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精选7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 篇一
第一节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如幼儿老师在家里休息时仍有班上小朋友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脑中浮现。这形象就是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特征
(1)直观性(形象性)
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然而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如:虽然见过南京长江大桥,脑中有长江大桥的表象,但那仅是对大桥的轮廓和大致的长度有印象,远不如你亲自在大桥看到的那么具体、鲜明。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如表象中的“房子”的形象,一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但它又确实具备了房顶、墙壁等“房子”所共有的特征,它是各种各样房子的积累,概括成了“房了”的表象。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
1.记忆在幼儿生活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奶瓶喂幼小的孩子吃奶,当孩子一看到奶瓶,就作出吃奶的反映。这是他知觉的经验在起作用,对奶瓶的知觉和过去的经验建立了联系,依靠的就是记忆。
2.记忆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无论是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孩子都是在进行着想象,而这想象的“原材料”就是通过记忆而在幼儿脑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又谈何游戏呢?如“南京长江大桥”的搭建,如果没有幼儿头脑中的“原形”,孩子就无法进行这个活动。
3.记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
不开记忆。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幼儿没有记忆,那么就可能出现老师“现在”、“将来”永远在教孩子认识“小兔子”、“小猫”,孩子则永远处在“今天”的学习阶段。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有哪几个特点?
记忆主要是以再认和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由于神经系统特别是额叶的成熟,口头言语的迅速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记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记忆的目的不明,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①客观对象的性质。如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识记;②客观对象和主体的关系。如幼儿感兴趣的,能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以及成为幼儿活动对象的都易被幼儿识记。反之,幼儿则不易识记。可以说,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多数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持终身。由此而知,人们早期获得的知识大多是无意记忆的结果。其二为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其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如幼儿老师常要求小朋友背诵一些简单的儿歌,到中大班,又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要他们回忆星期天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有意识地教育和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当然,这些必须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能力发展很快,与之相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中、大班幼儿不仅能努力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材料,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方法来加强记忆。如:一位5岁的幼儿,在听了老师对他的嘱托以后说:“请你再讲一遍,要不,我会忘的。”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在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和孩子自身的运动有关,若不记住,严格遵守,则不能再次参加游戏,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主观上,他会努力去记规则,而在一般实验中,却是主试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他是被动的,因此记忆积极性就不高。所以幼儿活动的动机,深深影响他记忆的有意性和记忆的积极性。
(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其中,形象记忆又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的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都需运动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如吃奶时身体被抱成一定姿势,形成条件反射,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在幼儿园中被关过小黑屋的孩子,此段恐惧的情绪经历不易忘去。可以说: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结果。整个幼儿期,幼儿记忆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性。
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如:我们对定理、公
式等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材料(见表5.1)。同时,对于各年龄段儿童来说,无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并且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这种现象与儿童言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有关。但是,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很低,言语尚不能在词语记忆中独立起作用,所以幼儿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词语逻辑记忆。
表5.1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一)
有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词,都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见表5.2)。原因在于前者有语词参加。对于熟悉的事物,儿童一般都掌握了它们的名称,因此在记忆中形象和语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幼儿在记忆熟悉的词时,由于他们对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往往也是熟悉的,一提到词,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就会马上呈现在头脑中,成为词语记忆的形象支柱,因此,记忆效果明显优于记忆生词。可见,形象与词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表5.2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二)
(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幼儿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因而他们往往只能记住一些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因此机械记忆表现突出。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4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且言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此时,他们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了,他们也会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改造。如复述故事时,他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进行逻辑加工,有时会用熟悉的词来代替较生疏的词,有时省略或加进某些细节。这都说明①幼儿开始有意义记忆,而且在发展。②实验表明,幼儿的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见表5.3)。
表5.3不同年龄幼儿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图片的百分比比较
为什么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原因在于:进行意义记忆,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这样,通过已有的概括性联系进行识记,效果可以提高。
这两种记忆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对于某些不能理解或很陌生的材料,机械识记的材料就多些;对理解或熟悉的材料,就可运用意义识记。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如:教幼儿认识阿拉伯数字“6”,可将字形与“哨子”形象联系起来,建立人为的意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请你想想,在活动中怎样才能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
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要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一)活动材料的性质
如前所述,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的无意中记住。如:爸爸下班带回来几个气球,其中只有一只是大红色的,这只大红色的气球很易被孩子记住。
(二)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对幼儿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都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如:幼儿想去“水上世界”玩,在玩的过程中,情绪愉快使幼儿久久不忘,总想再去。
(三)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如果使记忆材料成为幼儿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记忆的效果也较好。如:在幼儿园里,孩子经常在园内活动,却不知有几种树。老师组织幼儿开展“找春天”活动,并要比谁找到的“春天”(内容)多,孩子自然而然记住了幼儿园有多少树。
(四)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多种感官参加的记忆效果较好。如:认识桔子,老师让幼儿看看、嗅嗅、摸摸、尝尝,要比只一味让幼儿看,老师讲,记忆效果好。
二、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一)活动动机
活动的动机对幼儿记忆的积极性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一些专门的测验和实验,把幼儿带到实验室里,简单要求他们完成记忆任务,幼儿对这种活动缺乏积极性,不感兴趣,记忆效果就较差。而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二)幼儿的兴趣
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如:幼儿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参加竞赛性活动等不同条件下的记忆结果表明:幼儿对竞赛性活动的兴趣较大,积极性也高,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三、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保持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被遗忘,而遗忘的东西就是没被保持。保持越多,遗忘越少。记忆力强的人总是能保持得很多而极少遗忘。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遗忘并非全是坏事。事实上人也不可能将接受的所有信息全部无一遗漏的保持住。适当的遗忘甚至可促进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与人争吵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不应耿耿于怀,长久不忘,而应该主动将它排解、遗忘。
2.遗忘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
实验研究。为避免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他在实验中用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后,间隔20分钟重新学习,可节省诵读时间58.2%左右;一天后再学可节省时间33.7%左右;六天以后再学习节省时间缓慢下降到25.4%左右。依据这些数据绘制的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5.1)。在艾宾浩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研究,结果都证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从遗忘曲线中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因此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幼儿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记忆的正确性差,容易发生遗忘,因此,帮助幼儿及时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目标中要求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帮助幼儿及时复习巩固。同一内容要多次复习,才能为幼儿掌握。如: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了某些儿歌后,可在活动的延伸“渠道”中让其反复表演、复习。复习的方式应灵活多变,避免单调,否则会引起幼儿神经细胞的疲劳,从而降低效果。
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那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生动的内容,以此来吸引幼儿。在解释抽象的概念时,应以具体的教、玩具来协助演示,以一定的形象为支柱,使幼儿加深对抽象的语词、概念的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此外,教师还要采用生动、活泼、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如:演木偶戏、录像、录音等方式方法,都易吸引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获得深刻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实验表明,幼儿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尽量帮助幼儿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同时,还要指导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渐学会从事物内部联系上去识记材料。如:学习古诗“悯农”,老师先将内容绘制成图画,并给以讲解,使幼儿理解“锄禾”、“汗滴禾下土”、“辛苦”,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自己来讲,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大多都记住了全诗内容。
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实验证明,在识记活动中,有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较好。如:认识兔子,幼儿可以看兔子的外形,摸兔子的皮毛,学兔子的蹦跳,从而对兔子的形象认识就比较“立体”,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四、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闷题及教育措施
(一)偶发记忆
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它东西。如有实验者把画有各种幼儿熟悉物体并涂有各种颜色的图片呈现在幼儿面前,要求幼儿记住物体并加以复述。这是中心记忆课题。偶发记忆课题则要求幼儿复述图片的颜色(事先并未对幼儿要求)。结果发现偶发记忆现象在幼儿身上表现明显。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老师出示贴绒小鸭,问幼儿有几只鸭子,有的幼儿却答成鸭子是黄颜色的。这是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把没必要的偶发记忆课题也记住了,结果使中心记忆课题完成效果不佳。幼儿教师要重视这种幼儿特有的记忆现象,注意引导幼儿朝有意记忆方向努力发展。
(二)“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内容小结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识记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持下来。再认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认出来。回忆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浮现出来。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表象的特征是直观性和概括性。
记忆在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活动的性质和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记忆都有影响。
记忆的保持有其相反的过程,即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
要根据幼儿记忆的特点组织幼儿的记忆活动,正确对待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表象、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遗忘。
2.分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说说其现实意义。
3.幼儿记忆有何特点?结合见习活动谈谈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记忆。
2.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 篇二
社会思维是指人作为集体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是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无数个人思维之间交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体系。社会思维的实质是集体思维。因为人的思维和认识,不仅靠实践,而且还要吸纳前人和他人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与精神财富。
第一节社会思维本质是集体思维
一、什么是社会思维
社会思维是指人的思维的集体形式,从社会思维的结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情意思维和认知思维两个基本层次和类型。而从社会思维的主体范围上看,则还可以分为个人思维、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三个不同层次。
所谓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思维和整体思维。社会群体是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包括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和自然群体,如:家庭、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
所谓人类思维,是指以全人类、全世界作为主体的,由过去、现在和将来无数亿人的个人思维与群体思维构成的集合思维系统。它是“绝对的进行认识的思维的无限性”,而这个“思维的无限性”又“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
人类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扩大的群体思维,其潜力是无限的。反映各种社会群体实践的社会思维,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人类思维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人类思维在主体范围、反映内容和认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人类思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个人思维是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的“部分”与“个别”,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是个人思维的“整体”与“一般”。个人思维离不开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群体思维和人类思维又依赖于个人思维而存在。个人思维、群体思维、人类思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构成整个社会思维。
二、社会思维的实现方式
第一,务实的思维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最大的实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人本的思维方式。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主体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
第三,创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思想,它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继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科学理论创新。因此,只有采用创新思维方式,才能深刻理解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也只有坚持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在各项工作中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事业。创新思维,既包括理论创新,也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三、研究社会思维的意义
曾杰教授认为,研究社会思维不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这正是我们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重要意义所在。
1. 研究社会思维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四有”所体现的人的政治思维、法律思维、道德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与质量。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因素,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思维水平与思维质量。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教科文建设具有基础的作用,以民主法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是基本途径;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思想理论建设则具有核心地位,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为了使工人阶级的群体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整个民族、国家的群体思维,首先就必须坚决克服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着的轻视理论思维,偏重经验思维的倾向,以及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理论作风。
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教导,正是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鉴于几十年来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和改革中出现失误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当前提高全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思维能力,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基础的基础。
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维管理中,既要强调理论思维,也要重视情意思维。当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灌输”的时候,并不是指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式灌输,而是要真正达到入脑、入心,解决意志、信仰和信念问题,并逐步形成整个国家的思维习惯、思维传统。要做到这点,就不仅需要以理服人,而且需要以情动人。
人的思维不同于机器思维。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喜、怒、哀、乐、爱、恶、惧这几种感情的支配和影响。当然,感情也必须受到理智的指导和控制。爱国主义就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崇高的感情。列宁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当今世界,人们研究“综合国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和社会力,而且还有国家的凝聚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爱国主义感情,正是我国最具有感召力,能动员和凝聚全国人民为共同利益而奋斗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2. 研究社会思维类型,也对人生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人人都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希望和可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事业成功的条件和要素。人的主观要素即思维素质、思维品质的要素在人生事业成就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通往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思维素质高的人,才能够攀登到光辉的顶点。智和情构成人生成就的两个基本的主观要素。人的思维是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的统一。
“智”是智慧、见识的意思,属于社会认知思维的范畴。人们的智识能力即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它包括人的天赋、认识、语言和形象、逻辑等诸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智力、智商是人的基本思维素质之一,也是人生成就的基本要素之一。
人生成就不单靠天赋的聪明,也不完全靠知识、技能的掌握,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往往是想象力、见识和思想方式的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是成功者必备的认知思维素质。巴普洛夫曾经说过:“你们在想要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成功者要善于站到巨人的肩上,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力核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其中形象思维是关键。人类大脑的两个半球是各有分工的,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包括词语、概念等,右半球则主管形象思维,包括表象、想象等。只有二者协调互补,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人的大脑思维能力是十分巨大的。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的《人类潜在能力探索》一书认为,人的大脑资源还有95%没有得到开发。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利用和开发左脑半球的思维功能,而对右脑半球的思维功能相对比较忽略。实际上,一个人要想在科学、政治、经济、艺术等任何领域取得重大成就,都必须同时利用、开发大脑两半球特别是右脑半球的思维功能,努力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千年伟人的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由于左右脑共同的优势才使他们做出了伟大的创造。比如,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的左脑就很发达,具有高超的数学能力;同时,他的右脑也很发达,音乐的造诣很高,能拉得一手出色的小提琴。
拥有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人的智力,是人生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在人生成功的诸多主观要素中,才智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研究表明,情志因素对于人的事业成功更为重要。社会情意思维由情感思维和意志思维两个层次构成。情感思维是社会情意思维的基础,意志思维是社会情意思维的核心。没有强烈的情感,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而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则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带有决定性的主观因素。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材料表明。在个人成就中,人的智识力商数即智商只起着大约20%的作用,而其他80%,除了环境、机遇等客观因素以外,主要就是靠人的情感商数即情商。近年来,西方心理界也加强了对情意思维的研究。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1990年首次提出了“情感智力”的概念;哈佛大学心理博士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一书,更对情感世界的状况与智力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在国内,《思维与智慧》1996年第4期上发表了朱长超的《情感智力论》,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心理学家批判智力决定论,强调情感因素的作用,是非常必要和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们把情感归入智力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的情感和智识、情力和智力、情商和智商是有区别的,它们分属不同思维类型。
第二节社会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是由实践方式决定的。现代社会实践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现时代,是和平、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现代实践的科学化、整体化、变动化正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的发展趋势起着巨大影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现代实践对思维方式变革的根本要求。现代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思维科学化
现代思维方式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方式。任何思维方式都是人们世世代代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成果的积淀,但它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思维结构模式成为控制思维活动的机制,使主体按照一定的方式加工思维材料,形成思维规则,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科学思维方式由于是在对传统思维成果(知识)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具有务实性的特点,尊重事实,重视实践,实事求是。辩证思维方式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观察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切本身)。”“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其中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是科学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石,离开了这一基石,思维方式就会从根本上失去科学形态。对事物的科学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和精确性。贝尔纳要求科学工作者“走进实验室时,摆脱你的想象力,就像脱掉你的大衣一样”。客观性是创造性的依据。
二、社会思维的创造性
现代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创造性。创造性是同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它集中表现为创造性,即在前人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发现新规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光辉成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仿只是再现性思维,进取、创新才是创造性思维。照搬、照抄、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造成严重灾难和损失,我们要引以为戒。创造性思维应该是积极的求异性、批判性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列宁曾称赞马克思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求异的实质是创新。善于从已知中发现未知,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求异性思维常常采取反向思维的方式。法拉格就是从铁棒绕上铜丝,并给铜丝通上电流,铁棒会产生磁场的事实出发,进行反向思维研究,利用导体在磁场里作适当相对运动,就产生了感应流,从而创造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创造性思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敏锐性,但也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然而,一切科学创新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行创造思维与人们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三、社会思维的开放性
现代思维肯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型的。这是由现代生产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实践方式及其特点所决定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开放系统。它不仅要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而且在社会系统内部,各国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也要互相开放、互相交往、协作互补。在当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世界化了,国际性的经济、技术联系更加密切。各国间经济系统的相互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日益社会化、开放化和我国改革、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要求人们必须由传统封闭型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转变。我们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和“三个面向”思想正是这种开放性思维方式的深刻体现。闭关自守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四、社会思维的系统化
系统化、多维性、整体性是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整个世界在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上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系统。“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无不处于复杂联系和系统整体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多样化、整体化特征。人类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也都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具有多维性,又具有整体性。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所有制形式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市场调控上,必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分配形式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制度,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系统性、多维性和整体性,要求人们必须建立起系统性思维方式。系统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多维性和整体性。所谓多维性思维方式是指人们从思维的多起点、多指向、多视角、多方位、多层面、多变量出发,得出最优化结论的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全方位思维方式。所谓整体性思维方式是指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出发,全面系统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必须由单维化向多维化转变,由局部化向整体化转变,由片面化向全面化转变,建立起多样性统一的系统思维方式。
五、社会思维的动态性
人们的思维由静态向动态转化,这是现代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和社会的变动性,要求人们必须由保守性、固定性思维转向变动性、进取性思维。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实践节奏急速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人们在思维中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时空坐标系,不断地提高在动态中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是不可分离的。人们既要对事物作纵向的历时性分析,又要对事物作横向的同时性分析,要善于在历时性和同时性两方面纵横结合的动态思维中及时准确地掌握、处理信息,加速信息的周转,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变性和敏捷性,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步伐。当前,人类正进入“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资本”。树立现代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正是我们研究和学习社会思维学的基本宗旨。时代在呐喊,实践在召唤,让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
第三节社会思维与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旗帜问题是形象和方向问题,社会思维制导的精神实质,就在于确保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不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的科学世界观和思想体系,理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就丧失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或科学文化建设,都具有多层次性,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党的十五大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有过两次历史性的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大飞跃。而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大的飞跃。曾杰教授认为,我们今天实行社会思维制导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人们的头脑,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思想信念、思维方式和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思维科学(思维管理)的任务不仅要通过掌握文化资源,用科学的知识理论武装人,而且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入,制导人们的思维向路。舆论引导就是舆论控制,它包括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两个方面,前者以正面教育为主要形式,后者以批判揭露为主要形式,扶正祛邪,使人们具有正确的思维向路。
所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把握好报刊、通讯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的宣传导向,加强传媒监管,特别是网络监管,动员全党全民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确保先进文化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更好地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重大问题的宣传报导上要符合中央精神,要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加强对舆论宣传的管理,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在当前宣传思想工作中,要特别强调思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教育。抓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应该通过舆论宣传抓好信仰、信念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二、有利于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必须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以高尚精神塑造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国家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还特别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中知识力的转换要通过科学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思维制导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所谓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用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来塑造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通过发展教育和科学,大力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维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认真抓好。
三、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必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我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社会精神文明是表现在人们语言、艺术、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靠人们主观的自由创造,它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 篇三
(包括第三章心理应激、第四章心理评估、第五章心理干预)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应激; 2.生活变化单位; 3.认知评价; 4.社会支持; 5 标准化测验: 6.效度; 7.评定量表; 8.心理治疗; 9.暗示疗法 ; 10.行为治疗;
二、单选题
1.塞里的应激研究更接近于目前应激概念中的()A 心理反应 B 社会反应 C 行为反应 D 生理反应 2.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3.最常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是()A 焦虑 B 抑郁 C 愤怒 D 恐惧 4.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5.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忍耐,最宜称其为()
A 积极应对 B 问题关注应对 C 特质应对 D 应对策略 6.按韦氏智力量表,智商在69以下属于:()
A平常智力 B 低于平常智力 C 边缘智力 D 低下智力 7.常用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是:()
A 洛夏测验 B 韦氏智力量表 C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D 卡特尔人格测定量表
8.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个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取得的一致程度反映了该测验的:()
A 信度 B 精度 C 效度 D 样本 9.专门用于反映焦虑症状的量表是:()
A LES B SCL-90 C SDS D SAS
10.SDS评估以下什么内容:()
A生活事件 B抑郁症状 C心理症状 D焦虑症状
11.心理治疗不适合下列哪类临床病人:()A 急性疾病的病人 B 慢性疾病的病人 C 社会适应不良 D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
12.心理治疗能否取得成效,最基本、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A 治疗者的知识和水平B 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C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D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13.认知治疗所重视的是:()A 个体适应不良的行为 B 个体童年的创伤经历 C 个体行为问题的实质 D 个体对现实事件的评价 14.认知治疗临床应用最多的是:()A 抑郁障碍 B 强迫症 C 躯体化障碍 D 人格障碍 15.生物反馈疗法的理论基础是:()A 行为学习理论、生理学和信息论 B 行为学习理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C 行为学习理论、生物学和信息论 D 生理学、信息论和控制论
16.关于生活事件的概念,不正确的叙述是()A 即应激刺激物 B 即应激源 C 即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D 即生活变故 17.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18.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作的(A 情绪调节 B 认识和行为努力 C 潜意识中的防御 D 求助活动 19.关于特质应对,确切的描述是()
A 与个性特征和个人行为习惯有较高的相关性 B 与生活事件性质有较低的相关性 C A、B均对 D A、B均不对
20.个体与社会人和社团组织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称(A 人际关系 B 社会角色 C 社会支持 D 应激的内部资源
三、填空题))1.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_________与_________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Folkman 和Lazarus(1984)将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3.标准化的测验应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接触焦虑的情景是由轻到重逐级进行,不进行放松训练的行为治疗称为 法。
5.患者中心疗法来自于 心理学理论,其创导者是心理学家。
6.支持治疗所提供的主要包括解释、、保证、、促进环境的改善等五种成份。
7.贝克(Beck)情绪障碍认知理论强调、行为和 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8.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________性事件高于________性事件。9.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10.离差智商适用于__________年龄的被试者。
四、简答题
1.简述减少心理应激对个体损害的主要策略。2.简述应对概念的多维性。
3.合理使用心理测验应注意哪些方面? 4.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5.简述系统脱敏的基本步骤。
五、论述题
4.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 篇四
4/16/2013 第十五讲: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3)
一、知识网络 5.4 电流的强弱
电流:电流的强弱用电流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A,其他单位毫安、微安等
1mA=10-3A,1μA=10-3mA=10-6A
A,正极有“0.6”和“3”两个接头。分别代表两个电流表:用来测量电路电流大小的电表,符号为○不同的测量范围,。电流表在电路中可看成是一根导线
使用规则: 1)串联
2)“+”进“﹣”出
3)不能超过量程
4)不能直接接电源两极 读数:两个量程分上下两排读数
5.5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特点1电流处处相等
2与导体粗细、用电器种类及规格和离电源的远近无关 并联: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特点1各支路电流大小不一定相等,当两支路用电器相同时,两支路电流相等
2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
二、考点直达
例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A=________mA=________μA;(2)3×106μA=________mA=3A.
(3)电子手表中的电流约为1.5×10-6A,合________mA,合________μA. 例1 如图所示电路中,甲、乙、丙为电流表或电压表,它们的连接是正确的,则甲是________表,乙是________表,丙是________表.
例2(2008•柳州)如图所示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时()
A、通过A点电流大于B点的电流 B、通过B点电流大于C点的电流
C、通过A点电流大于C点的电流
D、通过A,B,C三点的电流相等
例3(2008•恩施州)如图所示,L1和L2是两只相同的小灯泡,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
A、A1示数为零,A2示数变大 B、A2是A1示数的两倍
C、A1和A2的示数仍相等
D、A1示数不变,A2示数变大
例4 如图左图所示的电路中,A1的示数是0.3 A,则A2的示数是________,流过L2的电流是________;如图右图所示的电路,电流表A1的示数是1.2 A,电流表A2的示数是0.7 A,则通过L1的电流是________,通过L2的电流是________. 天骄数理化教案
4/16/2013 例5 如图所示某同学测得电路中的电流,试分别指出在这个电路中:总电流是:________;通过灯L1的电流是:________;通过灯L2的电流是:________.
例6 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接成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当开关闭合后,两灯都发光,两个电流表的指针所指位置均为图乙所示,则通过灯L1的电流为________A,通过灯L2的电流为________A.
例7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A的读数是1.2A,流过L1的电流是流过L2的电流的2倍. 求:(1)流过L2的电流I2=________A;(2)A1表所取量程为:________.
三、强化训练
1、指出下列电路中电流表的接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错误的原因(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1)如图甲所示的电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的电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根长度相等,横截面积不等的同种材料的电阻丝串联在电路中,则两根电阻丝中通过的电流()
A、粗的较大
B、细的较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3、如图所示,两粗细不同的金属导体AB和BC连接在一起顺次接入电路,如果通过AB和BC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那么()
A、I1>IB、I1<I2 C、I1=I
2D、无法确定
4、三只小灯炮L1、L2、L3串联在电路中,灯L1最亮,灯L3最暗,通过它们的电流分别是I1、I2、I3则
()
A、I1最大
B、I2最大
C、I3最大
D、一样大 天骄数理化教案
4/16/2013
5、有一种节日用的小彩灯上串联着20个小灯泡,如果电源插头处的电流为200mA,那么通过第5个小灯泡的电流是()
A、10mA
B、20mA C、200mA
D、100mA
6、先用电流表测得某并联电路中一条支路的电流为0.4A,测另一条支路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其电流为________A,由这两条支路构成的干路中的电流为________A.
7、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流表A1与A2分别串联在a与c两个位置.开关闭合后,A1与A2的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a位置实际的电流大小是________A,通过电路中b点的电流为________A.
8、在图甲所示的电路中,A1的示数为图乙所示,A2的示数如图丙所示,通过干路的电流为________A,通过L1的电流为________A.
9、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流表a与b的指针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电流表b读数是________A,通过L2的电流是________A.
10、如图是“库尔斯克”号潜水艇“黑匣子”中的一部分电路,其中三个电压表示数U1、U2、U3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三个电流表示数I1、I2、I3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天骄数理化教案
4/16/2013
11、小明设计了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他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数据记录如图所示.(小明实验时电路连接及记录的数据都没有错误).
(1)从他们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根据他的实验数据断定“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一定相等”,这是因为他选用的两个电灯Ll、L2的规格是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3)物理老师看了小明的实验记录后又给他提供了一个不同型号的灯泡,小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A1的示数为0.6A,A的示数为1A,则通过灯L1的电流是________A;通过灯L2的电流是________A,若用电流表测量通过L1的电流,则应选用________量程.
13、如图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A1的读数为0.3A,电流表A的读数为0.5A.则通过电阻R2的电流大小为________A.
5.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 篇五
1.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0.5 ,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在1000次独立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X在400~600之间的概率.2.每次射击中,命中目标的炮弹数的均值为2,方差为1.52,求在100次独立射击中有180发到220发炮弹命中目标的概率.
3.设有30个同类型的电子器件D1,D2,,D30,若Di(i1,2,,30)的使用寿命服
从参数为0.1的指数分布,令T为30个器件各自正常使用的总计时间,求P{T350}.
4.在天平上重复称量一件物品,设各次称量结果相互独立且服从正态分布N(,0.22),若以Xn表示n次称量结果的平均值,问n至少取多大,使得 P{|Xn|0.1}0.05.
5.由100个相互独立起作用的部件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每个部件能正常工作的概率都为90% .为了使整个系统能正常运行,至少必须有85%的部件在正常工作,求整个系统能正常运行的概率.
6.某单位设置的电话总机,共有200门电话分机,每门电话分机有5%的时间要用外线通话,假设各门分机是否使用外线通话是相互独立的,问总机至少要配置多少条外线,才能以90%的概率保证每门分机要使用外线时,有外线可供使用.
7.计算机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对每个加数取整(取为最接近于它的整数).设所有的取整误差相互独立且都服从区间(0.5,0.5)上的均匀分布.(1)求在1500个数相加时,误差总和的绝对值超过15的概率.(2)欲使误差总和的绝对值小于10的概率不小于90%,最多能允许几个数相加?
8.设某公路段过往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为00001 车辆间发生交通事故与否相互独立 若在某个时间区间内恰有10万辆车辆通过 试求在该时间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不多于15次的概率的近似值
6.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 篇六
一、概述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四六风”之称。潜伏期一般为4~12天, 平均7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新生儿主要是通过脐部感染本病, 大多数是由于旧法接生所致;也有的虽是新法接生, 但由于接生包消毒未达标, 或由于未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或由于出生后脐部感染等, 也可发病。
三、主要临床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不能正常吸乳。疾病的早期, 表现为想吃而不能吃, 故烦躁不安, 啼哭不止;继而由于面肌痉挛致牙关紧闭、眉举额皱、口角上牵, 而出现苦笑面容, 再进一步发展则出现全身抽搐。一般神志清醒, 无发热或只有低热, 发热高者可能由于并发症或严重抽搐所致, 预后均较严重。
四、免疫接种
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是推广新法接生, 严格消毒切断脐带, 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如果遇上未经消毒断脐的新生儿, 则应争取在24小时内用3%过氧化氢 (双氧水) 或1∶4 000的高锰酸钾冲洗脐部, 洗后搽以酒精, 重新切断脐带, 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或人体免疫球蛋白75~2 5 0 U。另外, 按要求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D T P) 。
复习题
如何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第八节脊髓灰质炎、急性弛
缓性麻痹病 (AFP)
一、概述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脊髓灰质炎病例主要是:疫苗衍生病例、野病毒输入病例。任何小于1 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 (A F P) 症状的病例,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 F 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 而是以起病急、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二、脊髓灰质炎流行基本环节
1. 传染源:病人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
2. 传播途径:
粪便污染饮食, 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污染病毒的双手、用品、玩具、衣服及苍蝇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 饮水污染常引起暴发流行。
3. 人群:以学龄儿童和少年为多, 成人患者也有。
三、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 咽痛, 肢体疼痛, 肢体麻痹。
四、免疫接种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 (IPV) , 减毒活疫苗 (OPV) , 后者目前应用较多。复习题
脊髓灰质炎与A F P的关系?
第九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为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3天, 最短1天, 最长7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带菌者、流脑病人, 潜伏末期、急性期均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率高, 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呼吸道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2岁以下幼儿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同睡、怀抱、喂奶等) 。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三、主要临床表现
1.早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炎、咽炎, 极少数患儿以结膜炎为主要体征。
2.败血症期:起病急, 突发高热, 恶心呕吐, 头痛及全身痛, 惊厥, 精神极度萎靡, 脉搏细速, 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并呈红色针尖大, 迅速增多, 扩大, 互相融合成片, 常见于肩、肘、臀等皮肤受压部位和口腔黏膜或眼结膜。
3.脑膜炎症状:多数患儿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 重者昏迷。此期仍有高热和出血点, 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
四、免疫接种
A群菌苗用于预防由A群N m引起的流脑。A+C群疫苗现已广泛应用。复习题
流脑的病原是什么?
第十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经虫蚊媒介传播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急性传染病, 属于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多为10~14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 需要蚊虫作为媒介将病毒传入人体。所以, 乙脑有明显的发病季节。
2.每年5、6月份, 乙脑病毒的感染先在猪群中流行, 蚊吸猪血后病毒在猪体内繁殖, 可使猪群中发生第二次流行;带有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时, 病毒即经皮肤进入人体。
三、主要临床表现
1.起病初期:高热、寒战、精神不振、嗜睡、头痛和呕吐。
2.极期, 病情突然加重, 体温进一步增高, 神志改变加重, 转入昏迷或半昏迷;反复、频繁抽搐, 多为四肢、全身的强直性抽搐或四肢的强直扭曲性抽搐。
3.恢复期:体温在3~5天内逐渐下降至正常, 抽搐由减轻至停止, 神志逐渐清楚, 病理反射消失。
4. 后遗症:
若乙脑发病后1年仍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或精神异常, 应视为后遗症。其发生率为30%左右, 多为智力发育障碍、多动、癫痫发作等。
四、免疫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复习题
流脑与乙脑的传播途径有何区别?
第十一节狂犬病
一、概述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 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人狂犬病, 为人畜共患疾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多数在3个月以内, 最短10天, 最长可达5年以上。
二、流行基本环节
当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人时, 其唾液所含病毒经伤口进入人体, 除咬伤外, 抓伤及舔伤人后, 病毒即可从损伤黏膜处进入人体。
三、主要临床表现
1.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 偶见超过10日者。在兴奋状态出现前, 大多数病人有低热、食欲缺乏、恶心、头痛 (多在枕部) 、倦怠、周身不适等, 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 对声、光、风及疼痛等较敏感, 并有喉头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 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 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 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 部分病人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等。病程进展很快, 很多患者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
2.并发症:可出现不适当抗利尿激素分泌, 可并发肺炎、气胸、纵隔气肿、心律不齐、心衰、动静脉栓塞、上腔静脉阻塞、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等。
3.病死率几近1 0 0%, 患者一般于3~6日内均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
四、免疫接种
1.接种对象: (1) 被狼、狐等野兽所咬者; (2) 被发病随后死亡 (包括观察期内) 或下落不明的犬、猫所咬者; (3) 皮肤伤口为狂犬唾液沾污者; (4) 伤口在头、颈处, 或伤口较大而深者, 如咬人动物 (指非流行区而言) 5日后仍安然无恙, 注射即可中止; (5) 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为狂犬病病人沾污者等。
2.轻度咬伤者于第0、7、14天各肌注2ml, 重度咬伤及头、面、颈部咬伤于第0、3、7、14及30天各肌注2ml。按需要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 以及适宜的抗菌药物。复习题
如何预防狂犬病?
第十二节手足口病
一、概述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l6) 是最常见的一种。潜伏期一般2~7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尤其在流行期间, 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急性期, 病人粪便排毒3~5周, 咽部排毒1~2周。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杯子、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亦可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也可经口感染, 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3.易感性:人对Cox 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 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三、主要临床表现
1.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 多在38℃左右。
2.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部曲) :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不痒, 斑丘疹5天左右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疱疹内有混浊液体, 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 如黄豆大小不等, 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3.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 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 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 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四、免疫接种
目前尚无相应疫苗。复习题
1简述手足口病的流行环节。
2简述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收稿:2008-12-12)
7.第五章 决策概述 篇七
5.1 决策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决策的问题,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可将决策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类。
广义地说,把决策看作一个管理过程,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预选方案,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并对最佳方案进行实施、监控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从设定目标,理解问题,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到选择、实施的全过程。
狭义地说,决策就是为解决某种问题,从多种替代方案中选择一种行动方案的过程。
然而,无论我们如何表述决策的定义,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守五项基本原则,即最优化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和集团决策原则。
1.最优化原则
决策作为一个管理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资源稀缺的约束条件下,任何做出的决策都应该有利于企业实现最大化的效益,有利于最大化地实现企业的价值。也就是说,决策的制定应该以追求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2.系统原则
任何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都存在于某一个决策环境中。对于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组织、实体来讲,他们的决策环境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对于一个个体来讲,他的决策环境就是他所处的组织或实体。不论是什么样的决策环境,都有作为一个系统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性,同时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都应协调地、平衡地变化发展。因此,决策的制定必然要遵守系统的原则。换一种说法,决策的制定应该以追求和实现最大化的系统的价值为目标。
3.信息准全原则
各种先进、完备的决策技术的作用对象都是信息。决策信息的准确和全面是取得高质量决策的前提条件。在决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决策理论所需要的决策信息由于很难收集到,使得这些决策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决策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我们所需要的以前没有办法获得的决策信息。这一变化的出现,使得一些原来受制于决策信息收集困难的决策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信息准全的重要意义。当然,决策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实际上很难被完全收集,但毫无疑问,信息的准全对决策质量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可行性原则
由于决策者和决策实施者受到了他们所掌握的资源的影响,使得他们必须考虑决策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社会效益上的可行性。进一步地讲,只有在准确地把握好以 上三个方面的可行性之后,决策者和决策的实施者才能运用最优化原则进行决策。
5.集团决策原则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得社会、经济、科技等许多问题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不少问题的决策已非决策者个人和少数几个人所能胜任。因此,集团决策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组织保证。
所谓集团决策,不是靠少数领导“拍脑袋”,也不是找某几个专家简单讨论一下,或靠少数服从多数进行决策,而是依靠和充分利用智囊团,对要决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弄清历史、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方案论证和综合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5.2 决策过程与决策分析
5.2.1 决策过程
决策作为一门学科术语,是从英文术语Decision Making翻译过来的。其研究内容虽然也涉及到社会系统中的个人、群体以及政府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但主要的则是经济系统中的管理和控制问题。由于经济问题在本质上应当是可计量的,因此,对经济系统(无论它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进行有效的决策,本质上也应当是可定量计算的决策。这就是说,任何成功的决策,都应当具有一套对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不仅能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实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如运筹学、计算机模拟等等。
作为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西蒙(H.A.Simon)对决策科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概括出了决策过程理论。根据西蒙的观点,决策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实施活动(如图9.1所示)。
1.情报活动
情报活动包括决策环境的识别、所需信息的获取及分析。情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识别问题、理解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决策的目标。即要判定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样的决策。这是一个决策时机的选择问题。选择什么决策主题则与决策者的偏好、信念有关。有些企业领导者着重于长期发展实力,而有些则强调短期的效益。决策科学的研究不可能改变决策者的信念或价值观,但可以促使所选择的决策主题能够确切地反映决策者的价值观。
2.设计活动
设计活动是寻求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确定备选方案。在此过程中,决策者或其咨询人员发掘、构想和分析多种可行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设计活动强调多方案,如果面临的仅仅是一种方案,非采用不可,那就无所谓决策了。
3.抉择活动
抉择活动是指预估各种可供选择方案的后果,并作出结论性的评价,从而选出最满意的方案。选择什么样的方案为好?什么为差?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弄清各种备选方案的后果以后就能马上作出回答的。
因为: ① 方案后果的多样性和后果评价准则的多样性,很难找到一个对所有准则来说都是满意的方案;② 后果往往是风险事件,决策人对风险的态度不同,导致对同一组方案有不同的选择结果;③ 抉择最终取决于决策者的习惯、传统、经验和信念等。这就造成理性评价方案的困难,符合理性准则的方案不一定能使决策者满意。然而,恰恰是上述这些困难提供了广阔的引人入胜的决策研究领域。
4.实施活动
实施活动是指实施选定的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对原有决策进行检查或修正。
一旦选择出满意的方案,并不仅仅是下达一些命令、指示,还须制订出执行计划和资源预算,以满足实施方案的各种可能的需要和有效措施。决策的实施过程需要跟踪、监督,原计划是否已执行?有哪些偏离?执行决策结果导致了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下属部门是否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跟踪、检查、反馈,使选定方案的实施能够完成预定的目标,并能及时调整、改善原有方案。
决策是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可按上述情报、设计、抉择和实施四个阶段划分并按顺序进行,但前面的阶段不断从后面的阶段得到反馈信息,设计阶段分析研究的结果可能修正情报阶段提出的决策主题,抉择阶段也可能对各种备选方案提出补充和修改。实施阶段中的信息就更为重要,实践结果可能对整个决策作出评价和修正。
5.2.2 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它是由分析人员会同决策者共同完成的,是对已经描述出来的决策问题的求解。其主要工作应属于决策全过程的第三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即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与选优。
这是指在决策目标及环境条件基本明确或被弄清,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已被找到或已制定的情况下,由分析者采用合理的评价准则和模型,运用特有的数学方法或优化技术,选出一个或一组最满意的行动方案,供决策者最后抉择。因此,决策分析的主要任务,应归结为求解决策问题。
所谓决策问题,是专指决策过程中已通过某种方式描述出来的可提交给分析者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决策问题,应由下述四个要素构成:
要素1: 决策主体
决策主体即做出决策的个体或个体的集合。很少有决策是在个体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观点下作出的,即使一个组织的正式规程表明个人具有制定决策的权力,他通常也要搜集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也要得到其他个人和团体的同意或默许。当考虑其他管理者的观点时,他们就成为决策主体的一部分。很明显,这意味着决策主体的成员对某项决策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决策主体是决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它能够控制决策的整个过程。
要素2: 决策备选方案
存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或称行动方案、决策、措施等)的集合A,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解决某个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办法或一个方案,那就不需要进行决策分析,而只需照办就是了。故凡能构成决策问题的,总是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记这些方案构成的集合为A={A1,…,Am}。
要素3: 不可控因素
存在着不依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环境条件,即自然状态(系统状态)集S。例如,开发新产品有两种可能,或成功或失败,这就是两个自然状态;新产品的销路好、较好或不好等多种市场状态都是我们所指的自然状态。每一种自然状态的出现与否是不依决策者或分析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它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决策分析人员在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的过程中,不涉及改变自然状态的问题,只涉及如何对它们进行数学表述或预测、估计它们的出现概率的大小、量值问题。
要素4: 后果
每一个备选方案(行动方案、措施等)与每一个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对应于一个后果值(或偏好值、损益值等),这种后果值有时候并不是用数量值来表示的,需要将它表示成数量值(如确定的数、效用值、模糊值等)。在决策分析中,这种数量值一般是效用值。关于效用值及其确定方法我们将在下一章给予讨论。用模糊值来表示后果的讨论属于模糊决策分析的范畴。于是,后果值是一个二元函数: A×S→R,其中R=(-∞,+∞)是实数集。每种备选方案和自然状态的每一个组合都对应着一种结果。如果有n个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和m个互相独立的自然状态,就会产生m×n种可能的结果。
例5.1 关于建新厂与扩建旧厂的决策问题。
方案集A由建新厂和扩建旧厂两个方案组成,它们分别需要投资300万元与80万元。在两个方案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均为: 今后产品销路好或者销路差,它们的出现与否是不确定的。后果是年度利润,其估计值如表9.1所示,后果值的集合是J={200,-60,100,20}。设两个方案所建厂的使用期均为5年,问哪个方案为优?决策目标是5年总的期望利润。
分别计算如下:
建新厂的期望利润为
0.7×200万/年×5年+0.3×(-60万/年)×5年-300万=310万
扩建旧厂的期望利润为
0.7×100万/年×5年+0.3×20万/年×5年-80万=300万
若按期望利润最大的原则(如果后果是费用,则按期望费用最小的原则),其最优方案是建新厂。
5.3 决策的基本类型
1.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分类
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决策问题/决策分析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两类。
1)单目标决策
决策目标只有一个的决策称为单目标决策。如上节的例9.1中只考虑期望利润最大。
2)多目标决策
决策问题同时考虑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它的解必须同时满足这些目标的要求,这类决策称为多目标决策。例如,现代城市交通路线的规划问题,就要同时考虑诸如运输效率、方便市民、安全可靠、经济效益、美化市容等多种因素。任何一个方案,只有当它能够使得与这些因素相联系的目标准则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时,才算是令人满意的。
实际上,对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单目标决策往往是对问题的某种程度上的简化,重点在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忽略其对企业没有明显影响的次要因素,集中力量落实企业核心战略。当环境发生变化或企业战略进行调整,或当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时,决策目标有可能发生变化。
2.按自然状态的种类分类
按自然状态的种类来划分,传统上可将决策问题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三种。
1)确定型决策
自然状态是完全确定的,即只有一种,从而可以不考虑自然状态而按既定目标及评价准则选择行动方案,这样的决策就叫做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一些,其求解可直接利用现有的一些数学方法,例如,微积分中的函数极值法,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等),等等,并能得到确定的最优解。
2)风险型决策
若出现的自然状态不是一种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已知(即可以通过某种方法确定下来),则称这种条件下的决策为风险型决策,也称为统计型决策或随机型决策。上节中的例9.1就是此类决策。
3)非确定型决策
若决策者面临的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有多种,但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不能确定,则这种情况下的决策称为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相比较,两者都面临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所不同的是,前者对即将出现的自然状
态概率一无所知,后者则掌握了它们的出现概率。
由于非确定型决策所掌握的信息比确定型决策所掌握的信息要少,因而分析非确定型决策要比分析确定型决策困难得多。从现有的决策分析方法来说,非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比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要少得多。
三种决策环境的区别可用“是否带雨具”的问题来说明。某人早上离家去市郊联系工作,如当时已经下雨,且四周乌云密布,显然并非阵雨,出门时决定要带雨具,这属确定型决策。如果根据早上的天气预报,有0.7的概率下小雨,0.3的概率是阴天;或者气象台报告有雨,但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有错报的记录,这两种情况便属风险型决策。再设想,如此人住在一个窗户紧闭、隔光隔音的房间,又无电话、电视或收音机等通讯手段,出门带雨具的问题就变成不确定型决策。
将上述决策问题按决策目标和自然状态两种分类加以综合,则可将决策问题分为六种类型:
① 单目标确定型; ② 单目标风险型; ③ 单目标非确定型; ④ 多目标确定型; ⑤ 多目标风险型; ⑥ 多目标非确定型。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要讨论的所有决策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所有决策对象都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或由许多实体组成的系统,且这种实体或系统不受其它任何理性行为的支配(例如另一决策者的支配),因此不存在任何与该问题决策主体发生利益上的竞争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讲,决策主体实际上只有一个。当决策的主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组成,且成员之间互有影响时,这样的决策称为“群决策”(读者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
对于六种类型中的第一种——单目标确定型决策,它的求解可直接利用现有的一些数学方法。
对于第④~⑥种决策,即多目标决策,则可考虑合并处理。对多目标决策问题,一般地,我们总是按一定的规则将多个目标准则下的结果指标合并成一个总的目标准则结果指标值,或者说通过某种适当的逻辑过程,将备选方案对于每一准则而言给决策主体提供的用处或价值合并成一个总的用处或价值,便有可能将确定型、风险型或者非确定型的多目标决策化为类似的可由单目标决策方法处理的问题。于是,决策分析方法在各种类型的多目标决策中,主要用于解决各目标准则下多个结果指标值的并合问题。
这样,对上述六种类型的决策问题的研究就转化为对三种类型问题的研究: 单目标风险型、单目标不确定型、多目标中多个目标的合并问题。这也就是本教材所说的含有随机因素、不确定因素以及多因素等三个方面问题的决策分析。
与任何分类方法一样,这里根据目标多少及自然状态的种类对决策问题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在第12章中将要讨论的“概率排序型决策”就是介于风险型和不确定型之间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它所研究的决策问题中,假定各自然状态的出现概率并非完全已知,也并非完全未知,而是部分可知的,例如,已知各自然状态出现概率的大小排序等。
一般说来,求解任何类型的决策问题,最后都归结为对各备选方案进行选择。因此,决策分析的关键就在于按什么样的模型和如何按这样的模型来衡量或评价备选方案的优劣。在单目标确定型决策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每一备选方案只有一个确定而又简单的结果,这一预知的结果本身就可作为评价备选方案的模型,只要按结果值的大小选择即可。
这也是这类决策问题可用纯数学方法求解的原因。然而在风险型、不确定型、多目标决策问题中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这时每个备选方案或者因为自然状态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或者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从而不再对应着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包括了若干个可能的结果,或是一种由若干个值构成的多值结果(在多目标情形下)。这时选用其中哪一个结果或其中哪一个值来衡量方案的优劣都不是完全合理的,而直接用多个结果或单个多值结果的“整体”来衡量方案也不可能。读者可考虑9.2节中的例9.1。因此,对于这样一些作为主要类型的决策问题,由于它们自身特点造成评价、比较备选方案的困难,必须要有一套专门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处理。决策分析就是这样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它能提供一组概念和系统的步骤,对于含有随机因素、不确定因素和多种因素的决策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帮助决策者和分析者在复杂的局面中和难于比较的诸方案中作出理性的选择。
例5.2 某企业决定拿出500万元建立投资部,现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投入国债,每年稳收入25万元(假定年利率为5%)
方案二,投入股市。若为牛市,获利100万;若为熊市,无获利。
方案三,入股投资项目。若市场状况好,可收益80万;市场状况一般,可收益40万;市场状况差,收益10万。三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分别是0.40,0.50,0.10。 方案一假定年利率为5%不变,则其自然状态是完全确定的,从而其后果值(收益)为25万元,没有任何风险,为确定型决策问题。方案二有两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牛市、熊市,且由于股票市场变幻莫测,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完全无法预测的,所以为不确定型决策。
第三种方案,也有两种不同的市场状态,但其发生的概率已知,而其收益的期望值为80×0.40+40×0.50+10×0.10=53(万元),为风险型决策问题。
从本例可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决策问题,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区别对待。
另外, 人们对自然状态的信息或知识的不完全的掌握,也决定了决策一定是有风险的。如方案三,虽然市场状况差的概率较小,但并不代表不可能发生,若我们选择方案三,有可能收益只有10万,若减去机会成本(方案一的收益25万),则我们的决策是失败的。这是决策问题的难题所在,也体现了信息和知识的价值。实际上,最好的方案或许是将资金以不同的比例投入三个市场,不过如何确定分配的比例,则是投资组合的优化问题,并非我们研究的重点。
例5.3 四种可开发的新产品的选择。
假定一公司正在评估四种可开发的产品,它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公司决定用5项指标来考察每一种产品: 到生产阶段前产品开发的总费用;公司得到的每单位产品的毛利;产品每年的潜在销售量;营销上与现有的其它产品的配套程度;与公司现有的产品在生产技术上的相似程度。如表9.2所示。
每一项标准的最低要求:
· 开发费用: 不超过250万元(公司所能筹到的最大款项);
· 单位产品可能的毛利: 至少2000元(公司一直坚持经营高盈利产品的政策);
· 每年的销售潜力: 至少100台(生产经理坚持);
· 营销策略的适应程度: 至少是一般水平(营销部经理坚持);
· 与其它产品的生产技术相近程度: 至少保持“一般”水平(制造部门经理坚持)。
四种产品的每一项指标都是确定的,所以,该问题属于确定型决策问题。若只考虑单一因素,则决策者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的目的是将五个指标综合考虑,选出在各个方面都能满意(但可能不是每个方面都是最优)的方案,所以,该问题为多目标确定型决策问题。如何将五种因素综合为一种评价的指标,是我们研究的关键。例如,前三种因素可用货币单位综合为利润,但利润如何与营销配套、技术相似这样的“软”指标综合,则需要一套专门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处理。
5.4 决策分析的内容、特点及历史
5.4.1 决策分析的内容
决策分析的内容可初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单目标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研究。按照人的合理行为,用一套科学概念和系统分析步骤,对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排出备选方案的优劣顺序,以供决策者在作决策时选用。这一部分内容是决策分析方法的基础。
(2)提出不同的备选方案与自然状态所对应的后果(价值)对人们利益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即后果的转换形式“效用”的概念,运用与问题相符的组合规则(依一定的逻辑过程实现的合并),建立分价值(或效用)合成总价值(或总效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构,从而对包含多种目标因素的复杂问题——多目标决策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排出备选方案的优劣顺序,供决策者选用。
5.4.2 决策分析的特点
决策分析的整个内容,都是采用了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的定量方法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方法为主的一种方法。然而它与半个世纪以来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数学方法却是大不相同的。
前面已经指出,决策分析所要研究的决策问题不同于一般的确定性问题,其中不可能得出完全确定的结论。实际上,在风险型、不确定型和多目标的决策问题中,很难说哪个备选方案绝对的“优”或者绝对的“劣”。
其次,在评价或比较备选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主观上对于利益或损失的独特兴趣、感觉或反应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说,按常规的数学分析方法是解决不了这类问题的。采用一组独特的概念和步骤对各种类型的决策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便是决策分析方法的第一个特点。这里所说的概念和步骤就是反映决策者主观意志的效用、主观概率以及确定效用和主观概率的一整套步骤。当然,我们应该把反映人的主观判断的方法与主观随意的方法区别开来,因此,决策分析方法中既包含有科学性,又包含有艺术性。
决策分析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指,决策分析方法只是对于那些始终坚持使用它的人在不断制定决策的实践过程中, 才被认为是确实可靠和有效的。也就是说, 它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具体的决策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长期坚持使用必然会因此而取得成就。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有可能掌握决策分析中所包含的艺术性部分。决策分析方法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实用化趋势。现代决策分析虽然开发了一些大型的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会牵涉到很多变量和约束条件,需要复杂的计算工作,而且问题本身又的确非常复杂,因而这种系统化的大量分析工作的确是需要的。但我们很难要求许多决策问题不分轻重缓急都这么做,因为时间不允许,有些也无此必要。
更因为一种方法要想推广开来,必须为一般的管理决策人员所能理解和掌握,从而这种方法也必须是比较简单和实用的。所以在开发大型分析工具的同时,也要开发一些更加简便的实用方法。这些简便实用的方法(如统计决策、模糊决策、层次分析法等),往往更加符合现实状况,简便易学,而且数字计算与个人判断相结合,使决策分析增加了更大的灵活性。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决策?决策有哪些特点?
2.科学决策应该遵从哪些原则?
3.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如何?你能否通过实例来说明决策的重要性?
4. 试叙述决策分析的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地位。
5.决策分析与运筹学的区别何在?
6.决策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何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推荐阅读:
云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 成本计算06-11
第五届大学生公关策划06-27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心得作文10-07
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业)09-01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06-08
大学生心理健康座谈06-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报纸08-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09-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复习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