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共11篇)
1.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篇一
《快乐课堂 快乐人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决定》的精神,教育部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的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求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为贯彻以上精神,自2002年开始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开始的面向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逐步转向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团体辅导。“倡导以人为本,以班级为核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模式”的理念正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重要的一环。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辅导,利用班级团体的动力,增强学生努力塑造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自觉性。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发挥个人生活经历和自我调节的关键性作用;
4、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课程内容
共有六大主题,十节课程。
六大主题: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异性交往,学习辅导,情绪辅导,生涯规划。
十节课程具体是:
1、个性的底色——气质
2、我是谁——高中生自我意识辅导
3、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4、心灵之间架桥梁——学会沟通
5、雨季,我们携手共进
6、钟表•发条•指针
7、科学管理你的时间
8、做情绪的主人
9、快乐我懂的
10、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四、课程特色
1、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都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强调体验和感悟。
通过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3、以互助、自助为机制。
每节课都依据学生一定的心理需求制定主题和目标,这样在学生中容易形成共识,学生乐于接受,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在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
五、实施效果 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在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自助和寻求他助的意识明显增强。
六、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
1、如何更好地适切每一个孩子?虽然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的实际,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做”的,但如何做到适切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较大较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在实施过程当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预期的教育效果没有达到或者学生的问题教师没有估计到
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实施当中应当借鉴,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教师的专业水平要继续提高。虽说学生是主体,但是一堂好的心理课,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有较好的心理素养,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4.课程内容结构仍需完善。虽然课程内容基本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但是在具体专题设计上,有的专题设计过于简单,只有1节课,有的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在今后的实施中应注意改进,不断完善。
2.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篇二
一、校本课程的选题
当今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体会到快乐, 因为学生被固定在“科学世界”里, 缺乏对生活方面的体验。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确立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 如异国饮食文化。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异国的饮食更具神秘色彩, 学生有了解异国饮食文化的兴趣欲望。通过此项活动就可使学生了解与异国饮食文化相关的内容。
二、准备
1. 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与异国饮食相关的资料。
2. 联系实践活动的地点。
3. 教师提前考察、参观, 确定实践活动中所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
4. 让学生各自准备记录实践过程的工具 (笔、本、照相机、摄像机等) 。
三、实践过程
1. 计划
学生自己设计各自的计划书, 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各抒己见。例如:学生想了解外国人喜欢什么口味的饮食, 这些饮食的制作过程与中国的饮食有哪些不同, 等等。他们会想到去向厨师了解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教师这时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当学生想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时, 教师加以点拨, 逐渐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定计划时, 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 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指导者,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 然后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的喜好确定最主要的研究问题。
2. 讲座
先让学生汇报各自查找的资料以及学生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例如:学生汇报自己通过上网查找的资料:有哪些国家的饮食, 饮食的特点是什么, 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学生喜不喜欢这道菜的色、香、味, 等等。教师通过适时的讲解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更多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然后请来从事饮食行业的家长, 介绍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以及制作过程:选料、配料、制作成品等,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饮食, 尤其是异国的饮食。
3. 实践活动
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参观中韩美食城和福田面馆, 按照计划书的方案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参观过程中, 先引领学生参观美食城的环境、摆设和菜谱, 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即兴的问题, 教师适时地引导他们做好纪录。然后, 在服务员的引领下进入后厨, 先观看厨师制作食品, 然后品尝做好的食品, 最后在厨师的指导下, 真正的动手制作菜肴。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都认真地观看着, 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 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了食物以及食物的制作过程, 揭开了异国饮食的神秘面纱。同时, 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真正地了解了食物的特点, 掌握相关的知识。
4. 活动后的感悟
实践活动后, 学生兴奋地汇报了各自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及其找到的答案。有些学生在汇报后, 积极地展示了自己的手艺———现场制作的日本寿司。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不要拘泥于旧有的模式, 可以凭着自己的喜爱去制作, 最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谈论各自所发现的美, 并积极地去创造美。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改变了旧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实施, 使教师在教学中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多的时候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同时也是活动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因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 要设计的富有弹性, 以便随着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
3.新课程实施中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合作开发 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之后直至2005年末,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从2007年2月起,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对陕西地区(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占学校总体的81.1%,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在校生2300人)和洛川县北关小学(在校生2100人),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表一:各校校本课程门数与各校学生规模对比一览表
在问卷中,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困难的看法(多选题)
表二表明,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多选题)
表三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图书资料,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 "兴趣班"开发阶段,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零打碎敲,系统性不强,总体水平仍处于 "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进行修改,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实际缺少内涵,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避免顾此失彼;其次,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只有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 12%课时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 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如数学、语文等,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合作研发校本课程,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会有很多困难,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教师的自我反思,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专家的专业引领,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6kj138)"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M).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6月第3期,第50~51页.
[2]郭东岐.校本研修的实施与推进(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3、25页.
4.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篇四
1、选编教材能在逐步调整、完善、补充
校本课程小组及部分相关教师共同收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力争做到科学、准确,对其进行筛选,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程。在教程实施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并不断根据上课情况逐步调整、完整、补充教材的科学性与完整系列性。
2、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
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在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学校硬件设施上的疑议;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本阶段的校本课程执教教师能首先依靠本开发小组力量自行选择对策调控,同时,校本课程管理小组也对能其进行过程性指导。
3、实施“不一样的我”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礼仪教育、经典诵读、沐浴书香,还是爱我家乡、创新实践,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不一样的我”教学策略,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显实小特色。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4、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兼顾课程互补,增强实效。任何学科的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同样与国家课程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
5、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读书节、首届礼仪大赛等,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采,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以来,我们开发了适合我校学生的课程读物。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不足的清醒认识。具体体现在:
1、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2、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
3、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4、评价管理体系未能有效实施。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
2、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4、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提炼“不一样的我”的特征。
5、有效实施评价管理体系。
5.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篇五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立教务处、教科室所有成员组成的组织协调小组,负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设立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执行实施小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编著和初审校本教材。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二、以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科学安排,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流程 1.开发流程即:调查→申报→审核→培训→实施→督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教研组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内容。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而后提交《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学校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引导他们逐渐胜任课程的开发工作,最后,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建议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2.实施流程即:选课→排课→上课→考核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周五第七八节(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安排教师,实施校本课程
1.《校史在我心中,光荣伴我成长》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计10课时。学习形式:讲座,参观学校校史馆。授课教师:饶文福老师。
2.《趣味数学游戏及其原理》
对象:高一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一年第三学段、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一第七节、星期二第七节、星期四第七节授课,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巧燕老师。
3.《中学生心理健康》
对象:高二年段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一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钟建芳老师
4.《生活处处有语文》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张小茹老师。
5.《中学化学基本思维方法》 对象:高二年段理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地二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黄伟老师。
6.《论语与人生》
对象:高二年全体学生,课时安排:高二第三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共10课时,授课教师:林建平老师
7.《闽南文化概述》
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陈汉馫老师。
8.《航天与物理》、对象:高二年段文科班学生。课时安排:高二年第四学段开设该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星期五安排1课时,计10课时。授课教师:骆炎平老师。
五.落实管理,加强监控,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发展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的根本保障。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来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标准体现主体性和差异性 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出发,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产生教育效益。
4、评价过程强调公正性和科学性
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新理念为指导,力求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学手段,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数据,并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努力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排除任何可能干扰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偏见和歪曲的数据统计,以准确得出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可靠结论。
5、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6、评价工作体现民主性和公开性
我校教师和学生人人都可以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发展性教育评价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真正让评价的过程成为民主性最大的认同过程。学校和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认真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四、初步的成果与反思
1、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完善了课程框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激发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师敢于打破教材束缚,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通过校本课的实施,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审美意识,健康体魄得以提升。
4、通过校本课的实施打造了学校品牌,我校学生的文学水平与绘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学生书画作品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为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办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些困惑。
1、现有校本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人员压力比较大。
2、由于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不均衡,还不能达到以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所喜爱的科目,还存在“紧笼”的现象。
3、学校现有课程编排受限制,校本教材课节与常规市、区要求开齐的科目冲突,没有时间专门安排校本课,只能兼开。
4、校本教材的开发给教师现任科目增大的负担,有的教师身担5――六科的教学任务,备课负担重。
6.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篇六
一、课程开展的起点
如何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是学校管理者首先考虑的大问题。现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每一种智能都有同等的重要性,仅仅具有语文与逻辑数学智能并不足应对未来生活与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教育要致力于多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葫芦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不但能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也是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特色发展的需要。学校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发展学生的体艺修养和能力,特别是对有一定潜能的学生来说,学校有责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课程发展的轨迹
1、课程推动阶段:2011年初泰安市艺术教育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借着这个契机我们把原先局限在民乐队的葫芦丝引入了音乐课堂教学,在三个年级段进行了普及化尝试。四到六年级曲目统一,从易到难依次为《金孔雀》、《希望》、《龙的传人》、《军港之夜》。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我们的葫芦丝教学得到市教育局领导和全市的业务干部、校长们的一致赞扬和认可。
2、课程规范阶段: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研究小组的共同协作,采用轮阅写优缺点的方式多次交流讨论写出了初稿,使得葫芦丝教学课程逐渐规范完善。首先把普及范围扩展到二、三年级,规定了每个年级段具体学习曲目。在顾及技术难度递进的同时,也考虑到曲目的积累和重叠,以便全校集体表演。
三、课程实施的策略
1、设置分级分层的教育目标
让学生分层、目标分级、分层实施、分层评价、分层反馈矫正和提高等步骤和内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葫芦丝吹奏,我们确定了以达标为手段的目标引领制度,即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达标曲目,以及从群体达标到人人过关的低坡度渐进式的目标设置。规定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以班为单位的群体达标,第二学期进行个体达标。达标时要求节奏正确、吹奏流利、姿态大方,背谱演奏。每次活动都会在达标基础上评出50%左右的优胜奖,纳入星星奖评比,也作为音乐教师期末考核依据之一。在规范葫芦丝校本教材研究中,我们觉得设置分级分层的教育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兴趣,清晰的目标保持和持久的动力,能使水平较差的同学都得到不同性质的进步。不会出现学了几年葫芦丝,连一首曲子都吹不下来的尴尬局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2、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间的异质性和多元化,单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葫芦丝教学,所以我们积极运用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差异教学。专门设计了葫芦丝学习排行榜和课堂闯关游戏等,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迎合学生不同学习需要,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竞争欲望。六一联欢年级段展示,特色迎宾,精英展演,宁波市器乐比赛,参加葫芦丝考级活动(最高已经取得了10级证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后,我们就努力搭建平台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项表演活动,让他们在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中巩固现有水平体会成功喜悦。这样孩子们就会很自觉地去确定更高一级的技能目标,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的幸福。当外宾站在我们的小乐手面前久久不肯走开的时候,也是他们最得意最甜蜜的时刻。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会为孩子们送上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那一天孩子们早早吃过晚饭,沐着夕阳吹响了手里的葫芦丝,金色的童年在金色的霞光中奏出了金色的旋律,美丽极了!
四、葫芦丝校本课程器乐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反思:
1、学生音乐基础差,练习时间不足:
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一些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音乐音乐基础差,所以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再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加强音乐素养和乐理方面的学习和培养,从而弥补学生基础差的问题。还有学生平时的学习太忙,没有时间去认真系统练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葫芦丝学习,其实每天学习累了的时候,练习一会既调整了学习状态,也练习了一门技能,何乐而不为呢?主要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
2、学校的硬件建设还须加强:
希望今后能够加强各个方面的配备,比如电脑投影多媒体等设施,以及购置部分光盘音像资料、葫芦丝学习教程书籍等供教师辅助教学和学生参考。
3、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要多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多学习,多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美育、进行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乐。”中学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主动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作为重点。
7.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意见 篇七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 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 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 同时体现学校实际, 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 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 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 坚持育人为本, 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综合素质, 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 硬件条件完善, 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 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 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 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 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 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 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 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 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 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 (校本课程) 设置计划表》, 提供给学生选择, 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 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 也可改编, 还可收入学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 成为固化课程教材。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 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结合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 选择各类课程, 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 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 建立起临时班级、组, 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 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 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反馈情况, 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 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 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 拓展视野, 引导创新与实践。
1、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关于学生毕业学分要求, “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 按18学时相当于2学分算, 选修II在高中阶段, 至少应有54学时, 起始阶段, 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 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遵循逐步开发, 不断增加的思路。
2、课程结构设置
(1) 生活艺术类; (2) 兴趣爱好类; (3) 学科延伸类; (4) 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 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 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
2、课程管理
8.开发敦煌乡土资源 实施校本课程 篇八
敦煌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文化。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饱含着历史文化底蕴。地处敦煌的学校有大漠自然风光的濡染,西域边塞文化的熏陶,深厚历史文学的传承和浸润。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敦煌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运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实地观赏敦煌大漠风光,体会西部顽强不屈的生存精神
敦煌,是中国西部大漠绿洲地貌的典型代表。戈壁沙漠苍茫无限,绿洲翠玉镶嵌,森林如彩带飞舞,雪山巍然遥挂南。鸣沙山月牙泉,沙水相拥相偎,同生共存,构成了敦煌的沙漠奇观,令人回味无穷。海市蜃楼增添了奇幻神秘的色彩,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叫人叹为观止,是大自然留在敦煌黄沙中的又一杰作。
“沙漠英雄树”胡杨,它能经受沙暴狂风、干旱盐碱、严寒酷暑的打击而顽强地生存,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骆驼刺、沙柳、沙棘等和胡杨一样,在如刀的漠风中勇敢地抗争,在如火的骄阳中不屈地拼搏,在严寒的隆冬坚强地屹立。这些共同孕育了西部人不畏强暴,战腥风、斗血雨的精神意志。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欣赏,收集与阅读资料有关的图片,或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画,并作以记录和介绍,阅读课上,分主题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栽培,摄影,攀登,综合地理、生物、植物、美术等学科知识,体会西部大漠戈壁环境以及敦煌人的顽强不屈的生存精神。
二、阅读历史,实地考查,体会敦煌丰厚的西域边关文化
敦煌是西域文化、边塞文化、大漠文化、藏传佛家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儒家文化等的融合交汇点。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敦煌这块热土曾经孕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英勇善战的将帅张奂,名垂青史的“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首次在敦煌建都的国王李暠,收复河西荣归大唐的将军张议潮,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樊锦诗……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各领风骚,建功立业,都曾为灿烂辉煌的敦煌历史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关、玉门关和汉长城声名远播,令人心驰神往。它们都是敦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佛洞”莫高窟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它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的精髓,在国际上由此而兴起了一门显学——敦煌学。
面对如此浩繁的历史文化,实施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敦煌的历史文化典籍,可以走进敦煌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可以请有关专家讲解敦煌的历史,网上搜集敦煌历史资料,深入思考探讨,写出小论文,探讨自己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感悟和见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三、收集有关敦煌的古诗文,分类整理古诗并鉴赏
古典诗文里描绘与敦煌有关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如唐代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幽怨凄凉的别绪,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类似的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苏轼的《阳关曲》“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学生的归纳筛选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可以组织学生整理与敦煌相关的古诗文,并按内容分类,然后装订成册,写上自己的赏析。在此之前老师可分发给学生分类,如写自然景物的、抒发离情别绪的、表达失意悲愤的、表现领悟人生的、表现豪情壮志的等等。学生整理好后,然后在阅读课上评析交流。
四、观看名著影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敦煌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沉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影视资源地,著名的敦煌影视城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敦煌丰厚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深入探讨,写出影评,能关照到每一个学生,深受学生的喜欢,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趣味。
9.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篇九
黎明中学 2012.8
黎 明 中 学 校 本 课 程 实 施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美术制作课、心理咨询课和国学课作为校本开发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本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小学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6、为突出校体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按季节和时令选择相应授课内容。
7、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三、课程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人格健全、有品位、有内涵的新一代中学生,现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
2、国学启蒙必读
3、美术制作
4、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四、课程实施及建议:
1、课程教学结构:
教师指导
小组交流
成果展示
师生评价
2、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3、课时安排:美术制作课每周1课时,国学启蒙必读每天晨读十分钟、每周一节阅读品析课,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两次讲座。
4、活动地点:本班教室或专业活动教室。
五、具体目标:
1、必背《国学启蒙》。
2、选读书目:古典文学及国学内容。各班根据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书目,每学期读书至少在两本以上;
3、每学期完成一件自己满意的美术制作作品上交。
4、每学期认真组织两次心理辅导课。
六、课程实施的有关要求
1、精心准备、认真上课。
2、开展相关验收评比活动。
3、开展班级图书借阅活动。
4、检查学生晨读,并随机抽查学生的读书效果。
5、五月份召开“读书汇报会”,检查读书实践活动。
黎明中学
10.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十
(我校把“国学启蒙”教育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以“国学”的儒家之德,儒家之学,儒家之教为血肉精魂,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智力,还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国粹,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程的价值就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根据我校实际,“国学”校本课程将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开放与统一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边开发边实施,二者相互补充。
一、“国学”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案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是决策者,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工作,由教导处、教科室领导及各类课程的负责人担任,具体落实好各门课程实施工作。
2、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明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小组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起草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学校审议通过后,各课程的专任老师根据这些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
3、加强校本课程的培训。学校要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素养。
(1)、专家培训模式。定期聘请专家来学校对教师进行讲座,培训指导教师,使教师首先走近经典、诵读经典,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
(2)、实践性模式。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成立教师读书沙龙,通过自己阅读、交流读书体会、读书报告会、读书演讲会等形式,大力提倡教师积极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阅读节活动,以教师的读书活动带动学生读书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建设良好的读书风尚,更好地实施古诗文启蒙教育。
1(3)、课题研究模式。为了使古诗文启蒙教育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更加具有鲜明、长远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提升教育的科研水平。
4、积极开展校本实践活动。
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尝试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古诗文特色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
1、国学启蒙与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进行科研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国学启蒙与学科教学如何紧密结合,是我们研究实施的重点。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尝试。(1)以人文学科为主要凭借。
小学阶段,语文、思品、音乐、美术这几个学科,人文性强,是国学启蒙在学科教学渗透的主要渠道。我们就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牵动其他学科进行。语文学科教师全员参加,其他各科选拔1-2名骨干教师为子课题组成员。
每日早读十分钟背诵
每天早晨课前十分钟为全校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时间。由语文教师具体组织,背诵内容是课题组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内容(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经),语文教师将其书写在前黑板的专栏中,供学生们一周背诵用。
每周的背诵实施签名制,学生背诵完后由教师或班组长挑背,然后在表上签名。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背诵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全部背诵,个别学困生可以只背一首诗或一个成语,不是硬性的规定。
课前五分钟复习
语、音、美、思等这几个学科,在上课之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 2 古诗诵读、接龙比赛等,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听记中进行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由于这几个学科人文知识浓郁,所以要求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
A课前导入
五年级实验教师在执教《匆匆》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开展古诗诵读已经半年多了,谁能吟诵一下珍惜时间的古诗、成语或名言?一石激起千层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由此,教师引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B课中渗透
二年级教师在上《节日广场》一课时,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你知道哪些节日?你知道哪些关于节日的古诗、成语或名言?然后师出示了本节课的情境图(国庆图):学生们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解决。当学生们有点累时,一节课过去了一多半,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课间休息小娱乐节目。请两名学生进行背诗挑战赛,其余学生为他们二人记录背诗数。背诗结果是在1分钟内一人背诵7首,一人背了9首。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两人背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当时,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1分钟王海文比王壵多几首?他们两个一共背了几首?王圭每分钟背7首,6分钟背几首?王海文7分钟可以背几首?《长歌行》这首中,每句诗5个字,四句诗一共多少字?„„而后,教师又让同位两背诵诗,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巧妙设计,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背诗中发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背诗的热情,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美,受到情感与知识的熏陶。
C课后提升
在课堂教学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吟诵相关的诗句、成语、名言,进一步体会学习内容,从而进行提升。如品德课教师在上完《博大的胸怀 》后,引导学生吟诵毛泽东同志所作的诗文,学生们吟诵了《沁园春 雪》《菩萨蛮 大柏地》《采桑子 重阳》《卜算子 咏梅》等,透过诗词,进一步体会其宽阔的胸怀。课后让学生继续搜集毛泽东诗词,并背诵,以体会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则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诗词的广阔天地。(2)语文学科中的特定课型的教学 A古诗文教学
以往的古诗文教学呆板、枯燥,上课无非读读、背背,说说意思,而我校的古诗文教学却与之大不相同。(附古诗文教学案例)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们读、画、写等,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古典文化的积极性。
B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和古诗教学有点相似,对其教学,学校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⑴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朗读。
⑵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⑶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要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才精当讲解。
⑷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词、句,4 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⑸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⑹有些文言文蕴含深刻的寓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C口语交际教学
除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练习之外,学校还注重了科学性与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日等选择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例如,在开学伊始,五年级一班就开展了收集激励或警示同学们发奋学习的古诗或成语、名言活动。并要求把自己最喜欢的,在班上背诵、交流。语文课代表李涛在背完《明日歌》后,结合班上同学不及时完成作业的现象,语重心长地说:“我选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是想让大家懂得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要等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新功课”。
随季节的转换我们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搜集时令诗,比如春天来了,语文教师就组织同学们收集背诵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一首首《春早》、《江南春》、《春晓》、《春夜喜雨》等跃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学生根据古诗对诗中景物的描述,更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之一。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丰富,效果更显著。
D习作课的教学
在作文教学方面,我们提倡学生能把学到的古诗文内容适当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及平日的日记中,在一开始时,学校提出了几点要求,即:
⑴教师做好作文教学指导,刚开始时教师先写篇范文,恰当好处的运用上古诗、成语、名言等,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领略画龙点睛之妙。
⑵提倡学生课前围绕作文主题,多方面搜集资料,为写作做准备。⑶鼓励学生留有积累本,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
⑷除作文,日记也多提倡学生学着用诗句、成语、名言来描述自己的喜怒哀乐、想法与感受。
通过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学生识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的思路开阔了,想象力丰富了,下笔有言,语气流畅,妙用诗文名句随处可见。
(3)课题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
为了让国学真正融入学生生活,结合节假日、时令节气等,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搜集到相关的信息,感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化。
① 重大节日,以节日为主题,进行活动。
如国庆节我们这样安排内容:主题是“快乐国庆节,语文伴我行”活动步骤:(1)斗转星移,我们伟大的祖国已在风雨中度过54个春秋。在这54年里,我们经历太多的风雨沧桑,有过太多的成败与荣光。今天是祖国的生日,你想对我们的祖国说些什么?(2)我为祖国写赞歌。(3)我决定„„(4)爸爸妈妈的评价。元旦是这样安排的:元旦实践作业(1)猴年喜洋洋,猴年大吉祥,猴年(),猴年(),同学们,给我们的亲人朋友送上真挚的祝福吧!(2)你能去搜集一些关于“猴”的成语吗?(3)关于“猴”的对联。(4)你能讲一个关于“猴”的成语故事吗?(5)搜集一幅关于“猴”的对联。
② 根据时令季节设计
今年春天开学后,下了一场大雪。我们组织学生们在外面赏雪吟诗,“雪中探宝”。具体是这样设计的:(1)你能搜集到哪些带雪字或有关雪的成语?请将他们写下来,并且用其中的一两个说句话。(2)你知道哪些关于雪的诗?请将其写出来,与伙伴分享。(3)搜集有关雪的古诗,背一两首新的。
③家校互动,拓展学习空间。
旨在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的作用,让其积极参与,家长指导孩子,孩子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教给家长,家校互动,全面提高。教师与父母携手,学校与家庭互动,国学启蒙延入家庭,充盈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国学启蒙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
国学启蒙德育渗透的研究,主要与五小公民活动相结合,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
教师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德育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在学生德育提高方面,主要设计了爱国篇、礼仪篇、励志篇、惜时篇等。教师的德育素养提高设计了爱岗敬业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今年,我们又根据重大节日,每个月设计了主题教育,如:庆国庆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中秋节亲情教育、重阳节-幸福院献爱心活动、“亲师友,习礼仪”教育、各国元旦风俗知多少、“孝于亲,所当执”爱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古今春联文化教育(来历、名句、佳作)、励志教育、“阴雨纷飞话清明”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诵古代劳动人民诗作,体验当今劳动人民幸福、珍惜时间,做生命的小主人等,引导学生通过古典诗文、名言警句之中的思想性极强的内容,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熏陶和影响。
每次活动,首先确定好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选材,为师生们提供“源”,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其转化成自身的行动。通过学生们的诵(学)、悟、做等形式,让学生们将其内化自身的素养,并且引导学生们将其转化为长久的实际行动,久而久之,成为习惯。
当学生从经典文化中吸取的文化养料在自身的意志、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学生能自觉产生自律、反思、内省等需求,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在实践中能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规范个人的行为活动,这就证明内化已成为可能。
读经典后,孩子有颗较温柔良善的心。他们透过读经典,慢慢地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提升内省的能力。
一位实验教师这样写道: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因为连续三天不写作业被送到了我的办公室。他的眼光与我对视的刹那,我觉得其中充满了对老师严厉批评的不屑一顾,和对自己没完成作业无所谓的态度。在询问了没有特殊情况以后,我把他带回了教室。这时,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古诗一连背了三遍,我看到他闭上眼睛,我知道他在用心灵去听。他在很短的时间里补上了作业,并在作业本中写道:失去的时间成为昨天,我希望把知识追回来。
3、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开展
(1)校园文化营造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一进入大兴二小的校园,一种浓浓的书香墨气扑面而来。主楼的正墙上是三排整齐的镶金大字: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细节教育为基石,培养合格小公民。这正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表明了我校的发展方向是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现代合格小公民。主楼侧墙八个镶金甲骨文大字:“孝、勤、和、礼、耻、俭、善、诚”,这八个主题字是校本教材中的八个单元,体现了古今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渗透了读书与作人并重教育思想。金字的底纹则是“中华魂”,描画着古代铜钱、战国车马、古长城、古兵器等,让人产生了解历史,崇尚先人的情感。其它几面墙壁各具特色,分别画有“孔子讲学图”、“孟母三迁图、成语故事,《弟子归》片断、《千字文》片断、汉字溯源等,图文并茂,文气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置身于古代之感觉。操场前边威严屹立着历代文学大家的雕塑,如:孔子、张衡、祖冲之、韩非子等,雕塑下方刻有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有留传千古的名言佳句,以及哲学思想,让人读来顿生敬畏。楼道的书社建筑,古香古色。室内陈设着古朴的书桌,结石的座凳,已经发黄的书卷。墙壁上是孔老夫子的画像,两旁伴以长长的条幅:上联“忠孝礼智信”,下联“温良恭俭让”。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前来参观读书。整个校园内古文化的书香雅气,伴随着现代明艳秀丽的假山、鱼池、翠竹、花草,相映成趣,让人感受到了清新自然,顿有静下心来沉于书香之感。学校到处充溢 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2)创浓浓书香之气,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孩子对《国学启蒙》课程产生兴趣,我们为学生开创了五彩的诵读天地,让孩子们走进了中华古典诗文,走进了与语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走进了体现具有自我个性的阅读世界。
“书海拾贝”栏目中,不仅布置、张贴国学经典诗文的画幅,还展示着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图文并茂,让孩子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尊老爱老是我们祖国的古老传统。以画、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诵经兴趣。
“经典拾萃”中,展示着孩子们推荐的诗词歌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胸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爱国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每一首诗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民族精神的一切一切,在孩子与诗文的对话之中融入心灵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浓郁的书香气息,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诗文的陶冶。
4、形式多样,百读不厌。
11.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有效性;多元性;计划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22-0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建设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积累,而要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沟通,实现不同潜质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特色的凸显。
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提出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回顾校本课程的由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探索校本课程问题。1973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辖的教学研究革新中心就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组织了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提出要推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要提出这件事情呢?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西方国家在推进科技进步过程中感觉到学校教育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包括集权式和非集权式管理的国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如对学校课程实行过于僵化的统一管理,不利于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次会议上有两位专家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位叫菲吕马克,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课程活动。还有一位叫麦克米伦,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其大部分要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这两位专家的观点基本上确定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开发途径、实施人员主体。1974年在日本又召开了一次国际课程研讨会,校本课程也成为重点讨论的议题。可以说,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话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等国家进一步把教育竞争作为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把调控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从而加强了对学校和课程的集权控制,使课程的国家统一性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曾一度受到抑制。但作为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仍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旗下得以不同形式的发展和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脚步的加快,社会公众和政府对于学校课程创新给予了更加强烈的关注,寄予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期待和厚望,从而使不同治理机制下的各国学校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更为强烈的反应,以校本课程为重要内容的多元课程体系建设、选修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等风起云涌,兴起了一次新的课程改革浪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思想,在课程计划中规定,选修和活动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20%到25%,给了学校和教师、学生广阔的空间,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那么,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说相同的地方:编制课程的前提是从知识论、文化论和学习论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明确课程构成的关键性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内涵,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论什么类型的课程,都应该具备以上条件和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方案。2012年初,唐山市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其中把标准制定和课程实施中学生活动安排作为重点。实施指南中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及教材编写、课时设定、学生活动安排,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课程来管理,与国家课程相同的地方。再说不同的地方:国家课程有以下主要特点,其一、设计和评价的主体是国家,国家课程主体就是国家,由国家教育部确定课程标准,主导实施和进行评价;其二,课程标准和适用范围全国同一。国家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知识、技能和价值取向等导向体现国家意志,包括哪些内容选人教材都由国家认可的权威专家来确定;其三,国家课程的运行程序是自上而下,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课时计划实施,包括督导评估也由国家统一组织制定标准,统一推进。
相对而言,校本课程在设计主体、实施程序、运行方式上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都有不同。其一,校本课程是在民主的、自下而上的凝聚共识而产生的。学生、教师根据教学、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共同参与课程的编制,由教师来申报,由学校民主决策。课程确立后,课程标准等由学校统一制定。南方某师大附中的校本课程达到几百种,全部由教师和学生申报。如一个很小的问题——关于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个学生提出来了,我们生活中涉及到很多光的问题,如玻璃是否透光,近视眼、花眼、眼镜的原理等知识可作为一个课程来开发。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课题,然后学校认为可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签字以后,报到学校课程委员会进行审定,多数同意了,就列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其二,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不同,校本课程更侧重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共同提高。虽然,立足于活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国家课程倡导的教学模式,但更多的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而校本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唐山市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呈现出全新的状态,学生动手与教师引导相结合,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创造、合作探究的实验场所和实习车间。在陶瓷的校本课程中,不仅有陶瓷的历史和文化,而且有陶瓷的制作,师生们用双手拉坯、绘画、烧制,实现了脑手的有机结合,艺术创造和手工操作的完美统一。其三,课程评价主要是以活动表现和成果展示为标准,注重活化与量化,关注学生的实践感悟,淡化了成绩的排序与记录。其四,校本课程实施场所和范围更加开放,围绕学生活动,可不断地延伸和拓展,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已成为校本课程主要的实施方式。如唐山一所小学的花卉栽培课程,学生由对单一花卉植株的观察,延展到对各种花卉的采集、培植,再到利用所培养的花卉对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整个校园到处都是师生培育的花花草草。这种开放式的、逐步升华的校本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实践体验。
【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推荐阅读:
排球校本课程实施纲要11-30
绘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2-13
校本教研课程总结06-10
学校校本课程总结09-07
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意见06-26
校本课程总结.2009—201008-24
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09-30
校本地方课程工作总结10-14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0-13
《丁寨乡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总结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