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2024-09-11

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精选15篇)

1.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一

浅谈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欧阳琼

新课改十年了,教师角色到底该如何定位,仍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认为,立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应是具有探险者、戏剧编剧、节目主持多重身份的角色。

一、一名合格的探险者。新课改没有成熟的套路模式可循,前进道路充满希望而又艰辛坎坷。教师思想上首先要做一名课改探险者,具有探险者敢于探索、奋勇向前的精神,不管成功与失败。同时做好课改探险的一切准备。

二、一名顶级的编剧。电影电视工作中,编剧首先要写好剧本,而后导演才有戏可导,演员才有戏可演。同样,新课改中每节课就是一场戏,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一名顶级编剧,编好每节课的剧本(学案)。这相当于先前的备课,但又不等同于备课,高于备课。教师的课改学案要具备剧本一样的功能,能够使学生像演员拿着剧本揣摩饰演角色那样,主动钻研学案。学案既能使学生有案可循,又能让学生充分去探索学案的韵味。

笔者从观摩学习收集到的学案中,发现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案成学生的练习题;学案是教师的教案。笔者认为,一份优秀的学案应是一份优秀的学法方案。学案中教师注重将每节课学习内容,如何学习的方法在学案中体现出来。例如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教材中没有提供如何求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那么教师则要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①割补法,将学具三角形三个角先进行剪切,然后验证能否拼补成平角求证。②量算法,将多个学具三角形分别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然后进行计算,归类综合求证。③其他法,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能否找出其他求证方法。而对于教材中已提供了学法的内容,教师在学案中则要注重学法的有效链接。如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节,教材已提供了“换元法”、“消元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对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会有一个初步认知。但在练习过程中,仍会碰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在学案的编写中就有必要对练习题和解法进行有效的链接。具体指明哪些练习题用“换元法”还是用“消元法”会更简单些。总而然之一句话,学案应是学法案。

三、一名绝佳的节目主持。笔者在观摩学习中看到很多课改学校打出“教室是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口号,以及提出“一节课教师讲解不超过十分钟”的要求。这可看作是这些课改学校对课改的一个重要总结,但如果改为“课改是节目,教师是节目主持人,学生是嘉宾”更符合课改的宗旨。学生与教师不是演员与导演的关系,因为在演戏过程中,虽对角色有各自的揣摩,但主要还得按导演的套路办,是一种小主动与大被动的关系。(笔者没在拍戏现场呆过,只在拍摄花絮中见过,对错不要见笑。)而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与嘉宾则有所不同,主持与嘉宾处于对等地位,真正的同等关系。但二者目的相同,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探索研究。探索研究的走向及结果与节目主持的引导关系十分密切。同时节目主持的有效引导也没有时间限制。因此课改中,“教师讲解不超过十分钟的要求”有待商榷,“导演与学生”笔者认为是低层次的课改,“主持与嘉宾”则是高层次的课改。

联系地址:湖南省隆回县六都寨镇工农小学,邮箱:WAN9198JING@163.COM

电话:***

2.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二

一、桥的角色

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近教材, 走进教材, 与教材交流, 和教材产生感情、认知共鸣。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带头对课文质疑。有了教师的带头,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地被带动起来。然后, 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扩展学生的思路, 诱使每一个学生开口。当学生动起来后, 要引导学生反复深入地思索, 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同时, 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 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 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 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 产生探究的欲望。最后, 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舵手的角色

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 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 教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 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不能以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 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回答不能简单否定。这样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

三、钥匙的角色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 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 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只学会教材是不行的, 也是不够的。因此,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 紧密结合与教材相适应的阅读读本, 引导学生打开阅读视野的大门,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做好阅读的指导, 让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拓展他们创新思维的渠道。

四、导演的角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我认为教师更应该做一名导演, 把演出的舞台让给学生。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在于上台表演, 而在于指导演员们领悟剧本, 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己, 在倾吐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发展自身潜能。教师作为导演, 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角色, 吸引学生在投入地演出中体验情感, 掌握知识, 感悟语言。同时, 导演设计角色时要把握面向全体, 学生要遵循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能动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享受学习的乐趣。

五、天使的角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通过交流来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情感上的美, 以使学生受到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 才能同教材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从而实现语文文本的情感目标。

六、擦火石的角色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 孰能无惑?”由此可见, 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扮演好擦火石的角色, 让学生产生共鸣, 思维擦出火花, 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创造学生感情同教材的临界点, 积极营造学生思想同教材的着火点, 然后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煽风点火”, 让他们的感情沸腾起来, 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 进而完成对文学作品人物思想、情感的感悟、理解, 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学目标。

七、记者的角色

如今, 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主要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 教师可就某一话题, 让学生说开去。这时, 教师就要扮演记者的角色, 事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设计好不同的问题来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立意、写作,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文章才有深度、广度。“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平”, 只有独辟蹊径, 才能看到高山雪莲、空谷幽兰。

3.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角色定位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情境及学校生活的变化都直接影响到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角色定位的准确与否也必然关乎到新课程实施及学生的成长。下面就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座桥

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而教材则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座桥走进教材获取知识,传统的做法便是讲或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可见把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是不利于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把钥匙

摄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怎样做一把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

首先,培养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除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之外,不要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杂家百科,总有一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指导阅读方法。如怎样选书,如何浏览、详读、精读等。再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质疑的习惯等。

三、做一名感染学生人文精神的天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家知道,人文精神的传输重在熏陶,感染,靠强行说教灌输给学生是一定行不通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上教师要做一名有艺术感染力的天使。

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贴心的和学生一起对教材、对作者、对语文中表现出来的美进行情感交流。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4.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篇四

数学中概念性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数学概念构造自己的理解,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讲、解释、或者企图去“传送”知识,而是为促使学生进行心智建构,适时、适度、适法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教学。

如在《数学(必修5)》数列概念的学习时,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特征和表示数之间的关系,适时地体会数列的各项的顺序与其序号的对应,归纳得出数列的定义后,为了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与“1,3,2,4,5”呢?请尝试用文字叙述这一特点。

当学生理解了“在两个数列中,相同序号上的项相同时为相同的数列,否则为不同的数列”,再设计如下问题:

“数列中的数和它的序号是什么关系?哪个是变动的量,哪个是随之变动的量?你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相关内容?”

5.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五

--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公开课反思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艺术的世界里,教师以组织者、引领者、鼓励者、帮助者,甚至是学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态高效,适性生长”。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作为教育者传授知识之外,更应该以多重的身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懂得做人,做一个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分担的社会人。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 教师的角色定位 生态高效 适性生长

2016年5月15-28日,作为省级初中英语骨干教师,我们在广东省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要感谢这样一个美好的机会,执著、认真且专业的江校长为我们20位学员每人安排了一节借班上课的公开课。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每个学员都在积极地准备着,不断听取大家的意见,讨论,修改。2016年5月20日,终于迎来了我自己在珠海五中初二(4)班一节公开课—语法专项之过去进行时。

因为是借班授课,不了解学生情况,所以提前与该班级的科任老师沟通,并借用早读先让学生完成了一份5分钟的课前预习案,了解到学生已学习了过去进行时,大部分学生对该时态的结构与用法都能理解,所以这节课的重点不再是时态本身的学习,而是该语法项目的综合运用。可能是借班授课,彼此陌生,更能体现师生关系,所以反思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而课程的落实是课堂,因此,教师应该是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应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的适性生长建设、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节课采取了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入—控制性操练—半控制性操练—开放性运用。引入部分:以游戏 “That’s me!”开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消除一些陌生感。紧接着分享一首英文歌Stay with me,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的三个问题。再提供三个关于老师的信息,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授课老师,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What’s your English name?(Maggie.)Where do you come from?(Dongguan.)What’s your hobby?(Doing sports.)自然过渡到My favorite sport is running.板书I like running.然后口头询问学生Am I running now?(No.),继续板书:I am not running now.But I _____________ at 8:00 last night(was running).让学生帮助老师完成句子,正式引入过去进行时。合理的课堂组织让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

接下来的任务难度逐渐提升,从机械模仿,到简单运用,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到小组对话。学生输入与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最后才能有输出产出。这节课中,因为前期的充分铺垫与组织,最后关于采访,汇报母亲节当天具体某一时刻大家所行所为的输出水到渠成,效果良好。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鼓励者

在引入环节明确小组合作与竞争的规则,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the best group不仅意味着小组得分高,更意味着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人人参与。在听歌回答环节,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听歌词便能回答:The name of the song is Stay With Me.第二问题,对于没有了解这位歌手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很快与他们分享:The name of the singer is Sam Smith.而第三个问题Where does he come from?是有猜测范围的,所以我鼓励学生使用I think he comes from„进行大胆猜测。第一位学生猜测I think he comes from America.我为他们小组加了一分,并且我告诉大家Maybe it’s not a right answer, but I think it’s a good answer.因为这个猜测是学生在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中选择的结果,并且正因为有了第一位同学的猜测基础,才有了第二位同学的正确答案。正因为有了上课之初的鼓励,才有了整个课堂中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才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

一堂课无疑就是一场教师带领着学生的登山之旅。带着学生从山脚爬上山顶,尽享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登山之旅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沿途可能有小溪流,也可能有大陡坡,那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应该成为学生的帮助者,成为他们成长中的“脚手架”,为他们搭桥,铺路,把大陡坡改成小台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这堂课的登山之旅中顺利达到顶峰。

基于这样的原则,在课堂每个任务之前,都会安排充分的示范与引领。例如在guessing game环节,先告诉学生可以用Was he/she„?一般疑问句来询问不确定的事情;再如:采访之前,先解读表格,并提供采访所需的语言,这些措施的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与完成任务,学生又能体味到同伴合作互助完成任务之后的喜悦。

但是,在课堂的第三部分半控制型操练任务中却出现了问题。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口头交流回忆今年母情节大家在当天不同时段所做的事情。如果没有示范与提示,学生完成起来的难度比较大,所以首先呈现了一个小组的完整对话,学生朗读之后随机提问,确保学生理解对话内容。然后再呈现对话框架,让学生借助这个对话的结构框架完成小组对话。A: What were you doing at „o’clock on the morning of Mother’s Day? B: I was„ C:„What about you ?Were you „? D: No, I wasn’t.I was„.E: Oh, maybe we should„.F: I was„..看着学生很快进入小组合作对话,当时的我甚是欣慰。

然而到了小组展示时刻,尤其是两组展示之后,还有后来建立于此基础的interview, report环节,问题就暴露了。学生们展示的对话与提供的结构框架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的变动,语言素材也非常匮乏。那么作为这节课的授课者我应该把问题归结于这个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词汇量太小?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自己便是双重失败。

静心思考就会发现,教师作为课堂的帮助者,在这个环节中,我对出现的问题预计不够,因此提供的帮助不够,台阶太高,坡度太大。因此,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这样修改:呈现示范对话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对话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过去某一时刻所做的事以及当时的感受。然后便可以引导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收集我们可能所做的事情:playing basketball, cooking for mom, making a card, buying some flowers, sleeping, listening to music, sweeping the floor, taking an art class, fishing, climbing the mountain, watching TV, watching a movie with my friends, reading books in the library„,接着再收集感受:happy, tired, relaxed, comfortable, surprised, worried, shocked, nervous, excited„而所有这些语言素材完全可以来源于学生。思维导图形成之后,学生的对话还可能单一匮乏吗?可见,在这节课的这个环节上,我是失败的。学生缺少不是他们的积累,而是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引与协助。课堂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教师应该时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提供足够的帮助,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丰富而充分。而教师的帮助并非大包大揽,作为帮助者的教师就像“脚手架”一样,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攀向顶峰,并品尝自己付出努力之后的成就感

四、教师应该是学生情感成长的引领者

初中学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期,教师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终身受益。在这节课中,我感悟比较深的情感引领有两处。

第一处是观看《速度与激情7》的片段之后。我与学生分享了去年母亲节与女儿观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不由自主地谈到了主演Paul Walker已因车祸而去世,表达了对Paul的怀念的同时,我提醒学生无论是我们走在大街小巷,还是爸爸妈妈开车,我们都要记得相互提醒:Be careful and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Don’t drive too fast.一个人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权利,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共鸣。

第二处是采访之后汇报分享环节。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忘了当体是母亲节,也可能有些学生平时没有体谅或帮助母亲的习惯,也有母亲节当天爸爸仍需要上班的家庭,所以最后我提醒学生:No matter when it is, I think we should show our love for our parents and help them with some housework at home.It’s our duty.《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2月1日颁布。与2001年颁布的实验稿相比,新版的《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教授学生懂得做人,做一个关心他人,乐于分担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渗透学科德育,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陪伴者与引领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艺术的世界里,教师以组织者、鼓励者、帮助者、陪伴者、引领者,甚至是学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优质的生态环境中“生态高效,适性生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包立萍 《浅谈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中学生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

3.陈发清《教师角色定位之我见》,《现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4.傅瑞屏 “外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机理及成功的要素”,《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年第9期

6.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六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课程与教学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由教师、学生、内容以及环境等四大要素构成。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其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内容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和决策者;对于环境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中所具有的新学生、新内容和新环境的条件下,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以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通过教育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着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容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的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要求教师角色实现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内涵是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化”“平衡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到经验”;课程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等。基于这些,教师就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在一般意义上说,教师与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正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观念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首先,知识陈旧率加快。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换为持续的学习。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孕育了学习型社会。组成这样的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

型家庭和学习型学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教师无论在家里作为父母,在社区作为公民,在学校作为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最后,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从20世纪中期萌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演变出了全民教育,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于是,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教育已经演变成了从“优生优育”到“胎教”,包括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一直到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了。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在了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了,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意味着通过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教师在作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所以是学生的引导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包括引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的已不是获得多少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经验过程中的新的、独特的体验。这是教师无法传授的。然而,体验是在学习探求中的体验,这样特定的学习探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和举足无措的,对教师来说则是掌握了的和熟练的,所以教师应该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以引导。就一般意义上说,教师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形成健身智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心智慧。健身智慧,是人在身体及其各个部分生长发育和人格及其各种因素的发展中,建构并保持协调和谐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自觉状态,分为健身智慧和健心智慧。在中小学,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认识、选择和定向。教师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是全面而艰苦的,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与自己条件相符合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养成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信心和恒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从而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三、教师成为团体的领导者。新课程强调建构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推行分散式领导,而不是把学校命运都寄托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教师和校长可以象同事一样合作工作,对学生的管理模式遵守民主信仰原则,并且对学校和自身的实践会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的带头人给它带来灵感及方向,因为教师更了解课堂上的情况,更能鼓励学生,更能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更能把学校创造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毫无疑问,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也是建构新课程的关键。首先,教师是团队成员。在学校里,教师一旦获得自主权,就要象团队成员一样携手工作。教师应把整所学校,而不应仅仅是他所教的那个班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事实上,在那些教师不仅仅在每个课堂里出色地教书,而且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成效的确最佳。教育实践要求和强调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教师之间合作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大

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作为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学校应在学年初和学年末都留出几天时间供教师们在一起讨论教学工作,教师每周碰一次头。其次,教师是师长。在中小学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指路人,也是学生的师长,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去严谨地、创造性地思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就是要培养动脑筋的习惯。最后教师是学者。中小学教师都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的更新知识。这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一所学校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所以学校应该把对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应当提倡每年都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师更新知识研讨班,让教师们自己对研讨的内容和讲座进行规划安排。

四、教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文化学揭示,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地培养和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为文化的更新、变革提供源泉。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文化变迁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他们不仅传送着系统化了的知识、观念,而且在创造文化的职能上也显得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出大学既是国家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基础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就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的转换与重塑,才能以更好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的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从而真正建立起新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公民。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创造教育手册》 朱作仁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7.浅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篇七

一、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定位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给教师赋予的使命。然而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 教师的使命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 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强调教师的主动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 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的位置上,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今天已不适应形势要求, 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了。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和“交往的对象”。

(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真探索、解决问题, 要指导学生合作、探讨、发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再独占课堂, 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能力还给学生。笔者曾到杜郎口中学听课和观摩。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不讲纪律的课堂”, 即课堂高度开放, 学生有的在独立自主学习, 有的几个人相互讨论, 还有的在黑板上解题, 学习高度自主。教师只作简单的评点和必要的引导。

(二) 教师是学生合作的伙伴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 而是要作为小组合作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和探索之中。还是杜郎口中学, 我的感觉是“没有讲台的课堂”, 正是这没有讲台的课堂, 使教师从“传道、授业”的位置上走下来, 教师混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在融洽和民主的氛围中, 学生和教师成了合作的伙伴, 一起研究问题, 一起分享研究成果, 在潜移默化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和深刻。

(三) 教师是学生“交往的对象”

这种交往对象既是学习上的交往对象也是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有很多,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会提高交际能力, 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学习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沟通彼此信息的过程, 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关爱和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也不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和谐交往。在学习研究之前, 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 需要得到老师帮助, 当研究结束获得成果的时候, 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 已不限于认知领域, 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交往可让学生首先自发地在学习小组间展开沟通与交流, 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阅读教学, 要让学生入景入境地朗读, 入情入理地解说, 让他们学会聆听, 学会表达, 学会接纳、赞赏, 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 他们看到了文本的多侧面, 思考的多途径, 从而对知识与方法产生新的洞察与领悟。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再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这样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中, 思维与思维产生碰撞, 心灵与心灵的相互沟通, 让我们的课堂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当发挥好组织作用、引导作用、评价作用。

(一)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习内容的选择, 学习目标的制定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同时, 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使小组合作紧张有序。我校自2005年开始实行“五步导学”教改实验, 这是一种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前, 教师要编印“导学案”。“导学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以及每一步的学习任务。课堂上, 教师组织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研究、探讨, 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组织作用。

(二)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维、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和奋斗目标。教师只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使他们朝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合作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去探讨知识产生的过程,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求、发现是对前人已经发现知识的再发现,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做必要的点拨引导, 使学生摸准探究方向,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 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 不仅观其“言”, 还要品其味, 悟其神, 让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 一次发现美的旅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欣赏, 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一种渴望与期待。

(三)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评价者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的评价至关重要, 在小组评价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一般要注重几个方面。一是评价角度全方位。小组评价不能简单潦草, 要从课前准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拓展提高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我校在小组学习评价时采用红星加红旗的评价方式, 一堂课, 教师可以根据突出某个环节的需要, 发放3到5颗红星, 每10颗红星换一面红旗,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机会均等、公平公正。每个小组评价得分的机会要均等, 课堂提问或板书每个小组要有相同的机会, 每个小组的代表要实力相当, 如课堂上我经常规定各组同一个号的学生抢答某个问题, 以答案优劣评价小组。三是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 用各小组每学期积累的红星与红旗的数量加以量化。终结评价以学生学业检测成绩为依据, 按各组学成成绩的等级量化。四要重视学生参与。小组评价不能搞“一言堂”, 要让学生参与, 发表他们的意见,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小组合作更深入, 如一堂课下来, 哪个组课堂表现好, 可以让学生说说。终结评价可以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各组长评价。五要重视小组间的合作。为了本小组有好的成绩, 学生往往会出现“贬低他人提高自己”的现象, 教师要适当引导, 对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给予更高的评价, 使合作探究向纵深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 也是演员, 每位教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在合作中发展。

摘要: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和“交往的对象”。

8.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八

【关键词】探究;有效性;兴趣;环境;自信心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为保证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找准位置,清楚“台上”和“台下”,“台前”与“台后”角色定位,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最优化教学过程。本人将在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时教师角色定位方面引导学生作如下探讨:

一、当好兴趣老师,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探索,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判断6、27这两个数能否被2整除,并说明理由,再出示1358760这个数,你能很快判断这个数能被2整除吗?老师这里有一个不用计算就能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你任意报出一个数,不管位数有多长,我都能立即说出能否被2整除,结果学生报数报得很快,但老师的判断更快,这时学生面露惊讶之色,产生了探求奥秘的欲望。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方法。”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兴趣中来。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时,用摸一摸、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评一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触摸、测量、比比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充分挖掘他们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

同时,我们可以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探索创新的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和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探究的环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力量,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学生思索,会思考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以平等和微笑及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缩短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距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我在教循环小数一节时,我出示了15÷3,270+90,19÷6三个计算题,前两题学生一下子就算出来了,后一题就把他们难住了。个别学生喊:“老师,这道题出错了!”我说:“没有啊,你试着继续往下除!”另一个学生发言:“老师,你叫我们除到什么时候才能除尽啊?后面的余数和商都重复出了!”“好!重复出现?这么奇怪啊,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教师抓住学生疑惑不解的地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在质疑释疑中迸发出探索创新火花,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在教师的呵护中得到挖掘。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探究思维、探究个性、探究能力

表扬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表扬和激励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是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心理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对每个学生而言,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上是否有缺陷,但他的人格应同样受到尊重,教师的任何训斥、讽刺、体罚和变相体罚,都会对学生的心里造成伤害,都会泯灭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真心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他们才能快乐地学习,才能不断激发出内在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潜能。当后进生上课发言,板演出现差错时,我给予他们不是大声指责,而是亲切适度的鼓励:“你能举手发言,这是积极动脑的表现,很好。”“别急,再想一想,你肯定能做对的。”教师的点滴鼓励哪怕是只言片语,往往能打开一扇心灵之门,让灿烂的阳光射向失落的心,这样接受阳光洗礼的学生又怎能不激情满怀投到课堂的探究学习中去呢?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和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教师若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潜在力量而奋发向上的学习,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将是无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沈小碚.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2000.10

[3]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

9.地理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篇九

广西玉林实验中学 张洁 537000

内容摘要

课改只是一种载体,对教师来讲它载的是思维、理念的转变及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地理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将以一种新的角色活跃在教学改革的舞台上。

关键词 地理新课改 教师角色

一、地理新课改的基本情况

新的教改方案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具有时代特点。高中地理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同时设立了选修课,设有自然灾害与防治、城乡规划与生活等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的范围更广,并紧跟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更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学大纲新增了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它以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它只是知识的一个框架,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情景中,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张扬其中蕴涵着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丰满的知识体系。而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必须通过具备同样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施而得到体现。

二、地理新课改要求教师观念更新和角色定位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只有理念、认识提升了,新课改才会有生命力。新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必须理性地思考如何在课改中避免以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提升对新课改的理性认识。

1、教育者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顺利走进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这个鲜活的个体,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涵义,才能在教学中从学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实践,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形成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2、教育者只有确立有效的教育理念,才能尽快适应新课改。必须认真研究《纲要》与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心中要有学生。无论课改怎样进行,其宗旨是提高教学效率,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才便于人的发展。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举步维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实现,没有学生主动性就没有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

3、辩证地看待以往的教育教学。人们在遇有新生事物时,往往不认真体会,而盲目推崇,经常轰轰烈烈搞成运动。理论口号一大堆,概念名词满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是实践不知靠啥走?所以课改不能操之过急,要稳妥进行。要深入研究课改实质、内涵,把握课改新要求,切实领会好课改精神。同时要注意课改必须注意结合传统教育中那些优秀的、值得提倡的东西,不能固守过去的意识形态而不变,更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教育中的一切思想和方法,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提炼过去教育与现代教育中能够产生共鸣的声音。

(二)、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一、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也并非说地位降低了。相反,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审读员、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身兼数职,其主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就好比一座桥梁,她是学生走向知识、走向成功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通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地位降低了,而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第二、现代教师应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以探究的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之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基本方向为:

1、从“传道者”转向教会学习知识的引导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当今世界,信息传递速度之迅猛,信息获取途径之广泛,令人惊叹。新世纪的教师,仅仅做个“传道者”,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必须有能力主动地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开阔视野,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只有不断地提高识别、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信息的主宰者;否则,将被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而无所适从。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从“解惑者”转向引导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教师就象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沟通着黑暗与光明。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教师,才具有承传文明、促使社会进步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自古以来,教师最主要的职能之一是“解惑”,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式的。发问的是老师,而解决问题的还是老师。这样使问题解决止于教师的“解惑”,完全替代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发问”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开放、诚实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要通过问题的回答和阐述激励学生做进一步探讨,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3、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

由于远程教学和其他教育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早已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特别是在某些有关艺术技能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教师已经不再具有“权威性”。然而,教师丰富的阅历、人生体验和剖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在“授业”的同时,更应趋向于“析业”和“择业”,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选择创业方向的指导者。

三、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脚踏实地实现角色的转换。

无论多么科学的课程设置,多好的教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驾驭,那么也将事倍功半。所以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对新课改,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地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课虽然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还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地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地理知识的研究发展过程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地理课是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课,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奠基课,其地位不容忽视。

第一、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它包容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综合认识客观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第二、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地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宇宙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和人地观,这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第四、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和时代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精神。

第五、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更具有形象生动感。地理内容富有形象感染力。能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的个性。第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有序性和严密的逻辑序列性。这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认识,必须以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在地理课的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让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多合作、多辩论为出发点来进行地理课的教与学。

(二)、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很强的驾御地理教材的能力。

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获取信息的起跑线上,也许在很多方面不如学生,教师在不断输出知识的同时,必须不断得到新知识的输入,使自己有一潭活水,常注常新,这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变化,告别昨天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让读书成为习惯,不能再像蜡烛那样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而是要在教育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生命之火越燃越亮。

新课改的主旨是: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从而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在我们的评价制度还不能发生“质”的变化之前,我们要走的道路还很长。由于课程编制中所涉及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面,与能规划于具体教授方法领域的那些方面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只有一些目标能由课程内容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完成,其他目标则只能由学习经验的性质和组织来完成。因此教师需敏感地注意到内容变量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任何内容的掌握都发生在特定的课堂文化氛围中,都要通过师生之间一定的人际交往互动方式而加以实现。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每一个学生是否得到了一定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他们的实践智慧。新课改要求教师懂得“与时俱进”是处处体现的,教材无论怎样改,总还是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进程。而教师的智慧就应在于怎样把教材的内容与时代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丰富其教材中知识体系,拓展知识内容。

(三)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新增了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它以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教师角色转变得是否合理,关键看能否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懂得如何教总是比懂得教什么更重要,而且越是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越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

10.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十

景德镇二中张景鸣

【摘要】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有些教师由于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那么网络教学中教师对自已的角色怎样定位呢?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作用

【正文】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过渡,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这里指基于web的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学习,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撑“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无疑,一贯主宰课堂的教师也无法回避网络的冲击,必将接受新的挑战。有些教师由于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那么网络教学中教师对自已的角色怎样定位呢?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1.知识的导航者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部长陈至力讲话中谈到要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网络信息资源种类数量繁多,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海量化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乏污秽、过时信息,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又使人们难以快速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差,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上网后东看看西望望,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不免会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虚度时光。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学习效率却极端低下。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与此,教师就成了茫茫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主题学习内容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建成可利用性较高的本地资源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在本地资源区为学生提供与主题学习相关的URL导航链接,学生通过导航链接直接登陆相关网站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学生通过浏览网站,查询、下载相关资料,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导航者,教师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应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逐步有序地、扶放结合地培养学生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上网,不是为技术学习,而是为能力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流程可以这样安排:教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学习的起点,选择或真实性的或问题性的或虚拟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在协商会话交流后完成意义的构建。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概念框架的支架式教学;基于真实问题的抛锚式教学;基于复杂问题的随机进入式教学。学生的协作学习也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既可以协同,也可以竞争、辩论,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有目的地进行网上冲浪",这必将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尝试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促进作用。

其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一定原则,使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个性色彩和创造性及生产性,学生能在协商合作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就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使学生能够在利用网络创设的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

总之教师作为基于web环境下教学的总设计师,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深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对网络教学的影响,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3.既是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合作伙伴

1)学习的指导者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然而网络教学中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媒体三者关系的改变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使教师在课堂上能真正成为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者。

协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在网络协作教学中,学习者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是协作过程的中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教师的帮助、指导、辅助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明显的。如何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这也是协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中,教师首先应组织引导学生个体根据其兴趣或任务分好组,并提出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然后各小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组内协商对话,分配任务,通过一定时间的网络搜索、独立探索后,接下来便可组织基于WEB的专题讨论,讨论中交流信息,有时展开辩论、竞争,有时又结成伙伴,协同一致,有时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形式不一,但都能起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最后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收路了。这时学生每个人迫不得已都只能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可以向教师或同路人寻求帮助。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看他走这一段路。但只有当他需要帮助时,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已身边不远处。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他们走过一段路,也许筋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段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时,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不再是一名带路人,而是一个同行者,一个合作伙伴。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便学生能更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你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的行囊。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以自己的人格魄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应体现出这样一种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

4.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参与者

若能在探索发现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则能提高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在一堂网络作文赏析课中,首先由教师提出优秀作文的三个标准:有特点、有妙笔、有感情。为学生指明点评的方向。学生接下去便能围绕这三个方面去点评同桌或他人的文章,活动、思维有条理有依据。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评论和修改文章,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化认识。

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未来学校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研究课程本身所具有宽泛的内容也对教师不断提出考验,反思现有传统课堂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将更有利于推动教师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11.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地理 听课活动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19

对于每一位地理教师来说,听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随着教学调研活动与校内外教研交流活动的增加,即使农村地理教师也经常被听课或到其他地理同行的课堂上听课。为了有效地促进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更新,我们地理教师需要在听课过程中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换位移情,定位于“教师”角色

在听课活动中,我们的角色从授课者转变成听课者后,有时并未同步对自身角色进行恰当的定位,依然习惯于当一个旁观者、评价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听课其实就是一个与授课者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作为一个听课者,我们不能拘泥于“听课”一个角色,应在思想上把自己定位于“授课老师”,努力将自己的构思与执教者的课堂处理进行对比。这样,我们就易于发现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在自己课堂上借鉴优点、杜绝缺陷教法提供依据。

一般情况下,在知道有人听课的情况下,授课教师都会努力地做好课前准备。有些教师因能够合理驾驭课堂而实现了备课预设,可能也有些教师或因有人听课而紧张、或因准备不充分、或因学生方面的课堂意外,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教学失误与不足。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听课者可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的教学中,一位学生列举了“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这一新闻,用以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然而,这个新闻情境事例却容易对理解“南丰北缺”的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产生思维干扰,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又没有及时点出事例与空间分布的区别之处。通过换位思考,如今笔者在设计学生活动时,都会提醒自己尽可能做好课堂预设。

二、融入课堂,定位于“学生”角色

在课堂中,听课教师往往只把视线集中在授课教师身上,密切关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心理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授课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技能以及预设能力等。除了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典型思维、解决方法、表情动作外,我们在听课中应当定位于“学生”角色,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如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定位于“学生”角色,折射出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需要我们通过听课行为的每一个细节去践行。例如,听课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我们坐在教室的后面,这样的位置既能较好地观摩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但是,这样的听课位置,更多关注的是课堂的整体氛围,很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因此,教师不妨搬个凳子主动地坐到学生的中间,以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为了避免因坐到学生中间可能导致学生心里紧张,不妨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聊上几句。

三、且听且思,定位于“学习”角色

地理教师之间的听课,其目的就是学习,是以别人的课堂为“明镜”,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学习”角色,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去看待所听的地理课堂。在听课中努力去寻觅、捕捉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或创新点:也许是巧妙简约的课堂设计,也许是机敏聪慧的调控技能,也许是灵活多变的合作方式,甚至是一两个传神到位的体态语言。注意课堂教学细节,并注重听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就能在慢慢品味、细细揣摩、活学活用中,不断加深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另外,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或多或少都有缺憾,甚至会存在一些严重的教学失误,这时我们也应从“学习”的视角上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状况?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解决?只有这样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才会有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不管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别人的课,我们不难发现,地理课堂的精彩不仅仅源于授课教师的精彩,在很多情况下也离不开学生的精彩。听课教师必须杜绝“优越”心理,进入“学习”角色,不仅要注意向授课教师学习,还应主动向与自己同处地理课堂的学生学习。例如,面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快速描绘中国轮廓图、声情并茂的朗读、逻辑合理的讲解等学生闪光点,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不动声色,应当与全班学生、授课教师一起给表现出色的学生以鼓励和赞赏,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

总之,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定位于“教师”“学生”“学习”角色,可以有效化解为听课而听课、以旁观姿态评头论足等不良听课现象,并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质量。

12.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十二

一、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自己视为单纯的命题者。作为单纯的命题者, 教师对于所布置的作文缺乏切身的体验, 因而在教学中也很难给学生有用的指导, 常常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作文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甘苦。

这里的“参与”包括两点: 一是参与学生的生活; 二是参与学生的创作。作文教学并不只是一个教师命题、学生写作, 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简单过程, 而是一个充分挖掘学生的日常潜能,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动态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就要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与学生交谈等形式的交流, 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他们关心什么, 喜爱什么, 才能有的放矢, 明确让学生写些什么。作文命题不贴近学生的生活, 就只能陷入“命题禁锢”式的泥淖, 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学生自然觉得无话可说。即使有些学生有话说, 也只能是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 这样的写作反而助长了孩子说假话的风气, 违背了作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的创作本意。教师可以尝试出题时范围稍微宽松些, 多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话题, 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

为了让孩子作文有话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 给孩子提供作文的素材。其实作文就是生活,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写进作文。讲述假期旅游的经历; 讲述发生在家里的趣事; 介绍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小动物; 倾吐自己成长的快乐和烦恼等等, 写下来就是作文。教师对作文的写法、字数也不要做硬性的规定,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

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 还要求教师能写“下水作文”。空谈理论而不做“下水作文”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写作过程的深刻体验, 他们给予学生的指导也只能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其结果是这些空泛的理论限制、束缚了孩子们的灵气, 容易写出“八股文章”, 千篇一律, 毫无生气。

二、教师是平等的对话者

要实现成功的作文教学,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者、交流者,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的顺从, 从而泯灭他们的个性、自主和创新。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由于经历、认识等各方面的差异, 他们的某些想法可能“幼稚”、“出格”, 但是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教师应该尊重。曾经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把太阳描绘成了黑色的, 教师在面批时劈头就训: “你什么时候见过太阳是黑色的? 你眼睛色盲吗?”孩子很委屈, 因为那天他心情不好, 所以他就觉得太阳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变成了黑色的。这是一个很细腻、敏感、有想象力的孩子, 可是不懂得尊重孩子内心的教师, 一句话就把一个天才的孩子变成了服从的奴仆。

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 孩子才能感受到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这样当教师弯下腰来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对孩子不正确的写法、错误的观点给予指导时, 孩子们才能欣然接受。但是教师对学生不能要求其思维一定要服从教师设定好的路线, 更不能以“你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的口吻去发号施令。当然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 就是布置一个题目, 随学生自己去讨论, 放任自流, 不加引导, 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得不到提高。

三、教师是细心的启发者

要让学生作文有话说, 教师还要做一个细心的启发者。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 等待有人激发。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方面多动脑筋。

1. 让学生当小教师, 批改别人的作文

孩子们当小教师非常认真, 每一个错别字, 错误的标点符号, 用词不当或语句搭配不当的地方都修改得非常仔细, 还写上了简短的评语。通过这个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 还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基本功, 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2. 坚持“每日一报”, 给学生写作积累素材,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每天让一名学生把这一个星期以来他觉得有趣的, 或者是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像新闻联播那样给大家进行播报。学生们一般都会认真准备, 细心观察一周以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而且也给他们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3. 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每周读一本课外书, 然后每周进行一次交流,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交流作业可以是欣赏几个好词、好句子; 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 最打动他们的一件事等。因为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有通过读书, 才能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 学习别人写人、记事的方法。学生们读的书多, 知识的储备自然会令他们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4. 在班级设立“创新作文”园地, 鼓励创新思维

每一次写作训练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训练, 更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绝不能将写作模式化、刻板化。为此, 教师可以在班级后面的墙上专门开辟出一块“创新作文”园地, 将每次作文中那些构思新颖的作品张贴出来, 还可以把它们打印出来, 装订成册, 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

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的安排, 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积极有效的启发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师是成功的激励者

作文批改对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培养也是意义重大。过去教师们总喜欢一味纠错, 错别字、病句划了一大堆, 评语全是批评的, 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当学生好不容易写好的作文被教师批得一无是处时, 他们就会很沮丧。所以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适当地写一些鼓励性的话, 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 一个优美的句子, 一份真挚的感情, 一个微小的进步, 教师都应带着欣赏的眼光给予学生热情的赞美和鼓励。教师的这种情绪往往也会感染学生, 使他们努力进步, 不断提高自己。但是, 激励性的话语也要有一个度, 鼓励一定要切合实际, 不能过于拔高, 要少而精, 不能滥, 还要将鼓励和指正结合在一起。既指出进步之处, 也要能让学生得到教师正确的指导。

13.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新的理念、宗旨要求教师进行历史性的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须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并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程给老师带来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如何改变,如何适应新课程、新教法,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已经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

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这自然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教师应该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

二、教师不能光喊不做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站在“为人师”的高度对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并监督执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偏离轨道,但从不对自己提出要求,结果不仅学生糊里糊涂,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即讲道德的不道德,讲理想的没理想,讲文明的不文明,讲学习的不学习,讲诚实的不诚实,讲奉献的时时刻刻想索取,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去说服教育学生呢?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作用学生 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规范,遵章守纪,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教师严谨踏实的教学是学生奋力拚搏的动力源泉。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感染了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奋力拚搏,勇攀高峰。俗话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14.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十四

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 梁彦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科技、生活及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已悄然而至。传统的封闭和和以教师、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的要求;建立开放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成为迫切要求,而且逐步地变成现实。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要素的教师,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本文从分析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原则切入,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作出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教育 特点 模式 角色转换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其主体地位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习方法通常采用自主性学习,与此相适应,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将不复存在。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将从长者、智者和权威的地位转变为同志和协作者。了解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 ,明确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迁 , 准确地把握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 对于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是有益处的。特别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当前我们的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因此,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角色转变是势在必行。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内容、特点和遵循的原则

当前,教育部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是“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于这个要求,我县的情况是:大部分学校宽带网络已接通。多媒体设备进教室的占50%,教师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的还不足10%。至于后面的两个服务平台那是政府的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网通了,资源你会找吗?你是否有自己的网络空间?你是怎样上好一堂多媒体课的?在你的学校里,你能方便地使用校园网上的资源吗?见于这些问题,我作为一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此,我认为相关的培训势在必行。

在已经建立了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中小学校,将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与积极参与的课题。可以

说,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方向。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学习分析,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生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特点是:一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地获取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自然地改变为以“学”为主。在网络环境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毫无疑问的得到了肯定。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教师作为主要的信息源,众多的学生充当着传播对象的角色;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本人作为信息源的优势已不再突出,学习者还可以从网络课件中获取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本身就对学习者有相当的吸引力,加之获取学习资源的手段是一种极其热门的社会化行为--上网,很适合青少年追求社会化、成人化的心理特点,因此往往能够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全员参与学习的效果,真正让孩子们动起来。二是网络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具有传统学校所不具备的教学行为个人化和学习行为个人化的特征,它彻底地改变了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还从客观上给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在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通过人机交互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进度,不仅实现了个别化学习,还能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个性,使整个学习过程快乐而深刻。三是网络教育还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它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使学生能快速地理解学习内容,它能使各类教育的资源共享。四是网络教育还能调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种种时空限制,它引入观察、讨论、协作、演示、模拟和交互方式到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造性。五是交互网络技术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来设计学习过程和方式,使学习方式、进度和过程更能适应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教育的本体功能 2

是对人的关注,网络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网络化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驱动力,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引发学生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民主、平等、和谐的原则。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长足发展,高度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在相当程度上替代教师的职能,这样,教育模式和教师的角色地位都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变化

二、网络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众多的学生充当着传播对象的角色;由于信息来源主要是教师,教学中常以教师为中心。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本人作为信息源的优势已不再突出即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信息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法显然不当。那么,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否取代教师的地位?答案是否定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或不应该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 3

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搜索资源,如何把它们整合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总之,教师角色应该发生比较大的转化。具体如下:

教师应该成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者和多媒体课件的优化组合者。教师首先应努力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学会熟练使用教学媒体和资源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视频、网上课堂和讨论、音频、光盘以及相应的教学、实验设施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教学资源清单以及使用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能随时借阅、复制、上网学习。尤其要结合各种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娴熟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步习惯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多种感官都能快速地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全过程之中,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使学生获得做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导学者。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帮助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掌握学习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组织学生讨论,但是绝不越俎代庖、粗暴地干预学生自主探索的探究进程,不片面追求所谓“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抹煞“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网络信息,帮助学生去粗取精;鼓励学生采用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等收集、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之间的联系,为最终的探究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以达到相互启发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小组协同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证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式的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协同学习小组可以是网上的虚拟小组,即对某一版块学 4

习资源感兴趣的学习者,自主组成小组,在Internet 中 BBS 上实行交互学习。还可以通过E-mail和 聊天室等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尝到协作式学习的益处,从而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转变学习观念,为协作学习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除了要求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外,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凝聚、激活人们知识技能的触发点,教师的辅导可以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进一步分析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背景资料,掌握学生现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储备情况,要及时的帮助学生修订研究计划,注意检查各种文档撰写过程中的规范。

15.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十五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 (web-based Instruction) 过渡, 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网络环境 (这里指基于web的网络环境) 下, 基于资源的学习,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撑“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促进者。无疑, 一贯主宰课堂的教师也无法回避网络的冲击, 必将接受新的挑战。有些教师由于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 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 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那么网络教学中教师对自已的角色怎样定位呢?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知识的导航者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学会生存,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原教育部长陈至力讲话中谈到要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网络信息资源种类数量繁多,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也不尽如人意, 海量化的信息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不乏污秽、过时信息, 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又使人们难以快速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学生由于年龄小, 能力弱, 辨别是非能力差,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上网后东看看西望望, 走马观花式地浏览, 不免会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虚度时光。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信息资源极大丰富, 学习效率却极端低下。因此, 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与此, 教师就成了茫茫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主题学习内容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建成可利用性较高的本地资源库,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在本地资源区为学生提供与主题学习相关的URL导航链接, 学生通过导航链接直接登陆相关网站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学生通过浏览网站, 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完成小论文的写作,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导航者, 教师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应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逐步有序地、扶放结合地培养学生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 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 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 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 其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上网, 不是为技术学习, 而是为能力学习,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流程可以这样安排:教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 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 确定学习的起点, 选择或真实性的或问题性的或虚拟性的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 在协商会话交流后完成意义的构建。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概念框架的支架式教学;基于真实问题的抛锚式教学;基于复杂问题的随机进入式教学。学生的协作学习也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 既可以协同, 也可以竞争、辩论, 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任务为驱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 有目的地进行网上冲浪, 这必将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尝试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促进作用。

其次,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一定原则, 使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个性色彩和创造性及生产性, 学生能在协商合作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就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使学生能够在利用网络创设的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

总之教师作为基于web环境下教学的总设计师, 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转变观念, 深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对网络教学的影响,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 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三、既是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合作伙伴

1. 学习的指导者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 然而网络教学中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限的相关知识, 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媒体三者关系的改变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使教师在课堂上能真正成为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者。

协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在网络协作教学中, 学习者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是协作过程的中枢,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教师的帮助、指导、辅助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的角色, 因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明显的。如何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 这也是协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中, 教师首先应组织引导学生个体根据其兴趣或任务分好组, 并提出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然后各小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组内协商对话, 分配任务, 通过一定时间的网络搜索、独立探索后, 接下来便可组织基于WEB的专题讨论, 讨论中交流信息, 有时展开辩论、竞争, 有时又结成伙伴, 协同一致, 有时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形式不一, 但都能起到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的作用。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 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最后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 和谐了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 或引导学生自己设立一个起点, 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 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 这些都有了的话,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路了。这时学生每个人迫不得已都只能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时可以向教师或同路人寻求帮助。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看他走这一段路。但只有当他需要帮助时, 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已身边不远处。对于学生来说, 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他们走过一段路, 也许筋疲力尽, 也许头破血流, 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段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时, 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 教师不再是一名带路人, 而是一个同行者, 一个合作伙伴。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 他倾听他们的话, 支持他们的选择,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 以便学生能更关注到每一个细节, 以充实旅程, 开阔视野。到了终点, 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 这时他们才发现, 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 只是告诉你所在的某个地方, 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的行囊。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以自己的人格魄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就应体现出这样一种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

四、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参与者

若能在探索发现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则能提高认识, 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例如, 在一堂网络作文赏析课中, 首先由教师提出优秀作文的三个标准:有特点、有妙笔、有感情。为学生指明点评的方向。学生接下去便能围绕这三个方面去点评同桌或他人的文章, 活动、思维有条理有依据。最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反思, 通过评论和修改文章, 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 内化认识。

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 是未来学校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 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 研究课程本身所具有宽泛的内容也对教师不断提出考验, 反思现有传统课堂教学, 将两者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将更有利于推动教师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

上一篇:想象作文语文素材评语摘录下一篇:六年级社会实践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