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2024-07-01

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8篇)

1.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一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四肢骨折;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手术治疗后如果护理不科学,将极易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1]。另外,四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发生肢体肿胀,影响患者静脉回流与动脉供血,导致患肢的正常血液供应不畅,影响术后创口及骨折的康复和愈合[2]。因而,对四肢骨折患者在术后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55岁,平均年龄为(36.42±2.15)岁;其中34例为上肢骨折,26例为下肢骨折。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54岁,平均年龄为(35.28±1.47)岁;其中32例为上肢骨折,28例为下肢骨折。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等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预防压疮及伤口感染护理,严格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给予便秘护理。

研究组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功能锻炼相应护理指导:依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如在其伤后的1-2周应对患者进行肌肉收缩指导;在伤后的3-6周依据患者情况适当加大肌收缩的力度、时间及次数,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与活动量;在伤后的7-20周应适当增加关节相应主动活动。

(2)心理护理:四肢骨折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加之骨折的康复周期较长,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疾病的预后,因而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及循环功能:对上肢患肢的端桡动脉博动情况进行观察,注意是否出现肿胀、青紫或压痛现象,观察下肢足趾是否出现肿胀与青紫现象。

(4)疼痛护理:借助支架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依据患者病情状况适当调整其体位,使患者身体保持舒适状态,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身体放松,保持舒适状态。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肢体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护理后的舒适度及遵医行为。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此次研究所有统计的各指标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相应计数资料用以()表示,并予以t检验,而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予以检验,若有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消肿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消肿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2.2 两组术后废用性肌肉萎缩、并发症等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极易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创伤及骨折的愈合。另外,手?g后如果护理不科学,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3]。因而在患者康复期间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是依据患者病情,在骨折的不同时期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包括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血液循环与循环功能监测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舒适感,促进患者创伤及骨折愈合[4]。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张英.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4):48-49.李帅.护理干预措施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4(86):12-13.师静.临床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下,2014,12(1):131-132.全祥莲,杨露.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20(19):2601-2602.

2.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社区,个体化干预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聚集了一组最危险的心脏病危险因子:糖尿病(DM)和糖尿病前期、腹型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面对代谢综合征这一主要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疾病,早期预防较高科技医疗手段更为有效。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指导和不良行为干预,配合药物治疗,使代谢综合征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月对蛇口某社区的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按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订的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CDS标准)[1]共筛查出代谢综合征患者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平均年龄39~67岁。纳入对象还要求意识清楚、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可独立行走、自行复诊、生活能自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功能Ⅱ级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血管病变、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等。

1.2 调查方法

对纳入管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讲明参加此项目的意义,达成管理协议。然后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身高、血压、体重、血糖、血脂)。填写管理表,对其进行干预管理活动;填写随访表,随访代谢综合征患者1次/月,调查结束时间为2009年3月,随访纪录要求及时、正确、详细填写,对没有及时复诊的患者要进行电话督促。干预结束后对纳入管理的患者再进行一次全面体格检查。

每个随访小组成员由1名社区医生、1名护士、1名健康教育人员组成,每月随访患者1次,并为患者检查各项指标(血糖、体重、血压),同时用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情况,包括:(1)对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测试和评分,不合格为<60分,合格为60~79分,优秀为≥80分。(2)饮食情况,考虑难于具体计量,采用模拟法,分为:较素(鱼、肉、蛋、动物脂肪吃得较少);均衡(动、植物食物搭配较均衡);较荤(大鱼大肉,饮食无节制)。(3)运动情况,同样考虑运动量计算难于量化,也采用模拟法,分为:无运动(无体力劳动,又无体育活动者);少运动(无体力劳动,运动时间每天<1 h者);经常运动(从事体力劳动或每天运动时间达1 h以上者)。

1.3 干预措施

1.3.1 制作、印刷代谢综合征保健知识和代谢综合征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介绍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预防、综合治疗的方法,如科学的饮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1.3.2 邀请本区二、三级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每2个月开展一次代谢综合征知识讲座,阐述代谢综合征的危害、预防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意义、代谢综合征干预的重要性,回答干预对象提出的问题。

1.3.3 给予个体化的饮食指导:糖调节受损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是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进行低热量、高纤维、低饱和脂肪酸饮食,限制脂肪占总热量的20%以下;超重和肥胖患者的饮食指导主要是采用多种饮食方法减轻体重,即低脂、高多糖、高纤维,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干预为减重、减少钠盐摄入、限制饮酒、增加体力活动等。同时要避免狼吞虎咽式进食,每日三餐,定时定量,早饭要吃,晚餐避免过饱,晚餐不要超过总食量的30%,早餐至少达到35%。

1.3.4 给予个体化的运动指导:坚持每天完成30 min的中强度的运动(根据性别、年龄、体型、体力、生活习惯、劳动、运动习惯、运动经验、运动爱好等制订相应的个体化运动。该运动应因人因时而异,个别对待,既要有相对稳定性,又要适应变化而有灵活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对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

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对疾病知晓程度有明显改变,考查评分不合格比例下降,合格和优秀比例增加。见表1。

与干预前比较,*P<0.05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2.2 干预前后不良行为的改变情况

2.2.1 干预前后饮食情况:

患者干预前后饮食情况有所改变,饮食均衡比例增加,不均衡饮食比例下降。见表2。

与干预前比较,*P<0.05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2.2.2 干预前后运动情况:

患者干预前后运动情况有所改变,经常运动的人数比例增加,而无运动和少运动比例均减少。见表3。

与干预前比较,*P<0.05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2.2.3 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患者干预后TG、TC、FPG、2 h FPG、BMI、收缩压较干预前明显减低,HDL在干预后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指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异常脂蛋白血症、中心性肥胖、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纤维蛋白原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因子增多、胆石症和脂肪肝等[2]。上述多种代谢紊乱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大量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纤维素摄入过少)、活动少都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不良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单一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代谢综合征,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应该是多角度的,药物、运动、饮食、心理和教育的综合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前治疗的重要发展趋势,社区的干预项目也是围绕这几点进行的[3]。

与干预前比较,*P<0.05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积极整合医疗资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越发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而早有研究表明社区干预的效果显著[4],本课题研究社区的个体化干预,更加强调了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年龄、经济收入、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使得干预措施更有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同时社区个体化干预通过问卷和访谈,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干预策略可以根据患者本月的调查结果重新制订,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在每月的随访中,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和鼓励作用,使患者保持健康心态坚持治疗。

此次干预结果表明,社区个体化干预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认知、饮食、运动情况得到了改善,生活更加健康,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各项指标的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对社区内糖尿病患者为期半年的系统管理和实施的社区个体化干预的效果来看,社区系统管理能摸清和掌握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社区个体化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做到预防代谢综合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上管理方法和实施过程是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梁琳琅.代谢综合征的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1):910-911.

[3]阮丽,曾耀星.代谢综合征的新进展与综合防治[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403.

[4]周书明,尹秋生,曹少军.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综合干预后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3):392-393.

[5]Windler E,Zyriax BC.Lifestyle changes for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disease[J].Herz,2001,26(8):513-522.

3.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老年护理 综合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75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多代谢紊乱疾病集合的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中筛选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并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2010年收治代谢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60~69岁2例,70~79岁14例,80~89岁12例,90~91岁2例。

入选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2004年的建议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全部者诊断为MS:①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BMI)≥25.0(kg/m2),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mmHg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和(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0.9mmol/L(男)或<1.0mmol/L(女)。

干预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依照其生活方式的缺陷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依照每个病例的不同血糖、血压、血脂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要求入选病例干预6个月后的血糖(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及血脂各项均尽量达到各最新诊疗指南的规定值。入选病例均进行首次量表调查,干预第1、3、6个月均进行医学指标检查。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经综合干预,入选病例在干预后第1、3、6个月末进行的医学指标检查显示腹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各项指标均有好转,每两组(时间上相邻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组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论

根据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写的《康健社区2009年社区诊断报告》所列,本社區重点疾病患病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等。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疾病常可合并出现,并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故临床引入了“代谢综合征”这一概念。

代谢综合征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躯体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而且给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而代谢综合征患者若及早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并且及早积极综合治疗,则能有效延缓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病程或减轻其症状。

现有临床依据可以证明对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开展行为干预研究有显著的效果。Laaksonen等对代谢综合征肥胖患者进行9周低热卡饮食干预并随访1年,结果发现在低热卡饮食阶段患者的体重下降,并且在随访阶段维持这一体重;在低热卡饮食阶段,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增高,并且在随访阶段继续增高[2]。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运动量呈负相关,中等度的运动可以使患高胰岛素血症的危险性降低40%。Castaneda等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运动干预,结果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并减少了药物的用量。

对社区老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而言,因病程长、生活方式改变不易等原因可能会造成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不易执行,因此在TLC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必需的,期望通过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采取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在内的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整体医疗费用支出。

MS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加强调整饮食、体育锻炼、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紧张及焦虑,在老年住院患者中,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紧张及焦虑易于执行,但由于其年龄及疾病的特点,体育锻炼受到限制,无法按照既定强度执行甚或无法执行,在此尤其强调饮食控制的重要性,由于患者的饮食(包括三餐及另添加的食物)受到患者家属的影响很大,最终仍归结到医护人员对于健康宣教工作的贯彻执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家属对于食物的热卡和生糖指数的概念是极其缺乏的,对于患者应该或避免摄入的食物极其形式的知识亦不足,以上均使医护人员认识到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所入选的患者由于均存在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子,而且不能全方位执行生活方式干预,需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在老年患者中,应考虑个体化治疗,以上入选的30例患者,在本次研究期间,未出现新发心脑血管意外,未出现低血糖事件,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因此评价,在全面、详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下实施的降压、降糖、调脂治疗是安全可行且可以达标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 Laaksonen DE,Nuutinen J,Lahtinen T,et al.Changes in abdominal subcutaneous fat water content with rapid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weight maintenance in abdominally obese men and wom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2003,27(6):677-683.

4.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78例儿童中, 其中男孩56例, 女孩22例, 平均年龄 (3.27±10.09) 岁。本组病例中, 空腹血糖异常40例 (糖尿病15例) , 血压高于正常66例, 腰围大于正常指标76例, 三酰甘油高于正常59例, 低HDL者23例。

1.2 诊断标准

目前, 尚缺乏儿童MS的诊断标准, Cruze等[3]参考NCEP标准建议儿童MS的诊断标准为:①肥胖 (腰围≥同年龄、同性别第90百分位) ;②三酰甘油 (TG) ≥同年龄、同性别第90百分位;③HDL≤同年龄、同性别第10百分位;④血压≥同年龄、同性别第90百分位;⑤餐前血糖值升高。满足5项指标中的3项及以上即可诊断为儿童MS。

1.3 干预措施

①对全部78例儿童患者进行医学观察, 建立数据库及健康档案,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行合理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其监护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支持如避免过度饮食、鼓励体育锻炼等;②干预前后进行随访和问卷调查, 了解治疗进展情况;③干预后分别于第6和第12周测定儿童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空腹血糖、血流变指标以及腰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干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儿各项指标变化

进行干预措施12周后, 全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 (P<0.05) , 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 治疗后12周总胆固醇降低, 但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 (P>0.05) ;治疗12周后, 三酰甘油较治疗前显著减低 (P<0.01) , HDL胆固醇治疗前后变化不大;腰围治疗后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见表1) 。

3 讨论

3.1 肥胖与MS的关系

目前, 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与MS的关系可能互为因果, 形成对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的恶性循环过程[4]。儿童肥胖的代谢紊乱与成人肥胖代谢紊乱有类似的特点, 可能与成人具有相似的病理过程, 对血管的损伤机制及后果可能也是相似的。由于儿童肥胖的代谢紊乱发生时间较早, 如果不加以干预, 导致成人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可能更大, 预后可能更差。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2 儿童肥胖MS的预防与治疗

儿童肥胖MS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不同层次上进行综合干预。现行的儿童肥胖MS干预方法包括:①肥胖咨询、减肥门诊;②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疗法;③以学校为基础的肥胖干预;③以社区为基础的肥胖干预。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疗法是目前被公认较为有效的治疗儿童肥胖方法[5]。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对儿童肥胖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在家庭中, 家长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避免发胖以及控制肥胖的健康的生活模式, 支持、监督、鼓励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儿童肥胖MS重在预防, 减轻体质量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对儿童肥胖MS的治疗原则应该是以运动为基础, 开展行为矫正、饮食调整和健康教育, 而不宜服用减肥药或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Steinberger J, Daniels SR.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children[J].Circulation, 2003, 107 (18) :1448-1453.

[2]丁宗一.儿童单纯肥胖症诊断方法学[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4) :246-248.

[3]Cruze ML, Weigensberg MJ, Huang TT, 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overweight Hispanic youth and the role of insulin sensitivit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 89 (1) :108-113.

[4]付晓辉.儿童高胰岛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危害[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7, 24 (6) :402-404.

5.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五

【关键词】社区综合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18-02

高血压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多发病与常见病,在临床上被称为“无形的杀手”。高血压疾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为高血压脑出血,该并发症多发于老年群体中[1]。近年来,在我国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血压的发病概率。高血压在临床上是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发因素。患者一旦患有高血压将对其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在高血压发病概率逐渐增长的过程中,研究高血压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随机选取我社区卫生院服务中心门诊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社区综合干预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社区卫生院服务中心门诊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患者年龄为55-89岁,平均年龄为66.9岁,患者病程为2-11年不等。所有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伴有既往病史。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肝、肾脏等器官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为60例。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降压药进行治疗。患者服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科素亚、科苏、氨氯地平以及倍他乐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遵医嘱的情况服用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实行社区综合干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4种。第一,记录好患者基本资料。在患者来社区医院就诊的过程中,祥细记录患者的基本資料,叮嘱患者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回社区医院复查。第二,健康指导。加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高血压知识宣教工作。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患者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明确告知患者应当注意的事项。与此同时,将高血压健康手册发放到患者手中,协助患者熟悉和掌握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掌握高血压家庭监测方法,并叮嘱患者做好记录,复查时带好各项监测数据。第三,饮食指导。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告知患者食用低脂、低热量、低糖以及低盐的食物。患者食用的食物最好采用蒸煮炖等方式。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嘱咐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第四,用药指导。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明确告知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注意患者血压自主监测变化,告知患者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告诉患者如出现不适的情况时,应当立即回社区服务中心就诊。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下降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mmHg)

3.讨论

临床中,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而存在。目前该种病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人们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生活水平持续升高的过程中,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剧促使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概率呈增长的趋势[2]。与此同时患者对该种病症的了解程度不深,进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基于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治疗措施对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综合干预能够向患者普及相关的知识,这对治疗该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3]。从本次的研究活动结果就可以看出,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综合干预措施,患者更能够知晓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血压指标达到相应的标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龚卫红,陈燕云,陆纪德,等.社区综合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分析山[J].内科,2010,(8):245-247.

[2]严晓伟.全新的高血压治疗策略早期综合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6)513-515.

6.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六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方法,临床治疗效果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主要特征为多出现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者器质性改变,同时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通过对2010年4月以来对我国居民进行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年龄在18岁以上的居民患高血压的概率为18.8%,估计全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同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现今我国每年新增的高血压患者约为300多万。国内外的研究指出,社区防治是最有效控制高血压的方法[1]。高血压的三级防治措施必须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这样才能很好的将其效果发挥出来。最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和社区功能不断被完善有一定的关系,这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方式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观念[2]。但是作为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治疗方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社区对2010年4月至今的高血压患者中选择168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总结如下。

1 基本资料

我社区选择2010年4以来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调查,调查我社区年龄在30岁以上的居民患高血压的概率,从中选出16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6例为男性,82例为女性;年龄在30~78岁之间,平均为53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2 社区干预高血压的定义

社区干预高血压是指对社区中的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将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将发生高血压的概率降到最低,控制高危人群的血压水平,逐个击破其危险因素,提高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水平,使其得到有效而连续的治疗,最终目的是降低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3]。

3 社区高血压干预的方法

对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时主要采用药物干预、政策干预、非药物干预以及建立自我管理小组,必要时可以进行双向转诊等方法。

3.1 药物干预

社区医师应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正规的治疗,合理运用降压药物,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患者理解按时服药对血压控制的作用以及有效预防并发症的概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能够听从医师的指导按时服药,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3.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003年WHO发布了高血压的防治指南,其中对非药物治疗的评价为:不论患者的高血压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来控制高血压水平[4]。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控制体质量、戒烟限酒以及进行心理辅导。

3.2.1 饮食干预

为了使血压保持平衡,应采用合理的饮食结构。饮食的“质”和“量”是干预的核心,通过“质”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采用低脂、低盐和高纤维素饮食。“量”是对饮食的总热量进行控制,对机体的生理需求做出保证。

3.2.2 体质量干预

引发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肥胖和超重,体质量的降低可使患者的血压有效降低。在每个月的随诊中,应测量患者的腰围和体质量,对体质量指数进行计算,同时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体质量状况,制定饮食建议卡,帮助患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促进高血压的治疗。

3.2.3 运动干预

患者做适当的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血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主要包括运动方式、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项目及运动时间的选择等等,同时加强运动前后的护理。

3.2.4 烟酒干预

吸烟与不吸烟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差别。吸烟后可以使小动脉收缩,动脉管壁变厚并逐渐硬化,还可以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明显升高血压。大量饮酒被认为是一种危险因子。所以,帮助患者减少吸烟量,乃至戒烟,限制饮酒量,对血压的控制非常有必要。

3.2.5 心理干预

应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性格,加强心理调节,教会患者自我控制的方法,通过熟悉和了解相关的保健知识,使自我保健能力有所提升。

4 社区干预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社区干预可以使高血压患者认识到与其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患者自身能够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加对各种药物作用的认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同时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的变化。

社区高血压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计划,明确治疗的目标,得到政府的支持,建立网络管理机构,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将人群分为血压正常人群、高危人群以及高血压患者,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效的干预其生活方式和对其用药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患病概率,降低社区人群中高血压的人群数量,有效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同时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5]。总而言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显著的降低其患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亚龙, 张叶香, 吴建方, 等.农村社区高血压病人四年综合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0 (6) :566-568.

[2]彭艳英, 胡红, 周慧, 等.上海市金山区某社区农村居民高血压综合防治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1 (1) :427-428.

[3]徐莹钧, 李海泓, 王国飞, 等.余姚市农村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7 (6) :38-39.

[4]黄苹, 徐志鑫, 庞武元, 等.北京市大辛峰农村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16 (1) :91-92.

7.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效开展高血压预防与控制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关键。针对如何做好农村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有效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农村高血压工作,对北房镇社区207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8个月的社区综合干预,并分析综合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4月,对北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进行基线调查,从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7人,进行综合干预管理。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制高血压患者知识调查问卷,分别于干预前(2010年4月)和干预后(2010年12月)进行现场调查问卷。

1.2.2 医学体检

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2次医学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电图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等。

1.2.3 干预方法

①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根据不同的生活习惯、不良嗜好、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史等提出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建议,并利用电话咨询健康指导、广播宣传、发放宣传本册,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活动。②控制体重:体质指数(BMI)<24 kg/m2。限制食盐:减少钠盐摄入,每天每日食盐量逐步降至6 g以下。限制饮酒:高血压患者尽量不饮酒,如饮酒应每天白酒<50 g,葡萄酒<100 g,啤酒<250 g。适量运动: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60 min。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戒烟:对吸烟者劝其戒烟。③按照高血压危险分层方法[1]把高血压患者分为4组,进行三级管理:很高危组和高危组(三级管理)1个月随访1次,中危组(二级管理)2个月随访1次,低危组(一级管理)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自觉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情况,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等。

1.3 诊断标准

采用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或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或既往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调查问卷及干预资料进行计算机双人录入,并逻辑纠错。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参加综合干预的高血压患者共207人,其中男性100人,占48.31%;女性107人,占51.69%;平均年龄为(56.89±10.12)岁,男女比例为1 ∶1.07,基本情况见表1。

2.2 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在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危险因素等相关知识知晓率方面干预前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非药物疗法使用率比较

干预后患者在控制体重、限制食盐、适量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和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的使用率均上升,除戒烟和保持心理平衡外,其余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干预前后复查率、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比较

干预后高血压患者总复查率、总药物治疗率和总控制率较干预前分别提高了26.57%,10.63%和9.18%,其中干预前后总复查率和总控制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我国高血压人群普遍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即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3],是世界上高血压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全国及北京市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和25.0%。北京市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2.4%、35.6%、7.6%。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十分有效[1]。

高血压的发病大多与超重、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定期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如采取门诊、电话及入户等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干预,逐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生活行为,促进良好生活方式的建立,使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控制体重、低盐饮食、运动锻炼、限制饮酒等均有明显改变(P<0.01)。高血压患者更为自觉采纳健康的行为,与相关研究[4,5]的结果相一致。

坚持药物治疗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手段,而很多高血压患者不规则服药,主要是忘记按时服药,或者血压降下来后就认为没必要再服药,还有些患者听信偏方、理疗等社会传闻,就不再坚持服药,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患者缺乏高血压知识。此次调查和随访干预工作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社区医生担任,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又在随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高血压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定期复查血压率和血压控制率较干预前均有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对北房镇地区207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性干预(即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效果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性干预的社区管理模式,建立管理档案定期随访,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村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

[2]越冬.加速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科学化进程[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23.

[3]李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3):67-71.

[4]杨巧媛.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5):359-360.

8.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篇八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神堂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256例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参加研究的对象采取社区健康教育、指导生活方式、用药指导等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1.2.1 社区健康教育服务

1.2.1.1 高血压知识普及

对筛选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4场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 让患者知晓高血压相关知识, 了解并发症的危害性, 认识到防治措施的重要性。面对面咨询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技能、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

1.2.1.2 高血压用药知识教育

对高血压患者每季度面对面随访1次, 平时电话随访, 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合并症情况, 指导其正确合理地选择及使用药物,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防止和降低并发症的危害。

1.2.1.3 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社区服务中心制作各种健康教育处方,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各种方案, 包括:①有氧运动。建议的方式有慢跑、快走、健身操、太极拳、跳跃、羽毛球、游泳等, 要求运动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②开展控盐、控油活动。配送每名患者盐瓶、油壶, 建议多吃蔬菜, 含钾、钙多的食物, 少吃动物脂肪。③戒烟、限酒。宣传吸烟、喝酒不仅会使血压出现一过性增高, 而且还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帮助患者戒烟、少喝酒。④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

1.2.1.4 心理干预

对于精神压力大、心情抑郁的患者, 尽量了解其紧张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 使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缓解精神紧张。建议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多与病友及家属交流, 疏导不良情绪, 充分体现出心理治疗是无形的药物[2]。

1.2.2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

1.2.2. 1 对筛选出的高血压患者定期随访, 使患者形成良好的服药及遵医习惯, 督促患者自我监测血压,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1.2.2. 2 对入选的患者进行2次免费体检, 包括身高, 体重, 血尿常规化验, 血糖、血脂、血流变, 眼底检查, 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 256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由60.93%上升到97.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56例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由干预前的59.37%上升到85.54%, 间断用药患者由干预前的26.56%下降到1 0. 5 5%, 不服药患者由干预前的14.60%下降到3.91%, 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例 (%)

2.3 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 高血压患者每周锻炼小于3次者比例由干预前的72.26%下降到49.21%, 高盐饮食者比例由3 3.9 8%下降到16.41%, 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吸烟、饮酒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 但吸烟数量及饮酒数量均有下降。见表3。

2.4 经过1年的综合干预, 末次随访血压控制与最初调查时比较, 血压控制率由干预前的48.82%上升到76.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 其发生、发展进程中,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起着加重病情发展的作用[3]。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 运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使高血压患者得到综合治疗, 对于延缓高血压病情进展, 减少心、脑、肾损害意义重大。

健康教育接受率越高, 则患者完全遵医率越高。做好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护理, 加强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传, 指导锻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4]。社区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做到更合理地用药, 提高服药依从性, 坚持适量运动, 合理膳食, 及时监测血压, 使血压控制达到一定稳定状态。今后, 更要加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干预, 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职责。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能更好地掌握高血压患病情况, 对高血压的三级预防起到很大作用[5]。通过有效合理的随访制度, 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 提高遵医行为, 进而提高血压控制率, 控制医疗费用, 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社区综合干预是控制高血压行之有效的措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8.

[2]杨凤池.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治疗简介[J].中国全科医学, 1999, 2 (6) :427.

[3]王伟.论社区护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的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1) :140-141.

[4]田镇安, 刘志明, 刘海波.197例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9) :1430-1431.

上一篇: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讲座提纲下一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单位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