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2024-09-24

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精选12篇)

1.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一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的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尊

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一种尊重。这将是我们每一个 国人应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摒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真学习和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上,形艷下的精神全被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无聊。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

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方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的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专门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分析称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顺应时代潮流 http:// 2011年11月15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

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此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的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面临着全面崩溃,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中国的道德崩溃、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怕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礼记礼运》开篇便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这正是人类可共同期待的一种大同境界。

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且是对时代的背叛。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慷心灵永远在这里。

2.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的魂。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精髓, 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 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命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2014年3月26日, 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大中小学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这充分表达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愿。

我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 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 努力让全校师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性格的熏陶和人格素养的提升, 烙上深厚的中国印记, 从而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二、课程目标、内容

1. 课程目标

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首先对课程目标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基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我们提出了如下课程目标:总目标: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增加学生语言积累, 丰厚学生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4) 学习优秀的传统技艺,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 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启迪, 汲取智慧, 提高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于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至关重要, 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围绕课程目标, 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 我们从经典诵读课程、童蒙养正课程、传统技艺课程、家乡文化课程四个方面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全面研发。

(1) 经典诵读课程:品根慧智, 丰厚积淀。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为此, 我们精选了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礼记》、优秀小古文等国学经典, 编写成校本教材《蒙学稚唱》、《经典雅诵》, 每个年级一册, 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通过经典诵读课程, 引导学生吟诵品析经典诗文, 丰厚学生积淀,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 童蒙养正课程:立根树人, 蒙以养正。

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 为此, 我们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资源, 编写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本》,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编写了以“践行弟子规, 养成好习惯”为主题的《好习惯100课》, 挖掘弟子规的践行点, 开展好习惯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开发了《传统节日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传统节日教育, 弘扬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通过童蒙养正课程, 利用厚重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进行塑魂植根教育, 以此培育举止优雅、健康高尚的儒雅学子。

(3) 传统技艺课程:养根修性, 培养技能。

传统文化技艺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也是古代劳动人民优秀的文化创造。为进一步传承这些传统技艺, 我们根据学校师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爱好, 开发了楹联、武术特色校本课程, 我们编写了《对联》校本教材, 从认识平仄开始, 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联律通则的学习, 进行诗词楹联欣赏和创作;编写了《娄东武术》校本教材, 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武术操、武术套路动作的教学。另外, 还开设了吟诵、书法、江南丝竹、国画、围棋、剪纸等选修课程, 引导学生学习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技艺, 在学习继承的过程中, 养根修性, 培养学生的技能特长, 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4) 家乡文化课程:寻根固本, 追本溯源。

家乡文化体现和延续着地方的文脉和记忆, 开发家乡文化课程, 不仅让学生在散发乡土气息的学习实践中真正领略家乡之美, 更让学生在寻根的过程中培养对乡土的亲和力和自豪感。为此, 我们积极开发家乡文化———娄东文化课程,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 引导学生进行家乡人物、景点、美食、民俗等方面的探究, 师生合力编写《娄东文化》人物篇、景点篇、美食篇、民俗篇四本校本教材。通过家乡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们在实践探究活动中, 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 完成心灵的洗礼, 树立归属感。

三、课程实施策略

1. 课堂教学, 全面普及。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必须确保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为此, 我们根据《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 有效利用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时,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 由语文老师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路队行进时间等零星时间加以复习巩固。我们不断探索“经典诵读”教学的经验, 要求教师摒弃照本宣科、学生生吞活剥的做法,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熟读成诵, 读中求悟, 不求甚解, 但求自得; (2)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 活动为辅, 稍作点拨, 深入浅出, 联系生活, 寓教于乐; (3) 教学评价──重在积累, 贵在坚持, 创设情境, 多元评价。对于童蒙养正课程我们要求班主任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开展教学, 让传统美德、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知识在学生中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传统技艺课程中的楹联课程, 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重点在五、六年级学生中开设, 每周一节课, 由专职的楹联教师进行联律知识的普及教学。武术课程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 每周一节课, 进行武术普及教学。家乡文化课程主要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设,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这样, 四类课程都能确保课堂教学时间, 进行全员普及。

2. 学科渗透, 润物无声。

课程实施中, 我们要求教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以国家课程为基础, 适当渗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因此, 老师们在各学科教学中, 积极找准契合点进行有机整合,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音乐教学中积极渗透江南丝竹的欣赏, 美术教学中渗透娄东画派的欣赏, 体育学科中渗透吴地游戏的教学, 品德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等。通过学科渗透, 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 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志向。

3. 社团浸润, 拔尖提高。

各类课程在课堂普及教学和学科渗透的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 有兴趣爱好的同学, 通过参加社团进行提高。我们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目标, 采取自主选修的方式, 成立各类社团, 对学生进行传统技艺课程的拔尖培养。喜爱经典诵读的同学, 参加吟诵社团, 学习吟诵方法, 特别是进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的吟诵学习;喜欢楹联的同学参加楹联社团, 进行楹联诗词作品的创作;喜欢武术的同学, 参加校武术队, 进行高难度武术套路的学习, 喜欢江南丝竹的同学, 参加学校民乐队, 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 另外开设书法、国画、围棋、剪纸等各类社团, 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 活动推进, 寓教于乐。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为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 我校精心策划, 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 推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针对经典诵读课程, 学校组织了吟诵表演、古诗擂台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展示经典诵读学习成果。针对童蒙养正课程, 开展了“红领巾践行中国梦”“做中国人, 过中国节”等系列主题活动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践行, 将学到的知识外化于行为习惯之中。针对传统技艺课程, 我们组织了传统技艺大比拼活动, 开展各类主题征联活动、班级武术操比赛、民乐器乐比赛、书法、围棋、国画剪纸等各类比赛, 以赛促练, 以赛促提高。针对家乡文化课程, 我们每年组织开展“欢乐社区行”活动, 引导学生走进社区, 开展调查访问;开展“美食节”“民俗节”等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 学做当地美食等。通过各类活动,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各类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消化和吸收。

5. 考核评价, 激励成功。

我校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 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保障校本课程的建设。针对经典诵读课程, 我们建立了《诵读考级制度》, 每个年级都设置了十个考查等级, 对每个等级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学生完成了某个等级的考查, 就颁给学生那个等级的诵读章。期末将表现出色的学生评选为“小书虫”和“阅读之星”并进行表彰。针对童蒙养正课程, 我们按照不同的教育主题, 开展争章达标活动, 开展“最美红领巾”评选活动等。针对传统技艺课程, 我们结合技艺大比拼, 开展百名小达人评比活动, 以此激励学生。针对家乡文化课程, 我们主要以实践小组为单位开展娄东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活动, 展示学习成果。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不仅丰厚了我校师生的文化生活, 滋养了师生的心灵, 而且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近年来, 学校获得了全国百强特色学校, 全国楹联教育优秀学校, 全国书法特色学校, 中华吟诵实验学校, 苏州市文明礼仪示范单位, 苏州市文化特色学校,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调吟诵) 示范保护单位, 太仓市武术特色学校等称号。今后, 我们将一如既往, 传承传统文化, 努力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锻造有“根”的学校。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精髓, 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 对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命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不仅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还滋养了师生的心灵, 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本文结合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际, 分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参考文献

[1]史丽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三

关键词:扬琴;音乐文化根基;扬琴艺术

扬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从西方传入的扬琴到中国传统扬琴再到中国现代扬琴,扬琴艺术已经深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脉络中,随着历史的演变,扬琴在不断地流动、吸收、融和中延续着艺术的生命。扬琴从外来乐器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融合发展,最终成为体现出民族审美特征的民族乐器。

一、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

1.扬琴的世界性

扬琴是世界性的乐器,它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被世界各民族所喜爱并演奏。扬琴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用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和内容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一种文化艺术长期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也势必会渗透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扬琴艺术,“它既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深植于民族方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活的机体”。目前世界五大洲均有不同演奏风格的扬琴艺术,按地域和艺术形式的不同分为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和中国扬琴体系。

2.扬琴的民族性

具有民族性特点是指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2.1 扬琴在中国的历史

在众多的中国民族乐器中,扬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从域外引进吸收而来的。16世纪末,欧洲的航海渡过太平洋和大西洋,到达中国沿海地区,随着政治,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冲击与影响,促使了欧洲国家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与传播。

2.2 扬琴在中国的发展

在扬琴艺术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中国传统音乐音高音色力度的变化,历代扬琴演奏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对扬琴演奏技法进行探索,为增强扬琴的音乐表现力和中国式的韵味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欧洲扬琴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用中国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在保留扬琴音色的基础上,创造与中国音乐的音腔相吻合的新技法,使中国扬琴“在东方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3.扬琴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

扬琴作为一种遍及全球的乐器,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扬琴虽然在结构原理上基本相似,但在形制、音质、技法上各有特点。无扬琴作为一种遍及全球的乐器,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扬琴虽然在结构原理上基本相似,但在形制、音质、技法上各有特点。无论是欧洲扬琴体系,还是西亚—南亚扬琴体系,或是中国扬琴体系,都说明扬琴这件世界性乐器的发展过程始终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每个民族将自己的音乐文化和审美情趣融入到扬琴艺术中,同时又通过各民族之间在音乐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世界扬琴艺术。

二、扬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性

1. 扬琴的音色与中国音乐文化

中国扬琴艺术用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独特的音乐特征,中国传统乐器注重音色的表现,常常能把记谱简单的曲调润饰演奏得多姿多彩,靠的就是在每个单音的音色处理上下功夫。民族特色的形成与人们的审美情趣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中国扬琴作为弹拨乐器,音色的颗粒性,节奏性,既是优势只所在,又是弱势之所倚。因此中国扬琴在其演奏技法的演变过程中,既发挥优势,保留了扬琴的音色,又扬长补短,摸索出轮音来求得长音和连音,增强音乐的连贯性和歌唱性。

2. 扬琴的琴竹与中国音乐文化

中国扬琴由木质琴槌演奏改为用竹质琴槌演奏,不仅是扬琴击弦工具的改变,更与本民族的文化底蕴相联系。从民族心理素质方面看,由于在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约束下的汉族人民,比较普遍的心理素质是含蓄,内在,细腻,柔腕,如果用木质琴槌,发音音色比较厚重,而竹子由于密度小,重量轻,发音音色清脆,明亮,适应了中国人民表达细腻情感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抛开技巧性、技术性的东西把中国扬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我们会发现扬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三、扬琴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扬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吸收、创造的过程。中国现代扬琴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文化因素的继承。更是为适应扬琴艺术发展和审美需求所作的创新,在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昨天”对“今天”而言可能是“传统”,“今天”对“昨天”而言,则就是“现代”。

无论是传统扬琴还是现代扬琴,它们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先辈留给我们这份珍贵的民族乐器,我们正在继承和发展它,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一方面要体现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保护和发展民族性,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的音乐合理地赋予时代性。所谓“合理”,就是赋予时代性的现代扬琴,既能为中国、世界所接受并产生新的活力,又不失去传统扬琴的根本特征。我们要在坚持中国扬琴的传统性、民族性的同时,又在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潮流中充分体现扬琴的时代性,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扬琴演奏者付出共同的努力才可以做到。

四、结语

扬琴的音乐文化正体现出中国古往今来音乐文化所注重、所追求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精神内涵。中国扬琴作为东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以其多彩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扬琴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独树一帜。中国扬琴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外来乐器历经四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在中国衍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富和鲜明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王丽伟.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扬琴艺术[J].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2000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1—29页.

4.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四

下面就怎样建立发展安全文化,怎样用安全文化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用习惯的力量来促进安全行为养成,形成重视安全、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形成特色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企业在安全工作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结果。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因此,从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和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到企业内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地位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和权利进行了明确。而责任意味着敬业奉献和付出,本职工作应该做的事情一旦出现失误,就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必须要接受相应的处罚。在企业管理体制中,责任是中心,权力和利益是支撑,企业内部人员的责任可以根据岗位和能力有大小区分,体现各自不同的责任,履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责。

我们说企业文化是领导者倡导的文化,是因为领导者个人素质会影响企业文化风格的形成,因为领导者处于权力中心,他有资源支配和利益驱动的能力,可以有效地组织和推动安全管理工作。因此领导者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对安全工作规律性和安全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决定性作用,他能激励和调动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建庄矿业公司在安全工作方面,上至领导层,下至管理层、执行层,始终遵照执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始终把安全建设作为企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把矿井工程建设与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积极为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公司上下,人人重视安全,个个关注安全,每年公司的一号文件就是全年的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同时,公司还积极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精细化和区队(班组)自主管理工作,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六月安全月、百日安全”活动,层层落实责任,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营造了矿区安全大氛围,初步形成了具有股份制企业特色的建庄安全文化,促进了员工良好安全行为的逐步养成。

二、提升安全自觉意识,增强良好习惯养成 安全工作要提升到政治、提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它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效益,搞好安全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学习实践。对企业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搞好安全生产、维护企业建设发展大局;就是提升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贡献以及对职工群众和国家生命财产做安全保障的能力。在安全工作发展的历史上,用鲜血、生命和国家财产换来的教训中,反复强调的是对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把这种理念进行宣灌渗透,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实际行动,变成实现安全行为的动力。自觉简而言之就是能认识到事物的意义、并在采取行动时不由自主地下意识的习惯行为。养成安全工作这种良好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实质上就是文化素养的形成。企业文化就是要造就这样一种习惯势力、习惯力量。列宁曾把社会上传统的习惯势力,即千百万人的自发行为比作是最可怕的势力,这种势力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势力。毛泽东也有一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所以他在历史上造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当然,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我们对先进的文化要大力发展,对健康有益的文化要积极支持,对落后的文化要加以改造,对腐朽没落的文化要坚决取缔。如果领导者在指挥决策时、职工在各自岗位操作时,每一个行为都体现“安全第一”的自觉性时,安全工作的局面就可以真正得到改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少数人的无视安全的不良行为习惯,要作出百倍的努力加以克服,要逐步从事故偶然的不可控性走向事故可预控、可预防性,以安全的自觉性来促进完善安全的预防网络体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为天”的思想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努力企业做到“零事故、零缺陷、零违章”,实现安全生产。

三、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拓宽范围、制定措施,扎实细致的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是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保证。我们要围绕企业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以人为本、立足防范、深入治理、强化监督,加大对职工的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行管理创新,积极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积极宣灌开发安全文化理念,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是准确把握安全工作规律性,积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大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推行新技术的应用,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三是坚持走动式管理,发现问题现场及时指导解决,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现场管理常抓不懈,做到警钟长鸣。同时,要强化公司以及外包施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定期督促落实,增强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进一步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安全管理目标,健全和完善各类考核管理体系,严格考核,重奖重罚。坚持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把安全责任目标和矿井建设、公司效益挂起钩来,做到规范管理,规范运行,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五是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建设,坚持“不安全不生产,不保证质量不生产”的原则,确保人身设备的安全和工程产品质量的达标;六是强化安全技术培训,通过对生产一线职工的重点培训,带动全员不断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安全互保自保能力;七是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安监人员、群安员、青安岗员)的学习培训,实行分片包干,层层落实责任,努力提高安监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安全监管工作质量;八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坚持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和管理人员、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加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岗前、工前、工后安全确认制度的执行力度,班班落实,认真监督检查,确保企业生产建设的安全规范运行。只有通过强化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办法、管理措施的落实和严格执行,才能在约素、规范运行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安全自律目的,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

四、丰富安全文化内容,激励良好习惯养成安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方式的选择和行为结果的统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可以抛开繁烦的“文化”定义,从中解脱出来。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育培养,对造就优秀的行为结果至关重要。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要经过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要经过制度的约束和长时间的意识培养才能形成。一是外在的灌输知识,二是内心的情感升华。要积极发挥企业党群宣传部门的作用,他们作为企业文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企业文化推进职能。一方面,安全文化工作要做到时时讲、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对待安全工作“老生不怕常谈”,要坚持宣传和灌输,利用好班前礼仪和班后会活动时间,积极宣灌诵读安全理念,宣传安全方针,做好以事故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警示教育,使“安全”二字深入人心,逐步形成意识,促进员工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安全文化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建设发展进程,不断开发和创新,要积极推行新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坚持评选表彰奖励安全生产标兵、安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表现突出的群安人员,与重罚个别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人员相结合,树立典型,弘扬表彰正气,抵制处罚违章,形成“以安全为荣、不安全为耻”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引领,使员工将安全生产、规范操作、自主保安、相互保安作为自觉的行动。在安全文化工作的内容上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与时俱进。要体现人本管理原则,以人为本突出亲情管理,要用时尚和蔼可亲的言词反映员工的心声。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贴切、手段要新颖、工作要到位,要让员工听得进、记得住,做到赏心悦目,使安全文化理念“入耳入脑”,深入人心,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维护安全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我们相信,当“遵章作业、按章办事”成为习惯,安全工作“三思而后行”成为习惯,安全问题“优先考虑”成为习惯时,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总和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这正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企业的建设成长过程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筑牢安全根基,依托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引导企业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我们要不断创新安全文化,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安全责任制度,拓宽安全文化建设内容,精心塑造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打造文明规范的职工队伍,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发展与安全文化建设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只有企业实现了安全生产,才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做精做强目标

[员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安全文化的根基(共2篇)]篇一:员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安全文化的根基

员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安全文化的根基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命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安全生产做保证,离开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人是实现安全的主体,员工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是推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个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长期的文化积淀就能形成一种习惯与自觉。用安全文化推动人们良好习惯与自觉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企业建立共同愿景,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安全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下面就怎样建立发展安全文化,怎样用安全文化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用习惯的力量来促进安全行为养成,形成重视安全、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形成特色安全文化

安全文[员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安全文化的根基(共2篇)]化属于企业文化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企业在安全工作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结果。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因此,从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和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到企业内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

可以有效地组织和推动安全管理工作。因此领导者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对安全工作规律性和安全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决定性作用,他能激励和调动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建庄矿业公司在安全工作方面,上至领导层,下至管理层、执行层,始终遵照执行“预防为主,安全

上就是文化素养的形成。企业文化就是要造就这样一种习惯势力、习惯力量。列宁曾把社会上传统的习惯势力,即千百万人的自发行为比作是最可怕的势力,这种势力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势力。毛泽东也有一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所以他在历史上造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当然,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我们对先进的文化要大力发展,对健康有益的文化要积极支持,对落后的文化要加以改造,对腐朽没落的文化要坚决取缔。如果领导者在指挥决策时、职工在各自岗位操作时,每一个行为都体现“安全

理,发现问题现场及时指导解决,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现场管理常抓不懈,做到警钟长鸣。同时,要强化公司以及外包施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定期督促落实,增强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进一步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安全管理目标,健全和完善各类考核管理体系,严格考核,重奖重罚。坚持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把安全责任目标和矿井建设、公司效益挂起钩来,做到规范管理,规范运行,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五是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建设,坚持“不安全不生产,不保证质量不生产”的原则,确保人身设备的安全和工程产品质量的达标;六是强化安全技术培训,通过对生产一线职工的重点培训,带动全员不断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安全互保自保能力;七是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安监人员、群安员、青安岗员)的学习培训,实行分片包干,层层落实责任,努力提高安监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安全监管工作质量;八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坚持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和管理人员、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加大安全技术措施和岗前、工前、工后安全确认制度的执行力度,班班落实,认真监督检查,确保企业生产建设的安全规范运行。只有通过强化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办法、管理措施的落实和严格执行,才能在约素、规范运行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安全自律目的,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

四、丰富安全文化内容,激励良好习惯养成

安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方式的选择和行为结果的统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可以抛开繁烦的“文化”定义,从中解脱出来。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育培养,对造就优秀的行为结果

至关重要。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要经过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要经过制度的约束和长时间的意识培养才能形成。一是外在的灌输知识,二是内心的情感升华。要积极发挥企业党群宣传部门的作用,他们作为企业文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企业文化推进职能。一方面,安全文化工作要做到时时讲、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对待安全工作“老生不怕常谈”,要坚持宣传和灌输,利用好班前礼仪和班后会活动时间,积极宣灌诵读安全理念,宣传安全方针,做好以事故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警示教育,使“安全”二字深入人心,逐步形成意识,促进员工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安全文化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建设发展进程,不断开发和创新,要积极推行新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坚持评选表彰奖励安全生产标兵、安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表现突出的群安人员,与重罚个别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人员相结合,树立典型,弘扬表彰正气,抵制处罚违章,形成“以安全为荣、不安全为耻”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引领,使员工将安全生产、规范操作、自主保安、相互保安作为自觉的行动。在安全文化工作的内容上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与时俱进。要体现人本管理原则,以人为本突出亲情管理,要用时尚和蔼可亲的言词反映员工的心声。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贴切、手段要新颖、工作要到位,要让员工听得进、记得住,做到赏心悦目,使安全文化理念“入耳入脑”,深入人心,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维护安全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我们相信,当“遵章作业、按章办事”成为习惯,安全工作“三思而后行”成为习惯,安全问题 “优先考虑”成为习惯时,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总和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这正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发展的需要。

下页篇二: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工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众所周知,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命脉,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离开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安全已经成为现代煤炭企业建设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人是实现安全的主体,员工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推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俗话说的好,习惯成自然。一个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长期的文化积淀能形成一种习惯。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怎样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形成重视安全、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谈两点看法。

一、提升安全自觉意识,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安全工作需要足够的重视,它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在一定的条件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工作是用无数的鲜血、生命和国家财产换来的总结、教训,反复强调 的是对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把这种理念进行宣传 渗透,变成人们的习惯意识、实际行动,变成实现安全行为的动力。养成安全工作这种良好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实质上就是文化素养的形成。企业文化就是要造就这样一种习惯势力、习惯力量。列宁曾把社会上传统的习惯势力,即千百万人自发的行为比作是最可怕的势力,这种势力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势力。毛泽东也有一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所以他在历史上造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如果领导者在指挥决策时、职工在各自岗位操作时,每一个行为都体现“安全

业文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员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安全文化的根基(共2篇)]企业文化推进职能。一方面,安全文化工作要做到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对待安全工作要不怕“老生常谈”,要坚持宣传和灌输,利用好班前会和休息活动时间,积极宣传安全理念,宣传安全方针,使“安全”二字深入人心,逐步形成意识,促进员工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安全文化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建设发展进程,不断开发和创新,要积极推行新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坚持评选表彰安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与 重罚 个别 违章操作人员 相结合,树立典型,弘扬表彰 正气,抵制处罚 违章,形成“以安全为荣、不安全为耻”的良好 安全文化氛围。促使员工自觉 遵守安全、维护安全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我相信,当“遵章作业、按章办事”成为习惯,当安全工作“三思而后行”成为习惯,当安全问题 “优先考虑”成为习惯时,一系列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总和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使企业的 生产经营、建设发展 与 安全文化建设 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能够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使我们的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实现 做大 做精 做强 的目标。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5.精细化管理——企业发展之根基 篇五

赵磊

客 户 评 价

精细化管理,强调管理的细致,但是这个细致也要细致到点上,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实现管理的量 化与标准化。在华恒智信顾问团队的指引下,我们逐步开展起精细化管理,使得日常的工作有了执行的标准、有了检查监督的方向,为我们的管理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徽某集团公司董事长

企业重视考核,却总感觉考不到点上;企业重视职责,却总感觉职责不清;企业重视激励,却总感觉激励不到关键。问题何在呢?就在于基础管理的不到位,导致后续的相关管理措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基础管理呢?华恒智信为您解读……

【客户行业】物业行业

【问题类型】精细化管理

【客户背景】

某物业集团是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物业管理集团,成立于1995年,是国家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是联合20余家成员单位共同成立的物业服务集团化运营机构。该物业集团以物业服务为核心经营领域,同时跨越了房地产投资、商业物业经营的物业价值链上游,以及楼宇科技、电梯工程、停车场建设的物业价值链下游,是物业全生命周期综合性服务机构。

该物业集团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为全国各地客户服务,服务类型包括多/高层商住楼、别墅、服务式公寓、写字楼、商场、市政公建、高等院校、医院、大型社区等,形成了产品结构多元化的、庞大的专业服务体系,业务遍及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

该物业集团以优质的口碑赢得客户信赖,整合全国百余个项目的成功运作经验,厚积二十多年的物管文化,有信心与实力保障物业服务的专业素质,树立物业管理的行业典范,为客户提供持续不断的价值。

【客户现状问题】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该物业集团发展迅速,公司规模的扩大,带来了部门设置的增多,部门与岗位职责的

1增加。这样,在部门内部或部门间就出现了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职责的交叉,使得责任无法鉴定清楚、部门间配合不顺畅,进而导致了工作效率的降低;同时,部门内部存在人员忙闲不均现象严重,部门及人员配置不合理,没有一个可供衡量工作量的标准,管理的无标准,导致管理仅是凭感觉进行;遇到问题时,往往是部门之间或者是员工之间相互的推脱,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另外,由于集团组织结构采用的依然是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该模式的应用对指令的传达与确保执行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在跨部门协作与支持方面的不足成为管理的短板。而且,由于部门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不足,在管理过程中有效的检查监督不足、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规范企业运作,捋顺部门与岗位职责成为该集团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华恒智信分析解读】

★ 通过对该集团所存在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员工责任不明的问题的把握,可以看出该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应该先梳理清晰部门职责,只有内部理顺了,才可以为外部竞争力的增强奠定基础。而部门内部、部门之间职责的梳理,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

★ 所谓精细化管理,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如图一所示),即组织结构与职能划分、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优化、岗位规范与工作标准,将三者有效地梳理清晰,将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及工作的规范化。组织效率的提高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行业效率、部门效率和岗位效率,对于该集团而言,重点是提高部门效率和岗位效率。根据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主要是进行部门职责的梳理、岗位说明书的编写,部门间的协作配

合规范等。

图一:精细化管理的三要素

【华恒智信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华恒智信顾问公司为企业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改革方案。所谓精细化,就是从思路上一般要体现流程化、定量化、信息化等要素,使纷繁复杂的工作尽可能地变成有条不紊的固化工作链。领导主要从事决策性的工作,而员工主要从事具体的常规性的工作。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精细化管理四原则——例行化、定时化、程序化、可视化。具体的四原则的内涵详见图二所示:

图二:精细化管理的四原则

在精细化管理原则的指导下,首先,是将部门职责加以梳理,形成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在职责分工过程中,运用华恒智信特有的三级五角色分工工具将部门职责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身上,保证人人有职责,事事有备份。在职责梳理过程中,重点是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内容、具体要求标准以及人员所承担的角色责任。

其次,在部门职责梳理完毕之后,根据部门职责的内容,进行员工岗位说明书的编写。部门岗位说明书的编写,要注意从工作量、工作用时、频次方面加以细化,通过对岗位职责的梳理,确定出员工的日周月季年工作事项。同时,在任职资格要求中,针对各岗位的性质,制定出该岗位任职者的必备要求和期望要求,为以后的招聘、培训奠定基础。

最后,在部门内部和岗位职责清晰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梳理清楚各自的责任,制定部门协作配合事项内容及要求标准制度,规范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内容,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6.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六

财务部等四部分日前下发《关于做好当局购置养老处事事变的关照》,陈设加速推进当局购置养老处事事变。关照明晰,到2020年,我国将根基成立较量完美的当局购置养老处事制度,敦促建乐成能完美、局限适度、包围城乡的养老处事系统。

关照明晰,包袱养老处事的各级行政构造和参照公事员法打点、具有行政打点职能的奇迹单元是当局购置养老处事的购置主体。纳入行政体例打点且经费由财务承担的群团组织,也可按照现实必要,通过购置处事提扶养老处事。购置事变应凭证当局采购法令制度划定,按照处事项目标采购需求特点,选择合用采购方法确定承接主体,严禁转包举动。

关照要求,当局购置养老处事资金要在现有养老支出预算布置中统筹思量。对付新增的养老处事内容,处所各级财务要在科学测算养老处事项目和补贴尺度基本上,列入同级财务预算。

关照指出,各地要按照养老处事的项目范畴,团结当地经济社会成长程度、财务遭受手段和晚年人根基处事需求,拟定当局购置养老处事的指导性目次。

在购置内容方面,关照划定,各地要按照养老处事的性子、工具、特点和处所现实环境,重点选取糊口顾问、痊愈照顾护士和养老处事职员作育等方面开展当局购置处事事变。如在购置居家养老处事方面,为切合当局扶助前提的晚年人购置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照顾护士等上门处事;在购置社区养老处事方面,为晚年人购置社区白天顾问、痊愈体裁勾当等处事等。

关照同时要求,各地要成立健全由购置主体、养老处事工具以及第三方构成的综合评审机制,增强购置养老处事项目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系统中,要更偏重受益工具对养老处事的满足度评价。

7.文化根基再造卓越教育 篇七

以特色赢取佳绩

新加坡的学校课程与国家战略衔接。国家战略与学校教育之共性在于面向未来。故而,国家战略一出台,便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譬如,新加坡政府在“智能城市2015”计划基础上推出“智慧国2025”计划,并同时实施第四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编码乐”计划。

以文化再造国家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视多元为建立国家的基础,视一体为建设国家的目标,而双语教育成为维系多元与一体之间一根强有力的韧带。2011年,新加坡政府一方面新设英语学院,以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公布《母语教育检讨报告书》,倡导对母语的活学活用、乐学善用,并推出语言能力描述指标。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务必扎根于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既形塑国民,又重塑国家。语言是文脉,更是民族血脉。

(来源:《中国教育报》)

8.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八

一、“问计于童”,构建源自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

少先队教育的目标是让队员当家作主,做自己成长的主人。作为少先队教育的载体,少先队活动课程自当从儿童立场出发,立足儿童的现实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队员的活动课程自然要由队员自己设计,秉持这一理念,学校“问计于童”,让队员自己选择、设计活动课程内容。

学校少先队总部采用队会、队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队员喜爱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队员的建议,学校借助“少先队的节日我做主——我为学校设计节日”征集活动,让队员说出自己的愿望,自己选择自己的节日内容。队员们热情参与,以儿童的独特视角提出了种种奇思妙想,如颠倒节、旅行节、100分节、友谊节、百花节、心愿节等。少先队总部汇总整理队员的900多份设想,邀请德育专家会同德育室进行项目论证,最后确定了“读书节”“分享节”“夸奖节”“感恩节”“艺术节”“梦想节”6个少先队节日活动主题。之后,学校邀请队员做“少先队节日的设计师”,征集节日活动内容;并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目标,确定一学年的“校园节日”活动课程。如三月感恩节,四、五月艺术节,六月梦想节,九月读书节,十、十一月分享节,十二月夸奖节等。

在此基础上,各年级队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制定年级梯度目标和活动内容。以“少先队节日——三月感恩节”为例:

核心

价值年级核心目标

学习雷锋精神 争做感恩少年一年级1.知道雷锋,会讲述雷锋的故事,学唱雷锋歌曲。能与中队小伙伴友好相处,与中队小伙伴成为好朋友。在社区和家庭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生活中做到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2.感恩父母,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3.感恩自然,爱护花木。

二年级1.学习雷锋叔叔的事迹,助人为乐,学会同伴谦让与互助。

2.感恩父母,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感恩自然,护绿行动。

三年级1.追寻雷锋的足迹,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精神,杜绝浪费,勤俭节约,关心父母。

2.感恩父母,用实际行动关爱父母,培养体贴和帮助父母的意识。

3.感恩自然,养护绿植净化空气。

四年级1.发扬团队精神,讲诚信讲礼仪,关心集体,学会分享,立足校园做好事,培养队员服务他人的意识。

2.感恩父母,明确一个家务劳动小岗位,学做一项家务活。

3.感恩自然,种下成长树,为家乡添一片绿。

五年级1.学习雷锋精神,明礼诚信,感受他关心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格。为社会、为家庭、为学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感恩父母,当一天家感受父母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

3.感恩自然,节水护水。

六年级1.学习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好学上进、善于钻研、勤奋刻苦,不断挑战自我。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2.感恩父母、师长,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培养,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增强感激老师的情感认同和感恩父母的爱心意识,传承知恩图报的中华美德。3.感恩自然,争做环保小卫士,实现蔚蓝色的梦想。

这样的活动课程,主题和内容源自儿童的日常生活,由儿童自己选择确定,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符合儿童的现实需要。“问计于童”,让少先队活动课程真正成为了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课程。

二、“菜单式活动”,创设儿童生命舒展的课程形式

儿童是生活的主人,每一个儿童都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才能让每一个生命的种子拥有破土而出的力量。源自儿童生活的活动课程自当赋予儿童主体权利,让儿童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基于队员的不同个性和发展需求,以中队为单位生成“活动菜单”,让队员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成长。

每学年,各中队根据校园节日活动课程主题和年级活动目标及内容,自主设计富有中队特色的活动形式。每一个活动都按照规章自定——计划共商——活动招标的流程,队员们在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生成中队“活动菜单”,即活动细则,每一个队员则从中选择符合自身能力和需求的项目,作为活动目标。例如,三月感恩节活动课程设计在学期初开展,501中队的队员们设计了“感恩节”雏鹰争章活动计划表。

规章自定。中队就是队员们的家,家里的规矩要由队员商议自定,才能发挥更强的约束性。学期初,501中队辅导员沈老师利用中队活动课,和队员们一起确定了中队行动口号、规章制度,实行“中队干部竞岗制”和“人人有岗制”,并通过爱心服务卡、雏鹰争章评价激发队员们的自主参与意识。这样,为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让队员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计划共商。感恩是三月校园节日主题,其后还有系列活动。凝聚集体的力量,梳理学期活动计划,才能做到有条不紊,让队员们从容体验,享受成长的快乐。沈老师采用“师生共商法”,在充分了解活动内容框架的基础上,让队员分小组制订、细化中队计划;之后,由中队委汇总各小组成果并进行交流;最后由全体队员投票筛选,确立本学期的主要活动内容细则。队员们争相建言献策,互动交流更是不断激发了队员的创意和智慧。

活动招标。确定中队活动内容后,队员们以小队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活动,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方法步骤、活动措施结果等,哪个小队构思新颖巧妙,这一活动的具体操作就“花落哪家”。这样的中队活动成为队员自主参与、自主创造的天地,队员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明显提高。做足了前期“功课”,队员们和辅导员一起设计了最终的活动菜单(见下表)。每一个队员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完成菜单任务。从每一天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体验亲情,学会感恩,自主成长。

501中队“感恩节”争章实践活动单

队员姓名:

活 动 内 容参与情况、完成时间

(自我评价)证明人意见、签名(队干部或家长老师评价)

1. 每天为父母、老师、同学至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 记录一日里你所要感激的人为你做了,什么或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3. 给自己的父母、老师或朋友等写一封感恩信。

4. 会唱一首感恩父母、老师或朋友的歌曲。

5. 撰写一句(段)感恩箴言,制作成一张感恩祝福卡。

6. 阅读感恩故事,会讲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

7. 参加一次关于“感恩”的主题班队会。

8. 制作一份感恩节手抄报。

9. 积极参加感恩校园之“弯腰工程”。

10. 开展一次感恩大自然环保行动。

注:前五项为必做项目,后五项为选做项目。做到前五项和后五项中的两项活动即可获“感恩节”活动章。

菜单式活动形式善待了儿童发展的差异和可能,允许儿童探寻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感受到自身小小的进步,不断收获成长的喜悦和自信,自由舒展地成长。

三、“校社联姻”,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课程资源

与学科课程相较,少先队活动课程更加注重儿童的自主实践和自我教育,将活动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在社会和家庭中才能为儿童开拓更为广阔的成长天地。这一个课时往往只能作为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准备过程和活动过程大都在课外和校外进行。近年来,学校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社会资源对接,不断拓展课程资源,为队员的自主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学校根据年段学生实际,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设计了系列少先队校外实践活动。例如,一年级入队考核实践活动。学校带领新生徒步前往市档案局参观,队员须徒步来回四公里路程,并进行历时一个半小时的参观。让孩子们通过参观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历史,增强孩子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和加入少先队组织的强烈愿望,激发孩子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

二年级以东湖景区为实践基地,开展“金色秋天,拥抱自然”实践活动。在美丽的平湖东湖景区,队员们一起赏美景,拾落叶,沐暖阳;一起打几个滚儿,赛几趟跑,吹几声口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三年级是浸润乡土文化的“莫氏庄园”实践活动。队员们一起参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大型封闭式古民居建筑群——莫氏庄园,听讲解员阿姨解说其建筑的精妙布局和凝结着的平湖乡土文化之精华,从而了解平湖的历史,增长见识,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

四年级则开展感悟民俗文化的“民俗馆”实践活动。平湖九彩龙、打莲湘、调马灯、荡湖船,平湖派琵琶等等,这些展现在队员眼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湖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队员们通过参观了解平湖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的文化韵味。

五年级则以生命自护教育为主题,开展“民防基地”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民防设施,了解民防工程,参观防空地下室,了解如何逃生,知道空气的流通、衣服的换洗、应急供水、紧急出口等各种防空知识,及民防工程的重要性和设计原理,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六年级开展野外德育体验“澳多奇农庄”实践活动。行知文化园、科普馆、孝子洞、杂技表演、自助野炊、篝火晚会、露天电影、露营体验、真人CS等野外德育体验活动,让队员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培养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给小学毕业生活画上厚重的一笔,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观照儿童生命成长的少先队活动课程,让学校成为儿童快乐成长的家园,更找到了自身的文化根基。让教育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我们相信这样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平湖市百花小学

9.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九

6日,从包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从本年1月起,包头市继承调解企业退休职员根基养老金,调解后,企业离退休职员月人均养老金到达2187.56元。制止6月尾,养老金发放事变已到位。

据悉,包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做出详细调待方案,为年12月31日前的企业退休职员(包罗退职职员、纳入企业养老保险统筹的“五七工”和“集团工”)调解了根基养老金。此次全市调待人数为24.19万人,月人均增进养老金192.34元。调解后,企业离退休职员月人均养老金到达2187.56元。

[包头2014调解企业退休职员根基养老金最新动静]

10.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十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克日公布,从1月1日起,对企业退休职员增发根基养老金,调解后的退休职员养老根基保险每人每月增进125-133元。在12月31日之前治理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职员都可以享受此政策。

1月30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宣布关于果真征求《关于20调解企业退休职员根基养老金的关照》意见的关照,颠末半个月阁下的意见征询后,现正式发布我省企业退休职员根基养老保险调解政策。这也是我省自以来持续第调解进步。

此次增发养老保险金的工具为月31日之前治理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职员,而全省约有439万人次可享受此政策。据相识,在此次的调解中,凭证国度划定,采纳广泛调解、挂钩调解和恰当倾斜相团结的步伐。

广泛调解按照各市职工人为收入程度、经济社会成长程度和内地养老保险金程度确定,退休职员每人每月的增进幅度在125-133元之间。个中杭州市、宁波市调解后的养老保险金为133元,衢州和丽水是125元,剩余的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和金华市均为129元。

而挂钩调解是指养老保险金调解与本人缴费年限相挂钩,缴费年限满一年,月根基养老保险金增进5元。而同时对高龄退休职员再恰当进步。往往70周岁的男退休职工以及年满65周岁的女性退休职工每人每月在一样平常基本上再增进30元。另外,在1953年12月31日前介入事变的退休(退职)职员,也就是在是指1953年12月31日前介入革命事变或按国度和省划定计较持续工龄的出发点时刻在1953年12月31日前的退休(退职)职员,缴费年限满30年及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发70元;缴费年限满不满30年的,每人每月增发60元;缴费年限不满20年的,每人每月增发50元。

11.承文化血脉 奠传统根基 篇十一

背景与目标

国学经典是我国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回归、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调查表明,国家课程中有关国学的教育内容甚少,而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学生应该从小了解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为一生的幸福奠基。因此开发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正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国学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为抓手,帮助学生熟悉国学经典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以及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伦理修养,逐步明确学会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和而不同”“天人相应”的思维方式,以及“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模式,努力提高学生道德建设的水平,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水平。学校把具体目标定为:第一,激发认同、旨在传承。学校通过课程的探索实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下一代人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吸收,奠定传统文化根基。第二,陶冶情操、开发潜能。学校通过国学经典浸润,开发儿童的智力和潜能,丰富人文素养,使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地培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第三,学用结合、全面发展。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国学天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大量接触国学、国艺中,锻炼了思维、创新、想象等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第四,迁移辐射、回归传统。学校通过与国学特色课程相关的活动开展,引导孩子的家庭一起亲近国学,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回归家庭文化传统。

操作与实践

精心制设国学特色活动主阵地 首先,学校赋予国学课程较高的主导地位,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配以相应内容的国学经典套餐。其次,在校园各处设置有关国学内容的陈列,如: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墙饰、以国学大师名号命名的路名、以“志仁”“齐贤”来命名的楼宇名称,精心设计建设了国学学堂、清风长廊、国学长廊等活动阵地,从而以富于传统特色的古香古色的环境,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最后,添置了古筝、二胡、铙钹等大量传统乐器;而象棋、围棋、笔墨纸砚则通过培训或外聘专业老师,以稳定的投入保障软硬件设施建设,有效保证了国学课堂各项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此外还充分利用家乡海池拱极台、李中船厅、郑板桥纪念馆、板桥竹石园、施耐庵陵园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为活动载体的有益补充。

全力打造优质国学教育师资队伍 创建之初,学校便以过硬的师资队伍保障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领导层很早就确立了国学特色教育的战略发展方向。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围绕既定方向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各项培训,不遗余力地多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专项课题“亲近母语·我爱吟诵”课程培训和省市各级面向书法教育的现场观摩、集中研讨,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培训,并以《中华经典诗文实践研究》《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研究》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实践引领和助推教师在国学特色教育领域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充分盘活地方文化资源、社区人才资源,与本地文广新局、兴化棋院、兴化书画院、兴化武术健身协会、兴化市淮剧团等单位开展有关琴棋书画、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项目的联合办学,由此确保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创新建构国学特色教育课程体系 在广泛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课程序列:低年级《三字经》《弟子规》,佐以唐诗绝句;中年级《声律启蒙》《古今贤文》,兼顾律诗选读;高年级《<论语>选句》,结合诗词赏读。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融入了国学小知识以及书法、绘画、戏曲等适合少儿的内容,形成了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校以《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实践,将郑板桥竹石诗(画)、道情,施耐庵《水浒传》等地域文化经典内容纳入课程范畴。课程实施以“文化浸润”为主,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内化、践行。如一日五诵国学经典:早晨学生自由诵读,课间操教师领诵,语文课前齐诵,中午到校午间默读,下午放学回家或个人省悟或亲子共读等形式。

充分完善国学教育实施评价机制 当前,国学特色教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实施评价机制:第一,建立课程资源引入和完善机制,进一步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第二,建立教学人员的培训和奖励机制以及关于集体和个人的实施评价体系,用以保障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三,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建立一套“国学雏鹰奖章”一至六级评价体系,分别按照不同年级就“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效果达成”制定“国学雏鹰奖章”评价表,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完成每项内容,即可获得相应等级的“国学雏鹰奖章”;班级制定主题特色建设方案,并纳入学校班级管理综合考评。

总之,学校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规范国学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实现多方共赢,确保始终保持总体良性运行的态势。

收获与启示

多年来的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nlc202309031238

首先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学生能主动搜集信息,投入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多数学生积累丰厚,在校期间,熟记古诗词180余首,诵读国学童蒙经典5篇以上,事实上,他们的诵读积累很可能远不止于此。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意识增加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了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参与实践者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教育思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最后是校园的文化建设和办学品位。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并对语文、品社、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水到渠成,随着国学经典文化的渲染和倡导,校园环境的营造更多彰显了国学课程的地位,多数班级教室墙壁上,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诗词歌赋,剪纸、书画等传统文化的一席之地,并别具一格地彰显了班级的主题特色。同时学校又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设立了展示专栏,让学生时刻徜徉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学校的办学特色日渐清晰,国学经典的传承为特色课程的开发打下了文化基础,而特色校园的打造,也因特色课程凸显出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气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学校当初制定的开发目标,即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亲近、接触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反思校本课程,学校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应依据课改,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文化构建,方能立足长远。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特色的形成是结果。第三,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反复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向纵深方向发展。第四,必须充分发挥班子领导核心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引领和决策作用。同时,要不断加强与教科研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听取他们的指导性意见,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各地学校的先进经验。

在今后,学校将继续努力探索国学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新思路,促进内涵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12.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 篇十二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1. 红色文化代表先进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国民党与共产党并肩抗日期间,国民党军队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事迹,创造了灿烂的红色文化,但后来国民党与共产党战斗过程中的事迹不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因为此时国民党的行为是逆历史发展方向的,不具有先进性。红色文化本身不包含糟粕,只不过有的红色文化的宣传手段有问题,存在歪曲事实、以讹传讹、单方面追求“高大全”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内容的可信性,严格地说,这样宣传出来的文化不属于红色文化的范围。

2. 红色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

将红色文化局限于特定时期易导致红色文化丧失时代性,从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包括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比如近年来受到观众认可的红色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经典电视剧《长征》、《恰同学少年》、《亮剑》等,一改过去红色影视的说教面孔,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实现人性的理性回归,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3. 红色文化是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包容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多与中国的民主革命相联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秉性,但同时包括世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优秀文化,如苏联优秀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革命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属于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层次

红色文化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态、观念态、行为态等三个层次。

1. 物质态红色文化。

物质态红色文化指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种种物质实体,成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与思想境界。红色文化最常见的物质载体是红星、红旗、红歌,还包括革命者所用之物,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所贴的标语,所写的书信或文章,用过的枪炮子弹,战斗或生活过的遗址。

2. 观念态红色文化。

观念态红色文化属于红色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革命者也有可能犯过错误,对革命形势或某个问题有过不正确的看法,但这不属于观念态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3. 行为态红色文化。

行为受思想控制,行为态红色文化指革命者在观念态红色文化的指引下,为革命事业所缔造的丰功伟绩,包括所做过的事和所说过的话。当前,有些仪式活动就属于对行为态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升旗仪式、预备党员宣誓、唱红歌、大学生军训等。

三、红色文化的功能

1.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红色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不管你了解不了解、认可不认可,我们都会受到红色文化的积极影响。比如,我有一个外地亲戚,初中文化,在外地打工,一次到北京来办事,有一天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看完之后,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感受就是想哭,不需要仔细分析,这种感觉恰恰表现出最本质、最真实的爱国主义,这种情感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在一定的场合下就会迸发出来。

2. 凝聚功能。

红色文化一旦成为特定群体的共同观念、共同规范,对特定群体就会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改变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从而将特定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联结到一起,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向心力。组织者要善于发掘红色文化当中蕴含的积极力量,利用广大成员的共同心智,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抵抗功能。

观念态的红色文化一旦内化为个体的固有认识,就会对社会上一些消极认识产生抵抗作用。在当今时代,政治稳定,但是人的思想容易发生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在这种情况下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对腐朽落后文化的免疫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

1.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与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及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弘扬红色文化实际上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

红色文化的产生过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性学说,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指导革命者于迷雾中看到方向,在挫折中看到光明,如果放弃或者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反动腐朽的思想就会泛滥,革命事业就会遇到挫折,革命进程就会受到干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彷徨与抉择,付出沉重代价,最终赢得了胜利,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

2. 以红色文化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革命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需求。体现在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坚信革命必胜、新社会必将取代旧社会,坚定的信仰转化成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信念,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反映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红色文化反映的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一致。

无须讳言,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对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存在怀疑,红色记忆比较淡薄,因此有必要结合特定的节日开展活动,把红色文化植入大学文化之中,激发红色文化的内在活力。

3. 弘扬红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红色文化主要体现了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团队、自强不息等精神,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往无前、乐观自信,互帮互助、扶危济困,从而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因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从微观的层面看,大部分红军出身贫苦,没上过学,文化程度低,但是通过努力学习,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还成为会打仗、掌握一定战术的勇敢战士,通过具体的行为诠释了改革创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色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不断涌现,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沂蒙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4. 以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新时代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而提炼出的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够恪守基本的道德底线,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担负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

因此,要把红色文化的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为此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引导大学生用“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现已成为华北科技学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次发展党员,我们都组织同学们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进行宣誓,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预备党员宣誓”的主题参观、学习活动,以加强新发展预备党员的政治修养和政治觉悟;利用离北京近的优势,我们组织同学们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等,在参观过程中,大家为中华民族曾遭受的灾难和屈辱感到痛心,为一百多年来中国各阶层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摘要: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作用。文章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层次、功能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次,功能,联系

参考文献

[1]王爱华,等.多维视野下的红色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2]孙和平,等.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6.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工作通讯,2011,(3).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教师个人座右铭下一篇:物联网在智能农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