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2024-08-06

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精选3篇)

1.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篇一

南平市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为加快推进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南平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政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县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县残疾人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将助残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使广大残疾人受益。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等系列活动,全社会支持关心残疾人的氛围逐渐形成。扶残助残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城市道路、建筑物和信息无障碍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创造了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实施一批重点康复项目,9700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和服务;政和县分别获得了“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荣誉称号。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盲、聋、弱智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有876人次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新就业残疾人250多人,累计扶持2683万人次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有2437位残疾人纳入低保,有2939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低保的基础上每月还领取30-50元的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享受医疗救助金达到2300多人;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达到4000余人。政和县被省政工委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残疾人得到实惠最多、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社会影响最广的五年。《政和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任务指标全面完成,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更加和谐,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是,全县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城乡和区域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后五年是我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健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福乐工程”,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总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

——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制定和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政策及措施,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将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2.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和残疾人组织在残疾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4.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5.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6.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优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专栏一:主要工作目标

1.社会保障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进一步落实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试行低保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实施“关爱行动”等一批助残慈善项目,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2.公共服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帮助0.4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开发,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2000名;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为1000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扶持5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实施“安居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500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

——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和体育健身服务,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为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提供经费。

——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争取省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3.支撑体系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措施建设,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

——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培育扶持一批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

——建设好县、乡、村扶残助残志愿者队伍,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门人才培养。

——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骨干残疾人服务设施。

——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用好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残疾人事业经费,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

——全面推进“海西助残”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充实完善残疾人综合管理数据库。

三、“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措施:

1.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与需求的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要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应纳入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在分配保障性住房和发放住房补贴时按相应政策给予优先。

3.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制定、完善各类困难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吸纳、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贴不低于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额的25%;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

4.落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合)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政策,逐步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最低档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补贴,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低保和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建立贫困残疾人专项康复救助制度。

5.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实行统一补助标准,适时扩大受助对象范围和补助标准。试行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发放居家护理补贴。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庭环境无障碍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和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制定落实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费用,挂号费、诊疗费,市内公共交通费、泊车费,盲人、聋人手机短信、有线电视和宽带费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做好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逐步提高伤病残军人保障待遇。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帮助0.4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基本建成辅助器具适配体系,免费供应500件各类辅助器具,其中为3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政策措施:

1.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专业康复机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全面开展各项康复服务。重点解决农村和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2.加强县乡两级专业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鼓励创办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制定标准和评估体系。加强民政福利机构康复设施建设。

3.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根据康复服务需求建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创建1个省级优秀社区康复站(室)和2个市级优秀社区康复站(室)。全县社区康复协调员轮训一次。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4.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扩大康复救助范围。对孤独症、智力、听力语言、脑瘫等儿童康复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实施“光明行动”,全面完成国家重点康复工程项目。开展融合式社区康复试点工作。

5.为残疾人免费配发500件辅助器具。制定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管理办法,基本建成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下乡开展适配服务。

6.实施国家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康复工作中的高端作用,实施残疾人康复项目“首席专家、特聘专家制度”。发挥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减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继续将特殊教育纳入“双高普九”、“对县督导”、“教育强县”督导评估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2.继续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采取灵活形式对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3.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幼儿园;开展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特殊幼儿园。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逐步提高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程度。

4.支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支持市聋哑学校和办学条件较好的乡镇和新办特教幼儿园。广泛开展爱心助学行动,帮助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教育等相关机构承担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和职责。鼓励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

5.中、小学校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入学学习,接受“双高普九教育”。

6.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培养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对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进行专业培训,逐步提高特教津贴。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教师同等享受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等待遇。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及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在本省普通高校就读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

8.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提高手语、盲文的信息化水平。

(四)就业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500名。

——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获得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

——加强和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和使用。加大宣传、促进就业,应收尽收、收支平衡。

政策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收优惠和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实施收费减免、税收扶持有关政策。将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专产专营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优先采购产品与服务范围。

2.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征收标准,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总体达到收支平衡。

3.建立健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机制。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公共服务项目和就业督导工作范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指标。各部门新招录公务员根据招录岗位设置需求,对于适合岗位,优先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事业单位经人事部门批准可单独考录残疾人大学生。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残疾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和就业指导,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办好全县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5.全面实施《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鼓励盲人参加国家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支持各级医疗按摩机构录用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助有资质的困难盲人开办按摩店。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2名。扶持开办1个省级“福乐盲按店”。

6.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机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将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县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规范达标。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开通残疾人就业服务专线。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禁止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和违法雇佣残疾人,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权利。

(五)扶贫

主要任务:

——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5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为1000名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安居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政策措施:

1.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帮扶。将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范围。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残疾人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2.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康复扶贫贴息贷款,逐步增加省级专项配套资金,对集中吸收困难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扶持创建2个“福乐种养基地”,带动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为1000名残疾人免费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或提供培训补贴。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继续实施“全省农村万名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重点安排贫困残疾人。

4.实施“安居行动”,积极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设或危房改造,“造福工程”、省福利彩票公益金等给予支持。开展乡村“福乐苑”建设试点,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提供集中过渡性住房。

5.调动各种力量扶持残疾人脱贫。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各级干部、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结合干部挂村,支持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残疾人脱贫致富。

(六)托养

主要任务:

——推进“福乐家园”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为500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

政策措施:

1.以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摸底,制定残疾人托养服务五年计划。

2.建立健全以省级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养护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县乡二级建设星溪里、县敬老院等2个残疾人托养服务骨干示范机构。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3.大力开展居家养护服务。继续实施省级贫困残疾人居家养护补助项目,并逐步扩大范围。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依托社区和家庭,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养护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的水、电、气费同价优惠待遇和专项补助。

(七)文化

主要任务: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

——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政策措施:

1.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相关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大力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艺团体参与。

2.继续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探索建立基层残疾人文化阵地。积极参与“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扶持各种音像制品、网络视频和学习课件加配字幕。

3.县乡公共图书馆(室)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和盲人有声阅读设备,做好盲人阅读服务。

(八)体育

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

——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重大残疾人国内、国际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政策措施:

1.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引导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推动残奥、聋奥、特奥运动均衡发展,经常参加特奥运动的智力残疾人发展到100人。

2.实施自强健身行动。举办区域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体育器材,依托社区健身活动场所,扶持建设2所“福乐健身站”。培训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3.建立选拔、培养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的机制。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库,选送更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进入省和国家队。解决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4.组织残疾人运动员积极参加各级体育运动会,选送更多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争取优异成绩。

(九)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全国无障碍县创建工作。

——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部门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

政策措施: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加大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力度。各级政府对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予以补贴。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与管理。开展全国无障碍县创建工作。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宣传与推广。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依据《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督导工作。城区公共交通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完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共停车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免费停放残疾人驾驶车辆。依托有资质驾校开设残疾人驾驶汽车培训班。

3.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实行个性化服务,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适当补助。

4.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互联网和手机、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推动互联网网站无障碍设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无障碍方式发布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立语音提示、屏显字幕、视觉引导等系统。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普法宣传。

——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实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进一步加大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全县“六五”普法规划。

3.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无偿性的服务。实施法律救助行动,完善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为残疾人做好法律救助工作。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全县、乡残疾人信访网络服务平台。加大残疾人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基本形成残疾预防机制。

——实施重点预防工程,建立儿童残疾筛查报告制度,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开展残疾预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健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2.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建立新生儿筛查及出生缺陷、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监测档案。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伤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事故致残。重视精神残疾预防,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组织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婚前卫生指导、优生咨询和医学检查,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

4.加强有关残疾预防法规执行力度。执行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国家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各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动。

专栏二:“福乐工程”主要服务项目

五大计划

1.社会保险计划: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个人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2015年前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为其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其他贫困非重度残疾人由政府补贴50%以上。

2.补助救助计划:对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实行统一标准;为500人次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补助;将所有重度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为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

3.护理补贴计划:对低保对象中一级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人提供居家护理补贴。

4.信息助残计划:建设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县以上残疾人工作网站建设,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5.志愿服务计划: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300人。

十大行动

1.儿童康复行动:建立0~6岁残疾儿童筛查和残疾报告制度;建立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实施孤独症、智力、脑瘫、听力言语等康复项目。

2.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实现“白内障无障碍市”的目标。

3.爱心助学行动:为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每人每年补助学习经费;发动社会扶残助学。

4.就业扶持行动:开办“福乐盲按店”,扶持5名盲人实现就业;开办“福乐报刊亭”、“福乐爱心店”,扶持100户“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扶持中、轻度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为1000名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推荐和评选1个省级优秀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窗口、1个省级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场所、2个省级扶贫就业示范基地。

5.农村扶贫行动:创建1个省级“福乐种养基地”;扶持5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生产经营;对安置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企业重点发放贴息贷款。

6.文化建设行动:组织参加 “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覆盖面达65%以上;县以上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设残疾人事业宣传专栏。

7.自强健身行动:建设1个“福乐健身站”;每个街道、乡镇配备兼职的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残疾人体育人口达到300以上。

8.安居行动:为无房、危房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新房建造或危房改造;开展“福乐苑”建设试点,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购买或建设过渡性住房;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9.辅具适配行动:为残疾人免费供应辅助器具500件,其中为3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开展“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下乡适配服务。

10.法律救助行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作用,做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残联代表大会的作用。

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确保县残联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加强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提高办证率。

2.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村(社区)配齐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开展全县残疾人联络员培训。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重视依托社区开展残疾人服务工作。

3.县残联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设立残疾人专门协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规范化建设,落实工作经费;支持创办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组织。扶持残疾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

4.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联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5.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作用。

6.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全县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服务计划。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促进志愿者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机制化。注册助残志愿者达到300人。

7.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

(十三)科技、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应用,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布局,改善条件,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

1.实施信息助残计划。建立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继续加强“残疾人在线”门户网站及市、县级残疾人工作网站建设,开展个性化、多形式的网上服务。所有残疾人服务项目实行网上“实名制、直通车”制度。

2.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益建设项目,在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对中央经费支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予以经费配套。

3.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为5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等服务。

(十四)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主要任务:

——加强统计和残疾人状况监测,掌握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强残疾人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措施:

1.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

2.开展残疾人状况和数据监测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培育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政策措施:

1.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县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并逐步增加播出时间、频道和栏目;积极推进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继续组织全县新闻作品参加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宣传活动。

2.对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创造条件建立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服务质量和监管制度。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专栏三:“福乐工程”主要能力建设项目

五大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县以上残联组织建设全部达标;建立健全县以上残疾人康复、就业、辅助器具和托养等服务体系。

2.“福乐家园”建设:全县建成1所“福乐家园”。

3.特教机构建设: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集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特殊幼儿园。

4.服务设施建设: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就业中心、辅助器具中心等设施规范达标。

5.工作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服务、体育健身、维权等专业人员和专兼职残疾人工作人员,配齐基层残疾人联络员。

四、纲要的实施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乡(镇、街道)要依据本纲要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要将本纲要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部门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实施。要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各部门要将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逐年逐项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并将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县、乡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各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对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并在“十二五”期中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绩效评估。

附件

纲要有关名词注解

福乐工程:“福乐”是福建省残疾人幸福和快乐的愿景。福乐工程是我省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独创的品牌工程,通过品牌带动、项目带动,更加务实地让广大残疾人受惠,从而促进全省残疾人状况全面改善。

福乐家园:是专门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托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文化体育等公益性的服务场所,其宗旨为“帮助能动、促进就业,解放家庭、融入社会”。

福乐苑:由乡、村两级集中购买或建设的住房,专门为无经济能力自建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过渡性使用。

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重度残疾人:残疾标准为一级、二级的各类残疾人。

极重度残疾人:残疾标准为一级的各类残疾人。

2.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篇二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也体现出我国计划体制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教育作为我县经济社会一个重点领域,其发展时机、规模与速度既要满足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满足社会上更多人求学的需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要科学定位未来几年我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在全面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争取把我县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教育强县。

一、“十五”简要回顾

1、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预定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01年完成了一中的整体搬迁,二期工程如期完成,三期工程正在运作,为玉田一中争创国家级重点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二中、三中的分离和三中寄宿制招生,二中、三中及其它普通高中成功扩建,全县国办中学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实现了实小的整体搬迁,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寄宿制学生;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十五”初期,我县有各类农村中小学268所,目前有185所,五年来共撤并学校81所,提前完成了预定工作任务,实现了规模办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2、主要特点

(1)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尽管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十分困难,但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县一中、实小的迁建,二中、仓中的改扩建以及三中、实小寄宿制招生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使我县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2)深挖内部潜力,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在“十五”期间,我县接受了两次“普九”复查,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投入已明显不足,为弥补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系统深入挖潜,广辟筹资渠道,通过建筑商垫资、向村队、社会和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集资等方式,共筹集资金

万元,保证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3)大胆尝试新的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多方借鉴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在实小、三中成功招收寄宿制学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4)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民办教育在我县迅速兴起,先后有育英小学、银河中学、极光中学、新世纪中专以及玉花园幼儿园、金色童年幼儿园、烨南幼儿园等多所民办学校在我县成功招生。我们把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共同考核,共同奖励,为公、民办教育的共同发展搭建了公平的发展平台。全县民办教育形成了幼、小、初、高、中专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我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存在问题与差距

(1)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差异较大,人民群众择校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农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2)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受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努力提高普及程度。

(3)布局调整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距离过远,群众确有困难,所以对布局调整工作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2011年前后,我县小学又有一个新的入学高峰,所以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考虑以上因素,撤建并举,以满足新的入学高峰要求。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国际形势分析研究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随着国际局势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教育事业的也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教育结构正在形成。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把促进教育进步与创新当作其基本国策之一。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竞争力较弱。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安排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竞争力。

2、国内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和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发展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面临着如何发展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的问题,面临着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对人才的总体要求,适应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

3、优势条件(2)“普九”“普三”工作居全市先进水平并于2004年6月、10月我县顺利省“普九”复查和“普三”验收。我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丰南、迁安等经济好的县区。省、市领导对我县的“普九”和“普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先后有数十个外县区单位赴我县学习经验。

(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小学逐步开设了外语课,等级评价在全县全面推开,素质教育得到较好推进;初中由重点抓优秀率向抓合格率转变,中考合格率逐年提高;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我县高考成绩连续

年保持在全县的前3名,连续

年被评为高中工作先进县。

(4)教育现代化装备工作全市领先。

年我县启动教育装备现代工程以来,学校教育装备进展迅速,目前我县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均配齐了微机室和多功能教室,全县计算机总数达

台,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所学校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

个,所学校实现了教师微机备课。从2005年开始又有计划地启动了校园网建设和多功能进教室工程,我县现代化装备工作居全市前列。

4、不利因素

(1)资金短缺,教育欠帐严重。“十五”期间,我县教育装备现代化、两次迎接省“普九”复查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共投入

万元,其中

万元为欠帐,年农村费税改革后,许多乡镇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几年来,总欠帐在万元。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2000年以后,小学、初中没有分配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偏大(小学尤为明显),“十一五”期间,教师的梯队衔接将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另外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县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尤其在近几年,我县有

名教师辞去公职,到私立或其它地区任教,急需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减少人才流失。

(3)人事制度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县”三大战略,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坚持三个“面向”,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把教育大县建设成教育强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发展目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到2012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0%;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5%、98.5%。到

2020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06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所有普通高中学校达市级示范性学校以上标准,85%以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以上学校接受教育。2020年,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3、指导原则

(1)坚持稳定发展,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及时妥善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发展经济从教育抓起,提高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为我县从人口大县迈向人力资源强县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坚持类别协调,城乡协调的原则。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对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引导、扶持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结合,使我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以及其它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坚持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抓住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和推进高水平学校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内容,突出重点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5)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改革的原则。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把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消除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加大对教育的宏观调控,由偏重规模扩张转移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四、“十一五”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

1、发展方向

(一)形成系统优质的学前教育

(二)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办好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抓好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以2007年省“普九”复查为契机,不断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普及程度,重点抓好初级中等教育的控辍学保学工作,认真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到2012年,初级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达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在99.5%、98.5%以上。

2、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继续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2005年,全部消除我县学校现有危房,以后,随时对新出现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快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到2008年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分期逐年实现图书馆借阅一体化和微机管理模式。到2012年,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各类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有能够满足音、体、美教学需要的数量充足的器材和设备。

4、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按照因地制宜、分层推开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寄宿制学校。首先在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试点,然后在鸦鸿桥、窝洛沽等大乡镇和经济较好的乡镇推行。力争到2012年在各乡镇各建成占地90亩的九年制寄宿学校1所,建成占地80亩的县城寄宿制初级中等教育学校2所。

5、加大示范校建设力度。以省市中小学校等级评估为契机,建成一批代表玉田教育最高水平的示范校,创玉田教育的新品牌。到2012年建成省级示范校6所,市级示范校15所,县级示范校50所。

6、抓实特色校建设。为拉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从2005年起,在全县小学范围内率先开展特色校建设工作,在我县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将特色校建设工作向初、高中推进,带动全县水平的提高。到2012年,建成在县级特色校38所,建成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校10所以上。

7、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完善示范校和北部山区、南部低洼地区学校的手拉手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北部山区和南部低洼地区从教,奖励扎根边远地区从教的优秀教师;制定有力措施,严格依法执教,加强学籍管理,保证相对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加大对这些地区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教育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05年起,每年改造薄弱学校4所,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加快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确保2006年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并逐年提高,到2012年达到90

%以上。根据我县未来几年高中生源情况,加大普通高中调整、改建、扩建工作力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土地150亩,拟建规范性高中一所,不断满足高中入学高峰的需求。

3、积极争创高中示范校。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各高中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一中在成为省示范性高中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仓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沽中争创市级示范性高中。到2008年,使全县所有高中生都能在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学校接受教育。

(四)构建适合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成人、特殊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以扫除科盲为重点,专业适当增加,办学层次较快提高,能更好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县成教中心努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开办专、本全脱班、远程教育研究生班,实现与邻近大中城市高等院校、国家名牌大学联合办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每个乡镇预留土地20亩,拟建规范性农职中一所,充分发挥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到2012年,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省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7所。

(五)构建灵活开放的民办教育体系

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发展与管理并重,继续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全县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制定《玉田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积极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或参与公办学校建设;积极引进社会投资,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的合法收入;对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创造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环境;健全联合办学机制,依托公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

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把联办学校做大、做强,确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未来几年我县生源逐渐减少的实际,引导民办学校向职业教育转轨,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把我县的优秀民办学校打造成市、省乃至国家级品牌学校。

2、重点任务

(一)现代装备教育装备工程

1、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启动班级多媒体教室试点,2007年,所有初中和中心小学的一个年级全部建成多媒体教室,全县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并把信息技术考试列入小学毕业考试范畴。到2008年,所有学校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微机室,学生上微机课全部达到一人一机。2012年,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40%,全县中小学平均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2、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2005年,50%的中学,20%的小学建成校园网。2007年,建成与唐山市信息网相联的玉田教育教学网。加强教师办公用微机与学校电子备课室建设,所有初、高中和国民办中小学及60%的乡镇小学全部建成电子备课室并逐步增加教师办公用微机。2008年,全县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建成全县教学系统的办公网络。2012年,教师平均3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基本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办公,全面实现电子政务;校园网建成率达100%,基本实现“班班通”。

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2007年启动教育资源库建设,系统开发教育软件,并形成规模,使县局教学资源库资源总量达到2000g。2012年建成集各类教育于一体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提供软件资源。

(二)干部教师队伍培训工程

1、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师德典型,完善师德评价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开展新时期师德规范和师德建设的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2、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按照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的双重目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把教学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构建职前职后教育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一支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有创新、学术上有价值、成果上有特色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到2012年,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整体提高,达到全市中游水平。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规划,落实继续教育各项要求,特别是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提倡教师学习英语。

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强化岗位聘任,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职工聘用合同制,逐步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在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同时,适当引进新教师,到2012年,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有一定提高,解决目前我县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从2005年起,按省、市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凡在边远山区和南部边远洼地工作的教师上浮一档职务工资,3年后巩固,满5年后再上浮一档,调离工作岗位后,不再享受以上待遇;三是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校长制度。形成由20名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校长组成的名校长群体。逐步推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四是完善分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高中学校结构工资由县教育局有效监控,使学校结构工资与办学水平相匹配,教师结构工资与工作数量、质量相适应,建立健全自主灵活、优劳优酬的薪酬制度。

(三)素质教育工程

1、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多形式教育活动。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发展,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同时,积极探索、逐步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制定并不断完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规律,把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主动发展,使以高考为标志的整体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四)科研兴教工程

坚持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全县教育的发展,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理顺科研体制,聘请兼职教研员,形成畅通、高效的教育科研网络,完善科研先进单位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深入推进以“发展教育”为主导性课题的实践研究,继续深化学习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中学职业指导教育等课题的实践研究,每年学校都要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实现由参与型向自主型研究的转变。在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等方面确立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意义较强的科研课题,并争取纳入市级、省级重点课题系列,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取得一批在全市、全省领先的教育科研成果。重视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决策与教育行为的科学化。

3、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重点项目共有5项,共需资金14813.8万元。(2)中小学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有16所乡镇初中、14所中心校、9所完小、21所分校的撤并任务,共需资金4193.8万元。

(3)2007年“普九”复查。根据“普九”标准的提高,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包括绿化、美化校园,学校改扩建,购置教学设备,专用教室建设等约需资金2100万元。

(4)现代化教育装备。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全县需购置微机

台,建微机室

个,多媒体教室

个,电子备课室

个,校园网

个,以及玉田县教育教学网,共需资金1800万元。

(4)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投资400万元筹建2500平方米的实训楼、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投资400万元购置数控加工中心6140普通车床、汽修实验室设备、电工实验室设备,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县政府配套资金300万元;

(5)其它。包括2008年前新建一所城内幼儿园需资金

500万元;特教整体搬迁及建福利厂260万元;危旧房屋改造

万元;少年宫建设300万元,实小新建科技馆200万元,二小、三小改造1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合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县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干部选择、任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强县、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重点工程资金足额到位

(四)教育行政执法,坚持依法治教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队伍,继续深化执法责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对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教育和公安、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好初中生流失问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研讨活动,健全各项教育规章制度。学校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自觉性,逐步使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五)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加大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力度

完善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职责、办法,健全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完成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县教育局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教育评估方案,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依据《河北省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标准》和《玉田县校长目标考核方案》,每年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并坚持督导与评优相结合,改进教育督导方式,加大教育督导随访工作力度。坚持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

(六)加大综合调控力度,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完善合理的教育资源配制机制,逐渐实现办学条件的的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的制度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积极发展优势资源,鼓励办出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淡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加强示范和辐射作用;改革招生制度,淡化升学竞争,逐步从办学条件的均衡向办学质量的均衡过渡,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附:

1、2004-2012年高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2、2004-2012年初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3、2004-2012年小学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3.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篇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0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100万,2003年,这个数字是170万,而2008年是610万,2010年是670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07年高校毕业的500万大学生中,有近100万的人没有找到工作。据一项不完全的调查数据显示,到2008年,累计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是800到900万,那么两年之后的2010年这个数字可能已经超过900万了。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我国的大学生已不像90年代以前那样,是社会的“宠儿”,大学生已由过去的“两包”向“两自”转变。(注:“两包”是“包学费”、“包分配”,“两自”是“自付学费”、“自谋职位”)。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业就由保障性就业变成了非保障性就业。

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教育培养不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我们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创意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而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多只是会纸上谈兵,没有点实际操作技巧的人。所以供需不平衡。

三、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个原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大学生普遍往东部大城市赶,造成东部大城市大学生市场严重饱和,中西部地区大学生严重不足的情况,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的从事管理、医学、教育的大学生严重不足。

四、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大量向外型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股票市值减少了60%,更多的就业岗位就此蒸发,还有随着国外形势的恶化,大量的留学生纷纷回国,这也对国内大学生造成了冲击。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之年,面对如此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的政府也十分重视,想在“十二五”中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中,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目标是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区382个城市,283个地级市和1636个县在此后的“十二五”规划中会全面升级,这样势必会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央还提出,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进行产业升级。一定会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特别是一些适合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三、中央还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以后的五年,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都将会大大改善,在促进内需的目标下,政府将会大大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这也为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多了一条选择。

四、中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缺口还很大,这一点,我们的政府比谁都清楚,我们国家要用将近十年的时间来发文化产业,相信到了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文化输出国之一,如果是有这样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就不需要政府担心、不需要父母担心了,因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创意产业会带来很多连锁的就业和经济效益。

以上四点就是我们政府要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大学生就业要做出的努力,但我们政府能做的就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为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一、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做到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二、在大学阶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多参加一些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尽量做到综合而全面地发展,做一个企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

三、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关注社会的需求,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下一篇:正确对待考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