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网络交流(精选10篇)
1.第14课网络交流 篇一
张庄中学“自主—互助,当堂巩固”八年级历史课案
课题: 第14课钢铁长城
课型: 新课执笔: 康婷婷 集备时间:年 教学时间:年
_________班第_______小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知道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
学习难点: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指导: 钢铁长城是指解放军。有一首歌颂解放军歌是这样的。钢铁长城 ——写在八一建军节,昌起义的枪声到秋收起义的火种;从井冈罗霄山脉到延安宝塔的山峰,诞生了第一支人民的军队;从此有了人民的子弟兵;从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到八年的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的胜利。人民军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立下了多少赫赫战功,有多少革命先烈血洒疆场,鲜血把八一军旗染得更红; 从冰冷的北疆到炎热的南海边境线闪亮的枪刺上,闪着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在渺远的蓝天,你们驾着战鹰,叱咤风云,在浩瀚的海洋上,你们驾驶着军舰,破浪乘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你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一个倒下了,一个又发起冲锋,你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长城,和平建设时期,你们是建设的排头兵,抗洪抢险,你们战斗在最前线,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道坚固的堤坝,何惧暴雨狂风,抗击“非典” 你们又是急先锋,救死扶伤,挽救了多少生命。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是你们的阵地,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你们立下的丰功伟绩,将万古传颂,有了强大的人民军队,我们的民族将不再任人欺凌,有了人民军队的保驾护航,我们伟大的祖国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你们是人民的卫士 你们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一)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有哪些成就? 20世纪90 年代以后有哪些成就?
(二)新中国的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空军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购买,后来逐步走上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旧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有了新的飞跃。
(三)导弹部队的发展
311、建立:主要担任,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2、发展:陆续装备了、、核武器。
拓展探究: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课堂反馈:
1、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 北海舰队B东海舰队C南海舰队D华东军区海军
2、下列不属于我国海军兵种的是()
A、海军陆战队B、水面舰艇部队C、海上缉私大队D、潜艇部队3、1971年,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A、核潜艇B、导弹驱逐舰C、坦克D、歼5型歼击机4、1958年,毛泽东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国核潜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
5、假如从美国本土发射导弹攻击伊拉克,应用哪种型号的导弹()
A、近程B、中程C、远程D、洲际
6、连线题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
我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20世纪60年代
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20世纪50年代
课堂评价:
评价人:
A、)
2.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篇二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赏析:
这篇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二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
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3.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理念
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关注和尊重学生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体验,注重学生参与、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分享感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2课,隶属于第一学习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即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一部分包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过程、意义;第二部分包括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 及基本完成2.理解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
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2.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 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 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 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2、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曲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战争)是哪支部队带领中华好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新中国还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呢?(创设歌曲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教材)
以及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二、讲授新课
(一)抗美援朝战争
1、抗美援朝的原因
【师】:播放反映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资料。各抒己见: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
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
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
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 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美国侵略朝鲜,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
战火烧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
朝鲜人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
你认为中国当时应积极参战,还是保守行事,静观事态发展?
<学生活动>辩论
正方:中国参战是合情合理的反方:中国参战是不合情合理的。
(学生通过小辩论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参战既是对自己的保护,同时对整个世界也是一种正义的声张)
<叙述>中国在面临国内外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发扬正义的国际精神,打破美国险恶政治企图,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承转>那么,战争形势究竟如何?结果又怎样?
2、自主学习
3、【简单讲述】抗美援朝的战况。
(或播放纪录片;多媒体动画演示战役的步步推进)
(展示图示:《中朝部队三年战绩表》)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介绍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4、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罗盛教、和王成等人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
(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
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3).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4).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热爱祖国、不怕困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
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论从史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 岸上驾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
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师】:阅读材料,议一议,朝鲜战争的结局对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有什么意
义?
【思维拓展】:抗美援朝战争有什么意义呢?
(二)土地改革运动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个框题:土地改革运动,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
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
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3、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
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提问】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三)镇压镇压革命运动:(了解)
1、时间:
1950
年
月——
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政策
:镇压与宽大相结合三、结束新课
4.第14课网络交流 篇四
知识要点
1、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如何认识?)(1)我们现在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
(2)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愿望逐步变成现实。
(3)新科技产品的不断问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怎样理解?)(重要,尤其是下划线部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工业、农业劳作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3)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3、现代科技主要包括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空间科学。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①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②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科技的主流(地位)。由于生命科学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具有广阔发展的前景。(作用)(会选择)
③突飞猛进的空间科学。空间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发和应用空间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地位)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发挥了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效益和作用。(作用)(了解)
第15课 走创新之路
知识要点
1.为什么说科技的发展靠创新?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创新的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2)科技创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伟大意义。)
2、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影响。(P69)(会选择)
3、创新与好奇心的关系。(了解)
(1)好奇心是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好奇心把握不当,也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2)并非有好奇心就能做到有所发明创造。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
4、你打算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非常重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或:我们主要应培养哪些创新性思维?)
(1)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好奇心需要把握,否则也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只有把好奇心转化成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2)培养创新思维。(善于观察、见微知著。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先导。首先,要“敢于想”,敢于“异想天开”。其次,要“能够想”,借助丰厚的知识和经验。第三要“善于想”,围绕一点向外发散。)
(3)培养求异思维。善于生疑、存疑、质疑;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敢于对权威的结论提出质疑。
(4)积累知识,敢于实践。①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学以致用,勇于实践。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或:(1)要善于观察,见微知著
(2)开发自己的想象力
(3)培养求异思维
(4)要刻苦学习,积累知识
(5)学以致用,勇于实践
(6)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5、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你打算向你的母校提哪些建议?
(1)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切实上好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定期组织科普教育,鼓励和奖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
6、请你为学校的“科技节”活动(或创新活动)提几条活动建议?
5.第14课网络交流 篇五
15级697教技班 王雅纯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掌握文本框的基本操作,如插入、移动、删除、缩放、复制等。
2.能进行文本框格式设置,如文本框填充、线条等。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结合教师的讲解,通过观看视频、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善于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通过任务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处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较弱,主要通过形象思维获取知识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信息技术充满兴趣。这一阶段的学生对word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等,但对于排版的认识不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本框的基本操作。难点:文本框的格式设置。
四、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播放
1.课前自我介绍,在上课之前先看一个视频,播放《熊出没》片花。
2.师:《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你们看过么? 3.出示熊出没人物图,考一考它们都叫什么? 生:光头强、熊大、熊
二、嘟嘟 【讲授】认识文本框
(一)初识文本框
1.老师这里有一张人物图,出示word,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把熊二名字写到白色的框中。
2.师:熊大和嘟嘟的名字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我改一改?
生:它们的名字写反了,嘟嘟的白框框太大了。(学生完成任务:填写名字、调换位置和缩放文本框)3.师:你们知道这些能在上面写文字,能移动白框框是什么东西呢?
这就是“文本框”,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灵活运用文本框》。
(二)插入文本框
1.师:光头强的名字还没有写,文本框没了,怎么办?我们可以插入一个新的文本框。
第一步,单击插入选项卡;第二步,单击文本框按钮;第三步,单击绘制文本,此时,鼠标变成了十字形;第四步,将鼠标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单击并拖动鼠标绘制文本框;第五步,输入“光头强”。
2.根据刚刚老师讲解的步骤,同学们在自己的电脑上插入光头强的名字。
(三)文本框格式设置
1.师:用两种颜色表示光头强,你会选什么颜色?我们来看看光头强的选择是什么?怎么样可以改成光头强喜欢的样子呢?先来认识一下我们插入的文本框。
任务:帮助光头强更改文本框形状填充和形状轮廓的颜色
第一步,单击选中文本框,此时周围出现了8个控制点;第二步,单击绘图工具下的格式按钮;第三步,单击形状填充,将颜色改为绿色;第四步,单击形状轮廓,将轮廓颜色设置为橙色。
2.同学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修改,修改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3.师:文本框是否只能是矩形这种形状?看来文本框的类型非常丰富多样。
4.文本框可以应用在哪里呢?
出示PPT,文本框的应用很多,如制作小报、用做标记和人物对话。
【课后活动】作业布置
师:完成熊、熊二和光头强的人物对话编辑,将对话放到合适的位置,并结合文本框的功能适当美化。
板书设计:
6.聋校语文第六册14、15课教案 篇六
聋校语文第六册14、15课教案
14、小猴子下山 教学内容:4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子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目的,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收获。 3、会用“什么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到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什么也得不到。 教具准备:插图、放大课文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4个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猴子吗?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读题) 二、新授: 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2、板书生字 非常 扛着 捧着 追小兔 3、教学拼音。 4、指导书写。 5、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6、理解词语: 非,非常:“很”的意思 扛、捧、追:可指图上相应动作,辅以动作演示。 7、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朗读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 课后分析:本课的生字词较少,教学中通过看图、结合生活经验讲解,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目的:正确观察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目的,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能有收获。学习用“什么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看(听)话写词语 非常 扛着 捧着 追小兔 二、新授: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朗读句子,理解句意。 重点指导:它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摘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思考:这句话写的.是谁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 (3)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朗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填写下表。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样 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玉米地 玉米长得又大又多 非常高兴 掰、扛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表演课文内容。 三、巩固 1、有表情地、正确地朗读课文 2、分组复述课文 四、作业:熟读课文,思考:小猴子最后是怎么回家去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分析: 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文中描写内容大多能在图上看到,形象、直观、易懂,而且课文各个自然段的结构也差不多。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领悟课文内容,弄清课文中语句表达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目的:正确观察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子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猴子到过哪些地方?做了写些什么事?最后怎么样?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各自然段之间的停顿。 2、小猴子先来到什么地方?它是怎么做的?到了桃树下,它又怎么做? 3、自读三、四自然段,看看小猴子都做了些什么? 4、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后来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猴子未做完一件事就做另一件事,结果呢? 5、读第5自然段,小猴子最后怎么样?(空着手回家) 6、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7、总结:小儿子见一样爱一样,一件事没做完就扔下了去做另一件事,结果一件事也没有做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你们可不要向小猴子学习,做完了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演示课文内容。 四、作业:背诵课文 课后分析:在讲解、演示中学生懂得了句子的顺序是和事情发展的过程一致的,了解了句子间的联系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课文 二、练习1、第2题:读一读,把能搭配在一起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捧着 玉米 掰 兔子 抱着 桃子 摘 西瓜 扛着 西瓜 追 玉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3)朗读连好后的词语。 2、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 (玉米地里,)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 )桃子结得又大又( )。 ( )西瓜结得又大又( )。 (1)读例句。 (2)分析括号里应填什么内容。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朗读填好后的句子。 3、第4题:照样子写句子。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 )看见( ),就( )。 ( )看见( ),就( )。 (1)读例句。 (2)分析例句的句式。 什么(或谁)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 (3)引导学生依照例句说、写句子。 (4)朗读写好的句子。 4、第6题:看课文插图说话。 (1)引导学生看插图。 (2)指名看插图说话。 三、作业:课后习题2、3、4。 课后分析:学生能完成习题情况较好。 15、小铃铛 教学内容:7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会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 3、会用“什么怎么样,什么连忙怎么样,把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观察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插图、放大课文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7个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插图1,指图提问:小狗脖子上戴的是什么?(板书课题:15 小铃铛) 2、教读课题。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关于“小铃铛”的小故事。 二、新授: 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2、板书生字: 小铃铛 丁零丁零 弄丢 嗨 岸边 难为情 取下 3、教读字音。 4、指导书写。 5、再读课文,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6、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铃铛:指图理解 丁零丁零:小铃铛发出的声音 弄丢:玩丢 嗨:小花狗发出的声音,结合句子,加上表情理解 岸边:指图 难为情:结合学生生活中例子,并与“低下头”联系起来理解 取下:动作演示,结合句子理解 7、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初步理解其意思。 三、巩固练习: 1、朗读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 课后分析:教学中通过看图、讲解,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目的:正确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学习用“什么怎么样,什么连忙怎么样,把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看(听)话写词语 小铃铛 丁零丁
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篇七
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理清这一顺序,各用 一个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文章的 标题;(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三、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8.第14课网络交流 篇八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及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诗作主题。
2、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3、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旋律美,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题“乡愁”是指思乡的忧愁,在诗歌中,诗人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 1 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明确:《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四、理清思路:
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既是对母亲的,也是对故乡的。
第二节,写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眷恋,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是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写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加浓。
第四节,写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写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具有浓浓的爱国情、崇高美。
五、教师小结:
本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想情怀,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 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二、合作探究: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 的海峡”?
明确: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5、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6、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7、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明确: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8、“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三、问题探究:
《乡愁》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形式美令人瞩目。其一表现为结构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音乐美令人心动。《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重复,加之四段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四、知识拓展: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族的集体意识。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乡 愁
9.第14课网络交流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情节框架,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理解本文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采用第三人称,在写作中不动声色,不加渲染地叙述。
二、活动引导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读顺文。注意体会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时所蕴涵的情感倾向。
(2)读清章,读通意。初步理出文章结构(注意空间转换),把握文章大意,圈出让你心灵感到震撼的语句内容。这篇小说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3)读背景、读作者。魏志远,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小男孩》选自他的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另有文集《关于生活和命运的断想》。文章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开课导语
我很喜欢《小男孩》。这是一篇独特的小说。没有故事。小男孩的妈妈叫九岁的小男孩到爸爸那里去要钱。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说,爸爸要是不给钱,我们这个月就没有生活费。妈妈说,要不到钱你就别回来!详详细细记录了过程,小男孩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的谈话,进小巷,找楼号,上楼,敲门,回家……没有写小男孩的心情(只有蚊子,蚂蚁招他的厌烦),小说作者也只是记流水帐似的记录了小男孩的动作,不带感情。这种写法不妨称之为“跟踪叙述”。但是很感人。播放《世界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帮助调动感情。
三、活动过程
1、自读活动
自读要求和提示:
(1)小男孩的故事发生在哪些地点,就此可以怎样去整和小说的情节框架。
(2)小男孩身上有哪些特点,你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小男孩的父母有哪些特点,年一又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与你平时读的小说有哪些不同。
2、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1)关于情节
故事线索——小男孩的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故事开端(第一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故事发展(从“太阳已经偏西了”到“像叮满了小蚊子”)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的情景
故事高潮(从“小男孩开始上楼”到“小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小男孩在二栋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故事结局(最后一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2)关于人物
(一)小男孩
人物定位:小说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个性分析: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表现:妈妈揍他屁股——“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 妈妈讨厌他这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晡” 看见妈妈嘴角有油渍——仍然想提醒她 车站见到一只蚂蚁——玩得那样认真。
见到小女孩吃着甜甜的雪糕——流出口水,控制不住自己,买雪糕吃 上楼——反复默念着要跟爸爸说的话 B、善良——
特点:寂寞孤独无助时仍具爱心、亲情
表现:电车上对女孩——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擦脸上的汗,又给小孩擦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说,你们坐。
楼道里对爸爸——虽然,爸爸抛弃了他,连每月生活费都不给他,即使找上门,爸爸都不认他,可临离开那坐楼时,依然“边走边叫,爸爸”。C、聪明细心——
特点:九岁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表现: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他看见了一个空位,就扑过去坐了下来。” 下车时查票——机智地躲过了售票员的检查。楼下找爸爸——把爸爸住的楼号记得清清楚楚,把妈妈告诉他的话默念一遍又一遍,把和爸爸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得仔仔细细,甚至敲门还是喊门都要动一番脑筋…… 人物小结:
可爱的小男孩,因父母离异而落到孤独、无依的地步。爸爸不但连每月生活费都不付给他,即使是找上门,连认都不认,父子亲情完全断绝了。妈妈呢?她把小孩子当成出气筒,把他当作向丈夫要钱的一个工具,最后小男孩钱没要回来竟不能回家,只得露宿街头,成了有爸有妈的一个孤儿,成了父母婚姻的牺牲品。典型意义:
小男孩的不幸,直接原因来自父母的离异。但根本的还有其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作者塑造的“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他艺术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妈那不负责的态度,急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小男孩的爸爸妈妈
人物定位:作品中都是略写人物。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的离异夫妇。个性分析: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把索要生活费的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
爸爸——虽自己亲生儿子找上了门,却视而不见。法院本判他要付给小男孩生活费,可小男孩找上门来他都不给。
典型意义: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你认为是这样吗?说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一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你喜欢作者选取的这个角度吗?你认为这个故事从哪个角度讲述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3、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板书设计:
天真善良 寂寞孤独 小男孩
细心聪明 无望无助
直接原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 根本原因:“两法”落实不力 离异夫妻 缺乏亲情 小男孩父母
10.第14课 生活中的透镜 学案 篇十
一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名师引领
1、放大镜:
已知条件:放大镜的焦距f=20cm 问题1:要想看到教材中文字的正立的放大的像,对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有什么要求?
问题2:要想使看到的文字的正立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
回答1: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应小于焦距。回答2:应增大放大镜到文字间的距离。
2、幻灯机、投影仪
将平行光管前的字母“F”作为幻灯片,探究以下内容:
问题3:光屏上的像相对于物来讲,上下左右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4:若想使光屏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光屏到透镜间的距离和物体到透镜间的距离?注意:像大于物、像距大于物距。回答3: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回答4:增大光屏到透镜间的距离并减小物体到透镜间的距离。问题5: 如何理解平面镜在投影仪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6:若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如何改变投影仪到屏幕间的距离?同时如何移动透镜?
回答5:平面镜在投影仪中起改变光路的作用。
回答6:若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一些,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透镜下移以减小物距。
三师生互动 共解难题
例题
1、幻灯机的幻灯片 插在凸透镜的焦点后面略微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所得到的像的性质是_____。
分析与解答:当物体位于凸透镜f和2f之间时,在透镜另侧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实像,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做成幻灯机 答案: 倒 倒立、放大、实像 例题
2、用照相机给全班同学拍集体照,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面,应采取的措施是将照相机离人_____些,将镜头与底片的距离调_____。
分析与解答: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f以外时,在透镜另侧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实像,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做成照相机。拍摄时有人没进入画面,说明此时物的像大于画面应使像变小,需将照相机远离被照人,增大物距。随物距增加,像距应减小,同时像也减小,这样同样大小的底片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像。正确答案:使相机离人远些,镜头离底片近些。例题3:用变焦头照相机(焦距可调节变化),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人的清晰的照片,拍头像特写时比拍全身照时照相机的焦距。分析与解答:首先应清楚题目所给的已知,由实际应用找出对应的物理模型。“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人的照片”是说明物距相同;特写和全身照指的是像的情况,“拍头像特写”比“拍全身照”时照相机成的像要大些。本题中虽然物距相同,但由于焦距不同,造成物体和焦点到透镜的相对距离不同。例如焦距大时与焦距小时相比,虽然物距相同,但焦距越大,物距相对于焦距的比例越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因而像相对较大。因此物距远近,实质是相对于焦距而言的。拍特写时,成的像比全身照大,说明“物近”,即相对于焦距的比例比拍全身照时小,实际物距相同,所以拍特写时相机的焦距大。答案:大
四积累运用 举一反三
(一)、填空题
1、凸透镜的镜片中间_____,边缘_____,对光线有_____作用.凹透镜的镜片中间_____,边缘_____,对光线有____作用。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点,焦距是指_____的距离。
3、下图中P、Q分别是凸透镜的两表面(球面)的球心,A和B两点分别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的位置,OA=OB=10cm。透镜的主光轴是_____,透镜的焦点是______,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透镜的光心是_____。
4、如果把很小的点光源放在_____透镜的______处,能够使通过透镜出射的光变成平行透镜主轴的光。
5、某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离透镜15cm处的纸上形成一个最小的亮斑,这个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6、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像。
7、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透镜,形成一个_____像。
8、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时,为了看清楚物体的细微之处,应将放镜放在物体的______方,并适当调整距离。
(二)、选择题
9、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10、下图是几个同学画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11、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
12、照相机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该()。A、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3、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 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 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 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深
14、凸透镜L1、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f2,已知f1>f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多 B、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少 C、平行光经L1与经L2偏折的一样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5、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三)、作图题
17、画出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8、画出折射光线经透镜前的入射光线。
19、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你在方框中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答案:
1、厚,薄,会聚,薄,厚,发散
2、焦,光心到焦点
3、直线PQ,点A、B,10,点O
4、凸,焦点 5、15 cm
6、凸,会聚,缩小的、倒立的
7、凸,凸,放大的、倒立的
8、上
9、D
10、B
11、B
12、B
13、A
14、B
15、A
16、C
17、如下图所示
18、如下图所示
【第14课网络交流】推荐阅读:
网络教研经验交流08-28
英语写作课经验交流10-12
学习方法交流班会课10-30
草房子阅读交流课教学反思08-08
第一课认识网络07-21
校园网络安全课10-21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单词1-48课10-31
观看“护苗·网络安全课”活动总结06-28
践行初中语文新课标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材料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