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沼气发展现状(8篇)
1.中国沼气发展现状 篇一
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摘要:沼气工程作为一个有效处理有机废弃物的环境工程,既是一个提供干净、便利燃气的能源工程,又是一个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生物质多层次利用和可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工程。为此,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沼气工程技术现状,包括发酵原料、发酵工艺、装置设备及沼气净化与贮存等,就目前我国沼气工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字:沼气工程;建设;现状
引言
随着全球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所出现的问题,包括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许多国家把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予以重视。虽然生物质能在燃烧过程中也释放二氧化碳,但由于其在生长过程中也要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生物质能被认为是对环境影响中性的能源[1],特别是由于生物质能的可再生性,使生物质能成为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农村存在着大量的生物质资源朱能利用。农村农业资源紧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受到了我国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由此,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应时而出。1 沼气的传统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沼气较多的国家,最初主要是农村的户用沼气池,以解决秸秆焚烧和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后来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始于1936年,此后,大中型废水、养殖业污水、村镇生物质废弃物、城市垃圾沼气的简历扩宽了沼气的生产和使用范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起的沼气发酵综合利用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将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高效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地区利用沼气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通过沼气发酵综合利用技术,沼气用于农户生活用能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沼液用于饲料、生物农药、培养料液的生产,沼渣用于肥料的生产。沼气发酵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使农村沼气和农业生态紧密结合,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 农户沼气项目模式
农村沼气项目在农户层次上可以分为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三位一体”两种模式。
2.1 “四位一体”模式
北方“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是以沼气为核心。通过沼气发酵使系统内的物质、能量实现多层次转化,多级利用,并通过各子系统问的物质能量转换。使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能利用三者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的结构是沼气池、日光温室、猪舍和厕所,简称“北模”。具体建造方式是:在农户庭院内建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端地下建沼气池,沼气池上建猪舍和厕所,猪舍与厕所为沼气池提供基本的原料,温室内种植蔬菜或水果。温室可提高沼气池的外界环境温度,延长产气时间,沼气池除为农户提供生活能源与照明之外,还能产出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沼液、沼渣)以供温室内植物使用。2.2 “三位一体”模式
南方“三位一体”模式是指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粮食、果业、蔬菜、茶、桑蚕等现代农业技术,并对沼气、沼液、沼渣充分利用,形成物流、能流往复多层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有“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桑”、“猪一沼一鱼”,“猪一沼一菜”、“猪一沼一茶”、“猪一沼一药材”等。其基本内容是每户建沼气池、畜舍(猪或牛、羊等)、果园(大田作物或鱼塘),利用猪舍的废弃物(粪污水)进沿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供炊用等,粪污水经发酵形成的沼液、沼渣是良好的有机肥料,正好用于蔬菜、果树、农作物的施肥,亦可进鱼塘喂鱼,从而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2.2 沼气项目产品沼气工程的主要产品是沼气、沼渣和沼液。2.2.1 沼气
沼气是一种优质的燃料,热值较高,热效率比较稳定。使用方便,其技术经济性仅次于液化石油气。一般沼气中含甲烷(Cl-h)55%~70%、含二氧化碳35%左右、还有少量的水蒸汽、硫化氢、氮、氢、氧等气体。沼气热值取决于沼气中甲烷含量。纯甲烷的低热值为38194MJ/m3,如以60%的甲烷计,则沼气热值为23136 MJ/m3。沼气可作为燃料,用于农村日常生活,如:炊事、采暖、照明。2.2.2 沼渣
沼渣中含有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氨基酸的含量十分丰富,且多为可溶性营养物质,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养猪养鱼。沼渣同时还是一种高效绿色肥料。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较全面的养分。其中有机质36.0%~49.9%,腐殖酸10.1%~24.6%。租蛋白5%~9%,全氮0.8%~1.5%,全磷0.4%~O.6%,全钾0.5%~1.2%,以及富含矿物质的灰分。2.2.3 沼液
沼液是含有多种养分的速效肥料。长期施用沼液肥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温,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有效磷等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沼液可对作物实施喷灌、浇灌、滴灌,具有杀虫、防虫、抗旱,增产增收等多种作用,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必不可少的肥源。因此,沼液和沼渣可广泛用于种果树,2 养鱼、种花和种植业上。2.3 沼气项目循环模式
沼气项目整个的循环模式如图2-1所示: 国外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在国外发达国家,沼气主要用于发电。德国,到2000年,大约有800个达到60KW装机电力和600m3消化装置容量的沼气工程,总装机功率达到48KW,所有消化装置累积每年生产约为2.5亿m3沼气[2]。德国的Pastitz沼气工程是欧洲现代先进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示范工程,由ECB和Enviro等公司提供技术。该工程将畜粪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混合处理,然后100%地进一步加入产绿色能源的循环,产出绿色的电能、热能和安全回田的无味优质的肥料[3].德国FEL公司正在研究将甲烷转换成水和二氧化碳等,作为技术储备[4].
美国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沼气回收,不久将立法强制某些垃圾填埋场回收沼气。美国现有61个填埋场使用沼气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40兆瓦。美国饿克拉何马州一家沼气工厂饲养了75000多头牲口,每天用200t动物粪便作为产沼气原料,大量生产沼气,并通过地下管道将沼气和天然气一起输送出去,作为工业动力能源[5]。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有处理2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内有7500m3的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池。所产生沼气用于锅炉燃料,加热料液或沼气发动机驱动鼓风机。为污水好氧处理系统供氧,提供能源,净化污水、处置污泥,是一项应用普遍的技术[6]。当地还建有一座日处理能力达到3---6t的有机垃圾和猪粪便等固体废弃物的高温厌氧发酵工厂,发酵后的物料经固液分离,干泥作有机肥料,清液循环回入发酵池[7]。
英国则利用人和动物产生的各种有机废物,通过微生物厌氧消化生产的沼气。替代英国25%的煤气消耗量。在英国,建立了甲烷自动化工厂.苏格兰已 3 设计出一种小型甲烷发动机,可供村庄、农场或家庭使用。英国以垃圾为原料实现了沼气发电18MW[],今后lO年内还将投资1.5亿英镑,建造更多的垃圾沼气发电厂。
在丹麦,厌氧发酵工厂朝着大型化,集中化方向来建造.目前正在建造的一座世界最大的都市废弃物厌氧发酵厂,年处理量可达23万t,产生电力除可供应厂区使用外。多余的电力1.2MW还可回馈市电力系统[8]。
4、我国沼气的发展方向
以处理畜禽粪污、秸秆和各种农业废弃物为主的沼气发酵农业模式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结合点,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推广,今后,沼气的发展方向就是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高产为目标,其技术体系总体上以增产增收为主导,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牺牲生态环境与浪费资源的现象,对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培育的技术储备极其薄弱。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均有限的资源环境压力却越来越大。1980年,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20多年来,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建设农村沼气,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沼气建设的直接产品是沼气,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化石能源,而且能效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建设一个户用沼气(池容8m3),年均产沼气385m3,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80 %的生活燃料,相当于替代0.8t标准煤。一个年出栏l万头育肥猪场的沼气工程,年可处理鲜粪3600t左右,年处理污水17万多吨,产沼气约29×104m3,相当于每年可替代600t标准煤。如果1.46亿适宜沼气农户全部建设农村沼气,相当于替代1.17×108t左右标准煤。
沼气发酵残留物有沼渣和沼液,也称沼肥。沼肥的成分复杂,因原料种类、配比和发酵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经专家研究,已经确认沼肥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除含有N、P、K等常量元素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水解酶、氨基酸、有机酸、腐殖酸、生长素、赤霉素、B族维生素、细胞分裂素及某些抗菌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沼液的速效营养能力强,养分可利用率高,是一种速缓兼备的有机复合肥,主要用于浸种、叶面喷施、果园滴灌、水培蔬菜等。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按食物链关系,作为下一级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的系列化再生利用,沼气综合利用是生态农业主要有效模式的具体运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沼肥的科学施用已成为沼气利用的研究重点。我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4 农村沼气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上联养殖业,下承种植业,促进了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推进了农业种养一体化,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形成了“种植业(饲料)一养殖业(粪便)一沼气池一种植业(优质农产品、饲料)一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小盂,谭江林,陈金珠.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江西林业科技[J],2006(5):45—49.[2] Lissens G,De Baere,L De Baere L.solid waste digester:process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digestion.Water Science and Teghnology[J],2001,44(8):91-102 [3] Gunaseelan V N.Anaerobic digestion of biomass formethane production:a review Biomass and Bioenergy[J],1997,13(1):83-114 [4] Mata--AlvarezJ,PavanP.The performance of digesters treating the orga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 differently sorted,Biological westes[J],1990,33:99-181 [5] GhashS,Sajjad A.Pilot-scale gasification of monicipal solid wastes by high-rat,and two-phase anaerobic digestion(TPAD).Water Science and Tedmology[J],2000,41(3):101—110 [6] Zhang Rui-hong.Biogasification of rice straw with allanaerobic-phased solids digester system,Bioresonrse Technology[J],1999,68:235-245.[7] Saint--JolyC,Lotti J P.Determinant impact of waste collection and composition on anaerobic digestion performance:industrial result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2000,4l(3):29l~297.[8] Jansen J C,Hansen TL.Assessment of sampling and chemic alanalysis of source-separated organic household waste,Waste Management[J],2004,24:393--400.Biogas Project Development Status Abstract:Driving force insuficient is one of malfunctions that the engine frequently happen,since malfunction cause is complicated and overloaded,it is the dificult point in engine malfunction diagnose.Originate from the engine controls principle,from the new visual angle,has set forth four kind causes of engine driving force in suficient,started off from this,have summed up the locations where failure maybe happen,have given a malfunction diagnose technologicalprocess out.
Key words:engine;driving force insuficient;malfunction diagnose
2.中国沼气发展现状 篇二
同是谈论的“沼气”, 为何在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话语文本”?理解该不同“话语文本”生成和扩散传递的过程, 对于总结经验, 促进农村能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本文将采用多元话语分析的模式, 对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逻辑予以梳理, 对理解其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多元话语分析
话语 (discourse) 始于语言学, 其研究原只是对单个语词或句子的分析, 后发展为更高层次的文本结构研究, 由于其忽视了人对话语的解释权而受到批判, 话语理论随即转向社会实践的层面。[5]“话语”由此延伸为“指任何具有类似语言结构的表意方式和表意单位, 它是形式的, 也是内容的”, “在话语中我们能听到欲望、历史、政治无意识等诸多异质成分交织起来的混响”。[6]“话语不仅仅是语言, 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7]诺曼·费尔克拉夫 (2003) 提出了三个向度的话语和话语分析框架, 即文本 (关注文本的语言分析) 、话语实践 (牵涉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 和社会实践 (关注社会分析方面的问题, 如话语事件的机构和组织环境, 话语实践如何构成话语实践的本质等) 。[8]
陈新仁 (1996) 认为, 话语分析主要是指对同一主题下多种话语的多纬度审视, 包括话语本身和其生成的情境, 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9]谢立中 (2010) 则提出, 多元话语分析, 就是站在多元的立场上, 对已经说出来的“话”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以及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被说出和被传播的过程加以分析;采用多元话语分析模式来对某种“社会现实”进行研究, 就是要对人们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下将这一“社会现实”建构出来的过程和机制加以考察, 即首先要关注这一整套资料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话语策略被建构出来的, 它背后所隐含的话语系统、话语规则是什么, 进而努力去将这套话语系统及其规则发掘出来。[10]文贵良 (2008) 在提出“话语生存论”时认为, 话语分析必须回到当下的人, 回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展露。[6]
基于上述观点, 本研究尝试将话语和话语分析放在具体的发展干预过程中的沟通交流上, 认为话语是一种陈述, 一个物质性的东西, 其本身反映了传者主体的意愿;其他受者在接收话语时, 会对其有一番解读, 话语本身的物质化体现和传受者之间的背景、情境差异都会影响二者对同一话语的解读, 进而会影响彼此的实践行动。话语分析是把话语作为一个物质性的媒介, 去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生活世界的连续性及复杂性, 了解话语形成的背景及该话语导致产生的行动结果等, 也即话语的社会建构和解构、传递和转译的过程。在发展干预项目的执行中, 针对同一项目, 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都会在自己原来的话语系统基础上形成构建一种独特的话语系统, 以“文本”作为中介的形式, 在社会系统中旅行、传播扩散, 并在另一个主体处被解构和重新建构, 加以传播。随着时间纬度知识积累的增加和主体社会情境的变化, 同一话语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话语也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 即话语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元性。
在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政策上, 沼气作为现代科技系统研发的产物, 常借助外界一定的支持在农村应用推广。在整个项目过程中, 政策制定者和实施农户是两个最为直接的话语主体, 其话语的建构与传递常常牵涉到基层政策执行者、媒体和市场等主体的转译与传播。同时, 每个主体都在自身的现实情境中对沼气这一事物进行着话语的解构——建构过程, 并在时间维度中变得日益清晰。
二、政策主体下的沼气话语
从沼气事物本身产生的原理来说, 沼气系统具有相当多的优点, 源头上可吸收处理农村人畜粪便, 产品上沼渣沼液可以肥沃种植业, 沼气可以做饭、照明, 减轻家人收集燃料及做饭时间, 改善庭内庭外卫生, 且整个系统符合无污染的循环消费模式。中国政策对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经历了引导提倡和逐步支持干预两个阶段, 且政策这种话语转化的机制源于在不同国际国内环境下, 对沼气本身价值的解构。
在建国初期, 毛泽东提出“沼气又能点灯, 又能做饭, 又能作肥料, 要大力发展, 要好好推广”;1980年和1982年, 邓小平指出“发展沼气很好, 是个方向, 可以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搞沼气还能改善环境卫生, 提高肥效, 可以解决农村大问题”;1991年, 江泽民指出“农村发展沼气很重要, 一可以方便农民生活, 二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可见, 沼气话语由最初的单纯的产品优势, 到具备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价值, 再到沼气系统的环境卫生价值, 最后到具备替代农民能源, 减少林木砍伐的生态效益价值。在一系列时间价值的认识和附加上, 沼气话语作为政策引导的权力逐步得到强化。
1993年, 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 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国家能源政策目标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源安全问题;1996年, 国家发展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沼气建设的发展开始走向综合化系统化, “三位一体”, “四位一体”的沼气模式相继提出, 沼气系统的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由此显现。基于1998年洪水的反思, 上游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农民生计的矛盾发展使得农村能源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话题, 2000年3月,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开始在西部农村推行, 目的在于“引进、组装、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模式, 达到增加西部农村能源供应量, 遏止植被破坏, 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12]沼气开始由单纯的技术话语转向政策实践话语。2003年, 愈益严峻的“三农”问题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约束瓶颈, 新一届的中央政府政策开始集中转向农村领域, 大规模推动农村沼气的国债项目开始实行, 其政策目标在于“巩固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果,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沼气作为政策主体下的话语与农村综合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并开始在大范围内得到扩张和实施。
在面对发达国家因为过度发展而带来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 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境况下, 气候变化作为热点话题在近十年来不断得到强化, 不同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模式被提出来, 如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秸秆气化工程、大中小型沼气的建设、生物质能源村庄的建立等, 这些能源模式的建立成为新的物质话语激励着每个国家的政策行动者。同时, 国际环境公约的签订及其中对各国政府行为的话语文本也约束鞭策着每个国家采取相应的行动, 如《京都议定书》中规定, 到2010年, 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要比1990年减少5.2%。国家2007年12月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其在文中提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中国将继续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热利用等, 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2009年底, 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使得发展低碳经济,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 而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完全符合新形势背景下的中国发展, 沼气于是具备了进一步的“低碳经济”, “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价值, 其政策话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可见, 从最开始的技术优势, 到农村综合发展的能源中介, 再到具备国际气候变化背景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沼气进入政策话语不仅与其自身的优点紧密相连, 更重要的是其系统的附加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具有极大的相容性, 事物本身的优势、国家内部政策需求和国际政策话语的推动共同促成了沼气政策话语的形成, 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 呈现出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
三、农民主体下的沼气话语
沼气系统作为科学技术知识系统下的产物, 常常是以发展干预的形式进入农民生活领域, 农民常常被作为沼气技术单纯的接收者和采用者。在话语传递过程中, 他们处于沼气政策话语接收的末端, 其行为是政策话语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阶段。为了促使农民采取行动, 一系列关于农民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推广话语纷纷被外界强加入村庄社区中, 如初期的农户沼气建设补贴、技术提供、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好处的宣传等一系列沼气话语进入村庄, 再加上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沼气建设的数量, 甚至采取了全额补贴措施, 外界强大的政策干预、话语冲击、不完备的信息输入、农户的微量付出再加上拥有话语权农户初期的成功示范均使得沼气建设数量大幅增加, 农民本身的生计系统及能源消费结构所带来的话语完全被主导显性话语所淹没。而事实上, 农户作为自身行为的主体, 任何外在干预事物唯有真正纳入农民的生计系统中, 才能最终为农民所接受, 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单纯从外界看来, 沼气系统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设施建设和投资使用的问题, 而其一旦进入农民的生产生活, 则意味着较大的系统协调与改变, 不同的农村社区依据自身要素的不同, 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同。除去各地气候地理条件不一样导致对沼气池建设布局不一样之外, 沼气建设还意味着对水和原料的需求以及原有生计系统中对这些要素的替代。如在宁夏南部山区, 基本的人畜饮水常常都无法得到满足。如再建设沼气, 特别是温棚设施配套的沼气则意味着对稀缺资源—水的争夺;同时, 人畜粪便常常是很好的必要的旱地肥料, 农民常常会将积累的干的粪便与大量沙子混合起来, 以便能够大规模的肥田, 而使用沼气后, 沼渣沼液的使用也得重新调整, 这就需要此过程中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唯有农民作为一个行动主体, 真正对沼气有需求, 能够能动性的实现沼气相关要素的替代与转化, 沼气系统才能实现。
从设计上来说, 户用沼气是为实现农户生计系统自身各种要素的循环持续利用, 具备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和稳定性, 包括原料来源、系统运行和产品的消费以及此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力 (如定期清渣, 废渣处理后才能使用, 且清渣具备一定的风险) 等。而当今中国农民面临的现实发展趋势是, 单独的农户农业生产生活系统正在不断地被弱化, 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 散猪养殖户减少, 农业生产规模化, 农村的空心化, 沼气系统需要的劳动力和原料常常面临短缺等问题;同时, 沼气作为一种家庭能源, 其替代产品 (如电、液化气、秸秆等) 常常在便利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关研究也显示,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人们的日常消费会逐渐向城市消费靠拢, 商品能源消费比例逐渐增加。[13]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使得农户系统逐渐发生着变化, 单纯的户用沼气使用越来越需要在原料和使用上合作, 需要因地制宜, 系统互动性的考虑实施。
这些农村现实的处境很少在公共空间的话语中涉及到, 其话语更多是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传播, 即使农户沼气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表达, 其自身力量的弱势也常常使得其利益无法得到维护, 如黑龙江沼气农户对砖混结构的沼气池报废曾多次提出意见, 要求换成聚氯乙烯新型沼气池, 但是结果没有任何改变。[4]因此, 特定的生活情境使得户用沼气池的闲置成为农户沼气话语的最直接体现。
四、其他主体下的沼气话语
从开始的政策制定到最后农民话语的呈现, 在此过程中沼气系统在多个主体中得到传递, 其不断解构建构着自身的沼气话语, 包括基层政府执行者, 媒体和市场等。基层政府执行者连接着上级政府和实施利用沼气的农民, 推广沼气是基层政府执行者自上而下行政下达的任务, 沼气池的建设数量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重要衡量指标, 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政绩。“对上负责”的行政体制使得基层政策执行部门在工作中往往所采取的行动更关注的是农户建设沼气的数量, 其话语更多的是围绕此结果展开, 原本政策话语的范围大大缩小, 沼气系统的价值完全被隐性化, 沼气系统后期的监测评估和质量管理完全不在其话语范围内。
在沼气池建设过程中, 农村户用沼气政策执行的实物补贴通常是集体供给, 由省级政府集中采购, “户用沼气灶具及配件等关键设施由省农业厅制定质量标准, 统一组织招标采购”, 同时, 这些提供的商品规格与现有市场上的零件有些出入, 使得市场与沼气系统的建设产生脱节, 没有促使市场话语的形成, 也忽略了农户本身的异质性。从市场的自然发育来说, 利润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 而市场规模是决定利润大小的重要因素。沼气系统建设的公益性及对市场的排斥, 再加上农户沼气使用公共话语表达的缺失及农村与市场的远距离, 也很难使有技术的企业商注意到农户的现实需求。县级市场基本没有发展, 就意味着一旦沼气部分零部件坏掉, 其较低的可获得性使其尽管本身维修成本很低, 农户也很难获得, 沼气系统后期的发展与管理面临极大的挑战。
媒体话语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是一个重要的对弱势群体传达实际生存状况和利益诉求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 媒体话语是人们认识底层的主要途径, 其话语的塑造常常制约着社会大众对底层的观察和想象, 影响着政策实施主体的公共选择。然而在户用沼气发展的过程中, 媒体较多依赖政府, 从政府的角度去有选择性的报道事物, 而较少从农民的视角去理解和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与结果, 不好需要改进一面的话语常常被忽视, 媒体话语呈现较强的强势群体话语霸权。在沼气政策的实施中, 其刚开始的规模实施即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如黑龙江沼气事件中, “2006年和2007年, 45户沼气池基本没有能用上一年的, 经过一个冬季就报废了”, 如果此话语能够早些被媒体报道出来, 政策后期的制定和实施就会有面临一些挑战, 有利于问题的纠正与解决。媒体如果对所有的政策话语能够做到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重视弱势群体的声音和利益表达, 对于重新塑造公共空间的沼气话语和不同行动主体的行动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体看来, 这些主体的沼气话语都具有明显的话语强势选择倾向,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话语传递路径, 且对农民自身的话语视而不见或存在强烈的偏见, 而忽视了政策话语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表面建设数量增加所展示的话语使得外界主体都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利益满足, 其对市场需求的话语也因为隐性化和政府政策对市场话语的缺乏而得不到满足, 对沼气后期使用管理的空缺更使得农民话语在外界公共政策空间中完全失语, 最终农户逐渐放弃使用沼气。
五、结论与建议
多元主体的沼气话语分析显示, 每个主体沼气话语的形成都是与自身所面临的各种情境紧密相连, 分析其话语产生的情境和历史沿革, 有助于了解不同主体对同一发展项目的不同理解背景, 思考不同话语主体的建构逻辑, 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从而能够减少项目执行差距, 更好的发挥项目的效果。在整个农村户用沼气政策制定执行中, 决定事件的话语主要集中在社会强势精英主体中, 农民自身发展的话语完全隐性化, 其更多是一个政策的被动接受者。沼气实施体制对沼气使用农户现有生计系统的忽略, 对沼气社会价值和科技的极度推崇, 对农民实施沼气的短期利益诉求, 对培育沼气市场和产业化服务的缺失, 最终导致了农户沼气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产生出一系列的农村闲置沼气池污染。
在话语的形成和传播扩散中, 不同主体的话语常常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 其影响强度的大小常常反映着一系列的权力关系, 故话语中往往渗透着权力。沼气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外部干预的过程, 是一个被外部力量所推动的产业, 不同利益主体展现的话语实则体现了其权力关系, 这种关系最终影响着资源的分配和游戏的规则制定, 作为弱势一方的农民最终成了牺牲者。从发展逻辑上来说, 政策本身的刚性与农民生活的弹性, 政策执行的单一标准化与农民生计系统的多样动态化, 决定了干预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内外资源互补、协调和谐发展, 而内部资源的发挥与调动常常意味着农民的参与和能动性的发挥, 需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话语权, 重视农民隐性话语的表达与利益诉求。
随着沼气社会价值的增加, 尤其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方式, 其建设和发展蕴含了更多的社会环境外部性, 是一个需要外部支持的公益事业, 也是政策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要实现农民实践行为与政策目标的一致, 首先应摒弃政策执行过程中单一的线性思维和对农民生活情境的忽视;其次应基于农民的需求, 鼓励重视农民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引导建立农民内部的合作机制和农民话语的表达机制;第三, 应摒弃短期效益的追求, 重视项目后期的监测评估与管理;最后, 应建立多主体的沟通平台, 促进多个行动主体的对接, 形成社会动态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景明, 薛梅.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 2010, (03) .
[2]杨海霞.加大政策力度发展农村沼气——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J].中国投资, 2010, (12) .
[3]何顺民, 朱维林等.我国农村沼气现状及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08) .
[4][14]崔晓林, 马玉忠.黑龙江农村数亿元沼气池报废率超90%[J].中国经济周刊, 2009, (08) .
[5]汤世亮, 周海燕.语言.文本.社会实践——话语理论发展的三种形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6][11]文贵良.何为话语[J].文学理论研究, 2008, (01) .
[7] (美) 艾莉森.利.布朗著, 聂保平译.福柯[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8]诺曼.费尔克拉夫著, 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9]陈新仁.关于话语研究的几点思考[J].福建外语, 1996, (04) .
[10]谢立中.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J].社会, 2010, (02) .
[12]赵承.农业部将在西部农村推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 2000-03-14.
3.垃圾沼气处理现状与进展 篇三
生活垃圾填埋技术
填埋技术作为生活垃圾的传统和最终处理方法,目前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2005年,全国共建有356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9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根据环保措施(主要有场底防渗、分层压实、每天覆盖、填埋气导排、渗沥液处理、虫害防治等)是否齐全、环保标准能否满足来判断,填埋场大致可分为简易填埋场、受控填埋场和卫生填埋场三个等级。
1.简易填埋场(临时堆场)
基本上没有考虑环保措施,或仅有部分环保措施,也谈不上执行什么环保标准。严格来讲,目前我国仍有很大部分填埋场属于这个等级。这类生活垃圾填埋场为衰退型填埋场,在使用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受控填埋场(准卫生填埋场)
有部分环保措施,但不齐全;或者是虽然有比较齐全的环保措施,但不能全部达标。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场底防渗、渗沥水处理、每天覆盖等不符合卫生填埋场的技术规范。这类填埋场为半封闭型填埋场,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卫生填埋场(无害化处理场)
既有完善的环保措施,又能满足环保标准,为封闭型或生态型的填埋场。由于建设和运行费用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尚难以接受,管理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卫生填埋场目前在我国仍较少。
填埋技术主要包括防渗技术、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填埋气体控制和利用技术等三方面。防渗技术主要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自然防渗阶段、垂直防渗阶段以及高密度聚乙烯膜防渗阶段等三个阶段。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从前几年开始的组合采用普通污水处理工艺或将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按照浓度比例放大设计的工艺发展到在总结早期的渗滤液处理经验和针对渗滤液特点的基础上开发的更适宜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生物+物化、高压膜分离、生化+物化+膜分离、回灌处理、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等处理技术。填埋气体控制和利用技术从1998年杭州天子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填埋气体发电厂开始,得到了国家足够的重视,许多填埋场在积极探讨填埋气体收集和利用的项目,并积极努力推动相关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沼气发电技术在未来垃圾处理中的地位
沼气发电技术是利用工业、农业或城镇生活中的大量有机废弃物(例如酒糟液、禽畜粪、城市垃圾和污水等),经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驱动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并可充分将发电机组的余热用于沼气生产,使综合热效率达80%左右,大大高于一般30%~40%的发电效率,经济效益显著。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上,沼气发电技术在我国未来垃圾处理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农村沼气的推广,不仅处理了农村大量的废弃物,而且产生了绿色能源,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可以说是一种集环保和节能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的处理技术。
沼气使用效益
“2010首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业国际高峰论坛”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生物天然气。生物天然气是指将各类有机废弃物经过处理后发酵,产生的粗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压缩成为甲烷含量在97%以上的生物天然气,作为燃料用于车用或并入管网用于民用。发酵后的沼液沼渣加工成为特色生态有机肥,彻底实现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
瑞典Lund大学工程系于2010年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从垃圾生产的生物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比汽油低95%。对生物气体装置作一些简单的改进,则这一减排数字可提高到120%,即生物气体比气候变化中性还要好。若与现在使用的标准数字相比较,表明生物气体生产的排放比汽油低80%。
生物天然气与天然气相同之处,是气体中都富含甲烷,燃烧时生成热量;不同之处是人工沼气属于可再生燃料,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尽管它们燃烧时都排放二氧化碳,但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而沼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属于零排放。相比之下,生物天然气似乎更称得上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
生物天然气用起来跟普通的天然气感觉没有什么不同,而比用汽油能节省将近一半的费用。车用生物天然气的加油站在安阳共有3座,气源则全部来自安阳恒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9月份投产的年产400万立方米车用生物天然气项目。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首个产业化运营的车用生物天然气项目。由于油价上涨,河南省不少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纷纷“油改气”,天然气的消费量猛增,年缺口近10亿立方米,特别是冬季用气高峰期,常出现“气荒”。车用生物天然气技术工艺不受季节、气候等影响,供应稳定,能够有效缓解冬季‘气荒’的情况。与油气田开采的天然气成分相同,经检验,产品符合车用压缩天然气国家标准。目前来看该项目生产出的天然气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没有问题,可替代常规天然气作为车用燃料。相对于汽油、柴油的高价格而言,车用天然气有巨大成本优势。1立方米天然气价格为4.18元,热值相当于1.1~1.3升汽油,按每升6.35元的汽油价格计算,燃烧1.1升汽油成本将近7元,用气显然要实惠得多。
除了比汽油便宜外,车用生物天然气在生产成本上比天然气也更有优势。由于属于环保产业,恒生能源获得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当前该项目的原料主要为人畜粪便等。恒生能源与安阳政府签订长期协议,取得独家城市垃圾处理权,这既使原料几乎不花什么钱,又解决了安阳市垃圾处理难题。此外,恒生能源每处理一吨公厕粪便,还可以得到政府40元的补贴。该项目年可处理垃圾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3万吨。同时,恒生能源还计划建设利用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生产特色有机肥项目,于2011年6月竣工。届时,生物天然气销售收入、有机肥销售收入、地方政府对于垃圾处理的补贴和正在运作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入将成为该项目的4个收入来源。预计用5~6年的时间可以收回全部投资。
国外近期利用进展
据Helmut Kaiser咨询公司作出的分析,2009年建设总计8 900套的生物气体装置,用于发电达2 700兆瓦。亚洲占34%;欧洲占26%;其次是北美和其他地区。
据2010年6月30日的测算,到2013年底欧洲将建成3 000座新的生物气体设施,这些设施将增加能力超过1 700兆瓦。至2010年初,欧洲生物气体设施约为5 900座,拥有发电能力2 300兆瓦,2009~2013年间将建设超过1 700兆瓦。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生物气体市场。
Ridgewood可再生电力公司于2009年12月8日宣布在美国罗德岛开发41兆瓦埋地气体发电项目,该设施将是美国第二大埋地气体发电厂。该项目到2010年底分三个阶段完成,投资约为8 000万美元。
丹麦的沼气厂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丹麦的家畜业十分发达,因此沼气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家畜的排泄物。目前,丹麦具有沼气生产方面最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丹麦规模最大的沼气厂建于1996年。该厂生产原料是有机废物,全部来源于乳品业加工厂、食品厂以及家庭,每年生产700万立方米沼气,能满足约4 700户居民的用电,满足1 200户居民的热力供应。丹麦不允许食品加工业将有机废物倒在填海土地上,因此把这种废物交给沼气厂处理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处理方法。
芬兰美卓公司于2011年2月宣布,将提供气化器,以使新的气化技术应用于哥德堡能源公司创新的项目,该合同价值约为3 000万欧元。该气化验证装置将于2013年初投入运营。该项目的重点是通过来自林业的生物燃料和废弃物经气化生产生物气体。
该气化验证装置计划分两个阶段建设,以验证绿色气体概念技术。该装置操作的所有权将转移到GoBiGas公司哥德堡生物质气化项目,主要由哥德堡能源公司拥有。美卓公司将参与第一阶段建设,气化装置于2011~2013年建在瑞典哥德堡Rya Varmecentral现有的生产设施内。商业化规模的最终装置将拥有能力约100兆瓦生物气体,年操作时间为8 000小时。美卓气化解决方案基于新的专利技术,为由奥地利Repotec公司开发的间接气化技术。以林业残余物和木屑为主要燃料,该气化系统与随后的甲烷化和改质系统相结合,生产出高发热量气体生物甲烷,可应用于现有气体管网分销。美卓公司使甲烷化和气体改质技术结合在一起,目标是用合成天然气替代天然气,从化石能源走向可再生能源。
产业化发展需要政策扶持
我国是世界上沼气发展速度最快、建设规模最大、涉及人群最多的国家。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10年的生物气产量超过130亿立方米,而生物气使用者的数目在2010年年底达到1.5亿人。到2010年年底,中国拥有4 000多家生物气生产公司以及服务提供商,而生物气产量的总价值超过260亿元。2010年的沼渣产量将接近4亿吨,这相当于470万吨硫酸氨,370万吨过磷酸钙和260万吨的氯化钾。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公布了《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在生物能源领域,2010年,全国沼气发电容量为80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至2020年,焚烧发电的垃圾处理量将达到总量的30%。
专家介绍,2.5公斤秸秆可以生产1立方米沼气。尤其是我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焚烧秸秆一直是社会诟病,如果这些秸秆可以成为产业化生物天然气的原料,将对环境保护与治理、增加农业收入都有益处。
目前沼气正面临着城乡统筹、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大趋势,对此,中国沼气学会认为:中国的沼气应该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应该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从而使沼气可以向更大规模、更多领域、更高效益发展,也可以为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对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沼气开发利用不仅能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沼气资源从原来的农村推广到城市,用于工业利用和汽车燃料。目前,沼气的来源不仅有牲畜粪便,还有秸秆资源、垃圾资源等等,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增长和发展阶段。
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沼气生产能力将达到440亿立方米。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沼气专业委员会表示,沼气要产业化、规模化、规格化生产,要使用规模效益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才能稳定地发展。据估计,中国的沼气总潜力生产能力是900亿立方米。这对替代天然气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不能走完全引进、完全仿效或者模仿的模式,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沼气大规模、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主要用于炊事、照明、取暖,与国外用于大规模发电、转换提纯压缩以后变成天然气用于交通、城市能源的替代等情况不同。这是我国沼气产业化未来的方向,但是现在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据了解,2007年之前,国家在沼气方面的投资绝大部分用于户用沼气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部分户用养殖模式逐渐转移到养殖小区、集约化养殖企业。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开始支持大中型沼气工程,目前国家投资沼气建设用于户用沼气的投资比例大概50%,20%~30%用于服务体系建设,其余用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势头强劲。
4.发展沼气生产 建设新农村 篇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xx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三农”实际,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大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搭建五个“平台”(即机制平台、规划平台、政策平台、服务平台、生态平台),强力推进农村沼气发
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生态家园,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xx万多座,大中型沼气工程xx处。年产沼气xxx亿立方米,可节约原煤xx万吨,年可处理有机废弃物xxxx万吨。全市xxxx个行政村中有xxx个推广实施了沼气,近xxx万农民使用上了沼气,农村沼气每年为农民节支增收6.4亿元。2002年xx农村能源环保工作会议、2003年xx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及利用世行贷款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启动会议和2005年xx省生态文明村建设现场会均在xx市召开。在2003年和2004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沼气建设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200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到xx考察“三农”工作时,专门视察了xx区xx乡xx村以“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完善机制“平台”
沼气虽小,但却是个大产业。实践证明,发展农村沼气切实符合农业大市实际,大大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有效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面广工作量大,而且协调任务重,必须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即机制和体制建设。为了完善农村沼气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强化了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初期就成立以主抓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农业、农办、财政、畜牧、农行、信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市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沼气建设每年都被列入市委、市政府要办的实事之一,市委书记xxx、市长xxx、市委副书记xxx、副市长xxx等领导同志亲自抓沼气建设,多次下乡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沼气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建立沼气建设领导分包联系点制度,市领导分包到县,县领导分包到乡,乡领导分包到村,村干部分包到组、户。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我们把沼气建设纳入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百分制考核,年底检查验收,制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同时严格沼气项目监管。项目争取难,把项目做好更难。为此我们在工作思路上,在运作程序上,在协调关系上都作了积极探索,定期组织财政、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千方百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加大督导力度。为了及时掌握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和整体工作进展,实行了周报、月公布、季检查、年考评制度。每月建设进度公布在《xx日报》上,并发行《督查快报》,结果全市通报,从而调动了各级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规划“平台”
xx市的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历年来广大农民形成的单一的传统的种植模式,粗放的、小打小闹的养殖方式和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生活生产居住条件,决定了要加快沼气发展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总体规划布局。为此,根据xx情况,结合各县(市)区实际,对全市沼气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五个结合”。即把农村沼气建设同发展畜牧养殖业结合起来,重点安排养殖业相对集中的乡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无公害农业生产结合起来,重点安排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乡、基地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生态家园建设项目实施结合起来,重点安排承担有生态家园建设项目的乡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重点安排国家和省定的贫困乡、贫困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村容村貌治理结合起来,重点安排生态文明示范村、小康村,按照五个结合,我们对全市沼气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布局,在区域安排上,我们规划了xx县、xx区、xx城、xxx、xxx五个重点县(区)和一批高标准的沼气示范村,以此带动全市沼气建设快速发展。在模式选择上,我们因地制宜,提出了西部重点发展庭院生态经济为主;中部沿黄滩区发展“四位一体”模式为主,东部重点发展“猪沼果(菜)、?猪?a沼?a食用菌?模式为主。在大中型沼气工程上,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并制订了”十一五“期间新增沼气zz万座,2010年累计达到xx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x00座,让全市32的农户xxx万农民用上沼气的目标。
(三)突出政策”平台“
我们在组织健全机制、搞好规划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一是资金扶持上,在市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2004年专门拿出
x0万元,2005年拿出x00万元用于沼气以奖代补资金。不少县(市)区也对沼气建设户实行了财政补贴;二是畜牧养殖上,对于建成沼气池的养殖场、养殖户,逐个登记造册,由畜牧部门优先向他们推荐畜禽优良品种,优质价廉饲料和兽药,免费传授科学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知识。同时积极帮助各养殖小区建立养殖协会,充分发挥养殖协会在沼气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宣传氛围上,在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传媒开设专版、专题、专栏,宣传沼气建设的意义作用,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和标语口号,使农村沼气建设入目、入脑、入心,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是招商引资上,我们充分抓住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引导、动员各县(市)区努力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通过国债资金、扶贫资金、财政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资金等,每年争取的沼气发展资金都在x00万元以上。2002年启动的利用亚行贷款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3331.62万元,其中亚行贷款xxxxx万元,省配套xx7万元。从而形成了国家拿一点、财政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机制。
(四)营造服务”平台“
农村沼气建设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工程建设、技术推广应用阶段和建后管理、使用与维护阶段,成效都体现在第二个阶段,因此沼气建设质量和建后服务好坏是决定农村沼气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随着沼气建设的全面铺开,我们用产业化的理念经营、建设、管理沼气,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用服务连接市场,用服务赢得市场,健全沼气建设服务体系。一是抓典型,搞好示范带动。近年来全市各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建立了自己的沼气建设示范村,示范典型引路,示范与推广同步,循序渐进,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到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为了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我们一方面抓项目实施,把项目村户建成样板典型,一方面抓普及推广,组织没有项目地方的农民群众到项目村、项目户进行参观考察,让农民真正看得见、摸得到、学得会,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发地自筹资金建设沼气。二是抓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和施工队伍。我们一方面根据《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范》和《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等,从理论和实际上分期分批对全市沼气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目前,我市持证沼气技术人员已发展到xxxx人,其中有xxxx人获得了国家级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另一方面专门组织编写《?四位一体?工程应用技术》手册x万余册、安全使用手册4万余份和《生态农业与沼气》一书2万本,免费发放到重点乡村和建池农户,并先后举办不同类型的沼气培训班xxx期,培训农民x万人次,通过巡回检查及时解决沼气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障碍,保证农村沼气的科技含量。三是抓质量,确保沼气施工高标准。统一使用省里下发的沼气灶具和配套产品,在施工过程中,沼气池施工生产工必须具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施工队伍必须具备资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施工,千方百计保证工程标准,一池三改率达到100。并且专门组织人员,对所建沼气池进行统一验收,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用户满意一个。四是抓体系,解除建池户的后顾之忧。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农村能源开发公司,具体负责沼气配件供应、安装、调试、维修和沼气池设计建造工作,开发公司与专业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与农户签订技术管理合同,对所建沼气池建档立卡,详细记录所在县、乡、村、组、身份证、建池人、建池时间、使用时间、意见反馈等,统一管理,做到谁建池、谁负责。我市的x城、xx还专门配备出料车,解决建池户出料难问题,并将沼液、沼渣施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态农业园区。
(五)打造生态”平台"
5.发展农村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五
发展农村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沼气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模式,并采取制定规划、加强宣传、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推进沼气建设.
作 者:马太攀 Ma taipan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农牧局,0323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分类号:S216.4关键词:农村沼气 新农村 建设
6.中国沼气发展现状 篇六
方忠敬
●发展沼气,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家园、减少污染,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节支增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能推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坚持“小沼气、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把沼气建设视为新时期农村的一场伟大革命,以沼气建设构建和谐生态家园,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与多层次开发利用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二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典型示范,辐射推广,综合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村。三是抓规范化、标准化建池技术推广,把好建池技术质量关,完善建、用、管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四是农村沼气建设是“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农民受益,利国利民”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要把这项利国富民的事业办好,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农民的自觉行动,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沼气是通过发酵方式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能,具有能源、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功能。发展农村沼气能避免大量焚烧作物桔杆和树木,一口沼气池就可保护一片青山绿水,可有效地保护大面积的绿化成果。沼渣、沼液可以改变农田肥料结构,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桔杆、人畜粪便“农村三废”的利用,极大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全面消除污染源,彻底改变农村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发展农村沼气是一项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能
源,也就是说沼气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变废为宝,降低能源的公益工程,在农村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快速发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线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纳入农业发展目标之中,发展沼气作为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任务之一。我们应该把沼气建设视为新时期农村的一场伟大革命,坚持“小沼气、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构建和谐生态家园,以沼气建设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立足“三农”,把小沼气建成大产业。发展农村沼气既是一项符合农村实际、能使农民真正受益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又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实践,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调查,农户建一座8-10M3的沼气池投资1200-1500元,使用期15年以上,年可节省做饭用煤、照明用电开支近800元;使用沼液、沼渣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年节省化肥、农药开支200元左右;沼液喂猪节约饲料成本按20元/头计算,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座8-10 M3沼气池每年直接效益在1200元以上,通过建设沼气,形成家庭庄园式生产格局,既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为此,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大力发展沼气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作为农民建设生态家园的载体,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完善机制,形成沼气建设的整体合力。沼气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沼气产业的强大合力与动力。为确保农村沼气建设顺利开展,我们把沼气建设作为农民办实事中的第一件实事来抓,建立并实施“三个工作机制”:一是部门联动机制。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部门,应广泛开展沼气建设帮扶活动,通过分包到乡、分包到村,实施集中帮扶,带动所包乡、村沼气建设全面发展。二是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出详细的奖惩办法,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并召开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拿出资金对先进进行表彰奖励,调动各级发展沼气、建设沼气的积极性。三是“五有工作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沼气建设有领导、有机构、有经费、有车辆、有目标奖惩,保证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能办成事。用制度与措施推动沼气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政策扶持,加大沼气建设投入。一是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沼气。二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适当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沼气建设;各乡镇、办事处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扶持。三是各相关部门应协作配合,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卫生村建设、农民新村建设、农村康居工程建设、移民建村、村庄整治、农村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示范村,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四是加大信贷投入。各级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积极为建池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保障沼气建设快速发展。
(四)面向市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沼气,重点在技术、关键在服务。我们认真总结历史上沼气建设几起几落的教训,感到要想使沼气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提升建池的技术含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加大技术指导与培训力度。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采取以建代训、实地操作等形式,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掌握和使用沼气技术的水平。其次,推行专业化施工。组建专业施工队、管道安装专业队和沼气建设服务组织,由施工队与建池农户签订协议,向建池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做到包建、包修、包赔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建池速度、降低建池成本,还可以激励施工队的工作热情,提高沼气建设质量,更好地服务农民。第三,推广模具建池技术。实行标准模具建池,能够提高沼气建设质量与速度,提高沼气建设的成功率,降低沼气建设成本。通过面向市场,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沼气产业向市场化运作、标准化施工、专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宣传,营造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搞好宣传发动,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使广大农民增强沼气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发展农村沼气的关键。我们采取领导带头搞示范、新闻媒体搞宣传、群众现身说法、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课、组织版面巡回展、农民互相交流等措施,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沼气建设与使用知识和省内外沼气建设动态,并在报刊杂志、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为广大群众了解沼气、发展沼气、安全使用沼气,提供可靠的信息平台。同时,通过实施典型引路,组织群众特别是妇女同志,到沼气建设示范村现场观摩,实行示范带动,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沼气的浓厚氛围。
(六)养殖跟进,为沼气建设提供配套保证。沼气建设既促进了养殖业发展,又离不开养殖业发展,发展养殖业、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是沼气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应把发展畜牧养殖业放在与沼气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出台一系列鼓励农民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扶持政策,对沼气普及率达到50%的村,市、县畜牧部门设立综合服务点,免费供应动物疾病防治疫苗;对发展沼气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户,提供包括疾病防治、品种改良、养殖技术、产品销售等在内的全程服务。同时,每个乡镇配备3~5名畜牧防疫员,组建防疫队伍,健全防疫网络,为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七)统筹兼顾,推动文明生态建设。沼气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切入点,以此为契机: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典型示范,辐射推广,综合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村。二是要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发展庭院经济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沼气为纽带,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沼气生态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7.长治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七
1.1 农村户用沼气
从2003年到2010年, 长治市先后承担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和拉动内需项目等沼气建设任务, 累计发展户用沼气6.7万户。此次共抽样调查8 653户, 情况如下。
1.1.1 建设情况改厕的有856户, 占9%;改圈的有
1 933户, 占22%;改厨的有2 964户, 占34%;采取保温措施的有2 001户, 占23%。
1.1.2 原料情况
有原料来源的有4 623户, 占53%, 还有近50%的用户因没有原料而无法正常使用。在有原料的4 623户中, 自有原料2 702户, 占58%;外购原料1 921户, 占42%。以粪便为原料的有4 400户, 占95%;以秸秆为原料的有223户, 占5%。
1.1.3 使用情况
正常使用沼气的有4 557户, 占53%;间歇使用的有1 952户, 占23%;弃用沼气的有1 989户, 占23%;沼气报废的有155户, 占1%。
造成间歇使用沼气的原因, 一是由于冬季农户用炉烧煤取暖, 同时解决了做饭问题, 造成沼气冬季暂停使用的共有557户, 占间歇使用的28.5%。二是农户没有养殖项目, 靠外购或其他途径获取原料, 造成沼气时用时不用的共有642户, 占33%。三是因短期外出打工停用的有393户, 占20%。四是自我管护不当停用的有274户, 占14%。五是施工质量有问题或出现漏水、漏气等故障未排除停用的有86户, 占4%。
造成弃用的原因是:有1.7%的用户承担不起服务费而弃用;有11%农户因常年外出务工而弃用;有11%的用户由于有电能、型煤、液化气等替代能源而弃用。
造成报废的原因:一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池体严重损坏成为报废池的有8户。二是由于住房搬迁, 沼气池长期无人管理形成报废池的有144户。三是沼气池超过使用年限而报废的有3户。
1.1.4 沼肥利用情况
能利用沼肥的有4 325户, 占50%;丢弃沼肥的有4 328户, 也占50%。这说明有一半的用户对沼肥的利用价值认识不够, 沼气利用还只停留在用气做饭阶段, 这也是导致沼气池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1.1.5 技术服务情况
受过沼气技术服务的有3 151户, 占36%, 服务付费的123户, 占4%, 对服务满意的2 846户, 占90%。对服务满意表明了沼气用户对技术服务的需求和对服务水平的认可;有64%的沼气用户没有享受过服务, 说明服务体系还不普及和完善, 影响沼气池的使用率;受服务的用户付费率极低, 服务人员得不到相应报酬, 成为服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1.1.6 农户满意度
对户用沼气评价好的有5 552户, 占64%;评价一般的有3 080户, 占35%;评价不好的21户, 占1%。用户满意度高, 表明沼气在农村是受欢迎的, 农户发展沼气是有积极性的。
1.2 大中型沼气工程
从2007年到2009年共申报、批复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14座。此次抽样调查了7座。
1.2.1 建设情况“一池三建”工程基本完成的有6座, 发
酵装置单体容积平均550 m3, 平均投资265万元, 具备供气条件的有5座, 计划供气总户数3 600户。
1.2.2 养殖情况
6座大型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来自养猪场, 平均年出栏1.32万头;1座沼气工程的发酵原料来自养鸡场, 年存栏35万只。
1.2.3 沼气使用情况企业自用和给农户供气的有5座, 兼有发电的有1座, 实际供气1 823户, 平均收费1.5元/m3。
1.2.4 沼肥利用情况已运行的5座大型沼气工程, 沼渣、沼液肥都得到了利用。
1.3 农村沼气服务网点
1.3.1 基本情况
全市共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网点292个, 此次抽样调查48个, 每个网点平均覆盖农户约250户, 覆盖农户在500户以上的网点有2个。
1.3.2 建设情况
在48个沼气服务网点中, 在平原农户较集中区的有15个, 占31%;在山区农户分散区的有33个, 占69%。符合“六个一”建设标准、网点硬件齐全的有32个, 占67%, 其余16个网点没有原料处理贮存装置, 占33%。
1.3.3 网点运行机制
48个网点中, 以个体承包为主的有28个, 占58%;协会领办有4个, 占8%;村委会代办有16个, 占34%。
1.3.4 网点运营情况
正常运营的网点有42个, 占87.5%, 不运营的有6个, 占12.5%。在正常运营的42个网点中, 年均入户维修92次, 年均进料47次, 出料64次, 平均进出料收费32元。据测算, 一个沼气服务网点正常运行需2个技术员, 每年平均运营成本约为9 733元, 而目前仅靠进出料收取服务费32元, 每年进出料111次, 平均年收入3 552元, 除去油钱、房租等收入所剩无几, 技术员为了维持生活, 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如此一来, 又使服务跟不上, 极大地影响了沼气池的使用率。
2 今后农村沼气发展的对策建议
截至2010年年底, 长治市已累计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用户9.6万户, 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户住房趋于集中和宅基地减少等因素影响, 农村户用沼气已基本趋于饱和。今后, 一是要由户用沼气逐步向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方向发展;二是要在完善服务体系和提高服务能力水平上下功夫;三是努力管好用好沼气池, 提高沼气的综合效益,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加快发展大中型沼气
要依托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专业户, 积极发展以“集中原料、集中供气、集中管理”为主导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 对沼气供应站要实行政府补贴的物业化管理。
2.2 加大沼气宣传培训力度
要把沼气使用与管理技术培训与阳光工程、科技培训结合起来, 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要普及沼气管理及安全使用知识, 让建池农户自己掌握简单的管理维修技术, 确保安全正常使用。
2.3 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
大力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利用沼渣、沼液喂猪、育菇和种植蔬菜、粮食、瓜果等作物, 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通过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三沼”综合利用, 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延长沼气产业链条, 使沼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2.4 加强沼气池的越冬管理
引导农户加强沼气池的越冬管理, 采取“秸秆覆盖+塑料薄膜+土层覆盖”、“太阳能暖圈”、“太阳能小拱棚”、“保温池” (以沼气池为中心建40 cm高的圆形池:“池内秸秆”+薄膜或土层覆盖等) 、“保温沟”等保温技术措施, 确保沼气池安全越冬。
2.5 推广秸秆发酵产气新技术
除人畜粪便作为沼气发酵原料之外, 农村秸秆 (谷草、谷壳、麸皮、麦秆、玉米秆、青草等) 经过轧碎、堆沤处理,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也可作为沼气产气的重要原料。要尽快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沼气用户中, 以弥补人畜粪便少而造成原料不足的缺陷。
2.6 提升沼气服务水平
科学合理安排服务网点, 确保本区域内所有农户都能享受到及时快捷的服务。要加强对服务网点的管理, 提升服务人员素质,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将服务网点的运行费用纳入财政补助范围, 解决当前沼气服务网点存在的管理运行费用不足、运行难以保障等问题。
2.7 建立沼气用户回访长效机制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建立沼气用户回访工作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确保农村沼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能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当前的世界性能源紧缺问题, 我国在寻找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沼气”就是其中重要一项。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近期对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8.中国沼气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农村;发展沼气;初衷;一池三改;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近年来,得益于这一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沼气建设迅速发展,受益群众不断扩大。沼气建设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生态良性循环起到了作用,但随着沼气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和阻碍沼气发展、建设的深层问题也随之不断地出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沼气建设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牢记发展农村沼气的初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邱凌教授认为:沼气30%的功能是烧水做饭,70%的功能在于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实践也证明,农村发展沼气,其生命力在于农民对“三沼”的利用,而“三沼”利用的成败在于农民是否掌握这项实用技术。
二、正视发展农村沼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技术创新不够,深入推广有难度。农村沼气建设队伍素质不高,经验不足。在沼气综合利用、大中型沼气开发、利用秸秆生产沼气、户用沼气庭院经济等能够让农户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上开发不够,特别是采用先进适用的高效发酵工艺的养殖场沼气工程较少,大中型沼气发展几乎为零,资源化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不高,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建设资金不足,推广难度增加。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返乡,部分农户因缺乏收入途径而出现严重生计问题。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按照“一池三改”建设标准,户均投资需4 500元,其中国家补助800~1500元,农民需自筹3 000多元,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个不小的困难。加之受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建筑原材料运输难度大,价格高,加重了农民负担。此外财政投入不足,农户缺乏资金仍是制约和阻碍沼气推广的重要因素。
后续管理不善,综合效益难以发挥。“三分建设七分管”是沼气发挥作用的保证。近年来,一方面受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和农村常住人口递减因素影响,农户养猪数量减少,沼气池原料明显不足,沼气使用率降低;另一方面在家留守的老人与孩子,无力对沼气池进行日常维护,而产气量又不能维持农户正常生活,导致农村沼气存在半用和停用现象,没有实现建池的初衷。服务体系不全,影响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但设置的范围和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服务网点的设备、技术人员、服务手段和能力低下,不能适应沼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让农民建得起、用得久,服务规范的长效机制和县乡村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还没有形成,农民很容易将沼气建设和运行中的其它问题归结为沼气池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挫伤了农民建设积极性,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三、 正本清源,回到发展农村沼气的初衷
1.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沼气建设组织保障。
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的好坏关系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更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沼气建设重要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对国家、对事业、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目标考核制、责任追究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人员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的机构、高素质的队伍和优质的服务,才能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这项惠及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广泛宣传,强化服务,加快乡村服务体系建设。
开展沼气建设发展是要求,利用是目的,服务是关键。各部门应坚持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能仅靠几名技术人员来做这项工作,要调动各方力量,解决好农民建设沼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真正做到建一户、成一户、用一户。要抢抓国家加大了农村沼气乡村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机遇,逐步建立健全后续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乡镇农技站的职能作用,及时为沼气农户提供建池、购料、加料、出料、维护维修、配件、综合利用等方便、及时、周到的服务,真正做到物资供应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维护维修到位,服务效果到位。
3.统筹规划,严格标准,提高沼气建设质量。
农村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量大面广,必须根据农民的需求和财力,坚持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细化发展。“一池三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标准图集、工艺规程、施工操作规程、管路设计规范等标准。严格执行沼气建设职业准入制度、建设物资的招标、投标制度和建设质量终身负责制,能源办部门要保证与建设任务相匹配的持证技术人员数量,确保农村沼气建设质量。
4.创新科技,注重结合,突现沼气建设效益。
农村沼气工程必须以科技为支撑,要加大沼气技术创新,把农村沼气技术与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紧密结合。重点研究沼气快速发酵及高效利用技术,秸秆生物气化生产沼气技术等,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发达国家沼气发电技术,扩大“三沼”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充分发挥沼气建设作用,努力使农村能源在建设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农业中成为重要措施,做到建设、管理、服务一起抓,确保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5.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推进沼气建设步伐。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关键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引导地方、企业与农户及其他社会资金积极投资沼气建设。尽快制定沼气工程建设的信贷、用地、发电上网及电价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法规。加强部门配合协调,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村卫生改厕等项目资源,实现各类项目资金在乡村的板块上的有机互动,并形成合力,集成放大,共建农村沼气的新局面。
四、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发展农村沼气的前景与机遇
发展农村沼气,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尽管贫困山区沼气建设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但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列为国家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投入看,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逐年增长,2005年国债资金安排10亿元,2006年国债资金安排25亿元,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中,沼气是一个重要建设内容,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增强。从效益看,沼气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户用沼气每户年支增收1 600元,全县沼气年节支增收0.43亿元。既可替代石化燃料,处理粪便,净化空气;也可大量替代化肥使用,改良土壤,以气代柴降低森林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还可增加就业机会,减少疾病传播,改善健康状况,据调查,集中连片发展农村沼气的地方,流行病明显减少。
面对机遇,正视现实,农村沼气建设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从重建设向重服务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改进作风,加大宣传服务和技术创新。只有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沼气建设规划、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才能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沼气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沼气工程发展现状07-11
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12-10
发展沼气,促进县域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0-10
浅谈农村沼气技术与发展前景07-12
沼气池建设材料02-15
沼气项目总包管理制度06-13
沼气发电项目建设流程09-15
沼气工程建设可研报告10-12
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探讨09-28
农村沼气池建设实施方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