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2024-11-27

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得体会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走向的深刻揭示。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寻找实现梦想的道路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如何走上一条正确的民族解放、民族振兴之路?危机重重的近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先例可循,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各种救国主张都曾问诊中国,无论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还是“中体西用”,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或者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或者没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收场。就连开启了现代中国进步之门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最终失败。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在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坚强有力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探索之后,苦难深重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在同多种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双重的: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中国社会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没有动摇;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自信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强大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图富强的壮志豪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2.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二

一、培养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和近期具体目标

长远目标就是将来要实现的东西, 属于理想范畴, 近期目标是眼前要马上实现的东西, 属于现实范畴, 所以二者是统一的, 缘何?因为理想源于现实, 理想高于现实, 但是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具体来讲, 对于长远目标方面, 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民族精神是一种高尚而伟大的内在精神状态, 可以促进人生的发展, 是学生奋进的助推器。试想, 一个不爱国的学生和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的人他怎么可能为国家做出有贡献的事情呢?这个方面的正反面例子都很多, 不胜枚举, 比如, 邓稼先和钱学森在学生时代他们就是在爱国心和民族心的激励下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相反有的中国留学生一旦在国外取得一点成就就洋洋洒洒起来, 留恋国外生活待遇而忘返。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民族精神, 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 任何一方都有责任都不能推脱和懈怠。学校教育是核心阵地, 要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渗透于课内和课外教育之中;社会教育是实践基地, 社会要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典型示范;家庭教育是中流砥柱, 家庭的和谐温暖气氛中最适宜穿插爱国教育和民族意识培养。

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凡是有善良属性的事物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有恶毒属性的事物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正是如此, 要褒扬善行, 惩治和杜绝恶习,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观。

怎么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呢?我想第一个方面要让学生“从善如流, 疾恶如仇”。多向学生灌输善良的思想和善良的行为, 可以融化在教材、课外读物、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中;对于恶习恶行, 要抓住典型例子, 反复训导学生, 让学生来回反思, 找出危害和教训, 使之在内心深恶痛绝之。比如, 可以利用青少年犯罪中危害亲生父母亲生命的典型案例, 使学生明白这一恶行对自身、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和不良影响。第二个方面要加强“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教育。善是一种良好的美德, 淫是一种过度的恶行恶想。努力使孝道文化满天下, 致力让恶行恶想寸步难行于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情暖遍千家万户, 激发出人们建设国家的美好心情。形成正确善恶观的第三个方面要让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事虽小, 但积善可以成德;恶事虽微, 而累恶就能酿祸。要对学生时时刻刻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丝毫不能马虎, 同样, 家庭、社会和学校要三管齐下, 方能共奏使学生形成正确善恶观的和谐旋律。

三、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历史观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总还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正是如此, 才有了我们今天高度的文明。要让学生知道国际社会的发展简史尤其是我国社会的发展简史, 要让学生知道我国原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古代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曾星光闪烁, 璀璨夺目, 近代以来则由于闭关锁国而逐渐落伍, 国人被国际社会讥为“东亚病夫”。但我们的国家是优秀的国家, 民族是优秀的民族, 依然顶住列强的侵蚀, 最终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独立, 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坚强拼搏,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依赖于此。坚强而优秀的中华儿女从何而来, 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德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只有培养出一个个作为民族伟大复兴中流砥柱的合格国人, 圆梦万丈高楼般的理想才有了坚实的根基。承载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的德育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掀起的新一轮改革浪潮中有力地推动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位儿女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而作为承载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 尤其是学生的德育工作, 将为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起到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善恶观、培养学生合理的历史观三个方面出发, 简单谈一下如何从学生德育做起, 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德育,善恶观,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4.

[2]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3-07.

3.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的多维依据

相关重要论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珠海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时再次重申“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第一次正式提出来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但真正在党的文件、在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把“四个自信”并提,是在2016年6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坚定“四个自信”,而且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来源。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文化多维度,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充沛的依据和来源。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历经沧海桑田、风激云荡,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一枝独秀、世界唯一。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继续前进,让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从未来维度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美好愿景就在未来不远处等待着我们为之拼搏、为之投入。从理論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和源泉。从文化维度看,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历史传统和人文菁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光辉历程培育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工作作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两种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国家层面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弘扬先进文化、健康文化,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继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党高度评价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并要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让革命文化发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是超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学习、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

中国道路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道路汇聚传统的凝聚力、理念的感召力、制度的整合力、形象的亲和力,传达出自身的文化魅力。中国走出自己独立自主、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有其内在的文化依据。中国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产生了影响世界的重要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4.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关键越要坚定、奋进、搏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学好党史,在党史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民主集中,保持党内高度团结统一。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期,党内越是高度团结统一,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党要管党既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真知,也是我们党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推进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来,沿着党中央指引的“复兴”航向前行。在实践中要以党的政治生活为载体,以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为抓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还要重温历史

教训,牢记历史上那些因丧失组织观念而带来的惨痛教训,警钟长鸣,引以为戒。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扎根于人民。我们党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根本在于我们有人民的支持,人民始终站在我们这一边。要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多办民生实事好事。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境界,全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持之以恒地改进作风,继承和弘扬党在历史上积累形成的光荣传统,坚决抵制“四风”;要“一篙”也不松懈地开展反腐倡廉,防治结合,纯洁党的肌体,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为民环境,牢固血肉联系。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地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就能凝聚起人民战无不胜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任何国家任何人能阻挡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创新,不断武装头脑。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我们党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就被确立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科学、人民、实践和开放于一体的理论,深刻诠

5.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五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乘着“两会”春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阔步迈进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万丈高楼,基础为要;百业兴旺,人才为 先。“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大举措。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性激烈竞争、广泛交流的时代,国民素质是国力的决定因素,全民科学素质是科技实力的决定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群体,也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国家竞争力的大厦中,高素质的国民是大厦的坚实基座,基座不牢,一切便无从谈起。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快慢越来越依赖于全体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这也成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特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和实施各种国际性的和全国规模的计划促进公众提高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部门以及有关人民团体立项实施了许多旨在提高青少年和劳动者素质的工程和计划,这些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有些还形成了知名品牌。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实现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普遍提高的道路上来,我们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当前,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公众科学素养有关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精神,愚昧、落后现象依然存在,封建迷信、伪科学还有一定市场。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必须大力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按照《纲要》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将其列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纳入党政部门的业绩考核。各级教育、科技部门要把实施《纲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发挥主力军作用。广大干部群众都要把学科学、用科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作为增强工作、学习、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6.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知道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赏,视频、歌曲欣赏、辨析、连连看、举例说明等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在实际生活学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过程:

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思考:愚公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导入新课: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生活动:搜索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例、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等,提出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教师:出示以下图片:革命干部纺沙忙;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时的情景; 总理带头纺线线等让学生欣赏同时介绍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 学生归纳:

(1)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视频欣赏:载人航天人的动人故事

学生说说: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内涵: 教师强调:(2)、就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扬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发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发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学生活动:当堂训练连连看:

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

铁人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新时期

雷锋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辨析,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必要再艰苦奋斗了,观点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3)、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比较落后,要实现宏伟目标除了艰苦奋斗,别无选择。(4)、无论什么时代,艰苦奋斗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品德。教师出示:刘翔刻苦训练的事迹 学生谈感想; 引导学生归纳:(5)、艰苦奋斗是成就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必由之路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青少年中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有哪些?举例说明。结合我校的实际引导学生归纳:

 学习上缺乏勤奋、踏实的精神,害怕吃苦。

生活上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讲究吃喝、追求名牌服饰。 浪费粮食,缺乏勤俭节约精神。

 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于现状。

学生活动::谈谈现在和今后,我们中学生怎样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在学习上要做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2)在生活上要做到:吃苦耐劳,生活俭朴。

(3)在工作上要做到:不畏艰难,勤勤恳恳,意志坚强

学生活动:图片欣赏:食堂里面的剩饭剩菜,有你的身影吗?

教师强调:我们要在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中自觉进行磨练,把艰难、困难、挫折、失败都当作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磨刀石。

教学反思:导入自然,教学形式多样,有图片、视频、歌曲欣赏、辨析、连连看、讨论分析、举例说明等,教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能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整堂课知识点清晰连贯,重点突出,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分析说明,突破难点。不足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堂课永葆活力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7.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七

1. 课程特点与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八章, 涵括三大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道德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育人性特征。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 “养成”。养成非朝夕之功, 需要不断引领, 需要良好氛围, 潜移默化。在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 受时空局限, 一线教师在教室单兵单阵地 “作战”, 教学效果有限。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在信息化试点项目“基于云的立体德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基础上, 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 实施基于云的立体德育教学。

“基于云” 意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 依托云平台。 “立体” 有三层含义: ①教学内容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制素养、健康人格四位一体, 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 ②育人主体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各方力量, 通过富媒体齐发力; ③育人阵地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 线上线下共发声。利用信息技术连通课内与课外, 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2. 教材分析与专题设计

教材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包含三节内容: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计划4学时。在设计专题时, 考虑到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可以与 “中国梦”教育相结合, 因而把该章设计为两个专题 “让理想照进现实” 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前一个专题为理论讲授课, 讲授“人须立志” “如何立志”和 “全力达志”内容; 后一个专题为课内实践课,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3.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1) 知识层面: 使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 2) 能力层面: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3) 态度层面: 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意识, 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其中,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而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 “让理想照进现实”时, 虽然对理想信念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 但是通过多渠道调查的结果显示: 学生普遍缺乏方向感, 有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调查还表明: 学生希望能获得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希望更多与人交流, 得到自我展示的机会及更多的指引。

三、教学策略

1. 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以上对课题和学情的分析, 考虑到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认知会更易形成价值认同, 本专题授课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利用信息化平台, 运用多媒体, 组织翻转课堂教学。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和调查研究学习法。不同知识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法。

3. 教学活动设计

本专题中, 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需要接受的观念和形成的价值认同有: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设计。

四、信息技术

教学的开展与管理, 主要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老师利用账号开展导、教、管、评, 学生用账号进行学。此外, 还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革命纪念数字展馆等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平台。我们还对大学城空间平台加以特色利用, 申请账号建立了主题教学空间, 并把账号开放给校内和校外专家, 专家可以用此账号参与到德育教学中。除了空间平台, 我们还利用微信、QQ群组、微博等服务教学。

五、实施过程

专题学习实施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共包含七个环节。其中, 课前和课后环节, 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

1. 课前完成

( 1) 情景创设———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环境, 憧憬 “我的未来生活”, 并发布在自己的大学城空间, 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 2) 教师通过 “三问” (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 引导学生探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 3) 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在空间设置的项目学习任务, 完成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自主探究, 并将探究成果发布在大学城空间。

2. 课中完成

( 1) 分享和汇报课前完成的自主探究成果, 教师小结后, 学生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 2) 学生分组讨论视频案例: 2012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完成对讨论问题的合作探究, 交流探究结论。

(3) 教师总结。

3.课后完成

反馈与指导。课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完成空间发布的任务, 教师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 并有针对性地个体指导。

六、实施效果

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 学生信息搜索受限, 获知面较窄, 从而对问题的探究学习无法深入。利用信息技术, 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课前完成基本学习和初步思考, 课中攻克教学难点, 课后延伸练习引导养成, 从而获得了更优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对这种形式新颖、注重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专题教案

【教学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授课类型及课时分配】课内实践课 ( 2 课时) 。

【教学目标】

( 1) 知识层面: 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 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 2) 能力层面: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3) 态度层面: 引导学生树立起理想信念意识, 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教学难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应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三明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调查研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视频: 知识类 《百年潮·中国梦》《微宣讲之中国梦》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 新闻类 《焦点访谈———中国梦我的梦》, 案例类 《2012 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公益之星———徐本禹》, 史实类 《南京大屠杀》; 音频: 朗诵类 《七子之歌》、歌曲类 《我的要求不算高》 ( 黄渤) ; 图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 《印象华西村》;文档: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共产党宣言》、PPT演示文稿。

【教学要点】

( 1)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的实现无法脱离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告诉我们, 当国家民族积贫积弱, 个人幸福梦、出彩梦便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的结论。

( 2) 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 ( 中国梦教育) 。 “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 习近平语)

(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4)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应树立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的梦想, 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圆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有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 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需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韧的实干精神!

【教学环节设计】

(一) 课前

1. 情景创设, 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请结合社会环境, 憧憬你的未来生活。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2020年, 我______岁, 我是__________ (职业名) , ___________ (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

2049年, 我_______岁, 我是_________ (职业名) , __________ (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

2. 教师引导探究

核心: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三问: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3. 学生自主探究

思考A: 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_______。

思考助力: 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一: 登录大学城空间, 在线观看教师通过圈子推送的文档资料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视频资源《南京大屠杀》和图片资源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印象华西村》。

活动二: 人物访谈 “寻梦之路”。分别与自己熟悉的一位六十多岁、五十多岁、四十多岁、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的人交谈, 了解他们十八岁时的人生状态以及当时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憧憬。做成汇报材料 ( 可选择视频、音频、动画、PPT演示文稿或Word文档等形式) , 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 “思政德育实践” 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思考B: 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________, 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思考助力: 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 活动三。

活动一: 在线搜索视频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 带着以下问题完成观影。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 大国崛起是否有统一的模式? 中国崛起的道路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活动二: 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 在线观看视频资源 《百年潮·中国梦》《中国梦我的梦》《微宣讲之中国梦》, 学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

活动三: 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 在教研苑 “思政德育实践群” 跟帖, 汇报自主探究学习成果。

(二) 课中 (90分钟)

1.时间分配

导课: 教师开场白, 呈现教学目标。 ( 3 分钟)

分享: 我的未来生活、寻梦之路 ( 15 分钟)

自主探究成果汇报。 (20分钟)

老师小结点评。 (7分钟)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 35 分钟, 其中观看视频8 分钟, 分组讨论15 分钟, 结论汇报12 分钟)

老师总结。 (10分钟)

2.学生自主探究

成果汇报

3. 老师点评小结

导引合作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思考助力: 观看在线视频: 2012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4. 学生合作探究

(1) 讨论:①林俊德在癌症晚期, 仍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甚至都没有留时间跟家人道别, 你能够理解这样的选择吗?林老的选择让你想到了____________?②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代大学生读书为_______?

(2) 结论交流汇报。

5.老师总结

( 三) 课后

反馈: 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对自己之前的人生憧憬进行审视, 完成 “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未来生活”, 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 “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 “第一课堂”。

各班在教研苑 “2013 级思政德育实践群” 发起投票, 每班票选出两位“梦想之星”, 参与到年级 “梦想之星”的评比。

8.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28-0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居于引领地位。参观《复兴之路》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1]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一贯以来的优良作风。1929年,古田会议强调了要服从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延安整风时期,《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写道:“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2]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就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3]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4]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之一。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解读,可以从“全”、“严”、“治”三个角度进行内容界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治”是要害。“全面”指的是主体全面,覆盖面全。“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5]“治”是一种手段,包括如何治、怎么治等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目标的实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概念并非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当前,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外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制定引领未来发展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关键是靠党掌舵,靠党掌握方向。针对当前党内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缺钙”, 导致的政治上质变、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6]再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可能导致亡党亡国的后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成为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实行全面从严治党,以党风政风引领政风民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回应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如何实现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从九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以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二,党管治党一刻不能松懈;第三,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第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第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第五,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第七,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第八,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第九,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下面对这九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伟大复兴的明天。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要听从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核心地位。

第二,党管治党一刻不能松懈。“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在于落实管党治党的责任。

第三,補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坚定理想信念。这个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丰富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一刻都不能松懈。

第四,要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涉及到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加强对群团事业的领导、完善对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制度。

第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首要是拧紧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建设的开展要从顶层开始,健全长效的机制。

第六,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以制度做牢笼,依法依规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此来加强对党、权、吏的管理。

第七,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遵从党章、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确保纪律能够发挥作用,使纪律成为真正的带电高压线。

第八,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反腐倡廉工作不能松懈,惩治和预防的体系建设要不断健全,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不能放松,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设。

第九,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方针,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条道路上要牢牢依靠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方针政策,我们相信,它的道路虽是曲折的,但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J].2016:10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J].1991:796.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J].1991:812.

[4] 阮博.全面从严治党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6,01:144-152.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J].2016:105.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J].2016:106.

[7]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J].2016:107.

9.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九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力基础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国家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不断的在进步,先富裕的要起到带头的作用。

为什么要有中国梦

(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不缺梦想的民族。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让人动容。《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我们党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不正是2000年来的中国人梦想的实现吗?这‚五有‛里面包含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这‚五有‛实际上包含着更远大的梦想。在2020年的基础上,我们再用10到15年的时间做到‚五应‛:学有应教、劳有应得、病有应医、老有应养、住有应居。在‚五应‛的基础上,再奋斗10到15年,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做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乐养、住有宜居。这‚优、多、良、乐、宜‛五个字恰恰就是我们更高一级的梦想。

(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

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梦想,有了为梦想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两个不可逆转中,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三个百年梦想,在新中国逐一实现。第一个故事:梁启超的和平梦想。1902年,梁启超写了一篇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他在这篇小说中提出了一个宏大梦想:公元1962年正月初一,南京举行维新50年之大祝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召开,各国全权大臣在这里签署太平条约,并向中国表示祝贺。100年后的中国,我们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为我们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二个故事:百年奥运的梦想。1908年,一本名为《天津青年》的杂志向国人提出三个追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整整100年后,2008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完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深深印上了红彤彤的中国印。第三个故事:百年世博梦。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è)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在《新中国》中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又是整整100年,2010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创造和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的世界文明大展示,以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胜利载入史册。

(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梦想 中国人的梦想正是在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中不断得以实现的。新中国建立初期,人们的梦想就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一梦想在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过程中实现了。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梦想实现的制度基础。到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人们憧憬的梦想就是:社会主义,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梦想就是:多打粮多种树,尽快成个万元户。这些梦想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世纪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越来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人的个人梦想已经或者正在实现之中。

(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着中国对世界所承担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一直有一种梦想,就是要对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梦想又是与中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在1956年中共八大期间曾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比重的。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梦‛:再过四五十年,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一想法,毛泽东可谓是一生念念不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坚实基础。1978年6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时曾说: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认为,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1997年11月,江泽民在访问美国时指出:‚中国作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所以要进行百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要实行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变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以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这里,江泽民把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使中国梦的实现坚实有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强调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指出2020年的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要有什么样的中国梦

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1.在第一个百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了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大平正芳在和邓小平见面时,就问邓小平: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如何实现小康目标?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4年10月,他说:‚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他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八大报告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20年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的概括是:塑型、强体、着色、铸魂的中国。

(1)成熟定型的中国。使中国成熟定型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讲:‚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72制度定型、方针定型、政策定型,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嘱托。20多年过去了,十八大指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六型中国:第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第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等国。从量化的角度看,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美国只有5%)。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目前中国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为50%,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幅度降低外来技术依存度。第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五,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第六,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体魄强健的中国。第一,工业化的中国,用产业强体。工业化基本实现,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工业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1986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等著名人士的倡导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工业生产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迈克尔〃德托佐斯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调查了40多个制造行业的情况,于1989年提交了《美国制造》的报告。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国家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生产得好‛。其实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讲:‚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第二,法治的中国,用法治强体。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三,文化的中国,用文化强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第四,人才的中国,用人才强体。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五,民生的中国。‚五有‛的中国,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宜居;贫富差距缩小的中国,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一个体魄强健的中国应该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国。

(3)五颜六色的中国。第一,蓝色的中国:初步建设海洋强国。第二,绿色的中国。初步建成美丽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三,金色中国:GDP翻一番,达到90万亿元(约14万亿美元)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第四,红色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第五,青色中国: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设廉洁政治。

(4)铸魂的中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相比,核心价值观更加具象化、更具有直接现实生活性、更能够与大众的现实感受和利益相联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都要求不断破除社会中的种种特权,使人们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实现真正的平等。基本实现现代化

10.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十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诗人们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一定时代物质生活在精神领域的反映。

文化的作用与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有其自身特性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样也是生产力,具有商品的属性。文化所创造的效益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第四,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败之地。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难以巩固。

11.蔚蓝世纪的伟大复兴 篇十一

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如此的厚重,不管是徐闻古港——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口荡漾的海浪,还是用来祭海神的南海神廟上摇曳的香烟,以及“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屈大均《广州竹枝词》)的商贸繁盛之地十三行,或是“西来初地”,或是不久前重见天日的“南海一号”沉船,仿佛都在述说曾经的辉煌。

这个伟大的航道,是根植于广东海洋文化的产物,它带上了广东有别于内陆的海洋文明特质,万顷波涛,开风气之先,惊涛骇浪,汇百商于斯。这里有160年历史的黄埔船厂,有中国船舶第一股的广船国际,有成功地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柴油机的广州柴油机厂(前身是协同和柴油机厂)……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两千多年的航道,从根本上影响了广东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

伟大复兴

对于海事船舶行业而言,华南区域沉淀得太久了,这不仅与华南的经济规模不成比例,更加与日益繁荣的东南亚贸易不成比例,东盟在行动,跨边境的铁路、陆路甚至空中交通都在飞速发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跟上经济飞速发展的脚步?

我们太需要一些利好因素的刺激了,可是,在今年,全国航运造船行业遇冷,中国造船行业面临产业严重过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

抱团取暖?还是抱冰取暖?本刊在今年第一期中,便表达了鲜明的观点:此路不通,请君绕道。

收缩经营,等待复苏?这无疑于是在北风中呼啸的寒号鸟,总会冰冻在哪一轮的寒潮中。

我们该何去何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习近平

全球最繁忙的航线在东南亚,粤港澳是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航运船舶集散地。——这是天时。

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批复已经过去一年的时间,这里已经吹响了南海海域开发的号角,光是石油气开采所需要的设备及相关配套的制造维护,就是一个近乎于天文数字的份额,渔船、游艇、海监等等还不在此列。——这是地利。

这里还有属于整个世界的广州国际海事展,不分地域的人们在这里自由的交流、合作,众多的订单、技术、资金在这里汇集。——这是人和。

如同年初第一期所做出的判断一样,我同样在这里断言:伟大航道必将由这里复苏,海事船舶行业的伟大复兴必定在这里得以实现。企业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争取在洗牌之前获得好的位子,赢得无比灿烂的未来!

12.实现伟大复兴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代表的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及前进方向,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立足我国实际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双重含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是指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道路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是在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基础上开始的。

1.近代中国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 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 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课题。

(1)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 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苦难。

从1842年至1901年, 清王朝与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订租威海卫专条》、《广州湾租界条约》、《胶东租界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国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失去了大量领土, 主权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榨取地, 成为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和疯狂瓜分中国的“狩猎场”, 成为帝国主义的“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对政治、经济、军事主权的出卖, 将中国拖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屈辱苦难的近代中国将何处去?中华民族将何处去?

(2) 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 在黑暗中寻路, 在危难中图强, 在探索中走上了救国图强和民族觉醒的道路。

1839年~1840年, 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关于各国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材料, 其中最主要的有《澳门月报》和《四洲志》。受林则徐嘱托, 在《四洲志》基础上, 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 (共100卷) 撰写工作, 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主流, 它浴血奋战14年, 虽然最后失败了, 但它却强烈地影响了新加坡、印度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太平天国用鲜血换来的教训说明, 农民阶级虽然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但却不能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的斗争引向胜利。

洋务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结束, 其主要指导者是奕集团的桂良等人和汉族地主军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组成, 主要活动是求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创建近代海军, 求富——发展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学习西方的风气进一步打开, 它客观上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过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它培养教育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加快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洋务派想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之花, 来嫁接封建主义之木的做法, 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容闳、王韬等人, 他们的维新思想主要是抵御外国侵略,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发展民促资本主义工商业, 革新政治, 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君主立宪制。早期改良维新派的思想虽然代表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但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要求独立、自由、富强的愿望, 为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世纪90年代后期,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等人, 他们的维新思想主要是宣传西学, 批判封建旧学, 设新式学堂, 要求改革内政,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实现君主立宪制。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救亡运动,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促进了思想解放,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方案是不能救中国的。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解决中国民族危机的一种尝试。在反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 义和团表现出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形不成强大的阶级力量, 没有提出正确科学的政治纲领和斗争方法, 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1911年的武昌起义, 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历史性转折。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辛亥革命是中国在亚洲最先推翻了帝制, 促进了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标志着二十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但南北议和与袁世凯窃国, 又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历史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也表明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也说明在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2.现代中国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建立了新中国,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华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完成了自1840年以来对于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为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下, 坚定的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 快速向工业化迈进, 并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提出了要以苏为戒, 从中国实际出发, 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现代中国革命史证明, 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在当代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以经济特区的设立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确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要求,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光辉范例, 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 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 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是中国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和活力得到空前释放的时期, 是中国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 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政治建设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不断完善和发展, 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加强, 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文化建设方面,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事实雄辩地证明, 在当代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安康、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使中国人民以更加昂扬、更加自信的精神面貌, 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在当代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共党史, 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即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并将实践经验进行升华, 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 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 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进步和伟大觉醒, 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 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内容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 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构成一个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苏共亡党之前, 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 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竟占85%。”“问卷调查”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苏联、东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确有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 但归根到底, 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路线, 错误的方针和政策, 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的。”

反思苏联、东欧崩溃, 从反面给中国共产党上了深刻一课, 这就是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是指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同时, 也为十七大召开前理论界和思想界一些不正确的“左”的思想倾向和“右”的思想倾向在识别澄清上上了生动一课, 这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我们要始终坚持、倍加珍惜和永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 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摘要: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词:民族复兴,国强民富,社会和谐,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2]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48.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70-147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44.

[6]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67.

[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42.571.

上一篇:光纤通信知识点总结下一篇:数学微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