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精选11篇)
1.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一
投资担保公司现状及战略合作模式探析
作者:新月格格614 提交日期:
2010-3-23 9:39:00| 分类: | 访问量:1
社会诚信制约担保业的发展
以信用担保为中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发展和成熟于欧美、日本等国家。19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迅速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它们与风险投资和其他融资机构一样构成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力军。这个行业的其成长速度是令人鼓舞的。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其自身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差。我国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先天不足,发展极不平衡。虽然不乏诚信的企业,但从整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单就担保行业来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有的中小企业本身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有的缺乏偿债意愿,采取非正当手段“逃、废、甩、赖”债务。社会诚信问题是如此严重,仅仅指望中小企业“约法三章”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的,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2)银行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协作银行往往只享受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或少承担义务,普遍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在保证方式选择上,协作银行则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在税赋的承担上,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联合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但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的收益只是银行的10分之一,而风险却是银行的10倍。因此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要鼓励风险投资和担保,那么给这个行业提供免税等优惠政策也就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担保公司存在的现实意义,它与风险投资是一对“孪生兄弟”。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经在一次小企业贷款业务培训会上表示,将在小企业贷款上做好四个“规定动作”,以大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因此下一步我们应该从企业战略联盟这个角度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担保公司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起步于1992年,商业性担保公司的出现距今也已有十年时间。在各种担保活动中,以商业担保业务运作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最高,但就整体而言,担保公司仍然处于微利和发展状态,并没有找到一致认同的良好模式,因此我认为它不仅有相当的路要走,而且可能“毁灭”这个行业,如果有关方面仍然听之任之的话。
主要原因是担保公司单一的担保收入收益太低,按规定,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用,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以年息5.31%,放大倍数5倍计算,担保公司每年的担保收入仅有资本金的13.3%,注册资金5000万的担保公司每年保费收入仅有665万,再扣除掉运营成本、税费等开支,也就所剩无几了。考虑到风险因素,诸多笔款项中有一项出现风险,本也就基本上“颗粒无收”了。因此,以担保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担保公司,基本注定了难以得到长足发展,而必须与银行、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会计事务所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放大其投资担保收益。我建议这个行业应该向麦当劳连锁企业学习,这家公司的主要收益并不是快餐而是房地产开发。
担保公司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运营思路、经营手法、人才储备等各方面都在摸索前进,大学一直没有开办创业、风险投资和理财管理的课程。原国家经贸委规定的放大倍数为5~10倍,但实际运营中,这个倍数弹性会很大。尽快形成行业研究核心优势、经营业绩良好的担保公司资金可以交叉放大,倍数可能会达到数十倍。但在实践中,如果经营状况较差、无业绩记录的担保公司有可能根本无法获得银行授信,只能以自有资金运营,无法发挥担保公司应有的作用。这是目前一些比较小的、缺乏战略思维的担保公司的现实状况。一些完全没有政府财政背景和银行背景的担保公司其发展举步为艰也就不足为奇了。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些,有些企业家成立投资担保公司是为了“放大”和“授信”这一特征,为自己的企业和关系进行贷款。
因此,商业性担保公司就必须在经营思路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是一对“孪生兄弟”的特点,所以许多投资公司的职能和要求会在担保公司中体现,也就是说担保公司会按照投资公司的方式运行。同时投资担保公司应该谋求一些创业公司初期的一些股权。投资公司与担保公司战略合作模式探析
投资公司与担保公司如果要得到“双赢”的局面,应该采取如下合作模式:
担保公司根据投资偏好,选择合适的投资公司,或者说是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双方在投资领域及长远规划方面达成共识;风险投资公司组织人力对欲投资行业的行业背景、市场前景、技术现状、管理能力、当前发展状况和相应政策法规等进行集中研究,并选择合适的企业投资,切入该行业;投资公司对项目进行立项式的审查,然后提交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后依靠担保公司在银行的授信获取款项,发放给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发放款项前,由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企业达成三方协议,所获款项应该考虑是否以股份方式投入企业,同时要求企业以有限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专利、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质/抵押给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由公司作为反担保,必要时可同时要求企业法人代表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作为反担保。更关键的一点:投资公司必须深度介入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去了解企业的营运情况。
判断一个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或者进行担保的标准有:(1)是否有规范健全的财务制度;(2)是否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3)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战略和完整的商业计划书;(4)是否有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和技术深度开发的保障,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是多少或者潜在的份额?(5)以往的现金流向。
针对以上各点,首先,所投资企业的财务总监一般由投资公司的财务人员担任,以随时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流向和日产收支;其次,在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投资公司应予以积极辅导,全力配合。双方共同努力,迅速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而退出方式则是在企业运营达到稳定阶段后,采取股权回购或股权转让的方式收回投资;若认为所投资企业符合战略投资的标准,或可根据具体情况连续追加投资,打造完整产业链,最终达到上市的目的。此种情况下,担保公司除担保费用外,还可享受资金增殖带来的额外收益;投资公司可获取远远超出自营的资金额度,根据自己对行业深刻的理解和精确的把握,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规模投资乃至产业投资;企业除得到急需的资金外,还可得到投资公司在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指导。
应该说,担保公司与投资公司、银行的联盟式的合作优势在于各自的职能发挥,一旦它们建立起联盟合作关系,它们之间的合作将会相得益彰天衣无缝。可以乐观地估计,一家中等规模的投资公司和一家中等规模的担保公司,如果选择方向正确的话,三年左右内完全可以达到一定规模的盈利和掌控一个新兴行业的战略目标。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青岛模式”
为了推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突出存在的融资难和信用体系建设问题,2006年青岛市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联盟。联盟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服务产品,优先扶持诚信企业,打造联盟信用体系。工作目标是:在联盟内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机制,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
用贷款。青岛市每年为中小企业新增融资总额100亿元以上。联盟坚持志愿加入、失信退出的原则。针对不同行业的业务特点,分门别类地设置了联盟准入条件。统计显示,2006年,联盟内各融资服务机构为12737家中小企业融资总额719.97亿元,其中为267家联盟成员企业融资39.51亿元。
可以看出,“青岛模式”在于创新思路搭平台,力促建立融资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即我们所说的联盟关系。在这个联盟内有由11家银行、1家创业投资公司、7家担保公司、5家典当行、1家拍卖行、5家民间借贷中介机构、1家信用评级公司、1家律师事务所,与通过信用审查的345家中小企业联手组建。
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是由政府部门牵头、银行及其它融资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服务平台,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将银行、担保、典当、拍卖、民间借贷、法律及评信中介机构汇聚在一起,将过去单一的银企合作拓展为众多融资机构共同为中小企业服务,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推动了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二是创建了一个志愿加入、相互服务、诚信共赢、失信退出的服务机制。联盟要求成员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信用度。任何成员有违法和失信行为,将退出联盟,且公示其失信信息。三是由政府部门无偿服务,不向会员收取会费。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推动下,除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直接合作不断增加外,还带动了青岛市担保业的振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商银行、商业银行分别与联合创业、中元籴焜等多家担保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2006年,青岛市担保公司共为176家企业提供担保额63143万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结 论
从青岛经验来看,目前各地没有建立联盟关系的担保公司,大多处于经营零散的状况,正因为如此,我们介绍“青岛模式”的用意在于佐证担保、风险投资、银行、资信评估和中小企业需要在一个“适当的环境”中运行,只有在这种运行机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单独讨论担保公司意义不大,这是因为单纯的担保公司运行风险大,效益低,信息混乱,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是由一个地区内各参与组织的银行、投资、担保、典当、拍卖、民间借贷、信用评估、法律事务等机构及部分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的战略联盟,它们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新型的行业“公会”组织,只不过这个组织是以互惠联盟的方式存在和开展业务,这种“市场纽带”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在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成立以后,通过政府、创业投资、担保、典当、律师事务所、银行和风险投资“联合参与”的模式,较大改善了青岛市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拓展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期望风险投资、担保公司、银行和中小企业以战略联盟的方式开展业务,这既符合公司治理的要求,同时也保障了联盟创造的业内环境。
2.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二
农电企业作为电网末端的基层供电单位,所处的供电环境是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农村,服务的对象是“三农”。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就“三农”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推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也给农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陕西省电力公司(简称公司)的农电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公司各项工作部署,始终坚持“抓基础,促管理,提效益,上台阶”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农电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农网建设与改造,深化农电优质服务,努力推动农电管理上台阶。2008年,公司农电安全形势平稳,未发生较大人身事故;县及县以下售电量累计完成162.3×108 kW·h,同比增长4.96%;农网综合线损率累计完成7.14%;电费回收率完成100%;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累计完成98.13%,比国家电网公司考核指标提高0.08个百分点;农网供电可靠率完成99.631%,比国家电网公司考核指标上升了0.051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公司对农电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
1 陕西省农电供电环境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新的服务理念,表达了发展的紧迫感和潜在的危机意识。“两改一同价”后,农村电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网改造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农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节能降耗、供电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的供电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人员结构来看,农电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结构复杂的问题,正式工、集体工和农电工3种人员构成并存。用工形式不同,决定了员工报酬存在差异,还造成了员工进入企业门槛高低的不同,致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人多,但人才不多的状况。
(2)从电网来看,尽管农网工程的建设、改造,使农村电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电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存在电网架构不尽合理、设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少等问题。
(3)从电量来看,农电企业由于缺乏工业负荷的支撑,电量普遍较小。加之近年来,国家对高耗能企业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突显以来,一些依靠高耗能负荷发展的农电企业电量出现下滑。离开了电量的支撑,农电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4)从管理来看,1)农电安全基础依然薄弱,特别是2009年农网建设项目增加,项目种类多,建设范围广,农电安全面临较大的风险;2)农电营销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用电同价引起县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核算体系的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3)农电队伍的稳定需要高度关注,尤其是农电工养老保险缴纳不足15年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支撑,导致稳定农电队伍工作压力增大。
2 陕西省电力公司农电管理现状
2.1 农电增供扩销任务艰巨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08年以来,陕西省停产、减产企业明显增多,公司售电量增速下滑严重。2009年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目前经济形势仍未见谷底,因此公司连续3个月售电量出现负增长。据预测,后期售电量将呈低速增长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还将进一步下滑,公司经营压力较大,农电增供扩销任务艰巨。
2.2 农网安全运行面临较大风险
农网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和改造,改造覆盖面达80.1%,但剩余20%地区多处偏远山区,施工难度和改造投入都进一步加大。同时,一、二期农网改造已完成近10年,新一轮的设备老化、过负荷问题又开始出现,农网安全运行面临较大风险。
2.3 农村供电服务面临新要求
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市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更加困难;同时,有关部门对供电企业的市场监管、价格监督以及社会对供电质量的监督也会更加严格,农电事业发展和农村供电服务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农电优质服务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
2.4 农电维护稳定的压力依然较大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工作重点,明确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表明,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仍是“三农”。
(2)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近期,陕西省发改委提出新增公司2009年农村电网完善工程投资5亿元,安排开展我省2009年农村电网工程基础建设,满足农村发展用电要求。
(3)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继续保持农村电网建设投资力度。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公司修编了《2009—2010年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规划》,农村电网建设发展迎来重大现实机遇。同时,公司所属县供电企业全部直供直管,管理体制十分清晰,对县供电企业110 kV及以下的电网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而且力度不减,这也是推动农网发展的有利条件。
(4)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农电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1998年“两改一同价”以来,农村电网改造,使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有了根本性提高;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成立农村供电所,解决了供电所办公场所、农电工“三金”、劳动合同签订三大难题;启动“农电工素质提升工程”,农电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城乡用电同价,使农村用电公开透明、公平合理。有了很好的电网基础、体制基础和同价的社会氛围,城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的用电秩序初步形成,农电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做好农电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电的发展
3.1 全力以赴抓好建设
(1)全面提高农村低压电网改造覆盖面,高度关注移民新村的通电问题,要在巩固一、二期农网改造建设和“户户通电”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未改造村组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新建、改造10 kV配电变压器780台,容量100 MV·A;新建改造10 kV线路830 km,0.4 kV线路3 350 km,并继续加大入户线改造力度,努力使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由80.1%提升到90%。
(2)全面加强35 kV农网建设。坚持农网建设与上级电网及区域电网相协调、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网结构。根据农网负荷增长情况和工程项目“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要求,适当增加35 kV变电站电源布点,建设改造35 kV工程21个,新增变电容量53 MV·A,新建改造35 kV线路129 km,进一步提高35 kV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3)坚持“科技兴电”,全面整合农电技术管理成果。一是积极推广“新农村供电模式”,充分利用凤县、户县新农村供电模式成果,带动其他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大“四新”技术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整合现有农电科技应用项目,形成集成化的成熟农电科技新项目;年内完成华阴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和咸阳兴平、安康汉滨、渭南、韩城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结合“二保”服务进“基地”、进“园区”活动,完成阎良区等10个小型集抄系统的建设任务。三是与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农电技术研究与服务应用工作机制,加快推广应用农电科技成果,推动农电科技进步管理专业化。四是加快供电所与县供电企业的通讯信道和农电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供电所与县供电企业的联网,并重点推进SG186系统建设。
(4)加强县供电企业基础建设。1)全面完成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任务;2)充分利用技改资金完善县供电企业作业设施及工器具配置,加快老旧设备更新、标准化台区改造;3)利用农电大修资金全面完成“两清理”及隐患排查发现的问题,提高配电线路的健康水平。
(5)全面加强农网建设管理。认真落实工程管理的有关要求,规范各级工程管理人员工作行为,杜绝涉农资金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确保农网建设投资安全;要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坚决做到“三不伤害”,处理好“安全、质量、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农网建设过程安全;要将“四新”标准和“四性”要求融入到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确保新建项目一次达标。
3.2 抓落实强管理
(1)夯实农电安全生产基础。1)以反违章防人身事故为重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把手负责制和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以及反事故措施,坚决杜绝人身事故的发生;2)以农网“两清理”工作为抓手,夯实设备安全生产基础,做到农配网设备标识规范齐全、交跨距离满足规程要求,确保农配网设备安全运行;3)以建立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为契机,强化安全生产诚信教育,更新管理理念、细化管理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认真制定《农电安全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有效提升农电安全基础管理,建立起以农电安全保证、安全监督、安全信息沟通为主要内容的农电诚信安全机制。
(2)加强农电资金安全管理。1)要落实国家有关农网投资政策,严格审查、审核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严格电网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严禁项目与投资不一致、巧立名目、置换项目、套取资金、随意扩大概预算和对暂时不需要改造的线路设备进行重复性建设等现象的发生;2)农电维护管理资金要严格执行《陕西省电力公司农电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坚决杜绝超范围使用;3)大修技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遵守《陕西省电力公司生产性技术改造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用于农电线路设备的大型修理和技术改造,确保农电资金安全。
(3)深化农电劳动组织管理。1)继续深入开展作业组织专业化工作,建立供电所定编、定员考核体系;2)认真落实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严把人员进入关;3)严格执行公司薪酬分配制度,严格薪酬标准,增强薪酬分配的严肃性;4)按照公司统一规定,为农电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确保农电队伍稳定。
(4)全面加强农电标准化建设。1)组织成立农电标准宣贯组,分片进行宣贯,确保各项农电标准落实到位、执行到位;2)深入开展农电标准化作业,并严格作业项目计划管理及审批制度,确保农电工作现场能控、可控、在控;3)全面推行农电培训标准化工作,把握和做好专业培训工作与现场作业工作的有效对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3.3 强化措施提效益
(1)组织开展“低压线损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制定《陕西省电力公司“低压线损规范化管理年”实施方案》,重点突出:1)开展农电营业大普查工作,对客户的供用电合同、执行电价、计量装置、用电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努力提升管理效益;2)全面开展农村低压台区理论线损计算,摸清农村低压台区线损的实际状况,准确分析影响农村低压线损的管理和技术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损提效;3)建立线损管理责任制,将低压线损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加强考核与激励;4)建设县供电企业“农电电费核算中心”,统一抄表、核算时间、核算方式,减少人为误差,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5)强化和落实“线损规范化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县供电企业的低压线损管理水平。
(2)积极推广节能降损示范县建设成果。提炼长安、洛南节能降损示范县建设典型经验,制定农配网降损典型技术措施及实施方案,并在咸阳市区、汉中略阳全面推行。结合农网建设改造工程的实施,对电量大、线损高、线损管理薄弱的县供电企业,以及高耗馈路、高损台区进行重点整治,挖掘农电节能降损潜能。
(3)建设“农电计量站”,全面加强农村客户电能表计校验工作。“农电计量站”负责农电(低压)表计日常轮换校验工作,保证农电计量装置能及时校验、轮换。
3.4 全面提升再上台阶
(1)提升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1)狠抓一流长效机制建设,对已经建成的12个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及21个省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进行动态考核,巩固创一流成果;2)在确保宝鸡市区、安康汉滨供电分局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的同时,将西安蓝田、渭南潼关、韩城、铜川印台王益、商洛市区、汉中略阳、安康旬阳等7个县供电企业作为创建国网一流重点单位,进行扎实推进,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3)继续抓住农电管理业务关键元素,扎实开展县供电企业同业对标,全面提高县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4)进行供电所同业对标试点,上半年在商洛供电局进行供电所同业对标试点,确定供电所对标指标体系及管理要求,下半年在公司系统全面推广。
(2)提升农电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树立农电“大二保”服务理念,在继续推进“二保”服务进农村、进景区工作的同时,紧扣全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要求,深入开展“二保”服务进“园区”、进“基地”活动,并从客户需求侧入手,提高农电业扩报装、抢修服务的工作效率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加强“基地”“园区”供电所规范化服务和样板供电所建设,建成西安阎良城区、渭南市区良田、咸阳杨凌园区、汉中市区武乡、铜川耀州寺沟5个国家电网公司示范窗口,建成省公司样板供电所20个,并以农电示范窗口和样板供电所为抓手,带动供电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推广应用电费电价拨号查询系统,尝试电话充值、邮政储蓄等收费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3)提升农电对外宣传力度。紧扣农电重点工作,充分挖掘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加大专题、视频、图片、新闻等方式的宣传,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弘扬国家电网品牌,彰显陕西省电力公司企业形象。
(4)实施“人才强电”战略,提升农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是实施“两个一”工程(建立一支农电工技师队伍,建立一支农电工“技术能手”队伍),强化农电工人才队伍和劳动力队伍建设。在汉中、西安供电局开展农电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点,并从劳动组织、薪酬福利、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开发管理,探索公司系统市级供电企业农电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路子。二是加强农电培训基地的科技项目建设,突出农电培训项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完善各县供电企业培训基地建设。三是正视农电工薪酬分配问题,积极探索逐步提高农电工收入分配水平的途径,建立农电工常态工资增长激励机制。四是认真研究农电工最关心的退休保障问题,加强政策研究,争取有新的突破。
4 结语
3.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三
关键词:保险;营销;对策
在保险市场主体日益增加,保险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营销在保险公司业务的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每家保险公司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保险公司营销发展的现状
保险营销是伴随着保险商品的产生而出现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西方保险营销历史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20世纪初期保险营销观念的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为保险业“优质服务”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险创新,扩展保险产品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保险品牌战略阶段;20世纪90年代现代保险营销阶段。我国的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保险业营销依然观念陈旧,主要体现在保险产品观念、以险种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推销观念、通过获取短期利润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经营的观念。
二、保险公司营销发展的趋势
进入新世纪,保险营销将进一步发展,西方各保险公司每天都在创造新的营销策略和竞争方法,使保险行业营销发展空前。借鉴西方保险营销发展进程,针对我国保险业的现状,我国的保险营销将向新型营销战略转变。保险营销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保险营销将采用全面营销、行业营销、服务营销、应变营销等新型营销战略。对于大型的国有保险公司,由于其机构臃肿、人员繁杂、管理绩效低,其趋势将向内外兼修的“全面营销”战略转型。因此,树立大营销理念,构建大营销格局,不断完善营销管理机制,加强营销团队建设,通过构筑营销文化,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健康、有序的营销管理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创建和谐公司,有效推动保险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
三、保险公司营销发展的对策
(一)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将个人代理人的营销管理方式,逐步转换为全员营销的大营销格局,使营销管理完全融入保险营销市场的体系中,不断创新营销管理模式。一是在业务竞争上出台《系统内部业务竞争管理办法》,减少内耗。二是在营销员的业绩管理上制定《营销人员积分管理办法》,按积分的高低评出级别。三是在个人营销员政治待遇的归属上,制定《优秀业务员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办法》。四是打破薪酬管理界限,将基层公司编内外员工分系列、按岗位、按业绩的贡献度,计算其薪酬、福利等待遇,真正体现按绩、按劳取酬。五是运用晋升机制,创造营销员职业发展空间。
(二)营造营销发展氛围
科学的管理模式是营销员生存发展的保障,打造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是营销员生存发展的动力。在对外环境的创造上,致力开展全方位的公关、宣传活动,树立优质品牌形象,提升公司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地位。一是加大对外攻关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二是在政府职能部门层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和沟通,为业务发展构建和谐的环境。三是在舆论媒体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形式,倡导主流、宣扬正面,树立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四是依法经营,带头遵守保监会的有关规定,主动配合行业协会开展整顿市场,合规经营的一系列检查工作。
(三)加强内部环境建设
在对内的工作环境创造上,加强管控,拓宽销售渠道,服务基层公司和营销人员。努力为营销人员开拓保险服务领域,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创造积极有利的工作条件。实现保险公司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目标,关键在企业内部,关键在自己。一是加强作风建设。紧紧围绕营销业务发展这一中心工作,要求机关各部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贴近基层、贴近客户、贴近营销人员实际需求,提出“重在提请、主动服务”的理念,切实为基层营销人员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上下互动,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提升承保、理赔、财务三个部门运行效率和质量。要求三个部门工作职能要渗透到业务发展、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三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主动参与营销人员的展业、风险评估、保险建议书的设计、承保谈判、协议书的制定等环节的工作,为营销人员开展业务创造一切的技术支持平台。通过改革和创新一系列的管理和服务的举措,努力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服务,为营销人员的售后服务提供坚强的保障。
(四)加强营销渠道建设
俗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提高营销人员人均销售产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抢占市场的制高点,要采取多渠道,广代理的发展策略,拓宽营销员的服务领域,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合作渠道建设。二是建设农村服务渠道,抢占农村保险阵地。三是推进电子商务渠道建设。四是推动交叉互动销售渠道。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保险不仅是一种商品、一种服务,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保险商品体现了一种兼爱互助的思想,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渗透着人本主义的精神。保险是一种文化,而保险企业则是这种文化的载体,营销团队是保险公司的一个特殊的团队,是保险公司的宝贵财富,除了在完善营销管理模式和营造良好业务发展氛围外,更注重对营销人员的企业文化教育,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企业文化精神,将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营销人员的学习、工作、行为规范之中,使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一是加强品牌教育,增强荣誉感。二是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三是坚持晨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四是开展竞赛活动,创办营销专刊,推广先进经验,激发工作热情。五是搭建沟通平台,关心营销员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保财险漳州市分公司)
4.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四
(卞明明)
摘要:近年来,受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煤炭行业面临极大挑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而平朔公司作为我国主要的出口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基地,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不在是长远规划,而是当务之急。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平朔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转型跨越的实现必将依赖科技创新。为此,本文将全面分析平朔公司科技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实践生产有所帮助。关键字:平朔公司;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引言: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副总裁兼经理吉姆·赫默林说:“中国政府应该清楚中国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否则其经济就会面临问题。”分析我们创造奇迹的历程,我们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1]。煤炭行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规模、资金和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之间科技实力的对比和较量[2]。平朔公司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员,现在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把握好科技创新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一、国内其他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产学研紧密结合近年来,随着煤炭科技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些大型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煤炭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2008年6月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联合其他17家科研单位作为发起人组建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为主要依托单位,联合清华大学、西北化工研究院等6家单位组建了兖矿集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二)重视创新机构建设
近年来,多数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神华集团组建了神华研究院、低碳研究所和神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研发机构,并牵头组建国家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淮南矿业集团、中国矿业大学组建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兖矿集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依托企业建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联煤层气公司等6家单位组建了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煤矿机械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此外,煤炭行业还有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这支队伍已成为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和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随着煤炭企业经济的好转,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近年来煤炭企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的实力。资料显示,在2007年全国煤炭行业百强企业中,有82家企业报送了研发投入数据,研发投入共计1103595万元,平均每户达13458.5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54%,比10年前提高了一倍多。其中,研发投入比例超过2%的有18家,在1%~2%之间的有15家,在1%以下的有49家。资料来源:《2008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编。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更多的煤炭企业将人才和科技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并通过承担科技攻关项目、与院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企业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同时,开始重视培养行业顶尖科技人才,继原平顶山煤业集团自主培养了全国煤炭系统第一个来自企业的国家工程院院士张铁岗后,又有来自中煤能源集团的王安和淮南矿业集团的袁亮当选国家工程院院士。
(五)积极承担国家攻关项目
近十几年来,大中型煤炭企业集团在立足企业自身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行业科技进步。如,兖矿集团“十五”期间承担了煤炭间接液化、新型水煤浆气化、燃气发电联产甲醇3项“863”课题,“十一五”期间又有100万吨级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等6项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原平顶山煤业集团自“九五”以来,就一直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有关瓦斯治理项目,有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淮南矿业集团近年来承担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可喜进展。
二、平朔公司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体系建设方面
平朔公司已建立起以平朔公司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四层”技术创新体系。平朔公司技术
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2年12月被认定为山西省省级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以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和咨询的支撑,下设科技管理处、研究所、设计院3个二级部门、共计10个基层单位;在平朔公司二级单位层面设有1个中心、5个研究所。
(二)制度建设方面
为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规范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平朔公司先后出台《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工作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及《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促进科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人才培养方面
平朔公司以“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企业人才战略,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吸引外部人才方面,平朔公司主要从高校吸收应届毕业生,仅2009年和2010年就吸收毕业生283人,引进露天井工开采设计、矿井通风、机电、安全管理、企业管理等关键技术人才近百人,使公司专业队伍得到了一定的扩充。在培养未来人才上,一方面,认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经常性的开展技术交流,邀请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来公司举办讲座,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进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先后有技术骨干22人次出访欧美等国家,既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又培养和锻炼了专业技术队伍。
(四)科技投入方面
近年来平朔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08~2011年已累计投入22.3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8%;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11年已突破3.01%。
(五)科技成果方面
近年来平朔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完成了数百项技术创新课题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10项,拥有授权专利15项。同时,主持制定《露天煤矿工程施工规范》和《露天煤矿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两个行业标准,并获得国家建设部批复。2009年开展的《平朔露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已申请行业AQ标准立项。
(六)产学研结合平朔公司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技术开发为主,在逐步建立健全开放型研究组织体系、整合盘活企业内部科技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外部科技资源,积极创造条
件吸引外部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上各种科技资源到企业来,共同选题攻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平朔公司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信息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保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9年以来,又与北方重工集团、中国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煤科总院太原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露天开采工艺及装备研究。
三、平朔公司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平朔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相对滞后,现有的研发条件欠佳,所属研究机构中尚没有一个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证,研发的对外依存度较大,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中心虽已成为山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但现有研究所承担实质性的研发任务少,技术中心多是承担日常性的科技管理工作,技术积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速度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使得公司仅满足于解决生产中的常规问题,对战略性技术创新项目重视不够,前瞻性和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较少,取得的发明专利和参与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少,缺乏支撑引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整体上看,平朔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与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及平朔在中煤集团中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尽管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超过22%,但从公司到二级单位能够承担科技研发的人才寥寥无几,高学历人才较少,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现有技术队伍日常工作繁重,仅能维持企业当前技术管理、工艺制定、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无力承担重大研发项目。一些单位对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技人员待遇较低,优秀人才流失。
(三)创新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
对二级单位技术创新工作考核奖罚不够,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不大。科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基本没有与其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挂钩,科技工作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造成科技工作缺乏活力,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科技部门无吸引力、留不住人才。
(四)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大
近年来平朔公司虽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11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1%,但科技投入中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较少,近年来在研发设备、研发机构建设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尚未形成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缺乏有效保证科技投入的制度和措施。
四、平朔公司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调整,煤炭行业已经被排除在国家级技术中心申报认定领域之外,为此要按照煤化工及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行申报。针对目前煤炭生产、电力、煤化工、硅铝、生态及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抓好重大项目开展和成果申报工作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科技兴企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863计划专题,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公司要以承担《大型露天矿山半连续开采工艺及成套装备研制》、《露天煤矿特殊条件连续开采技术与设备研制》两项国家863计划重大技术课题,和《粉煤灰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化开发与示范》1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进一步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和团队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结合“平朔亿吨级矿区生产建设重大核心技术成果”和“平朔矿区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工程示范”两方面内容,通过总结提炼,力争各单项技术创新成果向系统化、体系化集成创新成果转变,逐步加大重大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申报力度。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规范科技费使用和管理
公司近年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们主营业务收入较大,科技投入较其他兄弟单位优势并不明显。要想继续保持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正值国际形势多变、煤炭行业效益下滑的特殊时期,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意义更加深远。在开展正常科技创新的同时,要结合国家针对科技投入、研发费税政策以及产业导向政策,适当加大新型煤化工产业研发、伴生矿产资源提取研究及生态高端产业规划建设的发展力度。针对企业科技发展现状和国家级技术中心的缺项,加强研发设备、设施和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投入。要进一步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健全公司科技投入经费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科技活动经费规定的范围进行列支、统计、核算,逐步建成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团队建设
利益导向是现代企业用人的基本导向之一[3],没有与人才需要相匹配的待遇条件,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其成就事业,也就留不住人才。结合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和首席专家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和人才激励制度,打通职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营造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培育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抓好各级总工程师的培训,发现和培育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掌握系统全面的关键技术并组织科研项目攻关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梯队。要充分依托10个技术分中心,通过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各个创新团队的责任、培训、考核和奖励制度,创建培养技术全面、分工明确的管理人才队伍。
(五)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文化,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4]。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活力激活的过程,要建立一个充分激励广大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的文化氛围,就要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和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使得公司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以新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使平朔在科技前沿和市场竞争中更为积极和主动。通过深化群众性创新活动,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决窍、懂管理、善组织的班组长和一线生产管理者以及高级技师。通过大力提供科技项目实施平台和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创新活动,在全公司营造出一种“人人关心科技创新、人人参与科技创新、人人受益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陈世伟.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03)
[2]肖亚宁,坚持实施科技兴起战略 争做数字化矿山建设的典范[J],煤,2008,(10)2006
[3]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发挥技能人才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01)
5.公司安全生产及6S管理现状分析 篇五
一、安全生产现状
2016年以来,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较为平稳。1—7月份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未超安全控制指标。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危化品(盐酸、汽油等)的采购、入库、领用、回收等环节的管控。不同种类的危化品独立设库,避免引起化学反应。按月发放个人劳防用品(包括各种防护手套、防护鞋、安全帽、耳塞、洗护用品等),做到应发尽发,应保尽保。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为全体在岗职工发放了防暑降温饮品;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对职业危害严重岗位的31名(粉尘、高温、毒害岗位)职工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未发现一例职业病;委托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公司生产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委托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公司以及开发区齿轮泵分公司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噪声等进行了检测,各项污染物指标均合格。特种设备均按照要求进行了定期检验,避免带病运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均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专业培训并取得操作证,做到持证上岗。隐患排查治理始终作为公司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隐患,对发现的隐患采取定整改时限、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的办法整改,做到闭环处理。严把新员工入厂关,只有通过班组、车间、厂级教育领取工作服后,方可上岗。
二、6S管理现状
6S管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影响到了公司的形象、市场效率和产品质量。突出的问题主要有清理整顿不及时和违规操作。具体表现为:作业现场脏乱、设备保养不到位导致的漏水漏油、工位器具清洗不及时、零件防护不到位导致的磕碰、不清理本工序的毛刺铁屑等。下一步首先要加强培训教育,让职工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标准。其次各级领导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督促检查,要求职工利用每班后的日常活动时间及每周五下午的集中活动
6.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六
一、XXXX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XXXX印务有限公司是XXXXXXXX工业有限责任公司、XXXX公司与香港XXXX公司于19xx年合资兴办的专业从事设计、制版、彩印和特种后加工处理的大型包装彩印企业。截至到今年10月初,XXXX公司员工1131人,按照用工性质划分:XXXX身份员工214人,XXXXA类(享受XXXX员工待遇)131人,XXXXC类(家属子弟、军转人员)117人,港方派员3人,人事代理员工379人,劳务派遣63人,临时工224人;按照劳动合同签订主体划分:与XXXXXXXX签订为214人,与XXXX公司签订为851人,与港方签订为3人,与XX公司签订为63人(劳务派遣人员)。
二、困难和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战略引导、战略驱动、战略约束。概而言之,就是通过长远正确的谋划贯穿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体现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XXXX公司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人才管理与引进将遵循立足企业发展需要和合理储备相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安置稳定相结合、管好员工和搭建平台相结合,在三个原则基础上加强四个方面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期间,相继出台了系列程序文件与规范制度,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当时管理需要的人才养成战略与员工职业成长体系。随着国家烟草工业格局的急剧变革,XXXXXXXX的成立标志着多元化经营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外部环境与政策依据完全转变,烟草工业多元化经营企业的职能职责随之也发生重大转移,从“安置主业富裕人员”向“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XXXXXXXX维稳大局,成为烟草工业新的增长点”全面转变。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和配套的权责机制,企业主动性不强,创新步伐滞后,适应新形势、解答新问题、缓解新矛盾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指导思想迟迟未能出台,由此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主业转型调整过程中灵活性偏弱、适应性较差的弊
第1页 |共7页
病逐步显露。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不仅是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XXXX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数年来始终处于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之中,同时受到新旧体制的挤压,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效能与作用可想而知。这种模式的不足表现在自我约束缺乏,机制建立滞后,落后观念与先进观念碰撞剧烈,制度运行与行为干扰冲突,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对抗,有序与无序争锋„„以上表现充分反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先天性缺陷与后天性局限。由此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3、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企业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源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核心价值及其价值体系的养成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企业只有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借助多种手段,进行教育、灌输,让员工感悟、体验,使企业文化逐步融入员工的思想,才能最终形成扎根于心底的对员工行为起基本支配作用的观念。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坚持,更需要创新和超越。XXXX公司十多年积淀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行业与企业特色,与XXXXXXXX母文化体系、XXXX卷烟厂子文化体系缺乏一定的承继与发展,与当前体制下管理者对多元化经营企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特别是近年来主业分流和安置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原本各种思想碰撞相对活跃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不同性质员工之间、新老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互信式微,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弱化,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很难有效统一于企业文化大旗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缺位、效能低落的危机渐现。
4、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种种手段,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作贡献,由此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由于历史的、体制的诸多因素影响,多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与矛盾,已经深入到企业机理机制的方方面面,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部分员工的主体意识已弱化到令人堪忧的程度,企业与员工的认知差异加剧,员工与企业的纯经济关系趋势显露,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效能的发挥,影响到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升华,影响到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精髓的凝练与形成。
三、原因和分析
1、体制改革滞后,挤压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空间。烟草工业整合形成的格局,是产业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竞争白热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更是烟草行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几年来,相对于主业管理体制的逐步规范与完善,多元企业的部分体制改革尚未配套和成熟,尚未形成一个真正可供企业灵活操作的空间。从目前管理机构对多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紧缩调控可以看出旧体制的惯性力量所在,同时,我们还能从诸多政策中窥探到其有形的、无形的手紧紧拽住多元企业。这足以使多元企业特别是XXXX公司这种合资性质的企业,在多重管理、多个利益主体的体制中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仅如此,上层管理机构在推进多元企业市场化进程中,缺乏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从理顺企业内外管理关系到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配套政策的同步实施,平添了企业制度创新的额外压力和迷惘,特别是在某些方面的模式、时间、过程的统一规定,更使企业在自主方面失去了应有的动力。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使企业自我约束力减弱,依赖性加重,对未来的期望值降低,长远目标的持久追求弱化。
2、用工的复杂性,使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形成统一的约束机制。此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XXXX公司经营管理层,即便是在以前企业具有独立人力资源管理权限的时期,也曾因此流失了不少优秀人才。尽管历届经营班子多次尝试摸索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和模式,皆因触及到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而无法继续。在这种管理模式与机制下,不同的员工在薪酬分配、职业成长、岗位竞争、管理约束等方面,很难确保统一、公平、公正。XXXX公司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大规模安置主业分流人员,从效果看,上级领导基本满意、分流人员基本满意、接收企业基本满意,皆大欢喜。然而,多达140余名的分流人员(还不含2年内安置的近60多名家属子弟和军转人员),对多元企业既有的管理思维、管理秩序、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分流人员待遇不变、岗级保留、优先上岗等政策的出台,既是多元企业贯彻上级要求维护大局稳定的必须之举,也是主业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之举。而由此形成的,分流员工如何融入新岗位新企业、多元企业又如何调整管理思路与方向、如何化解现有员工与新员工的思想隔阂等等问题,则需要多元企业耗费更大的精力、更长的时间来逐步消化和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自我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相对困难,内部竞争机制无法持续与常态化,导致各环节受此牵制变得相对短视,行为与举措的短期化趋势愈来愈明显。
3、主流价值观的失位,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持续功效。在一个全民市场化的社会,在一个官本位思想影响较深的社会,进入多元企业成为普通工人,通常是某些安置家属子弟或军转人员无奈或者妥协的选择。于是,在多元化企业里愈是学历高的家属子弟对待岗位和职业的态度愈发是令人担忧,他(她)不关心身边发生的一切,不关心企业的发展与否,终日无所追求、无所事事。XXXX公司有这样一位安置子弟,中南大学本科毕业,预读研究生,2005年进厂,2008年绩效考核不合格,被轮换到安保后勤部担任门卫经警,直至现在。这仅仅是一个典型代表,类似这种心态的子弟员工不是个例,如何使其在岗位成长、在逆境奋起、在企业生发,已经成为企业挥之不去的心病。与此同时,一部分高收入群体(享受XXXX员工待遇的员工),其心理优势、身份优势、分配优势更容易导致这部分“年收入3.5万”的家属子弟心理失衡。而对于多元企业的人事代理制员工来说,这个为企业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群体,这个企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体,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缺乏更多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与企业之间在创业初期形成的那种血脉相连的情感越来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金钱化的雇佣关系。由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谋划,管理特色的创造,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都因价值观的失位(亦或心态的失衡)而变得无所适从。
四、思考和建议
1、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充分自主权,不仅能确保人力资源整合到位,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合理主动地寻求人力资源支持。随着多元企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真正落实企业的用人权非常关键。上级管理机构应重点在政策拟定、政策引导、行为规范、偏差纠正、利益协调、矛盾化解上下工夫,要为多元化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外部环境,而企业自身则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所需各类人力资源进行筛选,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宽松的环境,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2、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对于多元化企业人才的价值评价、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市场化的关键就在于打破用工身份的限制,在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下,使企业自觉地去谋求不同发
展阶段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支持,这不仅要考虑必要的量的积累,更要注重结构优化,整体效能的提高。与此同时,多元企业更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评价考核标准,并主动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整,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创造。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多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将有利于主业摆脱人员安置的难题和包袱,缓解多元企业人员骤增带来的经营压力与成本负担,加速多元企业市场化进程,提升多元企业市场适应能力与竞争力。
3、凝练核心价值体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可利用的动力源。企业做大并不难,但能一直保持竞争优势,经风雨、历磨难、长久不衰,则需要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可利用的不竭动力源。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就是要不断地把员工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精神加以提升,不管是顺境或逆境,不管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始终如一做到“润物细无声”;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还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新目标的追求作相应调整,以期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更需要企业管理者用心营造一种人文氛围,让员工能够感受、体验、认同这种价值体系,从领悟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及境界的提高,并能把这种感受自觉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烟草多元企业的实际情况,多元企业文化应该坚持在XXXX母文化的统领下,结合企业现状,传承优秀文化,在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导向的基础上,对老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审视和深层解读,在XXXX母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在已有的企业文化基础上延伸。只有以优秀的文化加强对员工自强、自立、自我超越的引导,不断强化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之树立信心,融入企业,才能真正形成两者之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4、切实抓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确保科学技术手段支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追求卓越,除了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有制度的保证,高素质人才外,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即由一系列技术手段所形成的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作的工作链。职位分类与职位评价、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吸收、人力资源评估、人力资源培训及薪酬等技术,应形成一个耦合的系统链,共同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因此,系统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提升多元企业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效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企业只有在具体使用上下功夫,把不同发展阶段与目标有机结合,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才能使企业的竞
争优势持续保持和稳步提升。
5、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和水平。一是完善竞争机制,培养全员竞争意识,大力推进和丰富岗位公开竞争制度,以素质为标准,技能为依据,因事设岗、因需设岗,逐步开展实施全方位、各层面的末位淘汰轮岗制,塑造“岗位靠竞争,报酬凭奉献”的观念和制度。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评价人和使用人”是最为核心的一环,建立一套可行的人才评价标准,把评价结果与员工的升迁、培训、薪酬、奖惩等挂钩,有利于促进员工的进取精神,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企业用工性质较为复杂的现实下,标准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和成长,充分调动各层面员工积极性。三是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依据企业整体经营目标,逐步目标分解,形成部门目标,并把绩效指标和各岗位职能职责结合,确定个人绩效指标,使个人绩效同部门绩效挂钩,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捆绑,并分别按高层管理人员、普通管理人员、生产性人员和非生产性人员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细则,采取自我评估与小组评估、下属评估与上司评估相结合的办法。绩效评估指标实现定量化,既评定工作的数量,也评定工作的质量;既考评个人业绩,也考评团队业绩,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避免评估误差,根据环境变化不断改进,保持绩效评估机制的有效性。
7.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七
1 BP公司4D地震技术发展概况
第一个3D时延数据是在27年前陆上得克萨斯采集的 (1982—1983年, 由阿克公司负责, 现在是BP公司的一部分) , 监测一个提高采收率方法——火烧油层。此后, BP公司共计采集了大约120次测量结果, 业务遍及10个国家60多个油田。尽管最早始于启动得克萨斯EOR时延项目, 但是当时3D地震数据正在广泛应用, BP公司的4D试验、验收和推广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 主要是为了满足北海盆地现行油藏管理和加密钻井解决油田中后期注水开发危机的需要, 随后推广到一些复杂的新油田。初期, 北海油田在技术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功使该项技术首次推广到全球, 包括墨西哥湾深水油田和陆上阿拉斯加。到2007年底, 已获取了至少115项勘测 (根据油田计数) 项目, 其中约有85项已经实施, 30项尚未实施[4,5]。
4D技术一般应用于水驱油田, 因为水驱油田饱和度和压力变化大, 储层管理复杂, 适于地震监测, 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气田的监测也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 但是实施的很少, 主要是因为单一储层管理问题少, 项目小。所采用的主要采集技术一直是每2~5年进行一次拖拽式等浮电缆测量, 现在BP公司安装了世界上首批 (三套) 永久性海底电缆 (OBC) 监测系统, 用以传输高质高频的3D和4D数据。近几年4D技术应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了北海和墨西哥湾地区, 还开发了很多新区, 如安哥拉深水区和美国阿拉斯加州[4,5]。
目前, BP公司正在实施时延4D地震技术的全球推广。通过4D技术的发展, 如等浮电缆控制、等浮电缆交叉重叠、永久海底电缆系统、专用4D处理、解释与模拟工具等, 时延4D地震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变得更加多样化, 从单一的海洋等浮电缆操作到如今的高风险部分重叠和易操作的等浮电缆、永久性的海底电缆, BP公司现在有三套系统居世界领先地位。
2 BP公司4D地震技术发展历程
BP公司4D地震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图1) 。
2.1 1992—1998年:北海和墨西哥湾地区的试验阶段
在北海和墨西哥湾盆地的成熟油田, 研究储层时间推移响应的机会来自于全油田范围内采集的高质量重复3D地震勘探, 提高了地震分辨率和成像效果。在英国北海的Magnus和Forties油田、挪威北海地区的古尔法克斯油田和墨西哥湾的Pompano油田进行的重复3D地震测量用于4D响应集中分析。在1995年和1998年间, 第一个专用的4D地震测量在英国设得兰Foinaven油田采用, 在Foinaven实时油藏监测试验中采用了海底电缆和等浮方法。1993年到1996年在Schiehallion油田的试采测量阶段进行了等浮电缆重复性分析。在这个阶段末期, 4D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商业可行性得到证明, 在一定范围内为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4,5]。
2.2 1996—2006年:推广应用和探测技术的限制
试验阶段取得的成功预示了4D地震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仍然以北海油田为主, 包括Schiehallion、Foinaven和Magnus专门的4D地震测量, 作为系统项目的一部分还包括Andrew、Valhall和Ula在内的许多油田进行的第一次测量。进一步的测量包括在墨西哥湾 (Amberjack) 的专门采集和在其他地区的等浮电缆采集, 如Azerbaijan、Trinidad、Angola、中国、中东和阿拉斯加。
大约从2003年这个阶段的晚期开始进一步研发了更有效的技术, 例如第一个高风险等浮电缆测量、第一个永久海底电缆系统和第一个陆上、井中垂直地震剖面 (VSP) 设备。
2.3 2007年至今:继续全球推广应用
4D地震技术在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一直使用, 而且在一些新的产区例如阿塞拜疆和安哥拉油田可能使用的机会更大。4D地震技术在陆上的阿拉斯加油田、美国本土以及墨西哥湾的Sub-salt油田的发展潜力与未来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3 4D地震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分析
BP公司1990—2006年油田应用4D地震技术的勘探活动呈现S形上升趋势。S形曲线模拟与实际应用的曲线轨迹基本吻合。总的来说, 可以把BP公司4D地震技术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 1992—1998年:增长缓慢, 主要是因为处于技术试验阶段。
(2) 1999—2002年:应用规模快速增加, 主要是因为北海开始系统应用 (图2) [4,5]。
从图2可以看出, 1999—2002年4D地震技术应用急剧扩大, 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技术上的突破给4D地震带来了广泛的应用, 包括:高质量浮缆观测;永久海底电缆系统;陆上和井中的VSP试验。
(3) 2003—2006:新油田应用增长缓慢。
对BP公司在北海盆地的勘探活动来说, 4D地震已经成为非常关键的技术, 在过去5年里, 地震活动发生了巨大转变, 从90%以上的3D地震转变成约90%的4D地震。同时, 用于勘探、初期油气田评价和开发的常规3D地震采集活动也有所下降 (图2) 。4D地震技术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挑战产量下降的成熟油田开发, 如Forties油田 (2001年) , 更加复杂的新油田开发, 如Schiehallion和Foinaven油田 (2000年) 。同时, 传统的3D勘探和油气田初期评价与开发正在减少。
4 油田不同开发阶段4D地震的价值体现
从图3可以看出, 在油田开采期限如何系统地应用4D地震技术来影响初期、中期、晚期的油田开采。总的来看, 4D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油田开发初期
一个高质量的3D勘探可以为4D勘探提供必要的3D基本数据框架, 用于早期的开发规划工作。早期的4D勘探包括:
◇ 在一定区域范围可以提供早期的监测数据, 通过判断早期的能量消耗来校正油藏类型;
◇ 帮助及早确定后续开发油井进行4D勘探的时机;
◇ 帮助制定调整措施, 如产量与预期有差距则进行早期加密调整。
4D勘探在油田早期生产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油田基本生产能力。
4.2 油田开发中期
油田在稳定期后产量必然出现递减, 4D地震能够提供必不可少的新的或者正在进行的注水和注气数据, 能够重新校正油藏模型, 确定和减少第一次钻加密井的风险, 低投入高产出, 如射孔和堵水。4D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期的作用就是保证高经济效益的油田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开发。
4.3 油田开发后期
油田最终都会进入最具挑战的开发后期, 高品质的4D数据有助于延长油田开发期, 主要是通过制定最优加密方案, 规划最经济的分支井, 来论证油井管理手段以及监测EOR采油技术的有效性。4D地震技术是油田生产后期获得较高最终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5 结论与展望
经过20多年调查研究, 4D地震已经成为BP公司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多个区域、储层和不同类型油藏进行的110多项4D测量结果研究, 获得了很多实际经验。应用范围已经从北海的“实验室”拓展到了BP下属的大部分地区。等浮电缆4D地震技术未来有望在采集和处理上成为最普通的4D方法。对一些大的、复杂的油田来说, 永久性OBC监视系统已经成为最好的选择, 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工业能力使该系统的应用成本更低。
目前, BP公司能够通过4D资料的“动态解释”, 把3D和4D地震资料与其他动态 (如井的生产史和油藏模拟结果) 和静态的 (抑测井) 信息联合起来, 进行可视化处理, 根据“动态解释”的结果迅速调整油田决策。通过动态解释和油藏模拟相结合, 对历史匹配进行指导, 提高了油田动态预测的质量。最终, 4D地震技术将用以解决注水油田的“中、后期危机”。而越来越多的油田逐渐把4D技术应用于油田整个开发过程, 用来监测早、中、晚期的油田产量变化, 包括EOR情况。
纵观BP公司、RCP项目组等的技术发展, 4D地震技术的发展表现出油藏工程技术与地球物理技术的高度融合。多种地球物理技术广泛集成, 但是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仍然是基础, 4D地震技术是主流。
尽管4D地震监测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相对而言4D技术在工业上仍然是一项新技术, 在一些油气区, 包括印度、中东地区还没有推广使用。原因很复杂, 可能涉及技术、商业效益, 相关技术滞后, 以及4D监测对首次生产时间的要求等。
参考文献
[1]国际大石油公司关键技术发展跟踪研究.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2]BP公司2008年度工作总报告 (英文版) .http://www.bp.com.
[3]钱伯章.BP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中国石化, 2008 (1) .
[4]Dave G Foster.The BP4-D story:experience over the last10years and current trends[R]:IPTC11757.
8.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八
【关键词】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发展趋势
目前,传统电网的管理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供电公司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作为与国计民生密切相联系的企业,供电公司必须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勇于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电网运转的良性循环。
一、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供电公司就开展人事、薪资、劳动的制度变革,并对体制内的员工进行定性的培养,先后通过“劳务派遣”、劳动合同制、聘任制等用工方式,激活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如今,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的企业人事制度需要进行转变,朝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所谓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公司的销售业绩和服务质量,需要从工作人员负责的生产、运输、技术、工作流程等环节进行全方面的提升管理。
二、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作为一种服务型主体,由于自身体制和特点的原因,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
(一)人员配置不灵活,没有全面认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健全的配置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但供电公司并没有正确解读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做好人员上的规划,更没有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员分配融合。虽然尝试了聘任制等方式来吸引人才,但供电公司没有引入公平竞争的体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管理没有系统性和前瞻性,容易导致员工工作出现懈怠的情况。
(二)供电公司人才供需矛盾严重,没能和市场完全接轨
在供电公司的人员构成上,经常会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突出,电力员工的供应太多,远远超过公司的实际用工需求,这会累积巨大的人员费用,长此以往,出现了人浮于事、混工作时间等现象,这都不利于形成供电公司员工队伍的向心力。同时,素质高、专业强的人才,供电公司又十分稀缺,这就造成了人员富余和人才短缺的供求性矛盾愈发严重。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有待强化
供电公司员工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不论是录用、培训、考核,还是在薪资待遇问题上,没有系统化的体制,甚至很多员工有一种“大锅饭”的不良思想。并且,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更无明确规定,仅凭领导的主观认定,缺少人才评价机制,无法形成公平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
三、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鉴于当前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供电公司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出发,处理好控制与鼓励、整合和分工等环节的关系,并借鉴其他行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在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信息化普及程度高的环境下,供电公司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接受市场的各项挑战。
(一)树立创新意识,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性的经济模式,供电公司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拓宽管理渠道,做到技术、管理、知识和观念等方面的创新。并且,针对供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具体上来说,比如一些非电力专业的社会工种可以采取体制外的派遣,一些技术和安全风险低的工作可以在领导同意的情况下,申请异地派遣。这种用工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优化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还能灵活地按照工种进行对应的安排。同时,对于一些通用的电力工种,可采取市场化的管理,这样就能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主要是对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实施结构性的变革,对资源的总量进行分析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二)解决结构性冗员问题,畅通人力资源出口
由于供电公司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需要解决结构性冗员,尤其是一些通用、后勤等电力工种的员工。因此,做好人力资源存量的保值和增值十分关键,盘活人力资源。供电公司可通过公开竞争的外部环境,推动一部分员工转岗,实施岗位的灵活管理。如果员工的岗位能上能下,可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拉开通用工种和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高工种的区别,这种分配差距就能避免冗员的结构性问题。并且,供电公司还需要挖掘优秀人才,及时做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调整,通过优胜劣汰的体制,保证员工的素质,避免一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保证人力资源的出口畅通。供电公司不同的岗位,对应的职责不同,基于岗位职责和员工综合素养的分析,能有效控制供电公司的冗员现象,这种二元的结构分析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提升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的价值链。
(三)奖惩机制并举,构建绩效指标体系
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供电公司也不例外,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人才,知人善任。为了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供电公司须重视人才的作用。按照相关标准,完善组织机构功能,多选拔德才兼备、创新负责的员工,通过奖惩并举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且,在公司的各个生产、采购、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供电公司要想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永远保持激活的状态,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忠诚度和信赖度,通过员工完成业务指标进行考核,不再采取传统的员工总结、领导归纳的方式。所以,构建绩效指标体系,这是供电公司适应时代的科学之举。
四、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瞬息万变,完善人力资源资源管理有利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知识资本。所以,供电公司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解决影响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的战略规划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组编.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基础.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8).
[2]石峰.人本管理-激活人力资源.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2).
[3]张喜荣,刘俏,王震宇.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5).
[4]曹元坤,占小军.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J].当代财经,2003(12).
[5]谢晓芳.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研究[J].商业研究,2005(6).
9.贫困现状及产业发展分析 篇九
第一次进村开展工作的时候,在和村干部及村民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样的事情就算了”“随便他了”“管他怎样了”。也许是他们对政府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住村干部并不信任,在谈到本村今后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上,村干部们给我的只是一盆的冷水,这虽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更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他的面
貌。作为村的住村指导员,如何改变他落后、贫困的面貌,使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是我在住村后最最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用事实多少改变了一点他们的观念,当然也改变了村中不少的面貌。但在近一年的住村指导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制约本村发展的问题。现结合自己一点看法,我给村做以下的分析:
一、村基本情况
行政村位于乡的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该村由、石仁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7户216人共分为3个村民小组。全村的劳动力为137人,从事第一生产业的67人,外出70人,其中乡外县内40人、县外省内25人、本省外5人。人均收入为4216元。
村山林面积为8851亩,耕地面积为184亩,其中水田169亩,旱地15亩。
村两委班子成员由6人组成。全村共有19名党员,其中长期外出的有5人。共有15户40人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五保户1户,低保户6户。
村集体收入薄弱,靠政府补助(公益林补助等)开展各项工作,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或是打杂工。
近几年村发展项目或产业及规模、收效:
1、水利工程:本村共有7条主要灌溉水渠,由于资金问题,还有一条水渠未修复使用。
2、办公楼修建:底完成村级办公场所的修建工作。
3、进行了以村道硬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
4、,梨树坪自然村11户41人整体搬迁至村。
村两委成员名单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文化程度
任职时间
徐加彬
男
支部书记
初中
08.4
林作谷
男
村委主任
初中
08.4
徐柳英
女
支部委员
初中
08.4
徐加伟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叶元春
男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徐建英
女
村委委员
初中
08.4
五保户、低保户名单
姓名
性别
类别
家庭人数
原 因
张世福
男
低保
3
本人年老,子女残疾,还有年近九旬的母亲
胡俊隆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严加茂
男
低保
1
孤老无依靠
胡俊亮
男
低保
3
本人常年生病,儿子亡故
胡克贵
男
五保
1
残疾
叶元隆
男
低保
1
因病困难
徐传法
男
五保
1
缺少劳动力
村近两年数字对比
年份
人口
山林
耕地
集体收入
劳动力
人均收入
07
216
8851
276
8000元
137
3538
08
216
8851
276
1元
137
4216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现状分析
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村民的思想相对保守,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为主,再加上没有主导产业,村民致富无路一直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多地少,致富无路。村山林资源丰富虽然但耕地面积少,而且大多在山林深处。土地成了村民的命根子,宁可慌着也不愿用做其他开发利用。缺少致富或科技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少技术、少资金,村民致富无路,只有守着山林、田地过着传统的生活。
“小富即安”的现象较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现状的人占了多数。他们靠着山林资源过着“饿不着,富不了”的所谓的安逸生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及整个村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外出的人口大多数都是为孩子读书的为主。
贫困户现状。在15户42人的贫困户调查中发现,老人占了大多数,贫困原因以生病、因病致残缺少劳力为主。
三、建议及对策
1、我觉得在发展的中应该从思想的解放上入手。无论是村两委成员的思想还是村民的思想都应该进一步的得到转变。统一村两委的思想,提高他们对改变村庄面貌的认识,要针对本村的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从实事、事实中提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从而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2、保护并利用好丰富的山林资源,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
”。
3、开发建设方竹基地,可以做为本村目前为止最好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村两委要统一思想,发动村民建设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村民实现增收。
四、工作实效
1、帮助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的工作计划,确定了本要完成的实事;
2、制定了“村笋竹两用林基地开发和建设方案”,出台了相应的种植奖励办法和种植协议,并即将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3、改栏改厕、美化村庄被纳入2011年的计划。
4、最后一条灌溉水渠的修建计划已纳入的计划。
10.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篇十
按融资方式和特点的不同, 资本市场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轨迹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5 年“拨改贷”以前, 资本市场并不具有真实意义, 因为它是以财政拨付为主的;1985 年“拨改贷”以后, 银行信贷开始替代财政拨款,并正式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中长期信贷由此构成我国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融资方式;1990 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 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开始萌动并在短期内获得飞速发展。目前, 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核心, 二级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 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股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
第一, 资本市场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确认。1996 年初, 全国人大通过的我国新世纪宏伟蓝图《纲要》, 提出要“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以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这些原则性的政策主张无疑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第二, 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市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1981 年至1996 年10 月,中国累计发行各种证券10932 亿元, 其中国债6900 亿元, 金融债券近1400 亿元, 企业债券1940 亿元, 企业股票2042 亿元, 其它债券314 亿元。全国拥有180 多家产权交易中心, 上千种产权可以进行挂牌交易。第三, 资本市场的管理逐步规范化。随着我国《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 证券市场的管理将进一步趋于法制化。第四, 资本市场的运行尤其是证券交易在技术操作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目前, 我国是世界上实现电脑自动对盘的8 家证券交易所之一;是全世界实现股票无纸化的3 家之一。
但从总体讲,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 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 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因此,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 其功能发挥的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积极而稳妥地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 澄清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 积极推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关键问题是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并借此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增加市场供给,平抑股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格局, 弱化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同时应当注意的是, 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能一哄而上, 任意改造, 也不能期望“一股就灵”,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区域政策, 有重点稳妥地进行, 充分体现和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应该以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前提, 在股份资产构成上, 国家股、法人股比例的确认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 加强改革的配套工作, 营造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社会经济环境。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的步伐, 缔造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和股份制的基本原理,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要切实转变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我发展”的独立利益主体。然后要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干预应建立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之上。还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实现金融调控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 放松银行证券投资的管理制。
第三, 转变资本市场的调控方式, 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应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在今后发展中, 首先应逐渐放开债券发行与上市的限制, 变“规模管理”为“质量管理”,注重企业实绩。其次要改变调控主体多头格局, 确立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权威性,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通过严格执法和超然领导确立其权威性。最后要走出重规范轻发展的误区, 确立辩证的发展与规范观。
第四, 培育机构投资者, 促进投资主体机构化规模化。机构投资者是指具有法人资格并以其所能利用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的机构。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实力雄厚, 为资本市场扩容提供充足资金;二是机构投资者是由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专家进行管理, 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以长期投资为目的, 不以谋取短期投机利润为目的, 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缓冲机制。
11.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篇十一
交叉持股作为公司资本运作的有效工具之一,正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并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探讨。
交叉持股现象最早源于1952年日本阳和房地产公司被恶意收购,引发三菱集团内部股权结构事件。1953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反垄断法》,只要公司的持股行为不构成反竞争行为,则允许该公司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同时该法案也将金融机构的持股上限从5%放松至10%。①三菱集团下属子公司为防止被从二级市场恶意收购而开始交叉持股,此后,在日本交叉持股作为公司与银行间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取资本的一种策略,开始大行其道。
一、交叉持股的内涵及形态
(一)交叉持股内涵的界定
交叉持股(Cross shareholding/Cross Ownership/Cross Holdings),亦称交互持股、相互持股或相互参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之间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相互持有对方的股权,从而形成彼此互为投资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这里的交叉持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交叉持股仅指两个独立的公司直接出资、互为对方的股东,即A公司持有B公司的股份,而B公司同样也持有A公司的股份。因此狭义的交叉持股又被称作“直接交叉持股”或“单纯型交叉持股”。广义的交叉持股除包含上述情况外,还包括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公司间互相出资形成的三角形或环形的交叉持股关系,即A公司虽不持有C公司股份,但是A公司的子公司B持有C公司的股份,且C公司又持有A公司的股份,这时A公司与C公司也构成了交叉持股关系。于是,广义的交叉持股亦可称为“间接交叉持股”或“复合型交叉持股”。本文对于交叉持股的研究属于广义的交叉持股范畴。
(二)交叉持股的形态
实务中,公司间交叉持股由于其所达到的特定经济目的不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1.依据交叉持股的公司数目以及结构特征划分
如结合公司数目以及结构特征观察,交叉持股可分为两种基本型态:直接/单纯型交叉持股和间接/复合型交叉持股。
直接/单纯型交叉持股即为狭义的交叉持股,是两个公司间互持股份,是公司间交叉持股最简单、原始的形态,如A公司持有B公司股份,B公司同时也持有A公司股份。
间接/复合型交叉持股为广义的交叉持股,由单纯型交叉持股演变而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公司间互持股份,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链状交叉持股形态。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该类型具体又可分为四种形态:直线型、环型、行列式型(网型)和放射型。其中直线型交叉持股是多个公司之间首尾相连形成的交叉持股形态,其实质是简单交叉持股在参股公司数量上的扩充;环型交叉持股是多个公司相互持股形成的封闭环型持股系统,如A、B、C、D四家公司依次参股形成直线型交叉持股的同时,A与D公司之间也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形成一条封闭的循环系统;行列式型(网型)交叉持股是多个公司相互持股,且其中任意两两公司之间都有交叉持股关系,进而形成错综复杂的行列矩阵式交叉持股形态;放射型交叉持股是以某一家公司为中心,分别独立地与其他多家公司进行直接的交叉持股,而其他公司彼此间并不互持股份的情形。
2.依据交叉持股公司间是否存在从属控制关系划分
交叉持股可分为横向(水平)型交叉持股与纵向(垂直)型交叉持股两种。横向(水平)交叉持股形态下持股主体间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参股公司间地位较为平等;纵向(垂直)型交叉持股主体之间则存在从属控制关系,即母子公司间互相持有对方股份,但子公司所持母公司股份份额不足以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
3.依据公司间有无交叉持股的动机划分
公司间进行交叉持股其出发点不同,最终达到的经济目的也不一样。从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动机考察,交叉持股可表现为主动型交叉持股和被动型交叉持股。主动型交叉持股是指公司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如形成战略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张资本规模、降低经营成本等,主动参股其他公司;被动型交叉持股则是基于非公司本身意愿而形成的交叉持股形态,如A公司单向持有B公司股份,B公司单向持有C公司股份,而C公司同时又为A公司的母公司,在这种情况下C公司通过A公司间接持有了B公司的股份,最终形成B公司与C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的关系。
4.依据交叉持股的持股对象划分
公司间的交叉持股纷繁复杂,按照交叉持股对象的不同,公司间的交叉持股可细分为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非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以及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间交叉持股四类②。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公司间交叉持股的形态纷繁复杂,可能表现为上述分类中的某一种,也可能是上述几种形态的复合形式,从而造成了交叉持股现象的复杂化和隐蔽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现状特征
在我国,企业间交叉持股的现象非常普遍,交叉持股的主体也逐渐从最初的国有企业之间向股份有限公司间转变。
(一)我国企业间交叉持股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和协作关系,在政府和理论界的积极推动和倡导下,各地兴起了企业间的交叉持股浪潮。1998年11月辽宁成大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交叉持股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起交叉持股案例③。广发证券与辽宁成大之间的交叉持股实现了双方经济资源的优势联合,使得公司业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99年8月证监会正式审核和批准了广发证券与辽宁成大之间的交叉持股,从而进一步表明了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肯定。自此,企业间的交叉持股迅速发展并日渐普遍。
2004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通过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公司非流通股东在给予流通股东一定的对价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限售期后取得了其所持股份的流通权,我国的这项股改工作于2006年取得了显著成果,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转为了限售A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具备了流通能力。
股权分置改革从理论上释放了上市公司法人股的流通性,随着各种金融机构的改制上市,“参股券商股”一时成为证券市场的人气龙头板块。2006年2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一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三十八项《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实质性趋同,并在较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热情。
根据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对企业有实质控制权以及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计量,对企业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则以权益法计量。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的一个最大变化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交叉持股公司所持有的能够在活跃市场上取得可靠报价且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依据持有目的分别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对于该类投资,初始计量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该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由此可见,根据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股权将出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二个新的会计科目中。
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各类股权投资在核算上的重新规定,使得不少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从中受益。特别是对于那些主业收益不高的上市公司,依靠对外股权投资会使收益大增。2007年作为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第一年,上市公司交叉持股股票的市价不断创新高,整体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平均涨幅为68%,其中雅戈尔(600177)的交叉持股案例最为典型。在新准则首次执行日(2007年1月1日),雅戈尔将所持有已流通的12 407.5万股中信证券化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中信证券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27.38元计算,该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31.8亿元,雅戈尔净资产由此相应增加31.8亿元。雅戈尔的股价也从9元开始,在6个月时间内最高冲至34元,涨幅近300%。
股改和新准则的实施催生了股市史无前例的涨跌,而上市公司间的交叉持股无疑对于股市具有助涨杀跌的作用,裴桂芬教授简明扼要地描绘了该进程即上市公司持有大量其他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股权——股改或新股上市后获得流通权——新会计准则实施——上市公司净资产、每股收益大幅提高——股价随之大幅上涨——其他持有此上市公司股票的上市公司又间接获益——股价连环上涨;行情逆转后:股价下跌——计入投资损失——股价进一步下跌④。
(二)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现状特征分析
自1998年辽宁成大与广发证券成为我国首起交叉持股案例以来,截至2010年底,我国沪深两市2 247家A股上市公司中交叉持股公司有540家,占比达到24%。通过对2006-2010年五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数据⑤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呈现如下规律特征:
1.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结构特征
(1)交叉持股地域分布结构。从地域分布结构上分析,我国沪深两市交叉持股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⑥。以2010年为例,华东地区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约占全A股交叉持股类上市公司总数的43.15%。由此可见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交叉持股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分地区统计情况
具有交叉持股行为的上市公司集中分布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沿海地区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大中型企业,而交叉持有对方股权是他们之间实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横向联合,或是以增强企业间竞争力为目的的纵向一体化的主要途径。
(2)交叉持股行业分布结构。从行业分布⑦结构上分析,我国沪深两市各行业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持股现象,并且同行业的横向交叉持股与产业链纵向交叉持股均有涉及。但从总体上来看,制造业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无论从持股数量还是持股比例上表现最为活跃,2010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约占全A股交叉持股类上市公司总数的46.48%。如表2和图2所示。
表2 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分行业统计情况
大量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交叉持股,表明我国制造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由于行业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些企业更热衷于通过交叉持股在资金上实现互为调剂,并在战略上组成关系联盟,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机构类持股结构。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另一类是个人。而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这些优势为机构持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我国沪深两市交叉持股类公司而言,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间的交叉持股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在机构类持股中基金持股具有明显优势。截至2010年底,基金持股为484家,占全A股交叉持股类上市公司总数的89.63%。如表3和图3所示。
表3 2006-2010年机构类持股分布统计情况
在机构投资者持股中,基金持股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券商。这主要与机构投资者的规模有关。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规模上和资金量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力量。据《中国证券报》统计,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证券市场全部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23 599.66亿元,份额规模合计24 279.24亿元。
(4)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比例结构。在2010年底沪深两市全A股540家交叉持股类上市公司中,剔除存在限售股权部分以及交叉持股比例明细资料不完整的41家后,剩余499家交叉持股上市公司中交叉持股比例小于1%的有366家,持股比例在1%~5%(含1%)的有76家,持股比例在5%~20%(含5%)的有57家,如图4所示。
从理论上说,交叉持股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持股比例以及持股企业的股本规模。持股比例越高,被持股企业股本越小,则对被持股企业的影响也越大。由图4可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比例普遍偏低,且大部分企业交叉持有对方股权的比例小于1%,表明这种低比例的交叉持股很难对被持股方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2.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财务特征
通过对2006—2010年五年内一直存在交叉持股行为的278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资料分析,发现我国交叉持股上市公司具有如下共性的财务特征:
(1)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特征分析。上市公司为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应当维持一定的资产和股本规模,这一点对于交叉持股上市公司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2010年12月31日存在交叉持股行为的540家A股上市公司中,无论是公司总资产还是总股本规模均在亿元以上。其中公司总资产最高为1 345 862 200万元(601398,工商银行),最低为22 085万元(600613,永生投资),总资产平均值为2 696 336万元,公司总股本规模最大为34901855万元(601398,工商银行);最小为11 400万元(002116,中国海诚);总股本平均值为145 700万元。
(2)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特征分析。企业的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水平,是企业利润增长的源泉。从2006—2010年五年年报披露的沪深交叉持股A股上市公司(不含ST)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占营业利润的比重看,平均占比前五名上市公司分别为600380健康元、600163福建南纸、000055方大集团、601318中国平安、600510黑牡丹,平均占比均在100%以上。
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来看,平均占比前五名上市公司有601628中国人寿、601318中国平安、000001深发展、600064南京高科、600826兰生股份,而由于该类公司所持股票市价变化将通过影响资本公积进而影响公司净资产,因此,若未来公司将该部分资产出售套现,将会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见图5)。
数据来源:wind金融数据库、wind资讯金融终端,其中年平均收盘价1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与营业利润的平均占比前五名上市公司各年末平均收盘价;平均收盘价2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净资产的平均占比前五名上市公司各年末平均收盘价。
由图5我们发现,股票市价的变动差异影响净利润或净资产的上市公司,浮动盈亏在净利润或净资产中比重越大,公司业绩受股价波动的影响也越大。
四、总结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交叉持股上市公司数量多、持股比例普遍偏低、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持股活跃且呈现较明显的地域和行业聚集性。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了交叉持股在抵御行业间和地区间的恶意收购,发挥同行业同地区各企业间在技术、人事、销售、创新等方面的协同优势,在稳定股价、分散经营风险、节约交易成本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亦应当看到这其中隐藏的危机。
首先,在同地区、同行业间大量交叉持股的情况下,持股双方会维系相对稳定的持股关系,限制股票的公开性和流动性,影响资本市场上资本的供给量、需求量,并且在共同利益和目标的驱动下,诱发内幕交易,操纵资本市场价格。
其次,同地区、同行业间大量交叉持股的存在,易在持股公司间形成战略联盟,实施联合行动操纵市场产品的供给与价格,从而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再次,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参股,可有效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扮演“聪明的货币投资者”的角色,有效抵消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稳定资产的价值(Zwerg,1973)。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证券投资基金在买卖股票时所存在的短期行为,证券投资基金为在短期内提高基金净值,往往会选择股价波动较大的股票,从而对股票价格变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新统计显示,受证券市场股指下行的影响,截至2011年9月12日,基金资产净值大幅缩水几近两成,百亿元规模以上基金只剩下40只,较2010年底的62只已“损兵折将”超过 1/3⑧。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有利有弊,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为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问题,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象将继续存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当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借鉴日德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成功做法,采取必要的法律形式对其进行限制与规范,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长久繁荣与稳定。
注释:
①Mark Scher.2001.Bank-firm Cross-shareholding in Japan:What is it,why does it matter,is it winding down?DES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5(February):2-19。
②由于非上市公司数据较难取得,本文的探讨范围仅包括上市公司间以及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间两类交叉持股的相关情况。
③储一昀,王伟志:《我国第一起交互持股案例引发的思考》,《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第173-186页。
④裴桂芬:《中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思考——从日本交叉持股谈起》,《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⑤本文所有研究数据均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根据重要性原则,本文研究范围限定为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含ST)。
⑥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中南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资料来源:wind金融数据库。
⑦本文以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标准。
⑧数据来源:《北京商报》2011年9月15日。
[1]陈东旭.论交叉持股[J].法制与社会,2011,(2)(中):99-100.
[2]郭雳.交叉持股现象的分析框架与规范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67-74.
[3]孔洁珉.“交叉持股”下的非理性繁荣[J].首席财务官,2007,(8):16-17.
[4]王丽彬.对我国股份制公司交叉持股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8,(7):80-82.
[5]白默,刘志远.公司交叉持股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创业板受益公司股价飙升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6)(中):150-151.
[6]余俊仙,郑 超.交叉持股对上市公司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85-186.
[7]CarlosPombo、Luis.H.Gutierrez、Roberto Fortich,Crossshares,Board Interlocks and Firm Value in Latin America:Evidence from Colombia,Working paper,2009,(9).
【公司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公司安全生产及6S管理现状分析08-01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分析06-10
2024年中国保安公司发展的现状06-29
中国木门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指导06-19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06-15
锅炉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06-21
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08-15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09-06
酒店业发展中现状及前景预测分析06-11
汽车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