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羊脂球》的感悟:贵族的含义

2024-11-11

读《羊脂球》的感悟:贵族的含义(共2篇)(共2篇)

1.读《羊脂球》的感悟:贵族的含义 篇一

马克·李维是一位气质很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包含一些巨大的命题,诸如创世之初、环保问题、家国阴谋,同时也不乏对亲人、对爱人、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情感,而且其中还会有悬疑的情节,加上细腻的文笔,让他的作品不仅辨识度高,也会一直吸引你看到终了,大团圆的结局不仅带给你满足的心境,也让你在合上书页之后细细回想之前的剧情起伏。这无疑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书中的两位女主角都很有趣,一位是在年轻时候做了所有可能的以及不可能的疯狂的事,阿加莎有一帮真正的朋友,有一个疯狂迷恋着的爱人,她参加过各种抗议、游行以及真正的暴力行为,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为人称道,但是他们争取的是平等与公正,代表了青春的一腔热血以及爱的同理心,这样的生命狂暴激扬、不计后果,所以她们中的大多数在之后的岁月中活的并不好。而另一位正在年轻的米利,却拥有着最安稳的生活,一位好友,一名男友,一个越来越安稳的工作,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女人却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旅程,这故事本身就足够疯狂,但是这还只是疯狂的开始,马克·李维做为一名作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两个人命运交织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更早,原来命运早已经通过爱恨情仇将两个人绑在了一起,而两个人的相遇也让阿加莎揭开了米利性格中冒险与不羁的一面,让米利看到了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或者是不愿挖掘的自身的真实想法。无疑这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在路上是一个寻找与发现的过程,在迥然于平时生活环境的时空里,可以逃离多年的思维惯性,在这个时候奇妙的是你也许可以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交流,并且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以及自己真正的渴望。

而看完《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这本小说,我忍不住想要比较哪种生活方式才是更好的呢?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正确答案,如果从结果来看,无疑米利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但是却缺席了生命中大部分精彩的可能性,阿加莎则失去了三十年的光阴;如果从过程来看米利的生活乏善可陈,甚至她都无法真正认识她自己,而阿加莎的生命无疑精彩得多,年老躺椅上的遐想想必绝不枯燥,我想在选择哪种方式更好的过程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同,但是却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塑造的另一个值得玩味的人物就是米利的妈妈“汉娜”,“汉娜”曾经是那样英姿飒爽、斗志昂扬、放荡不羁,得到了妹妹的崇拜与朋友的拥戴,但是一旦接受真正的考验,或者说当她升格为一个母亲之后,她所有想法有了360度的改变,她过上了另一种平凡人的生活,将“垮掉的一代”形容为“一群小孩以及渴望自己作品被出版的天真作家们”,甚至可以牺牲掉妹妹有生之年的珍贵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是属于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蜕变,还是一个卑鄙之人的丑恶灵魂呢?

阅读《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过程中,我不断想起曾经让我热泪盈眶的《末路狂花》,同样是“在路上”,同样是两个女人的陪伴,同样有性情激发与成长,《末路狂花》有其有失偏颇之处,看来令人沉醉沉重,但这个故事看起来则如沐春风,因为两个女人都在路上找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另一种含义”,这既可以是一种属于青春的激情,也可以是一种看透风景之后的平淡,两种都是真正的幸福,惟愿每个人都能在恰当的时机找到。

2.读《羊脂球》的感悟:贵族的含义 篇二

1. 读中悟景。

在小学语文新教材里, 有一定量的课文是写景壮物的, 旨在使学生感悟祖国语文的同时体会美、理解美、欣赏美, 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炽热之情。如《庐山的云雾》一课, 为了让学生真切领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奇丽多变的景象, 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感受文中比喻、联想等手法的巧妙作用, 从而感受庐山云雾的“形”;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中发挥丰富的想象, 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观察多媒体提供的图片) , 或者是自己想象到的庐山云雾, 从而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境由心生”, 一旦学生进入这样的学习情景, 就很容易激发出他们内心最纯真、最美好的情感, 他们也就能伴随着课文优美、明快的语言, 来一次庐山神游。

2. 读中悟请。

有些课文在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文中的抒情点, 指导学生边读边悟, 以情动情, 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以产生共鸣。如教学《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质疑问难, 提出的问题有: (1) 五月, 当我们走进槐乡, 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 课文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槐花饭的美味和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 (3)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槐乡孩子的天真烂漫?……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 通过自读自悟, 小组讨论、交流后, 深深地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 读中悟意。

悟意就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 辅之以教师的点拨, 让学生感悟到关键词、重点句及全文的含义。在辨析词句时, 不要解释词句的原义, 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地让学生读明白, 而不是解释明白。如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 教给学生从读入手、感悟情境的学习方法: (1) 初读课文, 形成表象。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后,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作家是谁?他是怎样的人?小老师是谁?他又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拜小姑娘为老师?他们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质疑, 设置悬念, 激发了他们读内容的兴趣。接着, 学生利用各种形式去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意, 形成想象。 (注意人物的口吻) (2) 细读, 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后, 再要求学生细读, 感悟人物形象。小姑娘给萧伯纳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小姑娘是怎么成为萧伯纳的小老师的?萧伯纳从小姑娘那里学到了什么?多读几遍课文, 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如:人们在大街上认出他是萧伯纳, 会怎么样?所以会在临别时那么说, 想给小女孩一个惊喜, 他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结果呢?猜一猜, 萧伯纳听后会想些什么?通过学生的读、想、议、说, 从而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与作者产生了感情共鸣。

4. 读中悟法。

根据内容的不同, 每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作者在行文中的表达方法, 为其下一步的语言应用打下基础。如《鲸》一课,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 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 紧扣“大”,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 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 想象鲸的画面, 逐步形成个体感悟, 而后再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 形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 体会鲸的特点。例如, “不少人看过象, 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 有十七米,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学生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 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它要是张大嘴, 人站在它嘴上,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 从而感悟鲸的特点, 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上一篇:大学生社团新理事发言稿下一篇:政治家族现象调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