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心得通用

2024-07-18

参观博物馆心得通用(精选10篇)

1.参观博物馆心得通用 篇一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

为了促进党支部成员对海南历史的了解,和更好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2月6日,在我院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几十名入党积极分子来到海南省博物馆进行参观。

今天一直下着小雨,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来到了海口市博物馆的大门口,那宏伟的建筑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海南省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该馆设有10个展厅,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文物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展出的文物有1000多件,能让参观者穿越时空隧道,领略海南岛的历史奇观、古代文明及海南岛人的精神。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厅,这里展示了各种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接着我们依次参观的是海南少数民族,海南馆藏文物,重器灵光展,重器灵光展,海南历史陈列等展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南历史陈列厅。

海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海南乡侨有200多万。数百年来,他们拓殖海外,历尽艰辛,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对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南历史陈列展厅,该展厅利用模拟,复古的方式逼真的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特点,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啦海南先民自各个时期移民而并未繁衍发展,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岛移民文化。该展厅展示的主要包括

海口骑楼,近代海南,琼州府府城,海瑞,陵水石贡遗址,冼夫人,美榔双塔,西沙水下考古,落笔洞遗址。

我清晰的记得当我看到海口骑楼的时,我的心情为之一震,那是在电影和电视中无法感觉的到的。我觉的我真的就穿越时空来到到了当年的海口,博物馆以逼真的模拟展现了当时带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底楼为开敞的柱廊,以适应海南热带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外墙体上细雕的花纹,如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和腊梅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

在其中的”近代海南”里,我们了解了海南的解放历史,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白沙起义、创建琼崖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解放海南岛等使我们回到了海南人民浴血抗争历史。在这里,我们还了解了海瑞、苏轼、冼夫人等在海南历史上的名人,直接突出海南的人文特点。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回族,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海瑞在为官时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礼部尚书等职。62岁的苏东坡贬至孤悬海外的琼州然而,在海南的3年时间里,他向当地老百姓学习栽种、酿酒、作墨,过着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他与当地黎族朋友友好往来,后来他传道授业,当地民众,载酒问字,姜唐佐、王宵、黎子云、符林等饱学之士多从之游,学生姜唐佐“白袍端合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考中举人者,苏东坡开启海南文明,是泽被海南的一代文宗。为海南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冼夫人(公元513-602年)乃我国南北朝时期,“高凉郡(郡治在今阳江县西)内越旗大姓冼氏人。当时广东的西南部地方,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都在她的统治之下。冼夫人在军事与政治方面都有贡献,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方面,冼夫人把群众的生活疾苦挂在心上,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是她从大陆组织移民来开发海南岛。二是原来儋县的县城靠近西北部沿海,每年台风季节受大水浸害,冼夫人亲自率领大家把县城迁往离海较远的东南方,避免了水患为害,使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在海南组织群众学习文化,还把医疗知识传授给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文化和医疗水平,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当时的冼夫人就已经开始实事求是的办事,才有了显著的成就,而现今在各地展开实践科学发展的思想在海南的现代社会要如何做呢?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海南富有特色的传统艺术和人文文化促使海南要发展特殊的旅游文化产业。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通过确立和实施“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海南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努力把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而在其中我们之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海南的经济。若海南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话,未来将会像很多地方旅游业一样面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危机,旅游社会冲突与旅游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海南各族人民只有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立足海南实际,充分利用发展战略机遇期,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把海南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在文化的长廊里穿梭,体会着不同遗迹留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有的人拿着相机仔细的调动着,有的人用手机拍下这难忘的一瞬,而我却凝望,真想把这一个片段深深的印在心底,然后再细细的咀嚼,慢慢的体味,记录下此时此刻内心的感触„„历史是恢弘的,我们要时刻铭记,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倍奋起,努力,沿着历史为我们铺筑的路,床罩属于我们大家的,更美好更辉煌的未来!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后我们结束了参观,但这次的文化眩熏醄让我见识了很多。了解明白海南历史,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这次的参观使我感受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幸福。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博物馆真是太棒了,我们的海南真是太美了。博物馆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的思想和情感在次奋发!

人文传播学院

孟祥升

2011年3月23日

2.参观简牍博物馆心得 篇二

Visiting Changsha Jian Du Museum

It’s my first time to experience such a fieldwork in June that it is hard to believe that the amazing bamboo printed the every ancient words that could pursuit for our Han Dynasty, until now these words have still stored thoroughly and totally in the world.Nearly,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we could attain the rich knowledge and treasure materials about the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even our whole ancient society in this museum.Firstly, I also think that why we would visit the Changsha Jian Du Museum in our university period.After that, I got the idea to possess my whole mind that would lead me to the whole project in my fifth fieldwork.Factually, I know some of the handicraft about the Han Dynasty.Especially I also learn calligraphy for finishing my part-time course.Therefore, I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nce appreciating our ancestors who could be called old art great architects.And then the whole creation process is not easy so that they are discovered over from the underground displaying in the museum.However, when we admire our ancient ancestors’ wisdom, we could not consider the excellent work that needs to be completed difficulty.If all the treasures are true to show their distinguished priceless, to all of us, they are fortune for all human beings.As we all known, the paper was originally created by ancient Chinese many years ago, and it could be knew to the calligraphy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rt treasure that has been popular with many centuries in China.And even until now, many foreigners have travelled in Changsha, in China to look forward to appreciating its distinctive char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more and more people want to pay their attention to our nation treasure, certainly, including our nation culture calligraphy.From the paper to its handicraft, and even the developed system, I have recommenced about because I couldn’t really express my feeling standing there.But it is the civilization that I never forget and become my unforgettable supporting pole.Certainly, I am a Business English major student, although I could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Jian Du a little, I need to improve my interest on my architecture about our nation.Today, I close to the treasure that someone could hardly touch so clearly.No wander am I really excited about, and all the students I think should be as the same as me.If I wanted to recommend, I should remember the interpreter who is the linkage people in these visiting fieldwork.A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I would learn from the nearly perfect explaining about the history or the sculptures or the exhibition.And my tasks are referenced in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preting, I need to listen carefully but if I needn’t, I also follow her in the excellent course of the museum unconsciously.Visiting the museum, I want to know the story of the Chu and Han culture,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instant time limited in the picture or scene in my eyes, and I also want to discover more fortune of our human beings.Sometimes, many people would think the dizzy bamboo and the ancient tools and instruments that is no magic in recent people’s eyes.However, you can relat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period, I am also curious about the legend on the rarity, which has been testified our civilization for many centuries.As you consider, I have something impulse feeling going through from the real world to the strange but very similar world in my memory so that I also estimate the many first creations in our ancient China, such as the first piece of paper, the first Han Dynasty draft of the handwriting, the first bamboo calligraphy, the first music of the Yao, the first piece of glass, the first vein jade bracelet, the first colorful vein pot, and the roasting processes of bronze and the typical China and so on.In a word, it seems to be very late for leaving that we are still stayed in the original position.Facing to the huge handicrafts, I also look like a small size, I have learnt for growth by the visiting experience.As the maturity attitude of the value and the fortune, I could be inspired and enlightened by the limitless motion.俸翠红 200860130122 商务英语0901班

3.参观博物馆实践心得 篇三

第一、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我们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上都要与其他人合力完成任务,同事给你意见,特别是博物馆学专业资深前辈的意见,要认真听取,耐心、虚心的接受,这样会使我们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得到更好提升、事半功倍。

第二、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要有自信。没有博物馆学专业岗位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的你的博物馆学专业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博物馆学专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如果没有一次,那又何来第二次,第三次呢?有自信心才能使我们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更要活力,更要精神。

第三、在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岗位工作中过程要不段丰富博物馆学专业知识,知识犹如我们人体内的血液,如果我们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竭,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大学生缺少了博物馆学专业知识,头脑就会枯竭。

4.参观温州博物馆心得 篇四

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哇!一眼望去,学校人山人海。班主任带我们登上快客。我们争先恐后地往车上挤,互不相让。没办法,老师只好把我们一个个排好队再上车。

一路上,我们激情高涨,歌声溢满了整个车厢.

终于来到了温州,我们下了车,看到了温州博物馆。我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了博物馆。一座金碧辉煌的故宫模型迎面而来,这座故宫模型长六米,宽四米,高二米,全身是由黄金和翠玉雕刻而成的。

我们又上楼参观了自然馆和工艺馆。

自然馆里有各种动物标本,还有人造恐龙模型和恐龙化石。最有意思的是点键盘。你只要按下和动物标本相对应的键,聚光灯就会投在那个动物标本上,并且发出与这个动物标本相对应的动物的叫声。

离开自然馆,我们来到工艺馆。工艺馆里有各种泥塑佛像。有观音、有笑佛、有如来……有的地方,陈列着手工贝雕,一件件玲珑别致。

5.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五

中国国家博物馆装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今年春节后终于开馆,又适逢德国的启蒙艺术展也在那儿开幕,于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进去之后感觉这博物馆被整得很巨大很现代,但半天看下来,德国人的启蒙艺术展非常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很令人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9个部分: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的革命。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许多名家名作,是迄今为止国外博物馆在中国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我个人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次让人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一次给人以启迪的历史重现。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内容丰富而不凌乱,条理清晰而富有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期间我偷拍了几张pp与大家共享,因为没用闪光灯,又是偷拍,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画,明快的色彩,休闲的行人,让人深切地体会到18世纪那种光明、自信社会心态,也反映出当时各阶层相处融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既表现出和谐生活的场景,又表达了当时欧洲人对大洋远处未知世界的憧憬,对世界探索的激情。

6.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六

大年初一,我和爸爸一起去历史博物馆游玩,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到了那里,我兴奋无比,梦寐以求的地方我终于到来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多达375000件,储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顺着每个展馆转下来,从远古时代的简单石器,到1840年前社会生活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100多万年,就如同翻开了古长安的活史书,仿佛又回到古时代,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二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

第一个展厅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第二部分是《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第三部分是《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第二个展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第二部分是《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第三部分是《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7.参观博物馆心得通用 篇七

过了画展馆,一路上还看了许多的展品,有各种时代的瓷器,有各种名族的风俗,有战争时期的武器,有现代建筑的假山,小桥,流水,有夏日乘凉的紫藤园,还有一个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精致的展品,真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二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 xx 年 9 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 21 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

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xx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 70 余项,获各类奖项 50 余次,xx 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 85 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 3.39 亿元人民币,于 xx 年十一月奠基开工,xx 年 10 月 6 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

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 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9000 余平方米,xx 年 10 月竣工开馆。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 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根据苏州博物馆的指引与导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映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6 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 16 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我们看到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独特的屋面形态,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的屋顶之立体几何形框体和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以及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创新的园艺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林有机结合。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

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 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我所见到的苏州博物馆,还印证了世界建筑设计界对贝老先生的赞评:“多变的设计和他不变的中国心,浓浓的家乡情”。那就是---周庄双桥,运河远帆;吴依软语,苏州评弹;碧螺春茶,苏绣承传;贝氏寄情,锦秀江南。第三篇、苏州博物馆游记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游记 今年的暑假,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我跟着同学到苏州去打工,在哪里不愉快的度过了二十多天,在回家的前一天,带着对苏州园林的好奇,我单独跑到了拙政园,狮子林。我当时由于对苏州地理不太了解,当我逛完那几处景点时发现苏州博物馆也在哪旁边,于是,我就想要一探究竟。

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

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塔放瑞光,这里可是藏着镇馆之宝呢——真珠舍利宝幢。真珠舍利宝幢距今已 1 千年左右,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高 122.6 厘米,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部分。真珠舍利宝幢共用珍珠达 3 万多颗,其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可称巧夺天工,举世罕见。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诸多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精美绝世。塔上 17 尊木雕像更是令人折服,每尊佛像仅高 10 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的嗔怒神情,祖师大德的静穆庄严,均雕得出神入化,令我连连赞叹。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最后一处是忠王府。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曾经被李鸿章称赞“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江南最大的古戏台就在这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发饰、戏服美伦美焕,令人痴迷。红鲤、池水、古木、青竹构勒出一幅美丽的花园春景水墨画 据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

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第四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去参观了位于拙 政园西面的苏州博物馆,它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它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一颗明珠,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步入大厅,透过平移门可以看见美 丽的后园。那是贝老设计的“创意山水园”。小桥流水,怪石假山,亭台楼阁完美结合,池水清澈得可以看清池底的鹅卵石,水面上绽放着几朵莲花,大大小小的锦鲤嬉戏池中,更给山水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走进“吴地遗珍”展馆,一件 件陶器、玉器,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

穿过走道,我们进入“吴塔国宝” 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珍珠舍利宝幢,它是用楠木做成的,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个部分。讲解员告诉我们它是 1978 年在瑞光塔第三层天宫 中发现的,为北宋遗物,距今有 1 千多年了,主体通高 122.6 厘米。我细细观看,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中间雕出浪涛滚滚的大海,海浪周边向上升腾而起 8 朵描金祥云,云

端立着 4 男 4 女 8 位天神,天王神态威严,天女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神情嗔怒,祖师大德庄严静穆,整个宝幢做工精美。大海中央如蘑菇云般突起山柱,柱上盘绕着一条鎏金银丝串珠编织而成的九头蟠龙。看到这里,我不由佩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它真不愧是国宝级文物,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物啊。

随后我们来到展厅中央,大家的目光 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一个碗上,讲解员说:“这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 1956 年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它由碗和盏托组成。通高 13.5 厘米,其中碗高 8.9 厘米,口径 13.9 厘米,盏托 高 6.6 厘米,口径 14.9 厘米,底径 9.3 厘米。” 我凑近细看,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都装饰着重瓣莲花,像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它的釉色十分迷人,清澈润泽,如玉般温润,又如水晶般透亮,碗中无水,却似盛了一碗清水般纯净。

拾阶而上,我们进入了“吴中风雅” 里的宋画斋。茅草屋顶的宋画斋完全仿照宋代民居建造,全房无一砖一锭,完全用石块和茅草搭成。贝老匠心独具,他要让这展厅本身成为一个艺术品呢!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吴门书画”展馆,参观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作品,同学们无不啧啧赞叹。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 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那么精致的展品。你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的西面,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厅,透过玻璃门可以看见将现代庭院设计和苏州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创意山水园,泰山石组成的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与竹林相映成趣,更有锦鲤在铺满鹅卵石的池塘里嬉戏,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进入“吴地遗珍”展厅,我看着那些古朴而又精致的文物,不由得赞叹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步入“吴塔国宝”展厅时,导游让我们向上看,只见贝老将两个展示穹顶设计成了八角形,置身其间,仿佛置身于古塔之中。在这里欣赏文物,别有一番情趣。

走进“宝藏虎丘”室内,我们不约 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那件”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上,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朵莲花?”讲解员问我们,我一看,还真是!这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我真佩服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离开‘吴塔国宝’展厅,我们又来到 了“吴中风雅’展厅,欣赏宋画斋。整座宋画斋仿造宋代民居建造,茅草屋顶,没用一颗钉子,都是用砖和沙土砌成的,下雨天里面不会潮湿。贝老要让这座宋画斋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最后我们走进了‘吴门书画”展厅,欣赏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精品。

苏州博物馆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将精致典雅的老苏州与亲切开放的新苏州完美综合,它是苏州文化的骄傲,更是苏州儿女的自豪!第五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产品设计 1402 侯新宇 苏州博物馆游记 大名鼎鼎的苏州博物馆早早就吸引了我,还记得的高中时学建筑的学长对其设计的大加赞赏。第六篇、贝聿铭的探索_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_洪杰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 21 卷第 4 期 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EngineeringandTechnology)Vol.21No.4xx 年 12 月 Dec.xx 贝聿铭的探索 ———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洪 摘杰(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要:通过对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贝聿铭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xx)04-0062-06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新馆)的评论文章有很多。笔者借生活在苏州及职业之便,对发生在家门口的这一建筑事件进行过全程的关注。贝聿铭先生说苏博新馆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1],笔者认为这是贝先生的真心话。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如何处理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忠王府与拙政园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是“世界级”的难题,也是我们研读苏博新馆的价值所在。借此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阅读苏博新馆的个人体会。1 关于布局 从对特定环境的分析开始,结合各种因素,寻找既具有说服力又有表现力的答案,是贝先生在布局中反映出的一贯思想。就苏博新馆而言,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

一是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苏博新馆的基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是拙政园西园,东是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老馆),南是传统街道的东北街及东北街河,西为城市道路齐门路(见图 1)。就基地条件而言,苏博新馆的出入口放在西侧还是南侧(即东西布局还是南北布局)是可 选择的。但事实上东西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点。由于出入口在城市道 路齐门路上,并有较宽的展开面,其优点一是便于设置广场,比南北

布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局更易组织车流和人流及解决停车问题;二是由于有较为舒展的广 场,建筑形象更易处理;三是可避免与去忠王府、拙政园的游客人流交 杂、混行;四是作为一个新建筑可回避南北布局带来的建筑出入口与 忠王府出入口紧邻并置易产生的形象冲突。而南北布局相比之下唯一 可以成为优点的是与传统的营建模式相一致。从中我们看到,贝先生 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 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而南北布局的缺陷可以通过自己的“妙 手”来克服。

贝先生的设计(见图 2)一方面是大门朝南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是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北端指向拙政园。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水脉相通,既有文化之源延续之意,又弥补了原水系冗长且无结尾的缺陷(可惜的是,这一构思在实际中并没有表达出来),使得苏博新馆妥贴地楔入了环境脉络中。贝先生为博物馆设计了前院,由此形成了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并以此保证了东北街传统街道空间的形式和尺度。同时前院把人流引入,减少了对东北街的影响。在把东北街改为步行街后,车流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了。

——————————————————— [收稿日期]xx-09-04

[ 作者简介]洪杰(1962-),男,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图 1 基地环境图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3 二是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好的构思必然是在建筑的外在 要求与内在要求之中寻找答案。苏博新馆的外在要求就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内在要求就是自身的内容与功能要求及建筑形象的塑造与 展现。面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仅从“不高不大、不突出”为立足点,除了 地下一层外,建筑地面全部一层在用地上是放得下的(东展区现代艺 术展厅是贝先生要求下加出来的,如果把它改为特展区,庭院空间都 不需缩小),但贝先生似乎从没这样考虑过。因为从第一轮方案、中间 的多次调整到最终的实施设计(见图 3),这局部二层的构思从未变 过。贝先生的思路中,在满足与周围空间、尺度等的协调及尽量避免对图 2 总平面图 忠王府、拙政园的视觉影响的前提下,建筑依然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这对高度的坚持,除了有建筑轮廓线的理由外,笔者认为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见“关于造型”一节)。那么剩下的就是这局部二层做多大,放在何处及放什么展品最合适(因为这局部二层在人的心理上是有特殊性的)的问题。做多大?当然是尽量小。放

在何处?贝先生的结论是放在西侧,对此我们立刻想到的是避开对忠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而事实上由于西侧临城市道路齐门路,也是贝先生追求标志性的最佳位置。这种一举两得是贝先生在方案的多次调整中从未改变的原因。那么放什么展品呢?贝先生在此安排了苏州“明代四大家”(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的书画展厅。这显然是最合适的安排。一方面一些巨幅中堂挂轴需要相当的空间高度,独立设在二层可不受其他空间的高度牵制;另一方面,它们是苏博新馆内容相对丰富、又最具地域人文价值的藏品。

图 3 建筑方案的变迁 2 关于空间 空间与功能、空间与内容、空间与光及空间中人的移动,这些均是贝先生空间设计的心得。而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试图把这一切与吴文化的建筑空间精神统一起来,使得苏博新馆的空间与他以往的建筑有了本质的不同,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贝先生所设计的博物馆,早期的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近期如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扩建等,均有一个相当体量、空间变化丰富的共享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标志与交通枢纽,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展厅空间的组织。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放弃了他驾轻就熟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地域化的空间路线。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首先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往南看是入口方向,博物馆的门楼

框出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紫藤院”西面是室内的“荷花落水庭”。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沿着视线往前走,空间或收或放,视线或通或阻,引导着你继续向前。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面对以展品、展览空间为主角的博物馆,就象当年创造性地把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移植到东馆一样,贝先生大胆地把“园林式”的空间移植到苏博新馆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空间 6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形态。与东馆不同的是,前者为人们提供了博物馆新的空间感受,而后者则实现了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凡来博物馆看展览的观众均添了一份逛园林的心境。

二是各类空间中的匠心。各类空间如前已提及的中央大厅,贝先生有意控制着它适当的尺寸,四面通透,八方玲珑(大厅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窗),加上收缩升起的采光顶,使得大厅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现代感的造型中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精神。又如配合茶室设置的静态特征的紫藤院休息空间、结合竖向交通构筑的动态特征的荷花落水庭等各类空间,也都透射出贝先生的匠心。此外,个人认为,展厅和走廊是苏博新馆设计中值得一提的。

展厅设计的难点在于对空间与展品的关系的把握。如何保证展品成为空间的主角,但又不失去空间的自我,贝先生的策略是从展品中寻找

空间的自我。在苏博新馆中,展厅空间的尺度与性格是配合展品的大小和内容对应地设计的,上文的“明代四大家”书画厅便是一例。而对于大部分的展厅,贝先生认为:“苏州博物馆的收藏以小件工艺品为特色,……建筑比例应该与陈列物品相称”[2]。在建筑快竣工时他又把最大的展厅(200m2)一分为三,分别展出文房四宝、工艺品和竹木牙雕,使展厅区别于我们熟悉的大尺度空间,显得亲切小巧。类两坡顶、钢结构暴露隐喻传统木屋架形式及色彩的地方化处理,文物类展厅使人犹置身私家宅院,具有“像在家里观赏古玩”[1]般的亲切与轻松。而针对展品的内容、地位,在展厅的位置及空间的性格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对于苏州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虎丘塔和瑞光塔塔心室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与北宋真珠舍利宝幢,贝先生为此设计了“塔形”(八边形)平面的永久性展厅,展厅位于最显眼且人流必经之处,展品置于“塔心”。对于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展厅,由于其内容的不同,展厅空间则呈现出现代感的几何形体空间。

通过廊道来组织空间,并刻意了强调廊道空间,显然是贝先生对建筑空间地域性的追求。在苏州园林或民居中,走廊一侧(或两侧)是开敞的,敞向园林或庭院。开敞性是廊的基本属性。但是博物馆中,尤其是展区组织展厅的走廊,这样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设计上沿着走廊一侧排列开来的展厅敞向走廊,廊的另一侧几乎是封闭的墙。这样做符合博物馆的主题,规定了人们的视线。但仅仅如此,廊就只是使用功能上的交通道而失去了自我,贝先生巧妙地把廊敞向天空,既使廊获得了一定的开敞感,配合顶部两坡形式的木色遮光条,又让人获

得了似曾相识又新颖独特的空间感受。木色遮光条传达着传统的信息,控制着光照的进入量,并形成了变动的光影。找回自我的廊,显现出一条清晰的交通道,其功能性也更加突出了。有人说木色遮光条的运用重复了日本美秀的手法,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地话,可以看到贝先生对二者的追求及实际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借助空间形态与构成要素的不同,苏博新馆的空间有着明显区别于美秀的地域精神(见图 4)。3 关于造型 关于苏博新馆的造型贝先生试图想让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精神 而非传统的形式,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着第三条路线。有不少有关苏 博新馆文章均论及造型,我谈一点从局部造型中体会到的贝先生的 片断思想。

一是屋顶形体中的构思。在传统建筑中,屋顶是建筑造型的重要 内容。贝先生在苏博新馆设计中抓住并强调了这一特征。几何形体组 织起来的深灰色坡顶,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苏博新馆鲜明的 个性。屋面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在传统建筑中出现在照壁等墙面上的 成了呼应。

苏博新馆屋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屋脊错落形成采光高窗的双坡顶,构成苏博新馆屋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些屋顶形成了与古城建筑肌理尺度相协调的总基调。二是二层高的中央大厅与“明四家”书画厅的屋顶。与传统建筑强调整体(群体)面貌而不突出单体个性不同,贝先生在形成建筑整体面貌的同时,试图强调建筑的标志性,而屋顶形体是贝先生借助的主要手段。从这组二层高的屋顶形体上,可以看

到他几个方面的图 4 苏博新馆与日本美秀的对比 Á 方砖 45°拼贴的手法,这种借用改变了传统屋面的形象却又有与传统的联系,同时与苏博新馆室内的铺地形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5 想法:一是要有一定的高度;二是体量不能太大;三是形象要有个性。因而设计中,中央大厅与书画厅的高度一度达到16.9m和16.5m(后被分别调整为 15.3m 和 16m)。而造型上贝先生没有沿用一层屋顶仿传统坡顶的思路,设计了几何形体切割升起的造型,从而减小体量并形成形象个性。由于主入口不在城市道路上,贝先生显然很希望在城市道路上有一个标志性的形象。因此,对书画厅的一对屋顶(靠近城市道路齐门路)有意识地进行了拔高强调。当然贝先生对这组屋顶形体还有更深一层的构思,那就是把中央大厅的造型刻意地“重复”书画厅的造型,以此强调这一标志性形象。当人 们进入博物馆大门时,人们由远观而获得的苏博新馆的意 象,再次获得了“确认”与强调(见图 5)。

二是墙体设计里的思想。深灰色花岗岩色带划分、勾勒 白色墙面是苏博新馆墙体的形象特征。东方和西方艺术上 的差异,前者强调对“线”的审美,后者突出对“体”的表现,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无论是书法(西方没有)、绘画还是雕塑,东方艺术无不表现 出这种“线”的审美特征,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线的艺术”。建 筑也一样,单体的檐、脊、柱、架(木屋架)和群体平面铺开的

线型串联组织,均强调了“线”而不是“体”这一特征。贝先生 没受缚于传统的建筑型制,而是抓了这一艺术精神。对墙体 的如此处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贝先生是在做像传统绘 画那样的白描和勾勒,或者干脆就是在白纸上横竖撇捺。尽 管在传统建筑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的形象,但我们对此没 有陌生感(见图 6)。同时这种对墙面的划分又不是随意的。

对大墙面的划分起到了减少建筑体量感的效果;墙上部的 再划分完成了墙面与屋顶的过渡;对洞口的勾勒突出了洞 口的画框感;而对墙转角延伸至屋顶的勾勒,则是强调了墙 与顶的连续性。

苏博新馆的造型有鲜明的形体特征和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象,但这些是怎么得来的呢?除了上文所述,我认为在建筑造型“线”的特征的背后还有一个明晰的“体”的特征。贝先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依然把建筑作为体块来处理,或者说是把“体”与“线”结合了起来。如果把中国传统建筑墙体与屋顶的关系看成是加法(叠加的关系)的话,贝先生的形体处理是减法,是把建筑看作一个体块进行切割,这是贝先生常用的手法,但以往这样的切割通常是二维的(如东馆等),而在苏博新馆是三维的。因而墙面与屋面乃至升起的顶部造型是整体的、连续的、具有体积感的。贝先生在苏州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不想要一个完全苏式的灰瓦飞檐,我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替代,发展建筑的体量……我就让墙爬上了屋顶”。这番话让我悟到了很多东西。贝先生的建筑中,墙与顶不是相

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而“线”除了自我表现外,在这里扮演着“穿针引线”的角色。图 6 线与体的造型图 5 苏博新馆鸟瞰 4 关于庭园 庭院往往是苏州传统建筑的要件,园林则是指旺族家宅或重要建筑的一部分,它们整体构成了苏州建筑文化的特征。因而贝先生心目中的苏博新馆是不能没有庭园的。在西方,建筑与园林在精神上往往是分离的,而在中国它们是一个整体。对这“中式”现象的现代解释通常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图”与“底”的相互转换,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等等,但事实上古人就没有想过要区分所谓的建筑与所谓的环境,它们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如此来看苏博新馆,如果说香山饭店的设计在思维上是“中西合璧”的话,那么在苏博新馆的设计上,贝先生的思路可以说是较全面地切换到了“中式思维”。由此庭与园作为苏博新馆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而,苏博新馆就有了园林(主园)、有了入口前院、紫藤院、宋画斋院、荷花落水庭,及分布在各处的“无名”小院。尽管对这些庭院自身的设计有一些不同的评价,但我们应该看到贝先生 66 深刻的思想和取得的整体效果。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苏博新馆是必须要有主园的,因为它是贝先生另一种形式的“共享空间”。谈主园可能要先看一下贝先生的创作过程。在我们见到的第一轮方案至最终的实施方案,苏博新馆的建筑均是一些不大的调整,而

主园的变化非常之大(见图 7)。从中我们能从侧面看到一点贝先生的思考与探索过程,看到从朦胧的构想到逐渐 图 7 主园方案的变迁 清晰的创作思路。贝先生给自己的任务是设计一个现代的但又是苏州的园林,但如何现代又如何苏州,显然困扰着贝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最终贝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保留传统园林的构成要件及要件的组合方式,对各要件自身的形式进行创新。对于构成苏州园林的要件,童雋先生有个形象地比喻,他把“園”字拆而解之,“‘□’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在前似 石似树。”[3]墙、亭、池、石、树这些要件在贝先生最终的实施方案上一个不少地被用 上了,而对于要件的组织方式如流线、视线、对景等的组织,动与静、虚与实、大与 小等对比呼应的手法,均认真进行了运用。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解了,但无论如 何,我眼中的主园没有对苏州园林进行深入的研究及缺乏很高的自身修养是做不 到的。如果这样的描述不够形象的话,我们来对比着看一下“网师园”(见图 8),我 们应该能从中悟到对园的组织思路异曲同工之处。贝先生试图把握住苏州园林的

内在精神,使得他在对园林各要件进行创新以使主园呈现出时代的面貌时,不会 失去它的灵魂。

对于园林各要件的创新,假山是园林中重要且最难处理的部分,既不能仿古(没有新意),又不能做成现代雕塑(没有古味),贝先生机智地求助于古代山水画,图 8 网师园局部 给了我们一个以白墙为纸的“贝氏假山”。水池在造园中其池岸形态和池岸处理是关键,贝先生对此很清楚。因而他犹豫了很久,但最终放弃了传统的形态和做法,彻底地采用了直线硬接,呈现了现代感的明快、简洁。植物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突出了单株的观赏,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亭的形象脱胎于传统,而进行了换骨,钢骨架的支撑体系加上玻璃顶,使亭有了新的形象和空间效果。而横贯水面的桥,观察其演化过程我们能从中看到贝先生的思路逐步成熟及对设计的推敲与完善的过程。先是放弃了传统的“九曲”①,后是不断地加长并简化,以突显增加景观层次的作用,并表达造园所追求的“人在景中,景在人中”的思想。而桥的最后改变,表面上看是桥的简化和观景台的独立,并且在形式上似乎没有改变前好看,但其背后的思想与效果一是把造园讲究的“动观与静观”[4]即桥的动观与台的静观,明确地区分了出来;二是以此进一步突出了景观的主题———以白壁为绘的假山。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从一开始对传统园林摹拟中的求变求新,到抓住灵魂后的大胆创新,主园的设计展示了贝先生的悟性和智慧。我们不能说主园的设计是完美的,也不能把它直接与苏州古典园林作比较,然而正如方振宁先生在他的博客上所说:“苏州有那么多园林,……可是到了现代,苏州没有一座新园。……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现代苏州唯一的新园。”这可能就是它的最大的价值,也是巨大的贡献了。结语 对于苏博新馆的选址曾引起过争议,但委托贝先生来设计苏博新馆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其主要原因我————————————————— ①传统中对园林中较长的桥均要几度转折,俗称九曲桥。第七篇、贝聿铭的探索_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第 21 卷第 4 期 J.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EngineeringandTechnology)Vol.21No.4xx 年 12 月 Dec.xx 贝聿铭的探索 ———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 洪 摘杰(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要:通过对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贝聿铭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心得

体会。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xx)04-0062-06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新馆)的评论文章有很多。笔者借生活在苏州及职业之便,对发生在家门口的这一建筑事件进行过全程的关注。贝聿铭先生说苏博新馆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1],笔者认为这是贝先生的真心话。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如何处理与古城、与基地周围环境尤其是忠王府与拙政园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有创新性的和标志性的建筑,是“世界级”的难题,也是我们研读苏博新馆的价值所在。借此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阅读苏博新馆的个人体会。1 关于布局 从对特定环境的分析开始,结合各种因素,寻找既具有说服力又有表现力的答案,是贝先生在布局中反映出的一贯思想。就苏博新馆而言,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

一是南北向空间布局背后的思想。苏博新馆的基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是拙政园西园,东是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老馆),南是传统街道的东北街及东北街河,西为城市道路齐门路(见图 1)。就基地条件而言,苏博新馆的出入口放在西侧还是南侧(即东西布局还是南北布局)是可 选择的。但事实上东西布局存在着明显的优点。由于出入口在城市道 路齐门路上,并有较宽的展开面,其优点一是便于设置广场,比南北布

局更易组织车流和人流及解决停车问题;二是由于有较为舒展的广 场,建筑形象更易处理;三是可避免与去忠王府、拙政园的游客人流交 杂、混行;四是作为一个新建筑可回避南北布局带来的建筑出入口与 忠王府出入口紧邻并置易产生的形象冲突。而南北布局相比之下唯一 可以成为优点的是与传统的营建模式相一致。从中我们看到,贝先生 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 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而南北布局的缺陷可以通过自己的“妙 手”来克服。

贝先生的设计(见图 2)一方面是大门朝南开,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与苏州典型传统建筑布局一致的做法,楔入了地域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是中轴线南端与东北街河锚固,北端指向拙政园。主庭园与拙政园西园隔墙呼应,水脉相通,既有文化之源延续之意,又弥补了原水系冗长且无结尾的缺陷(可惜的是,这一构思在实际中并没有表达出来),使得苏博新馆妥贴地楔入了环境脉络中。贝先生为博物馆设计了前院,由此形成了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并以此保证了东北街传统街道空间的形式和尺度。同时前院把人流引入,减少了对东北街的影响。在把东北街改为步行街后,车流问题也可以说是解决了。

——————————————————— [收稿日期]xx-09-04 [

作者简介]洪杰(1962-),男,江苏常熟人,副教授,硕士。图 1 基地环境图 第 4 期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63 二是东低西高建筑布置中的构思。好的构思必然是在建筑的外在 要求与内在要求之中寻找答案。苏博新馆的外在要求就是“不高不大、不突出”,内在要求就是自身的内容与功能要求及建筑形象的塑造与 展现。面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仅从“不高不大、不突出”为立足点,除了 地下一层外,建筑地面全部一层在用地上是放得下的(东展区现代艺 术展厅是贝先生要求下加出来的,如果把它改为特展区,庭院空间都 不需缩小),但贝先生似乎从没这样考虑过。因为从第一轮方案、中间 的多次调整到最终的实施设计(见图 3),这局部二层的构思从未变 过。贝先生的思路中,在满足与周围空间、尺度等的协调及尽量避免对图 2 总平面图 忠王府、拙政园的视觉影响的前提下,建筑依然是需要有一定高度的。这对高度的坚持,除了有建筑轮廓线的理由外,笔者认为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见“关于造型”一节)。那么剩下的就是这局部二层做多大,放在何处及放什么展品最合适(因为这局部二层在人的心理上是有特殊性的)的问题。做多大?当然是尽量小。放在何处?贝先生的结论是放在西侧,对此我们立刻想到的是避开对忠

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而事实上由于西侧临城市道路齐门路,也是贝先生追求标志性的最佳位置。这种一举两得是贝先生在方案的多次调整中从未改变的原因。那么放什么展品呢?贝先生在此安排了苏州“明代四大家”(唐伯虎、文徵明、沈周、仇英)的书画展厅。这显然是最合适的安排。一方面一些巨幅中堂挂轴需要相当的空间高度,独立设在二层可不受其他空间的高度牵制;另一方面,它们是苏博新馆内容相对丰富、又最具地域人文价值的藏品。

图 3 建筑方案的变迁 2 关于空间 空间与功能、空间与内容、空间与光及空间中人的移动,这些均是贝先生空间设计的心得。而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试图把这一切与吴文化的建筑空间精神统一起来,使得苏博新馆的空间与他以往的建筑有了本质的不同,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园林式的空间组织是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连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线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贝先生所设计的博物馆,早期的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近期如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扩建等,均有一个相当体量、空间变化丰富的共享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标志与交通枢纽,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展厅空间的组织。在苏博新馆中,贝先生放弃了他驾轻就熟的手法,试图探索一条地域化的空间路线。参观者进大门过前院,首先进入中央大厅,大厅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往南看是入口方向,博物馆的门楼框出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看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

及对围墙后面的想象,东西两个方位是平面对称的长廊,视觉的终点东面是室外的“紫藤院”西面是室内的“荷花落水庭”。通过长廊空间的不同处理及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巧妙地明确了流线的主次。沿着视线往前走,空间或收或放,视线或通或阻,引导着你继续向前。有节制的窗景往往出现在视觉通道上,散落着的小院与自然光影时而出现,强化着我们熟悉的空间感受。面对以展品、展览空间为主角的博物馆,就象当年创造性地把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移植到东馆一样,贝先生大胆地把“园林式”的空间移植到苏博新馆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空间 64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xx 形态。与东馆不同的是,前者为人们提供了博物馆新的空间感受,而后者则实现了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凡来博物馆看展览的观众均添了一份逛园林的心境。

二是各类空间中的匠心。各类空间如前已提及的中央大厅,贝先生有意控制着它适当的尺寸,四面通透,八方玲珑(大厅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窗),加上收缩升起的采光顶,使得大厅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现代感的造型中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精神。又如配合茶室设置的静态特征的紫藤院休息空间、结合竖向交通构筑的动态特征的荷花落水庭等各类空间,也都透射出贝先生的匠心。此外,个人认为,展厅和走廊是苏博新馆设计中值得一提的。

展厅设计的难点在于对空间与展品的关系的把握。如何保证展品成为空间的主角,但又不失去空间的自我,贝先生的策略是从展品中寻找空间的自我。在苏博新馆中,展厅空间的尺度与性格是配合展品的大

8.参观动物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八

5月29日早上第十七幼儿园小二班全体小朋友在父母和老师的陪同、带领下,参观云南省动物博物馆。

此次参观博物馆经历了一个细致、有爱、漫长的过程。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老师就安排了六一要开展亲子活动,具体活动大概在五月初就开始安排部署了。老师先动员家长们考虑如何活动,征求意见,最后统一意见确定活动方案。

家长们从安全和有教育意义方面考虑,最后确定参观云南省动物博物馆。后面就由家委会的家长进行联系,实地考察:开馆时间,动物博物馆的详细地址,出行方式,票价,停车场地,博物馆内部环境,安全因素,甚至连导览器都一一落实和安排妥当。老师和家长们对此次参观前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周到和细致,充满了暖暖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出发前老师对活动进行安排,从孩子的衣食,文明礼貌,团队意识方面做了要求;对家长的出行,活动规则,时间方面也做了要求。还帮全班小朋友分了组,以可爱的水果宝宝作为每组的组牌标志,这样容易区分,也容易记住。

这一天天气晴朗,大家的心情如同当日的阳光一样,活泼、热烈、充满激情。

一进入到馆内孩子们都被吸引住了,惊喜,兴奋,蹦跳,呐喊,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孩子们的开心。我省著有“动物王国”的美誉,馆内以标本的形式给大家陈列了多种多样的物群。有兽类标本,鸟类标本,两栖爬行类标本,鱼类标本和昆虫类标本。孩子们看啊笑啊,爸爸妈妈说啊,拍照啊,大家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沉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参观动物博物馆让孩子从小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喜爱之情,从小有爱心,善待生命,崇敬生命。让孩子懂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孩子通过参观知道了森林,海洋,河流是动物的家,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9.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 篇九

大家都听说过,“以史为鉴”这个成语吧,但你们知道“鉴”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它就是一个铜盆。古代没有镜子,普通老百姓就只能在井边用井水倒映出的像来照镜子。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可以用“鉴”。把“鉴”里装上清水,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像了。

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商代的饕餮纹爵,他是一个饮酒器,但是却有一个蘑菇状的伞状帽子立在上面。讲解员说;“这个帽子,会在喝酒的时候抵住鼻梁,让人们不要一饮而尽。”

没走多远,我们看见了铜渣,我很好奇:铜渣为什么会被展出?它不是已经没用了吗?我试着抱起一块铜渣,呀,好重呀!怎么会这么重?讲解员说:“古代的炼铜技术不发达,一块铜矿石,古人只把其中的百分之四五十的铜提炼出来,而剩下的大量稀有金属都在铜渣里。关于他它,还有一个小故事:新中国刚成立,日本人要买我们的铜渣,周恩来总理说:“日本人要买的一定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把铜渣卖给他们。”因为总理的一句话,使铜渣保留到了冶炼技术发达的今天,提炼出了大量的稀有金属。

10.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十

篇一:参观博物馆感想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篇二:参观博物馆感想 海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84年开始筹建的海南博物馆,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两者合署办公。因为当时海南刚建省,百废待兴,政府资金不足,筹建中的博物馆迟迟没有开工。2008年11月15日开馆的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是我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省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正在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馆内设有基本陈列4个,《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目前已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通过琳琅满目的文物、形象逼真的布景及多媒体手段的展示,观众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受海南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氛围。馆内还先后举办了《开拓二十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成就展)》、《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亚洲艺术水彩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国家宝藏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高新科技成果展》等近20场专题展览,共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特别是先后成功接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以及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重要外宾共计130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使海南省博物馆成为省会海口、乃至全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众多省内外旅游者、包括外宾纷至沓来,为海南省旅游岛的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近年来,我馆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对我省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由馆长丘刚同志担任主编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已于2008年4月正式出版,该卷汇集了大学著名教授、文博研究学者及我馆多位业务骨干,向读者展现了海南古遗址、海南古建筑、海南古墓葬、海南古陶瓷、海南古村落等文物考古的各个领域。此外,我馆拟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海南分册》、《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报告》等;个人学术专著有:《三亚落笔洞》、《古书画仿制研究》等;参与编写《中国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织锦》等;发表考古发掘报告、论文及黎族传统文化研究文章等数十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为研究海南省的历史、文物、民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海南省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不仅是我省重要的社会文明标志,对建设国际旅游岛和促进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全面推动我省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篇三:博物馆参观心得体会 5月25日晚8点半,全年级200多人在图书馆门前集合。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还有很多提了箱子。这次去广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荡荡有一百五十几人之多。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去广州的同学先上了车,我们互相道别。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校车里也是一片欢声笑语。

坐上t2,我们几乎占了两节车厢,感觉很亲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这座古城,心里的新鲜感就别提了。虽说我们上车时已是晚上10点多,我丝毫没有倦意。同学们都在讨论西安的景点和美食,也都没有睡觉的意思。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向我们这帮学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了下半夜,我在对西安的美好期盼中进入了梦乡。26日中午,我们到达了中转站——郑州。经过几小时的修整,我们再次上路。这次是慢车,又没有空调,坐在车里感觉不是很舒服。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向车窗外望去,大片的麦田丰收在望。进入陕西境内,只在小学课本上看过的窑洞让我大开眼界。不远处的夕阳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丽。夜幕渐渐降临,远处的灯光时不时引发车厢内的欢呼和掌声。我们离西安越来越近了。

晚上九点半,我们的终点站——西安到了。走出火车站,高达的城墙引入眼帘,彩灯把城墙点缀得格外漂亮。紧接着,大家分批坐上通往临潼骊铁宾馆的汽车。死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景。他的热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好客。

在我们工作之前,兵马俑博物馆宣教部的王芸老师先给我们作了实习培训。她先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缘分,更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学习。然后她给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在培训最后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我们一共分成两组轮流工作,每个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休息调整。我们此次在宣教部和票务部工作。完成规定任务之余,我们就可以找外国游客交谈,锻炼口语。万事开头难,我观察了很多外国游客,迟迟不敢上前。想了一会,我找上几个同学,人大力量大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果然不假。我们几个终于鼓足勇气与一位年青人交谈起来。我们你问一句我问一句,交谈很融洽。在他的同伴到来之后,我们的谈话不得不结束了。开了个好头,以后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碰到了各个国家的游客,都聊得很愉快。

通过交谈,我发现了外国游客的很多共性。首先,他们很热情。只要我们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笑容满面地回应。他们还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如“你好”“、谢谢”,就像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hello”“thankyou”、一样。其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些外国游客掌握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比很多中国人都多。还有很重要地一点,他们都会夸奖我们英语说得好。尽管他们只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很开心。这也让我们增强了自信心。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调查问卷,这项工作需要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准调查对象,通过察言观色知道说采访之人是否愿意接受调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票务部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机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我们边检票边说“欢迎光临”或“haveaniceday”,脸上还要保持微笑。时间一长,脸部肌肉都有些僵硬。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但要做好还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做的调查表中,游客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游客们的建议涉及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博物馆的建设有帮助,让兵马俑博物馆永葆生机!

这次的实习机会是十分难得的。正如王老师说的,全国只有我们这群学生有机会来兵马俑实习。兵马俑是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我们应该珍惜机会,好好学习。通过实习,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改变了对英语的认识。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英语不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学几个语法,多做几道题目就能学好的。它是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与人交流才能发挥其作用。学以致用,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提高。今后我要抓住任何机会锻炼口语,争取更大的提高。

2.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怎样开始一段谈话也许很容易,但如何继续谈话就是一门艺术了。拿我自己来说,我碰到了一群江苏老乡,很容易打开了话匣。我请他们作了几分调查表,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发觉无法继续和他们交谈了。不知说什么,我只能低头做问卷总结。直到他们要走,我才和他们说了句“再见”。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今后要多多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在后来与人谈话中,我注意多谈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很好地继续了我们的谈话。

3.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遇到了一位法国女孩,她的英文不是很好,说着说着就会冒出一句法语。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试着揣摩她的意思,并用英语向她证实。这样一来,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4.开阔了眼界。西安不愧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无数景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传说中杨贵妃的沐浴场所华清池、巧夺天工的大唐芙蓉园、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号称天下第一险的西岳华山„„这些景点让我们流连忘返。除了这些文化景点,西安还有着现代的一面。在比较繁华的街上,世界名牌比比皆是,有些在长沙都是没有的。此外,我还慕名去西安交大和西北工大参观了一番,认识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西安交大与中南相比,文化底蕴更浓。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校历史不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何增强我校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作为中南学子要认真思考的。我们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提高自己,打造中南学子的新形象!篇四:参观航空博物馆心得体会 5月3日,我院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勇担青年责任”主题活动,组织青年干警前往中国航空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一路上,我想大家都是和我一样:带着一份沉重,怀着一份忐忑,揣着敬重,来到了这一神秘的地方。上午九时许,我们赶到目的地,首先参观了运输机、直升机、特种飞机、伟人座机、轰炸机和高炮等系列展区。通过参观,大家加深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接着,在航天碑刻前,面对鲜红的团旗,进行了集体宣誓,重温了入团誓词。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中国航空历史的了解,我要用航空精神筑牢“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知与行的关系。青年检察干警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青年检察干警要注重把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注重检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把大胆创新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致力于研究检察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的开展检察工作,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到推进昌平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创先进位上。

二、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奉献是一种境界,在检察机关奉献是一种常态。为事业、为他人我们常常要付出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的责任、爱心和义务。因为为公平正义奋斗的事业是崇高的,选择了崇高就选择了奉献,检察机关是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的机关,工作在这个机关内的人都掌握而不是拥有一定的国家权力,权力是人民的,我们不过是代表他们在行使而已,权力的不正当使用可以带来利益,如果以索取心态,用手中的权力去换取利益,就不仅仅是对权力宗旨的背离,而且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为社会主义法治而奉献”,不仅仅是口号,是理念,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汗水、心智,甚至热血。我们的付出换回的不仅是薪酬,还有公信和崇高,这其实是我们最希望得到的回报。

三、组织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关系。青年检察干警要在服从组织需要中实现个人价值。牢固树立“以检察事业为上、以长远利益为重”的思想,使个人的志向服务、服从于检察事业的需要,与检察事业共成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优势和聪明才智,出色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要把组织上的工作安排,当作是多岗位锻炼自己的机会,去努力实践提高;当作是对自己党性修养的考验,去正确对待和把握,尤其是当个人志愿与检察事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有舍小我,顾大局的气魄,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喜好,以宽广的胸怀,超然的态度,服从组织的安排,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以检察事业的成功赢得理解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

上一篇:高考成绩排名系统下一篇:危旧房安全大排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