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面对责任的选择》教学设计

2024-12-09

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面对责任的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面对责任的选择》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初三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题:《艰辛的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所进行的救国尝试均告失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的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出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原因在于党具有其他政党所不具有的先进性,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重温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教学重点】

三次探索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教学难点】

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的政党,他们的领导阶级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讲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救国图存的奋斗历程,与历史联系紧密,课文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历史事件,对于这部分历史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主要是采取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一些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三次探索失败的共同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的中国曾经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是当时世界各国艳羡的对象。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我请几个同学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列举一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多媒体显示)(学生回答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显示答案)

(过渡)封建时代的中国,以其先进的科学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而到了近代,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曾经是世界强国的中国却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多媒体显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总结原因。同时,用多媒体显示“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慈禧太后过生日的豪华场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困苦”的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大屏幕上直接显示原因。)

(过渡)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遭到了无数次的侵略,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外族灭亡的国家,是什么原因使得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没有得逞呢?(学生自己从教材找出答案)

(过渡)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才使得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未能得逞。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中国的再次复兴,无数任人志士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和派别提出了救国的方案,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并分小组讨论它们失败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大屏幕显示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有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生活腐化”、“谭嗣同以及他的就义诗”、“武昌起义”和“孙中山、袁世凯的图象”等图片)(大屏幕显示讨论提纲)

所代表的阶级或派别 运动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 自身因素(内因)外部因素(外因)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他们进行指导。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归纳,并将答案在大屏幕上显示)所代表的阶级或派别 运动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 自身因素(内因)外部因素(外因)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①清王朝的镇压②帝国主义国家的镇压

戊戌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 发展资本主义 挽救民族危亡

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帮助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镇压②帝国主义不支持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封建残余势力(袁世凯)的胁迫(总结)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三次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他们都失败了。同时,他们的失败也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上的失败。

(引导提问)那么,三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成功,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原因?那么具有什么特点的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呢?(多媒体显示)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别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求答案,最后由学生来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

从外因来看:三次运动的失败都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导致三次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都没有实现。这雄辩地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果,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这是由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要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从内因来看:三次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他们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当时都属于没落的阶级,他们都不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者(要强调),因而不能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不能提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也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才能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而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了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一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二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救国尝试,但由于他们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因而都失败了,这雄辩地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巩固练习)略。

(布置作业)

搜集历史事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的奋斗历程。【板书设计】

(根据理清思路的原则,依据设计的问题用大屏幕显示。)

2.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面对责任的选择》教学设计 篇二

第三课第二框题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导入本框题教学:

同学们,在前边一个框题我们学习和讨论了自立的含义、表现以及意义。通过学习,我们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自立自强,但是,仅只有这个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才行,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呢?这就是我们第二框题“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将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同学们,要真正成为一个自立的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再对他人有依赖思想,因为依赖心理不仅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因此,必须学会依靠我们自己。2)明确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我们应该学会独立的生活学习,自主地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3)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自觉学习自立的本领,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立的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和探究其详细内容。

教学过程:

一、不能再有依赖

1、辩论活动:辩论可事先安排学生准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了很多关于外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我们中国的父母又是怎样培养我们的自立精神的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中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不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外国学生认为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而我们中的一些同学认为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现在,我们分为正反两方,来辩论一下。辩论过程(略)

板书辩题:正方: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反方: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从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观点各有利弊。有问题靠父母解决有什么利弊呢。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又有什么利弊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有问题靠自己解决有利于树立和增强我们的自立意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因而我们对自己的成长有利。但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有问题靠自己解决,我们可能会多走一些弯路甚至可能会遭遇失败与挫折。有问题靠父母解决虽然会少走一些弯路,少遭遇一些失败与挫折。但是,却会使我们缺少很多自主处理问题的锻炼机会,不利于树立和增强我们的自立意识,不利于提高我们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因而我们对自己的成长不利。

随看年龄的增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利大于弊,而且从全年级自立情况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整体的依赖心理相当严重,自立情况不容乐观,我们不能再有依赖心理,否则很难真正自立起来。

(此环节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辩论做适度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辩论中内化知识,并自然得出结论:不能再有依赖心理,然后,在后面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依赖心理的危害;同时,注意帮助学生分清依赖和必要帮助的区别)

2、行为分析: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小雅的故事”并分析依赖心理的危害

某中学生小雅生活在一个大城市,爸妈平时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以至于她很想独自生活一天试试,爸妈同意了。送走爸妈后,她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后又饿又冷,一个劲地流鼻涕。……

你怎么评价小雅?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依赖别人有什么危害?

这件事情说明,小雅是一个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的人。

依赖别人具有严重的危害:1)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2)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3)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自立是不是要拒绝他人的帮助?依靠是不是依赖?为什么?

同学们,依赖别人具有严重的危害,这是不是说自立就是要拒绝他人的帮助呢?依靠就是依赖呢?

幼小的时候我们对父母、长辈有所“依赖”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立能力的增强,我们就会日益希望自己能像成人那样管理自己的生活。这说明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立意识,我们不再依赖,我们渴望自立于独立。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需要互相帮助,互相依靠。自立绝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也不是依赖。因为,长辈的知识、经验毕竟较多,生活阅历也比较丰富,看问题全面一些。青少年在遇到升学、就业等重大问题时要多征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作为自己解决重大问题的参考,对自己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那种认为自立就是拒绝帮助,甚至跟父母对着干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利于自己的成长的。自立应该是既有自己的主见,也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和接受别人帮助。善于接受别人帮助不是依赖。

4、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如何看待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对我们的管束多?”

(帮助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对于这种管束,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的活动,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立与帮助和依赖、管束与自由的关系,从而自觉地学会自我管理,走向自主)

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对我们的管束要多得多。是因为我们在小学时,还缺乏必要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不懂得该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不能自主地处理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进入中学以后,我们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比小学时要强的多了,因此,中学老师对我们的管束比小学老师要少得多。正是小学老师的严格管束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才使我们学会了自我管理。没有小学老师的严格管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也不会自我管理。

5、依赖心理的主要表现方式有哪些?

1)思想上缺乏独立意识,作判断 作决定总要依赖他人。

2)行动上依赖别人的指导和督促甚至让别人代替自己来行动。

6、如果你是招聘者,你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吗?为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老太太的应聘”)

在一个招聘会上,曾出现这样一幕:一个老人在各个摊位前忙个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类求职应聘表,并且不断向招聘单位咨询。许多人以为她是来找工作的,一打听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 是为了26岁的儿子 。此时此刻,他的儿子正在家“赋闲”。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聊天、玩牌、上网。

如果我是招聘者,我是不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因为他的自立意识、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事业的成功的。

二、自立和自主的关系

同学们,《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曾经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做过调查,发现杰出青年在童年时期具有六大特征,六大特征中,自主自立的精神被列为首位,可见,自主自立对于我们的来来发展有多么重要。随看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自己也要沉着、冷静,果断应对。

1、讨论:①假如你是一个住宿生,半夜时宿舍突然着火,而你又住在四楼,你怎么做?②如果星期一你放学回家后,居委会的刘大妈告诉你,你的爸爸因车祸受伤被送往医院了,而你的妈妈又值夜班,你怎么做?③如果你放学回家后发现家中被盗,你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要通过努力,使自己不依赖他人,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自主和自立之间是什么关系吗?你是怎么做的?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从几个假设中认识到自立和自主的关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几个假设”探讨的过程中,建议教师帮助学生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自立应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重大问题上应多征求与听取长辈

和老师的意见)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插图故事“她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并分析:

这个女学生以前改不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哪些原因?为什么她后来改正了?

那个女学生之所以以前改不了睡懒觉的习惯,是由于她没有认识到按时上学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负责。通过父亲的帮助,她认识到了按时上学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负责,她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她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

(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提出,这里既有意志力问题,也有理想问题,还有生活目标问题、自我管理问题等。但教师在总结时要往明确责任、承担责任上去分析。)

3、“成功者少年时具有怎样的素质”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1-42页插图内容

①如果班主任外出学习一周,学校又没有安排其他老师代理班主任的工作,没有了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你将如何安排你的学习?(提示:从学习纪律、学习效果、作业完成等方面考虑)

②如果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将如何安排你的生活?(提示:从作息时间、吃饭、卫生、安全等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确自立与成功的关系,更主要的是通过两个“假设”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懂得自主、善于自主。遇事有主见,是自立的前提。并用书生赶考的事例说明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自立的。)

(建议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假设”,以使教学更有实效性。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还要讲清初中生在个人学习与生活、集体生活和社会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能对自己哪些行为负责,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负起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责任)

4、什么是自主?自立和自主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而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学会自主。遇到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独立也是徒有虚名。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却怎么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怎么能够在生活中自立?

总之,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自立就是明确并承担自己的责任。自主才能明确并承担责任。

5、你认为自立自理的关键是什么?

自立自理的关键是独立地生活,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6、阅读教材第42页的插图故事并回答后面的提问:

从前,有个书生骑着骡子,由书童挑着书陪他进京赶考。路过一个村子时,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瞧,这个书生骑着骡子赶考。”书生听了之后,就把骡子送给别人,自己和书童一起步行。走了不远,又听有人说:“这个书生还带着一个书童进京赶考。”书生把书童辞了,自己挑着书,继续赶路。不久,遇见一个农夫,农夫问:“怎么挑了这么多书去赶考?”书生听了,丢下书籍,什么都不要了。最后,他身无分文,沿途乞讨。看到他的人又说:“看,这个书生什么都不带,还进京赶考呢!”书生听了后悔不迭。

1)这个书生即使满腹学问,但能自立吗?

2)如果你是这位书生,你会怎么办?

这个书生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即使他满腹学问也不能自立。

如果我是这个书生,我会冷静地、仔细地分析别人的说法对不对,再决定自己究竟该怎么做。

三、多实践 多锻炼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依赖心理的危害,也知道了什么是自立和自主,同时,我们也有了摆脱依赖、走向自立的决心,那么,是不是这样就能成为自立的人呢?当然不是,要真正能成为自立的人,我们还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多锻炼自己。

1、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①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②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还大胆地投身社会生活实践,多实践、多锻炼。

2、“城乡儿童互换生活手拉手”活动: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这次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养自立要从小事做起。建议教师在班里做一个调查。例如,有多少同学自己按时起床,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房间?不同做法的同学分别说说理由。)

3、电视台拍摄的《体验》活动: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这次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必须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多实践、多锻炼

(这次活动是为让学生认识到培养自立能力的最好途径,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自立的理论知识,而是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多实践、多锻炼。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在学习自立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败,但这是培养自立所必不可少的。在做电视台拍摄这一活动后,可以引导学生讲述他们自己在自立方面的事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4、想一想: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创造机会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呢?在锻炼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这是本课的落脚点,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脚踏实地地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去锻炼,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自立能力的目的。)

教学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怎样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通过讨论,我们不能再有依赖心理,因为依赖心理不仅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同时,我们要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关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当然,要培养自立能力仅仅知道一些理论和观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自觉学习自立的本领,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立的人,也只有具备这个基础,才能成为一个自强的人。

(总结是对本课的归纳和升华,通过回顾本课内容,展现本课的逻辑主线,引导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自觉摆脱依赖心理,不断走向自立。)

课后阅读:

1、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独生女儿艾米,年仅14岁时,在暑假中决定去打工,当服务员,主要任务是跑腿、送公文、干杂活,周薪17.5美元。

2、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总统父亲伸手,由是一边找工作,一边靠领救济金度日,表现了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

3、芬兰总理的女儿在瑞典上学,由于瑞典物价比芬兰高,父亲给她的费用只够她日常所需的2/3,她便在业余时间到饭馆洗餐具,以补不足。

4、南斯拉夫已故总统铁托的儿子,19岁离家奋斗,从不利用他父亲的影响谋取好处。他从普通工人做起,靠自己的奋斗,后来当上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

5、 有一位父亲领着四岁半的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去玩,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躲到不远处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却一声不吭,装作没听见。儿子开始直呼其名,他还是不理。于是,儿子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可叫喊骂哭还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开始想办法,他发现土坑里有一个小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出了土坑。当他发现爸爸就在不远处蹲着,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举着小拳头自豪地说:“我是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爬上来!”

这位爸爸多聪明啊,他用自己的有意回避,使儿子在体验中培养了自立和自强意识!

6、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自立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就不准乱花钱,每一个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钱也要记帐。在学校读书时,一律在学校住宿,大学毕业后,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们在社会中锻炼到能经得起风浪以后,上一辈人才把家产逐步交给他们。

正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特别认真,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孩子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所以洛克菲勒家族里没有出败家子,使其家族历经几个世纪而依然繁盛如初,没有象美国其他的跨国财团、亿万富翁仅仅经历几十年或一、二百年就衰落了的历史。

3.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面对责任的选择》教学设计 篇三

资源作者: 黄玉清 作者单位: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学科名称: 政治 年级(模块)名称: 八 年级(模块)章节:第 二 单元(填单元名称)

第 4 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 2 框题:《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关键词(3~5个): 人格 肖像权 姓名权 侵权

教学目标

1、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明确法律维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不受侵犯。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学会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3、懂得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尊重他人合法权利的义务。教学重点

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学难点

懂得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的义务。教学手段 投影、活动、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组名人的配有名字的图片

提问:从图片中你得到什么信息,一个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是什么? 引出:肖像和姓名,肖像权和姓名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有肖像权

1、了解肖像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肖像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2)肖像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绘画(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

(3)肖像再现了个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所以,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2、活动一:讨论书本41页案例

案例: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了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

提问: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行使肖像权,具体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小结: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注意: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3、活动二:讨论案例“照片的**” 展示案例

情景1:李林,19岁,一天,她看到一家杂志社为《青春风采》杂志征集封面人物,便产生试一试的想法。便来到好友的影楼,让好友拍一张生活照。可好友认为拍一张写真艺术照更能展示她健美的身材、青春的风采,成功的机率会更大些。再说,既然是在影楼拍摄,怎么拍就该听摄影师的。这下,李林可苦恼了,既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但又怕得罪好友,不知如何是好。

提问:大家帮李林想想,她该怎么办?

情景2:李林想起了在法律课上老师讲过“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画像、照相或录像;制作他人的肖像,应当征得本人同意。”这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肖像制作权。于是给好友讲了有关的法律知识,就拍了一张生活照。

情景3:李林拿到照片后,准备往杂志社寄。谁知,妈妈坚决反对,她不想女儿成为大家“浏览、谈论”的对象。母女意见产生了分歧,最后妈妈说:“你是我的女儿,作为妈妈,我有权处理你的相片,相片只能摆在家里。”提问:李林又一次陷入烦恼,你说她该怎么办?你同意妈妈的看法吗?

情景4:最后,李林将相片寄给杂志社,杂志社承诺,照片被录用者,将付给一定的报酬。一个月后,李林收到了照片被录用的1000元。提问:杂志社为什么付给李林报酬?

情景5:经历此事,李林深深感受到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李林无意中在一本减肥杂志上看到自己的照片,并配有减肥广告,可自己对此事却全然不知。

提问:杂志社侵犯了李林的什么权利,为什么?李林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活动三:思考以下几个情景侵害公民什么权利?具体的侵权行为是什么?

情景1: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主持崔永元万万没想到,他在1996年主持的一个关于减肥话题的节目,被一个厂家擅自剪辑制成商业广告,在全国近百家电视台播放,并将他的照片制成广告招贴画随其减肥产品广为赠送散发,由此给他招致数不清的烦恼。情景2:可怜的“百变”小胖 情景3:美丽女孩的“变脸” 小结:

(1)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2(2)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41页)

①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②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 ③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

5、讨论书本42页“丽丽”的案例

6、请你判断下列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1).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分子在通缉令上使用犯罪分子的肖像。(2).寻人启事上使用失踪者的肖像.(3).为宣传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4).公民在发现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时拍下当时的场面,作为向报刊和公安部门反映情况的依据.(5).本教师上本节课使用的若干人的照片。讲述陈某违反交通规则被王某拍照的案例 小结一些不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二、维护姓名权

1、活动四:情景剧场

情景1: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提问:什么是姓名?它有什么作用? 情景2:寿生渐渐的长大,18岁的他来到了省城读高中,他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提问: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

情景3:在寿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改名为秦哲凯。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大四时,他申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可他的同学马雷得知秦已被该大学录取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秦的邀请信,同时以秦哲凯为名拒绝接受邀请,并推荐了他自己。

提问:马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你身边还有哪些侵犯姓名权的行为? 假如你是秦哲凯,你将采取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2、姓名权相关知识小结

(1)姓名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它作为将人区别开来的文字符号,传达了一个特定的个性化意义,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2)姓名与其所指对象的联系如此紧密,一旦侵害其姓名,势必损害其人格,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

(3)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除外)

3、讨论书本42页“永明”的事例

4、活动五: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有哪些? 展示一些有关侵害他人姓名权的漫画 学生回答

小结三种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1)、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2)、盗用他人姓名,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取不正当利益。(3)、冒用他人姓名,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5、讨论书本44页案例

6、活动六:关注生活

学生思考:利用带有摄像头的 手机在未经他人允许和知情的情况下拍照并保存,但未进行个人攻击及丑化等行为,算不算侵犯肖像权行为? 学生思考:借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战士的姓名往其家里寄钱或以他人名义帮助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算不算是侵犯公民的姓名权?是否违反了诚信做人的原则?

上一篇:人到中年散文欣赏下一篇:企业责任心与执行力征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