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10篇)
1.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篇一
岩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制度
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发挥其推动和导向作用。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遵循《纲要》倡导的精神,又有自己特定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强调多元化,坚持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过程性,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我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课改实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方案作为我们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意见。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三、评价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五大鲜明特点:
一、以质性评价统整、取代量化评价;
二、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三、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四、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客观性;
五、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应从发展性的角度探讨评定学生的成果、表现与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2、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作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学生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意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一件作品时,学生对作品设计的完成,作品本身就应该是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对作品的第二次设计,那么在进行第二次设计时,本身就是对第一次活动的评价。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某一作品时,应从多方面来探讨证明这个构思的合理性,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热情、重要度、意志等角度来评价。
4、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过程,注重坚持“学生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成人参照标准”,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构的科学性。这是注重过程评价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与四个经度的评价项目:
(一)两个纬度
1、第一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 a、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b、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第二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与发现能力。包括:
a、评价学生的活动兴趣、方法、设计与反思及独立探究等能力。
b、评价学生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及沟通与分享能力。
c、评价学生的创新与发现能力。
(二)四个经度
1、第一个经度是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式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目标以及自我调控进程,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2、第二经度是小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离不开小组集体的力量,因此各评价项目的评价首先由小组根据评价原则进行评价。
3、第三经度是教师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是中心,但无论在哪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发展性评价原则,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是正式评价----即量化或分等,更重要是非正式评价。如一句激励性话语或一个符号等。
4、第四个经度是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活动的,通过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定评价,可给与更深入或更客观的过程活动指导,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而是一种对后续活动的一种指导、激励。
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要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2.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篇二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评价项目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产物。课堂教学对践行课程育人理念、实现课程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是倡导推广“以生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学理念,构建完善“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绿色健康”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合格 + 特长” 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定位旨在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1]。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诊断, 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2]。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效率、 教学基本功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体验和感悟思考等。评价要重视师生的自我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达标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重视实践与反思,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渠道反馈评价信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坚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功能和目标定位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和实施评价工作的重要导向,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育人水平。
2.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并发挥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作用。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引导教师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教学活动任务。
3.差异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风格特色和兴趣特长,引导教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上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注重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差异化评价。
4.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整体性,重视对教师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兴趣等进行全面评价。
5.多元化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维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多元性。广泛引入学科专家、教育同行、家长、学生等参与开展过程性评价、达标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等。
6.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对评价结果的发展性解释和运用,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纵向比较,以“入口”量“出口”,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三、评价项目
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应该突出“素质教育”、“以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发展”、“因材施教”等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思想[3]。
2.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应该体现“热爱教学工作”、“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准备、组织管理和评价反思”等教学态度。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应该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组成。教学目标要以国家教育方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而科学设定,努力体现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定位和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时代性等特征,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研究。将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化原则,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展示、启发引导、 实践体验等方法,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启发教学、探究教学;要体现适切性原则,精选并灵活运用与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要体现时代性原则,创新传统教学手段,科学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要集中突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具有一定独创性[4];二是教学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教学环节和步骤衔接得当、紧致有序,教师教的时间与学生学的时间比例恰当科学。
7.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内化生成了多少东西,受到了哪些教育;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激励和满足。前者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的增长、学习方法的获得、 技能的训练、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方面,后者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上等。
8.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学质量的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充分体现广博的综合知识技能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素养。仪表端庄、大方得体,语言准确清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启发性强,板书布局科学、工整美观、 条理性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仪器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志等.普通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实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燕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教育哲学定位与操作实施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篇三
前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做了一些尝试研究,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目的
迄今为止,评价的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三种: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侧重于主体取向评价,主张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它强调将教师与学生从课程开发到实施、教学运行的全部过程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把课程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是批判什么,揭露什么或否定什么,相反是为了促进活动主体在情感交流、态度反思和方法总结中,认识自身和他人哪些做得好,哪些情感和态度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方法是适宜有效的,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怎样做能更加有利于发展等等。一句话,我们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活动主体价值的升华与发展。
2.评价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具体体现在评价操作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
学生自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与评价,以简单的描述语言评价为主。同时,也可以发挥教室中墙壁的作用,使教室的每一塊墙壁成为学生展示的场所,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
同学互评。建议由活动小组的组长为组员做活动表现的评价,而组长则由其组员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督促完成工作,又可以树立起组长的威信,同时形成团体意识。
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并对自己子女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家长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平时所了解的子女开展活动的情况,查阅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写出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综合性评语。
教师(指导者)评价。教师(指导者)评价必须以前三者的评价为主体依据,注意评价要具有正面性、鼓励性、指导性,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从活动态度方面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活动,是否勇于克服困难,研究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多样性,独立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以自由、民主、平等、多元为主旋律。
首先,对学校的评价。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是贯彻与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体现课程教育效果与价值的基层组织。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条件、领导班子的课程素养与工作效率、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与课程改革服务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设等情况,都直接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成与败产生的影响。为此,打破以“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相结合,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体系,加强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监控,是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
其次,对教师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出发,实施这一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及教师对活动规划、组织、指导、监控的能力和水平有着更多的关注、选择,全方位、多元化综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问题也便历史地提到日程上来。当然,这种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判定教师是否优秀、是否合格,而在于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重中之重,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判断的最重要依据。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情况。
(4)学生课题活动技能的运用及发展状况。
(5)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创新表现。
(6)学生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发展表现。
4.评价的组织与管理:
课程改革实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机构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它由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和学年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三个部分成员组成。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履行当地所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委员会主抓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以及向上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总结反馈的职责;学年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直接组织、指导、监督并向学校总结反馈本年段或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情况的职责。
4.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篇四
内容摘要: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评价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定论。我们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可概括为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进展和变化,以及学生进行观察、描述、分析、解释的过程。这里不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1 不是要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是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以及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念
(一)正确看待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传统的学科教育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关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只了解学生学会或知道了什么,而不知学生是怎样思考如何获得答案,只提出了学生成败的信息,而不知道或不关心学生成败的原因,更未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和补救措施。2综合实践活动也注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就是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思维方法的合理性、操作程序的科学性、感受领悟的深刻性。至于课题研究结果本身的物化效益和价值,并不十分看重。有时,甚至是一个没有“结果” 的学习过程,起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例如:学生初次设计问卷到社会上去做调查,往往会碰到钉子,他们受挫后没有气馁,相反他们从中发现了问题所在,发现自己与人交往不礼貌等问题,并及时改进和调整,达到理想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们时,只看最终的结果和统计数据,而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思维的历程和过程中所经历的波折,就不能适时肯定他们的努力、智慧和成果,鼓励和强化他们这种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些课题,也可能最终没能得出一些像样的结论,但是学生认真的实践和主动探究就必然会有学生自身的收获。
(二)明确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定位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是两种侧重点不同的方法。量化评价是强调客观、精确、简便、有效,因其简约而可行。但是,它所聚焦的是可测量的品质和行为,关注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难以测量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品质。质性评价是采用的描述、观察、分析、解释的方式,注意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缺点进行调查分析和解释,关注每个个体的心灵展现和真实感受。二者各有长短,并不是截然对立或否定的。3
相反,质性评价是对量化评价的反思,批判和补充,它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而是把它统整自身,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定。4我们要做的是根据评价的对象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恰当的处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关系。学科课程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和理解运用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动手实践。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发展,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探究欲望和深层次的发展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不应该采用分类划等的打分排队评价方式,而用描述、展示、交流、解释、对话等性质的评价方式就比较适宜。把评价作为一种潜能的挖掘,发挥和素养的养成,这样才能给评价要素的实现。对学生的课题研究不一定非要采用什么固定的程序和方式,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采用灵活的形式。展示性的评价不一定非到在课题结束时进行,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即时展示。小组可以把自己的突发灵感与其他同学交流,在想法或疑惑时,不限定时间和场所得把小组当前的研究状况拿出来欣赏、展示或咨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而非系统化的知识,所以
评价时不应过多的量化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判断作品的优与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教训。我们要把评价看作学生进步和扩展学生经验的机会,让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这里展现和巩固。
(三)促使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的共生。
一个人的最初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教师要意识
到自己的评判会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身心影响,尤其在强调多主题评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适切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使学生在集体中形成和谐的自我评价。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但是教师也不能过分赞美,特别是就人不就事的赞美也是对学生的伤害,其危险性在于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认识依附在别人所给予的赞同上。5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在自己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作出描述和建议,不要为评价而评价,说些空洞不着边际的话。要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因为他们合作中有深入的接触了解,能根据合作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最重要的用一颗平常的心作出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的基本要素
在理念上清楚后,在实践中必须明确为什么评、怎么评、评什么、谁来评等问题。
(一)为什么评
评价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
健康成长。
1、评价是为了改进。
评价的本身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引导并改进学生表现,最终促进学生成长。有关资
料显示,有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看作是对课程统一管理,不管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提前印制许多表格作为“监控”,孰不知这种预设性太强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会约束学生的思路和头脑。有些学校把评价仅仅作为学生结束的一个评定,给小组和个人一个等次和分数。这种评价都是太重视结果的表现。确实,资料建设对于形成档案记录、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客观性很重要,但是太注重过程资料的齐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无效劳动,结果演变成一种资料建设、收集、整理的形式化过程。学生见到资料就收集:书本上的、报刊上的、网络上的,一律拷贝过来放进自己的成长袋。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过程的自主性,忽略了材料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思考,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解释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点评指导,使学生能够总结、反思,并能超越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感悟、疑问和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行为,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评价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
评价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重在学习方法、效果及学生收获,而不是看过程多
缜密、形式多丰富、资料多齐全,更不能把它当成一种给别人看或者可以展示的表演,而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挥自主性、受到锻炼、得到提高。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看作评价的内在目的,和终极追求,要深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追求,把评价看作师生对话、民主协商的过程,看作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契机,实现评价促进、激励、引导学生发展的目的和功能。
(二)怎样评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大大拓展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为主导的评价方法,出现崭新的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给学生的评价带来活力和生机。
1、档案袋的评价
课改后,我校尝试着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目的是:力求
通过学生材料的收集和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评估,如何坚持不懈,如何修改自己的功课,以及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便于向家长展示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有助于改善家校
关系;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力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成长袋要装入的内容:
(1)上课的内容成果的收集。
(2)撰写成长日志。
(3)对自己成长记录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
操作策略及做法:
(1)教师明确目的,确定评价的内容及评价对象。
(2)教师确定要收集什么,确定作品收集的数量与频率。
(3)档案袋保存在教师办公室,有每班综合实践课课代表负责专门管理。
(4)开展后期研究,进行经验交流或成果展示。
建立“成长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也特别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资料的积累,能让他们留下一个个脚印,一份份感动,一段段精彩,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以便成为以后活动又一个新的起点,做到过程的连续和完整。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成长袋,这样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和成功的喜悦。
2、表现性评价
综合实践课表现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它针对以分等和奖惩为目的的终
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表现性教学评价是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深化和发展。它由形成性教学评价发展而来,但比原始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更加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6原始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工作的改进,而综合实践课表现性教学评价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
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内容
(1)课堂生命观
课堂教学应视作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
个体感受并获得新的成长和发展。让课堂充满师生的生命活力。
(2)课堂效能观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育环境诸要素和谐、协调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主动有效的发展。追求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优化,让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表现性评价操作策略及做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
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三)谁来评
提倡多种主体评价,改变教师操控学生言行的局面,使评价成为一个开放、民主、动
态的过程。不要拘泥一种形式,要获取多种信息,对学生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使学生从中受益。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开展多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的,引导学生
互相欣赏,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学到课本以外的东西。学会欣赏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评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把焦点转到课程本身的追求上来,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亲身的探究体验,与人合作的态度及精神,以及独立的思维等表现。把评价融入综合实践教学当中,培养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对道德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转变知识观,不应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先人传承下来的固定文化遗产,而应该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没有人学到一切知识,但是人人都能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一生中继续生成和检验知识所必须的探究态度。7对于学生的未来来说,继续学习的技能和生存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如此。
5.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五
现行部颁教材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
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依托地方资源和学校特色,同时兼顾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板块:
1、我们的家乡:包括地方特产、名胜、交通、环境、经济、名人、历史等。
2、我们的社区:
3、我们的学校:如我们的校园、基地、班级、学习、活动等。
4、我们的文化:传统节日与纪念日,饮食文化等。
5、我们的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教育结合。
6、我们的热点:包括学习、生活、科技、社会等热点问题和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活实践
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经验,自主获得知识,带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3、自主性
近3年来,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32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此次大赛中,有学生科技作品,活动调查报告,科幻画3件获省一等奖。2011年8月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2件获国家二等奖。除此之外,还有10余人次获常德市、省级一、二、三等奖,学校被 授予“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实验学校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综观全局,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的现象还较严重。
要打造德雅品牌,必须有学科课程的质量,还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只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才算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不可分割。
为此,全校教师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它是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纲要》的需要,也是落实规范办校的需要。
目前,学校、年级组、班级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活动平台,成立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如文学类、文艺类、体育类等,人人参与,每天
第八节课的时间,都动起来,近半年来,060班周屹老师第八节课安排得较好,大部分学生都在室外室内活动。刘洋老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日记、习作、图片、游记编写成册。编写成册这一过程涉及信息技术,编辑、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很大的锻炼。学校教育处团委组织学生到社区活动,交通安全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等都开展得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层面的活动,面比较广,但涉及的学生数较少,所以活动的重点还在班级,在于各位班主任的组织和落实,年级组和学校适时举办各类竞赛活动,通过各班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来增添校园的生气和活力。
同时要认真上好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综合课程,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第三,要加强校本教材的立项、编写工作。各教研组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校本教材。如语文组编写经典诵读的教材,组织开展诵读活动。
德雅中学人才济济,只要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上,就能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德雅中学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办学特色。
一、重视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我区小学注重干部教师队伍的培养,2005年以来区教委先后4次针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集中培训,张立新、任萍、陶礼光、万福等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途径及管理等方面做了专题辅导,培训干部教师1100多人次。
丰台分院除了组织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修之外,还采用行动研究及交流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师培训,先后在丰台五小、东高地四小开展了全区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综合实践课程的优秀教学案例、传播典型经验,50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活动。
这些措施有力地培养和锻炼了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确保了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二、加强研究,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确定专题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探索和掌握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今天会上展示的东高地四小“装饰艺术长廊”一课,采用的“项目设计”的方法,丰台一小的“校园植物研究”一课,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教师们在实践探索出许多切有实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正是由于干部教师这种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认真求索的态度,使得我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日渐丰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区小学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4年我们命名了30家“丰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基地”。随着这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优质资源不断扩大,2008年我区有23家资源单位成为首批“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有34家资源单位成为区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单位。有了这些优质资源作保证,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区劳技中心成为全区小学生劳动实践、创新的场所。在东高地科技馆内同学们当上了火箭发射手、观测人员,模拟神州五号发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许多航天知识,还亲身体验了作为科技人员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他们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社会课开进博物馆”,学生们把大堡台汉墓博物馆当成大课堂,在参观学习的同时,演出历史剧和进行模拟考古活动,师生兴趣盎然、收获颇丰。以卢沟桥为中心的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园已成为全区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
虽然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只是初步的,距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看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教学实践及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一些学校和教师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课程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对课程教学的规划与研究还不够,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资源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比较单薄等。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实课程目标任务,在此我就这项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干部教师要认真学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点》以及我们今天下发的《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试行)》,把握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全面贯彻落实文件要求。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管理,有序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通过“学校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审查,专项视导、综合督导等形式,及时掌握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导学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督促学校按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研部门配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及研讨活动,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此项工作。
学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在师资配备、资源统筹、课程实施、目标落实等方面严格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
(三)建好队伍,搞好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及周边社区教育资源,聘请学校教师、劳动模范、行业专家、社区干部,大专院校讲师教授等,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
区教研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原则,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掌握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方法,按照课程要求规范、有效地开展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四)深入研究,提高质量
干部教师要深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规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教育科研专题开展研究,学校干部要带头参与。鉴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而我区一般学校只有一名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我们提倡联片教研,利用学校及教师发展共同体,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研究,教研员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五)统筹资源,增强实效
各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比较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及学校教育基地的作用,满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六)严密组织,注意安全
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周密安排、严密组织,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方法,学校要做好安全预案,做好对各种应急事件的预防与补救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健康、愉悦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述评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是课程价值达成的重要保证,相关研究分析了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因应的对策、探讨了管理的策略与模式等,但研究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实施至今,已取得积极进展,其重要性及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分析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笔者以“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系统收集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是保证其实施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能量。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研究者有的从宏观、有的分不同层面、有的结合具体学校等不同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有研究者通过对当地一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如农村地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有限;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农村中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缺少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有研究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有研究者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的生硬;管理评价的迷茫;师资培训的乏力;学校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安排的刚性;教师管理的涣散;管理机制的不足;评价取向的偏差;安全管理的隐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的角度各有相同,有的从宏观层面,有的区分不同层次,所提的问题也比较零散,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有些甚至不属于管理的范畴,如家长和社会的观念等。笔者认为,相较而言,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合理。可以将其梳理为: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上,存在着课时管理、学校评价以及师资方面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着内容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安全教育等问题。
3.因应的对策。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因应对策。
从宏观层面,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建设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
有研究者认为: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有研究者主张: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加强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
有研究者从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措施,认为:加强统筹协调,层级管理有序;注重自主探究,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教师参与,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注重成果转化。
有研究者提出,应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设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管理。
明确对指导老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指导老师的来源与构成;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管理。
有研究者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建议,建议回归生活,整合社会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议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建议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建议建章立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在因应的对策方面,虽然研究者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提到了要加强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相较而言,“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的观点更为全面。
4.管理策略与模式的构建。除了因应的对策外,一些研究者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从构建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有研究者提出,应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包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逐年推进”的教学目标定位;“课内外结合”的课时管理;“人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全面配套”的资源保障,包括后勤保障、社会支
持、学生资料存档等;“周到有效”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包括奖励制度、教研制度、工作量计算等。
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即以校为本,建立基地,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管理组织网络,全员参与;以评促管,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有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认为可以进行“分层管理”,即“一个中心、五个层级”,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有研究者提出应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管理,即多元开发,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包括主题轮换、角度多元、资源共享;合理规划,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包括规范管理,实现课程的计划性;自主创新,凸现课程的特色;立足本土,注重课程的校本性;依托学科,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7.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篇七
关键词:成人护理学,课程改革,护理本科生
我校护理专业自2012年起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整合原有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课程为成人护理学, 起到压缩学时数、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全面优化学科教学的效果。成人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关于了解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病人康复的学科。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 是临床护理学中的核心课程及其他各专科护理学学习的基础,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毕业后在临床护理中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病情变化判断等综合分析能力的强弱。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 对成人护理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校2012级三年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201人。进行课程综合改革的方法如下。
1.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 减少基础课内容讲解:减少已学内容的授课时间, 要求学生课前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进行复习, 课堂上会随时以提问方式抽查, 以检查学生对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的效果, 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与方法。 (2) 整合其他临床课知识:如与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授课教师沟通, 部分其他课程中也会学习到的内容, 在本课程中略过或简要讲解。
1.2 开展临床早见习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病人, 尽早进入护士角色, 尽早接触社会, 培养人文素养, 要求2012级学生利用二年级结束后的暑假期间到自行联系的医院进行为期10d早期接触临床的活动。告知早见习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 早见习结束后学生需完成《早见习鉴定表》, 内容包括有早见习体会、带教教师评语及医疗机构公章。
1.3 考试评价方式改革
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 由原先的3∶7改为1∶1, 平时成绩包括几个方面。 (1) 操作技能考核:为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们对成人护理学的常用操作技能, 如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体位引流、胰岛素抽吸术、洗手、穿脱手术衣、外科打结等, 在课堂内外操作练习, 并于学期末现场考核。 (2) 书写见习体会:要求学生见习结束后完成1份见习体会, 记录临床见习中发生的任何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叙述事件的过程、分析原因、谈体会, 不限文体和字数, 尽情发挥。这种自我体悟性的作业不仅使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 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适时反思的习惯, 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3) 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到社区、福利院、养老院进行疾病调查和健康指导, 到街头进行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等常见疾病的健康宣教, 免费为市民测血压、血糖等。 (4) 小论文书写:科研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要求学生以“成人护理健康教育”小论文书写为提高科研能力打下基础。既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 又可掌握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书写论文的技巧, 培养本科学生的科研意识、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标准化病人考核:通过多次专门培训并进行考核, 培训8名性格外向、表演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 让学生模拟临床情况实施护理, 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主动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提高教学效果。
2 结果
1学年授课结束后, 向学生发放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发放时强调问卷的匿名性, 鼓励学生真实作答。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1份, 回收有效问卷195份, 有效率97.0%。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成人护理学课程包含了护理专业的两大主干课程, 涉及范围广, 内容丰富, 知识整体性强, 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却普遍存在着知识体系繁多抽象, 教师难讲, 学生难学, 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的要求,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对成人护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3.2 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优点
3.2.1 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针对成人护理学知识点多, 与解剖、生理、健康评估、药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多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 修订教学计划, 采用减少基础课内容讲解、整合其他临床课知识来达到优化的目的, 在总课时保持不变、不增加学生课时负担的前提下, 节省出学时以采取更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讲课任务的手段,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2],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始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更高目标。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特定反应, 这种反映个体化、动态化的护理专业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也应如此。故教师授课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护理实践工作为目的, 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方法, 突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护理技能的培养。
3.2.2 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 弥补实践教学不足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普遍认可的、能够有效培养和考核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评价模式, 标准化病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3]。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训练, 能够恒定、逼真地模拟临床情况的正常人[3], 标准化病人具有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4]。使用标准化病人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各项临床操作能力。此外, 还可培养学生的护患沟通、病史采集、健康教育等多项能力, 解决目前临床见习病人不足或不能充分配合的普遍问题。从反馈结果分析学生对这种考试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76.9%的学生认为该考核方法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72.3%的学生对采取此种考核方式持赞成态度。
3.2.3 实行临床早见习, 提高临床思维与应用能力
临床见习是连接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纽带, 是学生感性认识疾病的开始, 也是学生与病人沟通的开始, 更是临床实习的桥梁与基础。以往的教学安排是见习在理论授课之后, 即先进行理论授课, 在学期中、未进行临床见习,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学生先对疾病有一理论认识, 再在临床中去观察实践加深印象, 但又存在着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对疾病无直观印象与切身体会而兴趣不浓的弊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其一就是早期接触临床。早见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医院的机构设置、工作流程, 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护理工作有一定的认识, 培养护患沟通能力, 为下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 (61.5%) 对早期接触临床持赞成态度。
3.2.4 多种考核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传统的成人护理学考试, 主要侧重于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其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病案题等是常见的出题形式, 学生不用思考分析, 答案固定且全部都在教材上, 学生只需在考试前突击记忆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因此这样传统的考试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起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作用。因此本课程改革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 积极推行评价方法的改革, 使之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改革后, 总成绩=期末考试 (50%) +操作技能考核+书写见习体会+社会实践活动+小论文书写+标准化病人考核 (各占10%) , 以避免对学生“一卷定终身”的弊端, 并能从一定限度上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结果显示, 61.5%的学生对此评价方式表示满意, 认为可提高其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实行多种评价方式, 淡化了通过一次考试评价学生的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评价更客观、更公正,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3 优化方法与对策
3.3.1 强化学生理论知识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 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 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护士。无论是早见习期间, 还是面对标准化病人, 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充足的问题。故学生在早见习及标准化病人考核前应复习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 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起到预期的效果。
3.3.2 多元化评价主体还应包括学生
在问卷中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应包括学生自我及相互评价。在今后的授课中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引入学生为评价主体, 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解志宏[5]在内科护理操作中引入师生共同评价,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考核变成了一次互动式教学活动, 使考试由负担变兴趣,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有利于专业目标的培养。
3.3.3 设计全面的标准化病人考核标准
本课改中的考试主要由监考老师评分, 同时参考标准化病人的意见, 但为了更客观全面评价考生, 两方面的评价同等重要。其中监考老师从考生对评估技巧及操作掌握的正确程度和熟练程度方面进行评价, 标准化病人扮演者具体评价考生操作的舒适程度、与病人的沟通交流等方面。目前, 有关教师方面的评价已经成熟, 有具体、量化的评分标准, 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考生的情况, 而关于来自于标准化病人扮演者的评价还应细化评分标准, 应充分考虑考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样由双方共同打分, 可使评分更加真实、客观, 大力推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林晖, 魏永越.实施“三早教育”努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227-230.
[2]李亚玲, 叶宝霞, 陈琼书.《外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研究, 2010, 24 (2A) :361-363.
[3]仰曙光.护理专业OSCE考核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9.
[4]赵桂黔, 张桂萍.简易标准化病人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5) :44-45.
8.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篇八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性评价;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S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111-02
生物类综合实践课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设置的必修课程,但随着综合实践课的推进,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如何制定综合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
1 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目前,档案袋评价和评价表评价是我国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生物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的评价方式。档案袋也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档案袋评价优点是让学生拥有了自我评价、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档案袋评价符合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可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但是它有2个主要的缺点,一是“档案袋”核心内容不一致,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教学评价;二是档案袋评价要花费学生及家长大量的实践,评价面比较广,很难有效实施。评价表评价是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表进行评价。如大家常用《课堂教学评价表》来评价课堂教学。在听评课时,听课者每人拿着一张并没有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的评分表:一、二、三、四,A、B、C、D,条条款款,分项打分,总分作为对教师这堂课的评价。而事实上,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很难拆分成一个个的评价表。
以上这2种评价方式均忽略了生物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念的一个核心点,即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融合为一体。如何在生物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课程的深入改革,同时也影响着广大学生、教师素质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 学习性评价的优势
评价不在教学过程之外,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效的教学依赖于高质量的评价[1]。如何实现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动力,成为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习性评价是由形成性评价发展而来的。学习性评价的优势主要有:(1)学习性评价融评价于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性评价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确定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位置,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并判断采取何种教学措施使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的信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是如何学习的,如何在对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反馈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并找到如何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的途径,主动自觉地去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2)其二,学习性评价是重要的反馈机制[2]。与教学过程有机融为一体的学习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学习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使教师、学生、知识等教学要素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而保证教学信息流的畅通无阻,实现信息的有效反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学习性评价并不排斥对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的关注,可有效地强化认知。通过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检查,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印象和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技巧的提高。另外,传统的带有等级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降低,等级和分数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很熟悉的评价代码,但是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则主要起到阻碍的作用。例如,引起学生放弃学习或产生绝望等不良后果的量化的考试分数就不能被认为是高质量评价,因为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大于积极影响。而学习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经常接受对自己积极、正向的评价信息,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也会趋于积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度就会相应提高。
3 学习性评价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对接
从学习性评价的核心理念可以看出,学习性评价是一种将课程、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体的评价方式,它注重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它提倡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价值取向都是多元的。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是不谋而合的[3-4]。以生物类综合实践课程“校园植物检索及分类”为例,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学习性评价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合理的对接。我们将评价主题分为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2部分。
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的评价人包括学习小组、教师本人、生物类综合实践课程组和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组。其中:(1)学习小组为评价人的主要评价标准为:老师是否全程参与校园植物调查、检索及分类识别;是否积极与小组成员探讨遇到的植物检索及识别问题;是否积极与其他老师经常探讨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解决植物特征不全时的植物的检索方法;是否积极查找资料(如安徽植物志,植物检索表等)以解决遇到的问题;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对学生有评价;活动目标和评价标准是否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制定的;老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是否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否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间是否对同伴的观点有口头评价和争论;学生是否觉得活动很有意思并且很愿意参与类似的活动。(2)教师本人主要评价标准为:指导态度积极主动;善用启发式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积极与其他教师探讨遇到的问题;活动过程中自己有所收获;活动后积极主动改进方案。(3)生物类综合实践课程组主要评价标准为:积极与导师组成员探讨遇到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充满热情;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4)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组主要评价标准为:活动设计、步骤;探讨问题记录;学生活动表现的观察记录;活动反思;活动成果。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确定了参与主动性(是否愿意承担不认识植物的检索识别)、方法掌握程度(是否熟练掌握植物的特征,是否熟练掌握检索表及检索工具)、实践程序(植物检索观察是否规范)、口头表达(遇到困难学生能否简洁清楚地表达)、学习效果(是否能快速检索常见的校园植物)、团队精神(遇到困难是否能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成果展示(编制的校园植物目录是否合理正确)、自我期待、教师期望等评价项目。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具体的评价标准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协商制定。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2:1-6.
[2]孙玲.学习性评价: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33-35.
[3]杨承印,杨洁,张迎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性评价[J].课程教材改革,2009,10:17-19.
[4]奚玲玲.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与评价过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76-78.
9.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篇九
1、每学期开学所有指导老师要撰写好本学期的活动预案,每个年级组制订出本学期的活动计划,2、分管领导加强指导检查,关注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
3、指导教师应主动积累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或素材,归入学生成长档案,学期结束每位指导老师整理一份经典案例,两份有特色的资料包,一篇相关论文(教育故事、反思或活动心得)。
10.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 篇十
2011——2012学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跳得更高,走得也更远。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试行这一课程,四年多的实践,建立了四个稳固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前后进行了三轮相关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学校以树立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教师的引领策略,充分发挥海盐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示范作用,以探究“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塑造“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为主线,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教科室 德育处
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
教科室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的支持。选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资料,负责学生、教师课题的申报、评奖工作。
德育处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科学组 学校图书室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组织本教研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网站上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网页这一平台,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生体验上传,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信息技术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与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科学组、学校图书室等部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班主任 各学科教师 基地校外辅导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题分组、协助聘请指导老师、成果的展示等。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选题可行性、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课题报告撰写、结题展示、总结答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设
1、课程总目标
结合我校“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3、课时安排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将在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星期五的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4、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读书周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颢。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春(秋)季运动会,3月的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等。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数学知识报”,“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亲近校园植物》、《文化上墙我出力》、《我为环保校园献一计》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你玩滑板车吗?”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语文课中的《蝙蝠与雷达》一文,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语文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它是不可能给大部分时间你去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一下“动物的特异功能”呢?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镇内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蚕怎么会中毒?水葫芦怎么越来越多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水稻和种葡萄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养好沼虾要注意什么?”“温室养鳖是怎么一回事?”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怎样提高采叶的效率?(设计方便采叶器)怎样改进兔子饮水器?(设计兔禽自动饮水器)。
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
5、资源板块的设置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教案07-22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06-09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10-14
关于中宁五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08-15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0-25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09-10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浅析07-15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08-25
小学综合实践科组计划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