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之读后感(精选12篇)
1.学生习作之读后感 篇一
门与路
多少时候,我们为自己的失败所苦恼:多少时候,我们因自己的忧郁而后悔:多少时候,我们可惜自己现在的选择。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我们没有理解我们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愿望,不明白做事的原则和习惯,那我们离门,不远了。
在通往这门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道道不知明的坎。在怯懦的人眼里那就是障碍,阻拦前进的难以逾越的墙:在坚强的人眼里那就是垫脚石,奠定起自己向梦想前进的道路,让其成为成功过程中一部分。路的尽头就是门,门之后还是慢慢长路„„
我就是每一年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在不还没有“进化”为“完全体”之前,无知的我们还没有改变世界准则的能力,我们只能服从。遵守社会人们定下来的没有绝对的错对的规则。完成高考,考取辉煌,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增光添彩。然后步入大学,挥洒我们桀骜不驯的青春,完成一个个近期的梦想,铺垫自己的人生道路,迈向节点处的大门,为门后的生活添加光彩,更好地走后面的路。
我才活在这世界18年,还有无数美好和黑暗没有看到。我不想看到黑暗,可是它不会躲藏,事事都是相对的,有光就有暗。大学不是终点,只是一座驿站,配有豪华的壮马和丰盛的食物,让我们休息、补充能量,继续赶路和下一次的爆发,愉快地面对前方的门。
我还是年轻,就是气盛,高傲与生俱来,无视掉,只是我要的准则。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你是上帝,没有是不可能的。为了成为自己的“上帝”,继续努力是不可能少的。放弃娱乐和安逸继续奋发图强,过着和上学区别不大的生活。可是我会快乐,快乐自己的疯癫,快乐自己的傻冒,就为了那一刻痛快。
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真实是什么样子,但我相信不会很烂。不是我刚愎自用,只是我坚信没有免费的晚餐,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也许收获会很小。门就在前面,如若你想要开门,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这种集有形和无形于一身的事物从来不是阻挡未来的东西。他只会为我们缔造未来。
相信自己,坚信自己会打开大门时,路就已经在你的脚下铺好了„„
2.学生习作之读后感 篇二
一、有效积累, 培养能力
1. 积累佳句好词。
阅读是学生积累佳句好词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佳句好词。可以这样引导:你认为文章中写得特别生动的词句有哪些?你觉得写得特别感人的词句在哪里?你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是哪些?你在习作中最想用的词句有哪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 在阅读中理解, 在阅读中感悟, 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让妙句好词在习作中应用, 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写观察日记。
生活是材料的来源之地。习作材料主要来自现实生活中很多美的事物。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 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 把自己观察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通过写日记记下来, 学会在日记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能在日记中结合观察到的人与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 习作也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
3. 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是根据教材进行积累: (1) 看图说话。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看图写文, 或依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简笔画进行创意绘画想象作文。 (2) 片断描写。根据课文中省略的情节或细节, 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补写或扩写练习。 (3) 续写内容。对课文意犹未尽的结尾, 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 补续文章。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时, 可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尾进行想象:凡卡的信爷爷收到没有?凡卡后来的命运怎样?然后进行小练笔续写“凡卡的命运”。 (4) 推测“悬念”。利用课文中的悬念, 引导学生合理推测事情的经过与结局。二是参加活动进行积累: (1) 班会、少先队活动开展各种游戏活动, 如“成语接龙”“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 (2) 家校结合, 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 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 体验劳动过程。 (3)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参加义务劳动或做志愿者服务等。 (4) 亲近大自然, 参加郊游活动等。
二、分析题目, 理解题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写出一篇好文章, 首先要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进行分析, 理解题目的内涵, 分析作者的立意, 学习作者是怎样紧扣题目来写文章的, 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 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 可让学生分析:题目的关键字眼是什么?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围绕什么来写?让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既了解课文的内容, 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又为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供素材。
三、学会观察, 真情体验。
良好的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新、异、奇,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通过对人、动物、植物、建筑物等映入眼帘的事物进行观察, 有目的地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动静等各方面进行观察, 并进行真情体验, 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如指导学生写一篇状物文章“我的书包”时, 要求学生要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书包, 讲述书包的各种特征与用途,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欣赏书包, 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来写自己的书包, 写出自己对书包的真情实感,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习作能力。
四、客观评价, 及时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后, 教师要及时批阅学生的习作, 客观进行评价, 要肯定习作的优点, 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也要指出习作的不足之处, 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格式等, 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去修改习作。教师的评价不能简单停留在指出错别字、病句和标点符号纠正等语言形式上, 而要重点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立意是否新颖、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表达是否明晰, 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整体观”。好文章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 而是学生自己不断修改出来的。教师讲评习作后, 要引导学生及时修改习作, 掌握习作的方法技巧,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篇三
关键词: 习作教学 营造氛围 采取措施 提高效率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老大难”。曾经有一位作家写了这样的一副对联调侃写作时的情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写不出来。
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状况呢?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作文课难上,批改作文更苦。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不会观察生活、没有素材积累?还是老师没有选择好合适的渠道?如何改变学生习作困难的状况,在此我愿将作文教学中积累的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针对习作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相比按部就班的课堂说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将习作欲望与习作热情融入游戏活动中。如《一次的游戏》,我设计了与学生一起玩“明七暗七”的游戏。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和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站起来说错时,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兴趣盎然,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素材,要靠平时观察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如布置学生写《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之前,让学生开展“穿针引线”活动,感受穿针引线的全过程。作文时,有位学生这样写道:“轮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气,左手捏着针,右手捏着线,眼睛紧盯着针眼,眉头挤成了‘川字。线头被我扭转在一起,一根粗线穿过了针眼。‘成功了!哎……我把线的右端举起,针直往下掉,‘叮的一声脆响,针掉了。‘哈……全班哄堂大笑,有的笑弯了腰,有的捂着肚子,有的笑出了眼泪……我就像是偷东西被人揪住了似的,脸红得像一只熟透了的番茄。‘没事,再来一次。我卷土重来,屏息凝神,一鼓作气,左手紧拿着针,右手颤抖着把线伸进针眼……穿过去了!我松开左手的线,绕过针从针眼后捏住线头,把线头拉过来,再把针松开,捏住线的另一头,‘我成功了!我高举手中的线,台下掌声雷动,如排山倒海般向我扑来,我的心像融化在蜜罐里,正在吮吸着甜滋滋的蜂蜜,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身临其境于活动之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时把活动的细节充分表达出来。
三、随文练笔,促进习作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的第四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组句子描写了作者和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内容、结构一致,构成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中“朋友”的深情厚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教学时在带领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不妨设置这样的小练笔——山中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跟他们打个招呼吧:你好,可爱的小鸟,你唱着动听的歌声,是想?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你好,美丽的蝴蝶?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你好?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充分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掌握写作的门路,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了文本的参照和引导,学生练笔自然胸中有竹、心中有情、笔下有物。
四、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当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精彩片段在课中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给各类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哪怕是一句、一小段都可以展示出来。这样使得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增加对作文的喜爱。
如第八周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的老师》,主要是通过描写老师的一件事,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可以说这次作文学生绝大多数写得不太好,其中小红学生只写了200字左右,原本想对她说三年级学生也比你写得多,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之后我笑着对他说:“吴老师是怎样发现你课堂不专心听讲的?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情都要写清楚。”她点点头,认真做了修改,最后她是这样写的:“吴老师的眼睛很神奇,课堂上,任何一个学生的细微动作都逃不过她的法眼。有一次,我刚摆弄起钢笔,吴老师的眼睛就搜索到了我,一双大眼盯着我看,说道:‘有的同学做小动作了。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笔,坐端正认真听课。”修改后的事例虽然还是写得不够具体,但我把小红的这段话读给同学们听,夸奖她“搜索”、“盯”等词语用得传神,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红同学也收获进步的快乐。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老师对作文中一个词、一个句子的肯定都会给予莫大的信心,点燃他们作文的热情。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标准要求,比如横向比——优秀学生与优秀学生比,中等学生与中等学生比,学困生与学困生比;纵向比——自己与自己比一比有没有进步。宽松、灵活的评价标准,使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闪光点,因此而想写、爱写,把作文作为自己的一件乐事,成为自己的需要。
4.学生习作之读后感 篇四
关键词:丰富生活自主习作多元评价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将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呢?教师只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生活,注重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语文课程课标》强调:“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将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呢?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下列方法帮助学生收集生活素材。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的“学雷锋、学赖宁”的教育活动,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参观访问。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他们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窑厂附近,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在窑厂上班,但很多同学对窑文化的了解十分贫乏。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窑厂,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厂房中各种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察“烧砖”的程序,仔细采访劳动模范王师傅,并作好笔记。通过参观、调查和采访,学生既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3.观察积累。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的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学生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长期坚持观察积累,就能充实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内化。学生作文材料有的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阅读时,引导学生做好记录,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观后感、摘抄妙词佳句等良好习惯,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自主作文是指在自主积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科学的指导,根据一定的要求,自主选材,积极能动、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具
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自由选材。作文的素材是很多的,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写起来得心应手的材料。如在布置学生写一篇反映祖国变化的作文时,一位同学留意了爸爸车子的变化:最先爸爸骑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接着换成了款式新颖的电动自行车,最后爸爸购买了名牌摩托车。这个小而平常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小作者根据这一素材写《爸爸的车子》一文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2、自由想象。童年时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着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写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树哭了》、《石桥河的倾诉》、《一个塑料袋的流浪记》„„生动有趣地揭露并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自己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世界中,不知不觉地踏上了“自主作文”之路。
3、自由表达。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阐述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注重自我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述。第一,要营建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起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搞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败他们的自尊心。第二,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张扬个性、巧妙表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自主评批。所谓自主评批,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鉴赏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作文水平。自主评批一般要完成以下任务:点评—评语(眉批、总批等);修改—推敲(遣词造句、段落修正等);鉴赏—选赏(佳词佳句、优美段落篇章等)。
三、多元评价,促进主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充分发挥习作评价的激励、调整、反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享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情趣。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1)组织学生自主评批习作。这种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发现汇报会”“习作交流会”等活动。在交流中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深化,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后,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步骤,勤于阅读、留心观察、自觉修改。
3.反馈式的家长评价。定期把读书卡——语言材料积累本,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习作卡——学生优秀习作选带给家
长,让家长参与评价,做孩子的热情读者,为孩子写评语。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促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有力地督促学生课外阅读,主动观察,又避免了学生习作胡编乱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实践、习作的良好环境。
4.综合性的教师评价。(1)教师对习作的两次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修改、鉴赏能力。(2)学生各种交流活动中,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口头上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5.激励性的展示评价。(1)读书笔记交流展示会。(2)观察积累交流展示活动。(3)开展佳作交流会。(4)班级优秀习作选,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抄录在上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5)发表学生习作。
5.小学生读后感600字习作 篇五
《电车上的陌生人》读后感
级五班 李佳怡
《电车上的陌生人》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小女孩的故事。当我刚刚开始看的时候,对小女孩和她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为什么要逃呢?为什么要给小女孩穿那么多衣服?往后面看才知道,这是德国纳粹要“灭犹”.
当我看到纳粹那些对犹太人粗暴、蛮不讲理的行为后,我瞬间就被激怒了:这些纳粹太可恶了,简直就像畜生!同时,我也对那些纳粹的“帮凶”感到了深深的厌恶。同事之间互相举报,邻居之间互相背叛等等,都让人感到憎恶。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残忍,也有善良;不仅有邪恶,也有正义。
汉斯和拉尔斯兄弟不仅救下了犹太小女孩碧翠丝,还细心照顾她。要知道,在当时,窝藏犹太人是犯罪的,很有可能会被枪毙。但兄弟俩和沃斯太太还有丽芙,为了救这个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尽心尽力地抚养着这个孩子。
有一天,纳粹中的一个士兵在上车检查证件的时候,向碧翠丝要证件!汉斯和拉尔斯立刻就变得惊恐不安,我也跟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个坐车的、穿着纳粹军官制服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这是他的妹妹!我被震撼了,没想到他也是一个好人!
大饥荒来了,街上经常有饿死的人和因饥饿而垂死的人。看到这里,我不禁为汉斯、拉尔斯兄弟和沃斯太太、碧翠丝担忧:饥荒这么严重,他们能活下来吗?如果抛弃碧翠丝的话,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继续抚养她,最终,他们活下来了!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其实更多的是向我们体现出在这血腥的战争中让人感动的事迹。
《爱在时代广场》读后感
2014级五班 葛映含
假期,《爱在时代广场》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它让我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深深地被亨利和塔克与小狗之间的感情所打动。
书中主要讲了老鼠塔克和一只叫做亨利的猫收养了一只被人遗弃的小狗亨比,它们一起在一个下水道口里生活着。调皮,馋嘴,任性的亨比给塔克和亨利带来了许多烦恼,但更多的却是无尽的欢乐。在经历了很多惊险而又令人开怀大笑的故事后,塔克和亨利最终给亨比找到了一个更好的主人。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塔克和亨利对亨比无私的爱。没有这种纯真无私的爱,小狗就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而在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小狗也学会了爱别人,关心别人。所以,当凯瑟琳小姐遭遇危险的时候,亨比才会挺身而出救出凯瑟琳小姐,最终被新主人一家所接受,有了更好的归宿。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只有无私地付出自己的爱,才会得到别人真诚的爱,而只有大家的爱汇聚到一起,才能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不断成长。
还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叫做《OneDay》的公益广告,一位工人叔叔扶起了摔倒在地的孩子,孩子后来帮助拿东西很吃力的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又借钱给了找不到零钱的年轻人……爱心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传递了下去,或许只是在别人最着急的时候借给他一块钱,或许是小跑几步把别人遗落的东西还给他,又或许是递给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工作的人一瓶矿泉水。
是啊,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或许只是一个你认为微不足道的举动,就可以给予他人极大的鼓励和帮助,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他人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善良和爱心能够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爱在时代广场》读后感
2014级五班 刘丁诺
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爱在时代广场》的书,这是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继《时代广场的蟋蟀》和《塔克的郊外》之后,以猫亨利和老鼠塔克为主人公,写成的第三部作品。当我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一只猫、一只狗和一只老鼠住在一起?猫和老鼠不是天敌吗?狗和猫不也是天敌吗?它们怎么会在一起?难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带着种种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老鼠塔克和猫亨利是好朋友,纽约时代广场地铁站下是它们温馨的家。一天,亨利捡回来一条可怜的小流浪狗,因为小狗的调皮,任性,嘴馋……给塔克和亨利带来不少的烦恼和无尽的欢乐,从此改变了塔克和亨利有序的生活。
塔克和亨利为它洗澡,给它起名字为亨比,意思是亨利的小baby.居然光天化日下为它找吃的,不是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吗?”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狗亨比长大了,排水管的家已住不下,亨利和塔克四处奔波最终为他找到了新家――史麦得利的家。虽然亨比离开了塔克和亨利的家,但是它们的爱却依然充斥在时代广场的上空!
就这本书,我和妈妈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了很久。人们认为是天敌的小动物都能成为好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能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去解决。在润物细无声中,处处显示出了爱的伟大。是啊,只要心中充满爱,不单单是相互为天敌的小动物们可以和和睦睦的在一起,我们人类也完全可以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的性格等等的人,都是可以和平快乐的在一起的。()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家。只要人人都充满爱,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地球大家庭中,一定会处处是欢乐,时时都是温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性格的人们都一起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地球大家庭中。
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现实一定会出现,那就是――《爱在地球大家庭》。
生活本就充满奇迹
2014级五班 郝雨辰
“环绕我们的空气,让我们得以呼吸和生存;温暖我们的阳光,穿越了很多光年才到达地球;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一块石头,可能早在远古就已存在・・・・・・这些都值得我们惊讶与赞叹,只是我们由于太习惯而忽略了它们的存在”――不错!生活本就充满奇迹。
当《尾巴摇一摇》中的主人公汤姆结识了那只具有“魔法摇摇”尾巴的小狗内奇之后,似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起初,一些无意并没有任何目的的许愿顺利得以实现。可当汤姆慢慢开始刻意许愿时,事情发展的却让人出乎意料。我们都曾幻想过,神奇的魔法可以改变自己现有日常的生活:没有纪律约束的学校,可以随意玩耍的操场,没有老师存在的教室,没有父母永无止境地唠叨・・・・・・但真的这样的生活就会充满乐趣吗?生活是平静的,但也充满着奇迹。因为世界本就充满奇迹――芬芳的玫瑰,普照的阳光,古老的石头,都是奇迹的一部分。
每天放学的路上,我都会遇到那位老爷爷。通常他会坐在一把康复椅上,眼睛直视着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面无表情,但目光炯烁。时不时的会站起来,用力紧握着康复椅的把手艰难地移动着沉重的双腿。疾病和衰老夺走了他正常生活的权利,但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意志支撑着他的生活。不管严冬还是酷暑,他都准时出现在那里。每当路过这里我都会放慢放学回家的脚步,渐渐地老爷爷也注意到了我。当我们目光相对的时候,他的嘴角会艰难地、微微地瞥一下,我想那应该是给我的微笑吧,似乎我们已经成了不相识的朋友!
6.激活习作课堂之我见 篇六
牛佛镇罗井小学校 王 静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激活习作课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创新习作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和写作素材,让学生习作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语言的载体很好地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真正激活学生的创作情趣,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乐学善思、寓教于乐、爱说善说,激发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探索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放飞心灵。【关键词】小学生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获取素材
想象
当今学生习作的现状有人慨括为“三乏”:即学生学识贪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如果老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活习作课堂,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习作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新课程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借鉴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潜心研究如何把作文引入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图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各种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情境氛围。拉近学生习作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如教学观察习作——“我喜欢的水果”:
师:(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 生:很美。
师:谢谢大家。老师今天特别高兴,因为老师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了。我的妈妈呀也很高兴,所以就给我买了好多水果。同学们想吃吗?
生:想。
师:那你们猜猜我到底拿来了哪些水果呢? 生:苹果、梨子、香蕉„„(师出示大盘水果)
--
师:看看,多漂亮的﹗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好。请你们说说在这些水果中你最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学生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来说)
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观察得非常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快乐,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为顺利习作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 获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教学“写一次游戏活动”。我设计了用“吹泡泡”这个游戏活动,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个小组,再由小组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师提出要求: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热闹的场面。
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习作能力,又培养人。
三、自由命题
语文课程准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梦乡”、“恶梦”、“美梦”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你一言我一语,班里笑声不断。整个课堂呈现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觉不到习作的压力。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习作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可写,也非常乐意写。
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说: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会怎么写。这并不是自由作文,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
--的生活为基点,激活思维,激发欲望,表达生成,自由写作。比如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用了动画片《孙悟空》的配音,让学生听音乐、编写一集新版《孙悟空》。孩子听一段,说一段。听是说的基础。因此,我经常讲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给他们听,不但让他们听其中的情节,还使他们欣赏绝妙的语言。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命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他们会觉得电视里演的,故事里讲的,自己想的„„都会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想象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重新组合相关信息,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形成适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使其思绪如飞、文思如泉,使他们能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奇思妙想。注重发展个性,展现学生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
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
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生:啊(ǎ)?
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
又如:教学六年级的一次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尼尔斯,骑在公鹅马丁的身上,闭上眼睛,飞呀飞,大家飞上蓝天,飞过巍巍的群山,飞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飞过绿绿的草地,我们来到了童话王国。这么多的主人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
生:有麻雀、乌鸦、喜鹊„„
师:他们每个人都是身怀绝技,本领高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习作上的压力。
五、善于创意表达
--
表达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迫切的欲望。创设情境能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特定的角色,并且不断地转换。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儿童语言的天赋,鼓励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
如一次习作前的口语交际:
师:有请各位选手隆重登场并作自我介绍。
生1:我是1号选手,我本领高强,不信,呆会儿让你一饱眼福。生2:牛皮不是吹的,废活少说,看我的真功夫吧。
生3:各位观众朋友,支持我的有大礼相送,请记住我是战无不胜的3号选手。师:吹气球比赛正式开始。
经过一番激战后,教师采访裁判员和观众。这些选手的表达如何?他们说:“他们的表达十分有趣。”选手输了,但他表现得不是垂头丧气,而是幽默地说:“我中午多吃了些洋葱,有些控制不住了,输了比赛,是正常反应。”台下一片哄笑。裁判员也不甘示弱,接着说:“根据我们观察,吹气球比赛和体积并不成正比,和嘴巴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观众:”会吹牛的并不一定会吹气球,同学们说是不是啊!“全班乐开了花。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根本感觉不到写作地压力,而是感受到了一种愉悦地氛围,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轻松、快乐地表达出来了。
六、评改作文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自改,就是让学生寻找作文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觉解决问题。自评,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评作文当成是一次对习作过程的反思,当成是与读者的对话。怎样才能培养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在反思中提高习作能力?我认为应开展一些有针对性地活动。
比如开展“找别字大赛”、“啄木鸟医病”等活动。把文字训练与趣味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是作文成功地一半。以前是学生写作,老师改作。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这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自改,提高写作水平。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鼓励学生借助字典及一些工具书进行修改。从字、词、句、段逐渐过渡到篇。教师要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你看这个标点改得多好啊,这样一改整句话的语气就不一样了,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你真是火眼金睛,这样的小毛病也被你找到了,而且改得正确,你真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修改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要相信他们会写出更精彩的作文。学生修改完作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夸夸自己的得意之笔,说说感到困惑的地方。以自己写评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如有一个学生在自评中写道:“不知道你们看了文章有什么想法,我一直担心写得不够好,所以认真地修改了3遍。我认为文中描写“小胖”吹气球时的脸部表情写得很精彩,希望读了文章的同学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的评语是他的心理话、真心话。在全班交流会上,许多同学向他提出了建
--
议。经过再次修改,他的作文发表在黑板报的“习作天地”。
就这样从自批自改升级到互评互改的高度。学生之间互相鉴赏、交流、修改,推荐出大家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赏析。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作文,这就是资源共享。
激活课堂,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写作文,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更要考虑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 [4]任富强《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2002年第2期
[5]《写作指引》、《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7.学生习作之读后感 篇七
一、多悟新生活, 丰富自己的习作百宝箱
拒绝面壁虚构, 贴近新生活,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尽情地拥抱生活, 尽情放开所有的感官来全身心地观察和体悟生活, 注重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 从而接近苏轼的状态:“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初一学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 多姿多彩的校园新生活很像一首动听悦耳的歌谣, 歌中蕴含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和胡思乱想, 不如让学生“静观默察, 烂熟于心”[1], 不如引导学生全面放开眼、耳、鼻、舌、手、脚等感官去立体地观察、体会;不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定位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多层次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不如分阶段明确观察目标和体悟目标, 因为这种定向观察和体悟越是有的放矢, 孩子的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 观察和体悟也就会相对细致而深入, 其效果也就会相对理想。例如, 在刚入学的军训期间, 强调仔细观察教官, 悉心体悟军训生活;新学期开始后, 强调细心观察一名新同学或新老师, 写出他的鲜明个性。
一名初一新生在《关于军训的狂言》中这样写道:“一块块整齐的方阵, 一大片的迷彩服, 飞机轰鸣着起飞, 教官扯着沙哑的嗓子大喊……这些画面和声音还在我的脑海中, 可是回想起来, 却是一幅蒙上水雾的画, 一个迷蒙的梦。
那么忘掉了什么呢?站军姿的时候, 大脑似乎一片空白, 什么也不再想, 似乎没有什么真切的感觉。可是站完了会莫名其妙地说“站得好累啊, 疼死了”, 为什么会像一场梦呢?因为时间消失了概念, 明明训了一上午, 回想起来的感觉却不过瞬息之间。
下大暴雨的那天, 被淋透了, 爽呆了!雨打在身上那么狠, 那么真实。现在想来, 淋的是我吗?下的是雨吗?好像只留下了一个在雨中奔跑的画面罢了。再看看当初自己对这个场景的描写, 我突然很害怕, 因为我并不记得那是我经历过的事情。”
这段看似被忘却的轻描淡写的人生经历, 实则在内心掀起了狂风巨浪, 实则历历在目, 实则刻骨铭心。该生也曾向我坦言, 在这次机场实训活动中, 她认真地整理了洋洋洒洒整整十二页的“军训实录”。
另外, 为了让学生避免杂乱无章的问题, 做到言之有序,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按清晰的顺序观察的好习惯。比如, 对景物的定向观察可以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名作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可以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静物到动物或由动物到静物;由整体到局部;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等。对人物的悉心观察, 《一面》等就是很好的范例, 由远到近, 先整体后局部, 先粗略后细致, 有时也要从上而下地观察等。总之, 都应该牢牢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
二、善读未写书, 开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宝藏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常常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而苏教版初一教材的“文化生活”板块选有鲁迅的经典名篇《社戏》, 《社戏》以祈求全社太平、富足的“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活动为线索, 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 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该文章就是一篇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作品, 文章中从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角度描绘的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就具有鲜明的绍兴特色;“航船”“乌篷船”“罗汉豆”“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也具有鲜明的绍兴特色。
沈从文的《端午日》、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等文学作品, 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氛主要来自描写对象的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环境、人物、方言、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戏曲文化、歌舞文化、绘画文化、宗教信仰等和作家的乡土烙印——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观、地域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其对地 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等。《端午日》节选自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乡土文学《边城》, 先生在此书中不仅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 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边城依山傍水, 风光旖旎, 犹如一方世外桃源。其实越是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品, 越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越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 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读室, 万物皆书卷。”[2]
作为姑苏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 我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座让世界读了2500年的未写之书。吴中诸山, 可观者甚蕃;且不说天平山的红枫名满八荒九垓, 足可与香山红叶媲美, 单是西山的缥缈峰, 已因金庸小说而蜚声江湖。也推荐学生赏析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的颁奖词, 精炼的颁奖词这样说道:“谁也没办法去赞叹它, 两千多年的文化之河浸润的锦绣之城, 它是世界水城的典范, 它是世界园林的代表, 它所拥有的苏绣、评弹、昆曲, 具有传世之美。早在远古的农耕时代, 它已经是三吴都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它更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人间天堂, 江苏苏州市。”如此一来, 学生对这座有千年文化底蕴而外表秀美如锦绣的城市的赞美之情油然而起, 以浓厚的兴趣品味苏绣、评弹、昆曲等, 全力开掘地域的特色文化宝藏,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习作百宝箱。
一名有着浓浓乡土情结的学生在《可爱的家乡》中这样写道:“相城虽‘养在深闺人未识’, 但其境内的阳澄湖却早已芳名远播。那真是多鱼多虾、多菱多蟹的湖泊呀!每至秋高气爽时节, 烟波浩渺、帆影点点, 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云集于烟霞万顷的阳澄湖畔。此时的湖畔农家, 千段藕、万只菱捞起一箩又一箩, 主人端出一盘盘湖鲜来款待四方客人, 情意殷殷。客人或把酒话桑麻, 或持菱赏湖, 早已心醉神迷。”
三、细揣名家心, 打开心灵的那扇文学之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眼”中的世界, 实际上是她丰盈的内心世界。唯有内心世界丰盈了, 通晓人心了, 方能打开心灵的那扇文学之窗。如果我们打开初一学生的心灵之窗, 我们不难发现, 每位学生都有一颗赤诚、善良、淳朴的心。那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呢?通过反复揣摩自己的内心世界, 然后由己度人, 固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但我个人多引导学生重视揣摩、品评名家的内心世界, 试着从名家的角度揣摩其精彩的内心世界。名家往往敬畏生命, 善待生灵, 热爱生活。
有一名喜欢作家史铁生的学生, 先后读过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命若琴弦》等作品。我引导他尝试揣摩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他后来在升格作文《地坛如故, 伊人不再》中写道:“史铁生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她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 对自己所孕育的生命付出了二十一年的精心哺育, 换来的似乎是儿子的残缺不全和失魂落魄, 然而她并没有表现出心灰意冷, 依然保持着对儿子的一如既往的殷殷期盼和自己永不泯灭的信念。她尽管承受着长达数年的夜以继日的痛苦和惊恐——一种丝毫不能现于形色而又生不如死的悲酸和惶恐, 但仍然无私地给予儿子无微不至而又默默隐藏的爱, 史铁生冰冷绝望的心终于一点一点地升温、一天一天地复苏。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心志坚毅的史铁生在母亲这辆轮椅车的支撑下和地坛这个精神家园的抚慰下, 勇敢地从挫败中站了起来, 而且在写作天地里自由驰骋。然而等到他浴火重生后再次来到地坛的时候, 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地坛如故, 伊人不再, 史铁生将带着母亲那毫不张扬却始终弥漫在他周围的爱在幸福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小作者这篇短文既是对史铁生母亲内心的揣摩, 也是对作家内心世界的揣摩。小作者明白, 地坛是失魂落魄之时的史铁生的心灵脐带;当作家在地坛闯出一条幸福大道后, 作家此时才意识到幸福大道的守护神, 是他那注定了活得最苦的母亲, 但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 只能痛彻心扉, 只能发出迟来的忏悔。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无不重视观察, 重视培养特别敏锐的观察力,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 “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曾告诫初学写作的莫泊桑:“观察, 然后再观察, 再观察。”初一学生除了要反复体悟自己的新生活, 还应该善于反复品读地域文化之精华和作家丰盈而不枯竭的内心世界。最后, 水到渠成地“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3], 有创意地写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2]邹贤敏.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8.小学生习作指导之我见 篇八
习作指导,不能局限在一次习作,两次习作……,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因为它需要一个“养蚕——吐丝”的过程,即:丰富感知,积累词汇——有的写;积极表达,踊跃参与——写得出。
一、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广泛地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汇,领悟和掌握布局谋篇的技能。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学生词汇匮乏,肚子里空无一物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在一二年级就非常重视这一点,注意引导学生与书籍交朋友,凡是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书籍,都让学生多接触、多读、多看,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
二、感知,积累词汇——有的写
当学生面对一次习作,如果习作中涉及的事物学生从未见过,他便无处下手。想象力丰富的同学用词、用句也难免捉襟见肘,结果只能以抄袭、东拼西凑草草收场,无法达到习作的目的。因此,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日常生活中就应注重要求学生:丰富感知,积累词汇。这也是进行习作的前提——有的写。
1、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实践,多渠道、多方面接触新鲜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解决习作“源头”的问题。
教学工作中曾见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四年级下学期有个要求学生描写一植物的习作,许多学生选中了花。受条件限制,学生没有欣赏、见识各种花卉的机会,纷纷叫苦不迭:“老师,梅花长得什么样?”之后,发现了两个都是写菊花的同学,但二人的习作质量却相差甚远。一个同学是“菊冠梅戴”,而另一位同学的菊花写得“朵朵是道”。一追问,他俩均不曾观察过菊花,不同的是第二位有心的同学习作时买了一罐菊花茶放在桌前细细“品尝”,才较好的完成了本次习作。事实证明,丰富的感性认识对习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2、依据新大纲,要求学生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作文、诗词,写读书笔记,养成积累优美词汇的习惯。可想而知,如果学生手中无范文,脑中无词源,对一事物虽明了意思却无法形容,无法生动表达,只能记个流水帐。如此,将阻碍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让学生“玩”起来。
这里所说的玩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写作有了兴趣和乐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并努力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教第六单元编写童话这篇习作前,我先讓孩子们把自己家里的玩具搬到学校里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四人或六人一组,十到十五分钟的考虑时间,二十分钟自由表演时间,这下孩子们是玩的不亦乐乎,有的甚至站了起来亲自表演,剩余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教师可适当选择几个表演好的小组上台表演,然后在表演时纠正不恰当的地方并做适当的评价。
四、积极表达,踊跃参加——写得出
每次写作文,好多学生以不会写为理由。那么老师应如何让学生写得出呢?
1、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比较有效地发展学生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对学生口头表达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自由地交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话题不限,然后逐步要求他们实话实说,说一句通顺、有条理、表达完整意思的话,培养学生参与发言的自豪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踊跃参与的热忱,为进入习作做充分的准备。
2、习作指导课让学生有充分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
任何一种技巧、能力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学生要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形成读写能力,也必须经过训练。而作为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目的的习作指导课,理所当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活动的机会。
教学实践证明,习作课上,学生语言活动机会越多,写出的文章内容也越丰富。正如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看图习作,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是:母亲教育孩子说了什么话?课堂上,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拿自己当“妈妈”看待,而此时唯一强调的是说出的话符合“妈妈”这一身份就行,不套中心。结果,学生不再无话可说,不再无话可写。可见,多说后写是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五、注重作文的评语
评语是学生信任的桥梁,评语更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催化剂。他们在看评语时,会仔细地揣摩一番,再去细读你那段精美评价语。可见教师的评语对学生作文起着主导作用。评语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有鼓励性。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做出了成绩都希望别人热情、真诚的赏识,更何况孩子呢?作文过程中,不论学生写得长短、好坏,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要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突出的成绩或个性。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表扬要发自内心真情,要不惜笔墨。
9.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篇九
———观摩习作课有感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小学张红
2012年4月23日—4月26日,我有幸倾听了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小学语文专委会举办的重庆市第7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之习作比赛,本次赛课活动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来自全市主城区和各区县的15位老师参赛。本次参赛的课型为习作指导和点评,我将从以下五个方
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情景再现
璧山县五里小学的张敏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照片里的故事>,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也让我重温了对童年的记忆。在教学前,她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看着自己的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是在哪里照的?有什么意义?自然而然将学生带到照片当中,引起他们对往事的追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爬天都峰》中把故事写清楚的方法看照片,想故事,并试着讲故事,最后让学生把刚才所讲的故事用笔写下来,教师相机指导。在讲评课上,张老师始终围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具体,写清楚”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用“问一问”的方式把有问题的习作修改具体、清楚,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
来自荣昌的杨明月老师,更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颖的、发人深省的作文教学示范课“一件令我感动的事”,首先她让学生伸出双手鼓鼓掌,然后问学生:你最想把你这响亮的掌声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他做的什么事令你如此感动?将学生带进感动的情感世界中。然后引导学生选择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课件展示《金色的鱼钩》片段,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让学生将学到的表达方法充分运用到习作当中!在习作讲评课上,杨老师紧紧围绕两个教学目标:1.抓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把内容写具体;2.感情真实。在讲评课上,杨老师善于表扬学生,表扬学生写得好的句子、段落以及篇章,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获得本次赛课一等奖的是来自长寿的雷红老师,她为我们演示了一堂《父母之爱》作文示范课。首先雷老师将本堂课分成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向学生交代了本课时的任务:用语言文字来传达父母之爱,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第二板块她用视频唤起真情,让学生选定本次习作素材。在第三板块中,雷老师引导学生从《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两课中,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写法来表达父母之爱的?并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第四板块时,出示习作要求,让学
生选定素材,运用方法进行习作,并提醒学生可以在“父母之爱”为主题下给习作起一个情味十足的题目。在讲评课上,雷老师放手让学生互评作文,互批评语,充分将课堂教给学生,并通过案例点评,引出“让细节说话”的方法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精彩点评
来自重庆市南岸区进修学院的专家,针对本次赛课,采取了追问式的点评:
1、课标的大方向和概念的描述清不清?
2、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追问:这节课学生必须知道哪些?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
3、符号化、概念化的写作知识解决了没有?
4、怎样用语言的操练去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
5、最近我在干什么?我干了些什么?我这样做值得吗?
6、人生不经历一件关键事件,你的专业素质何以提升?
三、我的感言
经过三天的观摩,听了15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以及专家的点评,我感慨颇多,终身受益。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在作文教学之前,几位老师都为学生创造了习作环境,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不是为了作文才作文。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几位老师都引导学生选好了素材,都联系了课本中的文章,选择了材料。
然后,在引导学生习作时,几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最后,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几位老师都采用了多表扬,多鼓励。
四、习作教学的误区
(一)透过现象的叩问
变味的“引导”
在教学《我的收藏》这篇作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在你的抽屉里,可能珍藏着许多“宝贝”,或许是几颗美丽的雨花石,或许是一个自制的校模型,或许是一张精致的贺卡„„选择你最珍爱的收藏,把它写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吧!
想一想:你最心爱的收藏是什么?你能介绍一下它的颜色、形状、种类以及有关的知识吗?
它有什么来历?
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它?
师:同学们,这次习作,我们要写的内容是什么?
生:写我的收藏。
师:请同学们读读书中的这几段话,看看这次习作提了哪些要求?
生:选择我最珍爱的收藏写出来。
师:从哪些方面写呢?有谁补充?
生:首先要交代自己收藏的东西。
师:对。(边说边板书“收藏”)你们都收藏了哪些东西?
生:照片(发卡、图书、日记本„„)
(学生边说物件的时候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真多,那你们打算从哪些方面介绍这些收藏呢?
生:介绍它的颜色、形状、种类等。
生:还有它的来历。
生:最关键的是要写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及自己喜欢的原因。
(在学生叙述的时候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1、点明“我”的收藏是什么?(颜色形状)
2、具体介绍“我”的收藏(种类来历)
3、交代“我”喜爱的原因。(与众不同之处)
师:对,这次我们就是要从这些方面来写。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一件收藏物品,从颜色、形状、种类、来历等方面说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围绕这些方面说的。
师:相信大家还有很多想说的,请同学们拿起笔,将你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听了5位教师的示范课,让我深知:这种教学只是在告诉学生习作“写什么”这个大的方向,却缺失具体的引导如何唤醒学生对个性的“自我”以及鲜活的“生活”的回忆。类似的只“指”不“导”的还有以下几种方式:以审题代替指导;以念范文代替指导;以列提纲代替指导;以提供关键的词语代替指导。
(二)理想课堂的憧憬
“写”的联想:
有写的欲望与激情;有写的内容;有写的方法;有写的过程。
理想的习作课堂应做到:
1、情趣的诱发。
2、经历的唤醒。
3、方法的点拨。
4、个性的抒写。
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诱发情趣,让学生喜欢写作。
教师课前应与习作对好话,站在儿童的角度,用一颗童心看习作,看看习
作要求与学生的生活有什么距离,想想如何拉近这之间的距离,化解习作的难点。当然,让学生喜欢习作,不仅仅是在习作教学指导时要做到的,更应让学生始终保持这种对习作喜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
——用童心看学生的习作,激励学生“喜作”。
——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喜作”。
——命儿童喜欢的题目,吸引学生“喜作”。
——用多种形式展示,强化学生“喜作”。
注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评改,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要及时,不要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二)唤醒回忆,让学生有“作”。
理想的习作课堂坚持从内容入手,应有学生生活经历的唤醒,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在习作时调动学生的积累,让学生的各种积累“呈于眼前,浮于笔端”。我们可以创一个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提一个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举一个例子,让学生联想翩翩;加一个词语,让学生思维多变。教师要不仅仅满足于习作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积累,还应引导养成习惯,坚持不断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走进生活,扩大学生观察生活的视野。
2、制造生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3、盘点生活,指导学生叙述生活的方法。
4、言传身教,引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无痕指导,让学生会“作”。
1、全方位解读习作的“导”。①说真话,表真情。②多角度,细思考。③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2、指导训练有层次,有梯度,选材贴近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来写,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比如写亲情,这是学生易于体会到的素材,学生有很多话可说。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去习作,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那么难于下笔,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四)强化修改,让学生善“作”。
1.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评改作文。
2.训练学生评改作文须把握好几个要点:
一是教给评改文章的方法。
二是将个人评改与小组互相评改、教师评改相结合。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精选例文,品中学“写”。
(2)、用多种形式展示,强化学生“喜作”。
(3)、即时点评,评中巧“拨”。
作文评改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喧宾夺主,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几节课恰好体现了这个特点,让学生自主地评改,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自主评改的前提下,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在小组内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做到了资源共享,提升自己的最佳效果。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作为老师,我们要毫不吝啬地行走于学生之间,及时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只要符合要求的,老师总是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会说出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又委婉地指出不足及改正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成功与快乐。特别是在小组内选取优秀作文交流时,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与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
10.让礼仪之花开遍大地 初一习作 篇十
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带来舒心,净化了社会风气,还显示出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我们从小就要争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之人。
古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可信”化为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吃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孔融让梨的谦让,三顾茅庐的恭敬,今天我们也应该让这种优良素质传统传承下去。
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讲道德对于我们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古时候,人们讲道德只是体现在言行上,而今,崇德向善已经成了我们的做人标准。在全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今天,随地吐痰、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已经非常少了,但还是存在,我们必须禁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并且制止他人的这种行为。
同时,我们要以“明理知耻、崇德向善”严格约束自己,做一个明德知耻的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些古人的良训,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熠熠生辉。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要让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要让世人惊叹:中国从古到今都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贾海燕
11.小学生习作兴趣培养之我见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37—01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写作素材,写作技能低,往往会觉得习作是高不可攀之事,进而会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从小学生开始练习作文,教师就要从各方面入手,着力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使他们养成乐于观察、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激发写作兴趣。
一、教会观察方法
作文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活中的美有所发现。有所发现,才能有所表达。要孩子写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凭借观察,而观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对孩子来说,是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孩子的习作,就应写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猎取习作材料,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例如,利用一定的时间带他们到学校周围观察,从方位、形状、色彩等各个方面说出各种景物的特点,并适当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课堂里进行引导,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教师再给予正确分析评价,肯定说得好的,纠正说得不好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动笔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开发潜能和智力的内在动力。有了这些内在动力的驱使,学生就会逐渐对习作训练有好感、有热情、有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参与实践性活动的过程,就是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实践性活动本身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越投入,占有的习作材料就越多,也越有可能将事情写具体。例如,要让学生写运动会的场面,我明确要求每位同学不论是不是运动员都要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运动会当中,活动结束后要写一篇以运动会为题材的习作。大家兴致高涨,加油声、呐喊声不绝于耳,充分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非常高兴地提起笔来,不仅把活动的场面写得很生动,而且把自己的心理感受都写了下来,内容十分具体。像这样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课外练笔要经常进行。在练笔过程中,写作体裁可以不拘长短,不拘结构。要多写片段,让学生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习作的难度。
同时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习作,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就应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让好作文得以传播,这对激发习作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坚持写日记
坚持写好每一篇日记中的每一句话,是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日记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想写什么,想写多长,都由自己决定。同时,日记还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各种习作方法,如材料的取舍、主题的提炼、语言的表达、结构的安排等运用于实践,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只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手动脑,就有东西可写。为了鼓励学生把每一篇日记都写好,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日记交流、鼓励听评活动,激发他们比写比评的积极性。
四、注重语汇积累
习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习作。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内容,还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还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从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积累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不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
12.打开快乐习作之门 篇十二
一、阅读积累———快乐习作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让我们知道“厚积”方可“薄发”。韩愈的“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说明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强调了读与写的内在联系。我们不难发现, 但凡语感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将课外阅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 加强自己的阅读量。因为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一个热爱阅读的班集体的, 所以我每学期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 并经常向学生借书, 阅读并与他们交流阅读感受。这样学生知道了老师在和自己一起读书, 教师的这种阅读行为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 我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每学期我都要安排多节课外阅读专题课, 或推荐读物, 或指导方法, 或交流成果。每天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读上一篇美文, 每一节语文课前, 我都会安排学生集中阅读一篇课文。我还将学生分成四人阅读小组,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书籍, 交流思想, 相互学习。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 我还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时做笔记, 读完写读后感。最后, 每学期末, 我还请学生将自己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然后大家投票, 排前五名的书籍入选班级最受欢迎的“图书排行榜”。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 学生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通过阅读, 学生积累的词语多了, 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而且通过大量阅读, 学生熟悉了各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 表达的欲望和热情就自然而然地高涨起来。
二、有话可说———快乐习作的关键
枯燥的作文命题, 如《一个深刻的教训》《记一件难忘的事》, 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在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有话可说是我们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对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在游戏中, 学生可以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在立夏之际, 我带领全班学生展开了“斗蛋”比赛, 学生将煮熟的鸡蛋装饰后相互碰撞, 伴随“啪啪”声响, “失败”的学生很失落, 而获胜的学生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最后两位学生进入总决赛, 将整个游戏推向了高潮。因为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给他们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游戏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学生思如泉涌, 写出了《有趣的斗蛋比赛》《鸡蛋大战》等妙趣横生的作文。除此之外, “抢椅子”“写纸条”“接字”等一些趣味游戏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 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所以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有情可抒, 有不吐不快之感, 这时提笔作文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此外,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也为学生的写作插上了快乐的翅膀。课间活动, 我带领学生跳绳, 随后学生写出了《心随绳动》《“绳”采飞扬》《跳出快乐》等精彩纷呈的作文。秋天我带领学生来到田野, 雪天我和学生一起打雪仗, 劳动日我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大比拼……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涌来, 学生惊喜地发现写作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美妙。
三、发展性评价———快乐习作的助燃剂
以往我批改作文, 无非是圈圈画画之后在篇末附上“语句通顺,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等套话, 最后写上“优”“好”“良好”等。发作文本时, 我曾留心过学生的反应, 得到“优”的学生喜笑颜开, 多数学生瞄了一眼作文本后, 便面无表情地将其丢在一边。我心里暗自委屈, 自己辛辛苦苦改了大半天, 学生竟是如此态度。后来, 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作文本来就很难写, 学生已经尽心尽力了, 最终只得了个“良”, 那些得“及格”的学生的沮丧之情更可想而知。认真分析后, 我觉得是自己没能发挥好作文评价的启发、导向、激励等作用, 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在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后, 我对作文批改方式和评价语言进行了探索, 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教师要以人为本,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帮助学生不断认识、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习作。
对于批改方式, 我采取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改相结合的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让学生养成了打完草稿后朗读的习惯, 旨在让学生减少错误, 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内容。在自评的基础上,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互改,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能取长补短, 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 在评改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同组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互相赏识, 互相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总评。恰到好处的评语才会让学生产生喜悦之情, 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的评语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要让学生充满期待。如果学生的作文存在问题, 教师应该用真诚或幽默的语言为他指点迷津, 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下一篇作文的写作中去。由此可见, 发展性的习作评价对学生快乐习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展示成果———快乐习作的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 最大的快乐是与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共享成功的喜悦。为了给学生的写作注入动力, 我不仅每周组织一次“佳作欣赏课”, 还在教室里开辟“习作园地”, 将进步明显的学生的作文投到校报上, 并将一些优秀的作文投到杂志社。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 学生无不欢欣鼓舞。展示习作成果, 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习作之读后感】推荐阅读:
童年趣事学生习作07-03
五年级学生上册习作评语11-14
小学生六年级优秀习作06-11
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07-04
让学生习作扬起希望的风帆08-08
小学生习作有效互动的研究06-26
三年级学生习作:小榄菊花会09-0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08-03
小学生记叙文作文习作-运动会的一天06-14
论语读后感习作500字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