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13篇)
1.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 篇一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与总结
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组许慧
摘要: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通常事倍功半,因为诗歌虽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且表达方式复杂多变。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内容必然也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文集中对高中诗歌鉴赏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力求为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而课堂教学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教师和学生都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及个人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心理影响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往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因此学生变成了做题目的机器,师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态度的教育,而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是非常需要投入情感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教师为主体,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会动笔不会动脑。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学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将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所以写出来的答案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缺乏思考性,鉴赏能力自然不会提高。
2、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来讲解,学生便无法体会当中的情感。那么对于李白其人以及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3、单一的教学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将剖析开来的诗歌内容板书在黑板上,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 1
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中学生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更谈不上情感的体验,所以要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柳永《雨霖霖》时,教师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别》,将学生引入离别的感伤氛围中,再用伤感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近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3、颠覆传统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三、总结
诗歌篇幅较短,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题材、注解、技巧、典故、语言风格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明。笔者认为,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 2
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更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阎淑蓉.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J].甘肃科技纵横,2008,(06).[2] 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3] 丛文雁.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J].成功(教育版),2011,(1).[4] 罗建红.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9,(2).
2.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 篇二
1.科学把握诗歌的整体, 找到解 题依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应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与大意, 找到进行赏析诗歌并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 题目是整个诗词的领导者, 也是读者准确领会文章大意的重要部分, 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仅对文章起到引领的作用, 并且还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如果可以正确地理解诗歌的题目, 那么就可以充分的领会到诗人作诗的场景以及内心的感情, 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但是, 往往在进行诗词鉴赏训练时, 学生会忽视诗歌题目的理解, 这便会造成学生对诗歌主体的领会出现错误而不利于答题。所以,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育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 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并且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 最关键的是读的过程, 学生只有对诗歌进行认真的“读”, 才能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及中心思想, 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对诗歌的读多使用的方法是进行默读, 因此, 需要教师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读的时间, 给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进行默读诗歌, 这种沉默胜过大声的朗读, 学生可以在默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在默读的过程中不断的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时对诗歌进行赏析。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默读, 使用正确的方法才会提高默读诗歌的效率, 注重在默读中把握诗歌的整体。
2.使用有效的鉴赏措施, 体味诗 歌之美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首先,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绘画将所读到的诗歌中的意向和景色描绘出来, 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的能力。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所描绘的一幅画作, 因此, 欣赏一篇诗歌需要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细细地品位诗歌中的景色, 感受到诗人创作的情感。当学习一首诗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阅读, 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可以描绘出一幅甚至几幅画作, 使用绘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作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锻炼, 才能够使学生的画作更加的富有情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学生默读诗歌时, 运用多媒体使用相符合的音乐当做鉴赏诗歌的背景乐, 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情境中, 与音乐所带来的旋律产生共鸣, 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时, 切身体会诗歌的主旨和内涵, 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关注理解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 歌之情
提高高中学生对语文的诗歌鉴赏能力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诗歌中包含有很多的意象, 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整个诗歌的意境, 因此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意境相关, 是将主体的感情和具体事物相结合, 但是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是决定了诗歌的主体, 而诗歌的意境主要决定的是诗歌的美感。因此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意象中的实际的物象, 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客观经验去体会诗歌的美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对诗歌的鉴赏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的 想象力, 仔细认真地去品味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 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将诗歌与自己结合起来,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之后去揣摩诗人的情怀。并且可以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意境的再现的练习, 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理解诗歌的含义, 之后结合自身的想象, 将诗歌进行改编, 使其成为一个描写事情的文章, 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3.高中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生成关系 篇三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仆(?—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迳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围绕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其参考答案是: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这个参考答案只给了三个术语,没有结合作品做具体分析,简单得让人有些费解。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做了多年的语文老师,但是遇到这样的试题,尤其是对整首诗做情景关系的分析,一下子我也是不知从何入手。但是,情与景,是诗歌创作和鉴赏不可回避的两个基本元素,探讨并归纳二者的关系不仅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甚至是终结点。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情与景的关系比较复杂,古今很多学者都做了深入探讨,得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限于个人的学识能力,我仅对高中阶段进行诗歌鉴赏时所涉及到的情与景的生成关系做些浅释。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述一下袁行霈的观点。他说,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即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例如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二是移情入境,即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如李白的《待酒不至》:“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他指出,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中的情都是诗人之情,而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他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情感,这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他举例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杜甫的《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9至31页。)
为了使袁行霈的上述观点变得更加清晰,更加适合高中阶段的操作,我进行一下简化。在区别这三种方式时,袁行霈用了“意、境、情、物”四个概念,我们姑且把“境、物”归结为景,是宽泛之景,包括一切可以入诗的自然之景及人生世相;把“情、意”归结为情,是宽泛之情,包括七情六欲以及人生态度志趣等。那么,我就可以把袁行霈提出的前两种方式简化为如下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其含义对应“情随境生”;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其含义对应“移情入境”。至于袁行霈提到的第三种方式,固然可以自成一类,但我想,梅兰竹菊等自然景物之所以能自成性情,各领风骚,也许只是出于有情人之眼,如贩夫走卒视之,亦不过是一堆柴薪而已。因此我觉得这第三种方式可能与前两种交叉或重合,而陶渊明的那首《饮酒》(其八)更像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因此,这种方式就不必单列出来了。
那么,什么叫袁行霈所说的“自觉的情思意念”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触景生情和借景抒情的根本区别,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其实,人的心中始终流淌着一条感情的河,它由七情六欲等各种情愫组成。未受到外界事物触动时,这条河平滑如镜,波澜不兴,此时的情思意念应该是不自觉的,也是不强烈的,因为人并未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到底处于何种情愫中;一旦受到触动,它便荡漾开来,生成千层涟漪,潜藏着的各种情愫便外化为喜怒哀乐爱恶惧,人能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处于何种情愫中,此时的情思意念应该是自觉的,且强烈的。触景生情之景起到触发作用,此时,诗人心中曾有不“自觉的情思意念”,在景的触发下,这种情思意念开始振荡起来,并逐渐生成自觉的且“强烈的主观感情”。至于借景抒情,诗人心中已有自觉的且“强烈的主观感情”,但是此情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朱光潜《诗论》,2009年,北京出版社,46页),因此,景起到寄托作用,同时已注入了诗人的情感,景语已生成情语。像这种生成现象我们姑且称为景与情的生成关系。
其实,在情与景的生成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袁行霈所说的“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和“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这二者在具体的诗歌中如何落实。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能确定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呢?说实话,真的没有什么明确的公式或定理能帮助我们去判断,我们能借助的无疑就是诗句本身、相关注释、审美心理以及我们的经验阅历等。这既是语文的特点,也是应试教育给语文造成的尴尬处。下面,我们看几道高考试题来体会一下,也许能发现一些端倪。
2011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选的是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围绕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虽有注释,但并没有给我写作背景方面的暗示,我们无法得知诗人此时的遭际和心绪,不过,题目中的“忆”字泄露了秘密,也就是说,此时诗人心中有着思念之情。首联说李白诗歌冠绝当代,卓尔不群。颔联以古人做比,说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开篇四句,高度赞美李白,充满了对李白浓浓的敬意,也正因为这份崇敬,杜甫心中才蓄满了无限思念,这“崇敬”和“思念”当是自觉的且“强烈的主观感情”。颈联两句都是名词句,犹如两幅照片分别呈现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水北岸,春树摇曳;江东一带,晚霞绯红。分开来看,没什么奇异之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两句景是在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观照下的画面,而且当遥隔千里之景同时并列在我们眼前时,在我们的脑海里不禁会生成另外两幅画面:杜甫遥望江东,大概晚霞之下便是李白;李白也翘首渭北,似乎春树旁站着杜甫。就在这注目凝望中,春树和晚霞似乎也注入了二人思念之情。这两句景语已经生成情语。可见,颈联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参考答案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008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金人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①》: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围绕此诗设计的一道题是:“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根据注释,即使不看此诗,我们也能体会到此时诗人心中弥漫的应是宦海浮沉的感慨和羁旅漂泊之苦,应是悲情在先,但是首联告诉我们,诗人于日暮时分,在贬谪之所见到水国秋风萧瑟西风摇落片片黄叶的画面时,漂泊在外的心绪被撩拨得乱如发丝,可见,这乱如发丝的“羁绪”是由当时当地的风物触发生成的。心中的悲情曾经是一片宁静的湖,是水国西风让它荡漾起了涟漪,亦如一群沉睡的乌鹊,是皎洁的月光惊碎了它们的酣梦。那曾经的悲情就应该是不“自觉的情思意念”,是一种潜意识,它一经触动便自觉荡漾起来,生发起来,壮大起来,让诗人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处于“强烈的主观感情”的漩涡中,以致于悲情难遏,非要借助外物抒发出来不可,于是颔联以屈原、白居易自况。因此我们确定首联写法特点为触景生情。关于写法特点,其参考答案为:“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009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选的是宋代严羽的《江行》: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围绕此诗设计的一道题是:“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本诗虽有注释,但无关写作背景,我们只能借助诗句把握情与景的关系。题目“江行”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离家在外,江上行舟,因此我们推测诗人心中已有羁旅思乡之情。此诗的首联与上一首诗很相似,都是以景开篇,以情承接。黄昏时分,我于船上极目远眺,但见蒹葭苍苍,四野迷茫,这不禁逗引出我满腔的羁旅之情。诗人不自觉的羁旅思乡之情,被“暝色蒹葭”触动并像水面波纹一样向四周扩散,逐渐生成了自觉且“强烈的主观感情” 因此,首联是触景生情。颔联和颈联具体写江行所见。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伴着潮水同时涌起,暮天倒映水中,好像天已到尽头。船行驶在映着树梢的江面上,好象船跟着树梢在前行。但此时之景已经是经过了旅情浸渍过的景象,都已生成情语:雁声断,何处寄乡书?这里有无可奈何;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有思乡念亲;水天相接,孤舟漂泊,这里有迷茫惆怅。诗人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尾联直抒胸臆,点明思乡主旨。其参考答案为:“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这一首诗的谋篇布局很有代表性,它说明了在一首诗中情与景的关系不一定是单一的,抒情方式也是综合运用的,正如文章开头所引述的那首《春日秦国怀古》一样。如果参照这一首诗,我们不难看出,《春日秦国怀古》首联属于触景生情,即“欲消魂”是由“荒郊一望”所见的“泾水萦纡傍远村”触发生成的。颔联和颈联属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选择了牛马、春草、原田、古碑、云、积雪、苍山、残阳、绿树等凄凉败落的景物,寄寓了的怀古伤今之情,其实,也就是写哀景抒哀情。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曾经强大而如今荒残的秦国的深沉感慨。
其实,人的感情就像地层下潜藏着的河流。地层下何曾一时无水?人心中怎能一日无情?水遇到出口,便喷涌为清泉;情遇到媒介,便化为诗意。因此,诗人写作之前,有情在先,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看这情是否自觉,是否强烈而已。另外,言志抒情应是诗歌的最主要功能。基于这样两个认识,当我们遇到通篇写景的诗时,尤其背景不明时,我们宁愿认定使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因为诗人正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心中情志的,诗中的景语就是情语,我们也正是借助对景的特点的把握来确定情的特点的。试想,一首诗句句写景,却又处处无情,那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吗?
2008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选的是杜甫的《绝句慢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为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赏析。”此诗句句写景,说燕子熟知并喜欢上了我这低小的茅屋,它来往穿梭,衔泥筑巢,泥点掉落琴书之上,在追捕飞虫时还碰到了我。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密融洽的美好画面,是乐景,因此,我们揣测此时诗人心境相对宁静平和。根据所给的注释,我们也可以知道杜甫当时的境况。杜甫为了梦想奔波大半生,而寓居成都的那段时光是他后半生仅有的平静安稳时期,加上朋友严武的接济有了生活依靠,那么他的心境应相对较好。其参考答案为:“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参考答案中的“景中含情”是最不容易招惹是非的说法,其实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与景的生成关系可能是个说不尽的话题。本文也只是一次粗浅的尝试,希望能够对解答诗歌鉴赏试题有些许的参考价值。
4.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篇四
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有的同学总是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搞不清,实际上“手法”和“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方式就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或是记叙,或是描写,或是抒情,或是议论。比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达上主要是运用描写的方式,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抒情的方式。
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即作者在表现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技巧。诸如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还是同样的例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手法。再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表达方式上说是抒情的方式,从表现手法上说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总之,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手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干问的是“方式”还是“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常见的描写手法(也叫创作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联想、想象、白描、细节、比兴、象征、用典、抑扬、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等。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只要把握住各自的内容就可以区分开了。
二、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也是同学们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只要仔细辨别,是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的。虽然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并且所涉及的事物也会被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比如2000年春季高考卷中选用的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借助“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自己的“垂绥饮清”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然声明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蝉”,并且对“蝉”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垂绥饮清露”是写蝉的饮食高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通过对蝉的肯定委婉的表达自己追求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心志。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到同一画面中。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诗句,就是将“风、天、猿、渚、沙、鸟”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通过这幅惨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借凄景抒凄情。再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中李商隐的《谪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里诗人通过对“空床”“青苔”“红树”等多个景物单层次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客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青苔,寓所冷寂的场景。在这里,作者也就是要借周围景物来表达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象征和托物言志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象征和托物言志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其实两者是不尽相同的,象征属于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属于抒情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感情,和借喻很相似;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志”。比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中的“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诗句,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句中,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现自己顽强的斗争精神。再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的诗句,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便因依仗权贵得势而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四、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对比和反衬都同时出现正反两方面,所以导致不少同学区分不清。反衬是从反面衬托,突出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只是作为陪衬的。比如王藉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诗中尽管出现了“噪”“鸣”和“静”“幽”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但作者在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显得幽静。对比就不同了,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正反两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例如李白的《越中揽古》中的“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诗句。在这里前三句描写夕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两厢对照鲜明而强烈,这两者都是作者所强调的,在对比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五、烘托和渲染烘托和渲染是最易混淆的两种手法。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的人也把烘托叫做烘云托月。这种称谓可谓十分形象。在烘托手法的运用中,可以是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是以物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更多的是以物托人,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唯见江心秋月白”,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渲染则是为营造某种气氛创设一种意境,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这里连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孤冷的特点,目的是为下文表现自己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创设一种氛围。
5.高中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篇五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二诗人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注: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三语言特点
①清新。②平淡,也称质朴。③绚丽。④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⑤含蓄。⑥简洁。四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五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c、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d、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e、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f、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g、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h、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i、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六诗歌意象诠释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8)松——坚贞高洁。
(9)莲——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12)鹧鸪鸟——离愁别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14)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15)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16)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17)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18)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19)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20)其它类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21)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意象:①望月怀远。②伤春悲秋。③见流水而思年华易逝。④折柳赠别。⑤以梧桐细雨写凄楚悲凉。⑥以菊花写隐逸。⑦以松柏表坚贞。⑧以莲花表高洁。⑨以牡丹写富贵。⑩以百合花写夫妻恩爱。11以松鹤写高奉。12梅花表现贞洁的品格。七.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1)表现离别、思乡、怀人的:
杨柳、长亭、(古代送别饯行的地方)
月,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月代表着团圆,它也就成为思乡的寄托。
大雁,作为候鸟来往于南北,思归的人望着大雁归去,必然勾起思乡之情。
羌笛之声,往往勾起思念之情。
(2)象征精神品质的:
松、竹、梅、莲、菊、冰雪,象征人的高洁的品质。
(3)表现凄凉、悲伤、孤独的:
梧桐、细雨、鹧鸪、杜鹃、猿啼、寒蝉、流水,野草、落木、夕阳。
(4)象征边塞生活的:
大漠、黄沙、烽火、长烟、长河、关山、孤城、羌笛、战鼓、号角。八.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九.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a忧国伤时: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
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b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c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d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古讽今的情怀;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e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答题类型 修辞手法
1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品评
1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意象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意境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字词推敲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眼赏析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6.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篇六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3]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温故知新”环节我引用一段文字:
就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秦民们曾一千次地吟咏过的那条河,白霜与芦花茫茫;魏武曾挥鞭遥指过的那片海,秋风正洪波澹澹;我们将在边塞再听“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久远浑响,我们将到荒原重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兴衰无常;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息使我们也“怆然而涕下”,令“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傲啸也激起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赤壁大江东去,那尚未销蚀的铁戟被大浪淘出,问英雄安在?楚天千里清秋,那在少女的红巾翠袖上留下泪痕的豪杰,已身老沧州!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凄然相送;春花秋月,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揾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4]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知人论世”环节设计问题: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这样清晰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蓝图: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他希望找一条终南捷径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5]李白的个人理想是否现实?他的个人才华如何一步登天,成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李白的性格是否适合醉心于功名利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适权贵”与他的“卿相”理想是否矛盾?
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进入到诗歌中来,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诗海探珠”环节我引用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的“亮点”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上,“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蓦然回首,发现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由此联想到《诗经·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颗谦逊的内心。打破对李白认识的思维定势,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方式。
在“温故知新”“知人论世”“诗海探珠”这三个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能带着兴趣去阅读文本、了解诗人、反思自我。这为后面进入诗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追求美感体验
“林萍在《引导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中学古诗词教学琐谈》中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意境美:①紧扣情与景,赏析意境美;②知人论事,感悟意境美;③品味“诗眼”,进入美的意境;④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6]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是一部多章节的小说。要想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听课,课堂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内涵,还需要一个精彩的导语。”[7]要让课堂这幕“戏剧”高洁雅净,让课堂这部“小说”气势奔放,“导语设计”可以视为一堂课的“凤头”,应斟酌再三。这是我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展示图片)天姥风光欣赏。同学们,欣赏完天姥山的风光,你有哪些感触,能不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你的心情?
生1:风光旖旎、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生2: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神仙世界。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好,那么,除了,天姥山外,还有哪些山让你们向往呢?
生1:我想到少林寺去看看,我向往嵩山,感受一下那里武术氛围。
生2:我想登上泰山,感受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据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到过那里呢。
师:不错。你也可以去那里沾沾灵气啊。刚才这两位同学向往的山统称为什么呢?
生:统称为“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这是我从《笑傲江湖》中了解到的。(其他同学偷笑)
自我反思:一、展示图片方式的好处:(1)符合心理学“有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情境式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姿的天姥山的风光,能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领悟到钟灵毓秀的内涵;二、对话式导入。符合心理学中的“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原理,由天姥山到嵩山、泰山,再总结“五岳”,谈《笑傲江湖》,神游万里,但又“入乎其中”,可谓妙合无痕。三、体悟意境美。“如梦如幻”的天姥山与超然物外的李白完美融合,使学生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诗的意境,并与本诗“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契合。“神仙”怎能被尘世的污垢所蒙蔽呢?四、提升审美品位。这段对话中出现对多的词是“山”,如设计与泰山有关的诗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并进行有关“山的沉稳”与“人生豪迈”的片段写作,必能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净化学生日益浮躁的心灵。
三、激发创造能力
“创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因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8]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诗歌鉴赏中立足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而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①诗歌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写“瀛洲”的作用?②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③天姥山真的有“四万八千丈”这么高吗?④“天姥连天向天横”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颠”两句中的“横”是“冲”的意思吗?⑤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鹿”可以理解为“功名利禄的”的“禄”、“大道如青天”的“道路”的“路”吗?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了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秘、梦幻色彩;“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修辞,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并与“横”联系起来,对天姥山获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认识;而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梦境,是采用象征手法,写梦中仙境的美妙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只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进出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被思维的“牢笼”束缚,做到收放自如;至于将“鹿”解读为“禄”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未尝不可。
7.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策略
前言:传统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很难从学习活动中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另外,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也使得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必须进行形式的转变,因此,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质量。
一、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活动的兴趣
兴趣的驱动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鉴赏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改变很多高中语文教学的诗歌鉴赏工作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运行的状态,并对诗歌鉴赏活动进行具体安排,更大程度上顺应提升高考成绩的教学目的,使一些学生按照标准化考试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诗歌鉴赏实际内涵的关注。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不能简单根据已经制定的教学目的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便课程的安排能够既充满的技巧性因素又具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关注。要使学生在多元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教学技巧的提升,以便学生对诗歌鉴赏存在的大量热情也在有趣的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提升。另外,教师在课程时间设计方面不可过多的关注高考,以便古代诗歌的教学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推进。教师在选择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模仿了高考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的诗歌鉴赏时间完全被强大的趣味性因素涵盖,切实提升学生的高考学业成绩,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
在进行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有关政策的要求,对学生的指导机制进行调整。教师需要更好的将学生的兴趣同教师的指导机制进行融合,并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融入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活动当中。例如,江苏省某高中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动画的形式对古诗内容进行了制作,并配以一定的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因素,使得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动画故事的喜爱,并在后来的古诗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古诗的学习当中,尤其对古诗文的翻译加强了兴趣程度,使得学生在古诗的记忆和理解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师需要对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深刻完整的分析研究,使教师不仅能够完成对学生的基础性信息教育,也能使学生掌握更加完整的价值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理念的关注,使学生能够按照更加科学的模式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可以从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当中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知识,教师则要将这些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对接,使学生能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更加科学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正确方法,并将诗歌鉴赏活动作为一项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进行推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诗歌鉴赏兴趣的提高。
二、改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诗歌鉴赏的教学的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师如果能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科学的进行学生兴趣爱好的开发,使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按照简单的程序进行诗歌的现代文翻译,以便诗歌教学这一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可以成为更具趣味性的考证性活动。此外,一些教师要对诗歌的含义进行分析,对诗歌的语境和深刻内涵进行必要的掌握。以便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范围可以足够宽广。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程序必须和语文应试教育模式取得一致,以便存在单调性特点的教学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避免造成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构成的不利影响。
良好的教学方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需要首先对教学方案的基础性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对诗歌鉴赏的内容进行科学的选取,并将与其相关的其它信息资源进行完整的运用,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丰富的参考材料进行古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还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当中,科学的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进行削弱,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自由研讨空间,以便学生可以结合更多的独立主张进行诗歌的理解,并将自己的思考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方案引导下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将学生在自主学习作为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允许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考性材料的收集,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特点扩展诗歌鉴赏活动的范围,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基础知识。
三、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诗歌鉴赏的具体内容,对相关的辅助性教材进行收集,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信息资源掌握能力。另外,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对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高,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大量信息资源的阅读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独立认识。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的课程标准答案发布之前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按照独立阅读的方式进行诗歌的鉴赏活动,教师要将鼓励活动渗透到学生诗歌鉴赏的各个领域,使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自信心。教师需要对学生独立思考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自信心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转变自学方法,提升诗词鉴赏质量。
结论:分析当前高中古代诗歌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学策略进行制定,有利于实现诗歌鉴赏的目的,是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锐.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8.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篇八
1.科学把握诗歌的整体,找到解题依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应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与大意,找到进行赏析诗歌并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题目是整个诗词的领导者,也是读者准确领会文章大意的重要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对文章起到引领的作用,并且还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如果可以正确地理解诗歌的题目,那么就可以充分的领会到诗人作诗的场景以及内心的感情,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但是,往往在进行诗词鉴赏训练时,学生会忽视诗歌题目的理解,这便会造成学生对诗歌主体的领会出现错误而不利于答题。所以,在高中语文诗歌教育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并且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读的过程,学生只有对诗歌进行认真的“读”,才能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及中心思想,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对诗歌的读多使用的方法是进行默读,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学生读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进行默读诗歌,这种沉默胜过大声的朗读,学生可以在默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默读的过程中不断的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对诗歌进行赏析。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默读,使用正确的方法才会提高默读诗歌的效率,注重在默读中把握诗歌的整体。
2.使用有效的鉴赏措施,体味诗歌之美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绘画将所读到的诗歌中的意向和景色描绘出来,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的能力。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所描绘的一幅画作,因此,欣赏一篇诗歌需要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细细地品位诗歌中的景色,感受到诗人创作的情感。当学习一首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阅读,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可以描绘出一幅甚至几幅画作,使用绘画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锻炼,才能够使学生的画作更加的富有情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学生默读诗歌时,运用多媒体使用相符合的音乐当做鉴赏诗歌的背景乐,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情境中,与音乐所带来的旋律产生共鸣,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时,切身体会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关注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之情
提高高中学生对语文的诗歌鉴赏能力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诗歌中包含有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整个诗歌的意境,因此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意境相关,是将主体的感情和具体事物相结合,但是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是决定了诗歌的主体,而诗歌的意境主要决定的是诗歌的美感。因此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意象中的实际的物象,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客观经验去体会诗歌的美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对诗歌的鉴赏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仔细认真地去品味诗人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通过理解诗歌的意象,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将诗歌与自己结合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后去揣摩诗人的情怀。并且可以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意境的再现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理解诗歌的含义,之后结合自身的想象,将诗歌进行改编,使其成为一个描写事情的文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为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诗歌鉴赏的能力,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立足于诗歌的主体进行鉴赏,并深刻的理解诗歌意境,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及能力。
9.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总结 篇九
对于高中阶段学习语文学习,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它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答题的方式方法,很多能够运用到文学阅读中,所以,学习好诗歌鉴赏这个板块是很重要的。
诗歌中的考察最主要的就是意象和意境的考察,那么分清楚这两个和学习好这两块,也是很重要的。在诗歌鉴赏中,主要的是对诗歌的形象(像、境、情)、诗歌的语言、诗歌所运用到的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的考试,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般是综合起来学习的。
那么,我们现在就分开来对诗歌鉴赏这个板块进行讲解。
(一)、古文诗歌中的形象与意境类:
大家都知道,诗歌不是纯粹的描述什么,而是作者要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情感,这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正如在综述中讲到,诗歌的意象中包含了像、境、情,这三个要素的考试也是最主要的考察点。
(1)、抒情主人翁自己的形象,比如氓之妻、屈原、白居易、陆游、李煜、李清照;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比如氓、琵琶女、刘兰芝、李凭;
事物形象: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比如柳、梅、竹、雁、蝉、杜鹃; 景物形象:诗歌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比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险境、赤壁美景。
看资料1、1题《春晓》,回答什么是意象。
1、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其实中国古代的诗歌意象都是具有比较固定的意义指代的,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常见意象代表: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 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 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3、表述意象最常见的句子(熟悉、了解):
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雨尽已无擎雨盖,惨菊犹有傲霜枝。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他一些:
要了解物象的寓意,关键是了解物象自身的特性,结合语境来大胆推测。露:人生的短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草木:荒凉,兴衰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松 :清幽、隐逸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长亭 :送别,依恋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夕阳:暮年,衰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杜鹃(子规)哀伤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发:衰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看资料1、2题
4、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所以多个意象组合构成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意象=意境
看1、3题
5、诗歌形象、意境类答题方法点拨:
在前文中已经说到,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
看1、4 题
(二)、诗歌鉴赏之语言技巧评析
诗歌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它或一字提挈全篇,习惯上被除人称作“诗眼”;或是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上造语精、造语新,表情达意自然贴切,人们称作 “炼字”;或一句举足轻重,给人启迪,人们称作“炼句”这些都是鉴赏的基本内容。其具体考查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往往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答题时要从两方面去发掘。
既然是要对诗歌的语言技巧进行鉴赏,那么我们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语言技巧表达的两个方面: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己)
2、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修辞作用:比喻、比拟、夸张------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排比、对偶、反复------音乐美、形式美、强调突出,抒情酣畅
设问、反问------增强语气。
双关------幽默,风趣,含蓄曲折
对比------特征鲜明突出
2)、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看题2、1
3、语言表现技巧类型题答题技巧:
1)、对于这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一下几种: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描写(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那么针对这一的提问方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对问题进行解决。
2)、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
看题2、2
(三)、诗歌鉴赏题型分类
在诗歌鉴赏部分,根据之前的一些提示和总结,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种常见的高考考试题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第六种模式
分析主旨型题
以上的这几种题型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都是根据诗歌鉴赏的依据去定题的,那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我们鉴赏的条件去答题。
那么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题型一一的做个分析和讲解。
1、分析意境型
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关于这类已经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那么我们还是要从意境说起,那么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具体的方法解析如下: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景。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看题3、1
2、分析技巧类型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那么,我们再来对这一类的题型中涉及到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常见诗歌类型所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这些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一些常见作用,我在这里也简单的罗列一下。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爱憎。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联想想象——想象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8)、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即表现)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常规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释原因。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析感情。
看题3、2
3、分析语言类型题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种题型没有必要过多的赘述,只是我们需要识记一些常见的、能够被我们轻易的拿出来运用的词语就可以了。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一般解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看题3、3
4、练字、炼句类型题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歌练字的代表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
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一般解题思维: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看题3、4
5、一词领全诗歌类型题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歌的关键,为什么?
一般解题思路: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看题3、5
6、分析主旨类型题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一般答题模式: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看题3、6
(四)、诗歌板块小结: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1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么答题 篇十
答题技巧:(1)要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2)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此时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3)圈出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的解释是得分点。(4)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也是得分点。(5)开始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并能体现句式特点。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6)一定牢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忠实原文。个别字实在无法讲通,考虑通假、活用或意译。
二、诗歌鉴赏题:
(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三、名句名篇题: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若是任选两题之一填空的话,就选择最有把握的一题来填。
四、现代文阅读: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能在原文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至少有一题可这样,往往是第一题,要一分不丢。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的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11.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62-02
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能让高中生在应对人生重要考试时增加筹码,还能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培养精神文明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古典诗歌对高中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主要原因还是高中生缺乏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体会到是个传达的意境美,因此加强高中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刻不容缓。
一、高中古典诗歌鉴赏现状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纵观当今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仍旧保留着传统填鸭式教学。多数语文教师会觉得古典诗歌教学费时低效,倒不如把重心放在其他模块,取长补短。这种想法阻止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式的发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后总结思想,诗歌鉴赏课即完结。对诗歌无感的同学对此极力配合,有兴趣的同学耐力被消磨殆尽,最后诗歌鉴赏教学变得固定化、公式化,教师和学生如同被程序操纵一般,教师毫无章法的讲解,学生毫无目的的读、记、背。学生经历课堂的洗礼后在试卷上写着别人总结的思想,遇到从未见过的古典诗歌则直接缴械,学生毫无鉴赏能力可言。
2、鉴赏教学范围狭隘
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鉴赏时,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缺少知识拓展,学生掌握的仅仅只是课本涉及的点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仅教学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远远不够,中国古典诗歌博博大精深,诗歌传达的意境千千万万,许多诗歌暗含的意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学会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看,仅仅只是完成课本交代的任务远远不够。
3、断章取义的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充满各种可能的学科,因此语文相关问题往往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好的答案。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根据诗歌中某一部分传达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因此奠基了诗歌在自己心中的基本基调,学生在理解是只要偏离了教师所谓的基调就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对传统古典诗歌的亵渎,同时也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扼杀,而根本原因则是教师专业水平不够。
4、片面的学习方法
一些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时常觉得自己拼尽全力却收效甚微,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古典诗歌,却从未在根本上寻找原因,到最后也是像大多数学生一样稍加应付。其实对于古典诗歌鉴赏来说,勤奋的学习态度必不可少,但却非仅此而已,良好的态度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保障。
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
1、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仅无法取得良好效果,还会导致学生是去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思想。由于传统教学弊大于利,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古典诗歌鉴赏由于诗歌本身的典故、蕴含的思想、历史背景等,鉴赏课应该也是充满趣味的。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使古典诗歌严重褪色,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古典诗歌重新换发光彩。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鉴赏技巧时,可以针对诗歌本身的历史背景以及引用的典故制作视频,通过多媒体硬件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前可以先通过视频向同学们播放这个凄美的故事,观影完毕让同学们以作文的形式写一篇观后感。上课时同学们对诗歌都有了自己的观点,也对诗歌传达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拓展自己诗歌鉴赏范围
古典诗歌传达的思想大多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在学习一篇诗歌时不能将掌握诗歌本身涉及的内容为目标,还应该应该学习该诗歌以外的东西,比如诗人一生的经历、所处历史文化背景,并逐渐扩展到不同诗人、不同朝代的历史背景。遇到陌生的诗人或者陌生的诗歌时,只要将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就能大致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学习陆游的诗歌时,我们还要知道陆游生活的时代,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令人感慨。了解这些知识后有关于陆游的诗歌我们就能很好的把握感情尺度。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充实学生,向学生讲解一些课本上没有却很重要的知识,方便学生在独立进行诗歌鉴赏时加以应用。
3、开放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专业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以育人为己任,切不可误人子弟,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上不可强加个人情感,也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为准则,而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对于学生提出的个人见解教师不该急于下结论,对于有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应该鼓励,对于偏离诗歌主旨的看法,教师应该给与引导,慢慢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
4、正确的学习方法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造就了记读背的传统古典诗歌学习方法,新课改更加注重考学学生个人理解能力,传统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顺应时代的改变学习方法。
(1)掌握背景,感受意境
前面已经提过,掌握诗歌的背景对于诗歌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感受背景下的诗歌意境,能够让学生跟贴近诗人,从诗人作诗时的思想角度看待诗歌,比较容易品味出诗歌全文的思想以及传达的情感。
(2)诗歌拓展阅读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绝非朝夕,语感的培养在诗歌鉴赏时非常重要。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后应该利用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培养自己良好的古典诗歌语感,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再进行诗歌鉴赏时能准确体会诗歌的主旨及思想。
(3)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古典诗歌的鉴赏不必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由于水平的限制高中生很难通篇理解诗歌本身的含义,因此在诗歌鉴赏时要学会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诗人通常会借助一些鲜活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抓住重点就不难理解诗歌的本意。
古典诗歌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国人有义务将古典诗歌传承下去。高中生在学习古典诗歌鉴赏时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及时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不做井底之蛙,适当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和教师的默契配合必将使诗歌鉴赏产生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伯根. 有关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8
[2] 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98
12.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 篇十二
一、掌握相关的字词知识
我们常常把诗歌和文言文合称古诗文, 这说明它们有相通之处。众所周知,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然后才能触类旁通, 读懂课外文言文, 可到了诗歌这里, 我们似乎就忘了这一点。比如, 诗歌里会经常出现“销魂”“潋滟”“造化”“阑珊”“扶老”“经年”等现代散文中不常见的词, 学生根本不知道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 遇到诗歌就无法读懂诗歌大意, 无法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 无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他们也就不会做诗歌鉴赏方面的题。所以, 掌握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二、熟悉诗词中的常见句式
同样道理, 诗词中的句式也同文言文一样, 有大量的倒装现象。如“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的意思就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下的竹林山色惹人怜爱, 即怜新雨后竹, 爱夕阳时山。这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及主谓倒置的混合句式。又如“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 清辉寒玉臂” (杜甫《月夜》) , 这是宾语前置现象。还有诸如:“秋色渐将晚, 霜信报黄花。” (叶梦得《贺新郎》)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等。
古诗词中同样有被动, 如“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中的“帘卷西风”即帘被西风卷起;古诗词中同样有省略, 如“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 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熟悉了这些现象, 在鉴赏诗歌时才能驾轻就熟, 所以, 了解诗歌中的常见句式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三、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多种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常用意象, 这一点似乎是无需赘述的, 但诗歌中的意象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 在具体的诗句当中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如“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中的“青山”指故乡;而“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 中的“青山”则是历史的永恒。再如“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乌衣巷》) 中的“燕子”是昔盛今衰, 国破家亡的见证;而“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中的“燕子”则寄寓了诗人对心上人的热切思念;“年年如新燕, 飘流瀚海, 来寄修椽” (周邦彦《满庭芳》) 中的“燕子”则是诗人羁旅情愁漂泊之苦的情感寄托。
如果不了解这些, 只是一味地胶柱鼓瑟, 岂不给解读诗歌带来重重困难?
四、合理想象填补诗歌空白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 有很多地方要靠读者利用常识, 发挥想象才能将诗的内容补充完整的。
例如, 《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2011江苏卷) , 虽然注释中说,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但有些学生缺乏想象力, 眼中只有“树”和“云”的话, 也就无法理解诗人借助景物表达的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了, 当然也就回答不出这句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了。
等学生掌握了这些, 我们再来谈意境, 谈炼字, 谈风格, 谈思想感情, 谈表现手法, 谈知人论世, 谈试题的类型, 谈答题的步骤, 谈做题的技巧不迟。
由此可见, 大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但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当然, 掌握诸如古诗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自不必说。古诗的语言风格主要有平淡、质朴、自然、轻灵、飘逸、雅正、通俗、风趣、幽默、奔放、含蓄、蕴藉等;古诗的表达技巧从修辞角度来看, 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从表达方式来看, 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 还有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总之, 只有厚积薄发, 让学生明白平时积累的重要性, 方能驾轻就熟, 决胜千里。
参考文献
1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篇十三
在高中课程中,语文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及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新课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学校注重审美教育。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对学习者鉴赏诗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是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属于边塞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诗等。上述诗歌的题目中,都较明显地蕴透露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从题目便可容易得知诗歌主要是讲述与友人分别,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过缅怀古迹,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扬等。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题目入手,通过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倾向,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古语有云“知人论世”,主要是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性,要求读者能够在这种联系中对诗歌进行鉴赏。诗歌是诗人的情感体现,所以诗人的生平、所处背景、思想及创作风格都与其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鉴赏诗歌前,应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流派、生平与思想、创作风格等信息,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学生根据流派对诗人进行分类整理,并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如辛弃疾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始终不得重用,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及壮志未酬的惆怅。李煜是南唐后主,从君主沦为阶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一生忧国忧民,创作的诗歌主要描写真实的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有所差别。在杜甫晚年,生活颠沛流离,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写到了人生之秋,饱含了人生苦况。诗歌往往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找诗眼,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创作诗词讲究“炼字”。因此,在诗词中最传神的字或词,被称为诗眼。它往往是全诗或词的主旨体现,故找准诗眼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而言,找诗眼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①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写形象生动及准确的字词,比如“银烛吐清烟”中的“吐”;③词类活用的字或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④抓住诗中的巧妙修辞,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⑤抓虚词,比如“亲朋无一字”中的“无”、“只是朱颜改”中的“只”等。
比如,在赏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时,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没”便是诗眼。其中,“隐”主要写高树遮住了明月,“没”主要写银河被淹没在曙光中,主题即为:时光催人离别,它不会为了友人而暂停片刻,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注意归纳常见意象,正确理解象征义
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为意象,主要是指诗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写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单一,也可多个。根据物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其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归纳与总结,比如“月亮”多表达的是思乡、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鸿雁”多指思乡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节高尚之士;“蝉”比喻高洁等。
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中出现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词语修饰,渲染了一种忧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出现了“杨柳、残月、晓风”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伤别情怀,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出现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图,寄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诗歌鉴赏对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把握诗题解读要领和诗歌鉴赏技巧,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09-10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07-14
鉴赏古典诗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1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10-11
古典诗词演唱鉴赏有感10-20
姑娘藤萝高中诗歌06-26
古典诗歌论文10-31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怎么答题08-29
十八岁的自己高中诗歌07-11
写冬天的诗歌高中生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