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 篇一
五年级下册习作课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理念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心中的想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的蓝天中自由翱翔!
因而我认为将作文指导课的任务定位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重在引导学生的表达欲望,解决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要表达,有话可表达。
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做到了课堂教学结构清晰。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叶圣陶的小诗《小小的船》目的有二,一是感受星空的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二是为了引出主题,自然,不生硬。然后,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夜空中或阅读过有关夜空的书籍中,夜空中的什么让你特别感兴趣。这一环节可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正是为习作酝酿写作素材,有了想象的.内容,才有写作的灵感,学生头脑中有了想象中的表象内容,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动口说是写作的必要前提,会说才会写,会写才是真。之后是学习例文,再次强调“小作者看到了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学完例文,就让学生观赏夜空图片,由抽象到具体,同样让学生观看后畅所欲言。最后教师下水习作,给学生做表率。课堂始终围绕“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一主题,使“想”贯穿教学的始终。
2、注重说的训练。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与汇报,不仅拓宽了学生习作的思路,避免了思维的单一,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为下笔成文打下基础。
3、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自主习作空间做到了想象自由,表达自由,体现了学生是想象与习作的主人。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和特长,甚至年纪越小,想象越丰富,越大胆,越新奇。我抓住儿童这一天性,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浩瀚夜空。表达自由,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没有提纲,没有框架,没有技法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大胆想象和自由表达。真正为实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使“新课标”中倡导的“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得到贯彻落实。
4、培养了学生赏析与评改作文的能力。赏析作文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当学生自己的作品被朋友赏识、分享时,才会真真切切体会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评改习作,是情感的再次体验与交流,创设学生互评教学情境,让活动中有对话,对话中有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学生通过取长补短,既增进了了解,又加强了合作,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共同提高。
我认为习作中出现的不足,也是我备课中的不慎之处是:
1、学生知道想象中做到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课中也强调了,但究竟怎样想象才是贴近生活,才是联系实际,如何做到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学生头脑中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就像甄立杰想象到的:对衣服说一声“变”,衣服就会自变颜色。他认为,这样的衣服多么神奇,这就是我的美好想象。而她就不知道这种想象是脱离实际的,是空想,也就是说无论经过怎样的努力,也不可能让衣服说变就变,这就给人神话般的感觉,它不属于想象的范畴。老师在习作中应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指导,比如,在习作之前,可以出示一些句子训练,有想象合理的,有想象离奇的,也就是不合理的,让学生分析,判断,提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学生就不至于习作中出现想入非非,凭空想象的现象了。这是我在备课中忽略的一点,由此我想到,讲课是次要的,备课才决定讲课的成功与失败。
2、评析作文中,学生善于发现优点,寻找问题,找到了问题,学生知道去修改,谈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我认为学生只做到了蜻蜓点水,但究竟如何去修改,怎样修改,才能恰到好处 ,学生谈的就不是那么深刻了。这里我认为我和学生犯同一个毛病,我不能轻描淡写地一带儿过,应在修改处引导、点拨,尽量让学生去改,使之完美,让汇报的学生和评的学生都明确:这样修改好多了,心中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才真正达到“评”的作用。如何修改,如何修改得更好,这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今后的作文课上,应力足引导学生不但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是我今后习作课的努力方向。
2.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 篇二
由此可见,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生本教育理念下作文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去认真反思一下其所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去改变这种现状呢?下文是相关分析:
一、善于观察,勤于积累
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体会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观察的对象呢?
第一,要多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第二,要多提醒学生及时地动口说、动手写;第三,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敏锐的视角和触角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口吻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第四,要多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的生活,如组织学生们在课前5分钟发布简明新闻,每周开展一次焦点问题评说,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资料积累展览和小记者采访,搞一些社会调查、课本剧创作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们的作文训练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积累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的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学生连说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很难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只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谈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宣泄、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述真善美和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的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假大空”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假大空”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当然,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有忽视学生讲真话的现象,本来学生讲的是实话,但由于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它,强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甚至把学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追求创新也成为时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每个教师提出的话题。
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
3.三年级习作教学谈 篇三
一、半命题习作或命题习作
看图习作提供了现成的写作材料,学生无需像命题作文那样独立取材,这便于集中精力学习观察的方法和表达的技巧。观察习作相当于美术教学中的“素描”,旨在练就学生观察局部事物的基础能力。三年级把这两种习作方式与创作型较强的命题习作交叉安排,有助于实现由“述”到“作”的过渡。为了给命题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前两种习作方式的训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能提供观察的敏锐性和条理性。看图作文,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图画,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要求状物的图画和实物,要教会学生运用比较观察法,从比较、鉴别中抓住事物的特点。
2.观察与思考(包括联想、想象)组合。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对画面或失误本身的观察,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充分发展思维。
二、由写好一段到写好一篇
段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部件,是篇的雏形。学生起始作文,要从练习写好一段话入手,把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写清楚,写具体。具备了写好一段的本领,写好几段就不难了。能够写好几段话,懂得围绕一个意思,在添头加尾,连缀成篇也就不难了。由段到篇的训练,可采取如下步骤。
1.从自然段到结构段。自然段是句的扩大。一段话的句与句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先总后分,先总、继分、再总;有因果式,承接式,并列式,诸多关系;有的体现时间顺序,有的体现方位顺序等等。
2.从片段到综合。写文章,其形式是一段话,其内容是事物的局部。要完整地写好事件和人物,先要练就观察、描写事物局部的基础能力。片段训练的方式有:写中心段,开头段,结尾段、外貌段、对话段、心理段、动作段、描景段、状物段等。在进行篇的训练时,宜辅之以片段训练引路。
三、由口述到笔述
先说后写,以语带文,以口头语言的训练带动书面语言的训练,这是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体现过渡性质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个“过渡”中,要把握如下两点。
1.把“看”“想”“说”“写”四个环节串联起来。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有些人很注意自己写得好,对于怎样写这个问题很重视,可是对于怎样说这个问题很不重视。这是本末倒置,这样学习写作是很难学好的。有些人重视写,也重视说,就是不重视想,说话或者写作的时候,不耐烦好好地想一想,常常脑子里还模模糊糊的就说出来、写出来了。这样,说的话写的文章也一定模模糊糊,不准确,不鲜明,这样学习写作也是不容易学得好的。”
2.丰富学生的书面词汇。学生口述作文,应努力缩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距离,求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致。为此,要引导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课文中形象的语句和有关的段落,吸收书面语言的词汇和句式。
四、由模仿到创造
作文的模仿有自己的特点,仿写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坚持读写结合。一是先内容,后形式。学生写一篇课文(无论讲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先要理解它的内容,而后再研究它的表达形式。写一篇作文,也要先在内容上下功夫,再从自己的写作内容出发,考虑怎样学习例文的写作方法。
2.抓准“模仿点”。三年级作文训练,有五项基本要求:一要训练观察力,二要写得具体,三要有个次序,四要重点突出,五要抓住特点。这五项基本要求,就是习作例文的主要“模仿点”。每次习作,重点模仿一个方面,经过多次反复,学生就会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写法。具体到一篇例文,还可以捕捉到一些小的“模仿点”。
五、语言的积累和资料的积累
讲解遣词造句。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文本中积累语言,在网络上积累一些有关资料……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例文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如何联句成段、联段成篇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例文遣词造句的方法,并注意积词蓄句,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要教好学生习作,除了让学生做好五个过渡,还要让学生多联系、多观察、多收集一些资料,养成一个阅读的好习惯,多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4.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 篇四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六小学 杨春芳
2009年12月3日,我参加了一次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研讨课活动。这次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一个人,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四位教师按活动要求,两名教学写人,两名教学写事。课堂中,教师们态度端正,教法新颖,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法灵活,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也是其中的一位执教教师,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感触很深:教师们备课时还不够了解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加强,不断地完善。
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是教学的关键;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作系统策划,而且要把一般的教学理论物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要以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这个过程要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明确,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学习服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这次活动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主要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们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1、教师备课时高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是其中执教人之一。我教学的内容是指导写人。备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先联系所学课文,多媒体出示张衡、李四光、宋庆龄的画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接着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然后出示一篇经典的写人范文,让学生读后,互相启发,明确写一个人要通过写一件事,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写,突出人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参照范文来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写完后请一两个学生读习作,集体来评讲。我按照这样的设计,在我们班试上了一遍,听课教师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不错。我不放心,因为我校没有平行班,担心借班上课师生的配合问题,只好借二年级的学生又上了一遍,在老师的引导下,二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也能说出人物的特点来。我心里不再那样紧张了,心想:二年级的学生都能上下去,三年级的学生再弱也不至于像二年级的吧?当时我也想到了学生对陌生的课堂环境、新面孔会产生好奇心,从而使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但是转念一想:城郊的学生比起乡下的学生来,见识更广,不至于那 2 样糟糕吧?结果上课时,不少学生因第一次在多媒体报告厅上课,对那里的一切都十分好奇,东张西望,窃窃私语。任我怎么努力组织教学秩序,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几分钟后又分散。而对学过的张衡、李四光、宋庆龄好像不太熟悉,说不出他们的品质来。学习范文时,体会不出写人的方法,和预设的效果相差甚远,我感到有些心虚了。评讲习作时,学生读出来的习作记流水账,语言干瘪,人物特点突不出来。听的学生也不知如何评价。此时我后悔莫及。就是因为我备课时高估了学生才导致如此的结局。如果当初我考虑到学生对陌生环境及新教师的反应考虑得再深一些,能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效果绝对更好多了。
2、教学重点不够明确。
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把条理错乱的句子排列出来;再根据句子列出提纲;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出示一些习作题目,供学生参考,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习作。评讲时,教师和学生对习作的评价只是说写得好或写不好就站住了。评价一篇习作为什么好?表现在哪里?习作写不好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修改?这些问题都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理清条理、列提纲还是选一个好题目呢?不够明确,给人感觉就是各个点都平均用力了。
3、评讲习作时语言不够规范。
有个学生写他做饭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把米放进锅里;第二,把米淘洗三次,放上水;第三,把锅放进底座,按下按钮插上电源就行了。教师在评讲时,只说这篇习作写得好,过程写得清楚。其实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时,对词语的搭配,要求是不一样的。学数学中,只要把步骤说出来就可以了,而学习语文时这样做是不行的,要考虑 3 到不同的词语表现出来的不同效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使句子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分别换成“首先、接着、然后”的话,读起来效果就不一样啦!
4、课件不够精美,实效性不强。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一但对习作产生了兴趣,难点就不存在了。农村学生见识较少,课外阅读量较小,语言积累不丰富,习作时对内容的构思较困难,习作中多数人不能准确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图案要精美,内容要精致,不宜太多,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真正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课件太多了,就会像放电影一样,走马观花,一闪而过,学生忙于留意诸多画面,不能集中精力思考,课件就失去实效性。
5、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学习习作,总觉得太难太难了,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如果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学生就更不乐意上习作课了。这次习作研讨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也就体现了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不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不能产生共鸣。因此,多数学生写的习作,写事的过程不够具体,写人的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通过这次研讨活动,我认为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备课,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一、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 4 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教师在研究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方法,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备课时,在备学生中,特别要关注每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目标。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二、制定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法。
事实上,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和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对于学困生应采取补救措施,对优秀生采取特殊的额外措施。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认真研究学生的以往的错误现象。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错误中有两个突出现象:
“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
“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
其实“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性障碍。“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
因而,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
四、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要有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五、认真考虑本课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对某一教 6 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会得到较为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感情思想及观念,以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而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总和,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课教案 篇五
作者:编辑整理 来源:中华励志网 更新:2011-5-9 【字体:小 大】
∷ 学习&工作&生活的加油站&减压舱 ∷
一定很喜欢它们,是不是这样的?(二)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 最近,在动物园里工作的一个朋友要我给他帮个忙,请我们班的同学为动物园里的动物设计名片。怎么样,有意思吧?愿意帮这个忙吗?好的,老师首先代表他谢谢你们。
2. 那么,你最想为哪种动物设计名片呢?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板书: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替你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好不好? [意图: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销蚀畏惧作文的心理,使学生体会到作文是简单的、有意思的](三)自主阅读,自主设计
1. 其实,给动物设计名片一点儿也不难,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叫薛爱华的同学设计的两张名片。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相信读了之后,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2. 引导讨论:薛爱华是怎样给她喜欢的海洋动物设计名片的? 3.小结:给动物设计名片,其实就是把这种动物当作自己来进行介绍,因此要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把特点介绍清楚;此外,还可以配上动物的图案,可以剪贴,也可以自己动手画,做到图文并茂。[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明确名片的设计方法] 4. 现在,我们要来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了。希望你设计的这张名片能与众不同,别人读后,对这种动物会有所了解,也能喜欢上它。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的资料,并进行了整理,现在你可以把它给拿出来,设计的时候可以参考选用。5.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设计名片。在学生动笔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意图: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四)修改设计,展示设计
1. 自己修改。请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名片认真地读几遍,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2.相互修改。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意图:由于学生年龄相仿,相互之间有很多的相通、相似之处,同伴之间的建议可能会更中肯,更利于彼此接受。所以,自改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别人听,可以征询别人的意见,把作文修改得更好。要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3. 展示设计。请愿意将自己的设计展示给同学们看的学生上讲台利用视频展示台进行展示。
(1)学生自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设计进行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2)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设计,分享快乐。[意图:让学生自评、互评设计的名片,目的就是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例文:
Hi,大家好,我是可爱的树袋熊。我是澳大利亚珍贵的原始树栖动物,属于有袋哺乳类。我的性情温和,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身子扁平,没有尾巴,身披一层浓密的黑褐色皮毛,身长约80厘米,身体重15千克。我的四肢粗壮、尖爪锐利,善于爬树,整日以树为家,连睡觉也不下来。由于我喜欢吃树叶,所以腹部总是发出一股淡淡的树香味。忘了告诉你,我的寿命一般达12年左右。
我妈妈怀孕一个月便把我生了下来,生下后我就呆在妈妈的口袋里,直到两岁才独自生活。
你们喜欢我吗?希望你们和我交朋友。
习作6:我的学习伙伴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铅笔刨刀》,通过讨论指导这篇例文好在哪里。初步体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状物文章写作的要领。
2、能按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弄清它的特点和用途,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准备: 例文以及根据例文改编的两篇文章(即文具名称可出现在文章开头和文章末尾)花束、实物展示台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开一个表彰大会,表彰谁呢?听老师慢慢说。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辅导,爸爸妈妈鼎力的帮助和支持,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学习中,有那么一些幕后英雄,它们默默地、毫无怨言地为我们地学习服务着,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哪些默默地帮助了你们的学习伙伴。
——书包、文具盒、字典、钢笔、橡皮„„
(学生回答的同时将他们的学习伙伴一一陈列在讲台上)
师:今天我们的大会就是表彰这些毫无怨言的默默为我们服务的学习伙伴。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这些幕后英雄的到来表示欢迎。下面请这些小英雄作自我介绍。
——一阵沉默。学生纷纷说:“他们不会说话。” 师:那么就请它们的小主人帮它们说,你们愿意帮忙吗?自我介绍该怎么说呢?请看一篇例文。
二、读懂例文,明确写作要求。
师(出示例文):默读例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在例文上标出有关句子,并板书:外形特点、名称、作用、情感。
相机指导:
1、师:在介绍外形特点的时候,都具体写出了铅笔刨刀的什么? ——颜色、样子
师小结:(1)写样子时,先介绍整个儿看是一座小房子,再分别介绍小房子的每一个部分。这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介绍的。有些学习用品的外形不是很有特点,比如像字典、笔盒,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一下它们的长度啊、宽度和高度等。
2、师:你还认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还介绍了文具的名称:铅笔刨刀。师(画出有关句子):小作者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告诉了我们文具的名称。请看(出示第二、三篇例文)默读,跟刚才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文章开头就直接告诉我们文具的名称。——文章在结尾才告诉我们文具的名称。
师小结:我们在帮自己的学习伙伴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在开头直接说出自己的名称,可以在中间说,也可以在结尾处说。
3、师:你还认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文章写出了铅笔刨刀的作用。
师:不单是告诉我们铅笔刨刀的作用,还讲出了使用方法。我们在介绍学习伙伴的时候还可以说一下它对我们学习上的帮助。下面就以“字典”为例,说说它的用处。出示以下句式:“当我的主人看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我就;当我的主人 的时候,我就;当我的主人 的时候,我就
。”
——学生练说。
4、师:文章最后一句其实表达的是对学习伙伴的情感。小结:读了这篇例文,对你将要作的“自我介绍”有什么启发? ——讲清楚学习伙伴的名称、特点、作用、和情感。
三、学生练说。
师:下面就请你们动动口,替你们的学习伙伴作“自我介绍”,提醒一下:你们要把自己当作你们的这些学习伙伴,用第一人称来叙说,注意说清名称、特点、作用、以及主人对你的情感。
——给充分的时间学生练说。
四、反馈、汇报。师:继续我们的表彰大会,请默默地帮助我们的学习伙伴来作自我介绍。
——相机指导,并发给小红花。
习作7 : 童话故事
1、读懂例文《找“饿”》,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2、指导学生支手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在把握玩具的特性及相互的关系基础上,动脑筋编一个关于玩具的童话。
3、编写的故事语句要通顺,让人能看明白。
重、难点:
1、把握玩具的特性及相互的关系。
2、所编的童话要相对完整,并能让人看明白。
课前准备:收集准备两三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把你们带来的玩具拿出来,举起来给同桌、给大家看看,咱们来一个“玩具总动员”。
(给学生一些时间,自由地说说笑笑。)
2、拿出两个熊猫玩具,问:这是什么动物?什么样子的?(外形)一个大,一个小。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二、学习例文《找“饿”》
1、自由读例文,想一想:两只熊猫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1)先写小熊猫总是感觉不饿,熊猫妈妈便带它去找“饿”;
再写熊猫妈妈带小熊猫带着小熊猫穿树林,过大河,翻高山,走了很多的路,小熊猫累极了,喊“饿”;
(3)最后写前面是竹林。
2、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篇童话故事通过找“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身体要健康,必须经常锻炼。
3、动脑筋想一想:这两只熊猫之间,还可以发生什么事?也许还会遇到其他动物呢。
4、其实同学们的想象力也非常丰富,一点儿也不比书上的小作者差。咱们都来与他比一比,看谁的小脑袋最聪明。
三、指导习作
1、明确写作要求。
2、动手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个人,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合作,形式不限。
3、确定故事的主人公,想一想他们各自的特点,设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母女、父子、朋友、邻居、同学、敌人、顾客与售货员„„
4、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最好能通过故事证明一个道理(不限)。
6、自己练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7、全班指读,师生评议指导。
(预计此环节结束时,按排课间休息。)
四、动手试写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编写童话,让故事中的小动物像人一样说话做事。
2、写好后读一读,再修改。
3、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换欣赏、评价,再改进。
4、认真誊写。
习作8 : 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研究报告 2动手查资料后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完成研究报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一: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
新课 二:2请小朋友们认真读读这份研究报告,边读边想想,从这份研究报告中,你有多学到了哪些知识?
(交流)
3看了刚刚的研究报告,你觉得对于诗歌的研究报告可以写些什么?
4(讨论)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这份研究报告中没有写到,而你觉得应该在研究报告里写一写的? 读了这份研究报告,你认为在写研究报告前应该做哪些事,可以帮助自己把研究报告写得更好?
三:1一起来看看这些诗句,轻声的多读几遍。2这五句诗你熟悉吗?谁知道这五句诗的一些知识。
3哪些诗句你最不明白呢?你想不想对它研究研究?现在啊,老师给同学们这个机会,在我们的这个范文中的诗词意境部分老师已经准备了很多材料,请同学们可以去查找,选取。把你感受最深的关于这个诗句的内容用文字写下来,好吗?
4记住老师的话:先选择不明白的诗句,再去老师准备的材料中查找自己需要的,最后把关于这句诗句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
四:欣赏各个同学的 研究成果。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对这个古诗句有了新的感受,也增长了不少知识。
拓展:
五:老师啊在课外拓展部分还有很多的诗词供同学们去研究。当然,我们更希望同学们能以其他的方式来研究古诗,比如自己上网查找,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等。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第 二、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修改作文。
2、评讲改好的作文草稿。
3、再修改作文。
4、誊写作文。[教学重点、难点]:评讲 作文。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怎样写?
二、学生继续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
三、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1、实物投影出示时婷同学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1)自由读这篇作文,小组讨论: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还需要改进?
交流。师小结:时婷这篇文章能安一定的顺序写,只是似乎内容少了些。(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4)齐读修改好的文章。
2、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四、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
1、学生自己修改。
2、小组互相修改。
3、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
6.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学内容:复习语法be going to do sth.二、教学目标:
1、复习be going to do sth并能熟练运用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3、能够用简短的语段表达自己的思想,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第九模块和第十模块
设计意图:
九、十模块是这一语法所包含的两课书,通过背诵课文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承上启下,有利于复习课的展开。同时强调翻译和基本结构。
(二)展示词组:on Friday, come on, on Sports Day, drive a train, fly a plane, help the ill, give a pill, at the airport, in Hainan, go to Hong Kong, in the sea, ride a bike, play football, play basketball, listen to music, read a book, watch TV, go to the cinema, go to the park, visit grandparents, go swimming, go shopping.设计意图:通过每一课词组的积累让孩子们积少成多,运用起来能得心应手!
(三)讲解be going to do 这一语法的基本结构。
主语+be going to +动词原形+其他 将做……(强调计划、打算)
主语+will +动词原形+其他 将做……(强调自然发生)
设计意图:给出同一时态不同说法的两种形式,让学生明确地使用与区分。同时强调be动词的用法:我用am,你用are,is连着他、她、它,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要用are.便于学生做题。
(四)展示有关的特殊疑问句: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play football.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m going to be a doctor.What are you going to see? I’m going to see Sun Wukong.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go to Hainan.设计意图:强调特殊疑问句的问答对应形式,是学生能一一对应。
(五)小测试:
一、课文填空:
1.It’s going to Sports Day on Friday.2.He’s going to high jump.3.Let’s a car.(driver, drive)
4.Sports Day, We are going to do high jump.5.My grandma in Hainan.6.This is bag.(Xiaoyong, Xiaoyong’s)7.I’m the sea.8.Will you play me? 9.Be tidy the beach.10.the sea.二、问答句选择:
()1.Let’s feed the ducks.Where’s the bread?()2.Hello, Daming.Where are you going?()3.I’m watching TV.What are you doing?
()4.Sam’s going to be a doctor.What are you going to be?()5.I’m going to swim.What are you going to do?()6.Let’s go to the zoo.What are you going to see? A.I’m going to go to Hainan.I’m going to swim in the sea.B.Here it is.Let’s feed them.C.I like books.I’m reading the book.D.My father is a driver.I’m going to be a driver.E.There are lots and lots of animals.I’m going to see lions.F.I’m going to play football.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知识的不足并且引起注意。
(六)家庭作业:
默写课文。
设计意图:万变不离其中,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其根源。通过课文的默写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地掌握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主语+be going to +动词原形+其他 将做……(强调计划、打算)
主语+will +动词原形+其他 将做……(强调自然发生)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play football.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m going to be a doctor.What are you going to see? I’m going to see Sun Wukong.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go to Hainan.教学反思:
新标准英语教材增加了许多词汇量,句型、日常交际用语也大大增加,教学容量多,难度大,因此对我们如何科学地运用复习方法进行复习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节复习课,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
1、复习的计划性
在复习前,我重视学情的全面准确把握,充分而准确地分析学习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复习内容及复习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然后依照计划精心实施。并且注意知识的归类总结,统一制式点放在一起复习。
2、复习的针对性
在复习时态时,我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时态变化的规则,另一方面通过比较相同时态的时间状语,暗示学生根据时间去判断句子的时态。让学生自己感知语言规律,通过在活动中不断运用内化为自已的知识结构。
针对性还体现在正视学生差别,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练习和有效的指导,在出提时注意难易结合。
3、复习的趣味性
7.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 篇七
一、“为什么写”:抵达儿童心灵需要
儿童怕写作,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习作教学与自身没有关联, 是一项繁重的心灵和体力劳动。最好的习作教学, 就是指向儿童的内在需求, 使之产生心灵的“牵挂”。因此, 习作教学应当从儿童当下的内在需求出发, 借助言语交往达成他们自身的意愿, 这就是笔者倡导的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习作指导课《我要……》就是面对儿童的内在诉求, 引导他们借助言语“说服”他人, 来满足自身的意愿。
作为生活中的人, 对现实和未来都充满着各种希冀和渴望。特别是儿童, 由于处在成人的“摁绑”之下, 其内在欲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习作教学就是在儿童和成人之间架设一座言语桥梁, 写作就是一次“开闸放水”, 写作就是一次书面语言“说服”活动, 写作就是将“说服”的知识和技能与自身意愿融会贯通, 让自己言之有理, 以理服人, 获得读者 (听众) 的认同和许可。“说服”功能一旦引入习作教学中, 它的内在品质就会发生本质变化:写作不再是教师布置的一项作业, 而是儿童为实现自身愿望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教学不再是教者的自说自话, 而是对于作者的表达困境有所作为;作者不再是被动地达到教者的需要, 而是主动满足读者需求。
“说服”功能为本次习作教学孕育了动力, 让“教”纲举目张, 一目了然;让“学”目标清晰, 言说针对。因此, 本次习作教学来得不矫情, 教得不唐突, 学得不多余, 让在场的每个儿童都积极响应, 乐于表达。
二、“写了什么”:抵达儿童当下生活
习作教学走向儿童, 最紧要的就是抵达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 去引导儿童为展现和改善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写作, 这样的教学才会“接地气”, 才会从根本上“撬动”儿童言说的欲望。习作指导课《我要……》在教学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习作:第一次习作是片段练习———运用其中一个说服方法写一段“说服”语;第二次习作是整篇练习———使用两种以上的“说服”方法, 将自己的一次“说服”经历写下来。“说服”是儿童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场景, 向父母、向老师、向同伴, 由于缺乏方法、技巧“, 语力”不足, 常常导致事倍功半。而本次习作, 让儿童的言语表达在“说服”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下, 信心大增, 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书面言说的尊严和荣耀。
第一个层次是片段练习, 这是儿童初次运用说服技巧进行的“牛刀小试”, 着眼于重点段落铺陈, 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整篇练习, 是一个完整说服过程的真实再现, 一方面是片段情节的再继续, 使故事“曲折化”。因为现实生活中, 说服不可能一次见效, 常常需要“一计不成, 再生一计”;另一方面是片段故事的再完善, 补充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使之“完整化”。
第一次习作, 是体现教学生活的真实;第二次习作, 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教学的步步为营、逐层深入, 又呈现了“说服”这一习作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形。
三、“教了什么”:抵达儿童表达困境
一堂习作课是否有真实的指导, 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清晰的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是“具体而真实的文体写作知识”。“写作知识”教学是一堂习作课的重要作为, 也是解决儿童写作困境的重要手段。
习作指导课《我要……》针对儿童“说服”言说的困境, 力图在知识和技巧方面给予儿童“说服”真实的支持。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儿童明白“, 说服”有“表情“”动作“”语言”三种方式, 而本堂课以“语言说服”为重点, 借助“广告”与儿童展开对话, 现场生成“良性循环法“”立竿见影法“”众口一词法”等, 为儿童习作提供技术支撑。在教学的尾声, 我采用了“口诀”的方式, 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和提升“:说服别人有礼貌, 神情动作不可少。以理服人要有招, 直到愿望达成了!”
四、“怎么来教”:抵达儿童文化窗口
知识教学让习作教学充满“技术含量”, 而怎样教知识, 则是一项“艺术活”。在习作指导课《我要……》中, 知识生成主要从三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次, 漫画生成。出示网上流行的漫画《跟老爸要零花钱的步骤》, 通过阅读、猜猜、拓展等方式, 与儿童讨论出“说服”的三种方式:表情说服、动作说服、言语说服。漫画活泼动感、寓意丰富, 能吸引儿童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创生习作知识热情。
第二层次, 广告生成。广告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教学借助广告语、广告视频、情境模拟三种方式, 探讨隐藏在广告中的说服“秘密”。从“蓝天六必治牙膏”的广告中, 生成“良性循环法”;从“达克宁喷雾剂”的广告中, 生成“立竿见影法”;从学生“相互推荐一本书”的模拟情境中, 生成“众口一词法”。这三种言语“说服”方法, 是儿童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 但是却处于没有抽象化、知识化的“愤悱”状态, 借助广告创设情境, 促使知识呼之欲出, 鲜活生动, 让在场的每个儿童喜闻乐见。
第三层次, 相似唤醒。教师承认在场的每个儿童都是“说服高手”, 每个儿童都藏着说服他人的“独门绝技”, 给他们搭台展示, 让他们相互切磋, 这正适合儿童的表现欲。在广告的启发下, 孩子们情趣盎然、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说服”知识的创生中“, 恶性循环法”“优点罗列法”“强烈对比法”“设身处地法”……此时, 儿童成了知识生成的主体, 教学也由此进入到高峰体验状态。
成功的习作教学、知识教学一定不是“告诉”, 而是师生在儿童文化的情境中“共生”。因此, 知识充满着儿童气息, 饱含着儿童文化味道;因此, 知识能够与写作内容相融相渗, 成为本次习作文体样式上的结构性支持。
五、“教得怎样”:抵达儿童言语成长
一堂习作课的实效不在于课堂的热闹氛围, 而在于儿童言语和精神的真实成长, 这是考量每次习作教学成效的基本逻辑思路。因此, 一堂习作课, 必须安排写作环节, 特别是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片段训练。在《我要……》这个教学案例中, 我安排了如下写作环节:
(1) 选择一个你最擅长的说服技巧进行说服; (2) 为了让说服更成功, 可以在说服过程中加入一些动作、表情来辅助; (3) 比一比:谁最能以理服人, 谁最能以情动人, 谁是我们班的劝说高手!
在儿童完成习作后, 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说服”情境, 进行现场说服, 力求让在场的每个儿童成为读者, 参与到习作的品评中, 切实做到没有最好 (因为功能对象不同, 理所当然会对功能言语产生不同的反应) , 只有更好 (力求让自己的表达“服人”“动人”, 无限逼近追寻的“语用”价值) 。如果对方能满足作者的意愿, 说明说服语写作成功;如果对方不能满足作者的意愿, 说明说服语的表达中还有缺陷, 随即当场进行修改和补充。在一堂习作课上, 要切实做到教与学的一致性, 即教什么, 就写什么, 最后评什么。在这样的教学检视中, 儿童的言语被置身于现实的功能交往平台上, 评价只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教学内容的落实性, 二是“语用”的畅通性。
8.浅谈三年级“习作例文”教学 篇八
“习作例文”作为阅读课文,就意味着: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据例文特点和要求。引导观察、分析事物,为习作奠定基础。试以《壁虎》为例浅谈教学尝试。
《壁虎》讲的是壁虎的样子和它怎样捉虫的(静态与动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步骤:
一、根据提示,预读课文。明确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边读、边划、边与同桌讨论:(1)课文抓住壁虎的哪些外形特点来写?(2)壁虎的樣子与捉虫时有什么动作?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描写壁虎的外形特征和捉虫的情景。
二、抓住重点,再读课文,领悟写法。根据课后作业2的要求,再读课文,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壁虎的外形和捉虫的?我采用了比较法:(1)第三、四段写出壁虎捉虫时的怎样特点?让学生口述捉虫时由静到动的方法-----“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像一块冰”那样的颜色和几乎是静止的状态,这就是壁虎捉飞虫前的基本特征,说明作者观察壁虎捉飞虫是下了一番功夫,让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仔细、周密和耐心。(2)联系课文第二段描写壁虎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再次读课文,讨论后,使学生明确第二段的外形描写是为第三、四段捉虫作好铺垫。(3)我让学生按教师的板书复述三、四段内容(“捉虫”为重点),体会观察事物的重要。要观察得有顺序,才能写得有条理;观察得仔细,才能写得具体生动。
三、结合观察,以法导写。为了进一步检查阅读效果,我及时让学生学习《壁虎》一文中“外形”、“ 捉飞虫”的写法。寻找生活中的结合点,以片断作深化训练,引导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物征。或:“小猫捉老鼠”、“翠鸟叼小鱼”……等,写一段通顺的话,尽量把话写具体,可以在课堂上试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练习。
9.习作课教学反思 篇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目标:一是紧扣《太阳的话》和《太阳》两篇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用“你”(第二人称)称呼太阳写一首赞美太阳的小诗,注意诗的格式。二是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利用写小诗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三是围绕“太阳是光明,太阳是温暖”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四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修改同学的儿童诗。
因为所用学生使用的是人教课标版的教材,只到六年级上学期才有“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所以,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写诗歌,相对使用北师大版本教材的学生来说,学写诗歌绝对困难。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生学写诗歌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来达到我预设的目标:
一是用三首歌曲“激趣”、“破难”和“奠基”。一首《种太阳》,让学生唱一唱,画一画太阳,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消除了课前他们对写诗的害怕和有两千多人听课的恐惧;一首《妈妈的太阳》,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用“妈妈,您的 回来了!”的句式突破怎么用第二人称称呼并且赞美太阳的难点;一首《摇太阳》,师生一起唱一唱,摇一摇,想一想,说一说,学生把太阳“踢、打、摸、亲、顶……”任其大胆地想像,“神通万里”,打开其思维,为后面诗歌的写作奠定基础。
二是在课中回顾艾青的《太阳的话》,重建阅读与习作的联系,体会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总结像《太阳的话》这样的诗歌“语句精短、字数不限、长短句任意搭配、有韵无韵都可”的等等特点。给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诗歌的整体印象。
三是根据学情临时调整了课堂教学环节,以更有利于所用学生学习写作诗歌。
四是渗透诗歌 “物象”、“意象”(如从实写给太阳的话引导到写给心中的太阳的话)、“赋”、“比”、“兴”等方法,但只字不提,淡而化之,融入了听、说、想、思、悟中。于是,学生离奇的想像、跳跃的思维、活泼的语言、“天籁之音”的表达、充满灵气的智慧时时在课堂中闪现出阵阵精彩。
五是降低对学生写诗的要求,学生写诗时我要求:有题更好,无题“无题”;一节即可、多节最好;限制时间、提高效率;自悟自改,同桌互助;感情朗读,真情感动。这样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表现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对三四年级段的习作茧自缚要求。
要说课堂效果,我有五个“真没想到”:真没想到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课上完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真没想到这里的学生的基础学得如此扎实,从根本不知诗为何物,开课就冷场,最终走进了诗的王国,圆了各自的“诗人梦”;真没想到,学生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灵气十足;真没想到学生在朗读自己的诗歌时读得如此之美,感人至深,包括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情;真没想到学生这么快就学会了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一首《我心中太阳——妈妈》,读者满眼热泪、满怀深情,听者为之动容,泪也潸潸。
10.习作三教学反思 篇十
《口语交际·习作三》主要是两部分的内容,口语交际课的主题是劝说,习作课的内容是演讲稿。本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关于讲话的艺术,因此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和说话有关。
习作部分进行的是发言稿,同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应用文。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发言稿的写作分为两课时,一节写作指导课,一节写作课。在写作指导课上,以一篇竞选生活委员的发言稿为例,讲解了发言稿的格式、特点。发言稿说到底,是要进行发言的。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进行当堂诵读。以朗读的形式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在习作指导课上我安排了许多范文,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扩宽写作思路。但恰恰是因为范文数量太多,受限于课堂时间,使我无法每一篇范文进行详细的点评。在每一篇范文中都反复强调发言稿的格式和特点。希望同学们写作时注意。同时也没有时间提问同学写作思路,是这堂课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出现了一处错误,将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小学搞混了,在一处教学案例中引用失当。课件中也出现了一些错字,应该在课前进行反复纠错。体现语文教学认真、严谨的特点。
《发言稿》教学反思
学 校:栎阳南寨小学科 目:五年级语文执教老师:谢
11.三年级片段习作训练探究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4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由写几句话到写一篇文章的过渡,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笔者从片段习作训练入手,致力于三年级习作教学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写事状物,为将来写长篇习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活动——学写场面
三年级习作课一般安排两节课连续教学,笔者通常在第一节课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设计了“吃橘子”的课堂活动: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品尝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橘子,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他们吃的过程,以及周围同学的表现。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动笔写下观察与思考所得,接着从学生完成的作文初稿中选出比较有特色的习作供学生鉴赏。通过评价与比较,学生掌握了描写吃橘子活动场面的要点:不仅要描写品尝橘子的同学的动作,还可以写其他同学的语言和神态,要注意把握描写的顺序。另外,还可以揣摩吃橘子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理等。如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如下:“你看,同学们的吃法各不相同。只见李晶的吃相很斯文,他剥开橘子的外皮,轻轻地张开小嘴,又慢慢地把一片橘子放到嘴里咀嚼起来,细细地品味着橘子的香甜。而周侗的嘴巴几乎塞进了半个橘子,他大口大口地嚼着,一不小心,汁水流了出来,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二、独白——学写心理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描写,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写作者的心理独白。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动脑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内心所想作为写作的素材,实现从独白描写逐步向心理描写的过渡。如笔者以“书包里的秘密”为话题,引导学生把书包中的一张卡片、一本漫画书、一个发卡、一个画在书本上的简单符号作为描写对象,以第一人称进行片段习作训练。
教师还可以用学生喜欢的童话体裁作为习作载体,以“我是一本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书”“图书漂流记”等为题,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一段独白。由于不受语言表达的限制,学生的片段习作训练变得妙趣横生。
三、对话——学写语言
对话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语文现象,也是学生在习作中进行语言描写的丰富素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对话片段习作指导,避免学生在习作中写出来的对话变成“流水账”式的语言记录。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选取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如“小伙伴们之间的交谈”等,起初可以将语言描写的重点放在对话上,只写对话,不写提示语以及说话者的神态等描述性的文字。例如通过以“试卷发下来之后的悄悄话”“饭桌上的交流”等为话题的片段习作训练,让学生逐渐明白生活中的哪些对话值得写,能让读的人产生画面感。如某学生的对话片段习作如下。
“来,来,来呀!”
“哎,什么事啊?”
“我告诉你啊,昨天晚上我弄到了一本阿狸的漫画书。”
“哇塞,真有你的。能不能借给我?”
“呃……”
“就算我求求你了!”
“你要知道,为了不让老妈发现,我都没敢看完呢。”
“那我用一本你喜欢的书跟你交换,怎么样?”
“嗯,好吧。不过,你得放学前还我!”
在对话描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人物对话加上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为完整的对话描写训练打下基础。
四、魔术——学写动作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将人物动作写得生动具体呢?笔者尝试让学生观看魔术表演,通过观察魔术师的动作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新颖的习作形式让学生的习作涌现了生动、形象的语句。如一位学生写道:“只见魔术师刘谦的手背在身后,就这么一闪,手上多了一只红色布袋子,他三捏两捏,把布袋子团成一个小团。他又把小团一点点抖开,天哪!竟然出现了一只扑棱飞翔的鸽子!真是太神奇了!”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暂,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写出人物的动作,笔者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后再次播放节目视频,让学生对照习作初稿进行修改,力求把人物的动作写得更加完整流畅。这样,学生的习作就有了动感和画面感。
三年级片段习作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课,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口语交际训练中渗透片段习作训练。另外,不管教师精心设计了什么样的习作主题,都应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或活动,以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片段习作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
12.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规矩,习作,目标,生活,评价
俗话云: 人有学步时, 写有起步期。 三年级被认为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阶段, 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开始学习习作的一些知识与技能, 更关键的是学生能在习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一、 三年级习作起始阶段教学状况举隅
现实中, 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起始阶段就对习作不感兴趣, 甚至排斥习作。 笔者是一名在一线从教近二十年的教师, 通过听课和调研, 发现一些教师在习作教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除去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 ,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对三年级学段习作的要求没有认识到位, 对习作指导缺乏目标性、 针对性。 教师心中没有明确目标, 学生习作就更没有目标, 所谓“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所以, 每次习作训练侧重点要能串成一个体系, 循序渐进。
其次,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标准过高。 多数教师在指导、批改三年级学生习作时, 参照的仍是耳熟能详的七大“标准”:内容切题、 思想健康、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和语句通顺。 如此要求,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 无疑是“揠苗助长”, 要求偏高了。
最后,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标准太片面。 教师对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 态度, 习作教学中的交流、 分享以及习作后的修改习惯等明显忽视, 教学中不是“轻描淡写” 就是“放手不管”。
这三个弊病, 若寻其根源, 就是教师的教学基于自身的经验, 只是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 以所谓的优秀习作的标准来指导习作, 过分追求结果, 而对年段特点关注不够, 对学生学习需求等研究不够, 导致不少三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 不但没有跨进习作的“大门”, 反而提“写”色变。
二、 用“规矩” 指引三年级起始阶段的习作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三年级起始阶段的习作教学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规矩”,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1.“胸有课标, 高屋建瓴” ———教师理念之规矩
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让我们看看三年级上册各单元作文的内容, 大家就会明白。
(1) 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和爸妈分享习作的快乐, 说写合一;
(2)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请你写的那个人评评你的习作, 说写分开;
(3) 选秋天的图画, 再写写图画的内容, 和同桌分享, 说写合一;
(4) 写一则观察日记, 和同学分享, 读写合一;
(5) 最想告诉大家的, 大家交流, 说写分开;
(6) 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和想去的地方, 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说写合一;
(7) 编童话故事写好后, 读给大家听, 说写分开;
(8) 自由作文, 要把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说写分开。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 三年级的习作, 只要学生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 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均在习作表达的合理范围内。 这一阶段, 教师不要过分强调技巧, 不要要求太多, 指导太多, 否则写出的作文很可能就是千篇一律。 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依赖教师的指导, 也会迎合教师的口味, 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越来越少了, 可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
要有学段目标意识, 每次习作应抓住训练重点。 教师要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训练内容和要求, 要熟悉所教年级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特别是要把握一个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要求, 保证一课一练、 一练一得, 突出指导重点。 不急于求成, 面面俱到。
以“写人训练” 为例, 三年级到六年级, 每次习作要求只有一项, 那么教师在指导、 批改时就应抓住每一次的重点, 每次作文教到什么程度, 要心中有数, 不要越位指导。 只要学生达到了这一要求, 就应该及时鼓励。 习作教学要循序渐进, 从下面的内容中大家可以看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的作文要求加起来, 就是写人的整体要求, 但是, 我们在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 不能一下子把写人的方法全部教给学生, 只要按年段要求学生就好。
习作训练写人篇:
(1) 三年级上册,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应先想清楚写谁, 写哪件事;
(2) 三年级下册, 写写自己, 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 抓住自己的特点、 说真话 (爱好、 性格、 优点、 缺点等) ;
(3) 四年级下册, 我敬佩的一个人, 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品质、 风貌 (敬佩的原因) , 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
(4) 五年级下册,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熟悉的、 偶见的陌生人) , 运用写人的方法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描写等) 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
(5) 六年级上册, 介绍你的小伙伴, 用一两件事写小伙伴, 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综上所述, 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 要整体考虑小学阶段作文要求, 总目标和各年级目标相呼应, 把握好不同年级的要求, 熟悉所教年级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力求到位而不越位。 习作训练要循序渐进, 不揠苗助长, 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达到三年级的习作要求即可。
2.“注重活动, 注重交流” ———教师授课之规矩
写作是个体的一种智力活动, 而习作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 赞可夫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活动的特性与魅力:“所谓儿童的生活, 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 孩子们是在跟教师、 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 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 有开玩笑, 也有笑声……”
美国近年来提出“过程写作法”, 相关人士认为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 预写作、 打草稿、 修改、校订和发表。 每个阶段都需要分享、 交流, 尤其是修改、 校订和发表阶段。 “过程习作” 教学中, 同学间的分享与交流非常充分。 学生既是作者, 又是读者, 充分而深入的分享与交流活动, 推动了学生的表达与修改, 使得习作活动步步深入, 渐入佳境。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习作是一种练习, 其间的观察、 思考、想象、 表达, 包括用哪个词, 选哪句话, 都有分享的必要与价值, 以达到扬长避短、 共同提高的目的。 比如, 为了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更多地了解和感悟大自然的美, 笔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田野, 让学生去寻找“美丽的秋姑娘”。 事先笔者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组长, 每个组都有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习作课堂上我们进行了交流互动, 以下是实录片段。
教室里, 几乎每名学生的桌面上都有他们此行的收获: 五颜六色小野花, 各形各状的叶片, 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我从未见过的植物, 有些学生居然采到了一些诱人的小野果, 每名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兴奋。
师: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呀! 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美好的感受吧!
生1: 我们组收获了十种不同的颜色 (一一举起, 给同学看) : 嫩绿, 深绿, 金黄, 洁白, 褐色……
师: (拿起蒲公英一吹) 秋风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追着洁白的小伞兵漫天跑。 你能这样试着说吗?
生2: 妈妈说, 这种植物叫三角刺, 叶子是三角形的, 就像一把小铲子。
师: 恩, 你真棒。 注意再观察叶子的颜色。
生2:绿色, 又有点灰白色, 该怎么说?灰绿色?
师:你对颜色很有感觉, 有绘画大师的潜质。
……
生3: 我们组采到了两种野果, 酸酸的, 甜甜的, 很好吃。特别是这种, 奶奶说这是“红妞 (野草莓) ”, 你们看它红得多好看, 就像红灯笼似的。 (高举着, 炫耀着, 惹得同学们吧唧着嘴都想尝尝)
……
生4: 我们组捉了很多蚂蚱。 蚂蚱是一种害虫, 它会破坏庄稼的。 它有四条腿, 两条后腿特别有力, 我的手都被它弹痛了。
生5: 不对, 蚂蚱有六条腿。 你的那只一定被你搞断了两条腿。
师: 我们再仔细瞧瞧。
生6: 蚂蚱真的有六条腿! (他发现了“新大陆”)
一个小女生怯怯地举手了:“老师, XX捉了一只很大的癞蛤蟆, 藏在抽屉里不拿出来。” 只见XX满脸通红地趴在桌上。
师:有谁知道癞蛤蟆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
生7:癞蛤蟆会吃蚊子、飞蛾等。
师: 哇, 你知道的真多, 那癞蛤蟆对我们人类有益哦, 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也是一条生命。
XX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塑料袋: 老师, 我把它放到教室门口的花坛里好吗?
……
分享每名学生的观察是令人激动的。 每一名学生由于视角不一, 语言表达也迥异, 这样的语言稍微经过修饰, 就会成为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习作。 此次观察活动之所以能成功, 源于观察前我和学生们共同制订了“规矩”, 目标明确了观察时就有指向性了。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习作课堂的魅力就在这里: 一名学生的观察发现、 语言描述, 让更多的同学听到、 学到。 这样的分享与交流, 使习作活动充满了无尽可能与吸引力。这些, 是个人写作活动永远不具备的。 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认为:“有突破, 有飞跃的学习一定通过相互帮助合作式的学习实现。”
3.“书写生活, 有的放矢” ———学生习作“质” 之规矩
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让学生在真实状态下写作。 三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 在这个阶段, 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写作的兴趣自然会把他引向积极主动的学习。 作文应该是学生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 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不要刻意去模仿, 去迎合, 没有条条框框, 只有随心所欲和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原汁原味写生活, 透过童眼看世界, 保持儿童的想象和天真,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愿意写的, 写自己最感兴趣的, 不抄袭、 不瞎套、 不硬挤。 这样, 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才不会害怕作文。 写出的文字才是真实的, 这也恰恰是课标的要求, 同时也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个阶段, 只要学生想写、 愿意写, 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 还是要有一定的“规矩”: 第一, 在三年级伊始, 教师要带领学生明确整个学年在习作上要达到的要求; 第二, 在每次习作前都要细化“规矩”, 提出本次习作的个性化要求; 第三, 学生进行自评、 自测、 自我调整。 下面就是一个细化的“规矩”。
习作要求:
(1) 题目与内容相符;
(2) 内容真实, 是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 语句通顺连贯, 一篇习作出现的病句不多于3个;
(4) 根据需要, 分小节写;
(5) 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6) 一篇习作不少于200字;
(7) 正确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
(8) 一篇习作错别字不多于5个;
(9) 书写态度认真, 字迹工整, 习作格式正确。
习作过程要求:
(1)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2) 乐于表达;
(3) 一节课能成200 字习作;
(4) 能用符号进行必要的修改;
(5) 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
每次习作都要有“规矩”, 那规矩从何而来呢? 当然是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商议得出的。 大家共同制订的规矩, 大家共同去遵守,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基本常规就如上述, 每次不同的习作还有不同的个性化的要求, 再另行补上。
4.“两个系列, 熟能生巧” ———学生习作“量” 之规矩
语文课程标准 (3 ~ 4 年级) 要求, 每学年课内习作次数不少于16 次。 课标中没有对每篇习作的字数规定。 窃以为, 三年级习作可以分成是两条线, 两个系列。
一条是“生活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指出, 作文训练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作文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多练笔, 还应当发挥学生的潜力, 创造各种机会,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 周记、 读书笔记, 根据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写一些随笔等等。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 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 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 积累材料, 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年级阶段应主要是以生活作文为主, 重点是着眼于乐写, 养成爱写、 经常写的习惯。
另一条是“系统训练作文”。 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学年16次的课内习作以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习作片段训练。 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段落的训练在教材中是比较常见的, 片段训练既方便落实技能目标又省时, 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习作的片段只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 比如, 写 《秋》 的片段, 学生写秋景, 可以是一段话, 也可以是几段话, 但要能够体现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 重要的是作者要有真实的感受、 见闻与独到、新鲜的想法。
两个系列的习作, 每周都能双线并进, 习作的“量” 也可观了。 每一周、 每一学期、 每一学年都能落实这两个系列, 那么学生的习作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5.“尊重个性, 力求多元” ———习作教学评价之规矩
三年级习作教学的评价应从两个维度进行, 即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习作结果的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指出,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 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 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 尤其需要用多种多样生动的评价去触动他们的积极性。
(1) 图画评价。
用简笔画代替眉批。 例如, 发现学生写作的好词在旁边画“红五星”, 发现佳句画上“小红旗”, 对文笔流畅、 思想深刻、想象丰富的句段送上“小笑脸” 等书面鼓励。
(2) 书面评价。
针对每名学生的习作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 引导, 评改时, 教师应注重评语的情感化、 人性化, 挖掘“闪光点”。
(3) 加分激励。
在学生的作文分数上, 再加2 分, 加5 分甚至加10 分, 作为对学生精彩语句的额外奖励, 哪怕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学生, 用上一个恰当的好词语, 都会在加分上有所体现。
(4) 建立展示平台。
设置“认真奖”“进步奖”“特色奖”“语言优美奖” 等奖励认真作文的学生, 并把写得好的作文张贴在班级的“学习角”上, 或者将优秀作文复印展示, 装订成作文集在班级传阅。
教师的评价, 在三年级学生那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自尊心及写作兴趣。 对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及时肯定, 加以赞赏, 并介绍给同学们; 在班上贴出来互相交流展示, 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 经常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体会自己的成功, 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动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差一些的作文容易烦躁, 这时候一定要“制躁”, 提醒自己:“我自己写文章都有不少困难, 现在我面对的是才学作文的小学生呀。” 尊重每一名学生, 承认学生作文上的差异, 不搞“一刀切”。 对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要注意, 他们只要能写出来就要肯定。
形成性评价就是让评价贯穿习作全过程的评价, 只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性提高。 在写作前就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 实施前置评价, 使学生有的放矢, 激发写作欲望; 习作过程中, 施加一定的评价, 可以即时调整写作, 刺激写作, 增强写作动力。 过程性的评价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习作评价:
习作过程评价:
三、 结束语
孟轲 《孟子·离娄上》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意思是: “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 公输般那样的巧匠, 不凭规和矩, 是画不成方圆的。” 学生是一块块精美的璞玉, 有匠心的玉人才能让它成器。 教师学生心中都有“规矩”, 遵守“规矩”, 习作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才能“成其方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徐光华.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写作旬刊, 2010 (18) .
[3]韩利格.让习作教学生活化[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9 (4) .
[4]陈丽菊.让学生轻松地动起笔来:三年级习作教学点滴[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6) .
[5]王桂娟.习作教学生活化[J].成功 (教育) , 2010 (7) .
[6]崔昕平.中美作文评价标准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1) .
[7]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三年级习作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年级《介绍我自己》习作教学设计09-09
六年级《第一次 》习作课教学设计07-29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五教学设计09-26
三年级习作计划10-29
三年级下习作教案06-19
三年级上册园地一习作06-09
部篇版三年级日记习作07-16
部编部三年级习作六07-30
三年级下册《习作4》的教案设计07-17
三年级学生习作:小榄菊花会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