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考卷

2024-10-14

毛概期末考卷(精选3篇)

1.毛概期末考卷 篇一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辛普森的运动技能目标分类体系中,动作技能的目标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定 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A..完全正g角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缶 D.部分错误

2.心理学家皮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引 起的,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的不断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认 知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3.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 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4.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因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 为一个有序的过程,此外,他们都是封闭式的。()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5.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与策略,这种学习倾 向与策略是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联系在——起。()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尤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6.教学媒体是采集、传递、存贮和加工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或中介)。()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7.教师作为“特殊媒体”,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需要借助、组织、使用其他类型的 媒体才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8.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游戏型、问题求 解型。()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9.横向组织学习内容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门学科的知 识横向地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挤 D.部分错误 10.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 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功能 的发展变化。()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1.教学设计模式有哪儿项功能? 12.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13.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领会”包括哪三个具体的类别或层次?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4.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Michael Eliot)等人的研究,教学设计模式的 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划分为()阶段。A.4个 B.9个 C.14个 D.6个

15.在当代心理学家凯斯提出的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中,将个 体的心里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前者是指()。A.川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所储存的信息的容量

B.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所需要的空间范围以及所投入的心理容量 C.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

D.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 16.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的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3种元认知成分的特征培养的研 究,发现(),并认为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 原因。

A.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3种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B.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体验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C.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监控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D.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17.“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 格”。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是()。A.学生 B.识别 C.帮助 D.文章

18.“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 容词以完成句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动词是()。A.写出 B,给予 C.填写 D.完成

19.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认为,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A.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B.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师 C.课程、人和教学环境

D.主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 20.()是将教学媒体的种类为—维,以它们的教学功能做另一维,进行列表,再用—种评价尺度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很有利、较有利、困 难和不利4种层次。A.问题决法 B.流程图法 C.矩阵选择表 D.算法型

21.()指教育评价的第二个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泰勒(R.Tyle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 原理,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22.好的教学在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学生评价策略之间保持一致。这些因素不 一致会导致不充分和不恰当的教学。这是()。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汁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23.最好将认知理解为个体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的动态互动。如果只关注一个 层次,并假设其它的都是常态或可以预期的,至少是部分地误解了情境。这 是()。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四、实践题(19分)24.依据教材的介绍的方法,制定一份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方案。试卷代号:116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小学教育专业 教学设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1月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A 2.B 3.A 4.D 5,A 6.A 7.A 8.C 9.A 10.A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1.教学设计模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2)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3)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4)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指南和依据

12.(1)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够进行如下的简单逻辑推演:如果A>B,B>C,则A>C。(2)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基本上克服了思维中的自我中心上义。

(3)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儿童司以用这种心理操作能力去认识、表征和反映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其认知活动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广泛性,例如能够在心里自如地转换物体的空间排列方式,能找到物体之间的某种一一对应的关系。(4)但是,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的抽象性程度还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与过去的经验,在面对某些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时,还显得无能为力。(5)在语言方面,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但是在获得和使用这类概念时,仍需要实际经验或具体形象的支持。

13,(1)转化,这是指在把信息用易懂的文句重达或将具从一种文字、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文字、形式时,通过准确的做法显示出来的领会。例如,把材料巾的冗长部分转化成较简略或较抽象的表述的能力。

(2)解释,是对一项信息的说明或总结。例如,解释各种社会资料的能力。

(3)推断,在超出已有材料和数据的范围之外进行推断,以求出与已有材料和数据相符合的涵义、后果、推论、效果等方面的判断。例如,根据明确论述得出的直接推理,探讨某一作品的结论的能力。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4.A 15.A 16.A 17.A lR.A 19.A 20.C 21.D 22.A 23.D

四、实践题(19分)24.—般,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内容包括:(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2)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活动;(3)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4)选择评价方式、设计测量工具;(5)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单元 教学设计除了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之外,还起着协调年级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作用。()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2.教学设计有4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指导性、整体性、灵活性、创造性。()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3.由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为了使教学产生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对学习者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和引导的内容是必要的。()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4.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思想的发展。()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5.从历史上和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典型的教学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道 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和社会取向。()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6.幻灯、投影教学的设计模式有书写法、图片法、实物投影法、声画教学法。()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7.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由4部分内容组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8.教学媒体选择依据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与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的、适当的选择教学媒体。()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9.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10.选择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主要有: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模型和算法型5种。()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在教学设计中选择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时,有哪些要求? 2.史密斯一雷根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情境性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而如果是上的教学目标,则不适合于采取这种取向。A.中间层次 B.具体层次 C.低层次 D.高层次

2.(),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又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3.()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A.宏观策略 B.管理策略 C.传递策略 D.组织策略 4.教育者在思维、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做到精确和系统化。教育可以被作为应用科学或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原则并加以应用。这是()。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5.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A.不能预先规定的 B.特定的行为 C.预先规定的 D.开放性的

6.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A.信息源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 B.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C.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D.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形式

7.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教学目标被分为()领域。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 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 C.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这3个

D.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原认知领域4个

8.为了把完成一个任务的技能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学生需要对技能迁移进行练习。如果学生从来就没有练习技能迁移的机会,就不能期望他们能在测试环境中达到要求。这是()。A.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B.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9.()认为,知识是分布式存在的,即知识普遍存在于学习者、日常生活工具、媒体、教材与文化脉络中。或者说,知识的意义分散在人们所处的情境中,是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是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出来的。A.情境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信息加工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lo.“发展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方法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成为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只由教师进行的评价,提倡由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等。”这是()。A.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人才评价的基本思想 B.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C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D.20世纪50—7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四、实践题(19分)依据教材的观点和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最优化思想的理解。试卷代号:116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7月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A 2.D 3.A 4.D 5.A 6.C 7.A 8.A 9.A 10.A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1)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2)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4)教师要帮助学生独立能动地跨越探究发现过程中的障碍,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的联想、分析、研究,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

2.(1)将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环节。

(2)将教学分析明确地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分析;二是学习者特征分析;三是学习任务分析)。

(3)三类教学策略:一是教学组织策略;二是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三是教学资源管理策略。3.第一,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真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

第二,教学的过程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资料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第三,采用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价,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反映学习的效果。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D 2.B 3.B 4.A 5.A 6.B 7.A 8.B 9.A 10.A

四、实践题(19分)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优化,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分)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和理论。他认为:“为了顺利地达到科学地组织教学的目的,非常重要的是以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原则体系。这条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观点的提出,对教学设计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4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思想: ’

(1)系统思想。综合考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互相促进作用,力求使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发挥其最优功能。(2分)(2)整体思想。教学活动的优化,是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即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从而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和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除了具体要素的改进和完善外,更注重从整体上关注教学各要素间的良好组合和协调,以求产生最好的系统效益。(2分)(3)效率思想。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2分)最优化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教学理论。理想化的最优化思想往往忽视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条件,而注重于从理论上探讨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优良的成绩指标。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对学生或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离开了每个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凭主观设计所谓的“通用”、“万能’’的最优方法和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行不通的。(4分)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它的实质在于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运用系统和综合的观点,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最好的教与学的效果。(3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辛普森的运动技能目标分类体系中,动作技能的目标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2.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引起 的,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的不断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认知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3.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4.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因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此外,他们都是封闭式的。()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5.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与策略,这种学习倾向与策略是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6.教学媒体是采集、传递、存贮和加工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或中介)。()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7.教师作为“特殊媒体”,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需要借助、组织、使用其他类型的媒体才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8.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9.横向组织学习内容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横向地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10.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功能的发展变化。()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按照教材的观点,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哪8个基本环节? 2.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包括哪几方面? 3.教学情境设计的一般方式有哪几种?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态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完成书面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2.讲和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交叉进行的,同时可能还穿插着练习活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和读,也有学生的讲、读、练习活动,是讲、读、练结合的教学活动。这是()。A.讲解教学方法 B.讲读教学方法 C.讲演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3.普遍性目标的有2个基本特点,分别是()。A.直观性和普遍性 B.原则性和直观性 C.普遍性和模糊性 D.明确性和实用性

4.教师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论证科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公式 的方法。这是()。

A.谈话教学方法 B.讲读教学方法的 C.讲演教学方法 D.讲解教学方法 5.(),教学媒体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影响传统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发生改变,并将推动教育内容结构、教育组织结构和教育方式结构的深刻变化。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6.()指教育评价的第四个时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和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的被认可机会。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7.()将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分为:首先,根据学生、社会和学科这三个基本来源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接着使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个筛子,对已经提出的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然后得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A.泰勒 B.布卢姆 C.霍恩斯坦 D.梅里尔

8.肯普模式(1977)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A.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B.教材组织、学习者特征、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C.媒体选择、教学目标、可控性和学习者分析 D.学习者特征、灵活性、适应性和教学目标

9.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他们是指()。

A.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B.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C.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D.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10.当把复杂任务分解为较小的、更容易分别处理和掌握的任务时,人们能够学习的最 好。子任务经常成为解决复杂任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说,学生如果首先掌握了子任务,就能够

更容易地完成复杂(或大)的学习任务。这就产生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顺序。这是()。A.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四、实践题(19分)对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析。附: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

1.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学生在了解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后能比较它们的异同。

3.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领略一些简单的数学思维方法。

4.通过矛盾的突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需求。5.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设计:(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小朋友,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我们每个小朋友还回去做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纸盒,现在请大家找一找它们的面。请你从2个纸盒中任选一个喜欢的面,把它描在纸上。

有谁知道这2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叫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凭你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它们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道好吗?(出示课题)(二)引发矛盾,激发求知欲 1.给图形分类。

先请大家把学具拿出来,这些图形里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的?你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谁愿意上来分? 试卷代号:116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1月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A 2.B 3.A 4.D 5.A 6.A 7.A 8.C 9.A 10.A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1)学习者的分析;(2)教学目标的设计;(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教学过程的设计;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6)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7)教学情境媒体的选择与运用;(8)教学评价的设计。

2.(1)导向功能,即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的功能;(2)激励功能,即激励教学活动的功能;(3)标准功能,即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的功能。

3.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方式有: ·(1)故事化情境;(2)活动化情境;(3)生活化情境;(4)问题化情境。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A 2.B 3.C 4.D 5.C 6.D 7.A 8.A 9.A 10.C

四、实践题(19分)参考 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执教者把数学还原为学习者的经验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4分)教学中,教师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中,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4分)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等直观手段获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感性认识。(3分)学生在充分感知、观察、比较、概括、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建构起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了数学,应用了数学,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5分)学生在“做数学”中实现了数学知识“再创造”,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培养与发展。(3分)

试卷代号:1169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前期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三部分。()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2.对于教学过程,按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3.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建立一个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还计划写一部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著作,该著作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技能领域三个部分。()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4.学习者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内部参照分析法;二是外部参照分析法。()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5.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单

教学设计除了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之外,还起着协调年级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作用。()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6.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相对

定的操作样式。()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7.目标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确认学习目标的分类及制定可以操作的学习目标;编写评

学习目标的材料。()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8.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对教学评价作划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9.教学设计的优越性: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学习者的特点;教学设计有利于教

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有效使用。()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10.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接受、组织、价值评价、反应、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一般要经历哪4个步骤? 2.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哪5个问题? 3.学者伯顿和梅里尔把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哪6类内容?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等四个方面。A.教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室、教学内容 C.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D.校长、教师、教室、学生

2.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B.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 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3.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其主要目的在于()。A.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于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B.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之好坏优劣 C.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D.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

4.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的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这是()的观点。

A.社会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论

5.(),教学媒体有助于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的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

6.依据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关系的描述,则()。A.学习动机越弱越好 B.学习动机越强越好

C.学习动机的强度以适中为宜 D.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作用

7.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在研究了40多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步骤,这些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一般要素。A.14个 B.9个 C.6个 D.4个

8.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表现性目标是()。A.开放性,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 B.要求学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

C.事先规定的结果,即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 D.非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固定的活动领域和主题模式

9.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像“有一些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虽然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有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或是当情感目标的社会性目标特别重要时”的情况,最好采用()设计。

A.小组讨论 B.讲演教学 C.课堂问答 D.演示教学

10.将教学方法系统划分为师生认识活动、师生交往活动、师生评鉴活动和师生实践活动4个分系统的是()。

A.李秉德 B.班华

C.巴班斯基 D.威斯顿和格兰顿

四、实践题(19分)依据教材并结合个人经验,对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作简要分析。试卷代号:116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A 2.A 3.D 4.A 5.A 6.A 7.A 8.B 9.A 10.D

二、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第一个步骤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第二个步骤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学目标。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学目标的提出又分为三个小的步骤:首先是课程目标的提出;其次是单元目标的提出;再次是课时目标的提出。

第三个步骤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形式(也称为教学目标的取向),即根据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这四种目标各自的优势和缺陷,确定哪些目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哪些目标用形成性目标的形式,哪些目标采用表现性目标的形式。

第四个步骤是以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等为依据,对经过上述第三个步骤而得出的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加工。

2.(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4)情境的真实性;(5)情境的可接受性。3.(1)标准的需要;(2)感到的需要;(3)表达的需要;(4)比较的需要;(5)预期的需要;

(6)紧急事故的需要。(或应对紧急事故的需要。)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C 2.A 3.A 4.A 5.A 6.C 7.A 8.A 9.A 10B

四、实践题(19分)分析要点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用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媒体对教学特性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一种教学媒体,其教学特性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分)(1)可适应性(1分)教学媒体的可适应性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1分)②对学习者特征的适应性;(1分)③对学习任务的适应性。(1分)(2)可利用性(1分)教学媒体的可利用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师利用媒体时,操作控制的难易程度;(1分)②学习者对媒体使用时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者本人的操作难易程度;(1分)③学习场所、办学单位提供利用该媒体的难易、方便程度。(1分)(3)低成本性(1分)媒体的利用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注意它的低成本性,该特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识:

①媒体的购置、安装与制作成本;(1分)②媒体利用时的使用成本。(1分)(4)高效能性(1分)注:整体和判卷教师掌握6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由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为了使教学产生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对学习者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和引导的内容是必要的。()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2.对于教学过程,按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3.前期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三部分。()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4.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思想的发展。()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5.从历史上和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典型的教学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和社会取向。()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D.部分错误

6.幻灯、投影教学的设计模式有书写法、图片法、实物投影法、声画教学法。()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D.部分错误

7.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由4部分内容组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A.完全正确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8.教学媒体选择依据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与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的、适当的选择教学媒体。()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9.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 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10.选择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主要有: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模型和算法型5种。()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史密斯一雷根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情境性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

A.中间层次B.具体层次C.低层次D.高层次

2.(),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又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A.从微观上看B.从中观上看C.从宏观上看D.从性质上看

3.()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A.宏观策略B.管理策略C.传递策略D.组织策略

4.教育者在思维、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做到精确和系统化。教育可以被作为应用科学或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原则并加以应用。这是()。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5.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A.不能预先规定的B.特定的行为

C.预先规定的D.开放性的

6.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A.信息源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B.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C.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D.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形式

7.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教学目标被分为()领域。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 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 C.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这3个

D.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原认知领域4个

8.()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

A.呈现策略B.管理策略C.传递策略D.组织策略

9.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

A.理论 B.工具C.方法论 D.模式

10.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B.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四、实践题(20分)

依据教材的观点和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教学最优化思想的理解。

试卷代号:116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2010年1月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A 2.A 3.A 4.D5.A6.C 7.A 8.A 9.A10.A

二、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将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环节。

(2)将教学分析明确地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分析;二是学习者特征分析;三是学习任务分析。

(3)三类教学策略:一是教学组织策略;二是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三是教学资源管理策略。2.第一,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真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

‘第二,教学的过程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资料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第三,采用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价,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反映学习的效果。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D 2.B 3.B 4.A 5.A6.B 7.A 8.D 9.B10.A

四、实践题(共20分)

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优化,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分)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和理论。他认为:“为了顺利地达到科学地组织教学的目的,非常重要的是以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原则体系。这条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观点的提出,对教学设计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4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思想:

(1)系统思想。综合考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互相促进作用,力求使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发挥其最优功能。(2分)(2)整体思想。教学活动的优化,是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即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从而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和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除了具体要素的改进和完善外,更注重从整体上关注教学各要素间的良好组合和协调,以求产生最好的系统效益。(2分)(3)效率思想。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2分)

最优化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教学理论。理想化的最优化思想往往忽视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条件,而注重于从理论上探讨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优良的成绩指标。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对学生或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离开了每个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凭主观设计所谓的“通用”、“万能”的最优方法和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行不通的。(4分)

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它的实质在于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运用系统和综合的观点,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和刨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最好的教与学的效果。(4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 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人的认知结构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信息获得成分;3种成分组成,这3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推动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2.教学设计模式具有3方面的功能:

(1)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2)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3)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3.多媒体教学设计的整合工作采用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4要素进行方案分析、评价和组合。()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4.威斯顿和格兰顿在他们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各类方法的特征》一文中,根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个体化的方法,实践的方法。()A.完全正确,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5.目前,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五种教学模式:讲授式、个别辅导式、讨论式、探索和协作式。()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6.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综合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原理。()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7.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认为,在课程与教学设计及评价中,应该包括行为目标、提出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这三种类型的目标。()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8.教学设计的局限性:教学设计是对尚未进行的教学过程与活动的一种预先的构想,因此,教学设计工作不可能事先预见和解决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同时教学设计最后形成的教学方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一个规划性的方案,它不可能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做非常精细的设计,实际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9.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媒体。()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10.教学策略可以分成三种分策略:组织策略、宣传策略和管理策略。()A.完全正确 B.完全错误

C.无错误,但不完备 D.部分错误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行为目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2.瑞奇总结归纳教学设计模式的6个要素分别是什么?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是对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所做出的决策,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 作用。

A.传递策略 B.组织策略 C.管理策略 D.微观策略

2.对每一类的学习,要识别出导向学习的有效条件,其公式是:要得到X的学习结果,就要提供或安排Y的条件。这是()。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3.()指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4.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者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而这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位学者是()。A.奥苏伯尔 B.加涅 C.梅里尔 D.皮亚杰

5.依据教材中的观点,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明确的()特点。A.组织性、高效性、先进性 B.目的性、可控性、适应性 C.目的性、高效性、可控性 D.可控性、灵活性、适应性’

6.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行为领域包括()5个层次的目标。A.获取、同化、适应、施行、达成 B.获取、同化、理论、施行、模式 C.获取、同化、方法、施行、达成 D.获取、同化、方法、模式、综合

7.任何行为都是由特定环境(或情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这是()的观点。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论

8.()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A.呈现策略 B.管理策略 C.传递策略 D.组织策略

9.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A.理论 B.工具 C.方法论 D.模式

10.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A.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B.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具、技术与方法 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四、实践题(共20分)

应用教材中课外活动的设计原则,设计一个课外活动的方案。

试卷代号:1 1 6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D 2.C 3.A 4.A 5.A 6.B 7.D 8.A 9.A 10.D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优点:

(1)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行为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因此当确定好教学活动的行为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清晰地按照教学目标指明的方向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清楚的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按照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进行,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

(2)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直接的依据。由于行为目标是清晰的、可观测的,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可以直接用行为目标来测量和判断,这使得教学评价就得清晰而客观。

缺点:

(1)如果教学目标都采取行为目标的形式,那么教学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被忽视而消失。(2)行为目标将学习分解成为各个独立的部分,认为各个独立的部分是可以分别对待的,这就破坏了学习的整体性,不利于通过整体性学习来陶冶学生的个性。

(3)事先明确规定教学目标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这些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成为不适合实际情况、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东西。2.(1)确定学习者的需要;(2)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3)建构评价过程;

(4)设计和选择教学传递的方式和方法;(5)试用所设计的教学系统;(6)安装和维持系统。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A 2.A 3.C 4.A 5.B 6.A 7.A 8.D . 9.B10.A

四、实践题(共20分)

课外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有:

(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2分)(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

(2分)

(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2分)

实例(10分)。

2.毛概期末答案 篇二

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请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谈谈你对教学创新的有关理解。

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的课程教育,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更加重视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问题,更加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持续开展。以此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必须要呈现出满足这一目标需求的观念和载体的创新思考。

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各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展现的精神风貌、职业素质、民主素养、国际意识、人文品位、价值判断等都会对学生的“三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对制度文化的理解。教师本人不仅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平等、民主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信任和归属感,以及确立人际交往的规则。在课程改革中可以通过文化热点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网站建设、宿舍文化和个人网页建设,把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影响的保有度,要充分利用学生来源广泛、专业互补、文化多样、本群体认同程度高的特点和优势,为课程网站搜集文本和影像资料、积累典型案例,体现出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促成长的教育本质。根据学生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讲理论先讲事实、讲结论先讲过程、讲规范先讲系统、讲政治先讲人文、讲社会先讲人生。总之,教学视野要宽广、课程导人要切身,把宏大性的内容讲扎实,把规律性的内容讲亲切,把规范性的内容讲细致,着力避免直白、空泛、粗线条、低响应的无效灌输。

第二,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是当代学校德育的必然趋势,关于实践活动有两种层次的理解,从广义上说指学生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说则仅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或从实践中进行体验以帮助某项学习任务的完成的校内外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就是要把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把校园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基础,就是本土的价值观,即适合本国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观念。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教学实习、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团活动、合作交流、参观访问等,还包括社会风气、校风学风、学校管理、校园景观、家庭关系等环境体验。社会实践教育既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又有学校教育的属性,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结,是学生通达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影响是各国教育模式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如日本的劳动教育活动、美国的学校企业双元式商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

第三,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大纲要求撰写富有特色的教案和专题讲授体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通过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以情境促认同,展现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和当代魅力,引导学生确证自身的文化价值谱系。因为“无论我们自己多么现代化,无论我们的世界多么全球化,我们都不能不记住我们自己来自何处。只要我们记住了自我认同的文化根源所在,就不会忘记我们的历史,不会漠视我们各自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差异并不排除同一,异质并不意味着丰富多彩,意味着个性创造和自由竞争,意味着真正健全的人类现代化和全球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由于构成大学生文化生活实践的主要空间和时间都是占据文化生活大部分的课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影响和期望由课堂教育的场景和时间拓展渗透到音像制品、简报、标语、学生文体活动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生活中就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和管理中体现了学校对大学

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也反映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水平。“有助于培养一种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一种合作感和独特的创新感”。针对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校园文化中不间断地展示传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文化载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所,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学校应在环境设施建设、校园文化视点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引导,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文化角色的关注、关怀和引导,培养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亲和力。定期推出经典电影展演和影评沙龙以及各种常规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展现课程教师团队的风采和优势,提高教师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在场度”,引导教师成为课程教育中的主导者和校园文化中的共建者,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你认为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实现中国化吗?为什么?

答:(1)第一,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上述说法是指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第三,马克思主义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

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再次,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此外,从它的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某种特殊的喜好,而是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适合中国特点的新的理论,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科学思想的结晶,而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由于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这一时期内,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关于中国革命的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

3.请你以革命年代中发生在广州的某事为例,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建问题。答: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他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的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同时,共产国际也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大会同意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进行反共摩擦的同时,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在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下,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为了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毛泽东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了《〈共产 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批驳顽固派反共谬论的同时,丰富和完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阐明了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路线和纲领政策。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点。他指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具体来说,从革

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已经不是旧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从革命的领导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已经是中国的无产阶级而不再是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中领导权的这种历史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革命的前途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本质能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吗?

答: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可以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所谓社会主义,是指关于社会分配应该坚持全民平等、公平的举张与制度,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全民政党政治。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5.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几乎把所有的私有制都改造为公有制,而今天的改革开放又要大力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由此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就一个错误。你也认为是这样吗?请根据你的知识加以论述。

我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一个错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确实是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所以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消灭私有制是为了建立公有制,改革开放后发展私有制是为

了对公有制经济进行补充。并且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这里应注意两点: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是: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基础;保证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认为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并不是一个错误,而是有其伟大意义的。

6.有人认为,毛泽东只会马上打天下,但搞经济建设不行。你是怎么看的?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毛泽东根本不会搞经济建设,只会搞阶级斗争。这是一种误解。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也确实有失误,我们应认真记取。但说毛泽东不懂经济,不会搞经济建设,不是事实。毛泽东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相比,成就不仅是主要的,更是伟大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一建立,并不是我们要闭关锁国。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谈过,革命胜利以后,他要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到美国去,要向美国学习如何搞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还在我国解放战争之时,西方强国便协助蒋介石政府对我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30日,毛泽东在挥笔写就的批判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友谊的《“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明确指出,解放区比如上海,解放以后本来是开放的,现在却被人用美国的军舰和军舰上所装的大炮,实行了一条很不神圣的原则:门户封锁。新中国一成立,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便实行更加严酷的经济封锁,美国等西方强国对我国科技禁运的项目比苏联东欧国家竟还多出500多项。

但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毛泽东逝世的新中国前27年,一是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大三线”“小三线”建设,成功化解了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对我国进行的“核打击”。这实际上相当于三场较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神圣领土。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霸权主义利用我国的自然灾害和工作中的失误,逼迫我国还债,企图压迫我国屈服。当时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其中60%以上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借支的军事物资的贷款和利息)。按照原定协议,这些外债于1965年全部还清。当时新中国成立仅10年有余,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只能用猪肉、鸡蛋、苹果等农副产品来偿还。河南省一直是全国生产粮食和生猪生产的大省。现任郑州市金水区一基层单位党总支书记的宋丰年曾告诉笔者:“20世纪60年代,我曾在郑州市肉联加工厂生产一线劳动过。该厂连续几年每年冬季前后的半年时间里,每天都要宰杀5000多头优质肥猪,当即运往苏联还债。”这就更加重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但是,我国人民有志气,到1964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

二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艇”。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不少人对“两弹一星”关注多,对核潜艇了解得少。这里所说的核潜艇不是核动力潜艇,而是意味着具备了具有战略意义上的第二次核还击能力的核潜艇,是最后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者企图威慑我和平发展的最有力的“杀手锏”。邓小平1988年明确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三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中有大量的自主科研成就与研发技术。

四是建成国计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本基础设施。李先念明确讲过,基本建设是投入七块产出一块,而加工工业是投入一块产出七块。毛泽东时期的短短27年中,我国主要靠人力修建的84000多座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最基础和中坚性作用。

五是排除种种干扰加入联合国。由于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正确指导,我国与美国、欧洲诸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打破外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的严酷封锁,真正跨入了大国的行列,并迎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上五条需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十分耗时。这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六是毛泽东时期,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当然,我国不借外债,一度没有内债,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工作中的一个失误,是思想僵化的一种表现,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改革开放就汲取了这一教训。但从当时的客观情况看,那时还不具备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国际环境。从两分法的角度看,没有内外债,也就没有为后人留下还债的包袱。

以上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从嗓子眼里抠出食物和节省必要日常生活开支而积攒下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所换来的。这也是我们大家在毛泽东时代“过穷日子”的主要缘由之一。

7.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相关的纪念活动在各地举行,与此同时,关于毛泽东历史功过的争论也此起彼伏、甚嚣尘上,为什么在官方对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已经盖棺定论了32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又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呢?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没有人可以否认毛的古文学功底造诣深厚,尽管他只毕业与湖南师范学院,但他写的诗境界之高,气势之大,同时代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记得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多少御用文人也写不过一首[沁园春.雪].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一旦从了政,定会干些奇思妙想,惊天动地的事出来.解放前,在日本人侵略下,全中国需要有人来搅乱一下局势.干匪夷所思的事,带领中国人取得抗战胜利.毛的思绪就像他的诗一样开阔,于是有了建井冈山根据地,有了长征,有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毛在共产党领导人的位置上干得如鱼得水,终于取得了革命胜利.虽然有人说其他人也可以干得这样出色,是时势造英雄.但不可否认,毛利用他诗人的头脑,取得的成功,他的功绩,不可抹杀.然而,建国后,国家需要的是局势平稳,是发展经济.毛的诗人思想发挥不了战时的作用了,但出于王侯思想的影响,出于诗人不甘寂寞的性格,他并不想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他发动了大跃进,搞文化大革命,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事,还真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才干得出来,中国被整惨了.毛在这其中的错误,无法估量.总的来说,毛就是一个只懂打江山,不懂坐江山的诗人.他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这中间,他的作用只是带头作用,没有他中国可能要晚解放十数年.但解放后,他的一言堂让中国倒退了数十年.考虑到先有建国,后才治国,毛的功过可能最多五,五开.只是毛在建国后也还是有贡献的,中国夹在美苏间能够生存,中国对自己主权的捍卫,都有毛的功劳.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邓小平对毛功过的七,三之论.至于毛是不是伟人,我想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还是因为他有平凡人的缺点.毛泽东作为一个在近代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就算不是伟人,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吧.也许,毛的身份,不是一个政治家,反倒是一个诗人更成功一些.个人觉得毛在经济方面不如刘s奇,而建国后的重心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以如果放任刘去做的话,毛会担心被刘取代。听过一个谣传的故事,说投票选老大,刘与毛差了两票,因为毛自己投了给自己一票,刘投给他一票。当然这个事不是真的,不过也说明了刘是会危及毛的地位的,所以毛发动了各种运动来打倒刘。,毛是善于运用运动的,各种反对他的声音都在一个个运动后被消灭,以至造成后来的神化毛,这也许是理由之一,理由二,毛在建国后的思想,局限于他本身的农民意识——当然我这里提到农民意识并非是故意贬低农民。这意识也造成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短视。

现在的教科书上,都是以我党领导战胜倭寇为基调,可是实际历史中,我党究竟做了多少事呢?在光头倾全国之力抗战时,我党在敌后,在国统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力量,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会看到自己在前边拼命,后边却有个小弟弟使劲吃饭喝水养胖自己吧。所以光头后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在当时也不能强扣上反动帽子。而现在能在历史书中出现的我党抗日,不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或者什么地道战之类的,在倭寇的百万兵力中,他杀了几个呢?凇沪会战,徐州会战,这些正规军 的对抗,只一笔带过,还要在徐州会战中强塞进周XX叶XX向李宗任献计。今日看到一本05年出的书,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而出版,提到我党,说我党的部队牵制了倭寇在中国75%的兵力。。偶都没话说了。

邓公之评价,是多方因素角逐的结果,非为了实事求是。而是既要维护形象,又要给冤屈者一个交代。总之,偶是强烈反对XX万岁这种口号地。

我反对将毛在抗战时的作用放大到无所不能,但也不能忽视他的个人能动性超过同时代的其他领导人.共产党究竟在抗日时出了多大的力,我想不是用一场几场战斗战役来衡量的.当时的共产党就像毛泽动一样,善于运用心理战,获取舆论的支持.中国的穷苦百姓是在共产党的发动领导下才有了凝聚力,出于阶级利益的原因,国民党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它最多就组织几场鸡蛋碰石头的战役,这连蒋光头自己都对抵抗日本失去信心,这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可惜失败了,也是人心向背的问题.毛之所以伟大,在与他在抗战时将民心的作用发挥到了及至,可惜在国情改变后,他却没有改变国策.这是毛的局限性决定的,他的思维还是封建时候打江山坐江山的王道思想,故他打倒了很多他认为可能威胁到他老大位置的其他领导人.但不能说明其他领导人就比毛强多少,如果真的强,刘少奇就不会投毛的票,其他领导人也会群起反对,其他人也有忠君的思想.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历史出了毛,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也注定了他会将中国搞得天翻地覆,也许这就是事实,很可能本来就应如此.说刘少奇强于毛泽东,我不能苟同.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的局限性其实差不多.毛有王道思想,刘等人就有忠君思想不然刘也不会投毛的票.至于在经济方面,当时大家都在尝试,谁也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只是刘尝试对了而已,其实当时的许多人在经济方面都有和刘相似的见解,如陈云等人,而毛的尝试错了.但在当时的时代,没有政治权力,何谈经济权力,但在把握政治权力上,无人能出毛之右,这从毛进入党的领导层开始就决定了.所以,我还是觉得,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中国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进入社会主义,这就像跳级一样,迟早要将缺的课补回来.历史造就了毛泽东这个人来领导中国革命,也注定了要让他搅翻中国.其他人不可能来当领导人,当了也将不可避免走弯路.至于说共产党在抗战时的作用,我想这不是用打几场仗来衡量的.共产党的作用在于将广大穷苦百姓凝集到了一起,这种人心向背的作用是无穷的.蒋的国民党由于阶级属性,只会片面抗战,这是抵抗不了日军的,这连蒋自己都清楚不是日本的对手,所以才消极抗日.要不是国际支持,蒋政府单纯抵抗定要亡国.但共产党就不会.要不是二战结束早,可以预见,最终打败日军的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全中国人民.8.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包括哪些内容?我党为什么过早放弃这一理论?

答: ⑴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抗战期间,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以此为基点,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框架。毛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从客观上来讲,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为它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并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特殊性质的社会具有过渡性,它的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同样,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条件也不具备,只能建立一个全国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工人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国家制度,即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

①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有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

②在经济上,要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于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友谊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以此消灭旧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龙头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③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首先,建国后国营经济比重和作用的不断增长和远景规划引起的变化,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限的认识发生了波动。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家运用政权的威力没收官僚资本,并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其次,是实际工作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在工作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及对部分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另一方面,土改后的广大个体农民,还缺乏进行社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进行劳动互助的要求。随着土改的完成,许多地区已建立各种简单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有的地区还建立土地入股的初级社、甚至开始了高级社的典型试验。这些在实际工作积累的农业互助合作经验,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再次,国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政治上不承认、军事上威胁,中国仍存在着战争的危险。我们必须争取时机,加速发展,增强实力。同时,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实施“一五”计划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我们很大援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考和决策。正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实际工作中经验的积累,毛泽东迫切地想把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变成现实性,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即将结束时,就立即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就主观而言,理论的嬗变又与毛泽东认识的局限性相关。其一,对社会主义概念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认识不清。历史表明,建国后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在当时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其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农业的误认。在私人资本主义问题上,毛泽东虽然正确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但对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而是更多地从政治角度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消极面给予过重估计。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利用不够、限制过多和过早要求削弱资本主义的倾向。其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关中心任务、主要矛盾等问题上理论认识的自相矛盾。其四,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存在着急躁冒进的“左”倾情绪。由于客观和主观等方面的原因,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嬗变,并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早结束,使中国最终没有完全实现毛泽东所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是“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试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答: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理解:

1.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存在阶级了,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不会出现资本主义的资本矛盾。

2.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商品极大丰富,能够实现按需供给。而现在,社会主义时期商品并没有得到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因此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落后生产力出现了矛盾。要求生产力不段发展来解决社会主义得基本矛盾,再继续发展向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基本矛盾是总根源。矛盾的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式,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主要意义: 1.指导党和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

2.丰富和发展了八大思想,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国际共运解决了重大难题。

10.国情由哪些内容构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国情决定人的素质?还是人的素质决定国情?为什么?

国情具体可分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在形、气候、矿产、生物、水、光、热资源等。

2,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体制等。3,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

4,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5,社会状况: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会犯罪及其相应对策等等。

6,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7,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国情的综合表现,反映着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3.毛概二期末答案 篇三

第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

第二,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第三,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2.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选择题)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选择题)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维护宪法法律权(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确保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检查权(4)优化司法职权配置(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

4.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简答题)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简答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6.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选择题)

美国、苏联是和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7.四个尊重的内容与核心?(选择题)内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核心:尊重劳动

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选择题)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9.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论述或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 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革命经验;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祖国统一、反对霸权;凝聚民心、各尽其能;)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选择题)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1.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选择题)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选择题)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4.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选择题)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5.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简答)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凌驾与自然之上。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16.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选择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7.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什么?(选择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18.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危险有哪些?(选择题)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19.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简答)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

上一篇:丹青绘诗意下一篇:互助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