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2024-07-1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共15篇)

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一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先后联合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兴城)、新疆农业科学院在果品(苹果、香梨、核桃、红枣)上开展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联合农业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新疆农业科学院在小品蔬菜(叶类菜、葱蒜、豆类等)上开展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果品和小品蔬菜进行未知危害因子调查与已知危害因子安全性评估。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还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种植情况,适时开展了农产品产地环境及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区土壤中总镉含量为0.14~0.18mg/kg,总汞含量为0.02~0.04mg/kg,总砷含量为8.63~11.13mg/kg,总铅含量为17.72~24.6mg/kg,总铬含量39.18~54.87mg/kg,总铜含量14.25~24.85mg/kg,均小于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镉含量0.60mg/kg,汞含量0.50mg/kg,砷含量30mg/kg(旱地),铅含量300mg/kg(旱地),铬含量200mg/kg(旱地),铜100mg/kg[1];灌溉水中总汞、总镉、总砷含、六价铅均未检出,氟化物含量0.17~1.26mg/l,化学需氧量7.16~8.23mg/l,氟化物和化学需氧量均小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限量值:氟化物含量2mg/l,化学需氧量60mg/l[2]。部分农产品在监测中有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二

一些特优农产品由于品质安全等原因导致消费者消费信心下滑,很大程度制约了特优品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及市场的有效拓展,对其所涉及的产业发展与产业档次升级造成了较为不利影响。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要在食品安全上给全国公民一个完美满意的交代作为对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实质性的重大专项考验。

1 概述

进行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风险评估,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普遍管理做法,同时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安全科学管理、实施依法监管、科学指导生产和正确促进消费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全面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深入开展,健全、强化风险评估的科学体系,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农业部2011年以来在风险评估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建成专业性或区域性风险评估88个实验室,在有关主产区建成风险评估实验站145个。针对社会及市场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农产品可能的问题隐患,农业部实施了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具体包括彻底摸底排查、专项科学评估、生产技术指导、消费导向引导、应急及时处置等措施,通过这些有效办法为我们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促进我国全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我国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农产品种类繁多,已知的和未知风险因子复杂,所涉及的领域宽泛广阔,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众多。为此,加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风险评估一定规模的队伍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诸多实践证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队伍建设是世界各个国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需要;我国的实践表明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

2.1 建设专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评估队伍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包括的作物及产品有:粮油作物的产品,食用菌,水产品,蔬菜,生鲜奶,畜禽产品、茶叶、果品、蜂产品等,即全部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菜篮子”、“果盘子”和“米袋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对农产品在种植或养殖和收获、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带入的重金属、残留农兽药、外源添加剂、生物性毒素、病原类微生物开展检测和专项风险评估;对突发问题进行及时应急评估;对禁用但不能杜绝的禁用农药、兽药、类似“瘦肉精”、三聚氰胺、硝基呋喃等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不间断跟踪评估。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可靠必须建设队伍,开展专业领域或各个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包括进行风险监测、开展风险交流、强化风险预警、加强风险提示等有效工作,对我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进行监管和监控。为此,2011年以来在国家农业部牵头下组建了相关区域性和专业性的实验室。专业性实验室建设原则:重点从农业部管辖的科研院所、农业部与教育部或相关省(区、市)共建的农科类高校中择优选建,区域性的实验室组建原则:是从包涵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专门科学研究单位和省级或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的省级农科院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流域水产研究所中择优选建。至2015年,在全国范围通过层层筛选已建有专业性或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已有88,建成各类主产区从事风险评估实验站145家;以上风险评估单位2015年共完成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玉米、小麦、油料、畜亲禽产品等农产品未知危害因子识别与已知危害因子识别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与产品安全性评估等质量安全性评估项目30余项,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和基本信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太原))是2012年首批被农业部批准的、区域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从2012年到2015年,本研究所共参加并主持农业部蔬菜、水果、玉米等6项风险评估项目,通过对我省我国蔬菜、水果、小果品、玉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跟踪检测及风险评估研究,组建了风险评估队伍也提升了风险评估科研能力。

2.2 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2012年至今,在农业部的不懈努力下,全国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团队已初具雏形。鉴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天大任务,农业部对各种农产品的监管及风险评估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因此也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技能专家团队,以承担和研究农产品中各种各样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子。从2015年到2016年国家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科和国家玉米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岗位科学家团队已经初步建立,按照果品苹果、梨、葡萄、桃及特色水果、热带水果及农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致病微生物等危害因子研究方向,设有一级岗位专家,二级岗位专家和三级岗位专家。我所从事风险评估研究的科研人员,根据专业特点及个人成就分别被纳入了蔬菜、水果、玉米风险评估岗位一级岗位专家,二级岗位专家和三级岗位专家。该专家队伍的成立,是实施国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水果、蔬菜等作物质量安全,确保百姓安全消费,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有关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其影响面较大,引发社会各界对其危害的广泛关注。不管是故意夸大,混淆概念的虚假事件,还是农产品质量确实的安全问题,毫无置疑都不断挑战公众神经,影响政府公信力。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及中国科协联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权威专家,从科学的视角对2012年,2013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大部分都不属于安全事件。面对纷繁复杂的质量安全问题,专家的责任义不容辞。近年来,红枣含有苯甲酸(钠)的问题屡见报道,为避免引起社会传言和恐慌,聂继云等专家发表了“红枣中的苯甲酸(钠)及其膳食暴露评估”[3],少量苯甲酸对人体无毒害,它可以在体内很快被吸收,主要以马尿酸的形式排除体外,也有一小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为1-苯甲酰醛酸而排除。专家的论文解释为公众排除了疑虑。

3 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科建设的完全必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是国际组织、世界各国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法规的重要依据,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农产品贸易、调控农产品进口出口的必要技术依据、标准。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国际贸易份额日趋增加,国际贸易总量得到不断攀升,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下,流通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不尽人意影响还存在,如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家,不断强化技术壁垒,限制和制约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另外,利用我国某些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等情况,加大倾销力度,冲击相关产业发展。为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科建设,尽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势在必行。

3.1 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科领域建设及其技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随着环境不同程度受到危害,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农业科学范畴的新兴学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质上是该学科的核心领域。其主要任务及重点工作是对农产品危害因素的进行科学认定,做出科学评估,开展积极控制和有效预防,本学科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有效解决我国农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方面的风险隐患;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等等,结合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部组织全国8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开展了两项重点工作。一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资助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识别、评估、鉴定;具体涉及的工作包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科学的探测识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各种危害因子表现出的消涨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对独特的农产品进行针对性的营养成分及功能甄别鉴定。二是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进行攻关,项目包括风险隐患基准性验证评估项目,还包括突发问题应急处置项目以及风险交流项目等项目。两项重点工作一方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最主要任务,另一方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给予我国各级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

从事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研究,对目前科研院所的专业和领域设置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为适应当前形式要求,必须尽快拓展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比如:本研究所高新技术研究室,原来以生物农药研制和蔬菜病害土传病害研究为主,目前根据农业部风险评估项目内容要求:又增设农产品生物毒素分析研究专业:生物毒素(biotoxin)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或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其他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也称天然毒素(natural toxin)。生物毒素种类很多,分析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方法、仪器分析法、免疫学方法三大类。生物学方法需要时间长,风险评估样品毒素分析一般要求速度快,准确率高,因此目前多采用仪器分析和免疫学方法。如: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荧光检测法等等。面对日新月异的分析技术,科研人员必须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和新技术培训,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可适应风险评估的项目要求。

3.2 风险评估学科硬件建设也十分必要

当前,在我们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任务主要是:蔬菜、水果、粮食等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经常用到或可能用到的多达百种以上农药和常用叶面肥: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多菌灵和赤霉素等及可能的非法隐性添加剂等风险因子进行和抽样分析检测。通过分析研判和标准比对等方式,评估百姓食用蔬菜、水果、粮食的质量安全程度。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任何一种农产品无论水果、蔬菜在生产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病虫害侵染、也不可避免或多或少用到化学农药和其他化学品的。在检测分析样品中,一种或两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和方法远远满足不了风险评估样品检测要求,必须掌握有快速科学的农药多残留技术分析体系。本所农药检测研究室,以前以研究农药残留降解规律和新农药使用标准制定为主要,目前根据风险评估任务要求,必须开展农药多残留分析检测。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本研究所在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方面基本建成了一支技术过硬,乐于奉贤的团队。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药多残留分析检测技术要求高端先进仪器种类较多,近年来在山西省科技厅和省财政2013—2015年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助下,购置了不少新的急需分析仪器,但从速度和数量上仍然满足不了风险评估项目任务需要。如:真菌毒素是由产毒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大多数真菌毒素是耐热的,不会轻易被分解,而且可通过畜禽体内蓄积而对人类产生间接影响。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黄曲霉毒素(AFT)、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目前有60多个国家制定了食品中的限量标准和法规。如何检测?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鉴定只是一句空话。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硬件建设同风险评估学科建设一样任重道远。

摘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切入点,系统的剖析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依据农产品种类多、可能的风险因子复杂、所涉及的领域宽泛广等特性,论述了农产品质量安风险评估学科及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刘贤金.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管控技术体系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4-16.

[2]路大海,孙玲,刘聪明,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建设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1):57-60

[3]聂继云,李静,徐国锋.红枣中的苯甲酸及其膳食暴露评估[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47-49.

[4]唐文强,刘长海.天然苯甲酸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1,36(8):12-15.

[5]唐华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科建设推进方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5):3-5.

[6]陈福生.食品安全实验-检测技术与方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20-334.

[7]王庆成,柴兰高,李宗,等.山东省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玉米科学,2006,14(5):159-162.

[8]李军.几种真菌在山东省主粮中污染状况调查[J].粮食储藏,2000,(2):42-44.

[9]王燕,李增梅,董燕婕.真菌毒素对玉米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58-61.

3.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三

1 风险点分析

1.1 苗种隐患

从外地进购的苗种有使用禁用药物的可能。在其鱼卵孵化、培育和运输过程中,均有使用禁用药物消毒的可能。

1.2 生产过程隐患

养殖户为避免或减少损失而采取重复用药、超量用药、不对症用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延长用药期、给药途径不当、用药部位不当、使用禁用药物等不恰当方式和手段,造成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

1.3 水体环境隐患

老旧池塘淤泥、鱼类排泄物、残饵及动物尸体、植物碎屑沉积,翌年因水温升高而大量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业用药流入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造成渔业养殖环境恶化。

1.4 不明添加物隐患

渔用投入品在加工过程中随意或超量使用保鲜剂、着色剂、添加抗生素等。

1.5 生产方式隐患

由于水产养殖的特殊性,传统的水产养殖主要是以家庭为养殖单元,分散生产、分散经营,养殖场点分散、规模小,不便于监管。

1.6 从业素质隐患

水产养殖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加之药品名称专业化生涩难记,对一些假劣渔药的识别能力不强。

1.7 监测体系风险

基层渔业监管队伍人员少、执法条件差,制约了生产过程中的监管监督,部分生产者产生麻痹心理、侥幸心理,而违规使用违禁药品。同时,目前我国在省一级建立了检测机构,市、县及企业检测机构尚不健全,无法满足和适应养殖生产中大量的快速检测业务的需要。

1.8 运输隐患

一些不法商贩为保持水产品体色、提高成活率和防止腐败,在运输过程中添加消毒、保活等药物,存在使用禁用药物的可能性。此隐患危害较大,给监管带来的被动也很大。

1.9 投入品经销隐患

目前水产业投入品(包括饲料、渔药)多为外来产品。但由于其生产、经销审批许可权不在当地水产部门,水产部门只对使用环节有权监管。渔用饲料多为外地产品,送货上门。特别是渔药,多是“游医”,诊断、售药一体,无执业资格、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经营场所,在使用环节取证、监管难度很大。

1.10 监管职责边界不清隐患

目前国家、省虽然明确了农业部门对农产品在种养殖环节和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之前的监管职责,但现在社會分工较细,专业运销形式比较明显。水产品流出产地的走向,有池边交易、送货上门、企业直销、游动摊贩(场外经营、无照经营)、直接进入酒店等高档消费店所、外埠产品入市等不同业态。这些环节,均有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如果全由水产部门监管,不仅法律授权不够,监管手段、体系建设均不足。对此运输、储存环节的监管职责,仍需进一步细化、明确。

2 工作措施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但作为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有效排查、消除、控制隐患,降低风险。

2.1 夯实工作基础,加强源头治理

2.1.1 摸清底数 渔业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水库、池塘、网箱等水产企业、场点的养殖情况、分布情况、渔业经营形式、产品销售形式,无公害双认、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渔业合作社建设情况,县级检测机构检测能力,企业自检室设立、覆盖面等情况进行统一调查摸底,登记造册。

2.1.2 规范生产 渔业主管部门要扎实推进无公害双认、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坚决杜绝违禁药品、有毒有害物质、不合格饲料及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全面实行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坚决查处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引导扶持渔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发展,促进渔业产业向健康、生态、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是做好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凡取得养殖证的企业应积极申办无公害双认,在此基础上,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2.1.3 严格落实“三项记录”制度 做好生产、用药、销售“三项记录”是开展养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保护生产者利益的基本制度,必须严格落实。“三项记录”要保存2年以上。

2.1.4 构建三级检测体系 依托省级检测机构。主要对速测过程中发现的疑似问题产品,解决定量检测确认的问题。

整合市、县级检测功能。以农产品综合检测机构、水生动物病防站为依托,提升抽查检测能力。抽样检测覆盖全市所有品种、场点,抽样频次覆盖整个生产周期的主要生长、销售节点。

推动企业自检机构建设。以省级良种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双认、菜篮子工程项目建设、合作社建设为依托,建立企业自检室(集中产区可按合作社设立情况,每个合作社设1个,接受周围辐射范围内的企业委托检测业务)。自检室的设点布局要能够覆盖(辐射)本地的养殖场点。检测方法均为快速检测。

2.2 落实责任主体,细化工作方案

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生产经营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落实属地责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各县(市)渔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总体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和目标,结合本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周密制定工作方案,详细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目标要具体,有情况、有定性和定量指标,每一项任务、每一个工作都要落实到执行单位,有人负责。

2.3 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诚信建设

各县(市)渔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内的养殖企业建立诚信档案。渔业主管部门要与养殖企业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养殖企业面向社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质量安全责任书、质量安全承诺书由各县(市)渔业主管部门归入企业诚信档案。

nlc202309031827

加强对基层协会、渔民合作组织的的培育、扶持和引导,指导其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自律机制;鼓励其通过采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生产、统一物资采购、统一品牌销售、统一质量安全承诺等自我管理与服务。

對守法生产、质量过硬的企业,要进行宣传,在项目申报、产业扶持等政策上要优先、倾斜。

对质量安全监管实行“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违法企业实行另库管理,重点监控。

2.4 落实保障机制,提升监管能力

2.4.1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各县(市)渔业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质量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将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负主要责任,相关部门和人员负直接责任的责任体系,将各项职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层层抓好落实。

2.4.2 规范工作流程 为确保工作高效、快速、规范运转,要对抽样、问题产品处理以及日常监管等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抽样要求抽样人员、企业主签字,抽样单位留存,发现问题产品,县级监管人员2小时内赶到现场,重新抽样定量检测,一旦确认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监管检查内容进行明确、细化,各县要建立工作档案,实行“痕迹化”管理。

2.4.3 完善应急机制 要落实《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方案》,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切实防范和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安全突出事件。要制定详细工作预案,一旦发生事件,要能够切实做到立即报告、迅速介入、科学研判、妥善处置。

2.4.4 开展集中整治 要根据养殖生产的特点,对重点阶段、重点品种、敏感时期、重点产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查处各种违法案件。

2.4.5 深入宣传培训 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普及法律法规、渔业投入品的使用知识,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安全间隔期等规定,杜绝使用禁用药物,提高渔民规范化、健康养殖技术水平。

2.4.6 提高执法能力 要结合本地农业机构设立情况,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渔政管理职能。各县级渔政机构要求至少配备3名以上渔政执法人员。同时,要积极改善执法装备和条件,提高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2.4.7 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结合全市渔业重点工作任务目标及项目工程建设,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问责制。严格责任追究,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对质量监管工作中不作为、滥用职权或者有其他渎职行为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4.8 积极做好协调沟通 根据部门职责分工,要积极主动与公安、食安办、畜牧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案件移交,确保监管工作无盲区。

(收稿日期:2014-11-10)

4.产品质量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四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不会被客户所接受,就不会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一旦发生质量事故,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及企业的声誉,甚至会影响到到企业的存亡。

虽然近几年公司产品质量有显著提高提高,但由于受工艺、材料、人员质量意识、设备精度等因素影响,有时也出现过一些细小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解决,如不解决,使带有问题产品出厂到用户,就会出现质量事故,用户就会抗议,提出包赔损失要求,公司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久而久之,将失掉用户,产品“砸锅”,企业关门倒闭,这是企业的最大风险。经多年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情况,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总结防范措施如下:

一、从严控制各项材料的进场物资检验工作,保障产品质量。从严控制各项材料的进场复检工作,保障产品质量。要控制质量风险,一定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居安思危。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细化进厂原料内控质量技术要求。

二、做好“三检”工作。

从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开始,操作者认真做好自检工作,自检之后互检再转到专检,专检人员在成品中做随机抽检,做好“三检”工作,这样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才能将质量风险控制好。

三、保证出厂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必须严格按照工艺组织生产,完善产品质量体系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售后服务,宣贯执行和监督检查。品牌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要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优化生产工艺、提升服务水平。

四、组织专题会议与培训学习,树立质量第一意识。质量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出来的。我们要从最基层入手对操作者和检查员进行培训与学习,通过专题会议、内部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者和关键岗位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让他们在内心树立起质量意识将质量放在首位,将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一名员工的心中。

质量检查部

5.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五

2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措施分析

2.1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结构调整等等综合条件来对质检机构进行综合考虑。与此同时,检测机构的建设规模,级别也应该同经济文化以及业务等等相结合,并且可以在各级部门的质检机构进行相互补充,而在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或者是山区可以选择建立农产品速测站,进而就可以形成一些区域性的特色。

2.2做好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检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应该对检测人员做好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术的培训工作,与此同时,也需要对检测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培训。后者相对来说培训工作较为简单,然而多于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技能的培训就会较为负责。而这种培训通常培训时间总体来说比较长。因此,就可以通过和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在学校的内部设置农产品检测的课程,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等两个方面对人员进行培训。如此的话就可以给检测工作的进行输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进而从根源上解决人才较为缺乏的现象。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其进行整体推进,应该依照农业发展的需求,将标准化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作为的突破口,做好示范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需要将经营过程和成产模式作为基础,对于农业生产之中的整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农产品包装和运输进行捆绑,最后就可以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工作。对于农产品经营的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的经济组织,则需要将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进而逐渐提升生产规模以及组织[1]。

2.3提升安全检测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推进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在当前阶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追溯能力依然满足不了目前的发展需求。并且我国当前的法律还没有对农产品的责任人以及质量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其追溯技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还有一定的距离。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之后没有办法发现其原因,与此同时,也不能较好的适应当前农产品安全责任的追究制度的需求,进而出现相关农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失去信心。因此,在实际之中则要求加强政府对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2]。因此,对于安全检测制度应该安排专项资金,依据实际要求做好硬件设施以及软件开发工作,而对各个层级的检查系统进行整合之时,要求做到协调统一质量追溯,并且使用相关刺激制度来推进企业参加到体系建设中。

2.4应用竞争制度

对于农产品安全检测来说,这是一个非盈利的行为,在目前一般是通过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建设,保证体系的有序运行,然而这样的话,也会导致检测机构出现垄断问题。农产品检验全部是通过政府部门进行抽样检验,然而因为经费比较单一,所以从事实上来说没有办法同目前市场检验体系的相适应,特别是我国的农产品产地多,品种复杂。因此,没有办法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大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以及培训,保证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安全检测意识[3]。加大引进多种检测机构,如此就可以促进市场竞争的形成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经常发生,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也保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我国应该建立一套比较权威和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标准,同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实现深入到基层人民中,逐渐扩大检测范围,每一个部门机构应该严格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给广大人民提供一个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郭艳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措施[J].云南农业,(7):7-8.

6.机车产品的质量验收过程控制探讨 篇六

机车产品的质量验收过程控制探讨

<铁路机车验收技术规定>对铁路机车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提出了的新要求.结合目前验收的.实际情况,从产品质量控制、产品验收记录的形成、产品验收过程控制的要点、机车产品的检查与分析等方面探讨机车产品的质量验收过程控制.

作 者:赵贤文 王世武  作者单位:上海铁路局驻南京东机务段验收室 刊 名:上海铁道科技 英文刊名:SHANGHAI RAILWAY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U2 关键词:机车产品   验收   技术规定   对程控制  

7.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七

保障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除了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规范与指导, 还需要从农户自身行为影响因素抓起。正是由于农产品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的可能性, 因此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既不能仅诉诸于制度, 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因此, 本研究将选取黑龙江省为样本研究对象, 从制度和流通主体视角出发, 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 以农户信用为逻辑主线, 提出我国农户提高信用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从而达到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目标。

二、改变委托-代理关系主体, 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参与

积极引入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管, 应尽快提上政府日程安排。

(一) 法律承认是基础

第三方机构取代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必须要由法律对其进行授权, 给予其有效权力。通过立法明确第三方机构的权力地位, 同时也明确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出现违法行为后的惩罚措施, 以此作为开展第三方机构模式的基础。有了法律规定作为支撑和保护, 第三机构的设立才能更顺畅地进行。

(二) 独立性是保障

第三方机构可以是企业, 也可以是非营利机构。以全球现有的成功的第三机构模式来看, 绝大多数以企业的形式存在。无论其为何种性质的机构, 独立性是共同的本质特征。为保证第三机构的独立性, 要求第三机构的所有人必须是非政府主体。只有第三机构保证其独立性, 才能保证其所进行的活动是出于中立的立场, 所检验、检测或监理等的结果是能够信任的。

(三) 市场是试金石

第三方机构制度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发展成熟, 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制度设立的初期, 会有大批的第三方机构成立来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经过市场竞争, 最终由市场的各方力量来对其表现做出综合判断, 给予表现好的第三机构以信任, 表现恶劣的第三方机构遭受市场的淘汰, 退出市场。长期来看, 最终留存在市场上的, 将会是久经考验的最具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因此, 要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 积极探索、培育更多的第三方力量和第三方监理、监督机制。经过市场长期的选择淘汰, 必定使我国在未来拥有一批真正的、权威的第三方机构。

三、规范农产品销售渠道, 平衡渠道权力

从渠道角度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问题, 既要规范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各个环节, 也要平衡各渠道端的权力。

(一) 增加渠道与建立互助组织, 平衡渠道权力

在渠道权力失衡的现状下, 通过增加销售渠道以减弱渠道商的议价能力和垄断程度, 既可以保障农户的利益, 也能够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道德风险问题。增加诸如小型农贸市场、引导农户与销售终端直接建立联系等方式, 以扩充农户除渠道商外的销售渠道, 以扭转农户相对于渠道商的劣势地位。以此同时, 引导农户建立生产互助组织, 引导农户有序的参与市场竞争, 还能增强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议价能力, 进而保障其利润。通过对农业互助组织进行引导和政策扶持, 从而实现以农业组织为依托, 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加强行业内质量检测、产品认证等管理工作, 从生产源头规避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

(二) 建立质量问题溯源机制, 加强监管效率

在农产品生产环节, 由于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受到譬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污染;而在加工环节, 由于加工企业普遍的小规模所导致的成本高、技术落后, 规范不明确等限制, 从而产生质量安全问题;在流通环节, 由于配送运输体系落后, 专用运输设备稀缺, 在运输过程中导致农产品被污染;而在销售终端, 零售商为了提高销售, 以次充好、不认真执行检验检疫标准, 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农产品重新包装上市, 以上因素都将会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我们设想农产品在生产时便分配唯一的标识, 如手机终端便可识别的二维码, 这种方法成本低廉却很有效, 还能使渠道商与消费者可以随时掌握农产品的状况。此外, 每个流通节点设置监测点, 各流通渠道主体对从自己的节点流出的农产品质量负责。

四、规范管理, 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对于农业要素投入的管理与监督, 要从监管与处罚两个角度同时入手。

(一) 通过改进检测方式与技术手段提高检查的效率

单纯依靠相关职能部门去检测农产品的质量显然难以应付中国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市场, 除了引入第三方机构作为社会力量去认证农产品质量之外, 我们还应该发动广大消费者去做一些简单的检测, 通过研发一些诸如针对某些添加剂的试纸, 简单的小仪器和简便的方法, 使消费者可以对自己所消费的农产品进行快捷、简便而有效的检测。当然, 相关职能部门与第三方机构仍需通过进口国外设备或自行研发以提高检测仪器的性能, 学习发达国家农产品检测的方式方法以丰富检测的手段, 从而对农产品的质量作出更为专业、权威的检测与评定。

(二)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

除了提高查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概率, 减少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侥幸心理, 也要加大对其处罚力度。将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定性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进而将其处罚提升到刑法的高度, 增加处罚的威慑力与处罚的成本。加大对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处罚力度, 便增加了其行为失范的成本, 进而减轻或是规避现行制度下存在的风险激励问题, 以期减少乃至解决农产品道德风险问题。

五、协调各监管单位, 拟定统一配套制度体系

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单位应当统一协调各标准的起草, 形成相关标准之间的配套体系, 并加快完善农产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真正实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有标准可依, 也实现不同种类的农产品都有相应的标准规定。改变实施机制模式, 实现制度执行常态化。当前我国相关制度的实施机制通常是非全程和非日常化的。而调查中, 多数农户认为目前的抽查形式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关键原因。因此要以立法的形式将各项检测工作确定为全程化和日常化的管理工作, 避免问题发生时, 再搞全面检查的形式, 真正做到从平时做起, 防微杜渐。另外, 还应整合资源,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检测设备,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形成综合、统一的检测部门, 并考虑区域条件和产品结构, 有针对性的分布专业检测机构, 提高整体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David E Dowall.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 Marke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67 (4)

[2]郝大江.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11

8.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策略探讨 篇八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74-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辽宁自20世纪末开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来,在规章制度、质量检测、标准化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彻底解决各地农产品质量监管难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现仅从行业角度提出建议,力求创造让消费者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

1 提高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积极性

既要关注农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生态效益,又要创造有利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增收环境。在生产、认证、流通等环节降低成本,通过优质优价获得效益,进而提高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积极性。

1) 发展农业不仅要追求效益最大化,还要追求和关注生态效益最大化。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生产出健康的产品。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以满足绿色消费为目标,以环保、健康、信誉为基础,以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为前提,以先进的后处理和完备的储运系统为保证,建立一体化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产品生产已完全市场化,没有效益自然就会失去生产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增收有2个途径:一是开源,这是对生产者的自身要求。产品得到权威认证,获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实现优质优价。二是节流。依靠科技降低人工成本,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免费认证,建立安全农产品进入公路、农贸市场、超市的绿色通道,减少进入超市费用。这需要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

2 运用先进监管服务理念

政府部门要借鉴先进国家农产品安全管理理念,适当提高市场调节比重,在监管服务上做文章、下功夫。以新西兰为例,其出口的农产品大都集中于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进口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加上欧美等国对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争夺,对新西兰农业发展提出越来越大挑战。为应对挑战,新西兰进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面向市场、减少干预、优化服务。市场能运作好的都交给市场,市场运作不好的政府做好。在新西兰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管理者、生产者和第三方除依照法律和标准履行各自责任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力约束彼此。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三方关系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反之,违背者就会付出代价。生产者一旦背离标准,就会被市场抛弃或承受重大损失;第三方若违规操作,就会被信誉更好的检测机构取代;管理者如果不作为,会受到消费者投诉。这种基于市场化的约束机制,不易产生腐败土壤,确保彼此独立与公正。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以政府为主导,直接面对生产者,尽管建立各级监管机构,但面对人数庞大、地域分散、素质偏低、追求利益的生产者时,依然感到力不从心。这就需要现有农产品安全管理部门切实转变监管方式:一是圈定服务对象,实施重点监管;二是选定独立的第三方并监督其公正性,同时建立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三是确保相关标准有效执行,逐步实现农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四是建设服务性政府,在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让生产者从生产优质农产品中受益,引导生产者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

3 加大对生产经营者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农药、化肥等农用投入品登记备案制度,明确违禁品种类,增强快速检测能力,逐步实现可追溯目标,并对生产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

在我国,生产者为获得较高产量,往往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品。若使用不当或滥用,就会导致食品污染事件发生。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农药、化肥等关键农用投入品监管力度: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农用投入品登记备案制度和信息网络,率先在农药、化肥方面施行,逐步实现实名制购买,实现可追溯。二是尽量细化农用违禁品种类,并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督检查频次。三是对制造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者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增加其失信成本。四是向用户推荐高效、安全的农药和化肥替代品,并给予政策上扶持,把高毒、高残留农药挤出市场。

4 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联合科研力量攻克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难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

近年来,我国出现许多食物中毒事件及农产品出口受阻事件,均与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有关。食品污染源头在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联合有关科研力量,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及外源污染物的监控与治理技术研究,进行农业投入品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技术及替代技术研究,以及主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研究,为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撑,这也是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大势所趋。此外,需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检测效率,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辽宁虽已建立起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但技术、设备、手段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检测机构公信力不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谨慎认定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公正、独立。二是运用先进检测设备,扩大检测面,提高检测效率。三是开发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实现快速、机动、高效检测。

5 强化基地及品牌建设

建设高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及基地监管,支持农产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建基地、创品牌、进市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差异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应擅于识“宝”和创新,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一是重点选择有生产安全农产品动力、市场意识强、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支持其开展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在建基地、创品牌、进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其通过差异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选择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高标准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并在先期提供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先行试点再行铺开,提高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大引导服务力度,加强对出口企业及其基地监管,提供标准、认证和检测等支持,帮助企业突破国外非关税壁垒,增强优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6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农业深度开发及农民进城就业,主要取决于农民自身素质或技能。而农民的良好素质归结于国家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目前而言,在农产品生产一线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技术缺乏,对农产品安全生产认识不足。生产安全农产品不能依靠强制推行,更多的是依赖人的自觉与自控,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加大技术培训,让生产者掌握安全农产品生产技能与标准;二是加大检查培训,提高检测人员能力;三是加大业务培训,提高监管水平和标准执行力;四是加大重点培训,突出对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监管对象的培训,提高监管效率;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农产品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逐步建立让诚信者受益、让失信者受罚的公正社会环境。

9.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九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对风险的评级。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团队,并应使团队包括各方面的评估专业人员,他们应对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如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产品等,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其中,风险识别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对风险有较为敏锐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生产数据资料。产品的数据资料可以形成对可靠质量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一般生产水平的质量时,认定为可能会出现风险。相关风险识别理论,风险识别理论能够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参考,实现定量评判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识别的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识别指标,根据已有的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在识别风险后,对风险的分析十分重要。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形成风险程度评价表。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影响也较大。风险评价即评估该风险发生后影响的严重程度。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应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到风险指数矩阵图,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1.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是:(1)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出了风险控制的水平。当风险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就要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尽可能降低风险;(2)企业在降低风险中的可能性。任何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利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寻求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始终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降低企业可能性损失的有效方式;(3)分析风险,找出风险的可能性来源。风险具有不可预估性,因此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是风险控制的必要环节也是可以正本清源的最有效措施。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及时找到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1.3风险沟通

在进行了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后,进行及时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程序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风险交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同系统不同时期风险的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能够系统把控风险管理的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优劣点,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进而进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分析,能够及时了解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新的风险出现时重蹈覆辙。1.4风险审核、回顾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的审核及回顾是最后一个步骤,这对于全面把握该次分析管理的效果十分有效。风险审核及回顾的主要工作有:(1)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回顾,并形成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2)定期开展不同岗位员工的全面风险回顾工作,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对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2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

2.1统计质量管理法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研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药品的大规模研发,给更多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人们享受着新型药物的治疗效果,也面临着药物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在仿制药在整个药品处方量中占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药品研发过程与制药过程的质量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研发、药品生产开发与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药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体现的。除此之外,仿制药的大规模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药品质量的可靠性。在劳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趋势下,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使其在药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统计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分析工具,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性。在监管要求严格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动因的双重因素驱动下,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方面将会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的科研资料分析发现,国内药企也已经大规模、广泛性地开始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实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但是在如何高效地利用统计学工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利用是今后药品质量管理的一大方向。

2.2统计学在制药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2.1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统计学是有效的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工具,利用统计学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效控制手段,如何实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每一种药物都需要准确的成分配比,才能保证其药效,避免副作用和毒性。然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导致药品质量稳定性失良。药品稳定性的失良被称为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药品稳定性波动可以分为自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而异常波动的出现往往是基于药品的原料性质不良、人员操作不当、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实现其质量的稳定性。统计工作中的控制图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控制图的核心工作就是监测并识别药品稳定性的异常波动,并通过控制图的反馈控制,有效地处理异常波动,最终实现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范围控制在自然波动范围内,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2.2.2统计学在质量诊断中的应用。作为统计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最早由休哈特博士(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并被命名为Shewhart控制图。这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图形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样本与样本的数目或时间来体现质量特性。统计推断是实现Shewhart控制图的制图原理,利用统计推断实现对药品质量稳定性的诊断,其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方差分析。实现统计学在质量诊断方面效果的工作流程为:(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要选用的控制图类型、控制的参数、取样间隔、取样次数和样本量;(2)进行生产研究,按照确定的取样方案进行样品取样,通过对取样样本的检验形成记录结果;(3)按照设计的规程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并检查是否有任何点超出控制限,从而揭示异常波动;(4)通过对异常波动的分析,调查确定其发生来源,去除超限点,并重新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点落在控制限内,从而建立出用以对后续生产进行质量诊断的控制图。

2.2.3统计学在质量优化中的应用。利用统计学工具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取样,从而实现对药品质量进一步控制和优化。质量源于检验,即使是对已经控制过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取样,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验收取样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而是质量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预防严重质量偏离的最后防线。验收取样方法是根据取样结果和预先设定的判别标准,决定放行或拒收批次的决策理论,理论依据是概率分布。

3结语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对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流程分析,阐释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和适用性。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评估系统:中国,201010233202.2[P].2012.

[3]刘树林,张义恩.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7,(6).

10.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十

企业安全标准化过程中有关风险管理的问题探讨

随着<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的发布和实施,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正在全国推广开来.

作 者:陈玖芳 曲福年 刘艳萍 Chen Jiufang Qu Funian Liu Yanping  作者单位:国家安监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安全、健康和环境 英文刊名: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9 9(11) 分类号:X9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安全标准化   风险管理  

1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部门 分工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0-0040-02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即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害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重要,它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和经济的发展。从毒大米、毒面粉、瘦肉精、注水猪肉、毛豆油、蔬菜农药残留、“三鹿奶粉”奶粉、双汇“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毒豆芽”事件、到最近的“假羊肉”事件,这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 也为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拉响了警报。政府虽然做了许多努力, 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未彻底消除。我国陷入了深层次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老百姓感叹“还有什么敢吃?”,“如发生农产品中毒事件,追究责任?”本文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提供理论参考。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产品安全质量事件层次不穷地出现,一旦人们追究责任时,各部门都认为不归自己,而且在管执法过程中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分工争议尤为激烈。主要表现出两大争议。一种意见还是支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当适用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段监管原则。

另一种意见是农业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原则一般不适用其他环节,而是按市场主体或者按农产品品种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职责。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不是由工商部门一家监管而是由多个部门依照法定职能共同实施监管。

意见的不统一,部门间对监管职责认识上的混乱,造成了执法行动的不协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惩罚、处理,已严重影响监管职责效果,削弱了行政机关的公信力。本文赞成第二种意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规定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有关部门职责分工,认为应当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职责。

2 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监管职责的原因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用农产品由农业部门负责监管,不适用分段监管原则。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可以看出,农产品与食品分属两个范畴,但互有交叉。这两个范畴存在交叉部分: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了质量监督、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实施分段监管的原则,但同时明确规定食用农产品不适用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原则,而是由农业部门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负责监管,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职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不仅明确农业部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而且其监管相当一部分流通环节,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农产品品种规定了相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的监管职责。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原则不能完全适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由赋予工商部门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全部监管权,不仅违背法律规定,违背各有关部门的法定监管职责,也必将导致相关部门执法缺位,工商部门越权执法。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贯彻落实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做到不缺位、不越权,分工合作,密切联系,加强配合,严格监督,执法为民。

3 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监管部门及具体职责

(1)农业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监管职责。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农业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这两类市场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对流通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行为进行职责。农业部门有对流通环节农产品的监督抽查、监测、检测、检查的监督职责。农业部门对负责流通环节农产品标志、包装进行监管。农业部门有对流通环节农产品使用的添加剂、保鲜剂、防腐剂的监督职责。工商部门负责对农产品销售企业及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一切违法销售农产品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

(2)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商务主管部门、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生猪屠宰监督工作,对生猪经营者、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在收购、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中的生猪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3)依据《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种子的质量。对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工商部门依法处理。

(4)依据《烟草专卖法》的相关规定,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烟草业监督管理工作。工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促进烟草业发展的工作。对违法销售不合格或不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烟草的,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部门处以罚款,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违法收购的烟叶;数量巨大的,没收违法收购的烟叶和违法所得。

除此之外,《渔业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明确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各相关部门监管职责。

4 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对策

努力实现无缝衔接是为了避免职责上存在交差、管理上会出现空白、责任出现推脱等问题的发生。如何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实现个部门无缝衔接,是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各部门面临的突出问题。

(1)明确职能,加强协调。首先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参加法律培训等手段,明确各部门执法的职责,依法监督,真正做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其次各单位必须以大局为重,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各部门协调、信息交流,联合执法,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

(2)及时转移,加强衔接。一旦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责,应当马上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监督管理部门。例如,农业部门发现企业或销售商在批发市场销售禁止销售的农产品,及时将检查结果转移给工商部门,由工商部门对违法行为处理和惩罚。

(3)改善体系,追究职责。各负责部门要积极处理投诉举报,不仅要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也要改善执法体系,特别是要健全监督检查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按照法律、法规依法做好监督职责。做不作为的单位,要实行问责制,从系统上防止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12.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与风险防范探讨 篇十二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尤其是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股票、债券、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这都为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创新的必要。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促进自身获得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能否被客户接受并使用。但是,目前许多创新业务我们还缺乏管理经验,对其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另外,市场所要求的持续性产品创新也迫使商业银行需大量推出创新型的产品,而这都提升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事实上,不同金融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而在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也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因此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手段十分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商业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四种产品为例,分别结合具体案例,对其风险及具体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求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认识与防范。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利用了案例研究法与规范分析法搭配使用,在对当前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及电话商业银行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性分析,从而找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所面对风险的一般性特质,进而针对每一种产品创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解释说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在研究开展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精炼出研究所需要的案例,从而保障结论的完备性与普适性。

二、理论透视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理念,学者们最早针对国外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产生了兴趣,并纷纷撰写著作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事实上,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分析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处于起步阶段不无关系,相关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总体金融环境逐步呈现出开放式的状况,因此学者们基于变化了的背景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进行了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于优化我国金融体系是十分有益的。面对外资商业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不断汲取对方在产品创新中的优秀做法,从而带来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张晖的研究指出中国在金融开放式环境下,能够借助外力来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外资商业银行恰为金融方面的革新带来了帮助。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刘立新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质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垄断式特征,而这显然无法与纯粹的市场竞争机制相联系,从而外资商业银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而金融体系的改革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仍然需要依赖商业银行自身。在以上观点的影响的下,学者们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策略给予了充分关注,观点也较为一致,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革新以及对于金融环境的优化是两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产品创新的实质性问题加以关注,如风险问题,而仅仅聚焦于产品创新的动因或功能,需要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首先,从新资本协议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巴曙松(2003)认为新资本协议满足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更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并总结出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影响,认为我国应主动、加快实施新资本协议,向全面风险管理转移。杨毓(2004)在分析了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并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认为我国应从风险管理文化、风险计量方法模型、风险制度等方面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滕赶远、谭方东(2002)分析了在实施新资本协议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会受到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其次,风险管理技术。国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方法的介绍、检验和比较以及在我国的适应性等实证研究中。李志辉(2004)对浦东发展商业银行和深圳发展商业银行运用的证券因素模型和收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收入模型更有效的结论。董彦文(2005)分析比较了新资本协议中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衡量法三种风险评估方法和国外商业银行采用的基于VAR的极值理论中的POT模型,并探讨了各自在我国的实用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不同发展阶段的选择建议。武剑(2005)探讨了内部评级法下的核心变量LGD(违约损失率)的测算要求、计量方法和模型构建,论述了内部评级高级法下LGD回归模型的自变量结构,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供了建议。

(三)产品创新与风险防范的辩证关系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指出,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规范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外部支持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关键。他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新业务研发战略和规划,严密论证新产品的可行性,充分评估和测算业务风险,完善产品定价机2制0和12风年险控第制1措0施期,中做到旬成刊本可算、风险可控,避免盲目和时无序竞代金网络服融务公司(ISP)管理信用卡信息的伺服器,窃取N网O络.1账0号,2、密01码2争(。总事第实上49,我5国期商)业银行在面临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同时T, i传m统e业s Fi及n卡an号c;e犯罪分子(或持卡人)与网(C络u特m约u商la店ti勾ve结t“y假N消O.费4真95诈)务又受到资本约束等的限制,惟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产品创新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传统业务之外的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产品创新其潜在风险也给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害。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巨额亏损等归根结底都是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不善的结果。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债券,包括MBS(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CDO(债务抵押债券)、CDS(信用违约互换)等都是美国典型的金融创新产品,是金融机构分散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曾经为美国金融机构的辉煌业绩贡献了重要力量。所以,要把追求发展的速度与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统一起来。讲效益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讲发展必须量力而行,讲创新必须内控先行,超前预测分析风险,坚持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风险

(一)借记卡

商业银行通过加大对借记卡功能的整合升级,建设自己的“一卡通”平台,深度挖掘客户信息,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消费咨询以及俱乐部会员服务等一揽子的增值服务,极大的提高了银行产品对单个客户的渗透率,降低了客户的流失率。

1. 存在的风险。

第一,商业银行信息中心人员(或负责维护的电脑厂商)利用维护系统机会窃取借记卡磁条第三方资料;或利用制作借记卡密码函时取得客户密码(Pin);或窃取密码乱码化基码并篡改方式将密码解密;或重新执行制作密码函方式窃取密码等。第二,ATM端末厂商维修人员(或商业银行方式人员)非法窃改ATM端末方式,复制客户借记卡第三方资料及密码后,伪造借记卡盗领客户存款。第三,营业单位保管借记卡或密码函的主管、经办监守自盗。第四,犯罪分子利用客户提款时记录客户借记卡磁条资料及摄录输入的密码,并凭以制作伪卡盗领客户存款。第五,犯罪分子利用储户对业务操作程序不熟悉或警觉性不足,以诈骗手法引诱套取储户密码资料或依其指示将款项转出至其所预设账户。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运用市场购得的提款机相关零组件及用以连接提款机面板与记录借记卡内码的读卡机介面方式,组合伪装成XX商业银行提款机,再趁不知情民众于其伪冒提款机提款时,同时记录借记卡密码和磁条资料,再据以转录伪造借记卡,至他行提款机盗领27家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共600余万。分析全案系由于一般民众普遍疏于辨识提款机真伪,且对于无法正常提款时,多未警觉应即时变更密码并通报所属商业银行查明原因;另各商业银行则多仅注意其辖下各提款机机体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报废提款机的处置销毁流程未严加控管,也为该案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信用卡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各大商业银行都推出了个性化的信用卡服务,通过将增值服务和信用卡产品绑定,达到吸引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目的。如客户可通过建设银行网站My Love信用卡频道亲自设计My Love信用卡卡面,彰显客户的高端品味和与众不同的尊贵气质。

1. 存在的风险。

近年来信用卡线上交易量逐年暴增,原传统持卡人到实体商店刷卡消费的行为模式,渐被持卡人由上网输入信用卡卡号、有效年月、使用者身份ID等资料,经由网络到店家的网站购物,再由商家传送“授权/清算中心”要求付款清算,或由消费者使用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专供网络购物消费的虚拟信用卡(一组无实体卡的信用卡号码),于网络上向“网络特约商店”购物的交易模式所取代,致其作业风险,已由传统实体防伪机制转变为消费者上网登录个人基本资料(姓名、地址、职业、电话、信用卡号或请款账号等),而涉及无实体可供辨认所衍生的风险:犯罪分子以冒名方式申请网络信用卡;黑客利用网络技术入侵发卡商业银行资料库或侵入财”;网络商店人员利用持卡人于网络消费时所输入账号、卡号等资料上网冒用;发卡商业银行的电脑网络工程师或维修工程师利用维护系统时伺机窃取持卡人资料档案并伪冒消费。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集团以他人身份证及伪造财产资料冒名申请信用卡后出售或购物转售图利。经分析该集团主要系利用商业银行营销人员为争取客源,未依规定办理资信与调查,广泛发卡;或对于信用卡申请人身份证件及相关财力证明,未落实核验并进一步资信查证是否属实,即准予发卡;轻易取得卡片盗刷得逞。

(三)网上银行

近年来,网上银行超市化明显,商业银行突破网银只能进行查询和交易功能限制,加载一些可以流程化的中间业务、资产类业务,极大地提高了电子渠道的利用率。

1. 存在的风险。

网上银行因系客户利用个人电脑,经由凭证认证机构所核发的电子凭证,透过网络连线至商业银行的网站进行交易,因此其作业风险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客户端作业凭证的保管及使用、商业银行端信息设备与系统的安全防护、交易信息经由网络传输过程是否遭受外来黑客的干扰或截听;另由于网上银行交易过程中均处于开放环境的系统架构,致可能随时遭遇来自商业银行内外部的侵害。综上所述,网上银行的风险如下:

第一,主机实体安全的漏洞,如:信息机房门禁管制欠佳、输出输入设备及通讯设备管制欠妥、预留过多未经管制的外接埠、报表及磁性媒体管制欠妥等,导致主机遭破坏、系统遭入侵、防火墙被关闭、实体连结线路被改变,作业人员或客户资料遭窃取等。

第二,作业系统或系统软件漏洞,如:未定期修补系统方式或未及时提升版本、未扫描异常更新或复制的系统档案、未设妥电脑病毒防范措施、系统安控参数设定不完整,致使黑客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植入木马方式取得特权使用者密码或夹带植入电脑病毒以瘫痪主机及防火墙系统,或夹带木马方式进行资料窃取及破坏,或利用系统安控设定不周全以进行资料窃取及破坏。

第三,网络系统安全设计及管理有缺失,如:未设计资料库查询参数过滤器及介面查询方式过滤器,导致黑客利用资料隐码攻击夹带方式窃取资料库资料;对于资料库未设定适当的存取权限,未建立严谨的网上银行所有方式及网页的换版程序;或委托外部开发维护的系统遭电脑厂商人员夹带不当显示资料原始码,造成资料外泄;任意下载系统漏洞修补方式而遭入侵;对网上银行主机、防火墙、资料库主机及中心主机所形成的网络与商业银行内部网络未作隔离,导致犯罪分子利用预先隐藏特定网页或功能,入侵中心主机存取资料。

第四,对档案资料存取控制设定欠佳,如:对使用者资料档未制定系统安全管理规范、未限制使用档案修改工具、职务分工不当或未落实,违反牵制原则,导致犯罪分子或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窃取未隐藏的使用者资料档,并采用字典攻击法推测出使用者密码,进而篡改资料库或档案内容。

第五,资料传输过程安全性欠佳,如:网上银行主机与中心主机间资料的传送未加密,导致犯罪分子或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窃取以明码方式传送于网上银行主机及中心主机间的客户网上银行交易密码,或篡改转账交易资料封包。

第六,不安全的连结点过多,如:internet/extranet/modems未严禁开放主机拨接功能;未建置防火墙、未制定系统安全策略、未利用网址转换(NAT)技术隐藏内部终端/服务主机的IP位址;未严禁透过Internet连线维护主机资料;未利用防火墙反诈骗及反攻击技术防止各种入侵手段;未利用网络扫描等网络侦测工具方式扫描异常网段,导致犯罪分子、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或黑客透过拨接直接进入主机或利用维护主机系统的特定网页,进入主机修改资料及开放不必要的服务功能。

第七,客户端问题,如:客户将认证介质随意放置,致遭犯罪分子复制盗用进而盗领存款;客户本身利用网上银行进行非法的洗钱2活0动12;年客户第使1用0网期上中银旬行前刊并未充分了解各项权利义务及时操作方代金管并尽融速追踪处理及回报。ATM交易监控设备画N质O应.注10意,维20持1清2式(,总导致第权4益95受损期;)不良人士仿冒商业银行网站,借以骗取T客i户m基e本s Fi晰n, a时n间ce设定应正确,并备有充分(录C影u带m备u供la较ti长ve期t间yN的O交.易49录5制)资料,损及商业银行信誉。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在媒体刊登广告以彩券经销商加盟店需缴交保证金(金额不等)50万元为饵,引诱受骗民众至XX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存入双方事先约定的金额,并申请语音及网上银行服务,之后犯罪分子以查询各该受骗民众是否依约存入保证金为由,骗取其语音密码,抢先使用语音密码登入网上银行系统下载受害人的电子凭证,并随即透过网上银行转账,分别盗转各受害人的存款40万元不等。本案犯罪分子系利用客户于申请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后,未及时变更密码,并上网至凭证核发机构申请下载电子凭证的空窗期,引诱套取客户密码后,抢先登录下载电子凭证再予盗领存款所致。

(四)电话银行

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商业银行开发了简单快捷的电话银行服务。如建行电话银行不但囊括有形营业网点提供的基本金融服务,更有基金国债买卖、外汇买卖、银证转账等紧跟市场动向的投资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1. 存在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电话语音系统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大致包括存款余额查询、转账、挂失、通知、费用代缴等,因交易时仅凭客户输入语音密码作身份辨认,安全机制相对较借记卡交易来得薄弱,作业安全防护也相对困难,其可能的风险渠道及作业风险经归集整理大致如下:电话语音系统厂商维护人员(或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非法篡改语音系统方式,记录含语音密码的交易信息并借机拷贝复制,再利用语音转账盗转存款;电话语音系统的交易信息(含语音密码)通过电话通讯系统传递时均为明码,虽多以干扰音加密但破解容易,犯罪分子可借机窃听电话通讯内容截取交易信息后加以破解,取得储户账号及密码后,再予以盗转存款;犯罪分子利用商业银行对于同一人在不同分支机构申请开立同一种类的存款账户及各账户间语音服务功能时,各账户间可互转且无交易限额的控制设计,于伪冒开立新账户后即申请语音转账功能,以盗领原储户其他账户存款的目的。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于偷窃他人信用卡资料后,利用各家商业银行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变更客户语音密码,并冒名申请补发信用卡,直接预支大笔现金。本案系犯罪分子利用各商业银行电话语音认证系统,通常仅以客户的出生年月日及身份证号码作身份辨识的漏洞,于偷窃他人信用卡资料后,以窃得的客户身份证号码进入各家商业银行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及认证专线查询,再进一步更改密码,及以该密码篡改客户资料;之后利用商业银行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及网上银行系统系共用同一密码的漏洞,冒名进入网上银行系统取得部分客户的开户资料及资金往来状况,以取得客户信用卡号及密码上网盗刷,或冒名申请补发信用卡直接预支大笔现金。

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借记卡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乱码化设备、基码及应用方式控制的管理。为维护电脑作业乱码系统正常运作,及确保乱码化设备及作业的安全,应制定符合内控原则的跨行乱码系统安全控管办法。乱码化设备应使用硬件,且应每日印发使用记录查核。各项基码的建置或变更应有申请核准的书面记录,其基码建置后应备分并由安全控管人员封存。应避免以客户同一身份证或统一编号,作为转账的控制基准(各账户间可自由转账),以防止犯罪分子伪造身份证开立另一账户,盗领客户存款。

第二,自动柜员机设备及自助服务区的管理。应遵照监管部门的各项自动柜员机的安全防护措施要求并严格执行。自动化设备的设置及裁撤应申报主管机关,对于报废的自动化服务设备,应严格控管或销毁,并注意杜绝被重新组装的可能性。应定期全面清查营业场所内、外自动化服务设备及线路有无附加非法设备,或系统内有无安装或夹带非法方式截取客户借记卡磁条资料及密码。自动化服务设备及发给客户的使用手册与借记卡,均应记载24小时联络单位及电话、异常情形的处理方法等,受理专责单位应设簿记录控及保存。自动柜员机钥匙与密码应分由不同人员负责保管,现金的装卸、清点宜由主管人员会同进行;厂商人员派员维修或保养自动柜员机设备,应要求提供身份证明文件,并全程监督及留存维修纪录备查,若有调整软件或更换磁片时应查明原因,磁碟机写入口应由主管及经办人员共同封签。

第三,客户投诉及相关账务处理的管理。对客户投诉其存款余额有疑遭盗领的异常状况,应建立通报机制及处置措施,并予以追查原因;对于经确定系属借记卡被伪造盗领事件,应及时将该账户相关ATM交易资料送主管部门查证。国内借记卡、国际借记卡及与相关清算组织的清算资金账务应相等,如不符应即查明原因并处理。自动柜员机加钞作业如系委托外部办理者,其加钞金额交付受托机构时,应有完整的记录以明责任,对加钞的金额及清理安排应有效掌握,且应有加钞确认的机制;自动柜员机的余款应确实存回指定账户,自动柜员机异常状况应立即查明及处理,并随时清查挂账后久未处理者。

(二)信用卡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委托外部作业管理。与服务商签订委托外部处理或维护合约,合约中除须详细载明服务商的义务及责任范围外,应约定受托机构同意配合商业银行内外部人员进行检查或稽核,及提供相关资料及报告,受托机构及员工应出具不泄露商业银行及商业银行客户等相关资料的文件,违反上述约定时须负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信息作业管理。申请核卡处理作业的电脑参数及授权参数应定期检讨评估并作适当调整;参数调整应经主管核准,并于事后核对勾销,且均应符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

第三,制卡、密码函及卡片管理。空白卡片采购、库存管理、制作过程应符合内部牵制原则,设簿登记控管且应不定期办理盘点,防止空白卡片流出。申请制卡的书面资料,应妥善保存,避免申请人资料外泄,输入电脑资料需有复核人员复核,以免因资料错误,影响客户权益。电脑制卡档的产生、使用或销毁,应有完整的保护措施,避免遭人窃取。应建立卡片寄送后追踪管理机制,确保卡片确已送达客户。密码函的印制、寄送应注意安全及牵制机制。

第四,客户服务及管理。客户卡片挂失应即时输入电脑,并告知客户相关权益事项。应建立客户申诉、问题处理的追踪控管机制,妥善处理客户申诉的相关问题。特约商户机器安装、拆卸均应经相关主管核准,并有控管的电脑档案定期勾销核对。风险特约商户一经确认,除应立即安排拆机外,并由主管视情况作外部风险的通报。

(三)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网上银行信息设备安全管理。电子转账、交易性指示等金融交易信息或电子文件传输,应确认符合来源辨识性、信息隐秘性、完整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否认传输信息等设计,应用方式设计应避免产生缓冲区溢位系统漏洞,以免遭人利用夹带不当指令窃取资料。对提供客户使用的软件、密码或其他有关资料,其提供、启用、维护或更新的程序应符合内控原则。对维护客户资料(含密码)隐秘性应妥为设计,尤应注意保密性,密码应以乱码化方式储存。信息部门负责网上银行信息系统软、硬件设备维护的职务应有适当分工,其建置与变更应妥善控管,并留存可供追踪查核的稽核轨迹。电脑机房门禁应加强,涉及储存客户资料的设备应严加控管。

第二,风险承担管理。商业银行应依法令规定,审酌承担风险的能力;制定交易风险限额,应依交易类别分别限制每次交易金额、每日交易累计金额及约定与非约定账户转账金额。应对凭证认证机构的营运及信赖度进行评估,以免产生相关风险。对客户联系、服务及连外网络通讯,应有防止内外部人员入侵的措施,并与内部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结合,建立例外管理制度,设立紧急通报问题处理及追踪管理程序。

第三,客户作业端管理规范。应提供客户网上银行业务或服务的详细操作说明文件。对客户权益、信息安全及隐秘性等宜加强注意事项,应以书面且较醒目的方式告知客户注意。对各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往来情形,应提供对账单以厘清与客户的权责,并加强事后追踪查核。制定客户终止网上银行往来的处理程序,以免其账户遭盗用。对首次往来客户身份的确认,应有确认程序以避免有假冒他人开户或往来的情形发生。

第四,代理凭证注册作业管理。如代理凭证注册作业,应制定代理凭证注册作业工作原则及工作站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将代理注册资料上传至认证公司或凭证资料下传失败时,应由系统留存作业记录加以控管;注册申请程序应依符合内控的程序办理。代理注册笔数、凭证维护、放行日报表等相关表报内容,应定期交互勾销核对,以确认凭证异动与申请确实相符。客户申请密码解锁作业,应将作业记录列印,并应与解锁申请书及解锁电子邮件装订供主管复核。

(四)电话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开户的管理。为有效防范伪冒开立新账户的弊端,应制定开户作业程序,并要求业务经办人员严格执行;对开立第二账户的客户,应加强身份及相关证件的辨识,严格核对客户留存的身份证件及其他相关资料是否相符。

第二,客户服务的管理。对客户投诉其存款有疑遭盗领的异常状况,应建立通报机制及处置措施,并予以追查原因。

第三,作业安全控制设计。为确保传输信息的隐秘性、完整性,各项电话语音交易信息传输至中心主机时,应有加密的安全机制。对办理电话语音系统各项服务项目时,应控制输入的语音密码错误次数,连续错误次数达上限时,系统应即自动暂停作业,客户向原开户行申请重置密码,始得恢复使用本项服务。对同一人开立的不同账户间转账仍宜事先约定,以避免遭冒名开户盗领。电话语音系统设备应置于机房内或独立空间由专人控管并应有备份,对系统异常纪录应订有通报机制及紧急应变计划。

第四,委托外部作业管理。委托外部服务商办理软硬件维护时,应指派专人陪同监督并留存书面记录备查。对电话语音服务系统若采委托外部开发维护,应确实依商业银行委托外部注意事项办理,并应签订对客户机密资料的保密约定。

五、结论与讨论

鉴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的提升,多有创新服务本身对各项业务的作业安全控管有欠严谨,或由于客户缺乏基本安全观念,导致商业银行及客户的存款面临较高的风险,不仅损及存款大众对于金融产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造成商业银行莫大的信誉及资金损失。为提升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各商业银行近年来产品创新使用中所发生的案例,提出了对于产品创新风险的多项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纵深发展, 创新的理念已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在这种背景下, 商业银行需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以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获取竞争上的优势。然而, 产品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的风险, 有必要进行有效的防控。本文基于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相关理念的概述, 从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四个方面入手, 结合案例分析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最后, 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以求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新版神圣公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及风险监管新进展[J].国际贸易, 2003 (6) .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5) .

13.理财产品的风险预防 篇十三

一、买理财产品先要了解产品

产品的流动性如何.投资期限与产品的流动性同样也是投资者必须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理财产品中,比较典型的一类产品是投资期限固定,如1年、2年,但每隔一段时间,例如每3个月提供一次提前赎回的机会,如果投资者观察到产品收益的走势并不理想,可以提前离场以减少自己的损失和机会成本。相对来说,这一类产品在流动性上具备优势,便于投资者做出进退的选择。

而有一些产品,只给出一个预期的投资期限,在这个投资期限内,如果触发到某个条件,产品便会提前终止,即主动权掌握在银行的手中,这个时候投资者就应该多考虑一下,如果满足条件自己的这项投资终止,是不是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

除此之外,市场上一些理财计划的设置为在一定条件之下,投资将由A计划转为B计划,投资期限也会相应延长,而投资者却不能提前收回投资。这种情形下,投资可能会打乱投资者原有的计划,需要投资者斟酌考虑。

此外,在提前赎回时,投资者可能发生的损失也是需要问清楚的一个问题。怎样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由于大部分理财计划的期限为半年以上,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存续的时间甚至长达3——5年。在这段期间之内,随时了解到产品的确切信息,以对投资策略及时进行调整,也是投资者必备的一项功课。在一些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诉中,由于信息披露不透明而引发的矛盾也不在少数。

银行的网站是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一些类基金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银行会在网站上按周公布产品的净值状况,部分理财产品则按月公布产品的收益情况。但对于一些挂钩型产品,由于采用的是与一篮子产品挂钩的方式,往往没有直接的渠道了解到产品的最新情况。就此类产品而言,投资者需要向销售人员了解到挂钩标的数据的来源,比如挂钩股票的产品,股票价格从哪些终端可以进行查询。挂钩利率、汇率的产品,如何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等等。

二、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变化,预防风险

“网上银行不能买理财产品了。”近期很多北京市民都发现曾经可以1分钟轻松交易的理财产品,现在不能买了,就连电话银行委托交易也不行了。原来自4月 11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银行销售理财产品迅速发生重大的变化,可见此次管理规范的力度很大。一些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如债券型理财产品可以给出“预期收益率”,因为此类产品的收益容易测算。

变化一:网银直接销售暂停.《通知》第二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对理财客户进行的产品适合度评估应在营业网点当面进行,不得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手段进行客户产品适合度评估。因此众多银行客户,不能直接从网银上购买理财产品,必须亲自到柜台进行风险评估后,方可通过网上银行购买。广大投资者也应自觉到银行做好风险评估,为购买理财产品做好风险保障。

变化二:“收益率”不能随便提.《通知》规定,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

益率”字样。这意味着以后很多浮动收益理财产品,银行在宣传材料中将不能给出“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譬如之前多次出现零收益的结构型理财产品。

变化三;销售起点不低于5万元.《通知》指出商业银行应根据理财产品的风险状况和潜在客户群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设置适当的销售起点金额,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变化四:QDII产品仍在争议.按照银监会的规范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理财服务时,应通过自主设计开发理财产品,代理客户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不得以发售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境外投资理财产品。

该规定相当于叫停了去年9月以来银行纷纷发行的直接投资单一海外基金的QDII产品,这类产品已经变相沦为替海外基金在境内募集资金的渠道,银行没有进行任何产品设计方面的加工。

14.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论文 篇十四

在遭受上半年投资收益普遍缩水的打击后,理财产品如何能再打动投资者惊恐的心?收起“高收益”的三字旗,赶紧换上“低风险”的标签。这也许是目前最合时宜的招数。

这招果然受用。今年以来,对银行理财产品低收益甚至负收益的讨伐声不断,而年化收益率在5%~7%左右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却以“低收益、低风险”为卖点在银行理财产品中一枝独秀。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理财产品销售量达到9100亿元,其中信托贷款类产品占比约在70%。据报道,7月各银行发售的信贷与票据的理财产品继续被投资者抢购一空,投资范围涉及房地产、高速公路、基建项目等。由于需求太旺盛,银行甚至以此作为福利产品,优先供应前期购买理财产品形成亏损或“零收益”的客户。

之前投资吃亏了,现在银行提供优惠机会来“弥补”你。这看上去很美。可是,已经“吃了一堑”的投资者这次是否能“长上一智”?在收益与风险的跷跷板上玩得不亦乐乎的人,似乎也想当然地把“低收益”和“低风险”进行概念捆绑。

可是,“低收益”理财产品真的是“低风险”吗?

7月3日,三桩起诉安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涉案金额达9000万元的信托纠纷案在上海开庭。,在银行的安排下,由1923名个人客户组成的两家公司,出资8000万元与安信信托签署《河南新陵公路项目贷款资金信托合同》。而河南新陵公路被曝竟是一个尚未获批的违规项目,所宣称即将连接的另一条公路更是子虚乌有。可怜的投资人自然血本无归,而安信信托则以资金来源和去向皆由光大银行太原分行所控制为由,表示无能为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信托贷款类产品绝对无法与“低风险”画上等号。也许心怀侥幸心理的投资者要说了,这只是个案,并不是每个投资人都会不幸被忽悠。那么不妨以在信托贷款类产品中占据一半以上投资范围的房地产为例来看一下,你被忽悠的风险有多大。

根据华宝信托信贷经理吴平的分析,最重要的.“风险点”是信托资金运用项目能否最终实现销售。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商的日子普遍都不好过。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不得不寻找房地产信托途径,以缓解日益艰难的融资困境。由此,房地产类产品成为证券投资类产品在弱市行情下的替代品,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据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今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将达7100亿元。如果行业成交量不能保持和增强回暖趋势,今年7-9月将会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然而,房地产信托产品的主要收益来源于房地产项目是否能顺利产生预期现金流。目前,房地产商捉襟见肘的窘境着实让人为其能否顺利渡过难关捏把汗。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信托刚刚起步,各项相关政策、法规和机制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在逐步完善之中,因此房地产信托产品仍难免存在缺陷和风险。专家建议:首先,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目前中国信托机构的信托产品,在流动性方面与股票甚至存款相比都比较差。目前我国发行的房地产信托计划多数以贷款性质运作,投资期限一般是1-3年甚至5年。虽然信托文件上规定投资可以转让,但信托产品的转让平台还没有建立。另外,在办理过户手续时信托公司还要向买卖双方各收取合同金额的千分之一的手续费,所以,投资房地产信托产品最好是用一段时间内不急需的资金。其次,可从四方面关注信用风险。一看资金运用项目的投资情况,特别是项目在信托期限内的现金流量能否充分承担银行的还本付息额度;二看信托资金运用的信用提升手段,如质押物是否过硬和安全、担保方信用级别和资金实力是否强、有无保险介入、专项赔偿基金是否充足等;三看开发商和项目是否有一定背景和实力,是否能在项目一旦难以正常还本付息时可通过公司内部来消化;四看发售信托产品的公司是否有信誉度以及是否具备长期运作的经验等。

在投资者热捧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同时,监管层也开始出手规范信托贷款类理财业务。今年5月,银监会下达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暂停融资性信托担保业务,并禁止商业银行在融资性理财产品中承诺收益率。目前信托贷款类理财业务有银行担保的和不担保的两种。银行担保使得风险集中在银行系统,不担保则相当于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投资人。

15.生鲜冷链物流中产品质量风险防范 篇十五

1 影响生鲜冷链物流中产品质量的因素

1.1 冷链物流操作环节

生鲜品与一般产品的物流过程存在较大差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生鲜品物流更注重物流过程中产品质量保证, 这就要求有冷链供应链平台, 而该平台的设备成本较高。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生鲜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大约只有15%左右的生鲜品从生产到销售实现冷链, 所以在物流过程中我国生鲜品的损耗巨大;其次, 生鲜品保质期较短, 所以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而我国冷链物流中物流技术落后, 现有的设施设备陈旧, 致使生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据有关部门调查, 我国水果储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20%左右。

1.2 由经营管理模式形成的供应链系统

自1996年外资企业将生鲜经营理念引入中国之初, 各地掀起建立生鲜品超市、便利店的热潮, 之后因为损耗过大, 价格过高, 达不到预期成效, 经营效果不佳且难以管理控制。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 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 城市居民的生鲜商品及日用品的购买场所开始转向环境优良、商品品类齐全的超市。我国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发展较快, 近年来生鲜超市已经呈现很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生鲜经营状况不尽人意, 主要是价格过高, 而价格过高的直接原因是我国落后的组织管理模式。目前国内生鲜的经营模式众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鲜品农户生产生鲜品, 再由收购商收购集中后转手给批发商, 批发商再多次转手后到达农贸市场或其它零售点销售给消费者。整个过程中的每次转手都会增加产品成本, 消费者不得不为这些成本买单。另外,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 该供应链很容易重组或解体。

1.3 生鲜品供应链的信息化

生鲜品的供应链主体缺少信息沟通, 生鲜品生产者选择往年的销售情况很好的产品跟风生产, 形成生产冗余, 中间商由于信息系统落后而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掌握, 无法掌握订单量而屡屡错失良机。结果, 造成农户生产的生鲜品无人购买、消费者需要的生鲜品由于供应不足而价格飞涨, 对社会资源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4 产品成产及物流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是影响生鲜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购买生鲜品时的鲜度、货色、价格、包装量、环境、服务等是主要考虑因素。而外部环境对生鲜品的影响程度直接决定产品销售对消费者的印象, 从而决定生鲜品价值的实现过程。

2 生鲜冷链物流中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措施

2.1 物流技术引起的质量风险的防范

(1) 建立具有响应迅速的配送体系。配送的速度决定生鲜食品保质保鲜度。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直接运输, 直接转运的配送策略能有效解决传统的产品配送中配送时间长, 货损量高的问题。

(2) 建立生鲜冷链物流系统。只有建立覆盖整个生鲜流通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 才能有效保证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在我国, 冷链中的现代化设备设施, 如运输过程中的厢式制冷车、储存过程中的冷库、加工过程中的温控设备、销售过程的冷柜等, 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3) 建立一体化的生鲜品冷链物流模式。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主体是由商贸配送企业和冷储企业改制扩张而成, 目前鲜有专业的第三方参与冷链物流。这些改制或扩张而成的企业中多数起步晚、实力弱, 独自建立冷链系统难度较大。有效地举措是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着力建设功能齐备, 具有装、卸、送为一体的综合批发市场或综合配送中心, 无论经营主体是谁, 政府应加强鼓励政策, 加强行业的方向性引导, 相关企业也应抓住机会, 迅速转型。行业协会应架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整合社会资源, 将冷链物流业和冷链资源有效联合, 共同建立生鲜品物流配送中心, 并制定和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及行业规范, 由此形成我国食品冷链三位一体化结构。

(4) 引进检测冷链系统。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体系为HACCP (即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 , 它是由食品的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 其原理是在良好的操作规范 (GMP) 及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SOP) 的基础上, 对原料、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分析, 预防危害进入食品生产领域, 与政府建立完善监控程序, 将食品安全的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改变传统事后检验的控制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找出最易发生危害的关键环节, 并对该环节予以控制, 在危害没有发生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危害的发生, 以减少危害带来的损失。

2.2 组织管理引起的质量风险的防范

2.2.1 建立与生鲜品冷链物流系统相协调的经营模式——针对散户

散户传统的经营模式一般为直接供给当地批发市场, 剩余的在本地销售, 运输作业简单, 一般不采用冷藏运输, 只有部分生鲜品送达冷库或第三方物流时才开始冷藏加工、储存等冷链环节。因此, 可以采用由专门的生鲜品收购公司采用冷藏运输方式直接收购后送达第三方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负责生鲜品的加工及转运、配送等环节, 最后销售给消费者。也就是加强生鲜品物流业务外包。同时, 通过超市或其他生鲜品卖场与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 收集顾客意见和建议, 并反馈给收购商, 收购商据此加强专业技术研究并加强对农户生产的指导和引导。

2.2.2 产销直挂——针对规模较大或生产品种集中的农户

针对生产规模较大或生产品种集中的农户, 我们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有效的策略为“产销直挂”, 即大规模生产者或者生产者组织联盟, 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后, 与大型超市或生鲜品卖场直接联系, 形成直销关系。该模式下, 配送主体可以是生产者联合形成的产地联盟, 也可以是众多的生鲜品超市或卖场形成的销售地联盟, 同时也可以是专业的第三方。但不论是哪类主体做配送, 均有利于减少冷链设备投资, 集中冷鲜货物流量, 推动区域内或跨区域冷链物流系统的形成。

2.3 信息化引起的质量风险的防范

我国生鲜食品行业要做到供应链节点信息共享, 减少“牛鞭效应”的影响, 可借鉴国外常用的食品可追溯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国情, 建立合适的快速预警跟踪系统。

2.3.1 构建系统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信息的交流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可通过共同预测需求、共享客户需求信息而有效减少或消除“牛鞭效应”, 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这样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 又有利于及时预见、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 可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规避风险。

供应链中各参与方应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建立畅通、便利的沟通渠道以及高效的协调管理方式, 以实现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信息的共享, 增强成员间的合作、信任关系。

2.3.2 构建生鲜食品的质量追溯系统

质量追溯系统就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跟踪生产制造全过程, 并在产品上以条形码或者二维条码及RFID记录每一个工序或每一项工作的操作者及检验者的详细身份信息和操作结果, 在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 可以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汇总。同时也可作为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一种有效方法。质量追踪系统可以事先预测危害并进行防范, 并能有效督促企业, 防止企业故意隐瞒和进行违规操作,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4 环境引起的质量风险的防范

由于生鲜食品易腐变质的自然属性及农作物依靠自然条件生长的特性, 决定了生鲜食品品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影响的制约。所以要经常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 应关注气象预报、新闻等方法,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应急预案, 未雨绸缪, 降低损失。也可为商品投保, 来降低不可预测的风险。

另外, 生鲜品采收后, 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自然属性依然变化, 如自然成熟, 发生切口后易引起腐烂变质等, 因此应注意加工环境、包装材料、包装技术的适用性;加强空气净化, 防止二次污染与异物及病媒虫害混入;储存时, 要按照生鲜品性质, 按照不同的控温标准分别进行储存, 注意质量风险的防范。同时进行严格的在库管理, 维持适当库存量, 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出库, 提高周转速度, 以保证生鲜食品的新鲜度。

参考文献

[1]鲍长生.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7.

上一篇:区新实验小学岗位聘任考核办法下一篇:七、公司组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