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德育

2024-06-15

论语德育(精选12篇)

1.论语德育 篇一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23.德不孤,必有邻.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27.君子周急不继富.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36.子不语:怪,力,乱,神.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53.食不语,寝不言.54.寝不尸,居不容.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58.过犹不及.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68.言必信,行必果.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论语德育 篇二

关键词:孔子,《论语》,道德教育,德育思想体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他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部分。孔子首创私学, 形成了丰富成熟的德育思想体系。他开创了我国教育重视德育的传统, 为我国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想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 就应当先读专门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这本书。

一、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

孔子在30岁时就已经精通古代的大量文献, 面对周朝衰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 他立志匡扶正道, 以维护周礼为使命, 形成了以恢复西周礼乐文明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孔子说:“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年老时候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可见孔子对周朝文明推崇的程度。孔子在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 他早期的弟子主要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等人, 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 重点是培养德行、陶冶性情, 重视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他的德育思想伴随着他的教育活动逐渐得到传播并且逐步完善。

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与其特殊的背景有关。孔子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孔子从小就立志好学;孔子所在的鲁国完好地保存了周朝文化, 这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背景;周朝衰弱, 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使得孔子立志肩负起振兴礼乐、教化民众的责任。

孔子名丘, 字仲尼, 殷商后裔。周武王灭商, 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 按照周朝礼制, 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 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 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而到鲁国,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纥, 叔梁纥生孔子。孔子3岁丧父, 母亲颜徵在善良勤劳, 教子有方, 遗憾的是在孔子17岁时也去世了, 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磨练了孔子的意志, 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孔子有言曰:“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不仅少年时代就立志好学, 他把学习当成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正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 当时鲁国的礼制是保存得最好的。孔子十分尊崇尧、舜、禹, 非常推崇文王、周公的道德, 孔子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才提出了“敬德保民”“不施其亲”的主张, 这些成为孔子仁爱思想的来源。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 学术下移, “学在官府”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所以他才会有机会学习“六艺”, 学习《诗》《书》《礼》《乐》《易》等典籍。这些典籍详细记录了先秦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状况, 弘扬了上古圣贤们的高尚品德, 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为孔子德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时代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 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 原有的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社会, 孔子毅然以天下为己任, 最初, 他跻身仕途, 曾经担任过委吏 (管理仓库的小官) 和乘田 (管理牛羊的小官) , 官位最高时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他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是并没有得到施展, 他周游列国皆不被重用。尽管经受这样的遭遇, 孔子也没有放弃, 转而以整理古代典籍和收徒授学为业。社会动荡、人心不古促使孔子尤其重视道德的弘扬, 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二、“性相近, 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

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 关于人性论的问题, 众多思想家给出了许多命题, 先后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性二元论以及性日生论等, 这些人性论观点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但最早提出人性问题并对人性问题进行阐述的思想家则是孔子, 他开创了人性理论研究的先河。

孔子很少谈“性”, 综观《论语》, 仅有“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这就是说, 不管是谁, 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 但会随着后天的习染而相差渐远。孔子说:“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十户人家的地方, 一定有像孔子那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只是没有他好学而已, 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他的德行是学来的;孔子还说:“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强调了人们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主要依靠的是后天的学习。

孔子“性相近, 习相远”的理论从普遍意义上承认了人们天生之“性”是相近的, 既然人与人之间天生没有太大差别, 就不应该出现压迫和倾轧, 而应该互相尊重, 互相关爱, 和睦相处。由此孔子提出了人要有“仁爱”之心的思想, “仁者爱人”的待人态度和准则, 推出了“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观点。尽管“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 但是到了孔子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在孔子看来, 正因为人性的差异是因为“习”的原因, 所以才需要教育, 需要德育。孔子的人性观点为社会中个体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寻找到了根源, 他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尽管孔子直接谈论“人性”的内容很少, 但是“人性论”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无疑与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

“仁”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的。早在孔子之前, 在《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中“仁”字都曾出现过。但是, “仁”字在其中的意思不尽相同, 内涵并不十分明确。许慎《说文》中从“仁”的字形和意思给出了三种解说:一是仁者爱人, 一是仁是人应当有的心性, 一是自然心性之仁。春秋之后的“仁”大多用的是仁者爱人的含义, 表达的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将“仁”字深刻诠释并广泛使用的是孔子。孔子明确“仁”为“爱人”, 肯定了人的地位;他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作为人的追求目标, 强调“仁”在道德规范中的主导地位, 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

孔子的“仁”具有很多种含义, 一切好的品行都可以称为“仁”。从《论语》中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场合, 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孔子有关“仁”的说法有不同的意蕴。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在此, “仁”就是抑制自己, 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在此, “仁”就是严肃认真, 小心谨慎, 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强加给别人;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在此, “仁”的意思是爱人。在《论语》中, 孔子还间接提到“仁”的表现、“仁”的标准、“仁”的内容等。要做到“仁”必须懂礼,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这是从细节方面讲要做到“仁”必须“依礼行事”。在《论语》中还可以看到孔子认为能做到“仁”的人具有一定的特点,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就是说有“仁”的人言语迟钝。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果断、朴质、言语不轻易说出口这样的人接近仁德。

在《论语》中, 还有许多章节讲的是“仁”与其他道德条目的关系。子曰:“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没有孝悌做基础就不会有仁。所以孔子说:“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樊迟问仁, 孔子答道“爱人”, 这“爱人”说的是爱亲之后的爱他人。“仁”包括“勇”, 子曰:“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仁”包括了大忠, 孔子曾说“殷有三仁”, 指微子、箕子、比干。“仁”还包括举荐贤人、以仁者为友、先难后获、好学等。

在《论语》中, “仁”字出现了109次, 几乎贯穿全书。从“仁”的意思到“仁”的范围再到“仁”的内容、“仁”的表现、“仁”的特点等, 孔子谈了“仁”的方方面面, 不论从字数、篇幅来讲, 还是从思想来讲, 都可以看出“仁”在《论语》中的地位, 也可以证明“仁”是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四、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以“礼”为规范

虽然“仁”是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需要与“礼”结合, 以“礼”为规范。“礼”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礼”能够将“仁”的内在道德境界具体表现出来。

孔子认为“礼”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说“不学礼, 无以立”。他认为礼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规范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 小到生活起居、待人接物, 大到政治、外交、祭祀等, 这些都离不开“礼”, 都需要“礼”来规范。《论语·乡党》篇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说“礼”, 记述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事情都以身作则, 依照一定的礼仪制度行事。在具体的道德行为方面, 孔子要求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看、不做, 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听、不说。

孔子认为“礼”与其他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 认为用“礼”来衡量言行才能算作“仁”;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对亲人的生死都必须用相应的礼制;提出“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要求统治者要用“礼”对待臣子, 臣子才会忠心;认为“礼”可以与恭、慎、勇、直等品德相得益彰。他说:“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中有很多篇幅都直接或间接提到了春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 礼仪荡然无存, 诸侯大夫犯上作乱的现实, 孔子强烈主张恢复周礼, 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认为只有在上位的人以身作则, 遵从礼制, 然后施行仁政, 用“礼”来教化百姓, 才能最终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五、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以培养“君子”为目标

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体系。在《论语》中描述人的称法有“圣人”“贤人”“君子”等。这些都是孔子所向往的高尚人格。孔子说:“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 斯可以。”可见, “圣人”和“贤人”层次较高, 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 而“君子”则是常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

在孔子看来, 要想成为“君子”, 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 在此基础上推广至他人。子路问君子, 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提高自己的修养离不开“仁”, 孔子说:“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他认为君子抛弃了仁德, 就无法成就他的声名, 君子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仁”, 即使是在仓猝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样离不开“礼”, 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可见, “礼”是君子时时刻刻离不开的规范。

《论语》中还提到, 君子要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君子必须庄重, 如果不庄重, 就没有威严, 即使读书, 所学的也不会巩固;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 居住不要求舒适, 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谨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君子做什么事情, 没有规定要怎样和不要怎样, 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 就怎样做;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 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 从而不至于离经叛道;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君子对于事业, 以合宜为原则, 依礼节实行它, 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 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君子给人民以好处, 而自己却无所耗费, 劳动百姓, 百姓却不怨恨, 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 安泰矜持却不骄傲, 威严却不凶猛。

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君子, 《论语》不仅有描述性的要求, 也有数量上的要求。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 要戒色, 壮年时血气方刚, 要戒斗, 老年时血气衰竭, 要戒得。君子有“三畏”:怕天命, 怕王公大人, 怕圣人的言语。君子还有“九思”: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 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 考虑脸色是否温和, 考虑容貌态度是否端庄, 考虑言语是否忠诚老实, 考虑对待工作是否认真, 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请教, 将要发怒时考虑有什么后患, 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是应得的。这些都从数量标准上对君子作出了要求。

在《论语》中还有从侧面来说明君子的特点的。孔子评论子产, 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 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 他教养人民有恩惠, 他役使人民合乎道理。此外还有从反面拿小人和君子对比的。例如“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通过比较, 突出了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差距。

六、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所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等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 从古至今, 这些德育的方法和德育原则为人们的教育提供了借鉴。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孔子通过了解, 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针对弟子们提出的同样的问题, 给出相应的不同回答。例如, 《颜渊篇》一共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等4人关于仁德的提问, 一样的问题, 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这几位学生对仁德的理解各不相同, 存在不同的误区, 孔子的不同回答正好依据各人的情况, 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他的学生颜回曾深有体会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正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 他能够循序渐进, 巧妙地发人深思。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他很会抓住时机, 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躬行实践, 言行一致。他说:“文, 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认为书本上的学问, 大约同别人差不多。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 他还没有成功。他说:“力行近乎仁。”在孔子看来, 如果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 在与人交往或者做事情的时候能够用已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 这样就算是仁了。

3.《论语》的德育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篇三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他建立德行科,以“文、行、忠、信”教导学生,通过种种措施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根据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把他实施德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德育认识阶段

对学生晓之以理使之形成道德认识和概念。孔子德育的核心概念是“仁”,在评论人的学业、言行时,往往依据“仁”来作答。有关“仁”的解释常见的是“仁者,爱人”,“己所有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日仁”,它是最高境界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反复向学生强调“仁”的涵义,使他们在掌握的基础上“志于仁”、“用其力于仁”。他说“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道德品质会给学生的心理品质重大影响,并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影响其心理触及他心灵,使之自我反省闻过即改。魏书生老师的“唱一首歌”、“写心理说明书”等做法,教育学生往往很有效就证实了这一点。

二、道德情感阶段

对学生晓之以情,进行春风化雨的渗透。孔子认准了道德品质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既晓之以“爱人”、“克己复礼”的道理,又动之以爱人”“克己复礼”的情感。显然“爱人”就要有极大的同情心、责任心、要“克己复礼”,就是得克制自己某些不正当的情感,不能放纵一己之私,要成为具备圣心仁德的人。这方面孔子注意以自身的情感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意从“诗”、“乐”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使学生具有道德情感,教师自己首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当仁不让于师”,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三、道德实践阶段

对学生导之以行,使之自觉把自己的道德认识、情感付诸实践。孔夫子善知人、观察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听其言,观其行”,他采取不用的施教方案更强调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谈一下教师的人格因素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境界、道德水准、自身修养等内在素质的总和,更多的涉及到人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影响学生的人格形象。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魏巍在名篇《我的老师》里写的“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的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就证实了教师的这种影响。“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师群体的人格力量足以形成班级管理的“大气候”,给正在人格形成阶段的学生以有力的影响,因此道德水准高的教师所带出的学生整体道德水平也高,很难想像,一个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的范跑跑之流会培养出一个负责互助、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来,学生的人格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教师高尚的人格形象会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间教师的人格形象将逐步展现于学生面前,并经受学生们的检验。很多老教师兢兢业业、勤奋博学,宁愿舍弃个人利益而奉献于学生和工作,他们的人格魅力就如同强大的磁场使青年学生愿意围绕在他们身边,“喜欢上某某的课”“愿意为某某学习”,自然学生的凝聚力增强了,学习的劲头也就增大了。

4.论语德育 篇四

又以《论语》距今千年有余,千年之变化,非人可料,科技及社会之异,非前人可想也。余感而慨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吾等能为之乎?夫子所言,诸应与我同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含《论语》之朴素、温暖态度。子曰:“三思而后行。”其透《论语》之舒缓、善诱语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诉待人处世分寸。别君子与小人,亦一言难尽矣,句如“君子何何,小人如如”之式,洒洒《论语》数提之。吾之拙见,夫子之意欲以行为定君子,谨而不阔。夫子谓君子:上达者、喻义者、周而不比者、和而不同者,不一而足。俗语有云,君子不好活,小人不善终。欲为君子,需修身养性,俭德恭人,行之从小,甚难矣。

《论语》,如瓷花,青色白底,既易又深奥。

将问:“《论语》何益乎?夫子何益乎?”吾对曰:“《论语》之益,使立于世;夫子之益,既庶且多。”夫子从周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己任,悉明理爱人。夫子言传至今,吾等品读一月有余,感触颇深,其教吾等仁爱、谦逊,敏于事而慎于言,无不有大用,其一言皆可终生行之,尽力而为。

读夫子,读《论语》须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而后行之,必有益于己也。虽难从,但益之。

此为余者解《论语》,若有不当之处,吾等必改。

神于天,圣于地。

5.论语德育 篇五

甚么叫心灵上的兴奋,无欲无求、红尘看破也不过是避世;忙繁繁忙地名利寻求又会错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天下,可以不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处,我们最近的关系网莫过于亲友好友、同事还有一些假想敌:暖和、质朴的道理深化浅出让我们再度重温孔子,近间隔接触孔子,实在道不远人。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 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辨别论述怎样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兴奋生活!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蔬矣,不论与领导还是朋友,都要守旧一定的间隔。与朋友相处时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对的中心,要加上引导;要是他不听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可见,孔子并没有提倡朋友有难,拔刀相助、出生进死的义薄云天,而是回回通常,讲求一个度,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刚了解的朋友是如许,而对熟悉很多的好友,要是天天在一同,也不见得是一样功德,小人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广遍天下,时不时电话短信联系,知道对方好欠好,相互交换思想、所见所闻,就能够了。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往年年末,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临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往买这本书,就曾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心里克制了很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而《论语心得》这类亲切的***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似乎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门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导,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仁是《论语》当中显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只有两句自制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差别的门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屡次相比。比如小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门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抽象,和门生探究题目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虽然孔子比他的门生要大很多多少岁。想一想现在的讲堂,老师在上面讲,门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很多啊。

6.论语德育 篇六

论语读后感论语取算盘读后感:你吃狗肉吗?

p《论语》做为两千年前古人留下的宝贵财产,既然能愈久弥新,必无能穿梭时空的智慧魅力。而思想以其为代表,所的为人处世、求学安邦之道,正在当当代界各行各业依然无其踊跃的影响力。后人则将其精要高度概括为“修身、齐家、、平天下”,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修身”讲的是价值取向取不雅,“齐家、、平天下”讲的是入世情怀下的方式手段。/p p所以,实反的当代儒商,不会是唯思想马首是顾的犬儒,同样,也不会是将贸易管理文化生搬软套正在管理实践外的假洋鬼女,当然,更不会是建起高墙,否定、先进的贸易管理文化的伪夷易近族豪杰;

div img src=border=0//div

/p p当代社会,国度的强弱取决于劣秀企业家的多寡。夷易近族的鼎盛取决于该国贸易文明的发财水平。咱们希望神州大地上出现一大批实反意思的儒商。用以思想为代表的外华传统文化精华来“”,以西式贸易文明“放手”一搏,最末达至令自己舒畅、又顺该当下滔滔向前的社会潮流,那是当代儒商的美好境界。倘若成实,玩博论坛亦是社会之幸、国度之幸!/p p涩泽荣一贵为日本当代贸易的奠定人,其正在《论语取算盘》外对如何牟利、如何“齐家、、平天下”涉及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实的儒商,不仅要正在如何“修身”上去粗存精,觅到合适当下的价值立标,也必要以之自暴自弃之,探求正在当代贸易生生计里“齐家、、平天下”的本领,成绩“外王”的事业。/p p咱们渴望一个不要让绝大部分商人由于“吃狗肉”而正在上陷走神惘取的社会,由于没无一个人生来就喜欢背负沉沉。但同时更必要广大的商界人士能够延续思想外向善取自律的精华,正在纷纭复纯的当代社会,内心无所苦守,以自己的智慧取实践,摆脱事实的,不光自己不吃狗肉,还能影响一大批人不吃狗肉,通过自己独特的身份、职位地方和影响力,为的净化、社会的进步孝敬气力,让传统的正在当代贸易社会发扬光大。/p p当代儒商拥无非凡的智慧,能将、、释家、法家、兵家等诸多代表外华传统文明的传统美德和由当代市场经济繁衍的新的不雅念有机结合起来,以回报本的价值取向博彩网,注沉社会权利的企业伦理;同时,以“天行健,君女以自暴自弃”的为核心,不断摸索破旧东方文明取当代贸易文明的结合之道;逢盛世、业躬亲,以自己壮大的事业成绩、为社会做出的更大孝敬来为当代贸易文明注入东方文化内涵并推向新的高度。/p p要做到不吃“狗肉”,方式无很多。能够忍饥受饿,也能够逃离事实。实反难做到的是让自己壮大到不吃“狗肉”。也就是依靠自己“齐家、、平天下”的`韬略,走正道成绩自己的贸易版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气力。/p p论语读后感论语取算盘“读后感:你吃狗肉吗?,涩泽荣一老先生正在《论语取算盘》里基本为他心目外的儒商勾画出了一个全貌,他提出了”士魂商才“的儒商人格抱负,要求工商界人士既要为儒,逃求”内圣外王“的抱负人格;又要为商,逃求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而具无工商贸之才。/p p所以,不吃”狗肉“,是几千年思想对当代商人自身的强力。/p p然而,正在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生活主流状态的昨天,全能炼气士固然大家对那样的观点没无什么,但事实上,外国目前处于社会状态的快捷转型取高速发展时期,价值不雅脆弱而多元化,大家对什么是”内圣外王“的抱负人格,尺度纷歧样;对”企业经营最佳效果“的尺度是什么,也无分歧果断。果此,成什么样的”儒“,做什么样的”商“,是事实社会每一个从商人士必要思考的问题。/p p远近闻名,今人对《论语》及儒学的实反领会取认知都是的。现正在很多正在商海沉浮的人,之前底子没来得及领会实反的儒学,更不消说正在传统儒学的熏陶下建立起了成熟的价值体系。立即现正在流行说国粹、讲孔孟,置信大部分都是正在事实生活外逢到波合或苍茫后,带灭功利心来寻求开解取的,自然未免走马观花或买椟还珠之乱象。/p p正在自己过往的印象里,儒商的观点,仅仅逗留于事业做得很大、人却温文尔雅,不会象正常商人一样薄情寡义、刻薄奸诈。读完涩泽荣一老先生的《论语取算盘》华人博彩,对儒商的观点无了一些改观,特别是对事实状况下的儒商抽象也变得更加饱满立体起来,也更能感想到”儒商“两个字背后的千钧之力取化世之功。/p p论语读后感不得不承认,现正在的外国贸易社会是一个”吃狗肉“的社会。为什么那么说?正在,吃狗肉是一类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无些国度致使是法律的。但正在外国,大家无吃的传统,也不大多数人的常识,除了少数人不吃或反对,分体上大家都是美味的受害者。至于其背后的伦理康健、情感对错,大家临时是无暇顾及的。同样,外国当下,不管愿不肯意,很多人都要接受一些相似”吃狗肉“的潜规则并付诸行动。而做为坐正在所无社会活动最前真个商人,状况无信愈甚。/p p《论语取算盘》正在商人要无怎样的不雅和价值取向方面,灭墨颇多。所提倡的有关个人、禁锢的主旨依然是值得当代商人所注沉并汲取的。固然尺度不定然是”逐日三省其身“、凡事”反求诸己“,但其所蕴含的逃求人格、严于律己的,博彩公司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入世情怀,致使那些让人洞明、察人阅己的方式方式,对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外国商人来说,依然具无很事实的踊跃做用。但我更想说的是,咱们不克不及彻底固执于《论语》,也不克不及逗留于《论语取算盘》,当代贸易实践既要对思想有关价值取向的精华进行衔接,又要无事实参照下的举动表现。/p p从那个层面来说,让自己壮大到不必要吃”狗肉“,才是当代儒商对几千年思想入世心法的最佳诠释。/p p发育于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文化自身并没无正在工业时代获得当无的发展,同时也没无孕育出外式的贸易文化。而且正在很多方面取脱胎于西式文明的当代主流贸易文化成为了两类分歧的语系。事实生活外身边很多的顺利企业家,实在都带无稠密的外国特色留下的烙印,概括来说就是利害驱动替价格值不雅驱动、机遇从义替换实反的科学管理。而随灭外国市场经济体系方式的成熟,外国经济融入世界进论语读后感论语取算盘”读后感:你吃狗肉吗?程的加快,咱们的企业家很快就会彻底放身于贸易文明从导的新秩序。过往的头脑方式将会过期,“吃狗肉”也不再凑效。果此,咱们正在温习思想,从外寻觅灵魂归属取夷易近族自信的同时,还是要面对逛戏规则已经改观的事实。必须以脚踏实地的怯气和海纳百川的胸怀,相熟领会流自贸易文明的当代企业管理。如果咱们光顾灭从传统的思想里寻求个人修为方面的提高,而对具体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咱们会返祖到到满口文章却的封建殖义社会。/p

7.考释《论语》之“撰” 篇七

“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为何义?汉代郑玄注:“孔 (按:孔安国也) 曰:撰, 具也, 为政之具。”何宴《论语集解》释“撰”亦引孔安国语。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云:“撰, 士免反, 具也。郑作僎, 读曰诠, 诠之言善也。”朱熹《四书章句集解》:“撰, 具也。”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则直接引郑玄语释之。

看来古人的解释比较统一。可释“撰”为“具”, 那么这“具”又是什么意思呢?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撰, 才具 (才干) 。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亦说:“撰:才具, 才干。”王、郭二先生师徒相传, 其说一也, 理不足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撰, 才能, 指为政的才能。”这三家都把“撰”处理为名词, 其实都是对孔安国“为政之具”的进一步解释。

张永言先生主编的《简明古汉语字典》释此“撰”为“具;具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撰, 具有。”张、杨二先生说的“具备”“具有”的对象是什么?杨伯峻先生把“异乎三子者之撰”译为“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看来杨伯峻先生认为“具有”的对象该是“志向”了。张永言先生所说的“具备”的对象是什么, 我们却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看出, 张、杨二先生都把“撰”处理为动词, 和王力先生等的说法大不一致。

同以上理解差别比较大的还有两家:一是《辞源》, 释此“撰”为“具, 犹事也”。“事”为何义, 是“从事”还是“从事的事情”, 《辞源》却语焉不详了。二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释此“撰”为“述”, 认为“异乎三子者之撰”“这句大意是, 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这个解释和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根本就是一致的, 只是把“不同”换成了“不一致”。但杨、朱二先生对“撰”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 杨先生说是“具有”, 朱先生说是“述”, 其实就是“叙述”“陈述”之意。

《先进》篇中曾皙描绘的那番图景, 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或许正因为对下文理解不同, 才造成了人们对“撰”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 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 是“礼治”的最高境界, 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正因为如此, 他的话才得到了孔子的赞同。中学语文教材就采用了这个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 符合孔子“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的主张。两者相较, 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更可信。这里我不一一展开论述, 仅从“侍坐章”的内容看, 孔子“哂”子路, 就因为孔子认为“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子路不谦虚就遭到了孔子笑, 曾皙出言便要达到儒家“礼治”的最高境界, 岂不是更狂妄了吗?孔子怎么会赞同呢!再说, 如果曾皙说的真的是他要以礼治国, 达到儒家“礼治”的最高境界, 这不也是从政吗?和其他三个人根本没有什么不同了。因此, 我认为孔子赞同的是曾皙与其他三人不同的选择。“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当为“选择”义。此乃“撰”之常见义。《易·系辞下》:“若乎杂物撰德, 辨是与非, 则非其中爻不备。”焦循章句:“撰, 选也。”《礼记·内则》:“枣曰新之, 栗曰撰之。”郑玄注:“新、撰皆治择之也。”陈澔注:“撰犹选也。栗多虫蠹, 宜选择之。”刘安的《淮南子·说山训》:“撰良马者, 非以逐狐狸, 将以射麋鹿。”“撰良马”犹“选择良马”。《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2005年1月) 中对“撰”字的释义是:通“选”。选择, 选取。

朱东润先生虽然跳出了孔氏旧说, 但释“撰”为“述”, 其说亦难安稳, 他把“异乎三子者之撰”理解为“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 还不如说成“我说的和他们三位不一样”, 但即使这样, 曾皙这句话都不是对孔子问话的直接回答, 有违常理和情理。

可见, 《论语》之“撰”字, 古人虽有诸多阐释, 但其在文中的准确意义却应该紧扣行文的内容加以认真辨识, 切不可囿于旧说, 人云亦云。

参考文献

[1]何宴:《论语集解》.商务书馆初版本[1]何宴:《论语集解》.商务书馆初版本

[2]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月[2]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1月

[3]朱熹:《四书章句集解》.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3]朱熹:《四书章句集解》.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4]张永言:《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4]张永言:《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

[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6]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1月[6]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1月

8.《论语》商经 篇八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读《论语》,犹如读着一本管理宝典。

管理书籍浩如烟海,管理大师多如牛毛,但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并没有因为林林总总的管理思想,和百花齐放的学术理论,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历来不缺少管理思想,缺少的只是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作为一位思想家,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理论建树高于其实践功绩。尽管把从政的道理讲得很清楚明白,但却仅有短暂的从政实践。这样,一般论者攻击孔子为空谈家,是典型“秀才造反型”的。然而,如果我们认真阅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提供给社会的多是非常具体可行的举措,即便有理论阐述,也是方法论。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实际上,《论语》蕴涵着众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思想。《学而第一》是《论语》中的首篇,共16章。在《学而第一》篇里,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管理启示呢?

管理者的心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从政,但几乎一辈子没有得到大展才学的机会。所以到了晚年,他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和心境的历程,对孜孜以求的弟子讲了自己的体会,说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国人的人性相通,从孔子说的心态问题上,管理者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应该能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益的内容。

立志要做职业经理人的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境遇。有的人有机会,有的人连机会的边都摸不到,总是在感慨怀才不遇。这是现实,尽管有点残酷。

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观点,来和我讨论问题,至少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立志要做职业经理人的人,也要继续保持自信。

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把这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或管理者从学习到被任用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到了东西,但还没有被人认可、知晓;第二个阶段,是随着自己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逐渐有了知名度,而得到社会、同行的重视;第三个阶段,就是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说明在你不被认可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学力不够,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由此可见,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应该怨天尤人;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经理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最根本的管理工作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其实这话还不是孔子本人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有子的学生的高论。意思是,“君子”应该抓根本问题,抓住了根本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子还为他这个观点还找了理论依据,在这句话前面,他说的是“孝悌”问题。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什么意思呢?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有子的意思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稳定,社会基础就稳定;社会基础稳定,整个社会才和谐。

联系到了现在的企业管理实践,我发现不少企业老板甚至包括一些职业经理人,都没有抓住企业管理最根本的问题,陷进了日常管理的琐碎工作中。实际上,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只应该管理企业最根本性的问题,其他具体事务各有其司。企业管理要抓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务本”。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和战略管理。现在很多企业讲究一把手亲自抓销售,或者亲自抓技术,显示一下企业对某项具体工作的重视,或者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些工作毕竟是副总应该做的事情,一把手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做企业最根本、最基础的管理。这样,企业自然就会按照自身规律自行运转了。

严格自我超越修炼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段关于“三省”的论述,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对我们企业的管理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

企业里,消极怠工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时,老板或者高层管理者应该怎么办?

员工能够心悦诚服地尽心尽力,除了员工个人品性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企业制度环境的问题。员工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里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凭什么不好好做呢?但这些大道理说来简单,要做到可不是个小工程。

作为一个员工,你第一要考虑的是我今天为企业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有没有偷懒耍滑?既包括具体的工作内容,还强调了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

第二要考虑的是“人际交往中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包括同事之间、客户之间,甚至和上司、下属的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表现呢?

第三就是要问问自己今天又学了点什么知识、技能,有哪些得到了运用。

如果你的手下每天都做这样的自我审查、自我批评,那做老板的该多么欣慰和省心啊!你的员工都将成为办事干练负责、交往诚实可信、善于学习并用于工作之中。如果哪个员工在这三方面略有不足,连他自己也受不了这“三省”的折磨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代价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背叛,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最高统治者的道德要求。替员工说句话:凭什么让我“三省”呢?我今天确实磨洋工了,因为你这个老板不值得我卖力气!说到底,要想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没有老板自己的首先“三省”,就不会有消极员工的自我谴责。

员工崇拜一个老板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板要“讲忠诚”、“讲信用”和“有才干”——这也正是曾子提出的“三省”的具体内容。

但是,曾子的“三省”要求,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严格的自我超越的修炼。

管理者应该遵循的四大原则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孔子直接针对管理而发的言论。“千乘之国”在孔子的时代算是个大国家了,这就是孔子对大国家治理的建议。

如果我们把孔子时代的“千乘之国”看作一个大企业,孔子对“千乘之国”最高统治者提出的建议,也同样值得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借鉴:

一是“敬事”。就是以恭敬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态度端正、动机良好。态度应该是大企业管理者的首要必备品质。如果一个企业的动机有问题,必然会反映在企业发展战略上。而一旦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失误或有偏差,与社会理想相背,这个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

二是“信”。诚信问题,不仅是企业内部的诚信,也包括对外联络、交往、合作的诚信。不诚信带来的影响对任何企业都将是致命的,但对小企业、小项目来说,本来就没打算做百年产业,死就死掉了,反正捞了一大把,损失就当成本了。而对于大企业来说,首先直接经济损失必然大,更重要的是本来是长期企业的构架和潜力,都将毁于一旦,这潜在的损失更让人痛心。

三是“节用”。孔子是针对当时大多数统治者生活奢侈而言的,但如果我们仅仅要求企业老板在个人开销上省吃俭用是不够的。我理解的“节用”,应该是想方设法降低企业成本。我接触过一些企业,连续几年发展势头很好,销量上升、市场价格稳定,但就是年终利润上不去,原因何在?这种情况大多可以从成本角度找找原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增加而又不易察觉的一是管理成本的增加,二是销售成本的增加。

第四就是“爱人”,即善待员工。企业里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员工来完成的,企业所有利润都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来实现的,而员工的工作心态对企业运作的效率影响又是非常直接的。

总起来说,就是高尚的发展目标、诚信的经营原则、努力降低成本、善待员工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无论企业大小,无论企业管理如何烦琐复杂,概莫能外。

理想员工标准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孔子对年轻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近乎苛刻。这段简短的文字,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六条标准。

尽管完全符合孔子的要求的年轻人并不多见,甚至根本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参考孔子的要求,制定出我们自己最理想的员工标准,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培训目标。

首先,是孔子所说的说“孝”和“悌”的概念。我认为把“孝”理解为对企业的高度忠诚、把“悌”理解为对同事的高度敬重,更具有现实意义。现在有些国际大公司甚至把对父母孝顺与否列为招聘新人和日常考核的标准。对待身边人的态度,是对一个人品质的最好检验,同时也是培养爱心的必由之路。

第二,在工作中要少说多干,“谨”有沉默寡言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谨慎。出于责任心发表意见是企业民主的体现,是应该支持的,但不经过慎重、全面的思考就轻率发表不负责的言论,甚至务虚空谈,都不能够算作好的品质。

第三,办事要讲信用。这应该是现代企业中优秀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了,不必多解释。

第四,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广泛地帮助和热爱周围的人。这当然不仅仅限于企业内部、同事之间,更注重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可以说既是“悌”的具体表现,也是善待同事这一思想的延伸和扩展。

第五,要积极主动接近有能力、有品行的人,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熏陶,同时也是在实践中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

第六,一有空闲时间,就多学点知识。孔子讲的是“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学习,这和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在办公室看自考书是大不一样的。毕竟工作是本职,要首先做好。

企业管理要讲原则,更要讲“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认为,如果不管事情大小,都一味照章办事,那有时候就行不通了。但他也并不是否定制度,他反过来讲,如果为了追求和气而一味调和,而不用制度来约束,也一样是不可行的。“和”不是丧失原则地一味追求和气,而是要艺术性地处理复杂的关系,以“中庸”的方法来达到和谐的目的。

在是要人治还是要法制的问题上,中国人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那么,中国企业到底是适合制度管理还是适合人情管理呢?

制度是刚性的,任何制度都会存在某些缺陷,完全不折不扣执行制度,势必会忽略一些具体情况。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可以在支持企业执法部门的时候说:“制度错可以改,但在改之前必须执行!”显示出对制度的权威性的维护。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加以分析。要知道,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罚,不是单纯的惩戒,而是帮助违反者改正。针对不同的人或事,在制度上有所变通,而采取一种制度之外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那又为什么不呢?对于制度的变通,也要有度。为了讨某员工欢心而“和”,其结果只会打击更多。

有人把“中庸”理解为明哲保身的折中,其实是极大的曲解。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人要分一段绳子用,那么按“中庸”的分法应该是什么呢?怕两个人闹意见,怕得罪某一方,干脆平分得了,这绝对不是“中庸之道”!“中庸”是讲究实际效果的一种分法。他会考察双方的用途,需要长一点的,就分长一点,需要短一点的也不要浪费,就要短一点的好了:这样双方都会满意。如果都需要长的呢?那就要另外想办法,比如再找根绳子来,或者轮流使用哦,都是可以的。惟独不问实际需要的平分是风险最大的做法,结果可能是双方手里都拿着废物!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使得不同国家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国界线成了各种管理思潮天然的分界点,他山之石往往只能是管理者客厅或书房里的摆设。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智慧里翻捡出来的管理精华,有着一百个更适合中国企业的理由。

9.孔子《论语》有感 篇九

今天,在下班等候公车的时候,偶然看到深圳大运会的灯箱宣传广告;其中引用了《论语》中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全文如下: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不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当时感到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中国做为一个文明古国,《论语》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传世界,更能体现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深圳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作为一个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她的发展速度是中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在今年,马上就要到了举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时刻,作为承办方,深圳市民用最大的热情和最快的速度建设着公共设施和举办场地,在短暂的时期保障了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然而在软件方面,作为深圳市民,市民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在大运会期间展现深圳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友好的和谐氛围,引用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章中的经典对话再恰当不过了。这段对话中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子夏回答说:人的一生中,生

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么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10.《论语》教案 篇十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 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 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文言字词小结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顺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任重而道远——顺接

死而后已——顺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顺接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wéi,动词,“担任,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wéi,判断动词,“是”。

仁以为己任——wéi,作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wéi,作为。

3、焉

见贤思齐焉——语气词,无实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在其中”。

4、之:(1)指示代词,“这”;(2)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3)结构助词,“的”;(4)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四)固定句式

1、不亦„„乎?→不是„„吗?

2、„„也。→„„是„„。

九、文言文翻译技巧(略略带过)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小组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十一、堂上默写《<论语>十则》。

十二、国庆假期作业

1、复习所学的课文,10月8日进行基础知识测试。

2、背诵课外古诗两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假后默写,基础知识测试中也有课外古诗默写的内容。

3、作文一篇,择优推选去参加中小学生“书香”作文竞赛。

内容:与读书有关;

体裁:可以是读书笔记、小说、诗歌、散文等;

题目:自拟,可以参考《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书与我飞翔》、《我一直想买的一本书》、《我与书的故事》等等;

字数:800~1200;

要求:写到每页400个格子的原稿纸上。

4、制作一份手抄报,假后进行评比。

主题:漫游语文世界;

内容:与语文或文学相关的任何内容,自由发挥即可;

规格:最小要像试卷般大小,有兴趣的可以做成报纸一般大小,单面;

形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自由组合,每组1~4人。

11.《论语》补遗(五) 篇十一

2.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2.3道之以政,齐之以利,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18子张学于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3.18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

3.19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

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雍也]

8.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8.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8.18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泰伯]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12.1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13.1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13.15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路]

13.25君了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他,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

14.8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8.14重复)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而而已矣。”[卫灵公]

15.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

16.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有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畏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经营

5.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

1.12和为贵。[学而]

2.12君子不器。[为政]

2.1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4,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恐系去字)之,不去也。[里仁]

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4.12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4.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10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5.16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6.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6.26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

7.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7.26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

7.36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8.11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巳。[泰伯]

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2.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3.20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14.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14.13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

14.2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4.35不怨天,不尤人。[宪问]

14.38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

14.42修己以安人。[宪问]

15.6言忠敬,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15.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15.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15.1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15.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5.27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15.28众恶之,必察焉;从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17.6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17.15其水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也。[阳货]

17.23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19.1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子张]

12.《论语》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借助《论语》学习,塑造学生良好品行

《论语》凝聚着孔子思想的精华,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饰,但它所传递的却是最质朴、最简练的人生态度。借助对《论语》的学习,学生能时时以先哲的教导纠正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再把功课温习一遍,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求一个人随时随地要有自己的思想,随时随地要学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反省……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要随时随地地学习,时时修正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这样的人一定是内心充满愉悦的。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它既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某种思想、见识、流派等。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抵制诱惑,就应该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教师应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抵制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习中。

“人不知而不愠”,即便是他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悲愤、恼怒,依旧坚定自己的操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难,一是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是没有偏差的;二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能做到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道德标准,那么,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不会迷失自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就不牢固。要讲忠诚,守信用,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一个人不自信、不自重、不自尊,那么这个人的学问也是不稳固的。因此,教师可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人格、信心,不要看不起别人,不要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要经常看到他人的长处,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是无威严可言的。这个威严,并不是指一个人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而是指受到他人的尊敬,有做人的尊严;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在不被他人看好的情况下,也会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为人处世等产生怀疑。因此,对学生来说,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人格和信心。

二、通过《论语》学习,丰富学生古汉语知识

学习古汉语,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因为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弱,原先所接触的文言文都是非常浅显的,或者有些干脆就是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文言文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尽快找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变陌生为熟悉,仅靠教师的讲,收效是不大的。但在让学生讲《论语》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一些文言字词的翻译,学生往往会先“备课”,然后自己讲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上一篇:销售聘用合同,业务员合同下一篇:九年级促进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