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标本保存制度

2024-12-08

检验科标本保存制度(共7篇)

1.检验科标本保存制度 篇一

输血标本采集、运送、接收、保存、外送

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1、在确定输血后,临床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上的要求,当面核对受血者的姓名、姓别、年龄、床号、血型和诊断等信息后,再进行采集血样。

2、采集的血液标本上条形码必须正确标记。

3、血标本采集量应有3-4ml,并观察是否溶血、乳糜血、如有此现象,应再留标本并做记录。

4、由医护人员或专门经过了输血培训上岗的人员,将采集的血样与输血申请单运送到输血科(血库),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接收标本。

5、输血科(血库),收到血样本后,在《输血标本接收、血型复核登记表》上进行登记。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6、交叉配血后的标本,以及受血者与供血者样本都应存入4±2℃冰箱中,标本必须密封或盖紧,有明确标识,保存7天以上,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7、输血科工作人员应每日检查、对交叉血标本进行分类放置、清理交叉血标本。

8、血标本应视为感染性物质,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做好生物安全保护。用黄色生物垃圾袋封存,按保存日期填写《标本接受、保存、清除登记》,并按生物安全管理要求高压灭菌处理,保持容器完整,交给医院专业清洁人员,双方签名后运出实验室,再交医院垃圾暂存点按医疗废弃物统一处理。

2.检验科标本保存制度 篇二

植物病害标本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病理学科本科教学不可缺少的实物,它在教学中具有直观、不受季节和区域限制的特点。因此,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是植物病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

在北方由于季节分明,作物品种丰富,植物病害发生频繁,大部分的植物病害标本都能从田间采集到。但是,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要充分掌握病害发生的季节规律及寄主的生长规律才能收获症状特征比较典型的标本。1.1 病害标本采集的工具

植物病害大多发生在根、茎、叶和果实上,因此所用工具要针对不同的部位,常用的工具有刀、剪、锄、锯等,还有标本夹、标本箱、标本纸、小玻瓶、纸袋、标签和记录本等。1.2 标本的采集

大田采集主要分为按季节采集和按寄主采集。按季节采集主要是针对每年只在特定时期发生的病害。如白粉病具有性阶段,小麦白粉病多在每年5—6 月能够采集到;植物的灰霉病则在低温阴雨的条件下容易发病,每年3—5 月最容易采到。按寄主采集主要针对寄主范围广泛的病害,如霜霉病,可以在很多植物病害的叶片上发现,常见的有莴苣、葡萄、白菜等;疫病如番茄、马铃薯、辣椒疫病等。1.3 采集标本的记录

为了区分采集的不同的标本,采集时要进行记载。主要包括寄主名称、时间和地点、采集人姓名、主要发生情况和必要的生态环境因子。2 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

采集的标本通过鉴定以后,除去作为分离用的标本外,一般都用干燥法或浸渍法进行保存,要求能够尽量保存标本的本来性状。一些微小的可以做成玻片标本,比较难以保存的和特殊的标本可通过多媒体扫描系统或显微系统存入计算机中,制成相应的文体图形、动画、视频图像等。

2.1 标本干燥制作法

2.1.1 压制法。采到的植物病害标本,若干燥后容易卷缩的(如稻叶),最好随采随压。其他的可以放到采集箱内带回去后压在吸水纸中,用标本夹夹紧,日晒任其干燥。在此期间,要经常更换标本纸。夏季温度和湿度较高,容易使标本发霉变色,标本纸要勤更换。通常前3~4 d 换1~2 次/d,以后2~3d 换1 次,至标本完全干燥。2.1.2 烫干法或硅胶烘干法。不准备作为分离用的标本可以采用此2 种方法。为了加快标本的干燥速度,更好地保持标本原有的色泽,可以将刚采集的标本放在吸水纸或布中用电熨斗来回迅速烫干或将其加载草纸和干燥过的硅胶粉的标本夹中捆紧,放入50 ℃烘箱中2~3 d,使其很快干燥。

2.1.3 微波炉干燥保色法。为了弥补烫干法的不足之处,刘春元等(2003)报道了根据植物病害标本的质地,摸索了一套微波干燥保色法。此法干燥迅速,保色效果较佳,可长期保存而不褪色。如豆科植物病叶处理1 min,效果最佳,症状保存完好。2.1.4 冷冻干燥法。是目前比较好的方法。标本在冷冻的情况下干燥,几乎能完全保持原有的色泽和形状。

2.1.5 自然干燥法。水分很少的标本如枝干病害的枝条等,不需要采取任何干燥的手段,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即可。2.2 浸渍标本制作法

对于果实病害和汁液较多的病害以及肉质的子囊菌和担子菌的子实体,均可以采用浸渍法保存。但此方法占的面积大,保存时间有限,只能用于保存少量的标本,这些标本大多用于教学和示范。浸渍标本的制作,需要配备各种类型的浸渍液,主要包括各种保持原本颜色的保存液和防腐的保存液。

2.2.1 保色浸渍液的配制。根据植物果实病害的寄主植物的颜色,可将保色的浸渍液分为保存绿色浸渍液、保存黄色和桔色的浸渍液、保存红色的浸渍液等。①保存绿色的浸渍液。保存绿色的浸渍液很多,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病害标本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如醋酸铜浸渍液:将醋酸铜结晶逐渐加在50%的醋酸溶液中,到不再溶解为止,原液要根据标本颜色的不同将其用水稀释3~4 倍,然后使用。将标本加入到煮沸的稀释液中,继续加热,标本的绿色开始褪去,经3~4 min,使绿色恢复后,将其取出,用清水冲净,保存于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或压制成干燥的标

本。这种方法保色效果良好,但与原色稍有出入。不能煮的如淡绿色苹果、梨、绿色葡萄等的病害标本可直接浸泡在1%亚硫酸100 ml、95%酒精100 ml、水800 ml 配成的溶液中浸泡10~20d,然后取出,冲洗干净,再保存在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另外,还有硫酸铜亚硫酸浸渍液、瓦查(Vacha)浸渍液等,也是保存绿色标本常用的方法。②保存红色的浸渍液。对于红色的果实病害标本如草莓、辣椒、马铃薯以及其他的植物红色组织,选择病害症状典型的标本,可以将标本浸入瓦查的红色浸渍液(硝酸亚钴15 g,福尔马林25 ml,氯化锡10 g,水1 000 ml)内,2 周后取出冲洗干净,浸泡在亚硫酸30~50ml,福尔马林10 ml,酒精(95%)10 ml,水1 000 ml 配成的溶液中加以保存。③保存黄色和桔红色标本的浸渍液。含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果实如杏、梨、柿子、柑橘等,用亚硫酸溶液保存比较适宜。方法是将亚硫酸(含SO2 5%~6%)配成4%~10%的水溶液(含SO2 0.2%~0.5%)中[1]。总之,各种保色的浸渍液,除有些保存绿色的浸渍液外,保存其他颜色的浸渍液,效果都不理想。为了更好的显示植物病害的危害状,最好采用多媒体系统将其扫描或摄影,制作成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保存。

2.2.2 防腐浸渍液。对于浸渍标本的保存来说,防腐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需要防腐浸渍液对其进行保存。主要成分如下: 福尔马林50 ml,酒精(95%)300 ml,水2 000ml,也可单用福尔马林和酒精。3 植物病害标本的保存 3.1 蜡叶标本的保存

3.1.1 散装标本。将干燥好的蜡叶标本放进消毒室或消毒箱内,传统的方法是用酒精、升汞液消毒,或将敌敌畏或四氯化碳与二硫化碳混合液置于玻皿内,利用毒气熏杀标本上的虫或虫卵,约3 d 后即可取出。有条件也在-40 ℃低温处理消毒。将消毒好的蜡叶标本鉴定、整理,然后装进标本袋中,贴好标签,以备实验课用作实物标本,供学生上课使用。

3.1.2 制作盒装标本。将植物病害症状典型的蜡叶标本和干燥的果实标本,可利用玻面纸盒的方法进行保藏。按照标本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纸盒(一般为长28 cm、宽20 cm、高1.5~3.0 cm),在纸盒中铺1 层棉花,棉花上放标本和标签,注明寄主植物、寄生菌的名称、采集时间等,然后加上玻盖。棉花中可加入少量的樟脑粉或驱

虫的药剂。这种方法制作的标本可长期保存,循环使用。

3.1.3 塑封标本。适合保存叶片标本和较小的茎秆(如小麦、水稻)标本。做法是:根据植物病害标本的大小选择适当的护卡膜,将1 张比护卡膜稍小的白纸放入护卡膜中,在白纸右下角写上该标本的标签,然后把标本放在白纸上摆好,再把膜放平,放入预热到160 ℃的过塑机封塑即可。如果标本较小、较窄,1 张纸上可放几个标本,可根据需要分类装订成册。这种方法做出的标本弥补了以上盒装方法存在许多缺点,如标本盒体积大,携带不便,造价较高,只能用肉眼和手持放大镜观察标本的局部,对细小组织和结构观察困难,标本易变色、发霉、受虫蛀、不耐贮存等。3.2 浸渍标本的保存

将已鉴别的标本适当处理后放在盛有保存液的标本瓶中,用蜡或火棉胶封口后,将标签贴在标本瓶上进行保存。由于浸渍液所使用的药品大都为挥发性的,或容易氧化,因此浸渍标本最好放在暗处,以减少药液的氧化,或瓶口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破裂。4 注意事项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受植物生长季节、气候条件、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及作物品种布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把握时机才能采到需要的症状典型的标本。另外,对于病害标本的制作,不同部位制作和保存的方法不同。蜡叶标本在保存过程中,要保持标本室的干燥才能防止发霉,但干燥标本易遭虫蛀,因此最好每年用甲基溴等药剂熏蒸,以保证标本的完好。浸渍标本保存液也要经常更换,以保证标本不腐烂。这样,逐渐积累和补充各种病害标本,才能使实验课程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昆虫标本制作方法

一、昆虫标本的干制法

1.用针刺晒干。用昆虫针由昆虫的胸部刺过, 插在软木板上。插人的针应当垂直, 插人的高度当用刺虫台校整, 自然干固。

2.粘虫纸粘固。较小的昆虫,如蚤、蚊等, 将其粘在粘虫纸上后,剪下纸块, 用

昆虫针刺在纸上固定晒干。

3.展翅晒干。翅较大的昆虫,针刺后常常两翅下落, 这时应使用展翅板, 将其两翅伸平并用纸条固定晒干。

4.去除内脏。对较大的昆虫,内脏极易腐败生霉, 应去除内脏。在腹或背侧开口取出内脏, 再用脱脂棉花加以充填, 并放人少量的苯酚,再用昆虫针从胸中刺人晒干。

5.填蜡法。对较大的蛾类幼虫, 在去内脏之后(去内脏时用注射器从肛门刺人把内脏全部吸除), 把化溶的石蜡用注射器从肛门注入其体腔内, 呈现原来的饱满状态。放人冷水中加以固化。

6.去脏烤干法。把昆虫的内脏抽出之后, 用二联球慢慢打人空气使之体腔充起, 外加红外线灯烘烤至干。

7.埋藏法。把昆虫经固定脱水之后, 用熔化的酒精松香稠液慢慢浇灌, 使昆虫被包埋藏在松香之中;另法是把昆虫脱水后, 用白明胶液包藏之。明胶液配法明胶加水和石碳酸, 用水浴法溶化后浇埋之。此外还可以用万能胶包藏, 效果较好。把脱水的材料放在白纸上用万能胶滴埋, 使其全部躯体都粘上胶, 待后再滴一次, 滴后应加罩防尘。这种作法效果较好,包埋极薄的一层胶, 不影响观察, 增加材料的坚固性能, 能防潮防霉。

二、昆虫标本浸渍法

1.福尔马林浸存法。用5%福尔马林浸泡。经3-5d后换液一次再移入5%福尔马林中保存。

2.酒精浸存法。用50%酒精固定12-24h后移入70%酒精中保存。

3.酒精甘油、甲醛甘油浸存法。将上二配方分别加20%-40%甘油效果更好。能增加昆虫肢足关节的柔软性,防治了单用酒精脱水变硬的缺点。

鼠类的标本采制和保藏

山西省农科院济经作物研究所

在进行鼠类区系、生态调查,灭鼠防治工作中,必须要做好一件事情,就

是收集标本材料,保存和制作好各种鼠类的标本,作为研究生物科学的证据,标本的形迹是最重要的记录材料,采集标本,鼠夹是最常用的捕鼠工具,种类型号很多,可根据鼠的活动特点

栖息环境以及鼠类的体型大小分别选用。为了不损伤被捕获的动物,也可选用各种捕鼠笼捕抓活体。此外,亦也有猎枪、小口径步枪猎取动物。在药物灭鼠现场则能收集妥善处理。尤其是动物疫病流行地区或不疑地区,在无十分安全可靠的消毒措施及手段时,不要随便进行采集。必须指出,在进行该项工作时,应穿戴防疫服装、鞋、袜等,以避被跳蚤等叮咬感染动物流行病。

(1)制作标本所需要的物品

1、消毒用品:氯仿、来苏儿、酒精、肥皂、洗涤剂等。

2、防腐剂:砒矾粉(配方:亚砒酸、明矾各半研制成细粉)或砒皂膏(配方亚砒酸五分之

一、樟脑五分之二,切碎的肥皂五分之二混合后加水煮成膏)樟脑或卫生球等。

3、工具和物品:熏桶、解剖刀、小剪刀、钳子、镊子、天平或小称、钢卷尺、铅丝(粗细根据标本而定)、木板、毛巾、棉花、针、线、标签、钢笔、铅笔、墨水、登记本、大头针等等。制作生态标本时,还要准备假眼等。

(二)剥制前的处理

对于获得的标本,务必置于鼠袋内并扎紧袋口,谨防鼠类体外寄生虫逸出。同时,使用标签注明采集地点、时间、原则上应以一鼠一袋为准。将带回的鼠体,首先放在熏桶内、倒入一定量的乙醚、氯仿或氰化钙,把体外寄生虫、蚤、螨等熏死和暂时麻醉,然后,用昆虫镊或密梳子清拣昆虫。捕获的活鼠可就地破坏延髓、压挤内藏、窒息等法处死。或置于密闭的容器内充以CO2窒息处死。对于获得的罕见鼠种,即使是幼鼠和有血迹污染,或稍有腐烂尸体,也要用布或滑石粉等擦洗干净,设法制成标本。经过上述处理的死动物,即可进行标本的测量,鉴定。

(三)外部测量与鉴别

已杀灭体外寄生虫的死亡动物,挑选毛皮、头骨、四肢及尾部完整的个体做标本。虽有损伤,但可能是稀有、珍贵或可疑的种类也应选取。选取的标本应先记录体重,以克为单位,然后进行外部测量。

外部测量以毫米为单位,取其整数即可。测量器械可用两脚规、钢卷尺、卡尺等。测量前,将鼠体仰放桌上或搪瓷盘内,取其自然姿态,若是僵死蜷缩的标本,应轻轻揉按直,其使恢复自然姿势。测定及记载项目包括:标本编号、采集地、日期、性别、体长、后足长、尾长、耳等(见图1)动物的雌雄鉴别,主要决定于动物的外生殖器结构,雌雄有发达的乳腺位于胸腹部和鼠鼷部两侧;雄性的睾丸自腹腔降落至鼠鼷部的阴囊里。

对于幼体发育不完全,上述特征不易看清,因此不易鉴别。一般说来,可根据位于腹部正中线后端的泌尿生殖乳头与肛门的距离长短而定,雄性比雌性距离为长。在上述方法皆无法鉴别性别或对于不熟悉的种类,可剖开腹部,通过内生殖器观察来判断。雄性可看到阴茎及睾丸,雌性可看到输卵管及子宫带。

(四)剥制方法

将鼠体仰放于平板上,用小剪刀或解剖刀轻轻沿腹部正中线,至生殖器前端切开表皮。

(不可用力过大,否则会切开腹肌露出内脏),在刀口处小心把两侧表皮与肌肉分开,直到膝关节,并推出后腿的膝关节用剪刀将膝关节处剪断。(如图2)为了使这项工作作得方便,把后腿足略微向里推一点,此时关膝弯曲,而关节上去了。清除大腿的肌肉,把皮翻过来使恢复原态。另一侧用同样的方法处理。

把生殖器及直肠与皮肤连接处切断,便可剥离尾部。以后修剪一下尾周围的结缔组织纤维,在此后用一只手的食指与拇指摄紧尾基部皮缘,缓缓紧拉,尾椎即可抽出(见图3)。切记不可用力过猛、否则尾椎会断。

尾部剥完后,继续脱袜子式的向前推脱,一直脱到前肢,从肩胛处切断。

头部剥皮比较复杂,应特别小心谨慎,以免碰伤皮肤或头骨。当翻至颈部上端时会遇到一层半透明的软骨膜,这是耳壳。将周围的结缔组织轻轻剥离,细剪着耳部的皮肤,再向前剥至眼部,要特别小心,切匆剥破。轻拉皮与头骨,可见到皮肤与眼球之间有一白色的园环,这就是眼脸。从脂白环与眼球之间小心剪开,继剥至吻部。先剥下唇,后剥上唇,至鼻端从鼻骨处切断。到此为止,鼠的尸体与鼠皮完全分开了。头胄由颈部剪下,系上与鼠皮和采集薄上的一致编号,另行处理。如果要剥制生态标本,头骨要保留在皮上。在上颔的鼻尖和下颔嘴唇的皮不要完全切开,适当的保留一点,由头骨后部剪下,把舌头、眼睛、脑浆挖出来,把头骨上的肌肉去干净。

(五)标本的填装与制作

1、固态标本制作法:首先把皮上残留肉和脂肪刮去,把破裂的地方要缝合好。将剥皮时留在皮上的四肢骨插上细铁丝,涂以防腐剂,用棉花缠在四肢骨骼上,使其如生活有肌肉那样丰满,取长等于尾尖到胸部的鸟羽轴或竹·签、铁丝等卷以适当的棉花插入尾鞘。然后把鼠皮翻过来,开始填装,填入的棉花应均匀不管装在什么部位,都要平而松软,与原来肌肉相似。填充完毕后,将上下唇缝合,再缝合腹皮。缝合时应注意要从里往外穿针,穿针时以免把毛带进皮的内面。由上而下先拉一针,然后再左右拉线。最后调整姿态,先用小镊子张鼓眼脸,两耳竖直,胡须摆正,将皮毛梳理好。标签一般系在右后腿上。四肢用大头针固定在硬纸板或木板上,固定时前肢并拢,脚掌向下,两后肢靠紧尾巴,足掌向下,尾平放于两后腿之间。而后分别在前飞后肢的掌部用大头针加以固定(图4)。在阴干过程中还要不断加以整形,直到干为止。

2、生态标本制作法:生态标本的制作法与固态标本相同,但是还需要用铁

丝支持其肢体,并按其生活时的姿态进行制作。铁丝的粗细应依动物个体的大小而不同。头部、前后左右附肢及尾部各用一根铁丝支撑。头部的铁丝先用棉花卷成与颈部原有肌肉粗细长短相同,其一端固定于头骨上。眼窝、吻部等除去肌肉的部分,用棉花填充塑成而与原形相似,将它放在头皮之内,按其原头部之形状矫正眼、耳、脸飞唇的位置。取两根细铁丝,一端由足底沿肢骨后侧插入肢内,外留一段为固定之用。穿人的铁丝沿肢骨弯曲,用线缚于骨骼上,外卷棉花以代替除去的肌肉。四肢皮肤翻回原状,但应注意不可扭转。尾巴的制法与固态标本同。先将头和前肢的铁丝在相当于肩胛骨外扭合,再将后肢和尾巴的铁丝扭合成适当的躯干支柱,腹内填充棉花,缝合切口。

将制成的生态标本,按所需求的姿态固定于板上或生境架上,整理眼睛耳朵、嘴唇位置,唇间填入适当的棉花或粘土,使它与原肌肉一样,胡须摆正,两耳竖直,眼窝内嵌入大小适宜的假眼睛。至此生态标本制作完毕。

假眼的制作有许多方法。小型鼠类的眼睛因其虹彩不大明显,可采用黑疙瘩钉。对于较大的鼠类,可采用彩色假眼,即用大小适当的半球形黑色飞玻璃体,或黑豆粒等。制作生态标本时,必须熟悉鼠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这样才能制成如生的标本o

3、浸制标本制作:暂时性的保存野外捕获的鼠类或幼小的哺乳鼠,胎仔、生殖系统等资料,均可用浸制液保存。一般采得上述标本可直接浸于7 5%酒精,或5-10%甲醛(福尔马林)溶液,或两者各半的混合液中。对幼小鼠或胎盘内脏等,宜用较稀药液浸泡,否则,容易硬化。

体型较大的鼠体处死后,应将腹部剖开,使保存溶液易于渗透到内部,以免腐烂。

活的鼠类标本可不经杀死直接投入浸泡液中,待它死后固定变硬之前,将附肢及其它部分调整适当姿态,以便日后观察研究。

各浸制标本都应拴以标签,用铅笔写上采集时间飞地点、种类等。为防止保存液蒸发,装有浸制标本的标本瓶除加盖外,还需将盖缝四周以石腊密封。药液如变浑浊,要随时更换。

4、头骨的标本制作法:头骨是标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分类签定中是不可缺少的。鼠类鉴别,主要是根据外部形态与头骨结构特征进行的。因此,制成剥制的标本,其头骨均应制成相应的头骨标本。

剥皮后的动物从颈部将头切下,用水蒸法将附在头骨下的肌肉煮熟后剥制干净,用小勺子或小镊子掏净脑髓,用刷子刷净后即成。较大的头骨附着的筋健不易熟烂,可少加些碱面。较小的头骨,用水煮时,时间不要过长,以免由于过于熟烂至头骨破碎。此外,小型头骨的制作也可采用生刮法或发酵法,即将头骨连同附带的肌肉浸泡于装清水的玻璃瓶中或埋在土中,数日后肌肉自行腐烂,然后用清水洗净制成完整的头骨标本,制成的头骨标本,如需漂白,可放于烈日下暴晒或在百分之二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后清洗,即可达到标本漂白的目的。

(六)标本的保藏

标本是科学研究的资料和依据,也是生物教学的实物,需要长期保存,除应妥善管理不使损坏外,对原来头骨、皮毛及其它认为有研究、保存价值的标本亦

应成套保管,不能随便堆放。为了避免混乱,可在头骨标本的颅骨与下颌骨上分别标以同样的标号,在相配合的头骨、假剥制标本或毛皮上也应系上相同的标签。

标本应放置在通风良好,空气干燥的室内保存。为使毛皮标本不致蜕色,宜放于柜厨内避免阳光照射。存放标本的柜厨内应经常撒放樟脑以防虫蛀。标本室要定期用熏蒸毒剂处理,以防蛀虫。

3.检验科标本采集与运输管理程序 篇三

检验科标本采集与运输管理程序

1目的

对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输以及样品在实验室内的传输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检验前样品的质量。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受理的标本。3 职责

3.1临床医师负责检验的申请,申请单的格

1目的

对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输以及样品在实验室内的传输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检验前样品的质量。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受理的标本。3 职责

3.1临床医师负责检验的申请,申请单的格式由技术管理层和医院医教部共同制定。3.2检验科主任负责组织人员编写检验标本采集手册。3.3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均负责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3.4门诊抽血人员和病房护理人员负责临床标本的采集,特殊标本由临床医生采集。3.5检验科标本收集人员负责定时到临床各科室收集标本和运输;急诊检验标本和值班时采集的标本由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直接送检验科。

3.6相关检验人员负责样品在实验室内的传输。4 工作程序 4.1检验申请 4.1.1 检验项目选择

临床医师根据病人病情需要和检验项目的敏感度、特异性来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检验科人员可为其提供检验项目的咨询,监督实验室服务对象选择的检验项目是否明确,实验室检验项目能否满足实验室服务对象的要求。

4.1.2检验申请表

检验申请表属于合同性文件,实验室应事先将所开展的检验项目和完成时间等事宜和医院医教部协商一致,并制成表格供实验室服务对象参考。只要满足要求,电子检验申请表也适用。检验申请表应定期进行评审。本实验室的检验申请表包括以下内容:

a)患者的唯一性标识,如门诊病人的诊疗卡号、住院病人的住院号; b)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 c)患者就诊或住院的科别、床号;

d)样品的类型和原始解剖部位,如静脉抗凝血等; e)申请的检验项目或项目的组合; f)临床标本采集日期和时间; g)实验室收到样品的日期和时间;

h)申请者姓名,如果提出检验申请的医师的地址与接收检验申请的实验室所在的地址不同,同时应注明申请者的地址;

i)申请日期。4.2病人的准备

为了使检验结果有效地用于临床,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应了解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性因素,如饮食、标本采集时间、体位和体力活动、病人用药等对标本采集的影响。提出要求病人予以配合和服从的内容,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采集的标本符合疾病的实际情况。a)饮食对标本采集的影响:多数实验尤其是血液化学的测定,采血前应禁食12h,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可能形成脂血而造成光学干扰;同时食物成分也可改变血液成分,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b)标本采集时间的影响:血液中不少有机物、无机物存在周期性变化。因此应该掌握标本采集时间,才能对每次结果进行比较。最好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以减少由于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所造成的结果波动;

c)体力活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因此,必须嘱咐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或正常活动状态下收集标本;

d)药物影响:药物对血、尿等成分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某些药物可使体内某物质发生变化,有些药物则干扰实验,因此为了得到正确结果,必须事先停止服用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药物。临床医师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是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影响。

4.3检验标本采集手册

实验室制定并实施正确采集和处理临床标本的《检验标本采集手册》。检验标本采 集手册包括以下内容:

4.3.1以下资料的备份或参考资料: a)实验室提供的所有检验项目目录; b)知情同意书(适用时);

c)临床标本采集之前,向患者提供有关自我准备的信息和指导;

d)向实验室服务的用户提供相关医学指征和帮助其合理选择现有程序的信息。4.3.2 下述程序:

a)患者准备,指为护理人员或负责静脉穿刺医师提供的; b)临床标本的识别程序,指如何识别临床标本的ID系统;

c)临床标本采集程序,应注明临床标本采集所用的容器以及所用抗凝剂或防腐剂的种类和量。

4.3.3 以下说明:

a)申请表或电子申请表填写; b)临床标本采集的类型和量;

c)特殊采集时机,如测餐后血糖的时间安排; d)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样品期间所需的任何特殊处理,如运输要求、冷藏、保温、立即送检等;

e)临床标本标记; f)临床资料,如用药史;

g)准确识别临床标本采自哪个患者的详细作业指导书; h)临床标本采集者身份标识的记录; i)采集样品所用材料的安全处置。4.3.4以下说明: a)已检样品的存放;

b)申请附加检验项目的时间限制; c)附加检验项目;

d)因分析失败而需再检验或对同一临床标本做进一步检验。4.4临床标本采集程序 4.4.1采样人员

采样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采样。对于患者自行收取标本,须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

4.4.2采样准备

在采样前,采样人员根据申请者申请的检验项目的要求,确认采样计划和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包括核对医嘱,打印条形码,选择恰当的容器粘贴条码,指导患者做好采样前的准备。

4.4.3采样实施

采样人员必须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和计划以及医嘱要求执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部位,采样适当的样品量。实验室应定期评审检验所需的样品量,保证样品量适合所进行的检验。采集标本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标本容器和检验申请是否一致,严防差错。

4.4.4送检登记 采样人员在采样完毕时,必须尽快核对标本,在LIS标本送检模块中,用扫描器扫描标本条码,登记确认,打印送检清单,系统自动记录采样人和时间。要注意样品标识必须与检验申请单相符合,严防标记错误。检验科拒绝接收或处理缺乏正确标识的临床标本。

4.5样品的收集和运输

检验科标本收集人员于早上约6:30到各个病房收集标本,分别于约8:

15、8: 50、10:00、10:50收集门诊和体检中心的标本。收集后送检验科标本接收人员对标本进行核收登记。急诊标本和值班时标本采集的标本由临床护工将标本送至检验科。

标本收集人员必须清点标本个数是否与送检清单相符,并用密封容器安全地送到检验科。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容器的密封性,有时要避光(如阳光直射下血中胆红素会分解),当要求有温度限定时,应确保样品在运送途中置于适合的设备内。特殊标本需要送收双方签收。送检样品送达检验室后,各室工作人员应进行验收,检查标本质量,查看是否与检验申请相符。

4.6样品在实验室内的传输

各专业组收到样品后,应按要求及时处理,属其他专业组的标本应及时送至相应专业组。并做好记录,见《样品的核收、登记和保存程序》的表格。

4.7偏离采样程序的控制

当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偏离了采样程序的要求时,应及时与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在发现偏离采样程序的信息时,应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在检测中考虑其对检测结果影响的重要性,并在报告中注明。

4.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 篇四

符合标准的血液标本是获得上述诊断信息准确性的保证,因此临床在血液检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实验误差。

血液检查工作包括采集环节、存放环节、试验环节等加上患者本身的因素,从而造成最后较大的误差[2-3]。

因此,为确保血液检验标本的准确性,就要严格控制采集、存放、运输质量并注意患者自身的情况。

为探讨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并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对我院自206月~12月血液检验课血液标本200例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年6月~12月血液检验课血液标本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血液检验误差标本90例。

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21~25岁,平均(23.1±0.7)岁。

标本误差情况如下:标本污染12例,标本稀释31例,标本凝血23例,标本量过多9例,标本量过少15例。

标本进行血生化检查50例,血常规检查30例,凝血检查10例。

1.2方法 90例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资料完整,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包括检验分析前的标本的采集、药剂的选择、仪器的核定、标本的运送和保存等,标本检验过程中的检验操作等质量控制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回归分析。

2 结果

此次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由送检因素引起的有36例(40.0%),由采集因素引起的有18例(20.0%),由溶血因素引起的有16例(17.8%),由患者身体引起的有9例(10.0%),由检验因素引起的有11例(12.2%),见表1。

3 讨论

血液检验的过程要经历血液采集、送检和保存等一系列步骤,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确保检验质量,保证最后得到可靠的数据[4]。

因此,为了提高患者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度,检验人员应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环节,提高责任心,注重每一个细节之处,全面避免标本误差的出现,以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验对血液检验标本的研究,对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采集前 采集血液标本前,护士应仔细核对化验单,选择正确的真空管,并且明确患者的用药情况、患者情况以及患者的生理状态等,指导患者按照要求来进行采血;采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临床经验,除了遵照医嘱外,应主动了解患者的情况,确保血液检验的可行性,如采集前是否饮食,应确保空腹采血;采集前不要剧烈运动;是否已服用某种药物;明确患者是否处于月经期等[5]。

3.2采集过程中 采集过程要求采集护士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

采血时采集护士应具有专业娴熟的采血技能,悬着肘部静脉血,避开发炎以及损伤肢体,尽量做到一次出血,并且要求患者平坐。

采集的血液标本不宜过多或过少,注意标注采集顺序,防止采血过程中血液的凝集,收集血液的试管内应确保含有一定量的抗凝剂,合理安排血液采集量等[6];采集人员熟练掌握采血技巧,注意提高采集速度,避免凝血的发生;加强对采集护士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护理质量。

3.3采集后 采集人员在采集完成后,将血液打进试管内时,应及时拔下针头直接推血,且推注完不可过度晃动,以免红细胞收到挤压而破损,并进一步导致溶血;采集后的血液标本不宜长时间存放,应及时送检,避免长时间的光照,尽可能在4h内检查完毕,若短时间内无法检验可将血清分离出来保存于冰箱;此外,还应注意不可用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内。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血液检验标本的准确度,减少误差,医务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集,认真对待采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工作的责任心。

定期为检验科的护理人员进行补充、巩固血液标本采集基础知识,或将知识要点编成手册供护理人员阅读参考。

从各个方面努力,尽量避免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以得到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并将检验结果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使医生详细了解并判断患者的病情,制订有效且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左萍,李巍,杨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91-92.

[2]张冬梅.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33-34.

[3]李旭.临床护士如何做好检验前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指导,,10(21):360-361.

[4]文波.血液检测所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5):877-878.

[5]袁建明.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检验与诊断,,2(1):266-267.

5.检验科标本保存制度 篇五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突飞猛进,血液检测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临床诊断是否准确的焦点就集中在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为此血液检验结果中是否存在误差越来越受到重视。跟据2010年国家卫生局调研统计,全国各大医院的血液检验结果误差率一般都在35%之上,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消除血液检验标本误差成为血液检验工作者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本文作者将从血液样本采集前、血液样本采集中以及血液样本采集后这三个环节入手,分析血液样本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以便为以后的血液检验工作供参考和借鉴,从而确保血液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血液标本 误差 原因分析 对策

确保血液检验结果可靠精确的最根本条件是采集到合格的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的血液标本同时也是医院检验室质量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血液检验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常用检验方法,不仅可以为血液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医师对患者疾病做出的诊断和制定的治疗方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血液检验的结果与其真实情况之间存在误差。据国家卫生局2010 年的一份调研统计发现,我国各大医院的血液检查科室的血液检查结果误差率一般都高于35%。本文中,作者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血液检验的实践经验,分别从样本采集前、样本采集中以及样本采集后这三个环节入手,分析血液样本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以确保血液检验的质量。

1.样本采集前可能存在的误差

在血液检验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准备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前运动情况;血液检验前患者情绪是否平静;患者是否在血液检测前服用过降血糖药物;在血液检测前患者是否空腹或者进食后进行的检测等等。为了提高血液检测的准确率,医护人员应该告知患者,让其提前从心理和身体上做好准备。1.1 血液检验前患者的运动情况及精神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跟据研究和相关资料,血液成分可以由于机体的运动带来新陈代谢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强烈的运动会对肌肉丙氨酸,乳酸,CK、醛缩酶、乳酸脱氢酶会产生影响,人体内钾离子、尿素氮的含量会增加25%以上;另外,例如: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都会出现较大程度波动;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的数量也会增加;剧烈运动还会导致胰岛素和血糖等降低,并有可能发生血管内溶血。所以,针对门诊患者,医护人员应该让其至少休息15 分钟再进行血液检验;对于临床采取血标本尽量安排在清晨,住院患者在床边采血。

1.2 临床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各种临床治疗药物的应用与开发,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药物的服用会对机体物质代谢平衡产生影响,干扰血液中的某些指标,使得检验的准确性产生误差。服用临床药物主要影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临床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参与某些试验的化学反应,如咖啡因、酒精、抗生素等等都会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影响;二是药理作用可能会使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例如:败血症的确诊一般需要检验血培养是否是阳性,患者前往医院检查之前大多已经服用了抗生素,加之败血症早期患者血液中细菌数量很少,结果血培养常会显示阴性,这样就造成了漏诊并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段。1.3 血液标本采集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人体进食后,血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存在很大的波动,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化指标例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三酰甘油、血糖、尿素氮、钠等的检测,均会受到食物的影响。因此,临床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原则上要要求患者空腹(清晨早餐前或者进食12 小时后)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虽然人体本身具备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摄入水和食物后数小时,机体正处在新陈代谢的活跃阶段。患者将要进行血液检验前,体内血液成分波动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大量饮水可使患者血液短暂性稀释;餐后两小时后,血糖会提升80%(如图1-3);饮酒会使乙醇代谢产物、尿酸、乳酸等物质急剧升高;富含蛋白质类饮食会使氨、尿素、尿酸升高;高脂肪类饮食会使甘油三酯等大幅升高。另一方面,患者抽血前空腹时间不要超出16小时,因为当人处在过度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葡萄糖、血清蛋白等物质含量会有所下降,胆红素却会上升。

图1-3 2.样本采集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2.1 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抽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当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抽血时,无论穿刺部位在远端还是近端,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标本的生化指标,然而好多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作者统计了自己所在医院的120例误差样本(图2-1),其中因为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抽血进行检验而造成误差的占到 30%。

图2-1 2.2 抽血量的多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生化标本按不同检测目的抽血量是不尽相同的,如抗凝标本应严格按照采血管上面标注的采血量进行采血,避免采血比例失衡引起的检验误差;全血大生化要求抽血量在3ml以上。同样,作者统计了自己所在医院的120例误差样本,因为抽血样本采集量小于1.5ml造成检验误差的占9%,若是抽血量不足就可能造成患者所需实验项目做不完全,通过反复离心(如图2-2),又可能会使标本产生溶血或者细胞内成分溢出细胞外,进而使血钾浓度产生假性增高。因为第一次抽血量的不足,因此只能通过重新抽血进行血液复检。这样即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也延迟了检验结果的回报时间。

图2-2

2.3 标本采集的姿势和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坐、立体采血和卧位采血都会影响某些检测指标,所以检验科医生要了解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由于采血姿势的不同而造成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研究发现被测试者体位的变化会给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受检验者从立位变成卧位时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钾(K)、IgG、血清总甲状腺素均出现下降。因此通常取静卧位采血,采血时应该注意避开局部炎症、水肿部位,同时结合检验项目分别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科学选择采血部位。

2.4 血液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标本溶血在工作中很常见,而且溶血对很多检测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一般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有:压迫静脉过久、采血不顺利、抗凝剂使用不当、用强力摇摆试管、直接快速将血液注入试管、抽血后针头未拔、注射器潮湿等。标本溶血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红细胞内外化学浓度不同和血红蛋白本身颜色对检测的化学干扰。当标本溶血后,红细胞中含量的成分会进入血浆或者血清中,必然使其像钾离子、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成分的浓度增加。因此在抽血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压脉带束扎血管,若是确实需要压脉带时,穿刺及松带要在一分钟内完成,且扎带不能过紧。2.5不认真进行查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护理人员在进行采集标本时,若是没有认真查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试管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作者所在医院就发生过一起事故,一次检验室一起回报了A、B两位患者血液检验结果,当临床医生提出检验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的疑问时,随后实验室进行了复查,结果无误,最后终于发现原来护士在抽血时没有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将同一病房内两位患者的血液标本试管拿错了,导致结果颠倒。3.血液标本采集后可能存在的误差

3.1 血液标本检验不及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送检时间过长,可以使血标本久置造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ALT、ACP等结果降低。胆红素对光敏感,可被氧化成胆绿素。多数酶类在温室中容易失活。AST、乳酸脱氢酶活性下降,钾离子增高。当血糖长时间停留时会发生糖酵解效应,血糖的浓度随之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血糖、带肝功能等检测的标本应立即送检。

3.2未执行送检要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血液标本在运送途中应密闭、防震、防漏、防污染。同时应注意标本的隔离封装,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按照规定,血氨标本在抽血后应该立即放在盛有冰水的容器内送检,有的医护人员直接将标本与冰块放入一次性手套内,并没有封严试管封盖处,温度一高就会导致冰块融化,冰块融化后冰水就很容易进入标本管内造成严重溶血;有的医护人员直接将标本插入冰块盒中,这样也很容易造成溶血,最终导致样本不能检验。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血液检测标本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临床护士采集标本的不正确是造成化验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各医院应该建立适合本医院的血液标本采集制度,设计血标本转移联单,注重培训、准备、核对、交接等流程的改进,加强检验与临床交流,特别是检验人员应该积极与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相互交流,帮助临床护士做好样本采集工作,指定严格的拒收标本制度和不合格标本登记制度,以提高标本的质量,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医院整体形成了血标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血标本质量的准确把握与提高。总而言之,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做好各项检验工作,尽最大可能消除血液检验标本误差。

参考文献:

6.检验科标本保存制度 篇六

【摘要】 目的 探讨收集血液标本的样品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严格按照日常操作常规对196名健康查体人员采集静脉血20ml,分别采入反复洗涤的玻璃试管、一次性塑料管、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和普通抗凝管,离心后上机测定常规生化项目。结果 采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证明采用各种不同的样品管收集血液标本对生化结果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关键词】检验结果血液标本样品管

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代表一个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实验室通过室内质控可以减少因操作、试剂和仪器性能的改变的因素引起的误差,通过室内质评来评价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2]。近年来由于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和方法学的改进及标准品质量的提高,大大提高了临床生化分析的精密度,使分析的批内和批间变异明显下降。所以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往往不是来自分析过程本身而是来自分析过程之外(即分析前程序),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时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输[1]。

本文就原始样品的采集过程中收集血液标本的样品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样品管

采用反复洗涤的玻璃试管、一次性塑料管、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和普通抗凝管4种不同的样品管收集同一受试者的静脉血。1.1.2试剂

各种生化项目试剂分别使用上海科化和北京中生试剂盒(试剂盒均在有效期内)标准品均采用试剂盒所带的标准品;质控血清采用宝灵曼(罗氏生化质控)批号:157934~07。1.1.3仪器设备

belkmanculteraij,egtrtm21r低温高速离心机,tba-120fr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1.4样本收集

对196名健康查体人员采集静脉血20ml,分别采入反复洗涤的玻璃试管、一次性塑料管、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和普通抗凝管置于室温。1.2方法

1.2.1根据试验人数检查试剂是否充足并检查各生化项目的试验参数。

1.2.2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静置lh后置于离心机中离心(2000r/min)10min,随即取出样品上机测定各常规生化项目。

1.2.3采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2结果

采用不同类型的样品管收集血液标本测得196名健康查体人员的各生化项目结果,反复洗涤的玻璃试管中ca、k、bun结果明显高于其他样品管,而alt、ast、ldhglu结果明显低于其他样品管;一次性塑料管中k略高而alt、ast、ldh、glu略低于其他样品管;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和普通抗凝管中得生化结果比较一致。3讨论

7.第二章儿科常用检验标本采集技术 篇七

第一节 血标本采集技术

血标本检验是判断体内各种功能及异常变化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血标本采集技术是护理人员掌握的基本技术操作之一。本节主要介绍经外周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及桡动脉采集血标本的技术。

一、外周静脉采血技术

外周静脉采血技术是指通过外周静脉留取血液标本的方法。本节以蝶翼真空采血针静脉采血法为例。【目的】

1.检查血液中血球、血浆、血型、抗原、抗体及血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等变化,作为协助疾病诊断、治疗的参考或依据。

2.判定患儿病情进展的程度。

3.检查血清中药物血浓度,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参考。【评估】

1.患儿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

2.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采血前的准备,如是否空腹等。【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手消毒液、锐器盒、注射盘、无菌棉球、胶贴、污物罐、蝶翼真空采血针(或标准双向针和持针器)、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试管(依检验项目而定)、垫巾和止血带、试管架,见图2-1。

图2-1静脉采血用物

3.环境准备:卧床或座椅和适合台面,良好的采光,适宜的温度,保护隐私的围帘或屏风。

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或将患儿转移至操作台旁。见图2-2。

图2-2 核对信息

5.辨识患儿,向患儿和家长解释静脉采血的目的及过程,取得配合。

图2-3 辨识患儿

【实施】 1.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在穿刺侧肢体下放垫巾、止血带。暴露采血部位: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选择明显的静脉作为穿刺血管。见图2-4

图2-4 选定穿刺血管

2.使用皮肤消毒液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穿刺部位,范围5cmx5cm(新生儿3cm~3cm)。在穿刺点上5cm(新生儿2cm~3cm)左右处扎止血带,嘱患儿握拳,使静脉充盈显露。见图2-5

图2-5 扎止血带

3.打开真空采血针包装袋,取出采血针,针头斜面朝上。见图2-6,绷紧皮肤,呈15度~30度进针穿刺。见图2-7

图2-6 取出采血针 图2-7 进针穿刺

2)静脉穿刺成功后,用胶贴固定蝶翼,采血针一端与真空采血管相连,松开止血带,待管内液面停止变化后,将管退出,换上新的采血管。见图2-8

图2-8连接采血管采血

4.采血完毕,嘱患儿松拳,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按压穿刺点,拔出针头,嘱患儿或患儿家长行三指按压片刻直至不出血为止。见图2-9

图2-9 按压穿刺点

5.将针头放进锐器盒。血标本置于试管架,待送检。见图2-10。

图2-10 血标本置于试管架 6.再次核对标本信息,确认采血时间。

7.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评价】

1.操作正确,符合“一针、一管、一消毒”。2.患儿痛感小,无不适反应。3.穿刺点按压正确,无出血。【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长正确按压穿刺部位,以免造成出血或血肿。2.提示患儿、家长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注意事项】

1.严禁在静脉输液、输血的一侧手臂采血。

2.使用标准双向针穿刺,当真空采血管插入双向针时,要固定好持针器,防止针头移动而刺破血管壁。

3.同时抽取几个项目的血标本,一般应先注入血培养管,再注入抗凝管,最后注入干燥管。

4.用抗凝管收集血标本后,立即将管子轻轻倒置8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5.注意止血带结扎控制在1分钟内,时间过长可引起误差。

6.留取血培养标本最好在患儿发热期间及抗菌治疗前采血,以正在发冷发热前半个小时或停用抗生素24小时后。皮肤消毒应先用碘酊,再用75%酒精脱碘。

7.儿童血培养留取血量应不少于2ml。向血培养瓶中注入血标本时先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用无菌干棉签清除残余液体,之后更换无菌针头,将适量的血液注入培养瓶中,摇匀。采集完成后,送检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如无法及时送检,需室温(20℃~25℃)保存,切忌冷藏。

二、颈外静脉采血技术

此采血技术是通过行颈外静脉穿刺抽取静脉血标本的方法。适用于婴幼儿或肥胖儿童。

【目的】

1.为婴儿诊断、手术前准备、争取抢救时机采集静脉血标本。2.用于经四肢静脉采血困难的婴幼儿。【评估】 1.评估患儿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2.评估患儿配合程度。【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锐器盒、洗手液、治疗盘、无菌棉球、胶贴、污物罐、一次性注射器、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一次性垫巾、真空采血管、检验医嘱单、检验单和标签。见图2-11。

图2-11 颈外静脉采血用物

3.环境准备:关闭病室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或将患儿携至穿刺室,请无关人员回避。

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携用物至患儿床旁。见图2-12

图2-12 核对信息

5.辨识患儿,并向患儿家长解释经颈外静脉留取血标本的目的及过程,取得患儿及家长配合。

【实施】 1.协助患儿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对侧,肩下垫薄枕,使头低肩高,充分暴露颈外静脉,下方放置垫巾。助手站在患儿头端,双手固定患儿头部,配合程度较差的患儿由另一助手站在患儿足端,用双手、前臂及肘部约束患儿躯干及上肢。见图2-13

图2-13 显露颈外静脉

2.操作者站在患儿头端,选择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上1/3为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直径5~6cm,待干。

3.助手以手指按在颈静脉三角处,使静脉充盈。操作者取出一次性注射器,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上方皮肤,右手持针,针头与皮肤呈45°进入皮下,沿血管方向插入静脉,见有暗红色回血后固定,抽取所需血量。

4.以干棉球按压穿刺点,拔出针头,指导助手或患儿家长三指法按压棉球5~10min,直至无出血为止。

5.将血标本注入真空采血管内,注射器按废弃物处理原则处理。血标本置于试管架,待送检。

6.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

7.及时送检标本并记录。记录血标本留取时间,如有需要并记录血量、采血部位等。

【评价】

1.患儿穿刺部位按压正确,无出血、血肿。2.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长正确按压穿刺部位,以免造成出血或血肿。2.告知患儿、家长保持穿刺部位清洁,以免引起局部感染。【注意事项】

1.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穿刺并做相应的处理。

2.操作动作要迅速,以免患儿头部下垂时间太长,影响头部血液回流。3.抽血完毕应压迫穿刺部位,立即扶患儿坐起,减轻头部静脉压,以防出现血肿。

4.穿刺后观察局部有无活动性出血。

5.若抽出血液为鲜红色,回血压力高,则提示刺入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球紧压穿刺处10~15min,直至无出血为止。

6.按压针眼时切忌一压一松,按压力度要适宜。

三、股静脉采血技术

此采血技术是通过行股静脉穿刺留取静脉血标本的方法,一般用于小婴儿及经外周静脉采血困难的婴幼儿。

【目的】

同颈外静脉采血技术。【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年龄等。2.评估患儿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

3.评估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程度。【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锐器盒、洗手液、治疗盘、无菌棉球、胶贴、污物罐

一次性注射器、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一次性垫巾、真空采血管、检验医嘱单、检验单和标签。

3.环境准备:关闭病室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或将患儿携至穿刺室,请无关人员回避。

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携用物至患儿床旁。见图2-14。,图2-14 核对信息

5.辨识患儿,向患儿家长解释经股静脉留取血标本的目的及过程,取得患儿家长配合。

【实施】

1.清洁穿刺部位皮肤。脱去患儿裤子,清洁双侧腹股沟区域的皮肤,用尿布包裹好会阴部。

2.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垫高穿刺侧臀部,大腿稍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为直角(膝盖转向外侧,腘窝向内),呈蛙状,暴露穿刺部位,下方放置垫巾。3.助手站在患儿头端,用双肘及前臂约束患儿躯干及上肢,两手分别固定患儿两腿。

4.操作者站在患儿足端,用左手示指触摸穿刺部位动脉的搏动,确定感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见图2-15

图2-15触摸股动脉搏动

5.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直径5~6cm,待干。取出一次性注射器,消毒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或戴无菌手套),在穿刺部位触摸股动脉搏动点后手指固定不动。见图2-16

图2-16 指示股静脉进针点

6.右手持注射器,腕部靠在患儿大腿上作为支点,使针头与皮肤呈直角,自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3~0.5cm处刺入;或在腹股沟下1~3cm处与腿轴平行方向呈45℃斜面刺入皮肤,向股动脉搏动点内侧进针。见图2-17

图2-17 股动脉搏动点内侧进针

7.逐渐向上提针或向后退针,边提针/退针边抽吸,见有暗红色回血后立即停止提针/退针,固定,抽取所需血量。见图2-18。

图2-18 见血固定针 8.以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拔出针头,三指法按压棉球5min~10min,移开棉球判断无出血后再保持穿刺下肢曲髋位5min。

8.将血液注入真空采血管内,注射器按废弃物处理原则处理。血标本置于试管架,待送检。

9.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洗手。

10.及时送检标本并记录。记录血标本留取时间,如有需要并记录血量、采血部位等。

【评价】

1.患儿穿刺部位无出血、血肿。2.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长正确按压穿刺部位,以免造成出血或血肿。

2.告知患儿、家长不要给患儿使用不清洁的尿裤,以免引起穿刺部位的感染。【注意事项】

1.腹股沟有伤口,穿刺处皮肤糜烂或感染时禁止穿刺。有肾病综合征及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禁用此穿刺。

2.直刺法要根据脂肪薄厚注意进针的深浅度;斜刺法针头不要刺入太深,以免伤及髋关节或腹腔内组织。穿刺时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面色、生命体征等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3.穿刺后观察局部有无活动性出血,针眼处用无菌棉球覆盖24小时,以防被大小便污染。

4.若抽出血液为鲜红色,回血压力高,则提示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干棉球紧压穿刺处10~15min,直至无出血为止。

5.拔针后按压时切忌一压一松,按压力度要适宜,勿造成下肢青紫。

四、桡动脉采血技术

桡动脉采血是通过穿刺桡动脉留取动脉血标本的一种方法。【目的】

1.了解体内酸碱平衡及缺氧程度,以指导治疗。2.用于各种疾病、创伤、手术、呼吸衰竭、心肺复苏后等患儿的监测。【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年龄等。

2.评估患儿桡动脉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

3.评估患儿配合程度。【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棉球、胶贴、一次性动脉采血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污物罐、检验医嘱单、检验单和标签、锐器盒、手消毒液。见图2-23。

图2-23用物准备

3.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或将患儿转移至操作台旁。见图2-24

图2-24核对信息

5.辨识患儿,并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留取动脉血标本的目的及过程,取得配合。【实施】 1.协助患儿取舒适姿势,暴露采血部位。在穿刺部位肢体下放置垫巾,患儿手心向上,手腕伸直,触摸动脉搏动最强处为进针点。见图2-25

图2-25 触摸桡动脉搏动

3.取出采血针、针帽备用。

4.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穿刺部位,直径5~6cm,消毒操作者左手示指及中指(或戴无菌手套)。见图2-26

图2-26 消毒穿刺部位、操作者手指

5.取动脉采血针,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示指及中指扪及动脉搏动并固定,右手持针从左手示指及中指之间垂直进针或沿动脉走向与皮肤呈45°进针。针头刺入动脉,血液即可自行进入采血针内。见图2-27

图2-27 取桡动脉血手法

6.取得足够血量后,以干棉球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使用三指按压穿刺部位5min,直至无出血为止。7.将针头刺入橡皮塞,两手搓动注射器针栓若干下,粘贴标签于采血针上,标本立即送检。见图2-28

图2-28搓动注射器

8.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及用物。9.洗手,记录采血时间和部位。【评价】

1.采集标本符合检验规定。2.患儿无不适。

3.桡动脉穿刺处无渗血、血肿。【健康教育】

2.指导患儿、家长正确按压穿刺部位。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发现异常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3.使用股动脉采血后,告知患儿家长禁止给患儿使用不清洁的尿裤,以免造成穿刺部位的感染。

【注意事项】

1.采血时,严密隔绝空气,一旦气泡进入血液标本内应立即排除,以免影响结果。

2.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放置于4℃冰箱内保存,但最长不能超过2h。

3.氧疗患儿在采集动脉血标本后,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吸氧浓度。4.机械通气患儿应记录通气模式、氧浓度、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5.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采血后应延长压迫穿刺部位时间,以防出血。

第二节 其它检验标本采集技术

本节主要介绍痰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咽拭培养标本采集技术。

一、痰液标本采集技术

痰液标本采集是指将患儿的痰液标本收集放入无菌集痰器内进行细菌培养的方法。

【目的】

1.检验痰液性质、颜色、细菌种类等。2.协助诊断疾病,为治疗或用药提供依据。【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年龄等。2.评估患儿配合程度。【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痰培养瓶(灭菌集痰器),检验医嘱单,检验单和标签,负压吸引器,一次性吸痰管,漱口液200ml,洗手液。

3.环境准备:关闭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

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根据检验项目选择正确的试管,试管贴标签,携用物至患儿床旁。

5.辨识患儿,并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留取痰液标本的目的及过程,取得配合。见图2-29。

图2-29 辨识患儿

【实施】 1.收集痰液(1)可自行留痰者

1)清晨醒来未进食前,先用漱口液漱口,再用清水漱口。2)咳痰前先做数次深呼吸,再于呼气时对着痰瓶咳出第一口痰。3)将痰瓶盖好。见图2-30

图2-30 咳痰于培养瓶

(2)患儿无法自咳,或无法合作者 1)协助采取适当卧位,予患儿背部拍击。2)依无菌技术,按吸痰法吸出痰液入无菌集痰器。3)关闭负压吸引器,封闭吸痰管。见图2-31

图2-31吸痰液入无菌集痰器

2.再次核对标本信息,确认采集时间。4.脱手套,洗手,整理床单位及处理用物。

5.及时送检标本,洗手,记录痰标本留取时间痰液的颜色、性质、量等。【评价】

1.痰液标本留取方法正确。2.患儿无不适。【健康教育】

1.教会患儿及家长有效排痰方法。

2.指导痰菌阳性患儿家长正确处理患儿痰液的方法。【注意事项】

1.口鼻腔受损、严重咯血、有严重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进食1小时之内的患儿禁忌进行痰液标本采集。

2.使用负压吸引器留取痰标本时吸取深部痰液,吸痰后视情况予口腔护理。3.痰标本常温2小时内送至检验部门。

二、尿液标本采集技术

尿液标本的采集是指通过集尿袋或其他用具收集尿液标本检验的方法。【目的】

1.检验尿液性质、颜色、气味等。2.明确诊断、协助治疗。【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年龄等。2.评估患儿配合程度。

3.中段尿标本采集时评估患儿膀胱是否充盈,是否有尿意。【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2.用物准备

(1)常规准备:尿杯,尿管,检验医嘱单,检验单和标签,污物罐,手消毒液。

(2)新生儿及小婴儿需准备:一次性尿袋、清洁手套。(3)中段尿标本采集时需准备:尿液培养管。

(4)特殊留取尿标本:治疗盘,无菌棉球,镊子,0.3%醋酸氯已氨(洗必泰),75%酒精,无菌手套,弯盘,无菌容器,10ml注射器,一次性导尿管,温水(41~43℃),小橡胶中单或一次性尿垫。

3.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尿管贴标签,携用物至患儿床旁。见图2-32

图2-32 留尿标本用物

5.辨识患儿,并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留取尿液标本的目的及过程,取得配合。见图2-33。

图2-33 辨识患儿

【实施】

1..协助患儿留取尿标本。2..戴手套,收集尿检验标本。(1)常规检查

1)婴幼儿或排尿不能自理者:使用一次性尿袋,清洁患儿会阴部,撕去塑料袋上的不干胶纸,将圆孔对准会阴部贴紧以免尿液漏出,塑料袋放平,勿折叠,松穿尿布。有尿后,先取下塑料袋置于尿杯中,放一旁。清洁患儿会阴部及臀部,为患儿穿好尿裤,整理衣物及床单位,然后将适量尿液置入试管。

2)年长儿 ①可下床活动者,给予尿杯,到厕所排尿,留取中段尿液,约尿杯的1/3量。

②患儿若行动不便,给予遮挡,协助在床上使用便盆或尿壶,并留取足量尿液于试管中。

③若为留置导尿的患儿,先放空集尿袋,再以管夹夹住尿管约15min~30min后,安尔碘消毒尿袋出口处2次,松开夹子留尿于试管内。

3.再次核对标本信息,确认采集时间。4.脱手套,洗手,整理患儿床单位及处理用物。

5.尿管放置于试管架内,见图2-34,并及时送检尿标本,洗手,记录留取尿标本时间尿液颜色、性质、气味等。

图2-34尿标本放置于试管架 【评价】

1.所采集标本符合检验规定。2.患儿无不适。

3.留置导尿管收集尿液时方法正确,符合无菌操作原则。【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长留置导尿管期间,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防止泌尿系感染。2.指导患儿、家长发现尿液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注意事项】

1.婴幼儿或排尿不能自理者使用一次性尿袋时要经常巡视,观察有无尿液。收集过程中应避免粪便污染。2.尿常规标本留尿后2小时内送检,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应放在2℃~8℃冰箱保存,但不得超过6小时:其他尿标本,留取后当天送检。

3.尿常规标本不少于5ml,对于留尿困难的患儿不少于3ml,生化项目标本不少于2ml;晨尿为浓缩尿,细胞和管型型态完整,较适合住院患儿和肾脏科患儿的动态观察。

三、粪便标本采集技术

粪便标本采集是指采集患儿一定量的粪便入标本盒内,用于检验粪便性质、颜色、混合物的方法。

【目的】

1.检验粪便性质、颜色、混合物、寄生虫卵、致病菌等。2.协助诊断。【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年龄等。2.评估患儿配合程度。【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标本容器(视需要而定)、检验医嘱单、检验单和标签、棉签、清洁便盆、清洁手套、污物罐、手消毒液。

3.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便盒贴标签,携用物至患儿床旁。见图2-35。

图2-35 核对信息

5.辨识患儿,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留取粪便标本的目的及过程,取得配合。见图2-36。

图2-36辨识患儿

【实施】

1.戴手套,采集标本。

(1)粪常规检查:取少量新鲜粪便标本3g~5g(蚕豆大小)放于塑料容器内加盖。(2)粪便培养

1)自然排便采集标本时,取有脓血、黏液、组织碎片部分的粪便花生米大小量,直接装入运送培养基中送检。

2)液体粪便则取絮状物,一般取1ml~3ml,直接装入运送培养基中送检。3)直肠拭子采集粪便标本:以肥皂、水和75%酒精将肛门周围洗净,用经无菌氯化钠湿润的棉拭子插入肛门超越肛门括约肌2 cm~3cm,与直肠黏膜表面接触,轻轻旋转,必须将棉拭子置入运送培养基中送检。(3)寄生虫检查

1)寄生虫卵检查: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尽量采血及黏液部分。2)阿米巴原虫检查:用温便盆给患儿留取粪便标本,连同便盆及时送检。(4)隐血标本:使用清洁容器同粪常规留取法留取标本。2.再次核对标本信息,确认采集时间。

3.脱手套,洗手,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及处理用物。4.及时送检标本,洗手,记录粪便标本留取时间,粪便性状、颜色、气味等。

【评价】

1.所采集标本符合检验规定。2.患儿无不适。

3.直肠拭子采集粪便标本时方法正确,深度适宜。【健康教育】

1.指导腹泻患儿、家长正确进行肛周皮肤护理。2.指导患儿、家长发现大便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对于粪便隐血检查的患儿,嘱患儿检查前3天禁食肉类,动物肝脏,大量叶绿素等食物及含铁剂药物。

【注意事项】

1.粪常规标本采集时如腹泻者应采取脓血或黏液部分,如为水样便应盛于容器中送检。标本应避免混有尿液、消毒液及污水等各种物质,以免破坏有形成分。

2.服驱虫药或做血吸虫卵变化检查,应留取全部粪便,及时送检。3.阿米巴原虫在低温下失去活动力,不易查到,因此收集前应事先与检验室联络,将粪便盆用热水加温。

4.一般粪便标本应在留取2小时内送检,检查溶组织阿米巴病原体标本应立即保温送检。粪便培养标本及直肠拭子室温1小时内送检。高度怀疑霍乱弧菌感染的标本室温1小时内送检,送检必须符合特殊标本的安全要求。

四、咽拭培养标本采集技术

咽拭培养标本采集是用无菌长棉签采取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分泌物,插入培养管内进行培养的方法。

【目的】

1.由咽部或扁桃体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2.协助诊断或治疗。【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年龄等。2.评估患儿配合程度。【计划】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咽拭培养管,检验医嘱单,检验单和标签,压舌板,手电筒,温开水,清洁手套,手消毒液。

3.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4.核对医嘱和检验单信息,试管贴标签,携用物至患儿床旁。见图2-37。

图2-37核对信息

5.辨识患儿,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留取咽拭培养标本的目的及过程,取得同意和配合。见图2-38。

图2-38辨识患儿

【实施】

1.留取标本 指导患儿用温开水反复漱口,并嘱咐患儿张嘴发“啊”的音(如小婴儿或不配合的患儿,操作者可用左手用压舌板压住患儿舌头),右手以无菌长棉签采取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分泌物,插入培养管内。见图2-39。

图2-39 采咽拭培养

3.再次核对标本信息,确认采集时间。

4.脱手套,洗手,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及处理用物。5.及时送检标本,洗手记录咽拭标本留取时间,分泌物的颜色、性质等。【评价】

1.患儿无不适主诉。

2.采集标本时方法正确,深度适宜。【健康教育】

1.指导患儿、家长行咽拭培养标本采集后多饮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

2.遇流行性疾病爆发时指导患儿、家长有效隔离,降低感染风险。【注意事项】

1.咽拭培养不能用于会厌发炎的患儿。

2.无菌长棉签避免碰到口腔其他部位及试管外口,必要时由助手协助持手电筒,尽可能地增加采集量。

3.正确盖好咽拭培养管,防止泄漏或容器外部留有残留物。4.咽拭培养标本常温2小时内送检。

第三节

儿科常见标本采集的护理配合

本节主要介绍骨髓标本采集及脑脊液标本采集的护理配合。

一、骨髓标本采集的护理配合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骨髓标本的采集是通过骨髓穿刺来采取骨髓液的方法,需要医护配合完成。【目的】

1.观察骨髓内细胞形态及分类,以协助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发热、怀疑败血症或某些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3.通过治疗后采集的骨髓,观察某些疾病的疗效。【评估】

1.评估患儿的意识状态及合作能力。

2.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破溃、瘢痕、硬结。3.评估病室环境是否安全、安静。【计划】

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根据小儿的年龄,备齐物品:清洁盘、骨髓穿刺包、2%碘酒和75%酒精、5ml和10ml灭菌注射器、无菌手套、2%普鲁卡因、清洁干燥玻片、推片,如做骨髓培养,另需20ml灭菌注射器、含培养基的细菌培养瓶、酒精灯、火柴。见图2—40.图2—40用物准备

3.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节室温22℃—24℃,明亮、安静、清洁,通知无关人员不要随意进入。

4.核对医嘱,携用物至治疗室。

5.辨识患儿,向患儿及家长解释骨髓穿刺的目的及过程,取得同意和配合。

【实施】 1.协助患者摆好体位,选择穿刺部位,用记号笔在皮肤表面做好记号,常用部位是髂后上棘。见图2—41。

图2—41 标记骨穿部位

2.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注射器抽吸2%普鲁卡因,由医生作局部麻醉直至骨膜。见图2—42

图2—42配合取出注射器

3.穿刺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并询问有无不适主诉。4.协助留取骨髓涂片、送检。见图2—43。

图2—43 骨髓涂片 5.术毕拔除针头,局部按压无菌敷料覆盖。见图2—44

图2—44覆盖、按压

6.协助患儿恢复舒适体位,记录患儿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评价】 1.穿刺点无菌敷料无渗血、渗液。2.患儿伤口无疼痛。【健康教育】

1.告知患儿术后卧床休息20~30分钟,3天内勿洗浴,保持穿刺点部位清洁、干燥。

2.告知患儿穿刺点避免挤压。3.告知患儿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注意事项】

1.血友病患儿禁行骨穿。

2.穿刺点应避开局部有炎症或畸形的部位。

3.穿刺点无菌敷料如有污染、潮湿应立即换药,穿刺点结痂后可去除敷料。

二.脑脊液标本采集的护理配合

脑脊液标本采集是通过腰椎间隙穿刺抽取脑脊液的方法,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目的】

测定脑脊液压力,动力学检查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和细菌学等检查。【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年龄。

2.评估患儿准备穿刺的局部皮肤有无炎症、皮下感染灶

3、评估患儿意识状态及合作能力。3.评估环境是否安全、安静,急救器材、药品是否到位。【计划】

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根据患儿的年龄、穿刺的目的,治疗盘内备:2%碘酒、75%酒精、无菌棉球、纱布、1%~2%普鲁卡因、5ml和10ml灭菌注射器、无菌腰椎穿刺包、测压管、无菌手套、贴膜、火柴、清洁试管,需培养时备培养管、酒精灯。见图2—45

图2—45用物准备

2.环境准备:室温调节至22℃—24℃,光线明亮、清洁、安静,摆放物品于恰当的位置。

4.核对医嘱。

5.辨识患儿,向患儿及家属解释腰椎穿刺的目的及过程,取得同意 【实施】

1.协助患儿弯腰取侧卧位,并靠近医生一侧的床沿,双手抱膝,双膝向胸部屈曲,头向前屈,抱成弓形,脊柱与床面保持平行,骨盆与床面要保 持垂直,以增大腰椎间隙利于穿刺。见图2—46。

图2—46 摆放腰穿体位

2.以骼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协助医师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局部麻醉。4.穿刺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并询问有无不适主诉。

5.协助测量压力数值。收集脑脊液2ml~5ml送检;如作培养时,无菌操作法留标本。

6.术毕拔除针头,局部按压、无菌敷料覆盖。7.以平车送患儿回病房, 保持平卧位休息。

8.整理物品,记录标本留取的时间,穿刺点局部情况及患儿主诉。【评价】

1.穿刺点无菌敷料无渗血、渗液。2.患儿伤口无疼痛。【健康教育】

1.告知患儿和家长术后平卧4小时~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2.指导家长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情况,发现异常,告知医护人员。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如果出现头痛且有体温升高者,应排除脑膜炎发生。2.放脑脊液时勿过快,防止脑疝。

上一篇:铝的战略分析报告下一篇:油气管道运输泄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