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 开拓创新 再创辉煌

2024-07-19

展望未来 开拓创新 再创辉煌(精选3篇)

1.展望未来 开拓创新 再创辉煌 篇一

立足岗位、拼搏创新、服务企业、再创辉煌

——2012年优秀党员文章

七月,恰似秋影涌动的红霞,托举伟业的光辉如期而至。当91蜡烛为党的生日点燃之际,我们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1周年。在这盛大的节日里,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此时我们心潮起浮,感慨万千,借此我代表全体优秀共产党,以虔诚的祝福,赤诚的丹心,向伟大的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战斗在全公司各条战线的全体党员表示节目的祝贺!

七月的微风吹拂党的生日如期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党倾诉心声,和各位交流心得,我感到非常荣幸。面对“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我的心情除了激动之外还有一丝忐忑,因为在工作中我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而在座的各位党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而且,我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只有凝聚在党的周围,和同志们齐心协力,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践行党的宗旨,所以这一荣誉同样应该属于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所有共产党员。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大家却给了我这么多的偏爱和这么高的荣誉。我知道这点点滴滴成绩的取得,同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值此,向在工作生活中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成长进步的领导和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举七月之圣火,昭示我们负重前行,知难而进,擎七月之红旗,我们将加倍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来回报大家对我们的厚爱,并决心做到:

一、树形象

树立服务群众的“奉献形象”,保持共产党先进性,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题,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树立创新发展的“领跑形象”,做慑创敢干的领跑人;树立立足岗位的“敬业形象”,做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带头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做表率

以加强学习为重点,学好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科学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丰富自己、武装头脑,做善于学习的表率;以效率和服务为重点,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

严于律已身先士卒的表率;以行动与自律为重点,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三、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党性、提高素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带着浓厚的感情为民解忧、为民造福。严格遵守党的工作纪律和国家法律,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优质高效地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希望与困难同在,挑战与机遇同行”,面对新的困难,新的激流、新的险峰、新的考验,我将以必胜地的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和荣誉只属于过去,前进的道路没有终点,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改进。荣誉只能证明昨天,感谢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对我支持与帮助,但我们不能把“优秀共产党员”只看做是一种荣誉,而要把他看成是新的动力、新的要求!我们心里便多了一份神圣的承诺,肩上便多了一份光荣的责任,为了这份承诺和责任,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做好表率,我们会把“优秀党员”这个荣誉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在工作岗位上一如继往,继续努力。我们决不孤负组织的殷切希望,今后我们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守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思想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奋勇争先,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争取用自己日益成熟坚定的政治思想和日益增长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来报答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厚爱。

2.展望未来 开拓创新 再创辉煌 篇二

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坚持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 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专业的服务手段、一流的服务意识, 为推动全省科技、经济与社会及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历程回顾与总结

纵观50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以下简称江苏所) 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创建创业阶段 (1960-1978年) 、恢复发展阶段 (1978-1985年) 和改革发展阶段 (1985-2010年) 。

(1) 创建创业阶段 (1960-1978年) 。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并颁布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明确要建立中国科技情报机构。同年10月,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1958年5月, 国务院批准颁布《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1959年国家科委专门成立科技情报局, 负责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科技情报事业在全国各地迅速创建起来。

在这一大背景下, 江苏为加强对全省科技情报工作的管理, 于1958年4月成立了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同年10月, 省科委情报处成立, 即江苏所的前身。1960年1月, 省科委向省委提交了“在科委情报处基础上建立情报所”的报告, 江苏所正式开始创建。1961年4月, 实行精简机构, 情报所缩编为情报处。1964年11月, 省委批准:在省科委情报处的基础上, 恢复科技情报研究所。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科技情报工作开始处于停顿状态, 江苏所更是一度被撤销, 江苏科技情报事业受到很大挫折。“文革”后期, 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关心下, 全国科技情报工作得到整顿和一定程度的恢复。虽然处在那段特殊时期、困难年代, 江苏所全体职工依然坚守岗位, 积极开展科技情报工作, 这为今后江苏所以及江苏科技情报事业的恢复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78年江苏所正式恢复, 预示着江苏科技情报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2) 恢复发展阶段 (1978-1985年) 。

经过“拨乱反正”,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给科技情报事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科技情报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

伴随着“科学的春天”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江苏所及江苏科技情报事业逐步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 江苏省革委会批准:恢复成立江苏省科技情报所。1979年12月, 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成立, 这大大活跃了被禁锢多年的江苏科技情报学术界, 推动了科技情报理论、方法研究和情报学术交流。1981年, 省科委批准江苏所成立:人事科、业务科、办公室、情报研究室、文献资料室、编辑室和印刷车间;同年9月, 文献资料正式开展对外阅览。1983年, 省政府加大对科技情报工作的投入, 江苏所业务楼开始动工兴建。1984年3月, 《江苏科技信息》创刊问世;同年4月, 召开全省科技情报工作会议, 讨论制定《江苏省科技情报工作条例》等五个条例和办法, 规范全省科技情报工作管理;同年9月, 省科委任命所党委和所领导班子, 建立所室二级领导班子, 充实了机构设置。1985年, 初步建成全省科技文献收藏中心, 并被列为国家二级收藏单位和地区级I级专利文献服务中心;同年建成江苏省第一个“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 并开始对外服务, 科技情报工作开始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

这一阶段, 江苏所全体上下齐心协力, 共同奋斗, 在恢复中发展, 在建设中开拓, 组织机构有了新的调整, 人员队伍逐步扩大, 办公条件逐步改善, 业务工作不断拓展, 基本业务框架初步形成, 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和长足发展。

(3) 改革发展阶段 (1985-2010年) 。

1985年3月,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改革拨款制度”“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权, 研究所实现所长负责制”等。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下, 江苏所在省科委领导下, 逐步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1985年, 江苏所把体制改革作为全年工作重点, 编制了改革总体方案, 正式拉开了改革发展的序幕。1986年4月, 实行“省科技情报所方向、任务及职责范围”等9个办法和制度;同年9月1日, 举行业务楼落成典礼并正式对社会开放, 同时举办了全省科技情报工作成果展览会。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孙颔以及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省科委主任吴锡军等领导出席会议。1987年3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精神, 试行所长负责制, 并在全所实行工作人员岗位聘任制;同年, 建立《市场电讯》江苏终端站及8个联机点和代办处, 组织建立全省科技声像制作协作网络, 缩微技术、声像技术、传真技术等开始得到应用, 奠定了江苏所在全省情报系统中的技术领先地位。1988年, 正式实行所长负责制, 试行分类管理、课题核算的承包责任制。1989-1991年承担完成“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 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提供了决策支持, 并推动了以《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为标志的地方科技进步法的研究和以《江苏省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为标志的区域科技进步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该项目在国家有关部委及学术界产生了显著影响, 先后获得1992年度江苏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9月, 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成立, 1994年2月, 查新中心被评定为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 奠定了科技查新工作在全省的“领头羊”地位。同年9月, 被省政府列为科研单位试行工效挂钩首批试点单位, 进行工效挂钩试点改革, 实行工效挂钩分配制度。同时, 引入竞争机制, 进行以职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开始实行每二年 (或三年) 一次的中层干部公开竞聘和工作人员内部聘任工作 (至今已开展8轮) , 打破了以往干部的终身制, 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充分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尤其为青年骨干脱颖而出提供了机遇。

为进一步加快科研机构改革步伐, 不断增强科研机构活力与实力, 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机构整合工作。1996年、2001年和2004年, 江苏所先后整合江苏信息网络中心、江苏省轻工情报总站及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档案馆, 逐步形成“四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工作格局, 逐步成为全省科技情报工作的中心。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江苏所于1996年底启动“江苏科技信息网”建设, 该项目是全省科技系统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至2000年实现全省100%市、县联通, 建成了以江苏信息网络中心为省级中心、13个省辖市和64个县 (市) 为分中心, 覆盖全省的科技信息网。2002年挂牌成立江苏省科技评估中心, 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工作, 充分发挥了科技评估对全省科技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同年, 被省人事厅确定为多元化分配制度试点单位, 试行以岗位工资制为主、课题工资、协议工资等为辅的多元化分配制度, 使工资分配与岗位职责、技术能力、工作业绩挂钩, 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 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003年, 江苏在全国率先对省属科研机构公益性业务进行定位。2004年, 经省科技厅界定, 江苏所公共科技文献、科技成果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加工与共建共享管理服务, 科技发展政策、战略与规划研究及科技统计等工作被定位为纯公益主导业务, 这为江苏所今后发展主导业务明确了方向。同年, 根据国家“建设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网络两个基础服务平台”的要求, 江苏所启动建设“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 通过集成全省科技、文化、教育三大系统十家单位文献信息资源, 并建立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合作, 以共知共享共建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成省一级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共建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与平台, 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至2009年底, “中心”平台本地资源总量达21 000GB, 注册用户6000余家, 年用户服务量超过60万人次, 当年全文下载约212万篇。同时“中心”平台每年为全省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节约文献资源重复订购费用数千万元, 避免了重复投入, 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08年挂牌成立“江苏省科技统计中心”, 建立了江苏科技统计工作平台, 使全省科技统计工作逐步趋向规范化、信息化、程序化。2009年江苏科技统计工作在科技部统计工作评比中获全国第一名。

这一阶段, 江苏所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理念, 大胆创新, 稳步推进以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激活了单位内部活力, 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同时, 狠抓业务建设, 业务领域不断拓宽, 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从最初的一般文献加工整理、资料汇编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文献平台建设、科技战略研究、科技统计、科技评估咨询、科技查新咨询、科技宣传等, 为全省各级政府决策、科学技术研究、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大量的宏观与微观的科技情报信息与服务, 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国科技信息优秀成果奖等近百项, 得到了社会广泛重视和好评。

2. 未来展望与布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 社会信息需求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科技情报工作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 要审时度势, 抢抓机遇, 应对挑战, 奋力做好科技情报工作, 为全省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做出有益贡献。

(1)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紧密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大局和“调结构、上水平、添活力、增实力”这条主线, 以稳定团结为前提、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发展为目标、规范管理为保证, 面向政府决策、面向企业创新、面向社会发展, 强化特色资源建设、强化情报分析手段、强化公益服务效果, 提升人员研究素质、提升情报服务能力、提升单位社会地位, 为支撑全省科技创新、科技情报“二次创业”和本所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发展目标。

年度目标:职工人均收入稳定增长, 人的全面发展有所推进;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单位社会地位稳步提升;情报业务不断拓展, 服务质量稳步提高;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全国情报信息事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

中长期目标:坚持仰望天空、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围绕年度发展的8个主要指标, 每年有所变化与进展, 3年有大的变化与进展, 5年有重大的变化与进展。至2020年, 职工人均收入是2009年的2.5倍, 拥有30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干部职工的快乐感与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单位社会服务收入达3000万元, 在全社会的公益服务影响力显著扩大;决策咨询、竞争情报、信息服务产品丰富, 服务质量与水平显著提升;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在推动全国情报信息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3) 重点任务。

(1) 提升战略研究与统计分析水平。

一是创新研究工作思路, 优化战略研究布局, 实施“定人定领域定方向”的跟踪研究咨询战略。围绕江苏优势产业、“双十”产业及新兴产业, 统筹布局20多个领域, 每个领域安排专人开展长期跟踪研究, 每月提供一份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分析报告, 每年提供20份有较高水平的各领域研究报告。二是加快建立专业化、权威性的科技战略研究服务系统, 积极筹建“江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着重围绕政府重大决策, 开展科技战略和政策、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发展态势等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研究, 努力形成能够快速响应, 满足政府决策、企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体系, 形成领导肯定的“政策研究室”, 企业认可的“智囊机构”, 社会满意的“咨询基地”。

优化科技统计工作队伍, 构建全省科技统计工作平台, 强化科技统计分析工具, 建立健全科技统计数据库和服务体系, 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数据和编发《江苏科技统计》等内部刊物的同时, 加强科技统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强化科技统计分析水平与快速反应服务能力, 开展科技统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实时动态分析、统计监测和趋势预测等研究, 每月提交1~2份有一定水平的科技统计分析报告, 不断提高科技统计对科技决策的支持作用。

(2) 扩大网络宣传与文献服务影响力。

积极办好现有科技刊物, 在不断提高办刊质量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发行范围, 大力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努力将《江苏科技年鉴》《江苏科技信息》等刊物办成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主流科技期刊。同时, 注重提升科技宣传的能力和手段, 不断健全科技宣传的工作网络, 创新科技宣传的载体形式, 充实科技宣传的报道内容, 提高科技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逐步形成全方位、网络化、多载体的科技宣传服务体系, 成为具有全方位报道能力和宣传手段的江苏科技宣传主阵地。

以“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平台为抓手, 扎实推进文献建设与服务工作, 不断扩大文献服务的影响力。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共享合作。在继续集成现有10家单位资源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共享共建范围, 有针对性地集成省内其他优质信息资源, 形成能满足全省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二是不断推进文献信息资源向市县辐射。在已建立10个分中心和4个工作站的基础上, 继续在剩余的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高新区、创业园等建立“分中心”“工作站”, 扩大“中心”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及在全省的影响力。三是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和文献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 根据社会需求, 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逐步打造特色文献服务品牌。

(3) 增强科技查新与评估评价手段。

进一步健全科技查新工作制度、规范、人员资质和技术手段, 提高查新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省内查新工作服务网络, 在围绕科技项目立项、成果鉴定及报奖、新产品开发等做好常规查新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拓展查新服务范围, 提升服务手段, 逐步开展鉴证类引文查证、专利检索与申报等专项查新服务, 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增强对技术创新的评价功能, 逐步探索服务于企业技术开发全过程, 实现查新服务增值。

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估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 充实评估评价手段, 大幅度提高评估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在继续做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绩效评估的基础上, 力争在省科技厅支持下, 逐步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科技预算以及重大科技活动等方面的评估评价工作, 并逐步面向社会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财政科技专项、专利事务所等社会化评估评价工作, 不断拓展评估评价的社会服务范围。

(4) 培育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

在做好社会公益服务的基础上, 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不断加大面向市场业务的开拓力度。充分挖掘利用本所丰富的信息资源、人才储备和专业资质优势, 以培育评估评价、竞争情报、预测分析、专利申报、可行性项目论证等专题产品和咨询服务为重点, 通过实现四个转变, 即服务领域从单一的科技领域向多元化领域转变;服务对象从为科技人员和领导决策服务向科技进步与创新所涉及的更宽领域扩展转变;服务方式从简单的文献检索与原文提供向信息加工、信息咨询及知识服务转变;服务内容从侧重于传统科技情报提供向产业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转变, 不断延伸业务领域, 扩大服务范围, 做大业务影响与规模, 培育社会服务收入稳定增长和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建立开放型、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和谐型单位。

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树立人人学习、经常学习的理念, 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氛围, 建立健全长效学习制度, 大力推进学习型院所建设。确立创新促发展的思路, 营造“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健全“想创新、能创新、促创新”的体制机制, 逐步形成创新动力强劲、创新氛围浓厚的全员创新局面。坚持研究所的研究性质和特色, 倡导硕士以上、中级职称以上、中层干部以上人员自觉参与研究工作, 不断提升分析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使单位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实现本所和谐可持续发展。

(4) 主要举措。

(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统筹本所未来10年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布局。围绕主导业务发展和重点工作需要, 以观念创新为先导, 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 以培养学术带头人为重点, 以各种激励与福利政策为保障, 以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专业技术培训、岗位资质培训及学历学位教育为手段, 通过培养、稳定、激励、引进、使用五个环节, 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科研院所发展规律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培育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现代管理、专业技术和社会服务三支人才队伍, 为本所事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 优化运行管理机制。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体制机制改革精神, 联系本所实际, 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 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率为重点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起符合本所公益研究和服务需要、有利于推进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增强竞争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3) 完善充分激励政策。

在进一步健全完善本所《促进科技情报信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科研、学术成果奖励试行办法》《职工培训与进修管理办法》等现有激励办法与措施的基础上, 主要围绕职工收入增长、行政职务晋升、技术职务晋升、社会福利保障、培训机会提供、情感荣誉激励等6个方面, 运用科学的手段, 做好激励的整体规划, 不断拓宽激励资源与渠道, 丰富激励方式与手段, 构建激励立体层次, 真正建立起适应科研院所特色、时代特点和职工需求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激励政策与体系。

(4)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的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从尊重职工、爱护职工、教育职工、理解职工、激励职工等方面人手, 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 不断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全所上下逐步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一是尊重职工, 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爱护职工, 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教育职工, 塑造一流的职工队伍;四是理解职工, 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五是激励职工, 实现全所人员共同进步。

50年风雨兼程, 50年硕果累累;50年勤奋耕耘, 50年骄人业绩。50周年, 它既是辉煌历史的检阅, 也是新征程的起点。美好回忆让我们激情澎湃, 未来蓝图催我们奋发努力。我们深信, 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 在全体职工的齐心努力和共同奋斗下,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一定能承载着时代的梦想, 乘风破浪, 再创辉煌, 为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 建设创新型省份, 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铸就辉煌的基石 开拓创新的先河 篇三

机务段“青年号”包乘组

神朔铁路是第二条西煤东运线?朔黄铁路的“龙头”,西起陕西省大柳塔、东至山西省朔州市,全长276公里。1996年运营以来,曾连续创造了多项铁路运输新纪录:单线运量超过3000万吨大关;改复线施工运量不减而且以千万吨以上幅度跨越。经过八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神朔铁路年完成运量超过7000万吨,成为西部开发的龙头企业,铁路自身的体制和发展的成就也越来越受到同行的瞩目。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源于铁路领导人的正确经营理念和一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先进集体,机务段“青年号”包乘组是最早诞生并在实践中发展壮大的一个集体代表。

二OO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神朔铁路公司机务段“青年号”包乘组正式命名开行。几年中该组人员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技术扎实、集体意识强烈,自开行以来创出了无责任迟拔、无责任临修、无责任晚点,累计走行530060公里的成绩。先后防止各类事故138起,其中防止险性及其以上事故24起,担当了电化开通剪彩、领导视察等重点列车等任务,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历年公司和段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先后被评为神朔铁路公司机务段2001、2002、2003年度先进集体、安全生产标兵车组、机车保养先进车组,段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青年号”车组人员坚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神朔铁路“安全到永远”的企业理念,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发扬共青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从神朔铁路公司的发展大局出发,以安全效益为中心,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结果。

一、“青年号”机车组的组建。

随着神朔铁路电气化的开通运营,机务段司乘人员主要由反聘人员担当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了尽快煅练自己的司乘队伍,给青年人更多的实践机会,满足运输需要,根据人员实际状况,选用SS4B19#、SS4B20#机车,及时做出了组建“青年号”车组的决定。司乘人员组建通过严格考试,在青年司乘人员中广泛选择,最后确定由16名平均年龄在26周岁以下的同志组成包乘组,这16名同志中有1名为共产党员,其余全部为共青团员。车组人员个个思想要求积极上进,工作作风硬朗、业务技术过硬。“青年号”车组的组建、命名、开行,标志着神朔铁路自己培养的电力机车乘务员队伍独立担当运输任务,打破了神朔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司机岗位一直为反聘人员担当的局面。“青年号”车组的组建不仅为培养青年乘务人员提供了一条路子,同时也激发了全段其他青年职工学业务的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青年号”车组成立以来,公司和段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车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段长、书记亲自包保,他们经常参加车组政治理论学习会,为车组成员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段团委根据车组人员中团员人数多的特点,及时在车组中成立了团小组,并制定了各种团的制度严格执行,车组人员均能自觉遵守。通过长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车组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能很好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车组人员利用休息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讲道德、讲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方面展开讨论,并要求写出心得体会进行交流,以不断完善自我、陶冶自我、成熟自我,通过这些思想教育车组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车组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打架、黄、赌、毒行为,车组成员中共产党员李冬被评为神朔铁路公司200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司机长杨钎被评为2002年度全

国总工会先进班组长,有5位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在健康思想的带动下,全车组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以提高,为安全运输生产提供了保证。

三、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技术技能不断提高。

机车乘务工作是一项要不的半点虚假的技术工作,对乘务员的技能要求也是十分严格。“青年号”车组成员深知技术之无穷和自身责任之重大,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谦虚请教老师付学习行车经验,定期组织背规比赛,实作技术比武、行车知识抢答等。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需要。2001年8月20日,“青年号”车组组队参加了本年度全段技术比武,荣获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所参加人员均获奖,展示了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在历次的辅、小和扩大小修中,“青年号”车组总是一丝不苟、人员认真填写机统?28,提前召开辅修动员准备会,齐心协力配合检修人员,每次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修程任务,与检修人员在检修作业中互控、互学,修程完毕机车总是被他们这群年青不伙子精心擦试的纤尘不染,上线试运行后各项技术指标均达优良。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乘务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丰富的行车经验和极强的安全意识,三者缺一不可,机车从计划出库开始,抄写调度命令、整备机车、联系出库、转场转线、走廊巡视、中间站检查、摘管提钩等车组人员都有能严格按一次标准化作业程序执行。2001年6月11日,张华机班担当S60520次列车牵引任务,牵引66辆,总重5544吨,当列车行至南梁车站停车会车后,发现机车A节突然牵引无流,张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切除故障节机车,并通知重联机车使用先缓解机车后给电流至一定级位再缓解列车的办法,充分利用列车逐辆缓解的特性,平稳给流,硬是将5544吨的列车从12‰的长大坡道上拔起,避免了一起机故的发生。

“青年号”车组人员时时把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人人心里装着上级交给的运输生产任务。大家心里明白要很好的完成任务,就必须有高质量的机车作保证。机车组把加强机车的日常保养作为重点来抓,制定了大活提前预报、小活及时修理、交班不交活的保养制度,在车组内严格执行,通常是接班的不来,交班的不走,不论是在夏天的炎炎高温,还是冬季的漫漫寒夜,一干就是好几小时,他们一手拿电筒,一手拿抹布,一边检查机车,一边擦试灰尘,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确保机车时时处于高质量状态。车组务实的工作态度,带动了其它车组人员自觉开展机车保养,在全段掀起了一股比清洁保养、比机车质量的热潮,“青年号” 车组在每次的清洁保养评比中均为优秀等级。

“青年号”车组人员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各项安全运输指标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显示青年人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四、技术素质过硬,担当运输骨干。

“青年号”组建以来,凭借可靠的机车质量、安全正点的区间运行,在神朔铁路赢得了较高得荣誉,同时也赢得了大多数人的信任。2001年7月31日,神木北站到大同的客运列车行至府谷站发生机故,调度所命令“青年号”SS4B20#机车担当府谷站??神池南站的客运救援任务,SS4B20#班组接到命令后特别兴奋,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对“青年号”的信任,同时也是对“青年号”的考验,当班人员用无线列调电话向调度员做出保证,一定安全正点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青年号”人员认真执行作业程序,安全正点完成了客车牵引任务,得到了全公司的一致好评,焦建伟段长意味深长地说:“神朔线自己的司乘雏鹰日趋成熟了”。“青年号”车组人员已成为运输生产中的骨干,车组先后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管理人员,有2名车间副主任、4名调度人员、2名车队长。由“青年号”成长起来的两名指导司机牵头,根据神朔线特殊的地理条件,摸索制订出一套合理而适用的统一操作办法,2003年通过在全段推广实施大大降低了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区间分离、断钩。断钩分离是神朔线全线安全的重点隐患,2001年电气化开通以来,平均每年发生列车断钩分离50起左右,通过统操的推广2003年发生23起,为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证。充分显示了“青年号”车组过硬的技术水平,车

组已成为培养合格司乘人才的摇篮。

随着运输生产任务量的逐年加大,为了挖潜提效,在12‰的坡道上,01年02年两次分别牵引试验重载列车5500吨和5800吨,通过该车组的试验成功经验推广,为历年神朔铁路公司完成运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护士专业个人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湖南省2018年下半年建筑施工A类安全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