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14篇)
1.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一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 要】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因其自身因素的限制,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适应,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困难。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财务管理
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加上深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特别是在管理理念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仍然承袭以产品管理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理念,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使其在目前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同世界经济融合的大舞台上,竞争能力弱,发展前景后劲不足。近几年来,广浙一带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而破产,更是印证了我国目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弊端。
1.目前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典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家族式管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尤其是在一些“民营”、“私营”性质的中小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非常严重,企业财务人员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只能成为决策的被动执行者。这种权度严重失衡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领导者知识不足,思想落后,管理观念落后,对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与了解的情况下,势必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失灵、会计信息失真。
1.2会计管理方式滞后
1.2.1会计人员任用“家族化”、“亲缘化”现象严重。目前,中小企业会计职位多由家族成员或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出任,实行内部人控制、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
1.2.2会计管理内容单一,会计职能无法发挥。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时空范围相对狭窄,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导致其会计业务相对单一,并使企业会计职能仅限于日常的记账、算账和报账上,而控制、监督、管理、预测、决策、检查和分析等职能则很难得到发挥。
1.2.3会计管理机制不全。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机制,导致内部职责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缺乏相互约束与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
1.2.4会计管理基础薄弱,会计造假、违规现象严重。中小企业的财务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内部会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加之外部监督主体-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双重主体缺位,致使企业会计违法、违规现象严重,会计造假现象盛行。
1.2.5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职能过于强化。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多数是家庭成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超越监督职能,超越权限,使会计人员职责不清,内控制度无法建立。造成中小企业会计管理方式局限性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任人唯亲的观念影响深远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和业主素质的不高。
1.3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仍处于一种传统的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成本管理观念滞后,成本管理方法落后,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持续性,往往一味地注重控制成本的绝对额,减少短期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忽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从产品的设计、论证抓起,推进产品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上不断改进,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升级和变化,不断的促进其成本管理,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领先(低成本)战略。
1.4融资协调能力低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负债过多等现状己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程度不高;财务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另外证券市场门槛高,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2.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方案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产生预期效益,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使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
2.1从外部宏观环境着手,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的生态环境。
2.1.1从法律制度上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先天不足决定了中小企业市场融资资信度低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成本高就成了必然结果。但是中小企业又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它们的灵活性以及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任何大型企业都无法比拟的。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适当的扶持。
2.1.2加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法律法规要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实施,规定只是一个方面,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媒介和条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解决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就是要建立相应的财务中介组织和信用担保体系。
2.2加强中小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关键。
2.2.1增强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提高推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每一项经济活动中,从企业的计划指标到盈亏和奖惩,都应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内控制度的建设,才能加强企业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才能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及制止营私舞弊行为。
2.2.2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经过培训、考核,达到要求后发证上岗;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务任职资格,决不可滥竽充数;对会计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提高素质,《会计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把好用人关,是实施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条件。
2.2.3强化会计监督机能。要强化企业审计监督职能。反对“一言堂”,除了建立内审机构外,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职代会的监督作用。科学、严密的审查监督制度,是正确实施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保证。
2.2.4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检查考核,应从原始凭证、会计分录、科目应用、帐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对材料、工时、动力等是否定额管理进行审核,应建立健全分析核算制度,以达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要解决目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在法律和政策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一般的社会公平环境,同时企业本身也必须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能水平。在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Ross)罗斯公司的理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12-415页.[2] 张忠.生产加工企业财务管理的7堂必修课.中国纺织出版社,31-45页.作者简介:王林云(1972-),女,山东东营人,毕业于江西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财专。现为济南三五二零工厂主管会计,会计师。
(作者单位:济南三五二零工厂)
2.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二
1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的工作程序比较复杂, 施工项目任务比较多, 所以管理工作也会相对困难。在具体的施工中, 存在许多问题会阻碍施工的进程, 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1 开发商方面。
所有的开发商都是为了利益而战, 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他们会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来谋取暴利, 有些开发商的暴利我们都难以想象。他们为了节约成本, 缩减开支, 购买没有质量保证的原料, 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都是常事, 更有甚者, 为了缩短工期, 剥削劳动力, 无故加班, 很多施工人员工作不上心, 这些都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1.2 管理人员方面。
建筑工程的管理者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 他们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力量。可现实情况是管理人员的水平完全达不到实际的要求。首先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达不到要求, 很多管理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在管理工作中收受贿赂, 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其次是管理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低, 完全达不到要求的学历, 有些人是通过送礼巴结走上了管理岗位, 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学历与自己的岗位完全不搭, 试想这样的管理人员会有什么管理成效;再次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低, 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有些管理人员完全不适合管理岗位对技术的要求, 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施工人员方面。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大部分处于施工第一线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 这些农民大部分工学历低、素质低, 尤其是专业技术水平, 和施工要求差距很大, 加上企业在他们上岗之前没有做到高质量的培训, 或者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他们走上施工岗位以后完全就是卖力气, 又没有专业技术, 又不重视施工安全, 结果既影响施工质量, 又影响施工安全, 对他们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为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1.4 管理技术方面。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比较低, 这是现状, 也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国情之一。一个企业如果科技落后, 就是致命的落后, 如果不在科技上加大投入, 是很难追上其它企业的脚步, 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在建筑施工中, 技术落后必然会影响施工质量, 影响对施工的管理, 增加施工管理的难度, 还有导致其它方面的难题。
1.5 管理制度方面。
现在对建筑施工的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 国家层面不仅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 还缺少相应的管理人才, 现有的法律法规也不能做到及时的更新和完善。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反映到施工过程中, 缺乏规范, 施工管理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企业施工中原材料的质量缺乏保障, 施工进度盲目加快, 施工中的检查工作不到位等等, 很容易想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产生出来的建筑必然是不合格的。
2 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解决开发商的问题。
开发商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 为大局考虑, 不应该一味的为了利益而偷工减料, 应该按照标准的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和方法进行施工, 提供一些有质量保证的安全管理必要设备、器材、工具及宣传设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出现, 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2.2 解决管理人员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量很大, 施工难度也很大, 施工流程又比较复杂, 所以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在建筑企业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 要提高标准, 提高薪酬, 下大力气聘用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在短期内是会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本, 从长远来看, 施工管理工作做好了, 施工质量就提高了, 施工效率也会提高, 最后的销量额会提高, 所以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投入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
2.3 解决施工人员的问题。
建筑一线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然而这样的工作人员占据建筑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的绝大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这些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文化水平, 增加技术培训课程和安全教育的课程。对于新录用的工作人员, 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的培训, 当其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开始工作。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和理, 做到严肃、严格、严谨、注重效率。
2.4 解决管理技术的问题。
现在我国还有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很落后, 针对这种情况, 这些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工作的投入力度,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对技术的投入势必会有资金的投入, 有些管理者一旦提到花钱就会头疼, 但是在技术上花钱是管理工作成本投入的必要部分, 这是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的关键, 一定要舍得花, 在长远来看, 一定会给企业有所回报。
2.5 遵循建筑工程管理的原则。
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管理的原则, 按照标准的建筑工程管理的规范去实施工作, 严格控制各个阶段, 消除建筑工程中质量不合格的隐患, 预防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在具体的施工中, 只有按照工程管理的原则适用, 才能保证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才能提高工程的效益。
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 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很大, 它能够将复杂的工程条理化、简单化, 尤其是对于规模很大的工程, 这样的工程更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 这是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的关键, 没有合理的管理就会乱套。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 这种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提高管理的功能是彰显现代建筑工程的一个方面。所以本文的分析十分重要和关键, 针对现在建筑工程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摘要:这些年来,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更迅速,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就更多。人民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又越来越多, 所以建筑企业一定要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 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 提高建筑工程的服务水平, 本文就是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3.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三
关键词:思想品德;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思想品德教育是现在义务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抓牢学生在学校中的德育管理,同时还要规范校外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不够受到重视
对于小学的德育,我们的教材内容不够明确,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对小学生的智育高于德育,因此,并没有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囫囵吞枣。当然这样现状的形成与院校领导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也有关系,这是对德育知识的欠缺。
2.德育内容不够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要适用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应该都是不同的,应适用于时代的发展与实践。而现在学校德育内容大部分还是照搬传统内容,只是把德育视为工作任务,教师没有深入讲解,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种缺乏与时代沟通的教育必然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
3.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够密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些太过成人化,不能切合小学生的年龄层,脱离了实际情况,这样的现象更加限制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挥。而网络信息的全面化、普及化和渗透对学生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同时,由于父母的工作太忙与学生交流过少,以及部分单亲、留守儿童等问题,使得在德育方面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
二、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还针对教师,只有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开展关于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内容的讲座,把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做到智育与德育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新一代人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可以通过网络密切起来,一起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在校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在开放性的网络中合理运用互联网。
重视德育课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与配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细致地进行这项工作,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四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
二、注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好问。进入初一后,他们依然天真烂漫,有正义感,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会表示厌恶。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唱英语歌的习惯;做英语游戏的.习惯;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的习惯等。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的习惯;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
四、注重英语学习技能的衔接
5.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篇五
任何企业都面临管理提升的问题,但一些中小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
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常见问题是:
● 家长式管理的不适应问题;
● 员工的积极性问题;
● 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
● 人才的问题;
● 市场营销和顾客满意问题等。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这些问题,采取单项解决的办法,收效往往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在缺少一个比较规范的管理平台的情况下,任何管理问题的系统解决都将落空。
所以,对于管理问题较多的中小企业,其管理的提升应进行系统的考虑。根据我们对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对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系统解决,这四个方面是:
1、整理并优化企业的运作流程
流程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将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企业的管理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虽然,每一个企业都经营过程中,迫于某种需要,自觉和不自觉的建立了一些流程(一般反映在规章制度中),或者自然形成了一定的运作习惯,但由于未能系统地、深入的研究流程,至使低效流程、断口流程、部门流程等普遍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系统地、深入地整改并优化流程,可望使企业的运作基础得到较大的改善。
2、根据流程运作的需要,优化组织
一些企业把组织形式看得很重,经常进行调整,但往往收效不佳。管理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组织只不过是确保流程运作的一个条件。建立科学、高效的流程,建立适合流程运作的组织才能使组织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常见的部门壁
垒,相互扯皮等现象,一方面是观念和文化问题,另一方面是在组织设置、职能权限界定和接口管理方面采用了落后的模式。要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就须建立新的组织观念,建立新型的组织,扁平化组织,短阵化组织等,就是流程优化后的一种有效形成。
3、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大锅饭”不仅仅在国营企业有,在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也比较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过去采用的家长式激励方法逐步感到失效。为此,中小企业在流程和组织优化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进行岗位分析,确定绩效指标体系,建立绩效信息反馈系统,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推动绩效改进管理等都是绩效管理必须认真作好的事项。
4、建设企业文化
多数中小企业都在不够重视企业文化的情况,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总是认为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事。实际上,无论什么企业,无论你是否意识到,都存在一种文化氛围。这种实际存在的文化氛围,要么是有益的,要么就是有害的。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一个管理问题。
依靠制度可解决一些管理问题,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人们的行动。一个企业如果处于错误观念的笼罩下,就将会使正确的行动寸步难行。所以,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可能会对企业带来长远的、根本性的伤害。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六大病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那么,若把企业比做地球,把人力资源管理比做支点,撬动企业的杠杆就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不但是企业评价、识别以及发展人的依据,也同样是企业招聘、培训、薪酬等其它职能活动开展的基础,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实施还存在不少弊病:准备不充足,虎头蛇尾,认识不深刻,员工对绩效管理愤愤不平的现象随处可见。若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就会使绩效
管理变成企业管理的鸡肋,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对中小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就变得非常有必要。本文笔者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以下六大方面。病症一:认识肤浅、概念混淆
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而且观点相当落后。很多民营企业老总甚至不知道绩效管理是什么,即便是实施了绩效管理的企业,其开展的深度和层次同样令人不敢恭维。到年终发放一堆表格,员工在不安中揣摩着主管的心思填完表格,然后同主管进行一番简单的面谈,签上姓名,就是他们眼中的绩效管理。事实上这都不能算是完全的绩效考核,也就更谈不上管理了。
追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例如,民营企业的种种资源限制,绩效管理的中国化时间还不长等,但是更多是源于民营企业对绩效管理认识的缺位。因其认识不足,导致概念混淆,管理错位,甚至闹出笑话;因其认识不足,导致管理过程中的迷失,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因其认识不足,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怨声载道,成为企业管理的鸡肋。
所以,民营企业要切实做好绩效管理,必须从加强绩效管理认识,树立绩效管理思想做起。从企业的老总到基层员工都要对绩效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摒弃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不分的陈旧观点,明确绩效管理是一个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考核的三位一体的系统,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方面,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各个层级都应主动地担当起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应有的责任,在企业中逐渐形成一种“基于绩效而管理,基于绩效而发展”的文化氛围。
病症二:浮光掠影,基础不牢
高楼大厦之所以,可以笑傲于风雨中是因为有牢固的地基作为支撑,同样的道理,企业要构筑一个良好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也必须首先做好事先的基础性工作。其中主要两点:一是工作分析,二是绩效制度。
一项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被调查的中小企业都认为已经进行了工作分析,但是经过深度的访谈发现66%的企业没有详细的工作分析,只有少数企业进行了科学的工作分析,而且大部分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可见中小型企业中工作分析普遍不被重视,岗位职责较为模糊。
事实上,工作分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做好了工作分析才能对岗位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岗位的工作量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态度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这样在制定绩效指标以及绩效标准的时候才会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地切中要害。此外,任何管理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其实施执行,绩效管理也不例外。
一般而言,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绩效管理的宗旨、原则、目的、对象,绩效考核的组织领导、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周期、考核手段和方法以及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申诉渠道、资料保管、制度的解释权等。但是制度不是快餐,只要一次性消费;它更多地体现了公司的长期战略方向,所以,在制度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应尽量周全,但又要避免均匀用力,面面俱到,要在制度的可行性和完美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适当把握其中的度。
病症三:指标体系,不尽科学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绩效指标的设置是一个重要且难于解决的问题。在上述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企业有60%的有自己的绩效指标体系,但是体系合理的不足5%,绩效考核指标模糊不清,缺乏科学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还发现民营企业设定的绩效考核指标更多地是侧重于业绩指标,对于能力方面的指标要求相对较少,有明显的工作成果导向。
企业在设立自己的绩效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偏面追求指标的数量,追求指标的覆盖面,追求指标体系的完美,却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忽视了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忽视了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人才和岗位。一套完美的绩效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持,而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等外部环境很难与之匹配。这就如同要在一部小机器上安装一个大零件,虽然耗费巨大,但却无法使用,结果只能是束之高阁,纸上谈兵。即便是强制推行所消耗的各种有形、无形成本也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所不能承受的。
另一方面,企业过度追求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什么都抓不到。中国有句古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管理中广为称道的“80/20”法则也要求企业应将自身80%的精力20%用在关键产品或关键领域,这些都共同表达了要把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领域。具体到绩效指标的制定方面,企业应该针对企业业绩和长期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关键领域、关键岗位,重点设计指标体系,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的目标方向。这一点对于资金、规模有限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尤为重要。
病症四:管理过程,忽视沟通
有学者提出“没有沟通就没有绩效管理”的论断,且不论这一提法是否准确,但至少表达了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绩效沟通贯穿绩效管理的始终,可以有效地排除各个层面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绩效,再完善的制度要求也无法代替沟通层面的作用。然而,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有的企业主甚至狭隘地认为“我给了你饭碗,你就得乖乖干活,还要什么说话的机会”。
有调查发现,绩效考核结果能做到有效沟通的仅占32%,对于绩效反馈,大部分企业采用模糊反馈,有18%的企业甚至对考核结果进行保密,没有任何反馈。在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而言,绩效计划阶段缺乏沟通会使公司对员工的绩效期望与员工自身的绩效目标之间形成错位,影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共赢。绩效实施与管理阶段管理层与员工缺乏沟通,会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所需的资源支持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补足,影响员工和企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反馈阶段缺乏沟通一方面难以使绩效考核的结果得到员工的信服,而且更重要的是无法对下期绩效提出优化改进意见,违背了绩效管理循环提高的初衷。此外,管理过程中忽视沟通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绩效考核资源的闲置浪费。总之,管理层与员工持续有效的双向沟通是企业绩效管理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企业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灵魂所在。
病症五:管理方法,盲目选择
俗话说“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绩效考核方法作为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载体,对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述调查中发现,中小型民营企业中最常用得绩效考核方法是综合考核法和目标管理法。所谓的目标管理法,其核心是将所有的工作内容目标化。这种方法对于专业人士及管理人员的评价效果较好,世界上一些大企业集团中采用得较为广泛,但是需要有清晰的语言界定目标,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完全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突发的业务、市场环境的转移,使其目标不能完全按照预期进行。所以,对于这种方法笔者建议应该有选择地应用。综合考核法,一般而言是目标管理法、成绩评语法、关键指标法等一些考核方法的综合运用。这种方法在推行过程中关键是要对合适的人、合适的岗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考核,同时在推行过程中又要注意各种方法互为扬长避短,互为完善补充,把握好各种方法之间的兼容关系。例如,成绩评语法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在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广受欢迎,但是容易受到考核者主观偏好及写作表达技巧等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一些客观的考核方法如关键绩效指标法与之相互补充。这样两者的功效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此外,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也存在着一些过度追求盲目崇拜先进绩效方法的现象,例如不顾企业实际盲目实施平衡记分卡法,但却不知道平衡记分卡法对企业的财务制度、对客户资源的控制程度、对企业员工素质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强制推行也只是浪费资源,得不偿失。
病症六:周期确定,随意性大
在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绩效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考核频率随意性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述调查中发现有38%的企业是一年进行一次考核,有35%的企业是每月进行考核。一般而言,绩效考核的周期确定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绩效指标,对于客观性指标考核周期一般应该短一些,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考核,一方面可以对被考核者近期内的工作绩效有一个较清晰的印象,进而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可以对被考评者的绩效做出及时的评价反馈,有利于员工绩效的持续提高。而对于一些主观性指标,考核周期则相对要长一些,因为人的工作能力、态度等内在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公正的结论。
二是考核对象,绩效考核的周期要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绩效具有更多的直接性、确定性,所以,考核周期可以适时地短一些,同时对于一些项目员工可以根据项目的时间确定考核的周期;而对于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成果具有间接性、潜在性,所以,绩效考核的重点在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性品质等方面,周期也就相对长一些。
6.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六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基础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经营流动性大、财务管理不规范及其负责人、财务人员纳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薄弱等问题,致使中小企业成为偷、漏税相对严重的纳税群体,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一、当前中小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流动性大。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加之开停业较为频繁,往往生产经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到税源管理部门,造成税收管理中欠税、逃税、漏税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工商部门在办理注册登记时同时放宽了各项限制,一些中小企业临时租借一两间商品房或公寓楼从事经营活动,甚至随意变动经营场所;一些中小企业虚报注册资金或先注册后抽逃资金;一些中小企业以法人代表私人账户代替对公账户进行资金往来和欠款交易;等等这些情况都增加了税务机关的监管难度。
二是收入难以准确核算。中小企业的收款方式多以现金结算为主,基本上不开发票。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中小企业安装了税控装置,但由于他们在对外经营时往往许诺不开发票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折价,造成部分消费者放弃索取发票,导致税务机关很难准确核算企业的真实收入。
三是财务核算不规范。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些中小企业通过少计收入、虚列成本费用等形式逃避纳税义务,比如:对现金结算不要发票的就不记账,只对开票部分入账;随意虚列人员工资、办公成本等费用;将营业收入长期挂在往来账上不申报纳税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周期较短,为了减少支出,大多数企业只设置一名会计,有的甚至不设置会计,而由会计师事务所代理或请兼职会计做账,这部分人员做账的随意性较大,且往往以企业的意图为准,这就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统一有效的财务和账务管理,具体办税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熟悉,且大部分财会人员兼职多家公司,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质量和纳税申报的完整性、真实性。
四是税收管理力度不强。一方面,现阶段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手段还沿用管理员制度,是按地域点对点、面对面的分片管理模式,工作内容也局限于申报审核和电话催报催缴。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单位征税成本较高。日常审批工作流程复杂,程序繁琐,浪费了基层税务人员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基层的税收征管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没有有效发挥税收征管应用软件的作用,税收征管实质性的工作绝大部分以手工和计算机并轨运行,手工做完,还需用微机再做一遍,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基本情况的了解多从企业申报、计算机收集的信息中获得,很多情况事前了解不够、事后监督不力,容易陷入工作被动;对纳税资料的受理审核上,只注重审核资料的齐全性、申报的及时性,缺乏对申报真实性和对税源、税基监控的深层次管理等。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是改进管理方式。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强化户籍管理,特别是在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后,一定要到企业经营场所、仓库进行查看,熟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抓好日常税收管理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税源变化分析、税收预测、责任区巡查、经营情况调查等方面,及时了解企业资金流、经营业务等综合情况,加强对企业经营的全程控制。每月定期召开中小企业税收分析例会,对中小企业的零、低税额申报、行业税负等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征管措施。进一步改进征收方式,对符合实行查账征收条件的,采取查账征收的管理方法;对不符合查账征收的,限期整改,同时本着高于同行业建账户纳税额的原则核定其应纳税额。
二是深化信息管税。加强对税收征管系统等系统的运用,强化信息和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和分析,设置各类风险监测预警措施,及时查找、发现征管漏洞和风险点,进一步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工商、国税、银行、房地产等部门涉税信息交流共享和交换,强化部门协作,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纳税人登记、注销、开户银行及银行账号等信息。
四是加强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推行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以及部分风险应对任务等内容。加强纳税评估,可以建立县(区)局、科室、税收管理员三级税收风险分析机制,深入开展税收风险排查,加强对风险户、风险点的整合,从而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可以采取“以点带面、集体约谈、整体补税”的评估办法,集中精力对连续三个月零申报或低申报、支出明显高于收入、申报税额较低且与其经营规模不相称、经营收入及利润率等指标变动较大的中小企业实施重点评估。对其他中小企业则以约谈、举证、实地调查为主,引导企业自查,督促其完善账务处理、规范财务核算。
五是强化以票控税。加强发票的领购管理,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信用等级核定发票领购数量。加强发票的验旧管理,重点核查纳税人是否按规定使用发票,开出的发票金额是否如实申报纳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日常巡查,对不开票和发票借用、涂改、单联填写、出具空白发票等行为,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全面推行税控装置,要求企业纳税人严格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加强税收发票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索票意识。加强与公安、财政等部门协作,联合开展打击假发票、打击非正规发票活动,规范发票使用秩序。
六是优化纳税服务。积极组织“送税法进企业”、举办纳税人学校培训班等纳税宣传、辅导培训活动,帮助企业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提升申报质量。积极开展电话、短信、上门等服务,提醒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发票验旧等业务。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对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税务或财政部门定期进行税法业务、财会知识培训,并严格限制兼职会计兼职企业的数量,确保会计核算质量。
7.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七
一、存货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存货的业务流程分类,存货管理主要涉及到采购管理、储存管理和领用管理三个阶段。
1、采购管理
存货采购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请购存货。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物资请购单编制采购计划,向三家以上的供货商进行询价,将询价结果作为选定供货商的主要依据,并设计出具体的采购目录,经相应的主管人员签字审批。
(2)签订存货采购合同。主管领导应该对采购人员的权限进行授权,授权的内容必须已经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采购人员按照计划签订合同,不能随意变更合同内容,合同的副本应送会计和计划部门审核价格并留存。
(3)验收存货并入库。验收部门应该对收到的货物与订购单的要求进行比较,只有相符才能收下并验货,货物验收无损后,编制一式多联、预先编号的验收单作为验收商品的依据。
(4)编制付款凭单。货物验收入库后,应对购货单、验收单和购货发票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并编制付款凭单。付款凭单经过审核后,连同每日的凭单汇总表一起送达会计部门,作为编制记账凭证和相关明细账、总账账簿的依据。
(5)付款。公司付款之前,应该对付款条件和资金的充裕性进行检查。签发支票时,登记支票簿和日记账,保证每一笔款项的支付及时登记。支票签发后,连同相关的发票、合同凭证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将支票送达供应商。
(6)会计记录。根据付款凭单、支票簿、付款日记账和有关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账簿。
2、存储管理
存货在存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工作。
(1)合理存储已验收的存货。存货的保管工作应该与采购等工作相分离,降低未经授权的采购风险。存放存货的场所应该相对独立,限制无关人员接触存货,防止存货发生损失。
(2)存货盘点及处理。存储存货应该做到账实相符,这就要求仓库保管人员应该对存货进行定期盘点,编制存货盘点表。对于缺少的存货,要及时上报,并寻找存货减少的原因。
3、领用管理
存货领用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审批存货领用计划。生产计划部门通过对销售预测和存货需求进行分析,结合顾客订单,制定生产计划,并决定需要的存货数量,填制存货领用单,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后,向库房领用原材料。
(2)发出存货。仓库保管人员审核存货领用单后,并经双方检查发出存货的数量和质量,确认无误后签字。材料发出后,保管人员要按照计划价格标明数量和金额,登记材料卡片,然后交由存货记账员记账,随后将材料卡片、发料汇总表等定期送往财务部门。
(3)核算领用的存货。仓库保管员在存货发出后,要及时登记存货台账;财会部门按照存货记账员的发料汇总表,根据用途对存货进行汇总分配,汇总领料单,分摊材料的成本差异,分类制证,登记相关账务。
(4)稽核领用的存货。为了保证存货的安全、记录的准确,企业内部稽核人员应该对审领料单进行审核,核对收发凭证和存货台账,并检查存货领用的会计核算是否准确。
二、当前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存货会计核算不健全
很多企业在存货的核算账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没有正确的反映存货的实际情况。以存货初始计量为例,存货的采购成本应该包含从采购到入库前发生的所有支出,即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而有些企业将一些不属于采购成本的项目计入了采购成本,如增值税。采购货物的增值税是企业计算增值税纳税额时可以抵扣的部分,应该确认为进项税,不能计入采购成本。
自制存货发生的非正常的费用,如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也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很多企业却将自制存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非正常费用,统统计入了存货的初始成本。另外,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存货不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存货成本;对于发出的存货,按照不符合新会计准则的后进先出法进行计价,这些都是现行企业在存货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弊端。
2、企业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第一,缺少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存货的流行性较快,特别是原材料。过少的存货满足不了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过多的存货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和仓库,还可能因为存放时间过长,超出了保质期范围,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很多企业在进行存货采购时,首先由使用部门进行申购。实际操作时,使用部门并没有根据填报申报计划,而是凭感觉、凭经验进行申购,甚至有时在存货不足时才进行申报。由于时间紧急,往往不能对存货需要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导致提出的采购计划不合理,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第二,存货管理的职责分离不明确。在进行存货采购时,从供货商的选择、存货的接收、存货的入库等工作都是一人完成,入库价格也经常发生变化,甚至以采购员的口头报价进行入账,这使得采购工作无章可循,为暗箱操作提供了温床。在进行存货盘点时,由仓库管理人员填写盘点单,并对存货进行验收,增加了徇私舞弊的可能性。
3、存货的验收、存储和领用机制不健全
第一,存货验收是存货入库前的重要环节,而很多企业对存货的验收力度不够,导致存货的质量、型号等很可能与企业的需要不相符合,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二,在存储存货时,企业没有按照存货的性质对存货进行分类,对所有存货进行统一管理,没有对重要存货进行重点控制。对于当天领用没有使用完的存货,往往放在各个生产点,疏于管理,不利于详细了解存货的实际存储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存货有一定的保质期,不进行分类管理,容易混淆期限不同的各种存货,使得有些存货在保质期限内没有被使用掉,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很多企业没有设置严格的领退料制度,且存货领用环节的控制比较薄弱,导致很多企业在材料领用环节,存在很多材料被盗或者被私人占有的问题。另外,很多企业的产品销售一般从接受订单开始,由于接受订单的时间间隔不一,存货发出时间也不固定,不便于对存货进行严格的管理。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企业存货的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应该利用正确、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对存货的整个流程进行合理的反映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遵守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职位上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财会人员。同时,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存货整个流程的会计核算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能够根据会计准则进行合理的账务处理,保证存货账务处理正确、真实、合理。
2、建立健全企业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加强存货的采购管理。存货成本构成中,储存成本和订购成本是相互矛盾的,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有通过寻求最佳的经济订货批量来使得采购成本最低。因此,企业应该与供货商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定最优批量和对双方都有利的价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供需方的双赢。在寻找合适的供货商时,企业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估供货商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供货商货物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地理位置是否便于运输等等,并把评估结果告知供货商,让供货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供货商的供货速度和质量。要严格杜绝企业采购人员私自与供货商协商以回扣的方式确定供货商的现象,防止采购人员徇私舞弊。
第二,要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控制。企业应该合理设置采购及相关工作的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在不相容职务之间形成制衡机制,确保办理存货采购业务的职位与其他职务相分离。例如,负责存货采购的人员不能私自敲定供货商,负责仓库管理的人员不能对存货进行盘点等等。
3、建立健全存货的验收、存储和领用机制
第一,完善存货验收机制。有些存货的专业性比较强,仓库管理员可能难以辨别存货质量好坏。企业可以聘任一名对存货有专业经验的人与仓库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存货的检验,通过相互监督,防止仓库管理人员徇私舞弊。在进行存货验收时,必须保证存货的质量、型号与采购合同一致,然后才能填写存货入库单。
第二,完善存货存储管理。企业应该按照存货的类别、保质期等性质对存货进行分类排放,方便存货的领用。仓库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及时发现存货的问题,如存货短缺、临近保质期等。财会人员在年底应该抽查存货盘点表,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产生价值或者没有转让价值的存货,要上报主管领导,根据领导意见,与仓库保管人员共同处理存货,并相应的调整存货账务,保证账实相符。
第三,完善存货领用制度。企业要建立健全存货领用制度和退料制度。要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安排原材料的领用,防止造成少领或多领的问题,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领用存货时,仓库管理人员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报财会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总之,通过对企业存货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总体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企业存货管理的流程,分析企业在存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存货管理,采购,存储,领用
参考文献
[1]胡琼:企业存货管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
8.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八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概述
在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中,为了实现经济管理工作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所具有的效率以及质量,就一定要进行建设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来使得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制度以及发展战略的达成。在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之中,一定要与现如今的时代发展进行匹配,并且还需要在最大的程度上运用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从而来确保经济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可行性的原则。而且,在现代企业组织机构关键竞争水平的增加过程之中,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非常关键的关联。
二、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1.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在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做成之中,全部的管理项目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涵盖资金的运用以及分配,也就是企业组织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之中都需要以资金的活动作为长久的发展策略来展开的。在企业组织机构所进行的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一定会涵盖了企业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以及所有的部门单位,因此,只有在企业组织机构自身的内部构建出优秀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制度,才可以确保各个管理项目的实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且可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率。
2.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之中,企业组织机构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是非常关键的,从而使得最终形成的月度、季度以及年度的财务报表指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呈现了企业组织机构自身生产与经营管理的情况。在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制度的构建以及目标的确定的时候,企业组织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能够按照有关的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针对企业组织机构经营与管理的活动、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生产工艺的完善,在确保自身实力增强的时候,还保证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价值的方式作为直接的基础,针对企业组织机构自身的生产以及经营与管理的活动进行管理。在价格因素的观念作用之下,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能够把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过程,还有就是有关的物质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以及控制,从而来实现促进企业组织机构经济效益增加的关键目的。通过这些我们能够发现,经济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并且还是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在现如今的背景之下所需要重点进行管理的项目之中的一个。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1.企业经濟管理组织落后
大部分的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操作过程之中,因为并不具备科学、合理、可行的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并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可行的管理,在制约着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的时候,还制约着企业组织机构在未来的发展以及在所处行业市场之中的竞争水平。呈现着这样的情况关键涵盖了下面几点原因:一是企业组织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通常把管理的重点注重到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效益之中,对于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的工作并没有进行很深刻的认识,从而就使得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得不到重视。二是基于现代化市场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如今并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工作的操作之中没有科学、有效、可行的标准进行。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观念落后
因为,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历程,在相当的情况下是基于政府部门的指导所形成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大多数的企业组织机构针对经济管理并不是非常的重视,缺少经济管理的理念。然而,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基于早先的计划型经济转变成为了市场型经济时期,在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组织机构在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之中的竞争变得非常的激烈,假若企业组织机构之中的各个部门还只是对于自身的利益进行维护,从而导致不和其他的部门进行合作,那么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企业组织机构整体的效益低下。
3.管理创新意识缺乏
经济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大多数的企业组织机构针对经济管理的关注还是非常的不足,并没有创新的观点,通常就是金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投资来促进企业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提升,然而针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模式以及理念等却并没有进行非常的注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模式落后,很难存在着新的生机,制约了企业组织机构在未来时间里的发展。
四、解决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方法
1.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策略
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是现如今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关键性的经济组织,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在进行经济管理体系以及策略的创新之中,不单单需要在整体上来完善企业组织机构组织问题,还需要给企业组织机构的生存以及发展进行创新。在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的体系构建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基于全面、整体的研究与分析,综合性的思考的标准,结合企业组织机构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行为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可行的调整管理的体系,从而来提升管理体系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以及管理的水平。而且还需要在最大的程度上清晰地界定经济管理体系之中的有关权利以及义务,一定要注重奖罚体系的实施情况,对于在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工作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的制度进行处罚,并且在工作之中突出的部门或者是个人进行嘉奖。基于标准化的奖罚体系,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管理体系的实施,并且也促进了工作人员自身参与到管理之中来。
2.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
管理的理念是实现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知道管理工作的关键理念。所以,在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中,高层管理的理念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从早先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与转变,构建最新的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机构的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组织机构的自身内部进行传播进行经济管理的关键程度,而且,还需要引进危机管理观念以及战略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方面以及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思想与整体的理念。
3.增强管理创新意识
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员工并未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新型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探究和学习的精神,欠缺管理创新意识,这样就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鉴于这样的状况,应该加强对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对企业的职工进行讲座、培训、交流等方式的知识普及、思想深化,使其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有如此,才能使员工的思想更好地和实际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正常运行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注重管理理念、模式、方式的创新和实践,而且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型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国内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以实现国内企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雯欣.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6(08)
[2]梁生生.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论.2016(12)
[3]李德裕.探究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4]白红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8)
作者简介:
9.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九
合同,亦称“契约”、“合约”、“协议”,是指平等主体之间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主体经济行为的外在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纠纷解决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纠纷解决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目的。通过合同管理,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平等的制约和权利,从而为当事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因此,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加强合同管理工作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基本的要求。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企业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一、目前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如果说企业财富的一半来至于合同,那么企业的风险大部分也来至于合同。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深刻的。纵观现状,我国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笔者按照合同管理的不同阶段分别列述。
(一)签订阶段常见的问题有:
1、合同主体失当。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适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实践中主要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也是合同主体不当;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是合同主体不当。
2、文字表述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容易引起和制造合同争议。依法订立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需要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作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
3、合同条款不完整。就是说条款表述不全面,没有穷尽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其中有缺陷、有漏洞。常见的漏洞往往是违约责任。有些合同只讲好话,不讲丑话;只讲君子语,避讳“小人言”,不懂得签合同应当“先小人后君子”的诀窍,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具体可操作条款。
4、只有从合同而没主合同。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如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等。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建筑工程分承包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没有根据的合同,是“无源之水”,而“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实践中往往发生合同效力方面的问题。
5、违法签订合同。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目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有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
6、境外合同文本的疑问。我国加入WTO后,有些合同使用境外文本。由于
国情和语言文字不同,加上翻译问题,这些合同文本存在不少疑问。对这些疑问不能回避,必须在合同上加以澄清,弄清其含义,确定主文本或堵塞其漏洞,以免造成损失。
(二)履约阶段常见的问题有:
1、变更合同不及时。由于情势变化,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这种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
2、履约书函不重视。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建筑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一点往往被忽视,结果受到惩罚。
3、履约不鉴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鉴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公司的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4、忽视诉讼时效。如:建筑行业被拖欠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些拖欠没有诉诸法律,但当起诉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等于权利人自行放弃了实体胜诉权。
5、合法权利不行使。我国《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但大多数企业不会行使。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进度款,如:建筑公司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但却没有行使,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
6、不重视证据(资料)法律形式。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三)合同管理全过程忽视企业法律顾问的作用,只把法律顾问作为“消防队”对待,法律顾问没有机会参与合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更不用说建立以法律顾问为主导的合同管理制度和模式的问题。
二、建立以法律顾问为主导的企业合同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合同是民事合同,企业通过合同所确立的民事关系,是—种受法律、法规等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见,由于合同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合同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已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之成为一种受法律规范和调整的外部社会关系,其间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合同管理应由企业法律顾问为主导。
企业合同管理应采取企业法律顾问为主导和各业务部门、各单位分口管理的模式。企业法律顾问部门对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有咨询、审查、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具体操作上,对合同实行分级、划块管理,各业务部门(主要有供销、基建、技术等)和所属各单位(若有,主要是指各个分公司、驻外机构)作为台同二级管理单位,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合同签订和履行,并向法律顾问定期通报有关合同的执行情况。具备条件的可以建立信息共享互通的内部局域网联系统。这样.企业和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对合同的管理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形成完善的以法律顾问为主导的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如前所述,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所以现代企业的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系统性、动态性的管理。根据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合同管理实践,合同管理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制度保障优先。要实现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人手,制定对本企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预警和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企业法律顾问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等。企业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二)加强制度落实。加强人员的培训教育。合同管理人员和签约谈判人员(含授权签约代表)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组织实施以法律顾问为主导的合同管理法律知识技能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和签约谈判人员基本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坚持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这不但增强了参与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也提高了企业法律意识,有力促进依法治企工作的开展。
(三)严把重大合同审查关。企业重大合同主要有:中外合资合作合同、企业购并合同、联营合同,独家代理协议、重大技术改进或技术引进合同和开发合同、商业秘密保护合同、涉及担保的融资合同和买卖合同、房地产开发与交易合同、使用权转移合同等。把这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影响大的合同做为合同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从合同的项目论证、对方当事资信调查、合同谈判、文本起草、修改、签约、履行或变更解除、纠纷预警和处理的全过程,都由法律顾问部门参与,严格管理和控制,有力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四)强调履行跟踪监督和结算管理。合同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所以;企业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监督可以知道企业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另外,合同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法律顾问部门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合同的结算关至关重要,这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履行的监督,具体可采取或制定贷款支付复核程序,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及时化解和处理违约纠纷。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法律顾问部门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生违约情形,法律顾问要区别情况、评估得失,及时通过律师函、律师意见书、法律建议
书等形式及时提出解决纠纷建议方案,并灵活采用协商、调解、和解等方式短时间、低成本地化解纠纷,为企业创造和谐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美誉度;在必要时启动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10.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十
浅谈工会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工会经费,是指工会依法取得并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的费用。我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会经费主要来源是在职工会会员依照规定缴纳的会费和行政拨缴经费。自十八大以来,县委十分重视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工会工作,为此从有限的税收中预算划拨400万元作为工会经费,用于开展职工的日常救助、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等工作。但是,由于目前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工会工作比较简单,对工会经费收支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工会财务会计人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工会经费在管理与使用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工会在工会经费的使用上不按法规制度办事,一是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把不符合工会经费开支的项目也列支在工会账目上;二是工会财务管理混乱,经费报销不按审批程序办理;三是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工会没有专职财务人员,加之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甚至个别单位由领导个人决定工会经费管理,造成工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四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虽然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工会成立了经费审查委员会,但由于人员都是兼职,因本身工作忙,很难履行职责,造成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没有严格的监督,没有形成约束机制。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会经费的正常使用,也阻碍了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基层工会经费的管理,已成为工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要提高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会财务是为职工理财的,工会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职工会员的要求,这是关系到工会是否为职工所信赖的大问题,因此,工会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工作,必须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合理安排,从物质上保证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职工办好事、实事,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提高各级工会领导对工会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要加强法规、制度宣传。《工会法》中明确规定: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工会经费,工会经费使用与管理必须遵循独立管理原则,建立工会独立账户。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勤俭节约、严格预算等。
三、建立和完善工会经费使用的相关财务制度。以制度约束人,用制度加强管理、推动工作。根据《工会法》和全总下发相关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程序严密的工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工会经费使用不出现问题。
四、要提高工会财务人员素质。我县基层工会财务人员都是由所在单位人员兼职,因此要加强工会财务基础工作,做到规范管理,一是要选配具有财会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做财务工作,对于做工会财务工作的兼职人员也必须学习和掌握工会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工作中必须认真负责;二是要加强对工会现职财务人员的培训,力求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对经过培训确实不能胜任财务工作的应调整岗位;三是工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对相关财务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四是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制度、维护财经纪律,对有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要向领导、职工宣传,为加强工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五、要加强经审监督。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是代表职工对工会各项经费的收支和财产管理,进行审查监督的组织。经审工作是工会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费审查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作用,依法履行职责,对工会经费的收支管理进行认真审查与监督,对违规违纪行为敢于提出处理意见。
11.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51-01
近年来,我国对于电能的需求持续增长,与之相对,电力企业内部也日益复杂化、工作日益繁重和多元,这就形成了电力系统专业人才的紧俏,求贤若渴。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电力企业在这种情形下,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良好的专业技术团队,而打造团队的核心就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够打造一支优秀的电力人才队伍。然而,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问题颇多,很多现实型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而,要想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健发展,首先要健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之与电力行业的现实状况相适应。
1 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 专业性人才匮乏
实现电力企业的稳健发展就必须具备专业性的电力人才,只有企业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稳定,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中,存在很多业务素质不够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就上岗,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来说有一定的制约,由于受到企业中竞争的影响,这些人没有紧张压迫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放松,不积极进取,对待有关知识的培训极为抗拒,搞表面文章,这些员工很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此外,从部分员工的工作状况来看,员工的知识构成与工作内容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工作量看似很多,但是关键岗位上的人却又十分有限,从管理层中来看也只熟悉传统业务,对法律和计算机知识相对缺乏,更是极大的缺乏复合型人才。
1.2 人力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机构臃肿
我国电力系统在人员配置上,一般情况下都会以该系统的定员标准为基本参照,在既有的计划下来进行人员的分配。虽然国家对人员配比上的相关问题做了多次修改,但是电力系统内部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不够科学。造成企业在定员上的控制不一致,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为了完成定员指标而盲目的增加人员。使企业在宏观调控上缺少了有效的控制机制,造成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严重阻碍企业的经济发展。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管理模式的失控,再加上通过上级指派任命,岗位平级调整,依靠后门关系硬塞入企业的大量人员,都是企业冗员问题。
1.3 奖惩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激励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缺少有效的奖惩机制,这就使员工丧失了对工作积极进取的意识,没有了努力工作的态度。奖惩制度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具有重要意义,从深层次上,是企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实现的关键因素。而且,通过观察该企业的激励措施,还能够看出企业对于员工的待遇是否公平,基层员工和重要员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奖惩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机制很难区分出个人能力和工作情况方面的差异性,更难以将员工的效率同工作积极性相关联。因此,对于员工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又是企业需要重视的一项重要问题。
2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建议
2.1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电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多局限于员工的外在素质,如知识构成的深浅、技能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然而,员工的内在品质才是其工作效能的决定性条件。因而,企业改善现状必须通过内部培训来实现,具体而言包括两个层面:
(1)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具体地了解现存工作状况,区别对待不同技能水平、不同工作内容的工人,对特定的人群实行特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专业化地培训。对于有技术的人员,要加大新技术学习的力度;对于那些从事运营工作的员工,在技术培训外,还有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锻炼其对外沟通能力;对于那些管理阶层,则需要重点培训他们的现代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
(2)对培训效果做出评价。培训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此,我们需要进行培训后的考核工作。针对考核结果,对那些培训效果差的员工进行再次培训,或以其他办法进行善后处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员工培训是企业提升人力素质的有效手段。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外,还要注重员工企业意识的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2 合理招聘员工,实现配比规范
就我国电力企业招聘现状来说,人员适用范围比较固定,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是企业职工子弟或电力系统所办学校的学生。然而,这种人员构成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在员工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对此,电力企业必须扩宽招聘渠道,将触角伸向那些非专业的电类学校。更为重要的是,电力行业这种“子承父业”的就业形式,在时代的发展中早已不再适用,既违背企业的发展思路,又矛盾于国家所提倡的公平就业理念。电力企业在人员招聘上的规范化、合理化势在必行。
2.3 完善奖惩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在企业管理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很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对那些不合格的员工采取沟通找问题、培训长能力的方法,对那些勤奋的员工采取薪酬提升的方法,而对那些优秀员工则可采取有效晋升、培训发展的方式。总之,完善的奖惩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近些年来看,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进一步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电力市场的急剧变化,才能够在加剧的电力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以企业内的各项培训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核心,降低企业内部因人力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风险。对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将对整个企业构成影响和冲击,作为电力企业,需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保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清醒认知,合理管理人力,努力使企业在加快改进的同时,更快地适应当今市场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桂树红.企业能力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J].中国培训,2004(9):18-20.
[2] 罗爱华.关于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3):75-77.
[3] 段燕,李琳.试论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45-47.
12.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十二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
(一) 人力资源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电力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 高精尖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决定了企业今后的发展动向。电力企业若想持续发展下去, 整体人员素质将决定企业的发展与生存, 能否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优势, 离不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优良对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战略性发展计划, 这对电力企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 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提升电力企业的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从电力企业实际出发, 使职工参与到企业发展战略上来, 让全体职工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价值, 敢于在今后的企业发展道路中, 不断挖掘自我潜力, 将精力投入到电力企业发展计划中去, 保持工作积极性, 运用创造性思维为企业的明天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部门、各人绩效的增长, 实现电力企业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三) 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存在成本与支出不匹配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代价较高, 主要表现在行政、事务、技术等管理内容上, 其获得的收益相对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投入不合理, 因此, 企业应对这一方面进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人力规划、人力管理这两个环节,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不断改进和优化人员的动态管理, 采用绩效与人员工资挂钩的形式, 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主动性, 对其工作情况、考勤等进行考核,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实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性。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电力企业采用原有的定员标准, 极大多数企业为了实现年均任务量盲目要求引进定员, 增加了大量定员指标, 企业劳动人员得到增多, 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总体来说, 人力资源结构不协调可表现为人满、管理松弛、整体人员素质不高等, 由于大量引进普通员工, 高精尖技术人员则相对不足, 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其次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岗位不平衡, 缺乏专业人才, 生产型人才较多, 知识结构与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企业内部人员矛盾问题较多, 生产岗位与企业人员不配套, 导致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大部分电力企业内部人员激励机制没有得到落实, 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人员工作的有效性有利于电力企业总体目标的完成, 企业激励机制可促进员工发挥机动性, 这对企业发展有着直接作用。目前电力企业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出实际效用, 重要岗位的员工薪资水平不明显, 不能反映出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 没有结合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应将个人薪资与业绩、企业效益对等, 为企业内部创造健康积极的竞争环境。
(三) 不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现阶段电力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比较简单, 其指标设计粗放, 人员考核概念过于笼统, 例如内部管理、协作精神、工作落实、考勤等, 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各项考核指标量化、细化程度不足。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应考虑到人员工作岗位及其性质的差异, 建立与之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 其次, 无法量化的考核指标,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不科学, 致使出现各种不合理的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没有发挥出实际效用, 缺乏激励效果。
三、解决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 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当前电力企业人员引进量大, 但范围相对狭窄, 极大多数工作岗位由职工家属、职业院校占据, 此种情形尚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电力企业应加强人员招聘的选拔与管理, 通过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从实际情况出发, 面向社会招纳技术精、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使人力资源结构趋向合理, 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随着电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规划, 不断挖掘企业内部人员优势与潜力, 引进新鲜血液壮大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 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二) 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人员规划的不合理与呆板, 企业内部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 人员流动性不高, 岗位需求量少, 人力资源管理不灵活。裁员增益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开展, 使其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电力企业应转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与时俱进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营造企业内部良好的竞争氛围, 工作岗位与人员能力相配套, 发挥各人工作机动性。同时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 使整体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鼓励员工创造性的工作, 不断激活职员潜力, 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 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电力企业激励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成绩, 可从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做起, 将粗放型考核指标转变为细化型, 考核制度有利于激发员工最大限度的能力, 优胜劣汰的竞争制使人力资源结构更加合理, 电力企业综合效益得到提升。绩效考核有两大好处, 第一, 有利于企业了解到每位员工的工作问题, 便于企业对其工作作出调整, 第二, 员工可从考核结果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加大员工的学习力度, 使其不断改进和修正自我行为, 找到发展目标与方向。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健康竞争, 从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将绩效审核与激励机制联系在一起。
电力企业可通过科学有效的考评方法与指标, 使考评工作变得客观、准确、公正, 避免出现主观性差错, 影响考评活动的不科学、不合理。考核指标应根据各岗位的要求, 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 将不可量化的指标尽量细化, 使其能够量化, 保证考核工作的可行性, 对每位员工做出真实、客观的考评与审查, 保障考核程序、考核过程、考核结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考核结果应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每位员工, 若只进行考评工作, 而不告知考评结果, 考评工作就失去了原有功效和价值, 不能发挥出激励作用。员工在得知考核结果之后, 就可根据自己的得分情况, 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对此作出改进, 了解到工作上欠缺的地方, 同时管理人员也可通过考核结果了解到每位员工工作问题, 便于上下级进行交流与沟通。员工考核成绩必须与其薪资、岗位晋升等相对等, 保证激励机制的顺利落实。
(四) 建立与电力企业相适应的绩效管理系统
电力企业开展绩效考核首先由要明确绩效计划和目标, 保证绩效考核的可行性, 并建立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计划有利于员工找到发展方向与目标。绩效考核结果是绩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良性的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体系的目标, 通过有效积极的绩效沟通, 有利于全方面了解到电力企业管理上的不足, 及时补偿不足之处, 减少电力企业管理风险, 使员工下一阶段的绩效水平得到优化, 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价值, 实现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计划的同时, 也应合理设计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规划, 不断改进和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使各人生产效率与经济价值得到提升, 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 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国有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 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近几十年来, 国有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随着市场机制不断的深入, 国内电力事业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 这对于电力企业来说, 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出发,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电力, 2013 (5) .
[2]毛临玲.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14) .
[3]武薇.浅谈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2 (15) .
[4]彭勃, 侯新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0) .
[5]安冬梅, 曹永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3) .
13.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十三
一、当前上市企业档案
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档案工作尚未规范化。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上市企业的档案工作受法律约束和行政监督较少,因而更加不受重视。没有认识到上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必然引发企业重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债权债务等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品牌、商标、专利、生产技术等无形资产则少有涉及,对真实记录和反映这些无形资产的档案及其价值,在资产评估中多数没有作为一项内容来认真对待,认识不到这些无形资产既是深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依据,又是解决后来企业产生产权纠纷的原始凭据。这就给上市企业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归属和流向等方面都带来不少新问题。
2、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档案。档案管理人员不懂档案管理,以为档案只是简单的收集、分类,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专业心不高;没有专门的库房,库房安全性较差,或兼作档案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上市企业近两千,其中,20%的上市企业无专人管理档案;虽然有人兼管档案,而兼管也只是形式上的。10%的上市企业未建档案室。
3、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制度不合理,企业档案管理thldl.org.cn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一家上市企业,各业务部门档案工作开展根本没有形成制度。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部门没有把档案工作纳入部门职责范围,导致部分档案信息的流失。二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档案均分散保存,档案散失情况严重。公司档案信息的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研究人员对企业的调查论证、申报立项、洽谈协议、审批登记等档案大多掌管在相应的当事人手中,不能及时归档。即便归档也不注意归原件,经常归复印件。
4、各企业档案资料的归档和保管不统一,致使一些该保存的资料未保存。由于缺乏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科学界定,大量没有保存价值或没有长久保存价值的资料也被长期保管,严重增加了经营成本。
5、企业档案管理极不规范,随意性强。例如:有存在随意涂改现象,越往基层越乱;而且还有任意抽取档案资料案例。
6、档案的鉴定和销毁工作随意性大。主要原因是:领导不够重视,没有制度约束,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例如,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心的公司,档案管理稍好些,否则,就比较混乱。
7、企业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表面上看,以上问题是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混乱。实际上是给企业利用档案管理薄弱之机,进行违法、违规经营制造条件。例如:个别机构就利用档案管理薄弱的机会披露虚假信息。还有的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埋单、抽单、涂改、非正常交易、原始资料不齐全的现象,都与档案管理不规范有关。这些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加强上市企业档案管理,维护档案的严肃性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是上市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切实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上市企业档案管理的好坏是企业内控水平好坏的直接体现。从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也就是说,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可以使企业建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有助于为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提供根本保证。
二、规范上市企业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1、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意识
在文件、图纸、资料等转化为档案工作者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过程中,企业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资。但是在企业产权改革中,有些地方对企业档案管理 流于形式,存在着管理不善,使档案资产的开发利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认识到档案作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其本身就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具体对策:档案部门必须重宣传、重造势,在积极探索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同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强势宣传推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引起领导的极大关注,赢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为档案工作的顺利推进创设良好的氛围。
2、解决档案的归属问题
目前,不少大中型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产权出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及外资股等对资产的共有权,也就是说,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对企业档案同样存在一种资源共享权,企业产权虽然出售了,但企业档案资产归谁所有,由谁管理的问题至今尚无明确规定。这一问题在破产企业拍
卖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对策:档案部门应转换机制,转变职能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强化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建立健全上市企业的资产管理体系。即企业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后形成的档案,由过去单一的归国家所有,变为混合型的所有制形式。国家控股的股份企业,档案资产的所有权以国有为主体;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前后形成的档案应分别构成全宗。
3、拓宽归档范围
目前不少企业依旧按原来工业企业十大分类规定的内容来制定归档范围收集档案,而忽视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归档工作的新要求,没有及时将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行使、交易、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档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立卷,认识不到这些无形资产既是深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依据,又是解决后来企业产生产权纠纷的原始凭据。针对这些问题,档案部门应扩大归档范围,增加归档内容,增加股份制企业档案部门库存种类的信息。
4、控制档案流失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档案资产观念淡薄,管理不善,导致国有档案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未经申报评估就将档案资产无偿转让,有的虽然评估,却忽视其收益的市场价值,只重视档案资产的账面成本价格,造成价值低估等现象。具体对策:组建档案资产评估机构。不仅要把档案资产作为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原始凭证,更要包括对档案资产自身价值的评估,从而使企业和国家的权益不受影响,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档案资产评估具有专业性、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必须组建专门的档案资产评估机构。
14.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 篇十四
物业管理收费难是长期困扰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不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在物业管理行业中似乎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它已经成为制约物业管理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好物业管理收费难的问题也成为了业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物业管理费收不上来的原因
通俗地讲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因此物业管理费开支主要包括维修、保安、保洁、绿化、道路、税费等几个方面。
同时物业管理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贯穿于房地产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三个环节之中,其作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物业管理企业在管理中体现的是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管理行为,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是以有价值的服务来实现的,因此在物业管理市场中必然的要求是“谁受益,谁交费”。结合物业管理实践,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业主不了解物业管理的实际涵盖
由于业主并非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因此他们不可能全面了解物业管理这个系统性的有偿服务行为,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目前业主普遍认为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主要是保洁、保安、绿化,同时还认为房屋出现质量问题也全部应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所以一旦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就以此为“借口”拒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问题是由开发商,或是因自己装修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其责任主体的归属应是开发商或业主个人。并不是物业管理公司,也不属于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职责范围。
2、对物业管理服务不满意
目前由于国家对物业管理服务项目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检查标准,支付多少物业管理费,达到什么样的物业服务标准,怎样达到质、价对等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造成了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服务标准上认识偏差较大。物业管理实践中,物业管理公司只能从双方的利益出发,根据物业管理费的收缴情况,提供相应的物业服务,对此,部分业主就会认为质、价“不符”;同时,在实际物业管理工作中,也确实存在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不到位的情况。这样,业主就会对物业服务不满意,对物业管理公司产生意见,因而拒交物业管理费。
3、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由于开发商的原因,部分业主所居住的房屋工程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屋面、阳台、窗台、有水房间、下水道等专有部分的质量问题,业主意见更大,对此,业主并不知道应该找开发商进行交涉、处理,而把一切怨气撒向物业管理公司。一旦解决不了,就不交物业管理费。
4、侥幸心理
毋庸置疑的是:极少部分业主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由于物业服务具有社会性,服务对象是广大业主而不是某个单体,因此,不可能因极少部分业主不交物业管理费就不进行物业管理服务,从而导致极少部分业主贪图小利、躲避、逃避交纳物业管理费。他们不交费也享受到了与交费业主同样的服务,这样既严重挫伤广大已交纳物业管理费的业主的积极性,又有可能引起其他业生效仿。
二、如何解决收费难的问题
针对上述物业管理收费难的成因,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1、加强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
为使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关系,解决物业管理收费难的问题,应对业主加强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物业管理费收取的标准、开支的范围及服务的标准,应经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讨论、制定,并在业主大会上公布。同时,也应坚持在日常的物业管理小区中利用不同宣传的形式:如公告栏、宣传栏等向业主进行宣传,提高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让业主知道根据物业管理合同交纳物业管理费用是每个业主的法定义务,交费合理、拒交可耻;让业主懂得不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不仅损害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合法权益,影响其正常的维修、养护、运行、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要对广大业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2、改变收费态度和收费方式
以往,物业收费员采取的收费方式常常是定期到业主家上门收取,由于种种原因,收费及时率和收取率都不是很高。收费点多、面广、收费员劳动强度大,难免会出现生、冷、硬的工作态度,因而与业主的沟通、交流不是很畅通,导致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有意见而不愿交纳物业管理费。针对这一情况,物业管理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办法,改变工作方式和收费态度。例如:可采取远程抄表、电话通知交费、与当地银行联办“一卡通”业务、让业主预存费用等方式。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3、实行信誉广告牌制度
对于交费的业主和不交费的业主,应进行必要的表扬和批评,物业管理公司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大门入口处或人员流动性大的地方,建立“信誉广告牌”。特别是对经说服教育无效的业主,采取“上牌”手段将会更有效,让广大业主知道是谁侵犯了大家的利益,是谁导致物业服务水平上不去。广而告之,让社会舆论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4、对业主产权实行限制
对无正当理由拒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的业主,物业管理公司可向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房产局物业处汇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出面帮助协调,对协调未果的业主制定出制裁办法。例如:可与房产局联合,对这部分业主实行产权限制,使他们在房产交易、产权转让等方面无法办理手续,形成呆死产权,这样将会迫使业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交纳或补缴物业管理费。
5、加强物业管理公司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为提高业主、使用人的满意率,主动从物业管理公司自身上找原因。物业管理公司应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调整内部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建章立制,制定服务标准,规范行为准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并严格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运行,从而达到业主的认可和满意。
6、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对不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的业主可提起法律诉讼,工作中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在提起诉讼前,最好先通知该部分业主,与业主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对经做工作仍无效的业主,可通过法律诉讼程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7、与开发公司办理好房产交接
【浅谈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的优秀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0-1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08-21
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实施办法07-04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解决策略11-2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对策12-14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