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2024-06-19

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精选8篇)

1.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篇一

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

教师发展既是职业的要求、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教师发展是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其内涵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师德修养的提高.本文探讨了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有利于促使高校重视塑造教师发展的校园氛围.

作 者:徐苑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潮州,521041 刊 名:学理论 英文刊名:THEORY RESEARCH 年,卷(期): “”(14) 分类号:G451.6 关键词:高校教师   发展   必要性  

2.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篇二

(一) 循环物流的基本含义

循环物流是循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在物的流动过程中, 通过物质的循环机制实现资源和废旧资源循环再利用, 达到解决资源短缺和减少对环境破坏的物流。循环物流也是绿色物流, 它强调从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 在物流活动中融入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谋求降低环境污染、较少资源消耗, 形成与环境共生的物流系统。

(二) 循环物流的基本特征

1、循环物流是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双向物质循环过程

完整的循环物流有两种流向渠道构成:一种是物通过生产—流通—消费途径,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这是物流流向的主渠道, 称为正向物流或动脉物流;另一种是合理处置物流衍生物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 如回收、分拣、净化、提纯、商业或维修退回、包装等再加工、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 其流动的方向与前者相反, 故称为逆向物流或静脉物流。动脉和静脉在“心脏”衔接, 完成物流的一次完美循环。

2、循环物流是同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物流模式

循环物流重视环境保护, 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佳平衡的双赢和多赢得物流机制, 它强调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把进入物流过程的物品 (产品、不合格品、废品) 都视为资源, 借助先进资源回收技术, 对资源尽可能反复利用, 实现资源、物质循环的封闭性和循环性, 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减少了对自然界的索取,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3、循环物流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非循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 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所以说传统物流无论是正向物流还是逆向物流, 单项物流重视的都是经济利益的, 属于经济物流。而循环物流不单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 更加关注的是长远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物流领域实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据统计, 我国每年有约20%的GDP都被物流本身消耗, 作为被管理学家称为“黑色地带”, 神奇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 在资源短缺、消费膨胀、废弃物品大量化、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 重视和发展循环物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 企业物流成本中包含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和资源浪费成本

关于企业物流的社会成本往往受到忽视, 这个成本就是环境污染。任何形式的环境污染都根源于物质的不适当流动, 且流动的量达到了一定规模, 超过了环境的负载能力。比如, 大气、土壤和水体所受到的污染, 就是因为有太多物质的流入, 尤其是有毒物质的流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引起的有害物渗入常常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居民消费作为企业产品的物流末段, 意味着消费后的残渣 (生活垃圾) 已彻底离开了企业物流渠道, 流向自然生态系统, 这种残渣的流入逐步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区域。现今包括很多消费品如电脑、手机、电视、音响设备等退货额都很大, 每年召回的汽车、药品等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同时给循环物流带来了商机。

(二) 政府应该是发展循环物流的主体

作为经济组织的物流企业所从事的物流活动, 它所关注的是成本和效益, 希望产品能更快更好地从供方送到需方的手里, 目的是获取利润。这种物流强调如何满足需方 (或消费者) 的物流需求, 最终关注的是企业的成本、效益、利润。没有考虑产品在被消费者消费后被丢弃后的无害化以及再利用问题, 工业制成品都是自然界所没有的, 这些东西在报废后很多被直接丢弃到自然界, 随着工业制成品越来越多, 对生态环境系统形成巨大威胁。单向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经面临危机, 创建新型循环物流模式成为可能和需要。

(三) 循环物流可以避免单向物流造成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

循环物流是一个完整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正向物流的始发点就已经考虑到逆向物流, 从物质循环的整体去优化系统的功能, 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 关注环境问题, 做到微观利益建立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尽管我国物流发展相对比较晚, 但我们不能沿着发达国家发展的路线重走一遍, 我们不能在创造工业文明的以后再去治理它所带来的污染, 再去保护生态环境。为避免无谓的浪费和牺牲, 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经验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来设计科学的、完整的、现代的物流模式。

三、发展循环物流的对策分析

(一) 优化物流系统,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管理体制,

在我国经济领域里, 物流分散在若干个行业内, 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信息产业部、物资、商业和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 造成了物流系统中存在管理分散化、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效率低、信息不畅通等问题, 物流系统化水平很低, 物流成本提高, 导致综合经济效益下降。单个物流企业关注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 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没有效益的领域, 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从长远打算,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约束和引导物流企业的行为, 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 (Reduce) 原则、产品的再使用 (Reuse) 原则和废弃物的再循环 (Recycle) 原则并需要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更好地解决各种对环境危害严重的废弃物品再利用、无害化的物流企业要给予各种政策上的支持。

(二) 发展循环物流的政策支持

循环物流本身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决定了循环物流完全靠市场的机制, 无法解决因外部经济而造成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 致使有些废弃物品或某些领域的循环物流因无利可图而不被民间企业或组织重视。为此对循环物流这样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政府有理由从经济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方面进行调控, 通过经济、法律、税收、政策、金融、技术、人才等多种手段扶持循环物流产业的发展。通过经济机制、法律和行政机制, 对从事循环物流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减免了征增值税、营业税, 但从力度上和宣传上都远远不够, 对发展循环物流还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三) 发展循环物流的立法支持

在立法方面, 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比如日本很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在发展循环物流方面, 有法律的保证, 先后制定《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案》和《建设循环法》等一系列具体法律, 从法律上要求企业、社会团体、国民注重资源循环再利用。到上世纪中后期, 德国意识到, 简单的垃圾末端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 德国在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该法的目的是彻底改造垃圾处理体系, 建立产品责任 (延伸) 制度, 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在使用后要安全处置或重新被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环境立法的进展显著, 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立了5部法, 资源方面立了3部法,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有11部之多, 如1979年出台环境法、1995年出台并在近期修订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2003年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但针对循环物流方面的立法还没有。去年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明确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2008年8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循环经济法 (草案) 》首次提交审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但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

(四) 发展循环物流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和企业物流相比较, 第三方物流的运作具有比分散的自营物流运作有较明显的优势, 更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第三方物流利用其广泛的物流网络、循环运输的优势, 帮助构建生产经营企业的“逆向供应链”, 为企业提供废旧产品的回收、回流甚至分解、处理等服务。事实证明, 企业应用第三方物流, 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 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 而且减少了在途运行车辆, 降低了大气污染, 真正使物流与环境共生型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去。

最后, 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循环物流的理解和认识。今年两会期间, 浙江团的农民代表陈飞“送篮子”的举创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对于有些对环境危害很大没有利用价值或有利用价值但对环境有害的废弃产品, 政府必须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 界定企业和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在各种政策方面给予循环物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远成.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2007.6.

[2]、缪丹.用循环经济思想构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 2005.5.

[3]、未煜汝宜红吴潮音.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研究[J].综合运输, 2007.3.

3.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阶段;花样跳绳;必要性;可持续性

花样跳绳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由于跳绳携带便利、不受场地限制,因而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喜爱,成为小学生课间娱乐的重要项目之一。将花样跳绳引入日常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花样跳绳这个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爱国思想。

一、花样跳绳在小学阶段实施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体质和体形的协调发展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而花样跳绳作为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容易被学生接受及掌握。花样跳绳作为简便易行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协调性,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也使学生神经系统得到锻炼,还可增强心肺功能和上下肢肌肉的力量,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告别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课程,就需要融入具有创新型的体育项目。在小学开展“花样跳绳”的过程是学生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不断拓展花样跳绳的运动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有力推进素质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深入。

(三)提升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花样跳绳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花样跳绳”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符合我国体育教育的思想性原则,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爱国思想教育。

二、花样跳绳在小学阶段实施的可持续

如何让花样跳绳在小学阶段得到大力推广,这就需要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家长的大力支持,目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缺少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教育相关部门要把花样跳绳列为各校重点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举办花样跳绳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要求各校制订花样跳绳方案、计划、实施步骤等,并举办大型花样跳绳比赛,让孩子们的所学技术可以有地可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花样跳绳没有融入学校各项学科活动

组建班级、学校花样跳绳代表队以及开展花样跳绳学科活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生中开展花样跳绳文化知识搜集、整理和交流活动,并把这些知识按花样跳绳文化、安全、健康等类别装订成册进行交流。加强花样跳绳活动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与语文学科结合花样跳绳进行相关的作文竞赛,写感想、写体会;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进行办板报、办手抄报、画画等活动。

(三)家长观念淡薄

由于家长人才观的问题,一些品学兼优、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愿加入到跳绳队伍中来,不想花更多的时间锻炼,唯恐耽误了学习。因此,要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让家长明白,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锻炼大脑,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三、花样跳绳在小学阶段开展的实用性

一是易于集体开展,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包括教师,同样可以练习),有利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二是器材简单,价值低,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在场地设施紧缺的情况下,不需要增加经济投入,不需要增加场地设施,就已基本解决了场地设施的紧缺性和学校不能组织大型体育活动的问题,产生的效益价值高。

三是练习动作易学,花样多,不受气候变化影响,四季皆练。

四是教学师资要求不是很高,学生能自我创新练习。

五是练习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异,都能自我调节。

六是易开展大型表演和比赛,观赏力强,具备艺术品位。

七是通过练习能使孩子们的跳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八是有很强的推广性,覆盖面很广,学生通过练习就能掌握,动作内容在家可以涉及家庭活动,走出家庭能推广到社会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去。

因此,学校将花样跳绳定为学校特色项目一定可行、有效,会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林国友.浅谈花样跳绳在小学推广的意义和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旬),2004(9).

4.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篇四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生产要素成本增长,能源和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显著加大,“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进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由各地独立发展向区域内部协作过渡的经济转型期。,厦漳泉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5.8;54.2;40.0;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3;51.0;39.7,厦漳泉三市地产业所占比重比全省水平高出3.2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仅比全省水平高出0.3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厦漳泉三市的区域划分,选择发展,互为联结,扩充总量等问题,才能凸显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在全省经济的引领地位。

2.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

厦漳泉三地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台商投资区于一体,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层次最多的地区之一,是福建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与核心区域。然而,三市的经济发展相当程度呈现各自发展模式,还存在产业重叠现象,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衔接、互动,比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上缺乏统一协调,同时建立多个类似的文化创意园区,产业集聚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更有效的配置该地区的各种资源,有利于协调地方利益与区域总体利益间的关系,无疑将极大提升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总体提升,实现厦漳泉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3.有助于强化厦漳泉三地对台优势

5.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篇五

——写在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召开

之际

 2011-10-21 17:35:49

【原文出处】鄱阳湖学刊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20093

【分 类 名】生态环境与保护

【英文标题】Take a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ath by China: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作 者】张坤民

【作者简介】张坤民(1940—),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土木系、环境系副主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日本立命馆亚太大学研究生院专任教授等;现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环保部科技委委员等。主编《低碳经济论》、《低碳发展论》、《中国环境保护行政20年》,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专著《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主译审《美国环境百科全书》等。

一、20年的切身体验

1.初识气候变化

20年前,在担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期间,我于1989年11月参加了在荷兰诺德魏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会议。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前规模很大的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诺德魏克宣言》,部署了后续工作,期间还安排参观了荷兰为防国土淹没而建的钢筋混凝土海堤,即著名的“三角洲工程”。荷兰地势低平,60%的国土海拔不超过1m,最低地面海拔-6.7m,海岸线长1075km(星球地图出版社,1999:137)。昔日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问,全靠人力搬运砖石,修筑了万里长城,旨在抵御外族侵略;而荷兰人为了与海争地所建的海堤,长度虽比不上长城,但工程之浩大,绝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负担得起的。

此前半年,我曾应邀于国家计委同德国经济部联合举办的中德经济计划年会上,做过《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结尾部分谈到了“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

80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有毒有害危险废物等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心,中国对此也很关注。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多次派出政府代表团参加巴塞尔会议、伦敦会议、赫尔辛基会议等国际会议,阐述了中国的观点,并努力促进会议的成功。中国的人口多,海岸线长,从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来说,受害最多的可能也是中国。我们理所当然地十分重视这些问题,始终持积极合作的态度。

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曲格平教授(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认为,第一,发达国家人口虽只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却消耗着世界资源的80%,它又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应该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很大,对全球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努力做好中国的环保工作,这也是对世界的贡献。第三,世界各国的合作十分重要,中国将积极参与双边的和多边的国际合作。

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必将引起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的巨大变革,促使人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模式。我们正在努力开拓具育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这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愿意同所有的外国朋友们一起合作,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以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①

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提倡节约能源,既能减排,又能省钱和储备自然资本,还能减少烟尘、微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而植树造林除了吸收外,更是绿化祖国、涵养水源、恢复生态的无悔行动。作为环保工作者,我们确实应理所当然地持积极合作的态度。而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命题,则始终萦绕在我的脑中。

2.“为生存而结成伙伴关系”

1990年10月,我参加了在内罗毕举行的为时5周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第1次实质性筹备会,接触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的大会筹备工作,开始逐字逐句谈判大会主要文件《21世纪议程》。1991年8月下旬,在日内瓦举行的UNCED第3次实质性筹备会期间,在中国代表团招待UNCED主要负责人的一次午宴上,UNCED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提出,当前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上,反映北方观点的著述很多,而反映南方观点的专著甚少。他正在请圭亚那的施里达斯·拉夫尔爵士写一本书。这位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圭亚那前外交部长和英联邦前秘书长,曾是研究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的5个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一向以代表南方观点而著称。斯特朗问我,中国能不能翻译出版这本书?我在代表团的支持下,当即应允,回国后立即向曲局长报告,得到支持。1992年3月,在纽约召开UNCED第4次实质性筹备会期间,施里达斯爵士的新著《我们的家园——地球:为生存而结成伙伴关系》英文版在联合国总部举行首发式,他高兴地把亲笔签名的新著送给了我。回国后,经过夏堃堡等同志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中译本于1993年8月出版。

应该说,在斯特朗等人的积极推动和中国加“77国集团”的团结一致与全力支持下,联合国环发大会的筹备和几项全球环境公约(包括气候公约)的谈判与签署都比较顺利。这主要是南北双方都有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意愿,合作的气氛也比较好,这就是施里达斯爵士新著的副标题点出之“睛”:为生存而结成伙伴关系。为可持续发展而互有所求,才能开创南北的对话合作,也才能在公约中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写上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程度这样的“弹性条款”。

UNCED前后,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会议文件的通过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付诸实施。美国报业编辑学会主席西摩·托平1992年在施里达斯新著的序言中指出:“在《地球宪章》(即里约宣言)上取得一致的背后,隐藏着南北双方艰难地讨价还价的前景,这种形势将延续多年。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工业化国家在内的北方必须首先努力满足南方最低限度的资金要求,以维护南北合作。”(施里达斯·拉尔夫:1993)17年后,再来回味这段话,不能不感叹这位老报人的评论入木之深。至于为什么在UNCED之后,美、日、欧的态度会后退,甚至连“最低限度的资金要求”都不愿意兑现?从这些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中,不难找到答案(张坤民、何雪炀,2004:771-775)。

3.艰难的《京都议定书》

自1994年到1998年,我连续5年带团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年会,每次都要围绕UNCED一致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的若干领域与跨领域问题审议其进展,能源与气候问题自然常被涉及,而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这两个跨领域问题则几乎成了不断审议而始终进展甚微的“老大难”。温室气体减排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利益,各国在历史责任的划分、发展空间的分配、采取对策的实现和减排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均有较多的利益冲突(崔大鹏,2003)。我们看到,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谈判过程相当艰巨,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邹骥、张坤民,1998);而《议定书》直到:2005年才正式生效,又费了整整8年的时间(张坤民、崔大鹏,2004:824-833),这时离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已屈指可数了。《议定书》的实施效果更差,附件Ⅰ中所列国家除个别外,非但没有履行承诺比1990年水平减排6%~8%,反而从总体上增排了10%以上。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4次评估报告。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判定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从“可能”到“很可能”,即90%以上的可能。而迄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除了经过无数次会议与谈判、得到了1个《公约》和1个行将落幕的《议定书》以外,人们已经花费了宝贵的20年时间。据一些科学家分析,现在仅剩下20年时间可以用来扭转被动局面,即最好是在2030年之前全球达到排放的峰值,使地球升温不超过2℃,这才有围绕《巴厘岛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后《京都议定书》的一系列忙碌活动。

4.英美在能源规划与立法方面的新进展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密切关注国际动向。近5年来,先是英国于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②,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到2050年把英国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0%。接着,英国于2006年10月推出《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③,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斯特恩提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英国于2008年11月正式批准《气候变化法》,其中规定了到2050年减排80%的目标,这使英国成为首个将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名为《英国低碳转型计划》④ 的国家战略文件,主要内容均以2020年为目标:到2020年,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部门。到2020年,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领域,其中31%来自风能、潮汐能,8%来自核能。为完成这场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度的能源革命,将对能源项目投资1千亿英镑,其中相当部分要由能源消费者埋单。到2020年,英国家庭的年平均能源支出将增加75英镑;政府将投资32亿英镑,用以提高750万户贫困家庭的能效;对那些在房屋中主动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到2020年,新出厂汽车的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该文件还提出,所有英国政府机构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严格控制碳排放量,不达标者则受罚。文件预计,全球低碳产业市场规模已达3万亿英镑,还将不断增长。英国计划把自己打造成为世界绿色制造业中心,在2020年提供120万个“绿色经济”就业岗位。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指出,“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同时受益”。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⑤,则提出了以下目标:

——设置碳排放总量控制限额,与2005年水平相比,到2020年全球变暖污染将逐步削减至17%(相当于从1990年水平削减4%),2030年削减至42%(相当于从1990年水平削减33%),2050年削减至83%(相当于从1990年水平削减80%)。

——要求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提高能效的方法满足部分电力增长需求,使其在2012年占总发电量的6%,2020年提高到20%。

——新的燃煤电厂如果在2020年后获得大气污染许可证,必须至少减少65%的排放。2009年到2015年获准修建的电厂必须采用CCS技术,按规定的装机容量运行4年之内,应至少减少50%的排放。新电厂获得奖励的资格有时间限制,因此鼓励尽早采用CCS技术。

——能源部受命采用一个国家规范,根据所建年份,把新建住宅和商业建筑的节能提高到30%~50%。

无论是出于从本国利益的角度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忧虑,还是出于对国际竞争与政党选举的考虑,英美两国这次看来真像是要动真格的了。

5.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明确表态

众所周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与行动一贯是积极的和负责任的(张坤民,2008)。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今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⑥。他说:“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他指出:“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胡主席庄严宣布:“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中国积极负责的立场得到了全球的赞誉。

此前,早在2007年9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上,曾郑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6月,他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之后的讲话中,又再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继胡锦涛主席这两次郑重谈到发展低碳经济后,2009年6月6日新华社报道的《温家宝主持节能减排会议部署八项举措应对气候变化》⑦,其中有三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严控‘两高’行业盲目扩张。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从严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切实加强双边、区域和多边在节能、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三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些积极信号都表明,国家决心继续从严控制高碳增长,积极鼓励节能、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并昭示,应对气候变化和降低排放强度将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会有一系列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出台。

6.中国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以及开发利用去碳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同时还要进行体制创新并引导消费行为,由此实现“一箭三雕”:一是尽力控制大气中的浓度不至于超过产业革命前的2倍,从而避免地表温度升高2℃以上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二是努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与新能源(核能、氢能等),以确保能源安全;三是将其作为21世纪国际新技术竞争的实质性内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源禀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探明的化石燃料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0%。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中,煤炭仍占72.2%(水电占6.5%,核电仅0.77%)⑧。且2008年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在全球42%以上。(表1,表2)中国要发展,只能主要靠自己的煤;同时积极增加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比重,对CCS技术则要积极攻关。这是资源禀赋所迫,不得不如此。

发展阶段。全国和多数省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关头。从应对气候变化和长远发展考虑,我们不能再在东、中、西部之间重走“产业转移”的老路,不能盲目地去扩大多余产能和多排。低碳发展正好为我们提供一个调整产业结构和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锁定效应。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快,绝不可能停步。(表3)要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千方百计,早下决心。新增电力的增量,应当尽量从核电、水电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提供。忍痛炸掉落后小煤电厂的事今后不能重演。新建筑物、新的交通等基础建设,也同燃煤电站一样,千万不能被落后的、高碳排放的耗能设施锁定了。这就牵涉下决心何时向低碳转型。

国际竞争。《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古人云:“天助自助者。”在国际竞争中,有的技术可以买,而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科技创新正是低碳发展的核心之一。

就业岗位。中国的人口多,城市化转移的劳动力多,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也多,靠什么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靠低碳发展。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绿色就业》⑨ 对此可供参考。

发展模式。排放总量大,从中国人口多来说,这不足为奇。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⑩ 指出,“工业化时代时起所排放的每10 t 中,约有7t是发达国家排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 t,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t和23t”。无疑,中国在碳排放的历史存量方面责任很小。有的西方国家要求我们现在同他们一样减排,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是违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但从当前流量及增长趋势看,如不及早规划部署低碳发展的话,对我们也很不利。问题是,中国原先人均排放量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据国际能源机构(IEA)2008年统计(11),中国2006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16.2%,而排放总量却占全球的20.2%。同年中国的人均排放量是4.28t,已同世界人均量相等(表4)。据BP2009年统计(表1),中国2008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升到全球的17.7%。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还在前进,如果延续传统的增长方式,排放量增长将更为显著。而且,沿海地区某些城市的能耗水平和“碳足迹”已经越来越向西方国家接近,这怎么符合科学发展呢?国际谈判自然要据理力争发展中国家合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但从发展模式说,向低碳转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要有紧迫感。

总之,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无论是从人类命运还是从国家前途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从节能减排到低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中国一贯重视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战略,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狠抓节能工作,目标明确,决心坚定,成效明显,影响深远。(12)面对新形势,如何搞低碳发展,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2.调研座谈和现场考察受到的教育与启示

迄今全球尚无一国完全实现了低碳发展,中国能行吗?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在环保部领导、九三学社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编印《低碳经济论》之后的一年多来,我和崔大鹏教授除了分别应邀出席法国、德国、日本的低碳研讨会外,主要参加了国内4次低碳发展的现场调研。先后考察了华北的天津、保定,长三角的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湖州,珠三角的广州、珠海、东莞、深圳,山东的济南、烟台、青岛、日照、德州等地,加上开会去过的甘肃兰州、武威、海南三亚以及长住的北京,总共10个省(或直辖市)、计22个大中城市。所到之处,我们同有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召开调研座谈会,到试点单位进行现场考察,耳闻目睹了各地的一些实际进展和良好基础,感受到了干部群众对于低碳发展的极大积极性和创意行动,以及有关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迫切需求,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最突出的是地方领导的科学意识和政治意愿。广东省黄龙云常务副省长说得好,广东国际交流方便,尽管国务院还没有正式安排,但全省已经逐步强化了低碳意识,不少城市表达了要争做低碳城市试点的强烈愿望,全省也有推动“低碳广东”发展的积极动向。确实,广东全社会的积极性和科技水平,在考察的各个点上到处可见。无论是研究所、大型国营或民营企业,都各有亮点,有的还是刚回国的“海归”带回来的世界前沿研究项目。以下按考察时间为序,把各地看到的亮点略述一二。好在有的单位已经撰稿,现刊载在本文集中,可供参考。

我们看到,在华北地区,3个城市各有千秋:

——北京:决心从“绿色奥运”加快扩展到“绿色北京”;“低碳技术发展”已列入北京市2009年18项科技专项之一;院士和专家们纷纷为“绿色北京”献计献策;北京环境科研院完成了北京碳足迹的调查;延庆八达岭风力发电和张山营的沼气发电都很有规模和水平;北京环境交易所正为未来的“碳交易”摩拳擦掌。

——天津:“中国—新加坡生态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低碳指标;天津环境交易所同样在为未来的“碳交易”积极准备。

——保定:作为“低碳城市”试点,市政府拟定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成立了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开始实际行动;新建的“电谷锦江”大厦是太阳能发电的一体式建筑。

在长江三角洲,7个城市做了不少实事:

——南京:的节能建筑,如:苏远大厦,充分运用了太阳能和自然光;曼奈柯斯二期工程大面积新厂房,采用德国技术,墙体门窗保温好,地源热泵应用得当,都实现了整体节能。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经无锡市环保局倡议,有关部门、大学及相关企业支持,以“政产学研”相结合形式,已在江南大学建立;江南大学数字化节约型低碳校园建设节能显著;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吸引全球关注。

——苏州:新建化工节能区,迁建企业,集中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同美国能源基金会、清华大学合作,进行高碳城市节能试点;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注意按碳的测算来考虑。

——上海:迎201O世界博览会,特色是“绿色世博”、“低碳城市”,计划通过搬迁旧企业、改变土地利用、开发可持续发展城市模型、采用低碳技术(如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生态绿化、江水源热泵、垃圾管理与节水、控温降温、智能化生态建筑等)以及多个减排计划和直接碳补偿项目来实现碳中和;上海已作过碳足迹调查。

——杭州:建设生态城市,扩大出租自行车网点;全市水泥企业实现余热发电;利用夜间峰谷电,把水变成半固体冰以储冷;农村电网改造,减少电网损耗;正在筹建“中国杭州低碳博物馆”。

——湖州初步形成以蓄电池、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中心;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与废弃物,如金山燃料公司一期年产5万吨甲醇汽油,质量达国标;大为生物公司从废植物油中提取生物质柴油,技术与产能属国内前列;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的新房在销售。

——宁波:在节能中重视市场导向,着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成立节能技术服务市场专委会,依靠中介服务机构协助完成全市近30%的节能量;城市照明经过技改后,2008年能耗降低2.56%。

在珠江三角洲,明显感到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配合默契,充满活力,如:

——广州:珠江啤酒集团节能低碳见效,经济效益显著;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发与储备一系列低碳技术(生物质、太阳、海洋、地热、固体废物、天然气水合物、高效热管换热、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一些“海归”把世界前沿项目带回这里继续研究;迪森能源集团把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变成生物柴油、可燃气和固体燃料,从事“能源+设备+服务”业务;华德公司自主创新生产的蒸发冷凝式中央空调比传统风冷式空调节电35%,订单多。

——珠海:兴业幕墙工程公司从事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包括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家庭用独立电源系统、光伏水泵系统(为陕西杨林开发)、光伏海水淡化系统、风光互补路灯等;金山软件公司2200名员工,2008年的万元产值能耗仅为0.019吨标煤(全国1.18吨);远光软件公司在国内电力行业占有率超过80%,有志参与智能电网开发。

——东莞:南玻绿色能源产业园于2005年启动,已有环保节能建筑工程玻璃、太阳能电子玻璃、太阳能电池、陶瓷科技等4个子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2008年,园区实现税收7063万元。

——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公司生产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太阳能电池窗和光伏电池幕墙、太阳能电池组件和供电系统、LED照明和大型LED显示屏工程,完成了薄膜电池攻关项目;“深圳建科大楼”实践全过程精细化绿色建筑设计;比亚迪公司从事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镍电池、手机锂电池、手机按键占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和汽车制造与销售(开发油电混合动力车),1995年创立,现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和电动汽车开发商;大亚湾核电站2×98.4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87年8月兴建,1994年5月商业运行,总投资40.72亿美元,年发电能力近150亿kWh。广东核电上网电价已低于脱硫燃煤机组的上网标杆电价。

在山东省,也随处看到当地低碳发展的积极性:

——济南:20多层新建住宅采用太阳能热水分户的一体化建筑,装置成本约4千多元。

——烟台;因地制宜在其具备风能潜力的栖霞山区建设了连片的风力发电场,已运行。

——青岛:探索循环经济为低碳发展开辟了道路,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和二啤成效都很突出。

——日照:名不虚传,确实得益于“能把共识付诸实践、富有远见的领导者”。

——德州:市政府正在筹办2010年世界太阳能大会,该市的皇明集团颇有雄心壮志。

国家已把甘肃省列为“建设上千万千瓦大型风电场的省份”之一,将在酒泉风场建设“空中三峡”,向新疆和江苏方向输电。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配之以温室农业、有机农业,河西走廊将大有希望。海南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更可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犹同可持续发展,虽无一国已成,但大势所趋,非此莫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大炼钢铁和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做法,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周密规划,统筹兼顾,系统研究,大胆试点,重点突破,示范推广,稳扎稳打,有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高校、科研及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务求实效。

三、若干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根据一年多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我谨提出以下若干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可能不全面、不准确,仅为一孔之见。

摸清家底。建立统计与监管体系,定量了解国内各城市和主要耗能行业的碳足迹,研究制定适合国情的以碳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确定目标。研究确定列入国家规划的低碳目标,并研究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措施。

制订规划。抓紧若干城市的试点,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国家低碳发展转型的总体规划和主要部门或行业的行动计划。

立法研究。积极探讨低碳经济立法的可行性,加快其他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实施条例的制订。

投资需求。深入分析中国低碳发展各阶段的投资需求、融资途径与重点投向。

基础研究。中国低碳发展碳排放基准线和峰值的研究,关乎国内和国际大局。

国际谈判。深入研究在哥本哈根谈判中的中国对案,尤其是关于全球排放总量的确定、分配以及兼具公平和效率的明确意见。

去碳技术。似应加快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国际合作研究,通过运行事实与可靠数据,确定其在中国实施的成本与可行程度。

重点合作。确定中美低碳发展合作的重点项目,同时也考虑同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双赢”的低碳合作。

注释:

① 张坤民《1989年5月在中德经济计划年会上的报告》,刊于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美国亚洲评论》1990年夏季号,同时被收入《中国环境年鉴》1990年卷。

② http://.【参考文献】

[1]陈佳贵,主编.2006.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崔大鹏.2003.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

[3]星球地图出版社,编.1999.世界地图册[K].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4]张坤民.2008.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18):1-7.[5]张坤民,崔大鹏.2004.推动京都进程确保人类未来(日本立命馆大学第10届学术交流会的基调报告)[C]//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张坤民,何雪炀.2004.坚持里约会议精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97年7月)[C]//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篇六

全世界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女权主义对体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之前,研究女性参与运动的学术兴趣虽已日趋增长,但没有明显的或持续女权主义视角的关注。体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影响取得长足的进步,被束缚的女性正破茧而出,并谱写出女性特有的篇章。

一 运动、父权制和男性权利

7.发展手机天气软件的必要性分析 篇七

目前手机软件, 特别在客户端软件上, 每个手机软件都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与互联网连接后, 手机软件的作用得以最大化, 带给用户更多的便利。通过这些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软件, 用户可以快捷、方便使用手机娱乐等应用, 从而增加了用户的粘性。手机软件成为智能终端必不可少的功能, 手机软件将新闻、信息、娱乐、音乐、游戏、读书等多功能融为一体,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多、最及时、最便捷的工具。

目前在灾害预警领域, 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和发布, 这种方式覆盖面是比较广, 但是效率比较低。因为在灾害突发来临的时刻, 人们并不是时时刻刻在关注媒体, 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固有的播出机制, 很难实现每天多频次、高效率的发布天气信息, 公众从而不能及时地得到灾害信息。新媒体将是气象信息传播的有有效补充, 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软件、互联网、IPTV互动电视等平台因其灵活性、可控性, 将实现为更广泛的公众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内容。

二、手机软件是发布信息最有效平台

国办33号文件提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 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目前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 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要求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 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 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建立手机短信发布平台需要电信运营商对原有发布平台进行升级改造、需要建立气象与电信运营商有效发布机制, 跨部门沟通成本及时间不确定性, 将无法保障灾害信息真正有效传播, 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根据IDC统计, 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达到2.16亿台, 比去年同期的1.53亿台年成长率达到41.6%, 将实现100%智能手机覆盖。手机应用软件因此得到飞速发展, 气象频道软件将服务于所有手机用户, 并根据其定位功能, 真正实现无盲区信息发布, 手机天气软件将成为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有效平台。

三、手机天气软件———气象产业的自有平台

(一) 手机行业产业链分析

手机由软件和硬件构成, 硬件包括外观、芯片等, 软件分为底层软件、应用软件。围绕这些因素, 可以将手机产业链分为芯片厂商、手机设计公司、手机厂商、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商、应用开发商五个环节。

1、手机芯片厂商。手机芯片厂商我们分国内和国外厂商来看。 (1) 国外厂商:TI FREESCALE ARM INTRL ADI高通等。 (2) 国内厂商:MTK展讯大唐凯明鼎新等。

2、手机设计公司 (IDH) 。这类还包含手机设计代工厂 (ODM) 。手机设计公司包括:德信无线、晨讯、中电赛龙、龙旗、华宝、明基、英华达等。

手机设计公司采用手机芯片、硬件设计、外观设计、软件、形成整机方案。

3、手机厂商。包括:NOKIA MOTO索尼爱立信、三星、波导、金立、联想、创维、HTC、中兴、华为、天宇、酷派等。

4、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商。

非智能机平台以MTK、Feature Phone、S40、Brew等为代表

中端智能平台以S60为代表。高端智能平台以i OS、Android、Windows、Black Berry为代表

S40 Symbian Series 40是诺基亚在自身的封闭操作系统上推出的手机用户图形操作界面, Series 40主要针对大众市场的JAVA平台。例如诺基亚C3就是采用S40平台的热门机型。

Android谷歌推出的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Feature Phone非智能机却具有语音通话外的影音应用附加功能手机平台 (不包含MTK)

i OS苹果i Phone、i Pod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Linux OS基于Linux源代码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 (不含Android)

Brew高通公司推出的移动设备基础平台

MTK自带MTK平台手机自带WAP浏览器

(二) 手机平台分析

移动互联网手机平台整体呈现出低端非智能平台份额降低, 中端智能平台份额稳定, 高端智能平台份额快速上升的趋势。非智能平台中Feature Phone、S40、MTK份额均下降, 其中MTK下降最为迅速, 从操作系统来看, Android系统机型仍为智能手机市场上用户关注的焦点, 关注比例超过八成。值得关注的是, 本月Symbian及Blackberry OS系统关注度继续萎缩, 而苹果i OS及WP系统关注度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

(三) 手机应用软件行业分析

来源:艾瑞咨询

(四) 天气软件国内外市场调查

目前市场上天气软件以天气通、墨迹天气、蜜蜂天气、The weather channel Accuweather、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通等国内外天气软件为主, 其次是包括华为、摩托罗拉、三星、酷派等自己开发天气软件。天气信息来源网站获取、国外气象部门为多, 拥有气象合法版权的很少, 软件功能强大, 包括国内、国际7天 (15天) 预报、生活指数、气温曲线图等, 天气符号动态展现, 支持短信转发、语音定时播报等功能, 从信息量、服务内容及使用的便携性等方面将逐渐取代传统天气预报短信业务。因天气软件发展迅速, 用户群日益庞大, 因多数天气软件气象信息无合法渠道来源, 在向公众传播中错误信息、过时信息将对公众造成影响, 一些灾害预警信息因发布不及时, 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气象部门发展手机天气软件、如何发展手机天气软件将是做好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都依赖于媒体的管理体制, 播出 (刊登) 时间、播出 (刊登) 内容、播出 (刊登) 频率都受限制, 不能定向播出 (刊登) 不能保障气象信息适时发布, 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手机短信依赖于通讯运营商平台和发布机制, 成本高, 群发压力大, 不能保障气象信息适时发布, 不能满足用户主动需求;以上媒体受广电、电信运营商限制。

手机软件可以根据自身内容开发, 实现适时更新发布, 定向、便捷、广泛, 一般为用户主动下载使用, 是提供气象公众服务的最好平台。

摘要:手机软件业是一项朝阳产业, 它的重要性在于离开了手机软件的多样化和多功能化, 手机就失去了竞争力。作为高科技领军产业中的一员大将, 移动软件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本文就发展手机天气软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手机软件业,移动软件行业,天气软件

参考文献

[1]杨丽丽.基站自动化测试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 2012年

[2]王希.GSM与CDMA手机的在线测试技术[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5年12期

[3]罗超, 盛翊智.CF卡在手机测试系统中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3年03期

8.可持续发展必要性论文 篇八

关键词:需求与供给;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高速铁路是指营运速率达每小时200公里的铁路系统,客运专线是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前铁路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运输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要求,加快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走内涵式挖潜扩能之路。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是解决我国现在铁路客运的有效手段。

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都还不是很发达,尤其在交通运输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从客运看,目前全路客车对数1184对,客座能力243万人,今年1~8月全路日均发送人数达到312万人,客运高峰日达到445.6万人,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在客运需求与供给方面存在着较大矛盾,能否解决客运问题成为了现阶段我过铁路部门的首要问题。

铁路客运长期紧张,而且其紧张状况还在不断加剧。在这种条件下编制的列车运行图就是一张满表的刚性运行图,调整余地很小。因为在能力利用高度饱和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偏差很难调整,任何偏差都会给运输秩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结果要么是旅客列车大量晚点,运输质量下降;要么是能力损失,少过货车,减少货运量,而这恰恰是我们最承受不起的。

二、铁路客运的特点

由于铁路客运具有安全程度高、运输速度快、运输距离长、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等优点,且具有污染小、潜能大、不受天气条件影响的优势,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所无法比拟的。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客运专线以高速和快速技术为支撑,列车运行速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客运专线运量大、效能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客运专线列车最小行车间隔可达三分钟,列车密度可达每小时20列,列车定员可达1600~1800人/列,理论上每小时最大输运能力可达2×32000~2×36000人,能够实现大量、快速和高密度运输。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客运专线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高速铁路是多种高新技术的系统集成,融合了交流传动技术、复合制动技术、高速转向架技术、高强轻型材料与结构技术、减阻降噪技术、密封技术、现代控制与诊断技术等一系列当代最新科技成果。近年来,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一种浪潮,世界高速铁路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铁路旅客运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提高了铁路在客运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高速铁路在客运市场的优势

(一)速度快

时速25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铁路,在旅行距离1000公里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安全可靠

日本新干线自运营以来,从没有发生过列车颠覆和旅客伤亡事故,法国高速铁路10多年来始终保持安全运营的良好纪录。

(三)经济实惠

从国外高速铁路票价看,比乘坐飞机和汽车更经济划算。

(四)运载量大

一条四车道高速公路年运量最大不超过8000万人,一条双线高速铁路年运量可达1.5亿人。特别是高速铁路在城际间开行高密度、公交化、编组灵活的动车组列车,其载客量是公路、民航无法比拟的。

繁忙干线建设客运专线将使铁路速度和服务实现质的飞跃,提升中国铁路发展水平。客运可实现大容量、高速度、高频率,大大缩短旅行时间,在创造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铁路路网运输效率和投资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

(一)发展高速客运专线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需要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能源、环境等的有限性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新技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在世界范围内调整旧的运输结构和改变传统运输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动力。高速铁路的发展,越来越被认为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下运输模式的一种理性选择:发展中国家再也不能走以过度消耗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数量惊人的交通事故为代价的传统运输发展模式的道路,要尽量运用后发优势,提高运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修建客运专线,实现了客货车的分离,避免了客货混跑时速度不一致所引起的问题

客货运输按照自身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组织行车,使客货输送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最重要的是,修建客运高速专线可以与我国对铁路现有体制改革完全接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今后的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进行“网运分离”,组建客货运公司,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加强市场营销,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修建客运专线可以直接建立这种机制,组建客运公司,客运公司向线路公司租线路,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产权清晰、主体明确、运营独立的经营机制。

(三)修建客运专线还可以形成铁路发展的新平台

建立这个新平台的意义是:到205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使我国的铁路发展规模和水平与之相适应。这正是制定发展规划具有前瞻性的大事。新平台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可以形成什么样的客运专线网,它们的技术等级达到何种水平;专线之间的协调怎样进行;它的发展怎样与既有路网整合;与之配套的设备、材料等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如何加强;客运专线网的投资估计与融资方式等。

从投资的角度看,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每个项目都涉及上千亿元的投入,要使这些投资实现最佳的性能价格比,并使收益实现最大化,就应首先在需求最为紧张的繁忙干线优先发展高速客运专线。

参考文献:

[1]孙翔,田银生.日韩高速铁路客运站建设特点及其借鉴[J].规划师,2010,(1).

[2]张炜.关于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影响的思考[J].上海铁道科技[J].2010,(2).

上一篇:新生军训总结暨表彰大会讲话稿下一篇:关于开展2012年全国安全生产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