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

2024-10-17

腹股沟疝(精选8篇)

1.腹股沟疝 篇一

腹股沟疝手术护理常规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一、手术前期病人评估及护理

1.手术前期病人的评估:(1)健康史。(2)身体情况:复发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3)心理-社会情况.(4)辅助检查.2.手术前期病人护理:

(1)术前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腹股沟疝的病因及诱发因素,充分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交待术前2周禁止吸烟,有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及时治疗控制;嘱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常规术前准备 ①皮肤准备:手术切口距会阴部较近,容易污染。手术当天为患者剃除手术区皮肤的毛发和污垢,特别要注意老年患者脐孔内的污物,需彻底清除干净,避免术后切口感染;

②抗生素皮试:术中及术后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消炎,故在手术前充分做好皮试准备; ③帮助患者进行床上排便,排尿练习并根据不同情况患者提前采取对应措施。

二、手术后期病人护理

1.术毕回病房后给予平卧位,膝下垫枕,使髋关节屈曲,阴囊抬高,常规置沙袋压迫伤口6-8h。

2.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3.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敷料外观是否干燥,有无渗血,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

4.两周后可参加体力劳动,但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5.饮食的护理 :手术后8 h鼓励患者进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第2天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嘱多进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便秘、排尿困难,咳嗽等,与手术后果直接相关。了解患者排便习惯,协助排便; 例患者有便秘,给予服用缓泻药或开塞露通便。

6.并发症的护理

(1)疼痛 轻微伤口疼痛多无需特殊处理,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剂镇痛或应用镇痛泵镇痛,膝下垫小枕,防止牵拉引起的伤口疼痛。

(2)疝复发 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认识疾病,治疗原有基础疾病,戒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尿困难,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预防肺部感染,防止用力排尿、排便、剧烈咳嗽等,以免造成腹内压增高而导致疝复发。

7.出院指导

(1)嘱患者术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如提重物、抬重物及持久站立等。

(2)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菠菜、韭菜等,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禁烟,避免受凉感冒,防治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等疾病,防止咳嗽、打喷嚏致腹压升高导致疾病复发。

2.腹股沟疝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型标准, 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均为单侧腹股沟疝。排除标准:有复合性腹股沟疝、2次下腹部手术史、绞窄性疝、不能耐受局麻者、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其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32~79 (58.3±14.5) 岁;病程3个月~21年, 平均13.5±6.4年;疝环最大距离4~10 (7.2±4.5) cm;临床分型:Ⅰ型12例, Ⅱ型21例, Ⅲ型15例, Ⅳ型12例。斜疝48例, 直疝12例;初发者50例, 复发者10例。另选我院2012年8月~12月收治的40例腹股沟疝的患者为对照组, 纳入及排除标准同观察组。其中男28例, 女12例;年龄31~78 (58.9±15.2) 岁;病程3个月~21年, 平均13.5±6.4年;疝环最大距离4~11 (7.5±3.2) cm;临床分型:Ⅰ型8例, Ⅱ型14例, Ⅲ型10例, Ⅳ型8例;斜疝32例, 直疝8例;初发者33例, 复发者7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疝修补术治疗, 游离疝囊至内环口处, 高位结扎疝囊后切除远端疝囊。根据患者内环口的大小决定是否需要缝合腹横筋膜, 以便缩小内环口, 随后根据患者腹股沟区的缺损情况决定腹股沟管管壁的修补方法。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切口位置在腹股沟管内环与外环之间, 长约4cm, 切开外环、腹外斜肌腱膜, 分离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平面, 沿提睾肌找出疝囊, 寻到疝囊后, 游离疝囊到达腹膜外脂肪, 检查疝环口的缺损的大小和其周围组织的强度, 判断疝的分型[2]。直疝时可以采用直接把疝囊推入直疝三角的处理;斜疝时高位游离出疝囊, 小疝囊不作切开, 直接将疝囊经内环口翻入腹腔。大疝囊可以横断, 其横断面可以容纳一个疝环填充物就可, 将锥形充填物充填入疝环内, 充填物的外边缘与周围的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止血后, 在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后面根据情况放入合适的补片, 补片要超出腹横筋膜的薄弱区在2cm左右。补片的尾叶绕过精索后对合缝合固定.最后进行外层组织的缝合。最后放回精索, 顺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以及皮肤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伤口压沙袋6~24h, 男性患者抬高阴囊,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术后不常规进行导尿, 但手术难度大、创面大或术中渗血多的患者, 在补片前方可放置一根多孔硅胶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疼痛程度 (术后第1、3d) 、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率。其中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估疼痛, 在纸上画一条有刻度的线段, 线段的一端为0分, 另一端为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让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打分。术后并发症主要考察近期并发症, 如尿潴留、切口感染、阴囊积液以及术区感觉异常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术后第3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 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 腹股沟疝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且发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 越来越引起社会上的关注。临床对该类疾病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 手术的种类较大, 疗效不一。以前传统的疝修补术一直占主要地位, 如:Bassini、Halsted以及Mcvay等, 但该类手术方法将不同组织缝合在一起, 导致原来的正常解剖结构被认为改变, 缝合部位张力增加, 致使患者术后常感到牵拉感和异物感, 疼痛较为明显, 恢复较为缓慢[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逐渐取代传统手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该手术方式更符合腹股沟疝修补原则, 通过人工生物合成的纤维在疝区形成牢固的组织结构, 向腹腔内突出的部分能够缓冲腹内压, 这样就能减弱腹腔内大的冲力对内环口的作用[4], 无张力缝合而达到了生理性的愈合, 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正常解剖的干扰, 从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解决外科问题, 修补后也更加牢固。同时术式操作简便, 不必广泛剥离组织, 也减少了手术副损伤的机会[5]。本研究结果显示,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相比于传统手术, 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操作简单, 创伤性较小, 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少, 恢复快, 复发率低, 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安全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知非.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分析[J].四川医学, 2012, 33 (5) :832-834.

[2]夏仕瑭.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4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11) :1661-1662.

[3]张国伟, 颜松龄, 周立新, 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35) :14-17.

[4]陈耀智.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1例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24 (10) :1509-1510.

3.别小觑老年腹股沟疝 篇三

疝俗称小肠气,患者会在肚子表面或隐私处摸到明显的鼓包。在咳嗽、便秘、搬重物或长期站立时,症状更明显。除偶有胀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外,无其他明显不适,故往往易于被忽视。一旦出现嵌顿,因嵌顿的肠管坏死、穿孔,可导致急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上文中的刘先生急诊时已发生小肠坏死,若再拖延后果不堪设想。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传统疝修补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但因为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拉感及疼痛等缺点,近年来已基本淘汰。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疝无张力修补术,即在无张力情况下,利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进行缝合修补。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缺点是人工高分子材料属于异物,有潜在排异和感染危险。

近年来还开展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拉感等优点,并能同时检查双侧腹股沟疝和股疝,有可能发现亚临床的对侧疝并同时加以修补。但需全身麻醉,而且手术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

4.腹股沟疝中西医诊疗规范 篇四

中医概念:水疝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引起阴囊或精索部囊形肿物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阴囊无痛无热、皮色正常、内有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外科正宗》云:“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红无热,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宜用针从便处引去水气则安。” 西医概念: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分类及定义:肾主水,脾运化水湿,先天肾气不足,或肾阳虚衰,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或脾阳虚冷,运化乏力,水湿潴留,导致局部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是产生水疝的基本病因。中医临床表现:婴儿先天不足,或肾子下降后通道闭合不良、先天异常,水液易于下趋集注睾丸而成先天性水疝。成年人,脾肾亏虚,复感寒湿之邪,以致寒湿郁结,发为本病;或因饮食不节,酒湿内伤,脾肾受损,湿热内生,下注阴器,留恋而成;或睾丸外伤,血瘀阻塞肾络水道,也可导致继发性水疝。

西医临床表现并发症: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可并发疝崁顿,肠管坏死,甚至危及生命。1.中医诊断: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鉴别诊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由原发病引起,平卧位肿块不消失,B超可协助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 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方药:天台乌药散

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 高良姜、槟榔、川楝子。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方药:橘核丸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 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 桂心、木香

(三)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1.检查:ECG;胸透;血常规,血型;尿液分析;血凝常规;乙肝系列;肝肾功电解质。

2.手术:

(1)手术指征: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2)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

(3)手术方式:a.1-12岁:疝囊高位结扎术。b.>12岁:疝修补术。传统手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口材料)

(4)术后:卧床4-5天,3天换药,7天拆线3.药物:(1)术前:阿托品,鲁米那钠(2)术后:抗生素(3-5天),止血药(3天)。

三、护理常规

1、按普通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术前护理

(1).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2).戒烟;注意保暖,多卧床休息;多饮水、多吃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嵌顿疝及绞窄疝:此类患者多需紧急手术,应予禁食、术前准备;

3、术后护理

(1).观察要点:生命体征: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切口:切口沙袋压迫,观察切口外层敷料;

(2).活动:一般术后3—5天可考虑离床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患者可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3).防止腹内压升高:注意保暖,防止咳嗽;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4).预防阴囊水肿:术后将阴囊托起,并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4、健康教育

(1).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2).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3).若疝复发,及早诊治。

四、疗效评定

5.腹股沟疝 篇五

总结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是先天性疾病,以斜疝为常见。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多因腹膜鞘状突未闭。腹股沟疝的患儿年龄在3个月以上者,自愈机会很小,随着年龄的增长,疝囊增大,极易发生嵌顿,绞窄,一旦发生嵌顿,不仅累及肠管或卵巢输卵管,还可形成睾丸萎缩,影响成人后的生育,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公认的小儿腹股沟疝经典治疗方法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传统的手术需要解剖腹股沟管结构、精索和游离疝囊。小儿的组织纤细、薄弱,筋膜层次、解剖界限与成人不同,使得手术中极易造成包绕疝囊的精索内容物的损伤,如蔓状静脉丛、动脉、神经、输精管等,这是传统手术的缺点。为了寻求简单合理、有效的方式,减轻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我科目前采用腹腔镜下自制雪橇针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优势明显。

我科于2016年1月份开展腹腔镜下自制雪橇针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以来已完成腹腔镜下疝高位结扎术14例。平均住院天数3.4天,单侧治疗平均总费用单侧平均3907.92元,双侧治疗平均总费用4222.07元。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疝,而术中发现对侧为隐匿性性疝为双侧腹股沟疝4例,占比33.3%。术中一并治疗,避免了反复入院,减少治疗费用,减少患者痛苦。术后随访,无复发,复发率为零。无不良并发症。术后恢复好,伤口小,对日常生活无影响。通过开展腹腔镜下自制雪橇针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总结如下:

(1)对腹股沟管的结构无破坏,精索内的结构不会造成损伤,仅在腹腔内性疝囊高位结扎,不处理腹股沟管。

(2)在腹腔内结扎,做到真正的高位结扎,这是传统手术达不到的高位。

(3)复发率低,目前未发现复发,在腹腔内打结较传统手术结扎更加牢靠。

(4)治疗费用低,单侧平均总费用3907.92元,双侧治疗平均总费用4222.07元。

(5)治疗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当天可下床活动,舒尔第二天便可出院。

(6)治疗创伤小,痛苦小,仅需1个5mm、3mm的孔位且5mm于肚脐内愈合后不易发现。不影响美观。

(7)能及时发现隐匿性疝,很多小儿的腹股沟疝是双侧(约占33%),只是以隐匿性存在,用传统凡是只处理一侧,而腹腔镜在术中可及时发现隐匿性疝,一并处理。避免了二次手术。减少治疗费用,减少患者痛苦。

普外科

6.腹股沟疝 篇六

于护理得当,本组没有发生引流不畅的病例。2.2.5 密切观察肠道功能 肠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最终目标。因此,常规观察排气、排便情况,记录排便量和粪便性质,以判断肠道功能的恢复和吻合口通畅情况。本组病例,一般在术后1~2d恢复肠鸣,3~4d恢复排便。由于手术打击,术前营养状况较差,部分患儿恢复肠鸣,腹部情况无异常,但仍未排便,可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本组41例患儿经用此法后,排便逐渐恢复。如术后5~6d仍未排便且腹胀,应考虑吻合口梗阻,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2例患儿出现此情况,经检查证实是吻合口瘘。当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可拔除胃管,先予温开水试喂,若无呕吐、腹胀。逐渐过渡到1/2奶、全奶等正常饮食,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2.2.6 加强静脉输液管理,持续纠正电解质紊乱 静脉高营养支持是对治疗至关重要 [5] 灯,对于置温箱患儿,另给予伤口暴露,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愈合。经以上积极处理,感染伤口均能在1周内愈合。

2.2.8 保持镇静,降低消耗 患儿术后由于饥饿、伤口疼痛等不良刺激,容易哭闹、烦躁,不利于术后恢复,所以,应想方设法令患儿安静,保持床单平整,选用柔软衣服,保持臀部干净,在禁食期间可用温水棉枝予患儿吸吮,必要时予镇静药辅助。综上所述,随着肠闭锁、狭窄的诊断水平的提高及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良,对于该类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护理人员,必须了解该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全面掌握病情,遵循循证护理的原则,才能保证护理质量。因此,术前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胃肠道管理,确保胃肠减压引流通畅,加强静脉输液管理,保证静脉高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肠道功能,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喂养原则,保持伤口干洁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是提高先天性小肠闭锁、狭窄治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参考文献

[1] 伍连康,夏慧敏,潘瑞芳,等.肠闭锁[J].中华小儿外科杂 志,1996,17:285-287.[2] 马强,马继东.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20年治疗回顾[J].北 京医学,2004,26(1):18-21.[3] 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44.[4] 王明安,王明德.麻醉后恢复期病人的评估与治疗[M].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9.[5] 顾志成,孙庆林.先天性肠闭锁和狭窄102例报告[J].中华 小儿外科杂志,2004,35(1):92-93.(收稿日期:2006-07-20 编辑:庄晓文)。本组患儿术后继

续胃肠外营养。由于输注液体渗透压偏高,易引起化

学性静脉炎;因此,注意保护静脉,建立2条静脉通路,隔2~4小时轮换间歇输注,减轻高渗液体对静脉的刺激,延长输液静脉置管时间。如条件许可,建立PICC输液。本组病例,由于经济原因,只有少数建立PICC输液。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更易并发电解质紊乱,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儿血生化指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2.2.7 保持伤口干洁 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干燥,防止伤口感染;若发现伤口渗液、血,及时协助处理伤口。本组6例并发伤口感染,渗液较多患儿,定时用含有效碘0.1%消毒剂清洗,外涂含生长因子制剂,照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高丽莲 马玉华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广州510630)=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41例腹腔镜腹股沟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手术,手术时间47~128min,术后6h可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可进食流质,术后无一例发生剧烈疼痛、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积气、肠粘连等。平均住院时间为5d。术后平均随访2个月至6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复发率低、损伤小、疼痛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不易损伤神经等优点,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饮食活动的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股沟疝 疝修补术 围手术期 护理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复发率为10%~ [1][2] 15%,而PHILIPS等报道腹腔镜疝修补术3229例手术的复发率仅为117%。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复发率优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其中包括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腔腹膜前补片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与完

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EP)。本科自2003年5月至2006年7月共完成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共41例, 广东医学 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17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1例,男36例,女5例;年龄1~86岁,平均54岁。其中直疝8例(双侧直疝3例),斜疝33例(双侧斜疝5例)。其中5例为复发疝,1例行传统的疝修补术复发后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再次复发。伴随疾病:慢性支气管炎4例,前列腺增生6例,便秘3例,高血压11例,其他疾病9例。手术时间47~128min。术后出血少,无一例剧烈疼痛,术后6h可下床活动。术后无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积气、肠粘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个月至6年,无一例复发。2 护理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不为大众所熟悉。患者最担心的是手术的成功与否和术后复发。护士在术前应积极地与患者沟通,可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知识水平说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较所具备的复发率低、损伤小、疼痛低、恢复快、切口美容等优点及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较宽的适应证与微创的特点、能同时检查双侧的腹股沟疝情况。本组有4例于手术时发现隐性疝给予修补,5例行其他手术时同时进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对于复发疝用腹腔镜可以避免再次经原手术入

[3] 路而致神经损伤和缺血性睾丸炎发生。且此项技术在我院已经开展得非常成熟,主刀医生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使用的补片为聚丙烯材料,可永久放置体内,且与组织反应小。并介绍术后的康复患者与之交流,打消患者的疑虑并接受手术。

2.1.2 术前准备 积极配合医生指导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检验。老年患者必要时进一步详细检查心肺功能。备皮范围与开腹手术相同,强调的是脐窝的清洁。因脐窝下缘是腹腔镜手术的第一个切口。故用松节油小心仔细的清洗脐窝,动作轻柔,勿损伤脐窝皮肤造成感染及穿刺时把污垢带入腹腔造成切口或腹腔感染的机会。2.1.3 伴随疾病的护理 伴慢性支气管炎的,重复强调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戒烟的重要性,训练深呼吸。前列腺肥大的继续使用抗前列腺的药物。便秘患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必要时可使用口服缓泻剂助患者排便,以缓解便秘所致腹内高压。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在安全的范围内。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全麻者回室后去枕平卧头偏一侧,直至清醒,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h,心电监护密切监视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低流量吸氧,直至生命体征平稳。术后2h协助患者翻身,第2天均可下床活动。术后1周可恢复正常工作。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肠粘连等并发症。术后仔细的迹象。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必要时更换伤口敷料。

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出血、感染。2.2.2 疼痛的护理 腹腔镜手术对腹腔脏器的干扰比较小,故术后疼痛较轻,胃肠功能恢复较快。但每个人的痛阈不一样,如患者感觉较疼痛者,解释疼痛原因,必要时可适当给予止痛剂。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剧烈疼痛,4例述疼痛影响睡眠,使用颅痛定、曲马多等镇痛剂缓解。

2.2.3 饮食的护理 一般术后第1天可进食流质,但年老体弱者或婴幼儿则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叮嘱患者勿自行进食,以免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第2天进食半流,第3天则可普食。食物应以低脂、高蛋白、易消化为主,忌刺激性食物。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3.1 出血 出血是腹腔镜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后早期观察和护理的重点。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面色等,察看伤口有无渗血,若患者出现烦躁,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则应警惕内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2.3.2 感染 良好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呼吸道与泌尿系感染。全麻患者积极协助并鼓励患者翻身,咳痰,必要时拍背,予雾化吸入。术后第2天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前排尿如无困难者,术后即拔除尿管。年老者前列腺肥大者可第2天拔除。本组2例留置尿管2~3d,拔管前定时开放尿管训练膀胱,有尿意后拔除,无尿频、尿急、尿痛。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小儿患者要及时更换尿片,夏季防止患者大量出汗。

2.3.3 肩背酸痛 由于腹腔镜术后残留于腹腔CO2刺激膈神经产生,多在术后3~5d消失,无需特殊处[5] 理。为预防该症的发生,术后应去枕平卧6h,低流量吸氧,促使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与吸收。患者清醒后,鼓励患者深呼吸与有效咳嗽。本组患者有1例发生轻微疼痛,经吸氧、改变体位、局部按摩后1~2d症状消失。2.3.4 其他 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如神经损伤、阴囊积液、疝复发等。如患者术后出现持续疼痛难以缓解,阴囊肿大,感觉补片移位或腹股沟有肿物突出,需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避免伤口主要是补片位置出现血肿、血清肿、气肿等造成补片漂浮移位,导致术后疝复发。本组患者有3例术后阴囊稍大,为气腹所致,嘱穿上内裤,1~2d后恢复正常。

2.4 出院宣教 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尽量少出汗,发现伤口红肿热痛或渗液及时回院治疗。1周后即可恢复正常工作。3个月内勿进行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勿手提重物大于5kg,勿吸烟。积极控制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情与治疗前列腺肥大,预防感冒与咳嗽。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3 小结 ,[4] #172#GuangdongMedicalJournal Jan.2007,Vo.l28,No.1 [2] PHILIPSEH,ROSENTHALR,FALLASM,eta.lReasonsfor earlyrecurrencefollowinglaparoscopichernioplasty[J].SurgEn-dosc,1995,9(2):140-145.[3] 丁雷,王存川.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医 学工程,2002,12:103-105.[4] 朱建新,钟向志.消化内镜护士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8:374-375.[5] 张芬,傅敬.腹腔镜术后常见几种不适的护理对策[J].腹腔 镜外科杂志,2001,6(2):66.[6] 谭敏,霍文逊.中国现代微创外科现状与存在的若干问题 [J].中国内镜杂志,1998,4(3):48-50.(收稿日期:2006-08-17 编辑:祝华)内环境平衡的影响、对全身免疫系统的干扰、对减轻术

后脏器粘连的程度均优于传统开放式[6],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对于新的手术方法,围手术期的护理与健康教育要跟上新的内容,重点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饮食活动的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使患者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志谢:本文承蒙我院普通外科王存川主任指导)参考文献

[1] SCHUMPELICKV,TREUTNERKH,ARLTG.Inguinalhernia repairinadults[J].Lancer,t1994,344(8919):375-379.回盲部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向弥漫大B淋巴瘤和Hodgkin转化1例 庞仲熙 王卓才 12v 黄小让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同济医院(52800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病理科, 综合科(广州510010)患者,男,42岁。持续性上腹疼痛,进食后加重3个月余,体重减轻15kg。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效果不佳。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不能入睡。外院CT示肠系膜根部、椎前间隙、大血管旁多发性异常病变。发病前半年因/腰椎间盘突出0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前在该院行/阑尾切除术0。体查:右下腹见长5cm手术瘢痕,上腹部见触之有微痛、质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活动度差的3cm@3cm多个、有压痛、反跳痛的结节。血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除中性粒细胞稍高外,余无异常。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见015%幼稚淋巴样细胞。X线:胃肠多积气,部分小肠积气扩张,见大小不等液平面。电子结肠纤维镜:回盲瓣菜花样肿物突入肠腔约2cm@2cm,表面溃烂,质硬,易出血,肠管狭窄;活检病理为/弥漫大B淋巴瘤0。手术见:回盲部灰粉色8cm@6cm包块,肠系膜融合性灰粉色结节约515cm@4cm@3cm,行部分回肠+升结肠切除术。

病理检查:眼观肠管长51cm;其中回肠长23cm,周径3~5cm;结肠28cm,周径415~6cm。距回肠断端15cm回盲瓣处见715cm@515cm@5cm隆起菜花样肿物突出肠腔,表面附灰白色苔。切面灰粉,实性,质嫩,鱼肉状,浸润肠壁全层。回盲瓣周脂

肪组织见淋巴结样组织5cm@415cm@3cm,肠系膜及其根部见淋巴结样组织16枚,015~1cm,表面灰白色,切面灰粉,实性,质嫩鱼肉状。镜检:肿瘤组织

v浸润肠组织全层并累及肠周和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呈弥漫片状、巢团状或结节状。瘤细胞在肠组织各层及淋巴结各不相同。肠黏膜层呈弥漫性排列,瘤细胞较小6~10Lm,圆形、卵圆形或轻度不规则形,有少量胞质;局灶见由浅染体积较大,胞质中等略嗜碱性,核大,染色质边集,核仁明显的细胞组成假滤泡或假生发中心。肌层呈弥漫片状或巢团状,瘤细胞较黏膜层大,大于小淋巴细胞的2倍,胞界清楚,胞质丰富颗粒状略嗜酸性,核圆形或椭圆形,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浆膜层及部分外肌层为厚薄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成大小不一结节;结节外周为梭形纤维结缔组织和散在数量不等分布不均大的及小的瘤细胞,其中见散在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中央为多少不一大的、小的瘤细胞和瘤巨细胞,似萎缩淋巴滤泡。瘤巨细胞约大于小淋巴细胞的5倍,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核仁明显。瘤巨细胞散在分布,肠壁外层最多,肌层次之,黏膜最少。肿瘤的三种结构在肠组织各层中相互交错过渡,而罹患淋巴结以较大瘤细胞和散在巨核细胞为主。免疫酶标:LCA,CD20,CD79A,CD57和CD15阳性,CD3,CD45RO,CD30,CD56,CD5,CD10,CD21,TIA,CyclinD1和EBV阴性,瘤巨细胞部分EMA阳性。病理诊断:回盲部胃肠道型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向弥漫大B淋巴瘤和Hodgkin转化。

讨论 胃肠道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误诊。本例持续性

腹痛,体重下降,进食后加重;腹部有包块;影像学腹腔占位伴不完全性肠梗阻;电子结肠纤维镜见回盲部肿瘤。活检病理为/弥漫大B淋巴瘤。0手术回盲部包块,累及淋巴结。术后病变既见弥漫性浸润,亦有片状或巢团状似/癌样0和结节状结构;上述结构相互间交错并有数量不等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可以向弥漫大B淋巴瘤或Hodgkin转化,但同一病例同时向两个方向转化未见文献报道。有学者认为大的转化B淋巴细胞取代肿瘤性小淋巴细胞出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象,是病情恶化进展期表现;但亦有认为继发于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弥漫大B淋巴瘤与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B细胞不属于同一克隆,是继发的不同类型的淋巴瘤。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出现Hodgkin转化是在弥漫小淋巴细胞基础上出现R-S样细胞,缺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背景。本例局部似结节硬化型Hodgkin,但免疫酶标R-S细胞和HL细胞EBV阴性,与文献不符。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同时向弥漫大B淋巴瘤和Hodgkin转化极为罕见。本例手术后,行CHOP方案+美罗华化疗1疗程,复查CT及PET/CT示右中上腹升结肠419cm@211cm结节,提示肿瘤复发。再行EPOCH方案+美罗华1疗程化疗,病变无变化,提示肿瘤对化疗不敏感,或病变仍在发展。患者手术切除后经2个疗程化疗,荷瘤生存14个月,长期疗效在进一步追踪。

7.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 篇七

1 腹股沟疝形成原因及分型

1.1 腹股沟疝形成原因

小儿腹股沟疝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学说, 有的是先天性的发育不全, 其发生主要是在胚胎早期, 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形成薄弱甚至未闭合, 一旦有腹腔内脏器进入后, 就会形成腹股沟疝。有的是后天性的原因导致的, 如腹压增高、手术、外伤等因素引起腹内脏器在腹股沟区随腹膜向外突出而形成。

1.2 腹股沟疝分型

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将腹股沟疝分Ⅳ型:Ⅰ型:疝环缺损<1.5cm (约一指尖) ,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 腹股沟管后壁完整;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 (约两指尖) ,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 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Ⅲ型:疝环缺损超过3.0cm (大于两指) , 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且无张力或已萎缩, 腹股沟管后壁缺损;Ⅳ型:复发疝[4]。

2 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

2.1 小儿腹股沟疝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2.1.1 疝带疗法。

小儿的发育有个体差异, 对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或6个月以内的婴儿, 可采用疝带或棉纱束带压迫腹股沟部治疗, 有部分患儿可通过此种方法使腹膜鞘突自行闭合或治愈。婴儿使用疝带治疗时, 要正确使用, 防止疝在疝带下面脱出, 否则将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1.2 注射疗法。

药物注射治疗腹股沟斜疝是将疝内容物还纳后, 将药物注入疝囊或疝囊颈的周围, 造成疝囊或疝囊颈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 形成粘连而致疝囊闭合。文龙安[5]等报道, 应用药物“克疝散”进行注射非手术治疗1288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 取得98%以上治愈率的疗效。

2.2 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临床可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但非手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 且该病常发生嵌顿狭窄而危及生命, 故目前主张尽早施行手术[6]。对各类腹股沟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很多, 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7,8]。对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 主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以及医院的医疗水平等来选择, 最终做到个体化治疗,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2.1 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时机。

小儿腹股沟疝何时手术主要是根据疝是否容易回纳进去决定, 如果很容易回纳或不经常出来, 可以在4~5岁时手术。因为部分小儿有机会通过自身生长愈合。但如果不易回纳或出来的疝很大或容易嵌顿, 则需要尽早手术。

2.2.2 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

多年来, 不少学者不懈地致力于其基础和临床研究, 认识不断更新, 术式纷繁多样, 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可分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式,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式,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式三种[9]。目前对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有: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及使用生物补片的疝修补术[3]。 (1) 传统开放疝修补术。二十一世纪初应用人工合成的材料修补腹股沟疝是主流, 已是公认事实[10]。不管是有张力或无张力修补术, 其共同点为开腹切口, 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开放疝修补术又以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基础, 包括人工材料补片修补, 如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使用一个锥型网塞置入已返纳疝囊的疝环中并给予固定, 再用一成型补片置于精索后以加强腹股沟后壁。它适用于内环口较大, 腹壁较松的患者。开放疝修补术手术操作:患儿取仰卧位, 于患侧耻骨上皮肤腹横纹做3~4cm的横切口或腹股沟斜切口。常规钝性剥离, 显露腹外斜肌腱膜, 找到疝囊并将其剥离, 露出腹膜外脂肪, 在该处贯穿缝扎疝囊颈。距结扎线0.5cm处切断疝囊颈部, 去除多余的疝囊, 然后将精索及睾丸复位, 逐层关闭切口。另一方法是在患侧腹股沟区经过腹股沟外环精索组织通过处做略向上的1.5~2.5cm横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浅筋膜, 用小拉钩拉开, 将外环口向上拉开, 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稍向上钝性分离, 即可暴露精索及突出的疝囊。切开疝囊后, 在确认疝内容物无明显异常后, 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 再分离疝囊直达疝环, 然后在疝囊颈部作高位结扎手术[11]。由于小儿的组织纤细、薄弱, 筋膜层次、解剖界限与成人不同, 手术中极易造成对包绕着疝囊的精索内容物的损伤[12]。传统开放疝修补术将不在正常解剖位置的组织强行牵拉缝合, 张力很大, 同时可能存在不同组织间的缝合, 这些将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机会, 有文献报道, 传统术式治疗初发疝的复发率为10%[12]。腹股沟疝对侧的发生率不低于10%[13]。 (2)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及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术手术方法:腹腔镜下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0.2cm切口, 使用雪橇针穿带4号丝线从内环口内半圈经腹膜外由上往下穿行, 到达内环口下方中点处, 刺入腹腔将丝线头送腔, 再由腹壁切口进入钩针沿内环口外半圈也经腹膜外潜行避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至内环口下方中点处入腹腔, 使内环口形成一荷包, 用钩针将缝线夹住带出腹腔, 收紧缝线使内环口关闭, 体外作结埋入针眼切口皮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术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完成后用雪橇针从腹壁外同一小切口将线带进腹腔, 操作钳将脐内侧襞拉向内环口, 雪橇针从脐内侧襞边缘穿过, 再从同一小切口刺入钩针将缝线带出腹腔, 在体外作结, 线结埋于皮下, 如此重复2~3针, 将脐内侧襞完全覆盖于内环口处, 该手术不仅具有了腹腔镜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的优点, 而且采用了自体组织封堵内环口, 起到了双保险的效果, 同时明显弥补了腹壁的生理缺陷, 因而具有降低术后复发的作用[14]。手术注意事项:①脐正中襞与膀胱相连, 手术前留置尿管, 避免损伤膀胱;②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Hg为宜[15], 腹压越低, 手术越安全;过高的腹腔压力限制小儿膈肌的运动, 导致患儿呼吸异常;③缝合脐内侧襞时, 由于脐内侧襞有丰富的血管, 缝合时尽量靠边缘处;④缝合时, 结扎束的大小要适度, 结扎束太大, 患儿会在术后的几天内有下腹壁的不适感, 结扎太少, 可能会使缝线脱落;⑤术中常规检查对侧腹股沟管内环口, 勿遗漏对侧隐性疝。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8.腹腔镜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 篇八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病例报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20-02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成人腹股沟疝非手术不可自愈,2010年9月——2012年1月我院为52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中男49例,女3例,25-80岁,平均61岁。斜疝36例,直疝16例,双侧疝8例、复发疝4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补片疝修补术(TAPP)41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11例。

1.2手术方法术前留置尿管,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仰卧,取头低足高位,术者立于患侧对面。

1.2.1TAPP组经脐孔建立气腹,置入30°镜,于双下腹腹直肌外侧缘穿刺5mmTrocar,患侧略高,对侧略低,这样更便于操作,腹腔镜下清晰可见内环口和疝囊。内环口上方脐内侧韧带至髂前上棘弧形切开腹膜,分离Retzius和Bogrus间隙,内侧达到耻骨联合,外侧达髂前上棘水平。游离疝囊后充分显露腹壁下血管、耻骨结节、腹直肌、联合腱、精索血管、输精管、Cooper韧带、髂耻束。将网片裁剪15cmx10cm大小送入腹腔,平铺后钉合在耻骨结节、Cooper韧带、联合肌腱和腹直肌背侧上,关闭腹膜。

1.2.2TEP组在脐轮下缘弧形切开皮肤1.5cm,于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10mmTrocar,利用腹腔镜镜推法建立腹膜前间隙,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在脐于耻骨联合正中连线上下1/3处置入5mmTrocar。游离疝囊后充分显露腹壁下血管、耻骨结节、腹直肌、联合腱、精索血管、输精管、Cooper韧带、髂耻束。将网片裁剪15cm×10cm大小送入腹腔,覆盖整个肌耻孔,此法可视情况钉合补片。2結果

手术时间40-90min,术中出血10-50ml,术后2-6天出院,平均4天。3例术后皮下及阴囊气肿,均与术后3-15小时消失,3例出现术后阴囊血清肿,经穿刺抽液治愈,随访3-12个月未见复发。3讨论

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患者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主要方法有腹腔内补片覆盖法(IPOM),经腹腹膜前补片疝修补术(TAPP),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其中IPOM是早期采用的术式,此术式术野直观,操作简单。但因补片移位,后期复发率高,补片直接与肠管接触,易致肠粘连、肠穿孔。目前以基本淘汰。

3.1LIHR操作要点最关键的两点是:一是腹膜前操作空间的建立;而是如何预防复发。

3.1.1腹膜前空间的建立TAPP是进入腹腔后打开腹膜,然后再进入腹膜前间隙,相对简单。TEP不进入腹腔,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我们通常采用直接镜推法,将镜头对准耻骨联合方向,在网状疏松的无血管区向前移动,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直视下操作,简单易行。

3.1.2如何预防复发①选择大小合适的补片,补片过小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LIHR中补片必须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并与周围的肌性或骨性组织有一定的重叠,才能避免复发。②精索成分的腹壁化,即将疝囊自内环口水平与其后方的精索血管与输精管再游离6-8cm,使精索成分充分暴露,否则植入的补片会发生卷曲,引起复发。③合理的固定补片,用螺旋钉固定补片从Cooper开始,尽量靠近股环以下,防止以后发生股疝,向上外固定腹直肌背侧,对于腹股沟直疝,耻骨结节与联合腱部位固定补片上缘非常重要。

3.2并发症的预防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并发症有:复发、术后疼痛、阴囊内积液、阴囊气肿、术中血管损伤等。本组随访3-12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3例出现阴囊气肿,症状较轻,3-15小时均吸收。2例出现阴囊血清肿,术后血清肿与术后阴囊血肿主要与术中腹壁下血管及其分支损伤出血以及精索血管剥离创面渗血有关,预防的关键是掌握沿间隙分离和电凝止血的应用,避免或减少出血,本组2例经穿刺抽液痊愈。术后疼痛和远期慢性疼痛多与术中钉合网片有关,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运动、咳嗽时加剧,超过6-8周即称为顽固性疼痛,因此对于小于4cm疝环缺损不建议钉合固定补片,需要钉合的病例要避免在位于精索血管外侧和髂耻束下方的“疼痛三角”钉合固定补片。本组病例未出现血管损伤。

总之,腹腔镜疝修补术安全可靠,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李健文,郑民华.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的合理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24-826.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26.

【腹股沟疝】推荐阅读:

腹股沟疝考试题10-10

上一篇:时间管理心得体会下一篇:适合做胎教的小故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