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024-09-06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6篇)

1.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篇一

《鹧鸪天 代人赋》教案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相关常识。 2、识记并理解生字、生词。 3、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不忘国家命运前途的思想。 4、背诵并默写本词。 教学重难点 1、词的上片“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简要分析。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做,体会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心境。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领悟这两句流露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来学习了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唐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描写春天的词。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初读熟悉全诗: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再范读。 四.研读与赏析: 1、题目解说 “鹧鸪天”是词牌,“代人赋”是题目,实际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文全解: 诗意:田里的桑树冒出嫩芽,邻居家蚕种已孵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斜阳映照着带有几分春寒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一只只回巢的乌鸦。 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 3、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思路点拨 (1)、“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2)、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 (3)、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4、寻找词中都写了哪些意象,便感叹谈他们的作用。 见“板书设计”。 五.小结: 这首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和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桑柔 嫩芽 幼蚕 细草}农村生活气息图 鹧鸪天 代人赋{黄犊 寒林 暮鸦 }勃勃生机 {山 路 青旗 }粗线条勾勒山和路 {荠菜花 桃李 }形成对比

2.《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篇二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的上片写送别。首先写道:“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即《阳关三叠》,它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彻”即透。“唱彻”也就是唱尽之意。词人在《阳关》之前加上“唱彻”,在《阳关》之后加“泪未干”,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离别伤感的情绪。

接着写道:“功名馀事且加餐。”这一句不是承接上句写“别离”之哀,而是转到写 “功名”之事。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词人,与陆游一样,特别重视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极力想在事业上建立功名。正如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明确表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在《水调歌头》中也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建功立业的思想极为明显。然而,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真是“馀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看,就在这一句中,词人不是说“且加餐”吗?加餐意味着什么?这里词人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意。所以说,词人说的“功名馀事”是愤激之语,是对朝廷对金屈膝求和的行为表示不满,是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激表现。词人接着写道:“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这两句看是写景,实则在抒情。上句“浮天水送无穷树”,词人首先是翘首遥望,天边的流水好似送走无尽的树色。这里,“树色”即是绿色。无穷无尽的绿色正如“芳草萋萋鹦鹉洲”一样,以绿色延伸来暗示分别不舍之情。下句“带雨云埋一半山”,这是说,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我们从这两句中的“浮天”、“雨云”感觉到阴霾的出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就为后面表现对人生仕途的感受作了铺垫。同时,情蕴其中,也表现了朋友远去而忧心忡忡。

下片接着上片而抒情。词人写道:“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对举。但要注意,这是两个偏义复词,前者侧重在“离”,后者侧重在“悲”。然而,“今古恨,几千般”,哪能只有“离别”是堪悲啊!这里,词人运用了反问语气,特别强调了自己对“离别”独有看法,也强调了人生曲折,仕途坎坷也是“恨”!紧接写道:“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上句化用了杜甫《梦李白》“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的诗意。下句化用了李白的《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诗意。在词人看来,朋友此去遭遇人事斗争比旅途遇到险恶更大。辛弃疾有这样的感受,正是词人所经过遭遇的总结。我们从辛弃疾的一生来看,志在极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就在兢兢业业工作中得罪投降派,几次被贬官。所以,词人这最后两句,不但包含了自己更多的伤心经历,而且表意含蓄,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的冲击力量。

3.鹧鸪天辛弃疾注音版 篇三

这首词得上片写得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得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得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得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觮”,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得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得壮举和抗敌得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得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得岁月之长及遭受得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得忆旧引出下片得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得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得吹拂能重新变绿,人得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得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得壮岁对照,和句中得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得形象,突出作者得理想与现实得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得政治悲剧,把上一句得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得地步。上万字得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得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得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得“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得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得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得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得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得:“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得小令词。

4.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赏析 篇四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辛弃疾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辛弃疾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之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之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当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辛弃疾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辛弃疾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里、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5.鹧鸪天·博山寺作辛弃疾赏析 篇五

作者: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6.鹧鸪天晚日辛弃疾诗词赏析 篇六

原文

鹧鸪天⑴

晚日寒鸦一片愁⑵。柳塘新绿却温柔⑶。若教眼底无离恨⑷,不信人间有白头⑸。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⑹,频倚阑干不自由⑺。

词句注释

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⑵晚日:夕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⑷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阑。同“栏”。

白话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这首词写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后,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文学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上一篇:庆祝中秋节策划方案下一篇:政治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