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12篇)
1.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一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建平中学西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建平中学西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漫步在我校校园,“请讲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等醒目标语随处可见,人人讲普通话,个个用规范字已成为我校师生的行为惯,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巩固、发展、深化、提高”为工作方针,认真落实省、市、县语委各项工作部署,扎扎实实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工作,做到了“三纳入一渗透”:一是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要求;二是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三是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纳入师生考评、考核工作并通过制度加以保证。同时注重把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使语言文字工作不留空档、不留死角。
一、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将其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学校所有的领导成员均能坚持讲普通话、用规范字,能发挥表率作用。
根据学校的管理特点,学校确立了“条块结合,全校联动”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思路,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各条线路——德育活动、团队活动、食堂用语用字、红领巾广播室等,各条线路积极配合,高效开展工作。校长亲自担任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总体规划符合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语言文字各项工作的落实;全体语文教师负责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训练,少先队大队部协同各班推普委员做好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情况常规检查及评比。
二、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工作,学校遵循国家语言文字方针,在市、县语委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以全体语文教师为龙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规范语言文字的宣传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查错纠错活动和普通话宣传活动,同学们认真查找、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学校反馈。
2每年推普周周一的升旗仪式由校长作语言文字规范运用的专题讲话。
3全校各个年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具体活动,如低年级的写一手好字比赛、阅读比赛、作文比赛等,中高年级的名著阅读比赛、电影读后感征文评选、手抄报评比、朗诵比赛等。
4每年推普周有专项工作总结,并对成绩突出的师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三、学校在加强组织管理,注重环境影响的同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在师生学习生活中加以渗透,潜移默化。
首先,明确教学规范。教导处对“各科教学都应加强对学生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和“作业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贯彻要求,并对教师自身语言文字的运用明确规范。同时,注重发挥语文教学的龙头作用,各备课组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写字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前的三分钟口语表达训练贯穿于各个年级段,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相对较强。
其次,加强师资管理。学校要求所有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均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语文老师最低二级甲等,其他学科教师二级乙等及以上,教学辅助、后勤人员按国家公务员标准达标。课堂教学对教师普通话和规范使用汉字的考评采取领导下课堂听课、教师互相听课、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等方式进行。
再次,强化学生管理。学校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和文明班级考核以及各类评先条例中,明确强调了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要求,对公开场合不使用普通话或语言不文明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各类评先资格。
2.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二
一、草根式研究遍地开花,凸显一个“平”字
组建“学校教科研发展智囊团”,广开言路,积极采纳教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由教研处牵头,创办泊四中教师QQ群和教研专用邮箱,借助网络教学研究平台,加强教师信息交流,实现教科研工作的开放性。积极推行动态教研,凸显亮点。在科研实践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尽量让教师多渠道汲取营养,提高水平,并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及时将新精神和新理念传达给其他教师,这样,扩大了培训面,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收获。
针对近期发生的“群殴教师”事件,学校开展了“怎样去关爱学生”这样的“小切口”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懂得,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张丽莉那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难留给自己;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崇尚爱的教育。提倡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开展“师爱”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教师对学生付出了爱,但只有20%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这说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过激教育方式学生并不买账。在研究中教师树立教育忧患意识。有的教师指出,日本某学校实行“第二师”制度,专门有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及时给学生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进行聚焦课堂的小课题研究,凸显一个“短”字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打造高效课堂,不能摆花瓶做样子,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率。现在学校班容量过大,有一部分班级人数过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课上有着有梯度、分层次、高密度的知识点配置,力求科学而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还是大打折扣。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收获呢?教师进行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分组教学”研究。每班设10个小组长,每个组长承包10个学生,负责各方面管理,同时及时和教师对话,汇报问题。采取盯人战术,对学科知识点一盯到底,力争人人过关。实现堂堂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主任经常开展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现在学校给各班配置了电子白板。于是,部分教师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电子白板应用与学生视力保护研究”。尤其是第二个研究课题,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欢迎。他们也纷纷献计献策,积极投入研究中。
这样的研究耗时短,见效快,适合推广,很受欢迎。
三、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小主题研究,凸显一个“快”字
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着重抓好三个点,一是有主题。这个主题是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课题。二是有一堂实践课。一节能反映课题研究思想、解决课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教学探索课。三是有一次研讨活动。一次由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研讨,让课题研究内容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之中。研究主题从学生的学习中产生,从教师的教学中产生,让教师的思想认识在碰撞中激起争鸣。并把研究成果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滑坡屡屡给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开展“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主题的行动研究,以期让社会上少一些“李天一现象”。设计一系列周期短、易推行、见效快的教育教研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促使学生增强文明意识和爱校意识。参观“军屯惨案”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倡导节约教育,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根粉笔、一张纸,保护好课桌、凳子、笤帚、簸箕。边研究,边推进,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了良好成效。
3.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区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要走高端办学路线更离不开科研的支撑,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科研。“依托科研创品牌学校、借助科研打造名师”是新课程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发展思路。通过科研提升学校品位,通过科研打造名师,立足“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学”的教科研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教科研工作方式,可以很好地营造教科研氛围,形成人人积极投身教科研的喜人局面。如果我们能明确完善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及骨干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关注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切实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一定能打造出教育科研品牌。
一、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强化基础性
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离不开基层学校,离不开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那么如何加强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引领基层学校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并为基层学校“出谋划策”呢?我认为:教科研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其坚实的基础。而教科研的基础就在于它要有一支过硬的教科研团队,有一种贴近教学的“草根式”研究方式,有一套科学的科研管理策略。如及时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等等。只有做好了基础性工作,迈好教科研每一步,才能获取有效的研究原始资料,才能更好地进行提炼总结,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而有时人们往往因为追求短期效应,而采取头大、中间小、尾巴大的科研方式,就是开题轰轰烈烈,研究过程草草了事,结题前闭门造车,鉴定倒也轰轰烈烈。这种“假大空”的教科研方式“扭曲”了教科研本来“清秀”的面目。没有了基层学校的生龙活虎的科研活动,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便成了一句空话。
必须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建立一个能够“战斗”的科研团队是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基础。但有时人们往往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教科研工作只是科研人员的事情,其他教师只是“看客”而已,如此教科研完全失去了它的研究意义。学校需要加强群体科研氛围的营造,积极引导、鼓励那些在教科研方面有积极性、有专长的教师组成各具特色的教科研团队。比如,研究学校发展的团队、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的团队、研究课堂教学的团队等等,让每个老师都带着满腔的科研热情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作为区域或学校都要建立教科研人员资源库,充分发挥专家、骨干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才会让教师产生一种教科研的成就感。
必须坚持“草根式”科研。“草根式”教科研是基层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有的学校追求那些假大空的课题,偏离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把教科研当成了学校的“贴金”工程。学校的教科研必须要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必须产生“生产力”,必须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科研指导部门必须指导基层学校走“草根式科研之路”,帮助他们从案例式教科研开始,从专题研究起步,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用科研的眼光和方式去分析、探索、反思、总结教科研事件,最后进行含金量高的课题研究,逐步提升科研水平。“草根式”教科研还在于它务实的工作作风,像草根一样扎根于土壤,教科研需要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活动。一步一个脚印。有了这样的精神,教科研的工作方能呈现良性发展。
必须建立一本科研台账。建立科研台账是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的一个“抓手”。其主要项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科研行事历、教科研活动记载(包括录像资料、沙龙记录等)、阶段分析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教科研工作不能是一笔糊涂账。有的学校教科研材料不具备原始性、过程性、真实性,往往是在鉴定时,临时“艺术”加工的,这怎么可能具有说服力呢?建立教科研台账至少有四大好处:其一,行事历便于掌握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其二,各个阶段的资料便于了解我们的存在问题和成功之处;其三,原始资料能帮助我们在阶段总结或撰写结题报告时很科学客观地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其四。活动录像等资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要强化该项工作。使之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一线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
二、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强化实践性
教科研重在行动、重在践行。教科研工作离不开“活动”的支撑与促进,离不开展示的平台。通过组织主题性教科研活动,如指导性调研活动、开题活动、案例剖析、沙龙论坛、网上沙龙、经验交流会、研究结果鉴定、研究成果发布会、课题研究展示等活动,可以锻炼人、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展示成果、也可以推广研究经验。这些都是使教科研工作富有生命力的做法。
指导性活动。教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基层学校的重视,也有一批具有科研热情的教师群体,但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科研知识和研究方法策略。开展指导性活动,我们可以用教科研专业理论和经验来指点和引导基层学校和一线老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这类指导活动,要求指导人员必须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同时还要有倾心和热情的辅导。此类活动主要有:第一,前期调研性的活动,通过调研从而确定能突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课题;其二,开题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通过对研究方案与实施方案的解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帮助实验学校与老师找到研究方向。掌握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研究过程中的案例式指导活动,通过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剖,帮助实验老师消除“路障”,修正实验内容,提炼研究成果。
塑师性活动。塑师性活动其本质就是为了打造名师、推广优秀教师、促进骨干教师成长,推进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缺乏名师的引领,缺乏一种名师效应,开展教科研活动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像元锡市锡山区的“雁阵高飞——锡山区优秀青年教师推介会”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塑师活动,影响深远,反响非常好。那我们如何进行塑师活动呢?其一,必须与教科研“挂钩”,也就是通过组织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会、通过开设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班、通过组织个人研究课题(或专题)的开设,通过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使他们的名更“响”。其二,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上舞台“亮相”,让骨干有比较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的先进教科研经验介绍给大家。我们不能仅为打造名师而搞活动,而是通过他们提升全区的教师素养,用骨干教师的良好形象去影响他们,促进所有教师的素养提高。
会诊性活动。“会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
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我们将“会诊”迁移到教育科研中来,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透过“现场会”、“与名师面对面”、“解决疑难问题式沙龙”等活动帮助一线学校与老师解决问题,以科研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组织的“专家引领——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辅导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教科研活动形式,这种教学辅导蹲点研究活动很有创意。这样的会诊式活动可以采取组织专家成立评课组认真聆听老师的家常课,然后及时以学科为单位将听评课意见反馈给学校相关学科的领导与各年级教研组长;再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组参与和评课人员面对面的沙龙互动研讨,各学科组将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的一系列困惑都整理后呈现出来:专家评课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解析,帮助大家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的实施等有更深入的理解。类似这样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草根化教学辅导研究活动,给参加活动的各方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通过不断实践、追问、反思、提炼,必将促进老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示范性活动。示范作为一种榜样式的展示与引领,能为进一步推进“课型”研究,增进广大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促进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员每学期面向所在区域教师上课题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非常必要。无锡市锡山区的“教研员上课题研究下水课活动”始终坚持如一,在全区产生非常好的影响、获得了很好的连带效应。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不能光上上课,还可以根据研究课题和相关学科组围绕一些专题性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共话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透过一些主题性的示范性课型研讨活动,借助“教研员与教师一起上课”,创设一个教研员和教师平等对话、真诚交流的教研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促使广大教师明确课改方向,帮助他们辨明课题研究的路径。
网络性活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推动教育科研工作,是我们每个科研人员都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性活动就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视频会议、视频科研展示活动、网上开题结题活动、网上博客、专题沙龙等活动形式构筑一个展示平台,这样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能,节省人力和财力。锡山区着重开展了以下一些网络性活动。(1)进行网上开题、结题。凡是区级课题一律在网上统一开题。平时学校及时将研究材料上传课题网。当研究成熟时,将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上传接受区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鉴定、验收。市级课题则采取集中举行开题活动,省级包括省级以上课题单独开题。(2)开设网上科研博客。就是每个学校每个课题都必须建立独立的课题研究博客,及时上传相关研究资料。(3)举办网上科研沙龙。对一些研究课题、或举行的一些教科研活动设计一些讨论话题,组织老师积极参与网上沙龙活动。(4)采取现场直播的视频方式,把这样的活动扩散到每所学校,包括村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这些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使全区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三、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凸显创新性
教育需要创新,教科研工作更需要创新。如何使我们的科研工作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狭隘的经验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从而使我们的教科研工作走向视野的敞亮和宽广,使我们的教师走向精神的丰富和厚重,并享受科研的快乐和幸福,这是科研工作追求的目标。
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科研管理方法必须创新,守旧没有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量大,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要想在短期内发挥科研效益,就必须提升科研效率。过去从立项到开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大降低了课题的实效性。要想顺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就要改革教科研管理方式,就必须创新课题管理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课题的开题(结题)方式。来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效益。一是通过集约式开题,来缩短课题开题周期;二是建构课题管理网站,采取网络课题管理方式,进行区域课题网上开题(结题);三是可以采取会议式集体开题(结题)。这样的管理方式大大减少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无关影响因素,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负担。
科研培训形式的创新。科研培训形式的创新是科研焕发活力、取得高效培训效益的关键。以往单一的“讲解式”培训方式往往降低培训效果,参与教师也是各行其是,没有真正参与。因此,改革教科研培训形式就显得很重要了。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们摸索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一)“主体参与式”的校本培训形式;(二)“主题沙龙式”网络培训形式;(三)“专家引领式”培训形式;(四)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式培训。(五)现场活动式培训形式;(六)视频会议式培训形式。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能够较好打造科研型高层级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科研教师的资源库功效。可以组织本地区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及市、区学科带头人以各种课改话题或课题研究问题组织培训。就拿高层论坛来讲,可以按重点发言、对话论谈、专题评点等程序顺次进行,并由特级教师、教研员担任专题点评。无锡市锡山区举行的“追求教学艺术,让课堂更精彩——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就是这样一种形式。论坛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经验、教训、案例、观点在分享中得到展露,理念、方法、风格、效果在碰撞中得到呈现;在这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理论也有实践,有传承更有创新;在这里,心与心在交流中靠近,思维与思维在碰撞中提升。这样的高层论坛具有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的特点,实现了整体和谐,是锤炼理念、锤炼思维、锤炼语言的很好的机遇。透过这样的活动必将使课堂教学从技术到技艺最终走向艺术,使教师修养和人格在教学中得到艺术地升华,让有限的课堂教学生命更宽、更厚、更精彩。
学校科研特色的创新。“科研兴校”是“特色立校”的催化剂,只有走“科研兴校”之路才能让学校迈上特色化发展的快车道。而有的学校缺乏这种依据科研进行特色学校创建的意识,使得学校没有了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课题,缺乏了一种高品位感与品牌感。在我们锡山区,狠抓科研特色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共识与努力方向。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特色课题,比如版画、锡剧、国际象棋,还有小足球、独轮车、“养正”文化、双语特色等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特色科研氛围的形成,也建构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
4.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四
西校〔2008〕332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关于
岗位转换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 《西南大学关于岗位转换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试行办法》已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西南大学关于
岗位转换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试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岗位转换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人[2007]4号)和《西南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西校[2007]36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岗位结构比例标准,规范设置和调整各级各类岗位,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教师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之间的岗位转换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情况。
第三条 根据岗位调整或变化情况,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进行岗位转换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
第二章 岗位转换
第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本人可以申请岗位转换: 1.转入岗位有空缺;
2.符合转入岗位的任职条件和基本要求;
3.符合转入岗位的学历要求,转入教学科研岗位者,原则上应有博士学位或本专业最高学位;
4.具备转入岗位的工作能力。第五条 岗位转换的审批程序:
1.提出申请:本人提交岗位转换的申请;
2.初步审核:转出单位、转入单位提出初步意见,报人事处审核。
由人事处征求有关职能部门意见,若原岗位或转入岗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者,须经过党委组织部、学工部审核;若申请人为副处级及以上干部者,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部审核。
3.能力考核:经初审同意转岗者,由人事处通知有关单位进行能力考核。
转入专任教师岗位者,由转入单位、教务处及人事处考核;转入专职科研岗位者,由转入单位、科研处或社科处及人事处考核;转入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者,由转入单位、组织部、学工部及人事处考核;转入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者,由转入单位、相应职能部门及人事处考核;转入管理岗位者,由转入单位、组织部及人事处考核。
4.领导审批。根据岗位聘用有关规定和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进行审批。
5.学校发文备案。
第六条 原则上学校每年集中受理一次岗位转换申请,与每年岗位聘用工作同步进行。因组织安排调整岗位或干部任命调整岗位者,可同步进行岗位转换,无须履行上述手续,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部或人事处发文备案。
第七条 学校应从严从紧掌握岗位转换,原则上转岗人员不
得再次申请岗位转换。
第三章 专业技术职务转评
第八条 转入管理岗位者,确定相应的职员职级后,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转入档案管理。由管理岗位转入专业技术岗位者,可按正常晋升各级专业技术职务所需的工作年限、学历要求、业务和科研工作等评审条件申请转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第九条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与所聘岗位类别不符者,应办理专业技术职务转评手续。
第十条 达到规定条件可申请转评专业技术职务,仅转评与原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相同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一条 转评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1、转换岗位以来业务方面达到转评现岗位评审同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
2、科研成果是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以来与转入岗位工作相应的成果;
3、达到评审同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其他要求。
第十二条 转评专业技术职务,可不再要求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外语和计算机合格成绩。以考代评的专业技术职务,需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合格成绩。如国家和重庆市有要求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转评专业技术职务,按照我校评审同级专业技术职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转评专业技术职务后,方可申请晋升转入岗位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五条 晋升转入岗位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所需的任职时间,从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获得时间算起。
第十六条 学校每年集中受理一次专业技术职务转评申请,与每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同步进行。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人事处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从发文之日起实行。
附:1.西南大学岗位转换审批表(可在人事处网页下载)2.西南大学教师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审批表(可在人事处网页下载)
主题词:人事 岗位转换 职务转评 办法 通知 西南大学办公室
5.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五
一、课题研究蓬勃展开
本学期,x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重点研究课题《中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和《职教课改视野下中职生错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双双通过了省、市专家组的开题论证,同时,南通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结题鉴定。同时,学校积极启动省市“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申报工作,两个课题《职教课改背景下中职英语生活化再造的实践研究》、《错位发展视野下中职基础课程项目多样化的实践研究》已完成了申报评审书的撰写,交至市教科室。同时,有十多个课题申报南通市、海门市“十二五”立项课题,申报数量之多创历史之最,学校课题研究已蔚然成风。
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学校“十一五”课题的成果持续发酵,在“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的评选中,崔志钰被评为省教科研先进个人,薛辉校长主持的课题获评南通市优秀项目,学校申报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案例顺利通过了省市的审核,已上报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案例,此外,学校还申报了x省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二、教学研究硕果累累
教育科研必须立足课堂教学,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学期,在海门市“两课”评比中,学校共有7位教师代表海门市参加南通市“两课”评比活动,在南通市“两课”评比活动中,我校有一位获一等奖(第一名),三位教师获二等奖,三位教师获三等奖,在x省两课评比决赛中,崔志钰荣获省计算机应用基础级别示范课第一名,再创学校历史。
由于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得到了市县领导的高度肯定,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第二届南通市职业学校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的评选中,薛辉校长被评为南通市职教英语中心组组长,施晓东、张永辉、崔志钰、杨娟、施黎华、宋文兵等7人被评为中心组成员,并积极协助市职教英语、计算机中心组开展工作,在新一届海门市教育骨干评选中,我校有三人入围学科带头人,八人入围骨干教师,两人入围教坛新秀。
三、教育宣传成效显着
本学期,教育宣传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累计在x职教网、南通教育网、海门日报教育周刊、海门教育、海门教育网、海门电视台进行报道10多次,使学校的每一次中心活动都能在第一时间被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知名度,使众多的教育人听到了厂三职高的声音,
四、常规教研常抓不懈
坚持了两周一次的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坚持了组内公开课的集体评议制度,开展了学校精神大讨论活动,组建了厂三职高书友会,教师的教研意识明显增强,以微型课题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局面正在形成,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了新突破。
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功利性太强,专业发展后劲乏力;教科研在理论探寻和实践求证方面还很薄弱,献计行政决策的意识和能力还很弱。
6.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六
××小学
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镇中心校的指导下,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为主题,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的和责任感,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首先,在观念上,打破以往以“课本”为中心的教材观,树立生活即教材的课程理念,把教材看作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范例,把学习外延与生活外延等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我们还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探索的天地。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从旁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上永远的主角。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提倡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各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变教师的“导学”为“学导”,加大放手力度,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另外,在课程评价上,由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的功能,注重全面评价、过程评价、定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师生不断改进教与学,在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1 价值观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为进一步将理论学习和教科研实践融为一体,我校以读书、教师培训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1)读书。我校开展“研读教育名著,与专家对话”的读书活动。在阅读好的书目时能够及时交流心得体会。组织教师将读书所得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写出读书论文、心得、读后感等,并积极向报刊投稿。本里我校刘平、钟翠等老师的多篇文章发表。
(2)教师培训
为增强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通过积极组织教师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业务水平,本学期我们根据镇中心校的安排,认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听课活动,外出听课后,我们要求外出的教师认真写一份听课心得或上一节移植课,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我校先后派出了多位老师外出学习。
(三)、以教科研为先导,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这项工作的优劣成败,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领导注重以教科研为先导,强调向教科研要质量,把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作为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校领导科研意识强,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反复宣传和强调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在制定和实施学校近、远期工作规划时把教科研工作置于核心地位,并把 2 这一工作纳入对全体职工的考核评比范围。在学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设立教科研成果奖,建立起积极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四)、追求实效,教科研工作初见成效
本学期课题组成员继续按照课题实施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实验研究,重点做好了形成性材料的填写、收集及阶段性成果的鉴定、小结等工作,并鼓励广大教师继续申报县市两级课题.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多次撰写论文和教学设计、方案。参加市、县、镇的论文竞赛。每次论文竞赛,学校都做好宣传发动、审稿、改稿等工作。一学期来教师发表、获奖论文、教学设计等3篇。我校还将在下学期加大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的力度。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研读并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撰写、发表更多的教育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加强教案更深入的研讨,对每节课的成败进行总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引导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文化底蕴。
3、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形成专题论文。
7.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七
一、推行“校本式”教研策略, 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课改实验能力
“校本式”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是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 是教学研究制度的新亮点。专家研究表明, “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此, 笔者认为, “校本式”教研的概念可以归纳为: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与办学实际, 以教师为主体, 借助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利用有关教育科研方法, 自主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教育科研活动。因此, 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 “校本式”教研具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其一, 可以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其二, 可以促进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总之, 笔者认为, “校本式”教研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的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 是课程改革推进最有效的策略, 也是学校提升整体课改实验能力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四年多的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推行“校本式”教研策略方面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制订校本教研规章制度。几年来, 我们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意见》。同时, 制订了《中小学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估细则》、《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考评表》等。以制度来改进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 切实提升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水平, 从而在制度上确保“校本式”教研策略的实施。
二是组织校本教研示范评比。由于“校本式”教研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所以, 根据校本教研示范校评比的有关制度, 我们颁发“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比的通知”, 组织了两年一次的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评比, 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组织学校教研组的评比。学校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校本式”教研工作开展的最基层组织。它在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在我市进入课改实验的第一年开始, 我们就定期组织学科教研组长进行培训。之后, 还定期组织对学校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教研组长的培训与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评比, 为“校本式”教研策略的推进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实行“联动式”教研策略, 发挥各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合作作用
传统的教科研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单向传递式, 就是由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单向交流。这种“单向式”的教科研工作不利于多数教师的共同成长。在课改背景下, 为了尽快提高广大实验教师的实验能力, 保证课改实验的效果, 我们认为, 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变“单向式”为“联动式”:就是要实行县 (市) 、学区 (或片区) 、学校三级教科研联动, 利用固定时间分别组织县 (市) 级、学区 (或片区) 级的教科研活动, 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 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等形式, 探讨课程标准的适应性、实验教材的可行性、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相关性。并且开展“每师一课”、“每校一章”、“每区一门”的“联动式”教研活动:“每师一课”就是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人人参与校级的“说课———上课———评课———研课”等教学活动;“每校一章”就是体现各校的集体教研力量和学科优势, 集合各方优势和特点, 促使学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每区一门”就是一个片区集中突破一门课程的研究, 最终通过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沟通, 然后共同形成研究成果。
课改实验以来, 我市一直在促进联片教研这项工作, 以促使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强带弱, 以强促弱, 校校联动, 携手前进, 形成“纵向深入、横向互联、由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局面。具体做法是:
一是颁发联片教研工作意见。为推进课程改革, 深入开展联片教研活动, 提升全市教科研工作水平,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我市在课改实验开始的第一年, 就颁发了《关于加强联片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意见》, 召开了全市联片教研工作会议。为全市联片教研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一个有效性的意见与工作思路。
二是构建联片教研树状网络。构建县 (市) 、学区 (或片区) 、学校三级教科研网络, 是实行“联动式”教研策略, 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机构保障。几年来,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 促进学区建立了教研网络。到目前为止, 我市构建的树状教科研网络已遍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90%以上的中小学。
三是组织学校联片教研活动。组织校际交流是开展联片教研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也是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 课改实施以来, 在我们教科研部门的倡导与组织下, 全市以“地缘型”、“人缘型”的校际交流的联片教研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就是说, 一些农村、山区学校以校际交流为平台, 开展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的校际交流, 提供给教师的往往是两堂相同内容不同教师上课的两个课例:即“同课异构式”;或一位教师几次上课、几次点评修改的形式:即“一课多研式”等, 让参与的教师进行互评、讨论、交流, 从而提高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
三、倡导“反思式”教研策略, 促使广大教师自主形成新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研方式往往是“教练式”的, 即教研员帮助一线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 有时手把手地帮一线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甚至一些教师上的优质课, 也是在教研员精心指导下“做”出来的。也就是说, 一些示范课是经过教研员与专家一起包装起来的表演课。显然, 教研员和教师都变为了“文本的奴隶”。这种传统的教研方式不仅扼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 更是阻碍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采用传统的教研方式是绝对不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 即在传统教研方式下, 教师是不可能把已有经验的原教学行为自然的改变为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教学行为的。
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行为呢?笔者认为, 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行为的差距, 或者, 教研员与教师之间进行反复的平等交流、对话、反思, 才能使一线教师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寻找预设与现实的差距, 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几年来,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组织校本教研理论培训。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所以, 几年来, 我们组织的各种培训中, 如学科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知识培训、专题培训等, 都对教师进行教师个体反思的理论培训。
二是要求教师进行三段反思。三段反思就是要求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 而且记录各反思中的一些问题、亮点等。
三是要求教师撰写课后反思。在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还要求广大教师应该把反思的案例记录下来, 并且把典型的反思案例贡献出来, 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分享。这样做, 我们认为一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是长期进行“三阶段两反思”而一举成名的。二可以积累一些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于推广课改经验, 培训教师是一种非常好的生动的教材。
四、强化“课题化”科研策略, 把问题作为课题在研究中推进课改
大家也都明白“教育要发展, 科研要先行”这个道理。所以, 笔者认为, 要想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成功, 就必须要把课题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对课改进行引路。另外, 我们还意识到课题研究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学校取得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二是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途径;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措施;四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选择其他有效性的教研工作策略的同时, 还选择了“课题化”科研策略, 以课题研究引领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为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几年来, 我市各中小学申报了与课程改革的相关课题200多项, 已结题120多项。应该说, “课题化”科研策略的强化, 的的确确为课改实验解决了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 也为下一轮参与实验的老师提供许多第一手鲜活的材料, 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课题。
五、辅以“信息化”研讨策略, 搭建新型的骨干教师培养引领平台
本次课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许多教师在课改开始时可能无处适从, 但是, 他们可能就会利用最便捷、最经济、最实惠的网络手段来解决自己在课改中所遇到的问题, 可能会利用网络与同伴进行对话从而解决自己疑惑的问题, 也可能会在网上寻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急需的资料, 在网上学习先进的课改理念和知识, 在网上查阅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方法。所以, 利用网络可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创建一个课改资源丰富、浏览下载便捷的信息平台;可以促进教师把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促进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利用网络在教师之间进行信息快速传播, 达到教师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使教师进行同伴互助, 或缩短与专家对话的距离,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几年的课改实践, 在“信息化”研讨策略方面, 我们一是建章立制, 规范教师信息装备的技术操作;二是组织培训, 提高学校广大教师的应用能力;三是利用网络, 提高信息应用和网上教研能力, 搭建新型的骨干教师培养引领平台。通过网络QQ群使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对话, 达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通过网络QQ群使教师与教师进行对话, 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 通过网络使教师的课件、论文、案例上传、下载进行资料共享, 通过博客让教师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 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8.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教科研;课程改革
步入信息社会后,是否具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分别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这里的“学习”并非一般概念,它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通过学习实现创造自我和未来;这里的“学习”也非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共同配合的集体行为。这正是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中职校承担着教人学习的责任与义务,其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能培养学习者的组织。当前江苏省职教界以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但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努力。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学习型组织,从观念和行动上指导教师共同学习,一起开拓课改的创新之路,已成为推进课改的战略之举,值得每个教科研工作者认真思考、积极践行。
一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的诊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弊病,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个体行为上的问题
(1)革新意识不强。受学科型课程体系长期笼罩的影响,习惯于传统教学,思想守旧,思维方式老化,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
(2)创造能力不够。长期关门办学造成潜意识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科研,惯于轻车熟路地调用原有的经验模型应对新的教学变革,缺乏放手创造。
(3)内驱力不足。科研体制与机制存在缺陷,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往往外力大于内力。通常受职称、奖励、评优等外在激励的刺激,而对如何真正转化为内驱力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只治标未治本,体现出局部性、间歇性和不充分性。
2组织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1)缺乏群体协作。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教育历来属于个体行为。群体成员均成长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环境中,存在过度防卫和保留心理,助长了工作中的单兵作战和孤立化发展。成为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与信息时代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极不协调。
(2)机制体制引领不到位。多以刚性的管理机制(如制度、规定以及监控手段等)“推”“逼”教师参与教科研,体现为外在形式要求多,内在实质修炼少。
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个体性的学习内驱张力不足或丧失,二是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不完善或缺失。导致面对课改中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新评价等多元新因素,一线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课改骨干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着课程改革的工作。而彼此或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少又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性和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致使课程整合大而无当。由此足以看出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急迫性。
二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操作方法和关键要素
彼得·圣吉认为。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学习型组织要能不断地激励组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造力。
根据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的问题诊断,笔者认为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在教科研工作中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组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上要转变观念,树立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超越自我
(1)操作方法
心智模式是潜意识下的世界观,影响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应该在良好的心智模式下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四个步骤。首先是反思。不思,认知便无从谈起;反思也可能出错,如何正确判断,便是认知;认知是为了树立个人愿景以及洞悉现状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从而形成超越现状的张力。差距大,张力则大。因此。认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而超越要落实到实践上,则需要创造。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与时俱进,实现观念更新。观念更新是反思的前提,观念越新,反思越深刻。要理论先行,树立终身学习观,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知识,做到大张旗鼓,上下重视,结合实际,分阶段安排,波浪起伏式地学习下去,避免“一头热”;要拓宽教师视野避免“井底之蛙”,积极开展校际交流甚至师资互换,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学习新知识,吸取好经验。
第二,自我认知,克服惰性,树立个人愿景。引导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对自身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开展自我认知,明确方向。同时,要积极创设诱因,帮助树立教科研方面的个人愿景。经验告诉我们,对青年教师,激励是最好的诱因,包括名、利和竞赛;对于中老年教师,信任和尊重才是最好的诱因,包括总结经验、领导或指导项目等。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实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认知越充分,越能形成实现自我超越的张力。差距大则张力大,张力大则动力大,动力大则创造性也越大。
惰性无疑是课程改革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却是挥之不去的人之本性。教师的惰性主要来自于对已经习以为常、模式化了的日常工作的满足。通常教师在经过两轮或以上教学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定型,容易变得不思改变,课程改革的热情逐步消失。教科研工作必须敏锐地洞察这一时刻,及时帮助教师去认识现实,厘清目标,牢固个人愿景。
第三,反思与探询相结合,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理解与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往往潜藏在意识之下,却影响着每个人的行动。一名教师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积极参与改革。不愿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原有的心智模式相抵触。由此可见,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模式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个体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教师良好心智模式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①原有的心智模式和偏见根深蒂固:②培养目标与面对的培养对象存在距离;③个人愿景与组织目标存在冲突;④个人愿景实现过程中突遭挫折。
反思与探询是调整心智模式的两项重要技能。教科研工作者同时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要准备应对教师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帮助教师放慢思考的过程,以
便能警觉到心智模式的形成过程,找到症结,从而实现反思。同时,要积极引导教师分享彼此的观点,更开放地表达出自己的假设,也要更多地理解别人的假设,从而实现探询,及时改善心智模式。
2群体上要系统思考,树立共同愿景,开展深度会谈,构建学习型组织
(1)操作方法
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有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共同愿景既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前建立,也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后建立,前者更好。有了共同愿景,就可以按组合、沟通、协作、氛围四个方面递进地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是组合,也就是组织的形成方式,有三种形式:建构优先型、指导优先型、建构与指导混合型。目前最常见的是以满足行政管理需要而建立的指导优先型的行政组织,如专业部、教研室等。也有建构占主导的混合型组织,如教学团队、备课组、工作室、课改沙龙等。笔者以为,混合型是教科研工作中更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形式。有了组合后,关键是沟通,一定要使用好的沟通方式——深度会谈,好的沟通才会产生好的协作;有协作就会产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个体性的自我学习到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整合个人愿望,形成共同愿景。愿景不是空洞的想象,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长官意志或者高层的宣示。要引导组织里的成员主动地思考:我们聚在一起可以干些什么?例如研讨一个教学课例的开发,或某项课题的研究,或是共同编写一本教材等。使共同愿景成为一项使命,一个愿意为之努力且可以实现的共同目标。
第二,提倡深度会谈,实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团队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不管是一个编写教材的团队或者是一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等,都要让教师在这个团队中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有说话或学习的理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一种创造新事物的集体欲望。或是一种和组织的其他部门建立新的联系的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开展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
如图1,深度会谈有别于过去的讨论(既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会发生争辩,还要分出对错,得出最终的结果)。一种集体的“催眠状态”,其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深度会谈强调集体思考,强调倾听,强调集体的能力高于个人才能的总和。笔者认为在教科研工作中开展深度会谈应该采用如图2所示的形式,有好的深度会谈。才能达到学习型组织“1+1>2”的效果。
第三,着眼全局发展,开展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同样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等关系,使改革更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教科研工作中的系统思考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行业动态、企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方面统筹地开展系统思考,以防止学习型组织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甚至形成彼此孤立的一座座组织孤岛。造成资源的浪费。
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教师,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不太关心。甚至出现逆反或“挑刺”的现象。因此,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承担着用另一种“大众语言”来进行诠释、引导教师站在学校大局上开展系统思考的任务,把系统思考融入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之中。共同按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转变,朝目标共同迈进。在这个和谐的、不断学习的集体中让每个人都实现生命的意义。
第四,改革管理体制,拓展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如精简行政管理,提倡扁平化管理(如二级管理体制及处室主管制等),做到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相同领域的共同学习。同时,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如改进办公室布局,添加交流空间,或增设一些小面积的交流室。国外还有增加走廊宽度方便学习交流的案例,也有午休时边喝咖啡边交流的形式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形成一种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潜移默化,人脑人心。
9.英语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九
驻足回首观望 风景这边独好
——2014——2015学英语教科研工作总结
步履匆匆的走过了2014,或许是因为忙碌,不曾有半刻停歇。身为一名教研组长,或许是因为”任务驱动”的迫使,才让自己步入了校本研修的轨迹,亦如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永不停歇。驻足叹息,只能用”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来自我慰藉。精心思索,其实”付出”也是一种”获得”,”经历”也是一种”存储”,存储着经验,也存储着教训。现将自己在2014年在教科研方面所做的事做以总结:
一、学习掘启了个人成长的”源头活水”
有时拿到一篇课文,反复备课,甚至烂熟于心,却总觉得就课文教课文真的太过狭隘,但到底怎么教?教什么?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偶尔打开名师教学实录,才恍然大悟,柳暗花明。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事业”高原期”,只是在上演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哀,必须学习方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
一年以来,我借”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渐渐明晰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主要内容及目标要求,同时,还借助网络观看了3——5年级的名师课堂实录约100节左右,阅读了中高学段配套的教育专著《跟着名师教语文》六本,定期翻阅《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育学》等教育刊物,认真研读,虚心学习,撰写学习笔记万余字。
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先后多次参加”名师之路”、”班主任培训”、”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培训”、”精英教师培训”等。培训期间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撰写培训心得,对照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得其神而忘其行,人之所长皆可为我所用。
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培训,个人研修的方式,让我历经了思想的洗礼,接受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为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务实”成为自我研修的不竭动力
”研”是”修”的目标,”修”是”研”的方式。研修,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不断创新。
我积极参加校本研修的各项活动,在全校进行了”说课标、说教材”展示,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带领语文组全体教师认真投入到”一课两讲三磨”的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中,经过全体教师的指导,我校的路琪、秦亚玲老师还承担
了全县”送教下乡”活动的授课任务,获得很高的评价。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认真的做好”双常规”工作,将校本研修的成果用以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我执教的示范课《翠鸟》、《长相思》,常态课略读课文《卡罗纳》、《慈母情深》等受到了全校师生及教研室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学设计也荣获县级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省级课题《略读教学策略研究》已经立项,最终将形成较为完整的略读教学思想和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
三、复制”勤能补拙”的经典,收获”聚沙成塔”的惊喜
1、勤思考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一味的向前,有时候停下前进的脚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做得更巧,要借交流和思考营造灵气。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思考,因思考而产生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独到见解,思考、学习、交流、改进、记录之后,最
终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教研论文,大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效果。
2、勤动笔
聆听很多专家的报告,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也经常做,之所以他们能形成理论,只是借阅读和实践滋养了底气,比我们多了一点勤奋。所以,课后我也养成了勤动笔的习惯。课后将自己的课堂随时反思总结,及时记录整理,精彩的教学片断,难忘的教育叙事,师生相处的感人瞬间……一年下来,竟也有几十篇。
3、勤交流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学校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下,课前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都会在一起交流讨论,不知不觉间,向老教师学到了很多经验,也聆听了年轻教师很多新的新的教育思想,自己成长,学生也受益。
仅仅是做好平时的事情,勤奋竟让我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说课标、说教材”比赛中,我先后荣获”县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国家级特等奖”、”县、市、省级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多次承担县、市级”送教下乡”活动的授课工作,受到各县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今年11月,被渭南市教育局授予”鱼丽娜教学能手工作站”,并担任站长职务。3月份在我校召开的校本研修现场会中,我承担撰稿、展示课和会议解说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赏。
四、让规划为成长”助力”,用行动让梦想成真
规划是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维他命”,合理的规划会成为自己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在2012年,我给自己制定了”两年成长规划”截止2014年岁末,我已基本达成自我专业成长的目标,今年年底,在”渭南市精英教师培训”中,我又制定了”一年成长规划”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名更为专业的研究型教师。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我定会怀揣
梦想,脚踏实地,背负行囊,继续前行!
鱼丽娜
10.历史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十
吴杰
一、热爱自己在事业,在历史教学中寻找乐趣
1、,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在工作中,大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信念坚定,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勤于耕耘,从而树立了自己在历史各教师在班级学生中的崇高威望。
2、胸怀广阔。在工作中,告诫自己,首先要“有心理容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能合理排解自身的消极情绪,从而始终将思考的欢乐和收获的喜悦带给学生,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
3、真诚无私赢得学生的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能以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以智力好坏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分优劣,我能包容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甚至还能忍让有些学生的“挑衅”,对班上的单亲学生还特别给予关爱,我以自己的真诚无私赢得了每一位学生的热爱和尊敬。
4、关系融洽。我能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能较好地与老师、学生、家长合作,一切关系都十分融洽。
5、荣誉见证。近几年来,我组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二、加强学习,磨炼内功。
1、虚心学习。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籍筑起来的。在工作中全组努力拓宽学习渠道,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理论,深入同行研讨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学习当作自己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2、锤炼业务。教研组长,引导全组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我能主动带领教师与时俱进,大胆地进行教改探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中引导教师主动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每个教学环节入手,大胆进行改革创新。鄢蕾蕾,邢春杰来年两位年轻教师上教改课主动积极。
三、强化管理,有章可循。
为了让本组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我们在学校统一制订的工作制度中,强化了本组的学习制度、教研制度、常规检查制度,连办公室的清洁打扫这类小事都有制度上墙。我们所形成的制度,并非就“纸上谈兵”,而是严格付诸于实践。组内工作井井有条
四、抓好教研,以研促教。
1、注重研究。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对于“研究”,我不奢望自身能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成为什么名家,只是想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好与时俱进。因此,在实践中我能有意识地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渗透理性思考,在总结中有所发展
2、落实行动。我作为教研组长,每个学期必将组织观摩课教学活动,组织全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研究教法,且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加强指导,培养骨干。
指导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
11.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十一
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人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了以下倾向:第一,信息的高速膨胀,带来对认知的新挑战;第二,人本主义获得张扬,个体上重视人的思想、价值和个性的发挥以实现自我。是否具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也分别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真正的“学习”并非一般行为概念,它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透过“学习”能实现“创造自我”和“创造未来”的功能;真正的“学习”也并非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有机组织内的共同的、相互配合的集体行动,实现着从个人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蜕变;真正的学习还应该与工作相辅相成、互助互促、密不可分。这正是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所倡导的学习。该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后被应用于美国微软等知名公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按照彼得·圣吉的观点,“未来真正优秀的组织,将是能使组织内部所有层次的员工都自觉进入学习、发挥他们学习能力的组织”。
中职学校承担着教人学习的责任与义务,其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能培养学习者的组织。当前,江苏省职教界以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不只是领导、专家的事,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创新。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从观念和行动上指导教师共同学习,一起开拓课改的创新之路,已成为推进课改的战略之举,值得每个教科研工作者去认真思考、积极践行。
一、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的诊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弊病,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个体行为上的问题
(1)革新意识不强。受学科型课程体系长期笼罩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思想守旧、思维方式老化,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
(2)创新能力不够。长期的关门办学造成潜意识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科研,惯于轻车熟路地调用原有的经验模型应对新的教学变革,缺乏放手创新的魄力。
(3)内驱力不足。科研体制与机制存在缺陷,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往往外力大于内力。通常受职称、奖励、评优等外在激励的刺激较多,而对如何真正转化为内驱力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只治标未治本,体现出局部性、间歇性和不充分性。
2.组织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1)缺乏群体协作。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教育历来就属于个体行为,群体成员均成长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环境中,存在过度防卫和保留心理,助长了工作中的单兵作战和孤立化发展,成为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信息时代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极不协调。
(2)机制体制引领不到位。多以刚性的管理机制(如制度、规定以及有效的监控手段)“推”、“逼”教师参与教科研,体现为外在的、形式的要求多,内在的、实质的修炼少。
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个体性的学习内驱张力的不足或丧失,二是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的不完善或缺失。这导致面对当前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新评价等多元新因素,一线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课改骨干在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着课程改革的工作。合作交流少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缺乏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性和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致使课程整合大而无当。由此足以看出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急迫性。
二、教科研工作中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两个中心
彼得·圣吉认为,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
根据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的问题诊断,如何实现个体内驱和群体构建,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
1.要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超越自我
心智模式是潜意识下的世界观,影响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只有在良好的心智模式下才能正确实现人的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首先是反思,不思,认知便无从谈起;反思可能出错,如何正确判断,便是认知;认知是为了树立个人愿景以及洞悉现状和个人愿景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从而形成超越现状的张力。差距大,张力则大。因此,认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而超越要落实到实践上,则需要创造。
2.要开展深度会谈,实现团体学习
学习团体的建立必然是在一个共同愿景下,按照组合、沟通、协作、氛围四个要素进行建立。首先是组合,关键是沟通,要探索好的沟通方式——深度会谈,好的沟通才能产生好的协作,协作了才会有氛围,逐步从个体性的自我学习构建成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
三、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领
明确了上述两个中心,构建学习型组织就可以从个体和群体两方面入手了。
1.个体上要转变观念
(1)与时俱进,实现观念更新。没有观念的更新则无从谈反思,更不用谈认知和超越了。践行学习型组织理论,应该把树立终身学习观作为基本的切入点,认真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知识,做到大张旗鼓,上下重视。同时,要根据学习情况分阶段合理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循序渐进地学习,避免“一头热”。
(2)自我认知,克服惰性,树立个人愿景。引导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开展自我认知,明确方向。自我认知是树立个人愿景的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实现自我超越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形成了实现自我超越的张力。张力大则动力大,张力大则创造性也越大。因此,自我认知也是张力形成的基础。
惰性无疑是课程改革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可又是挥之不去的人之本性。教师的惰性主要来自于对已经习以为常、模式化了的日常工作的满足。教师在经过两轮或以上的教学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定型,容易变得不思改进,课程改革的热情逐步消失。教科研工作必须敏锐地洞察这一时刻,充当教练的作用,引导帮助教师去认识现实,理清目标、树立愿景。
(3)反思与探询相结合,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理解与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往往潜藏在意识之下,却影响着每个人的行动。一名教师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积极参与改革,不愿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原有的心智模式相抵触。由此可见,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模式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个体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影响教师良好心智模式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原有的心智模式和偏见根深蒂固;培养目标与面对的培养对象存在距离;个人愿景与组织目标存在冲突;个人愿景实现过程中突遭挫折。
反思与探询是调整心智模式的两项重要技能。教科研工作者同时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要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帮助教师放慢思考的过程,以便能警觉到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找到症结,从而实现反思。同时,要积极引导教师分享彼此的观点,更开放地表达出自己的假设,同时也更多地理解别人的假设,从而实现探询。
2.群体上要开展系统思考
有别于一般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要能不断地激励组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目前常见的组织的形式有指导优先型的行政组织,如专业部、教研组等;也有建构优先型占主导的团体,如教学团队、备课组、工作室等。好的组织形式自然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但不管以哪种组织形式来构建学习型组织,最为关键的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整合个人愿望,形成共同愿景。愿景不是空洞的想象,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长官意志或者高层的宣示。要引导组织里的成员主动思考:我们在一起可以干点什么?例如,共同编写一本教材,或者共同开发一门有特色的课程。使共同愿景成为一项使命,一个愿意为之而努力的可以实现的共同目标。
(2)提倡深度会谈(参见图1、图2),实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团队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要让教师在这个团队中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有说话或学习的理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一种创造新事物的集体欲望,或是一种和组织的其他部门建立新的联系的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开展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
有别于过去的讨论(既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会发生争辩),深度会谈类似于一种集体的“催眠状态”,其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深度会谈强调集体思考,强调倾听,强调集体的能力高于个人才能的总和。在教科研工作中开展深度会谈,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图2的形式。
有好的深度会谈,才能达到学习型组织“1+1>2”的效果。
(3)着眼全局发展,加强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同样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思考,以增强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等。此外,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行业动态、企业发展、劳动力市场走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开展系统思考,否则学习型组织最终会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形成彼此孤立的一座座孤岛组织,我行我素,造成资源的浪费。
令人不安的是,教师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不甚关心,甚至还有逆反或“挑刺”的现象。因此,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承担着用另一种“大众语言”来进行诠释、引导教师站在学校大局上开展系统思考的任务。一起按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转变,朝目标共同迈进。在这个和谐的、不断学习的集体中让每个人都活出生命的意义。
(4)改革管理体制,拓展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如精简行政管理,提倡扁平化管理等。同时,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如改进办公室布局,添加交流空间,或者直接增设一些小面积的交流室。国外还有增加走廊宽度方便学习交流的例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形成一种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尽管学习型组织理论进入国内已有一段时间,但在中职校构建学习型学校的成功案例还十分罕见。研究表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但不管怎样,在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率先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带动创建学习型学校符合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推动中职校课程改革,提升教科研水平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战略意义。
12.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十二
科研管理工作在科研单位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研管理工作是否科学, 也直接影响着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就像李祖超说的那样, “三分科研, 七分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没有健全的科研管理机构, 没有高素质的、具有组织才能的科研管理人员, 科研活动就难以得到开展, 科研成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做好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 提高科研管理的能力, 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探讨的问题。
二、目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目前, 在科研单位中, 科研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非常严重, 上下级信息沟通不及时, 大部分科研人员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 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科研人员只重视课题的立项情况以及成果的鉴定, 而至于科研成果能否真的转化为生产力则关心较少, 至于产品的可生产性就更不关心了。
2.科研管理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中, 改行做管理的人员比较多, 且兼职做管理的人居多, 因此在实际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 大多根据以往的惯例和经验, 做不到将管理学的原则与规范和科研单位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实施规则。科研活动松散, 且缺乏相适应的规范制度, 最终导致研究的效率低、质量差。
3.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和踏实的服务意识。一直以来, 科研单位往往会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本部门的科研工作, 沿用传统的进度管理的模式, 服务意识淡薄, 难以对项目组提交的科研项目进展进行检查、核实。
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研管理人员被简单的定义为办事员, 这使得管理人员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降低了要求。此外, 事务性的工作使科研管理人员没有时间进行自我增值。
4.科研人员科研计划意识薄弱。⑴科研人员自身科研计划意识淡薄。在申报项目时, 主要研究人员基本都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 但在中标之后却会出现缺乏计划意识的情况, 使得一些项目未能按照预期的研究计划开展工作, 随意性非常大。
⑵科研人员未能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 从而影响科研计划。一个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多部门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 但目前在科研单位, 有许多部门间的协作项目, 是以人情因素和关系亲疏为主导的, 彼此关系越亲近, 配合起来越顺畅。本应以科研内容及其需要为基础的科研合作, 变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的表现, 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影响了科研计划。
⑶科研人员自身队伍结构不合理, 往往影响到科研计划。高职称的科研人员科研意识淡薄, 进取心不够;中级人员由于职称晋升的需要不得不搞科研, 导致科研项目往往高职挂帅, 却不出活, 从而影响科研计划。
三、进一步促进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 注重成果示范推广。
做好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 是科研管理工作重要的一环, 也是衡量科研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工作不能仅仅着眼于出成果, 而应该将重心放在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 在科研管理工作之中, 应该围绕“明确重点、分类管理、组织协调、搞好服务”的原则, 加强调研, 搞好开题的论证, 项目的申报, 并进行跟踪管理, 加强研究项目的中期考核, 监督, 评估和调整,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此方面, 我们充分利用军用微组装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这个平台, 积极开展与中国电科2所的合作。利用中国电科2所基础科研取得的电子元器件及印刷电路板组件清洗技术研究成果, 针对我所目前在高精度多层微波印制电路制造技术生产中进行离心清洗技术工程化应用及验证, 满足实际工艺需求, 并且将该工艺成果在航天、舰载等产品中进行推广应用。
(二)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攻关意识。
除了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岗位竞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外,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⒈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落实监督、控制机制。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通过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 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 更快的促进人才的成长。因此,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 可以采取物质性奖励、精神性奖励以及竞争性奖励。有力的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做到职务明确化, 薪酬社会化, 奖金绩效化, 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 对科研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将其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与晋升挂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 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
⒉完善科研管理系统, 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科研管理工作中, 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实现办公信息化、办公自动化, 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 充分利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文件和数据, 及时转化为科研的信息资源, 从而实现科研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良性互动。
⒊加强科研信息管理, 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基本上都是内部合作或者是各部门独立完成的, 缺乏交流与合作, 为此, 我们应该注重科研信息在工作中的应用, 加强横向之间的联系, 畅通彼此之间的信息渠道, 联手合作, 尤其是科研成绩比较突出的相关科研单位;加大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交流, 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出国考察, 或者留学访问;选派科研业务骨干参加各级各类的学术会议、参观交流、进修深造。
同时, 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认真分析上级的文件通知、会议精神;通过一些汇报会、推进会等形式, 及时进行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关系, 为科研工作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此外, 还应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建立并完善电子阅览室, 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实用、及时、全面、准确的科研信息, 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之余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相关学术前沿动态。
(三) 用数据说话, 推进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质量管理和绩效改进工具和方法, 备受国内外优秀企业所推崇。六西格玛管理注重对顾客需求的理解, 对事实、数据的规范使用、统计分析, 以及对管理、改进、业务流程再造的密切关注。
六西格玛完全从顾客需求出发对缺陷进行重新定义, 把凡是不能满足顾客要求或顾客不能接受的问题与差错一律视为缺陷, 从而把减少缺陷直接与顾客满意程度 (或顾客可接受程度) 联系起来, 并且从组织是否增收节支的角度来评价减少缺陷的效果, 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更加具体地实施并得到落实。
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方法是用数据说话, 通过有效地应用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 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组织的管理效率。六西格玛管理主要用不同层次的统计工具和方法, 使以预防为主的统计质量控制 (SQC) 得到落实。。它主要是定义 (Define) 、测量 (Measure) 、分析 (Analyze) 、改进 (Improve) 、控制 (Control) 5个阶段的过程改进方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在不同的阶段, 充分运用多种、不同的六西格玛统计工具进行不同的活动和分析, 从而实现了各个阶段的预期计划和具体要求。真正地养成用数据说话、按流程办事的工作习惯。
(四) 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科研管理队伍,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给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的, 因此, 首先必须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在和科研人员打交道的时候, 不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科研人员, 都要一视同仁。
其次, 在管理观念上, 要认识到科研管理是科研创新的“倍增器”和“放大器”, 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第三,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 要不断进取, 要熟悉和了解国家的有关科技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 有关科技管理的各项法令、规范和条例, 增强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意识, 更好的为广大的科研人员服务。
(五) 切实提高科研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引进人才是优化结构的有效途径, 科研单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应提高层次, 招收高学历专业人才;应选准对象, 全面考察, 严格把关, 将政治素质高, 专业技术强、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吸纳进来。
2、建设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
作为科研单位, 必须加强部门间的联合与协作, 加强纵横联系, 形成一股合力, 建立起部门之间、科室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确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培养并造就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培养并造就出一支高水平且结构合理的学术人才梯队。
3、加强学习,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 科研单位的领导层必须要提高认识, 树立“科技兴所”的观念, 强化科研意识, 给予科学研究应有的重视。
其次, 科研管理人员自身要注重学习, 不断的充实自己。只有不断的充实科研单位管理的理论与艺术、科研工作的方法与规律、论文撰写的规范、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等多领域的知识, 才能不断的提高对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进行协调、计划和组织的能力, 才能指导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有效的开展科研工作。
第三, 科研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 加强自身的学习, 培养自身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为单位的科研做好参谋, 强化服务意识, 为科研工作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
四、结束语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真正的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意义重大, 特别是对于科研单位而言, 更是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当前科研单位中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行之有效地开展一系列的实际工作, 以改变目前的局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科研单位应该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深入的研究科研工作的规律以及科研管理活动的特点,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将科研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摘要:科研管理工作是提升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从目前科研管理在科研单位中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目前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此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科研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丹.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8)
[2]韩锦标.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路径浅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4)
[3]张鑫.加强科研管理, 提高“十二五”科研水平.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1)
[4]王静, 梁玉军, 周群峰.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1)
[5]杨桂梅, 卢春艳.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继续研究教育, 2010 (11)
[6]胡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7)
[7]欧阳萍萍, 马跃.高校国防科研管理的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
【西校教科研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教科研工作总结08-24
教科研工作亮点07-19
教科研总结材料11-18
教科研工作评估报告09-30
教科研个人工作总结报告10-09
教科研工作指导手册08-07
17教科研工作计划08-20
初中教科研工作计划10-24
幼儿园教科研工作11-16
2023下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