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论文

2024-09-14

市场竞争论文(共9篇)(共9篇)

1.市场竞争论文 篇一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方案

一、放宽市场准入

1.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大力减少前置审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目标任务:落实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改革的相关规定,各设区市出台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具体规定。将检验验照制度改为报告公示制度,建设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

工作措施: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10月底向社会公布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年底前,各设区市出台有关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的规定。督促指导有关设区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升级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做好企业报告公示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省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建设方案,年底前基本建成我省电子营业执照系统框架。

2.简化手续,缩短时限,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目标任务:到2014年年底,指导全省设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市、县(市、区)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一个窗口”受理,同级工商局、质监局、地税局、国税局协同办理,统一发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

工作措施:一是就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省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调研,探索“同步审批、三证联发”工作模式。指导各级政府开展协同办理、统一发放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工作。二是简化税务登记事项,出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税务登记事项的意见。三是加强数据信息库建设,探索构建“三证合一”信息共享平台。

3.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1—2批行政审批事项。

目标任务:加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工作措施: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年底前取消我省自行设立的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由相关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提请设立行政许可。再削减1—2批行政审批事项,重点研究取消下放投资、生产经营和资质资格许可认定等领域“含金量”高、社会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审批项目。

4.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目标任务:凡是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一律放开,重要基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价格的竞争性环节价格交由市场决定,暂不具备条件放开的自然垄断环节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价格更加合理、有效、灵敏地引导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市场发育状况,结合价格改革进程,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工作措施:出台相应价格规范性文件,年底前先行放开6大类约16项价格,重点是:放开两碱以外工业用盐、桑蚕茧、低价药品等商品价格;放开省管电信业务、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等重要基础服务收费;放开房地产咨询服务、房地产经纪服务、普通住宅以外的物业服务等房地产相关服务收费;放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等教育收费;放开公立医疗机构非治疗性个性化医疗服务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代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收费。

5.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目标任务:减少注销审批要件,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试行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意见,争取授权我省先行试点。

工作措施: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简化企业注销程序的相关规定后,年底前出台试行办法,简化各类市场主体的注销程序和需提交的材料。

二、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6.试行扩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形成风险分担的社会救济机制和专业组织评估、监控风险的市场监督机制。

目标任务:有关保险公司制定出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食品药品责任保险产品,探索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行业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推动海洋渔业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险种在我省的实施,为我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推广打开局面。指导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力争在承保行业和参保公司两方面有所拓展。

工作措施:加强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沟通,争取出台推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的相关文件,鼓励有关保险公司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年内争取实现保费收入120万元,提供风险保障8亿元,承保范围逐步扩展到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行业。推动渔业互保与商业保险的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力争年底实现船舶保险2个亿,提供风险保障300亿元。尽早发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方案范本,促进重金属、石油化工等环境高风险行业实现签单、承保。继续做好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推动工作,支持参保公司加强工作力度,提升保险覆盖面,年内实现保费收入1.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400亿元以上。

7.改革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办法,强化垄断环节监管。

目标任务:根据国家改革进程,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邮政、电信、有线电视等自然垄断行业为重点,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工作措施:建立完善水、电、气等阶梯式、差别化价格制度,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探索实施“模拟市场定价”。制定科学规范的成本核算规则,落实价格听证、专家评审制度。加强反价格垄断执法制度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常态化、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完善价格欺诈监管办法,加强对价格串通、低价倾销、牟取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管,推广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检查手段。10月底前,在全省集中开展治理公用企业及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查处一批严重损害市场秩序、社会反映强烈、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件。

8.完善区域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

目标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和监控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制度体系。落实重点商品质量准入制度,加强重点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完善假劣商品违法案件信息公示制度。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对高危行业依据风险程度,加强对发生事故几率高、损失重大的环节和领域的监管,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工作措施:9月份,出台风险监控工作制度,正式启动以消费品为重点的工业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工作,对2—3种消费品开展风险监测。各市、县(市、区)制定本区域内重点监督产品目录和风险处置预案,逐步建立生产企业、行业专家、当地检验机构、新闻媒体和监管部门“五位一体”的风险信息收集、报告和监控联动机制。对确认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公告,指导风险处置,消除风险隐患。组织专题培训,落实重点商品质量准入制度。建立全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结果公布平台,实行抽检结果集中发布。11月份,开展消防产品等重点商品质量的抽查检验。年底前,出台全省隐患排查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规划,明确隐患排查体系建设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现功能、时限要求及保障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标准,指导企业排查隐患和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开发隐患排查信息化软件,建立隐患排查信息平台,提升预警能力。

9.利用物联网建设重要产品等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

目标任务: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在计划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上重点保障。按照商务部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在试点市全面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确保其全面有效运转,切实提升肉菜安全保障水平。

工作措施:尽快研究制定“十三五”期间加快省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争取新增2个市(临沂、威海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9月,开展第二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济南市)验收和第三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潍坊市)中期评估工作。10月底前确保完成第四批试点城市(淄博、烟台市)的招标工作。

三、夯实监管信用基础

10.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

目标任务:建立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加快实施工商监管信息公示,对不按时公示或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企业依法采取信用约束措施,逐步建立透明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工作措施: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待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报告办法等规定后,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建立企业年报、经营异常名录、公示信息抽查、“黑名单”等制度,营造诚实、自律、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守合同、重信用。

四、改进市场监管执法

11.建立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确保程序正义,切实解决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

目标任务:制定完善以企业报告内容为重点的抽查制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发布管理制度、环境监管制度及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制度,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确保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工作措施:10月,开展企业报告申报、公示工作,做好随机抽查准备。年底前,根据国家部署,按照法定抽查的比例,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开展抽查。加强重点产品的监督,制定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组织研发“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全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科学监管规则和方法。制定省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发布管理办法,集中发布企业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信息。研究制定全省食品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出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完善药品生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境监管制度,研究制定全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工作程序,修改完善《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工作程序规定(试行)》,争取出台省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完善环保公安联勤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资格和职责,完善行政处罚流程,规范自由裁量权,明确执法人员责任和义务,加强执法培训教育,对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促进依法履职、依法行政。

12.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市场监管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目标任务:围绕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坚持职权法定、简政放权、权责一致、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全面梳理政府行政职权,建立各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科学配置行政权力,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构建权界清晰的政府职能体系。

工作措施: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召开全省电视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列入省级行政权力清理范围的部门(单位)开展自查,全面梳理现有行政权力,编制行政权力目录和流程图,形成自查报告,报送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9月—11月,省编办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建工作班子对各部门(单位)报送的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审核确认,行政权力清单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定。12月,公布各部门(单位)行政权力清单、权力运行流程,除涉及国家秘密及依法不予公开的外,一律在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编办网站、各部门(单位)网站上向社会公开。

市县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参照省里的做法进行。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与省级同步推进,其他市县10月份启动,12月底前完成审核确认工作,2015年一季度公布权力清单。

13.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目标任务: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接受社会监督,未列入目录的事项一律不得实施。

工作措施:汇总整理社会各界在网上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录,9月份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在省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向社会公布。研究制定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和实时更新机制,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未列入目录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实施。

14.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终身追究责任。

目标任务:认真执行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实施终身追责,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工作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认真做好重大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事件事故的调查处理,查明事实和原因,分清责任。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影响的领导干部,依据《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0号)、《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省政府第138号令)等规定,严肃责任追究

五、改革监管执法体制

15.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推进城市管理、文化等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执法权。

目标任务: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鲁发〔2014〕11号),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市县政府提出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方案,全部工作于11月底前基本完成。

工作措施:加强与各市沟通,结合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指导各市做好整合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工作。督促各市加大对县级整合规范工作的指导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16.加快县级政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探索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原则上不另设执法队伍。

目标任务: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要求,选择部分市(含县级市)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执法体系。

工作措施:推荐我省4市(含3个县级市)参加试点。待中央编办进一步部署试点工作后,严格落实有关要求,加强对试点市的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具体工作问题,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六、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17.限期实现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在人员、财务资产、职能、办公场所等方面真正脱钩。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

目标任务:根据国家有关部署要求,2014年完成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研究提出逐步推开意见,2015年基本完成脱钩工作。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

工作措施:9月份,对275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其与行政机关在机构、职能、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关系,确定20家试点单位。国家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后,公布我省方案,正式开展试点工作。11月底前,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制定全面开展脱钩工作意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4类社会组织并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开展一业多会试点工作,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设置,允许同一行业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方式和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商会,允许成立跨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

18.整合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功能,逐步建设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

目标任务:整合优化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功能,逐步建设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举报和行政效能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指导市县政府做好整合优化投诉举报平台相关工作。

工作措施:9月开展调研,10月,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整合优化相关工作,指导市县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投诉举报平台整合优化任务,并将落实情况上报省政府。11月,督导检查投诉举报平台整合优化落实情况。

19.严惩以有偿新闻恶意中伤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目标任务:加强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完善采编程序、严肃纪律要求、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新闻采编各个环节形成严密、透明、无缝隙、常态化的监管体系,防止有偿新闻行为的发生。查处一批新闻敲诈典型案例,严惩不法分子,维护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措施: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全面自查新闻来源、采编过程、采编人员、媒体驻地方机构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与纪检、公安、网络、通讯管理等部门沟通联系,严肃查处有偿新闻行为频发、社会影响恶劣的媒体和从业人员,全面清理违规设立的频道、网站和非法播出机构,严厉整治真假记者内外勾结、敲诈勒索行为,坚决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综合利用新闻采编人员准入、重点媒体监管、新闻节目阅评等方式,严格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打击新闻敲诈工作,拓宽监督渠道。加大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力度,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形成治理有偿新闻的长效机制。

七、完善监管执法保障

20.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监管执法人员工资足额发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下达罚款任务,严禁收费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等与部门利益挂钩或者变相挂钩。

目标任务: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单位经费保障渠道,建立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执法经费制度,对行政执法单位编制内人员经费、市场监管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确保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水平与行政执法工作需要相适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行政执法单位各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其他各类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坚决杜绝收费罚没收入与部门利益挂钩或变相挂钩。

工作措施:四季度,结合编制2015部门预算,对省级行政执法单位编制内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保障。对日常办公、执法办案所需经费,制定科学的标准,按规定予以保障。对培训、装备等能力建设经费,根据省级财力和执法工作需要,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加强对各地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搞“收支挂钩”的地方和部门,及时予以纠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市场竞争论文 篇二

车桥产销形势随商用车市场变化而变化

国内重型车桥生产企业主要有山东汽车改装厂、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襄樊车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有限公司和包头北方奔驰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车桥公司等, 这些企业几乎占到国内重型载货汽车车桥90%以上的市场份额。轻型整车厂车桥采购体系相对开放, 集中度不高, 竞争相对比较激烈, 以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曙光车桥、湖南汽车车桥厂、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义和车桥有限公司和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 其中, 曙光车桥连续多年位居轻型汽车车桥行业产销榜首。大中型客车企业车桥市场自主生产占多数, 社会化采购主要集中在宇通与金龙等企业。

21世纪以来, 我国商用车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之后又逐步趋于平稳的过程。2010年前, 我国商用车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几乎所有车型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虽然2010年后部分车型呈现增速回落势头, 但依然还是处于远高于新世纪前的水平。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几个关键节点看 (见表1) , “十五”和“十一五”是我国商用车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进入“十二五”后, 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移的过程中, 无论是货车还是客车, 多种车型的增速都受到了抑制, 尤其是代表性车型重型载货汽车降温最为明显。虽然与此相对应的大型客车仍有增长空间, 但因为总体基数跟轻客数量不可同日而语, 对商用车总体走势影响有限。

2000~2010年, 在商用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车桥行业也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 为了紧跟商用车发展步伐, 相关车桥生产纷纷通过技术改进、跑马圈地等提升产能。中国重汽集团公司2002年将原来的车桥厂、产品试制厂、工具厂桥壳生产线以及齿轮厂整合, 整体搬迁至中国重汽载货汽车工业园, 2009年7月7日再次搬迁到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华菱车桥项目从2005年开始启动, 2008年下半年正式投放市场, 2009年生产各类中后桥近6万根, 自制率达到90%以上;一汽青岛海通车桥项目2011年3月落户四川, 山东蓬翔车桥2011年3月在芜湖奠基。而随着商用车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些车桥生产企业也将面对新的挑战。

相对于乘用车零部件市场, 重型载货汽车车桥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 国内主要车桥生产企业新招不断。2012年曾创下销售27.6万根车桥记录的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 确立了“坚持技术领先和国际化, 做强三大板块, 实现百亿目标”的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2013~2017年要分别实现36.5万根、44.5万根、55万根、65.5万根和80万根的销售目标。上汽依维柯红岩在“十二五”中期投资7亿元, 在其旧厂区原址上新建一个实现年产10万根前桥、10万根单级桥、10万根双级桥共30万根车桥生产能力的项目, 不仅要为重庆造的红岩和依维柯汽车配套, 还将引入依维柯技术, 重新跻身重型载货汽车车桥市场。作为车桥市场的一匹黑马, 安徽华菱“重型商用车车桥开发及技术中心建设项目”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 2012年12月竣工投产, 建成了三条车桥总装配线, 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工艺装备水平, 保证了产品质量, 形成了年产10万根驱动桥、5万根支撑桥的生产能力, 对华菱重型载货汽车的市场表现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车桥毛坯的供应格局:锤、机锻造同步发展

车桥总成包括桥壳、主减速器壳、过桥箱、轮边减速器、差速器壳、轮毂、前梁和转向节等, 从上游产品生产类型看, 主要有锻件、铸件和焊接件。在车桥总成锻造零件中, 因为资源相对稀缺以及工艺水平的门槛等, 拼争重点历来都集中在前梁毛坯上。十几年来, 前梁毛坯锻造经历了由锤 (模锻电液锤) 锻为主向机 (热模锻压力机) 锻为主的转变 (见表2) 。

注:数据来自中汽协

2000年前, 国内前梁毛坯主要由一汽锻造厂的125MN热模锻压力机生产线和湖北神力锻造厂的125MN热模锻压力机生产线锻打, 在商用车特别是重型载货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条件下, 当时国内万吨线累计40万件左右的产出水平对商用车的前梁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 但在此情况下, 也为锻件精度、质量、工艺性能明显劣于锻压机的大型模锻锤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 山西锻造厂的16t模锻锤和中国重汽锻造厂的16t模锻锤也成为锻造前梁毛坯的主力。

2000年后, 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中国重汽锻造厂第二条16t模锻锤生产线于2008年6月28日正式投入生产, 规划年产重型汽车前梁12万件、新增产值1.5亿元。2002年9月26日在原鞍山汽车配件厂转制重组成立的鞍山太阳锻造实业有限公司, 以一台10t模锻锤大规模开发供应前梁产品, 一度获得一汽青岛汽车厂“产品交付优胜奖”、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底盘零件厂“配套产品优秀供方”、东风德纳车桥公司“开发贡献奖”等。为了实现新的跨越, 2008年9月16日, 第二台10t模锻锤投产建成投产, 前梁供应能力实现翻番。

与传统的模锻电液锤相比, 热模锻压力机具有节能效果明显、产品精度高、加工余量小、锻件表面质量好、废品率低、工艺性能明显等优势, 从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加快实现自身发展考虑, 更多的前梁锻造企业纷纷把目光锁定到万吨线建设上, 形成了一股罕见的“万吨线”投资热潮。短短几年, 在原一汽、东风拥有3条万吨线的基础上, 一汽锻造 (吉林) 有限公司、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锻造分公司、富成锻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重汽锻造厂、恒润锻造有限公司、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将建成20条以上万吨线, 前梁设计产能一下子由20世纪初期的40万件狂飙至300万件以上。

随着这些万吨级锻造线的到位, 在对原有的锤上锻造产品形成冲击的同时, 客观上会推动车桥行业的升级。但同时, 为了实现自身发展, 锤上模锻前梁的企业纷纷通过延伸产业链, 通过对锻打毛坯进行深加工的方法, 不仅可以有效消除装备不足的缺陷, 而且可以以直供成品的方式密切与车桥厂的联系, 从而达到快速反应、加快跟进、不断提高的目的, 在万吨线形成的包围中杀出一条生存之路。例如, 以模锻电液锤起家的鞍山太阳锻造, 凭借其灵活的体制机制, 不断提升自身在车桥企业的贡献度, 近年来被多家车桥企业评为优秀供应商。

注:数据来自媒体公开资料。

车桥市场的“源头竞争”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2010年以来, 以重型载货汽车为代表的商用车遭遇到最为严峻的挑战。2010年重型载货汽车销售过百万辆后, 2011年回落到88万辆, 之后连续3年一直维持在70万辆左右的水平徘徊。业内专家预计, 在“新常态”思路的引领下, 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 无论是载货汽车还是客车, 大规模出现之前百分之十几甚至几十的增幅将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这种市场蛋糕难有明显增长, 而前梁锻件产能已经或正在大幅提升的矛盾中, 车桥市场的竞争客观上已经前移。更好地服务、支持车桥行业, 助推车桥行业发展已经成为相关锻造企业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重心。

前梁毛坯生产企业要想实现低位增长下的生存和发展, 一是要把握商用车发展趋势, 开发适销对路的车桥新品, 以新品研发抢占制高点。汉德车桥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注重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 成功开发出的HDZ469轮边减速矿用驱动桥 (80t) 、H D Z 4 5 7单级减速客车驱动桥、H D Z233轮边减速驱动桥 (10t级) 等60余种新产品, 销售收入占比已达54%以上。毛坯及成品加工企业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形成紧跟甚至协同开发的机制, 真正把成熟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落到实处, 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优化工艺及生产流程, 提升产品品质, 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 提高产品质量, 减轻桥的重量, 缩短周转物流, 降低原材料成本, 降低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为巩固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支撑。三是前梁生产企业必须把“内强素质”作为根本, 竭尽全力满足车桥厂对自己的产品所需。四是在“抱团取暖”成为另一种“新常态”的环境下, 有集团背景的前梁生产企业也要有危机意识, 利用保护政策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供应能力, 没有集团背景仅靠走专业化道路的前梁供应企业, 更要在提高自身产品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 以优良的市场表现, 成为车桥厂离不开的中坚力量。

结语

3.市场竞争论文 篇三

[关键词] 竞争情报 市场竞争 企业 战略 决策

近年来,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市场日趋成熟使市场增长缓慢和竞争激烈,市场逐鹿,强手如林,从而使竞争情报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只有在全球系统内迅速捕捉环境变化的信息,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才能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竞争策略。以便全面了解竞争态势,准确地预测市场变化,巩固市场阵地,抢占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竞争情报的含义及内容

1.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竞争对手的分析方法,将其确定为企业增强潜在能力的核心,也就是说把竞争对手的分析看做是战略制定的重点,而现代竞争情报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竞争为内容、以竞争对手分析为核心的研究,因此,他为竞争情报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竞争情报的概念

竞争情报是一个组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使之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包括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我国学者曾忠禄教授指出:“竞争情报是经过筛选、提炼和分析的,可据之采取行动的有关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信息集合。”

二、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

对企业竞争对手的分析是非常重要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企业获取并分析竞争对手信息的目的是了解竞争对手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的实质,吸取竞争对手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了解竞争对手在竞争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等等。获取并分析竞争对手的信息主要有: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营销策略与途径、研究与开发策略、产品的数量质量与技术水平、领导水平等等。竞争对手的信息主要分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竞争对手的公开信息主要是从竞争对手的市场公告、新闻发布会、交易会、信息发布会、各种报告会、各种展览、参观考察和市场调查等活动中获取。竞争对手的非公开信息也可以通过一些合法的途径获得,如通过企业内部员工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收集竞争对手内部刊物、学术会议文献、技术报告等未公开发表但在企业内外传播的信息;从竞争对手的公开信息中利用信息分析技术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从与竞争对手企业有关的第三方面着手获得一些有用信息;也可从市场上购得竞争对手的产品,然后对产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取生产工艺、技术手段等非公开信息。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现行战略和未来目标,评估竞争对手的实力,以利于本企业的决策。

2.为企业市场竞争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竞争情报系统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对情报信息资源的战略认识与应用,竞争情报系统就是从竞争战略决策需要出发,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抵消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战略发掘和应用,可以使企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得到增强,竞争优势得到持续发展。企业战备决策与竞争情报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战略决策要以竞争情报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竞争情报系统要以企业战备决策需求为导向。当今时代是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决策的关键是在竞争情报的基础上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并识别未来的机遇与威胁,分析和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战略思想和目标。由此看来,竞争情报系统能为企业竞争战略决策羸得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情报保障,为了提高企业研究和制定竞争战略的能力,就必须重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3.有力加强企业自身保护能力

企业在对本企业的关键情报信息的保密技术方面也要进一步提高。制定一整套规范的企业信息保密制度,以此来约束企业内外人员,企业还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利用法律来压制竞争对手对本企业的非法竞争情报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商业秘密不同于专利,它无专属权,只要能合法拥有就都能使用,所以商业秘密只有处于秘密状态,通过加密措施等技术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一般来说应该注意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努力控制关键性信息;二是不要告诉任何人所有的信息;三是时刻关注竞争对手针对本企业的竞争情报的来源。具体来讲,首先要有专门的机构或专门的人监视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主要是监视竞争对手对本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或对本企业合作伙伴的竞争情报活动,同时应监视竞争对手从相关的第三方获得本企业的竞争情报。经常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信息安全保密意识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搜集竞争对手情报的信息员,同时也是本企业情报信息的保密员。

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机遇和风险并存,生存与破产同在,行情瞬息万变,竞争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光怪陆离,谁能抢先一步获得市场变化趋势和竞争对手准确可靠的信息,并能当机立断,采取正確的应变措施,谁就会成为大赢家,反之,就必然要被竞争的浪潮所吞噬,所以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企业组织内部,应培养自己的情报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重视情报、使用情报和共享情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一种以情报价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企业情报文化的形成,关键在于情报共享文化的培育。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满足竞争能力判断标准,由于快速反应所形成的资源和能力是不为竞争对手所普遍拥有的,如果企业对竞争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反应上比竞争对手快,企业的创新在时间和速度上必定抢在竞争对手的前头,使企业在形成快速反应的能力,资源方面及由快速反应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大收益。显然快速反应强调的是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时间和速度。为了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应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建立企业快速反应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提高企业各环节的反应速度。在企业快速反应的同时,还不能忘记质量第一的观念,应该是在速度和质量兼顾的前提下的快速反应。只有发展企业的情报竞争能力,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 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才能不断地更新企业面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要求。

三、竞争情报的战略应用设计

具备一定规模或者具有一定成长性的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全面基于TRS成熟的内容管理技术架构搭建,覆盖了情报规划、情报采集、情报加工、情报服务和评价反馈全生命周期,同时系统采用知识挖掘技术作为核心支撑,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竞争情报系统用户主要包括企业领导决策层、企业产品研发人员和企业营销人员等;另外还面向企业提供情报服务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和信息经纪中介机构也可采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辅助工具。其系统的作用主要有:

1.机遇和风险的早期预警

当前经济是全球化的,信息的发展也是超高速的。每一个企业都会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并迅速采取行动。竞争情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发现市场机遇,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增加自己的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

2.竞争对手的监控和评估

企业的兴旺与衰败,除了自身的原因,绝大多数来自外部的竞争。运用竞争情报技术有利于企业全面了解市場的最新态势,解析竞争对手的运营状况,了解竞争对手在战略、营销、渠道、人事、服务、产品及财务等多方面的最新经营水平,帮助企业在新的市场进入、阶段性外部竞争调研方面提供全面准确的情报支持。预期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即收集竞争对手情报的目的,是了解每个竞争对手的战略和目标,评价其优势、劣势及竞争模式,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

3.竞争环境的监视和分析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有极密切关系。竞争情报能了解影响公司业务的政策、法规的变化,竞争情报能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对环境的关注、分析研究是企业活动的重要内容。

4.新技术与创新的跟踪

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时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通过对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相关技术发展动向的跟踪分析,可及时发现新技术对企业现有生产经营的冲击,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而使企业未雨绸缪,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

5.建立差异化的营销战略

利用竞争情报在产品设计、功能、服务、促销、人员、渠道等多方面与竞争对手建立差异,避免雷同,使得客户能更快、更好地识别你、接受你。在产品宣传广告方面多做功能品牌宣传,少做价格强调。关注你的产品价值多于关注你的价格。

6.企业经营的决策支持

对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并购、投资、参股、收购、竞争领域选择等方面的战略决策具有积极作用。竞争情报可了解对手的股权结构、资金走向、合作伙伴等等多方面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竞争情报增加收购目标选择范围、决定企业的竞争方式、进行生产决策、决定是否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发新市场、决定技术研发方向等。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借鉴他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汲取教训,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捷径。使公司不断地接触新思想、新概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避免思想僵化,使公司变成外向型公司。利用竞争情报可以使企业高管增加决策的成功率,将企业做大做强。

只有发展企业的情报竞争能力,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不断地更新企业面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更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要求。在全面搜集对手情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本企业情报的保密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孙子兵法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战略要求。

参考文献:

[1]包昌火等:略论竞争情报的情报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2]魏鲁霞等:企业发展与竞争情报[J]. 情报杂志,2003(7)

[3]刘龙英:关于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探讨[J].情报探索, 2006(04)

[4]苏东平张新生冯莉:企业技术创新与竞争情报服务[J].冶金信息导刊, 2003(05)

4.市场竞争分析报告 篇四

1.假设你是昆仑华东营销中心的业务人员,请你和你的团队对昆仑润滑油进行SWOT分析。

优势:①昆仑石油丰富②无人能敌的基础油质

③众多国家级的中国石油战线科研技术机构支持,拥有阵容齐全的博士后工作站④仑润滑油数量众多,可以利用依托中国石油遍布全国、数量众多的加油站,来展示昆仑品牌和实行有效的营销战略布局

⑤拥有目前中国最为先进的润滑油制造设备

劣势:

①产品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利润较为丰厚的小包装油比例过少

②昆仑的经营管理有时受制

③新产品没有品牌能力

④在打造高品牌形象时耗时又耗力

⑤地域分布不尽合理,华东市场需求大的地区销售网络空白 机会:①汽车越来越多,对润滑油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②品牌成熟,价格透明,经销商利润较薄

③国际大品牌提供的产品附加价值较少,以服务为导向的产品经营特色④有些司机反映产品产生油泥较多,有积碳生成现象

⑤车用润滑油市场正呈现向民品化发展的趋势

⑥新形成的消费者更注重服务和产品的综合价值。

威胁:

①壳牌在皖南市场具有强劲的国际品牌力

②很多消费者具有迷信洋品牌的消费观念

③壳牌是皖南地区主要车型奇瑞的装车用油

④所有跨国石油公司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客户群⑤竞争品牌西方市场的民品化营销模式已经较为成熟,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复制。

2.结合上述案例,请你和你的团队分析昆仑润滑油主要竞争对手成功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弱点。

关键因素: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以尊重为前提,壳牌的企业核心价值可以简单概括为:诚实、正直、尊重他人

壳牌润滑油是壳牌中国的四大油品业务之一

壳牌润滑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的文化理念相结合,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个人的目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壳牌润滑油公司鼓励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框架内,营造自己所希望的工作氛围

主要弱点:壳牌积碳多壳牌价格高

壳牌每5000公里换一次润滑油,使用时间短

壳牌不重视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卡车用润滑油方面

3.请你和你的团队提取制约和影响昆仑润滑品牌传播的关键因素。①客户及用户对昆仑品牌忠诚度较低

②产品结构不合理,小包装油比例过少

③经营管理有时受制

5.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篇五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相关阅读】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Fully 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状况下,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务必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状况下才会出现。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促使微观经济运行持续高教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利益。

结构条件

超多买者和卖者

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存在着超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购买量相比较,任何一个生产者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他们都无潜力影响市场的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所以,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认为任何单独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依凭其购买和销售来影响价格。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应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

产品同质性

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以致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透过自我的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而构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以致于众多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差别而构成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者构成必须的垄断性而影响市场价格。也就是说,只要生产同质产品,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资源流动性

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任何一个生产者,既能够自由进入某个市场,也能够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即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我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由于无任何进出市场的社会障碍,生产者能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吸引许多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引起利润的下降,以致于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

信息完全性

6.我国轿车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篇六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加入WTO,进口车以往高额的进口关税降低,进口中档、中高档和高档车与国产车相比在价格方面的劣势已经逐渐消失,而由于进口车在设计、工艺和整体品质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中国轿车行业统计的数据来看,进口车的市场份额将会在15~20%,到2005 年会达到18~24 万辆。因此,在未来的中国轿车市场格局中,进口中档、中高档和高档轿车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占较大的市场份额。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豪华轿车市场专项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轿车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轿车的自主品牌也开始迅速的发展与成长。据中国轿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 年前10 个月中国的轿车总销量达到7,692,048 辆,预计到2020 年将达到2000 万辆,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新车销售市场。

我国目前市场上的轿车品牌主要为:重庆的长安;安徽芜湖的奇瑞;河北保定的长城;沈阳的华晨;杭州的吉利;长春的一汽奔腾、红旗;上海的上汽荣威、上海华普;合肥的江淮;西安的比亚迪;天津的一汽夏利;浙江的众泰;哈尔滨的哈飞;江西的昌河;北京的福田这14 个主要品牌。

据资料显示,2008 年占据我国轿车市场销售前10 位的分别是:上海通用36.54 万辆、一汽大众34.12 万辆、上海大众34.06 万辆、奇瑞27.24 万辆、北京现代26.18 万辆、广州本田22.43 万辆、一汽丰田21.04 万辆、吉利20.43 万辆、神龙20.13万辆、东风日产19.89 万辆。①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一直高居我国轿车销售量的首位,从2008 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自主品牌的销售量占轿车总销售量的28.22%,其次为日系、德系、美系、韩系、法系和意系,分别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88%、20.44%、14.07%、5.56%、4.52%和0.31%。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轿车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自主轿车厂商根据中国消费者文化、收入、地区等轿车消费习惯和审美趋势多方面进行分析,生产和研发出贴近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新车型、新样式,快速占领了我国轿车市场。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研发和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胜利。

我国轿车市场的主要为中档和中高挡,而经济型轿车具有巨大的潜力,将成为以后的主角。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轿车方面的消费才刚刚兴起,从以往的消费主体来看,购车的多数是国有企业的领导或者购车为公用,因此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分析,轿车代表一部分购车者的身份和地位,所以20 万元左右的中档或者中高档车为这

7.国外成功企业市场竞争战略 篇七

一、物美价廉战略

物美价廉战略, 是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最基本的战略。有关资料说明:一般情况下, 当产品数量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一倍时, 该产品的成本必将降低20~30%。

美国一家公司接受了社会上一位工程师的一项新产品设计——一次性使用尿布。这种尿布比布质更为吸尿, 而且贴肉的一面干燥柔软。该公司制作了新产品投放方案, 首先决定进行市场调查。他们通过家庭访问、电话访问、发意见征求书等形式, 对100多万“妈妈”进行了调查, 结果妈妈们一致认为, 现在使用的尿布用量大, 洗涤麻烦, 带孩子外出不方便,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尿布湿漉漉的, 孩子的皮肤被刺得发红, 妈妈很心疼。同时关于市场潜力的调查表明, 全美国每年要换用150亿次尿布, 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市场。

紧接着公司对此进行了商业性分析, 财会部门认为一块尿布只能带来很少的利润, 唯有大量销售才能聚起巨额利润。同时也只有大量生产, 才能降低成本, 足以和其他布质尿布竞争。广大部门对尿布的名称进行了筛选, 在七八种提案中选定用“贝贝”这个名字, 包装部门设计出一种式样新颖、妈妈们便于携带、摆在橱窗里很显眼的匣子。销售部门选定伊州作为实验性市场, 进行新产品试销。根据调查分析, 公司决定每块尿布从10美分的价格试销, 预计销售4亿块。但试销的结果, 实际销售数量仅为预计销售量的一半, 很不理想。

后来, 公司研究发现, 在整个试销过程中, 没有把价格这一环节与消费者联接起来。消费者很欢迎这种新产品, 但每块尿布10美分太贵, 在带孩子旅游或参加宴会的时候才舍得使用, 长期使用负担太重。这样看来, 消费者对“贝贝”尿布还是有强烈兴趣的, 关键在于价格。

于是, 公司再次进行了成本分析, 寻找节约的途径。研究表明, 如果每年生产10亿块, 其管理费用和固定成本 (折旧等) 与生产4亿块相同。而单位成本可降低40%, 售价从10美分降至6美分。再投入市场后, 物美价廉的“贝贝”尿布需求量巨增。不久, 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婴儿都用上了“贝贝”尿布。

二、优质高价战略

优质高价战略, 对产品的质量和设计要求极为严格, 所设计的产品必须树立高档次、高极品的形象。

新加坡有个大型海鲜企业——海鲜市场和餐馆, 占地22亩, 有一批操各国语言的服务员, 用多种文字做广告、印制宣传品。它的广告牌只有一句话——“海里游的, 这儿都有!”

它的最有说明力的特点, 是胆略!胆略首先表现在说到做到, 表里如一。“海里游的, 这儿都有”——大到100多吨的鲸鱼身上的每一可食部位, 小到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富有营养的浮游生物, 确实在这里应有尽有。至于龙虾、鲤鱼、梅花参等高档海鲜, 在这里成了常品, 随时可以买到。

当顾客提出要购买的某一件东西恰好断档时, 他们首先表示歉意, 几分钟后即可将货送到你眼前。根据特殊的需要, 则请你留下电话号码及通讯地址, 一般在12~14小时内, 就可以送货上门, 或者通知你来取。

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那就是不惜重金, 到世界各渔业公司组织货源。这是一项极为繁重费钱的工作。有一次, 有位德国人要吃新加坡活的壳鱼, 海鲜公司闻讯立即行动。

他们派人用特殊鱼网到特定海域打捞, 鱼网出水前一刹那, 用一种特殊吸管连鱼带水一起装入了一个特殊容器;专车送往机场, 等待的专机立即起飞;在飞机上, 还将保证适当温度的海水、适量的氧气供应, 到达目的地, 又有专车抢运, 才可保证千里之外的顾客得以尝鲜。

如此一番忙碌, 其代价可想而知。只有世界名都的几家大餐馆和一些政府要员、皇亲贵族、豪富巨贾才敢问津。即便如此, 也是赔钱买卖。试想, 动用专轮、专车、专机为了几只海鲜, 该付出何等代价。不过赔钱也干。因为他们心理明白只有保住招牌, 保住信誉, 才能取得顾客的信任, 才能赚取更大利润。

三、优质名牌战略

优质名牌战略, 又称差别化战略。商店里所陈列的商品琳琅满目, 千差万别。商品的差别不仅有外观的不同, 更有内在质量差别、性能差别、等级差别和价格差别等等。在分析商品的各种差别时, 最值得重视的是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差别。

怎样才能使本企业的商品有力地占据消费者的心?这就是差别化战略所要解决的课题。一般在制定差别化战略时要求掌握3个要点: (1) 创造独具特色、精益求精的产品; (2) 广告宣传生动切实; (3) 销售服务周到细致。

伊斯曼·柯达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照相机和摄影器材制造商。出售胶卷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5%。20多年来, 柯达公司在日本出售的胶卷数量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少。这所以如此, 是因为与占据市场大部分的富士和樱花 (现名柯尼卡) 胶卷公司有强烈的竞争。

直到1975年, 在日本柯达彩卷比黑白卷的销量剧增。然而到1976年运往日本的胶卷首次轻微下降。彩卷和黑白卷加在一起降低了10%, 仅黑白卷一项就下降16%。按日元计算, 彩卷和黑白卷下降数量的对比是富有戏剧性的:按数量计算彩卷占所有胶卷的50%, 但按日元计算则占78%。

1977年1月, 公司决定对其在日本的销售采取一些措施。国际经销部提出的评估报告认为, 经销工作的重点应在彩卷上使劲, 它比黑白卷更为重要。同时指出:柯达彩卷与其竞争对手存在价格差距, 和富士卷相比, 在货架上的位置不显眼, 牌子知名度不高人们不敢贸然试用。事实上除非营业员推荐, 顾客是不买柯达彩卷的。

为了让经销商更积极地推销柯达彩卷, 提高牌子的知名度和最终销售量, 公司采用的推销办法是:通过降价来缩小价格差距, 改变价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鼓励试用, 使那些不信或很少相信名牌的人转向购买柯达。公司还要注意他们的战略, 由于这个项目包括零售商在内, 所以要引起他们重视促使他们发挥干劲。于是, 一方面进行降价, 降低批发价来激发零售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开展广告宣传活动。

柯达公司在日本的经销领导谈到这项活动的优缺点。他指出, 日本的零售商喜欢要招贴画和彩色商品展示设备, 因为这样能吸引更多人到商店里来, 而单纯减价则不能招徕顾客。和照相联系起来, 招贴画也能大大提高柯达牌子的知名度。他还强调指出, 柯达是市场上质量最好的彩卷, 降价能在国内外招徕一些顾客, 如将价格下降过猛反而会引起人们怀疑。日本人非常喜欢审美比赛, 零售商为展出而感到骄傲并赠送小猫的招贴画, 这样可能会吸引那些不相信这个牌子的顾客, 而他们正在成为攻克的主要目标之一。

四、间隙产品战略

间隙产品战略, 又称补空白战略。企业在全面调查分析市场情报时, 有可能发现市场中存在的漏洞, 即没有被满足或满足程度比较差的市场面。市场漏洞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 消费者急需某种商品; (2) 市场上短缺某种商品; (3) 未问世却急待开发的商品。

8.市场竞争论文 篇八

【摘要】 随着电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彩电市场正处在一个从CRT向平板彩电转型的时期,整个彩电业正朝着轻、薄、宽屏幕、高清晰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彩电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彩电市场发展的趋势,对本土彩电的市场定位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家电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 平板彩电;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一、我国彩电行业的现状分析

从外国彩电进入我国市场以来,国内的彩电企业为了争取国内市场份额进行了多次价格大战,主要是为了保持在市场上的销量而大幅降价来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但是降价也是需要实力的,一般国内厂家定位于在某几种产品上忍痛售卖,而在自己能控制的的产品上去谋求利润,以此来平衡盈亏,同时给消费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随着电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彩电业正朝着轻、薄、宽屏幕、高清晰的方向发展。本土企业惯用的大幅降价的手段已经不那么奏效,当前的中国彩电业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外国厂商通过缩减上游的成本,已经实现了彩电的大幅降价,同时,他们提出对我国的数字电视征收高额专利费,提高我国本土彩电企业的生产成本。然而中国彩电企业目前在数字电视技术上获得的专利大都是与外观设计联系在一起的,面对专利战争,中国本土彩电企业采取了抱团维权、与国外彩电专利进行交叉许可、与国外专利权人开展谈判、建设专利信息公共平台、开展联合技术创新等方式来应对。可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国际市场,外国企业早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这里,而我国的整个产业链都还没有完整。由于缺乏上游资源和核心技术,整个家电行业仍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要走。

二、市场发展趋势及定位

目前利润最丰厚、增长率最高的当属平板彩电。近年,外资企业纷纷了扩大在华生产规模,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液晶电视市场仍被看好,由于缺失显示屏等关键器件,中国本土企业在平板彩电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而要掌握最新的面板技术、建立高效的生产线,并非一日之功。三星在1993年就研发出了液晶技术,而松下1995年就买下了等离子技术,在这种形势下,要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除了企业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外,政府也需要运用协调功能,去鼓励并帮助企业与国外对手竞争。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彩电企业正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涉足上游产业,包括四川长虹在内的许多厂商都把面板产业作为战略规划上网重点并付诸实践,2008年4月底,四川长虹又斥资20亿美元开建中国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力图进入世界等离子屏生产四强行列。可以预见,随着面板制造的发展,平板彩电的市场必将越来越大,而直接导致平板电视的需求进一步上升。

2005年以来液晶彩电和等离子彩电在全球的销量几乎一直在增长,尤其是液晶彩电。等离子彩电其实在技术上比液晶彩电略胜一筹,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彩电的认识不够,另外受到一些舆论的误导,使得等离子的销量不如液晶。可是我们从全球实际销量来分析,液晶彩电好于等离子彩电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是否会转向等离子还很难说。所以现在国内的企业大都处于观望状态,除了长虹下定决心投入等离子之外,其余的厂商大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只是根据市场上一时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品。而尽管等离子电视不如液晶电视受市场青睐,但目前等离子市场是规模有限,处于寡头垄断阶段。因此也不能忽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缺乏关键部件的核心生产技术,所以本土企业只能被动地根据上游的产销来确定自己的定位。要想真正获得上游竞争优势,扭转国产彩电业目前的尴尬局面,在平板彩电的技术迎头赶上,必须准确的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定位于有特色的营销、功能丰富且实用的多产品系列、完善的销售网络、可靠的服务保障体系,改进整个供应链,同时政府给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这样才可能真正解救这个行业。否则,单凭某一项优势和某几个厂家无法解决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

三、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2009年对中国本土彩电企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一年,整个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金融危机极大的影响到了彩电的销售量。彩电平板化的市场竞争之路刚刚开始,从国内彩电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还不够,要想全方位的提升本土品牌的竞争实力,而不是获得短暂的领先地位,首要的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是维护自身权利的基础,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根本。企业应当注重并加大对平板电视的技术研发与资金投入,在抢占基础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后续的发展继续;其次,针对国外彩电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本土企业若积极实施战略联盟,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在研发、采购、制造等方面真正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助于各企业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再次,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企业必须强化自身品牌、营销渠道与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实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差异化战略,推动形成等离子、液晶、OLED等技术共同构成的综合产业布局,形成彩电整机的技术应用和渠道优势。

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平板电视的不断发展,核心技术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本土彩电企业如何凭借质量与品质对抗跨国企业、夺回话语权,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柴琳琳.国内彩电业进入知识产权多事之秋[J].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7(8)

[2]黄恩颖,李金华.国内外高端彩电技术发展概况[J].广东科技,2004(12)

[3]李剑锋.2009年中国彩电业不容乐观[J].电器:产业调查, 2009(1)

[4]张春蔚.产经中国彩电“踏空”液晶时代[J].南方周末,2007(8)

9.市场竞争与反垄断 篇九

内容提要:进一步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的范围,在国家经济命脉部门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和廉洁高效的政府,从制度上消除腐败并以此凝聚民心,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国民经济面临两个比较急迫的问题。第一,受到需求方面的严重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对就业、收入和收入分配形势产生了持续的压力。第二,市场秩序混乱,妨碍社会公正的普遍实现,对人民群众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信念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能不能顺利解决两大问题,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解决上述两大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进-步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的范围,在国家经济命脉部门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关键之举。

政府垄断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及其体制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国家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在原先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已经展开,按照价格机制配置的经济资源,其范围和深度都大大增加。我国各类经济主体凭借各自掌握的资源在市场上追逐收益、福利和利润,正在成为新的经济行为准则。

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垄断经营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已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市场经济。主要表现是,原来由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始享有决策自主权;在许多命脉部,独家国有公司垄断经营的格局正在变成数家国有公司之间的“寡头垄断竞争”:虽然还是政府定价为主,但是价格形成开始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在许多命脉产业的边缘地带和有关联的产业环节,非公有经济包括外资开始进入。所有这些,使得我国原先政府独家垄断经营的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开始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投融资和经营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但是,由于政府的行政性垄断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呈现了一种“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严重障碍。无论政府垄断命脉行业和部门在过去有多么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提出深化改革的任务。我们必须看到,打破政府行政垄断、在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开放市场竞争,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和廉洁高效的政府,从制度上消除腐败并以此凝聚民心,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有必要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要解决的破除行政垄断问题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市场的集中和垄断。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市场权力的私人公司,防止这些私人公司通过合并、杀价、价格联盟以及将在某一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扩大到其他市场等手段,损害消费者和小公司的利益,阻碍创新、服务质量改善和技术进步。对于发达国家实行反垄断法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关于反垄断法对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加以密切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行政垄断问题之前,中国不宜贸然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更不宜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反垄断混为一谈。

也必须指出,当前和今后我国从制度上消除行政垄断命脉产业的根源,在实际操作中将不可避免地触犯相当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常常与“国家经济安全”、“意识形态”、“政府监管”、“公共利益”以及“国家竞争力”等等名目纠缠在一起,难以识别和区分。因此,破除政府垄断的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为此,有必要将改革目标的明确与实施的分步和渐进很好地结合起来。当前,应该从刺激投资的效果可能比较明显的基础产业部门开始,从中国加入WTO协定已经做出承诺的领域入手。

一、我国“反垄断”实践的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国在国有经济改革、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早就遭遇了“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改革攻坚战。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着手开放原来半军事化管理的民航业,实施独立核算的公司化经营,组织多家竞争,引进市场机制。90年代后,开始了电信和邮政体制的改革,并提出电力、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和营运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根据已有的改革实践,以下概略地讨论我国在这些部门开放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1、开放市场、引进竞争、打破垄断的基本方针

我国的基本经验是,以试验、探索、渐进的办法逐步证明原本国家垄断的命脉部门也是可以并应该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和开放市场的。在思想冲破禁锢的态势下,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基础设施部门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经济特征,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层次上引进市场竞争。以电信为例,早先的认识是增值业务可以开放竞争,但基础电信业务不适宜开放。但是,开放电信增值业务的良好效果鼓励我们探索开放基础电信业务的竞争,进而又探索开放基础通信网络的市场竞争。这表明,基本方针对头,就会产生逐步推进的力量。否则,全国六、七家电信营运商拥有独立网络、互相竞争又互联互通的格局,是不可能出现的。同样道理,航空、铁路、电力的市场开放,都是分层次、分环节展开的。

2、政企必须分离

国家垄断的实质是政府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注意美国的管制改革的经验,而必须同时注意西欧国家改革国有化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计划体制的“行政全能”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特别是命脉部门的经济活动,已经高度行政化甚至军事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成立一些附属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挂牌公司,断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司与承担市场秩序管理的政府部门之间,有清楚的、制度性的界分。1993年我国政府决定成立联通公司来与中国电信开展竞争,方针是正确的,行动在全世界看也相当领先(其时,新加坡和香港还没有类似行动),但是,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程度到还远不尽人意。我国对原邮电部实施改革,电信重组的力度举世瞩目,表明政企分开对于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结构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政企分开为未来的市场秩序奠定了制度基础,防止政府的管理权力与市场利益搅在一起。

3、价格机制是关键

传统的观念把基础设施部门排除在市场竞争的体系之外,就是作为命脉部门的经济资源配置不应该以价格机制为归依。基础设施部门的供求远离市场竞价的基本原则,主要靠计划价格加数量配给来调节。结果,我国基础设施部门长期以来就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实际上已经表明,用行政定价这样笨拙的办法,是不可能在技术变化加速、分工体系日益复杂的条件下,把基础部门与它们形形色色的“客户”有效连接起来。基础设施部门无疑是有特殊性的,但是,它并没有特殊到可以使价格机制失效。多方竞价的体制看起来很“乱”,但惟有如此,才能灵便地调节供求,适应技术和市场千变万化的需要。

4、开放市场与竞争主体的产权改革并举

任何行业里私人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出现竞相杀价、争取顾客的行为。但是,一旦市场参与者的出价在边际上等于其经营成本时,在理论上这家公司就只好退出竞争,因为再低的价格就意味着“亏本”。在市场实践中,就表现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收购缺乏进-步成本优势公司的资产,引发兼并。或者相对弱势的公司主动转业,另谋出路。这表明,公司资产的产权在市场活动中并不是无所谓的,而是竞争行为的约束。有效的产权制约不但引发有效的市场竞争,而且控制竞争的“度”,并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调整结构”。

国有公司的经营权在公司管理层,公司经营好坏与管理层和工人的利益直接相关(程度依改革的进度而定)。从这一点看,进入巾场竞争的国有公司与任何私人公司是类似的,都具有从事经营竞争的动力。但是,国有公司资产的“老板”是政府(并且分散由若干不同的政府部门按照等级制原则控制),远离市场,难以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决策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并且政府工作人员与政府拥有资产的利害关系非常间接。-旦市场形势涉及资产的价值和安全,政府难以做出灵敏、快捷和合理的反应。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才出现国有公司“杀价直至亏损”的行为,而政府不免在“行政定价的僵化”与“开放价格但国有资本大幅度亏损”这两极之间进退失据。

因此,“开放市场与产权改革”必须并举。这里所谓产权改革,就是变清一色的国有公司为股份化公司,而国家不但有必要出让、转售一部分国有股权,而且要考虑出售控股权,甚至全部股权,主动变成小股东或者全面退出。否则不可能从制度上解决上述矛盾。至于是否叫“私有化”,是一个综合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考虑的词汇选择问题,与我们这里讨论的经济行为的约束和逻辑没有任何实质关系。

5、在改革中兼顾投资人、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在基础设施部门开放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在动态中兼顾投资人、经营公司和市场消费者的利益,保证协调发展,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投资人包括政府和非国有的境内外各种资本主体。我国的经验是,政府必须取改善基础设施产业整体投资环境的立场,而不是取仅仅保证政府投资最大回报的立场。政府只有保护所有投资人的利益,才能保护自己作为部分投资人的利益。另外,当代世界强国的政府都是靠税收过日子,没有一个靠政府投资的资本收益过日子。政府靠投资取利,或者把政府资本的赢利目标放在首位,与民争利、破坏市场秩序、动摇民间投资信心,从长远经济增长来看,一定得不偿失。

境内外私人资本投资到原本政府垄断的产业部门,有复杂的动机和预期。中国的经验是,香港,甚至欧美主流资本市场都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将政府公司的市场垄断权作为投资的目标,并期望借此分享高额的行政垄断租金。但是,一旦政府政策调整,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改变定价政策,原先可预期的垄断公司的高额利润就可能在竞争中烟消云散。就是说,这类投资人除了承担一般的风险,还要承担一项特别的“触礁风险”:他们在做投资的决策时,预期有一大片肥水(垄断利润)将流进他们的腰包,但是等到投资到位以后,不但肥水消失,而且水落石出,使得他们的投资“触礁”。

在一个基本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触礁风险”难以避免,如何应对就值得认真研究。矛盾在于,如果强调“投资风险自负”原则,不但容易引发二级市场的股价震荡,而且增加投资人对未来的疑虑;如果“迁就”投资人分享垄断利润的预期,放缓基础设施产业开放市场的步伐,势必抑制市场需求的扩张和消费者利益。我国手机“双向收费”政策的调整引起的香港股市动荡以及后来的“套餐计划”调整了公司、投资人和客户之间的利益,是处理“触礁风险”的一个重要案例。这里最重要的教训是只能在开放市场的总政策下兼顾各方利益。为了矫正预期的偏差,政府应该对基础设施部门的市场开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像WTO协定一样,事先公布开放市场的大致步骤和时间表,引导各方建立“市场总要逐步开放”的合理预期,并可根据政策实施的时间表来盘算各自的利益和选择策略。如果时间进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调整,比如开放的步骤加快或开放力度加大,就应该考虑像新加坡和香港政府提前开放电信市场时的做法一样,给予公司及其投资人适当的财务补助,减少其“触礁损失”。

6、逐步改变政府的工作重点

在基础设施产业开放市场竞争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都不尽相同。我国在这方面的主要经验是,政府审时度势,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尽最大努力消除行政惯性和利益惯性的不利影响。同时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要求,改变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和对政府官员的素质要求。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实际做法是政府包办命脉部门的投资和营运,所以,要开放这些关键产业部门,非由政府来充当“第一推动力”不可。我国民航、电信体制已经发生的改革,铁路等部门正在酝酿的改革,无一不是由政府主动发动的。经验表明,一个具有改革开放意识的中央政府可以凭借其权威大大节约解放思想、提高共识、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空发议论)的成本。中央政府开放市场的坚定决心和意图,是调动各方积极力量的.基础。

在一个产业部门由一家国有公司独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之后,政府要主动考虑放开对价格的行政管制。必须明确,价格竞争是全部市场竞争的基础;允许数家公司彼此竞争经营、又由政府对定价机制实行行政性的审批和管制,是不可能收到按照经济合理原则配置资源的效果的。对于开放价格后可能引起的企业亏损,甚至行业亏损,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通过增强企业的资产产权约束、加强市场重组来解决问题,而不要退回到政府控制价格的老路上去。随着经营职能向竞争的经营公司的转移,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向对公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重要的是,无论是关于公司资质的事先控制和事后监督,要逐步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

经验还表明,仅仅有中央政府开放市场的战略决心,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具体部署、落实细节并解决转型中无数具体问题,开放市场的大政方针是不可能自动得到贯彻的。但是,主管部门多年的行政惯性以及管制权力在市场条件下的“货币化”,甚至“资本化”趋向,容易形成严重的障碍。为此,在开放大产业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在政府系统强调政治纪律、强调令行禁止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的总方针,坚决要求一切政府管制部门与所管制行业的任何企业实行人财物完全脱钩。政府和政府部门从一切直接的市场活动退出,是政府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消除转型时期腐败的重要措施。

政府部门的设置以及文官的素质要求必须随命脉产业部门的市场开放而变化。总的趋势是,直接控制产业活动具体经营目标和经营行为的政府机构要逐步缩小直至完全消亡,而监督产业部门和企业活动是否符合由法律界定的抽象规则的政府部门要逐步增加和加强。为此,必须适时调整相关部门官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熟知产业部门技术经济、具有“动手能力”的干部要转向企业去工作,而需要更多具有监督能力、具有相关抽象规则知识的官员到政府监管部门工作。必须理解,在政府部门集中了大量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的干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在开放市场、政府改变职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更多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专家到政府

部门工作。

二、“反垄断”政策面临的主要选择和约束

1、开放市场的总框架

在加入WTO的谈判和协议中,关于开放我国基础设施部门市场竞争的问题,事实上已经破题。为此,总的说来不必另起炉灶,单独确定“反垄断”的经济纲领。但是,对外市场开放引起的既得利益的重大调整,有可能激发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酿成某种复杂局面。对此,我们有必要加以防范,建议近期要适当强调“对内开放”。所谓对内开放,就是那些长期由政府以国有经济形式垄断的产业部门和市场对国内非国有经济成分开放。对内开放的程度,拟等于或者高于中国在WTO协议中承诺的对外开放的程度。

在实施对内扩大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借鉴、照搬我国加入WTO过程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内开放必须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如同改革开放、加入WTO等重大决策一样,扩大对内开放市场先要有关于我国和世界大势的战略判断。必须由战略判断来指导战术细节的选择,而不能颠倒过来,由操作细节来决定选择大政方针。特别要防止各种局部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纷繁的“专家意见分歧”绞在一起,失去对大机会和大趋势的把握。

2、明确政府退出市场的顺序

在各大产业部门,政府退出的具体步骤各不相同,但是根据已有的国际国内经验,可以确定如下一般顺序:(1)充当开放市场的第一推动力,实行政企分开,组建数家竞争性公司;(2)从行政定价转向市场定价(3)进一步加大市场准入的力度,特别是消除市场准入方面的所有制歧视;(4)政府转向无所有权歧视的经营公司的资质管理、牌照管理和行为监督;(5)培育多种非政府管制的控制机制,包括竞争者的互相监督、行业自律、消费者及其组织的监督、舆论监督等等,逐步减轻政府管理市场的行政负荷;(6)加强法治意识和实践,使我国历史上的“民举官纠”传统,在现代民商法的轨道上得到发扬光大。

3、考虑多种市场准入的形式

民航可以组建数家彼此竞争的营运公司,电信可以形成并行的基本网络,但是机场、铁路和编组站以及电力的传输网怎样“数家竞争”,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经验看,我国可以更多地考虑多种市场准入的方式。主要是:

替代竞争。比如所有运输工具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因此,看起来只有“一个”的铁路网,事实上与公路、航空、水运等一样,也是有竞争对手的。消除对“替代服务”的限制,将各类交通手段之间方便地连接起来,可以消除和减轻“独家”的垄断行为。

投标性竞争。对于替代效果相对很弱的产业,例如电力传输网,可以考虑“多家投标进入”的竞争。就是说,电力网是只有一个,但是谁获取经营权是可以数家竞争的。独家的“在位营运商”因为迫于潜在竞标者的压力,其行为与永久性的独家垄断商的行为是不同的。当然,投票程序、中标原则和标期的设计要经过很好的论证。

在法律上开放准入。这种模式的含义是,法律并不禁止多家进入,只是因为新进入者要支付庞大的沉没成本,所以假设预期的收益抵不过成本,市场上就没有第二家竞争公司。这种模式与在法律上只准一家垄断的模式差别在于对在位商构成潜在竞争压力,一旦在位垄断商价高质次达到一定限度,潜在进入的预期收益将上升,竞争就从潜在的状态转变为现实。

4、政府管制机构的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制的重点逐步缩小

为了充分发挥替代竞争的作用,政府管制部门的设置要逐步超越按照计划管理产业生产时代的界线,例如,对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等各式交通的分别管制,要逐步被对整个交通部门的综合管制代替。后者不但要处理每个交通市场开放的个性问题,还要监管各个交通市场之间妨碍替代性竞争的那些行为。又如,在电信与电视传播之间,各种能源市场之间,都有替代性竞争的可能性存在,要跨越目前政府部门的设置,加以综合管理和利用。但是,政府对大交通市场、大通信市场以及大能源市场的管理,重点却越来越集中,就是从直接的市场准入审批和价格管制退向管理竞争者资质、依法监督行为。

5、逐步扩大法院对市场管制的介入

为了更有效地妥善处理基础产业市场里的各种利益矛盾,要把目前“政府管制部门对应被管制市场和企业”这样单一的“上下垂直关系”,逐步改成更多样化的产业利益纠纷的解决机制,形成包括行政管制、法院裁决、市场自组织的仲裁,以及庭外和解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复合体系,提高信息交流和处理的质量,防止矛盾的积累和问题的拖延,加强对权力的制衡,增加利益协调的程序性权威。为此,建议考虑在相关法规修订、重立的过程中,增加设置专业的市场法庭,比如通信市场法庭、能源市场法庭、交通市场法庭,专门受理这些市场管制中发生的政府管制部门与公司和消费者在管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既限制行政管制的权力、防止管制权力的滥用,也减轻行政管制的负荷和压力,为管制消亡准备条件。

6、为市场重组留有空间

基础设施行业的竞争局面一旦形成,要因势利导,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明确,政府为了形成竞争性的市场,可以组建若干家经营性公司。但是,多家竞争的公司一旦组建,特别是相继进入资本市场之后,进一步的重组(包括分拆与合并)可能成为一项常规事件,要随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完全要政府来定夺公司的进一步重组,可能让政府的决策负担过于沉重,又容易导致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这件事情上,政府应该“善始”,却不一定“善终”。要更多地按照公司法和其他市场法规,将基础产业市场的重组交给市场去解决。以民航、电信为例,因为开放市场竞争的尝试较早,现存的市场结构、公司定位包括业务划分,都要不断随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完全指望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完成全部重组。

7、调整国有资产存量来补偿“触礁损失”

制定一个对内对外开放市场的时间表,有助于建立投资人、营运公司和消费者对未来变化的合理预期,有助于持续融资。但是,未来经济局面的变动包含许多变数,其中一部分不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控制。一旦情况变化,对各方预期的利益可能发生重大影响。为此,按照国际经验,要建立必要的财务补偿机制。由于开放市场是全社会收益的事项,由此发生的费用一般要由政府的财政来担负。但是,在政府财力不宽余的时候,或者需要补偿的金额超过政府财力,就会发生“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

上一篇:普通话声母F和H对比练习(词语,绕口令)下一篇:增加工资的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