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

2024-07-26

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精选12篇)

1.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 篇一

培育发展典型 奏响时代强音 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提供强大精神

力量

中共平凉市委(2008年8月15日)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平凉市委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主线和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的生动实践,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典型宣传工作的规律特点,敏锐挖掘总结,精心选树培育,广泛宣传推广,相继推出了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在典型群体方面,先后宣传推出了“庄浪精神”、“泾川精神”、“华煤精神”等群体精神。在典型个体方面,先后培育树立了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明、党的十六大代表卢定华、全国劳动模范米祥仁、全国十大杰出村官禹宏、党的十七大代表王德良等时代先锋,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谢二亮、全国道德模范张晓、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李强、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刘霞、全国十大杰出警察王利东等道德楷模。在扩大典型效应方面,先后实干创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等特色产业品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开放开发好环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好的做法。这些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对全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发挥了典型引领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典型宣传推动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典型宣传,在全市上下弘扬了社会正气,凝聚了发展力量,规范了道德行为,形成了昂扬奋进、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浓厚工作氛围。全市各级各部门崇尚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奋力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全体社会成员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齐心协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断把新平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典型宣传弘扬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务实奋斗精神。通过典型宣传,在干部群众中间牢固树立起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弘扬了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务实作风,激发了他们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的豪迈热情。各级干部群众实干攻坚抓突破,立足全省争位次,使全市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先后出色承办了“五武赛”、“西交会”、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武术散打精英赛等重大节赛活动,先后迎来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全省旱作农业现场会等经验交流会在平凉的成功召开。今年,平凉市又将承办2008年全国乡企贸洽会。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平凉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夺取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典型宣传促进提升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水平。典型宣传已成为平凉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品牌,并为宣传思想其他领域的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全市宣传思想战线以典型宣传为契机,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全市“建强市奔小康”理论对谈活动的做法被中宣部推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乡镇入社区战役、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省上表彰奖励,对外新闻宣传和节会宣传不断提升规模层次,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扎实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

——典型宣传促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精心培育形成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平凉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工作有亮点、亮点变规模、规模成效益、效益上台阶的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典型宣传促进了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难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典型宣传成为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全市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全国500强企业中已有5户落户平凉。“软实力”的提升促进了“硬实力”的壮大和扩张,平凉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和“2007中国魅力城市200强”。

回顾平凉市近年来的典型宣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第一,紧扣时代发展脉膊,系统化挖掘储备典型。典型既是时代发展的具体产物,又是基层群众的智慧创造;既需要经受实践的磨砺锻炼,又需要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我市把贴近实际生活、紧随时代步伐、深入调研挖掘、全面掌握底数作为搞好典型宣传工作的前提基础,致力于建立市县(区)上下衔接、各部门互联互通的典型推荐储备体系,把那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做出较大贡献、能够示范能动、具有培养前途的项目或工作、产业或行业、集体或个人,通过筛选评估全部纳入到全市典型储备库,分门别类、确定重点,分层指导、整体推进,在不同时期储备、孕育、催生了一大批重大典型。在群体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严酷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挖掘确立了庄浪县40多万干部群众34年如一日兴修梯田和华亭煤矿工人勤奋创业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典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建设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园,储备推出了泾川县13届领导班子矢志不移绿化山川和全市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喜典型。在个体方面,伴随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能手的培养、宣传和推广力度,先后储备确立了崆峒区吴岳村党支部书记卢定华,静宁县页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明,华亭县庞磨村党支部书记禹宏,庄浪县马寺村党支部书记王丕江,泾川县丁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德良等小康路上的领头人以及这些村的致富经验;紧跟全市思想道德建设进程,先后挖掘推出了平凉供电公司优秀党员米祥仁,虹光电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牛文斗,武警8670部队士兵谢二亮,静宁县小学教师李强,平凉医专学生张晓,华亭县山村教师刘霞等先进人物及其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今年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市各级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还从抗震救灾一线发掘、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突出的有在灾难面前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崇信县黄花乡党委,有带领群众迅速展开灾后重建的崆峒区大寨回族乡党委,有第一时间为群众抢通供水管路的灵台县水务局,有倾尽全力科学有效救治受伤群众的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带病坚守岗位的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锋,他们都是抗震救灾的主心骨,勇于奉献的急先锋。

第二,彰显丰富思想内涵,个性化总结培养典型。典型既来源于普通群众,又高于普通群众;既有着普遍的共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我市对所涌现出的各类典型,首先进行准确定位和特点分析,坚持既尊重其个性的真实,不人为拔高,不刻意造作;又注意挖掘其内涵的本质,有效引导价值取向,促其全面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将典型身上的闪光点和所体现出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使典型实践上升为理论概括,典型特色上升为经验指导,突出了典型本身的先进性和持续性,增强了典型宣传的认同感和说服力。新时期的致富带头人卢定华、王德良、禹宏以及他们所在的吴岳村、丁寨村、庞磨村,增收致富快,发展变化大,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市上在保护其致富积极性的同时,注意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要求予以引导培养,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引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龙头示范地位。被称为电力战线“电黄牛”的米祥仁,秉承为客户服好务、为群众供好电的工作理念,几十年默默奉献,根本之处就是他时刻践行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市上将他作为优秀党员的一面旗帜来培育,不断引导其立足岗位体现先进性、保持先进性、发挥先进性,使他在先进性教育期间成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形势下,平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根本之处就是找到了学校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之路,省上于今年4月在平凉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干旱少雨困扰山区农业发展之时,平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展现出了明显的增产增效势头,根本之处就是有效掌握运用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确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全省抗震救灾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形下,平凉抗震救灾工作稳步推进赢得主动,根本之处就是秉承了一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受到了陆浩书记等省上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三,遵循客观规律特点,动态化提高升华典型。典型宣传有规律可循,但无固定模式可袭;应当扎实有序推进,不应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我市努力探索把握典型宣传组织工作和典型成长进步的规律特点,坚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市内做起,对于发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先在小范围、低层次进行宣传推广,在具备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后,再向更宽领域和更高层面动态化逐步推开,确保了推树的典型立得住、站得久,让广大干部群众信得过、学得来。2007年4月,《平凉日报》以《娘是我的全部》为题,首次刊发了张晓同学14年精心侍奉卧床母亲的事迹,在市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市、区相关部门对其事迹进行了详细挖掘整理并展开了后续跟踪报道,在社会上立即产生了共鸣并引起了中央、省级主要媒体乃至海外华人的热切关注。在省级主要媒体展开报道的基础上,市上于6月份邀请《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张晓进行深入采访,刊发了《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系列报道,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亲自批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9家中央媒体展开集中宣传,张晓事迹随即走向全国。9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张晓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当选者。在推树刘霞这一典型人物中,我们遵循动态化推进原则,在市内媒体以《关山深处最美丽的女人》为题展开初次宣传后,在《甘肃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深度报道,又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6家中央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推介,使刘霞事迹家喻户晓,人物形象真实可敬。今年初,经省、市合力推荐,刘霞高票入选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后,平凉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深入践行,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各项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为了及时反映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进展,激发各级各部门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市上多次邀请中央、省级以及境外主要媒体来平开展采访宣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数次对平凉项目建设和民生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中央和省上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今年初,平凉市被列为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六个市州之一。止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试点做法受到中央和省委的高度评价。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立体化宣传推广典型。典型既先于宣传而存在,又依附宣传而推开;典型的宣传过程既是多种资源、多种手段相互整合的过程,也是典型精神再次挖掘、深度推广的过程。我市坚持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理论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等多种宣传形式,以新闻报道、文艺作品、事迹展览、报告会、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推树的各类典型进行多层次、立体化、高密度的集中宣传,营造形成了浓墨重彩、大张旗鼓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为了更好地挖掘宣传典型,市上充分发挥市内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贴近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捕捉报道不平凡的人物群体,深入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提炼总结个性化的感人事迹,展开同步集中宣传,进行连续跟踪报道,使典型迅速在市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将“庄浪精神”和“泾川精神”推向全国,市上特邀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李战吉实地采写了《庄浪人的骄傲》和《泾川人的自豪》两组长篇纪实报道,并全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之后,在省上的支持下,“庄浪精神”报告团又赴人民大会堂作了事迹报告。为了将米祥仁这一人物典型更加形象化、艺术化,市上精心编排创作了大型现代眉户剧《好人米祥仁》,在全省各市州和市内各县(区)进行了巡回演出。与此同时,市上还先后下发了学习“庄浪精神”、“泾川精神”、“华煤精神”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米祥仁、李强、张晓、刘霞学习活动的决定,先后组建了“庄浪精神”、“泾川精神”、“华煤精神”报告团和米祥仁、李强、张晓先进事迹报告团,以及以党的十六大代表卢定华、十七大代表王德良为主的党代会精神宣讲团,赴市直机关单位、大中专院校、部队军营和各县(区)举办了巡回报告会。为了扩大“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产业品牌和特色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市上每年都借助“兰洽会”、“西交会”、“广交会”、“林博会”、“果展会”等大型节会和在省城兰州多次举办经济文化专题推介活动的机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策划,亲自参与,现场推介,使“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特色产品不仅推向了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全市宣传、党校、社科、教育等部门还将各类典型的先进事迹编印成资料汇编、宣传画册和教育读本,纳入到各类主题宣传、干部培训和学生教育之中,使典型宣传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使典型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榜样、前行时的方向和行动中的楷模。

第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化巩固发展典型。典型既是树得起的标杆,更是学得来的榜样;既要通过宣传来学习推广,又要靠制度来巩固发展。我市着眼于典型宣传长效机制建设,从领导体制、运作体系、策划组织、层次界定、申报审定、宣传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建立起了典型发掘储备、总结培养、推荐评选、宣传推广、考核奖惩、关爱教育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和措施,使典型宣传工作更加科学完备。市委高度重视典型宣传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就典型宣传作出批示,并亲自参加典型宣传的重要活动,对于全市重大典型特别是省委宣传部和中宣部确定的典型,市委领导同志全都亲自安排,全程指导。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典型促工作、以典型求发展,每年都筛选确定20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典型进行培育和推树,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在年初和年底进行集中督查观摩和评比;同时,重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职能优势,每年都组织省、市各大媒体记者开展典型采访报道活动。市政府对挖掘、宣传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典型做出显著贡献的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李战吉授予了首位平凉市荣誉市民称号,发挥了典型宣传的媒体外力。市委宣传部根据形势发展适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典型宣传工作的意见》,适时组织召开全市典型宣传工作座谈会,定期不定期对典型宣传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督查调度。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普遍制定了典型宣传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做到了典型宣传目标明确、责任清楚、有分有合、协调一致。全市各级各部门注重加大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奖励、关爱帮助和回访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着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各类典型更好地展示自身价值提供舞台、创造环境。同时,市上还于去年启动开展了感动平凉人物评选活动,坚持自下而上进行典型人物推荐评选,一方面从制度导向上树立推广产生于群众身边的感人典型,一方面在扩大参与中让群众接受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近年来典型宣传工作的具体实践,我们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新时期的典型宣传工作,有以下几点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高举旗帜,服务大局,坚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一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宣传典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中央和省、市委的全局工作与中心工作来谋划、来部署、来展开。只有这样,典型宣传工作才能坚持方向,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强劲动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紧贴市情,讲究方法,从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中发掘培育典型,掌握典型成长的自身特点,形成多元立体的宣传手段,促使上级媒体与地方媒体协同联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平面宣传与立体宣传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先进典型才能可亲可信,可学可敬,典型宣传工作才能有声有势,深入人心。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学习推广,发挥效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带动作用,不断掀起全民学习先进的活动热潮,让先进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典型个体扩大为典型群体,典型精神得以弘扬和延续。只有这样,先进典型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制定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努力营造典型辈出的浓厚氛围,使典型宣传工作有章可循,步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老典型,发展新典型,典型宣传工作才能常抓常新,永不衰退,焕发出旺盛生命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凝聚合力,齐抓共管,有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党政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典型宣传工作大格局。只有这样,典型宣传工作才能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富有成效、抓出特色。

我市典型宣传工作虽然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全省其他兄弟市州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经验交流会为契机,积极借鉴兄弟市州的有益经验,科学把握典型宣传的规律特点,创新完善典型宣传的体制机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全市典型宣传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平凉继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 篇二

加快电网建设推进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动力

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面对不断跨越发展的陕西经济,公司持续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全力助推陕西经济发展。

“十一五”的五年间,陕西电网供电量由427.46亿千瓦时增长至72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11.11%。全省统调最大负荷由741万千瓦增至1295万千瓦,年均增长率为11.81%。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持续增长,公司超前规划,科学应对,区域各级电网的建设协调有序,有力的保证全省经济发展的目标。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十一五”期间,公司共完成投资303亿元,是“十五”电网投资的6.6倍;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共138座,新增变电容量2870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共8916.23公里。陕西电网变电容量和线路长度均超过2005年规模的2倍以上。

在完成省内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公司进一步加大了陕电外送的力度。目前,陕西电网已经形成神木~忻州~石北双回500千伏交流、罗敷~灵宝直流背靠背、宝鸡~德阳±500千伏直流3个外送通道,总计外送规模7710兆瓦,支持京津唐地区用电和四川灾区的经济恢复.为优化资源配置,将陕西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贡献了力量。

几年的努力,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750千伏信义变,陕西关中750千伏“一字形”网架已建成;延安、榆横二个变电站已全面开工建设,陕西750千伏主网架正在加快形成。陕北、陕南电网与关中电网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级电网变电站和容量不足等问题得到解决,330千伏电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加强,配电网以主网为中心分层分区供电.陕西电网规模迅速扩大,各级电网科学协调发展,保证了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管控能力为建设坚强电网提供强大保障

能够满足陕西经济如此巨大的需求,得益于公司认真落实“六个抓手”,不断提井管理水平。

在建设管理中,公司一是计划管理得到加强。以月度开工、投产计划为重点,科学合理制定年度设计、建设、评优等工作计划。不断完善计划执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实现计划的可控、在控。

二是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结合基建管理实际情况,开展基建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梳理形成基建管理规章制度目录,制定规章制度修编完善计划,实现“一事一规”、“一贯到底”,初步形成体系完整、标准规范、流程清晰、要求明确的基建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建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是标准化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贯彻落实专业化、扁平化、精益化管理理念,积极推行“三横五纵”管理模式,优化管理层级,缩小省、地市公司间的管理差距,有效提高基建管理能力和效率。750千伏渭南变业主项目部入围“国家电网公司示范业主项目部”,为进一步规范项目部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六家施工项目部试点单位之一,承担了标准化管理手册质量部分的编写工作。

四是各级职能管理得到加强。通过规范各级基建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推行330千伏电网基建项目属地化建设管理,更好的发挥了基建职能管理作用,强化了公司对建设管理单位,建设管理单位对业主,施工、监理项目部的过程管控,对规范建设、强化管理、加快进度意义重大。

五是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基建管控模块建设,完成系统人员培训、数据收集和调试工作,管控模块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率先上线,应用率居国家电网公司前列。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电网建设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对大规模、高电压等级电网工程的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承担的灵宝背靠背、宝德直流、宁东至山东直流等跨区电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得到国家电网公司的高度肯定。

提升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应用为两个转变顺利推进不懈努力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是推动力。随着陕西电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陕西电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750千伏延安、330千伏户县、110千伏柳湾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智能变电站建设试点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中全面应用“三通一标”、“两型一化”变电站、“两型三新”线路、标准配送式变电站等标准化建设成果,基建标准化成果应用率达100%。同塔双(多)回线路、紧凑型线路、大截面导线、Q420高强钢铁塔、扩径导线、碳纤维导线和变压器降噪技术、混凝土集中搅拌、索道运输和动力伞放线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变电站、海洛瓦技术及110千伏定型铁塔和钢管杆库的推广,提高了电网建设的技术水平,充分体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理念。

科技改革在各个建设环节上不创新使得陕西电网建设呈现出春色满园,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2007年在330千伏东南郊输变电工程采用了四回路同塔设计方案,为国内首创,同塔双(多)回的应用,共减少征地面积65.23平方公里。2006年,承担330千伏大彬送电线路施工任务的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在省内首次采用动力伞放线技术,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有利于环境保护。在1000千伏晋南荆项目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以“一牵(4+4)”放线方案科学解决了架线技术创新问题,得到国网公司的好评。华能铜川电厂送出工程中公司首次采用720大截面导线和110千伏四分裂导线,有效解决了电厂大机组电力的送出问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司根据±500千伏宝德直流线路陕西段地形复杂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索道运输施工工艺,为高海拔山区施工的快速推进开辟了新的途径,索道技术得到了广泛好评,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陕西电网建设中先进的索道运输技术上升为国家电网通用标准,在全系统内推广,为公司赢得荣誉。

2008年,开工建设的750千伏彬乾、宝乾线路首次采用混凝土集中搅拌方式,对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和提高现场基础施工效率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在省内750千伏电网建设中结合关中地区人口稠密、地形平坦的特点,第一次在省内750线路中大量采用扩径导线,极大改善电磁环境指标,大大的节约了工程投资。在750千伏渭南变工程取消750千伏构架温度缝,节约占地约3.7亩,并减少了构架数量,为国内输变电工程首创,并为今后的电网工程提供借鉴。

为解决压覆矿产、采空区问题,防止线路基础不均匀沉降,750千伏彬乾线首次在省内采取联合大板基础,为以后在煤电基地建设输电线路提供了宝贵经验,进一步创新了建设思路。输电线路铁塔中全面推广应用Q420高强钢,大幅降低了工程钢材指标,降低了工程造价。

330千伏硖石变1 10千伏送出工程硖石至姜城堡线路为城区旧线路改造工程,为避免拆除重建问题,首次采用了碳纤维复合导线,在不增加导线截面的情况下解决了线路扩容问题,为以后旧线路改造积累了借鉴经验。330千伏绥德变1 10千伏送出线路规划出线6回,首次采用同塔6回设计方案,解决了线路出线与地方规划的矛盾,为以后在走廊拥挤段出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经验。

2010年计划依托汉中略阳330千伏变电站工程、安康长安坝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延安贯朱110千伏线路工程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试点;依托宝鸡北村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开展配送式变电站试点;依托宝鸡姜城变电站工程开展1 10千伏户内变电站降噪试点。依托延安750千伏变电站、户县330千伏变电站、铜川柳湾110千伏变电站开展智能变电站试点,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已经走在前列。

3.奏响绿色发展最强音 篇三

是什么原因让丽水市选择了绿色发展?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使丽水市成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地区?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丽水市委书记卢子跃。

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区域定位

卢子跃,浙江永康人,2009年1月任丽水市市长,2011年3月任中共丽水市委书记。自2008年5月调任丽水工作以来,围绕浙江省委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部署,他始终坚持“绿色就是和谐、绿色就是科学”的理念,带领丽水向前迈进。

从沿海到山区,从经济发达地区到后发地区,从台州调任丽水工作后,卢子跃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山区优势,在建设好全省生态屏障的同时,按照省委的要求,“把丽水建设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丽水最大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最大的优势是良好的生态,最大的财富是丰富的森林资源,要切实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丽水作为“华东天然氧吧”、“浙南林海”、“浙江绿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了加快丽水经济“补课”和“赶趟”并重、“成型”和“转型”并举,进一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卢子跃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区域品牌的构想,通过实施养生养老项目,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在他的直接努力下,丽水成为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命名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

为了推动丽水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的科学道路,在充分汲取各方意见、广泛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卢子跃把“绿色崛起、科学跨越”作为战略总要求写入丽水市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要求始终把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创新,通过强化和落实建设山区科学发展先行区这一重大任务,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力争在“山上浙江”建设中领先一步、胜人一筹。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37亿元,增长11.5%,增幅居全省11市之首;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民生显著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领先、全省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4年全省第一,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山清水秀是大自然赐予丽水的宝贵财富。保护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直是卢子跃强调的发展前提。

在他的带领下,全市高起点推进“丽水大森林”建设,去年全市新增省重点生态公益林545万亩,总面积达1163万亩,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53%。近5年累计完成造林更新79万亩、林木抚育129万亩、生物防火林带1859千米、阔叶林发展工程16.8万亩。当前,丽水正在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投入29亿资金,启动实施了“城市森林”、“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网络”、“森林生态屏障”和“特色森林产业”等“创森”重点工程,努力构建“山上森林为面,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为点,‘三沿’景观林为线”的大森林格局,实现变“森林围城”到“森林进城”,“开门见山”到“开门见绿”,“城乡一体,人居依林”的转变。目前,丽水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位居全省首位,分别达到80.79%和81.62%,森林蓄积量占全省1/3,近日将迎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专家验收。高质量推进环境保护,围绕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深入实施老小区改造、主城区污水治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等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洁净乡村”、清洁空气、水污染防治、固废和辐射环境污染防治、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8.9%,县城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市区空气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97.9%。高标准推进节能减排,明确产业发展应达到“三个必须符合”、“四个坚决不要”,即: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被淘汰的坚决不要,高污染的坚决不要,高耗能的坚决不要,高排放的坚决不要,丽水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去年全市实施减排项目392个,淘汰关停化工、小造纸、食品制造、砖瓦窑等行业企业60家,顺利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丽水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市,80%以上人口在农村。卢子跃对记者说:“没有全市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农村的小康,就会拖累全市的全面小康建设。”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卢子跃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生态经济这个“牛鼻子”,加快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步伐。在他的带领下,全市上下做大了生态农业,目前,全市林工企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37个,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52个。做强了生态工业,推进全市2988家林工企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云和木制玩具、遂昌竹炭和中纤板、松阳细木工板、龙泉太阳伞和竹板材、庆元木门和竹厨具等区域性明显的集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做优了生态旅游业,全市高等级景区总量达到16家,居全省第三位,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经济总收入增幅连续6年全省第一位。累计建成“林家铺子”森林旅游特色品牌36家,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264个,林业旅游发展速度居全省前列。通过努力,去年丽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9元,同比增长19.5%,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农村人均林业总收入达到3774元,林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0.96%。

另外,在卢子跃的支持和推动下,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丽水市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广“林权IC卡”,进一步深化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丽水大森林”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连续三年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市十件大事重要内容,成为浙江省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区。通过创新“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的“林权IC卡”贷款模式,实现林权抵押贷款快速增量扩面,累计放贷44.52亿元,占全省的62.7%,贷款余额达25亿元,参与金融机构有10家,连续6年实现全市2100万亩森林火灾保险全覆盖。去年,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14家,完成国有林场改革20家,试水28个林权流转项目集体招商,实现了“全国林改看丽水”。

卢子跃先后在浙江义乌、浙江台州等地工作,对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很深。他告诉记者:“惟有创新才能跨越,亦步亦趋永远落后。对于丽水这样的经济后发地区来说,创新发展不仅是现有发展阶段的特定使命,更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态势,丽水必须立足实际,切实把创新的空间转化为跨越发展的巨大动力,切实把发展理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方式方法的创新转化为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是丽水富民强市的本质要求。坚持“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就是要突出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扩量与提质并重、成型与转型并举,保持经济较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就是要突出生态优势,努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把生态环境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着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走出丽水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就是要突出区域定位,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发挥特色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区域品牌,建设绿色家园和全省生态屏障;就是要突出改革创新,落实建设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任务,破解发展难题,激励全民创业,推动全面创新,让改革动力激发出富民强市的强大活力,让创新精神孕育出更多惠及丽水人民的丰硕成果。

“绿色崛起、科学跨越”不仅是卢子跃多年思索的结果,也是今后丽水市人民实现幸福宜居的保障。在与卢子跃的交谈中,记者感觉到致力于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创新,科学谋划空间开發格局,进一步拓展发展平台,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他坚守的信条。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一个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山水与城市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丽水必将成为现实。

焦点人物小档案:

4.用奋斗奏响时代强音 篇四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与此同时,社会也迎来了加速转型期,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样化,各种矛盾风险叠加,劳动、人口红利不断减少,也让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产生了迷惘之感。正因如此,在滚滚社会潮流中,我们更加要保持清醒和定力,不断拼搏和奋斗,用奋斗奏响时代最强音。

奋斗是提升价值的不二法门。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个人有个人的价值,企业也有企业的价值,虽然价值不同,但我们需要做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而提升价值的不二法门就是诚实的劳动,辛勤地奋斗。只有用奋斗浇铸,梦想之花才能盛开。提升价值,并不是说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分内事,在劳动中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农民在田地间种植粮食、教师在学校内教书育人,医生在医院里救死扶伤,工人在生产线上奋力创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努力以提升价值。在我们身边不断涌现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他们用自身的努力不仅提升价值,也造福了社会,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试想,如果不奋斗,价值无法体现,人生也会失去意义,国家也无法稳步前行。

奋斗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有人说过,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脱离了劳动,幸福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幸福、自身的中国梦要实现,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也可能千差万别,但毋庸讳言,要想实现幸福必须去奋斗,因为幸福不会自己来敲门,它需要我们用劳动的脚印一步步向前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幸福。

奋斗是增强力量的重要途径。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次证明了自身和团结的力量,残奥会上的运动健儿虽然肢体残疾,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消沉,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奋斗,他们获得了更强更积极的力量。力量在劳动中积累,在奋斗中勃发。通过劳动和奋斗,我们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也获得了心灵的力量。只有中国人民有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力量,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更进一步。

5.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 篇五

为庆祝建党97周年,6月21日至30日每晚8:00—9:00,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联合阿基米德FM、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推出“奋斗吧,我和我的国!”音频思政课,这是一堂声动、有用的思政课,其中《文化中国》主讲教师、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以“奏响时代强音 唱出中国精神”为题,在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讲演,结合音频视频资料,向听众们讲述了中华民族实现解放的“交响曲”和新时代共筑伟大复兴的“乐章”,引发听众强烈共鸣,我听后也激情澎湃,受益匪浅。

林在勇让青年人牢记二句话“回顾历史,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站在现实,放眼未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要理解中共的宗旨、使命,要理解三个自信,可以从文化自信入手,建立青年人的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他们学院经常结合新鲜的经验,共同分享,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从上音原创歌剧《贺绿汀》巡演谈起,贺绿汀《游击队歌》的手稿就收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是让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感到自豪的事,这是对大家精神上的指引,林在勇回顾原创歌剧《贺绿汀》的创作过程,现场播放该剧序曲选段,雄浑激昂的旋律借助电波传向四面八方。他说:“贺绿汀把生命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结合在一起,唱出时代人民的心声,所以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

贺老是一个极具正义感的人,坚定自己的理想,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用音乐作为武器,他与人民情感相通,对人民的鼓动,用音乐的武器,奠定了现在音乐的基础,用百倍的努力,创作出世界级的作品,为全民抗战作出精神上的努力,他把自己的一生投身于民族解放复兴的伟大事业中,鼓舞着我们每个人,触动着我们,我们和贺老所处环境有差距,让我们年轻一代从这些音乐中找到真善美,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工作,如此尽情倾听,前辈的艺术作品达到如此强烈的效果自己感动到了自己,让我们找到我们的红色基因,精神的根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本讲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一批经典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音乐作品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战火中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展现。通过音乐艺术,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感受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文化复兴的历史必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6.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 篇六

国无精神不强。近日上映的《夺冠》,通过刻画几代中国排球人的接续奋斗,艺术重现了女排的历史传承,生动诠释了女排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女排精神,贯穿斗争意志、改革觉醒、理性光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财富、进取动力。一次次夺冠,穿越时空、超越体育,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向中国女排致敬,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要敢于拨动斗争的“根音”。影片开头说,中国队和美国队的比赛,永远都不只是一场比赛那么简单。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由历史联想到现实,由体育比赛联想到政治外交,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正在于此。近代苦难殷鉴不远,国际竞争从无一厢情愿的“比赛第二”,惟胜者才有资格讲“友谊第一”。今天,伟大复兴绝非坦途,针对中国的谣言和企图从未停止,前路荆棘密布、狼鹰伺顾。我们热爱和平,也敢于斗争。面对“纸牌屋”的阴谋诡计、“两面派”的长袖善舞、“无知无畏”的火上浇油,我们要时刻做好在“赛点”上来回争夺的准备。中国人民决不答应任何破坏团结、挑战尊严和伤害民族感情、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然与之坚决斗争、斗争到底。

向中国女排致敬,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要勇于弹出改革的“变奏”。八十年代的女排,没有“一辆卡车都装不下的计算机”,就把拦网抬高 15 厘米,苦练致胜;新时期女排锐意改革,终

于在国际赛场重夺“王者荣耀”。科技革命史一再证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我们一再落后、一再追赶、终于醒悟。“万国来朝”没人进贡核心技术,“圣诞老人”也不会送来人间奇迹。今天,历史的车轮又来到新科技革命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谁能真正把握其趋势、特征和战略先机,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获得领先。于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中国人已有深刻自觉,这次不能再落后了,伟大事业路在脚下,“惊天逆转”就在当前。

向中国女排致敬,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要善于谱写理性的“复调”。郎平在执教美国女排期间,承受了巨大压力,甚至遭到无端谩骂和攻讦,但是有识之士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互鉴交融带来共同进步,互相排斥导致天下大乱。世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一些外强中干的“玻璃心”却总是自以为是、恶意揣测,狭隘心胸何有天下大同之格局。但伟大的中国人民早已涵养出足够的智慧,一定不会让爱国主义沦为挑拨离间、煽动仇恨的工具。中国的崛起,历来是和平的崛起,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也从来没有过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潮流滚滚向前,“强音”不屑与“杂音”共鸣,“主旋律”早已对“唱反调”的挑战习以为常,历史是公正的裁判,光辉和晦暗终有分野。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这是伟大的梦想之歌、时代强音,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号,总能鼓舞我们负重前行。

7.坚守朴素教育心,奏响时代最强音 篇七

时代不同,坚守的情怀有异。当前,视享受为新潮,以物质的占有为最大化的时代,人性开始流失。我们开始笑话愚公之不慧,孔子之不明,屈子之愚忠。但是公道正义、务实为民、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是我们这个社会永远需要的。

家喻户晓的焦裕禄,就是坚守“务实、为民、清廉”的典范。1962年,正是我们国家饥荒年代,他带着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进兰考,走进群众,与老百姓一道同甘苦、共患难,抗风沙、排内涝、堵风口,直到病魔夺去他宝贵生命。难怪乎!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送葬的队伍绵延数十里,老百姓撕心裂肺地呼喊、悲痛欲绝地痛哭画面感天动地!他在群众的心中树立了一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千秋丰碑,为我们共产党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繁森,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他放弃舒适的生活,扎根在地广人稀、海拔极高的西藏,把自己的身心全部都投入到西藏的建设中去。这样一位以大局为重的好干部,在赴新疆考察送温暖的途中,不幸以身殉职。他悄无声息地走了,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把“务实为民”的清香飘满神州大地。他坚守的高尚情怀———“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却永留人间!试问,当今有多少人能做到,有多少共产党员能做到?

我们身边也有这种竭诚服务、无私奉献的老师。她们扎根偏远山村小学,坚守清贫岗位一辈子,虽然她们不是党员,却胜似党员。屏山县寸腰村小学全国优秀教师宋志芳,在“寸”着腰才能到达的工作地点整整奉献坚守了27年。27年里,草青了,又黄了,黄了,又青了……从这里走出去的老师、学生一茬接着一茬,但她始终没有动摇过心中的信念———“再大的困苦都没有孩子们的学习重要,我要在这里教书一辈子!”谁知,这一坚守,就是永远!在我们大乘中心校有一位独臂育人楷模省优秀教师张昌金,爱岗敬业,38年如一日,像一棵遒劲有力的青松扎根在偏远山区。他是教师们的楷模!总是以慈母般的心去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把真诚的爱无私地献给学生。学生伤了,他总是第一个走在前头;学生病了,他总是背上背下,从不让自己的学生落下功课;学生有困难了,他总是第一个知道……在他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从来没有过因贫穷而辍学的学生。他也因此而垫支了好几千元的书本费。学生曾写信赞美道:“张老师,我印象最深的、记得最牢的还是你给我们讲解的‘做人比学问更重要’,你在讲台上讲解的画面是我记忆中一道最美的风景,你的一支独臂指引着我们人生前进的道路……。”他几十年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受了多大的委屈,始终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疼爱,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内涵!

焦裕禄、孔繁森、宋志芳、张昌金,他们的敬业奉献,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务实为民的精神正是中国精神的脊梁。正是由他们这样的千千万万党员、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者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砖一瓦,其精神已成为社会的正能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有个别蛀虫,抛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品质,脱离群众,赃贿浪藉,行为语言受世人唾弃。

8.“三师”:奏响南粤重教强音 篇八

师德: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时,教师自身应该不断提高素养,寻求突破,提高自身师德建设。在8月17日举行的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为广东读者推荐了两本书——《新论语》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希望广东人以书为伴,养成读书的爱好、兴趣和习惯,让自己活得更充实,干得更出色。教师更应如此,不仅要通过长期的阅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吸取营养、凝练思想,而且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德育人。一直以来,我省非常注重教师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塑造,比如由广东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和广东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主题师德征文活动,是弘扬正气、展现广东教师精神风貌、营造师德师风建设浓厚氛围的重要举措。

师恩:向人民教师献礼致敬。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大力宣传和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既能增进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表达社会对教师群体的关怀和礼赞,又能形成崇文重教、感恩教师的良好氛围。9月10日,广东省庆祝2012年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1007位教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荣誉,110位教师被授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在表彰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我省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提出要全面推进强师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创建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强师:打造南粤教育新高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我们在赞美这个职业的同时,更要制度性地规划教师的职业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2007年以来,我省一直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工程来实施;2008—2009年,集中解决了全省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我省还出台了一系列“强师惠师”政策,其中《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将从新增教育经费中安排5亿元作为“强师工程”专项经费。这些新举措旨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从而为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南粤教育高地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传递知识和理想,而且开启智慧和希望,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忙碌中铸造不平凡。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教师,永远是一份充满了光辉和魅力的职业。

9.奏响不屈不挠的时代强音 篇九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毗邻的陕西省造成重大灾害。陕西审计机关在省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肩负起特殊的神圣使命。为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他们献出了人间大爱,献出了热血汗水,献出了聪明才智,用忠诚、意志、精神、智慧,战胜了狂暴的震魔,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打赢了一场特殊条件下的审计硬仗,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写在了三秦大地上,创造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奏响了不屈不挠的时代强音。

快速反应雷厉风行

突如其来的震灾,让陕西审计人攥紧了拳头。省审计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决策,果断应急。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明确抗震救灾值班人员,设立余震避险区域,实施抗震救灾政治动员,雷厉风行应对震灾、余震。

2008年5月19日,省政府抗震救灾会议一结束,屈方方厅长连忙安排好若干抗震救灾事宜,顾不上休息,于中午1时许,驱车直奔地震重灾区——汉中市。接下来几天,他和机关同志穿行于宁强、略阳、勉县、南郑、汉台、陈仓、太白7县区之间。慰问受灾审计人员,鼓励大家保持镇静,坚定信心,提振勇气,与震灾作坚决斗争。并提醒防震避险这根弦,要绷得紧紧的。

为了确保全国各地紧急调入灾区的大量救灾款物,及时到位,严格管理,合理使用,国家审计暑在大震后不久,就下达了审计令。省厅上下立即行动,马不停蹄,制定审计方案,召开协调会议,安排审计事项,调度审计力量,坚持急事急办,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个又一个审计批示,以最快速度传遍市县审计机关每一个抗震救灾指挥部。陕西3000多名审计人,召之即来,雷厉风行,怀着对灾区的深厚感情,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将救灾款物审计作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竭尽全力履行监督职能,促进了抗震救灾款物及时、安全、合规、有效使用,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2008年8月下旬,省政府转发《陕西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总体方案》,陕西恢复重建审计,在全国受灾三省中,率先拉开序幕。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陕西审计人心中高扬的旗帜。地震发生后,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很快就融入到了区域抗震救灾战斗中。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义无反顾,抗震救灾,发挥审计作用,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抢险救灾危险而艰辛,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都铭刻着无数人的奋斗与奉献。陕西的审计人,面对地震大灾难,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屈方方厅长、周新生副厅长等厅领导,多次冒着余震,顶着烈日,奔波数百公里到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和救灾款物审计工作。始终靠前组织协调。省市两级曾有200多名党员干部,急驰灾区抢险救灾,从事救灾款物审计和灾后重建审计。灾区县审计人员,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创造了大爱奇迹。

攻艰克难敢打硬仗

罕见的8级地震,波及秦岭南北,审计机关的办公用房与设施也损毁严重,超过400多万元。破坏性极强的震灾,无疑给经济困难的县区,雪上加霜。陕西审计机关承担政府下达的抢险救灾任务突击性强、风险性高:禀办救灾款物审计规模大,情况复杂,质量要求高,工作相当繁重,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

千难万险全不怕,要留奇迹在人间。同地震灾害苦战、抗争,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中央委员、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从首都赶来了,副审计长余晓明、西安特派办党组书记娄仲撂下手中的其他工作也赶来了。领导的心神,早已飞到审计机关抗震救灾、救灾款物审计上,栉风沐雨,频频往返于灾区和西安之间。他们带来了党的温暖,带来了全体审计人员的深情厚意,带来了攻克艰险、战胜震灾的刚强力量。“我们遇到的困难越大,陕西审计的历史就会写得越精彩”!

陕西审计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有的冒着山体滑坡危险,跋山涉水转移群众,有的每日踏着十多次余震、工作在山间公路上,抢运救灾物资;有的抢救现场被砸伤或碰破了腿脚,顾不得包扎,有的肚子饿得难忍的时候,才胡乱吃上包方便面;有的即将退休,却走在了地震损毁水利设施审计的最前面,有的撇下刚刚分娩的妻儿、住院的母亲,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灾后重建审计现场;有的县局干完抢险、干审计,同志们不知有多少个昼夜没回家了,有的县局风餐露宿,连续苦战,不停地奔波,不间断地审计,有半数同志都累病了。无数没有报酬的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数不清的突击抢险与审计。陕西审计人不彷徨、不信邪、不畏难,在重重危险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敢打硬仗,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终于把一切困难和危险踩在了脚下。

灾区审计机关的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大是最大的难题。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各市审计局急灾区所急,想灾区所想,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一方面勒紧裤带,节约经费,支援灾区: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筹集善款,帮助灾区。省审计厅捐给7个重点县局7万元应急抢险补助金,助其解了燃眉之急,度过了特困期。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办公危楼重建资金已基本解决,办公用房修复资金已全部到位。办公设施恢复资金,审计署和省审计厅两次解决140~-元。省厅精简会议,压缩培训,严控出差,节能降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节约款物全部支持灾区重建。汉中市审计局压缩经费27万元,省厅还购置价值37万元联想电脑34台,全部捐赠给灾区县局。

科学组织谱写华章

抗震救灾款物和灾后重建审计,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审计机关公信力,事关抗震救灾的速度和质量。省审计厅倍加重视,与西特办联合成立协调小组,及时沟通商榷重要事项,特事特办,投2770余人强大审计阵容,横下一条心,上下一盘棋,落实审计署号令,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发挥到极至。

抗震救灾款物审计量大,涉及单位多,协作面广,社会关注度极高。省审计厅科学安排,统筹谋划,合理组织,密切协同,将方方面面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根据此次审计关口前移、事中介入、全程审计、非常规性的特征,分步实施、全程跟踪、阶段推进:审计机关之间加强协调,同舟共济;非灾区审计力量参与重灾区审计,突出了重点区域;各专业处室调增审计计划,集中全力承担涉灾审计。陈仓区审计局21名成员,精心组织,有效配合,较短时间内就审计调查了1386个单位·次,覆盖18镇、20个相关部门行业。勉县审计局讲究方法,科学审计,从37万受灾对象中,客观地确认了2.3万救灾款发放对象。全省参审人员齐心合力,团结切作,足迹踏遍全省817个乡镇、2183个村、12350家受灾户,促进了救灾款物规范管理和发放,省委、省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信任。

灾后重建审计项目多,资金巨大,技术要求高,国家和人民格外关注,期盼早日重建美好家园。省审计厅视灾后重建审计质量为生命工程,依靠科学审计,精心实施,举办培训班,突出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审计对象,狠抓政策、规划、资金、质量关键点,适时下发7个专项方案和指导意见。厅领导扑下身子,督导得力;机关周密协调,组织有方;参审人员认真履职,严、慎、细、实,全面加强了质量控制。恢复重建审计有序、高效运转,在多次检查中,受到审计署领导好评。

10.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 篇十

利用有效载体, 宣传发动, 营造氛围。一年前, 我校开始宣传高效课堂, 勉励全体教师聚焦课堂,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做好新一轮课改的思想准备。2014 年8 月, 在我县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启动之际, 我校加大了宣传力度, 借助宣传橱窗, 宣传高效课堂核心理念。九月初, 在《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帮助下, 我校印制《高效课堂学习资料》, 分发全体教师学习。以教导处、教研室为统领, 组织全镇老师进行高效课堂理念及操作培训。培训的方式有高效课堂理念讲座、观看名师教学视频、集体讨论、写学习心得。通过宣传学习和全员培训, 营造出浓烈的课改氛围, 激发教师们参与高效课堂创建的热情, 使他们在教学观念上来一次大洗礼, 实现“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良好过渡。

利用三节典型课例, 以点带面, 转变观念。一节是创建高效课堂活动之初, 丰塘小学邢爱菊老师的数学行政诊断课, 她用娴熟的课堂操作流程让人眼前一亮, 也颠覆了乡村小学不能搞好高效课堂的思想;另一节是第三届“海棠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的参赛课, 执教者是来自丰塘小学的邢诒勇老师, 他年近五十, 利用两块小黑板, 照样能演绎出高效课堂的精彩, 除了让人感动, 还使大家认识到, 中年、甚至老年教师, 在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后, 一样能上出韵味十足的高效课堂, 这节课也颠覆了年长的老师不能上好高效课堂的观念;第三节是中心学校林春梅老师的展示课, 她以《在家里》一课, 完全把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合作学习当中, 上出了一节原汁原味的高效课堂, 这节课也颠覆了低年级不能上好高效课堂的思想。这三节典型课具有非凡的意义, 它们凝聚着全镇老师的心血, 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结晶。他们的成功, 让我们收获信心, 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指明大家前进的道路。

二、课堂模式

根据县局《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案》, 结合我镇教育教学实际和师资力量, 通过调研、论证、决策的程序, 我校制定了“四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即“展示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练习巩固”, 四个环节渗透着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

“四环”模式:“展示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借助小黑板, 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 向学生清晰地展示学习任务。展示要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不仅让学生明白学什么, 还要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方法去学。

“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独学、对学, 又可以采用群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学、监督的作用, 使学生自学自悟、自我内化。该环节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 占时15至20分钟。

“教师答疑”建立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 教师用精简的语言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使学生茅塞顿开, 达到点拨提升的目的, 占时10分左右。

“练习巩固”实质包涵检测达标, 通过练习反馈,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尽量做到人人达标, 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用时10分左右。

“四味”回顾:高效课堂的“四味”。精辟地总结出高效课堂的“四味”——苦味、酸味、咸味、甜味, “四味”对应高效课堂“四环”。在“展示学习任务”环节, 为了展示出简明、清晰的学习任务, 教师必须精解教学内容, 钻研课程标准, 分析掌握学情, 这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此为“苦味”;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被“剥夺”主宰课堂的权利,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心里酸溜溜, 此为“酸味”;在教师答疑环节, 教师临堂应变,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为学生解疑答难, 付出艰辛的汗水, 汗水是咸的, 此为“咸味”;在巩固练习环节,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学习任务后, 会产生快乐, 教师也会有成就感, 师生心里充满了甜蜜, 此为“甜味”。“四味”的总结, 首先是赞赏大家在创建高效课堂活动中付出的艰辛, 其次让我们大家明白, 课堂的高效、学生的解放永远离不开我们教师,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们只有付出更大的努力, 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三、制度支撑

为了有效推进高效课堂, 在全镇各小学一至六年级都实行“四环”模式教学后, 我校启动了有效的跟进措施, 把高效课堂的创建落到实处。

1.集体备课。出台《佛罗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方案》, 规定中心学校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 把12所乡村小学划分成三个片区, 联片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改变了传统的备课模式, 把教师从个人封闭、沉闷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变“静”为“动”, 实现集体智慧的合力和共享。

2.行政诊断。全镇铺开课堂行政诊断这一教研范式, 把定点定时变为不定点不定时, 每周至少随机安排一次“诊断”。围绕我校高效课堂四环节, 改变原来诊课的目标和方向, 强化教研服务于教学的功能。通过诊断, 帮助老师查找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或是理念的落实不到位, 或是教学行为的偏离, 或是教学设计上的滞后, 以问题促反思, 以问题促教研,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3.有效听课。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们“闭门造车”应付检查的听课现状, 发挥听课观摩学习的功能, 使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下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我们推行了新的听课管理办法, “逼”老师们走进课堂, 认认真真地听课。具体做法是, 由专人负责管理督查听课, 听课前领表填写, 听课时专人跟踪督查, 听课后回收听课记录。这一有效的措施, 改变了老师们一贯的不良“听课”习惯, 使他们听有所得。

4.制度保障。针对教师们思想作风不过硬, 存在敷衍应付课改的问题, 我校出台、实施《佛罗镇中心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 把教师偏离职业标准的教学行为纳入不同等级的“教学事故”, 事故的处理以事故的等级为标准, 或通报批评, 或责成整改, 或扣除绩效工资。该制度的出台实施, 进一步强化教师们从教的责任心, 规范从教的行为, 为打好高效课堂创建的攻坚战做出有力的保障。

5.蹲点督查。从中心学校派出12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中层领导, 负责对12所乡村小学进行教学工作蹲点督查, 指导该校的高效课堂创建工作, 责成校长整改创建活动中的问题。蹲点人员每周分赴蹲点学校两次, 每次至少查找一个问题, 并写出督查书面报告, 把报告交到督查学校校长的手里。校长按督查报告进行整改, 正确地走在创建高效课堂的道路上。

6.区域教研。按集体备课划分的三个片区, 进行校际教研联片合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 各片区自主确定教研专题, 撰写教研计划, 召开教研活动。校际教研合作进一步帮困扶弱, 优势互补, 提升各校教研水平, 实现高效课堂背景下校际教研的均衡发展。

7.教学比武。2015 年12 月3~4 日, 我校举行了第三届“海棠杯”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共有12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作课。12 位教学尖兵围绕着我校高效课堂“四环”模式, 精心撰写教学设计, 悉心准备课件, 大胆地展示风格各异的教学风采, 对全镇205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引领和辐射。

8.目标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对教学质量实行目标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采取如下措施: (1) 目标申报。学期初, 各任课老师根据学校质量达标标准, 结合班级实际, 申报教学质量目标, 申报的各项指标不低于该班原有水平, 由学校审批备案。 (2) 目标跟踪。年级教研组长、教导处借助期中、期末测试, 跟踪了解任课老师的达标情况, 指导老师及时改进教学。 (3) 达标奖励。期末, 学校根据质量检测结果, 对达标老师进行奖励。

11.演讲稿奏响发展强音 篇十一

1 割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

提起95598集中管理,首先让时间返回到2012年9月11日。虽然事前大家已经认真学习了上级文件,各项硬件系统也已经安装完毕,但是能否顺利完成割接任务,沙河供电的领导和95598的员工们谁心里也没有底。那晚凌晨1时,沙河市供电公司95598呼叫中心依旧是灯火通明,大家都在紧张地忙碌着,等待着最后的测试。凌晨2时,通过移动、电信、联通等各类通信工具的电话拨测,终于验证运营商电话已成功接入省公司95598服务系统,系统割接拨测任务顺利完成。可是,前进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凌晨4:05,新系统运行出现了问题。大家又是一阵忙碌,汇报、请教、应对,终于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中心班长秦楠和她的同事们更是一夜未眠,她们以对企业负责的精神和对工作敬业的精神迎来了95598集中管理的成功割接,为“大营销”管理顺利实施写下了浓重一笔。

2 并轨不代表服务一体化的完成

割接的成功,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能不能将省、市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县供电企业,实现真正的管理升级、服务一体化,还需要大家付出很多,这也是下一步并轨的重点。这一点,不但对于沙河供电,相信对于每个县供电企业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际上,在割接以前,沙河市供电公司对于并轨运行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认真学习了省、市公司有关文件精神,组织精干力量对95598坐席员、供电所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以确保并轨后业务处理和工单传递的标准化、规范化。然而,并轨后的问题依然是层出不穷:工单传递不及时、填写不规范、个别供电所人员微机系统应用不熟练等,在最初的时候都影响了并轨的质量。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把沙河供电人吓到,他们自我加压,领导亲自坐阵,逐项问题分析、制定整改措施,一连三天封闭式培训、现场模拟,终于在短时间内摒弃了以往的管理,取而代之的是省公司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处理和工单传递,在服务管理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 融入真正大营销服务的开始

自2012年9月11日成功割接到10月11日,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提起当初95598工单办理,沙河市市区供电所的员工李金录觉得不是很适应。“说真的,以前95598由县公司自己管理,有时派单五个闭环电话回复得不太及时,记录也记得没这么规范,随意性很大。现在不同了,省公司直接管理95598,派单就是命令,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不是自己,要是没有及时回复闭环电话或者通过微机系统记录,那就是给公司抹黑,这种损坏公司形象的事咱决不能干!”虽然李金录心里有点不适应,但是一个月的磨练已经使这位老员工融入这种新的管理模式。

而对于95598沙河远程服务站的女员工来说,融入的结果是这个国庆节让她们着实轻松了一把。“去年国庆长假,我们共接了136个电话,今年假期却只接了54个,同比降低了60%多,这都是省公司95598集中管理的成效。”谈起这个国庆节,服务站班长秦楠高兴地说。细究才晓得,原来实施集中管理后,省公司95598呼叫中心承担了大部分任务,他们分工明确,一些诸如咨询、查询的业务,他们都予以答复,只有抢修、投诉类电话,他们才转至基层。这实际上是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而减轻了基层工作量,更折射出“大营销”给基层带来的实惠。“虽然我们现在的工作量小了,平时也只是负责传递一下工单,但是我们的责任依旧不小,更高的管理标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站坐席员赵谱莎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然而最得到实惠的,还是我们的广大电力客户。“以前的服务也不能说差,打个电话一会儿就来了。可是现在的服务比以前速度更快了,现在电力服务就是不一样!”谈到服务带来的变化,二十冶居民王志林说道。据不完全统计,省公司实施95598集中管理以来,沙河市供电公司派单整体时间较以前缩短了2 min,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抢修效率,而且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率均实现了100%。这一切,无疑义都是集中管理成效的体现。

12.咀嚼经典 奏响阅读教学的强音 篇十二

一、阅读古文,作伴文人骚客

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文,语言凝炼经典,让人读后余味无穷。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却对其望而却步,产生了强烈的畏难情绪。解决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走近文本的作者,研读字里行间那些文人骚客留下的印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导学生翻译字词句,因为在文章中有很多学生理解困难的字词,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翻译,就会使学生对文本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对于学习显然是不利的。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走近作者,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对于作者陶渊明一生济世的抱负不得施展,最后归隐田园的情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资料和文本进行联系,在文本中找到关于作者的印迹。通过学生们的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发现在文中出现的桃花源正是作者心中向往的理想境地。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文本的主题,这时再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就事半功倍了。

每篇古文中都有文人墨客的人生印迹,也许是精神思想方面的,也许是人生体验方面的,这样的印迹使整篇文章变得充满思想活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单纯追求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应该让学生首先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最大的保障。

二、阅读诗歌,理解意境情思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将作者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阅读诗歌尤其需要体会的一点。诗歌情感的抒发离不开所凭借的意象和意境。因此,阅读诗歌,不能忽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诗歌的情感,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有郭沫若的名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军阀混战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诗人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之下,心中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逐渐破灭,内心充满了苦闷以及彷徨,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例如星、灯、牛郎、织女等,表达出作者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种虚幻的意境,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诵,而且要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体会“街市”这一意境的深刻含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诗歌中抒发的情思。

诗歌阅读教学,当然离不开对诗歌的诵读,但是诵读的时间不宜过多。如果教师简化诵读的时间,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静思、深思、充分体会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美,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将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深刻情感,让学生爱上诗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阅读散文,畅谈人生哲理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还有一部分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散文。散文形式灵活,语言优美,并且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是其中的哲思真理对于初中生来说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精华所在,仔细咀嚼,感悟人生哲理。

例如,《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平淡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鼎湖山的泉水流淌的声音动听,而且滋润了树木万物,这股泉水不仅流淌在山中,还流淌在人们的心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深刻哲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文中作者将鼎湖山的泉水比作是它的灵魂,作者这样说用意何在?”学生通过解读文本,体会到鼎湖山的泉水不仅给鼎湖山带来了生机,同时还孕育了悠久的文化以及历史,让人得到心灵的洗涤和升华,让人感到生命力的旺盛,这就是被称之为“灵魂”的原因。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生发出对人生的热爱,感受到生命的永恒和美丽。

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分段、概括段意等不应过分强调,因为这样,经典散文的美感就不存在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品味散文中涌动的强盛的生命力,在仔细咀嚼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精髓,体验人生的哲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阅读教学中,经典作品的鉴赏品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对于经典阅读教学,语文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给以足够的重视,教会学生品味经典的方法,将我们的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咀嚼经典,品味人生,奏响阅读教学的最强音,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让阅读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绚烂多姿的风景。

上一篇:社区走访制度下一篇:提升供电优质服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