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生(9篇)
1.教育技术研究生 篇一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复试
今年的复试比重加大了,去年复试占40%,今年涨到50%,也就是初试550分与复试330分直接相加,再排名。其中笔试100分,机试100分,英语面试60分,专业课面试70分。复试不再是考死知识,更是考验学生的科研潜能,写作能力(主要是以后写论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复试介绍:
4月9号上午九点开始笔试 2个小时100分(回忆版)
笔试:1.谈谈你对教育技术贡献最大的人物的认识并介绍他们的贡献。(非常不好意思的是,这是2012年考过的,所以我也没怎么认真地看,就。。。。华东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2.谈谈你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3,你认为在本科期间应该开设什么课程,为什么?(应该是限定在教育技术本科期间)
4.对着电视拍照时,电视屏幕会出现闪烁,这是为什么?
5.要输入1~100个数,已经输入了99个,而且没有重复的,请问用什么方法最快找出遗漏的那个数。(我用的是查找)
6.某商人进货时都是1000件一大盒,可是顾客购买的数量比较少,比如17件,25件,商人要把这一大盒分成10小盒,而且顾客购买时,都是整盒出售,请问他应该怎么分?
7.三人住宿问题
8.一个瓶子里装着一个类似于细胞的东东,隔2秒钟会分裂一次,就是1个变2个,2个变4个。。。若开始时装入一个细胞,2分钟后充满瓶子,问:开始时装入2个细胞,多长时间后充满瓶子?
9.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明网瘾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
根据某某人的数据:中国有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20%的网瘾少年有过犯罪行为。
(应该是才能够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其中,1,2是一道大题,每题25分,3,4,5,6,7,8是一道大题,每小题5分。9是一道大题,20分。
4月9号下午主要是上机测试,在上机之前,有个小心理测试,这个不计入总分,正常填写就成了。
机试大约2个小时,我们做的比较慢,所以老师往后拖了15分钟。
原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
2013年研究生复试题(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考核)
(作答时间:120分钟,满分 100分)
请尝试为下面题目制作一个自动化出题软件
题目:
四年级115人去秋游,大客车每车限坐44人,每辆租金50元;小面包车每车限坐9人,每辆租金12元。你能设计一个合理而且最省钱的租车方案吗?(写出你的方案)
题目要求:
1)抽象并设计该题的出题模板。模板表示方式不限,但请尽量加以解释清楚。(40分)
注:何为出题模板?就是通过转换题目中的情节,物品和数字,就可以马上形成另外一种题目情景,从而得到一道同类型的题目。比如上述题目,可更换题目情节,比如四年级租车秋游换成苹果采摘包装等;可将115人改为1560斤苹果;还可将大客车和小面包车的限坐人数和租金也改为大包装箱,中包装箱,小包装箱的装纳斤数和箱子费用,且数字任意设定等。有了出题模板后,就可以演变成无穷无尽的同类题目,这对于实现当前信息化考试中的自动化出题有着非常
重要的意义。
2)分析基于 1)出题模板实现的自动化出题软件的功能需求,给出关键的界面设计草图。(30分)
3)实现 2)所设计自动化出题软件的系统原型。系统开发软件不限,可供开发的工具有VB,Dreamweaver,Flash,Authorware,VBA,数据库有Sql sever ,Access.(30分)
答题要求:略(主要是作品怎么命名,存放到哪等等)
我的感受:这和12年的题有点类似,但12年的要求计算出结果,所以在我们都忙着怎么实现结果的时候,老师说不要求实现结果,主要是模板设计。很晕啊。。。不知道啥意思。
4月10号下午1点面试。英语和专业课同时进行,就是英语面试,然后去另外一个房间进行专业课面试。
面试顺序不知怎么排的,不过我们学习去了3个,就连续去面试。英语面试,应该是3个老师的,有一个没来。先自我介绍,老师再问问题,其实老师也可想问的简单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一般是根据自我介绍问的,大都是来自哪啊,家人啊,兴趣爱好啊,比如我在自
我介绍里说我喜欢看书,然后老师就问我,喜欢看什么书,等等。
专业课面试有10个老师,看着像审犯人似得,不过进去之后就没那么紧张了。也是先自我介绍1~2分钟左右,然后老师们问问题,有毕业论文啊,大学做过什么项目啊,兴趣爱好什么的,也好回答,比英文好答。
成绩出来的比较快,10号考完,11号中午成绩都出来了。
2.教育技术研究生 篇二
一、思想上的转变
在进入研究生生活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转变就是思想上的转变, 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和其对研究生生活的适应程度。研究生生活与本科生活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的不断深入, 本科的学习停留在学习概念、原理和方法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上;而研究生则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 利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深入研究具体的现象和事物, 以达到研究新事物、总结出某些规律或对某些事物提出改进的目的, 是对知识、研究方法及实践的综合运用。因此, 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学生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转变本科时的思想, 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认清自己的任务和要面对的情况, 以做研究和搞学术的思想来适应研究生的生活。
二、学习习惯的改变
与本科教育相比, 研究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其主动学习、研究。因此,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习惯上有很大改变。在本科的教育中, 老师的授课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科生主要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是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己去学习所需的相关知识, 老师则负责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和对其研究的内容进行规划和调整, 但并不是老师自己来制订计划, 而是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 共同制定。因此, 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同学, 必须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才能适应研究生的生活。
三、生活习惯的改变
与本科轻松、多彩的生活不同, 研究生教育相对简单和枯燥。在日常生活中, 食堂、宿舍、实验室和图书馆几乎占据研究生所有的时间。因此, 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同学需要适应这种看似简单但是又不简单的生活, 改变自己在本科期间生活上一些懒惰或者懈怠的习惯, 适应这种勤奋努力的生活。
四、研究能力的塑造
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根本之处在于其科研能力的塑造, 本科生的教育依旧停留在学的阶段, 而研究生则开始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基础, 不断探索和发现新事物或者新规律。所以, 研究能力的塑造是本科教育走向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的转变。但是, 研究能力的塑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需要为之付出不断努力。首先, 研究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 做研究必须耐得住寂寞, 沉下心来, 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题和研究;其次, 发现的过程需要坚持, 在研究过程中, 失败是常见的, 挫折也常常出现, 只有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 不断探索, 持之以恒, 才能将学术研究进行下去;最后, 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是塑造研究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应通过不断查阅资料, 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案, 不断与导师沟通、交流及讨论, 自主完成自己的课题和研究。
五、教育目的的转变
本科教育的目的是文化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使之成为科研型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研究生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针对不同的研究生类型又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技能, 即学生的科研能力, 并能让学术型研究生继续深造, 攻读博士等学位;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目的则是将深入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们通过实践, 加深对研究生期间学习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六、培养方式的改变
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目的的不同, 不少高校现在着重于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使之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有所区别。在本科教育中, 教师是主体, 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而在研究生教育中, 学生是主体, 老师负责引导, 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不仅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培养其创新能力。此外, 随着社会对研究生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学生的实习经验;对于研究生导师, 则加大了研究经费的投, 鼓励老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七、结语
3.教育技术研究生 篇三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教育 比较研究
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实行学位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从被调研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教育情况来看,该专业主要在综合性大学里与农业科学教育并列设置,不属于农业科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 年代初期,该专业主要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于农业科学,主要涉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此外,有少量的轻工院校、商业院校和粮食院校设置该专业,并且主要也是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形式为主。它现已逐步向我国综合性大学扩展。从师资的配备和教学的内容来看,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我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色彩。
显然,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就中外研究生培养目标、标准、体制、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与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为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提供科学的借鉴资料。
一、培养目标和标准
为了比较的准确性,首先分析一下英文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定义。与我国所称的“研究生”相对应的英文名是“Postgraduate”,原意应该是:学士(“graduation”是大学毕业时授学位的意思)学位后教育,修习完成后所授学位是硕士和博士,英文名称分别是“Master”和“Doctor”。从英文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的名称或许可以透出一些“Master”含义,“Bachelor degree”的意思是大学教育最低学位,“Bachelor”还指跟随他人的年轻武士(A young knight who followed the banner of another.),或许这暗指某专业的学士学位毕业生在该专业方面尚未达到独立工作的能力。而“Master”则具有精通和主宰者(A man who has control or authority over others.)的意思,或许这暗指某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该专业方面初步具有独立驾驭工作的能力,但尚未完全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尤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关于“Doctor”的英文意思是大学的最高学位,授予那些在某专业方面在理论和实际经验上都堪称精通的、有能力的职业家或学者,或者指对一个人的赞誉和尊称(荣誉),至今在西方“某某博士”仍然是一个人的终身尊称和有地位的头衔(One who has taken the highest degree in a faculty at a University either for proficiency or as a compliment)。
从上述的定义分析或许可以透出西方研究生教育目标和标准的基本信息。其在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应该达到何种水平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第一,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第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第三,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体制
世界各国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体制方面略有不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比较相近,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如美国和加拿大比较接近,大洋洲的新西兰比较接近英国。
英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授课硕士(MSc by course)、研究硕士或副博士(by research,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和博士学位(Ph.D-Doctor of Philosophy),对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或学者可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DSc-Doctor of Science)。注册全日制授课硕士一般需要1年修完(亦有要求1~2年修完的,一般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2~4年修完),注册全日制研究硕士一般需要2年修完(一般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硕士4年修完), 注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3年修习时间(对于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4年修习时间)。对授课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分制,要求修习总学分达到180,其中论文学分为60,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入学要求条件比较严格,对非本专业的已获学士学位的注册生,要求修习1年预科,考试合格后才能转入硕士研究生(授课或研究硕士)。也有学校实行研究生毕业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和学位证书(Postgraduate Diploma)短期课程制,获研究生毕业证书需要修习60学分,获研究生学位证书需要修习120学分;这种制度通常是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的,例如,获研究生学位证书后,再加上一部论文就可以授予授课硕士学位。对于注册修读研究硕士的学生,在修习1年后,通过考试后,成绩优秀的或研究项目可以深入和继续的且能达到博士研究生论文水平的可转入博士研究生(当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转),否则,就必须选择以研究硕士的身份继续修读至毕业。
美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论文硕士(MSc,Thesis)、无论文硕士(MSc,Oral Examination)和博士学位(Ph.D-Doctor of Philosophy)。注册全日制论文硕士一般需要2年修习时间(允许2年内修完),注册全日制无论文硕士一般需要1~2年修习时间,注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需要4年修习时间,硕博连读一般需要5年修完,对于已获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可以3年修完(最长要求通过预考后5年内毕业)。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采用学分制,论文硕士生要求修满30学分,其中专业课14学分,辅修或工具知识课程6学分,论文10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有的学校允许以一篇在有影响力或著名杂志上已经发表的研究性或原创性论文代替。对无论文硕士也要求修满30学分, 其中专业课14学分,辅修或工具知识课程6学分,另外10学分由一特别项目规划(计划或报告,有的学校接受一份项目建议)和附加课程组成,以替代论文,这部分相当于120小时的研究工作和写作。对博士学位要求修满60学分,可以包括读硕士学位修满的30学分,必须修满12学分的支持性或工具性知识课程,研究论文是24学分。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以申请注册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注册博士研究生;要求考GRE,但不划定最低入学分数线,只供参考。
我国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第十七条规定:实行学历(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可授学位)和非学历教育(发结业证书);同时实行自学考试制度(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可授学位)。我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硕士(MSc)和博士(Ph.D)。此外,还设定有推广硕士。硕士研究生分有全日制硕士、非全日制在职硕士及研究生班(只发结业证书);博士研究生亦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职。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的修习时间遵循教育法的规定(多数学校和专业对全日制研究生选择修习3年)。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都采用学分制,具体修多少学分因学校而异,硕士一般为30学分左右,博士为15学分左右,很多学校对研究论文不算学分。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持有硕士学位证书的可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特定专业也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入学资格方面有全国统考、学校推荐和学校自考几种形式(因人而异的特点很明显)。另外,还有一种宽进严出(作者认为应该如此)的自学考试形式。已遭到废弃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实行考教分离办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通过考试者成为政府任职的合法人选,全国适用,不管是经过学校教育还是自学,通过考试
后待遇一律相同,这一制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才评价(授学位或发毕业证书)值得深入研究。
三、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是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纵观世界各国,在专业设置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国外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普遍设置的专业有:食品科学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Science)、食品技术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Technology)、食品科学与营养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人体营养学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Human Nutrition)、食品生物技术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Bio-technology)、食品工程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Engineering);近年来亦可以见到某些学校设置:食品科学与管理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Management)、食品科学与经营管理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with Business);少数学校设置有:食品科学与技术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等。
我国的情况,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目录,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一级学科下设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可授工学或农学学位,所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上注明食品科学与工程,对于二级学科可写可不写;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二级学科,可授医学或理学学位,关于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的填写与前述相同。在一级学科下,学校可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包括未上专业目录的),例如,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在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方向上,国内外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总体来说包涵在专业设置范围之内,根据所配备师资的知识结构水平、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及社会的需求而具体确定。
上述比较说明,国外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在专业的设置上强调科学严谨,完全避免名不副实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有不断朝着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仍然带有较浓厚的农业色彩。
四、课程体系
英、美等国在研究生教育中将授课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定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论文(一般从学时和学分上看都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所授课程中必须由专业基础知识和支撑性或工具知识两部分组成。由于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有足够的复合知识,所以研究论文可以完成对学生在科学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思维方法、社会关系沟通、论文写作技巧、学术交流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更高级的研究硕士(美国没有设定该学位)和博士研究生,主要是通过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或创造性能力,允许听课,但不计学分(美国要计),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学和导师的指点(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图书馆渡过)。与授课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完成的论文相比,研究性研究生的原创性论文在难度、深度、广度、创造性或创新性、应用广泛性、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标准都要求高出很多,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间上要求更长,要求对学生传授更多的方法或手段。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能独立完成科学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思维方法、社会关系沟通、论文写作技巧、学术交流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已有设备与方法的应用和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及创建新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能在专业范围内独立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能力。整个课程体系中,授课研究生重点强调继承知识(灌输前人积累的知识为主),而研究性研究生重点强调创造知识。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授课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生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研究论文、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没有设定研究硕士)。许多学校,对授课硕士的论文不计学分。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支撑性或工具知识所占比列相对于英美来说小很多,并且在必修课中设置没有。博士研究生需要约1年时间修学分。
五、课程内容
英国或美国等外国的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有关其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大同小异。食品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包括: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or Chemistry of Food Components)、食品加工(Food Processing)、食品微生物(Food Microbiology)、营养学(Nutrition)、感官科学(Sensory Science)、食品安全与质量或食品质量保证(Food Safety and Quality or Food Quality Assurance)、食品分析(Food Analysis)、代谢作用(Metabolism)。支撑性或工具性基础课包括有:化学/生物化学(Chemistry/ Biochemistry)、数理统计分析(Statistics)、食品科学或食品营养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in Food Science or Nutrition)、研究方法论(Research Philosophies)、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公共健康科学(Public Health Science)、基因(Genes)。根据学校的不同还会有:食品工程(Food Engineering)、营养与生活(Nutrition and Lifestyle)、食品选择与规则(Food Choice and Regulation)、食品加工与环境(Food Manufacturing and Environment)、食物链中的危险分析(Risk Analysis in the Food Chain)、食品碳水化合物(Food Carbohydrates)、食用油脂(Edible Oils and Fats)、食品蛋白质(Food Proteins)、大分子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cromolecules)、矿物质和维生素(Minerals and Vitamins)、食品毒素(Food Toxins)、食品感观品质(Sensory Attributes of Food)、食品胶体(Food Colloids)、食品乳浊液(Food Emulsion)、粘状流体(Mucous Liquid)、食品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of Food)、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食品生物工程(Food Bio- engineering)、食品发酵(Food Fermentation)、食品热加工(Heat Treatment or Thermal Processing of Food)、食品加工自动化(Automation of Food Processing)、食品安全(Food Safety)、采后生理(Postharvest Physiology)、食品贮藏技术(Food Storage Technology),等等。
相对于授课多采用现有的书本知识不同,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性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中,正努力使学科领域不断扩大,使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在加工或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化学反应及其对人体的有益或不良影响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各种资料显示,食品安全或毒理研究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渗入到食品研究的各个领域,例如,微生物发酵、食品贮藏、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蛋白资源)、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工程学其他领域;食品成分的各种功能性质及其在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各种食品成分的结构与其功能性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点;食品成分中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过敏、抗肿瘤形成等调节生理作用的物质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食品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前景,它是世界各国争先发展的重要领域;食品的各种成分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健康的关系以及代谢机理,已是食品科学与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包括:政治、外语、高级食品化学和营养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分析、食品仪器分析、食品感官鉴评、农产品加工或贮藏专题、采后生理、食品添加剂化学、食品毒素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机械进展、食品微生物学进展、肉类科学进展等。也划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与国外相比在结构的组成上或内容的权重上有较大的差别。主要采用中文教学,所用课本的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基本上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加上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翻译文本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材,所以其内容是否与原著完全相同或无误,取决于翻译者及重新编译者的学术水平、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
六、评价体系及方式
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是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毕业时的评价,基本上应该以承担教学的单位为主。在博士论文的答辩中则规定必须有来自外单位的考官。
总体来说,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各科的学习后都要分别进行考试,最后进行论文答辩。美国的无论文硕士最后要进行口试。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为A、B、C 三等, 平均学分绩(GPA ) 高于B并且75% 以上的课程成绩为A 或B时才能授予硕士学位,否则不授予学位。很少见到以考察方式评价研究生学习效果的。
对研究性硕士(副博士)或博士的评价主要基于研究项目的水平和研究论文的质量。最后要通过论文答辩后才能授予学位。对博士研究生研究论文的要求很高,国际上有一个通用标准。博士论文可以存入图书馆公开,供他人阅读(要暴露给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评价),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要求上课修学分,不过读硕士研究生所修的学分可以计算在内。
七、结论
(1) 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别与差距。例如,全日制研究生修习时间长,修习内容与本科有重复,创造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2)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治学严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质量要求很高,修习时间短,教与学的压力都大;美国更为强调学生的自由,在课程内容相同的情况下,美国允许在更长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强度没有英国大。
(3)全世界有一个共识:通过从硕士至博士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在所修专业范围内逐步达到独立工作的能力。
(4)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培养中,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都带有浓厚的农业色彩。所授学位与学生所修专业和内容的错位会影响毕业生以后的工作。
(5)国外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经常调整,有不断朝着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6)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只有攻读学位的学生才能感受和学习到国外在研究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细节。所以,在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多吸纳在国外获有学位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吸收外国教育的精华部分,结合中国悠久教育历史中的精华,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
(8)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评价体系及方式。已遭到废弃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实行考教分离办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这一制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才评价(授学位或发毕业证)值得深入研究。不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学等都应同等对待。
4.教育技术研究生 篇四
(1)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加历史教育的内容,将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研究生受教群体,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历史教育的实际内容坚定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信念。
(2)强化对比式国情教育。结合历史教育的具体史实,在今古历史的对比和差异中,提升研究生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
5.研究生教育文件 篇五
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
医务部编印
二〇〇八年五月
前言
自2006年我院成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普外科1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发展到现在,已拥有内科学(包括内分泌与代谢病、消化系病)、儿科学、神经病学、肿瘤学、外科学(包括普外、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口腔医学共12个,并即将再增加1~2个。同时我院也已开始承担研究生理论课的教学。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我院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文件规定,同时调查并借鉴了其它附属医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我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文件汇编》。
时间紧迫,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4、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2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76、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36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418、教育部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519、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保密制度5810、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破格复试暂行规定6111、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7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7613、安徽医科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暂行规定
6.教育技术研究生 篇六
[摘要]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合作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国家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7.教育技术研究生 篇七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 1956年于光远先生创建技术经济学科, 至今已经走过半个世纪, 特别是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奋斗历程后[1], 现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是力图通过将技术学、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 兼顾理论与实践, 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一门学科专业。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 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面临新使命、新挑战、新机遇。
2 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主要经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引进苏联科学技术的同时, 在计划工作、基本建设、企业管理中引进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初期的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项目建设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 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 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开始纠正不讲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经济理论界通过总结50年代经济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认识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广泛讨论社会主义经济效果问题, 具体涉及经济效果的一般概念、实质、范围、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计量方法等。第三阶段, 停滞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 进入停滞阶段[2]。第四阶段, 复兴阶段。改革开放引来了“科学的春天”,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以技术经济学科为代表的“项目和技术活动中的经济分析”, 加入以科技哲学学者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以经济和管理学者为代表的“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 [3]。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规模的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 “技术选择、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评价的方法体系、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成为研究重点。第五阶段, 繁荣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 技术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活动中, 研究范围不仅丰富和完善微观企业层次, 而且逐步扩展到中观行业层次, 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相近学科 (如工程经济学、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预测与决策等) 的理论与方法, 有效地促进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4]。第六阶段, 创新阶段。从1997年技术经济学专业改名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至今, 积极借鉴国外技术创新理论, 提出自主创新理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 技术创新领域范围拓展到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层面。
3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发展时间较短, 研究对象原来相对稳定, 即应该在重视经济规律和技术规律应用的前提下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规律[5]。刘光大 (1987) 在《关于技术经济学科性质的探讨》指出,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技术本身, 而是技术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运动规律和作用。或者说, 技术经济学回答的问题不是怎样做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 而是为了取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怎样做才能使超出劳动维持费的新创价值尽可能高[6]。傅家骥、雷家啸、程源 (2003) 在《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三个领域、四个层次、三个方面, 三个领域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等, 四个层次是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国家层面, 三个方面是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现实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应用[7]。蔡跃洲 (2011) 在《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提出, 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技术转移等已逐步成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相关理论涉及经济增长理论、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主流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领域范畴[8]。技术经济及管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 将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融合, 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研究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 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展, 逐步延伸到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集群创新、平台创新、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
4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体系框架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国外称为技术管理 (MOT) , 涉及的课程包括工程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等, 特别强调发挥技术潜力的研究、开发、规划、运作、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杨宏等 (1996) 认为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多种分类, 其中主要是综合国外学术研究和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代表的MOT内容, 如下图所示[9]。科学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体系, 充分体现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文理工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本国与外国相结合的原则[10]。
5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
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自产生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学科专业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分别始于1981年和1986年, 1981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硕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 (现华北电力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 (现吉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 1986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博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 (现吉林大学) 等[11]。经过十一批增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科专业, 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已达100多个, 博士点已达30多个[12]。
6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
据调查, 我国有权授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学校及研究机构有30多个。借助网络调查各个单位网站, 重点选择27所“985”高等学校中22所的招生简章、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进行调查 (数据截至2012年12月16日, 其中, 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由于数据不全, 故未纳入本文研究对象) 。按照学校名称首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其中, 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13]。针对22所“985”院校, 整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 依次为技术创新管理、技术经济系统评价与分析、投融资管理、项目投资与风险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等, 见表1。比重是指开设某类研究方向的高等学校数目占22所高等学校的份额。其中, 技术创新管理居于首位, 共有17所高等学校开设此类方向, 占77.3%;其次是10所高等学校开设投融资管理的研究方向, 占45.5%。
7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课程体系
7.1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通过收集22所“985”院校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信息, 获得开设课程共191门。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应用和专业技术三个大类, 大类下面再根据内容划分为若干小类。考虑各个院校在同一类别下面设置的课程名称存在差异, 列出各个小类具体课程名称。表2是各个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 (包括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 , 表3是基础理论类、专业应用类和专业技术类三大类课程各自所占比例。
课程数目是某一类别中各个高等学校开设课程的总门数, 反映高等学校在某一类课程中下设的课程数目, 方便了解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资源投入量。占总课程比重是各大类课程下面各小类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份额, 反映某类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在总课程中的重要性。开设学校是开设某类课程的“985”高等学校数目。课程覆盖率是开设某类课程的高等学校数目与全部22所高等学校的比值, 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类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及其普遍性。
续 表
注:此处中山大学采用的是该校硕博连读的课程设置。资料来源:笔者通过网络搜索, 咨询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专家并将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单位如有疏漏, 请相关专家指正。
7.2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析
(1) 各个高等学校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基础理论课程数目占全部课程66.5%, 超过总课程数目的一半, 说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 该专业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数目分别占总课程数目的28.8%和4.7%, 仅占基础理论类课程数目的43.3%和7.1%。尤其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偏少, 只有7所高等学校开设此类课程 (分别是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开大学) , 覆盖率只达32%。
(2) 按照课程种类排名前三位的类目依次为企业管理 (52门) 、管理科学 (19门) 、投融资管理 (18门) 。其中, 企业管理类课程涵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文化、创业管理七个方面的知识体系, 包括的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25.7%, 而管理科学占总数目的9.9%。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吸纳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的理论, 与管理类课程联系密切, 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注重同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等定量分析学科的结合, 这对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数值的统计及预测是至关重要的[14]。由表1知, 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 开设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关系九个类别的课程。比如, 华北电力大学针对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 设置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电力经济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研究方向,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理论解决电力行业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将创新与科技、经济相结合作为重点。可见,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涵盖高新科学技术、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类等, 能满足多种行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是, 过于宽泛地涵盖各个学科知识, 是否意味本学科研究领域范围不是十分明确。
(3) 从课程覆盖面看, 管理科学达100%, 即22所“985”高等学校均开设了此类课程, 企业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达95%, 这两类课程远远领先于其他类目, 各个高等学校在培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人才时对管理类课程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 技术创新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超过技术经济学, 前者为82%, 后者为45%, 反映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 与表1技术创新管理名列研究方向首位相呼应, 从一个层面映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从狭隘的研究领域中挣脱出来, 寻找到更为广阔、更富竞争力的天地, 以便实现提升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创新之目标。
8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 可以发现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8.1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早期雷家啸和程源在《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中总结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 二是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干部分。但是, 这两个问题是以明确“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的, 若对“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不透, 则难以在技术和经济的交叉领域把握“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 [15], 而且现在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和管理学科的加入, 进一步加剧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之难度。
8.2 知识体系系统化与整体性不强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多, 也较分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偏向于应用研究, 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 可从事学科建设与基本理论探索的专家学者却不多,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16]。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技术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 但重政治经济学、轻生产力经济学, 重微观经济学、轻宏观经济学, 重实证经济学、轻规范经济学, 重新古典经济学、轻新制度经济学[17]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同时, 经济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如何合理配置, 形成有机整体有待探索。
8.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不平衡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 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相对缺乏, 学生单一通过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本学科专业基础缺乏透彻的了解与认识, 所学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层次, 导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
8.4 领域范围与相关学科过多重叠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仅仅掌握一门学科专业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应顺势而上。但是,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根基的项目经济评价、风险投融资管理等在经济学、企业管理、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学科专业也有所涉及[18], 不利于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优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的过多交融, 导致其特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无法充分发挥竞争力[19]。因此,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应凝练和提升其学科专业特色, 突出技术创新管理以及信息化系统支撑保障之研究, 增强核心竞争力。
9 完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9.1 明确学科专业定位, 完善课程体系, 加大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大类下的一个学科专业, 应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明确学科专业定位, 进而构建和完善其知识框架, 将管理类与经济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 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会技术、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若缺乏相应比例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 可能会无法凸显本学科专业自身优势和特色。因此, 课程设置应当适度加大学科专业专业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 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理论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避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空中楼阁”、“灌输型”的教学模式。
9.2 巩固重点学科专业课程, 优选相关学科专业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分散, 几乎涵盖管理类课程的所有方面, 却尚未形成本学科重点特色课程。因此, 把握学科交叉与重点投入的黄金分割点, 保留关系密切的相关职能管理类别学科专业课程, 填补重点学科专业课程遗漏之空白, 剔除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 (尤其是企业管理类的某些重复内容课程) , 重点完善技术创新管理、项目管理类、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特色课程, 减轻或摆脱易被替代的压力。
9.3 打造交流平台, 鼓励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和博士教育往往存在两个极端, 一是过分地强调学术研究, 二是放羊式的社会实践, 理论难以很好地服务于现实。教师及学生均需要加强社会实践, 增加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知, 因地制宜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理论束缚, 有条件的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经验,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工作年限、具有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验[20], 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访问、企业实习、网络调查等参与实践且加强实践考核, 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9.4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抓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 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但是师资队伍相对不足, 教学任务重, 科研压力大, 不仅给导师和高等院校带来了挑战, 也制约了导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辅导, 不利于学生和导师、团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兴旺发展的中流砥柱, 各个高等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 健全科研和教学设施, 努力营造蓬勃向上的学术氛围。教育教学资源方面, 部分高等学校采用的是国外教材, 虽然基本理论可以满足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之需要, 但案例部分多是国外企业的情况, 与我国企业实际脱节[21]。此外, 本学科专业刊物主要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技术经济》等, 高水平刊物数量相对不足,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构建学科威望, 容易造成信心危机, 集中表现为众多优秀学者并不倾向于把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于本学科专业期刊[22]。
9.5 大力推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 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
积极引导政府、高等学校、咨询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建设, 针对现实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大数据分析等热点问题, 应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方法, 发挥“系统综合、方案比较、效益评价”的特色,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以定量为主,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实效, 进而推广、完善、提倡[23], 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分力。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 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培养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学科专业取得长足进步。本文从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入手, 介绍其研究对象和体系构成, 梳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教育发展状况, 深入分析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授权点“985”高等学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课程体系, 针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存在的问题, 提出若干发展对策建议。
8.教育技术研究生 篇八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要想培养出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扎实领先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与国际水平对接,积极开展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1]。近几年,国内高校不断注重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在推进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过程中,贫困研究生由于其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等方面的缺陷,往往对国际交流避而远之。一方面,阻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还限制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2]。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贫困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促进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提升研究生外语水平
熟练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是开展国际化教育的基石。贫困研究生往往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掌握着较少的外语学习资源,再加上他们大多来自较为落后的农村、中西部地区等,外语的教育水平又相对落后。因此,贫困研究生普遍存在外语水平较差的问题。
要想切实推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充分重视外语教育,加强实用外语和专业外语的教育工作。在目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外语课仅仅是本科阶段教学模式的延续——课时量大、选择面窄、教学内容只重语言基础不重学科特色。为适应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要求,在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语言沟通能力也是高校培养国际型、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研究生阶段的外语公共课设置思路应以分类培养为出发点,因人施教。在研究生入学时评估其外语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课程补足短板,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课程内容覆盖英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交流、英文论文写作等实用性强、学术相关性高的课程。
21世纪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全球化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要求研究生外语教育从应试型走向应用型,通过对学生进行水平评估、分类设课、分类培养,一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流畅自如地进行沟通的能力,二是能够培养学生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以开放的胸襟,兼容并蓄,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对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国际化教育模式,寻求与国外名校联合办学的机会,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国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在国内开花结果。
这不仅能够让研究生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还能降低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门槛,相对于公派留学、出国访学等方式教育成本明显下降,能够让更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同学参与进来。
通过设置奖学金,吸引国外优秀的研究生留学。这些留学生能够起到辐射作用,他们接受的是与国内研究生不同的教育模式,在与他们一起交流、科研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内研究生的思维、学习方式并增强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要想让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紧跟时代的步伐,还必须让他们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本专业的研究前沿动态。通过聘请国外的著名教授,有助于打造一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学术梯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此外,这些著名教授一般都参与专业前沿的研究工作,通过他们能够让研究生快速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为他们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巨大帮助。
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水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加强研究生在国际上的交流和沟通。而这一般来说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家庭经济宽绰的研究生以及非常优异的获得公派机会的才有机会。因此,需要在国家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拓宽资助资金来源,加大学校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拓展资助面。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参加国际型学术会议,到国外名校留学、访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方向授课,逐步将被开放的网络课程所取代,如今大热的“慕课(MOOC)”正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网上课程,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以系列化在线短视频形式呈现,每门课程都可以供数千甚至上万人选修,在每一堂课中或课后均附有练习及测试。支持“MOOC”运行的,是其幕后的强大教学团队,他们负责视频制作及学生答疑。“慕课”的诞生打破了课堂及大学的边界,只要能够接入互联网,便能享受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极低的学习成本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贫困研究生提供了获取优质国际化教育的最高性价比途径。在推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担负起“MOOC”的传播者的角色,在研究生中推广“MOOC”等先进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享受国际化的教育资源。
通过与外企建立起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这不仅能够增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反过来还能增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让他们迅速提升语言、感受到外企的文化、拓宽眼界,为投入到国际化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其意义在于引入国际优势教育资源、带动本校课程国际化进程、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同时也能减轻政府办学压力。从办学模式上来说,可分为单校园与双校园:单校园模式是指学生无须到外方留学,由外方选派外籍教师来国内合作院校授课,学生只需在中国境内完成既定的课程和学分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双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在国外合作院校完成部分课程与学分,才能获得相应的证书。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灵活性,给予不同经济基础的学生以较大的选择空间,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派往合作院校所在国进行学习交流,亲身体验异国文化,实地获得跨文化交流的训练。无力负担高昂留学费用的学生,也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国内享受到外方老师授予的国际课程,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提升本校国际化水平大有裨益。
加强外语教育巩固国际交流基础、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开阔学生视野、探索教育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外来专家影响本土学生以及通过各种资助手段帮助研究生进行国际化交流合作等手段,将有助于充分提升贫困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降低其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门槛,资助他们走出校门、国门切身体会国际化交流合作,帮助贫困生像家庭经济优越的研究生一样,平等地获得优质教育,夯实专业技能,培养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保障教育的公平平等,全面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跨领域、跨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具有国际化教育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日益紧缺。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教育应该不断走向国际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贫困研究生受到经济和教育背景的限制,很少能够参与到国际化教学中。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贫困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必须得到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1] 陈未央,刘少斌。探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着力点。科教文汇,2013年12月,第262期,25-29.
[2] 张桂华,黄建美。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政策中的缺失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51-53.
9.研究生入学教育心得 篇九
作为一名2012届研究生新生,我进入校园已经有快一周的时间了,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新的同学和老师,也对学校和我学的专业有个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里,学校安排了各种的学习讲座,为了就是使我们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这一新的角色,新的生活。而我自己,通过这些学习,对于研究生的理解、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向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看法。我对**大学会计学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学会计学院是2001年我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时,由原会计学系、理财学系和成人教育学院会计教研室合并组建为会计学院。学院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资产评估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我所学习的会计学专业始建于1951年,从1958年起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
在这一周的学习中,我也对我研究生期间的学业和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努力学习。研究生不能够再像大学生那样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更应该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学习期间,一定会主动学习,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后,多学自己感兴趣的、原来掌握不好的知识,真正使自己能够达到不只是学习,还能“研究”的程度,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第三,勤于思考。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是不仅要会思考,最主要的是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首先主动地去思考。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学习要遵守,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也要多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书本上的模式局限了自己的思路。要勤于思考,从多各方面,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争取创新思维。
第四,磨练意志。学习是艰苦的一种活动,“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但越是困难的事情,就越能磨练人的意志,意志是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勇气,对行为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有些人对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知难而退,自暴自弃,毕竟享受要比学习更能吸引人,这样便会在学习时出现杂念,同时又由于他们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处于不断自责和困惑中。这时就需要我们用坚强的意志去坚持,去拼搏,要知道只有坚持了才有获胜的希望,半途而废者必定是失败者。
最后,合理安排时间。研究生期间的课程安排并不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合理安排时间,不仅要有时间学习,还要有时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做到学习实践两不误,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总之,在这一个星期的学习中,使我端正了自己的态度,找到了学习方法,今后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我一定会利用好我研究生期间三年的时光,不
让自己留下遗憾。篇二:2011级研究生入学教育总结 2011级研究生入学教育总结
硕果累累的秋天也迎来了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史上新的丰收,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经过入学教育及其这几天的学校生活使我对北京化工大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使我的研究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为此我将我的几点心得简要叙述如下,以飨大家。
作为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对学院的深入认识是必不可少的。机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机械工程系。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建设,成为了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机械电子工程为特色,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的学院。
几天的入学教育,让我对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学生管理规定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教学,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达到: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实 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 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动向;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 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勇于 创新的科学精神;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式:培养工作要遵循如下原则
(1)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硕士研究生除学习政治理 论课外,还要参加政治学习和学校的各项活动;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方式;
(3)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和科研群体集体指导研究生的 作用。
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分为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奖励规定,北京化工大学学 生纪律处分规定,研究生奖惩及管理相关规定。而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无论是奖励还是处罚都让人感觉心服口服,乐于遵守,爱与执行。
我希望经过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能将我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第一,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抽出时间学习汉语,因为在本科做毕业设计时就已发现自己的中文水平下降太多,为此必须调控时间学习母语。第二,学习好与人交往,包括与导师、师兄、师姐、班级同学、宿舍舍友等的交往,做到心胸开阔,遇到挫折时能够及时调节好低落情绪,同时多与周围人沟通,希望自己的言行能缓解这一肩负重任人群的心理压力,其次与周围人一起作好身体锻炼,最终
使大家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第三,学习好三大工具:英语、计算机、数学,使其更好的为专业服务。第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学习好自己的专业,除了学好自己所选课程外,多涉猎与高分子材料有关的书籍,同时还要多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学科书籍,原因很简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作好以上几点我想我的综合素质定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将其与“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结合起来,我一定能把我的研究生研究工作做好。篇三: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心得
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心得
在研究生报道两周后,我参加了研工办组织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入学教育讲座主要是为研究生新生提供一些生活贴士和安全提醒,主要包括防火防盗和注意交通安全的安全教育、注重身体健康的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健康的心理教育。
安全教育主要强调了防火、防盗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意识,种种触目惊心的案例令我们对自己安全意识的缺失感到震惊。注意生活中的用电用火安全是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常识,然而我们往往疏于留意,导致了严重的损失。而在公共楼宇中留下书包钱物等贵重物品几乎是所有学生的通病,我们为了一时的方便,往往就给了偷窃者可乘之机。可见,安全问题往往是由于细节的疏忽,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校园中的交通安全也不容忽视,我们不能将安全建立在侥幸心理之上。遵守交通规则,远离意外伤害,自己的安全终究要靠自己的安全意识。学生在校园中对种种安全问题掉以轻心,主要是由于校园环境给了从小到大生活在校园中的我们以安全感,然而大学校园由于其开放性而与社会接轨,因此社会中的种种安全问题必将在校园中有所反映。我们此时培养的安全意识也是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健康教育主要着眼于自身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科研工作的挑战。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年龄不大,很多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由于较大的学业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以及食用大量不健康的食品,都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发生各种病变。为了我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并且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一个健康的体魄必不可少。我们应当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教育技术研究生】推荐阅读:
教育研究的基本技术11-02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07-13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07-29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9-18
nas网络存储技术研究07-25
中国航空技术研究所09-17
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书06-20
信息技术教师课题研究方案07-17
有色金属旋压技术研究现状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