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10篇)
1.《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 篇一
蝙蝠和雷达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2.《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朗、敏锐、横七竖
八、障碍物”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产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产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教师引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3、教师播放课件,相机补充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1)认识蝙蝠:它生活在农村的屋檐下或山洞里,蝙蝠是用耳朵和嘴巴探路的。它吃蚊子等昆虫,因为在屋檐下生活,所以人们称它为“檐老鼠”。它是人类的朋友。
(2)了解雷达:雷达可以用来侦察敌情,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是根据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的。
4、教师小结并引问: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老师非常高兴,特别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学习方法:阅读课外书、上网查找、向他人询问、细心观察。)
5、教师引问:蝙蝠是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今天我们这篇课文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老师在“蝙蝠”与“雷达”中间写上一个“和”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老师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概括出本课的阅读方法和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一认:学习生字,掌握字形。
(3)说一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4)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包括问题)?请批注在书上。
3、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两人一组合作将课文读一遍,相互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组间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
三、交流反馈,相机点拨
1、检测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指导利用形声字法识记生字:请你仔细观察“蝙、蝠”这两个字,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都带“虫”字旁。)本课生字中的形声字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利用形声字法来识记生字。
(2)词语游戏:清除障碍。读对一个词语,便可清除一个“障碍”。课件出示词语: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3)词义方面,联系上下文理解“探路、敏锐、避开、清朗、障碍物、横七竖八”等词语;结合生活经验或资料理解“超声波、荧光屏、无线电波”等词语。
2、指导书写。
(1)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揭”里面不要多写一竖,注意“碍”右边下部“寸”上面还有一横。(2)重点指导书写“蝙、蝠”。
师范写,讲解要领:“虫”字旁的“口”写得窄一些,提写得短一些,两个部分组合的时候,左边的“虫”字旁稍微靠上一些。我们中国的汉字几个部分之间总是要相互礼让,整个字才能漂亮。接下来咱们不妨也拿起笔,打开生字本,把“蝙、蝠”这两个生字端端正正地写一遍,注意写法。(学生认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3、你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吗?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4、你能尝试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5、教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以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过渡内容,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认读、理解了生字词,初步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深入地阅读《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从作者深入细致的描述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二、细读理解,品味语言
(一)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原因。
1、师: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示才发明雷达的,那么蝙蝠在夜间飞行探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对蝙蝠飞行技术高超的赞叹之情。
3、再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哪些词语体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灵巧。(引导学生关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表现出来的。)
4、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夸一夸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
课件出示:蝙蝠飞行的本领真绝啊!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__________________,它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5、指名朗读小练笔,比一比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二)交流实验过程。
1、过渡: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做了一次试验。(生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课件出示: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1)指名读,谈一谈哪些词语最重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指导朗读,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4、请同学们用表格的形式来体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结论。(学生填写,教师指导。)
5、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引导修正后出示表格。
师: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科学家记录的第二、三次的试验与课文的第5自然段进行对比,你能发现作者写作的高超之处吗?(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富有变化。)
(三)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默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思考: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2、指名汇报,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3、情境表演,展现蝙蝠夜间探路的过程。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蝙蝠、超声波、障碍物,根据教师提示进行表演。
师情境提示:这是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一只蝙蝠出来找吃的。它慢慢地向前飞,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了,超声波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4、雷达与蝙蝠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内容。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5、激趣续写。
师: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蝙蝠飞呀飞呀,它发现前面有个很大很大的障碍物,正要绕过去,没想到那个大家伙居然跟它亲切地打起了招呼:“您好,蝙蝠先生!我是雷达!”„„它们俩高兴地聊了起来。请你发挥想象,它们之间将会有怎样有趣的交流呢?动笔写一写吧。
6、交流点评学生练笔。
三、拓展升华,保持兴趣
1、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2、说一说:假如你是蝙蝠、雷达或者飞机,请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工作的。
3.《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三
一、多音字
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蒙细雨)
měng(蒙古族)
二、理解词语
清朗:凉爽晴朗。本课指夜空晴朗。
隆隆:拟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本课指飞机飞行的声音。
启示:启发提示,使人有所感悟。本课指蝙蝠的行为启发人们研制出雷达。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人们怀疑蝙蝠的眼睛灵敏。
揭开:揭露。本课指科学家揭露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本课指阻挡超声波向前的东西。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频(0赫)的声波。近似做直线传播,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较小,能量容易集中,能够产生许多特殊效应。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
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的屏,X射线、紫外线等照在荧光屏上能发出可见光,有的还可以变为图像。本课指雷达接收无线电波的屏。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屋子里拉的绳子多而杂乱。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夜间探路的雷达。
四、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2、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此处问句起什么作用?
由蝙蝠夜间飞行,联想到“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进而产生“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的疑问,引出下文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试验。
4、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5、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jiē)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反复”写出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终于”可见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费了很大功夫。这句话说明这项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6、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7、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试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在屋子里飞行没有碰着铃铛;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在屋子里飞行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8、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五、课文主题
4.11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案 篇四
授课时间:2016.4.5 星期二 上午第一、二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
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
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
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
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
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
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 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 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
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
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 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课件出示】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 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 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 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5.《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 篇五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蝙蝠”图,问:“(1)这是什么?(学生介绍搜集的蝙蝠资料)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根据学生介绍后再出示补充内容)
2、问: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学生介绍搜集的雷达资料)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课件)
3、今天我们就学习十一课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问:“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仪器。课题为什么在这两者中间加个“和”字?通过学习我们来了解蝙蝠和雷达间的关系。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字词,难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书写:避揭碍 形近字:蝙遍偏篇骗揭歇渴喝葛
(2)指导书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三遍,并将形近字写在书上)
三、重点切入,统领全文
1、朗读全文,理清层次,弄清文章哪些段落分别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内容。
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归纳出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读后的感受。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导朗读的语气)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口头叙述后,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完成)
3、默读思考(课件)
理清课文思路,从哪个自然段开始介绍了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二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飞机怎么能在夜里飞行?同学们讨论交流。
4、理清文章思路。(课件)从哪个自然段开始介绍了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二自然段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是什么? 飞机怎么能在夜里飞行?同学交流,讨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文中是怎样介绍蝙蝠飞行的(指名读,自由读)
5、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又有什么疑问呢?
四、重点研讨。
1、自读课文第3~7自然段,谈谈自己的发现。重点围绕以下问题:(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2)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2、为了弄清蝙蝠在夜里能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几次试验?他们是怎样试验的呢?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完成下列问题: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同桌讨论。
(2)汇报交流,汇报结果如下:(课件出示)
3、从中可以看出蝙蝠夜里飞行跟什么有关?那么,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默读第七自然段。用图示表示出来。(课件)
4、根据蝙蝠和雷达探路的图示,叙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方法。蝙蝠: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超声波,超声波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了飞行的方向。
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有障碍物就改变方向。
5、比较两幅图后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五、拓展延伸,激发思考
1、阅读资料袋,说说资
2、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
7.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七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透过这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状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状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即()得()起()
坚()既()碍()超()
塞()摹()辟()彰()
赛()暮()避()障()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透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貌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状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证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最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资料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此刻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此刻,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此刻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样才能够避开障碍物呢?好,此刻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资料”?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样解释的?此刻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样能安全飞行呢?”“原先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此刻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样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资料)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资料?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十分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齐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群众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状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能够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资料中选取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透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取(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明白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期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期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8.《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 篇八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板书说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仿生学”,揭示课题
1、读词组,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出示: 草和锯
鸟和飞机
蝙蝠和雷达
轻声读读这些词组,有什么发现吗?
2、了解“仿生学”。(副板书:仿生学)
3、了解雷达:
雷达就是仿生学的产物。(板书:雷达)
4、雷达的发明正是从蝙蝠身上受到了启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
补齐课题:(板书:蝙蝠和)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发现的现象。
1、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们从蝙蝠身上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副板书:发现)
1)自由地朗读全文,找到相关的小节。
2)出示: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引读:蝙蝠喜欢在夜间活动,在飞的同时,还能??,而且无论??。夜里可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蝙蝠飞行时可能会遇到??一幢幢、一棵棵……(板书:树木、房子……),即使??(板书:电线)。房子、树、电线这些都是阻碍蝙蝠安全飞行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板书:障碍物(指导书写)人们发现即使是再小的障碍物蝙蝠也能??板书:避开,“避开”换一个词就是??绕开,这样一来,它就能在黑暗中??板书:安全飞行。
3、根据板书的提示,用上“无论……都……”,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把蝙蝠夜行的特点讲清楚(板书:无论……都……)
(二)揭示“秘密”
1、自读第6节,读通句子,读懂内容。
2、指名交流,教师画示意图:
3、借助示意图来说说蝙蝠的飞行奥秘。
4、小结:同学们我们就是通过读读、画画、讲讲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你们知道吗?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难怪蝙蝠在夜间飞行时,无论??都??
(三)了解雷达是如何摹仿蝙蝠探路的。
过渡:揭开了这个秘密后,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副板书:摹仿)
写摹时注意:下面是个“手”,读(摹仿)??换一个词(出示词卡:模仿)??对,就是木字旁的模,这两个词意思相同。
1、自己读读7,圈一圈雷达的什么相当于蝙蝠的嘴巴、耳朵、超声波。
(板书: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2、再读读第7小节,边读边记,以小雷达的口吻,借助图示把你如何为飞机导航的秘密告诉大家。
(四)如何揭开秘密。
1、反馈预习,了解试验内容,随机正音,理解“横七竖
八、蒙住、封住”。
2、联系上下文推测科学家们做第2、第3次试验前的猜想,并仿照第1次试验的叙述方法介绍后两次试验。
3、引导发现,了解写法。
1)刚才同学们把两次试验的条件、方法和结果分别做了介绍,看起来好像很具体,但课文却是这样写的??仔细读读,你有什么发现?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2)引读: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由于这两次试验的条件不一样,所以作者分开介绍,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两次试验结果相同,作者就一并写道??(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大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3)小结:重复相同的内容并不是写具体,我们要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把句子表达清楚,同时让人读起来富于变化。
4、了解研究过程的漫长、复杂。
1)科学家从三次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板书箭头)
2)那么是否是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后就发明了雷达?
(科学家在这三次试验后又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耳朵的复杂结构,以及它的嘴巴耳朵究竟是如何配合的。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研究过程。)
三、总结课文
板书
嘴(天线)灵巧避开
25、蝙蝠 和 雷达 超 声 波 障碍物
(无 线 电 波)(房子、树、电线……)
耳(荧光屏)
安全飞行
(无论……都……)
副板书:仿生学
发现
9.《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3——8自然段,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培养自己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
2、复习: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3、蝙蝠在夜间飞行有什么本领?谁能来说一说? 出示蝙蝠夜间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齐读。
4、那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又是怎么发现它的秘密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4、5、6自然段。
二、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出示问题: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式是怎样?试验结果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2、我们先一起来分小组合作读4-6自然段,熟读课文,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了。
3、小组合作读课文。
4、你们找到答案了吗?指名学生反馈。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举起小手,迫不及待要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答案了。不着急,老师准备了一个表格,要请你们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这个表格。注意,要分工合作,一个人写,其他人就负责找出关键词,用关键词来填写表格。
1、小组合填表作,师巡视。
2、小组汇报。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 铃铛响个不停
探路与嘴有关
3、师::三次不同的试验结果结合在一起,证明了什么?。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
(2)师提问:配合起来这几个字老师用红色标出来,我觉得它有点多余了,如果把它去掉行吗?为什么?(出示对比句子)使句子表达更准确
4、质疑过渡: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用“——”划出相关的句子。(1)指名汇报、补充。(2)找出关键词、排序。(3)学生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4)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画的,你们看看这样画好不好?(5)看示意图说过程。
2、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1)齐读。
(2)对比读,“反复、终于”可以去掉吗?从“反复、终于” 你体会到了什么?(试验次数多、时间长,过程艰辛)
(3)指名说感受、带感受度——科学家们在试验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试验失败、熬夜)
(4)你觉得要怎么读好这一句话?“反复、终于”要读出重音。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5)你能用终于造个句子吗?(通过努力,他终于考到了一百分)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老师了解到,蝙蝠不但能捕捉反射回来的信号,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能够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齐读第七自然段。
五、自学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它和蝙蝠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第8自然段,了解雷达的工作方式,并画出关键词。
2、你能用刚才学习第七自然段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学习第8自然段吗?试着来画一画雷达工作示意图。
1、指名汇报,根据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
2、全班看示意图,说工作原理。
3让我们一起来齐读第八自然段,明白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4对比一下蝙蝠探路示意图和雷达工作示意图,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5如果我们用“雷达”来替换掉“蝙蝠”,那“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呢?
6、看示意图,说句子。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六、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1、同学们,科学家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服务于人类。
这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
2、同学们,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出示仿生学资料,师生配合读。
3、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哪些呢?
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的句式来说。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想从哪些植物、动物身上寻找灵感,发明哪些新事物?(可小组讨论)
七、师小结,延伸拓展
1、总结:同学们,动物、植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勤思考,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明和发现,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八、作业:
1、阅读有关仿生学的书籍,增长见识。
10.《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 篇十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板书09-25
蝙蝠和雷达教学课件01-13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01-06
基于雷达的目标检测08-26
雷达的基础练习题08-17
汽车倒车雷达汽车倒车雷达市场调研报告09-15
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的基础09-08
雷达大作业11-07
雷达作文300字12-24
量子雷达导引头范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