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24-08-20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1篇)

1.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一

不断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对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新要求,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深刻认识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部队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是部队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部队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主题主线、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实践证明,部队建设不断发展进步,根本要靠党的领导。当前,全面贯彻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可以使各级党组织领导部队科学发展的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指导方式有一个大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主题主线的要求,有效解决制约部队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新形势下,部队要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当前,武警部队的职能已由较为单一的执勤拓展到执勤处突、反恐维稳、防卫作战、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领域更加广泛,任务日益繁重,挑战不断增多。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党委领导中心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把握正确方向、处理复杂情况、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为部队有效履行职责使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确保各级党组织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应对挑战、经受考验。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的“四个危险”在部队少数党员干部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防止和克服“四个危险”,需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强化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理念、实施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制度机制,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牢牢把握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

从部队实际情况来看,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要把握五点。

强化党的绝对领导是核心。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强化党的绝对领导,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部队各级党委是部队团结统一的核心,应对本单位的组织、人员和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越是情况复杂、任务繁重,越要自觉维护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保证党领导部队的唯一性、全面性和直接性。另一方面要坚决落实集体领导原则。凡涉及部队建设和兵力使用等重要事项,都要由党委集体研究把关、统一组织实施,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党委请示报告,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党领导部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约束党员,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的意志和主张的贯彻力、执行力。

选好人、用好人是关键。选好人、用好人,是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一是把选人用人的取向聚焦到党和部队的事业发展上。坚持立党为公,从党的事业、部队长远建设出发选人用人,绝不能把个人感情、个人私利带到干部工作中,也不能从平衡矛盾出发降低标准、迁就照顾。二是把选人用人的标准聚焦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上。无德不堪重用,无才不堪大用。应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通过健全制度、严格程序,把德考实考准,真正把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用起来。三是把选人用人的检验尺度聚焦到工作实绩上。考核选配干部,要看汇报表态好不好,更要看工作抓得实不实;要看硬件建得怎么样,更要看部队基础打得牢不牢;要看当前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更要看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落实质量高不高。凭

实绩用人,重在把那些默默无闻、扎实工作、不事张扬的干部用起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要义。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目前,一些部队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一是统筹谋划的能力不够强,对本单位建设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思路不够清晰;二是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不够强,抓工作、搞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破解难题的能力不够强,对工作中的难点和棘手问题要么不敢触及,要么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四是科学指导的能力不够强,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抓工作,不善于实施层级领导、分类指导、依法指导。部队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素质能力与客观要求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锻炼,切实把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应注意到,党委领导班子既要提高个体能力素质,又要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整体能力。

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是重点。转变思想作风既是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在新形势下,转变思想作风关键点有三:一是端正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端正与否,反映的是党性、体现的是作风。经验告诉我们,指导思想不端正,不仅会导致大量无效劳动,而且会留下各种隐患,招致难以预料的恶果。应以对党的事业和部队长远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工作,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二是树立群众观念。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基层官兵是部队建设的主体。部队各级党委要在带领官兵为人民群众造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官兵就是服务战斗力的观念,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强化艰苦奋斗意识。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本色,是砥砺意志、陶冶情操、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侵蚀的法宝,任何时候都要发扬光大。应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每一笔钱都算好用好,真正用出效益。

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是基础。贯彻民主集中制,是党委进行和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一是把严格程序与坚持原则统一起来。党委决策必须议事先议政,把议事的原则和依据搞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共识,保证决策的正确方向。这个原则就是对党的事业、部队长远建设高度负责,这个依据就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部队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命令指示。二是把实施集中领导与尊重群众公论统一起来。正确的集中应当是在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对于党委来说,听取群众意见越自觉,决策就越科学;吸收群众意见越充分,决策就越受拥护。三是把党委集体决议与分工负责、抓好落实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与行政领导、集体决策与分工负责、常委会与首长办公会的关系,保证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以创新举措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项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是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研究探索,注重改进创新,加强工作指导,不断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学习运用科学理论中提高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是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应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大力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理解,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注重用科学理论审视部队党的建设、解决面临的矛盾问题,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成效。

在探索把握规律中提高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本质上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当今时代,国际国内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部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多变,对保持党员思想政治上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趋于常态、日益繁重,对动态分散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党员结构发生变化,对加强党内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拿出行之有效的思路措施。

在健全落实制度中提高科学化水平。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是解决制度机制不严密问题。继续抓好规章制度立改废工作,努力使原则的制度具体化、软性的制度刚性化、模糊的制度明确化,在程序上相互衔接、内容上相互协调、功能上相互补充,形成科学配套、完整

闭合、便于执行的制度体系。二是解决执行制度不自觉问题。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章等规章制度学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依据制度建设部队、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和谋求发展的观念,切实增强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三是解决制度落实不到位问题。既要排除惯性思维、局部利益、人情关系等干扰,又要严格监督和责任追究,更要党委和领导机关带好头,做到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纪律约束没有例外。

在实施科学指导中提高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紧贴部队实际实施科学谋划、组织和指导,不断增强党建工作实效。一是切实加强分类指导。不同地域、不同任务、不同类型的部队差异性很大,抓党建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长期在动态分散条件下遂行任务的部队,更要注重科学筹划,确保部队党建工作有序展开。二是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善于把各级党组织创造的成功做法总结归纳为对整个部队有指导意义的新鲜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引路作用。三是积极创新方式方法。重视运用信息网络等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知识,创新党员队伍管理教育的方法手段,特别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80后、90后青年党员的特点,切实把部队党的建设抓得更科学、更扎实、更富有成效。

2.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二

一、完善党建工作评价机制,明确党建工作目标和任务。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理顺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更有力地服务于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等这些问题,过去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头脑里不是很明白。普遍有一种感觉:党务工作的职责原则性上清楚,可具体工作中又不好把握重点,尤其在对待行政工作的尺度把握上,常常感到茫然,找不准方向。感觉党建工作任务重,复杂程度高,原则性强,做起来不如行政工作那样容易获得成就感,常常是一天到晚忙得够呛,回过头来却仿佛什么都没干。所以很多干部不愿意从事党务工作。根据这种行情况,为了解决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问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专门组织召开了党建工作会议,出台了学院基层党组织评价考核办法,把党建工作内容具体化、条目化。通过党建工作的量化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党组织参与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机制,规范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责,改变了过去对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职责的原则性的表述,使其更加明确、细化和鲜明,易于在具体操作中界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的具体职责内容、职责关系等。由此彻底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的状况,党的基层组织感觉到目标清晰了、任务明确了、工作有奔头了,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二、将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列入预算,加大党建工作的保障力度

党建工作经费少或根本没有经费一直是困扰基层党组织有效开展活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党组织的活动形式需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爱好和需求不断扩展思路、创新形式,以增加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时效性,这些无疑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党委作出了将党建工作活动经费纳入学院预算的决定,加大了党建工作的保障力度,确保党的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经费的保障,极大的调动了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且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受到了广大党员的欢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党总支也在“七一”前后纷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最佳党日活动”,通过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到企业学习现代企业文化等活动,使党组织生活跳出了原来比较枯燥的活动模式,不论是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既新颖又有吸引力,深得广大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喜欢。

三、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巩固创先争优的活动成果,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这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高校的党建工作具有很强的特点和规律性。什么时候抓什么工作?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完全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规范完成。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上级部门具体指导、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完善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创先争优内在动力的长效机制。把创先争优活动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好的经验和做法用制度的形象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形成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大会上学院党委书记充分肯定了机关党总支开展的“送制度下基层”活动;社会科学部党支部开展的走进军营、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的“四进”活动;要求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也要依托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开发活动形式和内容,作为固定的内容长期坚持开展下去。再比如材料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数控技术系党总支推出的“分类示范型”、“挖掘———培养型”、“集中树立型”选树典型的三种模式也得到了各基层党组织的普遍认可。学院创先争优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院基层组织中予以广泛推广。多种形式、多种角度选树典型的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共产党员。大家普遍感到,现在的先进,不像过去那样高不可攀了,而是就在我们眼前身边。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形成了立足本职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再比如经济贸易管理系党总支提出的将创先争优活动延伸到学生工作、团建工作上来,通过开展卫生示范区、建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责任区制度,推行“学生党员形象”等一系列活动;车辆工程系党总支设立的“党员提诺、组织审诺、公开是诺、报站亮诺、严格评诺”的承诺体系等也都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党委决定要在今后党建工作的长项工作加以坚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半月谈2011年14期

3.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三

【关键词】群众路线; 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抓实基层、打牢基础,以群众满意引领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大力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对于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党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可以概括表述为:把握一条主线,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条主线扩充了党的建设的内涵,回应了“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将有力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因此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科学化水平,是遵循党建客观规律,促进党建和改革发展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挖潜党建工作新活力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处在改革发展第一线,是贯彻党的主张、推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根据党组织承担任务和党员队伍的新变化,紧紧围绕中心任务,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适应发展趋势,合理调整党组织设置,在调整管理机构的同时调整党组织设置,配备管理人员的同时配备党务工作人员,保证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二是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载体。把解决群众困难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点,把服务成效作为重要检验标准,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有效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使党组织活动真正受党员欢迎、受群众拥护。三是重视做好在一线和青年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注意在各类业务骨干中培养发展党员,把青年职工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骨干能手、创新创业的模范、提高效益的标兵,做到重要岗位有党员、主要骨干是党员、关键时刻见党员。

三、坚持业务和党务“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创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一项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制度的本质要求。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要增强党性意识,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从完善党建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合理、经费投入有保障等方面确立和巩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地位。二是必须明确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的内容和职责。党组织必须在涉及带有方向性、全面性、长期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参与决策。具体职责上:首先通过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意见征集会议等广泛倾听基层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做好重大决策的调研;其次,在重大决策中,始终坚持发展实际,切实维护好集体利益和职工权益;最后,坚持在重大决策实施过程中做好过程监督和定期通报,确保重大决策的正确方向。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共同营造党建工作新氛围

人是最大最有价值的财富,是社会的主体和核心,必须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的理念,强调群众在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需要协调起来,共同发展。那么,基层党建工作要实现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一是长期坚持“以群众为本”,在党建工作中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关心爱护职工党员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党员和群众,及时解决好事关职工、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使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二是党建必须依托一支精干、高效的党建工作团队。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对党建工作人员实行“双重”培训。即在大力提高党建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同时,学管理、学经营、学技术,培养一支既懂现代管理,又懂党务工作,既有政治素养,又有经济头脑的“复合型”党建工作团队。三是引入激励机制。对在党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应予以奖励和晋升,对党建工作干部的选拔任用、任职年限、轮岗交流等予以制度化,从而充分调动党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五、坚持群众路线,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

党建工作的创新需要有抓手、有载体,根本上是要通过一些党建工程或项目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彻底摆脱党建工作的“虚脱性”。党建工作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当前的党建工作创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党建工作才能得民心、顺民意,实现最终目的。

首先,党建工作创新需要用心听民声。听民声,就是倾听老百姓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只有与老百姓面对面接触、心与心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听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知道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困难所在,为我们的党建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

其次,党建工作创新需要深入一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党与群众有着鱼水之情,群众的困难就是党的困难。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都与各级党员干部息息相关,要突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帮带、志愿服务等形式,切切实实为群众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让党建工作显实效。

在党建工作中,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力量;依靠职工群众,为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和才智。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自觉把党建工作融入改革和发展中,把实现职工需要与改革、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职工党员在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二是要增强党建工作主动性。要与时俱进,围绕改革和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等方面开展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活力,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深入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主体意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民主,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鼓励党员充分发表意见,群策群力推动企业发展,努力树立率先意识、使命意识、效益意识和品牌意识,鼓励广大党员在管理服务、生产经营、文明创建、安全生产中,表现出一个党员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提炼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特色经验,发掘身边党员的闪光点,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教育广大员工,克难攻坚、无私奉献,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

4.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四

2009-10-15 10:04:13 钱塘理论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浙江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雷 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强调推动党的建设创新,要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全会和《决定》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科学”一词,含有完整、系统、准确、规范、合乎规律之意。“科学化”的实质,是对规律的自觉把握和运用。“科学化水平”,体现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自觉性及其能力和程度。“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要谛就是全面认识、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提出这个重大命题,是全会和《决定》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是一个富有新意的重大命题

回顾历史,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指出,纠正党内种种主观主义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为此就要:第一,教育党员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分析和估量政治形势,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第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不能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第三,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而所有这些,都是如他后来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是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使我们党“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所谓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就是党的马克思主义化、先进化。尽管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特定的内涵和针对性,但表明他实际上已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使党的建设纳入科学化轨道,以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问题,为今天我们党正式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命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启了实践运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在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比如:要树立和强化执政党意识,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成熟的有战斗力的队伍;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要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进行改革,完善党的规章,使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要实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以正确的组织路线保证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从严治党,把廉政建设作为长时期的大事来抓;等等。这一切,实际上也是讲的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建党思想,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审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就面向21世纪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在新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范畴,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注入了党的先进性的新的时代精神,形成了党在长期执政中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系统思想。这些,实际上同样是讲的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新的艰辛探索,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命题,系统总结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揭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精辟阐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伟大意义,精心规划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思路,既继承坚持了老祖宗和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又以新的理论观点和时代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向前进。这些集中体现在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特别是胡锦涛2006年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的讲话中,其基本精神,说到底还是讲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建党理论,虽然蕴涵使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但是毕竟还未予以明确表述和阐发。而近几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建设,包括党的自身建设,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党,则是实质上直接提出了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它告诉我们,科学化是涵盖一切方面建设的总要求,一切事业的发展都要科学化。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个特殊重要的部分,当然更必须科学化。十七届四中全会为了使党适应新的形势,在这个基础上正式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命题,不仅顺理成章、逻辑使然,而且与时俱进、富有新意。说它“新”,就在于它比过去更加鲜明地突出和强调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化、规律化,以此来实现党的愈益马克思主义化、先进化,从而抓住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显然,这是对我们党的建党思想,也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

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表述中,包含“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三个元素。这是非常精当的,本身就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但这三者是有层次之分而不是完全并列等同的,其中“科学理论指导”是前提和基础,旗帜和统帅。因为科学制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都证明,我们在党的建设中有许多制度屡试不爽,行之有效,有些制度却滋生弊端,无功而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者依据的是科学理论,后者则离开了科学理论。至于科学方法,也只能来自科学理论。理论正确,方法才会对头,理论偏了,方法必然失当。所以在上述三元素中,“科学理论指导”居于关键地位,是我们在党的建设中尤须关注和首先要从认识上、实践上予以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科学理论?这就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当做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东西,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它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它们的关于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基本原理,对于党的建设而言,特别是其中的建党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建党准则、政治纲领、组织原则、路线策略等都有精辟论述,初创了科学的建党学说。邓小平说过,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的学说,而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他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这一完整的建党学说是在延安整风中建立的,以后又有新的发展。老祖宗的建党学说真理常驻,其精髓和精华,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理论指导。邓小平的建党理论,尤其是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江泽民的建党理论,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建党理论,尤其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要建设好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以这样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怎么行?

在能不能以科学理论指导党建的问题上,我们党有宝贵经验,也有沉痛教训。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正因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才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有高度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党。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年代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党组织应是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先锋队组织”为核心内容的,实质是找“党内资产阶级”、在党内也搞阶级斗争为纲的“五十字建党方针”,导致党的建设走了弯路,党的声誉遭到败坏,党的战斗力受到削弱的严重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教训,拨乱反正,才使党的建设重新回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有力地证实了列宁的名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也充分印证了胡锦涛的论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经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的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也足见科学理论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性作用。

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根本的是在于它能使我们正确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方向、总思路、总要求,而这恰恰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党建总问题中之首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制约和决定着党的建设的其他一切问题。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理解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渐趋完善的。1983年,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997年,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向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又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对党建总目标的这三次有代表性的概括,具体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精神是一致的,三者都归结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然要建设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党,那么就天经地义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决不能以其他什么主义比如西方的政治学说和政党理论为指导,否则就会走偏方向,误入歧途。

因此,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会提出的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各项任务,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一定要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入地而不是浅尝辄止地学一学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建党学说,学一学我们党的三代主要领导人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建党思想,用科学的党建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理论问题从来是个根本问题,党建领域也是如此。只有理论上搞懂了,其他问题才能搞懂。只有指导思想端正了,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这正是为什么《决定》要把“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规定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六大任务中的第一个任务的原因所在。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着力解决 党的思想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理论来自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成为引领实践发展的指南。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它的建党学说,联系当前干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

第一,必须真正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认为,共产党应是最先进的工人政党。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组织,由最坚定地代表和维护该阶级或阶层根本利益的分子所组成。阶级性是一切政党的最基本属性。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最觉悟的部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就是我们党的性质。建党八十八年来,不管受到来自国内外的什么干扰,我们党始终坚持了这一性质。今天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这个事关党的兴衰存亡的问题上,也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当然,我们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正如《决定》指出的,要“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它与其他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党既然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就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就党在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起组织、领导、引导的作用,开路先锋的作用,主心骨的作用,坚强核心的作用而言的,并不是从阶级性意义上说,党已不再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了。任何认为我们党的性质已经改变或者应当改变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要在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中坚决按党章规定,要求党员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这是列宁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论断和原则,陈云曾加以深刻发挥和论证,永远不会过时。现在我们党有7500多万名党员,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已达5.7%左右,今后还将继续上升。因此,严格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条件的问题亟须引起注意,切实做到《决定》所说的“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如果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就不能确保党的先进性,而失去先进性,党就不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了。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按《决定》要求“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状况有了很大变化,总的看是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工人阶级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成员在私企中就业,具有既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又是雇佣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国企中的工人与管理层在工资报酬上差距悬殊,并且经过各种名目的“改制”,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生活窘迫。这就是说,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如果经济上成为弱势群体,政治上怎能真正当家做主?工人阶级自身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怎能牢固确立?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作用怎能充分发挥?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尽一切努力改善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状况,把自己的立场站端正,多多为工人阶级着想、说话和办事,坚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当前一些地方劳资矛盾的激化,前不久吉林“通钢事件”的发生,很值得关注和深思。它警示我们: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动摇不得,动摇了这个基础,我们党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必须真正坚定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

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指导党的建设,使全体党员都能真正树立这样的理想和目标。党章总纲开宗明义地宣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对党员标准和条件的规定中,又要求党员“有共产主义觉悟”、“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应当肯定,我们党内大多数同志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意识到党的一切事业、自己的一切劳动和工作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在新时期中经受住了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严峻考验。但是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经不起这些考验而腐化变质,其中不少人还陷入严重犯罪的深渊,究其原因,说到底是失去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目标,向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为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个人主义欲望而不择手段,“赴汤蹈火”。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虽然“安分守己”,不做出格的事,但是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胸无大志,只图眼前实惠,究其原因,说到底是《决定》指出的“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决定》说当前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这“三个严重”的警告,不啻是暮鼓晨钟,振聋发聩,而淡化了以至丢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是这些问题中最主要、最带根本性的问题,因而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所要解决的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强调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意在不能忘记党的最高纲领,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来搞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现阶段的行动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既要不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干任何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在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设条件。今年6月笔者应邀参加一家大型私营企业党员(包括新入党的大学毕业生)、干部以理想信仰为主题的纪念“七一”座谈会,一些同志说:“我们身为共产党员却在私企给老板打工,这怎能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呢?因此总是感到迷惘、困惑,甚至郁闷、苦恼。”我的回答是:“鼓励、支持、引导私营企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毫不动摇’,是党长期不变的既定方针。共产党员在私企就业,只要遵循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也就是在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添砖加瓦。所以要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工作的价值,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不能简单地说仅是‘为老板打工’。”他们觉得此说很有道理,精神为之一振,在座的老板党员、书记也很高兴,还听说有的党外高层管理人员原来不想入党,明白这个道理后却表示要申请入党了。这个道理的真谛,就在于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统一的,在于只有经过社会主义才能走向共产主义。

第三,必须真正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穷人的理论”。它的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正是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基本准则,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规定为自己最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并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坚持上述基本观点、基本思想,并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作了重要发挥。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多次告诫全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次《决定》又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列为六十年来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之一。总之,是不是真正坚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个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是高举还是丢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伟大旗帜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宗旨、准则和口号,讲了几十年,在全党早已耳熟能详,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实际情况是,有不少党员、干部经常打的是小算盘,苦心经营的是自家的小天地,不懈追求的是个人的名利地位,某些领导干部则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而对广大人民的呼声置若罔闻,对他们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不惜直接去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至于那些“前腐后继”、胆大妄为的腐败分子,更是早就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一心一意“为人民币服务”,为个人的“钱途利想”服务,把自己放到人民的对立面去了。

毛泽东说“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也是“我们的出发点”。但实际情况是,有不少党员、干部把这两者割裂开来,想问题、办事情,往往不是对人民负责,而是只对领导机关负责,并且实质上是只对某个领导人尤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处处投上司之所好,竭力取悦于上司,为的是得到上司的赏识,使自己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上司下去搞调研,他们只汇报其所需要的情况,只说其爱听的话,只让其看彰显自己“政绩”的事,哪怕这些情况是虚假的、违反实际的,这些话和事是与人民利益相悖的、背道而驰的。更有甚者,当媒体对此提出质疑和诘问时,他们居然会大言不惭地指责:“你们究竟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直截了当地把党与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这真是“雷”得骇人听闻,说明他们早已把党的宗旨观念淡忘殆尽,哪里还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呢?

笔者认为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和不良倾向,是《决定》指出的“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中的突出问题。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从思想建设领域来说,就是要通过科学理论的武装,分析研究和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学习、贯彻《决定》,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和文件上,不能刮一阵风就算了事,而应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贵于落实,旨在见效。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使党能继续经受住所面临的国内和外部环境各种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始终保持蓬勃生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五

把握特点规律,不断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从十八大报告学习,对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党建工作的主线、原则、内容、任务。概括起来为12345,即提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一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两个坚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四自能力;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五位一体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到制度建设之前,更加突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同时明确了今后党建工作的8大任务。从十八大党建的整个布局看,感受最深的报告中对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所作的布局,设计科学、结构严谨、立意深刻,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和发展创新的特点,始终把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思想贯穿其中,既有认识论,也有方法论。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作为执政党之后,根据自身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又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围绕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在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深入、持续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确了战略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党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和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两大战略”,十七大提出“两大课题”、部署“两项活动”,逐步形成了有主线、有重点、“五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新思想、新论断。为我们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更好地谋划如何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对机关党建工作初步体会

机关党建工作既有遵循党建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看到它自身具有的特殊规律。何为 机关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我理解就是要揭示机关党建工作的本质规律,回过头来用以指导机关党建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探索机关党建工作的规律,并且用以指导机关党的建设,使机关党建工作越来越符合党建工作规律的过程,是一边探索、一边符合机关党建工作规律的过程,也是党建工作内部各种要素及其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要提高科学化水平,重点要把握好机关党建工作的规律特征。即:

第一、要深刻认识 机关党的建设自身特征。一是具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这是由机关性质和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因为党政机关是我们党执掌政权的领导机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机关党员所占比例都很高,公务员又非常集中,这些特点决定了机关党的建设对全党乃至全社会具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二是具有服务和保障的功能。机关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要求把两大核心任务贯彻到整个党建工作的始终。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机关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服务保障和协助监督作用。实际上机关党建工作和我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是一种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因为业务工作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一定要依靠党建工作来提供服务和保障,这也是机关党建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三是需要接受双重领导。从机关党建工作领导体制上看,机关党委受市直机关党工委、局党委的双重领导。这种党建工作领导体制,一方面机关党建工作要紧紧依靠工委的领导,同时作为一个部门党委来说,指导又非常重要,也非常直接,必须把“指导”做实了。所以,我们的机关党建工作要在工委和党委的双重领导下,做实、做活、做新、做出成效,这是我们机关党建工作的特殊性。

第二,要正确分析机关党建工作的现状。机关党建工作现状总体上是好的,成效明显,但是问题依然突出。机关党建工作应该说通过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大建设,起到了非常好的服务、监督和保障作用,保证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完成,我们都认同感受。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我以为对机关党建工作本身来说,最突出的问题还是“两张皮”和“一般化”的问题: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存在“两张皮”;党建工作缺乏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一般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第三,要充分认识更新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机关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这为做好新形势下机关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机关党建工作的任务作了调整,非常明确地提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核心任务。

三、提高我局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当前,农业工作所担负的任务也非常艰巨,而我们机关党建工作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我们非常期望发挥党建工作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创新思路,设计路径,让“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核心任务真正落地,从而使得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共进步、同发展。这些年,局机关党委在实际工作中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第一,把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业务工作如何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克服“两张皮”,避免一般化,这是一个难题。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把党建工作切入进去,融合起来。十八大报告作出了“三期共存”和四化同步推进的形势判断,作为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和增产增收的双重压力,要求我们把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使党建工作围绕中心,融入业务,从业务工作薄弱环节折射出来的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执行力等问题依靠党建工作的服务保障来解决,这样党建和业务就融为一体了,真正落实了局党委提出的虚功实做。

第二、针对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设计抓手平台,抓实党建。

近几年,局党委高度重视机关党建工作,多次听取机关党建工作汇报,针对业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问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建工作的服务保障功能,设计有效平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不继激发广大党员的工作热情,使党建工作有内容、有特色、有效果。按照市“三思三创”教育实践、文明机关创建、民主评议机关等活动要求,在农业系统组织开展了农技人员“三联”、“一学三比”、农业科技促进年、农业重大项目推进年、“为党旗增辉”、农业服务品牌创建等,以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为主线,提高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的意识和本领,引导大家在向基层、群众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积极思考局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正确途径

6.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六

政法委是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机关,肩负着领导、组织、协调、监督的职能作用,提高政法委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政法部门党员干部先进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法部门必须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

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政绩观指导政法工作实践,切实履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宗旨,通过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改革工作机制、提高队伍素质,以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保持政法部门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政法机关在提高中央政法委提出的“五个能力”(对敌斗争、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打击预防犯罪、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切实加强“三个能力”。

一、加强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在政法机关重大决策上的本质体现。

政法机关领导干部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保证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政法机关的各项要求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一是要提高政法委员会民主决策质量。政法委员会在研究决策涉及全局、关系政法部门长远发展的重大议题时,要充分贯彻民主集中制。决策前应对政法委员会成员的思考和准备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必要时应提前召开碰头会进行布置,政法委员会成员要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情况,使自己提出的意见充分体现科学性;会上各位委员要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智慧潜能;决策后还应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发现和调整既定决策的偏差,使之日臻完善。二是要改进领导工作作风。领导干部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善于把理论知识与复杂多变的具体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决策能力。要把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贯彻到决策活动中去,使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研讨的过程;要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贯穿到工作实践中去,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使实践过程真正成为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分析能力、提高决策水平的过程。三是要提高政法委员会工作效能。政法委员会,在政法书记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和政法工作的其他重大问题,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要通过加强业务学习、建立考核考察制度等措施,强化委员们的工作能力和责任,不断提高议案议事能力,切实发挥好政法委员会的决策作用。

二、加强学习,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源动能来自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政法机关要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好集中学习,加强对重大问题的集体学习制度,使学习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突出政法干部全员学习,通过开展“做学习型政法干部、创学习型政法机关”活动,全面提升政法干警的学习力。

7.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七

加强管理,成立组织

为了进一步推进司法局行政系统专网升级改造和局域网终端建设,成立了以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以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把这项工作确实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我们确定了议事规则,写入了局工作要点,局领导小组每月听取一次专项汇报,一把手亲自过问,抓具体,具体抓。瞄准配置弱项,研究补齐短板措施,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查漏补缺,填平补齐,使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有提高,逐步向规范化迈进。

充分调研,摸清底数

宁河区司法局按照《天津市司法局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广域网建设的通知》要求,为加强局机关终端建设,做到人手一机,对机关和乡镇司法所电脑配备情况进行了充分调查摸底。重点做好了两个层面的调查。首先是局机关人员电脑配置情况。目前局机关现有计算机21台,其中,老旧电脑6台,这些老式电脑因运行非常缓慢,经常死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急需更换。同时,为了达到市局人手一机要求,需新添置电脑10台。其次,区和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人员电脑也急需配置。全区目前共有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14个、公证处1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虽然目前已全部配备了电脑,但许多电脑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性能低下,我们按照局党组把优势的资源首先配备基层的要求,为全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每个中心(所)配备电脑l台,共计14台。经与区财政申请,通过集中采购方式,总计投入了12万元,更换了24台电脑,达到了人手一机的目标要求。

克服困难,稳妥推进

我局按照区委统一安排,机关楼拆迁,目前借用人保局的教学办公室临时办公,借用人保局会议室作为视频会议室,加之人保局教学楼尚未验收,不能插间分割。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整体实施方案,提出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要求,积极争取市局及区政府的支持。目前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我们正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租赁新的独立办公场地,解决客观困难。另一方面,不等不靠,工作不停滞,我们按照市局的要求升级改造了会议系统,更换了视频摄像头和主机,我们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配备了专用机柜和电源插孔,并对安装环境进行了要求,先后三次下发和转发相关文件完善和提升此项工作。目前全区的所有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已具备了局域网接入的条件,为整体推进我区的司法行政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局的要求,结合“三大”活动的开展,扎扎实实的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司法系统专网。

8.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八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506-01

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内涵深刻、境界高远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在管理工作中处处体现这一理念。学员队管理的核心是学员,工作的重心是育人,管理的过程就是全面秉承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激励和满足学员健康积极向上的追求,发挥其内在潜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员的全面发展。在管理中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理念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但不能正规各项管理秩序,实施科学管理,反而会造成各种秩序的混乱。

一、避免产生“四种误读”

(一)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个人为中心”为本。以人为本理念中所指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概念的人。就学员队来说,既是学员的个体,又是学员的群体,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调动大多数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绝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那种认为“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是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了的狭隘想法,没有认识到个人所需要的尊重和自由是建立在维护学员队整体利益基础之上的。那种在管理工作中过度强调满足个人需求是对以人为本精神实质的曲解,会导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抵触,与单位的长远发展是相违背的。

(二)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满足人情需要”为本。在学员队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从关注其整体发展出发,尊重每一位学员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把以人为本理念理解为毫无原则的“以人情”为本,就是背离了以人为本精神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就会陷入那种只看人情而忽略规章制度的混乱状态,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给学员队各项建设带来很多危害,直接导致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进而引发多种安全问题的发生。这样的以人为本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杜绝的。

(三)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在管理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在坚持条令条例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所实施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正规化的一种体现,是解决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的所有管理工作都与现行各种规章制度“不相悖”,反而是为了在管理中更好的坚持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把以人为本理解为在管理工作中毫无原则的“以满足人在突破各项规章制度之外的需要”为本,为满足个人需要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会直接造成管理中的各种混乱现象的出现,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进而使部队缺乏凝聚力和丧失团结奋进意识,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包容人的错误”为本。在学员队管理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在各项管理制度中实行人性化措施,实现管理与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避免“死板管理”的出现。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全面树立“管理是为全体服务”的理念,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以有序的管理促进学员队各项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果把以人为本误解为“以包容人的部分错误”为本,把犯错误不处理理解为正常的事情,这样的以人为本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不但实现不了管理的最终目的,相反还会导致各种管理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对那些自身要求严、遵章守纪好的广大官兵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进而造成各种违纪现象的增多。

二、努力培养“四种意识”

(一)主人翁意识。教育学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员队的主人,应积极投身提高能力素质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去。树立“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集体意识。教育学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只有在集体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个人要求才能得以实现。以院校即将进行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团结互助,群策群力,做好应对改革和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竞争意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员完成学业要达到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所学专业与部队需要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在这种要求下,在院校学习期间的各种考核将会不断增多,只有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培养学员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在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以顺利完成学业,免遭“淘汰”。

(四)服从意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军人的天职,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要明确保持军令政令畅通的必要性和严肃性,正确引导大家区分自由与自由主义的本质界限。教育大家正确理解服从的内涵——从形式上是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权威,实质上是集中统一、协调一致和同心协力,这是迅速遂行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三、严格遵守“三个原则“

(一)坚持公平原则。能否在坚持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中坚持公平原则,是关系管理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直接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在各项管理中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才能充分调动大家支持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管理工作。

(二)严格奖惩原则。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维护法律神圣性的一种体现,也是维护法律尊严的一种必备手段。在贯彻以人为本实施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同样要如此,也要按章办事,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同志也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纵容,真正正规各项管理秩序,落实各项管理要求。

(三)动用真情原则。中国有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脉相承的父子、兄弟骨肉连心、情浓于血,因而用真情管理永远是凝聚人心的一杆大旗。学员队管理者在各项工作中要能够团结一致去“打虎”和“上阵”,把全体学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共同做好以学习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因此管理者就必须把真情运用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去,用真情团结全体学员,做好本职工作,顺利完成学业。

四、切实创造“两种环境”

(一)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各种学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学员进行学习、训练和科研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学员队在管理中要树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是为了给学员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的理念,紧紧围绕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以学习环境的好坏和学员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作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在坚持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根据学员学习的需要,适当在规定范围内实行弹性管理,在学习与管理冲突时实行以照顾学习为主的方针,避免为管理而造成学习环境不好的各种现象的出现。

9.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九

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是我们党确保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保证,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的创新力度。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紧紧抓住监督制度建设这个反腐倡廉的关键,创新和拓宽加强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监督工作水平。

一、当前反腐倡廉监督制度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一)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一是有些规章制度在制度建设上,没有周密的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敲碎打,应急特征明显。二是有的制度在内容安排上,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重上对下监督,轻下对上和同级监督,在权力的内在有效制衡、合理分配上缺乏具体规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当前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成为党内监督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对“一把手”的监督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措施和办法。三是有些制度在监督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上,比较滞后,监督方式单一,缺乏全过程监督,结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制度在整体设计上,规定得比较原则,过于简单,制度之间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有的只规定不准,出了问题后怎么办,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和实施办法;有的制度执行起来弹性比较大,刚性不够,制度本身粗和虚的多,细和实的少,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

(二)监督制约不够有力。集中体现在各级监督意识普遍薄弱,重制度建立,轻制度落实。如本区区直一些单位挂在墙上的管人、管权、管财、管事的制度少则有20多个,多则有30多个,但能够落实到位的制度实在是少之又少,没能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监督作用。而有些监督人员虽有制度,但缺乏责任感,监督意识薄弱,也不主动监督;有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强,不会监督;有的在领导面前特别是“一把手”面前怯懦,心存顾虑,不敢监督;有的则是“老好人”思想作怪,不愿监督;有些被监督者权力观错位,怕监督失去权力,不愿意接受监督;有些在监督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过程,轻结果,不严格地进行责任追究。

(三)监督渠道不够畅通。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通。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够广,干部群众获取信息不对称,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方面受到限制,无从监督。二是人民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通。目前仍然缺少一种能让人民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造成监督上的被动和不力。另外,有关部门对人民群众反映的情况重视不够,处理不及时,以及一些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伤害了干部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积极性。

(四)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工作体制决定监督机制,而现阶段的工作体制是地方各级纪委在人事任免、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等一系列问题上,对同级党委、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且纪检监察机关是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工作,因此,纪检监察机关所拥有的权力、权威和地位都使其难以独立地行使职权。同时,由于垂直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任免权在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一些监督机构,对出现问题的人或单位,无法采取一些行政处理或组织处理的手段,致使监督的着力点悬空,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怪现象,造成上级监督不到位,同级监督难,下级不敢监督的结果。

二、加强监督制度建设中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目前,影响制度落实和监督效果的思想障碍主要有三种。一是责任意识不强。有些党员干部不是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而是信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遇见问题绕道走,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二是民主观念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不懂得接受监督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习惯于监督别人,却不愿意接受别人尤其是下属的监督;还有的担心监督多了会影响团结,被人批评会损害自己的形象,揭露出问题会给单位抹黑,因而对监督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三是害怕打击报复。特别是在对上级领导和实权部门的监督方面顾虑更大,怕得罪了领导会穿小鞋、遭报复,怕将来有事不好求人,所以发现问题也不敢监督。

(二)制度规定不够全面。制度建设作为一门学问,必须总体规划,突出重点,注重环节,整体推进,既立足解决眼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要从长计议。可是,一些单位制定制度缺乏系统构建观念,系统性,严密性、操作性、连贯性不强,致使有的党员干部钻制度规定的“空子”,打“擦边球”,以致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单位和领导干部认为建立健全制度不但自缚手脚,而且会影响自己“行使权力”和“既得利益”,所以自由裁量空间大,缺乏统筹和一致,削弱了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影响了反腐败工作的深入进行。

(三)执行制度不够坚决。制度执行力严与不严是衡量制度权威和尊严的一把标尺。可是,由于各级监督机构力量不足,体制不顺,监督渠道不畅,致使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执行制度奉行好人主义,认为违反制度只是芝麻小事,又没违纪犯法,于是就不管不问,没有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影响制度的严肃性;或者执行制度奉行两条标准,对身边的人、给自己谋利益的人,执行制度就松,否则,执行制度就严,“一碗水端不平”,惩处不力,失去了制度的严肃性,就必然失去制度的约束力。

三、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增强监督主体和客体的思想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接受监督的态度、决定对权力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增强监督管理的有效性。一要加强对监督意识的教育。监督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监督主体,要担负起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作为监督客体,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三要加强权利观的教育。教育领导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划清公私界限,分清权与钱的归属,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务,把权力放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上。

(二)从严治党,健全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和体制。党内民主监督是党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按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机制。在工作实践中,应准确、正确地运用这一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切实提高党内民主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增强监督主体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党内民主监督环境和氛围。要不断完善党内民主监督的内容,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体系。要运用多元化的监督方法,充分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党代会代表的监督作用,认真执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情况的规定,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要认真落实党员监督权,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完善民意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领导班子成员、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制度。要着重抓好党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党委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重大决策、决定和决议,以及党委的选人用人情况。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纪委的作用,通过改革纪委监督体制,适当加大它的权力,提高它的地位,充实它的职能,同时,健全和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要科学设臵和轮换各级党委巡视检查组,建立巡视工作责任制和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构筑监督预防腐败的有力武器。

(三)从严治政,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立和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中央《工作规划》确定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目标之一。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首先要建立行政权力运行前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机制,科学分析、识别、评估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警防范措施的监控体系,全面准确查找和分析不同行政权力和权力运行不同环节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并进行科学的识别和评估;按照分级、分类预防的要求,对不同行政权力风险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建立动态的廉政风险信息采集、分析、反馈和快速反应处理系统,跟踪掌握风险变化情况,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预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和公开透明运行,防止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生腐败问题;抓住决策、执行、结果等权力运行的主要环节,进一步完善监控措施;积极探索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办法,有效防止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向当事人公开全部与行使权力或事项办理过程有关的情况,尽量满足当事人信息需求;如实记载权力在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为事后考核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要突出抓好政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及时公开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干部作用情况、勤政廉政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拓宽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乡镇纪委、街道纪工委的班子建设,在班子领导较弱的乡镇(街道)纪委书记,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担任提高监督的级别;二是要把监督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全面配备村级“两员”(即村级纪律检查员和村务监督员),加强对村级党务、村务以及村“两定”干部监督。同时落实村 “两定”干部“双述双评”(述职述廉和评议测评)制度,通过召开由村党员群众代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村(社区)里的乡镇党代表、人大代表、村(社区)特邀党风廉政监督宣传员、乡镇(街道)包片领导、包村(社区)干部、驻村(社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参加的会议,对村“两定”干部的履职情况、工作实绩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评议和测评,从而接受群众的监督。八步区在以黄洞村为试点在全区推行了此项做法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三是充分整合行政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全方位对各级组织和负责人以及关键环节的监督。

(五)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是制度建设的灵魂。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必须把创新作为主线,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制度建设中的难题。一是创新监督内容,对于经过实践检验确属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及时转化为制度,并选择合适时机推出;对于需要解决和规范而立法难度又较大的一些问题,深入进行研究论证,力争尽快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监督制度。二是创新监督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构建“机制加科技”的防治腐败监督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搭建专项资金公开运行、统一招投标、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廉情评估预警等平台,建立健全流程化管理、重大项目代建和问责等制度,提高监督制度科学化水平。三是创新监督载体,以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抓手,建立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反腐作用。

10.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十

胡锦涛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

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

四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五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六是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七是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

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八是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胡锦涛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他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11.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十一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两点思考

●黄文燕

当前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着理念的束缚、体制的匡限、既得利益的困惑、工作方法的缺陷等非科学化的问题,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科学化;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这不仅是对以往党建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我们未来推动党的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指导方针。中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加强和推动党的建设不能仅凭工作热情,不能亡羊补牢,不能简单标新立异。缺乏科学的精神,往往会使党的建设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效果和作用并不明显。而且,更有可能使党的建设偏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偏离党的十七大部署的党建基本格局,从而走入误区。

一、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非科学化问题

当前党的建设非科学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的束缚——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当前党建中“非科学化”的首要问题就是指导党建的理论陈旧,观念落后。人们往往静态地搬用传统的党建理论,尤其是把革命战争、计划经济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些个别结论和具体做法加以意识形态化,并作为党建的基本原则。比如人们往往固化了革命战争时期“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为了应对社会结构从传统体制中分化出去的挑战,过于注重传统党的组织形式覆盖,当组织设置难以推进时,对如何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对策不多,能力较弱。又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管干部”的基本方式是军事任命,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管干部”的基本方式是行政任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条件下,“党管干部”需要集中民意,反映民意,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选拔管理干部,提高干部选用上的公信度。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改革,往往又会受到否定党管干部原则的质疑。又如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到底要加强什么样的功能,不少人还是不清楚的。人们往往沿用传统理念,认为只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和行政功能,才可能使党组织具备领导资源,才会有战斗力。这不仅淡化了作为执政党基层组织的政治意识,弱化了党组织联系社会、凝聚群众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且往往使基层组织成为与民争利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这也是当前不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根本原因。理念的落后还表现在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工作方法来推进党的建设,依赖于垂直的行政体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对党的建设工程更多地依靠出文件、发通知、下指标的工作方法来推进,不会在结构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推进党的建设,一旦脱离行政体制,就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资源和工作机制。

(二)体制的匡限——从近十年党建发展的路径来看,推动党建的动力源泉是自上而下的,而加强党建的实践探索是自下而上,推进党建创新改革也是从局部到整体,从试点到面上进行的。从客观上讲,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历史转型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把握是要有一个历史过程的。而且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的灵魂,是中国政治的重心,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党的建设的任何改革都会牵动整个社会政治神经,所以党的建设的这样一种稳妥的路径是适合当下中国国情的。但是,随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深化,任何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矛盾都会反映整个政治体制和政党体制存在的问题,正像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芒那样。如果我们对整个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党体制的发展没有清晰的方向,或者推动党建改革的党务工作者不理解这个方向,那么来自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探索往往会偏离方向,并使其改革走向误区。如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回归和职能的转变,不仅仅是微观基层社会的适应问题,更多地还要借助执政党领导方式的变革、国家对农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政府对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些大的制度环境支持,否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很难有较大突破性发展。以上海市青浦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例。2007年开始中共青浦区委提出了以“托底”、“托管”、“规范预算”为内容的村级组织综合配套改革,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从繁重艰难的经济功能中剥离出来,以更大的精力去实现村庄的稳定与治理。但由于乡镇政府的功能及行政改革滞后,乡镇政府对村一级组织仍然有层层下放的经济指标、行政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难以实现真正的功能转化。又如,农村“两委会”关系问题,尽管我们竭力推进“两委”领导“一肩挑”的模式,但是“两委会”的矛盾仍是农村党建的难点与焦点。这说明村“两委会”关系不是简单的分与合的问题,不仅仅是“双肩挑”与“一肩挑”的问题,更不能把“两委会”变成“一委会”。因为党组织与自治组织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组织,各自的权力来源、组织原则、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都不一样。而这个问题的延伸实质是政党与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是执政党领导方式的转变问题。如果没有领导方式转变的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改变,农村治理中的这些矛盾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政治功能的回归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既得利益的困惑——改革的实践证明,任何改革都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都会使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受到深刻的冲击。经历三十多年改革,中国的改革已深化到体制内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政府部门在体制、机制上的自我改革,变成了执政党自身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也就是说,改革的设计和参与者本身,又是改革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政党要推动改革,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既得利益者以显性或隐性的方法进行的抵制,使改革的公正性和进度受到影响。例如乡镇领导的直接选举、领导干部公推直选与大张旗鼓的宣传相比照,绝大多数公推直选的试点地方都十分低调谨慎,生怕被削弱党的领导。这正是导致乡镇党委书记选举裹足不前、原地踏步的真正原因。又如要彻底刹住“三公消费”,可以对现行的财务制度进行改革,从技术上讲,有些方法实施起来并不难,国际上也有很多成熟的经验,难就难在政府有没有足够的决心管住干部的嘴。又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变困难重重,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村干部的收入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村级党的领导,内心深处不愿放弃其经济功能和行政功能,因为他们在这些经济功能的运作中会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可见,推进党的建设的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掌握巨大社会资源的既得利益集团,无论是干部队伍的民主建设,还是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以及实现政府公开阳光,都会遇到各种抵触,或者都会面临执行不力、执行大打折扣的挑战。这就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些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的深层次原因。

(四)工作方法的缺陷——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扎实、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工作方法。但是目前我们推动党建工作方法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一直沿用的是战争年代传下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之完备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的方式来推进党建。也就是通过发文件、听报告、下通知,走程序、做总结、写调研的官僚流程来推进党的建设发展,这种推进方式表面看起来部署完备、工作扎实,但实质上有不少地方是在认认真真走流程,至于如何结合实际有效改善和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就看人们的文章写得如何、总结是否漂亮了。如从1998年以来,党的建设大规模地搞学习教育,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规定套路越来越完备,程序和要求越来越规范,在教育活动期间,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教育活动一结束,有些问题老毛病重犯,甚至更加严重。这一方面说明,教育不是万能的,制度才是根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推进学习教育活动的方法需要改进,那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很难适应党员结构分层、社会环境复杂、党组织设置多样化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重视党的建设不等于抓好党的建设,抓了党的建设不等于抓出真正的成效,如果思路不科学,方法不得当,在改革中患得患失,抓党建可能就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思考

(一)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建,不应该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和口号,而应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宏观层面上讲,需要党建理论不断创新,形成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研究政党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最重要的是要从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那些抽象的政治原则、政治概念中解放出来,立足于执政党转型的历史方位,着力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执政的规律。这个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仍有许多禁区需要我们打破。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建不仅需要我们党的整个理论体系创新,更需要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与适应。中观层面就是指推进党建的工作部门或者党建活动家,虽然他们不直接从事党建理论的创新和研究,但是他们是党建改革的设计者和推进者,他们的理论水平与思维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发展现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建,要求这些部门的干部学习掌握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政治文明和政党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掌握最新党建理论成果,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鼓励党建干部研究和创新党建理论,培养一大批党建活动家与理论家相结合的理论工作者队伍,通过实践的探索来研究创新党建理论,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增强实践探索的科学性。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党建改革实践的终端是各级党组织,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建,就是要把党建理论的创新成果、现代政党政治的核心理念、党建发展的价值方向,转化为各级党组织推进和落实党建改革的工作方法和行动方案。这种转化既是教育的结果,更是训练和实践的结果。而目前我们对各级党务工作者培训教育太少,即使有些短期的培训,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宏观笼统,不善于引导广大党务干部用先进的政党理论思考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训练得少,缺乏具体实践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如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如何上好党课,什么样的民主程序才是公正、公开、公平的,如何在民主的程序中参加民主选举和竞选,如何把握民主选举、民主决议的政治氛围,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等等。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使各级党的领导干部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逐步形成一套反映时代要求、遵循政党规律、适合中国国情与党情的政党制度。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出路。但是,从近十年的党建实践来看,一方面是各种新的制度不断推出,另一方面是新制度出台后往往是热闹一阵就归于沉寂。我们出台的众多制度对解决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约束不强、执行不力,也使制度建设成为党的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很重要的是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按照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提高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与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要明确制度建设的基本功能。制度建设最基本的功能是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其前提是要确定制度约束的对象,即制度的行为主体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存在着趋利避害的本性,存在着对社会规范行为的不自觉性。同理,党的制度建设也要明确这个基本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及领导干部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特定条件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会面临趋利避害的本性与党性的矛盾纠结,追求个人利益也是他们的天性。追求物质利益与私欲无限膨胀有时就是一步之隔,特别是对于掌握公权的领导干部来说,这种私欲膨胀的可能性就更大。

要加强制度建设的整体功效。要注重制度的内在逻辑,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一般可分为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实体性制度,如党员的权利、义务及其关系等;程序性制度,如党员履行职责、权限的具体规则和程序等。当前我们在实体性制度方面出台了很多新的规定,但是在程序性方面的制度显得较为薄弱。制度建设除了制定合理的硬性行为规则之外,还要为行为规则配置有效的组织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整合出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

要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有机整合,使党的各项制度既各有分工、又互不冲突,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如推行公推直选的实践探索,往往牵涉到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牵涉到与现行公务员法的衔接。又如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建立外来人口党支部,但是其党支部与地方党委的关系往往在组织制度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根本原因是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难以打破条块分割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总之,制度建设不是在于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要形成一个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有机整合的良性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晏蔚青

D26

A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发展的趋势下一篇:外出学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