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诗朗诵(精选17篇)
1.母亲的诗朗诵 篇一
甘肃通渭●郑斌
语文学习, 博大精深。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 面对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 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 方法各异, 众说纷纭。但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诵, 特别是倡导新课改的今天, 语文课堂更需要朗诵, 而且离不开朗诵, 因为语文是一门有声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 学习语文而没有朗诵是不可想象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大纲规定,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地朗读课文, 同时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大纲有这样明确的规定, 我们就应该重视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 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朗诵是没有音高的歌唱
声乐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唱是只有音高的朗诵, 朗诵是没有音高的歌唱。”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歌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共同性, 而且也说出了朗诵的艺术性。我们在欣赏歌唱家们唱歌时, 声音非常优美动听, 音色如清泉, 再加上丰富的情感, 真所谓天籁之音。而且每当晚上七点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 我们又被播音员那具有磁性般的嗓音及标准优美的语言所打动, 不仅了解了海内外大事, 而且欣赏了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所以, 不管是歌唱家, 还是播音员, 这里边均体现了发声的科学性、艺术性。如经常讲到的气沉丹田、打开会咽、寻找共鸣、面带微笑等, 这进一步体现了歌唱和朗诵的共同之处, 以及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朗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叶老常说, “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 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学习语文,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如语文教学中的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在范读中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充满磁性的音色和充沛的感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久而久之, 就能慢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尤其是在诗歌、古文、散文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文而异, 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 可以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记得在一次公开教学中, 我所上的内容为朱自清的《春》,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集体读、示范读、个人读等多种朗读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朗诵, 熟悉教材内容的最好方法
朗诵, 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 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朗读,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几遍, 自然上口, 永久不忘。”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 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 又是技能的。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因为朗读课文, 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朗读的遍数越多, 感性认识就越深, 才会上升到理性认识。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教学”, 就是语言的直观。学生朗读, 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范读, 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讲解, 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认识。
因此, 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讲的越多, 学生听得越烦, 甚至睡大觉, 跟不上老师的思维, 不知其所以然。可千万不能忽视了朗诵, 也不必为自己讲的少了, 没完成教学内容而放心不下, 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从多方位立体化地感知教材, 就一定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领悟文章的妙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朗诵, 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动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才能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因此, 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无形之间将自己的情感和文章的内容融为一体, 产生了共鸣,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在我国古代教学中, 几乎是唯一的方法。清代的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他人之文, 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去如泉涌, 滔滔不绝。”说明只有多读, 才能善写。
五、朗诵, 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 而语感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 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 极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语文模式的内化。读书时就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 便能积累词汇, 熟悉句型, 洗练语言, 规范口语, 能正确培养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不仅如此, 还利于书面表达能力, 因为“读”是前提, 是接受信息, 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如果没有信息, 处理新信息就无以谈起。如果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 便能招之即来, 呼之欲出。古人所说“劳于读书, 逸与作文”, 正源于此。
六、朗诵, 能加强记忆, 有益于健康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 是人类贮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 能增强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和丰富想象, 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通过音、韵、调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 并使之牢牢印入人的大脑之中。总之, 朗诵可以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协调活动, 增强记忆, 加强健康。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书声, 使语文的教和学, 变得有声有色, 生动活泼, 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武器。
2.母亲的诗朗诵 篇二
关键词:朗诵艺术;人民万岁;经典塑造
前些日子,我被深圳市教育局和市语委办选上,代表深圳市参加全国“中华颂”经典诗文大赛广东省赛区的选拔。承当这样大的比赛,面对大家志在必得的期待,我心里真的没有底。
一个朗诵者心里都明白,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自己,自己也不可能朗诵好所有作品。根据自己的现有情况和特点,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这才是上上之策。很巧的是,当时有老师向我推荐了王怀让的现代诗《人民万岁》,我做了研读,觉得确实是好诗。在搜索相关视频和资料时发现,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张家声老师,很多年前就演绎过此作品,而且获得巨大成功,夺得满堂彩。那如果我再去朗诵,会不会有邯郸学步,西施效颦之效果呢。我还是有点想放弃,另辟蹊径。这时,著名表演艺术家蔡印时老师给了我莫大鼓励。提议我坚持用我的方式演绎这首诗,一定会有自己独到之处,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蔡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做了细致的策划、设计和准备。比赛那天,我身着毛泽东主席穿过的那款灰色中山装,迈着沉稳的步伐上台,当我的一句湖南口音的“人民万岁”喊出来,配以经典的主席挥手动作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场上顿时想起了雷鸣般掌声,久久没有平息。
我获得了成功,夺得广东省“中华颂”经典诗文大赛诗歌组的特等奖。后来我又带着这个作品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语文教师经典诵读大赛,又喜获特等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简直就成了明星,常常被邀请为大家演绎一段《人民万岁》,我成了深圳朗诵《人民万岁》的专业户,《人民万岁》也成了我朗诵的代表作。
回顾我朗诵《人民万岁》所取得的成功,客观评价,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的结果。说有偶然的巧合,那就是因为我曾演出话剧扮演过毛泽东,身高、肥胖、长相包括举手投足有那么几分形神相似。湖南话我也努力学准了这么几句。对文本的画面再现起到了一定的增色作用。而这一点却是其他的优秀朗诵者所不一定能达到的,即便有些演员更形似毛泽东,但朗诵的水平又不见得好,或没有这样的机会演绎此作品而已。而我在这样的时机选对了《人民万岁》作为自己的参赛作品,不能不说对于我也是件十分幸运的事。若说获得成功也是一个必然结果,我也有很多体会和经验觉得可以与大家分享。
一、用心做好文本功课
《人民万岁》是著名诗人王怀让最经典的代表诗作。全诗共有6小节,723个字,朗诵用时5分15秒,前4小节从不同角度以相似的格律描写毛泽东同志走上天安门城楼高呼人民万岁。后两小节是全诗的高潮,是总结与升华。全诗激情饱满,磅礴大气,非一般朗诵者所能驾驭。在网络上可以参看到很多名家对《人民万岁》的朗诵演绎视频,尤以张家声老师的最多,也最有水平。家声老师曾说《人民万岁》是他百读不厌的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因此我也重点研究學习家声老师的朗诵视频,汲取其中很多觉得自己可以驾驭和认可的表达技巧和方式方法。另外,我还比较性研看了徐涛老师、宏军老师的《人民万岁》朗诵视频,以及古月老师扮演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那节影视片段等等。一点点揣摩,一句句试着朗诵,体会用哪种方式更好。哪里借鉴名家,哪里自己揣度设计。渐渐地有我自己特色的《人民万岁》朗诵就被立了起来。
二、根据需求做出取舍
很多比赛,对作品的长度或比赛时间都有所限制,这次比赛要求朗诵的作品控制在4分钟。这样只有对《人民万岁》这首诗进行一定的删减。删减的原则,我遵循既不破坏诗的完整,又不能减淡诗的韵味这两点。多遍研读后发现1至4小节结构相近,内容相仿,可以从这里着手想办法。最后决定就从这四小节上开刀了。经过反复斟酌和试读,最后决定忽略3、4小节最为适宜。于是就把原作做了剪接,试着朗读,用时刚刚合适。
三、选择合适背景音乐
一个优秀的朗诵作品,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对作品的演绎一定会起到强烈的渲染作用和锦上添花的功效。首先,音乐最好是完整的,长短正好,适合诗的意境和主题,不会冲击朗诵人声,干扰朗诵的表达。更主要的是音乐的起承转合能与诗文相匹配。《人民万岁》诗朗诵的配乐,名家们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偏重。这时,市语委办的朗诵名家李弼老师向我推荐了歌曲《红旗颂》的伴奏音乐。我反复听合,真是兴奋不已。开头的磅礴引入,承接的娓娓道来,转而高潮次高潮,以及结尾的一气呵成,再加上旋律还不是耳熟能详先入为主的那类。4分10秒钟,稍加调整就与我删减后的《人民万岁》达到了珠联璧合。
四、巧妙的设计与布局
熟悉了要朗诵的作品之后,就要做好充分的表演设计。参考朗诵名家的现场表演视频是必要的,若能创新出自己的特色当然更可贵。全诗的情绪是富于变化的,有平铺直叙,有高亢激昂,有赞扬也有缅怀。情感变化循序渐进中还有穿插交替。我把每一句都标记清楚。而《人民万岁》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相同语句过多,如何表现出各自不同来是要用心考虑的。被缩减过的诗文,开头两节和结尾都有主席走上天安门城楼高呼“人民万岁”,对此我事先就有设计,那就是用湖南口音,模仿主席的高呼。然而我感觉有的朗诵者把所有的高呼都这样处理了,效果并不见得很好。我就设计成第一节和最后结尾使用这种方式,再配以主席的经典挥手动作。开始先声夺人震撼亮,最后再缅怀中将此声音推送给听众以创造余音响彻回荡的效果。经过反复尝试,老师们试听感觉还都说这样好。
五、用好语言技能技巧
一个优秀的朗诵者,根据不同作品巧妙运用朗诵技能与技巧是一个智慧。朗诵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他能否将作品与自己朗诵处理创作以及听者感知规律巧妙统一,也就是知音和共鸣。一个好的朗诵,在技巧上有了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处理和变化,就会令听者感受到语言的起伏、变化,就会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悦耳也悦心。对朗诵《人民万岁》的技巧整体设计,我从舒缓匀速开始,根据叙述情节有张有弛,逐渐向快、高推进,并在高呼人民万岁前做较长停顿,便于诵读者角色转换和制造听者心理空白期。高呼“人民万岁”小高潮过去之后,进行减缓恢复期处理,也为后面的次高潮准备,随着诗文内容排比反复句进行快速、流畅、激昂的方式表现,之后在“呼人民万岁的人—他死了。”一句进行哀伤、怀念语言表达,语速也处理得尽量缓慢。同时也为“他的思想却可以万岁万万岁,人民万岁—”这一高潮做前期的酝酿,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春雷前的宁静。从而更加突出了最后结尾高呼的力度与震撼,契合诗文情感遵循了听者情感接受的规律,显然会使诗文、诵者与听者三方产生强烈共鸣。
就这样,经过我的研读、选择、揣度、尝试、与反复练习,一个乔翠阳版本的《人民万岁》朗诵就被创作出来。也很幸运地取得了成功。从事了这么多年的诗文诵读教学,朗诵表演,觉得自己确实有很多想总结和分享的东西。真正写成文字想发表倒是头一遭。之所以想说说,也是因为自己的朗诵演绎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才想从此谈开去。希望此文能给广大热爱朗诵艺术的朋友以启发和借鉴,若能有此价值,本人也将不胜荣幸。
3.有关母亲的诗朗诵2篇 篇三
思想里有太多的放纵
我的思念
也成了泡沫和语言碎片
那些所有对家乡的记忆
也成了一道道沟坎
我只有强行和思想上路
并把潮水似的亲情
和群山一起喝下缄默
笑容里凝结透明的液体
风儿挂在耳边
可以听到花瓣打开的声音
在上面附上我思念的纸笺
用青翠的笔调
写满相思和春天初始的问候
有关母亲的诗朗诵(2):
呵,母亲
作者: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4.诗朗诵歌颂母亲 篇四
甲:这是上苍给您崇尚的荣誉 乙:这是上苍赋予您神圣的使命 甲:您,从此有了一份责任牵挂 乙:儿行千里母担忧 甲:无论是狂风暴雨 乙:无论儿到天涯海角
甲:这份亲挂将伴随到您生命的最后时刻
乙:母亲,或许您其貌不扬,但您在儿女心中永远最美丽
甲:母亲,或许您最平凡,一生忧忧碌碌,但您在儿女心中永远最伟大 乙:是您十月怀胎,历尽艰难 甲:是您赋予儿女的生命
乙:是您领儿女迈开生命的第一步 甲: 儿女开口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您 合:母亲
乙: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甲: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是您伴儿女度过 乙:有多少青春岁月都在儿女身边流失 甲:弹指一挥间,儿女长大了 乙:母亲,您老了
甲:无情的岁月染白了您的双鬓 乙:满脸的皱纹刻满您昨日的功绩 甲:您经常抚摸着儿女的头,叹说:“哎,让你们把娘催老了” 乙:可您脸上却堆满幸福的微笑,眼里闪烁着喜悦的泪光 甲:有多少母亲还住在低矮的茅草屋 乙:有多少儿女竟住在高楼大厦 甲:或许有些儿女过意不去
乙:但您总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甲:这,就是母爱,最无私的爱 乙:这,就是母爱,最伟大的爱 甲:这,就是母爱,最高尚的爱 乙:这,就是母爱,最纯洁的爱 甲:把母爱写进高山 乙:把母爱写进河流 甲:把母爱写进蓝天 乙:把母爱写进大海 甲:让高山歌颂母爱 乙:让河流传递母爱 甲:让蓝天证明母爱 乙:让海风传播母爱
5.朗诵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五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 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 即背诵。朗诵, 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 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歌唱语言是指歌唱中所使用的语言, 具备有声语言的一切特性, 但它又有别于日常的会话语言。
在我国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中, 朗诵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歌唱语言训练的主要手段, 而且效果很显著。一方面是因为朗诵与歌唱的艺术表现都要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另一方面, 舞台的朗诵艺术在发声方法、气息的运用、共鸣效果上都与歌唱存在很多的相同之处。
在我国传统唱论中, 有不少关于字、声、腔的论述都是从口语、朗诵的基点来谈论歌唱的。如:“曲有三绝, 字清为一绝” (明·魏良辅《曲律》) ;“若字不清, 则音调虽和, 而动人不易” (清·徐大椿《乐府传声》) 等。在国外的声乐理论中也不乏专业的论述: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经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提出“歌唱者读字比起歌唱者的声音更为重要, 在歌唱中扎实的读字是正确发声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读字技巧, 任何嗓音都不能算是一件真正良好的乐器” (奥斯汀《歌曲与语言》) 。
可见, 在歌唱中, “字正腔圆”很重要。字不正, 音必定不好听。不好听不仅在于歌中唱词的意义使人难以分辨, 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字误、语病, “不正”的歌唱之声会频频刺耳。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了朗诵在歌唱语言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 歌唱者在歌唱学习中要加强朗诵的训练。
二、朗诵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 朗诵有利于歌词语音的规范。
歌唱和朗诵的语音要求都是很高的。但歌唱时有旋律的配合, 有些人的语音问题往往就被掩饰了。如果咬字、吐字要在歌唱时矫正就显得比较难, 因此, 朗诵训练中发音吐字的练习会在规范语音上起到重要作用。
(二)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味歌词的情感。
歌唱和朗诵都是以情感表现为主的艺术。朗诵歌词时, 首先就要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然后, 再从其他方面入手进行有感情的表现。这一过程是一个熟悉升华作品的阶段。学习者歌唱时再加上音乐的基调旋律对歌词的思想情感进一步的烘托、渲染, 一定会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朗诵有利于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歌唱和朗诵的技巧训练都是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一个过程。朗诵可以让学习者抛弃口语中一切偶然的、暂时的、变化不定的、发音不正的现象。将朗诵技巧训练融入到歌唱表演中可以帮助歌唱者处理歌唱作品, 而掌握这种技巧可以使内容和形式、体验与表现、感情与技巧、目的与方法融会贯通、和谐一致,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大大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三、歌词朗诵的要点
(一) 分析、理解歌词。
歌词的感情凝练, 语言精美, 意境高远, 表现灵动。因此, 需要朗诵者表层把握和深层驾驭;深入理解作品, 主动调节、整合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在词语的准确度、感情抒发度、语言疏密度、声音起伏度等方面下功夫。歌唱语言的表达是通过歌词和旋律传递给听众的, 在实际的训练中, 我们应当注意各种语言的区分。如, 我国的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分, 还有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及外语的区分。在歌唱中准确、规范、熟练地表现所唱不同语言的歌词是很重要的。了解各种语言的发音特点, 养成良好的语言读音习惯, 对于歌唱语言发音的准确、清晰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二) 朗诵歌词。
从文本出发, 熟练体味每句诗句的语气、每首歌词的韵律是很重要的。朗诵歌词应从重点、基调、语气、韵律四个方面入手。重点就是把一句一行一段一节一章一篇的精神实质、感情凝聚、意向趋势、艺术分寸都给以展示和点染。基调是全篇总体的思想情感运动显露出来的色彩和分量。色彩的总体表现是朗诵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感情。分量的总体表现是态度的轻重程度和感情的浓淡程度。基调的声音表现主要体现在明暗、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语气就是语言和气息的浑然一体, 它以语句为基础, 字字珠玑、语语中的、句句贴切。韵律就是诗歌的体态, 它有力地抒发激情, 恰当地凸显美感, 在文本框架美的基础上赋予听觉上悦耳动听的音乐美。由于声、韵、调的变化, 平仄、韵脚的规则, 共同营造了作品韵律的悠远高扬, 规律的错落有致, 鲜明的节拍乐感, 鲜活的词语张力。
6.“朗诵”里的学问 篇六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教你朗诵诗文并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书。作者有意淡化了理论色彩,而着重于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着重于具体朗诵篇目的指导。以下就本书的重点内容简略地谈一谈。
关于朗诵的方法。开篇“朗诵基础”一章,讲的是“发声方法”“共鸣控制”“吐字归因”,教朗诵者掌握呼吸、发声、共鸣、吐字方法,使声音呈现出强弱、高低、刚柔、明暗、虚实的变化,以适应作品朗诵的需要。这些是朗诵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后,针对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演讲词朗诵”一节,以林肯的经典演说词《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理解稿件、技巧运用、根据文体特点选用表达方式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演讲词的朗诵方法。这种分析细致、到位,使人_看就明白。
关于朗诵的技巧。专辟“朗诵表达技巧”一章,说的是更具体的朗诵技巧,比如运用“重音”“停连”“语调”“节奏”“模拟”“颤音”等等。难得的是,这些指导并不空泛,而是具体、可感。其中“语调”一部分,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为例,以二维坐标图的形式,剖析了五种基本的语势形态。“诗句‘夕阳无限好’,‘夕阳’从中间3度起,‘无’字到达5度,处于波峰的位置,‘好’字再降下来,整个句子的语势呈中间高,句头、句尾略低的波峰形态”,此为一例。通过图文对照,读者—下就明白了这句诗该以何种语调起势,之后又如何变化,如何根据文字及其蕴含的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这样细致又形象的指导,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但朗诵与朗读不同,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方法与技巧,所以本书还讲到了体态语。这部分概括地说,是指导朗诵者根据朗诵场合、自身气质、朗诵内容选用恰当的服饰,采取适宜的站姿、行姿、手势动作,辅以适当的表情,传达自身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增强朗诵效果。这部分同样注意结合朗诵实例进行分析。如“面部表情”运用以散文《听潮》中的句子——“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为例,作了如下分析:“这段话是在大海咆哮的语境下说的,朗诵时可以根据内容来调整表情;有战鼓、金锣敲响时惊喜和振奋的表情,有呐喊、叫号时凄厉的表情……最后朗诵到‘混战’起来时,眼睛微闭,眉头紧蹙,面部紧张,以示声音的混乱与场面的嘈杂。”这种准确的分析相信正是本书的读者们急需的。
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大量适宜朗诵的篇目。有古诗、现代诗,也有古文、白话散文、寓言、话剧对白等等,各种文体皆备。对于《再别康桥》《海燕》这样的经典篇目,均有数百至数千言的朗诵指导;其他篇目,也有简练的朗诵提示。这对于朗诵初学者是极为有用的。
7.感恩母亲的朗诵稿 篇七
母亲
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虽然我从来不满意好孩子的身份
为了你美丽的`眼泪和微笑
我克制了我的坏
做了你一生痛不欲生的骄傲
(二)
母亲
我只想永远这样观望你
就让思念
成为我们之间
唯一的距离和牵系
我不想重又回到你那里
但是让我确定
你会和我一样坚定不移
如果有什么
真正分得开我和你
母亲,那绝不可能
有一根绳索
早已捆缚了天南地北
也颠扑不散的我们的心
(三)
我用自己的成长
夺走了你的年轻
真是对不起,母亲
在我渐渐挺拔的身体旁
我何曾预料
正匍匐着那样弱小的你
(四)
母亲
是你使我从污秽成为纯净
戴七色花瓣的奖章
插无数面小红旗
在五岁的那年
做了演剧院里最光彩的明星
(五)
母亲
你让我从丑陋变得美丽
梳两条扎红绸花的辫子
穿色彩斑斓、清清爽爽的毛衣
平淡的五官因为爱而充满自信
在小朋友身边
成为一颗最朴素却亮丽的星
(六)
母亲,真是抱歉
后来我被判了你的爱
你的善意
我瞒着你剪掉了长发
剪掉了你苦心经营的希冀
永远脱下了群袂飘飘的倩影
从此混迹于男孩子的行列
在那里,成了你不曾有过
也从来不想要有的儿子
(七)
母亲,你是我的
无处不在和无迹可寻
我的起源和皈依
我的爱恨交织和感激不尽
我的懦弱、我的坚强
我的幸福和我的忧伤
母亲,你是唯一一个
允许我不长大的人
唯一一个迫使我长不大的人
你给我纵容与担当
责备和袒护
你把完全不同的生命
投影在我的全部身心
你给我光
同时覆盖了灯罩
母亲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相似
却又如此这般的陌生
(八)
这碎裂的字字句句
因你而起
却不为你所体认
母亲
你成了这个世界上
最读不懂自己作品的那个人
(九)
我爱你
所以我也无从解释
在漏洞百出的理论上
我的聪明才智
只能堆积出你的伤心
(十)
白天被慢慢烧焦
在它冒着烟的地方
母亲正从灶火中抬起头来
凌乱的头发间有柴草装点
她的目光,飘来
一阵阵谷物香甜的味道
我饿了,妈妈
8.母亲河的朗诵稿子 篇八
河水从地图上流出来
一路收留所有的“狭隘”、“陡峭”和“湍急”
流经我的笔下,已疲惫不堪
她多想歇一歇,至少不能黄浊着身体
去拜会那辽阔的深蓝
我时常一个人徘徊在深秋的河边
去捡拾她从远方捎来的思念
一些树叶飘零在河面,迟迟不肯离去
成了她皮肤上的斑点
她曾是多么年轻俊美的少女
到这里,已是饱经沧桑的风烛残年
而另一些树叶则悬挂在即将干枯的枝条上
在风中颤抖,再也无法承载岁月的流光溢彩
她听不到季节对她的呼唤
9.父亲的唱歌朗诵养生经 篇九
父亲从小就爱好唱歌和朗诵,参军的时候又分在文艺班,经常去演出。后来转业了,唱歌和朗诵这两大爱好却从未放弃。
父亲说唱歌和朗诵对降低血脂、延缓动脉硬化和组织脏器衰老都有好处。唱歌和朗诵与练气功异曲同工。唱歌以呼吸系统的作用为主,气体吐纳的节律、深浅和粗细随人的情感和意念而变化,氧气的利用率可大大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肌体的需要。唱歌时,声带有规律地振动、发声,可使胸腔、腹腔的脏器产生共振。脏器的轻振细颤可活跃微循环,促进组织间液体的流动,激发实质细胞的生物活性,增强其功能。唱歌和朗诵还能缓解压力,宣泄心中的怨恨和懊丧,从而调整情感。对于离退休的人来说,歌曲和朗诵是已逝光阴的符号,令人回忆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使幸福感油然而生。高歌和朗诵还能益智健脑,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力也日渐衰退,多唱歌和朗诵可以延缓大脑衰老,锻炼人的记忆力。
10.朗诵教学是语文教师的法宝 篇十
可见,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对朗读、背诵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新课标所说的朗读、诵读、阅读、背诵和我们所说的朗诵是否一致?它们有何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如下:朗读,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诵读,即读出声音来;阅读,即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背诵,即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朗诵,即大声地诵读诗歌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比较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把文章读出声来。朗诵是读的最高层次,不仅要求读文章时要清晰响亮,而且要求读出作品的感情,并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语文新课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要充分重视和加强语文的朗诵教学,加强朗诵训练,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
首先,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加强朗诵训练,那么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背诵、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若能进行一番绘声绘色的朗诵,则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优美的乐章,感到语言是一种美的体验,一种艺术的享受,体验到语文课的乐趣,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程要求诵读吟咏的都是千古美文,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在吟诵鉴赏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会时时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如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我们感受着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热情;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我们品味到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凌云之志。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诵读它们,使学生心潮澎湃,为祖国有着这样的文化而骄傲不已。
最后,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被选入教材的文章,特别是诗歌和散文,都是我们进行朗诵的好材料。反复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与领悟,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如何把朗诵训练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呢?我结合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程序。
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先请学生听录音、看视频,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导入新课,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时,我认真准备,用多媒体展示与文章内容意境相同的印度舞蹈画面和音乐,使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悦耳的歌曲,如身临其境,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学习。在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光未然的《黄河颂》时,先网上精选并下载名家的经典配乐朗诵视频,课前播放给学生观赏,在优美的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生动地领略到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魅力。
2. 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示范朗诵能拉近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优美的语境中,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走进美妙的文学殿堂。
3. 学生自由诵读。
在教学中,我主张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形成独立的认知能力,自主探究和感悟作品内涵,培养自我质疑解疑的能力,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4. 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1)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适合朗诵的作品一般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便于不同地区的人理解接受,才能使朗诵优美动听。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要求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感情基调做适当介绍。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后,对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象征意义和感情基调适当作综合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才更有利于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3)指导学生掌握朗诵技巧。
朗诵文章要有极强的感染力,就要处理好朗诵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如朗诵《木兰诗》时,第一小节写木兰织布叹息,语气要和缓,第二小节写木兰代父从军,语调要坚决有力。第三小节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感情要热烈紧张。第四小节概写木兰十年征战,节奏最快,以渲染战争的激烈气氛。第五小节语速放慢,表现木兰回家的轻松喜悦。末句要轻读,为高潮蓄势;第六小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众人的惊奇。
(4)指导学生借助想象,整体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应该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才会深入理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从整体上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如在教学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由11组意象组成,其中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语句,只有进行反复诵读,在声音、景象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才能感悟出作者的羁旅漂泊之感。
5. 进行课堂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朗诵活动。
初中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时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朗诵活动。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我用心查找适合学生配乐朗诵的三峡风景视频、背景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诵,在朗诵中加深理解、体验和感悟。又如教《陋室铭》时,根据文义,按照文章思路,我特意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在配乐朗诵时,把握了作者的思路,把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表现了出来。
此外,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诵表演等,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逐一安排各种角色, 引导他们在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基础上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如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我特意安排两三位学生扮演李白,进行表演比赛,活跃课堂气氛。在表演中,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更好地领悟诗歌荡气回肠的意境美和诗人抑郁愁苦之情,达到情感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背诵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朗诵的重要性, 加强朗诵教学, 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养成热爱朗诵的习惯, 培养学生朗诵诗文的能力。这是新时期教师实践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语文教材1-4册.
[2]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3]王明蓉.浅谈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 2008.10.
[4]肖明珠.朗诵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010.7.28.
[5]刘仁禧.浅谈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 2013.1.23.
[6]谢春芳.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2011.8.8.
11.关于感恩母亲的励志诗歌朗诵 篇十一
钟白水
总会发觉
离家越远
来自家乡的呼唤便越淡
迷离间
会有母亲断续的叨念
电话那头的她
总在说:
“................
菜园里早春撒下的南瓜开花了
枝枝蔓蔓
一大片
庭院里去年栽下的杏树结果了
又大又红
十多个
后山上多年野生的山核桃熟了
一簇一簇
落了满地
.................”
却丝毫不提她对儿子的思念
只是一味地埋怨:
“种下的太多了,一个人总是吃不完”
但
第二年
还是那片熟悉的土地
12.文学作品朗诵中意蕴表达的实现 篇十二
一、意蕴的内涵
所谓意蕴, 是指作品的深层内涵, 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所透射出来的深层内涵, 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两层内容。审美意蕴。文学作品的逻辑构造、遣词造句、形象塑造、情境描绘等都会带给欣赏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但这还不是审美意蕴的全部内容, 这一系列可以引起美感享受的成分只是审美意蕴的形式层面。当形式充分触发欣赏者的内心情感, 并引起共鸣, 带来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之后, 随之而来的是对心灵的平复和对灵魂的洗涤, 这时文学作品的全部审美意蕴才真正散发出来。智性意蕴。在深层的情感体验过后, 作品又会进一步激发欣赏者对人生、社会、宇宙等的哲学性思考, 思想得以彰显, 对文学作品的剖析达到智性层面, 实现了对文学作品本质内涵的挖掘。因此, 文学作品意蕴的真正内涵是对哲学光芒的追求。只有当作品实现对欣赏者理性和智慧的启发时, 一切的情感体验才有了意义。当意蕴挖掘达到智性层面之后, 审美才达到了最高境界。
二、文学作品朗诵的三重境界
文学作品的鉴赏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全文是这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通过语言层面的鉴赏, 对文学作品语言所表达的逻辑内涵进行解析和认知, 可以了解到, 诗人描绘了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的场景与感受, 即少年时在歌楼上听雨, 在红烛的光芒中, 罗帐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而壮年时在客船上听雨, 周围的环境是“江阔云低”“断雁”“西风”;老年听雨在僧庐下, 不再关注环境的变化, 而是任凭雨水滴答。
意象层面的鉴赏, 是对语言所描绘的人、事、物、境的深层剖析, 赋予这一切情感。“红烛昏罗帐”中一个“昏”字将少时享乐的歌楼上的靡靡之音、暧昧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断雁叫西风”中“断雁”和“西风”两个意象通过一个“叫”字连接起来, 带来的则是孤寂、凄清的情感体验;“鬓已星星也”通过鬓角发色的变化这一简单意象道尽了人世沧桑;而一个“任”字又展现了豁然开朗, 超然脱俗的心境。
意蕴层面的鉴赏则是对全文深层剖析基础上的理性升华。通过对表层语意的理解和对深层情感的体验, 得到哲学的启示。用“听雨”这一行为, 将三个不同的人生节点串联起来, 活动场所的变迁和心境的变化, 勾画了一副宏大的人生场景, 感叹岁月易, 感慨人生无常, 最终将人生的真谛寓于虚无。
与文学作品鉴赏的三个层面相对应的, 文学作品的表达也可分为三重境界:文学作品的逻辑表达、情感表达和意蕴表达。
文学作品的逻辑表达是对作品语意和逻辑内涵的表达。在分析作品过程中, 通过情景再现, 挖掘内在语, 寻找对象感等方式, 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深层语意和逻辑内涵, 如“这些石刻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在倾听水声, 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通过情景再现, 可以在脑海中塑造石刻狮子的不同形象, 触发不同感受, 或温馨, 或俏皮, 或宁静等, 从而实现了内在语的挖掘。表达时通过强调重音“母子”“交头接耳”“倾听”等词汇生动刻画狮子的不同情态;通过运用“停连”的技巧:“这些石刻狮子 (停顿) , 有的母子相抱, (连接) 有的交头接耳, (连接) 有的像在倾听水声 (停顿) , 千态万状, (连接) 惟妙惟肖。”表现“总—分—总”的逻辑关系。逻辑表达是文学作品有声语言表达的第一层境界, 也是最浅层的境界。仅仅实现清晰的语言表达, 只能起到初步的信息传达作用, 甚至不能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还需进行深层挖掘。
情感表达是文学作品朗诵的第二重境界。在准确理解语意的基础上, 朗诵者通过对意象的感受, 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 引发情感共鸣, 成功地将作品所表现的内在情感转化为真实的自我情感, 并不断积聚深化至不吐不快的地步, 再结合逻辑表达阶段对外在语言表达技巧的规划, 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天涯”这些带有落寞与衰颓情绪的意象的感悟, 联系自己漂泊他乡的人生经验, 朗诵者内心的思乡之情, 与对流浪人生的感慨被触发。朗诵者的真实情感一旦被触发, 便可将自身情感融入文学作品, 借他人之词表我之情。因而, 文学作品朗诵中便充满了浓浓的情感, 让人印象深刻。情感表达阶段仅仅实现了朗诵者的情感表达, 却不能实现对受众的感召与启发。朗诵如果停留在这一阶段, 未免有些孤芳自赏的意味。
深层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的表达是建立在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高超的思想水平基础上的。它摆脱了小我, 不再纠结于自我情绪的困境中, 而是将目光放远整个人生和社会, 其直接目的便是实现精神的传承和思想的启发。《沁园春·雪》鼓励人们自信地奋进, 开拓新境界;《青衣》教人们如何看待名利与事业;《希尔斯堡》展现了人性的光芒;《大漠敦煌》抒发历史沧桑。意蕴表达也因而成为文学作品朗诵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意蕴表达的实现
意蕴表达虽为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 但其实现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意蕴表达的基础有两方面:一方面, 朗诵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素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另一方面, 朗诵者应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首先,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素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理解文学作品, 实现深层感悟的必要条件。李商隐一首《无题》写得隐晦、巧妙: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李商隐的人生际遇和他所处的时代风气没有一定了解, 不可能理解, 对宴会欢聚、眉目传情的生动描绘背后, 对人生不如意的真正感慨。同样, 没有走过人世沧桑的人, 不能体会“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悲怆。没有深刻的思想素质, 更不能领悟《百年孤独》这鸿篇巨制传递的哲学光芒。朴素的情感人人都有, 只有精神才最珍贵, 而文学作品朗诵正是要传承珍贵的精神。因此, 朗诵者实现意蕴表达的前提是, 培养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丰富人生积累。
其次, 语言表达技巧是情感与思想传递的途径。无论是情感还是思想, 要实现其价值, 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出去。有声语言表达是传播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民族精神、人生哲学等载体之一。但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所说非所想并非少数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所说非所想的现象, 是因为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不恰切。文学作品朗诵中, 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不少朗诵者有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 明明内心情感浓烈, 表达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因为缺乏有效的表达技巧。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如果用明亮的实声表现, 就不能恰切地表达诗的忧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需要浑厚有力、激昂书展的声音形式, 否则表现不出句子的力量。
意蕴表达是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 它以逻辑表达和情感表达为基础, 进而进行深层感悟。对文学作品朗诵意蕴表达的追求, 要求朗诵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素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语言表达技巧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情感与思想是语言的灵魂, 两者相互影响, 在文学作品朗诵中浑然一体。对于意蕴表达而言, 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 当两者都达到至高境界时, 文学作品朗诵的意蕴表达得以实现, 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触手可及。
摘要:与文学作品鉴赏的三个层面相对应的, 文学作品的表达也可分为三重境界:文学作品的逻辑表达、情感表达和意蕴表达。意蕴表达是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 它以逻辑表达和情感表达为基础, 进而进行深层感悟。文学作品朗诵从逻辑到情感, 再到意蕴实现三度跨越, 最终通过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与表达, 实现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朗诵,意蕴表达,境界
参考文献
[1]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3.母亲的诗朗诵 篇十三
具体负责“朗诵会”运营的北京陈铎艺术创作室陈雷介绍说:“这是一个中国朗诵艺术互联网传播平台。‘朗诵会’既承担着维护传统文学的重担,也面临着时代创新的挑战。除了7位发起人,田华、林中华、雅坤、石维坚、张筠英、唐国强、宋春丽、朱琳、薛飞、董浩、冯福生、杜宁林、温玉娟、于丹、许戈辉、刘纪宏、任志宏、徐涛、李立宏、杨柳、臧金生、周宇、王梁、凯丽、张秋歌、孙悦斌、赵普、王凯、刘欣等50余位朗诵、表演、主持、播音、文化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名家也将参与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中。”
因为“公益”,因为“朗诵”,更因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责任,轻易不露面、绝迹于商演、拥有海量粉丝的老中青三代大腕齐聚一堂。乔榛老师拄着手杖从上海风尘仆仆赶来,无论是上台表演还是下场休息,陈雷都跑步上前,小心搀扶;方明的老伴当天正逢生日,但晚上九点半离开会场、上车前,大家才知道,后座上的蛋糕已经等待了五六个小时,因为这是难得的朗诵界的大聚会,她不想影响大家,儿子刚从央视体育频道下节目就急忙赶来,一家人在“朗诵会”的背板前照了一张又一张,难得的盛会,难得的全家福,“我们一家人一年都难得照一张合影,借着今天这个‘大全家福’,我们也来个‘小全家福’。”老人乐得合不拢嘴;大师、前辈在座,中生代朗诵大家任志宏、李立宏、薛飞等人认真准备、争着上台,因“舌尖上的中国”而火爆一时的李立宏,紧张得忘了词儿,任志宏朗诵的《哈姆雷特》经典台词,令行动不便的乔榛老师起身为他喝彩,说孙道临老师当年就是这么配的,宋春丽说嗓子不好,要求全场“肃静”,听她朗诵毛主席诗词《答李淑一》,激情处仿佛“银瓶乍破水浆进”,颇有些技惊四座……
“朗诵会”创办人曹灿、殷之光、陈铎、方明、虹云更是拿出绝活,尽显大师风范。作为发起人,年逾古稀的陈铎老师主持、串场、表演,忙前忙后,拿出了自己当年在央视“七十二行一肩挑”的劲头。活动结束后,陈铎与每一位义务加班的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者挥手、合影,道一声辛苦……
14.关于母亲的朗诵会诗词 篇十四
在阳光正好的七月
在栀子花开的季节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花在枝头 鸟在枝头
天空有五色的云霞
大地开满了鲜花
我准备好了誓言
要在月亮升起的时候
说给你听
风在笑我 飞萤也在笑我
它们不懂 我的眼里
为何有那么多的羞涩
我用树叶做了书签
上面写了你的名字
我没有告诉你
其实 我在云彩中
在溪水里
在花瓣上
在向阳的山坡
在寂寥的星空
都已写满了你的名字
我不说爱你
我只想告诉你
我走遍万水千山
都是为了找你
我经历过的所有磨难
都是为了给你一个最好的自己
我从遥远的时间那端走来
我储藏了一生的柔情
也都是为了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你
我以为我是一只鸟
孤单地在天空飞翔
当我看见清澈的溪水里
倒映着另一只鸟的眼睛
我欣喜地笑了
我用我的羽毛
轻轻地碰触水面
你心底的快乐
便融入了我的眼里
我以爱的名义
沉溺于相逢喜悦
我以爱的名义
驻扎在你的心里
我和你一起笑
一起在阳光下打闹
一起看月亮升起
一起在夜里等待黎明
阳光、水、和粮食
让生活得以延续
而你 让我看见了
生命开花的美丽
我以爱的名义向你靠近
在阳光正好的七月
15.关于母亲的朗诵诗歌 篇十五
没有了母亲的孩子,恰似断线的风筝,飘来荡去,没有了方向。那你知道哪些关于母亲的朗诵诗歌?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母亲的朗诵诗歌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母亲的朗诵诗歌一
那场凶恶的暴雨在吞噬母亲的稻田
母亲用麦秸,包谷杆,石头和弱小的身体
去堵住洪水和泥石凶猛的血口
母亲哪里是猛兽的对手
洪水将母亲打翻在田里
一个翻身,母亲敏捷的爬了起来
扯掉头上的斗笠和身上的梭衣
将蓬乱的头发随便往后一撸
弯下腰,将瘦小的双手插进泥沙里
一捧又一捧,一捧又一捧……
将泥沙甩到田外
暴风雨实在猛烈
田里的泥沙越来越多
一点一点的吞噬田里的秧苗
母亲还在那里做着无用功
汗水和眼泪滴落在田里
被泥沙吞没
关于母亲的朗诵诗歌二
那是怎样一种
血浓于水的柔情
思念从四川
蔓延到神州大地
我踏破铁鞋
只为寻找你
我亲爱的母亲
世间每一粒尘土
每一颗顽石
都夹杂着我的气息
我从山里追寻到海边
我曾问过风
我曾问过云
二十年
峥嵘的岁月
多少孩子还依偎在 母亲的怀抱
我早已踏遍神州
你该为我而骄傲吧
我亲爱的母亲
当初你为何离家
我亲爱的母亲
假如时光倒流
你是否仍舍得扔下
那双可怜的父子
再背负抛夫弃子的恶名
关于母亲的朗诵诗歌三
母亲是我的仙师
她最早告诉了我 我的家来自遥远的天际
母亲是我的大地
她养育了我
我的根连着世代的黄土魂
母亲是我的天堂
她锤炼了我
我的路走在她心怀的梦想
母亲
其实是一位普通的庄稼人
她没有上过学也不认识字
她把最朴素的道理
装进了我的皮囊
做一位头顶神灵的黄土人
16.母亲的诗朗诵 篇十六
《大海啊故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小溪·江河·大海》中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在80年代中后期是非常流行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却是很陌生。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它接受它呢?
上课前,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播放了一个有关海边风光的短片:随着一阵阵的海风吹拂, 海浪轻轻地拍打着岩石, 夕阳、海浪、海鸟、沙滩一组组优美动人的画面。这些画面令人心旷神怡、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也勾起了学生对大海的无限向往。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去过海边吗?你喜欢大海吗?为什么?”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喜欢大海, 有的说喜欢听海鸥的叫声……我说:“我也喜欢大海, 喜欢大海的宽广, 喜欢大海的……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朗诵一首有关大海的诗, 好吗?”在学生的掌声中我轻轻打开《大海啊故乡》的音乐, 随着旋律的流淌我朗诵起歌词来:小时候, 妈妈对我讲, 大海就是我故乡, 海边出生海里成长……从学生的眼神里我明白我们之间已经产生了共鸣, 这是一种心灵间的沟通, 我和学生都被这一时刻所感动。文学与音乐这两种姊妹艺术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咱们一起来朗诵吧!”在我的号召下学生已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随音乐抒发起来!
歌曲的旋律并不难学, 很快学生能够哼唱出来。但在学生唱歌词的时候一些在歌唱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又一次暴露了出来:多数同学唱歌没有气息支持, 歌词吐音含糊不清……“候”发成了“喝”所有的“啊、妈、乡”等开口音都吐音不完整, 在演唱高音区时捏着嗓子尖叫, 有的干脆低八度演唱。这样能够表现出歌曲意境来吗?我很着急, 这可怎么办?我立刻让学生停下来并对学生说:“同学们学唱的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中国广播少年合唱团演唱的《大海啊故乡》比较一下和刚才同学们的‘周杰伦唱法’哪一种演唱方法更合适?”学生听到“周杰伦唱法”都乐了起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前者的演唱方法更恰如其分, 更能够表现出这首歌曲的内涵。正当同学们认可的时候, 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也认可合唱团的演唱方法, 可是他们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而来的, 我们怎么能学的会呢?”是啊, 多年的专业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 更何况声乐艺术不是一门单纯的技能, 它更需要去领悟。怎样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体验正确的发音方法呢?这时刚才同学们朗诵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他们朗诵的很好, 吐字发音都很正确。其实说话与唱歌之间的联系是极其密切的。唱歌就是一种夸张的说话方式, 是一种吐字发音要求更高的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帮助学生解决吐字不清、没有气息问题的好办法!我再一次要求学生轻声朗诵歌词。以小组为单位放慢速度、一个乐句用一口气来练习朗诵。我示范了两句, 每一个字我都做到字正腔圆, “小”、“候”、“讲”、“海”个别字我特别的强调了归韵。同学们明白了我的意思, 练习的很认真。再次唱歌曲时效果果然不错:多数学生能够充分打开口腔演唱歌曲, 吐字咬字也清楚多了。在遇到高音时启发学生轻声演唱。歌曲的表现效果最终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思索研究
这节课里歌曲《大海啊故乡》首先是我喜欢的歌曲可是如何让学生也能够喜欢呢?我想事先要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音乐课现在都能利用课件、多媒体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我上网下载了许多有关大海的精美图片及声音把它做成了一个音乐短片, 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体验到了大海的美丽、壮观, 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并产生对大海的向往。之后我用富有情感的朗诵再一次吸引住学生。从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文学艺术与音乐的相互渗透, 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1、朗诵有助于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朗诵时能详细品读歌词, 充分理解其意思, 反复吟诵, 感受其情调韵味, 体味它的文学美感。朗诵时能够体会歌曲所想表达的意境或想传达的情感, 通过朗诵时语调的轻重缓急、情绪的起伏高低一一表现出来, 然后在演唱中就比较容易准确的把握情绪。从而达到声、情、意的结合, 通过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 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2、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
歌唱中的气息即呼吸, 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歌唱的动力, 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 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学生演唱中经常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 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 是不会用, 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 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 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 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 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 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 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 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 比如在闻花香时, 气息吸得很深, 充满了整个肺部, 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 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我让学生充分体会闻花香的这个感觉, 并把这种呼吸方式运用到歌唱中, 但是学生这时普遍都表现的很紧张, 肩膀高耸, 胸部挺起, 憋着一股气, 正确的方式无法正确使用, 这让我感觉有些束手无策。后来我发现要求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感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 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 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 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完全隔离开。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 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 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感情的朗诵, 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 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 使学生感觉更放松, 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 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
在歌曲演唱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 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 才能让听众听清你演唱的是什么, 从而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 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像之前课上我戏称学生用的是周杰伦式的演唱方式, 就是在说他们的咬字不够清晰, 演唱时口腔没有打开, 导致发音含混不清, 听不清楚到底在唱什么。想要咬字清晰, 最重要的就是字头出来, 字头的声母发音清晰准确, 就能吐字清晰了。朗诵就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 大声的念诵, 以说带唱, 不要像平时生活中说话那样, 要夸张的说话, 把每个字的发音都夸张的表现出来, 口腔充分打开, 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 有时也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朗诵。另外还要根据乐句的情感意思, 注意歌词语调的变化, 也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朗诵就像歌唱教学中的一对翅膀, 让我们为歌唱教学插上双翅, 好好利用这对翅膀, 让歌声更美。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在流行歌曲遍布校园的背景下, 如何激发学生喜爱经典抒情歌曲?如何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能体会到音乐与文学的艺术交融?就怎样能通过朗诵歌词来提高学生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歌唱教学,朗诵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汉涅斯, 著.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黄伯春,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17.朗诵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七
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最容易表现艺术特质的一项技能。在一个普通班级,朗诵好的学生通常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朗诵作为一门艺术表演也是学生们最能接受最有信心展示的艺术形式。因此当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激发起来,导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歌词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艺术,音乐和文学相倚相成,互相渗透,方能发挥它的特性。要达到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它的情调韵味,分辨出它的组织结构,句法声韵,轻重长短,以及艺术手法等,演唱时才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特性,把歌词的意义、感情有效地表现出来,使文学与音乐同等地发挥作用,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朗诵是正确把握歌曲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含着歌词的生命。吟诵把玩歌词文学韵味的同时,还能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对歌词作精细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质,了解歌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正确把握歌词的情调语气,了解歌词的组织结构。朗诵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表现歌词的意义,抒发歌词的感情,使歌词与曲谱情调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用真挚的“情”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刚才在笔者班上出现的此类现象在当今的中学生中非常普遍,他们往往受到港台明星普通话不标准的影响,一味模仿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有甚者还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很“摆”很“酷”明知是错故意不改最后形成唱歌、说话含糊不清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朗诵针对问题进行反复纠正。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我们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 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
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对于中学生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练习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母亲的诗朗诵】推荐阅读:
有关母亲节的诗朗诵07-08
母亲节经典朗诵稿11-02
火红的七月诗朗诵07-06
诗朗诵生命的价值10-04
销售团队的励志诗朗诵06-13
公司年会适合的诗朗诵07-01
三分钟的励志诗朗诵07-23
国庆诗朗诵:我的祖国07-27
关于教育的英文诗朗诵09-10
有关青春励志的诗朗诵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