;

太守力量,国家栋梁;

太守之光,远胜太阳!

就这样过去了二十年,淳于棼五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也都跟当权的富贵人家结了婚。

就在那一年,九月的一天,邻近的檀萝国突然派军队入侵南柯郡。淳于棼领兵迎敌,可是他从来没打过仗,两军一交战就失败了。他不服气,后来又多次作战,可是每次作战,每次都失败。金枝公主忧伤劳累,在战争时期病死了。老国王听到消息,十分生气,把淳于棼召回国都,囚禁在牢狱里。

一天又一天,并无一人来看他。酒席上的朋友和官场中的同僚听说他下狱,纷纷把各种事件的责任都推到他身上。

终于有一天,狱卒把他押到老国王面前。

老国王问:“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话说?”

淳于棼说:“我承认我无能,我已经老了,只想回到家乡。”

“好吧,我也不留你了。”

国王让一位灰衣老仆送他出宫,宫门外停着一两灰色小马车,一灰垂头丧气的小灰马正等待着他。

淳于棼上了马车,灰马沿着来时路一路慢跑,路两旁的山川河流、牛马、人群看起来依然跟往日一样,淳于棼觉得内心像黄金一样沉重,像柜子一样空洞。

马车走了很久,不知道过了多少个黑夜,不知道过了多少个白天,终于来到了“大槐之门”。淳于棼下了马车,徒步走出大门,他看见熟悉的院子,熟悉的老槐树脚下,躺着他年青时的身体。

他十分吃惊,一下清醒过来,扑倒在那个醉酒的身体上。

这时太阳已西斜,阳光照在西墙上,像一层薄薄的黄金,西墙之下,两位友人正在清洗马靴,准备离去。

此刻离他醉倒熟睡,仅仅过了两个时辰,他却在两个时辰的梦中,经历了一生的富贵与虚无。

淳于棼向友人讲述梦中故事,三个人一同察看古槐树根部,果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蚂蚁洞,数不清的蚂蚁正在忙碌地爬行——这窝蚂蚁,也许就是淳于棼去过的槐安国吧!

再看古槐南边的枝丫,果然亦有一窝蚂蚁,它们十分守规矩,秩序井然——原来,那就是淳于棼治理过的南柯郡啊!

★ 经典民间传说故事简短精选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

★ 民间传说故事经典传说故事

★ 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阅读

15.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 篇十五

不难发现,这些经久流传的故事通常都以爱情为主题。尤其是《梁祝》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在西方,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它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和《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的。它发生在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Teruel),当地人把它叫做《Los amantes de Teruel》,英语译作《The lovers of Teruel》,即《特鲁埃尔恋人》。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故事可能较为陌生,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致的情节。

特鲁埃尔(Teruel)是西班牙东部阿拉贡自治区的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到四万。如果在中国,这只能算作一个小镇。然而,正是在这个西班牙内陆偏远的小地方,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西班牙,只要一提到特鲁埃尔,就会首先联想到一对恋人Juan Diego Martínez de Marcilla(以下简称“胡安”)和Isabel de Segura(以下简称“伊莎贝尔”)的故事。

据说,男女主人公都曾经生活在特鲁埃尔小城。他们从少年时的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发展到成年后的和心心相印和山盟海誓。然而这又是个贫富悬殊的故事,伊莎贝尔是出身富家的独生女,而胡安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女方家长的极力反对。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胡安决定离开特鲁埃尔城,外出冒险求发达。他向伊莎贝尔承诺用五年的时间来提升自我,以达到她父亲的要求,实现联姻。于是伊莎贝尔苦等了他整整五年,直到最后一刻。胡安在与摩尔人的战斗中屡获战功,因而得到了嘉奖。但是,当他满心欢喜带着受赏的黄金珠宝回到特鲁埃尔城门的时候,却得知那一天正是伊莎贝尔与别人成婚的日子。因为战争的羁绊,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五年的期限。伊莎贝尔因为没有任何胡安的消息,也只得接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阴差阳错,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胡安上门求得伊莎贝尔一吻被拒,悲痛而亡。就在他的葬礼上,人们看到一个穿孝服的女子靠近他的棺材,竟是伊莎贝尔,她来偿还生前欠他的一吻,随后她也离奇地猝死在了胡安身边。

听完这样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流传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甚至中西方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但是其中的某些情节会有高度的相似。两者都是令人动容的爱情悲剧。首先,年轻人间产生的爱情轰轰烈烈,无论梁祝间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还是胡安和伊莎贝尔的青梅竹马、山盟海誓之恋,都非常纯洁美好,让人无法不对婚姻产生向往和憧憬。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两对恋人的爱情都因为家庭原因而遭遇到了阻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顺利实现联姻。由于家庭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等而招致封建家长的干涉,两位富家小姐的婚姻都无奈接受父亲的安排,最终不得不选择与他们不相爱的人结婚。

这样的故事情节,可能在古今中外都不足为奇,任何文化中似乎都存在有类似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而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经过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至今,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臆造的。应该说,很多民间故事是基于史实的。对于这些史实的求证,人们总是不遗余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人们为了证明其真实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相比较而言,关于梁祝的真实性探究的书面材料有很多。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历史典籍中都能找到佐证,其中最早的出现在唐朝初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另外其在《十道志》又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之后,晚唐的张读所著的《宣室志》、北宋李茂城的《义忠王庙记》以及其它作品中都有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记录,这些都为梁祝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而且,可以推断,梁祝的故事原型应该发生在唐代以前,很有可能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除了书面记载之外,国内多地对梁祝故事的发生地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在自己的地界上积极寻找梁祝的线索,还真有诸如祝庄、梁庄、书院、草桥、梁祝合葬墓等所谓遗迹的发现,以此表明自己的家乡就是梁祝故事原型的发生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四个版本分别位于浙江上虞、江苏宜兴、河南汝南和山东微山。由此可见,梁祝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再来看我们刚刚了解的《特鲁埃尔恋人》,它的发生地就是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它的真实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位于该市圣彼得San Pedro教堂内他们的陵墓。今天拜访特鲁埃尔城的游客必会前往凭吊这对恋人。在两个白色大理石的棺椁上方,分别平躺着一男一女两尊雕像,他们就是胡安和伊莎贝尔。这是西班牙著名的雕塑家Juan deÁvalos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个人安详地躺着,身体紧挨着对方,胡安的右手轻轻托着伊莎贝尔的右手,一切显得非常美好。

而在底下的棺椁里面确确实实存在有男女两具尸骸,并且这是已知的他们第四次(1950年)被挖掘出来,重新安葬。第一次是1555年在圣彼得教堂进行修缮时,无意间,工人将他们挖掘出土。据说,当时他们被发现共同安放在一个棺木内,保存完好,尸体并未腐烂;第二次重新挖掘,是受当时的特鲁埃尔城主教Don Andrés Santos之命,将他们从原处移动到教堂的San Cosme y San Daimán神龛下方,也就是今天他们所在的位置;第三次再被挖掘出来是在1619年,这次挖掘的结果是由当时的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签署的重要文书记载的。在这份文书中,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其所见的男女尸骸的状态(已成骷髅),而且说明了他在当时的特鲁埃尔市立档案馆查阅到的一份手抄文稿,真实记录了胡安和伊莎贝尔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姓名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份为1217年。作为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出具了这份文书。这也是现存唯一的一份能间接证明特鲁埃尔恋人故事真实性的书面材料,尽管之后关于公证员所述亲眼所见那份手写文档,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质疑。总体来说,有出土的两具尸体以及公证员的文书作为佐证,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从以上两个来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爱情故事来看,那些经典的,能够在民间千百年流传的,还是需要依托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基础的。民间故事并不完全等同于神话传说,它不能完全脱离实际。那些越是贴近生活、越是反映人类理想追求的故事越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梁祝流传了至少一千五百年,而特鲁埃尔恋人也有七百多年。

然而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中国和西班牙的这两个爱情故事,它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被人们逐渐加入了一些幻想的、超越现实的成分。作为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它们竟然都会以男女主人公殉情的方式作为结局。据说祝英台在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能够同葬在一起,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竟然双双化蝶。特鲁埃尔城的胡安在伊莎贝尔婚礼当天索吻遭拒,竟然悲愤而死,而伊莎贝尔在其葬礼上偿还她亏欠胡安的那一吻之后,也猝死在他边上。两对恋人都选择了用死亡来换取永恒的爱情。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竟然都以殉情的情节作为结局(罗密欧与茱丽叶也是如此),这或许无法用现实中的逻辑加以解释,但却反映了人民大众最朴素的心愿,现实生活那种无望的爱(西班牙语:amor imposible)人们总是想着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班牙,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共通的。

参考文献

[1]CARUANA GÓMEZ DE BARREDA,Jaime:Los amantes de Teruel:tradición turolense con estudio y anotaciones Valencia:Ecir,1979

[2]GURADIOLA ALCOVER,Conrado:La Verdad actual sobre los Amantes de Teruel:orientación crítica de los estudios amantísticos Teruel:Instituto de Estudios Turolenses,1988

[3]TANGHERLINI,Timothy R.It happened not too far from here:a survey of legend theory and characterization Western Folklore 49,1990 http://tango.bol.ucla.edu/publications/A05.pdf

[1]芜公《梁祝故事的发生和演变》《人民文学》1952年2期

[2]张恨水《关于梁祝文字的来源》《光明日报》,1952年12月17日

上一篇:工行工资收入证明下一篇:2022清明节缅怀先烈作文7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