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挑战未来(共14篇)
1.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一
迎接挑战 收获未来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4(2)班的吴林璋.我代表四年级的全体同学向您们说一声“辛苦了!”。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迎接挑战,收获未来”。
德国哲学家海德说过: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会生长,秋天就不会有收获,冬天就不能有品尝。在这生机勃勃的季节,我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收获美好的未来。希望是青树绿叶上闪光的露珠,未来是枝头上悬挂的丰硕果实。而我们小学生的未来就是学业有成,完善品格,报效祖国,回报父母。希望的种子破土萌发,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沉甸甸的果实;需要劳动者挥汗如雨、辛勤耕耘。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学生,我们该怎样迎接现在的挑战,赢得美好的未来呢?
刘备有一句名言“无以善小而不为,无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善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坏事就去做。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摒恶扬善,完善自我。弯下腰,捡起脚下的纸片;拿起抹布,擦掉墙上的污渍;停住脚步,收回踩踏草坪的脚;伸出手,拧紧正在“哭泣”的水龙头,搀扶蹒跚[pánshán]的老人;张开口,说出温馨的话语,喊出正义的口号。专心致志地听讲研习,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审题目扎实认真,做作业一丝不苟;生活中,我们要多做一些,以实际行动诠[quán]释“品学兼优”的真正内涵[han]。“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今天,我们是株株幼苗,在学校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明天,我们便是根根栋梁,撑起祖国大厦,使它更加繁荣富强!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披荆斩棘,持之以恒;任学海波涛茫茫,我们乘风破浪,风雨兼程;任征途崎岖坎坷,我们策马扬鞭,勇往直前!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为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而奋斗!我们用满腔的激情迎接严峻的挑战,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美好的未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鲜花和掌声永远与闸口小学相伴,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永远美丽温馨!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二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出席并做题为《创新2.0 与政府数据开放》的主题演讲,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郑磊副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茅明睿、北京市信息资源服务中心总工程师穆勇博士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沈文海等几位重量级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发表了精彩观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分享了创新2.0 与政府数据开放的精彩观点,强调知识社会的创新正呈现出与工业社会创新不一样的新形态,“互联网+”浪潮下的现代政府要抓住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机遇,以政府数据开放推动政府创新、社会创新。他指出传统的创新主要是指的科技创新,其实在中国需要有一个共享共治的平台实现政府治理创新,这就是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创新2.0 思路。创新2.0 思维下的数据开放价值实现路径分三步走:从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到通过众包众筹的方式实现应用创新,再到实现共享共治的价值。孟庆国教授还分享了国内外的开放数据探索与实践。
在中国研究政府数据开放居于领先地位的复旦大学郑磊副教授指出数据开放跟信息公开有本质的差别,信息公开保证的是知情权,而数据开放则是利用权。根据他们近期对国内政府数据开放的研究,当前中国政府开放的数据总量还偏低,可机读性差,大多为静态数据,数据按承诺更新比例低。上海和南海是目前国内政府数据开放总体水平相对高的城市。他谈到了目前政府数据开放的挑战和困难,其中国包括很多政府部门不知道数据在哪里,数据能不能开放的问题,政府部门愿不愿意开放,数据好不好,能力够不够以及有些政府部门人员认为数据开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他同时还指出了开放数据是个生态系统的理念,建议政府需要加强管理架构和体制机制建设,制定相关政策与工作计划,从高层重视数据开放,开放高价值数据以及降低数据获取与互动门槛等。
来自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茅明睿分享了“开放、众包与规划改革”的内容,从城市规划设计师和数据使用者的角度谈了对数据开放的观点。
北京市信息资源服务中心总工穆勇博士作为主导北京政府数据开放的实践者,从机构、权益、条件和安全角度分享了他对数据资源的理解,并且对G8 数据开放原则与我国数据开放原则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公共数据开放模式与流程,并且建议规范政府部门、社会开放数据管理,建议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过程中建立对政府数据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机制。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沈文海从开放者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的进展以及遇到的关于数据产权和数据安全问题,数据开放的原则、范围和授权策略问题,以及部门创收下降,预算体制不适应气象数据开放等实际的问题。
正如孟庆国教授所说,政府数据开放对于建设创新2.0 时代共享共治的新的政府治理形态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也会成为大数据产业创新的基础。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如今还处在起步阶段,以北京、 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级政府数据开放领域从2012 年就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上海今年举办了“上海开放数据大赛”,以交通数据开放为例,希望能够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开发基于开放数据的创新应用,帮助政府解决交通治理方面的问题。
3.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三
互联网金融在当下听来,已司空见惯,但对于摸爬滚打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创业型企业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洗礼。2013年伴随着余额宝的诞生,P2P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时间成雨后春笋。作为金融行业“保守派”的保险业,也被悄悄卷入了这场互联网大战。
互联网保险改变了传统保险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方式,一夜之间,从蓝海到红海,互联网保险市场已是一片白热化阵地,一场保险业商业模式和营销渠道的革命正蓬勃兴起。
创新之路,至简为要
革命总需要引领者,常规总会有人来打破。专注互联网保险的新型保险公司——弘康人寿于2012年7月应运而生。四年耕耘、四年探索,终于弘康人寿从激烈搏杀的红海中另辟蹊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第一:第一家全产品线投资、保障分离设计;业内率先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用于保全服务;首创业内白名单核保机制……
弘康人寿的职场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简单造就非凡”,正是这种专注,使得弘康人寿一路披荆斩棘创造了开业后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即实现盈利,且已经连续三年保持盈利,一举打破传统寿险公司7~8年盈利规律的行业奇迹。
以互联网为核心战略的“弘康模式”,不仅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也正在成为保险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方向。
打破常规始于产品
产品是保险公司生存的命脉,弘康人寿执着于极致的产品,联合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共同调研、发布了《中国居民寿险保障充足度调研报告》,将居民保障的“痛点”作为经营策略引导,将产品化繁为简,在产品定价和产品形态上突破常规,以客户利益为导向,使保险产品实现简单化、低价化、透明化。
低价产品势必引起市场的质疑声,但弘康人寿坚持“低管理成本”路线,最大化客户保障利益,降低业务及管理成本,在同样保额的情况下,力求保费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真正做到“让利于客户”。比如弘康人寿的保障类产品“弘康小白重大疾病保险”是业内最早的低费率消费型重疾,它的面世令市场为之一亮。这款产品是10万元保额百元左右保费,相比同样获得10万元保额,付出的保费可能减少了一个数量级。有人笑称,弘康人寿的产品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受到了业内外的关注与追逐,很多同行从业者正是通过这款产品成为了弘康的客户。
人脸识别开启“互联网+服务”
访问弘康人寿的官方网站,会发现在网站的醒目位置有这样一行字:“不见面,只刷脸,立案赔——2016年弘康人寿互联网保险新标准”。很少有公司敢于在公司的网站喊出这样的服务口号并以之为标准。那么,弘康人寿的底气何在呢?“互联网+服务”的经营战略让这句口号,不仅仅是句口号。依托现代化的技术,弘康人寿脚踏实地的从客户需求、客户体验及客户感受出发,做客户的“大管家”,以改良契约服务(白名单)、创新咨询回访、提升传统保全、优化理赔服务为翼,做到了简单而又接地气的未来保险服务。
客户如何享受人脸识别带来的巨大便捷?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大部分保险公司依托网站、APP及微信,开通了在线服务,但在线服务真的方便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客户如果想修改保单预留的手机号、地址等基础信息,需要先行在线输入保单号、身份证号、手机号、验证码、密码等一连串的数字进行验证,但是像保单号并非常用证件,一般客户不会随身携带或长久记忆,一旦遗忘其中一项就不能办理简单的变更操作。涉及敏感信息的,如更改银行卡,则必须本人携带相关材料到保险公司网点办理。
弘康人寿在业内率先引入的“人脸识别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客户不再需要记住繁琐的保单号,只需关注“弘康人寿”服务号(微信号:hongkang-life),选择“我的服务”,按提示逐项完成注册,完善个人信息,将自己的自拍照上传完成最后的验证,就可以随时查看名下的保单与收益、修改基础信息或银行卡等敏感信息、进行咨询投诉或保障型产品退保,再次登录也不会被要求重复输入繁琐的认证信息。弘康人寿的验证后台与公安部下的身份证认证中心相连,不仅几秒钟时间即可完成人脸比对,其安全性、权威性也得到了全面保障。
足不出户的全天候保障服务
保险理赔我上门
弘康人寿首创业内白名单核保机制,敢于承诺保障类保险,10万元以下立案当日做出是否赔付决定,决定赔付的、立案后第一个工作日赔款到账;10万(含)以上客户立案5日内赔付;超期按照期限相关的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3倍给付额外补偿金。客户出险后可及时拨打客服热线:4008-500-365报案,弘康人寿会安排专业人员上门慰问,收取理赔相关资料。上述举措大大缩短了理赔时效,为客户带来良好的保险体验。
健康咨询不出门
每天的9:00~20:00,弘康人寿为每一位投保保障类保险的客户免费提供专属家庭医生健康咨询服务,客户可以通过微信、电话、图文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咨询,15分钟内就可得到回复,免去了不必要的挂号奔波。除了在线咨询,客户还可享受到弘康人寿提供的免费体检报告解读及健康、医疗建议,告别了拿到体检异常指标后狂查百度,猜测多疑的窘境,全面掌握自己的健康资料。
就医通道有人陪
在传统观念里,出险的客户除了向保险公司报案,申请理赔外,不会再和保险公司有其他关联。但是,弘康人寿的举措打破了这一传统理念,针对保障险理赔的客户,弘康人寿还免费提供副主任医师以上门诊挂号服务(专家门诊),甚至做到由客户指定医院、指定专家,为客户代取号、排队交费、取药、检查、预约等贴心服务。
“我们参照未来”
截至2016年上半年,共实现规模保费281亿元,跻身寿险行业排名前20强。弘康人寿全国布局正步步为营,继北京、河南、江苏3地后,上海分公司也已获批开业,四年非凡创新路,四子全国稳落地。
未来,互联网将不断渗透到保险产品设计、渗透到传统保险渠道、渗透到保险代理机构。弘康人寿将自己形容为一个创客,在“互联网+”的大潮中砥砺前行,对于未来的发展,借用弘康人寿总裁张科一句话:“我们参照未来”。探索未来保险,一直在路上……
4.把握开端挑战未来演讲稿 篇四
新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将在教室里留下刻苦学习的身影,在操场上挥洒顽强拼搏的汗水,在舞台中展示独具个性的自我……在这方沃土上,我们将尽情演绎生活的精彩。
新生活对于我们同样是陌生的,未来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去开拓,湛蓝的天空需要我们自己去翱翔。我们要树立好自己的目标,只有确定了目标,才会产生无穷的动力,从而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向成功。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也都离不开勤奋,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勤奋学习而成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至今为人们所传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在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勤奋的体会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勤奋刻苦,迎接未来新的挑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坚信,只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成功的时刻终将到来。
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争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容不得半点浪费。让我们走好这关键的一步,向金色的彼岸前行。
攀登的路上,把怯懦彻底消除,把汗水装进行囊。攀登者的明天,定万丈光芒。让我们用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勤字当头,不懈地摇桨,命运的大门终将向我们敞开,成功的时刻终将到来!
5.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五
季节总是如期而至,雏鹰总要凌空翱翔。又一届学生将步入紧张而充实的初三生活。明年的现在,你们将带着你们的才华、热情和自信,告别母校,放飞希望——到天涯海角。面对初三的同学,我们真情寄语——
我们希望,希望你们瞄准大目标,奋力出击。只有敢于出击的人,才能抓住机会。正如科学巨匠爱迪生所言:“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你很可能走不到你想去的地方,而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胜利者!
我们真诚的期待,期待你们能在初三这最后冲刺的日子里,思想上不松懈,言行举止仍以一贯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低年级做出榜样;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张弛有度,以坚强的意志,更充沛的精力去迈好人生关键的一步!
人生的道路虽很漫长,但关键的往往却只有那么几步。我们坚信,坚信你们定能以必胜的信念坦然地迎接中考的挑战,以理想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让我们在收获的季节里能够与你们共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更看到了未来,你们定能以良好的心理,迎接新的挑战——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你们个个可以成才,人人都能成功!世界会因你们倍添风采。未来的劳模、英模就在你们中间,未来杰出的领导人会是你们,未来的企业家、富豪也属于你们!你们的脸上已显露出辉煌,你们的智慧、意志品质和价值定会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承认,因为你们已经接受了由小到大的量的积累的磨炼与考验:那一个个概念、一道道数学题、一篇篇文章,不就是构成你们智慧的因素吗?一次次考试,一次次挑灯夜战,一次次的远离电视机,这不正是对你们意志品质的锻炼吗?在勤奋与懒散之间,在享受与吃苦之间,在失败与成功之间,你们已经学会了思考,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勇敢地接受挑战,你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
6.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六
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会计师,特别是那些从事中小业务的会计师, 必须改变思维。他们应该开始领导变化,勇于创新,将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和技能区分开来,致力于不断提高技能,在科技方面投资,加强并体现出对职业道德的基本承诺。 毫无疑义的是,会计行业的未来必定是结构性更强, 全球性标准监管性更强,以及越来越多的为各种国内及国际的监督机构所监控。 acca敦促会计行业抛弃保护自身利益的自我调控理念,接受调控与独立监督的平衡模式。
在安然、环球通讯、澳洲兴业公司事件后,作为会计行业的核心,审计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审查, 审计师将要汇报他们判断的独立性及公司的一些额外领域的活动。审计师需报告机构内部控制程序,还需要很快能够发觉舞弊。否则,市场将继续对审计的价值表示怀疑。布莱维特先生说, 在三到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 风险管理程序和企业管理也将被置于某种方式的独立审计监督之下, 因为很多公司都想表现出致力于实施最高的企业管理标准。
研究显示,审计师可能需要考虑一批非金融指数,包括人力资源数据、员工周转率、员工培训平均投资以及研发数据,例如一个产品从概念到投放市场所需的时间。这些公司必须跳过包括公司法、公司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隐私法、贸易法、消费者保护和环境法等执业障碍,否则会受到巨额罚款和冒丧失名誉的危险。 而这些执业障碍也为从业会计师提供了商业机会。
艾伦﹒布莱维特也敦促未来的会计师注意金融计划和投资顾问领域,这本应是会计师的天然领域,但由于会计师退出而被他人取代。 但并非一切已无可挽回, 在新加坡、香港和澳大利亚,企业与会计师之间已经建立起伙伴关系以提供研究、产品知识、协调管理、职业认证保险及其他服务。
这种伙伴关系提供的服务不能影响到会计师做出判断, 但建立这样的伙伴关系可能是个一雷区。 布莱维特先生对将来穿过这一雷区的唯一建议是与外部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会计师应对他们进行仔细审查,采取细致而勤奋的态度。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会计业已经错失了一些先行者的优势,但不能以此为理由做出草率决定,今后会产生不良后果。
布莱维特也谈到随着全球化、科技和新商业需求的加速变化,商业和工业界的财务总监们(cfo)将遇到的挑战。 未来的cfo要有多种技能, 从事新市场发展、物流管理、战略联盟及行为管理。他们工作触及的范围包括国际金融报告标准、公司管理需求的提高、社会公益性投资、环保报告、非金融报告以及使用共享服务中心。 这就意味着cfo们必须培训、再培训,自始至终地进行终身学习。
7.地铁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篇七
(一) 中国地铁及高铁迅猛发展。
目前全国地铁已在10余个城市运营, 另外28个城市地铁项目在建, 开工规模世界第一。北京、上海未来五年规划地铁运营里程均达到700公里以上, 成为世界上地铁运营最长的城市, 日流量将达到800万人。地铁的高速发展为地铁报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另外, 地铁报的读者年轻。调查显示, 北京地铁人群平均年龄为29岁, 羊城地铁报读者有82.2%年龄在21~35岁之间, 年轻化的读者群是最有活力和对新鲜事物接受最快的人群。
(二) 免费报成为报业市场的增长点。
2006年以来, 上海报业小幅上扬后连续下滑, 地铁报已成为近两年报业市场惟一增长点。五年来在香港的调查显示, 免费报的广告、读者人数一直不断攀升, 地铁将为报纸提供一个突出重围、走向光明的平台。近两年来, 天津城市快报也一直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
二、地铁报的优势
(一) 定位精准。
地铁报的读者群年龄层次年轻化, 是消费最活跃的群体, 因此对广告主具有较强吸引力。
(二) 到达时间迅速。
调查表明, 地铁人群获取资讯的主要手段是网络, 地铁报的阅读时间集中在7:00~9:00, 能够比网络更快传达给受众, 都市报的阅读时间集中在10:00~12:00。另外, 地铁报的免费派送发行节约销售环节, 到达速度更快。
(三) 读者群控制权。
针对地铁不同时段的客流特点, 通过投放时间的选择, 可以选择目标读者, 这是地铁报最大的特色之一。
(四) 派发量控制。
市场报印量与发行量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 也就是废报率。而地铁报印量=发行量=销量, 中间损耗环节极小。
三、地铁报发展面临两大问题
(一) 报纸的“免费”与报社的“盈利”成为一对矛盾。
首先, 免费报只是占领市场的一件武器, 但同时成本压力极大, 要准备好亏损的支撑力。目前国内地铁报创办都经历了至少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亏损期。广州曾经有多份免费报, 因经营不善倒闭。免费报开弓没有回头箭, 很危险, 要百倍当心。其次, 地铁报将报纸的“二次售卖”降为“一次售卖”, 即受众购买报纸的成本降到零, 报社只通过赚取广告费用维持运营。这样一来, 报纸的“免费”与报社的“盈利”成为一对矛盾。一方面地铁报有市场扩张的需要, 以获得更广大的受众吸引更多更好的广告机会;另一方面, 市场的扩张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 新增的广告费用能否满足市场扩张带来的资金空缺又不可知。如此一来, 地铁报势必会在“免费”与“盈利”、“扩张”与“保守”之间左右徘徊, 制约其继续前行。再次, 追求免费报纸的高品质一直是媒体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地铁报的免费发放和较多的广告内容使很多读者形成了“免费的一定是不好的”刻板印象, 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严重干扰了受众的价值判断。报纸品质由多方面因素如报纸的采编力量、广告情况、纸张纸质等综合决定, 这又回到了“免费”与“盈利”之间的矛盾。受众评价的打折, 使得地铁报没有办法实现其“培养年轻读者群”、“培养青年受众的读报习惯”的目标, 反而适得其反, 这对地铁报的发展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二) 两大巨头冲击夹缝中寻求发展。
地铁报的蓬勃发展对各地都市报的冲击仍然不可避免, 市场竞争是地铁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目前中国地铁报的基本形态还属于传统媒体, 由于在地铁里阅读时间有限。央视CTR调查显示, 地铁内平均逗留时间为27.2分钟, 因此地铁报肯定会被读者带出地铁。就向时代报报眉所说的:感谢您把本报带到办公室与同事分享。走出地铁也是地铁报的追求。各地铁报的创立基本都是各集团的战略布局, 因此各报业集团、日趋激烈的都市报竞争市场能给予地铁报多大的发展空间, 有多大容忍度对地铁报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 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同城竞争出现后, 地铁报不能再依靠单纯的渠道优势获得大量受众, 受众的选择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报纸对广告商的争夺, 对于免费的地铁报而言, 这一点更为重要。而新媒体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铁内其他媒体分割地铁报的受众注意力。地铁通路为乘客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媒介环境, 地铁站内随处可见的墙体广告、灯箱广告、车厢内的移动电视、轨道旁的屏幕广告等, 这立体的媒介环境处处分散着地铁乘客的注意力, 地铁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下降。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电子书等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青年的媒介接触习惯。
四、地铁报的未来发展
(一) 常变常新的内容是吸引目标受众群的前提。
在报纸内容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 价格无疑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也是地铁免费报纸的优势所在。但是地铁报如果不能在内容上办出特色, 在形式上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就会影响读者对报纸的有效阅读。所以, 如何根据地铁报读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 进行报纸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是地铁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能在内容上做到有独特优势, 也可采取跟进策略, 在内容上模仿同城报纸中销量最好的付费报纸, 建立一支与同类定位报纸编辑水平相当的人才队伍。内容上跟进了销量最好的报纸, 就会使该报读者逐渐选择地铁报作为替代品, 以此来锁定稳定的受众群体。
(二) 灵活的发行策略是赢得潜在广告投放的基础。
客观说, 地铁报增大发行量是为了赢得广告客户, 这是地铁报盈利的基础。地铁报“先舍后得”的经营策略, 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争取广告主的青睐, 获得更大的广告收益。因此, 制定灵活的广告策略、利用灵活的发行手段为广告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比如在拓宽分销渠道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 使地铁报从“地下发行”扩大到“地面发行”。
(三) 整合营销最终决定报纸的市场竞争力。
8.居安思危 挑战未来 篇八
盐业自古以来就是历代朝政主要税收的来源之一,国家专控专营已成为中国传统经济的世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盐业运作仍未改初衷。重庆盐业总公司成立于1965年,踏着专营的步子,公司一路春风地跨进了21世纪的门槛。伴随重庆直辖效应,重庆盐业总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近5年来,总公司资产由原来的1.94亿元陡增到3.27亿元,增幅达69%;固定资产由原来的0.54亿元扩大到1.16亿元,增长115%;所有者权益由原0.4亿元增加到1.48亿元,增长270%;年销售收入由1996年的1.68亿元,到2002年增加为3.10亿元,增长了85%,实现利润由9158元增加为3276.7万元,增幅达3578倍。如此惊人变化,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阳光普照,也得益于我们盐业系统的团结奋斗。然而喜庆之余,我们隐隐感到了有些不安。
纵览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正以不可阻挡的力量袭卷大地,适者生存,逆者消亡,人们的主观意愿已经被这种不可逆转的客观修正得既具体又现实了。竞争与携手开始改变经营者的思维模式。一花独放的垄断开始感到重重压力。美国微软曾被一分为二的传讯折腾得坐卧不安;日本政府于2001年干脆将盐业专营改革为众家经营,世袭专营开始走向"共和"。中国走进WTO,"洋人"跃跃欲试想叩开中国那森严壁垒的烟草、食盐专营大门。中国政府承诺2005年前外商不得介入烟草和食盐零售,而2005年以后的情况又将会是怎样一个变局,让我们不得不倍加忧虑思考。
专营使盐业人受益匪浅,但专营又助长了盐业人计划经济意识,从体制到机制、从领导到职工,隔岸观火到还能眉飞色舞,可一旦下海就显得心有余悸。以静候变、小富即安、怕冒风险,如此保守的思想意识怎能适应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需要?
让潜质优良克隆
实事求是地讲,盐业的风平浪静造就了一批引以为豪、安营扎寨的职工队伍,一旦竞争向我们真正袭来,那誓死也不愿意失去优越感的强烈欲望会促使广大职工举起拳头向竞争者挑战,谁愿意从"米箩筐"挪到"糠箩筐"呢?
无可厚非,重庆盐业总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有着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重庆盐业总公司下辖36个分公司,现有职工900余人。经过数年来的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具备了较强实力。2002年,总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54.6%,资产总体处于良性状态;企业资信度高,被银行授子三A企业。在物质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的同时,总公司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也成绩不斐。总公司有一个团结奋进、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被重庆市工委一再首肯;中层干部队伍经过不断调整和锻炼,不但年龄结构有大的变化,由平均48岁下降到36岁,文化结构也有了根本改善,成为了总公司的中流砥柱。职工队伍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这些都为企业面对市场、挑战竞争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企业外部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化工行业时逢盛世。重庆化工产业基础好、实力强,以长化总厂、重庆碱胺总厂和重庆天原总厂为龙头,将重庆化工整体水平推上了新台阶。盐作为化工之母,无疑将随着化工的腾飞而找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重庆直辖后,大城市带动大农业已初见成效,加之"三峡建设工程"的幅射效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趋动,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圈正逐步形成。在经济发展的强刺激下,人们的消费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了新的改善,人们对盐的需求逐渐从传统的消费习俗向现代人文、现代时尚方面转移,盐开始从生活必须品行列中跨出界线向其它领域进发。盐业的春天正悄悄来到。
然而,任何机遇只配给准备迎接机遇的人。况且,即便机遇在手,而无功力将机遇变成现实,机遇反会变成负担让接收者鸡飞蛋打、功败名裂。
对此,我们决不能放松思想准备。
事实上,重庆盐业总公司受市场经济冲击并非麻木不仁。对弈须看五步棋,五步以内不能洞析其变化者就永远莫沾棋。近些年来,重庆盐业总公司也在改革的声声鼓点中有所动作。2002年,总公司大胆出击,一举成功收购并控股了合川盐化工业公司,通过公司制运作,被控方不但盘活了资产,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比2001年增加17.3%,也使总公司整体实力得到加强。给自身加压,让压力激活人力,2002年,总公司有选择性地在下属两个公司试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管理人员"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劳动用工"优化配置,能进能出"、资金分配"效率优先,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改革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传统的优越感开始在广大职工头脑中发生裂变。成效明显的投石问路,足以佐证我们盐业人有抵抗风险的决心和信心,也有枪挑"洋人"的良好基础,只要大胆尝试,路就在足下延伸。
整合开辟阳光道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当国内并购浪潮铺天盖地掀开之后,整合便从并购中兴起并开始向各个领域渗透,1+1>2成为企业追求。企业做大首先取决于做强,企业自己强盛了,才有实力吸引别人、垄断别人,进而旗飘天下。重庆盐业总公司要挑战未来,必须举起整合之剑,切实增强自身实力。
整合思想,观念前置。大脑必须走在步子前面,观念必须统帅一切行动,这就是当今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不难想象,缺乏思想超越的人还能够有超越行动?因此观念前置不可或缺。如果张瑞敏没有"快鱼吃慢鱼"的思想,海尔的发展没有像今天这样神速;假若松下幸子助缺乏"以人为本"理念,松下美誉不会有如今这样传颂。我们盐业人必须审时度事,充分认识自己那明显滞后的观念理念,开启自己的思想大门,擦亮自己的认识视觉,让自己逐渐成为思想巨人。
整合人力,强化竞争。划地为牢的计划经济模式最突出表现是无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了"优胜劣汰",伯、仲、叔虽年龄有异但利益却不能有异,"上山打猎见者有份",老祖宗的规矩谁都不会去违背。要改变这种格局,惟一办法就是甲乙丙丁"梁山排座",能者上席,庸者退位,奖勤罚懒必须成为天经地义。重庆盐业总公司要进一步通过"二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机制的有机转换,以此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凸显人性化已经成为必然。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重用人、约束人的多样化管理模式可以交替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整合营销,提升服务。现代企业营销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形式,营销"人性化"已成为时尚。重庆盐业传统营销模式已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刀整合。第一,流通方式亟待创新。要改"坐商"为"行商",主动将物流配送到用户;要改"面对面"交易为电子商务,以快捷简便赢得广大用户青睐;改区县分公司销售为地区中心扇状式销售,形成连锁经营网。第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食盐在品种、消费形式上还有极大潜力可挖掘。仅以2002年为例,重庆全市销售多品种盐仅1030吨,其中,调味盐550吨,泡菜盐200吨,这与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直辖市应有的消费水平是不成比例的。必须大力挖掘多品种盐销售潜力,多功能发挥盐的作用。如果食盐功能和消费能从"吃"向健身的果疏净盐、足浴盐、沐浴盐等更贴近"人性"的方向发展,并大力加强消费引导,创造市场,可以想象多品种盐的前景将光明无比。第二,自我加压优化营销。公司内部可以模拟市场经济,做到以客户需要作为企业行动指令,不断拓伸服务层次,把优质服务融入整个企业经营全过程,使企业经营和服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经济指标层层分解,工作责任人人落实,服务质量步步到位,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以此促进广大职工用优质服务赢得更多用户。
整合资本,一体发展。资本适度扩张,摸着石头过河,当今不少企业跃跃欲试,以图在这条道路上闯出柳暗花明。而今重庆盐业总公司已非等闲之辈,既占雄厚资金,又占并购经验,向外扩张箭在弦上。目前,重庆盐业总公司已与重庆另一家盐业生产企业眉来眼去,互递"秋波"。盐业在生产和流通上走一体化道路既符合企业自身利益的需要,更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双方不但有意,也得到重庆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明确支持。占据天时地理人和,"强强联合"打造重庆盐业旗舰只在时日。如能大功告成,重庆盐业总公司将独霸全市,届时,谁能与之比天高!
整合市场,多轮趋动。向业外进军,开展多种经营,重庆广阔市场已向我们展示了可观前景。
重庆作为传统老工业地区,经过数十年发展尽管成绩喜人,但计划经济带给他们脆弱的机体很难经受住商品经济的无情摧残,当一部分脱颖而出跨入强势企业行业后,而相当一部分却气喘吁吁地掉在了滚滚向前的经济大军后面,他们张口待氧,肌肠辘轳,如能伺机出手,以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低成本投入,这不失一条发展之计。须知,振救一条成年"休克鱼"远比伺养鱼苗不知划算多少倍。
重庆城市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重庆直辖后,几年间仅在城市建设上投入近千亿元资金,额度之大在全国城市建设中仅次于上海浦东。尤其渐成气候的重庆北部新城建设,数千亿元的建设投资正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各界资本。如果我们能择机而动,在房地产开发上有所建树,那么可以相信,我们的未来将灿烂无比。
开辟道路需要勇气,攀沿绝壁需要功夫,创造事业需要智慧,若将三者合一,试想,重庆盐业还有什么不能创造、还有什么不能实现呢?!
(作者系重庆盐业总公司副总会计师)
9.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九
摘要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型员工 智力资本 面临 挑战 适应 趋势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为适应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趋势要体现以职位与能力为双基点,以知识型员工管理为重心,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导向,以打造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为目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型员工;智力资本
一、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1、新宏观环境下的挑战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要从微观的层面转移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从技术层面逐渐向文化层面过渡。
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要求中国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注意走绿色的低能耗、高产能的发展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政策重点扶植发展的产业方向,除了大量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其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有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体现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利用。
2、微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①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由单一化的工人群体转变为多样化的员工群体,其中知识型员工成为员工队伍的主体,员工构成的多文化背景与全球化员工的协同,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新生代员工的管理等问题比较突出。第一,知识型员工更具有工作自主性,有自我尊重的需求,个性自我张扬,知识型员工群体的需求具有复合性。第二,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显得更为复杂,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员工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新生代员工中大部分具有知识型员工的特性,要求管理方式进行变革。
②组织变革成为常态。组织的模式和员工的工作方式要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革。组织变革不止、创新不息成为一种常态,这使得职位关系日趋复杂,职责越来越模糊,这就导致了职位的不确定性,组织中的职位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单一转向复合。一方面,组织要适应快速的变化,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就需要不断的缩短流程;但另一方面,由于组织制衡的要求,有些流程不是要缩短,而是要延长。另外,组织战略与变革正在发生转变。如何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力来打造竞争优势是组织管理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趋势
1、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双基点趋势
早期基于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难以适应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导的能力发展需求,企业的管理实践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基于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都不能解决目前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未来进入到基于能力和职位的复合型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① 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前提。一是人力资源系统设计必须基于对企业业务结构、组织结构与流程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在对组织业务与流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和设计企业的职类、职种系列,在职类、职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职位。二是基于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深刻认识,确定支撑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所需要的核心人才队伍及其结构,并建立相应的胜任能力模型。
②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基点相互促进。一是职位管理系统。对于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职位的大型集团公司来说,不能仅仅进行单一职位管理,而需要建立职位管理系统。二是胜任能力系统,包括
领导者的胜任能力、全员核心的胜任能力、专业的胜任能力、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和团队胜任能力系统。
2、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新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和创业型经济时代,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企业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者与企业家,二者均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合理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和新生代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① 知识型员工的有效开发。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拥有知识资本,因而在组织中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必然带来新的管理问题,从而要求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授权赋能的同时强化人才的风险管理,要使企业的内在要求与员工的成就意愿和专业兴趣相协调。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身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由追求终身就业饭碗,转向追求终身就业能力,从而为企业的保留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
②知识型员工与新生代员工的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使得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不确定,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与知识型员工和新生代员工工作特征相一致的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新生代员工的能力与贡献差异大,出现混合交替式的需求模式,需要采取多样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3、人力资源管理的客户关系管理导向趋势
从理念上,员工是客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就是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人力资源视员工为客户服务对象,人力资源管理走向客户关系管理时代。新经济时代,企业要以新的思维来对待员工,要以营销的视角来开发组织中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营销工作,即企业要站在员工需求的角度,通过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来吸纳、留住、激励、开发人才。
从实践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承担客户关系管理职能趋势。主要包括:一是共同愿景,通过提供共同愿景,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期望结合在一起,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二是价值分享,通过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及价值分享系统来满足员工的多元化的需求。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知识、经验的分享。三是人力资本增值服务,通过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四是支持与援助,通过建立支持与求助工作系统,为员工完成个人与组织发展目标提供条件。
4、打造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构建以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为主要内容的新优势。未来,企业的核心优势取决于智力资本独特性及其优势。智力资本涵盖人力资本、客户资本和组织结构资本,客户资本和组织资本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焦点。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要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战略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定位于为组织人力资源价值提升服务,构建企业的人力资本优势。企业很多新的人力资源政策、组织变革方案提出顺利的被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认同,为组织在动态环境下创新创造条件,形成组织资本优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将针对更广泛的智力资本对象,主要包括客户和员工。人力资源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提升客户关系价值,要将经营客户与经营人才结合在一起,提升客户资本价值,营造智力资本优势。通过动态协作团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网络关系建立社会资本完成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
参考文献:
[1]Peter Boxall,John Purcell and Patrick Wright.The Oxford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0.“挑战未来”的安倍新内阁 篇十
内阁改组与党内人事调整同步进行
8月3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召开了临时内阁会议,收齐了全体阁僚的辞呈。当日晚,新内阁19名阁僚在皇宫举行了认证仪式。此次改组内阁,共有官房长官菅义伟、外务大臣岸田文雄等八人留任原职,复兴大臣今村雅弘等八人首次入阁。
安倍在当晚举行的记者会上将此次内阁命名为“挑战未来的内阁”,并将避免长时间劳动及实现同工同酬等推进劳动模式改革的举措作为未来执政的亮点。为此,新内阁专门设置了劳动模式改革担当大臣一职,由一亿总活跃担当大臣兼任。但是,安倍启用对日本侵略历史持否认态度并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极右翼政客稻田朋美担任防卫大臣一职,也成为此次内阁改组的关注点。对于此次改组,民进党参议院议员会长小川敏夫指出:“内阁骨干成员基本留任,是一次毫无新意的人事调整。”社民党干事长又市征治认为:“毫无冲击感与新鲜感,不知此次改组内阁的目的何在。启用强硬鹰派稻田也将给亚洲外交产生消极影响。”日本共产党书记局长小池晃也批评道:“此次改组暴露了政府毫无修正‘安倍经济学’错误路线的态度,只重视大企业等相关经济政策将持续暴走,是安倍政权企图将宪法改坏的一次人事安排。”
与此同时,身为自民党总裁的安倍晋三也对自民党内人事进行了调整。8月3日上午,自民党召开临时总务会议,正式决定了党内重要岗位的人事变动。其中,二阶俊博就任干事长,细田博之就任总务会长,茂木敏充就任政务调查会长,古屋圭司就任选举对策委员长,高村正彦继续任职副总裁。在此之前,二阶曾表示支持总裁任期延长;其就任干事长后,有可能视情况推动相关事宜。
派阀斗争暗流涌动
根据《日本国宪法》第68条的规定,内阁总理大臣具有任命并任意罢免国务大臣的权利。但过于频繁使用该任免权,会使得首相的选人能力和领导能力受到质疑。因此,首相在组阁后会尽量控制国务大臣人选的更换。一般来说,内阁改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及时更换存有问题的国务大臣,通过人事调整来选择更加合适的人担任相关职务,从而提升领导能力、强化政权基础,并压制党内的反对行动;第二,消除内阁在国民印象中的闭塞感与停滞感,依靠内阁改组来吸引国民关注并趁机提升内阁支持率;第三,赢得其他派阀支持,为各派阀内排队等候成为国务大臣的资深议员提供机会,或在国会选举后根据各派阀议员人数变动对阁僚比例进行相应调整。
综合来看,第三个原因在安倍此次改组内阁中占据更大比重,国务大臣、副大臣及政务官的任命基本按照各派阀势力的大小进行了分配。在此次改组中,自民党内势力最大的细田派(有98名议员)共有包括首相在内的五人入阁、两人就任官房副长官、七人担任副大臣等;额贺派(有51名议员)、岸田派(有41名议员)、麻生派(有39名议员)、二阶派(有37名议员)各有两人入阁;石破派(有20名议员)、石原派(有15名议员)、谷垣派(有12名议员)各有一人入阁;山东派(有12名议员)无人入阁;另有三名国务大臣无派阀所属。据日本媒体报道,围绕自民党干事长人选及内阁重要职务的分配,麻生派联合岸田派与以菅义伟为首的议员势力进行了“私下较量”,而安倍最终选择了77岁的二阶俊博就任干事长一职也是基于对各种利弊的权衡。
另外,被认为继安倍之后有望继任首相的石破茂、岸田文雄、稻田朋美等三位自民党议员,均选择了以不同的方式继续进行政治活动。内阁改组前,安倍有意让地方创生大臣石破茂继续留在内阁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但石破此次坚决拒绝入阁,今后将有可能成为自民党内反对安倍内阁的核心。另一方面,岸田与稻田则选择积极在内阁进行活动,并期望最终能够得到安倍的“禅让”。
国家战略走向备受关注
安倍晋三在内阁改组后声称,“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经济”,并提出了规模超过2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日本财界纷纷表达了对新内阁经济政策的支持。其中,日本经团联会长榊原定征指出,“在主要阁僚留任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通晓经济政策的人才,这是一个能够加速推进‘安倍经济学’的强有力体制”;经济同友会代表干事小林喜光也称赞本次内阁改组“确保了政策的延续性,尤其是劳动模式改革担当大臣的新设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课题”。
虽然安倍极力标榜新内阁十分重视经济、民生等国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其此次阁僚人事的安排更突显出安倍色彩浓厚的外交与军事政策及改宪动向。据统计,在新改组的内阁中,由安倍晋三担任会长的保守派跨党派议员联盟“创生‘日本’”的成员就有13人。其中,首次入阁的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文部科学大臣松野博一、复兴大臣今村雅弘、国家公安委员长松本纯等均出自该组织,而稻田朋美等三名女性阁僚也是该组织成员。8月11日,复兴大臣今村雅弘参拜了靖国神社,成为内阁改组后首位参拜的阁僚。此外,防卫大臣稻田朋美此前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多次表态否认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历史事实;文部科学大臣松野博一也曾多次否认慰安妇等历史事实。
安倍在此次决定阁僚人选时,除了参考各派阀的人员比例外,是否支持修宪等政治理念也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改组后的内阁,保守色彩更加浓厚。安倍在改组当天的记者会上强调称,“修改宪法是自民党立党以来的根本宗旨之一,作为党总裁,当然希望能够在任期内实现这一夙愿”。
新内阁面临重重难题
根据朝日新闻社8月6日、7日进行的舆论调查,赞赏安倍此次内阁改组举措的国民比例为37%,不赞赏的为34%。另据富士新闻网8月6日、7日进行的舆论调查,改组后的安倍内阁支持率为55.4%,比7月份增加了5.6%;不支持率则减少6%,降至33.1%。安倍在此次内阁改组的过程中,将各派阀领袖基本都纳入内阁中,并为部分政治大老在自民党内安排了重要岗位,从而对可能反对安倍政权的派阀进行了约束。总体来看,安倍通过此次改组,进一步强化了首相官邸主导决策的体制,并强力巩固了“安倍独大”的政治格局。因此,安倍政权很有可能继续保持长期的稳定状态。但另一方面,改组后的新内阁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8月8日,日本天皇通过视频表达了有意“生前退位”的想法;因此,预计9月份召开的临时国会将重点讨论修改《皇室典范》等相关法律,而安倍企图积极推动的修宪讨论则可能暂时被搁到一边。9月初,安倍还将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日俄首脑会谈,希望借此进一步理清解决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问题的头绪。为此,安倍特意安排其胞弟岸信夫担任外务副大臣,以谋求强化“安倍外交”。而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能否获得通过,冲绳美军基地搬迁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安倍经济学”能否切实发挥效果,劳动模式改革能否有效推进等,均为摆在安倍新内阁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旦处理不好,有可能危及安倍政权的持续稳定运营。
值得指出的是,安倍新内阁的保守色彩日益浓重,将可能导致历史认知问题成为日本对亚洲外交的重要掣肘因素。稻田朋美、松野博一等阁僚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与行动,已然成为安倍新内阁开展亚洲近邻外交活动的阻碍。
(作者徐万胜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栗硕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
11.知识产权保护是未来最大挑战 篇十一
我认为, 商业要有利益诉求这是必然的, 因为有股东、员工要负责, 但是, 有些事情是长期的, 有些则是短期的, 企业可以多做一些比较长期的事情, 比如知识产权的授权。
你看苹果iPad和iPhone4有一个芯片叫A4, 这个CPU是英国一个叫ARM公司授权的, 这家公司从不生产CPU, 它只提供知识产权的授权, 但这样的一个公司在英国和美国都可以生存, 在中国能生存吗?不可能, 因为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 美国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公司。中国没有这样的环境, 所以欧洲国家也好, 美国也好, 他们的强大, 体现在知识产权上, 决定了他们可以在一流设计和应用方面成为一流企业, 而我们只能成为二流跟随者。
另外, 由于仿冒或者说山寨的成本太低, 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对科研和创新的投入, 长此以往, 我们就没有办法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更严重的情况是, 这还会带来不良道德的流行, “既然我仿冒也有利润, 那我干嘛要去创新?我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创新新东西, 结果赚的钱还没有山寨的多”, 这种思路就会成为普遍思想。
12.《职业探索 体验未来》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①认知:通过活动参与,认识各种各样的职业,引领学生探索埋在自己内心的职业种子;
②情感:通过体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家庭成员对自己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强化学生实现职业理想的内部动机;
③行为: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实现职业理想从现在做起。【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职业树、职业信息收集
难点:激发与形成学生朝着目标不断进发的动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职业游戏
二、认识职业的种类:传统职业与新兴职业
(明确职业认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职业小档案(私人形象顾问):了解职业的广度和职业的特征
三、说一说:了解自己对未来职业的理想 ①你欣赏的职业是?为什么 ? ②你想从事的职业是?
四、用“名人故事”引入家庭对职业探索的影响
体验活动:我的家庭职业树 通过思考与分享,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职业倾向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并和之前的职业理想进行比较,有无改变?
五、心理实验:大多数人老年时对自己选择的职业而后悔
六、为未来奠基:初中生如何做好职业信息收集
①出版物 ②参观与访谈 ③网络 ④职业体验
13.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十三
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大力强化船舶科技自主创新
南 大 庆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北京100044)
摘要:就船舶工业目前面临的形势,论述了加快科技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来应对挑战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强调落实开创自主创新新局面的几项重要工作。关键词:挑战;应对;自主创新;科技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47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9962(2010)01-0019-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is fac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speeding up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enforc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propose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ks for realizing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Key words: challenge;cope with;independent innov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0前 言
科技工作是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因素,自主创新是未来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科技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就目前造船业面临的形势,必须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大力强化船舶科技自主创新,来应对挑战、加快发展。
8671艘、5.17亿dwt,较2008年10月的最高值下降了20%。另一方面,各国前几年投资建设的造船产能正在陆续投产,预计2009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达到1.4亿dwt,比2008年增加44%。在新船订单匮乏、手持订单下降、产能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目前的造船市场已经演变为“买方市场”,船舶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调。尽管2009年6月以来,市场上订单增多,宏观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但目前就断定市场复苏还为时尚早。特别是,目前的手持订单量仍然高居5亿dwt,而航运业能力过剩的现状尚未得到扭转;老旧船舶拆解量低于预期,将延缓航运市场的复苏;大量的造船订单延期交付,将矛盾和问题向后推移,成为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巨大隐患,未来的市场形势和竞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当前的严峻形势给船舶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创新需求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一些非主流的、个性化的特种船舶在前期订造高峰时无法获得船位,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反而将释放出一定的需求。其次,提高建造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因为船东在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对产品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第三,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在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成本将成为造船企业争夺订单、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第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创新需求更加突出,因为造船市场低迷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从长远角度解决市场周期风险的根本措施是开
1正确认识当前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1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巨大冲击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金融危机加剧爆发,并逐步蔓延至全世界,至今已经1年有余。在这1年多的时间里,世界经济经历了大幅动荡,给包括世界航运业、造船业在内的众多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就造船业而言,首先需要面对的是“融资难、接单难”,接踵而至的就是“交船难、盈利难”,而且合同撤销、推迟交付等现象屡屡发生,手持订单面临诸多风险。据统计,2009年前3季度全球累计成交新船238艘、1896万dwt,同比下降88.3%;截至9月底,全球手持订单总量降至
作者简介:南大庆,男,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
通大学,1990年获硕士学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拓新的领域,与造船业务形成互补关系。1.3认真应对新的国际规则
近期制定和生效的一系列国际规则,也给世界造船业发展带来了不小挑战。单壳油船加速淘汰计划、散货船和油船的共同结构规范(CSR)、目标基准型标准(GBS)、燃油舱双壳化、防止大气污染规则、压载舱涂层保护(PSPC)、船舶压载水管理公约等等,这些海事界耳熟能详的一系列国际规则,几乎都是在2004~2008年的5年时间里制定生效的。造船业在短时间内面临如此多的规则出台,与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安全环保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密不可分。同期,我国也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不难想象,未来可能有更多、更加严格的国际规则出台,例如IMO正在制定的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等。如果船舶工业不认真对待这些新公约、新规则、新标准,不努力研究应对策略和开发适用技术,未来将可能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资质,更不用说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2加强自主创新是船舶工业应对挑
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2.1加强自主创新是应对当前挑战的需要
目前的新形势,不仅中国造船业需要面对,韩国、日本、欧洲造船业同样需要面对。谁能够战胜挑战,谁就能抓住机遇,就能够实现发展。前几年,面对共同结构规范,中国船舶工业优化开发了一大批适用船舶,获得了大批订单,有力支撑了我国市场份额的扩大,说明中国造船业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化挑战为机遇。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同样应该树立信心,正视挑战,尽早着手寻找对策,寻找出路,积极应对。
2.2加强自主创新是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不仅产业规模大幅跃升,船舶科技实力也明显增强,主流船型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取得重大进展,船舶配套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现代造船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缺少自主品牌产品,高新船舶设计主要依赖国外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依然十分薄弱。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自主创新。2.3加强自主创新是全面竞争的需要
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的三大指标(以dwt
计)均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市场份额直追韩国。世界造船业竞争格局已经由上世纪末的“四极格局”,演变为“三足鼎立”。为维持其竞争优势,日本、韩国在加大科研开发的同时,都加强了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保护。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站在别人肩膀上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已越来越小,继续依靠“技术引进”和“跟踪研仿”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市场开拓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2.4加强自主创新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近几年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国际公约、规则和标准都说明,“安全”、“环保”、“节能”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低碳经济”目前正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低碳经济大有引领经济发展模式变革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船舶工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及早着手应对这个重大议题。据了解,日本造船业已经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开始着手研究日本船舶工业的科技对策。2.5加强自主创新是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关键阶段。建设造船强国,加快战略转型,其核心就是要把发展的途径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数量扩张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效率转变。自主创新是船舶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提升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加强自主创新,谋求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是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必经之路。
3努力开创船舶科技自主创新的新
局面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是中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在自主创新方面做中国船舶工业的排头兵。为进一步大力强化船舶科技的自主创新,未来几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实施品牌化战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打造精品
得益于前几年兴旺的市场需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在3大主流船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船型研发能力和设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一批船型的技术经济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某些船型甚至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尽管当前主流船型的市场低迷,但需求早晚会恢复,届时3大主流船舶仍将是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世界经济分工、国际贸易和海运结构所决定的。要想在后危机时代赢得市场优势,要想抓住市场复苏后的机遇,就要进行充分地市场调研和加强与船东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加快船型优化升级,提高船舶产品设计性能和质量,开发技术经济性能指标先进、性价比高的品牌船型。“船型优化无止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对船型优化都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项工作将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
3.2加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拓展产品领域,改善产品结构
在目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手持订单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还很低,要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从最开始的技术引进,到模型试验,再到成功建造交付,前后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中国建造LNG船零的突破,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客观地讲,与韩国、日本的造船企业在这个领域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今后,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仅要继续突破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一些空白领域,还要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3.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很多问题,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很多差距,归结到最后是基础研究水平不高造成的。这其中有个性化因素,但很多是行业共性问题,甚至是整个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基础研究工作经常是“补课”型,不全面、不系统、不连续。其结果是,虽然成功率、有效率很高,但从长期看,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方面问题不是某一个集团所面临的,因此解决问题也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官、产、学、研、用”的共同努力。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来讲,未来将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等渠道,或通过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提高基础研究的水平,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4推进“绿色船舶工程”和“绿色造船工程”
绿色船舶工程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在包括设计、制造、营运、拆解的全寿命周期内,使船舶在满足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省资源和能源,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加强对人的保护。绿色造船工程通过在船舶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对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技术,将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降低到最少,以减少污染并节约资源。绿色船舶和绿色造船是国际大趋势,将成为未来船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此,要全面树立绿色理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结合品牌船型战略,加大绿色船舶的研发投入;结合现代造船模式的深入推进,全面构建绿色船舶制造体系。
3.5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创新型人才,打造创新型团队
人才是保障,是基础,以上几方面工作归根结底要靠人来落实。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未来将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加快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将继续在职工的在职培训和教育方面进行投入。
4结 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未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接第18页)
根本上去调整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汽车行业通过扩大内需,强有力地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船舶工业也期待着内需的启动。
在船舶工业内部,造船和配套也有类似的问题。行业协会呼吁造船企业要从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支持配套工业,多选择国内已经成熟的配套产品,尤其像曲轴、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不为国外一些厂商的低价倾销政策所动。船厂必须明白,帮助兄弟的配套企业成长最终也是帮助自己。当然配套企业更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搞好售后服务,和船厂一起抱团渡过难关。
14.探索创新挑战未来 篇十四
一、VR新闻的概述
“VR新闻”是指以虚拟现实输出设备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新闻作品, 可以为受众提供沉浸式虚拟互动体验。正如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 VR技术让新闻可听、可视、可感, 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VR新闻完美融合了声音、文字、图片、影像、互动和体感等信息, 打破了受众阅读新闻的媒介局限, 使其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画面报道。
回顾VR新闻的发展历程, 可以追溯到2012年Newsweek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突发事件中, 做出时长3分29秒的新闻纪录片《洛杉矶的饥饿》, 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饥饿难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015年11月6日, 《纽约时报》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上线, 并推出第一部VR新闻纪录片《流离失所》。在我国, VR新闻的起步稍微晚些。2015年9月3日, 《人民日报》制作了“9·3大阅兵”VR全景视频;而在2016年的两会报道中,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优酷土豆、乐视网等都采用了VR新闻报道模式。媒体通过VR技术录制并上传两会现场视频, 受众可以使用VR设备在PC端或者移动端进行观看, 感受置身会场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 VR新闻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360°全景新闻, 通过智能手机或网页观看, 但这和真正意义上的VR新闻还有很大差距。360°全景新闻是通过导演镜头移动的时间轴进行播放, 与一般视频不同的是, 它每一帧都设置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它只需借助兼容全景视频的PC/手机端, 通过鼠标或者手指触摸屏幕就可实现与视频的交互, 可是受众依然受制于导演镜头的移动。VR新闻应该使受众有很强的机动性, 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体验, 带上VR设备在3D虚拟空间中随意走动、自主探索, 没有既定的时间轴线。
二、VR新闻的报道模式
(一) 内容层面
1. 新闻报道“去中心化”。
VR技术使新闻报道从“叙述”走向“呈现”。传统新闻报道总会聚焦一个新闻点, 并通过新闻标题和新闻主线加以叙述, 这种单方面的独立叙事模式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受众“看什么、怎么看”。而VR新闻注重体验, 能更好地还原新闻现场, 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细节, 让受众沉浸其中, 自己探索核心主题。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总能看到各种虚假新闻, 其捕风捉影、虚构内容, 有悖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另外, 作为记者、编辑, 也必须避免主观性的判断, 始终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VR新闻模拟还原新闻现场, 使得新闻不再受到记者文字描述和评论立场的影响。这种“呈现式”叙事模式是对受众的“放权”, 媒体只充当还原新闻现场的角色, 而对于看什么、怎么看则由用户自己去探讨和获取。
2. 新闻报道“去中介化”的趋势。
VR新闻报道中几乎没有媒体的身影,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也随之减弱。“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正如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 揭示了大众传播构成的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 而是通过信息的简单化选择、加工和重构, 通过记者语言化的报道向公众提示环境。甚至由于传播者的刻板印象给事物贴标签, 出现一桩桩的反转新闻事件。VR新闻在内容层面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 几乎可以实现新闻事件的复制式再现, 使得拟态环境接近现实环境。在新闻生产过程中, 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把关能力减弱, 仅仅局限于VR新闻的录制阶段, 即信息的采集环节。另外, VR的表达能力不如传统视频强, 去掉框架以后, 就无法影响观众的观看方向,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VR新闻是对媒介中介的削弱, 记者、信源、受众模糊不清, 用户的自主性得到释放和增强。用户在“亲身体验”中选择性接触和注意新闻事实, 可以说, 新闻报道由媒体和受众的互动共同完成。
(二) 交互层面:“二维平面”互动向“三维空间”互动转变
从新闻问世以来, 其交互界面经历了纸媒、广播、电视端、PC端、移动端的变迁。在虚拟现实技术下, 人机互动有了新的突破, 从“二维平面”互动向“三维空间”多维互动转变。VR技术重新释放了新闻的表现力, 逼真的视觉画面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延伸了受众的感官体验。这种类社交互动使得用户不再是简单地“看”“听”“读”新闻, 而是在“亲历”新闻事件, 由此产生更情绪化的新闻体验和发自肺腑的反馈。VR新闻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通过简单的手势体感操作自主推进, 这种简化的操作流程和优质的交互体验让用户置身其中, 与所处的虚拟环境以及故事之间产生内心的交流。正如彭兰教授所说的, 未来的信息呈现将不再完全依赖今天的各种实体“屏幕”, “屏幕”在扩张, 在“虚拟化”。未来新闻的表现形式将突破传统媒体的“二维平面”, 进入“三维空间”, 将为释放新闻表现力带来新可能。
(三) 受众层面
1. 在接收方式上, 受众灌输式阅读到沉浸式体验的转变。
传统新闻采用单向性灌输的报道方式, 受众消极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虚拟现实技术超越语言和时空的限制, 受众在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中获取新闻信息。VR技术专注于感官服务, 它给用户营造“在场感”和“沉浸感”, 受众可以在3D虚拟空间中获取新闻的同时满足其情感和娱乐需求。正如依莱休·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在使用媒介满足需求时, 不仅从媒介内容获得满足, 更是通过使用媒介本身以及在媒介接触时的情景中获得满足。VR新闻不仅为受众提供新闻, 了解客观世界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VR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满足感。在里约奥运会的VR报道中, 受众不仅可以及时跟进奥运进程, 还可以在VR构造的3D虚拟空间中体验现场激烈的赛事进程、欢呼声和加油声。
2. 在视角转换上, 受众从旁观者视角到参与者视角的转变。
新闻本身是报道性的, 报道者以观察者的视角、第三方的视角进入新闻里, 记者会展现多样的信息源, 呈现不同的态度和观点, 从而实现平衡和公正。虚拟现实突破语言、时空的限制, 使用户“身临现场”。在VR新闻中, 我们可以用新闻当事人的视角来获取新闻信息, 使得第一视角的报道有了可能性。例如, 新浪新闻在两会现场VR全景式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中, 网友可以选择身份, 通过“总理、省长、群众、记者、外宾、黑衣人”6种身份的选择来体验不同角色、不同位置对于会场内部的视角感受。
3. 在阅读状态上, 受众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参与的转变。
以往, 基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新闻认知是第三方的、独立于事件之外的, 状态是理性的。而基于虚拟现实媒介下的沉浸式报道使受众以第一视角身处新闻事件中, 从而带动受众的情感参与。虚拟现实这种“煽情媒介”, 使得新闻直击用户内心、完全控制用户的注意力, 产生最发自肺腑的反馈。VR新闻让受众身处事件发生的现场, 就好像一切都发生在自己面前, 这与之前通过记者、编辑报道、了解到的新闻体验完全不同。在《流离失所》纪录片中, 展示了3个孩子身处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 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如果单单是文字、图片我们无法感受到3个孩子的那种孤独和绝望, 可能只是比较理性地判断事件发生的地点、原因以及政府营救措施等。在VR报道中, 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战争之下他们的悲惨生活。
三、VR新闻的挑战和未来
首先, VR新闻的制作技术有待提升。虽然技术决定论者夸大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不可否认, 文化产业被技术所驱动。目前, VR新闻的制作周期较长, 无法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同时, 长时间佩戴可视设备造成的眩晕感, 也使得虚拟现实体验大打折扣, 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 VR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未来VR新闻的发展将集中在加强互动性和个性化方面。VR新闻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优势, 洞察用户的信息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
其次, 培养专业人才的迫切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形成技术倒逼媒体的局势。无论是媒介融合还是VR新闻, 都迫切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 这对新闻传媒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挑战。作为VR新闻工作者, 不仅需要学习VR新闻的新型叙事模式, 更需要培养采集和制作VR新闻的能力。对于这一点, 笔者持乐观态度。目前, 学界与业界都对VR新闻进行了研究与尝试, 以探索VR技术下新闻报道的新模式。
最后, 硬件设备的普及和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培养。目前, VR硬件设备在用户中还没有得到普及。一方面, VR设备过于笨重, 不便于携带。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们需要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根据施拉姆的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来看,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VR新闻需要设备辅助, 那么就需要设备像耳机一样便于携带, 降低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 提升虚拟现实的体验质量。另一方面, 由于VR技术发展还不成熟, 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内容制作的成本都很高, 而对于VR新闻的体验效益来看并不完善。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 多数人选择回避这一媒介。因此, 无法培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不过, 对于这一点并不要悲观。正如创新扩散理论所说的, 每一种新技术的创新扩散都会经历从少数人使用, 到大多数人“模仿”使用的大众化发展历程。VR技术也不例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体验成本的逐渐下降, 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采用这一新媒介, 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现阶段, 尽管VR新闻还处于全景视频新闻阶段, VR技术和新闻产品本身也仍未成熟, VR硬件设备在用户中还没有得到普及, 但对于新闻媒体来讲, 如何利用VR的沉浸感和现场感讲好故事是未来新闻要探讨的重要话题。不可否认, VR技术无论是内容层面, 还是交互层面、受众层面都改变了媒体的报道形式。但我们也要时刻警醒, 无论技术有多么强大, 在新闻报道上技术只是手段, 优质的内容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张超, 丁园园.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J].数字时代, 2016 (11) :38-41.
[2]新浪推出VR全景式报道为两会报道增添新意[DB/OL].人民网, http://news.sina.com.cn/c/sz/2016-03-07/doc-ifxqaffy3693810.shtml, 2016-03-07.
[3]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 2016 (1) :26-33.
[4]孙振虎, 李玉荻.试论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趋势[J].电视研究, 2016 (9) :4-6.
【探索创新挑战未来】推荐阅读:
中职英语创新课堂探索07-11
自主创新学习的探索10-22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07-16
创新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远程教育10-16
创新模式探索企业劳保用品管理新思路06-08
农村信用社服务礼仪创新之探索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