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

2024-08-01

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精选7篇)

1.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 篇一

良好的自我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实践与研究

一、实验背景

21世纪的公民面临着更多的机会与挑战。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高智商,而且更要有不断进取的自主精神、竞争意识,这种精神状态的培养,应从小学乃至幼儿阶段开始。而我周围的农村小学生中大部分人就缺乏这种精神,这种意识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1、高分低能;

2、低年级时成绩很好,到了中高段,成绩下滑,甚至挤出优生的行列。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家长(也包括一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忽略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二是现在小学生的生活较安逸,所以较懒散,缺少奋发图强的动力。

家长的观念或许已很难改变,而我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必要改变这一现状。本课题试图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方法,着眼于建立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让学生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预期目标

(一)理论依据

心里学研究告诉我们,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行为具有导向标准,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评价从顺从别人们评价发展到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关键时期,他们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有待于正确引导。

(二)借鉴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和常用方法。

(三)预期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2、通过学生建立正确良好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状态。

3、实验教师能在实验中总结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机制。

三、研究对象、步骤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四年级学生、班额17名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1.9—2001.10

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学习有点理论,确定实验方法

第二阶段:2001.10—2002.6

实施阶段:实施实验方法,并及时进行修改与补充

第三阶段:2002.7

整理阶段:整理实验中积累的有关文字,写好总结报告

(三)实验方法:

教学实践(为主),调查法、观察法

(四)实验内容:

根据儿童自我评价形成发展的特点,探索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四、课题成果形式:相关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

1、实验教师责任心强,素质较好。

2、实验教师担任该年级除语文外的所有教学工作,有利于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实验方法。

2.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 篇二

一、个体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

(一)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对“反思”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教师需求量从极为短缺到相对降低的转变, 公众对教育质量下降和教师素质不高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对教师队伍质量的反思, 教师专业化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进入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从发展的历史线索来看, 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由群体向个体的发展总趋势, 具体表现为:“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地位的认可到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素质的提高;从注重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到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从关注教师发展的外在要求向关注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在觉醒。”[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分为个体被动专业化和主动专业化, 即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和个体主动专业发展。本文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 它强调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 关注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在觉醒。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获得一种自我反思能力, 使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环境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并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自主发展进而逐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 自我反思: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不变的追求

什么是“反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格言警句就充分说明了古人的反思意识。作为一个日常概念, 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西方哲学中, “反思”一般是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常常把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追溯到杜威。早在1933年, 杜威在其专著《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对反思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不仅涉及一系列观念, 而且包含其结果。它是一个连贯的观念序列, 其排列方式使每个观察者将其后续的观念作为它决定下的恰当结果, 而且每一个结果又反过来依赖于或指涉它前面的观念。”在杜威看来, 反思不仅是智慧的行动, 而且是负责的行动, 其目的在于寻找答案并激励人们去探索。“反思”作为教师教育改革领域中的一个正式术语, 始于美国马萨诸塞技术大学舍恩教授1983年发表的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舍恩认为, 反思是专业工作者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 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

关于反思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 但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却是大家的共识。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想主动发展, 其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具备一种自我反思能力。如果教师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不断反思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养料, 他在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就能主动发展, 而自我反思能力一直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不变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这种经验在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永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教师的成长是经验与反思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教师需要对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 逐步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同时,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任何教师都应该在对自身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来组织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2]由此可见, 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也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自我反思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多重效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 广大教师经常要面对一些新思想、新课程, 以及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适自己的情感和意志, 此时, 教师的自我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有关教师反思行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 超越过去的经验。面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课程, 以及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经验、技能等多方面的碰撞和冲突, 教师通过运用多种反思策略和方法, 积极主动地审视、分析并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活动, 可以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情境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个自我反思过程中,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进一步增强, 自我反思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师就可以在自我反思中自主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体专业发展水平。

三、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实现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相关途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使教师能够从自我出发, 评价并判断外在的环境变化, 以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实现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坚持写反思日记, 经常与自我保持对话

教师可以将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反映在日记上, 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生活上的经历、一些意义重大的关键事件、与他人的对话、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个人的想法与情感、期望等。撰写反思日记最主要的是要运用自我分析方法, 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 以达到自我反思的境界。而教师写反思日记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日记的撰写格式因人而异, 可以写主题日记, 即为每次的日记制定一个主题, 分析自己对相关主题的认识和想法;也可以写两半日记, 即一页纸分成两半, 一半用来描述事情, 另一半用来反思事情并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情感等。不管采用何种日记格式,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反思策略, 坚持撰写反思日记, 注意经常与自我保持对话, 帮助自己反思, 就会有助于推动自己实现专业上的自主发展。

2.自觉开展反思性的行动研究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 能有效地促进反思与行为互动的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强调由实际工作的人员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研究, 并将结果在同一个情境中应用。在目的上, “行动研究意在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他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的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意在将研究行为整合进教育背景, 以使研究能在实践的改善中起着直接而迅速的作用;并且它试图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成为研究者, 克服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距离”。[3]“行动研究本质上是深入地参与实践, 批判性地反思实践, 建设性地改进实践的过程”。[4]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同时对运用过程进行观察, 再次反思运用之后的结果, 从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这个反思性行动研究过程中, 教师通过“实践—反思—行动”的方式, 实现了反思与行为的有效互动, 对自己和实践的理解不断加深, 自己的内隐观念一步步清晰和明朗, 逐步实现自我反思中的个体专业自主发展。

3.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

要想保证教师个体专业自主发展顺利进行, 教师的自我反思必须经常化、系统化。因此, 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安排在固定的时间 (比如每周周末等) , 使自我反思制度化。教师可以参照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高成效教师成长研究的结果, 将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内容和所达到的水平与之作相应的比较, 找出差距, 明确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方向。此外, 教师还要经常反思隐含于自己日常专业行为背后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观念, 及时纠正不合适的信念和观念, 以免它们影响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最后, 教师也可以建立自我剖析档案, 以便更好地了解并反思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 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保证自主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顺利进行。

4.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对话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实现自我反思中的自主发展, 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单纯的自我反思活动, 通常比较模糊也不太深入, 因为习惯性思维一旦形成, 仅靠“自省”有时难以达到反思与更正的目的。教师要想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产生更大的震撼, 就要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交流对象的反馈会激起教师深入的思考, 并产生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碰撞与回应, 教师的思维也会因此更为清晰。教师可以借助他人眼中自己的教师形象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有人这样认为, “同事是业务问题上的知音, 只有同事之间才具有真正专业上的话语空间;同事是教师的监察者, 他们最清楚也最了解我们的短长, 也最了解我们教学中的问题;同事是朋友, 不论合作程度怎样, 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对你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5]由此可见, 与他人尤其是同事的交流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对于教师教学困境的分析和解决具有引领和导航作用。它能够促使教师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观念, 帮助他们分析和批判日常生活中隐含的价值观念,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性水平。教师只有把教学实践中让自己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 在正确理论的引领下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才能探寻问题的根源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进而逐步提升和拓展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能力的增强, 实现自我反思中的个体专业自主发展, 必须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

总之, 自我反思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它对于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力。教师只要坚持进行自我反思活动, 以主体身份积极投入其中, 就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 提高个体专业发展水平, 逐步实现自我反思中的个体专业自主发展。

摘要: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 在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 自我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反思对于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力, 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对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努力探索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实现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相关途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个体专业发展,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2.

[2]俞国良等.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 (4) :72.

[3]施良方等.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81.

[4]同上[1], 235.

3.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 篇三

【关键词】个体化;喝酒;抽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64-01

一、引言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梗死等)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颈动脉就在表皮之下,容易观察,其变化可以直接说明动脉粥样的硬化程度。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血管内壁不斷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直接说明其硬化不断性质。而这种动脉粥样的硬化程度直接造成最终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在逐年上升,其脑梗死、心脏病等成为现代全球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而且患有这些疾病的人还在不断增加,例如,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死率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增长5成以上。国内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危险中老年人的主要杀手。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高危元素可以预测最终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危元素的研究也就有很大的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在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期间,本院接受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这些患者均出现了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共计150人。其中自愿参加个性化健康教育与常规健康教育的有120人,这些人均可以与人有效交流,没有任何精神方面的疾病。将其分成个训组60人:其中男性45人,女性15人,年龄结构在64.5±5.1岁,其中大学学历5人,高中学历19人,初中学历31人,小学学历5人;常规组60人:其中男性49人,女性11人,年龄结构在67.5±3.1岁,其中大学学历6人,高中学历21人,初中学历29人,小学学历4人。

(二)方法

1、调查各种信息指标

首先调阅120人的病例档案,对其主要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统计汇总,涉及:姓名;男女、学历、病例情况等;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高危元素统计,涉及:摄盐量、慢性病服药情况、抽烟、喝酒、体重、是否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饮食是否健康,情绪调节等。

2、高危元素的界定

肥胖者是26千克每米;抽烟者是每天抽烟根数大于5,同时间断或不间断年龄在半年以上;喝酒者是每星期喝酒在2次以上,每次3两以上,不间断喝酒在12个月以上;摄盐量一般不能超过6克每天为正常;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者是每个星期运动在3次以上,相邻两次间隔不超过2日,每一次的体育锻炼在半小时以上。

3、干预方法

干预的措施要持续5个月,个训组和常规组进行对比干涉,共计120人,均是自愿采用此项对比研究,这两个组采用通用的一些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同时,个训组还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教育环节,5个月后,进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危元素进行评估,对比两组的干预数据。同时在开始干预之前也进行干预前的评估。最终还可以将干预前后两组的进展进行比较。

(1)通用方法

个训法是在常规方法基础之上升级而来的,因此,在一些方法上两组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通用性。具体来说,接受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宣传书籍的教育,这本书籍涉及的内容包括:相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主要高危诱因,主要的表征等,另外还有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用药特征、出现突发情况的急救措施等等,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培训,不断强调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该问题的作用,5个月内集中教育3次。

(2)个训化方法

个训组还针对一个样本进行梳理个体的各种高危因素,例如抽烟喝酒等等。设计出针对60个不同的特训方案,主要是结合个体的特点,不断实现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一般每一个星期调查一次。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可以融入与患者的交流之中,对于做出的一些有益的干预手段和方式进行表扬鼓励,对于患者没有完成的干预方式,分析其为什么没有干预,有针对性的调整干预方案,对于那些高危元素出现好转的,调查可以增大调查周期改为每两个星期调查一次。对于那些高危元素没有变化的,调查仍需每一个星期调查一次。同时,每一个月可以举办一次患者之间的探讨活动,对于自己在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转变,自己的血脂等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这个的探讨活动,患者之间可以相互进行鼓劲,进一步提升经济干预相应的高危元素的氛围。

三、结果

对这些患者进行5个月的健康教育之后,个训组在抽烟(42.1%)、喝酒(32.7%)比常规组(42.7%、34.5%)又所减少,个训组血压(脂)正常比例(30.8%、32.7%)也比常规组(33.6%、33.6%),肥胖患者个训组还有64.5%,常规组为61.8%,出现了常规组优于个训组的情况。个训组在干预5个月的前后对比,血压正常这个高危元素是干预效果最明显的(干预前30.8%,干预后73.8%)。干预后整体干预效果比常规组显著。

四、讨论

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是有别于以前的教育模式,从前的健康教育是利用统一的健康宣讲和实践。使得这些患者有一定相关疾病的知识储备,同时掌握一些急救方面的实践,同时不强制患者参与相应的体育锻炼方式和饮食习惯,完全依靠的是一种自觉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借鉴了从前的这些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改进了传统的一对多的教育实践模式,改为专业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对患者的各种主要信息进行详细的交流,对其生活饮食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对每一个患者具有个性化的评估,同时设计相应的为其5个月的教育方案,进行有效的教育,实现其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转变。最终影响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几个高危可变元素(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高危元素有可变的,例如,肥胖等;也有不可变的,例如,先天性的心脏病等)。这个个体化的讲课教育方式可以有效调动患者主动进行转变生活方式、戒烟戒酒等有益尝试,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患者具有的一系列高危因素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参考文献:

4.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篇四

幼儿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大致包括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幼儿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优缺点、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师、同伴等等。第二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幼儿了解自己后,逐渐明白“原我是这样的”。但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我往何处去?”幼儿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后对自己今后的目标和计划也有了模糊和朦胧的意识,并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成就等问题开始有了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自我的形成从生命的最初期开始,随着经验的增加,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系统,以保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幼儿得到的任何新的经验,都是借着自我已经积累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来理解的。如果新的经验与原有的自我不协调,幼儿就

会忽视或摒弃新的经验,或者调节原有的自我。由此,幼儿的自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任何重大的改变都要调整系统,这使得自我概念的改变极为不易。

在幼儿自我的发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自我认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尤其是在幼儿形成自我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成人的鼓励与支持是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而幼儿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健康的自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康的自我能够增强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有着正相关。如果幼儿对自己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那么,幼儿就是自卑的。其次,从自我的发展来看,幼儿的自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将来的改变需要调整整个系统,幼儿期自我的形成在以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幼儿期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尤为重要。第三,健康的自我够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幼儿只有形成健康的自我,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第四,健康的自我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幼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能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因此,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能提出活动的目的,并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他们以独立的活动的主体身份主动地和周围的人交往,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那么,教师能为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提供哪些帮助呢?

1.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大家彼此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自我,而不以自己的自我去强求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在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保教工作的常规与要求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向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规则;班级的整洁与环境的美化不能仅仅由教师主观安排与布置,而应由师生共同来创设与使用;活动角的设置、玩具的使用,活动的评价,都应该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下的平等行为。其次,在集体舆论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在发生违反规则的事件时,教师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再次,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师更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如在错怪了孩子或忘记了承诺后应马上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向幼儿致歉。这样做不仅能赢得幼儿的尊敬,而且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充满感情地视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并为集体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任何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不会损害幼儿,健康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2.鼓励幼儿,使幼儿充满自信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幼儿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幼儿的需要和要求。做到前者是容易的,但往往也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做到后者是不容易的,因为教师只有成为幼儿的“朋友”而非“权威”,才能平等地接受幼儿的观点和态度。

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幼儿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教师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现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真正接受幼儿的现实,幼儿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当然,当幼儿的经验、反应、感受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提请幼儿重新考虑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不谙世事的幼儿,而要以“朋友”的身份提出个人的意见,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3.用爱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教师应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诚、富于同情与仁爱之心走向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爱成长的唯一方法是给予更多的爱。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首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成长的情感世界一般比较内隐、含蓄,幼儿的情感表达则直接而外露,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次,教师不仅要善于真诚地向幼儿坦露心迹,表达自己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使幼儿看到一个

5.自我个性剖析及个性形成原因 篇五

个性即某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总和。一个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性格主要靠后天的培养。性格主要包含人的特征、标志、属性、特性等,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此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自己。虽然我们难以绝对客观地了解自己,但是我还是试图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反思,所以,我试着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怎样?我属于心理学上的哪种气质?

心理学上,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大家都知道的,学术上为了深入研究,将每样东西都细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让很多人很难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既有这种属性,也属于那种。于是,我深刻挖掘了一下自己,发现我基本上比较适合粘液质和抑郁质这两种类型。

根据心理学的分析,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稳重、坚毅、有耐心的积极品质,但也容易养成冷淡、固执、拖拉等消极品质。抑郁质的人容易形成细心、观察力敏锐。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做事小心,感情细腻等积极品质,但也容易表现出耐受力差,胆小怕事、不爱交际、孤僻、怯懦、多疑等消极品质。

从血型来讲,我是A型血,其优点是:谨慎细心,谦虚为怀,善做人情,富同情心,有牺牲精神,重视人和。缺点是:担心,易动情,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内向不善于社交,易使自己屈服。

我觉得按照课本上的来,我快把自己弄丢了,老是对号入座的安排自己,感觉那样不能将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还是孟老夫子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描述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吧!(主线是按照心理学上对性格的特征分析来的)

我的个性:时而活泼时而内向,基本属于内倾型,独立型,敏感,脾气不错,爱幻想,有耐心,重感情,不爱交际,常对事物常抱有消极态度。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想就这三方面来分析我的个性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我的性格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的种种特点都有它形成的原因,童年时代的经历对其形成尤为重要。换句话说,童年的经历就像一颗种子,逐渐发展为我们的性格(只是我的个人见解)。我的父亲是语文老师,我成功的继承了他细腻丰富的感情特征,他淡泊名利但处理事情有些优柔寡断,我也有类似的性格特征。我母亲在行政单位工作,她处事冷静,做事果断,我虽然在小事上比较马虎、感情用事,但处理大事的时候还是能够公私分明,属于较理智类。通过比较,我发现我的性格与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大概是遗传,但以我的见解,更多地是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影响了我。我有些敏感、内向,但做事不温不火,独立性很强,这个性格的形成与我的生活环境也有关系,原因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我从小学习毛笔楷书和工笔画,因为二者都需要很细心很耐心。但是由于楷书和工笔画都是一个人的工程,所以养成了我内向的性格,因为二者对细致工整有很高要求,使我养成了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

二、我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比较自我,不愿意遭受挫折,很在乎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点小小的挫折或自身的小瑕疵也会让我痛苦。我对别人要求一般很大度,但对自己恰好相反,我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人;三:我的家庭很民主、很和睦,这是我的心情温和,容易相处。虽然我是独生子,但是由于我的父母很注重对我的教育,所以我并没有很多独生子那样娇纵任性的性格,相反,我性格大度,是个脾气很好的人。由于父母不给我过多依赖,遇到事情又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和帮衬,这让我养成了独立的性格我重感情,但不会轻易对人产生感情。这与我的家庭环境也有一定 1

联系,因为是女孩,我从小就没有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宠爱,我的家在县城,但是爷爷奶奶和别的亲戚都在乡下,要坐一个小时车才到,所以我一年才去爷爷家几次,我也没有兄弟姐妹,这让我对父母以外的亲人没有什么感情,在我的生活里,亲情这个词太陌生了。所以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友情。我待人总是本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这让我有很多普通朋友,但是我的知心朋友总保持在一个或两个,随着年龄增加,我更加“吝啬”的付出我的感情,也更看重我拥有的朋友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只放出去的风筝,风筝顺风升起,越来越高,但无论他飞到哪,都会受到他身上那根线的限制。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就像那根线,会制约他一生的发展轨迹。我想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我的感情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我应得的爱,让我变得不能轻易爱他人,信任他人。

经过分析,我发现我的性格与我的生活环境联系太紧密了,都说“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这活一点都不假啊!

(二)学校教育

在我生活的这二十几年里,除了家,待的最多的就是学校了,学校的环境、教育对我的性格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在学校里,我们学习数理化,这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们养成了坚韧、细心、镇静、理智的良好品质;我们学习语文、政治、历史,这使我们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还使我们感情丰富,富有正义感,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的集体生活让我们富有集体荣誉感,学会了以集体利益为重。学会了与人保持融洽的关系,学校的集体作用对我的性格的形成有特殊的意义,集体生活培养了我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了我关心他人和集体的品质,增强了我的组织纪律性。学校的体育活动,劳动锻炼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我从小学起就一直是班里成绩好又乖巧听话的学生,所以老师跟我关系很好,我也一点都不怕他们,这让我在学习时没有太多痛苦,对我的性格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为我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升级”了。一直优秀的我突然变得普通了。本来我很自信,但是大学的环境让我渐渐变得有些自卑,也更稳重了。性格也可以因环境而改变。

(三)社会实践

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也有人说“乱世出英雄”,可见社会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和社会实践可以说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当一个人从家庭、学校到最终走上社会后,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和人际交往,在反复学习担当各种新角色、新工作应有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的同时,形成和改变着某些个性特征。总之,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我虽然除了学生这一行没有干过别的职业,但我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必然被社会“染”了不少。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里,这让我养成了一种稳重、平静的性格,不像我爷爷和我父母那几代,随便挑出一个就是激情四射的热血青年。我们这个社会虽然生活富足,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淡漠,越来越不信任,比如说“小悦悦”事件,比如说跌倒的老人没有人敢扶,比如说私人打捞船拿英雄的遗体卖钱,等等。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让我怎么能够不冷血。于是我的性格里又有冷血的成分。

现在,我已经升入大学。大学的课程虽然比高中松了很多,但心里上的压力却更大了,因虽然出现了这么多让人失望的事,但是我们的社会总的来说还比较和谐,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这也带来不少问题,比如贫

2富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压力给我原本快乐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灰暗的色彩,我的性格也由活泼单纯变得平静、稳重、淡漠。

6.综合素质评价促进良好班风形成 篇六

2007年8月19日,我担任了新初一(6)班的班主任。对于这个新集体的建设我做了很多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使这个集体形成良好班风,怎样让自己的班级充满活力,充满人情味,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让学生在班级精神的熏染下迅速发展。思考之下我决定利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在开学的第二周,我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制订了班规。并在集体进行投票表决,班规从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保洁、值日班长、奖励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范。班规是班级的“基本大法”,是学生的“行为准则”,它可以称得上是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并且决定在班规的指导下开展了班级之星的评比,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常规,各项评比都有严格的评比方案。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同时想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使学生快速适应中学生活,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和睦融洽的班集体。

一、班级之星评比方案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促进每个同学的身心健康地成长,争创优秀班集体,故在班级内开展班级之星评比活动,本评比做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其结果记入学生综和素质评价,具体方案如下:

(一)、操行评定得分的计算方法

每个同学的基本分为100分,根据制定的班规班纪进行加分或扣分。每个同学的操行得分=基本分100分+所加分数-所扣分数。根据同学的操行得分划分为四个等级。98分及98分以上为优秀,80-98分为良好,60-8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每月统计一次,对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给家长发贺信;对不合格的,视其情况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作出深刻检讨,并通知其家长来校协商处理。每学期将每月操行情况累计,记入学生手册。

(二)、纪律方面

1、每个同学必须按时到校,不得迟到、早退、旷课。迟到一次扣1分,早退一次扣1分,旷课一天扣4分。并当班内一天的保洁员(副班长负责监督、登记)

2、码车不整齐、无锁者每次扣1分并码车一个星期。(牛文瀚负责监督、登记)

2、有病必须有医院假条,交班主任批准,再到副班长处登记。否则以旷课论处。(副班长负责监督、登记)

3、按时参加课间操,迟到一次扣1分,缺一次扣2分并每天下午在操场跑步2圈。(体育委员负责监督、登记)

4、上课铃一响,同学们应该做到“快、静、齐”,将课本统一放在课桌的左上角,等侯老师来上课,未按要求做者扣1分并为班里义务劳动1次。(郑旭负责监督、登记)

5、上课随便说废话受到老师批评者每次扣1分,随便离开座位的扣2分。看与学习无关的书,每次扣1分,并没收所看的书。上课与老师顶撞的,每次扣6分。以上情况视情节轻重为班里义务劳动1次。(余晓菲负责监督、登记)

6、下课追赶打闹、起哄的,每次扣2分。同学应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不得给同学起外号、打架、骂架。违者每次扣4分。(孟德龙负责监督、登记)

7、为了保障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不允许本班任何同学吸烟、喝酒、参加打牌赌博或进游戏厅。违者每次扣10分。(同学互相监督,班主任登记)

(三)、学习方面

1、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各科作业,晚交一次扣1分,少交一次扣2分。(组长、科代表登记并及时向学习委员汇报)

2、作业应该独立完成,抄袭他人作业的每次扣2分。

3、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在全班前五名分别奖5、4、3、2、1分;在全年级前十名的,分别奖10、9、8、7、6、5、4、3、2、1分。二者只取其一。(取奖分较高的)

4、期末成绩与期中成绩相比前进1个名次加1分。

(学习方面由学习委员负责登记)

(四)、卫生方面

1、每个同学都应维护班级卫生,不得在教室内吃零食、随地丢果皮纸屑,违者每次扣1分并当1天保洁员。

2、每日保洁员认真负责,不认真者每次扣1分,并且第二天顺延,合格为止。

3、各组值日,迟到者每次扣1分;不做值日逃跑者每次扣2分,并第二周顺延;不听组长安排,不认真者每次扣2分。

4、大扫除不认真者,每次扣2分,并安排为老师办公室打扫卫生一次。(卫生方面由卫生委员负责监督登记)

(五)、其他方面

1、每期期中、期末进行评比优秀班干部(2人)、优秀组长(1人)、优秀学生(2人)、优秀小组。(根据扣分情况进行评比)。

2、优秀小组成员各加1分,优秀组长加2分。

4、优秀班干部加2分,优秀学生加2分。

5、其他活动中在班上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奖3、2、1分,在学校里的,分别奖5、4、3分。每上升一级各加2分。

7、好人好事视其情况加1-5分。

8、举报违规违纪的,视其情况加0.5-2分。

9、班干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秉公办事,不得失职、包庇他人,发现一次扣2分。

11、班干部违纪违规加扣1分,科代表、组长违纪违规加扣0.5分。

(六)、备注:

1、各项负责人每天把记录情况汇报给班长,班长统一记录。

2、本制度从2007年9月17号起执行。

二依据班级之星评比记录进行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

1.自评。即自我评价。学生每天对照《班级之星评比标准》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月末总评价时,学生在“自评结果”栏,按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四个等级进行自评,写一份自评总结,归纳优点、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把自评结果以书信的形式向家长汇报,然后在评价会上进行汇报。有一个学生在自评时这样写道:“„„这个月我过得很充实,学会了很多,也成熟了许多,尤其是真正弄懂了团结和友谊之间的关系。自从换了同桌,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前几天我们还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就一定能收获果实。我给自己的评价是优秀。”通过自评,学生不断自我反省,设定了下一阶段奋斗目标;通过自评,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

2.互评。以自愿的方式先选出2-3名学生,让其他同学对他们进行评价,评价中如果发生冲突或偏差,教师就及时地进行引导,直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止。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按前边评价规则组织互评,组长负责主持和记录互评结果,最后再将全班同学集中起来,让大家对在执行月评价内容情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以达到使学生分辨是非,树立正风、正气的目的。有个同学在小评论中针对学生间互相起外号现象这样评论:虽然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但对于一个人的尊严来说,称呼自己的名字是一种最起码的尊重,叫别人的名字,也是尊重人的最根本。五花八门的外号,对人心理上是一种摧残和伤害。我们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诗性、无聊而给别人造成这么大伤害吗?不能,任何人都不能,于情于理都不能,你和大家一样,你凭什么去伤害别人,就因为你也被“外号”所伤害过吗?那就更不能了,这样一个一个伤害下去,何时能停止呢?为了尊重别人,为了让自己被尊重,让我们一同携起手来,反对外号,不给别人起外号,让正气之风从我们这里开始刮,刮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

互评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了,形成好人好事大家齐赞扬,不良习惯都指责的局面,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执行和监督的行列之中。

3.家评。自评、互评前家长根据评价标准和孩子一个月在家的表现,填写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结果。班主任有目的的轮流邀请家长参加班级的集体评价活动,这样通过家校联系,反馈评价信息,使家长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整个教育活动有了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

有位家长在参与评价的留言中写道:我的孩子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同学们提出他的缺点是很正确的。我想,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学们都很率真、坦诚,真心希望同学好。我孩子的优点老师和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赞扬,对缺点也毫不留情的批评,我十分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还有一位家长写道:一个人要想成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根源,所有的事情才会迎刃而解。看你这个月的表现,觉得很一般。当然,如果要你做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情,那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希望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到缺点,努力改正。当然,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家长每个月的反馈信,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期望,同时也意识到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的必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师评。主要由班主任根据每月学生确定的评价内容,来要求管理学生。同时,要求任课教师也用这些评价内容,去要求管理学生,并在月末集体评价时,参加评价、讨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课堂日记的办法,优化师评手段,学习委员或科代表,每堂课后都要记录课堂规范执行和任课教师对本节课学生执行规范的评价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自评、互评、家评、师评中的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但是整体并不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在实际操作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较好的教育作用。

7.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 篇七

关键词:个体人物,唯物史观,评价

历史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能动性和效应性等显著的个性差异。那么对历史个体人物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 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就以对拿破仑的评价为例, 说明对个体人物评价的指导理论和基本方法。

评价的指导理论与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理论和标准就是“任何个人, 他的活动方向与广大劳动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生产能力所要求的方向的吻合程度越高, 他的一份动力融会到‘一个总的合力’之中的分量就会越重, 他的历史贡献, 或者说, 他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1]在长期史学实践工作中,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和历史教育者坚持和遵循了“对一个历史人物, 切忌一棍子打死或一味赞扬, 要实事求是”[2]的原则, 作出了对历史个体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

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教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严格地来说应该是在教师讲述历史人物的活动结束之后的一个总结性的认识, 属于历史认识的第三个层次, 即价值判断, 亦称为价值性认识。所谓的价值判断就是指“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作出的评价。”[3]评价的步骤因此要遵循历史认识的逻辑过程, 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并要在认识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必须是唯物史观决定下的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结合。

首先, 进行史料的搜集。这既是历史认识的前提依据, 也是由历史学的既往性特点所决定。史料搜集常用的方法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分类搜集法;通过平时的读书与报刊阅读;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等。搜集的史料必须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对学生而言, 受学识水平和条件等的制约, 在课堂上史料的搜集, 就是将有关历史人物的活动事实从分散的篇章中搜集到一起。

现以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提供的法国历史材料为依据, 通过阅读, 搜集到有关拿破仑活动的典型材料有以下内容, 为方便利用并将其编上序号:

1.1793年收复土伦2.1794年镇压葡月暴动3.1796年征服奥地利4.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5.主持制定共和八年宪法6.上台后灵活对付各种反对势力7.改造天主教8.任命有才干和服从统治的官员9.任命戈丹改革财政和金融10.推行重商主义政策11.1801年打败奥地利, 签定《吕内维儿和约》12.1802年与英签定《亚眠和约》13.成立荣誉军团14.1804年颁布《民法典》15.1804年建立帝国16.1806年分封世袭爵位17.1805年乌儿姆再败奥军、奥斯特里茨战役打败三皇同盟18.1807年与俄签定《提儿西特和约》19.1806年实行大陆封锁体系20.1808年进攻西班牙21.1812年远征俄国22.1813年莱比锡会战23.1815年滑铁卢之战24.1769年生于科西嘉岛、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

其次, 整理史料。搜集而来的史料, 还只是最初的原始资料, 零乱分散, 时间关系混乱, 不便马上引用, 需要进一步地细加整理。一般整理工作归纳为:首先将史料按性质分门别类, 在分类时, 先分大类, 再在大类中分小类, 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如经常使用的大类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类;政治的小类可分宗教、法律、行政、军事、外交等等, 每个小类还可以再细分。在经过这样的层层分门别类, 既显出史料的一致性, 又显出特殊性。其次按时间分类, 就是对历史资料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使人物的活动过程很清楚。这种整理实为“以性质为纬线, 以时间为经线, 把纪事本末与编年的方法融为一体。”[4]

根据史料整理的理论和原则, 对以上史料整理的最终结果就成为这样: (1) 政治大类, 其下小类有:建立政权4, 法律5、14, 行政再分小类: (积极性) 2、6、8, (消极性) 13、15、16, 宗教7, 军事再分小类: (正义性) 1、3、11、12、17、18; (侵略性) 20、21、22、23。 (2) 经济大类, 其下小类有:国内再分小类, 财政金融9, 工商业10;国际19。

以上所进行的工作从认识过程来说是事实判断, 解决了历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 考察和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作用和影响。这项工作是成因判断。这是将历史人物置于人类具体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 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样的后果?即他的所作所与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潮流的吻合程度如何?持有不同史观的人, 对于同一个历史现象可能作出不同的成因判断, 因此, 奉行唯物史观的我们务必“力求用因果必然性规律解释历史事实或事件的原因。”[5]了解法国历史发展的情形, 我们就会得知拿破仑的上台及活动是法国社会的形势一片混乱,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 急需强力政权, 巩固革命成果, 发展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拿破仑又怀有强烈的个人野心, 既要称帝, 因而就有利用封建性的东西, 又要建立欧洲霸权, 发动了对外的一系列侵略战争, 终于导致了个人的失败, 法国封建王朝在欧洲反动势力的帮助下实现了暂时的复辟。

最后, 进行总结评价, 亦即形成价值判断。结合整理和考察的结果形成完整的认识, 满足为现实服务的动机。在总结评价的过程中, 还须了解和掌握评价体系, 即人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卒、国籍、阶级属性、称谓、观点 (内容为是非善恶和利弊得失的认识, 性质的界定等;类型有总观点和分观点) 和事实等。人物评价同时要符合历史表述的结构, 一般常用的结构为总—分—总模式及论证要求。关于拿破仑的评价结论如下, 仅供参考。

1769年~1821年 (生卒) , 法国 (国籍) 杰出的资产阶级 (阶级属性) 政治家和军事家,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称谓) , 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总观点) 。——总

他上台后, 以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 改革财政, 重视工商业,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制定法典 (事实) , 克服了混乱, 解除了威胁, 巩固了革命成果, 顺应法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法国赢得了稳定、发展和荣誉 (分观点) 。

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利, 采用了旧制度中的许多东西, 如分封贵族、建立帝制和荣誉军团、强化国家机器,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事实) 。这种政治行为, 完全违背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则, 只是特殊情况的特殊产物, 随着巩固革命任务的完成必将结束 (分观点) 。

在拿破仑的政治生涯中, 以大量的精力、才力和人力去进行战争。在1807年之前的对奥、普、俄、英的战争 (事实) ,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具有保卫革命成果的正义性 (分观点) ;而1807年后的入侵西班牙, 远征俄国等战争 (事实) 又有与英、俄争霸欧洲, 掠夺其他弱小民族的非正义性 (分观点) 。——分

总之, 拿破仑的历史作为比较复杂, 既有保卫革命成果, 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又有同封建势力及制度妥协的保守性和争霸欧洲的非正义性。但应该看到, 他巩固法国革命成果, 顺应历史潮流是其一生的主要方面 (总结性观点) 。———总

结语

学习历史的根本动机就是以史为鉴, 指导现实社会实践, 只有形成准确的评价结果才能够实现其任务。为保证评价的正确性,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遵循历史认识的规律, 实事求是, 采用科学的方法, 评价的结果还需社会实践的不断检验。

参考文献

[1][3][4][5]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上一篇:关于举办病媒生物培训会的通知下一篇:联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