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共14篇)
1.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 篇一
没有人知道
你的过去 也
没有人知道
你的将来 只有
神仙掰着手指细数你的窈窕
---
月亮最爱在你的头上
徜徉 她一定是眷顾
流水般的砖瓦 钢铁般的土墙
麻雀很想把家安在你的心中
是因为 你的厚道和包容
能够涵盖所有沧桑
---
天很祥和
地很柔软
人唱着情歌
太阳很温暖
溪水很活泼
还有那日月不倦的破水车
---
铁门太啰嗦
水喉太寂寞
枪眼太安静
坐在门前的老人唠叨着昨天的艰苦和卓绝
---
台风没有眼
地震没有嗓音
火没有脚
大炮没有武功
城墙也没有绝招
傲视是你的金钟罩
---
乌龟还在不倦的劳动
青苔还在忘情地攀爬
鹅卵石还是那么强壮
大门上的楼匾还是那么
辉煌 遒劲 阳刚
---
没有炊烟袅袅
没有荷锄晚归
没有老牛哞叫
只有wi-fi和网络
楼里楼外相互追逐
---
楼没有变
挺拔的身躯
楼主在变
标准的English。
2.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 篇二
寄宿家庭让我知道了加拿大的房屋是怎样的,加拿大的食物是怎样的,加拿大人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虽然过程中和寄宿家庭有过一些摩擦,但我感受到更多的还是她们的热诚和真挚。学校的课程没有给我压力,更多的是课堂的有趣和课间的欢乐,而且上一天学出游一天的安排真的让我倍感轻松,与我在中国的学校生活天壤之别。
一次独自出行的机遇,让我对加拿大人的素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同伴从家去超市,因为是步行前往,所以会经过很多红绿灯和路口,一些路口是没有红绿灯的,当我们正准备跨步走过一条马路时,一辆汽车也同时驶来。我们站住等待司机加速前进,因为在中国已经习惯了,令我意外的是,司机友好地挥手示意让我们先走!本以为只是碰巧遇到了好心人,随后经过的路口也是一样的状况,这让我对加拿大人的印象分顿时升高。
3.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特质自我控制;状态自我控制;性别刻板印象;自我损耗
1.引言
1.1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个人目标或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期望而进行的自主调控过程.它能够引发或者抑制一些行为,如执行计划、采取适合情景的行为方式、抵制诱惑、延迟满足等(Kopp,1982;Muraven&Baumeister,2000)。自我控制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是个体不断发展自我的重要基础(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正是因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存在,个体才能使认知活动按要求完成,进而实现个人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控制失败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以节食者为例,虽然一些个体知道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将导致节食计划失败.但却经常因为无法控制进食冲动而暴饮暴食,并最终导致体重难以达到目标水平(He,Xiao,Xue,Wong,Ames,Schembre,&Bechara,2014)。对于这些现象,可以从特质自我控制和状态自我控制两个视角进行解释。
早期有关自我控制特质的研究多集中于人格领域.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于早年形成的人格特质(Block&Block,1980),它对于个体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高自我控制特质的儿童能够更好地应对青春期的压力,并在未来获得更优异的学业成绩(Shoda.Mischel,&Peake,1990);相反,低自我控制者会更多地做出抽烟、酗酒和暴力攻击等非理性行为(chiou,Wu,&Chang,2013;Ridder,Lensvelt-Mulders,Finkenauer,Stok,&Baumeister,2012;Finkenauer,Buyukcan-Tetik,Baumeister,Schoemaker,Bartels,&Vohs,2015)。通过量表测量个体的自我控制特质,可以对不同个体间自我控制的差异进行比较。国外经常使用Tangney,Baumeister,和Boone(2004)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该量表共有思维控制、情绪控制、冲动控制、行为表现四个维度,而经试用.量表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随后,国内研究者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在此基础上,对该量表进行修订和精简,编制了19道题目的中文版自我控制量表.并经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自我控制资源模型认为自我控制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随着某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Muraven&Baumeister,2000)。根据该模型,自我控制的过程需要消耗一种有限的资源——自我控制资源(Baumeister,Vohs,&Tice,2007)。前阶段的自我控制任务会消耗一定程度的资源,使后续涉及自我控制的任务表现下降.这种资源损耗的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两阶段实验范式是自我损耗研究中的经典范式,在阶段一,实验组需要进行自我控制任务(如,抵制美味食物诱惑:不要想一只白色的熊等),控制组进行非自我控制任务;在阶段二两组被试再次完成自我控制任务。结果表明,如果在前阶段进行了自我控制.那么个体将更容易在后阶段呈现低自我控制特征,具有更低的认知控制能力。如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和沈汪兵(2014)的研究发现.相比控制组,实验组更倾向于在阶段二表现出冲动性决策。此外Schmeichel,Vohs和Baumeister(2003)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损耗会引发被试在如GRE等任务中成绩表现下降。
资源模型将自我控制视作可消耗的资源.同一个体可能因资源多少而具有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特质视角将自我控制视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自我控制能力。将资源视角和特质视角结合在一起,能够考察个体内自我控制的变化和个体间自我控制的差异对刻板印象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同时考虑这两个视角。
1.2自我控制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对某个群体的知识、观念与期望的认知结构.是一种基于类别加工的认知过程(Hamilton&Trolier,1986)。而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Martin,Wood,&Little,1990)。如男主外、女主内,以及认为男性刚毅而女性柔美等有关性别差异的传统观念。为了获得被试的刻板印象,研究者经常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该测验可以衡量靶子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靶子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越密切,被试的刻板印象水平越高。如以性别内隐联想测验为例,靶子词为典型性别一性格特征(如男性性格,刚毅、坚强;女性性格,贤惠、优雅)或者典型性别一姓名(如男性姓名,李华、张强;女性姓名,李静、张丽),而性别属性词则是如男性性格\男性姓名、女性性格\女性姓名等表示范畴的词汇。通过测量性别靶子词与对应的性别属性词联系水平.获得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度(蔡华俭,2003)。
性别刻板印象具有自动化加工的特征.并经常引发一些消极后果。当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知识就会被自动激活,它能让知觉者快速有效地加工信息并决断(Bargh,1999)。基于类别的自动加工过程是简单化和概括化的,常常导致知觉者将消极特质强加于整个群体.因此很多时候性别刻板印象会带来消极影响(朱智贤,1989)。研究表明,女性处于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环境中时,将受到男性数学优于女性观点的影响,而导致其数学成绩下降(Spencer,Steele,&Quinn,1999)。由于刻板印象具有消極影响,如何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nlc202309081502
个体以消除刻板印象为目的.所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或途径被统称为刻板印象的干预策略(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研究表明,虽然刻板印象具有自动化加工的特征.但该过程能够被知觉者的目的和意图等因素所缓和。研究表明,通过激活被试否认或者抑制刻板印象的意图,可以减少或消除个体的性别刻板印象(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
在刻板印象的抑制过程中,自我控制会发挥作用(Baumeister&Heatherton,1996;Muraven&Baumeister,2000)。自我控制涉及对自动化加工的控制过程,通过调动中央执行功能.自我控制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控制自动化的认知过程(Hof-mann,Schmeichel,&Baddeley,2012)。刻板印象控制涉及到对自动化认知过程的主动控制(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某些刺激虽然能够唤醒个体的刻板印象,但当个体具有想要抑制刻板印象的动机时.自我控制将可能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与处于正常自我控制水平的个体相比,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被试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同性恋刻板印象(Gailliot,Peruehe,Plant,&Baumeister,2009)。
虽然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状态能够对同性恋刻板印象产生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发生过程中,个体会倾向于按照期望收集、加工以及解读性别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自动化的、快速的反应(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2011)。由于改变自动化的认知过程需要付出努力,需要自我控制的参与。因此,对某个体而言,自我控制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对刻板印象的控制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刻板印象的强度。除此之外,自我控制特质对刻板印象的影响仍需深入探究。相对于低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高自我控制特质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不同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可能在对刻板印象的控制上存在差异。通过考察自我控制状态、自我控制特质与刻板印象的关系.可以明晰同一个体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个体间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能力的差异.指导人们应該在什么时候、对什么样的个体进行性别刻板印象干预。
为了探究两种自我控制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假设如下,假设1:与对照组相比,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实验组更难抑制刻板印象,即具有更强的性别刻板印象:假设2:相对于低自我控制特质者,高自我控制特质者能够更好地抑制性别刻板印象。
2.实验1自我损耗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2.1被试
通过广告的方式在大学招募被试54人,其中有效被试男性28人,女性17人。年龄分布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19.6岁(SD=2.1)。随机分配被试后.实验组24人(男性14人.女性10人),控制组21人(男性14人,女性7人)。
2.2实验设计
采用两因素(组别:损耗组vs控制组;性别:男性vs女性)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度。
2.3实验材料
2.3.1自我损耗
研究使用软件E-prime 2.0编制的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控制状态,该任务是目前国内外普遍用于操纵自我损耗程度的经典任务(Gailliot,Baumeister,DeWall,Maner,Plant,Tice et al,2007;IJi,Nie,Zeng,Huntoon,&Smith,2013)。在此类研究中.自我损耗组均报告在任务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此该任务是能够有效区分高低自我损耗的任务。通过“字一色”失配和“字一色”匹配来操控被试的自我损耗状态。
2.3.2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虽然会自动激活.但只有在个体主动对其控制时.自我控制才可能对刻板印象发挥作用。因此,采用指导语(请您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尽量避免男强女弱的传统印象.尽量做到无差别对待男女性性别)的方式激活控制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使用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来获得性别刻板印象效应,IAT测验程序由软件E-prime 2.0编制而成。靶概念词是男性姓名和女性姓名,联想属性词是表示典型男性性格和典型女性性格的词语,它们均来自文献(连淑芳,杨治良,2007)和预测验。实验过程中,屏幕左右上角会分别出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要求被试在看到刺激词之后尽快地按键进行辨别归类任务,具体呈现流程见表1。
2.4实验流程
本实验采用单独施测的形式。首先收集被试的人口学变量信息.之后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安排实验组被试进行Stroop失配任务,控制组被试进行Stroop匹配任务;在实验组的Stroop任务中,包括140个“字一色”失配刺激(如用黄色标注“红”)和20个中性刺激(其中红色的“HHH”和绿色的“HHH”各10个):而在控制组的Stroop任务中140个“字一色”匹配刺激(如用红色标注“红”)和20个中性刺激(其中红色的“HHH”和绿色的“HHH”各10个),两个词语之间呈现250ms的“+”作为掩蔽,随后呈现刺激,每个刺激呈现2000ms(被试在此期间通过口语报告反应),之后呈现空屏250ms,进入下一个trial。各类刺激设置为随机呈现,避免被试连续多次进行同样的反应。任务完成后,为避免休息、补充食物等因素缓解自我损耗,在被试完成Stroop任务后屏幕显示指导语激活被试的自我控制动机,然后立刻执行内隐联想测验。由于两组被试是随机分配的,若自我损耗对刻板印象不产生影响,那么两组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度将不存在显著差异,若自我损耗导致刻板印象控制的失败,则损耗组的性别刻板印象将会显著强于控制组。实验完成后感谢被试的参与并如实回答实验中的疑问。
2.5实验结果
研究使用SPSS 20.0分析数据,根据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建议的数据处理方式.反应时超过3000ms的记为3000ms,低于300ms的记为300ms,剔除错误率超过20%的无效被试共8人(包括因实验程序崩溃,未明白指导语就开始实验的被试),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处于发展阶段,其特征与成年人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删除未成年被试1人,最终有效被试45人,其中实验组24人,控制组21人。
nlc202309081502
首先对刻板印象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表2),为了获得刻板印象强度,将阶段7相反联合辨别的反应时减去阶段4初始联合辨别的反应时。对结果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主效应显著,F(1,43)=5.91,p<0.05,n2=0.12。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具有更高的刻板印象强度。这表明控制组能够更好地控制性别刻板印象,而实验组处于自我损耗状态而更难控制性别刻板印象。
此外,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43)=2.17,p=0.15,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42)=0.67,p=0.41。这表明性别、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性别刻板印象强度没有显著作用。
3.实验二:特质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3.1被试
用广告在武汉某高校招募54名本科生,所有被试均同意参加实验,并获得一定报酬。有效被试共47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29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3.2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两因素(组别:高自我控制特质vs低自我控制特质;性别:男性vs女性)被试问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性别刻板印象的改变量。先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获得被试自动化激活的刻板印象,然后使用指导语(同实验1)激活被试控制刻板印象的意图,最后使用SC-IAT测量被试自我控制后的刻板印象强度,把前后两次刻板印象强度之差作为刻板印象的改变量。
3.3实验材料
3.3.1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修订的《自我控制量表》测量被试的特质自我控制水平,该量表包括19个题目,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特质性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仅系数为0.70。
3.3.2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传统内隐联想测验无法获得个体对某一群体的绝对态度,Karpinski和Steinman(2006)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不足,使用SC-IAT来测量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聯结强度.目前一些研究者用该范式研究内隐态度(艾传国,佐斌,2011;王晓刚,黄希庭,陈瑞君,章麟,2014),因此本研究也采用该实验范式。首先使用SC-IAT获得被试抑制前的刻板印象分数,使用指导语激活抑制动机后再次使用SC-IAT测量抑制后刻板印象分数。每次SC-IAT由24个练习trail和紧接着的72个正式trail(36个trail为一块,共2块)组成,在相容组中,需要将男(女)性性格词汇/男(女)性姓名归为一类并按F键反应,将女(男)性性格词汇归为另一类并按J键反应;在不相容组,需要将男(女)性性格词汇为一类并按F键进行反应,将男(女)性姓名/女(男)性性格词汇归为一类并按J键进行反应。本实验所用的所有材料均已进行标准化处理。
3.4实验流程
本实验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被试首先进行前测SC-IAT测验。SC-IAT前测完成后通过指导语(请您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尽量避免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激活被试抑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然后进行后测SC-IAT测验。最后填写自我控制量表。实验结束后,主试感谢被试的参与并如实回答实验中的疑问。
3.5实验结果
根据Karpinski和Steinman(2006)提出来的方式对因变量数据进行处理,剔除反应时高于10000ms和低于350ms的样本,将错误反应时替换为其所属组块的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加上400ms的惩罚,共删除6个样本;此外,删除1个未成年被试样本,理由同实验1。对于有效被试,首先计算他们的自我控制特质平均值.将平均值之上的被试纳入高分组,其余纳入低分组。其中高分组男性10人,女性14人;低分组男性8人.女性15人。然后计算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以这个差的得分作为刻板印象强度;将前后两次刻板印象强度相减作为刻板印象改变量,该值越高.表示被试前测和后测性别刻板印象强度差别越大。
对性别刻板印象改变量和自我控制特质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别主效应显著F(1,46)=4.26,p<0.05,n2=0.10,这表明相对于低分组,高分组在前后测SC-IAT任务中,刻板印象改变量更大。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46)=0.69,p=0.41,组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5)=0.26,p=0.62,这表明性别、性别和组别的交互作用不对性别刻板印象改变量产生影响。
4.讨论
探究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开发刻板印象的干预策略一直是研究热点。虽然各种类型的刻板印象均存在自动化加工的特征(庞小佳等,2011),但当个体持有主动控制刻板印象的动机时,刻板印象将会明显削弱(Fehr,Sassenberg,&Jonas,2012)。目前.研究已经表明刻板印象控制的可行性(Moskowitz&lJi,2011)。但较少研究关注什么样的个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控制刻板印象。为了进一步探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并为性别刻板印象的干预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实验1通过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控制状态.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处于低自我控制状态的实验组更难有效控制刻板印象,并最终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性别刻板印象。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类似,如Muraven(2008)的研究表明,当试图掩饰种族歧视态度的白人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掩饰能力会明显下降,种族刻板印象增强。此外,研究1的结果也支持了自我控制资源模型。根据该模型,自我控制依赖于一种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如果这种资源发生损耗,那么个体将表现出更多失控现象(Baumeister,Vohs,&Tice,2007)。作为自我控制的一种.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同样需要自我控制资源,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更难控制性别刻板印象。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实验组.控制组表现出了更低的性别刻板印象,这在支持刻板印象的控制策略有效性的同时,也提示刻板印象的控制并非始终有效的。由于成功地控制刻板印象依赖于良好的自我控制(Hofmann,Schmeichel,&Baddeley.2012),因此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时.刻板印象控制的效果可能会减弱甚至失效。
nlc202309081502
实验2通过前后测实验范式,考察了自我控制特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首先测量了被试原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度,随后通过指导语唤醒被试控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最后测量个体控制后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度。通过考察自我控制特质与性别刻板印象改变量的关系,发现刻板印象的控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相对于高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低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即使存在控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也难以控制刻板印象的加工过程,而拥有较高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往研究表明,特质自我控制能夠影响个体的行为控制、思维抑制和情绪调节过程(Ridder,Lensveh-Mulders,Finkenauer,Stok,&Baumeister,2012),并最终对个体的健康水平、学业成就和社会关系等产生影响(creseioni,Ehrlinger,Alquist,Conlon,Baumeister.Schatschneider,&Dutton,2011)。而实验2也对此做出一定支持,自我控制特质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抑制有着重要影响。
结合实验1和实验2.可以认为自我控制在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对性别刻板印象强度产生影响。在实验1和实验2中,被试的性别、性别与自我控制的交互作用并不会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可以推测不同性别的个体在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过程中具有类似的心理机制.而且控制策略并不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此外.两个研究还可以分别得到如下启示。实验1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能力具有状态性变化的特征。较高的自我控制状态能够保证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顺利进行,而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将更容易表达出与性别相关的偏见。研究表明,通过补充糖分、冥想等手段可以快速缓解自我损耗,提升自我控制状态(Friese,Messner,&Schaffner,2012;Gailliot&Baumeister,2007)。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摄入糖分等策略提升自我控制状态以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实验2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控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高自我控制者.低自我控制特质的个体往往更难控制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表明,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稳定提高(Muraven,2010)。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个体采取训练措施,降低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程度及其带来的危害。结合实验1和实验2,未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干预策略可以从如何促进自我控制、避免自我损耗等方面人手。
总体来讲.本研究从状态性和特质性自我控制人手,表明了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一定作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选取的是大学生被试,因此在研究结论外推时需要谨慎,未来可以选取其他群体验证该结论。其次,自我控制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探究。如自我控制涉及思维抑制、注意集中等成分(Baumeister,Vohs,&Tice,2007),自我控制的不同成分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控制过程产生何种影响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4.对老师的印象作文 篇四
文的张
老师,第三个是教安全的贾老师。
嗯——,我们的班主任比较严格,可她教的生物课却很好玩,经常举例子,而每一个例子都会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比如说:“机器人是生物吗?不是,为啥?机器人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除非你给它装上个程序,你一碰碰它,它就“哐”一拳把你打出去老远……还有你见过哪个机器人需要营养物质,天天吃饭呀?”怎么样,够有意思吧?所以每堂生物课我们都在笑声里度过。
教语文的张老师很温柔,跟我们说话的时候都是笑盈盈的,很少发火,并且她的声音柔柔的,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就像温暖的春风拂过面颊,很温暖。她总是声情并茂的给我们讲课,即使有的同学思想想到和课文有关但是生活中好玩的例子,张老师不但不批评他上课乱说话,还夸奖他思维活跃,目光放得比较远,让我们听了都非常高兴。她的小酒窝经常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便很有兴趣去学好语文。
教安全的贾老师很幽默,我们学习安全教育的第一课是“学会交往友好相处”当时有很多同学没带书,贾老师便说:“学会交往,友好借书”,我们都笑了起来。她教给我们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地上完了一节课。
5.对漂亮的班长大人的印象作文 篇五
第一次看见她是什么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她额前是一排齐齐的平刘海,后面的头发梳理得很干练,是那种好看的棕褐色,脸上还带着那种似有若无文静的笑。
第一次看见她,只是匆匆一瞥,却并没有留心观察过。直到后来,升学考试的成绩单公布时,我看到位列第六的名字。再看向她,她还是那样,脸上带着浅浅的文静的笑,好像对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一点也不惊讶,更谈不上惊喜。一切都理所应当,一切都顺理成章,她啊,总是胜卷在握的。
之后,我就知道她就是一班的班长。
我和她的座位隔得挺远的,也极少去注意她。但在平时,我每次看到她,她脸上都是带着文静的笑,或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低着头写着什么,窗外的阳光明媚,在教室里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她齐齐的平刘海上似也有阳光在跳动。
有时候,真觉得我们一班的班长是不小心从天上掉下来的小仙女,不然怎么会这么文静,这么聪明,这么完美,直叫人看着羡慕嫉妒恨呢?
班长大人,她这么文静。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不急不缓的,可是老师安排的所有事她都能办的妥妥帖帖的。不像我,就一个课代表,老师布置的是我都完成得心不在焉,如果我有班长大人一半用心,效果也会好不少呢?
班长大人,她这么聪明。从开学到现在,学校组织的每次考试都能稳坐第一,她就这么坐在第一的位置上,脸上带着文静的笑,看下面的我们起起落落。
有时候,我会认为,班长大人就是完美的代名词。但是,人无完人,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小仙女也不例外呢。
原来班长大人也有严肃的一面,有时候班主任不在,她就坐在讲台上,管一下纪律。她低着头做作业,偶尔看一眼讲台下面的我们,纪律不好的时候还会板着脸叫我们安静。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文静的班长大人也会严肃,她严肃起都这么文静。
偶尔听同学说,咱一班的班长大人也有活泼的时候,我会满脸的不可置信。不过在这之后,我也看到过班长活泼的时候。那时候在教室,窗外的阳光明媚,在教室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她的笑容比太阳还要明媚。
曾经以为,她这么完美,一定不会遇到挫折。
可是,那天,我看到她哭了,眼睛红红的`。
月考的试卷已经批改完了,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眼前的一张张卷子,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原因是没有考好,可是同桌已经催了几次了,叫我去老师办公室拿数学卷子。
对了,还有数学呢,如果数学没考好,那这次前十多半没希望。于是,我擦了擦眼睛,出了教室。来到办公室的时候正好碰到老师在整理试卷,我去帮忙,看到了我的分数,考得还不错,心里松了口气,然后我看到了她的。
整理卷子并没花多少时间,发下去的时候我特意把她的试卷放在最上面,第一个发给她。可是那时候,我看到她的眼圈红红的,是哭过?我问她怎么了,她没答,只是问我,你数学多少?
我?哦,我还不知道呢……我这样说,其实我是知道的,她没有我考得好,或者说,这个年级都没有人比我考得好,但我没说。隐约听旁边的人说她语文这次很差,所以我就更不想告诉她我的成绩了,如果她知道了会不会更伤心?那种时候,我只想逃。
后来听同学说,这次年级排行榜上第一的位子多半要易主了,怎么还让她坐着呢?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是那种很不满很开心的语气,他们是对班长大人的不满吧。不遭人妒是庸才,这句话诚我不欺。
但是我却认为,这次的年级第一不会变,她这么文静这么聪明,哪怕是这个初中的第一都是她的也毫不为过,理所当然。这是一种近乎荒誔的信仰。
事实上,这次的月考,她还是第一,坐在第一的位置上,看下面的我们起起落落。只是不知道,在她,或是所有人圣上,时光又会留下多扫挫折的刻痕。
——班长大人很漂亮,挫折你不要伤害她哦!
6.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 篇六
关键词:刻板印象,新闻专业主义,导向性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人们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固定印象,并以之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或事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印象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的。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在判断属性时节约时间和精力,但是同时会因为偏见和忽略个体差异性,影响判断的正确性、准确性。对老人“碰瓷”的刻板印象始于2006年激起轩然大波的“彭宇案”,也正是这个案子让老人摔倒扶不扶、敢不敢扶、能不能扶成了诸多媒体热衷讨论的话题,“碰瓷”也成了人们在面对受伤或摔倒老人时所最先考虑的方面。
刻板效应对从业者的判断产生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自然以主观臆断代替核实。所谓主观臆断,是记者的“图示”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每个人在面对外界提供的信息加工要求时,都会调动自己的“图示”对新输入信息进行特征概括、归类、判断、推理处理。在“老人碰瓷”类新闻中,记者们不核实而发布、传播,用自己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和对事实“想当然”地猜测代替客观判断和深入追问。刻板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媒体面对时效性冲击时的反应压力,但是妄加猜测的新闻损害了媒体的根本——公信力、影响力,2007年4月发生的美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的相关报道就凸显了这样的尴尬。
第二,媒体有意地信息模糊化处理。在新闻报道中,对于标题和报道视角的选择会影响到阅读率和收听、收视率。媒体深谙此道,因此面对竞争,“标题党”策略是有意而为之,在标题撰写和内容选择上采取负面倾向性的态度,通过“碰瓷”、“国民性”等社会敏感词汇吸引眼球。在事件报道初期,我们所接触到的多是单方面的言辞,然而随着事件原貌被揭开,舆情由原来的一个极端迅速倒向另一个极端,媒体人在追求新闻事实真实客观的过程中,有意对信息的模糊化处理,使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其目的在于吸引受众、博取眼球,更折射出媒体及新闻从业者的恶意和趋利心态。
无论处于何种目的,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左右了媒体的判断、态度,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如何破除刻板印象的影响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一,新闻专业主义破解刻板印象困境。郭镇之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为新闻报道确立了一条底线,即忠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相信受众有足够的智慧根据记者提供的事实进行自主分析和判断,相信受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老人日本碰瓷”显然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可以强制媒体不盲目自觉自断,依据搜集到的事实材料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对新闻本质的客观追求是新闻从业者内心价值的体现: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既不盲目自怨自艾,又不急于否认,在中立的立场上做出最客观的评价。
第二,导向性是媒体避免负面刻板印象的必然选择。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正是基于新闻的价值。对于新闻价值,强调要从公众的公共兴趣与共同需求出发来进行行文和选择报道视角。显然,类似“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的社会负面新闻具有以上特点,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然而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反而将该类新闻报道带入歧途:“老人故意”、“碰瓷”、“国民性下滑”、“扶摔倒老人前的准备”等恶意词汇,完全反映出一种极致的功利主义,忽视了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媒体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也是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作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对媒体和记者来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体现正确导向。
此外,动辄冠以“某某案”的形式(“彭宇案”的先例),过分地追求关注和轰动,而忽视了自身“再现真实”的责任和对公众产生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最终,与媒体的初衷背道而驰。媒介议程设置影响社会议程,媒介机构理应对再现社会负面新闻事件时可能引发的刻板印象问题保持清醒和理智,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法律意识,注意社会效益。
互联网时代,媒体为在竞争中取胜、为追求时效而忽略质量,为追求点击率和眼球而忽略新闻操守,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社会公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真实地反映事实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就不得不在新闻专业主义和正确的倾向性和新闻导向性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曾钰斌,胡静.“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反思[J].声屏世界,2015(10):72.
[2]邵娟.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及“标签化新闻”浅析[J].中国记者,2014(09):80-81.
[3]于子茹.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标签化”现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3.
[4]冯惠慧.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D].渤海大学,2013.
[5]胡玲.论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J].媒体时代,2011(01):40-43.
[6]应佳丽.媒介融合环境下《人民日报》及其新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对差劲的第一印象说“No”! 篇七
库儿:我希望一开始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我是一个热情友善的人。我的性格外冷内热,所以大家总觉得我很冷淡,好冤枉啊。
小牧:据说,在所有品质中人们最看好“真诚”这一点,因此我希望别人认为我是个真诚的人。
Aya:初中时有同学说我是个特抠门的人,我真的很不喜欢!上高中后,我希望能够改变别人对我的这一印象。
肉肉小虫:我就是传说中班级里的小胖子,一直被人从小学叫到初中,习惯了。我觉得在高中继续保持这一印象也没什么不好,挺亲切啊。
小九:楼上,我是传说中的“透明人”,但是真的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实在是太孤单了。到了高中,我决定要成为班级里的“小太阳”。
念念:与其在脑中YY,不如直接向别人大方介绍自己——我叫王念念,大家可以叫我念念。我是天秤座,喜欢游泳和爬山,爱好DIY,最想去的地方是巴塞罗那,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希望能和大家做朋友。
三石君:这种事情随意就好,有些人就是看你不顺眼又能怎么办?
初次见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想知道你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吗?快来测一测吧!下面一共有6道测试题,请根据你的情况作出选择。
1. 你的颧骨较平还是较突出? A. 较平 B. 较突出
2. 你通常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A. 冷色调 B. 暖色调
3. 你同他人谈话时,眼睛望着何处? A. 看着其他的东西或人 B. 直视对方眼睛
4. 当你微笑时,人中处是否有横向的微笑纹? A. 没有微笑纹 B. 有微笑纹
5. 跟人交谈时,你的双臂是怎样的? A. 交叉于胸前 B. 配合谈话内容做出动作
6. 你平时说话的语速如何? A. 较快 B. 较慢
你选了几个A和几个B呢?让我们来看看解析吧!
选A较多的人:你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别人会觉得你比较冷漠,不够友好,感受不到你的真心,因而也不能很快信任你。
选B较多的人:你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棒!别人会觉得你热情大方,爱交朋友,真诚可靠,甚至第一眼见你就觉得你值得信赖。
选A和选B一样多的人:你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也不坏,但是会让人觉得捉摸不透,有时这样,有时那样,仍需进一步接触。
Oh, no!测出了不想要的结果,怎么办?不要急,我们先来了解下第一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的形成是我们根据对方的面孔、身姿、衣着、眼神、表情、手势、声音等个人特征对对方快速作出的粗略推断。当然,不同特征在第一印象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50%:第一印象的形成50%以上与外表有关。其中,服装的颜色能占外表分的50%左右。
40%:第一印象中有大约40%与声音有关。音调、语气、语速、节奏等声音特质都能影响对方的感受。
10%:受到大多数人注意的语言内容,实际上对第一印象起到的影响不足10%。
由于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之后,想要改变并不容易。因此在那之前,我们最好还是“先下手为强”,“诱导”别人对我们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Tips 1:穿暖色调且干净的衣服,因为暖色调的衣服能够塑造热情、温暖的形象,让别人更加容易亲近。
Tips 2:真诚地微笑,有微笑纹的那种。微笑暗示我们会积极地接纳对方,因此对方很难不回报我们以微笑,并将这一“回应式微笑”解释为“我对这个人印象不错”。
8.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作文 篇八
语文老师像一位学者,知识渊博,教给我们宝贵的知识。
数学老师说话风趣幽默,但总让人觉得有点笑里藏刀,不过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
英语老师和蔼可亲,就像我们的奶奶,对学生也很负责,该严厉时也会严厉。
生物老师写得一手潇洒的好字,美观又大方,真让人羡慕啊!
政治老师好像装着一肚子的大道理,上他的课总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微机老师长的挺可爱的,胖胖的,虽然没有猪八戒那么胖,但比起一只挺着大肚子的企鹅是绰绰有余的。
音乐老师唱歌很好听,那悠扬的歌声可谓是引人入胜,一点也不比那些歌星差。
地理老师也很好,教学经验丰富,讲的课让人易懂,也是位好老师。
历史老师我不怎么喜欢,上他的课让人感觉很乏味,总想睡觉,而他也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位老师都是辛勤的园丁,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
9.对同学的第一印象的作文 篇九
这本书本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写的,用来讽刺当时的苏联。在这本书的前言里,翻译这本书的傅惟慈说,他在文革期间看到这本书时吓了一大跳,以为就是讽刺我们中国。其实这本书1945年就出版了,那时新中国还没成立呢!我们毛主席就和动物农场中带领人民造反、抗争的公猪拿破仑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理想,联合动物们赶走了残暴的农场主。可再美好的愿望没有民主的制度还是不成立的。虽然动物们日子一天比一天苦,可是唱着勤俭节约是真理拿破仑万岁的口号却没有怨言或者不敢有怨言。拿破仑还赶走了与自己作对的另一头聪明的公猪——雪球,还将很多坏事的责任都推到雪球身上。拿破仑还驯养了一些恶狗,谁不听话就消灭它。最终那些猪们和人一样统治了农场,作威作福,猪和人合二为一,没有区别了。
《动物农场》中有五种人——第一种是像拿破仑一样的专制统治者,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坐上领袖的位置。第二种是像雪球一样的,也是有能力的统治者,可当拿破仑感觉到对自己有威胁的时候,就用自己驯养的恶狗赶走了他。第三种是尖嗓猪和那些恶狗,成为拿破仑的帮凶。第四种是像驴子本杰明一样,非常聪明,知道真理,可总是沉默,不愿意揭露真相。第五种是像那些笨蛋山羊一样,只知道跟着唱拿破仑教给自己的歌曲,是非不分。我比较喜欢驴子本杰明,可是他总是沉默,也是不对的。
10.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 篇十
印象派绘画在题材内容上面向现实,将真实的自然、社会和人群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印象派画家们热衷表现自然风景,奥古斯特曾经说过:“大自然被我们(指印象派画家,笔者注)发现了,弄得我们神魂颠倒。”为此,他们经常一起前往巴黎近郊或者外省乡村进行户外写生,亲自观察和体会自然的变化和四季的更迭。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奥古斯特的《夏杜的春天》、《农舍》,毕沙罗的《雅莱的山坡》,西斯莱的《鲁弗申的雪》等画作均体现出印象派画家对于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雷诺阿坚持“实景拍摄”的创作观念与印象派画家所提出的“把画架搬到户外”的主张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受到后者的影响。他将近一半的影片都涉及和表现了自然风景,足见其对自然的热爱,印象派绘画所描写的枫丹白露森林、普罗旺斯山脉、勒阿弗尔海港等景色以更加逼真动人的形态再次出现在雷诺阿的影片当中。比如《草地上的午餐》一片便呼应着马奈的同名画作,赞美自然与乡村未经雕琢的美丽淳朴。除却美好的自然,繁华的城市与热闹的人群也是印象派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画家们往往从周遭熟悉的事物中获取灵感,教堂、剧院、酒吧、街道等地点和聚餐、舞会、郊游等活动都为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莫奈的《圣拉查尔火车站》,奥古斯特的《烘焙磨坊的舞会》、《游艇上的午餐》,毕沙罗的《蒙马特大街》等作品都描绘了生气勃勃的城市景观和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而雷诺阿的影片《母狗》、《衣冠禽兽》、《布杜落水遇救记》等片对于巴黎各种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画布上静止不动的人物在银幕上获得了动态的生命力。比如影片《娜娜》和《衣冠禽兽》里华丽盛大的舞会和蒸汽腾腾的火车分别令人联想起画作《烘焙磨坊的舞会》(奥古斯特)和《圣拉查尔火车站》(莫奈)中的景象。雷诺阿电影对于普罗大众的密切关注,也与印象派绘画的启发息息相关。洒吧侍者、乐队成员、洗衣妇女、妓女、绅士淑女……芸芸众生一一被印象派画家纳入自己的作品当中,毕沙罗的《农家女》、马奈的《弗里·贝热尔酒吧》、德加的《芭蕾舞演员》、奥古斯特的《莫奈夫人》等画作都以身边的寻常百姓或者亲朋好友作为表现对象,勾勒出19世纪末期法国人的群像。雷诺阿的大部分影片都以普通人作为主角,对于人物的表现比印象派绘画更上一层楼,不仅描绘他们的外表容貌、衣着打扮,而且刻画他们言行举止背后所透露出的感情思想。
其次,印象派绘画在光影、色彩、构图方面的美学追求潜移默化地陶冶着雷诺阿的艺术感觉,使得他的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印象派画家对于光线与色彩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视,他们试图捕捉在不同的光照、气候、距离条件下物体呈现出来的不同色彩,展现光和色彩交织所造成的变幻多端的视觉效果,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与印象。莫奈曾在晨光微启、夕阳西下、烈日当空等不同的季节与时刻,绘制《草垛》和《睡莲》系列风景画,记录下同一对象在光影与色彩上的细微差别。毕沙罗也特意选取不同的气候与时间去描绘巴黎的蒙马特大道,白昼与黑夜、阳光与雨水赋予蒙马特大街以光影与色彩的不同印象:阳光照耀下的街道和人群色彩明丽饱满;夜色笼罩下的街道灯火闪烁,布满雨水的路面在灯光的映射下汇成了一片光的海洋。奥古斯特的《阳光下的裸女》、《小狗与浴女》等画作描绘了阳光下和自然中的人体:丰满柔软的身体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流光溢彩,雪白细腻的肌肤在绚烂自然的衬托下焕发出无限的生机。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等画作既揭示了光在景物身上产生的反射效果,也表现了明暗色彩之间的融合与对比,令观者印象颇深。印象派画家对于光影与色彩的不懈追索在雷诺阿的电影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影片《水姑娘》是雷诺阿追求“视觉方面有价值的镜头”的结果:碧波荡漾的河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闪烁、澄澈无比,树影和人影倒映其中,形成浓淡不一、明暗相间的光影效果,令人联想起莫奈的一系列表现光影、水、景物之间微妙变化的作品。影片(乡村一日>比印象派绘画更为迅速、完整、生动地表现出光影结合的瞬间印象和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比如,镜头曾反复表现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少女身上时所造成的一种斑驳陆离的光影效果,可以媲美奥古斯特在画作《秋千>中对于光影的精彩表现。再如,当微风习习、阳光明媚时,花草树木熠熠生辉;而当狂风大作、乌云蔽日时,周遭景物顿时黯然失色,连清澈的河水也变得暗淡无光,影片对于景物与光影变化的动态捕捉和呈现已然超越了印象派绘画。《草地上的午餐》作为彩色片,在刻画光影的同时也发掘了色彩的作用,与马奈的同名画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阳光闪耀、微风吹拂、水流潺潺、麦浪滚滚,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树木、鲜艳的花朵……流动的光影与缤纷的色彩共同谱就了一曲交响乐,充分展示出自然的丰富和谐与勃勃生机,而本片温暖柔和的色调又与奥古斯特、西斯莱的作品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呼应。雷诺阿电影的镜头语言和空间特征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启发。户外写生的方式使得印象派画家们较少有时间去考虑构图的严谨和规范,印象派绘画的构图往往显得自由开放,譬如奥古斯特的《包厢》、德加的《乐池里的音乐师》均采取了不规则构图,暗示出画外空间的存在。与此同时,印象派绘画也对纵深空间进行了探索和表现,比如马奈的《弗里·贝热尔酒吧》将女招待放置在前景,其身后的镜子映现出酒吧空间的深广;毕沙罗的《蒙马特大街》和《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均运用透视的手法来塑造纵深空间。雷诺阿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启发,运用多种多样的电影化手段来创造画外空间。譬如影片《娜娜》《吾土吾民》《游戏规则》便分别运用了,人物出画入画、画外音、移动长镜头来表现画外空间。而景深镜头则被雷诺阿用来展示多层次、含义丰富的现实空间,人物在前后景之间的运动加强了纵深空间的感觉,相较静止不动的绘画而言更为逼真。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是让·雷诺阿最为亲近与敬重的人,对于雷诺阿本人的艺术观及其电影创作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奥古斯特所持的“世界整体”、“万物有灵”的观
念深深地影响着雷诺阿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直接促进了其电影主题和电影语言的生成。奥古斯特“把世界看作是由相互衔接的部件构成的一个整体。世界的平衡取决于每个部件。”“这种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体的信念,在他身上体现为尊重和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根据雷诺阿的回忆,奥古斯特在散步的时候,都会避免碰折蒲公英或者踩死蚂蚁。这种热爱生命的思想与情感亦体现在其绘画作品当中,无论是风景画、风俗画还是人物画,均流露出对生命的礼赞,洋溢着幸福欢快的气息。《春》《雪景》《农舍》《枫丹白露的风景》等画作歌颂了美丽的自然和田园风光;《游艇上的午餐》《河畔野餐》《情人》《在花园里》等画作赞美了真挚的友谊和甜蜜的爱情;《卢森堡的公园》《加吉岛的孩子们》《母与子》等画作则描画,了可爱的儿童和温馨的家庭生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雷诺阿自小便将世界看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对自然和生命心怀热爱,对友爱与和平心怀期待,这种观念在其日后的电影当中自然而然地反映出来。雷诺阿的大部分影片都充满了对自然的眷恋,自然在他眼中是淳朴和善意的存在,动物植物是值得人类亲近和信赖的朋友。
11.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 篇十一
关键词:刻板印象,新闻采访,消极影响,调节方法
随着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逐渐突显,它在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使命也随之加重。在媒体信息量庞大的今天,刻板印象造成的影响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对新闻采访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作者就记者应该如何控制刻板印象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刻板印象对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新闻媒介把“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思议”的实际世界投射给受众,为受众提供一个可感可知的虚拟世界。美籍华人传播学者居延安曾经说过:“我们看不到世界的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我们自以为同实际的现实环境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同虚拟化的媒介环境打交道。也就是说,大众新闻媒介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隔离帷幕,即媒介环境。新闻工作者如果在这个虚化的媒介环境中,不注意全面地报道事实、谨慎地选择报道语言,受众就会受媒介环境影响,甚至被灌输一些错误的刻板印象。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刻板印象不仅是影响自身认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给传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经研究表明,除去个人的亲身经历、实践经验等习惯之外,刻板印象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是整个社会发展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担负着引导舆论,还担负着推动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使命。所以,刻板印象造成的偏见尤其要引起新闻工作者的警惕。
二、新闻采访活动中刻板印象出现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对新闻现场的观察,对新闻事实的记录,对采访对象的采访等活动,其实质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既存在客观原因,也存在主观原因,在客观方面有认知的条件,如时间、距离、角度与技术、社会普遍认识水平等,在主观方面有记者本身的认知习惯,如认知中分析的不当、归类方法的不正确、推论根据的偏差等,出现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同时,记者的职业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刻板印象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者经过处理的信息具有庞大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记者本身具有全面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和机动灵活的图式,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具备完善的认知图式之后再开展工作基本是不现实的。二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以及截稿时间的固定性,都要求记者在固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上述信息的处理任务。三是“能发的稿件”的固定模式也是记者刻板印象的来源。记者希望自己所采写的新闻报道能够发表,所以根据自身经验对于什么样的稿件能够通过把关非常敏感,会对相似的事件作出模式化、类型化的判断和处理。
三、新闻采访活动中克服刻板印象的调节方法
(一)记者自身调节方法
记者的刻板印象有时甚至直接介入采访现场,运用直接接触和自我检控等方式,克服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最终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真实性。第一,是记者增加与新闻事实的全面接触,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支持。第二,要保持并培养对事物特异个性的高度敏感。第三,要有意识地监控刻板印象的运用。第四,要打破刻板印象的惯性链条,用理性把控情感等相关因素。第五,要激活认知过程中图式的顺应模式,再完美的猜测终究都要服从于事实。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要克服刻板印象,一是记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主观判断。二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记者在面对复杂变动的环境情况下,要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情绪状态。三是要克服采访中的刻板印象,确保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在新闻采访的实际工作中,记者应不为个人的感情所左右,不因见多识广而自以为是,要秉持自身实事求是的作风,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看问题,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广泛学习,善于积累,深入采访,不断地超越自我。
(二)调节新闻采访活动中对采访对象与受众刻板印象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采访活动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互相感应的心理过程。就一般而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是积极的、双向的,即记者需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新闻线索和事实真相。同时,采访对象也需要向记者反映情况、倾诉困惑和宣扬主张。在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表现出的各种有意、无意或者是被动的消极行为,被记者感觉、认知。记者如何控制来自采访对象的消极感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迅速作出积极反应,用积极的情绪回应对方,消除采访对象的消极感应,这是保证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前提。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接收信息的终端,终端接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率。因此,帮助受众走出刻板印象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更大,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避免刻板印象的不利影响。使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有效,真正实现充当人民群众舆论喉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红梅.传播对社会群体的意义和作用[J].当代传播,2008(03):15-17.
[2]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6):105-108.
12.对同学的第一印象的作文 篇十二
他长着茂密的头发像树林一样,还有一双大而炯炯有神的眼睛,带着大大的黑边眼镜,看上去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镶嵌在眼睛的下面的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的鼻子。大大的嘴巴一笑就会露出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他个子不高,但却很引人注目,因为他总是爱笑。他那开朗、大气和活泼的性格十分令人欢喜。他还特别爱鼓励人,平时别人伤心或失落时,他总是会去安慰。他给我的最深印象在两次课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次是在音乐课上。焉家祎天生就爱唱歌。平时就很爱放歌听,还很爱唱歌。有一次上课时,老师问我们谁想来唱一首歌。过了一会儿也无人举手去踊跃尝试,场面极其尴尬。老师接着又问了一遍,这一次有一个人举手了,他就是焉家祎。我当时就在想:“这个人一定不一般,能有这样的胆量,其它方面必定也不同于他人。”果然,他歌唱的也好,一下子把其余的同学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其他人也随着他的节奏一起舞动起来了,大家都不亦乐乎。另一次就是在语文课上。有一次上课时,我按照老师要求在前面讲课,有的同学心不在焉,不认真听讲。正当我束手无策、手心冒汗的时候,这时我发现了一个眼神,那就是焉家祎的眼神。他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好像在说:“你接着讲,我支持你!”他的眼神给了我勇气,让我继续讲下去。我越讲越自信,越讲越放松。其他同学也随着焉家祎与我的互动一起加入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中来。最终,我的授课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3.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 篇十三
(一) 社区及社区营造的内涵
社区 (community) 一般指“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功能社区”和“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的地域社区”, 即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共同利益关系和社区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以及人与生活环境的情感。
community revitalization, 台湾翻译为“社区营造”, 是以地域社会现有的资源为基础, 进行多样性的合作, 使身边的居住环境逐渐改善, 进而提高社区活力, 为实现“提高生活品质”所做的一连串持续的活动。社区营造具有以下特点。
1. 凝聚共识性。
社区营造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 通过社区居民凝聚社区共识, 发展社区自主能力。
2. 自觉参与性。
社区营造主张参与式的社区规划, 强调由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 并且不同社会力量多样方式合作, 改善居住环境。
3. 尊重自在性。社区营造理念是以社区自有的特色自在为基础, 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过传统街区的再生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社区自治性。
社区营造关键在于政府引导, 而不是政府控管或主导。它是民间自发, NGO (非政府组织) 帮扶, 自下而上发挥民间自治和自组织的力量, 最后能够实现自发展, 与现有层级、市场机制相互补充而形成善治, 从而社会走向和谐。
(二) 社区营造的最终目标是经济、社会内生可持续发展
内生发展 (endogenous development) 重视人、环境、文化、生态和多元化发展, “不同地区的人们和组织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 遵循文化传统, 参照外来的知识、技术和制度, 自觉地寻求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途径, 在区域内部创造出理想社会形态以及形成人们自觉参与区域发展的习惯” (鹤见和子等, 1989) 。
从内生发展的视角看, 积极的社区营造最终能够引导城乡地区实现区域内生发展。社区营造产生信任与自觉, 有助于维系社区社会资本与情感纽带, 打破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冷漠隔阂以及人与自然“破坏-保护-再破坏”的恶性循环, 由下而上由内而外产生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不断促使地方社会生发内在的自生力量, 最终目的是社会环境与文化的保护和培育, 居民与自然环境和谐以及社会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营造的缘起
20世纪60年代, 在欧美发达地区, 人们开始反思经济高速增长对于人居环境的威胁。此种社会思潮后来影响到日本, 并于20世纪90年代波及台湾地区, 形成了在东亚地区具有广泛深入社会影响的“社区营造”运动。
美国社区营造反思的代表作是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961) , 以波士顿最破败的贫民区改造变成“城中最健康的地区”为例, 强调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 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多样性。
日本在二战前出现内发性的地方环境改造运动, 最终演变成为20世纪70年代日本独有的社区营造理论方法, 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目的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保持地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发掘地区传统文化潜质。日本通过社区营造, 解决被高度经济增长摧残的生活环境等课题、从社区内部实践活化社区、地震之后社区重建以及面临少子化高龄化社会的出现, 多样性主体互相彼此协调, 实现“透过社区营造达成共治的理想”。这是日本在二战以来快速经济发展之后社会反省力量的表现, 也是使日本能成为人们长居久留之乡的根本力量。
在台湾, 传统乡村中的聚落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以宗族祠堂或地方神祇庙宇为祭祀中心的村庄、街市,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关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 随着台湾经济起飞, 新兴城市与既有乡村同时造成了城乡集居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 随着政治与社会的“松绑”, 开始出现社区尺度的社会集体行动。一是因“生存危机”和“认同危机”而生的“社区自救”和“社区保存”运动。二是由于居民对于“生活环境品质不满”而酝酿的“改善环境”的社区运动。
三、台湾“社区营造”印象
笔者结课题研究之缘, 于2016年3月前往台湾地区, 深入社区营造典范, 实地调研学习, 受益良多。此行因人力有限虽未走遍台湾社区营造全部, 但选取典型、以小见大也足能以管窥豹。
(一) 台北市北投区
1. 学者积极献力, 延续台湾古地图研究。
2001年6月, 一群醉心台湾古地图的文化人士成立了台湾第一个“台湾古地图俱乐部”, 每两个月举办一次聚会分享心得与讨论, 经历了四年时间, 参与人数多达百人。为使会务健全与法制化, 台湾古地图史料文物协会于2005年4月9日成立, 积极推广社会大众对古地图的认识, 带动研究风气。同时, 定期发行专属会刊, 刊发研究心得和交流切磋, 记载会务细节和研究成果, 列举古地图交流分享的相关讯息, 资源共享。而刊中专家学者的论文发表, 更进一步强化台湾古地图的研究深度。一群热爱台湾古地图的收藏家、教授、学者专家、出版者、地方文史工作者, 持续地研究台湾古地图及史料文物, 并永远传承下去。
2. 北投社区积极奔走, 重启新北投火车站。
新北投火车站是由北投站分支出来的小站, 为开发新北投温泉的建设之一, 便利的交通将北投温泉产业推向高峰。后来由于新北投温泉观光事业逐渐没落, 1988年北淡线开出最后一班列车后成为历史。隔年, 由台北市政府将车站捐赠给彰化台湾民俗村。2004年开始, 北投社区居民与在地文史工作者开始积极争取新北投火车站可以回娘家, 经过各方奔走、连署支持等努力, 再结合官方力量, 2013年出现曙光。时至今日, 新北投火车站成为连接北投与新北投的主要枢纽。
3. 北投温泉博物馆的重生与修复。
北投温泉公共浴场在1913年正式落成启用, 洋风式外貌, 内部为拱廊浴池, 外部周围是北投公园。台湾光复后, 北投温泉公共浴场改作为中山堂, 先后由不同单位使用, 也是社区庆祝活动和喜庆宴会的场所。后因使用单位先后搬离, 缺乏维护保养, 加上温泉的侵蚀, 逐渐的荒废。直到1994年北投国小师生从事乡土资源调查以及教育课程时, 发现了早已被遗忘的浴场。1995年, 同校老师展开连署, 草拟一份保护古迹的陈情书, 由44位师生共同签名陈情, 没有获得回音的陈情书辗转到了社区人士手中, 深受感动之余, 为了圆孩子们的梦想, 社区人士成立台北市八头里仁协会, 展开文化资产的保存运动。经过众人不断奔走请愿, 孩子的愿望串联社区力量, 终于在1997年经内政部公告为三级古迹, 修复工程于次年开工、年底完工, 古迹再利用为北投温泉博物馆。
(二) 新故乡社区见学园区-桃米生态村的“幸福之地, 梦想舞台”
桃米位于南投县埔里镇, 是中潭公路旁的小山村。“九·二一”地震后, 桃米在政府、学界、社会、小区居民及非营利组织的跨界合作下, 从丰沛的家园山水出发, 以社区营造为平台, 追寻台湾农村转型的轨迹, 遵循“教育学习—观念改变—行动实践”的策略, 朝向生态村的愿景而努力。
1. 社区重建的规划。
1999年9月21日凌晨的地震, 震出了台湾长久以来传统农业没落、人口外流等问题。地震是危机, 也是转机。震后一个月,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受邀进入桃米小区协助重建。新故乡的角色在于协助小区规划重建方向、资源的引介以及培养小区自主承载的能力。
地震初期, 多数的居民对重建愿景仍抱观望、迟疑的态度。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与桃米小区重建委员会, 通过大大小小的会议讨论, 打破乡间对公共事务参与的陌生与冷漠。在与居民不断讨论当中, 以家园母土为起点的“桃米生态村”的发展方向逐渐清晰, 并凝聚出小区共同打拼的情感与动力。
2.“桃米生态村”试运营。
2000年5月, 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协助桃米里的生态调查及规划。根据特生中心的生态调查发现, 因经济衰退而低度开发的桃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新故乡与特生中心的规划下, 桃米小区以“桃米生态村”的新样貌, 开始了试营运阶段。“真的会有人来从事生态旅游吗?真的会有人来住民宿吗?”这样的疑问存在于不少的居民身上, 但这样的疑问在解说员们第一次正式带团后不攻而破。从对生态小区愿景发展的质疑到亲身参与生态导览解说训练、民宿的经营, 从水电工转型到桃米蛙类解说员, 将学习的成果成功转化为知识经济。
3. 安居乐业的家乡新认知。
从质疑、旁观、投入, 生态教育让桃米一群人对家乡有了新的认知和自豪, 让一群纯朴而自认平凡的村民建立新的自信, 踏出家庭的门坎, 关心小区周遭的环境。十几年来, 这座小山村在政府、学界、社会、在地专业团队与小区居民跨领域的合作下, 逐渐实践打造“桃米生态村”的理想, 持续着生态绿化的推行、生态工法的施作、河川及湿地保护、生态调查与教育、生态旅游及民宿经营的推广……在一个个劳动的身影中, 我们看见了桃米村的持续向前的活力。笔者亲历因地形不熟偶遇热情当地居民主动驾车送到见学园区, 以小见大, 深感社区营造过程不仅造就了优美社区, 还会造就了幸福、仁爱的社区居民, 让安居乐业由梦想走到现实。
(三) 台湾社区营造的社会效果
1. 社会和谐, 民风淳朴, 幸福指数高。
民风淳朴、平和幸福是台湾印象。与当地民众的接触过程中感受到人们平和、自在、惬意、安宁的内心和生活状态以及对家乡由衷的热爱, 而这种和谐、淳朴与热爱便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不竭动力。
2. 生态美好, 环境优美。
社区营造内在要求环保与自然意识、人文社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 相生相融。人与土地、人与环境, 以最自然真诚的方式交流激荡。所有建筑以不破坏原生态环境为原则融入大自然。放眼望去, 朴素的建筑与自然的青山绿树和谐的融为一体。
3. 当地经济发展, 由内向外焕发持续向前动力。
每一个社区都突显自身特色, 都是一个独特而自信的存在, 存在感突出。民众对家乡的由衷热爱又为社区特色注入生命感、注入经济由内而外自觉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地经济发展又进一步留住人心, 激发参与热情, 形成社会经济内生发展的持续动力与良性循环。
(四) 调研体验的启示
1. 用心做到极致。
首先做事的态度上要用心做到极致。无论是社区的设计与规划还是社造行动、无论是自然山水还是人工制品, 都需要有追求细致雅致精致极致的做事态度, 最大可能将生活社区塑造成艺术品般的存在, 赏心悦目, 处处体现设计者、规划者、行动者的用心极致与不断研究改进的匠人精神。
2. 多方力量共识共聚。
从台湾的经验看, 社区营造的成功是多方力量共识共聚的结晶。政府部门在意识上觉醒、政策上支持、当地有名望的企业在资金上支援。社会组织与专家学者提供智力与行动支援, 与志愿力量一起引领当地民众的努力方向。具体而言:一是总体规划层面。在借鉴日本“社区营造”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的基础上, 台湾的“社区营造”发展为由政府推动的“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 包含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社福医疗、产业发展、环保生态与环境景观等面向, 挖掘基于社区生活福祉;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等特色;在地产品创营;人为景观营造的当地社区独特的存在感与生命感, 营造出让当地民众认同、喜爱、自豪的生活社区。二是行动力量层面。台湾的“社区营造”项目中都可以看到商业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努力。知名企业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积极支援。2004年台湾“大选”后, 台湾信义房屋五年共拨台币一亿元经费, 推动“社区一家”赞助计划, 帮助397个社区改造, 与关心社区的民众一起努力, 鼓励社区打破藩篱, 凝聚社区力量, 让台湾成为最美丽的家乡。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一起在具体行动面向参与社区规划, 引导社区民众参与方向, 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活跃在第一线的志愿者队伍和当地民众一起成为社区营造框架下的每日执行力量。
3. 注入心灵活水, 展现文化自信, 产生知识经济。
台湾桃米社区营造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教育学习, 27位先后通过笔试、幻灯片解说、野外辨识的解说员, 透过解说向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 让“知识经济”在这个小山村被具体实践。就这样, 在地民众素质提高, 热情而自信, 使得社区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4.当地民众受益, 从而产生投入的兴趣与热情, 维系对家乡的情感, 产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发展的受益人一定要是当地居民。只有当地居民受益, 看到生活品质提升的希望, 才能产生投入的兴趣与热情, 维系对家乡的情感, 从而带活地区经济, 并且为地区经济注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以社区营造为主线的辽宁新型城镇建设
(一) 社区营造对于辽宁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战略布局, 也是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列的经济新增长点之一。国家层面一系列战略规划标志我国城镇化进入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近年来辽宁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 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70%, 但还亟待解决如下问题:一是省内城镇化分布不均衡;二是产业支撑较弱, 社区参与度较低, 缺乏持续发展动力;三是利益分配不均衡, 农民获益较少;四是政府行为薄弱;五是重视硬环境建设, 强调人口城镇化, 忽视人文、文化等软件建设, 缺乏城镇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设新型城镇过程中, 首先应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以人为本,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从城镇内部建立永续发展的动力是关键。社区营造的特点功能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具有内在的和谐性。辽宁省内依靠社区营造过程, 动员社区力量, 培育社区组织, 依托中国传统熟人社会而构建大社会格局, 能够焕发城镇发展活力, 把城镇建设的政府外在要求转化为当地民众内在追求, 从而为辽宁新型城镇的持续发展构筑内生动力。
(二) 融入社区营造的辽宁新型城镇建设
1. 思维框架。
政府管理部门首先要在思维上认同, 具有公共服务意识, 以培育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公共管理原则。其次是制度上支持, 将社区营造立为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新型城镇实现的途径, 并在具体政策面向给予专门支持。另外, 还要在行动上提供专项资金扶持、鼓励并支持具有社区营造理念的发展项目, 凝聚多方力量, 为社区营造提供实践可能。各类NGO与专家学者、志愿力量积极参与, 在深入了解当地特点基础上, 引导社区发展框架的具体规划方向。地方知名企业, 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提供经济支援,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社区公民。
2. 具体操作。
辽宁省现有涉农乡镇均可按照社区营造理念与要求进行改造和建设, 走基于社区营造的新型城镇内生发展之路。具体操作建议如下:首先, 规划设计面向。新型城镇规划按照“以人为本,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出发点→以城镇化建设与社区营造双向嵌入为切入点→新型城镇社区形象反思与确立, 标志性社区形成→政策性引导鼓励当地社区积极融入→新型城镇发展与社区全面繁荣的良性内生发展循环→引发地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思路展开, 政府引导, 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社区积极力量为参与主导, 着力存在感、地方感与生命感的城镇再造。其次, 实践营造阶段。精益求精、用心极致, 遵循地区特色, 积极塑造与实现地区的存在感、地方感、生命感与文化自信, 使每一个社区、城镇、乡村都是独特而美丽的存在。
政府有义务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号召呼吁企业援助资金到位, 为社区营造的实践提供运营支持。项目运营过程中动员当地民众参与, 依靠当地力量, 建设美丽家乡。并且由专家学者定期组织培训, 提高当地民众素质, 为社区营造注入活水。
摘要:新型城镇化增加人民福祉与经济发展动力, 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已被辽宁列为经济新增长点之一。社区营造具有凝聚共识、自觉参与、尊重自在、社区自治特征, 内在和谐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借鉴台湾经验, 将社区营造融入辽宁新型城镇建设中, 为辽宁新型城镇注入内生发展动力, 促进辽宁经济和谐永续健康内生发展。
14.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 篇十四
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性别差异;许多高中女生也会反映自己学习数学有多么吃力,对于立体几何有多么无可奈何。那么,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究竟有没有显著差异?
1993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专门召开过“性别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讨论的问题包括产生数学性别差异的因素,数学性别差异的证据,改变性别差异的措施等。与会人员似乎一致认为数学学习上存在着性别差异,甚至提出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大,特别是高认知水平上的数学学习,男生的优势更加明显。
近十几年来,国内对此也开始了探讨,我国学者普遍持有类似观点,即认为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总体上有显著差异。从各研究统计数据发现:在小学阶段,女生的数学成绩优于男生;在初中阶段,男女生的数学成绩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到了高中阶段,男生的成绩优于女生,数学成绩好的女生始终占少数。田金亭等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考分数进行分析发现,男生的数学高考成绩好于女生,而且数学越难高出的越多。
这是不是真的说明女生的数学能力不如男生?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2005 年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与男性相比女性不容易攀上科学的“最高峰”,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生理方面存在差异。他的这一言论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和许多人的强烈不满,也因为这次过激的言论使他在第二年到任时匆匆离开校长职位。目前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总体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天赋不一样,男性天生数学能力强于女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近年来,国外对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给数学能力的社会文化影响观提供了实证支持,为社会文化影响观增添了力量,使人们更加重视社会文化氛围对女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一、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围绕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研究非常多。研究发现,激活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时,女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比没有激活时差,而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性,会增加女生的数学焦虑,降低女生的数学自信心,还影响女生的数学态度、数学投入、数学动机和数学认同等。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导致数学成绩不好,数学成绩不好又进一步强化了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可见,在教育氛围中存在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非常有害。而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观念逐渐形成、兴趣爱好逐渐固定的阶段,且面临着对未来影响巨大的选择——文理分科和高考填报志愿。因此,非常有必要想办法减少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不利影响。
二、如何消除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高中女生的影响
(一) 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淡化性别差异意识
整个国家要积极推行性别平等的政策,社会和学校要淡化性别意识,营造一个性别平等的氛围,不要动不动就贴性别标签。目前大家性别平等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在无意中给孩子传递着各种性别差异信息。有研究表明,与以往学习无关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以学生以往的某些学习或经验为基础的。幼儿时代开始,受成人活动方式的影响,男女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就开始出现了分化。从内容上看,男孩喜欢奔跑、攀登、拆卸玩具、搬弄石块等,个性倾向上更容易显示出“物体定向”,偏向于抽象思维类型;女孩则喜欢唱歌、跳舞、“过家家”、玩“读书”等,在个性倾向上更容易显示出“人物定向”,因而更多偏向于形象思维类型。从形式上看,男孩喜欢动脑筋的创造性游戏和耗费体力的活动性游戏,女孩则喜欢模仿性很大的活动性游戏和较为文静的教学游戏。而家长对此都是默许并且予以支持的,甚至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从事与自己孩子性别不相符的游戏活动时会加以阻止。随着年龄的增大,男生在课外活动方面接触范围广,活动内容较丰富多彩,动手动脑较多,与数学有关的课外活动或课程使其积累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概念的获得、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女生在课外和家庭中,动手多,动脑少,思维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锻炼少。在高中学习数学初始,他们已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女生已相对落后。所以整个国家、社会和学校都要淡化性别意识,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不给数学学习贴性别标签。
( 二) 教师传递科学的性别观念
高中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日趋强烈,这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性别观念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来说有重要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自己一定要有科学的性别观念和态度。有研究访谈了一些中学教师,发现被访谈的教师全部认为女生的数学能力不如男生。还有研究观察教师的课堂互动,发现在理科课堂上男生得到教师的关注更多,与女生相比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互动,得到更多的赞扬以及关键性的反馈和纠正,而且教师对男生的信任、关注较多,对女生则怀疑较多,关注和鼓励较少,且教师很少费心去采取适合女生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些研究显示,我们的教师一定要警醒,要经常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否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不恰当的态度。教师自己一定要秉承科学的性别观,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影响、暗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性别观念和态度。
(三) 考评环境尽量宽松,考评手段尽量多元化
刻板印象的影响本来就是一种情境造成的额外压力,如果学生平时压力本来就大,那么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所以,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要注意科学地编制试题,简单的和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要合理搭配。考评的手段要随着学生的表现而变化,比如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很认真很努力,则可以在最后的成绩中多加几分,而不是一成不变用成绩去衡量数学学习的好坏,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不要过分强调考试的结果,考试的目的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掌握的东西,是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压力降低,同时也能使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降低。
(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渗透反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信息
个体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当提供反刻板印象的榜样时,女生无形中会受到积极的暗示,不仅能降低刻板印象,还能增强女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女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讲一些女科学家、女发明家、女密码专家 ( 如居里夫人、谢希德、吴健雄、王小云等) 的故事,渗透一些反刻板印象的信息,还可以在本校树立一些数学学得好的女生榜样,另外学生用到的教辅材料也要注意有意识地突出强调女性的理科能力。这样多方面结合将能有效降低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不良影响。
(五)引导积极归因,增强女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
有些男生到了初三或高中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而女生则变化不大,似乎给人感觉男生的数学能力好于女生。其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发展有个体差异性,有的早期智力发展较快,有的早期智力平平,而后期发展快。要让学生明白智力上的个体差异是大于男女差异的,在数学学习方面要尽量归因到个体的差异而不是男女的差异。
也有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对于数学考试失败和成功的归因不一样,男生对成功往往作内部归因(比如自己的数学能力好),而女生对成功往往作外部归因(比如题目容易),这就说明女生对自己的数学能力缺乏信心,归因不积极。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进行积极的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效果主要与学习投入度、学习方法和以前该方面的掌握程度等有关,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数学的学习能力。
总之,消除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高中女生的影响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528400)
【推荐人对申请人的印象】推荐阅读:
推荐一些对爱人的表白的句子07-15
入团申请书的老团员推荐10-15
贷款申请报告推荐09-05
先进个人推荐申请11-04
就业推荐表遗失申请07-16
留学申请推荐信模板07-24
申请硕士学位推荐信07-01
csc申请专家推荐信08-25
资料员转正申请书推荐09-01
申请商科研究生英文推荐信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