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建设

2024-08-20

城乡社区建设(精选9篇)

1.城乡社区建设 篇一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2011-02-03 19:17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打印本页 关闭

民政部1月31日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发至电子邮箱:ncsqjs@126.com。全文如下: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 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政引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发 展改革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 务站3002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3.9万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还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 中心(室)等专项社区服务设施。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广泛推 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互助服务蓬勃开展。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得到重点配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 理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依法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成员,也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城乡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2009年 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1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34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215.8万人。此外,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 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人数已达2900多万,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 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少地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有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 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社区服务制度 环境初步形成。国家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 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 越来越强。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存在突出问题是,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严重失衡,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街道、社区仍然缺乏服务场所,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社区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巨大,需求和供给脱节,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投入不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 合不够,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社区服务,满足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不开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的 和谐稳定离不开社区服务。随着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 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有 效承接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有效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梳理总结“十一五”期间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系统分析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出发,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 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 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 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组织共建、队伍共管力度,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3.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 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 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办得到的事情做 起;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实施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兼顾城乡特点,逐步缩小差距,到2015年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

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原则上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力争 “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积 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2.建立统筹协调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兴旺发达,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 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城乡社区。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组织,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 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城乡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街道(乡镇)、区(县、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 助、社区养老、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邮政服务、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流动人口管理、及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 对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农村留守人口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基层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保障城 乡居民群众基本需要和权益。公共投入要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基层人民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 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 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 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 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 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专业社工引领、驻区单位 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新格局。

3.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废 旧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 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继续实施 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初步建立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优化配置社区资源,积极推动驻区单位 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和居民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 服务新格局。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的规模效益,逐步建立起以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网络。

1.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县(区)、市为单位制定城乡社 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提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 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除卫生医疗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区服务设施可单独设立外,其余的一般设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之中,按照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2.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按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的总体目标,逐步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室内外设施相结合的设施网络。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

共服务事项,保 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 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难以覆盖的自然村(居民区),可建设一批具有专项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满 足社区居民最为直接、最为迫切的需求。

3.建立健全街道(乡镇)服务设施。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街道(乡镇)服务设施的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 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居民活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 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4.建立健全区(县、市)级服务设施。根据地方实际,建设以规模化和特色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中心。区县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主要功能:一是向辖区单位和居民及 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和公共服务,二是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组织居民开展科普教育、健康休闲、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等活动,四是指导和监督街道(乡镇)、社区两级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五是依托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

5.开展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县(市、区)或更大范围为单位,建设覆盖城乡社区各类业务、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渠道界面统一、集中部署的社区综合信 息网络平台,全面支撑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并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有效衔接。已开展社区信息化的地方,对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 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向集约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迁移。要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 化服务渠道,强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业务系统的协同功能。

(三)推行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坚持本地培养和对外选聘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全面推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健全居(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村)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的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扩大社区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加强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社区服务研究和社区服务相关学科建设,为社区服务体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4.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 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 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关心社区服务人才的成长进步,探索建立培养发展入党、招录公务员、选拔基层干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制 度渠道。

(四)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辖区人口较多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对社区全体成员的全员管理 和无缝隙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度,并在组织运 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

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 理和服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2.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区县、街道(乡镇)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 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 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 乡基层的办事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 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效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重点工程

(一)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积极做好为社区大中专毕业生、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服务业,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发展社区救助服务。加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区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发展社区文化、体育、教育服务。加强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学习型、节约型社区建设,支持广播影视向社区覆盖,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城乡社区文明程度。

——发展社区治安服务。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健全社区居民内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开展经常性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做好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发展社区环境保护服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农村社区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完善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居民防灾意识和环保意识。

——发展农村社区生产服务。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鼓励企业为农村社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生产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农业生产能力。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以及生活贫困老人提供安全守护、餐饮配送、医疗保健、心理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

面向优抚对象、残疾人、精神病人、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开展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和困难帮扶等服务。在特殊群体较为集中的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 合服务设施开辟专门的场所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供特殊群体使用的专项服务设施,并向周边社区覆盖。组织和动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广泛 参与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构建面向特殊群体的社区服务支持网络。力争“十二五”期末,使社区内每个特殊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示范工程

继续推进城市社区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困难地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提高城 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工矿企业所

在地社区、新建住宅区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重点改善农村经济薄弱村社区、“难点村”社区、生 态移民社区、留守人口集中社区服务设施条件。

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支持部分地区建设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实现数据一次收 集、资源多方共享。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系统的协同功能。积极推进城乡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村)委会的信息化建设,改进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组织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四)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来源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居民就近就便灵活就业,鼓励吸引更多社会工作者、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人 才到社区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能力建设,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 试,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指导社区服务和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 理、素质优良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五)社区参与行动计划

制定并推行全民参与社区行动计划,培育和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设立社区公益发展基金,鼓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 社区服务,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整合城乡服务资源,组织城乡社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探索建立城乡社区互助服务新机制。推行社区志愿者注 册登记制度,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志愿者注册登记和公益性服务活动。

五、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 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 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 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等,采取社区居(村)民自筹、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财政补助等方式予以解决。拓宽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福利、体育彩票筹集 的公益金要不断加大用于社区服务项目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对闲置的公办学校、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兴办社区服务事业。研究制 定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四)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将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 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 的交流,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建立研究基地,加强社区服务理 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表彰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 良好氛围。

2.城乡社区建设 篇二

关键词: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

0 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我国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城乡分割而治的管理体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的筹划和安排。这不仅意味着决策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改变,也意味着决定这种变革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支撑,即必须建立起使统筹城乡的规划和决策能够制定并付诸实施的支持体系。否则,统筹城乡的设想和措施就难以做出,更难以付诸实施。

统筹城乡的支持体系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从现实看,农村支持体系远远落后于城市。在这种状态下,不仅难以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也难以发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1 信息鸿沟是城乡发展的重大障碍

所谓信息鸿沟,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间、地区间、人群间在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存在的差距。[1]或者说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源于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产生的差距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信息鸿沟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它又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信息鸿沟导致城乡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增收的困难。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素质等限制,信息化的各项指数几乎为零,特别是网络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非常低下,农村绝大部分干部群众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在县、乡、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出现的农村卖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以及民工潮流动的无序性,都是信息鸿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真实写照。其次,信息鸿沟导致城乡资源配置权差异,造成农村发展日趋边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总是流向利润高的地方。城乡信息鸿沟的存在,势必导致资金、人才、技术、物质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农业、农村日益边缘化,最终导致城乡互动发展能力不足。

2 农村信息化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其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的现实是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必须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繁荣农村经济,致力于城乡均等化的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巨大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融合城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有力举措。

第一,农村信息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剩余,为减少农业人口提供条件。从理论上讲,所谓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的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过程。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力转移有着决定意义,农业生产率的增加可以使农业剩余和边际生产率都增加,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也相应发生变动,因而农业生产率的增加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的增长,农业剩余也就随之产生和扩大,而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增长,关键在于科学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即农村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剩余,从而加快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城市化进程也相应加快。

第二,农村信息化增加了乡镇企业活力,转化大批农民为技术工人。我国农村出现了大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特点往往是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人员素质低,能够发展成大企业的可谓少之又少,而信息化所提供的远程教育、产品信息在线交流、电子商务等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销售范围也得以扩大,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乡镇企业能够逐渐扩大其规模,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其脱离农业生产后的工作问题,还使其接受更多的市场观念,使其行为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念逐步接近城市居民。如同城市的产生及发展规律那样,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带动相关上游产业、下游产业、服务产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这是城市化最一般的规律,而盲目扩充城市区域,没有城市观念和工业知识的城市化必定是不成功的。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农村的工业生产者也是受益者。

第三,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减小城乡数字鸿沟,对消除城乡二元化有着决定意义。发展信息化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普及通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品设备的研发,城市的聚集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和优势设施,资金投入后能够很快看到成绩。而农村信息化则显得困难重重,农村的知识水平与城市相差很远,普及网络和通讯必需的基站等,成为农村难以实行信息化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增加对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农村经济的被动局面就很难改变,城乡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扩大。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农村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国家,农村经济的进步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有着战略意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化是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必然选择。

3 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理应将农村和城市看作一个大系统,依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方面内容:城乡的协调互动和城乡的一体化互动。信息化对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能突破地域限制,使城市的各种技术、服务等资源快速、有效地从城市传向其它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通过信息化,对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造结果,使之摆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市化,创造新兴产业和新的就业机会。从城乡的一体化互动融合角度看,信息化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一体化和行政服务环境一体化改进的需要,带动政府管理、科教、医疗卫生等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

政府对信息化的推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创造基础环境,完善金融、法制和技术标准方面的公共产品,特别是要加大技术标准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快网络安全、网上信用、网上支付等方面的立法速度,尽快营造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二是中央、省级政府优先扶持投资,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县、乡的转移支付,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分层负担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专业化人才教育,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普及教育的费用,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信息体系。

同时,规范城乡信息市场、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免费上网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城乡居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提供保障。

建设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大力加强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力度,使城乡信息化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拉动内需增长,以信息化建设融合城乡发展,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信息化与电子政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宝鸡年鉴》编纂委员会.宝鸡年鉴[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周光召.当代世界科技[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生态建设: 造福城乡居民 篇三

宁夏盐池县依托生态建设,不断推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沙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农民每年来自这一产业的现金收入达75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

盐池县是一个项目拉动模式发展的地区。多年来,通过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草原围栏、天然草原恢复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治理荒漠358万亩,在自治区率先实现荒漠化逆转。与此同时,盐池县立足实际,积极开发沙产业,过去的荒漠如今却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目前,该县已建立灌木采种基地100万亩,沙柳资源基地40万亩,以甘草为主的人工中药材基地累计面积3万亩,以青山、王乐井、花马池为中心区域的红枣,以麻黄山、惠安堡为中心区域的山杏,以高沙窝、花马池镇为中心区域的林药间作优势产业带初具雏形。如今,盐池人从怕沙躲沙变为争着抢着承包治理沙漠,沙产业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马鞍山:变废为宝 新型能源拉动绿色产业

家住马鞍山市当涂县石桥镇的刘老汉如今提起家中建起的沼气池,脸上便露出满意的神情。他家自2005年8月用上沼气后,烧饭、烧水、洗澡都十分方便,家里再也没有烟熏火燎满屋灰尘了。目前,在该市当涂大陇、太白和石桥一带已有千余户农户像刘老汉一样告别传统的烧柴生火,用上了沼气,而这正是该市实施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带来的成果。

“十五”期间,该市围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开展一系列生态建设活动,尤其是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生态安徽”的重大战略决策后,该市结合实际,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生态马鞍山”的奋斗目标。

漳县:林业建设显现生态经济效益

2005年,到甘肃省漳县贵清山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惊喜地发现:贵清山的风景不但更美了,发源于当地的漳河、龙川河、榜沙河的水流量也增大了,且水质清澈透明。

据当地水文工作人员测量:目前发源于漳县的3条河流年径流量达到3.58亿立方米,为全县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4.城乡社区建设 篇四

开展城乡共建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实现城乡文明创建互动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集中资源办实事,以农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机制。

一、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战略意义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农村文明程度相对落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推进城乡文明共建,促进城市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等先进生产力要素向农村延伸和互动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发挥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资源优势,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创造,是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可以把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开发、辐射、转化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反哺”农村之路。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能够实现城乡文明创建互动双赢和可持续发展。就全市而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还很不够,迫切需要广借外力,激活内力。就城市而言,建设新农村,可以为城市发展开拓广阔农村市场,可以培育城市未来的新市民。开展城乡文明共建,给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注入新动力,给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增添新空间,是城乡文明创建工作与时俱进、互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实践启示

总结全省开展城乡文明共建的典型经验,主要是:

(一)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集中资源办实事。突破城乡断层、区域差异与行业分割,让广大农村地区吸纳和承接社会各界的优质资源和有效援助,只有集中有限

资源办实事,才能在较短时间内使我省农村的环境面貌和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改观,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二)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以农民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走过场,不图名利。只有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文明共建的长效机制。

(三)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有效载体。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为综合服务平台、终端服务接收点,能有效承接党政各部门服务和城市各界支持,直接为全体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有效载体。

(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心,可逐步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升为功能更全、标准更高的公共服务中心;可在有条件的地方选取典型,示范先行,条件差的地方可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直接列入政府重点项目。

三、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的重要举措

推进城乡文明共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部署要

求,以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村为抓手,充分调动共建双方积极性,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建、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一体文明的新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长效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各级文明委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指导城乡文明共建工作。城乡文明共建工作要作为考核党委、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市、县(区)要按照全省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制订本地区城乡文明共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一体规划,促进协调发展。统一制定城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规划和共建计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使城乡文明共建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城乡文明一体规划,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能够互动与优化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大大增加,农村资源进入城市的门槛大大降低。

(三)推进“六帮六建”,突出工作重点。城乡文明共建工作面广量大。现阶段,要围绕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共建主线,重点抓好“六帮六建”工作任务,即帮助推进兴业富民,共建幸福家园;帮助改善文化服务,共建精神家园;帮助整洁村容村貌,共建绿色家园;帮助依法民主管理,共建和谐家园;帮助开展教育培训,共建新型农民队伍;帮助实施“强基”工程,共建“双强”领导班子。

(四)联动共建,形成社会合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不能单打一,要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各部门、各行业(系统)的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城市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支持,融为一体。为确保共建任务落到实处,城乡结对双方要做到“六个一”:有一个共建组织、有一份共建协议、有一项共建规划、有一套共建制度、有一批共建项目、有一笔共建保障经费。

常宁市规划局

5.城乡建设委 篇五

(二)承担规范全市城乡建设管理秩序的责任。拟订城乡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产业政策;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审核;指导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城乡建设行业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工作。

(三)承担监督管理建筑业、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责任。拟订建筑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地方建筑材料、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散装水泥、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督管理;负责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监督管理;负责收取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并按有关规定管理、使用。

(四)承担监督管理房地产业,规范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房屋拆迁市场秩序的责任。拟订全市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井指导、监督实施。

(五)承担监督管理勘察设计咨询业、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的责任。拟订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规划、计划,井组织实施;参与大中型重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选址定点工作;监督、协调国家、省在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

(六)承担监督管理城建行业、规范城市建设市场秩序的责任。参与制订市财力投资计划;提出城建重大项目投融资建议;负责组织制订城市维护计划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计划,并组织对工程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负责组织政府投资城建项目初步设计的前置审查,参与其他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负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的政策拟订、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宏观规划和项目建设;负责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工程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及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负责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生产及标准造价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城市抢险救灾和城市防汛防雪工作。

(七)承担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监督管理的责任。拟订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城市绿线”的编制和管理;组织城市重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负责权限范围内森林公园、国家重点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各类城市绿地、古树名木和浮山绿化保护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城区义务植树工作;负责城市绿化补偿费征收管理;负责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八)承担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城市管理责任目标的制订、考核;负责拟订城市照明工作的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户外广告设置发布的联合审批和日常管理工作。

(九)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市政工程建设和市政设施的行业监督管理,规范市政工程建设市场秩序。拟订市政工程、市政设施的建设规划、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城市道路、桥涵、隧道、海河坝、地下管线等市政工程的施工许可;负责权限范围内的市政工程建设市场准入、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理、验收备案等工作;负责制订地下管线建设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行政许可。

(十)承担监督管理民用建筑节能、推进建设事业科技发展的责任。拟订建设事业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民用建筑节能政策、技术标准、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发布民用建筑节能推广使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目录;组织实施重大建筑节能项目、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负责新型墙体材料革新与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

(十一)承担规范村镇建设、指导全市城镇化建设的责任。拟订村镇建设、城镇化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监督指导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监督指导城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和市级重点镇建设工作。

6.城乡社区建设 篇六

为进一步深化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符合我县城乡社区发展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由XXX副局长带队的第四调研小组于X月X日赴水头、腾蛟开展调研工作。我们通过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等形式,对水头镇(10个)和腾蛟镇(6)共16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社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城乡社区建设情况

经行政区划调整后,水头镇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万,腾蛟镇总面积80.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1万,通过“转、并、联”方式分别成立了10个社区和6个社区。

(一)社区基础设施情况。水头镇10个社区的社区服务用房总占地面积8430平方米,江屿、小南、溪心、凤卧、鹤溪、朝阳等6个社区为修建场所,南湖、闹村社区为臵换场所,新联社区为租赁场所;腾蛟镇6个社区的社区服务用房总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凤巢、龙尾、带溪和岭门4社区为修建场所,腾祥、腾蛟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到镇便民服务

1中心。

(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从调研结果来看,社区的“五大服务中心”建成情况不容乐观。水头镇凤卧、鹤溪、朝阳、南湖、闹村5个外围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较好,而江屿、小南、溪心、新联、街道社区设施条件落后。腾蛟镇目前6个社区中,只有凤巢社区和龙尾社区办公场所够用,腾祥社区和腾蛟社区尚无办事大厅,带溪社区和岭门社区的办公楼属于危楼,特别是五大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难以落实。

(三)社区组织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情况。调研中发现,社区普遍都有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管委会,而社区其他组织有待进一步建立。除凤卧等个别社区尚未有大学生村官加入社区队伍,多数社区的队伍都配有大学生村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做法

在加强社区发展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社区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一)建立健全机构,配强干部队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竞岗结合,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全员竞争上岗采用量化打分方式,根据笔试、述职及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对竞争者进行评分。根据笔试成绩、述职及民主测评成绩和附加分,并对中层正职入围人选进行双向选择。

另外,水头镇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合理配臵社区班子,凤卧、鹤溪、闹村、南湖采用“2+4”模式,朝阳、街道、江屿、小南、新联、溪心采用“2+3”模式。对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的干部配臵采用“X+1”的模式(X指社区所辖的村(居)数)。同时,规定一般干部提任副职的原则上要到社区等一线工作,这一规定极大激励了社区干部,切实加强了一线工作岗位的干部配备。

(二)强化制度保障,完善配套制度。水头镇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社区财政运转、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制定了《水头镇财政制度》、《水头镇干部津补贴制度》和《水头镇机关科室、社区和皮革基地管委会岗位职责》。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人员紧缺问题。经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竞岗,镇委根据“X+1”模式将一批素质高、能力好、善于开展农村工作的干部配备到社区工作,水头镇111个村(居)配115人,腾蛟镇51个村(居)配52人。但是,社区负责人普遍反映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求,在驻村和社区窗口服务方面难以完全兼顾,缺乏专职人员。同时,职能下放导致社区工作量增大,且社区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财政支持不足。社区服务工作要走上规范化,需要不少资金,而社区本身无经济收入,另外,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属于乡镇项目建设资金归镇政府,财政补助切块分成没有补助到镇政府,造成镇政府财政紧张,社区资金困难,影响了有关工作的推进。

(三)办公场所缺乏。从前面谈到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可以看出,社区办公场所缺乏是部分社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江屿、小南、溪心、新联、街道社区办公条件差,腾祥社区和腾蛟社区尚无办事大厅,带溪社区和岭门社区的办公楼属于危楼,办公用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审批权限受限。社区是镇科室的延伸,很多服务项目的审批权限不在于乡镇,也就无从下放到社区,制约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另外,社区审核、审批认可度问题,群众到社区审批盖章后,又要去县职能部门审批,不利于便民服务。

(五)制度有待规范。社区反映在无条例规定下,供电所要求社区盖章,居民才能安装电表;甚至有社区小卖部贩售香烟也需要社区盖章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反映出社区规章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印章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盖章后的责任承担问题)。

四、几点建议

(一)配强社区干部队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聘用社区专职工作者,每个社区落实1-2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做好计生服务、惠民补贴、咨询代办等各类服务(代办、协办);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考录工作,建议由县里统一安排指标,并确定相应条件。鼓励全县现有的186名大学生村官参加国家社区工作职称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同时,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志愿组织,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下放后,可以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社区人员进

行业务知识培训,以保证社区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撤镇(乡)改建的社区不应全部停止原运转经费切块分成,在一定程度上要参照原社区建设补助标准和资金渠道,建设项目和工程多,光靠镇财政是杯水车薪,需要县财政给予帮助支持。对于需要社区代办或协办的工作,坚持“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社区必要的工作经费或相应补偿金。另外,要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经费。

(三)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按照“服务设施最大化,办公用房最小化”的要求,对社区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整合,规范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的功能。对于社区办公场所尚存在严重困难的社区,采取改建、扩建、租用等方式,力争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

(四)扩大社区自主权限。在做好职能下放人员安排工作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扩大社区审批权限,做到“能放就放”。下放到社区审批的业务,县职能部门要彻底放手,重复审批有违便民原则。

(五)完善社区规章制度。要制定规范化的印章管理制度,明文规定社区印章使用和管理,不得超越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

(六)打造一批示范社区。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原则,2012年在各镇首先创建一批城乡新社区示范点,培育宣传一批运行顺畅、服务优化、融合程度较高的示范社区,并对通过创建验收的示范点,给予政策支持和物质奖励。

7.城乡社区建设 篇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会上作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报告中提出,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总体工作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促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保持房地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更大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改革, 加强住房政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 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推进住房城乡建设科学发展。

会议要求,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是, 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实物方式为主, 结合发放租赁补贴, 解决26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解决80万户住在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的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新增经济适用住房130万套。

二是,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8]131号文件, 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 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 进一步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以合理价格促进销售;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形势的监测分析;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职责;继续深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三是, 进一步做好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加快规划审批工作, 重点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完善城乡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 抓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

四是, 力争建筑节能取得新突破。制定建筑节能三年规划。全面推进新建建筑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推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加大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力度。

五是, 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监管水平。完善质量安全责任机制, 强化对住宅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巡查监管。完善招投标和个人执业资格制度。

六是, 推动法制和工程标准建设。抓紧研究和启动住房保障、城市房地产管理、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等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 加快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

七是, 维护建设领域社会稳定。防止在城镇房屋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 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就业, 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增强建设领域各类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八是, 认真做好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相关工作。做好实施城乡规划、组织技术援助、加强工程监管等灾区重建工作。

会议还强调, 要继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会议在总结回顾去年工作时指出, 2008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 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 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做出积极贡献。迅速组织力量抢险救援;精心组织过渡安置房建设, 建成过渡安置房68万余套, 面积达1330万平方米;及时修订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编制完成国务院部署的灾区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和城镇住房建设等三个专项规划。

二是, 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实现了国发[2007]24号文提出的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的目标。

三是,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针对性增强。去年以来, 进一步强化了对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和监测, 各地方、各部门落实中央的调控政策, 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遏制。2008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降低住房交易税费、调整个人住房贷款等政策措施。

四是, 城乡规划管理取得新成效。扩大了规划督察员派驻范围, 已向34个城市派驻了50名规划督察员;推进了中国和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

五是, 建筑节能工作有所推进。2008年城镇新建建筑施工阶段符合节能标准的比例超过80%。北京、天津等12个示范城市, 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达2960万平方米。

六是, 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2008年全国36个重点城市实际处理污水量、削减COD数量和运行负荷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约16.1%、15.7%和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七是, 工程质量安全和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2008年全国建筑安全形势总体有所好转, 建筑施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23%和2.27%。

八是, 法制和标准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部门规章4部, 批准发布标准143项。

九是, 反腐倡廉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会议要求,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统一认识, 坚决做好保增长有关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 分析研究重大问题, 推进改革和创新。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郭允冲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的报告。

郭允冲指出, 2008年,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维护党的纪律, 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二是贯彻《工作规划》,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三是强化教育引导, 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意识有所增强;四是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住房公积金、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 进一步制约和规范权力运行;五是加强信访和案件查办工作, 惩治腐败的威慑力有所增强;六是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七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郭允冲指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 对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查, 更是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广大干部职工要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进一步坚定做好工作的决心;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全面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是要准确把握特点, 明确部机关、部直属事业单位、部属协会学会、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四个层面”不同工作重心;二是要重点抓好市一级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三是要重点抓好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招投标、住房公积金四个行业反腐倡廉建设, 要深化治理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四是要继续在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查办案件上下功夫;五是要强化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执行情况、组织人事工作纪律执行情况、住房城乡建设权力运行情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的监督检查, 充分履行纪检和监察职能。

郭允冲强调, 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政风建设:一是推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服务;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努力提升全行业服务管理水平;四是立足防范, 加强源头治理, 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扎实推进平安建设, 努力维护行业及社会和谐稳定;五是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积极参与行风评议工作, 推进12319服务热线建设, 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主持会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齐骥出席了会议;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厅长、纪检组长, 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纪检组长,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建委主要负责同志、纪检组长, 江苏省、山东省建管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 中央有关部门有关局、室负责同志, 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 (局) 负责同志, 总后基建营房部工程局负责同志, 中国海员建设工会有关负责同志, 以及部分城市 (州) 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8.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 篇八

1.当前城乡建设发展展望

(1)城乡发展潜力巨大。现在城市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口膨胀,建设用地的紧张和交通的拥堵等等原因已经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个区域仅靠大城市带动区域非常有限了。在一个区域,一个省,经济情况如何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城乡的指标。有更多的城乡能发展起来,壮大起来,这个城市整体就发展起来了。沿海一带包括浙江、江苏省不仅有大城市支撑,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城乡经济指标含量都占很大的比例。现在能够有建设的资源,土地建设资源能发展的主要还是在城乡,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现在大城市在这一方面很紧张,城乡土地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现在我们的城乡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包括城市建设应该说处于刚刚起步。

(2)有很好的发展环境。因为它就是承上启下的经济发展的区域。因为我们要发展农村,农村所依赖的不管城镇化,农村的资源,农村的市场都要依靠城乡,我们又为大城市提供产业链下转移,转移发展空间。所以说第二点是发展潜力,刚才我讲第一个就是城乡需要发展,这里讲的是城乡能够发展。

2.城乡建设用地的自身特征

城乡土地利用是一个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复杂问题,而且由于城乡一般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长期缓慢。具体说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城乡里包括了一大部分的农业用地,城乡结合部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工业用地,例如乡镇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私营企业办公用地以及厂房用地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即使土地资源闲置也很难有效利用,这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顽疾;2)很大一部分农业用地可以有效转化为建筑用地。当前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国家对农政策的调整,农田集体承包情况很普遍,大部分农民采取将口粮田集中起来交由部分承包者经营,而自己更多的从事三产经营或者去大城市打工等,因此大量农用地资源可以更有效分配,如果条件合适,完全可以转化成建筑用地。

3.城乡建设用地的存在问题

(1)目前少数开发商大量开发商囤积土地,出于自身经营步调考虑,致使土地长期闲置,从而形成征而不建、征而不管、征而不拆。这对土地规划管理部门的统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城乡在道路建设、相关停车场建设以及其它配套建筑方面跟不上。由于有些新建住宅位于偏远地区,距离市区或商业区较远,故建筑开发商在建筑前期规划上做好统筹,在道路建设方面考虑充分,另外,应在每个小区设置充足的停车位以及其它相关公共配套建筑,保证其建筑的有效性。

(3)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有些城乡小镇具备悠久的历史,地方特色很浓厚。故在进行建筑开发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保留和沿袭地方特色,禁止盲目追求所谓城市现代化,杜绝所谓豪华、新潮建筑形式,减少所谓华而不实的“街心花园”,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

(4)城乡土地征用规划混乱,农用地、工业用地、建筑用地等分配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园林、城市规划部门等协调不够,对新建住宅存在仓促上马的问题。另外,由于部分农村宅基地分布散乱,山区或半山区单家独户现象普遍存在,而平原地区则是建筑密度过高,交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除此以外,城乡工业企业由于规模有限,数量有限,其规模效益以及产业集聚效果达不到,反而盲目扩建厂房,与地方政府协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却长期不出效益,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

4.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对策措施

(1)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完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督促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单位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制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制度。建立耕地征用高税制度,提高耕地征用补偿标准,大力推行“先补后占”制度。

(2)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必须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形势,适度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有保有压”和“非均衡发展”原则,优先保证重大工程及重点区域的用地需求。引导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区内整合,在空间上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

(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和标本兼治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逐步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针对全省土地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承载力提出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4)强化区域土地利用调控。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全省经济社会整体结构为目标,以发挥地区优势、推进产业梯次为重点,制定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加强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与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吸引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区内的转移,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双赢。

(5)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和管理立法工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条例,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法规体系,严格执行规划管理法规法律,健全土地执法体制。建立衔接统一、逐级控制的规划体系,加强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

参考文献

[1] 许坚,包纪祥. 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12).

[2] 陈晓炜,赵世强. 土地利用规划的风险管理[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02).

[3] 杜莺. 完善我国土地规划体系的探讨[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6).

[4] 林二鹏.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几点看法[J]. 广东土地科学,2003(05).

9.城乡消防建设指导方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清醒认识农村消防安全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以消防安全建设为核心,按照“四改三保二强一高”的总体要求实施规划和建设。在保护地方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农村消防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消防安全保障体系,消除火灾隐患,使试点村寨更加安全、环境自然协调、卫生状况得到彻底治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农村文明新风明显转变,使村寨得到有效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目标要求

2个试点村寨的建设任务必须在XX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11月30日前,州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验收。通过试点建设,进一步总结我县农村消防工作经验,探索我县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思路,创新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机制,培育可供推广的典型,为下一步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原则

1、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建设坚持“四改三保二强一高”(“四改”即水改、电改、厨改、路改;“三保”即保护民族村寨的自然历史原貌、保护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保护民族村寨的民居建筑风格;“二强”即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消防规范化制度建设;“一高”即全面提高村民的防火安全意识和抗御火灾能力)的原则组织实施。其他自然村寨按照“六改两强一高”(“六改”即寨改、房改、电改、水改、厨改、路改)的原则组织实施。

2、农村消防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整脏治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列入危房改造的农户,若改造后的房屋在消防试点村寨核心区内,且为砖木或木质结构的,必须按消防建设标准同时实施电改、厨改。通过消防项目的实施和彻底治理“五脏五乱”现象,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创建文明、整洁村寨。

3、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要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4、项目最低造价原则。发扬主人翁精神,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5、软件、硬件一起抓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乐里镇本里村、寨蒿镇乌公寨2个村寨消防试点建设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特成立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指挥部,其组成人员如下:

三、农村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实施办法、内容和标准

2个农村村寨消防试点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为保障消防供水(含人饮)建设、消除生产生活用火用电隐患、保护村寨安全发展。村寨消防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水改、厨改、电改、路改”,即:搞好高位水池、取水源、消防管网、消防栓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厨房改造;实施村寨内用电线路改造,规范布置室外线路(含电视闭路线、电话线)。

在硬件方面

4、工作内容和要求

⑴、修建高位消防水池。

①保证高位水池的供水源,测算消防供水量来确定高位水池的容积。

②必须在保障消防供水的前提下提供生活用水。

③对原有高位水池作好对接和分析,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

④四是合理选取高位水池的位置,确保消防水源的压力。

⑵、修建寨内消防水池(塘)。

①寨内消防水池按每30户1个的标准修建。

②容量不低于30立方米。

③消防水池的位置应方便取水。

⑶、铺设引水管。

①取水源处修建取水坝,保证高位水池的水量。

②引水管应采用钢管或pe塑料管。

③引水管尽量避开易滑坡地段,保证水源畅通。

⑷、铺设寨内消防管网。

①寨内消防管道采用钢管或pe塑料管,若采用pe塑料管时必须进行地埋,且地埋深度不得少于0.7米。

②寨内消防管网管径,主管不低于100毫米、支管不低于65毫米。

③供水管网形成枝状供水结构,在合理确定的供水区域内,沿主次干路敷设相应的供水干支管,并对现存管网进行完善改建,形成高效安全的供水系统。

④给水管网应对水压、水量从技术上保证供水的安全;⑤所用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⑸、安装消火栓。

①村寨主要道路设市政消火栓(直径为100毫米),其它道路设室外消火栓(直径为65毫米)。消防栓应沿村寨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消火栓的间距不能大于80米。

②消火栓的设置应防止小孩玩耍和丢失,并在消火栓就近处设消火栓箱,便于取用。

(二)电改

1、领导小组

2、实施单位:县消防大队、县供电局、乐里镇政府、寨蒿镇政府。

3、工作职责:负责消防试点建设中的“电改”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

4、工作措施:

⑴、影响寨容寨貌的室外电线整改由县供电局具体组织实施,2个试点乡镇政府配合;影响寨容寨貌的室外闭路线整改由县文广局具体组织实施,经费自筹;影响寨容寨貌的室外电话线整改由县电信局具体组织实施,经费自筹。

⑵、室内电线改造所需材料由村寨消防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采购,统一安排管理和分发,不得遗失和浪费。

⑶、每户室内改造材料由国家补助提供;涉及农户要义务投工投劳帮助运输材料。

⑷、改造线路要求:一是家用动力线和主线使用6个平方的铝芯线;二是支线使用4个平方的铝芯线;三是灯线使用2.6个平方的铝芯线;四是每户必须安装阻燃电表箱、空开和漏电开关。

⑸、经费由县财政划拨到县消防大队农村消防试点建设专用帐户后统筹安排使用。

⑹、电改是在农户原有电力线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的由农户自筹。

5、工作内容和标准:

⑴、村寨室外电路的清理

①村寨室内外供电线路清理规范。

②对寨内影响安全的变压器进行更换或者移位。

⑵、户内用电线路改造

①统计改造的农户详细名单及改造内容。

②每户改造内容包括线路铺设(穿防火阻燃管)、安装空气开关。

③每间房按安装一个插座、一个开关、一个灯泡为标准。

④所用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⑤所有旧电线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材料,必须清理销毁,严防乱搭乱接。

(三)厨改(改灶、改厨、改烟囱、配置蓄水缸)

1、领导小组

2、实施单位:县消防大队、县住建局、乐里镇政府、寨蒿镇政府。

3、工作职责:负责消防试点建设中的“厨改”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

4、工作措施:①厨改由县住建局负责设计和预算,县消防大队负责具体实施,乐里镇政府、寨蒿镇政府协助;②由各试点建设乡镇具体对每户厨改进行核算和确定改造方案,预算好资金数,总金额不能超过上级规定的补助标准;③多改造的部分由农户自行出资;④在确定好改造方案、政府补助资金数额及改造完成时间、质量后,由试点建设乡(镇)政府与农户签订合同。

5、工作内容和标准:

⑴、统计改造的农户详细名单及改造内容。

⑵、靠厨灶的木板壁、火炕、烟囱必须改为耐火材料。若木板壁采取包砖保护,则厨灶灶面包砖高度不得低于1.5米,距灶孔的距离不得小于2米,厨房屋顶改为不燃材料。

⑶、距厨灶灶壁和火炕2米范围内的地面为不燃材料地面。

⑷、烟囱口高出屋面不低于30厘米,烟囱口与周边可燃材料的距离不小于50厘米。

⑸、厨灶为节柴灶,且不少于两口,一口生活用、一口牲畜煮食用;厨房内配有蓄水缸。

⑹、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

(四)路改

2、实施单位:县交通局、乐里镇政府、寨蒿镇政府。

3、工作职责:负责消防试点建设中的“路改”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即修建寨内消防通道和消防疏散通道,保障消防车进寨道路的畅通、寨内疏散通道的畅通。

4、内容和标准

⑴、修建寨内消防通道和消防疏散通道。

⑵、保障消防车进寨道路的畅通、寨内消防通道的畅通、寨内疏散通道的畅通。

(五)房改

将木房、茅草房改为为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从根本上提高农房的耐火等级。

(六)寨改

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将大寨改为小寨,开辟防火线划分防火分区。通过修建防火通道或设置防火墙、防火隔离带等,将集中连片的村寨改为30户左右的小寨。

(七)消防器材及设施配置内容1、200户以下的村寨配备2台消防机动泵,200户以上的村寨按每100户1台的标准配置消防机动泵,每台消防机动泵应至少配置80m水带、4副接口、两支水枪。

2、条件允许的可配置小型消防车或消防摩托车。

3、成立一支志愿消防队,熟悉掌握机动泵使用方法及火灾扑救方法。

在软件方面

1、成立村寨消防安全领导小组。

2、加强农村消防试点规范化建设。一是村寨建立健全农村消防设施管理制度,强化消防设施的管理。二是村寨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用火用电安全、防火检查巡查、火灾隐患举报等各项制度。三是村寨实行鸣锣喊寨、“二分钟防火法”、“十户联防”和“包保责任”等制度。四是完善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职责,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保证消防设施完整好用,确保发生火灾能够发挥作用。

3、试点村寨建立完善的消防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引导村寨建立符合本村实际、约束力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

4、试点村寨组建一支以村干、驻村干部为骨干,村民参与的义务消防队伍,担负村寨治安巡逻,村寨、森林防灭火的任务。队员不少于全村人口的5%(男青壮年外出务工多的村寨,组建中年人或女子义务消防队)。

5、试点村寨聘请一名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6、试点村寨利用农村火灾典型案例,运用广播、板报、会议等方式在农村进行消防警示教育,与村民签订“村民防火公约”,并在村寨处设置固定标语不少于2条。同时在村寨入口处设置大型消防宣传牌。

7、加大对农村消防试点宣传教育培训和检查工作力度。

四、实施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6至7月。审查确定试点村寨,全面调查统计试点户数(电改、厨改户数应分别登记造册),成立工作机构,组织发动群众,制定实施方案,编制试点村寨建设规划。

第二阶段:7至8月。全面启动实施建设项目,基本完成硬件建设任务。

第三阶段:8至9月。全面完成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县政府组织对试点村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向州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写交申请验收报告。

第四阶段:10至11月。10月中旬前,县试点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验收。10月下旬,将迎接州试点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验收。

五、村寨消防试点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村寨消防试点建设事关村寨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2个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建立健全村寨消防试点建设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统一部署,严格要求,狠抓落实。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村寨消防试点建设。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选派精干得力的领导干部驻村寨,直接负责抓好村寨消防试点建设。2个村寨要成立由支部书记为主任、村委会主任为副主任、驻村干部和有威望的村民、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参加的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消防试点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水改:由州水利部门补助资金来完成。

厨改:由州补助一部分,群众投入为主体和投工投劳相结合。

电改:由州补助一部分和群众投入为主体相结合。

路改:由州补助资金和县财政投入一部分相结合。

(三)建立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全社会共同参与机制。村寨消防试点建设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抓好试点建设。消防试点建设要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政府办和消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乡镇和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四)明确村寨消防试点建设成员单位职责。

职责分工:

1、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村寨消防试点建设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并督促乐里镇、寨蒿镇和各相关部门按照消防试点建设进度安排落实好各自范围内工作。

2、县水利局职责:负责消防试点建设中的“水改”工程的具体实施。7月15日前必须完成水改的设计规划工作,7月30日前完成招投标工作。8月20日前开始进场施工。9月31日前全部完工,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3、乡(镇)政府职责:负责在7月31日前,必须调查清楚具体的厨改、电改户数和户主,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实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消防试点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

4、县电信局职责:负责对2个村寨内的电话线进行清理,6月前完成规范布置电话线工作。

5、县财政局职责:负责落实州、县财政对2个村寨消防试点建设的补助资金,协调统筹相关资金向消防试点建设项目倾斜。并对所拨付的经费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督促落实专款专用。

6、县住建局职责:负责消防试点建设规划和设计,无偿为消防试点建设提供“厨改”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图纸。

7、县供电局职责:负责消防试点建设“电改”,即室内电气线路改造。

8、县消防大队职责:负责消防试点建设中的“厨改”、“电改”和普通消防水池建设的具体实施和负责消防试点建设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9月份完成消防设施配备。并负责对试点工作进展进行监督,向上级汇报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培训义务消防队,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指导开展各项消防试点工作。

六、督促检查与技术指导

(一)各试点乡镇要明确试点村寨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进驻村寨现场办公。

(二)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和联系消防工作的领导作县督查组组长,督查组成员从县住建、公安、消防、水利、旅游、民政、文广、安监、交通、供电等部门抽调,每月对各试点村寨建设进度进行定期督查。

(三)县试点建设指挥部成立农村消防试点建设专项督查指导组。人员由县住建、公安、消防、安监、水利、旅游、文广、民政、供电、交通等部门人员组成。督查指导组职责任务:对乐里镇本里村、寨蒿镇乌公寨试点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廉洁等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纠正存在问题,确保试点建设按质按量完成。

(四)试点建设工作以试点乡镇为主组织实施,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县住建局负责建设规划的编制及厨改、灶改的督促指导;县消防大队、县水利局负责水改的督促指导;县供电局负责电改的督促指导;县交通局负责路改的督促指导;县旅游局、民政、文广负责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督促指导;县财政局负责省州补助经费的拨付,并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

(五)对试点建设进度,由县试点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每周一报表调度,每半月编发一期工作简报。

七、验收内容

硬件方面

重点是室内电改、厨改(包括灶、烟囱、火坑、蓄水缸)。室外电改主要是供电线路清理规范;路改主要是寨内消防通道建设;水改主要是消防水池、消防管网修建、消防设施配置。

软件方面

主要是村寨消防组织建设和管理,村民防火安全教育、消防规章制度建设及安全检查等。

其它方面

所有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且有产品合格证和质量检测报告。试点村寨核心区内应电改、厨改户须一户不漏改造完毕,并且符合建设标准。凡漏户未改的对该试点视为不合格。

八、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农村稳定、和谐是全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切入点。当前我县农村消防安全整体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特别是消防工作机制不全、缺乏必要的消防投入,防火安全条件差,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火灾扑救力量不足,村民消防意识不强,火灾隐患多,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消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认识,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更新观念,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工作要求,试点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抓,深入试点,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和指导,分析和解决试点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及问题,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将试点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积极推进。试点乡镇要在县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要科学安排工作内容和时间,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并与县政府签订试点建设责任状,按照“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保廉洁”的“四保”要求,如期按质完成建设任务。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和部门,将提请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诫免谈话直至纪律处分,以确保试点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上一篇:大学英语学习方法都有哪些?下一篇:现代名人故事:李嘉诚辛酸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