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

2024-10-04

中医临床基础(共10篇)(共10篇)

1.中医临床基础 篇一

2007级承德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班毕业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一、单选题

1、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B.寒性收引C.经脉拘急D.寒客于肌表卫阳被遏E.寒性凝滞,气血阻滞

2、风邪伤人致病位游移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A.风性数变B.风为阳邪C.风性开泄D.风性轻扬E.风性善行

3、“户门”指的部位是A.口B.唇C.舌D.齿E.鼻

4、与皮肤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肺B.心C.肝D.肾E.脾

5、在以下气的病变中,不属气机失调的是A.气滞B.气虚C.气脱D.气陷E.气逆

6、十二经别的分出部位是A.胸背部B.头面部C.四肢末端D.四肢肘膝以上E.以上都不是

7、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密切相关的是A.带脉B.任脉C.督脉D.冲脉E.维脉

8、司眼睑开合与下肢运动的经脉是A.肝经B.胆经C.三焦经D.阳维脉、阴维脉E.阳跷脉、阴跷脉

9、指冲脉而言的“海”是A.阳脉之海B.血海C.阴脉之海D.气海E.髓海

10、足厥阴肝经的起点是A.内侧爪甲端B.外侧爪甲端C.爪甲之下端D.爪甲后丛毛处E.以上都不是

11、除何经外均循行于腹部A.足阳明经B.足少阳经C.足太阴经D.足少阴经E.足厥阴经

12、在足内踝八寸以下,足三阴经从前向后的排列次序是A.肝脾肾经B.脾肾肝经C.肾肝脾经D.肝肾脾经E.脾肝肾经

13、在躯干部,手三阳经的分布是A.肩胛部B.胸部C.腹部D.背部E.侧面

14、气机升降之“枢”是指哪一对升降关系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肝主升,肺主降C.脾主升,胃主降D.心火下降,肾水上升E.以上都不是

15、两脏关系中,主要表现为气机升降方面的是A.肝与脾B.心与肺C.脾与肾D.肺与肝E.肾与心

16、三焦的主要功能是A.通行元气B.传化水谷C.化生精气D.调畅气机E.以上都不是

17、手厥阴经络于A.三焦B.胆C.胃D.小肠E.膀胱

18、肝的疏泄作用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A.对气机的影响B.对脾胃运化的影响C.对情志的影响D.对胆的影响E.对月经的影响

19、肺之“门户”是A.鼻B.口C.喉D.皮毛E.以上都不 20、称“娇脏”的脏是A.心B.脾C.肺D.肾E.肝

21、下列何症,少见于气滞证A.晕B.胀C.痛D.闷E.以上都不是

22、“五体”中,与肾相合的是A.骨B.脉C.皮D.肉E.筋

23、“胃之关”指的部位是A.贲门B.幽门C.膀胱D.大肠E.肾

24、肾中具有促进机体温煦、运动、兴奋和化生功能的物质是A.肾精B.肾气C.肾阴D.肾阳E.以上都不是

25、五脏阴阳的根本是A.心阴与心阳B.脾阴与脾阳C.肝阴与阴阳D.肾阴与肾阳E.胃阴与胃阳

26、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的最主要依据是A.分布部位的不同B.解剖形态的不同C.功能特点的不同D.阴阳属性的不同E.以上都不是

27、六腑的生理特点是A.化生和贮藏精气B.受盛和传化水谷C.调节精神活动D.藏而不泻E.满而不实

28、六腑的生理特点是A.化生精气B.贮藏精气C.满而不实D.藏而不泻E.以上都不是

29、“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关系A.气与血B.气与津液C.津液与血D.津液与汗E.以上都不是

30、气机失调的概念是A.气滞B.气逆C.气的升降出入异常D.气陷E.气脱

31、“中精之府”是指A.大肠B.胃C.小肠D.胆E.膀胱

32、与津液的输布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肝脾肾B.脾肺肾C.心肝脾D.心肺脾E.肺肝肾

33、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精血B.精气C.血液D.津液E.气

34、卫气的分布是A.行于脉中B.行于脉外C.下走气街D.走于息道E.布散胸中

35、主要与生长发育相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

36、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A.先天之精气与吸入之清气B.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水谷精气C.水谷之精气与吸入之清气D.吸入之清气与脏腑之精气E.以上都不是

37、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气化作用E.固摄作用

38、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肝、脾、肾D.脾、肺、肾E.心、肺、肾

39、“五志相胜”,“怒”所胜的“志”是A.恐B.惊C.思D.悲E.忧

40、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泻法是A.肝火旺泻心火B.肝火旺泻胆火C.肝火旺泻肺D.肺火旺泻脾E.以上都不是

41、属于“五行相乘”的脏病传变是A.肺病及脾B.肺病及肾C.肺病及心D.肺病及肝E.以上都不是

42、五行中,“水”之子是A.金B.木C.水D.火E.土

43、五行中“木”之母是A.木B.火C.土D.金E.水

44、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A.火B.土C.木D.金E.水

45、肾的阴阳属性是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阳E.阳中之阴

46、肝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以上都不是

47、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

48、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中午E.下午

49、下列各项不宜区分阴阳属性的是A.寒与热B.上与下C.左与右D.邪与正E.动与静 50、“金元四大家”中“攻下派”医家是A.张仲景B.张景岳C.张从正D.张锡纯E.张元素

51、产生气虚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对的A.先天禀赋不足B.后天饮食失养C.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D.忧思则伤心脾E.劳倦内伤

52、阳偏衰的病机,主要是指A.阳气虚损热量不足,机能减退或衰弱B.脏腑机能减退C.阴邪侵袭,伤及阳气,阴盛阳虚D.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阴虚病邪遏抑阳气,阳气不伸

53、“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由于A.正气不足,抗病力减退,邪气亢盛B.脏腑气血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阴精和阳气衰竭,外邪侵袭D.脏腑功能减退,饮食积聚E.内生五邪

54、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变化B.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阴精与阳气的盛衰与变化D.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E.邪正盛衰

55、暑邪伤人可见气短、乏力症状,这是由于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邪伤人,可致食欲不振、饮食减少C.暑性升散,易于伤津耗气D.暑邪挟湿,湿邪困脾,脾气不运E.以上都不是

56、所谓外感六淫是指A.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因素B.六各不同的气候变化C.六种外感病邪(风寒暑湿燥火)之总称D.六气的太过E.以上全不是

57、冲脉的一条分支在其循行中与下列哪条经脉并行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阳明胃经

58、上肢屈侧后缘疼痛应责之于A.手太阴肺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阳小肠经E.手少阳三焦经

59、十五别络的组成是A.十二经的别络加上冲脉、任脉、督脉之别络B.十二经的别络加上任脉、督脉之别络和脾之大络C.十二经之别络中上脾大络,胃大络和督脉之络D.十二经别络加上胃大络和督、任之别络E.十二经别络加上脾大络和督、冲之别络

60、足阳明胃经在何处交于何经A.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B.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C.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D.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E.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61、元气的生成源于A.肾中精气所化B.水谷之精气所化C.呼吸之精气所化D.水谷精气和吸入清气所化E.先天之精所化

62、胆汁的生成,主要依靠A.肾之精气B.脾的水谷之气C.肝之余气D.肺之宗气E.心之营气 63、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A.肝主疏泄B.肝藏血C.肝喜条达而恶抑郁D.肝为血海E.肝主筋,开窍于目

64、“实而不能满”的生理特点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脏腑E.以上都不是 65、人体脏腑功能系统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E.经络 66、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是A.滋水涵木B.补北泻南C.培土生金D.金水相生E.益火补土

67、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下列哪项有误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金为木之所胜D.火为土之母E.水为土之所胜

68、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A.阳虚B.阴虚C.阴阳两虚D.阳盛E.阴盛 69、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热者寒之,寒者热之D.阴中求阳,阳中求阴E.益火之源,壮水之主

70、“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说A.人与自然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B.形体与精神活动的协调统一C.气机升降出入应保持协调平衡关系D.阴精阳气应保持其对立统一协调关系E.人体内外上下应保持协调关系

71、阴阳属性的限定性表现为A.在同一个统一体中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非任意性B.事物或现象阴阳两方面的对立和制约C.事物或现象阴阳两方面的依存和互根D.事物或现象阴阳双方的消长和转化E.事物或现象属性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呈现可变性

72、“寒因寒用”治法主要适用于A.阴盛格阳B.阳盛格阴C.寒证见寒象D.热证见热象E.寒热挟杂病证

73、关于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一种是不确切的A.失血过多B.脾虚胃弱C.久病慢性耗损D.劳倦内伤E.思虑无穷而暗耗

74、“大实有赢状”的病机,主要是由于A.邪实正虚,正气无力祛除病邪B.阴虚邪恶,余热不退C.实邪结聚于里,气血不能畅达于外D.邪气侵袭,伤及营卫气血E.内生五邪及正气不足 75、邪正盛衰决定着A.病证的寒热B.病位的表里C.气血的虚实D.病证的虚实E.脏腑的虚实

76、寒邪伤人,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因为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B.寒伤肌表,卫阳被遏C.寒性凝滞,气血闭阻不通D.寒性收引,筋脉收缩而挛急E.寒与肾相应,寒邪易伤肾阳

77、七情内伤致病影响脏腑气机,下述哪种是错误的A.喜则气缓B.怒则气上C.悲则气乱D.恐刚气下E.思则气结 78、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A.体质强弱B.六淫性质C.正气与邪气D.居处环境E.饮食情志

79、足少阴肾经在肢体上的循行是A.下肢外侧中线B.下肢内侧中线C.下肢内侧后线D.下肢外侧前线E.下肢内侧前线 80、“一源而三歧”的奇经八脉是指A.冲、任、带脉B.任、督、带脉C.冲、任、督脉D.督、冲、带脉E.冲、任、跷脉

81、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A.体表B.分肉之间C.四肢部位D.躯干部位E.头面部位

82、手阳明大肠经在何处交于何经A.在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B.在拇指端交于手太阴肺经C.在小指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D.在无名指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E.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8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A.气能生津B.气能行(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都不是

84、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气是A.营气B.卫气C.宗气D.真气E.中气 85、水谷精气与清气相结合直接关系到A.宗气的生成B.卫气的生成C.营气的生成D.真气的生成E.中气的生成 86、中医“藏象”的基本含义是A.现代解剖学的概念B.人体内脏的总称C.脏腑组织的形象D.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征象E.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87、扶土抑木法的理论基础是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母病及子

88、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A.阳虚B.阴虚C.阴阳两虚D.阳盛E.阴盛

89、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理论根据是A.阴阳相互对立B.阴阳相互消长C.阴阳依存互根D.阴阳相转化E.阴阳同盛同衰 90、《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A.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正常B.阴阳的依存互根关系正常C.阴阳的消长平衡关系正常D.阴阳的对立和消长关系正常E.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正常

9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认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92、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A.重阳必阴,重阴必阳B.阴阳之中又分阴阳C.阴阳的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D.阴阳的限定性E.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93、阴阳可以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例如A.人与自然B.正气与邪气C.化气与成形D.消长与转化E.治标和治本 94、五行之“相侮”,主要是指A.邪气亢盛,子病反侮其母B.邪气有余,母病传侮其子C.五行之反克D.其不及则所不胜侮而乘之E.以上都不是 95、《金匮要略》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木D.母病及子E.子病犯母 96、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是A.扶土抑木B.佐金平木C.培土生金D.壮水之主,以制阳光E.泻南补北

97、中医“五脏”生理功能的共性是指A.藏津液B.藏精汁C.藏精气神D.藏水谷E.藏神 98、“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E.以上都不是 99、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要是由于A.脾主升清B.脾能生血C.脾能统血D.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脾主运化水湿 100、人体骨骼发育正常与否,主要决定于A.肝藏血,血能充养周身B.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养周身C.肾能藏精,精能生髓D.心主血脉,推动气血输送周身E.肺能形成宗气,贯心脉行气血以养周身

101、四肢肌肉之丰满强健,主要取决于A.心主血脉B.肝主疏泄C.脾主运化D.肺主宣发布散E.胃主受纳腐熟

102、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通过A.津液的代谢活动B.气机的升降功能C.宗气的功能D.经脉的相互络属E.卫气的开合调节

103、足太阴脾经,在何处交于何经A.在心中交于手少阳心经B.在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C.在足小指端交于足少阴肾经D.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E.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104、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于A.上肢伸侧中线B.上肢伸侧后线C.上肢屈侧中线D.上肢屈侧后线E.上肢伸侧前线

105、亡阴时,可见到的症状是A.大汗淋漓B.精神萎靡C.脉数疾D.口渴喜冷饮E.面色苍白

106、所谓“内生五邪”是指A.体内产生的五种邪气B.感受风寒湿燥火五种病邪C.疾病发生过程中五种病理反映D.是六淫邪气的五种E.以上都不是 107、善于饮食五味偏嗜所伤,《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A.脉凝泣而变色B.脉急而爪枯C.皮槁而毛拔D.肉胝皱而唇揭E.骨痛而发落

108、阳偏盛的病机,主要是指A.阳气充足,机能旺盛B.阴虚阳亢,机能虚性亢奋C.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D.阳热病邪,损耗阴液E.素体阴虚阳盛

109、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指A.恶心,呕吐B.呃逆,嗳气C.吐血,咯血D.咳嗽,气喘E.奔豚气逆,上冲胸咽

110、若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失眠多梦,则应首先考虑为A.肾精亏损B.肾阴亏损C.肝血亏损D.心血亏损E.脾阴亏损

111、如下哪种治法,属于逆治法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阳病治阴D.虚则补之E.急则治其标

11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A.反治法B.从治法C.逆治法D.急则治其标E.标本同治 113、“阴阳离决,精气乃决”,是指A.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的失常B.阴阳的依存互根关系的破坏C.阴阳的消长平衡关系的失调D.阴阳的对立消长关系的紊乱E.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失常

114、五行“相乘”,主要是指A.邪气亢盛,子病反乘其母B.邪气有余,母病传乘其子C.五行之反克D.其有余则侮其所不胜E.五行之间克制太过

115、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是A.五行相乘B.五行相生C.五行相克D.母病及子E.子病犯母

116、中医“六腑”生理功能的共性是指A.传化水湿B.传化水谷C.传导糟粕D.沁别清浊E.排泄水液

117、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主要体现于A.肺吸入清气,布散周身B.宣发敷布卫气,发挥保卫全身之敘C.呼出体内之浊气D.宗气的生成E.转输水谷精微之气

118、血液的正常运行,周流不息,主要与A.肝藏血有关B.心主血脉有关C.肺主治节有关D.脾统血有关E.肺朝百脉有关

119、肾为气之根,主要是指A.为五脏阳气的根本B.主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C.主膀胱的气化开合作用D.摄纳肺吸入之清气作用E.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120、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在水液代谢中具有A.宣发布散津液B.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吸收津液C.助心转输气血津液D.通调水道,宣降水液E.宣发卫气,调节汁液之排泄

121、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E.以上都不是 122、手太阴肺经在何处交于何经A.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B.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C.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D.在无名指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E.在小指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123、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总督一身之阴经B.总督一身之阳经C.分立一身之阳经D.分立一身左右之阴阳E.约束诸经,调节十二经气血

124、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A.上肢屈侧前线B.上肢屈侧中线C.上肢屈侧后线D.上肢伸侧中线E.上肢伸侧后线

125、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A.邪气强盛B.气候变化剧烈C.正气不足D.精神刺激E.饮食劳伤

126、下列病邪中纯属外邪者,是指A.风B.寒C.暑D.湿E.燥 127、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维愈,这是由于A.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病难速愈B.湿邪伤损阳气,阳气受损,病难速愈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故病难速愈D.湿性重浊,留滞于肌体,病难速愈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病难速愈

128、肝气上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指A.咳嗽气喘B.头胀而痛,面红目赤C.恶心、呕吐D.呃逆,嗳气E.眩晕欲仆,筋惕肉瞤

129、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A.先扶正后祛邪B.先祛后扶正C.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D.扶正与祛邪并用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130、通因通用治法,主要适用于A.脾虚泄泻B.肾虚五更泄泻C.血瘀崩漏D.肾虚小便频数E.虚实挟杂病证

131、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治标E.标本同治 132、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诸病源候论》E.《中国医学大成》

133、属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脾胃学派“的医家是A.李杲B.李中梓C.张从正D.刘完素E.朱震亨

134、人体有机整体的”主宰“是A.脑B.心C.神D.经络E.肾

135、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

136、”动极镇之以静“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

137、”阴在内,阳之守也“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

138、”阴胜则阳病“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转化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交感

139、”寒极生热“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平衡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

140、心的阴阳属性是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阴D.阴中之至阴E.以上都不是 141、脾的阴阳属性是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阳E.阳中之阴 142、适合治疗阴偏衰的治法是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阳E.阴病治阴

143、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炎上B.稼穑C.从革D.润下E.曲直 14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 145、五行中,”金“的”所不胜“是A.火B.水C.土D.木E.以上都不是

146、肺病传肝的五行传变是A.母病及子B.传其所胜C.子病犯母D.传其所不胜E.以上都不是

147、适用于”土壅木郁“证的治则是A.抑强为主B.扶弱为主C.补母为主D.泻子为主E.以上都不是

148、”证“的基本含义是A.疾病过程的症状总和B.疾病过程的体征总和C.疾病过程的病理总和D.疾病过程的病因总和E.以上皆非 149、”气能生血“属于气的哪项作用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气化作用E.固摄作用

150、元气的分布是A.贯注于心肺B.散于胸腹C.循行于全身D.行于脉外E.熏于肓膜 151、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A.元气B.营气C.宗气D.卫气E.谷气 152、营气的分布是A.贯注心肺B.行于脉外C.行于脉中D.下注气街E.布于分肉 153、有温养与主司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A.元气B.心气C.肺气D.宗气E.卫气

154、与血液循环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心肺肝脾B.心脾肝肾C.心肝肺肾D.脾肺肾肝E.心脾肺肾

155、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E.液 156、”亡阴“时,手足的寒温表现是A.热B.温C.冷D.寒E.以上都不是 157、称”封藏之本“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

158、化生”天癸“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肝血B.肾精C.脾气D.肺阴E.心阳 159、能够主管声音、言语的气是A.宗气B.元气C.营气D.卫气E.清气

160、为什么说”脾宜升则健“A.脾主运化水谷B.脾主运化水液C.脾主升清D.脾主统血E.脾主化生气血

161、”主治节“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

162、下列事物除哪项外,都属于五行之”土“A.宫音B.哕C.胃D.呼E.湿 163、肺主通调水道主要依赖于其哪项功能A.主一身之气B.司呼吸之气C.主朝百脉D.肺主治节E.肺主宣发肃降

164、具有”调节血量“作用的脏是A.心B.脾C.肺D.肾E.肝 165、最易伤肝的”情志“是A.喜B.怒C.思D.惊E.悲

166、心为”君之主官“的主要机理是A.心主血脉B.心主神明C.心在五行属火D.心开窍于舌E.以上都不是

167、整个消化过程,有赖于六腑的哪项功能A.胆的排泄胆汁B.胃气的和降C.小肠的化物D.大肠的传导E.膀胱的气化

168、具有”化物“功能的脏腑是A.脾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

169、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内脏是A.脉B.脑C.髓D.胆E.女子胞 170、称”精血同源“的两脏是A.心与脾B.脾与肾C.肝与肾D.肝与肺E.肺与心

171、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脾B.肺与肝C.肝与肾D.心与肺E.肺与肾

172、”水火既济“指的两脏联系是A.心与肺B.肺与肝C.肝与脾D.脾与肾E.肾与心

173、十二经脉中,”布胁肋“的是A.足少阳胆经B.足厥阴肝经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阴肺经E.足太阴脾经

174、均起于胞中的奇经是A.任、督、带脉B.阴维、阳跷脉C.阳维、阳跷脉D.冲、任、督脉E.任、冲、带脉

175、能加强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对头面联系的是A.奇经B.络脉C.经筋D.皮部E.经别 176、在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肢体联系作用的是A.经别B.经筋C.皮部D.别络E.奇经 177、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出的部位是A.胸背部分出B.头面部分出C.四肢肘膝以下分出D.四肢肘膝以上分出E.四肢末端分出

178、十二皮部的功能是A.防御外邪B.保护内脏C.主持运动D.支撑人体E.以上都不是 179、”飞门“指的部位是A.口B.唇C.会厌D.齿E.胃上口

180、易袭阳位,具有轻扬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火邪B.暑邪C.风邪D.燥邪E.寒邪

二、复选题

1、经过目外眦的经脉有A.手太阳小肠经B.手少阳三焦经C.足少阳胆经D.足太阳膀胱经E.手少阴心经

2、以下哪项说法有误A.手太阴肺经B.手厥阴心经C.足厥阴胆经D.足太阴脾经E.足少阴肾经

3、循行经过下肢内侧的经脉有A.冲脉B.脾经C.肾经D.肝经E.胆经

4、气和血的关系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为气的载体E.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5、津的功能是A.滋润皮毛B.滋润肌肉、孔窍C.组成血液D.滑利关节E.充养骨髓

6、津液的生成订依靠哪些脏腑的作用A.胃B.脾C.小肠D.大肠E.膀胱

7、生成血液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营气C.津液D.精E.饮

8、元气的主要功能是A.走息道以行呼吸B.化生血液C.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D.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功能E.护卫肌表

9、营气的主要功能是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C.护卫肌表D.温养脏腑E.温养皮毛

10、宗气不足可以出现哪些临床表现A.呼吸微弱、语声低微B.心动异常C.血行缓慢D.肢体厥冷E.肢体运动不灵

11、以下哪项属气机失调A.气虚B.气滞C.气逆D.气陷E.气闭

12、以下哪项是阴阳表里关系A.肝与胆B.心与肾C.脾与胃D.肺与心E.肾与膀胱

13、脾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藏泄互用B.纳运协调C.升降相因D.燥湿相济E.乙癸同源

14、肝与肾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水能涵木B.精血同源C.同具相火D.藏泄互用E.先后天相互资生

15、心与肾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气机升降B.气血运行C.水火既济D.精血互生E.精神互用

16、下列哪项是对的A.上焦如雾B.上焦主纳C.中焦如沤D.中焦主化E.下焦如渎

17、胃气是指A.运化水谷的功能B.受盛化物C.胃的生理功能D.胃的生理特性E.脾胃在脉象上的反映

18、以下哪项说法是对的A.齿为骨之余B.爪为筋之余C.发为血之余D.发的生机根源于肾E.发为肾之外候

19、肝主疏泄的功能常关系到A.气机的调畅B.脾胃的功能C.胆汁的排泄D.水液的代谢E.调节冲任二脉

20、脾主运化水谷主要是指脾对饮食物的A.消化B.吸收C.转输D.传导E.排泄

21、脾的生理功能有A.主运化水谷B.主运化水湿C.主生血D.主统血E.主升清

2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A.统血B.藏血C.摄血D.行血E.生血

23、属于阳的症状是A.脉浮大洪B.语声高亢C.多言燥动D.少言沉静E.呼吸微弱

24、以下哪项说法有误A.木火刑金B.心为乘肝C.肝木乘脾D.脾土克胃E.肾水乘心

25、木过强时从五行关系而言可出现A.克土B.生火C.乘土D.侮金E.生土

26、以下哪项不能组成一对阴阳A.天与地B.冬与夏C.水与升D.邪与正E.上与下

27、阴阳的学说对人体的部位的阴阳属性划分,以下哪些是对的A.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B.体表为阳,体内为阴C.体表的腰背部属阳,胸腹部属阴D.上肢掌侧为阴,背侧为阳E.下肢内踝侧为阴,外踝侧为阳

28、人体的消长是A.相对的B.绝对的C.有一定限度D.无条件的E.有条件的

29、以下哪些著作的作者是张仲景A.《伤寒论》B.《内经》C.《灵枢》D.《素问》E.《金匮要略》

30、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阴阳学说D.五行学说E.气一元论

31、中国医药学是以……为哲学基础的学术理论体系A.气一元论B.阴阳五行学说C.整体观念D.脏腑经络E.辨证论治

32、王清任在医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A.改正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上错误B.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C.完善了温病学的理论D.传河间之学,倡”邪去则正安“E.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

33、以下哪种说法是对的A.刘完素被称之为攻下派B.张从正被称之为寒凉派C.李杲被称之为补土派D.朱亨被称之为养阴派E.张景岳被称之为温病派

34、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的是A.张从正B.李东垣C.朱丹溪D.刘完素E.刘河间

35、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在A.形神合一观B.生命物质观C.矛盾观点D.整体观点E.运动观点

36、用阴阳归纳药物的性能,下列哪项是对的A.药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B.药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C.上升为阳,下降为阴D.浮升为阳,沉降为阴E.药色红的为阳,黑的为阴

37、以下哪项是相生关系A.肝与心B.心与脾C.心与肾D.肝与脾E.肾与肝

38、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抑木扶土法B.佐金平木法C.泻南补北法D.培土制水法E.培土生金法

39、脏与象的关系哪项是对的A.脏决定象B.象决定脏C.象变反映脏变D.脏变决定象变E.脏变象不变 40、补肾以治脱发的理论依据是A.发为血之余B.头发生长其生机在肾C.精血互生D.肾主纳气E.滋水涵木

41、肾开窍于A.前阴B.后阴C.耳D.鼻E.舌

42、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在A.肺朝百脉B.排除异物C.百脉朝肺D.吸入清气E.肺主皮毛

43、以下哪项说法是对的A.心气与夏气相应B.肺气与秋气相应C.脾气与长夏相应D.肝气与春气相应E.肾气与冬气相应

44、以下哪项是错的A.唾为脾之液B.涎为肾之液C.泪为肝之液D.汗为心之液E.涕为肺之液

45、以下哪项是错的A.心开窍于脉B.肝开窍于目C.脾开窍于舌D.肺开窍于鼻E.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46、以下哪项是错的A.忧为肾之志B.怒为肝之志C.喜为心之志D.悲为脾之志E.思为肺之志

47、下列哪项与肾精不足有关A.小儿卤门迟开B.小儿骨软无力C.老年人骨质脆弱D.小儿牙齿生长迟缓E.成人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

48、以下哪项说法是对的A.脑为髓海B.膻中为气之海C.胃为水谷之海D.冲脉为血之海E.肝为血海

49、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有A.呼吸短促,动则气急B.大便滑脱C.遗尿D.遗精E.肠液枯涸而便秘

50、胆的生理功能A.贮藏胆汁B.排泄胆汁C.主决断D.主谋虑E.腐熟水谷

51、小肠的别浊功能表现为A.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B.将剩余的水分经肾气化渗入膀胱C.传导糟粕,排泄大便D.将津液上输心肺E.将精微上输心肺

52、卫气的主要功能是A.护卫肌表B.温养脏腑C.温养肌肉D.温养皮毛E.化生血液

53、血的主要生理功能A.载气B.调节腠理的开合C.营养和滋润全身组织器官D.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E.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54、气对津液的生理关系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水停气滞

55、十二经脉中经过目内眦的经脉有A.足太阳经B.手太阳经C.足阳明经D.手阳明经E.足少阴经

56、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冲脉B.带脉C.任脉D.阴跷脉E.督脉

57、十二经脉连舌本的有A.肾经B.心经C.肝经D.脾经E.肺经

58、以下哪项是对的A.手太阴经络大肠B.足太阴经属脾C.手阳明经属大肠D.足阳明经络脾E.足少阴经属心

59、系目系的经脉有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阳明大肠经D.足少阳胆经E.足厥阴肝经

60、络脑的经脉有A.足太阳膀胱经B.督脉C.任脉D.足少阴肾经E.手少阴心经

三、判断题

1、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这推动作用来实现的。

2、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

3、六淫外邪侵犯人体,无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

4、肺气虚弱,肺阴不足,喉失所养而声低或失音者,为”金实不鸣“。

5、肺恒口,而皮毛汗孔的开合,有散气或闭气以调节体温,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

6、呼吸运动靠肺来完成。

7、心气通于夏气,故夏季心病较少。

8、中医学将思维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

9、益火补土法是温心火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10、抑木扶土法适用于木旺克土,木不疏土之证。

11、相克和相乘均是制约关系,均是病理表现故一般可以合称。

12、五行相生,是有互相滋生和促进作用,故为生理的;五行相克,则是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作用,故为病理的。

13、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14、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15、一般说来,阴阳消长有常有变,正常的阴、阳的消长是言其常,异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变。

16、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17、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绝对的,是可变的。

18、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可变的。

19、生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20、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

21、清代医学家王清任著《医林改错》。

22、吴有性明确地提出了”戾气“致病的新概念。

23、温疫论的作者是清代吴有性。

24、《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景岳。

25、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26、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其学术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7、中医药学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8、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用药多主温热。

29、张从正传河间之学,主张”邪去则正安“被后世称之为温热派。

30、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之为”补土派“。

31、叶桂创立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和方法。

32、吴瑭著《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

33、形神关系实际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34、中医学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是物质的运动,是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综合。

35、中医的发病观认为发病的关键是邪气入侵故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6、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同自然界作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

37、中医辨证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和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

38、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

39、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40、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反映。

41、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42、气化活动是生命运动的内在形式,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43、阴阳两虚是虚寒虚热并存,亦是一种动态平衡,故又称阴平阳秘。

44、医学上的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

45、心肝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

46、水木制火之证可用泻南补北法。

47、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

48、中医学所说的藏象是指形态结构上的意义。

49、心所主之神志,即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50、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升清散精,上输心肺,在肺部吐故新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

51、喜属于良性刺激,故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

52、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53、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54、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55、涕是肺之病理产物。

56、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57、口唇的形色,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

58、脾为太阴湿土之脏,故喜湿恶燥。

59、思发于心而成于脾。60、《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说明古人对解剖的一种认识。

附:部分试题标准答案

001.E 002.E 003.D 004.A 005.B 006.D 007.C 008.E 009.B 010.D 011.B 012.A 013.A 014.C 015.D 016.A 017.A 018.A 019.C 020.C 021.A 022.A 023.E 024.D 025.D 026.C 027.B 028.E 029.C 030.C 031.D 032.B 033.C 034.B 035.A 036.B 037.E 038.D 039.C 040.A 041.D 042.B 043.E 044.C 045.A 046.D 047.B 048.E 049.D 050.C 051.D 052.A 053.B 054.E 055.C 056.C 057.C 058.C 059.B 060.C 061.A 062.C 063.C 064.B 065.A 066.B 067.C 068.A 069.B 070.D 071.A 072.B 073.D 074.C 075.D 076.D 077.C 078.C 079.C 080.C 081.B 082.A 083.D 084.B 085.A 086.D 087.C 088.B 089.C 090.C 091.D 092.C 093.C 094.C 095.B 096.C 097.C 098.A 099.D 100.C 101.C 102.C 103.A 104.C 105.C 106.C 107.C 108.C 109.D 110.D 111.D 112.C 113.B 114.E 115.B 116.B 117.D 118.B 119.D 120.D 121.D 122.C 123.B 124.D 125.C 126.C 127.C 128.B 129.C 130.C 131.C 132.A 133.A 134.B 135.E 136.D 137.B 138.D 139.E 140.E 141.C 142.A 143.B 144.A 145.A 146.B 147.A 148.C 149.D 150.C 151.B 152.C 153.E 154.A 155.E 156.B 157.E 158.B 159.A 160.C 161.D 162.D 163.E 164.E 165.B 166.B 167.B 168.C 169.D 170.C 171.E 172.E 173.B 174.D 175.C 176.D 177.C 178.A 179.B 180.C

001.ABC 002.BC 003.ABCD 004.ABCDE 005.ABC 006.ABCD 007.ABCD 008.CD 009.AB 010.ABCDE 011.BCDE 012.ACE 013.BCD 014.ABCD 015.CDE 016.ABCDE 017.CDE 018.ABCDE 019.ABCDE 020.ABC 021.ABCDE 022.DE 023.ABC 024.BD 025.CD 026.CD 027.ABCDE 028.BCE 029.AE 030.AB 031.AB 032.AB 033.CD 034.DE 035.CDE 036.ABD 037.ABE 038.ABCD 039.ACD 040.ABCE 041.ABC 042.ACE 043.ABCDE 044.AB 045.AC 046.ADE 047.ABCDE 048.ABCDE 049.ABCD 050.ABC 051.AB 052.ABCD 053.ACD 054.ABC 055.ABC 056.ACE 057.AD 058.ABCD 059.AE 060.AB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041.√ 042.√ 043.× 044.× 045.× 046.× 047.× 048.× 049.× 050.√ 051.× 052.√ 053.√ 054.√ 055.× 056.√ 057.√ 058.× 059.× 060.×

2.中医临床基础 篇二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桥梁课程, 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 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 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 而“秋时有疟寒疾”, 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 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 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 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 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 比如, 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 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免疫活性, 从根本上强身抗病, 延缓衰老, 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 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 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 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 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 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 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 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 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 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 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 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 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 试验教学8~12学时) , 部分专业 (如护理学专业) 仅安排了48学时, 而在西医院校中, 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 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 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 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 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 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 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 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 仅为其五分之一, 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 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 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 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 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 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即由老师设计好, 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 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 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 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 实验方法落后, 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 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 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 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 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 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提出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拓宽思路,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 要自己配好试剂, 实验的仪器要调整, 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 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 充满挑战, 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 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 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 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 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 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 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8) :1235-1238.

[2]诸欣平, 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雷萍, 关洪全, 侯殿东, 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4) :203-204.

3.中医学基础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打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中医临床基础 篇四

精气学说是寻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这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以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这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5.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篇五

3.1 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理论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中国古代相关的中医文献为基础,从演变的规律,体系结构以及病证论治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

该路径的特点在于难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中医的理论、技术以及实践的循环机制。

二是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而进行梳理、总结以及详细挖掘研究。

该研究路径的特点在于局限性,难以对中医理论进行整合集成。

3.2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形成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病情实际进行总结,该路径的特点在于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导致临床研究

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难以真正在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科学的中医基础理论。

3.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当代医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实验,可以对一些医学理论进行验证,但是对于中医医学来说,中医理论是以“象”思维作为基础理论构建的基础,西方医学则是以还原论作为指导思想,因此,在实验之中如何融合这两种不同思维的思想,这是实验路径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医理论中的科学问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中医医学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因此,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而言,政府及中医相关的机构应该持着开放的态度,欢迎社会以及各个医学研究机构的参与。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面,应该在继承经典的中医基础理论科学的基础之上,努力创新,用中医现代化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想,同时加强中医学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寻找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现代科学的结合点,从而加速我国中医的发展,推动中医科学的发展与更新。

参考文献

[1] 邢玉瑞.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内涵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2). 2473-2474

[2] 林德宏,张相轮. 东方的智慧[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05.

[3] 王庆其. 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4] 岳美中. 岳美中医学文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69.

6.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篇六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 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后面我如果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以上便是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三个月的心得体会了。

孟晨凝

2017.2.8

7.中医临床基础 篇七

一、对基础医学院党员的现状分析

问卷涉及党员角色意识, 入党动机、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作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所在基础医学院的思想状况有以下特点。

(一) 教师党员方面

1、教师党员对党员身份具有高度的自豪感, 并乐于示人。

高等学府这一“象牙塔”中集聚着社会的精英, 其中的教师党员, 一方面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职责, 同时还将肩负着传播信仰与理想教育的职责, 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 将会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的活力与正气。在教师党员中, 问及“作为一名党员, 你感到自豪吗?时, /70.8%认为很自豪/29.2%的认为一般。”这组数据表明教师党员队伍中, 对党员身份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在问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您是否愿意主动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时, /66.7%愿意, 因为这让我感到光荣/33.3%愿意, 因为这可以促进我队工作、业务的开展。”这些都表明, 共产党员是先进的代名词, 大家对党员的身份高度认同和自豪, 并乐于示人, 且因此而严格要求自己, 并能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工作。

2、教师党员组织活动较少, 内容简单, 需进一步丰富提高。

“在问及您所在的支部组织生活的频率是多少?时, /29.2%认为一月多次, /33.3%认为一月一次/16.7%认为多于一月才举行一次/20.8%认为不确定时间”。这表明, 我们的组织活动安排得较少, 这一方面与我院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教学与科研任务, 共有的空余时间少, 因此无法多安排时间过组织生活有关, 同时也显示出部分支部书记的责任意识淡薄, 没有很好的组织好。

“在问及您觉得本支部的党员组织生活是否合理、有意义?时, /37.5%的教师认为合理, 有意义/50%的教师认为比较合理, 比较有意义/有12.5%的教师认为一般”, 这表明, 我院的组织生活能达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 较合理, 但形式还比较传统、内容单一、因此也缺乏强的吸引力。

(二) 学生党员方面

1、入党动机多元化

“在问及你或身边的党员同志入党动机是什么?时, /75.00%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2.94%为以后的参政打基础/13.24%能表现出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7.35%有说不清的好处”/1.47%是随大流, 这表明在我院学生中, 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为了共产主义之一信仰而来, 动机纯正, 但也有一部分人有着一些其他目的, 这与目前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相吻合。

2、党员学生楷模化

“在问及你认为想要入党自身首先要具备的是哪些?【可多选】, /97.06%认为拥护党的领导, 有较高的思想觉悟/67.65%认为, 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交际能力/67.65%认为个人生活习惯良好/54.41%学习成绩优异”, 这组数据表明我院学生自我意识中,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自我要求严格、德才兼备, 是学生中的楷模。

“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有克服困难和在危难、突发事件中挺身而出的勇气吗?时, /70.59%有, /29.41%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问及当同学有困难时, 你是怎么想的, 表现如何?时, /95.59%将会主动提供帮助, /4.41%会看自己和其关系如何, 再采取行动。”这两组数据表明了绝大多学生党员在困难面前能够挺身而出, 敢于直面挑战, 具有可嘉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这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得以印证, 显示出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对策建议

(一) 教师党员方面

首先, 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知识教育, 传播党的先进思想, 加强学习型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组织吸引力, 吸引优秀的年青教师加入党组织, 为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增加新鲜血液。

其次, 实行我院职工党员挂牌上岗制度, 提醒党员同志时刻保持党员风范, 增强党性观念及服务意识, 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 并以此来密切党群及干群关系, 促使党员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使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三, 积极开展组织活动, 各支部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发

展,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在确保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正常完成的前提下, 增加组织活动的时间、次数, 不断丰富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以活动促进基层组织的活力与凝聚力。

(二) 学生党员方面

首先, 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教育, 在价值多元化时期,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来武装学生,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号召他们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从而经受得住各种考验与挑战,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其次, 要开拓思路, 开展各种形式组织活动, 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业余时间, 一方面能扩大积极要求进步学生的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也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展现自我, 提升素质的绝好平台, 为他们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条件。

8.中医临床基础 篇八

[关键词]中医药学 教学方法 预期目标 教学效果

中医药学作为医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为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对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很陌生,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抽象,难学难懂的特点;第二部分为中药学基础知识,知识点毫无系统性,枯燥无味;第三部分为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知识点多,易于混淆,很难记忆。基于这门课程的以上特点,要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根据从事中医药基础教学的经验,现将教学过程中需要改革的模式和方法介绍如下:

1.问答法:环环相扣,层层剖析。

针对中医学部分理论性强的特点,由老师启发学生从抽象概念本身出发,抓住重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些从易到难的问题,步步分析,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授阴阳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观察学生的不同反映。(见表1)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鼓励,总结出了阴阳的原始含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再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日光的向背来论阴阳,从学生否定的回答过渡到了阴阳的引申义,通过提问回答得到以下预期目标:①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②增加了师生的互动,调整课堂气氛。③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2.例证法:以身示例,加强理解。

采用例证法教学,根据授课内容,让学生以自身举例,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八纲辨证中的表证时,让学生举出平时自己感冒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学生会说感冒了发热、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咽喉肿痛、口喝、全身酸痛等等一些常见的症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刚才所举的例子,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鉴别要点出发,再让学生思考感冒若出现发热症状会伴随哪些症状的出现,若出现恶寒症状会伴随哪些症状出现。通过让学生多次思考举例,最后学生总结出风寒感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寒重发热轻、口不渴、头身疼痛、无汗;风热感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喉肿痛、有汗。通过让学生举例达到以下预期目标: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演示法:图文结合,培养能力。

在讲中药部分的个论药时,用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识别常见中药材。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大黄的药用品种为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时,学生很茫然,甚至会出现厌烦的情绪,若运用演示教学法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掌叶大黄叶片掌状深裂,药用大黄叶片掌状浅裂,唐古特大黄叶片二回羽状深裂。从大黄叶子的特点对大黄的药用品种就可以简单的进行区分。演示法的应用达到以下预期目标:①使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②培养了学生简单识别药材的能力。

4.区别法:比较异同,强化记忆。

中药个论讲授过程中,内容无条理性,每类药物的功能和主治相似,学生对每个药物的功能和主治容易混淆,记忆难度大。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图表列出每类药物的共同点和不同,就可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发散风寒药麻黄、生姜。(见表2)

5.情景法:生动形象,学以致用。

问病荐药技能是生物制药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学习中成药的功能和主治时,要求学生扮演购药者和药店导购人员两个角色,由老师设定情节和题目,让学生来表演,通过购药者对病症的自述,导购人员对病人病情的询问,购药者回答,再到导购人员给病人建议用药等情景对话,老师予以适当的指导达到以下预期目标:①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培养了学生问病荐药的能力。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概括法:提炼归纳,简明易动。

方剂学习中,中成药的功能和主治错综复杂。利用概括法可以对方剂知识进行提炼、归纳。让学生用简明易懂的文字取代复杂烦琐的表述,通过概括把凌乱没有记忆规律的知识编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经过思考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例如暑病用药六一散、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软胶囊、仁丹、六合定中丸,这几种药物作为暑病用药主治中暑证,但功能和主治还有差异,掌握每个药物的差异性是正确指导病人合理用药的基础,要求学生以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诀,突出每个药物的特性。有学生写到:暑病用药六一散,清暑除湿利小便,藿香正气解表寒,健脾祛暑十滴水,开窍醒神用仁丹,治疗夏暑食滞证,就用六和定中丸。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采用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方剂歌诀,这一方法的使用达到如下预期目标:①通过编写歌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适当的鼓励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到了快乐。③听别人的歌诀,可以加深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7.拓展法:点面结合,融会贯通。

中医药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医知识、中药知识和方剂知识分节讲述,特点各异,导致知识零碎不系统。在讲授过程中运用拓展法,使知识迁移,将繁杂琐碎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点面结合,使三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全书进行总复习时非常适用,例如:

暑邪致病特点:暑多挟湿 →病因→中医知识

↓↓

清热药,化湿药→ 用药 → 中药知识

↓ ↓

暑病用药→ 组方→ 方剂知识

综上所述,中医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答、例证、区别、情景、概念、拓展等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不断学习充实,提高教学能力,从思想上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9.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 篇九

胃位于人体横膈膜之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称为中脘。其中贲门上接食管,幽门下连小肠。

关于胃的具体形态,古代文献亦有描述。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胃主受纳,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到达于胃,由胃来容纳之并停留一定的时间,以利于消化吸收。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所谓腐熟,是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的不断蠕动及胃中阳气的蒸化下,使水谷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腐熟。胃的腐熟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过胃的腐熟,水谷才能游溢出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人的气血才能充盛,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而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如果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失常,必然引起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如胃的受纳功能失常,可见胃纳不佳,饮食无味,甚或不思饮食等。胃的腐熟功能失常,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除了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还要靠脾的运化,小肠的分别清浊等协同作用,才能顺利完成。中医常把人体的正常的消化机能,概括为“胃气”。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的作用,认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甚至认为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各代医家重视胃气的作用,固然反映了当时受医疗条件及技术的限制,维持正常的消化机能成为患者维持生命和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但现在中医治疗疾病,亦常把“保胃气”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主通降,以降为和

主通降,以降为和:通降;即通利、下降之意。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并保留一定时间后,必须下降到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经脾的运化输布周身,浊者继续下降到大肠,形成糟粕排除到体外。所以胃主通降的`功能关系到饮食物的整个消化吸收及排泄过程。此外,胃气主降和脾气主升的功能是相反相成及相互为用的,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时下降到小肠,泌别清浊;脾气主升,及时把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脾胃升降有序,纳运相宜,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的通降功能失常,中医称为胃失和降及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存留于胃的饮食物不能及时下降,影响了胃的受纳腐熟,网站收集可见脘腹胀满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结等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见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及呃逆等症。中医常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疗。

10.中医临床基础 篇十

物品准备

治疗盘、酒精、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换药碗、弯盘、镊子、剪刀、探针、纱布、干棉球、油纱条、胶布;相应药液或各种散、膏、丹等外用药,必要时备药捻,酌情备绷带、橡胶单、治疗巾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至床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伤口,垫橡胶单,治疗巾,必要时屏风遮挡。

3.置弯盘于治疗巾上,揭去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条。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并擦净脓液。

4.观察疮面,用镊子夹取75%酒精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要用探针试探深浅。

5.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

6.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

7.污染敷料焚烧销毁,污染器械应先浸泡消毒后清洗干净,再灭菌后备用。

8.洗手,记录。

效果评价

①换药方法是否正确,体位是否合理。

②清洁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感染伤口达到清除分泌物、坏死组织及异物、引流畅通。

③了解患者对换药操作的满意度及心理感受。

护理及注意事项

①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

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所有物品每人一套,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

③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肉芽组织。

④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和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cm。

⑤一般伤口应每日换药一次,脓腐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2次。

⑥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须保护周围组织,勿将丹药撒于疮面外。

⑦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

⑧痔瘘患者每次便后需清洗肛门并换药。

上一篇:广播台机务部管理制度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