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共12篇)
1.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一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至今,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不仅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的纵深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平发展。因此,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之一,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如今虽已基本实现了“两基”基本任务,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等方面。
1.城乡教育发展差异严重。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城乡教育间的落差。一些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政府投入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教育设施落后,教育理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无从谈起。
2.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受历史上精英教育主义思想和建国以来我国兴办重点学校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基础教育校际间存在着非均衡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和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之间不均衡,优质教育集中在城市中心的“重点中小学”,这人为的扩大了学校间的差异,这些学校过多的占据了社会的教育资源。
3.弱势群体未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进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但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也成了难题。受户籍管理的影响,他们受教育权及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减少。同时残疾儿童少年、贫困家庭子女和学习困难儿童等在基础教育上受到或多或少的不公正待遇,学业成功机会不平等。
二、基础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二元化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居民长期处在偏僻落后、封闭的环境下,与现代生活隔离,思想长期保持着保守的状态,再加上经济不宽裕的限制,对教育支付能力不足,从而降低了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与此相反,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投入越来越重视,城镇居民对教育投资的期盼加深,投资观念更新,并且投资数量不断增多,投资方向多元化,这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失衡。
政策、体制上的不合理也是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政策长期的“城市中心”和“重点学校”偏向,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条件、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职称评定与城市“重点学校”教师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重点学校”和“城市中心”取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发挥示范作用,培养人才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学校基础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这种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已日益渐退,消极作用日益突出。
三、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教育均衡化是个理想的目标。当前,既要注重区域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地区,更应注重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改造和消除薄弱的学校,关注弱势群体。
1.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经费的均衡。教育均衡化发展要解决的重点是经费问题,国家应该从宏观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体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的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并完善基础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和问责制度、审计制度,对教育经费的筹集、分配、使用以及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2.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推进办学条件的均衡。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资基础。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前提。
3.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统筹管理机制,推进师资素质的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确保教师待遇,稳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鼓励师资合理流动,加强对教师的学历资格认定、培训和考核。
4.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学校扶持机制,推进校际间的均衡。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建设采取倾斜政策,鼓励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去任教,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把办学体制改革与薄弱学校的改造、择校生的治理、规范办学行为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五个方面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5.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价机制,推进教育质量的均衡。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督导、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评估,对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将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的基础性指标,推动各地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均衡发展。
2.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二
区域发展过程中, 自然资源禀赋分布不均衡、开放程度、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区位条件、生产要素、技术条件等差异是导致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在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条件、人均经济指标以及经济增长总量等各方面, 都有一定的差异现象。同时, 在特定时期内, 人均意义在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呈现出非均等化状态, 主要体现出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我国经济发展在“非均衡理论”思维指导下, 长期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经济体制、企业制度、开放程度、政府治理机制、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经济发展主体的多元程度、信贷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以及法治环境等具体制度因素, 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深远影响, 改变着资源和要素组合的方式, 改变着要素积累的路径, 改变着经济发展均衡路径, 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分工、企业竞争、技术创新等不断产生新的不均衡。
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通常选择经济技术基础较好或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 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促使资金和人才向发展条件具有优势的“极点区域”集聚, 其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 “极点区域”就发展成为增长极。因为“极点区域”的迅速发展, 就进一步把“极点区域”周边的优势要素“虹吸”过来, 区域增长极的“回波效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增长极 (核心地区) 周边地区 (边缘地区) 的发展, 从而出现了区域经济新的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发达地区有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成熟的产业市场、比较优势强的技术禀赋, 从而在区域竞争中优势明显, 促进优势产业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演化集聚, 从而导致各种要素向大城市聚集, 城市越大这种聚集能量越大。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 水平越高就越会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中收获利益, 从而将优势地区的乘数效应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结果是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被拉开扩大, 加重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 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地越来越突出, 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的突出“障碍”, 是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2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机理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其他资源, 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 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 因此区域差异被逐渐扩大;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 贫富更加悬殊。
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指整个经济系统的各部门或各行业中, 按照相同比率进行投资或按照不同比率同时进行投资, 通过产业的相互配合、推动促进经济增长。不含空间维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均衡增长模式的代表理论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核心是外部经济效应, 指出在投资时, 必须按照相同的投资率对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 才能保证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指出, 要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确定各产业的投资比率, 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部门, 说明发展不足, 要加大投资, 实现均衡。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指出, 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 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上述理论都体现出投资所具有的重要性, 强调整体、均衡、全面的发展国民经济增长, 强调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发展平衡, 更强调产业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 认为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有效的抑制各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因此, 政府需要均衡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和投资发展的均衡, 从而达到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目的。
由于在不发达区域以及落后区域很少有具备可以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和加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资本, 实现均衡发展。同时, 由于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机会, 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产生“极化”效应, 形成规模经济, 其“扩散”效应通常小于“极化”效应, 导致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3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路径
(1) 完善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区域非均衡发展是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 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型, 从政府主导型国有经济向民间主导型多元经济的内涵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 已经弊端显现。必须从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需要一个均衡化的发展制度环境, 主要指制度上的“均衡”, 这种制度上的均衡能使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固有“经济发展级”的格局, 要把打破相应结构作为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 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创造一个公平、合理、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有利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正确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强发达区域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合作, 引导和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动经济稳定、协调、高效运行。通过调整优化落后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对传统农业和工业化的改造进程;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缩小区域差异, 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2) 推进产业均衡布局。选择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实行优先发展, 该战略在过去“旧常态”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驱使下, 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在新常态下, 非均衡“失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可能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因为发达地区无法很好地对落后地区产生有效的“扩散效应”, 而发达地区会产生“马太效应”,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 即均衡发展的目标无法真正实现。而这一困境又无法通过市场的方式来有效调节, 必须通过政府经济规制的方式, 通过产业布局等经济发展载体去有效调节。失衡的经济空间布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日益显现, 它是威胁经济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产业的非均衡布局必须有一定的度, 非均衡和区域差距不能过大;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选择和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各地区的分工与协调, 提高区际产业关联度;在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 扩散辐射“扇面”, 形成均衡发展的产业网络空间布局。
(3) 转变政府经济发展规制职能。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调节者, 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在调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要突出实现均衡发展的思维和推进方式。目前, 我国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区域发展壁垒、收入分配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都表明我国政府职能有些“扭曲”。区域经济政策是保证区域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的重要策略。经济规制等制度的变革以及由其引发的区域性差异化制度变迁, 通过要素积累的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 最终反映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上。在区域经济发展时, 政府应当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 通过促进均衡发展的相应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相应措施, 如通过战略规划、体制创新、投资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财政和税收杠杆, 适当加大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扶持力度, 支持落后区域的发展, 避免地区差距过大从而影响整体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政策不仅仅是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实现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而且还要根据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确定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目标。
(4)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是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区域内是非常不均衡的, 而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地方保护的影响, 其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也没有很好的平衡作用, 反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我国必须加强教育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 具体措施是, 可以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创造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均等;同时, 对现行高等教育机构布局过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弊端, 进行变革布局突破, 因为高等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优质人才不愿“回流”到落后地区等因素, 会进一步“抽干”落后地区知识和科技的“营养”, 从而失去发展后劲。发达地区吸引较高端的人力资源, 促使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的快速大幅增长, 经济大幅增长促进对高端人力资源的有效需求, 促进工资的增长, 优质人力资源继续流入;落后地区的情况则相反。如此循环累积的结果, 就使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大。这种人力资源的“异常流动”, 导致了“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的局面, 是无法通过自身“纠偏”的。如果不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 对相应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有益补充, 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后劲将更加不足, 区域差异更有加剧的趋势。
4 结语
当今各国都面临着发展非均衡问题的困扰,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机理和“非均衡”原因的分析, 以及解决路径的探讨, 得出以下结论: (1) 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问题, 必须加以重视, 同时要对“非均衡理论”进行调适和创新, 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现实需要。 (2) 要实行均衡发展战略, 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 逐步缩小落后区域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 使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区域发展的失衡会趋于严重, 落后区域的增长会更加缓慢, 甚至出现“欧洲化”现象。 (3) 要进行产业、教育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投入和布局, 使要素资源聚集于新的区域空间均衡网络上, 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 (第2版) [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 (美) 罗伯特, M.索洛, 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史清琪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5]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6]魏后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7]林毅夫, 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 2007 (11) .
[8]薛领, 翁瑾等.转型升级与区域服务业发展:理论、规划和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9]孙晓华.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理论及实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中国区域发展进入相对均衡阶段 篇三
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超中西部地区。不过,自2008年开始,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首次超过东部地区,打破了长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较快、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较慢的不平衡格局,各地经济增长逐渐趋于平衡。从省际相对差距来看,我国省际人均GDP也开始出现明显变化。2008年,省际人均GDP绝对差距开始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的持续,也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发展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格局被打破,各个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已然发生变化,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也随之改变。
“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从0.476下降到0.44,空间分布格局出现明显北上和西进的趋势。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所以整体经济活动也会跟随着制造业变化开始出现变化。
在制造业开始扩散的情况下,服务业则开始向东部地区聚集,这种集聚趋势是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结果,服务业已经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新的增长极,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2011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为75.75%,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占0.5%和23%左右,是典型的后工业化社会的产业结构。
资源配置的变化是造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2005年以来,中央批准或者批复了较多的区域规划,包括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这种区域规划左右了资源的空间分布。中山新区、深圳浅海经济区等规划的出台,都是通过对某一区域重点地区进行规划和政策扶持,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虽然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已经在发生改变,但目前,东部地区仍然是经济重心,经济总量仍然占全国比重的50%以上。从规划总体空间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区区域规划比其他地区数量要多。
同时,区域经济增长趋势的改变也带动了区域投资空间分布和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1999年,东部地区各种社会总投资额占比为57%,而在2010年这一占比已经下滑到41.9%;近些年,随着制造业的转移,东部地区劳动力就业比重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4.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四
随着“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荆州区教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由于受地方财力、管理体制以及大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义务教育出现了城乡及校际发展不均衡和大班额、择校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瓶颈”,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我们深入到荆州区各中小学,通过对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思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一、我区义务教育中非均衡化的现状
1、区域差距与校际差距较大。从中学看,由于市直学校的优势对我区城区初中的影响和乡镇初中学校的布局调整,各初中办学水平的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纪南、弥市、川店、八岭等乡镇初中与城内的郢都中学、南门中学基本上能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有优势,城南、李埠、太湖、菱湖等乡镇场初中办学质量相对略逊一筹。从小学看,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而这种差距,包括从硬件到软件,从管理到质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城内学校特别是荆州小学,无论在哪个方面,与农村小学相比,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荆州小学,有许多班级人数都在80人以上,大大超过了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设臵的班级人数,以至于在开学报名时出现了“一人难进”的现象,而在李埠学区东岳庙小学,全校仅仅只有97名学生,许多班级只有10多人。
2、师资水平差距明显。我区城乡教师的资源配臵极不均衡,乡镇特别是小学师资力量较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质量偏低。乡镇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较低、职称较低,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这些教师由于条件所限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单
一、教育教学方式落后等情况,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更令人担心的是现有农村优秀教师仍不断地流向城区,使本已不均衡的城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第二是年龄老化。由于历史原因,乡镇已多年未补充年轻教师,现在许多乡镇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许多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甚至更高。第三是学科结构失衡。主要是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英语、计算机课程教师紧缺,体、音、美等科目的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音、体、美、计算机课都没有专职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3、政策的“双刃剑”效应。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一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布局调整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农村生源急剧减少的情况非常必要,也是均衡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也存在着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教育支出,撤并的速度过快,结果导致学校班级学生数爆满,一般的60——70人,有的甚至更多。从表面上,学生的学习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而在更深层次上,如学生所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人次与频率显然少了很多。如果让我们选择是坐在漂亮的教室里,还是有个可以用更多机会和时间与教师交流,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因此,学校布局调整过度,致使班额过大,对均衡教育资源也有不利的一面。
二、近年来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近几年来,我区按照“相对集中、优化资源、改善条件、扩大规模、便于就读、提高质量”的原则,撤并了一批规模小、布点较近的学校,实行规模办学,使荆州区学校布局日趋合理。
2、合理配臵教师资源。近年来,区教育局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且采用多种举措:一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二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互派校长挂职,互派教师任课,互相开展教研活动来促进城乡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
3、推进招生方式改革。全区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在城区中学,全部采取了“电脑编班派位”的办法,各班之间平行,每班之内随机。
4、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充分利用教育项目资金,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基本消除了农村学校的D级危房。兴建了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解决了许多“空巢”家庭的后顾之忧。在乡镇中学新建了多栋学生公寓,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
5、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近三年来,我区已建立了38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完善了优质教育资源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许多地理位臵偏远的农村学校已经能同步享受到最现代化的教育资源。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1、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因此,改造薄弱学校将是我区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长远规划,包括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或采取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改造。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在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五是区教育局、教研室、教育督导室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指导,帮助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也能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学校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美誉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合理流动的机制。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荆州区内资源共享,倡导优秀校长、明星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乡镇薄弱学校支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市级示范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小学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市级示范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区教育局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程度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可以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建议区政府牵头制定《荆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多方筹措资金,分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新一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既要注重学校硬件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等软件水平的提高。所有中小学一律按照现代化建设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努力达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每一所学校都受到重视,每一个孩子都接受着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这一目标。
4、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我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目前,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想尽各种办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我们应加强校园网建设,在建网、建队伍等方面予以全面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力争校校联网,使教育信息流动起来,促进师生在网上交流,以激活我区各级学校的信息教育。要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因此,必须组织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高质、高效且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供广大教师使用。各校学科教师也可以利用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课件。
5、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区政府及教育局要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为尽快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推进特色兴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创办特色学校或个性化学校,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薄弱学校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寻找突破口,对学校的强势项目不断地进行优化、整合,着力打造出学校的特色,努力做到“一校一品”。经过近几年来的持续规划、建设和发展,荆州区的办学特色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省教育督导室领导对此曾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也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5.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五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高度重视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实的时间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教师管理体制,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为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结合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城区学校“择校”和“大班额”还没得到根本缓解,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大量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困难群体,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鼓励探索通过优质学校派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支教;薄弱学校派老师到优质学校学习、取经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求整体提升学我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缓解城里及优质学校“择校热”、薄弱学校生源大量流入城区、优质学校的现象。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尽快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开课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三、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薄弱学校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并且做到引进的来、挽留的住、成长的快。
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先表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量和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负责统筹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职数,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开展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城乡互动和多元交流,并加强交流教师的任期考核,逐步实现县域内中小学师资力量均衡,整体提高教师质量。
五、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外地及交流教师住宿条件。
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义保经费的拨付过程中向薄弱学校倾斜,以保证薄弱学校的正常运转。
七、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鼓励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确保小学生入学和小学升入初中招生工作公开透明。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时掌握学生流动状况,杜绝学生的无序流动。不要单纯以升学率去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要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要综合考虑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上建议望有关部门重视,以为我县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怀远县黄洼初级中学
6.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六
通过对目前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以及曲江模式的分析,结合区域的区位优势和优势资源,提出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5.1品牌战略实施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起到了鼓励和支持的作用。政府在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的对策如下:
(1)打造实施品牌战略的环境。政府要创立良好的平台,打造适合品牌创立与发展的环境;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平的竞争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品牌评价体系;政府要大力宣传和推广民族文化、为品牌提供文化内涵,提高其知名度;政府要制定鼓励和保护品牌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2)合理规划实施品牌战略。目前经济的增长任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任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比较差、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状况,这就需要政府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合理调整和规划产业结构,制定长远科学的品牌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明确品牌发展战略的目的和目标。
(3)建立实施品牌战略的奖励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企业是承载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政府应建议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和奖励基金,调动企业创立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的积极性,能够刺激企业或者个人创立品牌,引导和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4)制定实施品牌战略的扶持政策。实施税收和金融政策,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政策,减少中小企业的债务压力,对发展初期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制度,为企业提供西药的资金支持;实施财政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名牌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和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实施产业政策。大力扶持重点和有潜力的企业,使之做大做强,规模化、集团化、产生产业的集群效应。
(5)完善实施品牌战略的政策法规。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品牌战略的实施。同时要将加大和加强执法、监管的力度为品牌的建立和发展保驾护航。
5.2培育城市品牌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品牌构建措施:一,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为城市品牌的构建奠定经济基础。城市的发展、品牌的建设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为基础,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积极发展城市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二,大力发
展文化产业,为城市品牌额构建奠定文化基础。城市文化是整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的魅力,要积极开展文化建设,获得社会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可。三,合理建设基础设施,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环境基础。城市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合理建设基础设施,为品牌城市的创建提供条件。四,打造产业链,为品牌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柱。发挥企业的基础经济的作用,形成一批名牌企业的产业集群,产生集群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五,设体统一的品牌标识。要根据城市整体精神、文化和传统,进行提炼、创造和融合,构建城市视觉系统,为城市打造独特视觉标示识,使城市形象深入公众,获得认可。六,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资,为品牌城市建设提供基本条件。打造良好的生活、生产、投资和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舒适度和便利度,提高城市品味和档次,构建城市良好秩序,提高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为名牌城市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5.3提高区域品牌战略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1)战略规划。我国现在的一些城市在体制、管理等方面都还缺乏合理的规则,没有长期的规划,许多竞争流于“数字化”、“表面化”、“指标化”,大家一窝蜂地建设“大而全”的城市工程,“超大广场”、“地铁热”、“高楼大厦形象工程”纷纷上马,既浪费了资源,也泯灭了城市的个性。打造城市品牌竞争力是以城市为主体进行的一种“形神合一”的美化,也是对城市形象信息的挖掘、提炼、组合和综合优化,使某个具体城市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之林中突跳出来,闪现其特定的形象光彩。
(2)调查研究。首先,城市品牌的选择和制定要采取官方、专家、市民三结合的办法。专家的研究论证在于提升和深化品牌的内涵;市民的广泛参与在于最充分地吸收智慧和求得最大限度的品牌认同;官方的组织号召则是连接专家和市民的纽带,是定位全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其次,要实现媒体发动、代表研讨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互动。市民的广泛参与,要靠各种媒体的发动、引导和交流;组织各界代表研讨,便于对品牌定位的选择、比较和提升;问卷调查,可扩大和规范信息源,是对品牌定位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第三,收集外界的评价是重要的补充手段。城市都具有开放性,城市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可以在较大的空间内流动,从而接受外界的影响。在给城市品牌定位时,要采取联络或邀请驻市外地人士座谈及对流动人口发放问卷等方式,以及收集外地人士包括外籍人士对本市的评价,作为重要参考。
(2)城市品牌定位。没有精髓的城市,等于一座没有生命的孤城。想要找出城市存在的精髓,就必须首先进行准确鲜明的城市品牌定位,也就是要确定区别于其他城市品牌的品牌个性和特色。因为正确的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灵魂。与此同时,定位既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础,也是对城市核心价值的发现。城市品牌存在的价值是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就如同产品品牌一样,著名品牌之所以屹立百年不倒,就因为它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定位和保持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独特鲜明的城市品牌定位
更有助于城市的发展。如香港定位为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日内瓦、维也纳等具有国际机场举办国际会议功能的国际城市,其城市品牌的定位就是会展;夏威夷火奴鲁鲁、印尼的巴厘等,其城市品牌的定位在国际度假功能上;美国的底特律定位为汽车城;意大利的米兰则把自己定位为时装城,这些城市定位成功塑造出了城市的品牌。
7.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探索研究 篇七
有学者认为, 在欠发达的地区资金及其他资源与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协调。因而理论上不具备均衡增长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非均衡发展规律。需要有差异、有重点、有特点的根据规律发展, 不能不按规律均衡的使用资本和要素来发展的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区域间成长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随着社会发展, 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成熟, 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 倾向于均衡成长, 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重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连锁关系和地区差异相互制约影响。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指出应该把有限的资本和资源投到重点部门支持重点地区的发展, 确保重点部门与产业的发展, 较快地增加区域经济总量。这种发展战略模式被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所接受, 并用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实施的就是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1非均衡战略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 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优先发展, 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 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展, 从而实现整个经济全面进步。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其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 所以在保障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的情况下, 必须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源分配和资本投入上对重点区域和产业进行倾斜。区域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 就必然需要发展的非均衡性存在, 这是有其客观现实基础和历史原因的。事实上, 区域间经济发展还有其自然地理与资源禀赋的非均衡性原因:有些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的初始优势, 无论在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 都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而有的区域由于基础条件处于劣势, 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鉴于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要求所有区域按统一的速度与规模同步发展, 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2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差异的分析
中国各区的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条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 由于区域条件较好的发展潜力大, 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 往往更容易吸引资金和人才, 也更容易较早地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 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由于区域间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 资源禀赋差异很大, 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潜力的不同, 由此形成了区域间投资环境、产业结构及其层次的差异。经济发展条件好、投资环境好的区域, 资本投入产出率高,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发展就较为完善, 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效益就高, 对优质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就强。反之, 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投资环境差的区域, 资本的投入产出率低, 对优质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就弱,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就低。因此, 即使是在相同的政策条件下, 发展潜力大的区域, 由于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相对较少, 其发展就会快于其他区域, 从而导致区域间发展的非均衡性。
3非均衡战略实践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就有可能从聚集经济中和规模经济中获取经济效益, 使他在这个经济区域占有有利的竞争地位。各行其他相关产业的分布就有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 这样聚集使该地区的经济规模扩大, 人口增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出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使发达的地区发展更迅速, 落后的地区发展速度缓慢, 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差距, 加剧区间经济的发展的非均衡性。地理空间上的极化效应也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尤其是大城市优越的条件吸引着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等优质生产要素的进入, 使他们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比中小城市体现得更加显著, 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关键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有选择、有重点地选择和培植区域主导产业, 形成地理空间上的增长极, 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4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及建议
(一) 科学布局生产力做好"点""轴"的发展关系
在做好东南沿海、沿江城市的轴线区域的同时, 应该重点选择中西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空间的区域, 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培养!我国中西部由于自身的原因, 造成工农也基础比较落后, 面积大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都有着需要迫切的发展!如果不分重点盲目的一哄而上, 不但区间经济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还会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甚至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使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拉大,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所以, 中西部发展一定要统筹规划, 统一管理。首先选择基础较好的、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点, 通过这个经济点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这种点应该科学的多选几个, 然后形成经济发展的轴。
(二) 推荐加强东部技术和西部技术的交流合作
我国中西部有着丰富的资源、原料、人力资源, 而我国的东南部沿海有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金, 两者有着极强的互补, 这样为中西部和东南部沿海有着坚强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西部可以为东南部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这点这好适合东南沿海的经济结构特点。在此同时, 东南沿海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分流到中西部, 给中西部带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中西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 为中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政府要利用宏观调控, 加大中西部地区投资和扶持
作为国家战略层面, 应把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中西部地区倾斜, 逐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性贷款, 允许中西部地区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和渠道, 用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技术设施建设。同时从国家层面应积极引导境外企业和商人到中西部投资和发展, 给予好的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 逐渐鼓励和加大支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三资企业向内地落后地区转移和投资, 尤其是技术和人才的转移。但是要注意的是, 由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利益冲突, 作为政府, 一定要及时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及时调整和调节, 对于一些具体的特定的政策手段, 要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以此来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规范性, 真正的使政策落到实处。
(四) 坚持可持续发展, 把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在当今的社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催化, 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高速发展, 而人口的素质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而只有把教育发展放在首位,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科技能力, 因此, 为了中西部的更好发展,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应该有一定的战略高度。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支出, 把教育放在各个工作的首要位置。对于哪些依靠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发展的区域, 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非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加强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此同时, 国家地方政府也已采取一些强制措施, 制止私自乱伐开采自然资源行为, 保护好环境, 减少浪费, 保护资源的完整性和科学开采性。加大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治理, 及时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保持水土流失, 防止沙漠快大保护好水资源。大力鼓励和发展绿色产业与经济。
参考文献
[1]钟有林, 李霁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J].求索.2009 (01) .
8.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发展 均衡 和谐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职业教育是否发达,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来看,技术的提高,工业化水平的进步,高技能人的数量,都是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在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陆陆续续颁发了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文件和政策,比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确实要点》等等一系列文件。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扶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确确实实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截止到2005年,中等技术学校11611所,在校生1325万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060所,在校生超过600万,党和政府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为实施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五个项目,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和国务院即将投入140亿的专项资金并且对大力资助贫困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育资源等等诸多方面加大投入。预计到2020年,我国中等教育年招生数量达1100万,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500万,是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
但是经研究就不难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经济发达的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成阶梯状,现在,和谐社会时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怎么才能让教育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分布不均匀的状况进行分析
(一)东部的发展力度大于其他任何地区
由于东部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率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东部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良性的循环,而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始终滞后,所以,在十一五期间,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是能够预测的!
(二)在政府的眼里,中西部的职业教育发展似乎成了盲点
十一五期间强调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成了中国教育上的极其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示范区域和典型区域的更多被重视,这样好的更好,不好的没有得到更好的资源和支持,所以差距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对于中西部的关注度还是不够,这样的差距现象也将一直存在不会消除或者减小。
(三)东西部在职业教育方面资金投入差距显著
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从每个学生的角度来看,东部的资金水平都明显高于中西部,甚至有些中西部地区出现负增长的趋势,可见财政投入和经济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即使投入的财政比例相同,生均水平也会有一大截的差距。
(四)东西部文化差异也会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因为中国的民族多,文化差异大,各个民族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认识也大相径庭,也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均衡是首要条件,但是呢,经济发展有需要依靠人才的的努力,这也就要求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想要富起来,还得先投资职业教育,让教育带动经济发展!
三、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实现人才培养和促进经济发展相协调
只有培育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才能完成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工人上的差距也是相当的大,在高级技工方面,我们只有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中高等技术工人,由此看出,我国的工人内部结构也相当的不均衡,这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为增加我国人均生产力水平,首先就要增加技术工人的数量,另一方面,需要技术工人带领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尽快逐步拉进东西部经济差距,是的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职业教育和传统精英教育的普遍就是职业教育具有人本性的目标,而不是过度张扬教育的选拔功能,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张自己的价值。职业教育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强调能力本位,能为每一个年轻人找准人生方向,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是年轻人通过技能训练顺利工作就业,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并且学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得到升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由此看来,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不但可以促进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而且还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实例介绍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远近闻名。自从东德同意以后,双元制受到经济体制的改变带来的巨大挑战,逼迫政府和有关部门作出相应的动作,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其中就两个方面的影响非常大,第一立法,第二财力支持。这就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后来,像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诸多发达国家也从中学习到经验,都创立了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
五、小结
我们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高于中东部,但是跟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落后很多,怎样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我们所要攻克的难关。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也就意味着东部地区肩负着带动中西部地区的义务,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当下面临问题是人才分布的不均衡,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人才,这也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力办法就是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当然,均衡发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党和政府需要做长久有效的工作,不能偏袒,不能放弃。
【参考文献】
[1]杨周复;《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坚》[J];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二期
9.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九
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楚都中学为了将《荆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学校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科学构思,努力推进,力争在今后三年内实现“五个一流”,即:办学条件一流、育人环境一流、教师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具体汇报如下:
一、搞好关爱工程——让爱充满阳光 楚都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排除种种心理障碍,助长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实行两个优先。
我校按照“3+2”模式组建互助小组,即三个普通学生带两个留守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优先辅导,优先照顾。每位教师还要求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
3、构建留守学生网络档案,形成关爱合力。为了落实留守学生关爱行动,我校建立了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末下午,教师都要随留守学生到学生家里走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习辅导、劳动指导、文育活动等。
学校在家访时,还与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写写八个字,说说一句话,要做起来可真不是那么简单。
我认为一个学校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一个教师只有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身正,在德育中尤为重要。其身不正,何以为师?学校是文明的摇篮,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我认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爱岗敬业,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备好课,上好课,批好作业,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关爱学生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日常起居,他们的思想动态,他们的学习状况,他们的身体状况我们都必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有快乐我们与其一起分享,他们有困难我们和他们一道分担。
二、强化质量意识——让质量铸就品牌 在座的各位领导都知道,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楚都中学基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促使我校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认为教学质量不是单一的,他是涵盖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措施和办法是:规范办学行为。我们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着力规范课程开设。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该开设的课程我们都开齐了,我们还根据楚都中学的特点,开设了信息课,文艺体育大课间综合课。在编班问题上,我们一贯坚持编班均衡,不编慢班,实验班,重点班,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努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在规范学生收费招生方面,我们坚持义务教育零收费标准,坚持教育局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探索教学模式。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搞教学创新。有的是高效课堂,有的是阳光课堂,有的是名师课堂。我们楚都中学教学创新的路子是脚踏实地,立足质量。
我们要求教师要对教材理解深刻,认真研读了教材,反复的揣摩编者意图,领会教材设计思路和掌握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进行有效的整合。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了解学情。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强调教师建立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学会从原有的知识点上建构新知识的本领。最后我们开展师生活动。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而成,而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又取决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的程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开展学生活动便成为有效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的学生活动才是合理有效的呢?我的理解是合理有效的学生活动不仅能让他们的口、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脑动起来;不仅能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我始终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主旨和主线。我们应查找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找出解决的办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主张“向40分钟要质量”,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均衡发展就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搞好校园建设——让优美的环境怡人 一说校园标准化建设就是学校硬件,我认为教师的精神建设应该是校园建设的软件。长期以来人们用最美丽的语言最圣洁的情感来赞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们把均衡教育作为追求的理想目标,作为自身的实践过程。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教育均衡的梦,那就是愿灿烂的阳光洒在每个孩子身上。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建设和谐校园是让师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楚都和谐校园的要求,促进学校发展。也就是说,楚都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全校上下一条心。
我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
当然校园标准化建设包括优化学校布局,我们的目标是:
我们本学期准备在征地20亩的基础上,改建10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利用荆北小学分流资金修建1650平方米的教学楼,同时把变压器由50千安增容为250千安。2012年力争对旧教学楼改造,提高寄宿制的保障水平。新建86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2013年建学生浴室和校园购物超市,学校自己购车买卖蔬菜食品。
推进教育教学的教育技术准备。2011年在学校17个班建成教育信息技术“班班通”2012年完成理化生实验室建设,体育,音乐,运动场等配套。
2013年建成远程网,互联网,校园网。启动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建成40套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
四、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之花盛开。
我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非常重要,我们要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我认为我们楚都中学的教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这与时代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措施和办法是:
(1)加强师德考核,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务实奉献、校荣业兴”的主人翁精神,使教师自觉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修养,明确职责,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为人师表。
(2)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学期教师入校,都要汇报三个课:一是如何备课,二是如何讲课,三是如何指导学生。不定期开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研讨班,请知名学者教授到学校举行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活动。
(3)开展教研活动。每周专门利用星期五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教师与教师在教学上增进了解,共同提高。
(4)每期举办优质课观摩课。优质课教师同台竞技,听课是全体教师。之后,要求每位教师写出以优质课应该怎样、你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应如何改正提高为内容的文章的一篇,并在实际中应用,学期末进行教师测评。
(5)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学校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的各种能力教育研讨学习,以点带面,由他们做学习体会报告,传达到每位教师,并组织教师讨论、交流、学习。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读教学名著1—2部,写读书笔记一万字。
(6)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荆州区“强师论坛”活动,每个教师每天必须参加点击强师论坛活动。每年不少于350次。
五、对楚都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我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但是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还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就我们楚都中学而言,同一学校的教师之间发展不均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不均衡,他们的家庭教育在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方面不均衡。就具体而言,我们要努力采取三个措施:在物质层面上我们楚都中学的教师要让学生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第二要让教师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第三,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
在学校均衡发展上我的座右铭是“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10.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十
镇海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镇建交案复„2010‟4号B
对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1号建议的答复
王海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如何解决镇海炼化区域出行难的建议”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庄俞公路(镇骆路~后施)因舟山连岛大桥、绕城高速等工程建设需要,实行了交通管制。同时,因原有道路损坏比较严重,确实对该区域群众出行带来了不便。
为此,区政府已要求舟山连岛大桥指挥部在2010年7月底前完成该段道路修复工作,目前该工程已在实施中。下步,待该段道路修复完毕,满足公交车辆的行驶要求,原来经过该路段的公交线路将全部恢复原有线路。
感谢您对交通建设事业的关心,并请继续予以关注。附:城管局协办意见。
二○一○年四月二十
日
抄送:区人大办
联 系 人:陈寅
11.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篇十一
近年来,泰和县始终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普惠性的原则,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泰和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首先确保了教育财政拨款的逐年增长。近三年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分别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2.44%、2.67%、9.4%,教育财政拨款同比增长分别为11.14%、19.7%、18.45%,生均教育经费分别增长18%、25%、18.4%。其次,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三年来共征收城市“三税”教育附加812万元,征收城市维护费1329万元,争取中央危改资金700余万元,争取国家新农村卫生校园工程75万元,争取中央财政农村寄宿制改造工程380万元,争取大集团、大企业兴建希望小学33所,吸引民间资金612万元。再次,化解“普九”债务。三年来偿还“普九”债务578.9万元,2007年计划偿还108.9万元,使“普九”欠下的债务基本还清。教育经费的足额到位,确保了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经费上对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建立引導优质师资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的机制,促进区域内师资水平的均衡。一是在师资配备上,对农村和薄弱学校适当从宽,促使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二是新增教师,除城镇学校不匹配的学科外,其他全部充实农村学校。三是在师资培训上,重点安排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参加培训。三年来安排20多万元培训农村教师1000多名,安排12名农村学校校长外出参加“希望工程”教师培训,组织45名农村教师参加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组织“百校千课”课堂竞赛。四是积极开展支教活动。选派县城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选送农村教师到县城学校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学校挂职锻炼。三年来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71人,8位农村学校校长到上海、北京的学校挂职锻炼。五是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政策,依据远近分别给予每月120元、75元的补助津贴,鼓励边远地区教师安心工作。
三、改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经过多年努力,泰和县学校已基本消除危房,特别是经过“普九”以后,全县学校校舍焕然一新。2007年投资734.8万元用于全县农村学校的新建、改造和维修,投资改水、改厕、改课桌凳596万元,投资农村卫生校园建设75万元,使23所农村中心小学的卫生条件得到彻底改善。近四年争取到中央危改经费380万元,改建、新建、扩建了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重点倾斜边远山区和省级贫困乡的农村中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抓住全市开展花园式学校创建活动的机遇,拨专款40万元,对319、105国道和京九沿线的15所农村学校进行绿化、美化、净化。加大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力度,三年共投资600万元,装备多媒体教室120间,66所农村中小学列入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学校,80%的农村中小学能够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农村初中、小学生机比分别达到17.8:1和24.7:1。
四、均衡生源分布,创建平等和谐教育环境
为切实消除学校之间恶性的考试竞争,创建平等和谐的义务教育环境,2000年泰和县就剥离了省、市重点中学的初中部,将重点初中的生源合理地分配到全县的初中学校。取消全县小学升初中考试,全县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严肃处理县城学校接受农村生源的行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亲就读的进行严格审查,入学资格由教育局把关,由电脑随机选择学校。扩大均衡招生计划,减少择校比例。2007年全县均衡分配到农村初中学校的省重点高中招生计划202人、市重点高中招生计划146人,省重点高中择校比例由原来的30%降至20%,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逐步得到显现。
泰和县教育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教育的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改革中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者系泰和县教育局局长)
□本栏责任编辑 曾宪瑛
12.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思考 篇十二
一、科学调整布局结构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 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张掖市甘州区从2001年开始通过两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共撤并规模小、质量低、效益 差的学校96所 , 全区学校 数由2000年的278所调整为目前的179所 (其中教学点44个), 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规范办学与提高效益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区域内中小学、教学点的布局和规模,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建后撤、分步实施,不能盲目求全求大。
二、实施办学体制改革
实施办学体制改革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 的均衡发 展 , 张掖市甘 州区于2012年启动了“区域一体化办学 ”改革 , 组建了14个城乡学校捆绑发展联合体, 建立了城乡学校教师合理交流、统一管理、统一评价的办学新体制。
“区域一体化办学”改革以改进农村义务教育为基础,要将城乡义务教育进行合理统筹,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校长、教师“校对校”交流等措施,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农村学生不出远门,也能享受到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
三、进行学校标准化建设
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应按照建设标准统一要求,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到201年全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重点采取了“四改四配套”(即危房、宿舍、食堂、厕所的改造和图书 、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装备与体卫艺设施的配套)及“五园建设”(即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举措,整体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合理配置师资
合理配置师资,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合理配置师资,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使城乡学校之间,以及教师、校长进行对等交流,努力实现学校师资的均衡合理配置。
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在课堂,根本是走“轻负担、高效率”的内涵发展之路,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掖市甘州区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质量逐年提升, 全区义务教育均衡程度大幅提高,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逐步缩小。
六、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08-08
均衡发展整改方案11-13
小学均衡发展情况汇报07-08
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方案07-11
均衡发展经验交流08-15
小学均衡发展工作方案08-20
义教均衡发展汇报材料10-06
甘肃教育均衡发展对策11-3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讲话06-14
均衡发展迎检工作简报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