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精选4篇)
1.《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一
2015春七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
(一)(一)《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1、这一首托物寓意的哲理诗通过写蝉栖、蝉鸣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品格高洁的人的赞美。
2、“垂緌饮清露中”中“垂緌”是指蝉,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3、品析“流响出疏桐”中“出”的妙处:一“出”字,把蝉声远传的情形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
4、“居高”既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也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同时也象征诗人不但地位高,而且品格高。
5、诗人以蝉自况,暗喻自己的声名并非来自朝廷的吹捧,而是自身品格高尚的必然结果。
6、诗歌的三、四两句议论,诗人在赞咏鸣蝉高标逸韵的同时,也揭示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品格高尚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8、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9、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10.虞世南《蝉》一诗中,诗人借蝉抒怀,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的句子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1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13.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14.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孤雁》(杜
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诗人思慕和迫切追寻同伴的心情,以及离乱漂后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表达这种感情。
2、说说诗刊“孤雁”的形象:不饮、不啄,中介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足见其执著的精神。
3、诗中的孤雁象征离乱漂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野鸦象征一群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4、尾联写野鸦的作用:野鸦全然不懂孤雁的痛苦,而鸣噪不停,诗中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5、“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痛苦心情,显示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6、既然是在写孤雁,为什么全诗最后两句会出现野鸭呢?
尾联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鸭”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7、赏析首联
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
8、赏析颔联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
9、赏析颈联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10、赏析尾联
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1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1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3、小结: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四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孤雁,孤单困苦却飞走哀号,处境险恶却苦苦追寻,卑微渺小却心比天高,这是一首孤雁念群,悲中有壮的赞歌,这是一曲披露心曲,挑战人生的赞歌。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三)《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译文: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的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2、颔联中写“雨昏”“花落”的作用:点染环境,形成一种凄迷的意境,渲染出伤感的氛围。
3、颈联中的“乍”“才”两个字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与佳人的心灵呼唤。
5、“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6、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
暮雨潇潇,落花纷纷,鹧鸪掠飞,哀鸣不已,此等景象营构成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渲染出愁苦伤感、魂销肠迷的氛围。
7、“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游人闻鹧鸪哀鸣而泪湿衣袖,佳人刚开唱却哑然失声、低眉不语,“乍”“才”虚词,表现了鹧鸪衰音伤人之迅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蹄声的衰怨伤人。
8、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鹧鸪”这一意象,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 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羁旅乡思之愁。
9、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李白的诗《狱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因而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蘋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与鹧鸪的啼鸣动静相应,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惆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鹧鸪叫声悲怨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方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的啼鸣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惆怅。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因而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
10、赏析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11、赏析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喝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12、赏析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3、赏析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14.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
2.5古诗词三首 篇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四个生字,注意畔的发音和帐的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古诗,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能通过注释、相关资料、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学习重点:
能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学习难点:
通过品读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无限思乡之情。
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张籍(767—830),唐朝诗人,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其存词三百四十二首。自主研学
1、收集并背诵一首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三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一水间()数()重()山 照我还()意万重().....洛()阳 榆()关 那畔()行 千帐()灯 风一更().....
3、品读前两首古诗,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4、自己多读读前两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象整首诗的意思,试着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5、认真朗读完前两首诗后,把你觉得最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摘抄下来。
困惑与问题:如果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惑或难题,就跟你的学习小组交流交流吧!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读读《泊船瓜洲》和《秋思》,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喜欢《泊船瓜洲》《秋思》两首诗中的哪句?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表示?。
3、是什么勾起来诗人张籍对家乡家人的浓浓思念呢?请你也来感受下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吧!。攀登高峰:
1、读《泊船瓜洲》填空
作者当时穿停泊在 ,从、可以看出他当时离家乡并不远。
2、的‚绿‛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用的更加巧妙传神,‚绿‛字让我们看了春天 的景象,你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有。
3、石在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平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抄一抄。
4、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拓展训练: 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看看用哪个词更精确?(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翻、皱、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长相思》,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读出词的韵味和词人的感情来。
2、比较这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学习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和人写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写法。3.背诵《长相思》。学习重点: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长相思》,细细体会作者的每一句诗词,做到从读诗到读作者之心。学习难点:
结合诗词,入情入境,感悟作者怀乡思亲的深刻情感。情景链接:
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在《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风;而到了《秋思》的作者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第三首《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自主研学:
1、‚山一程,水一程‛你怎么理解的?为什么用‚山一程,水一程‛而不用‚山一座,水一条‛呢?。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2、‚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指哪里?‚那畔‛什么意思?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作者‚身‛在哪里?。
3、‚千帐灯‛说明什么?在上阕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读了这句词,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5、‚风一更,雪一更‛你是怎么理解的?‚聒碎乡心梦不成‛‚聒‛什么意思?什么声音这么嘈杂? 这是什么描写?‚故园无此声‛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
困惑与问题:如果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惑或难题,就跟你的学习小组交流交流吧!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读《泊船瓜洲》和《秋思》、《长相思》,认真比较一下这三首诗,看看他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攀登高峰: 读《长相思》填空
1、在词中,作者‚身‛在,而‚心‛在。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学习了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一颗心?。
3、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的景物惊醒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的共同特点,读读背背再想想,完成下面的问题。
(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拓展训练: 读一读下面的两首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月夜忆舍弟 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 ——杜甫 ——(唐)王建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说说上面两首诗描写了哪些特定的景物,又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6梅花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整体感知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体会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学习重点:学习字词,把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知识链接:
1、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州。
2、《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我来闯关: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然纸上()然一新()然若失()然开朗()然不顾()然不同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2)、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改为反问句)(3)、桂花盛开的时候非常香。(改为夸张句)(4)、那长长的柳枝随风飘动着。(改为拟人句)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摘录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2、收集一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诗句,在班上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梅花的高尚品质,学习这种品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预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2、生默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理解古诗的含义。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三、回顾整体,畅谈收获、(指课题)什么叫‚魂‛?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内化积累: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古诗背诵下来。我来闯关:
1、黄金搭档:
()的梅花()的春天()的气节()的泪珠()的故乡()地坐下()地刮去()地摆开
2、择优录用。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画上‚_‛
(1)、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败 衰老 衰退)了许多。
(2)、由于每天对着电脑工作,我的视力大大(衰弱 脆弱 衰退)了。(3)、庭院里长满了草,呈现出一片(衰弱 衰退)的景象。(4)、她太(衰弱 脆弱 衰退)了,这点儿打击都经受不起。
3、梅有什么秉性?写一写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读读阅读链接《故乡》。
2、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具有的品格我们一起来积累描写爱国品格的好词好句吧!
7*桂花雨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生字、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习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知识链接:
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读课文,划出形容桂花树和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摇花乐‛的句子。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阅读提示并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分同桌轮读,评议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你喜欢哪几句话?请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讨论交流:
(1)、桂花给我带来了那些快乐?
(2)、交流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并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5、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来闯关: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不来台风,我们()可以收几大箩筐桂花。(2)、小时候,我()对什么花,()不懂得欣赏。(3)、桂花()开,母亲()开始担心了
(4)、()桂花总是被风雨吹落,香味()比摇下来的差不多。
2、模仿文中‚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写句子
听到,我总会想起,还有。学习收获:
2、每个人都喜欢鲜花,那描写鲜花的好词好句你知道多少呢?赶快下去收集一下。
3.《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 篇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A 【基础知识精讲】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的条件
照相机能使人和物体在相片上形成缩小的像.你也知道照相时人离镜头(凸透镜)较远而底片离镜头较近.
让我们猜想:物体离透镜越远成的像会不会越小呢?如同照相时人离镜头越远,拍摄出来的人像越小.用实验来验证一下猜想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
准备如图3—15所示的器材,点燃的蜡烛如同要被拍摄物体;光屏如同底片,照图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且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同一高度.这样我们就再现了拍照片时的情景.
把蜡烛放在离透镜最远的地方,移动光屏寻找清晰的烛焰的像.找到像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并记录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像到透镜的距离,填入表格.
把蜡烛移向透镜,光屏上像不清晰了,移动光屏,再次寻找清晰像,注意对比,像的大小变化,像到透镜距离的变化.
继续将蜡烛移向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为止.
实验表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正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像的原理制成的.拍照时物体应该离镜头的距离大于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
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让我们继续实验,当蜡烛移到离透镜2倍焦距处时,发现光屏退到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处,且屏上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
把蜡烛稍微向透镜靠近,这时看到另一侧光屏上的像变大了,而且,比蜡烛本身大. 把蜡烛移近焦点的过程中,光屏承接的像逐渐变大,且仍是倒立的.当蜡烛移近焦点以内时,用光屏在透镜另一侧找不到像了.
上述实验过程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同学们对比图3—16实物思考,幻灯机镜头,投影仪镜头都是凸透镜,使用它们得到放大的像,原理是凸透镜成放大像的条件是将物体(幻灯片、投影片)放置在离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在另一侧就可看到放大的像.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
将蜡烛移到透镜焦距内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收不到像了,但透过凸透镜向蜡烛同侧看,却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表明: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且物体和像在透镜同侧.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离透镜距离要小于该凸透镜的焦距,否则就看不到正立放大的像.
让我们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填入下表中.
4.实像和虚像
凸透镜成像类别较多.在生活中凸透镜有较多的用途,但无论是放大镜还是照相机、幻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灯机,都不失去它的本色——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不一定总是放大的正立的像.不信你用它观察较远的物体.你会看到透过照相机镜头相同的像,即倒立的缩小的像.因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都可用屏来接收,照相机的光屏是胶片,将胶片放置在物体成像的位置、胶片感光能记录下物体的像.幻灯机的光屏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见过.最简单的可用白布做,物体发出的光经幻灯机镜头,成在另一侧的屏上,我们能看到的是真实的光汇聚而成的像,这样的像叫做实像.
而平面镜、放大镜也能成像,但所成的像是虚像,没有真实的光线会聚,而只是我们眼睛感觉好像是从哪里射出光线.
对比图3—18中几幅图,哪些是实像?(A、C)
5.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真实光线的交点的为实像,真实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的为虚像;倒立的为实像,正立的为虚像;能用屏承接的为实像,不能用屏承接的为虚像.
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共性,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就远离透镜,并且逐渐变大.但有2个分界点要认清,一个分界点是2倍焦距,另一个是1倍焦距,f为虚像和实像分界点,2f是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分界点.物体在透镜左侧向透镜靠近过程中,像在透镜右侧远离透镜且逐渐变大.
例:照集体照时,为使靠到边上的两个人也进入镜头,摄影师该如何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应向后退的结论.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运用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同学们应掌握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四个环节.
另外依然运用上节介绍过的列表法,来比较凸透镜成的几种像的条件和特点.你也可以将实像与虚像列表对比一下.
【课前复习】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知道了透镜在实际中的许多应用,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精品教案】中学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1.照像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的像.
2.投影仪上有两个光学仪器,__________镜和__________镜,作用分别是成__________的像,改变__________方向.
3.放大镜是一个__________,它可以成__________的像.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作用时条件不同,使得结果不同.照像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幻灯机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好了,现在你可以看看本节知识内容,做一做下列几道题: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了哪几个环节? 2.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3.凸透镜成像的正倒跟像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
4.实像是由__________的光会聚而成,如果将__________放在会聚点可记录下的像. 虚像没有__________会聚在那里,只是我们__________光好像从那里射出来.
【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 2.说出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3.说出什么是实像.
4.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拓展训练】
照相机镜头为什么有彩色?
光照到透镜时,虽然大部分的光可以进入透镜,但也有小部分在透镜的第一个面被反射回去,怎样消除这种光损失呢?品质较高的相机镜头或望远镜的镜头,都加了一层镀膜,用眼睛有时可以看到.
4.5古诗词三首之 牧童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3.认识古诗生字,理解“弄”、“蓑衣”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诵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a、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都十分熟悉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生:齐背《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b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c.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d.师范读课文第一首诗《牧童》。e.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a、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课文,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理解:“弄”、“蓑衣”的意思。
B、借助工具书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c、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a、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b、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A、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笛,老牛便仰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B、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2)、生互动交流。(3)、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5古诗三首》导学学案】推荐阅读:
古诗三首教学案10-01
5古诗三首导学案11-17
《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09-28
初中数学学案设计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影响漫谈01-15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7-13
教案1.古诗词三首08-07
4古诗三首教学建议09-18
资源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7-10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10-28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