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2024-07-20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精选11篇)

1.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一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张辅良

【阅读资料】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①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s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於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柰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於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①留侯策:张良的计策,指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佑太子,以巩固太子的地位。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 将:将军,将领

B.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s邪 s:嫌隙,仇怨

C.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 征:征召,被征召

D.微君,太子几废 微:若非,不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于是乃召周昌 ②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守江陵

B.①上以留侯策即止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①公强为我相赵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①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的一组是

①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 ②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③而周昌廷争之强 ④臣期……期……不奉诏

⑤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⑥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和堂兄周苛在秦时都曾担任过泗泅水卒史。在沛公被封为汉王后,又双双为沛公效劳。周苛在留守荥阳城的战斗中被项羽烹杀,周昌后来则被汉王任命为御史大夫。

B.高帝骑着周昌的脖子,还问周昌自己是怎样的君主。周昌不畏强权,仍挺直了脖子骂皇帝。“昌仰曰”三个字,把周昌耿直、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刻画得非常突出。

C.周昌本来就口吃,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所以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作者以“期”、“期”的口吃声来写当时周昌的情态,很确切地表现了他憨厚,正直的性格特点。

D.周昌坚强耿直,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尽管周昌不愿意离开高祖,但高祖依然提拔了他,让他辅佐赵王,去担任赵王的相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将:带兵,为将领。此处用作动词。

2.D①因:连词,于是。②因:介词,依据、凭借。(A项:乃,副词,于是,就。B项:以,介词,因。C项:为:介词,替)

3.D

4.D“提拔了他”不对。高祖说:“我非常了解这是(左迁)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能用作。真是迫不得已,您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

5.⑴像萧何、曹参这些人(在强力、敢直言等方面)都比不上他。(得分点:卑下之)

⑵我考虑此事也像这样,但是众大臣中谁适合(担此重任)呢?(得分点:疑问语气、可)

⑶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他的相国周昌让赵王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前往。(得分点:使使、称疾)

【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他的堂兄叫周苛,秦朝时候都是泗水郡的卒史。沛公被封为汉王,汉王任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军在荥阳把汉王团团围住,情况紧急,汉王悄悄逃出重围,走了,(汉王)命令周苛留守荥阳城。楚军攻破荥阳城,想任命他做将领,周苛痛斥道:“你应该赶快投降汉王!不这样的话,很快地就要做俘虏了!”项羽听罢大怒,立刻就烹杀了周苛。这时,汉王任命周昌做御史大夫。

周昌为人性格刚强,敢说直话。像萧何、曹参这些人都比不上他。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休息时进宫报告事情,高帝正抱搂着戚夫人,周昌见此情景,转身便跑,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挺直脖子,昂着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君主。”高帝听了哈哈大笑,然而特别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大臣们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后来,皇上因为留侯的策略打消了这个主意。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争辩时最强硬,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就算要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房侧耳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欠身致谢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险些就被废掉了。”

这以后,戚姬的儿子如意封为赵王,年纪十岁,高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高祖独自闷闷闷不乐,哀伤地唱着歌,大臣们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有一个名叫赵尧的人,年纪轻轻,他的官职是掌管符玺的御史。赵尧上前请安探问道:“皇帝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对。我内心非常担心这些,但是不知道办法从哪里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尊贵而又刚强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道:“对。我考虑此事也像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说道:“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毅不拔,质朴正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于是高祖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想一定得麻烦您,您勉强也要替我去辅佐赵王,您去担任他的相国。”周昌哭着回答:“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诸侯王呢?”高祖说:“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谁也厂能胜任。真是迫不得已,您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于是御史大夫周昌就被调任赵国做了相国

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赵王的相国周昌让他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前往。使者往返去了三次,周昌一直坚持不送赵王进京。这时吕后很是忧虑,就派使者召周昌进京。周昌进京之后,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地骂他:“难道你还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吗?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周昌被召进京城之后,吕后又派使者召赵王,不久,赵王果然来到了京城。他到长安一个多月,就被迫喝下毒药死了。周昌于是就推辞说有病,不再上朝拜见太后,三年之后,他也去世了。

2.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二

一、阅读文本选择的变化趋势

2009年以前, 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均为人物传记类, 且均来自史书——2004年《宋史》、2005年《新唐书》、2006年《宋史》、2007年《三十国春秋》、2008年《后汉书》。从整体上看, 这些文章语言平易规范, 简约通畅, 重点突出, 很少用典, 没有给考生增加阅读难度;考点集中, 易于命题。然而, 此类作品叙述方法单一, 人物千人一面, 语言呆板, 缺少生动的描写, 艺术表现力差, 有的甚至毫无文学性可言。所选人物都是王侯将相, 非官既贵, 高考文言文似乎又成了帝王将相的家史;而处于社会底层, 个性鲜明、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往往被忽视。这极大地降低了选文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从2009年开始, 文言文阅读选文开始摆脱传统史传作品的束缚, 走向更广阔的视界, 把触角伸向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的野史笔记和以文载道的唐宋散文。2009年《书沈通明事》为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文人小品, 以简洁的叙事为主, 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 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 其文章“简洁有气, 似柳子厚”, 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虽然仍有史传作品的痕迹, 但其中生动传神的白描, 使人物头角峥嵘, 个性四射, 跃然纸上。2010年选择了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把目光投向一位安于贫困、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心忧苍生、轻财重文、乐观贤惠的普通女性, 通过凡人小事, 至情言语, 展示了质朴淳厚的人性之美, 使选文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尤为有趣的是欧阳修写作本文就是为了满足梅圣俞妻的生前夙愿:“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殁而得此, 庶几以慰其魂, 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 予忍不铭?”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从江苏2009年和2010年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不难看出, 江苏文言文阅读选文更加注重人文性和艺术性, 选文的视界已经逐渐扩大, 而且还有进一步放开的趋势。古代文人的传记或传评, 特别是一些明清文人作的人物小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散文类阅读有很广阔的空间, 唐宋散文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明清散文同样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散文本身的阅读难度很大, 命题者在选文时会适当照顾到考生的阅读能力, 更倾向于叙事性散文。

二、考查重点命题方法的变化趋势

2009年之前, 江苏命题钟爱史传作品, 是因为此类文章很容易考查字词句的理解, 而且, 中学课本中史传作品的比重也很大, 很适合从课本到试题的迁移, 命题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因而命题很少涉及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评价。为增加难度, 命题者只能在字词的意义用法的细微差别上做文章, 故意设置陷阱为难学生。对句意和文意的理解也是如此, 如此考法, 不仅很难真实地考查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它将中学文言文教学导向一种重“言”轻“文”、“寻章摘句”、“死在言下”、“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歧路。从2009年开始, 江苏命题体现了一定的变化。

1. 实词考查, 推出新元素。

2009年和2011年,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以考纲为要求, 进一步强化重点知识考查。文言的知识重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虚词,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与文言翻译仍是考查的重头戏。实词的考查, 体现了明显的变化。

(07江苏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之布指算, 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 刑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趋 趋:快走

(08江苏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将争欲攻之, 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 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 兵败, 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 失其常度 度:考虑

(09江苏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属其家通明属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10江苏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 文言实词的考查, 由考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又增加了双音节词语的考查, 而且已成为一种定式, 这样就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试题难度是不降反升。

2. 翻译考查, 突出文言句式。

从近两年文言文翻译命题发展趋势看, 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文言句式的考查覆盖更广, 这是值得关注的。

(10江苏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敛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

答案:用出嫁时的衣服 (给她) 穿上入棺,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 就可以知道了。

(2)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 抑吾妻之助也。

答案: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 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 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你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 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第一句的考查涉及介宾倒装和主谓倒装;第二句是判断句式;第三句前半句是判断句, 后半句是一个感叹句。除此之外, 词类活用在翻译中考查的频率也有提高。

3.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概括考查日臻成熟。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两个考点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 命题思想完全成熟, 命题技巧更加高超。筛选信息题, 题干由单一式转变为组合式。

(09江苏卷) 下列句子中, 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

(1)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2) 裂束帛缚其爱妾, 负之背 (3)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4) 意不自聊, 祝发为浮屠 (5)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6) 已询知为彭巡抚, 乃大喜吐实

A. (1) (2) (4) B. (2) (3) (5) C. (1) (5) (6) D. (3) (4) (6)

答案:A

(10江苏卷) 下列句子中, 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

(1)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2) 其衣无故新, 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3) 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4) 闻其贤者也则悦 (5) 我为妇人, 死而得君葬我, 幸矣 (6)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 (1) (2) (4) B. (1) (3) (5) C. (2) (3) (6) D. (4) (5) (6)

答案:B

2009年筛选信息要同时抓住“ (对妻妾) 有情”“ (对朋友) 有义”两个方面来筛选;2010年则要从夫妻双方 (夫对妻、妻对夫) 的角度进行筛选。

归纳概括题在继承过去常用的时间错位、地点错位、人物错位、事件错位和个别词语翻译理解错误等设错方法的基础上, 突出概括能力的考查, 选项概括的跨度拉长, 自然就加大了难度。

总之, 近两年来, 江苏高考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功利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矫正, 但真正做到“言”“文”并举,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真诚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摘要:近年来,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本着“言”“文”并举和有利于引导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原则, 选文逐步走出了史传作品的藩篱, 开始另辟蹊径, 扩大选文范围, 同时, 考查重点、命题方式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在坚持以往做法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创新。

关键词: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变化

参考文献

[1]专注人本关怀注重文言基础——2010高考文言文阅读浅析蠡测.作文与考试 (高中版) , 2010, (8B) .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三

予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钞别本以归。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虽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客为予言: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伽山所作也。公自督师,未尝受强藩②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③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尽且死。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虽被羁会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④,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⑤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⑥语言,不足避忌。予欲稍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搜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悲夫!

【注】①《奇零草》为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诗集,慈溪文人姜宸英为之作序。

②强藩:实力强大的藩镇,指郑成功。

③椑:棺材。

④疑立《袁粲传》:沈约在齐梁时期著《宋书》,因袁粲忠于刘宋,曾谋杀齐帝,事不成而死,故不敢为其立传。

⑤韩通:后周将领,宋太祖赵匡胤废周自立,韩通率军抵抗,被杀。

⑥胜国:前朝。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之序以藏之序:作序

B. 实粮其中,俟粮尽且死

实:装,置放

C. 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听:听从

D. 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

罪:以……为有罪,归罪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

字里行间

B. 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

牵襟掣肘

C. 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

翰墨飘香

D. 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

挥洒自如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所遗集近十余种

归隐于落伽山所作也

B. 或有流落人间者

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

C. 而间之至也

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

D. 此集是其甲辰以后

以备惇史之求

4. 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为了阐释自己为《奇零草》作序及介绍张煌言事迹的正当性,引用了不少史实作为论据,这些论据既有正面材料,也有反面材料。

B. 本文行文言简意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抒情等,并将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有效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C. 本文虽然大胆表达了对抗清将领张煌言的敬佩之情,但受时代局限,有些表述不得不含糊其辞,如以“强藩”指代郑成功等,以免触犯时禁。

D. 本文主要内容有二,赞扬《奇零草》这部诗集的光辉价值,肯定张煌言抗清的光辉业绩,其中前者为全文主体。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

(2) 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

【参考答案】

1. C (听凭)

2. A (军中/行与行之间)

3. A (A. ……的;B. 或许/有人;C.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 介词,表时间界限/连词,表目的,用来)

4. D (本文以介绍张煌言的事迹为主体)

5. (1) (看守张煌言的)狱卒认为百姓向张煌言索要诗歌、书法作品有利于自己收取钱财,就乐意替(他们)向(张煌言)乞请作品。

(2) 做人臣子的,处在无所避忌的清明时代,应当引导君王走向正道。

【说文解字】

1. 代词,它为之序以藏之(《〈奇零草〉序》)

2. 指示代词,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助词,的不知君臣父子之性(《〈奇零草〉序》)

4.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

(《〈奇零草〉序》)

5.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公输》)

7. 动词,去、往、到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1. háng 军队,队伍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奇零草〉序》)

2. hàng 刚强(的样子)子路,行行如也(《论语》)

3. xíng 运行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观沧海》)

4. xíng 实行,执行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5. xíng 行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 xíng 即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7. xíng 乐府歌辞的一种文体《长歌行》《琵琶行》

4.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四

一、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家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绎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子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C

原文: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

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家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绎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子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二、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A.仓慈到敦煌上任后,能安抚救济百姓,事情做得很有道理。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

B.平时一些豪门大户与西域人进行买卖交易时,经常用诈骗、欺侮等手段,西域人心怀不满,仓慈一一抚慰他们。

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C.最后仓慈离开敦煌,到别处做官,百姓十分怀念他。

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D.西域人路过敦煌,还有剩余的货物,官府就和他们平等交换,还派官吏百姓送他们上路。答案:C

原文: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

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三、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禹知县。番禹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③,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

A.道同做番禹知县,不像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抗拒当地军卫横行霸道非理之事,使当地能稍微安定。未几,永嘉候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曰,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当时权贵朱亮祖受土豪家贿赂,置酒召道同说情,道同严词拒绝,后来未亮祖擅自放了土豪,还借他事打了道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各其事奏之。

C.富民罗氏娶朱亮祖的女儿,他们兄弟依仗权势做坏事,道同追究惩处他们,未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道同把未亮祖所为上奏朝廷。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禹,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美。

D.朱亮祖弹劾道同讪傲无礼,帝遂派使臣诛杀道同,后因道同奏章而悟,又派使臣前去宽恕道同,但道同还是在后使者来到之前被杀害。

答案:C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禹知县。番禹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③,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候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家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曰,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各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禹,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美。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徐本雅重词③。同方答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用此取祸。

四、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②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A.陈策买了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做手脚把骡子卖给了经过那里急需用马的官人,陈策知道后,追上官人,说明原因,取回骡子。

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③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④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B.陈策只卖银器给买主,不卖给他罗绮,致使买主猜疑他舍不得卖。陈策向他解释,罗绮是长久抵押之物,质量已很差,更不能卖给他作嫁女之用。陈策还验明银器是真银才卖。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C.危整仅买五斤鲍鱼,市场经纪人故意多称卖鱼人的鱼给危整,让危整请他喝酒。危整知道后追几里让卖鱼人回来,付多得鲍鱼的钱。危整请市场经纪人喝酒,责备他不该这样做。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D.曾叔卿已把陶器交给那人,收了钱,当知道买主也像他先前那样打算把陶器运到北方易物时,他告诉买主自己是怕北方会有灾荒而不去的,让买主也不要去。陶器也不再卖给那人。

答案:D

原文: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②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③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④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五、下列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盛文肃(宋代人盛度,谥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A.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任命为郑州推官,经过扬州,在扬州任官的盛文肃很器重他而置酒招待他。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客次,接待宾客的处所),先使人持诗以入。以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B.夏有章为表达感谢,在告别之日写诗给盛文肃,他没看这些诗就还给了夏有章,并说这是无用的诗。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诗。” 又曰:“无乃笔札不严?” 曰:“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忏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计何如?”公曰:“不

曾读,已逐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秀,谓必远器。令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

C.夏有章向通判刁绎讲了这些情况,刁绎也不能确知缘由,于是去问盛文肃,盛文肃说出对夏有章先后不同的看法。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为州推官。未几年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D.夏有章曾一度被荐为馆职,但皇帝命令到任一年召试,第二年授馆阁校勘官,因御史发其旧事而实际并未任此官职。

答案:B

5.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五

(·四川省成都市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文:

5.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

答:

【答案】

3.(2分)B(属:跟随)

4.(6分)

(1) (3分)即使江东父老怜爱我并拥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怜的意思计1分)

(2) (3分)我听说汉军用千金来悬赏购买我的人头,并给予万户封地,我就送你这个恩惠 吧。(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德的意思计1分)

6.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篇六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知识网络】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注意以下内容:

1.归纳概括的原则:

(1)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

(2)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

2.归纳概括的步骤和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提供选项的正误。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7.浅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训练方法 篇七

一、讲求方法, 把握套路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的知识含量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 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只有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些能力, 才能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发挥出好的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通过科学的训练来逐步完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读细读能力, 因为从高考现代文应试能力的训练角度来看, 精读细读不但是必须的基本功, 也是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精读细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吃透文章。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 局部理解, 最终完成整体把握、读懂吃透的目的。局部理解和把握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理解不了局部就无法把握整体, 而把握整体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局部, 学生在理解局部的时候不是片面的、孤立的理解, 而应该结合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去理解, 唯有如此才能够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训练的过程。

教师在训练学生精读细读能力的时候, 首先要精选一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然后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先阅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先理解局部到整体的内容, 第二遍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住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要求学生去看文章后面的问题, 结合问题去读第三遍, 这样不但为答题寻找了依据, 还能够验证自己前两遍所读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精读细读训练的时候, 要求学生先读懂吃透文章之后再去答题,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系统总结, 培养能力

近年来, 高考现代文阅读向着综合性、高层次的趋势发展,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重系统性、综合性, 要系统总结, 培养学生能力。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基础知识系统。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 仅仅凭借零散的知识, 所谓的阅读能力培养根本无法实现。

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 尤其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往往具有总结性, 是帮助学生系统归纳、加深理解的好材料。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归纳时切记不能够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词术语, 还要向知识的纵深发展, 细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意思和用途;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一些知识难点进行归纳与迁移。学生在归纳总结的时候, 一定要把难点弄懂, 理解透彻, 杜绝一知半解的情况出现。对于学生不能够自己弄懂的地方, 教师要耐心指导, 帮助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 把握阅读的内在规律, 从而使学生在形成基础知识系统化的同时, 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三、发散思维, 提高能力

知识是基础, 思维是关键, 教师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当笔者要求学生概括总结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还只是段意的累加, 或是在文章中找相关的句子进行拼凑。如何在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主要内容, 且对字数加以限制, 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学生们经常会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等。其实针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思维定式, 如叙事类文章, 可以按照“人+事件+结果”的格式来总结其主要内容。教师分专版分类别进行总结归纳, 找出规律, 反复练习, 久而久之, 能力就会培养出来了。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时讲求方法, 把握套路, 同时也要做到系统总结, 不能只为讲答案而做题, 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最终目的, 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的能力。长此以往, 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还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时要讲求方法, 把握套路, 同时也要做到系统总结, 不能只为讲答案而做题, 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最终目的, 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8.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八

(一)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C. 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D.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

2.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内容的一组( )

①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 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②④⑤D. ②③⑥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丰富其形象。

C. 最后一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但方以诗文遭祸,作者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宗”为名词作动词,译为“推崇”;B选项考查通假字的知识,“见”通“现”,译为“显现”;D选项考查古今异义,“遗像”不是今天理解的“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C选项考查的是使动用法,“从”应翻译成“使……跟从”,即带着。

2.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需注意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是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效果较好。同时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③是描述他的“侠”而非“隐”。故加以排除。

3.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一般是对文中某一句话、某一段内容的提炼概括,需要仔细找到文中相应位置的内容进行比对,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文中说的是“然方山子世有勋阀”;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4. (1) (他)年岁稍长,就改变从前的志趣,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路在当时干一番事业,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

(2) (他的家里)只看到周围空空的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自得其乐的神气。(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妻子,妻子儿女)

(3)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来到荒山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折节”“驰骋”“终不遇”的翻译。尤其是“驰骋”此处需要翻出引申义,不能翻成本义。(2)“妻子”是古今异义,“意”应译为“神气”。(3)注意“穷”的翻译和反问句式的翻译。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敲碎

B. 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戚:親戚

C.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植:竖立

nlc202309010829

D. 罪且及副元帅且:将要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段太尉超人胆识的一组是( )

① 今不忍人无寇暴死②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 无伤也,请辞于军④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⑤ 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⑥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①②⑥D. ③④⑤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郭晞军队无法无天,写白孝德慑于郭子仪的权威而不敢过问,这就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B. 段太尉与白孝德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太尉对整顿郭晞军队已成算在胸,这表现了太尉勇于任事、志在救民的品格。

C. 段太尉将郭晞的十七个军士斩首示众,这对打击郭晞的嚣张气焰虽说是必要的,但它却激起了军营的叛乱,造成了不该出现的紧张局面。

D. 本文采用衬托、对比、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把为了邠州人民而主动制止郭晞军队横暴的段太尉写得栩栩如生。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2)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

(3)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椎”为名词作动词,译为“用椎敲”“敲碎”;B选项考查文言实词释义的知识,“戚”不仅仅是亲戚的意思,应译为“悲伤”,例如“休戚相关”中的“戚”就译为“悲伤”;C选项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植”在这个语境中翻译成“竖立”而不是“种植”;D选项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且”在此处指“将要”。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可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同时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是说明自己的理由;②是段太尉对犯纪军士的处置;⑥是太尉对甲者的要求,这些都不属于“超人胆识”。故加以排除。

3.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一般是对文中某一句话、某一段内容的提炼概括,需要到文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内容进行比对,有的时候错误就出在对文中某一个词的解释上。此处错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学生要仔细比对。军营没有“叛乱”,“噪”是“大肆喧哗”的意思。

4. (1) 现在尚书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胡闹下去将要发生变乱,扰乱了天子的边防,将归罪于谁呢?

(2) 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仍旧安然自得。

(3) 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他出来听我说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恣”“为暴”“且”的翻译,还要注意“欲谁归罪?”是宾语前置句,即“欲归罪谁”,翻译时要调整语序。(2)注意“生人”“被”“因”等词的翻译,尤其“公理”一词不是现在的名词,“理”是谓语动词。(3)注意固定句式“奈何”的翻译,还有省略句“为”后省略了“我”,“白”是告诉的意思。

【《史 记》】

(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沟:挖沟

B.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陈列

C.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

D. 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师:像对待老师那样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取得井陉之战胜利原因的一组是( )

①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② 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③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⑥ 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A. ①③④B. ②⑤⑥C. ①②⑥D. ③④⑤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胸有成竹:仗还没有打就预料胜利。韩信不仅具体布置了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对此将士们很信服,拼死作战,最终胜利。

B. 背水一战:万人的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战术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见而大笑”随后竖起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出井陉口。

C. 谋略过人: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弃旗鼓,诱敌深入,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D. 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井陉之战表现了韩信知己知彼,據实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的特点。正如韩信自己所言“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nlc202309010829

4. 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2)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3)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A选项考查的是词类活用,“沟”为名词作动词,译为“挖沟”;B选项考查通假字的知识,“陈”通“阵”,译为“布阵”;不是“陈列”的意思,这就要去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注意积累。C选项考察文言实词的理解,学生需要根据词语的本义以及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购”在此处即为“悬赏”。D选项考查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师”在此处不是老师,而是表示“事”的方式,意为“像对待老师那样来侍奉他”。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解决这类题目需注意使用“排除法”,即找到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加以排除。同时还需要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要求,明确题目提问的角度。①这句话是广武君劝说成安君的话;⑥表现的是韩信的爱才、大度。这些都不属于“取得井陉之战胜利的原因”。故加以排除。

3.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段落和整體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D。这类题目错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要求学生与原文仔细比对。A项错,将士们起初对韩信的计策都不相信,原文为:“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4. (1) 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然后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2) 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

(3)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C。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注意“馈”“樵苏后爨”“宿”的翻译。(2)注意“假”“间道”等词的翻译,而“辎重”泛指一切军用物资,这点需要平时积累。(3)这一句出现了两个通假字“能”“罢”,分别通“乃”“疲”,为“竟然”“疲惫”之意。如果能辨识出这些常见的通假字,翻译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9.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九

(六)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

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

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 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27.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

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

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说“穷”。“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邑②怪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

(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2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②治③顾④以⑤铭

2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10.酒泉烈女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十

文言文阅读(19分)

酒泉烈女庞娥亲者,禄福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防备懈弛。

娥亲子澈出行,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娥亲既素有报仇之心,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怆然陨涕曰: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比邻有徐氏妇,忧娥亲不能制,恐逆见中害,每谏止之,曰:李寿,男子也,凶恶有素,如今备卫在身。汝虽有猛烈之志,而强弱不敌,愿详举动,为门户之计。娥亲曰: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夜数磨砺所持刀讫,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邻里咸共笑之。娥亲谓左右曰:卿等笑我,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

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愕,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娥亲乃挺身奋手,遂拔其刀以截寿头,徐步诣狱,辞颜不变。时禄福长汉阳尹嘉不忍论娥亲,即解印绶去官,娥亲曰: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 生以枉官法?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守尉不敢公纵,阴语使去,以便宜自匿。娥亲抗声大言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以启娥亲启:禀告。

B、阴市名刀市:购买。

C、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感激:感谢,激动。

D、娥亲视息世间视息:生存,隐忍苟活。

2、下列八句话分成四组,分别表现娥亲烈、义一组的是(3分)()

①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

②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

③扼腕切齿,悲涕长叹。

④便下车扣寿马,叱之。

⑤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⑥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⑦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

A、①③B、④⑦C.、②⑤D、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寿是个横行乡里的恶霸,从他身上可知当初社会上地主豪强嚣张跋扈到了何等程度。

B、李寿聚族相庆,激发了娥亲将内心的伤痛变成复仇的愤恨并付诸行动;文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娥亲决斗李寿前的准备,这是为下文蓄势。

C、文章将娥亲杀李寿的过程写得惊心动魄,酣畅淋漓,一个刚烈女子的性格便突显在读者眼前;语言简练,情节起伏波折。

D、文章中还写到了福禄长解印绶去官和守尉要她逃匿等一些环节,揭露了当时官吏徇情枉法的阴暗面。

第I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2分)

译文:

(2)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2分)

11.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十一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却认为未必可信。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城池,其曲在秦。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收回了和氏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赵国十五座城池,又设九宾之礼仪,斋戒之后才接受和氏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赵国城池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而不给城池,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和氏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宝玉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因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去了赵国的和氏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

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和氏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如果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和氏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成全他呀。

练习: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未敢以为信也以为:认为

B.皆厚怨大王厚:深

C.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柔和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B.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C.一胜而相如族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D.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对待和氏璧换取城池的问题上,肯定了秦国的做法而否定了赵国的做法。

B.作者认为蔺相如能保全和氏璧的原因是上天的成全。

C.这是一篇议论文,其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论证。

D.此文和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试译下面句子。

①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②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③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答案:

1.D。(“柔”在此句中应为“温良恭厚”意。)

2.A。(A中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起取独作用。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意为“用、凭借”。后一“以”是介词“因为”意。C中前“而”表假设,意为“假如,如果”。后“而”为连词,表修饰。D中前“固”意为副词“本来”,后“固”意为副词“的确”。)

3.D。(司马迁的文章从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而此文主要是议论,对人物只是一笔带过。)

4.译文:

①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②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扔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③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①天实置之置:安排。 ②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诬:诬蔑,诬陷。

B.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把……当作正义。 ②上下相蒙蒙:蒙骗。

C.①尤而效之尤:怨恨。②言,身之文也文:花纹。

D.①以志吾过志:标志。②且旌善人旌:表彰。

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死,谁怼②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B.①晋侯赏从之者②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C.①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D.①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②其母曰:能如是乎

3.翻译:

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③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④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答案:

1.B。(A中“诬 ”应为“欺骗”意。C中“文”应为“文饰”意。D中“志”应为“记住”意。)

2.A。(A中①“以”是介词,“因为”;②“以”介词,“用”。B中“者”都是“……的人”;C中“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D中的“是”均为代词“这”意。)

3.①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②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③.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④.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读后感悟:在人生旅途中,面对各种诱惑能坚守自我本色,实在是太难了。

送董邵南序①

韩愈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③仁者,皆爱惜焉。矧④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⑤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⑥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①董邵南,韩愈的朋友,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员。 ③勉力。④况且。 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译文 :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举:科举考试。

B.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适:到,往。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吊:安慰。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明:英明,圣明。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董生勉乎哉 ②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B.①连不得志于有司②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C.①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②夫以子之不遇时

D.①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②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翻译

①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②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答案:

1.C。(“吊”为“凭吊”。)

2.D。(D中的“而”全为表承接的连词。A中“乎”①为语气助词,“乎”②相当于介词“于”。B中“于”①表被动,“于”②为介词“和”。C中“之”①为结构助词“的”,“之”②起取独作用。)

3.①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②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魏国的信陵君锥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对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信陵君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保赵国,这是很大的恩惠了。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仓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信陵君答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指教。”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存:保全。

B.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德:恩德。

C.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卒:通“猝”,突然,仓促。

D.无忌谨受教谨:谨慎。

2.下面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B.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C.人之有德于我也 吾之有德于人也

D.唐雎谓信陵君曰 信陵君曰:何谓也

3.翻译

①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②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答案:

1.D。(“谨”应为“恭敬”意。)

2.D。(A中“之”均为主谓之间。B中“也”均表陈述语气。C中“于”是表对象的介词。D中“谓”,前者是“对……说”,后者是“说、讲”之意。)

3.①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

上一篇:政府机房信息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游戏主板和普通主板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