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文化(共8篇)
1.湿地文化 篇一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作 者:王保忠 何平李建龙 安树青 沈守云 王保明 石明旺 作者单位:王保忠(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南林学院)
何平(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李建龙,安树青,石明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沈守云,王保明(中南林学院)
刊 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4)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南洞庭湖 世界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 可持续开发
2.湿地文化 篇二
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 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确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适应湖北省“两圈一带” (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圈、长江经济带) 的发展战略, 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洪湖环湖地区整合成为完整的新农村旅游区, 并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迫在眉睫, 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工程位于湖北省荆州洪湖市境内, 洪湖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洪湖湿地生态区, 地处洪湖之滨、长江北岸。规划用地现状为鱼塘、藕田, 基本以水体为主。
为此, 规划紧抓当前机遇, 并抓住用地现状特征, 突出“水”这一主题, 主打“湿地”品牌, 以“生态湿地”为核心竞争力, 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运用水科学, 落实水上高端度假项目, 充分挖掘水景观, 丰富湿地水体验, 促进水产业增值, 缔造融高端休闲度假及大众休闲游览为一体的湿地生态时尚休闲度假区 (见图1) 。
一、规划目标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工程, 其定位是区域内的第一生态品牌, 是一个良性自循环的复合式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发展方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修复、保护和发展中的湿地环境;低能耗、高效益的低碳经济性;多元、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综合复合体——洪湖生态圈一号 (见图2) 。
根据这一发展方向, 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是:中国—洪湖国际大湿地, 低碳生态休闲区。
二、规划结构
本案延续上位规划对该区块的总体定位, 结合本案处于洪湖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洪湖湿地生态区, 濒临洪湖大湖的区位特点, 在整体结构上提出“承湖启城、分层渐进的发展模式”和“一体两翼、隔而不离的空间格局”。
(一) “承湖启城、分层渐进”的发展模式
本案所处的空间区位决定其空间价值在于发挥“承湖启城”的城市功能。空间上将洪湖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东西向的景观生态廊道引入城市, 同时将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形态延续过来, 形成良好的城市展示面。区域影响上, 借本案的规划发展, 带动周边的土地升值, 带动区域气氛的蓬勃发展, 促使项目运营从单纯的农 (渔) 家乐转向城市旅游项目运营, 最大化的整合洪湖资源为当地创造价值。
对于日益稀缺的湿地资源, 在其开发利用的问题上, 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作为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以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则成为本案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案从规划用地的湖城关系入手, 采用分层渐进“层叠式”的开发模式, 控制靠近湖边 (湿地保护区) 的区域开发, 同时保证临近城市新区 (洪湖湿地生态区) 的区域空间形态和土地性质上呼应城市主题, 由湖至城渐强发展的空间开发模式。同时在规划用地北侧预留一片由湖至城连贯延续的城市公共空间, 形成大众亲湖、科普、休闲、体验的主题园区, 进一步拉动湖城关系 (见图3) 。
(二) “一体两翼、隔而不离”的空间格局
1. 一体两翼
本案将规划用地视为一个整体, 使其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介于城市新区与洪湖大湖之间的关键结合点。并通过规划用地中央反S型的生态水域, 促使空间自然形成两侧“高端商务”和“生态休闲”两翼的空间格局 (见图4) 。
高端商务组团位于规划用地西南侧, 靠近洪湖大湖, 私密性和景观效果较好, 适合低密度开发项目。主推生态环保理念, 采用科技、节能、环保技术, 是旅游发展与湿地生态保护的结合点, 建成后将成为洪湖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成功结合的示范区。
生态休闲组团位于规划用地东北侧, 临近洪湖围堤, 是缝合湖区与城市新区的良好接壤点。该区在功能设置上既要满足大众生态旅游需求, 又需承担部分城市功能, 为此在项目策划上主要围绕大众休闲和娱乐配套设施, 包括休闲水街和水上音乐厅及配套游憩码头。
2. 隔而不离
在一体两翼的大结构下, 将规划用地合理的分为四大功能区, 包括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和湿地生态区。各区功能互异互补、相互独立、相互分隔, 同时又巧妙的通过处于中央区域反S形的“湿地生态区”网络围绕其周围的其它三个功能区, 形成四区共同的结合点, 使相邻各功能区之间产生交集, 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进而达到隔而不离的效果 (见图5) 。
(三) “一水串珠, 珠联璧合”的水系结构
主要的内湖功能水系和生态湿地基本由较大的水面构成, 形成了场地的一级水网, 是场地水循环的中枢。洪湖水里、金湾别墅和活水公园等景观用水, 构成了场地的二级水网。各级水网犹如人体动脉和毛细血管网络, 共同构成场地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水系循环。
各功能性水系水源为洪湖湖水通过闸门设置, 保证大湖丰水期湖水不倒灌, 枯水期场地内水量不流失。生态湿地设计控制合理的进出水量和水流速度, 形成良好的湿地自循环, 必要时可进行季节性补水, 避免枯水期因水量不足引起的沼泽化和富营养化。
水系统设计除满足以上水文功能方面的要求外, 还与项目设置和场地总体的概念构思、空间设计完美结合。本案水网设计形成了“一水串珠、珠联璧合”的水空间格局, 通过水网脉络将各个主题功能节点串联起来, 形成水上观览的完整路径 (见图6) 。
三、规划思路
本案包括金湾河西侧2200亩场地和东侧130亩场地。规划充分考虑到两个相距较远的场地之间在景观形式和功能配置上如何相互呼应和衔接, 在功能上是将整体分为五个分区, 包括2200亩用地内的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湿地生态区和130亩地内的集散服务区, 各分区在功能上互异互补、错位联动。空间形态设计上则采用“岛中岛”、“园中园”、“湖中湖”、“水中水”等空间模式, 设计语言统一而富有变化。
根据当地政府提出的功能需求, 规划需要在2200亩的用地范围内出现服务于重要国宾、高端商客的高端接待区, 又要有服务于普通大众游客的游览、观光休闲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级的空间需要, 一方面高端接待需要一个宁静淡雅能够享受和品位洪湖美景、相对私密的高品质空间;而大众游览更多的是对游客容量和大众功能的考虑, 要求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让更多的人能够身处其中, 体验滨水休闲空间所带来的乐趣, 是一种相对较活跃的空间。
为此, 本案在空间规划中注意到了各功能区之间的分隔和联系, 将湿地生态区设置在地块中央, 以反“S”的形态进行布局, 使空间形成亲湖、亲城两大组团, 每个组团都有独立的湖城连接点, 通过这样一种交合状的软分隔, 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定位。
在场地设计上根据规划用地多为鱼塘、藕田的场地现状,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为减少土方量尽量多的保留水的空间, 强调湿地和水的主题, 采用“水中水”、“湖中湖”的设计思维, 更好的契合洪湖湿地环境, 以形成对洪湖生态的保护。并衍生出岛的元素, 形成“岛中岛”的空间模式, 既有效地区分开高端与大众空间, 保证其各自在活动上互不干扰, 又有利于空间变化发展, 形成大园不同的储水分区, 从而形成“园中园”的功能布局。
实现了高端接待及大众人群共享洪湖大湿地良好愿景, 最终形成功能上分离, 景观、生态、水系和游览路线联通的大空间形态, 避免了因分离设置而造成的区域自我隔离和生态封闭 (见图7) 。
四、主要项目策划
在落实当地政府提出的功能需求, 同时满足上位规划对本案整体定位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区位和文化主题, 针对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湿地生态区四个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赋予各功能空间相应的项目内容。从体现湖城联动的思路上, 我们策划了洪湖水里、水上音乐厅等能够亲近城市文化、满足城市功能的大众空间;从生态体验的角度出发, 在湿地生态区策划了湿地创意园、胜迹园等提供大众休闲、体验的生态空间;从探索和寻求理想栖居模式的角度上, 我们又策划了产权酒店 (生态别墅) ;而在文化传承方面则以洪湖传统的红色旋律为魂, 策划出能够契合并传承这一旋律的金湾酒店、酒店别墅等项目。
洪湖水里:休闲水街取名洪湖水里, 是以新古典主义风格, 提取传统徽派建筑符号, 以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通过“里”这一中国民居的基本单元传达“生长线”的设计概念。休闲水街内设置各种概念店、精美淘宝店、地方风情展示店、特色饭庄等餐饮休闲娱乐设施, 满足吃、游、购、娱、休闲体验等多元需求, 形成区域活力中心 (见图8) 。
水上音乐厅:音乐厅位于洪湖水里和金湾酒店之间, 依水而立呈半岛状伸入水池中央, 与新区次干道隔水相望, 有利于形成洪湖新区良好的城市界面, 同时在文化功能是与酒店和城市新区互补互通。音乐厅采用钢结构球体, 东西两瓣分别采用钛金属板和透明玻璃两种材质、虚实对比相得益彰, 仿佛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颗晶莹剔透的夜明珠。音乐厅周边景观结合水上音乐喷泉、实景剧共同烘托主题概念。
湿地创意园:位于湿地生态区及整个地块的西北角。是大众亲湖, 体验大湖视野的综合休闲场地。园中以大地艺术的创作和展示为亮点, 把生态环境、湿地观光、大众休闲与艺术体验融合到一起。最西端的观湖广场是地块中人文活动展示场, 也是欣赏大湖的最佳点。
胜迹园:在高端商务接待区北侧, 与湿地生态观光区和生态休闲区相邻。以湿地生态景观为背景, 以名人、领导人留墨题词等为亮点, 具有露天展馆功能。从中远期发展考虑, 也可作为发展备用地。
产权式酒店:产权酒店因高端、私密性的需要, 选取了紧邻大湖, 远离大众游客的西侧地块, 各建筑组团用若干相对独立的湖面分离, 通过微地形创造背山面水的建筑布局模式, 前台后院边泳池, 别墅主体北侧为私家种植园, 以体现社区农业这一时尚理念;南侧向阳面为阳光露台, 拾级而下可直抵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和私家码头;每个建筑在一侧设专用泳池, 通过种植设计遮挡视线、形成私密空间。生态别墅整体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手法和材质, 方寸之地集成了太阳能、地源热泵、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厨余垃圾处理、社区农业等先进的生态技术。
金湾酒店:金湾酒店位于高端商务区, 面向城市新区, 临水而筑, 与洪围堤隔水, 是该区乃至全园的核心建筑, 酒店在形态与布局上形成了整个区的空间生长点, 通过其衍生出来的三条轴线分别呼应周边的三大景观空间, 从而形成视觉焦点, 是整个规划用地的地标性建筑。周边景观设计以缓坡地形为主, 小型节点序列满足了观赏游乐需求, 同时通过岛中岛布局模式的设计, 保证其相对的私密性 (见图9) 。
金湾酒店别墅:金湾别墅部分的设计以岛为元素, 区内水系纵横, 便于组织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 必要时通过两侧入口的管制可形成封闭式的独立运营空间。主体建筑或依浓荫之下, 或傍小桥流水, 别墅周围有一定面积的私家花园, 园区环境清幽雅致, 区内水榭竹径, 连廊叠石, 步移景异, 处处体现中国园林之精髓。
3.湿地文化 篇三
关键词 生态旅游;湿地文化;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并不是最近提出的,早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已经提出,当时定义为具有保护环境和有效维护当地人们生活的旅游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且不断得到推广。生态旅游是一种理念,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湿地文化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进一步构建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1 概述
1.1 定义
要想了解湿地文化的概念,大家首先要明确何为湿地。湿地是指人工的或者是天然的,暂时的或者是长久的带有一定泥炭的沼泽地或者是水域的地带,其中退潮时低于六米的水域也可称为湿地。作为生态功能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是人们重要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在生态旅游的推动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湿地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湿地逐渐在时代的变迁中孕育出独特的湿地文化,由此为湿地的文化旅游蒙上了一层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风险社会的到来,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日益得到重视,也不断催生着湿地文化的发展。
1.2 特征
湿地文化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湿地文化的时代性,湿地文化由来已久,但由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湿地文化也有着每个时代的特色,携带每个时代的烙印,湿地的发展正是与人类的文明共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湿地文化总是与其时代的整体文化氛围相适应的;其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决定文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造就不同的湿地文化;第三,具有脆弱性,湿地文化的这一特征在近些年来表现的尤其明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化,不同国家的文明不断碰撞,我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尤其是现代的文明方式、消费观念不断侵蚀着古老的湿地文化;最后,创新性,这一特征与其时代性的特征相辅相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湿地文化也会不断得到发展,在保留原有时代精华的同时,会得到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湿地文化理念,由此不断推动湿地文化的发展。
2 开发和利用
2.1 加大湿地文化宣传力度
目前,湿地已经纳入到生态旅游之中,如何能够有效加强湿地的保护,是当前生态旅游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人们普遍缺乏对湿地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湿地文化,因此,首要措施就是加大对湿地文化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树立对湿地的生态文明理念,熟悉湿地文化,增强生态意识。这一点可借助大众传播的手段,诸如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介进行湿地文化的广泛宣传。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湿地文化的认知,提高公众保护湿地的主动性。
2.2 从实际出发,加快建设特色湿地文化
人们在上述中提到湿地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因此,在开发湿地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湿地文化的这一特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特有的湿地环境和当地经济状况进行湿地文化的建设,不断凸显特色湿地文化。如在江西的湿地文化建设中,就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江西省内,有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如滕王阁、琵琶亭等,当地生态旅游部门就可根据这些特色的文化研发相关的人文产品,不仅宣传了当地的湿地文化,更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可谓一举两得。
2.3 完善湿地文化管理部门机构
在生态旅游的大背景下,要想对湿地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各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把湿地文化的推广作为政务的重要部分,适时建立健全湿地文化等相关部门和宣传机构。此外,要对设置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制定明确的责任标准,有助于湿地文化得到高效利用。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完善湿地文化的管理制度,真正把湿地文化的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湿地文化得到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湿地文化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对湿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湿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将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不断开发湿地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态环境知识,培养湿地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总之,在生态旅游的视野下,对湿地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持续进行,但同时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由此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4.湿地文化 篇四
摘 要: 《湿地公约》常委会将200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确定为:“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旨在倡导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有识之士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各种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2004年初春已至,乍暖还寒,《湿地公约》也迎来了她的第33个生日――第8个世界湿地日。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治洪涝灾害、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湿地公约》常委会将200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确定为:“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旨在倡导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有识之士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各种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湿地知识之一:什么是湿地?
对许多人来说,湿地是一个十分生疏的概念,只是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媒体开始介绍湿地。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湿地。古人将常年积水的沼泽地或浅湖称为沮泽,将季节性积水或过湿的沼泽化地带称为沮沼,将滨海沼泽或盐沼称为斥泽。
“湿地”一词源自英文wetland,该词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即wet和 land。Wet是潮湿的意思,land是土地,所以“湿地”一词的中文译名是准确的。有一段时期,有人按照日文字译为湿原,经多数学者推敲比较,一致认定“湿地”一词比较准确。但是湿地的定义是什么,各国和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有人粗略估计湿地的定义有20多种,也有人说50多种,但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定义一般是认为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定义则把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就是广义的定义,具体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美国的定义是:“湿地是有水覆盖着土壤的地方,或全年或一年中不同时期(包括生长期)在土壤表面或接近表面处存在着水。”目前我国尚未对湿地下定义,多数学者倾向采用湿地公约的定义。
根据湿地的广义定义,河流、湖泊、沼泽、珊瑚礁、都是湿地;此外湿地还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鱼(虾)塘、盐池、水稻田等。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冻土地带到热带都有湿地,但迄今没有全球湿地资源的精确数字。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的估测,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0万km2(也有人估计为850万k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占2%,藓类沼泽占30%,草本沼泽占26%,森林沼泽占20%,洪泛平原占15%。世界红树林的面积约24万km2,珊瑚礁约60万km2。就世界而言,湿地经历着退化、丧失和恢复的过程。据文献材料,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丧失67%,德国丧失57%。中国丧失的湿地也很多,只是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中国有多少湿地,目前也只有估计数,国家林业局汇总的数字为6594万hm2,但这个数字没有把河流这一重要湿地类型统计进去,显然与湿地公约定义不一致,因此国家林业局正在按统一标准进行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的类别很多,但没有世界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美国把湿地分为海岸湿地和内陆湿地两类。湿地公约将湿地分为3类,其分类的基本层次如下:
(1)海洋/海岸湿地:下分12类,主要有a.浅海水域;b.河口;c.泻湖;d.盐湖; e.滩涂。
(2)内陆湿地:下分20类,主要有a.河流;b.湖泊;c.沼泽;d.泥炭; e.冻土。
(3)人工湿地:下分10类,主要有a.水产养殖;b.灌溉地;c.盐池;d.污水处理池;e.水库。
湿地公约主张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湿地进行分类,例如可以用本国的习惯名字进行分类。巴西在湿地分类时就用了当地语言,例如把沙洲类型的湿地称为雷斯庭加(葡萄牙语restingas),平原湿地类型称为瓦尔泽(葡萄牙语varzea),洪泛森林类型称为伊加坡(葡萄牙语igapo)等。
湿地知识之二:湿地的功能
长期以来,湿地的价值不为人们所知晓,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往往把湿地当作无用之地。芬兰的湿地面积非常大,多年来开发出一整套技术和机械,将湿地转变为农耕地和林地。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大片湿地被称为“北大荒”。50年代,政府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垦北大荒,组建许多农场,进口大量机械,将湿地的水排干,将“北大荒”变为“北大仓”,获得了大量农产品,但其长期的后果是周边环境的恶化。1998年嫩江和松花江的洪水与此不无直接关系,为此黑龙江省政府已经决定,停止北大荒内的所有开垦活动,并将某些农耕地恢复为湿地,建立了一些湿地保护区。现代科学有充分证据证明湿地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涉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湿地功能和重要性,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1)生命的摇篮。科学已经证明,生命来源于水,所以湿地与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2)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国外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恒河、湄公河和我国的黄河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直接利用的价值。湿地出产了人类必不可少的直接利用产品,主要有:
a.水资源:饮用水、工业用水大部来源于湿地。地下水也与湿地息息相关.b.湿地产品:主要有鱼、虾、贝、藻类、莲、藕、菱、芡、泥炭、木材、芦苇、药材等。有人计算过,湿地的生产力高于非湿地。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
c.湿地矿产。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中国的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和盐湖盐的种类齐全,储量极大。盐湖中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稀有元素。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
d.能源:湿地中的泥炭是很好的燃料,此外水力发电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能源之一。我国水能蕴藏占世界第一位,达6.8亿千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e.水运:水运是最古老也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某些地方水运是唯一的运输方式。中国约有10万km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量。
(4)间接利用价值:
a.流量调节。降雨时湿地可以吸纳大量的水,干旱时又能释放水,这对于人民生活和生产是十分重要的。我国1998年洪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沿江、河的湿地(湖泊)被开垦,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调洪能力。
b.防止海水入侵。沿海地区入海的淡水减少时,海水会沿着江河向上扩展,严重时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天津市和上海市多次发生过海水倒灌,山东莱州至烟台沿海因海水入侵造成4万多hm2土地盐渍化。
c.与地下水的交流,即补充地下水或来自地下水。这个功能十分重要,如果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地面沉降,危及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山东济南的地下水能维持泉水的自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d.营养物质的沉积。流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营养物质会因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湿地植
物可以被人们利用。湿地沉积的有毒物质可被分解,所以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印度加尔各答市利用湿地进行污水净化,我国黑龙江省七星河的污水流经325 hm2的芦苇地后被净化。
e.调节气候。湿地对小气候有影响。新疆博斯腾湖周边地区比其他地方的气候湿润。人们发现,湿地是碳的汇,破坏湿地意味着湿地储存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造成气候变暖,所以开采湿地中的泥炭必须谨慎。
f.生物多样性。湿地物种十分丰富,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760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约156科、437属、1380多种。从植物生活型方面划分,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等;有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有的是草本,有的是木本;有的是灌木,有的是乔木。我国在湿地栖息的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包括亚洲57种濒危鸟中的31种,如丹顶鹤、黑颈鹤、遗鸥等;湿地是迁徙鸟类的必需的停歇地。仅在亚太地区,就有243种候鸟,每年沿着固定的路线迁飞,途径57个国家和地区。以涉禽为例,每年春秋两季沿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西太平洋三条线路在南北半球之间进行上万公里迁飞,途中必需在湿地停歇和补充食物。所以湿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是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湿地状况都会影响全球生态环境。鱼类约1040种,其中淡水鱼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发明的杂交水稻,其中一个遗传材料是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
g.文化遗产。世界上有些种族的文化和宗教与湿地不可分割,如菲律宾的棉兰老岛。我国太湖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数百处。
h.保护海岸,防止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防止海岸侵蚀的作用最为明显。我国广东湛江沿海农民不但保护红树林,而且人工种植红树林,以保护他们的农田和水产养殖地。湿地植被还有防风作用。
i.生态功能。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具有自己的物种、生境和自然过程。它的生态功能有待深入研究。
j景观价值。湿地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风景区不能没有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没有漓江就没有桂林的美景。九寨沟的美景全在水。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现在提倡生态旅游、观鸟等,湿地是最佳场所。
k.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和古地理方面有极重要价值。
5.西溪湿地考察报告 篇五
从西溪湿地东大门入口,沿着湿地小道前行,周边都是绿色的草,碧玉的水潭,红红黄黄的小花,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可爱,心也似乎飞了起来,直通向河渚街。小街两旁开着酒肆、茶馆、染坊、龙舟馆、丝绣馆、竹编馆,都是些民间的“土特产”。来到小街的广场上,一座河渚塔高高耸立,沿着只容一个人通过的木楼梯登上塔顶,俯瞰西溪湿地美景,俨然江南水乡的又一典型代表。我通过这次西溪湿地的实地考察,从以下五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影响西溪湿地旅游知觉的因素 1.刺激物的新奇独特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它这独特的地位吸引着相关专家和普通游客前来一睹它独特的风采。2.他人的提示。我们在考察过程中,恰巧听到一位导游在讲解蒋相祠、古戏台和壁画。听完后感受到西溪丰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的不是沉默的西溪。3.旅游者的生理条件。我们组成员正值年轻,血气方刚的时候,什么都会去尝试一下,如爬河渚塔,感觉很惬意!来回都没坐电瓶车也不觉得疲惫。在途中发现老人团就明显不同,他们体力有限,有些活动就没有积极参加。4.刺激物的反复出现。一部《非诚勿扰》电影,电影大力宣传的同时也使得西溪湿地红遍大江南北,它成为许多情侣向往的地方。5.兴趣。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并且家乡也是山水风景区的我来说,山山水水对我来说真没太大吸引力。说实话,我反而更向往北方广阔的草原和一望无垠的平原。我想北方人和我的想法会恰恰相反吧,尤其看了电影后,我猜测原本有打算来南方的北方朋友就会更有兴趣了。6.知识与经验。初来来到西溪湿地,我们毫无经验可言,去的比较仓促,之前也没做什么深入了解,想必下次带亲朋好友过去时就会有另一番状况了。这次从周围的导游的讲解词中就学到了不少知识,下次我就可以班门弄斧了。7.情绪。天气晴朗,看看周围的游客个个心情舒畅,而我们在要离开时还出现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对西溪湿地旅游条件的知觉 1.对旅游时间与季节的知觉。临近西湖,在这方面也就存在共性,晴雨雾雪天气下的西溪湿地也风姿各异,四季皆宜。2.旅游设施。旅游设施方面有做的好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存在些不足之处。如电瓶车和步行者共行,存在安全隐患;河渚街入口处小桥前那些花哨破旧的游船实在和西溪湿地的主题风格不一致,大煞风景;有些旅游景区找不到厕所是不足之处,可西溪湿地没走几步就有厕所也是个问题,不仅影响了旅游者的心情也浪费了资源;路灯种类的参差不齐,广播传出的音乐断断续续,都有损景区的形象。3.旅游距离与交通。我们学校与西溪湿地如此之近,这个距离与交通不存在问题,但外来的游客就不同了。杭州的交通问题闻名全国,为缓解交通压力,修建地铁那是势在必行。否则,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因堵车等交通问题引起的旅游质量下降。
三、旅游的需要与动机及如何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1.旅游者的需要
a)满足生理的需要。游客出于散心散步前来西溪湿地,调节生理心理的不良状况,满足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b)社交和社会尊重的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朝九晚五地上 班,很难结交到新朋友。跟团到西溪湿地来旅游,可以结交到新朋友,得到团体接纳、爱和友情,从而获得自信和尊重需要,以及达到社交需要的满足。c)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西溪之行,游客可以欣赏从未看过的湿地,开 阔眼界,更好地了解到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从中获取知识,增长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满足美和学习的需要。2.旅游的动机
到西溪湿地旅游的游客,大多出于健康娱乐、学习与体验、获取审美感受、社会交往、闲暇消遣、地位与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动机。3.吸引更多游客的策略
a)利用《非诚勿扰》电影的影响力,建立一个适合规模的影视拍摄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关注。b)打响刺绣这块招牌,通过现场刺绣等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游客。c)增添江南手工艺品店和地方特色强的小吃店,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饱眼
福和口服。回去之后,游客的好评就是免费的宣传。d)加强景区的旅游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四、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安排
这个问题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做补充。西溪湿地既然打出“领闲杭州”的旗帜,就更应在“闲”字上下功夫。清新雅致的茶楼本是游客小憩,品品茶,闲聊的好地方,怎么可以变成嘈杂的棋牌室。再者就是前往河渚街的路两边闲置着许多木构的小房子,应该加以利用,否则又是资源的浪费。还有前面提到的那些花哨的游船应该撤下来,换成与景致颜色相配的游船。而当我们在回来的门口发现疲惫的游客就凌乱地坐在那里,有伤大雅,我认为有必要在门口附近造一所游客休憩处,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五.、体验游客的消费心理
作为游客,来到一个旅游景点买点纪念品是必要的。不同的群体消费能力也不尽相同,而景区的商品必不廉价。身为学生的我们,也就只能买点小玩样儿带回来玩玩。十元一碗的鱼丸汤,令口渴至极的我们望而却步。还值得一提的是免费试尝的麦芽糖和十元两条或一条的方巾特别受欢迎。我认为在游览过程中还是应该坚持理性消费,这也或许是旅游社不太愿意接教师团的缘故吧,因为教师理性程度高
汇报人:xxx篇二:调研杭州西溪湿地
杭州西溪湿地调研报告
一、生态环境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1.西溪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它的水。水是西溪湿地的灵魂,园内河道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巷、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西溪之美,美在生态。野、冷、幽、静,皆成天趣。西溪湿地位处于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西溪湿地公园也相当注重文化发展,西溪湿地留有大批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文词章,西溪龙舟盛会更是声名远播。2.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八大景观:烟水渔庄、秋水庵、西溪水阁、梅竹山庄、深潭口、西溪草堂、泊蕃、西溪梅壁。西溪的景色特点以天然质朴为美。专家们将其提炼为4个字冷、野、淡、雅。在首期湿地公
园3.46平方公里中,可供游人参观的八个景点, 个个充满野趣雅致 3.线路特色: 最美妙的当然还是坐在摇橹船上赏景,这里的船老大会自豪地告诉你:葛优坐的是哪艘船,舒淇和方中信坐的又是哪艘船。由着船工的性子从内河道进发,周家码头———梅竹山庄———西溪梅墅———西溪水阁———秋雪庵———周家码头,游玩西溪,不可太贪心,想一次游个遍需水陆结合,慢慢晃荡
二、设计评论
通过一系列正确的规划手法,我们能更好地和培育湿地特有的水生、陆生植被资源和鸟类、鱼类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湿地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性,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综合考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形成一个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体系 ?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 湿地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
西溪龙舟会:(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西溪湿地西区龙舟会分为蒋村龙舟和五常龙舟。每年农历端午节,深潭口和五常河道两处龙舟竞渡,场面壮观。西溪湿地龙舟盛会已具千百年乐事,不比速度和花样,其参与性和传承性为百姓喜闻乐见。
三、设计优点
丰富了独特自然资源贮备了,战略淡水资源挖掘了生态旅游资源,给游客一个美好的旅游生活,水可供游客嬉戏,让游客感受水的凉爽。
强化了湿地生态支撑,彰显了生态保障魅力,优质的水环境促使西溪篇三:杭州西溪湿地休闲度假酒店考察报告
杭州西溪湿地休闲度假酒店考察报告
按照11月28日修规研讨会上刘区长对农家乐所提出风格定位,为借鉴相关景点成熟经验,宇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衍军、冠世榴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褚衍矗、规划发展部王彪组成考察小组,于2010年12月1日奔赴杭州对西溪天堂旅游综合区进行了为期二天的实地考察,经过认真调查总结,认为该综合区具有以下特点:
一、依托知名景点,自然环境优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天堂规划区位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南侧,与湿地公园紧密相连。
二、西溪天堂综合区以大体量酒店住宿为主,包含会议区、俱乐部、精品商区和品牌餐饮区,是一个集住宿、餐饮、会务、休闲、娱乐、购物、景观地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区。区内吸引品牌酒店包括:悦榕庄、喜来登、布鲁克等,虽品牌众多但各家酒店侧重不同,悦榕庄为单层独院式高品质接待处所,位于综合区最深处;喜来登为多层集中式星级酒店,位置紧靠悦榕庄,属第二层级;布鲁克为快捷式酒店,位于西溪天堂综合区外延,但建筑风格独特新颖,设
计感现代时尚,与普通快捷酒店有显著区别。
三、西溪天堂综合区属一次性总体规划,规划区内综合设施风格较为一致,比如导引牌、标识、logo等,各项市政一次规划到位,区内大型地下停车场、生态游步道、河道流域等基础工程设施先期建设。
四、围绕这次考察的重点,我们对悦榕庄休闲度假酒店进行了仔细勘察:酒店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隔河相望,处于西溪天堂综合区最佳位置,依托丰富的水域、植被等优美自然环境进行建设,除酒店大堂、部分餐饮设施外以单层建筑为主,多滨水而建,各分区由廊、桥连接,庭院式建筑白墙、灰瓦色调简洁统一,建筑风格为仿古与现代相结合模式。住宿功能区一户一院,具有相对封闭私密的特点,普通标准房包含庭院、主房,门市价为2600元,豪华套房包含庭院、主房及两间配房,门市价为3600元;房间内部装修豪华、古朴、厚重。目前酒店还处在建设期,仅部分设施具备接待功能。考察结束后,我们以西溪天堂综合区为案例,对冠世榴园象山农家乐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
一、象山农家乐区域仅靠单纯农家餐饮、住宿体验不具备较强市场吸引力,应增加中小型高端会务接待、娱乐休闲、美容养生等功能设施。
二、农家住宿区按照象山天然的高低阶层地理环境,针 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布局。在相对较高的优越位置适量建设庭院式酒店,以高品质吸引高档消费群体;在相对宽阔区域建设三层以下集中式酒店,吸引中档消费群体和团队游顾客。
三、农家餐饮区以自主经营为主,可适当引入品牌餐饮服务企业,增加餐饮供应的多样性。在餐饮区临近位置设一处中型旅游购物点,可填补该区域购物商业空白,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四、在规划区内选址建设小体量景观地产工程,满足城市高收入群体隐居及投资需求。篇四:关于西溪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考察报告
关于西溪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考察报告 篇五:杭州考察报告
齐 鲁 工 业 大 学
研究生实习报告
院系名称 艺术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5年6月17日——6月21 艺术考察实习报告
考察时间:2015年6月17日————6月21日
考察地点:杭州
考察路线:良渚文化村—西溪湿地—中国美术学院—宋城—南宋御街 考察目的:研究建筑的外观与结构,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研究古代街区群落,感受古建筑的魅力。研究景观园林设计特色与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和理论上的认识以及山水印象,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增加了园林景观的知识,及人文知识。以下是结合本专业,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描述。其中最喜欢南宋御街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西溪湿地。南宋御街 2007年,杭州市政府找上王澍,希望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当时的御街,已经非常破败。这条据说南宋皇帝走过的6公里长街,已经很长时间不维护了,商店很少,就剩下一些卖便宜货的,墙上的灰一块儿一块儿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几个像鬼火一样的路灯。这条承载了很多杭州人回忆的老街,成为了杭州老百姓的一块心病。从2001年开始,各方就已经围绕着怎么改造这条街道展开了讨论和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方案。最初,王澍并不想接下这个项目,“触及的利益太复杂。” 面对找上门来的政府,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王澍了解政府的心情:“我知道你们很急,希望我们马上就做设计。可能7月份开始做设计,年底就动工,这是中国的政府项目一贯的作风。”本以为这六条苛刻的条件提出来,对方就知难而退了,可出乎他的预料,政府竟然全部答应了。
带着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师生,经过半年的调研,王澍拿出了方案:完全停止拆迁,在不动迁任何一户居民的前提下,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包括历
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原住民也是维系本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王澍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要有延续性的。他认为,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不是说明朝是历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历史,民国就不是。“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是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梳理。中国现在很多打着‘保护’的名义做的设计,形同于破坏,就是‘保护性破坏’。从2007年到2009年,王澍带着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中山路御街的改造。开街前一天,王澍对市委书记说:“你和我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个事情成功不成功,明天我们来看结果。”第二天开街,国庆节一个礼拜,1公里的一条街有超过100万的市民来参观,国内各大媒体不请自来全部做了正面报道。现在,南宋御街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文化的标签。可在王澍眼中,南宋御街只是个孤独的个案。“我们的政府太像一个公司,既希望至少达到收支平衡,又希望能快速完工,而不是以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为前提,而这恰好又是政府的职责。”带着美术学院两百多名师生,集合国内其他三四家美院的老师,怀着理想主义精神,用超常的劳动量来弥补时间上的紧迫,在王澍看来,南宋御街的改造方式,“很难复制,不可推广。” 通过这次对南宋御街的调研,我们发现了这条街上各种建筑风格杂陈,什么都有。有中国传统的建筑,也有学习西方的建筑,也有中西结合的建筑,有的不一定好看,但它在这,就是一种存在,这是真实的历史。不想以往的街道,不是全部拆除后换成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建一些仿古建筑,纯粹的仿古建筑,用王澍的话说就是假古董,里面感觉不到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感觉不到真实的存在。而南宋御街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历史真实的存在,御街里有一个小展馆,一个在地面以下的玻璃架子,里面放有不同年代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从御街底下挖出来的,通过考证可以发现这些石头从下往上居然包含了宋代,元代,清代三个时代的痕迹,这就是历史的一个剖面,透过这个小小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看到上千年的历史。不像其他地方,石头一铺,不知道底下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这里曾经存在过什么,发生过什么,无法体会到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当下全国很多城市标新立异,竞相建设远远背离中国本土文化的地标性建
筑,而这条古街带给我们的应该是另外一种反思。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象山校区设有视觉传达系、工业设计系、陶瓷艺术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建筑系6个系别。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校园工程体现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超过 3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到象山,这些可能被作为垃圾抛弃的东西在这里被循环利用,并有效控制了造价。以中国传统“大合院”的形式,使建筑之间都是院落,整体建筑看来仿佛自土地中生长起来。建筑中的宽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边、水边小屋,都是某种既可步行,又可展览,又可以成为城市旅游一个新的文化景观。质朴而谦逊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空间上的设计理念,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闭的。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
6.灞桥生态湿地公园 篇六
2012年06月07日07:10西安晚报[微博]我要评论(4)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记者 魏影 摄
昨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记者 魏影 摄
自驾游路线图 本报讯(记者 程慧)昨日,我市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市长董军宣布开园。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学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启文、市政协副主席郭若为、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安等出席开园仪式。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省文联副主席翟志荣,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西京,著名画家崔振宽为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开园纪念石揭幕。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我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公园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
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进展,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董军多次深入建设一线检查和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项目顺利建设。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 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湿地公园 市民可免费游
本报讯(记者 程慧)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芦苇、香蒲、河柳等植物郁郁葱葱,白鹭悠然栖息,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湿地生态画图。昨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上万名市民来到这里,目睹令人向往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芳容,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治理
大美城市生态湿地现城东
“不敢想啊,以前这里河道都是大沙坑,现在风景竟然这样美。”十里流动水面、十里绿色长廊、十里绮丽花海。昨日,来自洪庆街办燎原村70多岁的唐大爷和同伴在公园里游览,灞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分。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2012年6月,投资近5亿元的一期工程完工。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如今,在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区域内,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波摇石动,各种植物郁郁葱葱,野生水禽悠然栖息,徜徉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真叫人心旷神怡。
美景怡人
市民尽享自然野趣时尚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最大限度保持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景观结构包括一河两岸三段,一河是指灞河河道景观,两岸是指左右岸绿化景观,三段为指以花荡为主体的湿草景观区、以河心岛为主体的亲水体验区、以柳园飞雪、生态荷塘为主体的湿地景观区,从而形成一幅重塑灞柳风雪胜景的自然画卷。
昨日,前来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堤顶路上修有自行车道,两边遍植柳树,不时有游客骑着自行车而过。漫步园中,小广场上、灞柳深处不时传来悠扬的音乐声,以及厚重的秦腔声,一湖清波,满目葱笼,无不散发着城市山水的诗意,处处呈现出优美和谐、天人合一的惬意景象。
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园内有植物213种,原生态鸟类33种,原生态柳树20000余株。
九大区域
打造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记者获悉,公园二期目前已正式开工,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到2013年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成为既具有原生态魅力又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独特“古城绿道”。
原生态湿地、“亲水线”乐园、百花千树植物园„„ 美哉 五大园 乐哉 亲水游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昨日起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到底有多“迷人”,只有亲身去体验一番,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绿、它的美„„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无论是欣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还是带小朋友来这里“亲水游”,或是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打球、骑车,不同的园区让每个游客都能尽兴游览。
●原生态湿地公园
公园建设以原生态为基础,利用原有生态环境,以保护、治理为主,重构为辅,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整,形成了一个由2000亩湿地、33种鸟类、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4478.5平方米芦苇荡组成的绿色原生态湿地公园。让游客避离城市喧嚣,畅游原生态大湿地。
●“灞桥柳河”文化展示园
自古以来,灞桥一直以“灞桥、灞柳、灞河”闻名,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体现自然乡土风情,集中展现桥文化、柳文化、河文化。这里融合了各种桥文化,有木桥、石桥,有平桥、拱桥;有早期已建成的桥,有已经规划准备修建的桥。这里有14种、近20000棵柳树将重现“灞柳风雪”的人文胜景。灞河,西安的母亲河,古称滋水,是滋养帝都长安的八条水脉之一。灞河公园段平均宽度为400米,最宽处达500米,颇为壮观。
●“亲水线”休闲娱乐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沿河有7公里的水岸线,可以近距离接触灞水、大湿地,观赏水生植物,与鱼儿私语,看水禽嬉戏,尽情呼吸久违的新鲜空气。漫步亲水石滩,卵石或高或低错落排布而成,行走其间感受别样风情。公园里还有20余处休闲娱乐设施,生态商业街、风土博物馆、民俗观演广场、儿童乐园,还有规划中的红酒庄、茶馆等项目。
● 绿动灞水运动公园
21公里的沿河小径、环河堤顶路是散步的绝佳之地,堤顶路两边遍植柳树,徐徐清风扑面而来。堤顶路上特别修建了自行车道。右岸的集中运动广场更是闲暇的好去处,可以打篮球、羽毛球。
●百花千树植物园 这里是花的海洋,植物的王国,这里有大片的池塘,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这里保留了原有乡土植物,增添了适合在灞河生长的植物,形成了1765亩的植物园。柳树、大叶女贞、青桐、连翘、德国鸢尾、玉簪、长春藤、风铃草„„ 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所组成的植物园让人目不暇接。
“开园活动周” 10项活动让您饱眼福
6月6日至6月10日将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内举办“开园活动周”。“开园活动周”包括举办生态影展、民俗展演、放流活动等10项系列活动。包括风土博物馆里的秦腔老腔表演、民间杂耍;亲水码头的放流活动;公园堤顶路的东城新一家运动会等,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来参观。
公交、自驾 怎么走? 7条公交线可到达
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战略桥)之间,市民可乘坐213、301、718、530、907、233、237路公交车至西安市第34中学站下车。:
由北向南游 给您推荐这些景点 ●花 荡
花荡,从华清桥到西临高速,绿化面积10.7亩,水域面积约9000平方米,共由15个植物园组成,分别为:红枫园、常夏石竹园、红花继木园、大花金鸡菊园、隶棠园、天人菊园、黄金菊园、红王子锦带园、红帽子月季园、美女樱园、红叶石楠园、紫穗槐园、金叶女贞园、红叶石楠球园、海桐球园。置身花海之中,可以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静地。
●湖心鸢尾岛
湖心鸢尾岛由两桥一亭组成,拱桥名为念柳桥,全长21.2米,宽3.3米;平桥名为紫鸢桥,长17.46米,宽5.5米;木质景观亭名为柳心亭。通过平桥和拱桥将河道内的岛屿连接,并配以木质景观亭和鸢尾绿植,小桥流水,亭影玲珑。婉转莺声常醉客,婆娑柳浪欲迷鸿。这一处水面从千年古城变迁而来,亲近的不仅仅是水,更是这块土地流淌的文化根脉。
●秀水廊桥 灞桥,因水得名,以桥闻名。秀水廊桥全长424米,桥面净宽3.5米,每跨长度为20米,桥面略呈拱形,采用塑胶铺设,并配有3个彩色钢构廊亭,方便游人来往灞河两岸,以最佳视觉观赏灞河湿地景色。
●柳园飞雪
早在明清时期,“灞柳风雪”便是“关中八景”之一。公园里共有14种柳树,分别为:垂柳、龙爪柳、馒头柳、桎柳、银芽柳、旱柳、金丝垂柳、水曲柳、绦柳、杠柳、大柳树、雪柳、杞柳、龙柳。柳园飞雪处面积约为7.7亩。近20000棵柳树将为您重新呈现“灞柳风雪”的壮景,重温古人折柳送别、十里相送的一抹温情。
●生态荷塘
生态荷塘总面积为46.2亩,共由10个园组成:分别为月季园、荷花园、睡莲园、香蒲园、菖蒲园、石榴园、石竹园、漏斗花园、金光菊园、火把莲园。欲滴莲花送月香,抚琴弄笛醉荷塘。10个花园荷塘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集中体现了生态之美。
●亲水石滩
亲水石滩面积约为3.6亩,此处景观充分利用灞河卵石,以不规则的形状,对滩涂进行铺装,便于游人在枯水期直接进入河道,近距离观赏灞河湿地植物景观。千年的河水流觞,优越的地理位置,亲水石滩是改造滩涂的杰作,让游人近距离亲水,充分体验原生态之美。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10月25日08:09西安晚报我要评论(0)
本报讯(记者 史佳)10月24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西安最令人向往的湿地公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项目是灞桥区和西安市纺织城综合发展办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生态新城的重要举措。项目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全长15公里,规划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实施。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项目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公园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已建成,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并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建设最大限度保持了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彻底改变了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的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原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创造出一个拥有生态丰富,适于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的绿色河流廊道。
10月24日开工建设的公园二期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在灞河西路与灞河东路之间,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工程概算投资5.5亿元。公园二期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浏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7.湿地文化 篇七
园林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以灵台、灵沼、苑囿等形式出现,当时的园林是如山岳般高大的堆土建筑,是古人对山岳崇拜的一种直接体现。古人认为,正是有了山,尘世和天国才能有所联系,得以接近。正如《诗经》中所记载的那样:“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而从两周以后,园林的功能逐渐从“娱神”向“娱王”发展,“王在苑囿,鹿鹿修伏”。当时的园林营造是帝王权贵这一特权阶级的专利,所以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也反应了他们好大喜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皇家园林这一园林体系从两周到秦汉再到后来的魏晋南北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虽然随着朝代和特定年代审美的变化,风格各有不同,但基调一直偏重磅礴和繁复,始终不离其“皇家”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皇家园林一直以来受到学者大家的重视和偏爱。
与此同时,从春秋起,文人、士大夫作为另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逐渐等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的出现,也深深影响了传统园林的风格和营造手法。当时的文人们努力在山川之美与士大夫人格价值体系间建立某种直接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人园林比诗歌、书画更直观、更具象、也更有震撼力。士大夫对文人园林营造的追求和发展也和皇家园林一样,成为另一条完整的园林体系,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对于这一体系的园林营造,明代的计成在其《园冶》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分类和研究。在《园冶》的“相地篇”中,计成把园林按地形分为六大类,其中后人研究最多的当属归类于“城市地”的江南私家园林,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郊野地”、“山林地”却一直以来未受到园林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很多传统郊野园林、山地园林已经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悄然销声匿迹,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郊野园林和山地园林自古以来是文人隐士寄情山水的理想栖息居所,他们不光在其中对话自然,表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1思想,也把很多无法施展的政治抱负以及建功立业的豪志转化为了一种叠山理水造阁营室的诉求。所以作为业主同时往往也是真正的设计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经历也都直接间接地反应在了他们的园林建筑中。而隐逸精神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最重要的一种精神,表现为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园林营建理念,更是对文人园林从相地到营造修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西溪湿地园林概述
2.1西溪湿地的地貌和历史沿革
西溪的范围,从古到今并不是一直恒定的,总体来说,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西溪”的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距今约一千多年前的古书里,从最初的水名、山名、到后来的市镇名、乡村名,更又为路名、片名等。直到南宋之前,关于西溪的具体范围、水系水质情况等等尚未发现可靠的文字记载。只知西溪在汉唐时期,已经被人们逐渐开发利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以上,到了唐代,西溪湿地区域内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行政建制,所以有“唐有西溪市”2一说。
到了宋代,西溪的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西溪湿地的面积减少到了100平方公里。此时文人已经开始游览钱塘郊外的西溪。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临安,西溪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亦从此开始扬名。西溪湿地区域内,水网丰富,水塘星罗棋布,蔚为壮观,西溪这块土地的确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湿地环境。西溪湿地自古以来有山有水,根据现存的地名结合史料考证可知,至明代,西溪发源于与富阳、余杭交界的分金岭,一路奔腾加带附近的许多溪涧溪流,穿过留下镇,汇于大溪河,一支入古荡,一支出闲林,流长达“三十六里”。到了清朝,据康熙《钱塘县志》记载,西溪范围有所缩小,流长也缩减为“十八里长”。3民国至今由于区域范围又有所改变,现西溪全长约25公里,其中古荡以西城区范围内西溪长12.2公里。西溪南岸,群峰矗立,绵延不绝。在现今的地图上,有老和山、灵峰山、秦亭山、北高峰、美人峰、龙门山、小和山等。
2.2西溪传统园林的总体特点
由于这有山有水的独特地理特色,又地处城郊,西溪湿地注定为历代的士人隐者所钟爱,文人骚客所咏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中隐在壶中”,大隐者的境界太高,一般不得志的士人,或是归隐的官宦还是更偏向于找一个西溪湿地这样的地处市郊,风光独好,却又还不至荒凉的地方安居治学。由于上述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特点,结合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一书相地篇中对各种园林地形的分类。西溪湿地最为典型的特点是郊野地,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局部又带有山林地和江湖地园林的特点。
计成在相地篇中把园林共分为:山林地、郊野地、村庄地、城市地、傍宅地、江湖地这六大类。笔者经过反复比较认为,在对地形地貌特点比较单一或者基地范围比较小的园林按《园冶》设计手法进行类型判断和设计时,可以简单地选择一种类型特点进行设计。而在对像西溪湿地这样综合性的大型湿地进行园林类型分类时,则要有总有分。因此,即使是同处于西溪湿地这块郊野地上,不同局部的园林建筑营造也由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业主需求,有不同的设计手法。在抓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总体精髓下,百花齐放,各具魅力。
3、西溪湿地传统园林建筑实例分析
3.1横山草堂
横山草堂的主人是明人江元祚,著名藏书家,字邦玉,明朝末期钱塘人。他精通儒学,擅长诗文,无心丛仕,一心研究学问,长期携妻眷隐居横山草堂达二十多年之久。横山虽风景如画,引人入胜,但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故游屐罕至,直到江元祚在此居住,通过二十多年间对横山草堂的不断营造,也由于他的学识人品,故横山借着横山草堂和江元祚的名声,才逐渐为各路文人所知,成为他们竞相拜访和探讨学问欣赏美景的世外桃源。
横山草堂在横山大岭六松岭畔,在明代,经过江元祚的营造,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园林建筑群。而草堂内建筑的命名也无不体现着主人高洁的品性和人生的追求,如漱雪桥、绿香亭、却月廊、醉山楼、竹浪居等。从地形地貌上看,横山草堂所处基地应属于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的山林地,而横山本身所处的西溪湿地则从属于郊野地,所以,横山草堂园林建筑的营建风格必然同时兼具山林地园林和郊野地园林两种园林风格。
江元祚作为一名著名的藏书家,在横山草堂有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名唤拥书楼。此楼“推窗远眺,眼界全碧,千峰若围,隐现树杪。”《西溪百咏》之《横山草堂》又诗云:“六松引径入桃源,潭有潜龙洞有猿。就水结亭花近槛,依山构阁竹临轩。望江移榻栖霞岭,看月因梅倚雪垣。处处花工先位置,不须开凿得名园。”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横山草堂整个园林规划本身,还是其中的单体建筑都因山就势,凭借着横山自然的绝佳风景,谨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的园林建筑营造准则。当时的西溪作为郊野地,其中的园林建筑普遍具有的特性是“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而处于横山上的横山草堂则更具“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雪,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5
明崇祯十年(1637年),文人马元调游西溪,登临横山草堂,兴之所起,留下游记一篇,对横山草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其描述,可做如下分析。当时的横山草堂,由六松岭进入,崎岖的山路为两旁茂密的竹林、遍地的苍笋所掩映,几乎要看不见,这让探访者更添了一种欲入桃花源的感觉。走着走着,便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这便到了漱雪桥,桥是江元祚自己亲自砌造的,因为经年累月,也因人迹稀少,桥上已经挂上了藤萝。河的两岸是大片大片的茂林,那苍翠浓绿几乎把来人的衣袂也映得发绿,过了桥,便到了绿香亭。过了绿香亭,前面便是横山草堂的主题建筑了。整个草堂最外围是一圈石墙,入口上书“逸林”二字。石墙里又围了一圈竹篱笆,密密得编出斜纹,江元祚称之为“鹿蕃”。正中为“竹浪居”,推测为一座二层建筑,如文中描绘,登临可俯视远处万竹如浪,故得名。竹浪居的后面是一个庭院,庭中栽有大梨花,以前一直开白花,有一年突然开了红花,所以得名“艳雪”。庭院的左边是主人的起居之所“香梦窝”,右边是宾客谈诗论文的场所“挂屐寮”。庭院的背面较远处是被称作“云髻”的小山峰,这座小山峰可以透过竹浪居的窗户看到。庭院中有小山峰上的溪水流下,在水口处飞梁架溪,泉声幽咽,使观者留恋往返。再向前是曲折的长廊,得名“却月”,廊子的尽头是“醉山楼”,二层建筑,三开间,四面开窗,登高远观则远处山水尽得目下。
出了醉山楼,则是一座“藏山舫”,像一艘小船一样架在两崖之间,舫的北边是一间精舍,供奉着《大方广佛华严经》。精舍的西北方向数十步,有溪流激射,涛声如吼,在其上,飞架一座轩,轩的左右均设置栏杆,可凭栏而望。左望能见溪流的源头自远处蜿蜒而来,渐汇成溪。又望可见溪流往远处流去,高低错落间分散四处,如白练一般溅射,故得名“卷绡”。精舍与藏山舫以及轩(卷绡)之间都有廊子链接,但并未对这些廊子进行命名。
再往前是一条百步长廊,共有两百多根柱子,顾得名“蔓櫩”。这百步长廊的两边曲涧微鸣,松竹参立,老梅盘亘,景不胜收。一路向上,廊子的尽头便是拥书楼。拥书楼为二层建筑,五开间,前后均出抱厦,也为五开间。楼前有一个庭院,庭外汇水为曲池,锦鲤游泳。庭中有若牛若虎豹的山石自然点缀其间。由于树林掩映,修竹茂密,所以在各个建筑之间很难望见远处的建筑,也给观访者以感觉不尽的可能和惊喜。
而江元祚自己对横山草堂的评价是“乃知草堂之构,既屏以崇山峻岭,复绕以茂林修竹。前则江湖梅松为径,后则岩石泉瀑为邻,诚为造物所钟,必厚以天福,而后乐此。”6
3.2高庄
高庄又名西溪山庄,俗称西庄,是杭州城的一处著名园林。其前身为柴庄,始建于明代,据明史记载孝廉柴云倩曾隐居于此,他的女儿柴静仪,后来更与林以宁、冯又令等人在此结成了“蕉园诗社”。这更是被以后的红学研究者认为是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姐妹结成诗社的原型。据记载,当时的柴庄“碧涧绕门,白云入室,周围植梅竹数亩。”7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柴庄有竹楼花谢,月影泉声之美。俨然一派计成在相地篇的郊野地一段中所描绘的景象,地处郊野的柴庄静谧、悠然,叠山理水间完全保留了郊野地本有的野趣。
据记载,高庄始建与清顺治十四年(即1657年)到康熙三年(1664年)其间,对然高庄之所以被称为高庄是因为其主人高士奇的名望,但是生于1645年的高士奇此时尚还年少,所以推测当时开始修建高庄的应为高士奇的父辈。这种修建维护工程,应该在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收受大量贿赂之后达到一个高潮。高士奇显然是把这里当作他将来养老或是隐居之所来修建经营的。但是,他的隐居和柴云倩、柴静仪的隐居是有本质区别的。正是这种区别造就了柴庄再修建扩建为西溪山庄(以下称西庄)后,园林风格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里不得不简要叙述一下高士奇的生平。
高士奇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于清顺治二年,即1645年,生在杭州城里一个小康家庭,在他前25年的生命里,一直郁郁不得志,参加乡试,屡次落第。面对生活的现实,他一度不得不放下读书人清高的架子,到北京报国寺庙的市廊下卖字画、代写字福、喜帖子,以此来养家糊口。然而,也正是这个经历成为了他一生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报国寺庙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庙市之一,三教九流各路人马往来期间,可说是一个龙蛇混杂之地。身处其中的高士奇,和他们打交道,耳濡目染,很快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文人变成了一个八面玲珑,善读人心的小商人。机会终于在康熙八年(1669)年降临在他身上,那年高士奇进入国子监读书,谋到了一个书办的差事。在不久之后的宫中关帝庙翻修这一工程中,高士奇有幸重写了门楹。后康熙帝途径关帝庙,对匾额上的墨迹大加赞赏,于是追问出自何人之手。此后,高士奇在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被明珠亲信弹劾前,可谓是一路平步青云。他的才华和智谋以及揣测上级领导心意的本领,使他在官场异常顺利。
然而老谋深算如高士奇者,必然明白官场终究险恶,尔虞我诈一朝天子一朝臣。素以他有钱了以后就在家乡置办田产,修建旧宅,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当时的康熙帝和后来的乾隆帝一样,很爱下江南欣赏江南美景,高士奇曾多次随驾扈从。而杭州风景在江南一众美景中又久负盛名,于是结合高士奇后来的诗作,我们不得不这样揣测,在他修建西溪山庄时,并不仅仅只是把它当作一所给自己养老的宅院来操作。他一定考虑到了也许有一天圣驾到访的可能性。皇帝御驾亲临自己的府邸,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耀,这种荣耀所能带来的效益是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高士奇描写关于康熙帝御赐亲临西溪山庄的诗作有些虔诚的近乎谄媚了。
本来计成对郊野地的构想走的是飘逸出尘,悠然南山下式的隐者居所,根据现存诗作,相信在高庄还是柴庄的时候,这里确实是一派这样的风格。但在康熙身边为官多年的高士奇,一定深知康熙的审美。林徽因曾说“Qianlong taste”太过柔美,不够大气,其实有清一世,帝王的审美都有些偏向于繁复和柔美。也许是满人的祖先来自广袤的大草原,看够了太多的豪迈奔腾,所以对水草茂美的江南风情赋予了别样的柔情。所以,既是出于审美的考量,也是将来可能的接待御驾的需要,经过高士奇大手笔整修后的西溪山庄,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城市地园林的一些风格。
可惜天意弄人,康熙帝真正临幸西溪山庄的时候,高士奇被弹劾解职已久,所以他既无心情也无更多财力再休整故居,康熙临西溪山庄是,“旧业西溪,荒芜已久,沉一椽容膝,半亩安身,触眼楼台几处倾,手植寒梅已覆楹柱,把钓尚存临水榭。”8由此可以看出,当年高庄的一切水石林亭俱在,亭台榭依旧,只是有些年久失修,略有倾斜。这也是中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需要长期维护,定期翻修,这是中国人重现世而不求永恒的体现。但当时西溪山庄的景色正好反应了高士奇官场受挫的心境,也给山庄的园林精致增添了一分皇家园林所难以得见的沧桑和真实。
4、结语
对比横山草堂和高庄,整个横山草堂的园林建筑群既有隐逸出尘的味道,又更添了因山就势的磅礴和巧妙,还具有高庄那种稍嫌繁复的近乎私家园林式建筑所没有的空灵与淡然。所以说,在传统的中国园林建筑里,一座园林往往就是园林主人性格品性经历的间接体现,这就好比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一样,他们所钟爱的建筑式样,建筑风格乃至建筑环境本身,从深层意义上来说,都表达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一生所见的感悟。这也是为何传统中国园林建筑从不同的基地开始就必然具有了不同的人文意义、设计手法、建筑风格的原因。
江元祚可算是真正的隐士,即为“全隐”,所以他的横山草堂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质朴自然的隐者精神。而高士奇先期在高庄“朝隐”过一段时间,告老还乡后则是“半隐”,所以他的高庄虽也归属于文人园林,但和横山草堂相比,却依然在潜意识里透露着权贵和阶级的特点。
横山草堂和高庄,无论是在营造手法还是园林氛围上都是不尽相同的两种风格。除了前者处于湖畔的坡地,后者处于更为偏僻的山林的客观原因。其业主高士奇和江元祚的不同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也是造就这两处园林风格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半隐”的高庄相比“全隐”的横山草堂,毕竟多了一分矫揉造作,少了一分自然纯真。物质的都会影响精神,而精神的都将回归物质。因此在今后具体研究分析园林典型案例时应注重了从地形地貌特点和业主经历精神形态两方面入手,把《园冶》中六大不同地形园林作为六个元素加以组合调配,力求更为精准地把握前人营造园林时真实的设计手法和人文情怀。
摘要:本文从园林艺术本质内涵和文化出发,以西溪湿地的传统园林横山草堂和高庄为实例,以明代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对园林的分类手法为工具,通过对这两处园林的异同做分析对比,明确了隐逸文化对于传统文人园林建筑营造的作用和意义,为今后该类园林建筑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8.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篇八
关键词 湿地;湿地保护技术;生态恢复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32-02
当前,湿地的定义还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就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统称为湿地。但随着人类对湿地利用的无限制,导致湿地在逐年的锐减和遭到破坏,急需我们人类加大湿地保护意识,不断创新生态恢复技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就关于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技术、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同时呼吁全人类共同加入到湿地保护行列中来。
1 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
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强湿地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湿地具有较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湿地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而覆盖地球表面约6%的湿地要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种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生态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拥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此外,湿地更是大型遗传基因库,在维持多种生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筛选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
湿地具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湿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储库,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与此同时,它还是主要的地下水补充来源,尤其是其具备抵御洪水和调节径流的生态型功能。
1.3 湿地具有污水净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况下,湿地的污水净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说,将五类水质的水在湿地中净化之后,水质能提升到三类。这是由于湿地的水流速度较慢,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存储、积淀、分解,将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浓度。
1.4 湿地的生物生产力极高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极高,就单位土地来比较,比其他栖息地的生物生产力要高很多很多。据相关调查,在蛋白质生产方面,每年湿地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三点五倍。我们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鱼虾蟹贝大都来自湿地此外,湿地的林业资源和动物资源等的经济性也较高。
从上面所描述的湿地功能来看,这么好的资源,试问,我们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没有重要的意义吗?
2 关于现代湿地保护的相关技术探讨
1)做好湿地保护工作,首先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预防为主优先保护,确保保护与开发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则,在湿地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对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始终确保湿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与湿地之间的和谐共处基本原则,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关系;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眼前与长期的利益关系;四是遵循生态效益为主,效益协调化、统一化的基本原则,以维护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做好统筹规划、注重重点保护的突出性和全面保护与利用的和谐性。
2)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以科学、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保障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进行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必须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部门和相关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统一有效的运行。
3)加大执法保护力度,严肃处理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各类危害湿地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运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护湿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开发利用。严禁围湿造田,实行退耕还湿,并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3 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所谓湿地恢复,主要是指利用生态技术或者生态化工程,修复或者重建那些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湿地,并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提出几点湿地生态修复
技术。
3.1 栖息地恢复技术
恢复栖息地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提升栖息地的稳定性、一致性。栖息地的恢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修复,一是湿地的基底;二是湿地的水状况;三是湿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复最为重要,在基底恢复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实现,从而确保湿地基地的稳固性,而对于湿地水状况的恢复主要是通过稳定湿地面积来实现,恢复湿地的土壤则主要通过改造湿地的地形地貌来实现。
3.2 生物修复技术
所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对被破坏的湿地生物物种,利用现代生物培育技术、保护技术和生物物种引进技术,以及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的调控技术和群落结构的配置优化技术、组建技术、演替控制与恢复等技术。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对湿地被破坏的生物进行修复或再植再造,修复湿地的生物生态
系统。
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技术主要是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几种技术:一是总体设计技术;二是生态系统构建技术;三是生态系统集成技术。在湿地生态恢复工作中会,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加难。对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应由国家和湿地所在地有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力度。
4 基于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的探讨
我国地大物博,湿地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而其生态修复技术也就不尽相同,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基于生态类型的不同,谈谈常见的几种湿地类型的生态恢复技术。
4.1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主要是由于当前河滨湿地不断被陆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滨湿地的生态恢复目的来说,应集中于减少洪水危害、净化水质,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术,实现河漫滩湿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续性,预防被侵蚀或者沉积物的进入等技术措施控制湿地被陆地化,例如通过切断污染源和加大非点源污染的净化处理力度,尽可能的将河滨湿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海岸带湿地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或重建,因受到农业的开发和城镇化的改扩建,而导致大量的湿地受损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净化水质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就必须对湿地规模、位置以及形态进行重新调整与配置,充分发挥海岸带湿地的功能。
4.3 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修复和重建与草泽湿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几十年,因而森林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复或改造,并以植被种植的辅助方式恢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4.4 湖泊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由于湖泊的水体相对平静,虽然其面积能很好的修复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扩大,但水质的恢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且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因而通过上述的切断污染源和对点源与非点源的控制外,还应采取深度处理污水和加强生态调控的技术措施,尽量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
5 总结语
总之,湿地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应成为当前林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湿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极具专业的一门技术,我们应抓住“十二五”大好发展,切实做好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工作,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1.
[2]陆健健,王伟.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模式—湿地公园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02.
[3]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4]王亮.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8.
[5]王思元,牛萌.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J].山西农业科学,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