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024-06-24

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0篇)

1.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一

住在母亲的掌心

文/查一路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儿时,日子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要让手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是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她,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不寻常的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着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却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有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这个“高招”。母亲的心,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也无所不至。

我还能忆起去年冬天的情景。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母亲念叨着,写书那么费脑筋,吃这么点怎么成啊?后来再去母亲家,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我边吃边赞美泡菜,努力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穿梭忙碌。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装泡菜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2.论语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

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

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见贤思齐焉( )

诲女知之乎( )

4.译句。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通“智”,聪明。

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3)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生气,发怒。

迷惑。

看齐。

教诲。

4.(1)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2)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我的父亲母亲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三

晚上,借着屋里有些昏暗的灯光和电视里那些欢歌笑语的娱乐节目的杂音,我想了好几天的话不得不说了。

“妈,明天我顺道带爹再去医院查一下。”

“大夫不是说你爹的病好了吗,怎么还去医院?”妈有些疑惑。

“哦,是……啊,是好了,不过最后再检查一下炎症是不是都消了。”我故意提高声音显得轻描淡写地回答妈说。

“哦――”妈轻轻地答应一声。

晚上自然是没怎么睡着,心里有些担心明天的检查结果。

北方冬天的夜很长,早晨六七点钟太阳也不会出来。可是,妈妈却在凌晨四点多就起床了,轻手轻脚地在厨房忙碌着,虽然她明明知道爹不用吃饭,但是她已经习惯了,只要爹出门,那一定是要包饺子的,当然,今天也不会例外。

冒着热气的饺子端上了桌,却只有我一个人吃着――爹要做验血不能吃,妈呢,怎么让吃都不吃,只是用亮晶晶的目光一直看着爹,一旦和爹的目光相遇就慌乱地躲开。爹和她说话她也不抬头,而是故意地一次次去厨房拿东拿西。我知道,妈是怕眼里的明亮落下来……

妈很聪明能干,想当年那可是我们那儿七里八村有名的能人。爹妈不光养育了我们姊妹八人,还一直赡养爷爷奶奶。

虽然,爹是名义上的一家之主,但是,爹是那种很老实的人,多少有些软弱,他和妈的两性角色似乎颠倒了――妈像个坚强宽厚的男人,而爹反倒成了在妈妈羽翼下需要保护的了。所以我们都知道,是妈妈用她女性细腻的心思支撑着这个家,让我们一家人在那个家家都很贫穷的年月,在物质上很丰富。妈妈在春夏孵出好多的鸡雏鸭雏到附近的镇上去卖,换回零花钱给我们贴补家用:秋天带领我们到收获后的庄稼地里捡拾农民们遗漏的粮食,为的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可以在整个冬天有肉吃――这些捡来的粮食可以拿来喂猪啊鹅啊什么的,所以我们兄妹们都很健康。在那个经济刚刚起步的时代,我家的餐桌上一直很丰盛,可以说鸡鸭鱼肉不断,这和妈妈的辛勤操劳是分不开的。

可是,从昨天晚上妈妈明亮的眼睛里,从今天早晨妈妈默默的早饭里,我分明读出了妈妈的软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腿脚不灵便的女人(妈妈有严重的脚疾,随着年龄的增大,不便行动),在面对自己一直保护的丈夫遇到危机面前的无力……

妈妈非要坚持送我们出门,不顾天黑和路上的冰雪。在我一声声的“回去吧,别送了”的要求下,妈妈停下了蹒跚的脚步,可是却并没有转身,立在那里目送我们。我没再说什么,我知道,我小时候怕走黑路,妈妈总是这样送我的: “别怕,妈看着你走。”于是,我就真的不怕了,因为有妈妈的目光在身上和我做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可是,今天我知道,妈的目光笼罩着的一定不是我了,是她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相濡以沫的`丈夫,是此刻在她心中需要保护的她的孩子中的一个。

走过前面路口拐角的瞬间,回头,眼泪终于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妈妈还站在原地,黑暗中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稍有些驼背,不停地抬手拂拭脸颊,是在拭泪还是在拂拭寒风中的白发?

1.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末尾“是在拭泪还是在拂拭寒风中的白发”一句有怎样的深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是本文极为重要的写作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结合全文回答: “我”为什么“心里有些担心明天的检查结果”?

5.认真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我故意提高声音显得轻描淡写地回答”的原因,试着将“我”说这句话之前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参考答案:

1.妈妈送“我”带爹去医院看病。

2.句子一方面以“拭泪”写出了妈妈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另一方面以“风中的白发”写出了“我”对妈妈进入暮年的伤感。这个句子含蓄地深化了文章的,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十分耐人寻味。

3.例(1):将当年的“爹”和妈妈作对比,突出“爹”的老实、软弱和妈妈的坚强聪明、宽厚能干与辛苦操劳;例(2):将如今的妈妈和过去的妈妈作对比,突出妈妈年老后对丈夫遇到危机时的无力感,表达“我”对年迈父母的怜惜与感伤。(言之成理即可)

4.一旦检查结果不好,如今越来越“软弱”的妈妈就会失去与自己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相濡以沫的老伴,失去精神上的依靠,会承受沉重的打击。

4.保护方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四

保护方言

郑也夫

①如果有人说,地球上保留几十种至多几百种动物就足够了,其他的物种可以任意捕杀或坐视它们随着生存圈被人类蚕食而渐渐消亡,有良知的人们一定不会同意。但与此同时,人类虽然没有明言他要杀死小语种和方言,但在行动上似乎只准备保留几十个大语种,甚至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大语种的使用上,并且是如此坦然地帮助和促进大语种对小语种的吞噬。

②动物保护意识的苏醒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其时很多动物濒临灭绝甚至已经作古。语种保护的意识甚至还落后于动物保护,尽管语种死亡或即将死亡的速度是空前的。英国人克里斯特尔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千种语言。其中一半将在下个世纪灭亡,即每两个星期将有一种语言在世界某个地方消亡。

③为什么要保护物种和语种首先在于权利。每一物种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小民族都有使用祖先传递给他们的语言的权利,那几乎是他们最重要的特征。其次,这种保护对其他物种,对其他人,对全人类都有好处。文化储藏和积淀在语言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储藏在其多样的语种中。一个强健的生态系统必然是多样的,反过来这种多样性又可以帮助它适应和安度环境的变迁。正如同一个愚钝的村妇宁愿牺牲一点便利,也会拒绝将她的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④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道理很简单,广大地域中的长期社会历史生活必然形成多种语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帝国政治及其“书问文”的政策,框定了其疆域内语言变异的限度,其特征是一个语种,诸多方言。各区域独特的文化便储藏在这无数支方言中。四川文化与四川方言,苏州文化与苏州方言,等等,都是交织在一起,互为表里,共存共荣的。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了,该地文化中的诸多内容都将随之流逝。

⑤保护语种与方言该做些什么消极的手段是抓紧搜集、整理,因为很多小语种、小方言几乎一定会消亡。积极的手段则是尽可能保护和保留住更多的方言。要做到这点就要认识语种、方言乃至物种消亡的原因。动物消亡的原因是人的领地的扩张,语种和方言消亡的原因是英语在全世界、汉语普通话在全中国的遮天盖地的势头。保护小语种和方言,就必须保护它的领地和空间。功利哲学的盛行和电视的流行,决定了我们不必再刻意鼓吹学习英语和推行普通话了,它们的优势已经太大了。倒是应该在地方媒体中给地方话留下自己的`空间。也就是说,让人们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中生存,并且着意地帮助一下方言。我们过去推行普通话无疑有其历史意义,但是令天似乎已经到了保护小语种和方言的时候了。

1.第②段中的哪句话能准确概括第①段的内容请摘录在下面。(3分)

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写村妇“拒绝将她的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4分)

3.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的理由。(4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扬州举办“小小方言发言人”大赛的看法。(5分)

材料:11月23日下午,由扬州市教育局语委办、扬州新闻广播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小小方言发言人”大赛成功举办。比赛中,小朋友们努力用扬州方言向评委们讲述儿歌、童谣和成语故事等。评委们也列出一些老扬州话来考验小朋友,比如:皮脸、透神等。小朋友们在学校都学习并使用普通话,所以从他们口中出来的“扬普”令全场人捧腹。

【答案】

1.语种保护的意识甚至还落后于动物保护。(多写扣1分)

2.村妇这样做是防止鸡蛋被全部打烂。(1分)作者以此类比,(1分)旨在说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文化。(2分)

3.①地域广袤造成多种语言;②帝国政治(“书同文”政策) 限定了语言变异。(每点2分,语言不简洁扣l分)

4.示例一:这个比赛很有意义。扬卅方言中积淀着扬州文化,蕴含着扬州情怀。扬州方言中的很多词汇已经从孩子们的语言中淡出,这才反过来造成了“扬普”盛行的现象。“小小方言发言人”大赛成功举办,正是激励孩子们传承扬州话,做真正的扬州人。

5.白菜汤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五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题目。

白 菜 汤

屠格涅夫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青年下葬的那一天去探望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到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得下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

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伤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让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怎样实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地主太太和农妇表达情感的方式?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本文通过记叙一农家寡妇死了儿子后还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白菜汤这件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穷困和苦难。

②小说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暗示出来的。农妇“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悲伤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因为她贫穷,她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放弃,结尾回答地主太太的话揭示了她喝白菜汤的真正原因,是她不能“糟蹋”加了盐的白菜汤。小说通过对农妇的神态、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妇失去独子后内心的悲痛,充分表现了农妇赤贫的生活状态,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2)

①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同样是失去孩子,同样是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并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地主太太悲痛之下可以放弃到郊外美丽的别墅度假,在她看来这是最大最应该的牺牲,最好的表达方式。而农妇竟能一调羹一调羹地吞着白菜汤,令地主太太十分吃惊。但不能说地主太太的做法就合适,农妇就不当。判断人内心痛苦的程度不能用外部的行为做标准。地主太太拒绝到美丽的别墅度假不能表示她更痛苦,而农妇吞白菜汤,也不能说明她“心肠硬”。

6.《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六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7.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七

梧 桐

晨义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间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关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籁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之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越。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枝条加以整理。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那是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等有一天梧桐干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发无收。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不幸的是,—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 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知音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选自《散文》有改动)

1.“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分析开头所引古诗在全文的作用。(6 分)

3.“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全文文意分条概述。(6分)

4.“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2.①引出下文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②统率下文的内容,形成全文内容的总纲; ③增加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答到一点即给2分)

3.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8.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八

2、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

3、一个美国小男孩天生有一个大鼻子,他非常的忧郁。经过老师的开导,他参加了学校的演出,获得成功,人人都记住了这个大鼻子的男孩。他也成为了美国知名的演员。

4、当遇到问题与苦恼时,不要一味的从一方面去思考、去解决。要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行动方式,多方面考虑,将会获得成功。(答案不单一)

5、略

6、善解人意、循序善诱(答案不单一)

9.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九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庐,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欢②曰: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旦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向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祜元年也。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曰: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曰: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曰: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注】①大军:元军。②欢: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 遽:突然

B.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 誓:发誓

C.第闻才厉声云 第:只是

D.才肆为慢言 慢:轻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

①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 ②至临阵,军律凛凛

③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④才拔矢挥刀而向前,所向辟易

⑤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⑥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A. ①③⑥ B.②⑤⑥ C. ①②④D.③④⑤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才其貌不扬,但熟悉兵法,擅长骑射,纪律严明,才能出众,由于是被敌军掳掠后来才逃回来的,因此不能得到重用。

B.姜才率军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主帅孙虎臣却临阵脱逃,,元军见状高喊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军心动摇,纷纷溃败。

C.南宋亡国后,姜才拒绝接受元军的招降,用弩箭射退使者,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显示了耿耿忠心和过人胆略。

D.由于元将阿术利用宋军将士的妻子儿女来胁迫,加上姜才肋上生疮不能作战,所以他在泰州被俘,后来在扬州经受剐刑而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4分)

(2)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3分)

(3)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3分)

参考答案:

1. B(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2. D(①句式对姜才的概括性评价,不属表现; ②句式说姜才的军队大战前纪律严明,要求严格; ⑥句表现了姜才的细心和忠义,以兵护庭芝第是为了防备李庭芝投降。)

3.B(原文说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欢日:步帅遁矣。由步帅二字可知是宋军喧哗说:步军统领速跑了。 )

4.(1)他的儿子该去参加战斗,回来报告事情,姜才见了误以为兵败而归,就拔出佩剑差一点把他杀了。(当、白、几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姜才带兵归孙虎臣指挥,担任先锋,与在丁家洲抗击元军。(以、属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元军万户史弼带兵夺饷,姜才和他战斗到天亮,史弼几乎陷入困境。(达旦、殆各1分,语句通顺1分。)

译文:

姜才,濠州(安徽凤阳)人,身材矮小强悍,年少之时曾被掳往河北,年龄稍大就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以作战勇敢闻名。但因从北方敌占区回来的人不得做高级的官吏,所以姜才只做到了通州副都统(守备副司令)。当时的淮南有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但骁勇善战没有一个能超过姜才的。姜才深谙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但临阵时军威严整,军纪严明。有一次,他的儿子该去参加战斗,回来报告事情,姜才见了误以为兵败而归,就拔出佩剑差一点把他杀了。

(宋朝宰相)贾似道出兵,姜才为将领孙虎臣部的先锋,与元军在丁家洲相持。元军在江边架设大炮争弓弩,江中数千艘战船,旌旗遮天蔽可,击鼓顺流而下。姜才率军奋力迎战。宋、元两军已交锋,宋军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宋军见了喧哗说:步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也收兵退守扬州。元军乘胜攻打扬州,姜才用三叠阵战法在三里沟迎战,取得胜利。后又在扬子桥再战元军,(由于)天黑军中混乱,姜才肩部被流矢射穿,他拔出箭挥刀刀向前,所到之处敌人纷纷逃避。不久元军在扬州城外筑起长长的围墙,自扬子桥至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决心长期围困,这是德家庭成员事。

德祜二年正月,(72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5岁的宋恭帝投降元军)宋朝亡国。二月,元军派遣五奉使和一位阁门宣赞舍人拿着谢太皇太后的诏谕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率兵在召伯堡袭击五奉使,大战一阵之后退走。不久,(元军押着谢太后和)恭帝(去大都)途经瓜州,姜才与李庭芝痛哭流涕地动员将士,要誓死夺回太皇太后和皇帝,将士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都流下眼泪。于是,分发所有的.佥银玉帛来稿赏军队,率四万人乘夜直捣瓜州,奋战三个多时辰,元军(见势不妙慌忙)挟持恭帝(和太后)逃走。姜才在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浦子市,天黑了也不退兵。元军将领阿术派人招降他,姜才说:我宁可死,哪肯做投降的将军呢!四月,姜才带兵攻打湾头栅。五月,再次攻打湾头栅,骑兵陷入泥泞不能前进,于是舍弃战马步战,到四鼓时,全师而退。扬州粮食很快用尽,姜才时常带兵出城到真州、高邮运米来补充军饷。六月,护饷经过马家渡,元军万户史弼带兵夺饷,姜才和他战斗到天亮,史弼几乎陷入困境,阿术驰兵来援,史弼才得以脱身。

扬州主帅李庭芝因被围困已久,找来姜才议事,屏退身边的人,谈了很长时间。只听姜才厉声说道:(扬州失守后)相公不过就是忍一时的疼痛罢了。身边的人听了都吓得大汗直流。从此姜才率兵保护着李庭芝的府第,期望和他共同赴死。

10.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答案:

1.D(变原文中的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

2.C(原文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上一篇:第一次在大海里玩作文下一篇:研学旅行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