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城市总体规划(共9篇)
1.东营城市总体规划 篇一
方案一:
滨海新城重点功能区规划
新城建设区
滨海新城总用地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8.6平方公里,水系(湿地)绿地等非建设面积78.4平方公里。其中滨海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滨海游憩区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滨海生态居住区规划用地面积31.6平方公里;科技研发区规划用地面积6.2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规划用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滨海新城建设成为服务黄河三角洲的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将防潮堤围合区域海水利用与海水分级净化淡化处理相结合,按照海水净化淡化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水面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水质设计不同的项目与活动,实现对滨海土地的海陆统筹及水域空间的综合利用,形成集行政、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科教研发、海水净化淡化等为一体的东营滨海现代服务产业区。
空间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
滨海商务板块• 滨海游憩板块• 滨海生态居住板块• 科教研发板块
1、滨海商务区
充分依托滨海新城海水梯度利用的空间区划,将黄河路延伸线与现状防潮堤交叉口周围区域建设成为东营现代服务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将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集中,配套完善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东营滨海商务区。
集中运作新金融产业,主要包括地权、水权、海权、碳权、排污权等的交易。
以金融街、投资服务中心、广场及绿化带构成核心区,承担新区最核心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功能,旨在为各金融机构及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核心区内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周边拓展区域的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
行政中心:将黄河三角洲、东营及新城区相关行政机构集中于滨海新城商务板块,实施行政推动城市发展,同时,相对的集中办公能有效提供效率。
金融中心:以金融街为龙头完整区域性金融中心,集合各大银行、交易所、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现代典当公司等,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投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
商业中心:集酒店、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与商业为一体,与商务生活同步的个性化商业中心。
商务中心:以写字楼为主,包括甲级写字楼及乙级写字楼。
2、滨海游憩区
利用海水净化处理后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亲水、浴水、临水、戏水、入水、借水、观水、听水、滨水、游水等利用水体、进入水中、借用水景的方式,打造东营滨海游憩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水心:内海区域打造岛屿、沙洲、建筑景观等核心标识系统和游戏目的地,休闲模式包括:水上屋创意风吕、温泉水上度假屋等休闲度假场所;景观小品、艺术建筑等景观标志。
水面:蓝海(内海)本身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可以打造滨海观光环。水面上还可以船、筏(非机动)等为交通及游憩工具,以漂浮结构形成大地艺术景观。其休闲模式包括:滨海水上乐园的水上游乐设施设备展示和推介,充气类水上游乐设施设备,“水上嘉年华”的滑水、船筏、帆板、冲浪等;在漂浮物上进行的休闲 验性活动;漂浮结构的景观小品等。
水中(水下):水中(水下)是一个新的世界,可以潜水、游泳、戏水,也可以建设水下世界。休闲模式包括:水中的游泳、潜水等戏水游乐项目;海洋温泉浴等水中休闲项目;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的水下 餐厅等。
水空:水空是水面上的空间,可以创造凌空游乐的广泛内容,包括水上热气球、水上伞翼等游乐项目;栈桥、浮桥、水上平台、水上空中花园等景观小品;水上空中花园茶室、酒吧等休闲项目。
水滩:水滩是水岸边浅水区域,为亲水戏水区,是水景制造最有价值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榭、船屋等滨水建筑小品打造水上园林;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橄榄球、沙滩网球、沙滩风筝、沙滩田径、沙滩运动车、沙滩拔河、沙滩舞蹈等滨海金滩的水滩游乐项目;开发沙雕艺术、日光浴、散步、沙滩浴等休闲项目。
水岸:水岸是近邻水体的陆地,也是护堤区域,可以形成生态堤、艺术堤、水岸花园、滨海花园、滨海道路、水城建筑体系等多种景观,也是水城的建筑互动关键。滨水区可以看到水体的岸上区域,是室内游乐、陆地游乐的区域。开发海洋温泉公园、滨海温泉水上度假村、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旅游房地产等。
3、滨海生态休闲居住区
依托围海而成的滨海景观资源及游憩、商业、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中高档住宅,在满足临港产业区及现代服务产业区人口对居住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滨海旅游度假、滨海休闲的需求,规划用地面积约31.6平方公里。
居住区以中低层建筑为主,注重建筑的节能与生态能源的使用,注重与城市水系景观的结合。
滨海旅游度假区要以低层、低密度住宅为主,以水为脉,将水与生活相结合,打造独具风格的水城居住群,形成西班牙风情区、美式风情区等各种特色组团。
4、滨海科教研发区
科教研发区位于滨海高等级公路以东,与滨海居住、滨海游憩区及临港产业区相邻。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提倡生态办公引领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由具备高度信息化处理功能的楼群构成,是关注企业行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功能区。
从功能上来说是集中展示城市产业文化和形象的基地,满足企业研发、会议、教育、培
训等功能。优先考虑从亊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及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入区。
作为产业升级基地、合作基地、创新基地项目,形成综合性的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研发办公区;同时,联合高校建设可研基地和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集聚联动,成为滨海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点。
科教研发区将建设产业升级技术支持中心、培训中心、运营中心等,并引进相关的企业入区落户,成为一个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部分分支机构及研发中心为龙头,关联产业为支持的综合性、国际性产业升级基地。
5、滨海新城核心建设区基本设计要求
水系与城市空间融合:通过滨海新城内部水系网络将水库、河流、海洋连接形成城市水景观与城市水生态系统。重点对内海区域、观海栈桥、黄河路水系、滨海商务区、游憩区、新填海区域进行特色设计。
低碳与城市设计融合:应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LED照明等技术,以清洁能源作为城市的主要能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源、海水淡化,加强城市供水节水、雨水及中水综合利用等。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建设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低能耗建筑,重点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建筑等。
突出城市核心区的海岸天际线:通过高层集聚、多层过度、低层围绕的布局方式,集中建设高层数、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区域打造城市中心区。
广利港区及临港产业区
1、广利港区
建设面积:港口建设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建设规模:5000吨级散货泊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1个、2000吨级码头1个,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300万吨。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商贸港,集商业贸易、旅游码头等多功能港口。
将广利港迁至广利河入海口外侧深水区域,有效扩大广利港吞吐能力。对广利河入海口附近进行综合整治河口拦门沙和内河航道疏淤,重点建设5000吨级集装箱泊位、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及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建成中心城区的建筑材料、生活日用品和零散集装箱海上运输集散地,到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同时,建设旅游码头,发展海上观光旅游。
2、临港产业区
建设面积:35.4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生态临港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滨海新城重要的产业支撑,新城区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基地。
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生态技术、海洋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临港商贸仓储与物流等。
新防潮堤选线方案
新防潮堤位于渤海负两米等深线,新堤长30.03公里,线型整体规整、局部灵活。新防潮堤内侧为300米绿化带和200米水系。
方案二:
相同点:
1、整体布局结构与方案一相同。
2、四大功能板块与方案一相同。
3、水系分割、生态优先、组团布局与方案一相同。
不同点:
1、新防潮堤采用外环环抱式布局方式,利用采油岛和观海栈桥形成外海海湾。
2、水系布局更加灵活,水系面积更大。
3、水系分隔组团更加注重用地与水的相融。
2.东营城市总体规划 篇二
1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是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是对用地条件的合理分析和利用和对园林植物的正确选择。借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河渠沟塘, 设计自然起伏的园林景观, 即节省了建设费用又真切自然。
东营地区土壤条件特殊, 植被较单一, 绿化景观较单调。怎样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结合排碱措施, 适当引用外来植物, 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是园林绿化设计者着重考虑的问题。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1 公园
主要满足人们休闲、集会、娱乐等功能。设计中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从南到北主要由休闲绿地, 人工湖和下沉广场组成。休闲绿地由大面积的草坪、树阵组成, 园路、雕塑、时令花卉点缀其中;人工湖内设大型音乐喷泉;大面积颜色淡雅的石材铺装和两块大型的电子显示屏, 体现了新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环境特色。
2.2 水系
新区水系长4.2km, 绵延曲折贯穿整个新区, 总用地面积约30万m2。以“黄河畅想曲”为主题展开设计, 通过对水体和土地和重新塑造, 将场地、园路、栈桥在水和绿色之间为人们提供了停留与活动的空间, 置身其中可戏水、漫步、休闲、娱乐, 亲近自然, 回归自然。
2.3 居住区
现代化住宅小区, 更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 如何围绕绿地这一公共空间, 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 丰富小区居民生活, 密切人际关系, 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例如, 集中绿地采用耐践踏的草坪, 同时铺设卵石路等健身路径;设置儿童游乐场地和设施;树下点缀大的石头或坐凳, 可以让人休息小坐;空间组织形式分为开放景观空间和非开放景观空间等, 小区绿地率达45%以上, 为居民营造了一处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3 坚持绿色生态的原则
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景观对生态环境的改造功能, 创建适宜的生态群落, 改善新区的小气候。
以绿为主的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 科学合理的进行植物配置, 是绿化设计的重点。乔木下面有灌木, 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 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表现, 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
4 坚持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 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 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 绿地要有美感, 要有赏心悦目的感受, 这样, 才会让人心情舒畅, 才能达到促进人心理健康的目的。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 通过植物配置、空间处理、铺装, 园林小品及其它设施, 营造艺术化的园林景观。
适当运用对景、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来装饰绿地, 创造千变万化的景观, 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等前提下, 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 景随步移的效果。
5 坚持细节设计为重的原则
细节设计主要体现在园林景观环境设施上:铺装选用石材、透水砖、塑胶、卵石等材料;灯光选择具有优美造型的灯具, 在白天装饰环境, 给人以美的享受。广场、休闲场地以庭院灯、草坪灯为主, 灯光布置以满足基本照明为原则, 创造宁静、雅致的气氛等。
6 结语
景观的设计与营建, 是人、建筑、植物的完美结合,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有机的过程。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 新区景观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特别是黄河公园的建设, 大大凝聚了新区的人气,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本文就东营市东营区新区整个景观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 所需遵循的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景观以及细节五个原则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 以期对今后的景观规划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区,绿化,原则,生态
参考文献
[1]陈跃中.休闲社区——现代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手法探讨[J].中国园林, 2003 (1)
[2]夏海燕.谈现代居住区中心花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2003 (2)
3.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范文 篇三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熟悉、掌握、了解程度。
1.城市与城市发展
1.1城市与乡村
城乡“二元”化,收入差异大,单向集中,公共资源供给失衡
1.1.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城市相对乡村存在,要素聚集,动态变化,系统性
1.1.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集聚、生产效率、生产力、职能、物质形态、文化观念
1.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资源开发、科技创新、全球化、文化特质
1.2.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1.2.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单一多中心,平面——立体,生产——生活,分离——连续
自然、社会、经济、政策
1.3城镇化及其发展
1.3.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农——非农
1.3.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7个方面:
1)农业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动;3)比较利益推动;4)制度变迁与促进;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调控;7)城乡规划调控
1.3.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1)持续、加速、健康发展;2)东快于西,南快于北;3)城市群,城市圈;4)特大城市的国际化
1.4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核心与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4.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载体与表象)
1.4.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米利都、希波丹姆、维特鲁威
2.1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2.1.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希腊(公共场所)、罗马(炫耀与享乐)、中世纪(城堡、教堂)、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君主专制(放射轴线、广场、宫殿)
2.1.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1.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2主2辅)
2.1.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2.2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2.2.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2.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2.2.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2.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3.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3.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2.3.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3.城乡规划体系
3.1城乡规划的内涵
(对一定内城市)
3.1.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
3.1.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基本特点: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
构成:法律体系(核心)、行政体系(职能分配、行政管理)、工作体系(编制与实施)
3.1.3☆☆☆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3.1.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
1)调控、保障;2)协调,改善环境
3.2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3.2.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3.2.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横向与纵向
3.2.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编制(组织、审批、内容)、管理(实施、项目——用地、工程——划拨与出让、督察——行政监察、立法监察、社会监察)
3.3城乡规划的制定
3.3.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3.3.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
3.3.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分区——纲要
总体——分区——逐步深化
详细——控制性
详细——修建性
3.3.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
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城镇体系规划
4.1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4.1.1☆☆☆☆☆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4.1.2☆☆☆☆☆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
编制——互动;实施——公示;修改——互动;修改详规——相关人
4.2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4.2.1☆☆☆熟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4.2.2☆☆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5.城市总体规划
5.1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5.1.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
指导与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有公共政策的属性
5.1.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原则: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2)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
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4)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5)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和方法
5.2.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
现状调研(踏勘、访谈、区域调研、收集汇总、现状分析)、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纲要、成果、评审
5.2.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
定性、定量、空间模型
5.3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
5.3.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
5.3.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内容与方法
(自然、人工、现状、政策)
5.3.3☆☆☆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内容与方法
1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分工与发挥的作用
基本职能,对外,对内(非基本职能)
2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的发展中处的地位与主要职能
1)内容:对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2)依据:从城市在区域中的职能,内在基本因素两方面确定
3)方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5.3.4☆☆☆熟悉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的内涵
5.3.5☆☆☆熟悉城市规模预测方法
5.3.6☆☆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
5.4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5.4.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5.4.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要求
5.5城镇发展布局规划
5.5.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6个: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它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 生态适应性:鼓励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主体功能区:优化调整区、重点控制区、适度开发区、控制发展区
5.5.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目的:控制城市建设
原则: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可操作
5.5.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6种:集中、带状、放射、星座、组团、散点
5.5.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城市布局原则:
1)城乡统筹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4)分期发展,留有余地
5.6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5.6.1☆☆☆☆☆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
10大、46中、73小
5.6.2☆☆☆☆☆掌握各项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互关系及布局要求
5.6.3☆☆☆☆☆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分布的特征
5.6.4☆☆☆☆☆掌握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
5.7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7.1☆☆☆熟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5.7.2☆☆了解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和方法
5.7.3☆☆☆☆☆掌握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5.7.4☆☆☆熟悉城市交通设施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交通枢纽设施、立交桥、停车
5.7.5☆☆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5.8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5.8.1☆☆☆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5.8.2☆☆☆☆☆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
5.8.3☆☆☆☆☆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
5.9其他主要专项规划
5.9.1☆☆☆熟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功能(247),绿地人均9平方米,公共绿地7平方米,内容(249)
5.9.2☆☆☆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5.9.3☆☆☆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5.9.4☆☆☆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分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
5.9.5☆☆☆熟悉城市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
5.9.6☆☆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5.10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5.10.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文本要求
5.10.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图纸要求
5.10.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附件要求
5.10.4☆☆☆☆☆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6.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的意义:
1)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2)发挥城市宏观调控作用
3)加强城市监督管理
6.1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与任务
6.1.1☆☆☆☆☆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
行动计划、落实的重要步骤
6.1.2☆☆☆☆☆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任务
6.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
6.2.1☆☆☆☆☆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
6.2.2☆☆☆☆☆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要求
7.城市详细规划
7.1控制性详细规划
7.1.1☆☆☆☆☆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环节,管理的具体手段,协调利益的平台
7.1.2☆☆☆☆☆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确定用地界限
2)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
3)提出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
4)交通的布局与衔接
5)工程管线的布局与确定
6)土地使用管理
7.1.3☆☆☆☆☆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7.1.4☆☆☆☆☆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7.2修建性详细规划
7.2.1☆☆☆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具体的建设安排,用以指导建筑设计与其它工程设计
7.2.2☆☆☆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
7.2.3☆☆☆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7.2.4☆☆☆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8.镇、乡和村庄规划
8.1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及任务
8.1.1☆☆☆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
8.1.2☆☆☆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任务
8.2镇规划的编制
8.2.1☆☆☆熟悉镇规划的内容
8.2.2☆☆☆熟悉镇规划编制的方法
8.2.3☆☆☆熟悉镇规划的成果要求
8.3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8.3.1☆☆☆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内容
8.3.2☆☆☆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
8.3.3☆☆☆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
8.4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
8.4.1☆☆☆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内容
8.4.2☆☆☆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要求
9.其他主要规划类型
9.1居住区规划
9.1.1☆☆☆☆☆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目的与作用
9.1.2☆☆☆☆☆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9.2风景名胜区规划
9.2.1☆☆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任务
9.2.2☆☆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文本、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
9.3城市设计
9.3.1☆☆☆熟悉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9.3.2☆☆☆熟悉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好建筑的六个标准:
1)秩序与统一
2)表达
3)完整性
4)平面与剖面
5)细节
6)整合10.城乡规划实施
10.1城乡规划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10.1.1☆☆☆☆☆掌握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基本因素 分为5个方面
1)政府组织管理
4.城市规划师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篇四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市区和近郊区的土地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河流、湖泊、洼地分
布和演变概况。
社会经济现状市发展沿革,人口、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和利税,该城市在国
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近期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节 洪涝灾害
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等灾害的情况。
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灾情(淹没范围、水深、淹没历时)、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第二章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问题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城市防洪现状、治涝能力和标准。
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
第三章 地形和地质
第一节 地形
地形资料情况。
市区(包括近郊区)地形特点和主要江、河、湖、洼等的分布。
主要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地址的地形特点。
第二节 地 质
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
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地区和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条件
等)。
第四章 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第一节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暴雨、洪水资料情况。
暴雨、洪水特性。
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成因。
历史上特大和大洪水特性。
代表站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控
制断面设计洪水。
设计洪水水面线分析计算。
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二节 设计**位分析计算
潮水位观测和资料情况,潮汐特性。历史上发生的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特性。设计**位的分析
计算。
第三节 治涝水位分析计算
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设计暴雨的分析计算(点暴雨、面暴雨、雨型等)。
设计涝水的分析计算(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洪涝涝潮遭遇分析。
设计外江不位、潮水位分析。
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五章 城市防洪规划
第一节 防洪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本城市防洪在该防洪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的要求。
第二节 防洪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江河流域及城市规划相一致)。
防洪标准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程度,进行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水平综合分
析选定,或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
规划的原则
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
历史上本城市防洪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滞等)研究概况。
防洪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结合)。
防洪计算(洪水调节、洪水演进等)。
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比较、推荐的方案。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河道整治、闸涵等)的规模和主要参
数。
防洪规划的实施安排。
超标准洪水的对策和措施。
第四节 防洪工程设施
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涵闸等)的设计
方案。
江河河道(沿海城市的海岸)演变规律,与防洪工程安全有关河段整治和防护设计方案。防洪工程工程量估算,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的经济设施
等。
第五节 清障规划
河道、行洪区主要阻水物及对泄洪、行洪的影响。清障原则和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
有关政策。
第六节 非工程防洪措施
洪泛区、洲滩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洪泛区、洲滩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的安排。
关于防洪基金、防洪保险的意见。
第六章 城市治涝规划
第一节 治涝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地区、流域的治涝规划。本城市在该治涝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对治涝的要求。
第二节 治涝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治涝标准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规划的原则。
基本任务(包括城市污、废水排水任务)。
第三节 城市治涝总体规划
涝情分析。洪涝关系。排涝排污关系。
治涝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提排等)。
治涝的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相结合)。
治涝分区和治涝计算(高水拦截、涝水调蓄、排泄、提排等的安排)。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管渠、排水涵闸、排涝站、滞蓄涝区)的规模和主要参
数(包括承泄区)。
治涝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论证,推荐的现实可行的方案。
治涝工程实施规划。
第四节 治涝工程设施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的设计方案(新建、扩建、改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治涝工程设施的工程量,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经济设施。
第七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管理体制和任务。
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
第二节 管 理 设 施
水文观测设施。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
通讯、信息处理设备。
交通、防汛抢险设备。
工程管理、维护设施。
第三节 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防洪、治涝工程管理规章制度。
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管理、运行、维修所需经费及来源。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环境现状。
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和补救的措施和建议。
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第九章 投资和年运行费
第一节 投 资
投资估算的依据。
投资估算的方法。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等投资估算(静态投资、动态投资)。
分期(年)投资安排。
建设投资的分摊和资金筹措方案。
第二节 年 运 行 费
年运行费(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偿费等)的估算依据和方法。
年运行费估算。
年运行费来源和要求的优惠政策。
第十章 效益和经济评价
第一节 防洪、治涝效益
防洪、治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负效益的分析估算。
社会效益分析。
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 济 评 价
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效果指标的分析计算。
规划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介。
有关防洪、治涝经济政策的意见。
附件
一、城市规划报告(摘录)
二、江河防洪、治涝规划(摘录)
三、地质报告
四、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五、投资估算报告
六、其它重要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附图
一、城市(包括近郊区)地图
二、主要河道地形图、纵横剖面图
三、历史大洪、涝年灾情图
四、主要水文成果图
五、现状和规划的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分布图
六、主要堤防纵横剖面图(包括地质)
七、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设计图
八、其它重要的附图
专题报告:
一、重要试验报告
二、专题研究报告
三、有关文件、资料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几点说明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重要,为推进城市防洪规划、促进城市的防洪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障城市的防洪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一般情况下同时也存在城市排涝,效区排涝的问题,本《编制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治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为简明和突出重点起见,简称为防洪规划。我国的城市很多除普遍存在防洪、治涝问题外,还有山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北方城市的防凌,滨海城市的防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后几种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治洪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治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一并研究上述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报告》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城市防洪是江河防洪的重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城市防洪规划,要以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和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防洪规划方案应与上述两规划相协
调。尚无防洪规划或规划不完善的城市,可根据城市的防洪要求,在研究江河防洪形势的基础上,编制防洪规划,为制订或修订补充上述两种规划提供依据。
三、城市防洪规划是搞好城市防洪建设的前提,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要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其中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规划和各项防洪工程设施应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从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慎重确定或选择;对防洪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究其主要结构轮廓,细部问题可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近期工程设施是拟先期安排实施的项目,应作为规划的重点,研究宜深入些,远期工程设施研究相对可粗略些,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四、城市防洪规划牵涉许多部门的有关专业,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的法规,按有关专业的规程、规范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规划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妥善处理。规划方案应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被各有关方面所接受,现实可行。
五、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防洪标准高,城市防洪安全度高,需防洪建设投资多;防洪标准低,防洪建设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灾的风险大。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城市防洪的统一标准,进行城市防洪规划时,可根据城市的规模大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重要程度,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也可参照有关部门(城建、水利水电)现行规定分析选定,市区和近郊区可以分开防护的、可采用不同防洪标准,市区可高些,近郊区可相对低些。近期防洪标准可低些,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防洪标准一般用洪水重现期表示,有的也可以某次大洪水作为防御的对象。
六、可靠充分的基本资料,认真、科学地研究有关问题,是制定城市防洪的基础。应深入调查,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认真总结多年来防洪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防洪、治涝工作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较详细的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基本摸清主要的地质问题,必要时应进行补充的洪水调查和地质钻探,使城市防洪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对规划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应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为研究防洪对策,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以上基础工作可根据规划工作的需要确定。
七、城市防洪规划牵涉面广,宜由城市的政府或综合规划、计划部门主持,城建、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以及重要的工矿企业单位参加,按规划大纲、分工协作进行,共同完成。规划工作应分阶段逐步深入,部门间的关系和要求,应反复协商、协调。确定的规划方案,应提请城市政府进行认真审查,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的规划是进行城市防洪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各有关部门应共同遵守,以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功能和效益。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对城市的防洪规划进行修订和补充,并报送原审批机关审核。
5.东营城市总体规划 篇五
第一节 答题方法、步骤
1.1试题类型
(1)数量分布
设计类4道:总体规划2道(大、中城市各一道),居住小区规划2道,管理类2道,二者之间1道(如提设计条件、任务书)。
(2)类型(评析难度:高、中、低),有正例和反侧,正例题要求指出特点,外加一些不足,反例题要求指出缺点,可能让你提出修改意见。有可能做图,但不是快题设计。设计类一般都有附图。
1.2答题方法、步骤
(1)审题:理解题意,判断正反例,考点范围。
(2)看图:不忽视任何要素。
(3)寻找考点:综合判断确定。
重要考点(明显错误,违背原则,符合题意)。
可能考点(不太妥当处)。
非考点(不足,但命题人员不打算考你)。
诀窍:图上没有标示的(缺项,深度不够)一般不是考点。图上标示的多半是考点。但缺项到最后也要答一下。如题目问小区交通组织的特点,考生应该立即反应出至少应该从下列4方面答题;与主路接口,出入口关系;人车分行;通而不畅,道路分级;停车。又如有的题目中标示:该地区有地铁站,古庙,商业中心等,每一个都是考点,如地铁应考虑人、出入口、与商业功能联系等,古庙应考虑保护措施、与商业中心及公共空间的联系等,商业中心应考虑与地铁站、古庙的联系,与公共空间的结合等。
方法:按图例依次对照规划原理找问题,最后关注全局(路网系统、城市整体结构问题等)。这样会不漏项。
(4)答题:
先答重要考点,再答可能考点。
语言组织条理清晰,表述规范(应用专业术语)。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指出问题后,必须说明理由(意思一致即可得分)。
多答不扣分(可以密网捕鱼,广种薄收)。
对第二问“提出修改意见”的回答,若无把握则答得原则一些。
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重要的得分点。
第二节 试题练习
2.1城市规划务实方案评析答题口决
文字图例先细读 再看风象与水流 商业中心人气足 交通便捷好服务
良好地段给居住 上班不必跑长途 工业用地重运输 污染大户须防护
易燃易爆要隔离 转运便利建仓储 公共绿地宜均布 滨水地带多种树
旧区新区要兼顾 文化遗产多保护 干道骨架要清楚 两侧用地须相符
道路间距宜适度 一般内密而外疏 港口须有疏港路 生活岸线要留足
机场进城走快速 端侧净空须关注 高速公路不穿城 过境公路擦边溜
客运站场宜深入 编组站场城外布 夏季凉风能导入 冬季寒风能阻住
道路依山傍水走 相交尽量九十度 净污分置上下游 雨水尽量顺势流
6.东营城市总体规划 篇六
(一) 黄河三角洲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 包括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 共涉及十九个县 (市、区) , 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总人口约为985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10。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人的“跨世纪之梦”, 早在1993年就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 1997年被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 以2001年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2006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标志,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攻方向。直到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 黄河三角洲发展的“排头兵”——东营市概况
1.东营的中心城市地位
综观“蓝、黄”两个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涵盖了6市19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涵盖7市51县, 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叠加融合,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 在两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
从自然条件来说, 东营市海岸线长413公里, 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另外, 东营岩盐资源储量5900亿吨, 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 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市境内, 可以说, 无论从土地储备、资源存量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具备了深度开发的基础和实力。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 “十一五”期间, 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加强。初步统计, 2010年东营市生产总值达到2360亿元, 比2005年翻一番, 年均增长14.4%, 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地方财政收入104.88亿元, 是2005年的2.7倍, 年均增长22.2%, 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
2.东营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是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东营市政府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例会, 分析形势、部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规划指导, 完善政策体系, 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东营市节能降耗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 对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东营市积极组织综合利用项目认定, 帮助落实减免税政策, 加强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 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已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41家, 年免税额达8000万元,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创立。工业方面, 重点培育了“石油化工循环链条”、“林、浆、纸一体化链条”等8大循环经济链条以及“电解阳极泥深加工回收稀贵金属”、“海水一水多用”等2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农业方面, 积极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循环经济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目前, 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形势比较严峻。从资源状况看, 当地水资源贫乏, 人均占有量仅为314m3, 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当地土地资源丰富, 但成土时间短, 土壤类型多以盐化潮土、盐土为主;矿产资源除石油、天然气和卤水资源较丰富外, 其他矿产资源极为贫乏。从环境状况看, 黄河三角洲区域环境污染突出, 目前, 多数河流受到严重污染, 油田开发及地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局部的大气污染都比较严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 黄河三角洲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迎接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区域竞争来看,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 从“长三角”、“珠三角”、津唐沿海开放带到辽宁沿海开放带, 形成了从南到北、由点到面、由线到带的开发开放新格局,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都在竞相发展, 态势咄咄逼人。因此, 黄河三角洲应抓住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难得机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从国际贸易壁垒来看,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已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 与环境相关的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为了避免绿色壁垒对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 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提供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 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内在要求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 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 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 做到无废或少废, 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 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 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 依托环渤海, 面向东北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可见, 循环经济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东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一)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绿色种植业
实施引进、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工程, 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 积极发展耐碱、耐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目前, 东营市已经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21.5万亩。东营市应积极推行“上农下渔”模式和枣粮间作模式, 同时, 重点推进荒碱地治理与高效种养、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绿色控害技术综合运用和农业机械化。
2.生态畜牧业
发挥东营市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鸭等畜牧业,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 建成一批特色养殖基地。规划改良天然草场和规模较大的饲料粮种植区, 配套建设畜禽加工和生产安全保障设施, 支持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建设。目前, 东营市已建成奶牛规范化养殖小区120处、肉畜规模养殖基地1569处。垦利县以创建全省畜牧大县强县为目标, 从畜牧龙头企业培育、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完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 实现畜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3.现代生态渔业
坚持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海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梯次推进, 培植“苗种繁育—生态护养—精细养殖—精深加工—海洋生化—产品运销”的循环渔业产业链条。目前, 东营市已制定了“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通过利用区内丰富的浅海滩涂资源,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的海淡水养殖新品种。
(二) 发展循环型工业
1.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经济系统中的废弃物产生的源头, 循环经济在这一层次的依托是清洁生产。东营市按照企业自愿审核与强制审核的原则,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意识, 引导企业自愿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重点企业, 组织强制审核, 使清洁生产工作全面推开。目前东营市已有21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2.企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并不一定能为自身生产所回收利用, 依照工业生态学的观点, 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工业生态群落, 行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业代谢”关系, 即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被另一个企业作为生产原料, 生态工业园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建立起来的。东营市积极推进“1320”工程, 其中的“3”代表着3个循环型工业园区, 包括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区和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品牌, 已经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制造、石油精细化工、机械配件、精密铸造等4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垦利经济开发区在入园项目选择上, 坚持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 优先批办和进园, 实现园区内企业共生耦合、资源共享的代谢生态链。
(三) 发展环境友好型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
东营市旅游资源主要由以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为主的自然景观, 以石油为主体的现代工业景观和以孙武故里、古齐文化为主题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三大块构成。生态旅游占主要部分, 并且把生态旅游区发展作为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山东省规划的五大重点旅游区, 已入选“中国六大最美湿地”。
2.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行业, 在全球经济范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东濒莱州湾, 西与滨州接壤, 北临渤海, 南与淄博、潍坊毗邻, 可以和东北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东南沿海经济带相连, 是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及黄河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塘的结合处。东营市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重要货物集散地,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重点建设临港物流基地, 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 建成环渤海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四) 发展环保产业
1.农业无害化发展
一是在“黄三角”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一池三改”工作, 形成“饲草种植和加工—奶牛养殖—牛粪发酵制取沼气—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还田”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 从而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问题, 真正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二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黄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东营市积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气化和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模式, 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城市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其产品可能来自于其他区域, 要实现一个城市的循环经济, 除了在自己制造的产品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使用原则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城市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东营市以城镇、工业园区为平台, 实行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建设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目前, 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4.2%;拥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5个, 无害化处理率94.81%。
四、深化东营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策略
(一) 大力发展交通, 为循环经济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
随着东营市发展步伐的加快, 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闭塞的交通框架越来越不适应东营市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需要。
重点推进“三路”建设。即建设荣乌高速公路、黄骅—滨州—东营—寿光—大家洼铁路和德州—滨州—东营—龙口铁路。加快推进“两港”建设。一是东营海港, 以促进临港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目标, 提升综合功能和扩大吞吐能力为重点, 积极推进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和液体化工品泊位建设。二是广利港, 加快集渔港、商港和旅游港的一体建设。加快东营机场4D级标准扩建。完成跑道加长、增厚工程, 新的航站楼尽快投入使用, 使机场能停靠大型客机。
(二) 发展蓝色经济, 为循环经济培育广阔的涉足领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应与发展蓝色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黄河三角洲地区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 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翼的主体组成部分, 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 拥有打造蓝色经济的明显优势与潜力。首先, 要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其次, 重点发展海洋产业如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船舶制造业, 着力发展临港产业、海洋渔业、生态旅游业等, 合理高效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黄河资源。
(三) 加强宣传教育, 为循环经济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 循环经济建设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和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通过媒体宣传、培训学习、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 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宣传, 使政府官员、企业主管、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业人员以及平民百姓逐步接受循环经济观念、理论和方法, 提高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 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 使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公众消费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东营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EB/OL].山东省经贸委网站, 2008-05-01.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网站, 2009-12.
[3]东营统计年鉴2009[EB/OL].山东省情网, 山东省情资料库.2009.
[4]孙国强.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生态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7.东营城市总体规划 篇七
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对城市的建筑工程以及城市设施等实现管理,并且切实保障城市的规划管理结果。城市的规划管理可以合理使用城市的土地、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当地的环境,可以促使城市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及优化。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专门机构以及部门对城市进行管理规划,例如,城市的某些建筑需要进行重建,这就需要去城市规划管理的部门进行重建申请,在得到许可并且办理各种手续之后才能开展重建的工作。
1.2城市规划设计
8.城市总体规划专业知识 篇八
1、解释:“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分近、中远三期。
2、区别: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实施的依据。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混为一体。
3、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中心区位置。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确定城市河流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做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各级历史文化名地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要求和措施。
对规划区的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做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的建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特别提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国家建设部2002年8月30日公布了《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其中第六条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①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②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③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和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⑤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⑥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暂行规定》强调:这“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
1、解释:城市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2、区别:详细规划又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种。前者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的规划要求;后者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模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对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制订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和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特别提示: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必须严格执行。
①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②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部总量。
③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筑高度。
④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⑤规划字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⑥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
1、解释: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
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主要内容:
一、修建性详规内容包括:
⑴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⑵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⑶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⑷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⑸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⑹竖向规划设计;
⑺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二、修建性详规文件和图纸主要包括:
⑴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⑵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规划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三、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痪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7、绘制总平面和坚向设计;
8、各基本原则经济指标分析;
9、编制文本说明
10、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评审;
11、报规划主管部审批;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1)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3)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4)容积率、建筑密度;
5)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6)绿地率。
9、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二)图纸
1、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周围地区的关系; 2、规划地段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3、规划总平面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
4、道路交通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道路的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
5、竖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规划标高;
6、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
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在国外比较常见,它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概念规划。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 计,因此多出现于城市的、社区的或局部地带的层面和规划范围。
概念规划强调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研究。如从国家、区域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等,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变化和决策的要求.概念规划的编制要求更灵活和富有弹性.概念性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规划,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对旅游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件,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
9.东营城市总体规划 篇九
1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1.1 海绵城市的理念及意义
建设海绵城市,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图2)。国家提出的建设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2],即一种生态绿色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此来确保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开展。从生态效益来看,一方面缓解了城市雨洪危害,减少市政基础设施的排水压力;另一方面将收集的水资源初步净化,进行多次利用,最大程度节约城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效益来看,构建海绵城市大大减少了排水管道等的工程量,净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用于内涝造成的巨大损失[2]。
图1各地城市内涝的景象
图2海绵城市排水方式
表1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与主要内容
1.2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经验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等[3]。这些措施与经验均力求提出一种新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并通过规划与实施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各层面的城市发展之中(表1)。
图3划定蓝线与绿线
图4国内著名湿地公园景观
图7各种雨水调节设施
1.3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实践
相较国外而言,虽然我国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尚处起步阶段,但已引起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如2002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发布了《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报告集,其中对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作了估算;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针对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等做出技术规定,并作为国家标准实施[4],类似的还有如2013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4年的《指南》中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针对建筑及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以及广场与城市水系四个方面规定了具体措施,提出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有关专题研究,同时要求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与目标,制定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体系(绿地率、水域面积率、年径流控制率等),并且明确实施过程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此外,许多地区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深圳雨洪资源利用规划研究》等,从国家和城市方面对海绵城市的相关建设开展多层面的探索。
2“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对“海绵体”的建设与修复,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各类规范性文件,具体可概括为如下三类途径。
2.1 保护修复生态海绵体
天然生态海绵体,可以调节河水之丰俭,净化污水,同时又可以缓解旱涝之灾害,因此保护和修复海绵体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内容。凡是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态斑块均可以列入保护范围之中[5]。生态斑块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森林、农业、草原、湖泊、湿地和建成区景观等。
保护和修复生态海绵体通常包括如下主要内容:第一,划定禁建区、限建区,以及绿线和蓝线,通过法制等强制手段保护生态斑块,使得其维持自身的调蓄能力和海绵的吐吸能力(图3)。第二,生态环境的修复,包括水环境以及绿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截污、底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等技术手段[5]。第三,构建生态廊道,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有利的生态廊道包括绿道由绿色植物组成和蓝道由河流、水渠等组成,通过构建生态廊道一方面加强斑块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具有规模的生态海绵体,另一方面使得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必要的通路与网络,方面雨水的转移收集和蓄积。
2.2 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图5武汉市大东湖水网连通引水路线图
图6居住区等集中绿地改造模式
图8总体规划中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
当城市缺乏天然海绵体时,可以通过改造和建设予以补充。《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中明确指出,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有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
改造和建设生态海绵体有以下几种重要方法:第一,建设人工湿地、园林。生态园林对于削污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建设人工园林有助于对雨水进行天然的海绵蓄积的作用,提高城市弹性应变雨洪的能力(图4)。第二,改造、扩建、新建城市水系。例如,武汉市建设“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图5)、新区“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以达到“流水不腐,清水释污”的目的,形成“襟江带湖”连通体系,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调节作用。第三,改造城市居住区、工业区中绿地建设模式。改变传统集中绿地布局形式,变为小规模而分散的下沉式绿地,在不增加用地面积、少量建设成本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绿地多功能化、就地消纳雨水径流、减少外排雨水量、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目标[6](图6)。第四,改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进行LID设计。LID设计使得绿地生态效益明显,通过设置滞留塘、下凹式绿地等手法,将雨水收集设施同园林绿地景观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园林的透水面积。收集的雨水还可以作为景观用水,用于园林整体水循环。
2.3 智慧仿生人工海绵体
除自然途径外,可以通过智慧方式构建仿生人工海绵体。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建设透水、蓄水和回收利用的设施,形成一种仿生的类海绵体,也能够做到下雨时蓄水,干旱时“释放”的作用,并且通过技术将水净化形成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建设人工海绵体的主要实现途径包括:第一,绿色建筑设计仿生海绵体。运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手法,布置一系列设施将建筑内部灰水和黑水分离,将灰水进行二次利用,可以节约30%的用水[5];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集水罐收集的雨水,通过净化作为生活用水或者景观用水,大幅度减少城市用水。第二,广场、道路等城市市政用水回收利用仿生海绵体,通过建设模块式的雨水调蓄系统、地下水的调蓄池或者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等设施[5],最大程度的收集雨水。例如,设置广场透水地面,使雨水最大程度下渗,提高透水面积(图7)。推广透水停车场和城市市政再生水专用管道等一系列收集和蓄水的设施,推广中水回收利用体系。第三,其他智慧技术仿生海绵体。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将降低碳排放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提高城市智慧建设海绵城市的脚步[5]。
3 现行总规编制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
特大城市具有人口密度大、建设集中等特点,传统基础设施的雨水快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因此特大城市常常成为内涝的重灾区。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编制与一般城市相比较,内容更全面与丰富。现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涉及到一些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如图8所示。
由此在应对海绵城市建设时,现行总规编制内容在保护水系、绿地系统、生态规划、交通系统规划方面内容都应保留,而在以上各个方面与低影响开发结合方面缺乏相关内容有待深入加强,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遵循原始布局模式,有待修正改进。
表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响应建议
表3 中心城区规划编制内容响应建议
4特大城市总体规划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编制内容响应
基于特大城市现行总规编制内容,结合《指南》在低影响开发系统方面的新要求,特大城市总规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编制内容响应可以从总规纲要和专项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等三方面体现。对照原规划编制内容,一方面保留涉及应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并进行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对未涉及的重要方面应积极进行补充和完善。
4.1总体规划纲要和专项内容响应
总体规划纲要,涉及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则和建设方针方面内容,应在制定纲要时加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开发原则、目标和政策。在进行专项规划时应对组织管理、规划实施、资金筹集及使用、技术支撑、公众参与及监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7]。首先应制定出测评城市海绵度的新的指标体系,包括绿地率、水域面积率、年径流控制率等指标因素。通过指标的强制性,规范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并制定一部分鼓励的弹性指标,对达标的规划内容予以直接间接的补偿。其次,具体明确的对涉及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四部分设计内容,按照上述技术指标进行具体的规划。最后,对以上四部分设计内容的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做出相应规定。
此外,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产业专项规划时,应引入LID规划理念,制定污染产业的排放指标,加大对污染产业的治理力度,升级产业技术含量运用清洁能源,赏罚并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测算出环境与经济的最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和环境的最佳协调度,保障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
4.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响应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关注整个城镇体系内气象、水系等与城镇的发展关系,首先应充分考虑空间气候要素,制定新的评价体系,其次明确海绵城市城镇重点建设区域,控制规划区范围,还应重视城乡结合部的指标设定和政策指引(表2)。
4.3 中心城区规划内容响应
中心城区规划的内容响应主要涉及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发展等问题,同时对城市建筑、生态空间、绿地系统交通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应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则与策略,同时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增加相应的城市专项规划(表3)。
5 结语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要求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需要做出积极响应,并在规划纲要、专题、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各部分进行推进。除了上文分析外,仍然有些方面值得继续关注与细化:(1)城市分类引导。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西部干旱半干旱和广西、广东和海南沿海等降雨条件不同,重庆等山地城市和华北等平原城市排水方式不同,海绵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不同的指标和测评体系,区别对待,进行分类研究和建设指导。(2)专项规划补充。不同城市总体规划应根据其不同特点在总规的经济、空间布局、生态与基础设施等专题研究及总规相关的水利、市政、绿化等专项规划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编制内容。对于,特大城市建议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出强制性和鼓励性指标,保证顺利落实。(3)规划实施管理。规划实施,在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建设落实的责任主体,一方面,应推动建设海绵城市相关政策和规划的进行,同时增大投资。另一方面,应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与分工细节,可以通过组建临时工作小组的形式,也可以进行构建大部门体制深度改革,就既定的工作项目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图、表来源
图1:彭翀,张乐飞,彭仲仁,等.应对城市洪水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响应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2014.
图2:作者整理自参考文献[1];
图3:来源自参考文献[5];
图4:http://tupian.baike.com/a2_27_66_01300000199483121933660532653_jpg.html;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10/10/23/003394943.shtml;http://www.hbqbylj.com.cn/fengjingyuanlin/gongyuanjingguan/2013/0328/263.html;
图5:作者整理自http://news.cnhubei.com/ctjb/ctjbsgk/ctjb36/200809/t430924.shtml;
图6,8:作者自绘;
图7:来源自http://news.zhulong.com/read179718_2.htm http://baike.haosou.com/doc/3159185.html;http://www.bjwater.gov.cn/pub/bjwater/swzx/swyw/201407/t20140710_247878.html;
表1:作者整理自参考文献[3];
表2~3:作者自制。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R].2014.
[2]张大伟,赵冬泉,陈吉宁,等.城市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综述与应用探讨[J].给水排水,2009,35:25-29.
[3]车伍,吕放放,李俊奇等.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0):12-17.
[4]赵晶.城市化背景下的可持续雨洪管理[J].国际城市规划,2012(2):114-119.
[5]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3):11-18
[6]王思思,苏义敬,车伍等.景观雨水系统修复城市水文循环的技术与案例[J].中国园林,2014(1):18-22.
[7]张书函.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1):26-28.
[8]邓春凤,龚克.中心城区空间管制方法研究[J].城市问题,2014(10):34-38.
[9]赵海霞,董雅文,段学军.产业结构调整与水环境污染控制的协调研究——以广西钦州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21-27.
[10]温春阳,周永章.紧凑城市理念及其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南方建筑,2008(4):66-67.
【东营城市总体规划】推荐阅读:
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06-09
青山小学排名东营09-23
东营油田一中新校区12-03
东营市政府机关07-18
东营市教师编考试真题06-18
东营市工业发展现状06-30
东营市人才工作要点发文11-25
东营中考作文题目及:天空的眼泪06-23
东营市人大机关半年工作会议讲话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