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综合整治

2024-12-12

水系综合整治(9篇)

1.水系综合整治 篇一

一个生态水系景观的实现——暨城市景观水系的生态规划方法

一.写在前边——从一个污水处理和人工湿地景观的项目说起

如何能够达到建设、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最佳污水处理组合方式——一直困扰着设计人员,不同的项目具有很大的差异,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低投资、低运行成本、高处理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果的污水处理方式是每个技术工程师的梦想。

下面介绍的是我们承担的一个北京军区某部的项目。我们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中尽量选择最佳的配合方式,达到多个方面的最优组合。希望能给大家开拓思路,在适合的项目上使用这样的污水处理方式。

之所以在这里提起,是因为这个项目已经不是单纯的污水处理项目,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它整合了水环境中污水治理、中水回用、湿地水系深度净化、生态湿地景观、湿地调蓄雨洪、生态水利工程等多个方面,系统虽然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但很有参考价值,而且是一个发展方向。

这个项目通过合理规划营区水环境、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营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官兵营造自然、舒适、健康、优美的工作、居住、生活空间区域。规划内容是:利用湿地处理区域内每天产生2500M3 的污水(绝大部分是生活污水,有一小部分污水来自区域内的洗衣房、食品厂这类的小作坊),通过多级湿地处理技术,使出水水质达到中水回用标准,以处理后的水作为营区内的人工水系水源,并采用生态水质保持技术,维护水系的水质。

这个项目的组成包括:

一个10000 M2的潜流式芦苇湿地,利用潜流式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我们称之为一级污水处理湿地;

这个一级湿地的出水通过管线提升到区域内一个较高的位置(山沟),这个山沟的原本是行洪的通道;

我们把山沟依据地势做成8 级平台,每级平台的面积有2000平米左右,它们构成湿地和湖的人工水系,并且兼具有行洪的功能;

前4 级平台设计成表面流的湿地,进一步去除中水中的N、P等污染物,我们称作二级湿地;

后4 级平台则设计成生态的景观湖;

从这个湖中的水通过一条人工开挖的小溪蜿蜒流到工作区和生活区,改造原有的渠状排洪沟,使之也具有生态的功能,最终汇入一个开敞的水面。

之所以称作“生态” 的,是由于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应用了湿地技术作为基础,采用了较多的水生植物水质保持、生态水系形态、比较好的“水系-环境物质交换通道”等设计思想,希望这个水系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维持水系的清洁并且自然发展。这个解决方案对于目前城市水系面临的困境的解决有所启示。

二、城市水系的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中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景观湖河,究其原因是人员需要水的特质:

“能唤起人类天性中所深植之原始根源。”然而这些人工的水系普遍令人感到遗憾——没有清澈见底、没有绿色、没有蜿蜒曲折的水的宜人感受,只有呆板生硬的线条、没有生机的死气沉沉和遇到恶劣天气就会水藻爆发继而水质变臭的烦恼„到了冬天则是裸露着冰冷的石滩或是混凝土的底层。

这就是城市水系面临的困境。

这个困境究其根源其实在于沉积多年的固有思想——人们总是试图驾驭水,而不是尊重和善待。

三、从技术层面将困境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

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分析,城市河湖等水体恶化的主要原因:除人为向水体排污的原因外,主要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即水中的P、N 等生物营养物质富集。

从北京1998 年开始出现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2000年以来,水体富营养化开始普遍出现,表现为水体中藻类大量生长,水体呈绿色,透明度逐步降低,水质逐渐变坏。主要的河流湖泊爆发严重的水华现象。水华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水体中N、P 等营养成分富集,在夏季强光照射下藻类爆发性生长,水中溶解氧被耗尽,水中各种生物处于缺氧环境而死亡,进一步腐败变质,使水质恶化。

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富集通常来自纳污、降雨过程的雨水带入、降雨过程中产生地表径流,使地面污染物排入水体、从河湖构成材料(石材、土壤)中释放等途径。

根据藻类的经验分子式C106H263O110N16P,我们可以推算出,水体每生成1g 藻,需供给0.009g 的磷和0.063 g 的氮。藻类的繁殖量与外界输入的P 与N 浓度值成正比。

控制氮供给源,对富营养化水体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从藻类经验公式不难看出,藻类的生产量主要取决于水环境中磷的供应量,当水环境中磷的供应量充足时,藻类可以得到充分增殖,而且当磷的浓度超过藻类的直接需要时,磷便在藻类的细胞中储存起来。

四、组合拳——挑战困境

“态度决定一切”

面对城市水系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水的天性——水系总和周边环境有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建设一个人工水系的时候也要尽可能满足这一点。

面对水系的富营养化,很难用一种手段有效地而且经济地解决问题,需要用一系列手段——也就是组合拳来控制。城市水系的建设者其实很有必要邀请专业人士来协助。

需要水系“可持续”的基础当然是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水系规划,这个规划不仅需要考虑雨洪和景观。大部分的物理、生化、生态的方法都应该纳入规划和设计考虑中,一个合适的组合方式可以得到一个经济而且有效的解决方案。后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手段。

五、景观水体水处理技术介绍

1.物理方式:

除了直接引水换掉这个方法,通过强制循环加强水系的流动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流水不腐么,通常保持水系3cm/S 的流速就能够抑制藻类的泛滥;但代价是需要比较大的能耗,另外一个圆形的、方形的水系如果需要它循环也很麻烦。

2.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

敞开式的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布满整个水面,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而且挡住了阳光,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质恶化,发出难闻的恶臭,水也变成了黑色。

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不过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

3.微生物方法:投加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大量而广泛的存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可以在景观水水质恶化的时候,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每一次繁殖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变异品种,导致微生物处理水质能力下降,而且很难控制其数量,其生长又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温度、气压等等。同时微生物的分解物,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再次导致水质变坏。

因此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而且不能保证水质状况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4.生态水系——大型水生植物占优的草型清水状态

简单地说,生态水处理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无需人类的外在干预,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处在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和人类共生共存。

水生植物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基础。水生植物中沉水和挺水植物的发展抑制浮游藻类,减弱了风浪强度和对湖底的冲刷,增强了水体的污染自净能力,污染物质通过沉积、生物转化、生物产品收获等途径离开水体,水体清澈,这种高度有序状态称为“大型水生植物占优的清水状态”。

“生态的”,看起来很美,不过这个生态的体系却需要时间来慢慢成长、变得强壮起来,而且还要避免人的打扰。

5.生态水系中的水生植物

既然生态水系的基础和核心是水生植物,我们在这里举一些北京地区具体植物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在水系中种植适合的植物可以自动维持水系的清洁,不再单纯依靠循过过滤等物化方法,并且能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北京地区的水生植物分为湿生(池边)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个部分,共有51 科、83 属、147 种水生植物,可供北京地区库滨带、河道、河岸、湿地的生态恢复和水环境治理应用,可以根据河湖水质的成份有针对性地选择种植水生植物。

1)作用

水生植物是由生长在水体浅水区和周围滩地上的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湿生植物群落组成,俗称水草。水生植物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水草茂盛则水质清澈、水产丰盛、水体生态稳定,缺乏水草则水质浑浊、水生动物稀少、水体生态环境脆弱。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2)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能适应潮湿环境的植物,与一般陆生植物的最大区别是它们喜欢在潮湿的土壤环境中生存,有些种类还能忍耐短期淹没。他们生长在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湿地环境中。湿生植物中有草本植物36 种,木本植物31 种。草本植物常见的品种有回回蒜、毛莨、石龙芮、水毛花、扁杆草、习见蓼、豆瓣菜等。这些植物生长在溪边、水田边、水边湿地,是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有垂柳、沙地柏、连翘等,不但可以在水边生长,还可以起到防浪护岸、防风固沙的作用。

3)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挺立在岸边浅水中的植物,根和部分茎埋在水下的泥土中,上部茎叶伸出水面,通常体型比较高大,根和地下茎埋在水下的泥土中,上部茎叶伸出水面。挺水植物主要为单子叶植物,多属禾本科和莎草科,如芦苇、茭笋、蒲草等。

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扎根在湖底泥土中,全部茎叶沉没在水下,对水深的适应性最强。它们能伴生在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群落中,也能在浮叶植物带深水一侧形成沉水植物群落。常见种类为眼子菜科、水鳖科、茨藻科和金鱼藻科。

沉水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向湖水释放大量的氧气,有利于保持湖水的高度氧化状态,促进有机污染物和某些还原性无机物的氧化分解;沉水植物与湖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成为“生物膜”的附着基,能够提供强大的生物降解能力;沉水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湖水中的营养盐,降低湖水营养水平,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周丛生物还能直接捕食浮游藻类。沉水植物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防止二次污染并输出大量的营养盐。

5)飘浮植物

飘浮植物的茎叶飘浮在水面,根系悬垂于水中,常见种类有凤眼莲、白萍、满江红等。它们对维持水的清澈作用如:

凤眼莲又名水葫芦,它繁殖快,耐污能力强,对水中的COD、BOD 有明显的降解效果,对氮、磷、钾及重金属离子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是一种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理想水生植物。一公顷水葫芦能将800 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掉。水葫芦还能从污水中吸收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能使水中的酚、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但要控制密度,防止过度繁殖。

6)其它的水处理技术

还有很多方法,比如生物浮岛、高频电子除藻等等„方法不一而足,各有作用。

六、我们这样设计这个水系

1.设计思想还是师法自然

北京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按模拟自然建造的生态水体会在一年的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美景。在四季变化的过程中,拟自然的生态水体各具特色的景观特点会给人不同的精神享受。如果采用生硬的景观设计,这样的效果是无法达到的。人们只能在天气温暖时才能亲近水,感受人造的自然,无法体会生物潜移默化的成长变化。伴随着时间的改变,拟自然的生态水体会越来越接近自然,生物的生命力会大大增加,生物种类会不断增加,鸟类和一些小的动物也会跑来,更增加景观的自然特征。建设一个拟自然的水系能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人间天堂,像天赐的美宅吸引着野生动物、水中的昆虫、两栖动物、微生物以及鸟类。

2.水系形态的设计

景观设计中的设计方往往把水体设计为蜿蜒曲折、变化多端,这实际上也符合自然界生态变迁的规律。各种水系的形态都有可能对一些物种的生存繁衍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举例说明一些水体形态和生态体系的内在关联。

比如中国北方河道中常见的一些小型鱼类,习惯在浅水中觅食、深水中休息,产卵时游到砂砾堆积的浅滩中。蜻蜓,以水边或草丛中的小昆虫为食,在水面、水草或者土中产卵,孵化的幼虫在水中生活,长大后游到水边,在露出水面的木桩、草茎上羽化。

所以生物不是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需要不同的生活场所。因此在进行水系建设时,我们需要考虑生物一生中的各种自然环境,这样可以使今后的景观产生奇妙的变化。

1)流浅滩、深潭

河流中,水流急而且浅的地方叫浅滩,缓而深的地方叫深潭。在浅滩和深潭中,分别生活着不同的水生生物,所以浅滩和深潭是形成多样水域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浅滩中由于水流湍急,河床中的细沙被水流冲走,砾石间空隙很大,成为水生昆虫及附着藻类等多种生物的栖息地,而这又吸引了以之为食物的这种鱼类。同时,浅滩还是一些虾、鱼的产卵地。

深潭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不利于藻类生长,是鱼类休息、幼鱼成长及隐匿的避难所。

在冬季,深潭还是最好的越冬地点。

浅滩和深潭是构成河流的基本要素。

2)蜿蜒的岸线:形成缓流区

蜿蜒的河岸,形成缓流区,这里适合贝、螺类的生长。

3)瀑布

为水体中补充氧气。

4)河心洲

自然的河流在激流的出口处会由于泥沙淤积,形成河心洲。河心洲有着与干流不同的水环境。

5)洄水区、洼地

洼地处泥沙淤积,植物繁茂,同样形成与干流不同的水环境,成为喜欢静水和缓慢水流生物的栖息地。

6)丁坝、巨石

丁坝和巨石改变水流的方向,诱导泥沙淤积,可以形成河滩洼地和静水区等多样的河道环境。

7)护岸——能够让萤火虫重归故里

萤火虫通常栖息在植被繁茂、水流清澈的小溪浅滩中,如果河水被污染或者河岸被混凝土固定,萤火虫就无法生存。同样的,萤火虫生息的地方,也适合青蛙、蜻蜓等小动物的生息。

而由砌石制成的护岸,有很大的缝隙,上面附着潮湿而柔软的苔藓。萤火虫会把卵产在这里,孵化的幼虫生活在水中,9 个月后幼虫上岸(需要留出它们迁徙的路径)钻入土中成蛹,40-50天后,羽化成虫。它们白天在草木中休息,夜晚则背着灯笼到处飞舞。

像这样,宁静的河畔春季樱花烂漫,夏季萤火虫飞舞,四季风情尽显其中。

8)河畔林

河畔林在水面形成树阴,是河水温度发生微妙的变化,为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场所。

生活在林中的昆虫、秋天的落叶等等都是生态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水生植物的配置

何种水质需要何种数量、何种构成的水生植物才能够达到均衡的草型清水状态?其实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持,更多的是经验数据。

如果简单而言,建设一个拟自然的池塘可以将30%以上的面积让水生植物覆盖,但对于这样一个既要实现水体深度处理、又要达到一定景观效果的湿地景观,我们则需要首先确定污染物容量和处理能力,需要确定观赏性水生植物和功能性水生植物的比例,对于水生植物量则通过各种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来估算大致的水生植物量,最后参考湿地的水处理能力来模拟景观湿地的情况对植物的配置进行调整。

如果单纯从水生植物的污染物吸收能力来分析的话、芦苇、凤眼帘、伞草、茭笋、美人蕉都具有成长快速、生物体量大的优点,它们对N、P 的吸收率都比较高,但这些植物有些景观效果一些在北方地区不能自然越冬,这样在植物配置中也要受到限制。

另外我们在这个项目中比较注重沉水植物的作用——尤其在需要开敞水面的场合,沉水植物不会影响水面开阔性,而且可以提供给水体一个富氧环境。

湿生植物作为水系的重要缓冲带,可以减轻外部环境的不良冲击,我们在设计中也尽可能加大这个缓冲区。

七、一个所有人会关心的问题——建设成本

目前通过我们对这样一个项目的设计得到的结论是:我们设计的这个水系的建设成本应该比传统的硬化水系省钱,省得不太多,但还是省。主要的成本降低来自非常少的硬化材料和施工——软的湖底、自然的坡岸、随地势蜿蜒的形态,都会减少投资。

这个水系在未来将会经受各种考验,但是我们认为“师法自然”的结局应该是得到自然的回馈。

2.水系综合整治 篇二

1概况

完小河项目区面积32.0km2, 项目区现有县级河道1条, 乡级河道12条, 村级河道48条, 总长度达54.2km;现有河塘19座。

本项目区内河道有山区水库溢洪河、圩区排涝及生产河道和山圩撇洪河, 多年来基本未经整治, 现状河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本次拟整治3条主河道, 分别为完小河、高桥河和牌坊溢洪河。其中完小河与高桥河段护坡大部分为天然植物防护, 植被覆盖各有不同, 局部河段植被稀疏, 坡面普遍分布杂草、乱树;坡面线较为规整, 迎水侧坡比1:2.0~1:3.0, 左岸堤防坡面局部种植农作物, 影响河道汛期行洪;牌坊溢洪河局部河段岸坡较陡, 迎水侧坡比1:1.5~1:2.0, 河道纵比降约3.2~5.6‰, 有一定水土流失及冲刷现象。

1.2本次拟整治3条水库溢洪河道, 分别为陈上溢洪河、石门张溢洪河和高山溢洪河。现状河道普遍存在坡面线不规整, 天然土坡、分布杂草、乱树;部分河段存在淤积较严重, 影响至河道汛期行洪。

1.3本次拟整治6条圩区河道和山圩撇洪河, 分别为上湖中心河、杭家河、完小支河、蔡家坝河、石门坝河和潘家山河。现状河道普遍存在坡面线不规整, 大部分河道淤塞、杂树丛生, 局部河段水面有垃圾等杂物, 导致行洪不敞。

2基础方案

根据项目区现状, 进行了大量现场踏勘和技术论证后, 提出以下基础方案:

完小河:西临江宁河, 北临油坊河, 为项目区主要防洪排涝河道, 高桥河为上游河道。西北部小段河道位于集镇范围, 其它大部分河道为生产区, 淤积程度较轻, 仅需对局部清淤, 修整边坡后, 采取生态砼护坡和植物护坡相结合。

高桥河:河道走向呈“7”字形, 淤积严重, 清淤整坡为主, 局部护坡;水面植物遮盖严重, 全河清障, 中段居民点挡墙破损严重, 需进行拆建;下游段两岸坡陡易塌, 后有道路, 无法削坡, 需进行防护。

牌坊溢洪河:南段河道位于柏村, 两岸为居民小区, 堤防边坡较陡, 水质较差, 需清除淤泥, 进行格宾挡墙护岸;北段直至高桥河, 两岸为农田、鱼塘, 按生产区治理, 措施为草籽护坡、清淤, 在花塘街道等居民聚居区结合现状营造景观。

根据综合治理和水系沟通的需要, 拟建一些小型建筑物, 在有条件的聚居区因地制宜进行景观河岸节点打造。

3具体技术措施

根据项目区现状, 将项目区内工程内容划分为5类:水系沟通、清淤清障、岸坡整治、工程堤防工程和交叉建筑物。

3.1水系沟通

完小河项目区本次拟采取建筑物工程措施包括拆建涵洞3座, 拆建农桥2座, 拆建滚水坝5座, 拆建或改造泵站4座。通过以上措施使得项目区水系成为具有自净循环能力的流动水体, 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 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

3.2清淤清障

从近十年河道清淤的情况来看, 部分河道出现了大面积的回淤情况, 现状河道淤积厚度为0.37m~0.95m, 影响河道输水蓄水和河道内水质自净能力。本工程项目区属平原河网地区, 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高, 微生物分解大量有机质易造成水体缺氧, 恶化水质, 并且河道淤积造成水流不畅, 水流不畅又带来水质恶化和回淤速度加快, 形成恶性循环。根据项目区河道集中连片的特点, 本次设计要求对淤积的河道进行全面清淤, 设计清淤河道、溢洪河总长21.219km。

3.3岸坡整治工程

本项目区河道岸坡整治类型可划分为:分布在村庄段的生活区护岸和田野段的生产区护岸, 在护岸型式的选取中遵循农村河道生态的多样性和沿河居民需求的多元化, 针对河道所处地段、重要程度、功能作用, 确定每条河的岸坡整治类型及工程措施。在本次护岸型式的选取中, 已充分征求了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经论证后计划开展42.438km的岸坡整治工程, 其中, “格宾挡墙+草籽”护坡4.95km, “联锁块护坡+草籽”护坡10.502km, 纯草籽护坡26.986km。

工程护砌范围如下: (1) 格宾挡墙, 挡土高度1.5m, 选用1m厚格宾网箱, 采用退台式墙面, 退台宽度0.5m, 挡墙埋置深度不小于0.5m, 以上至坡顶采用草籽防护; (2) 联锁砖护砌下限取为河底以上1.0~1.5m, 上限取为常水位或常水位以上30~50cm, 工程护砌~坡顶采用草籽防护, 每隔20m设一道横格埂, 尺寸300×500mm; (3) 纯草籽护坡上限取为坡顶, 下限取为常水位或常水位以上30~50cm。草籽选用高羊茅草或狗牙根草, 配以葱兰、石蒜及红花酢浆草等草籽。

3.4堤防工程

根据《江宁区防洪排涝规划》、《江宁区水利现代化规划》等, 确定项目区内防洪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工程等级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有关内容综合确定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加固完小河、高桥河下游段堤防共2.3km, 拟采用加培土方的方式进行加高、加固。同时考虑到防洪安全及生态要求, 采用联锁块护坡进行防护, 护砌下限取为河底以上1.0~1.5m, 上限取为常水位或常水位以上30~50cm, 联锁砖护坡~堤顶采用撒草籽进行防护。

3.5交叉建筑物

原址拆建涵洞3座;滚水坝原址原规模拆建4座、维修加固1座;原址拆建农桥2座。

4结束语

牢固树立“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关键、管理是根本”的治理理念, 按照“建管并重、一建即管”的要求, 认真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发挥河道疏浚整治的长久效益。

参考文献

[1]左其亭, 崔国韬.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框架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2 (01)

[2]杨树滩, 仲兆林, 华萍.江苏省适宜水面率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 (07)

3.综合整治再造新瑶乡 篇三

这就是5月末的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刘家庄村——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新农村气息。

刘家庄地处素有“瑶族古都”美誉的千家峒腹地,坐落在都庞岭龙潭山脉脚下,与大泊水瀑布景区以及龙潭景区相邻。

2009年6月,刘家庄村综合整治项目被列为全市村庄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试点项目,也是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永州市国土资源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

刘家庄村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总规模为1.65万亩,两年来,新建统一式样的村民住房180座,拆除空房139间、废弃房64间、杂房203间,节余建设用地600余亩,新增耕地面积690亩,水田面积增加到1313.5亩,5条主要道路路网布局和路基硬化全面启动,水、电等基础设施已统一接入。

截至2011年5月30日,投资8500万元,整个项目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到时,正如永州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江永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欧阳贵忠所说的,“将看到一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湘南第一村’在瑶乡崛起。

“两个凡是”调动村民热情

“请坐!”我们的到来,打破了村民尹教玉一家午饭后的清闲时刻,她轻轻关上电视,将我们让座到新添置的布艺沙发上。

“全家4口人,三层楼房共293平方米,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庭院也更干净卫生了。亲戚朋友春节到我家,都说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尹教玉是最先搬进新居的第一家,她欣喜地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走亲戚是看到屋,走到哭。”在尹教玉家串门的蒋翠英接过话茬。她家的新居就在隔壁,项目装修工程队今天在她家施工。“过几天我家也搬过来,串门也方便了。不仅过上了城市生活,同时也享受了乡村清静。孩子们都喜欢。”

这就是刘家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成果,“湘南第一村”的雏形正在慢慢浮现。

在刘家庄村可以看到,整个项目的房屋建设已经全部竣工,只剩下部分绿化、村级道路的硬化以及灌溉设施的建设了,这些都将在今年年底之前竣工。

同行的永州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江永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欧阳贵忠说:“这是将瑶族传统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式房屋,既古典,又现代。”

其实,能够做到这一步,江永县是下了大力气的。

2009年,刘家庄综合整治项目确定后,江永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全面确立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标语、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宣传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最大限度地把政策交给群众。

由此衍生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农民不认可的项目不强行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受的项目先试点示范让农民逐步理解接受。

这极大地调动了村民支持项目的热情。

同时,加大房屋自拆自建奖补政策宣传,对积极筹建新房的农户,实施新房建设一次性奖补到位,并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积极做好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带头签字,带头自拆。

这样努力的效果是,项目范围内村民拆旧建新协议签字率达100%。

新房、新村、新貌

一直以来,深居千家峒的瑶民习惯于散居在山中,简陋的土墙屋、木板楼依山而建,靠山而居。

刘家庄村7个自然村的271户瑶民居住分散,有的住在山脚,有的住在山腰,有的住在这山头,有的住在那山脚,村与村之间由于交通不畅,路程最远的达五六公里。

因此,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编制合理的村庄整治布点规划,成了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避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状况的出现,江永县因地制宜,认真编制村庄综合整治规划,为实施整治提供了科学指导。

2009年,在项目选点完成后,由永州市国土资源局主导、江永县政府牵头,江永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专门班子,集中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单位,按照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集体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的“四结合”要求,依托千家峒瑶文化资源优势,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居乐业、群众受益”目标,着力把刘家庄新村规划建设成生态文化旅游与种养休闲协调发展的观光旅游休闲村庄。

方向确定后,就开始了新居的统一建设。

欧阳贵忠说:“按照科学发展、合理布局,经济适用、节约土地的原则,将散居的旧民房拆除,实施拆旧建新,统一集中在仁上岗居住点重建标准新居。被拆迁户搬迁至规划区内建房,由被拆迁户自愿选择不同的房屋户型,再对照建房示意图,通过摇号的办法选择确定相应户型的房屋具体位置。”

新建住房由农户签订委托代建书,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式样、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四统一”政策。建筑风格体现了传统瑶族民居特色,古朴而不失现代性。

另外,对于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采取多户整合、集中居住的方式,统一提供宅基地建房。

同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也是按照“四统一”的原则建设,做到村庄、街道、庭院的绿化、美化和净化,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整合资源出合力

在做好科学统筹规划基础上,投入是关键。

针对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扶持的项目小而全、零碎、分散的特点,江永县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各类涉农支农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

具体的措施就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等责任部门原先分散投入的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捆绑使用,集中财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同时,按照“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农民自助”的模式,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包扶单位、受益群众、社会各界、政策优惠、银行申贷等多种筹资机制,确保对村庄综合整治的投入稳步增长。

此外,江永县还将村庄整治工作与农村的中心工作,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改革措施等结合起来,积极争取税收、补助、贴息等政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永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项目调度会,经常带领市直相关部门领导到项目区调研指导工作,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永州市国土、交通、农办等部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帮助支持具体项目建设,直接指导到乡、到村;县、乡从有关单位抽调精干力量20余人组成了项目管理部,下设拆建组、技术组和资料组分头开展工作。

村里由村民代表会议推举成立项目建设理事会和质量管理监督组,统一行使管理权和监督权。

省、市、县、乡、村的五级联动,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

新型农民的新型产业

综合整治项目让刘家庄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农民素质的提升,这是刘家庄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加快项目工程建设的同时,江永县还积极做好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

江永县非常注重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创建活动,办好瑶族文化展览馆和瑶族民俗表演队,并利用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此外,引导村民依托厚重的瑶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景观,大力发展种、养和旅游三大产业。建成500亩无公害蔬菜、800亩优质水果、300亩药材、1200亩优质稻和8000亩生态林业“五大产业”基地;包装了大泊水瀑布和龙潭景区,发展“瑶家乐”、“农家乐”23家,年接待游客可达15万人次。

如今的刘家庄村已今非昔比,以往分散破烂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一座座破旧的土墙屋夷为耕地,一幢幢极富瑶族特色的两层小楼栉比鳞次,集中连片的蔬菜吸引了外来的客商和游客流连忘返。

欧阳贵忠总结说:“土地综合整治引导、聚合了各类涉农资金,推动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不仅实现了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而且还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改变了乱搭乱建无规划状态,对农民来说得到了不少实惠。”

4.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篇四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缩小三个差距,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形象,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各镇街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治目标

立即启动城镇市政设施和风貌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一是对城镇市政设施和风貌进行专项整治,彻底整治市政设施、街面、人行道、广告、亭棚伞、乱搭乱建、市容环卫、公共场所、绿化建设等问题,消除城镇“脏、乱、差”现象;二是突出亮点,重点打造 1 条不少于 300 米长的市政设施和风貌整治示范街,达到环境与风貌协调美观,实现城镇功能大提升,城镇形象大改观。

二、整治范围

各建制镇建成区(水土镇、复兴镇、蔡家岗镇可结合“两江新区”组团开发建设参照实施)以及 5 个街道背街小巷、居民区。

三、整治内容

本次整治专项行动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镇风貌等三方面的整治内容:

(一)环境卫生的整治。彻底清理城镇街道两侧、广场、工地、市、水域、绿化带、居民社区等视线范围内的暴露垃圾、立面垃圾、建筑土和各类乱堆放杂物,消除卫生死角。集中清除各类占道脏破、锈蚀的棚伞,示范窗口区域和道路更新棚伞按标准进行统一设置,力求色调一致,高矮统一、简洁大方。加强网线规范管理,清理各类废弃、悬垂网线,网线做到横平竖直,成捆成束;加强建筑工地和房屋拆迁工地的管理,工地内无暴露垃圾,有效控制扬尘污染;集中整治占道经营、骑门摊、机动车辆乱停放现象,确保镇容整洁、清爽;按照规定开展除“四害”工作,消除“四害”滋生场所,“四害”密度控制效果良好。

(二)市政设施的整治。对过境公路沿线和场镇主要街道以及 5 个街道的背街小巷要进行市政设施重点整治。对破损人行道、车行道、路沿石、堡坎、水篦子、井盖进行全面维修或更换;交通标志、标识、设备及车站站牌、路名牌等指示牌设置规范、整洁,在人流量较大的道口设置斑马线;道路照明设施实行编号管理,示范路段灯型统一、灯具完好整洁;对城镇(包括居民区)排水设施、化粪池进行全面整治,确保无堵塞、渗漏(积水)、无安全隐患。升级改造城镇公厕,均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每个城镇至少有 1 座二类标准以上的公厕。

(三)城镇风貌的整治。重点对临街建筑外立面进行清理,对架空管线进行规范,对户外广告(包括游走字幕)、店招店牌进行规整,实施城镇集中填绿、添绿行动,在人行道两侧、广场、居住小区等区域布置绿化带,增补绿化花草及本地植物。在环境卫生、市政设施整治达标的基础上,静观、歇马、金刀峡等 3 个中心镇按市城乡建委审查通过的主街道综合整治方案完成整治,同时,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加快完善“五个一”、“六个有”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到沿街建筑立面翻新、市政设施配套、店招店牌和架空管线规整。

四、时间要求

(一)环境卫生整治阶段。即日起至 2011 年 8 月 31 日,重点整治环境卫生,彻底消除辖区内“脏、乱、差”现象。

(二)市政设施及风貌整治阶段。即日起至 2011 年 11月 30 日,重点整治市政设施及城镇风貌,使街容镇貌明显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成立北碚区城镇市政设施和风貌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组织部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二)责任分工。城镇和背街小巷、居民区市政设施和风貌综合整治工作由“一把手”负总责,按照“部门指导,镇街实施”原则进行。各镇街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各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加强业务指导,区城乡建委负责城

镇风貌指导,区市政局负责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相关业务指导,区爱卫办结合创卫工作开展相关业务指导,区环保局结合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区交通局负责职责范围内道路安全、设施等相关业务指导,区房管局负责房屋立面整治工作的指导,区公安分局负责交通标识、秩序整治,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按照职责对乱搭乱建进行行业指导,区工商分局负责户外广告、集贸市场等相关业务指导,区广播电视台负责追踪报道整治工作情况并及时上报市级媒体,落实工作措施和责任主体,强力推进此项工作,确保取得实际效果。

(三)经费补助。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年终进行考评,对考核优秀、良好、合格的镇街分别给予 100 万元、60 万元、40 万元奖励。

(四)舆论宣传。

北碚广播电视台、《北碚报》报社等区级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各镇街要利用会议、黑板报、村镇广播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号召大家积极投身到行动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五)督促检查。此次专项行动纳入区委、区政府督查范围,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不定期对各镇街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给予通报表彰,对整治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六)目标考核。此项工作将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七)长效机制。以此次整治为契机,各相关部门建立镇容街貌长效指导协助机制,各镇街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定每年 8 月为我区城镇市政设施和风貌综合整治月,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

附件:

1.北碚区城镇市政设施和风貌综合整治要求及任务分解 2.北碚区城镇示范一条街市政设施和风貌整治要求及任务分解

5.矿山综合整治汇报 篇五

全力以赴推进xx镇矿山综合整治

xx镇人民政府

根据x政发[2010]79号《xx市政府关于开展矿山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全市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和xx市矿山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狠抓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难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以赴推进我镇的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现将有关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组织部署快:

1.领导有力,科学制定方案:在全市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后,我镇就专门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和党政联谊会,按照动员大会统一部署和我镇实际情况,专题研究整治工作,成立了整治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线工作会议,将每项任务明确到责任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具体到时间点。

2.精心组织,深入排查矿企:在镇矿山综合整治中,我们提出了“矿山综合治理百日行动”的方案,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所有持证矿山以及非法采矿、选矿点进行拉网式排查,详细掌握每宗矿山、矿点的主体、位置、违法性质、规模等基本情况,并进行归纳分类和登记造册。

3.突出重点,全面开展整治:在清查摸底基础上,我镇突出重点,开展矿山综合整治。矿山治理整顿的重点包括“三大类型”:一是

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破坏林业资源、非法转让、倒卖等矿业违法活动;二是依法关闭经停产整顿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严厉打击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探、采、选矿行为;三是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依法关闭或取缔,对符合产业政策,但未批先建、未执行环保“三同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或建设,限期补办手续并依法查处,对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

二.工作氛围浓:

1.宣传造势:我们坚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运用标语、宣传栏、镇广播站、电视台,积极营造矿山综合整治工作舆论氛围。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综合整治工作,公开举报电话,持续保持对各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2.督查推动:镇主要领导、相关领导多次组织检查督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过口头通知、书面通知、限期整改等途径督促企业和相关责任人整改。确保镇矿山综合整治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徇私情,不受干扰,取得实效。到10月份,共计发出份整改通知书,责令家矿企停产整改,取缔关闭无证开采点处。

3.典型引导:9月下旬,我镇专门召开了由各矿企负责人参加的矿山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证照齐全、安全措施到位、规范开采的矿企进行表扬,并让他们作总结发言,提供借鉴的经验;对未达标、整改进展缓慢的的矿企予以批评提醒。

三.整治效果好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开采区集聚”的要求,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我镇的矿山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1.总量控制目标基本确定:全镇计划关闭矿山企业家,现实际关闭家;计划压缩建筑石料矿山开采规模%,减少开采

规模万吨;全年建筑石料矿山企业炸药供应指标为吨,实际使用吨,同期节余吨。

2.废弃矿山治理扎实推进:为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确保废弃矿山生态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排除,我镇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好废弃矿山治理工作:一是突出重点抓治理。把村镇周边、交通干道可视范围的废弃矿山列为重点项目,排定计划,明确要求,限定时间,落实责任,扎实推进。二是多方筹资抓治理。采取项目自筹和财政拨款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筹措治理资金,确保项目资金需求。三是多种形式抓治理。坚持因矿制宜的原则,复绿与复垦相结合,多种方式进行治理。

3.矿山周边环境明显改善:矿山综合整治开展以来,我镇加大了对矿山企业环境治理的监管力度,继续开展矿山废水、粉尘和噪音污染专项检查行动,组织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进一步督促矿山企业落实治理措施,较好地遏制了环境污染反弹现象。在督促矿山企业抓好加工环节污染治理的同时,积极投入资金做好矿区道

路的硬化保洁工作,美化矿区环境。

四.下一步打算

对照建设生态文明市的目标,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开采区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控制总量、保护环境、规范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督查机制:健全矿山管理网络,建立镇级部门联动的联合监

管、执法机制,完善镇村两级联动的巡查机制,确保各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

2.加大整治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切实加强监督检

查,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检查行动,严肃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毁坏林地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推进矿山整合、矿山复绿工作,缩减矿山数量、规范生产秩序,从源头上消除各类违法现象存在的土壤和条件。

3.建立长效管理:建立健全违法举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矿山企

6.河道综合整治方案 篇六

一、充分认识加强境内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性

茨营乡境内的龙潭河、格浪河、水城河既承担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保障,也承担着防汛、蓄水、排涝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乡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开展了河道工程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河道综合整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重建轻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致使水资源利用率低,河道淤积严重,污染加剧,功能萎缩,效益衰退,抵御洪旱灾害的能力降低,潜在威胁茨营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各村委会、站(所)必须充分认清河道综合整治面临的严峻形势,要从促进全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坚持建管并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河道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抓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实改善全乡河道水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展示茨营“山青、水秀、菜绿、情浓、人杰地灵”宜人居住的生活环境,为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目标任务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依法保护、属地管理原则,以截污治污为重点,注重生态,强化管理,建立河道长效管护机制。

(一)20XX年7月前全乡河道长效管理制度落实率达到100%;

(二)20XX年内实现河道堤坝无耕翻种植、无乱堆乱放、无违法取土,河床无垃圾、无漂浮物、无死畜禽等;

(三)全乡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5%以上。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5月)。制定下发《茨营乡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河道综合整治专题工作会,按属地管理原则,安排部署全乡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宣传实施“段长、点长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段长、点长的工作职责,部署年度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二)实施综合整治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同步启动乡、村二级“段长、点长制”管理,各级点长履行所负责河道水污染防治的管理职责,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年内实现河道堤坝无耕翻种植、无乱堆乱放、无违法取土,河床无垃圾、无漂浮物、无死畜禽等。

(三)整改完善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创造性地开展“段长、点长制”管理的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不断丰富和完善“段长、点长制”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段长、点长制”管理的体制机制,积极扩大水污染防治的工作成效,做到全乡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5%以上。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成立茨营乡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自正乡人民政府乡长

副组长:熊立斌乡党委副书记

顾红星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张鉴乡人民政府副乡长、茨营派出所所长

徐绍岗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成员:尹红兵乡党政办主任

丁木利乡水务所所长

朱光辉茨营国土资源所所长

唐晓武乡村建所副所长

__勇乡财政所所长

杨国相乡公路站站长

赵锐茨营派出所副所长

刘洪昌杨家村委会主任

夏成名蔡家村委会主任

代波飞整寨村党总支书记、主任

刘新良吴官村委会主任

李宫坤茨营村委会主任

王永飞团结村党总支书记、主任

张付友小河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水务所,由丁木利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全乡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日常事宜。

(二)狠抓落实,明确责任主体。河道卫生保洁及管护实行属地村委会负责制。全乡境内的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由乡人民政府负责。乡人民政府把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乡、村、组三级管理,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任务和具体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乡级各职能部门对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负有指导、协调、监督职责,负责指导、协调各项工作措施的实施,督促检查各责任单位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参与乡人民政府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

(三)明确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责任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曲靖市南盘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主要责任内容:一是河道的疏浚整治;二是河道、河坡、河岸的卫生保洁;三是清理河道的违章搭建;四是河道的生态绿化;五是河道的非法排污口封堵。

(四)建立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责任体系。按照“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管理责任体系,乡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河道的段长,分管领导担任副段长,涉及村委会主任担任点长,实行分级挂钩管理。河道严格落实“谁分管、谁负责”的管理工作责任制,明确乡以及各村委会作为“段长、点长制”管理责任单位的责任,履行各自相关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职责,加强相互间的沟通、支持和配合,积极主动协调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五)全面落实段长、点长责任。全乡境内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实行段长、点长负责制。

段长:负责全乡境内河道综合整治的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落实保洁经费和考核问题,检查督促点长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所做工作向河长负责。

点长:负责所在村范围内的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按照河道保洁达到“河道内无阻水障碍物、河面基本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标准,落实河道保洁员,开展河道垃圾处理、对非法排污及破坏河道的行为及时制止、报告等工作,所做工作向段长负责。

(六)落实人员和经费,加强管理维护。乡人民政府根据工程分布和特点,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着眼杜绝污染、提升水质,延长工程使用年限,采取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防汛、蓄水、排涝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有效发挥。按照责任地段,采取专人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人员,确立岗位职责,签订目标责任,实现综合整治工作无盲区。落实日常综合整治制度,各类综合整治人员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综合整治职责,坚持开展河道的巡逻检查,做好工程维护和水面保洁工作。

(七)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段长、点长制”管理的推进,必须依靠全乡各相关部门及村委会的通力协作。各村委会、站(所)要从大局出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加强协同配合,做到治理措施上部门联动,执法监督上齐抓共管,工作信息上及时沟通,形成强大的河道综合整治合力。

乡党政办:正确把握全乡“段长、点长制”管理工作宣传导向,及时正确传递“段长、点长制”管理的相关信息,组织、协调和指导新闻媒体做好“段长、点长制”管理的新闻报道工作。

乡财政所: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综合整治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负责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

乡水务所:承担检查考核小组的牵头和日常工作,负责对各村委会实行“段长、点长制”管理工作和乡直有关站(所)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负责做好“段长、点长制”管理的相关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违反河道管理办法的行为。

乡村建所:负责加强辖区内河道环境管理及相应的综合治理工作,做好集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以及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根据河道保护的要求,及时做好相关规划服务工作。

乡国土所:负责做好河道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土地权属调查,协调办理综合整治项目用地,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沿河道无证堆场及收旧收废点取缔工作。

乡公路站:负责河道桥梁的监督和管理。

茨营派出所:配合做好沿河道无证堆场及违章建筑的取缔工作。

各村委会在乡人民政府及直相关站所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所管辖区范围内河道的综合整治任务的组织实施、协调配合、督促检查,并负责所辖村河道“段长、点长制”管理的日常工作。

(八)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各村委会、站(所)要按照职能职责,认真做好涉水工程项目依法审批工作,从源头上加大河道保护力度。要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主体、理顺管理关系,严格依法治理河道,严格执行河道综合整治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着力纠正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范围内开垦、乱占乱建等与水争地及设置排污口等违法行为。着力查处水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对污染企业和其他污染源排放实施专项执法检查,提高执法效果,促进水资源、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对河道重大违法行为实行挂牌督办,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九)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对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治理难度大但推进速度快、措施扎实有力的村委会、站(所),开展重点宣传,推广经验,树立典型。对群众不满意,工作推进慢,措施不得力的要进行曝光,形成舆论压力,督促责任单位尽快纠正。二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落实河道长效保洁管理的督查考核中,注重向河道所在地人民群众了解情况,让人民群众参与河道“段长、点长制”工作测评,以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作为检验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参与作用。通过多举措、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发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段长、点长制”管理,在河道疏浚整治和长效保洁管理中投工投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创新河道管护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村庄等自主管理环境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爱水护水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强化考核,严格奖惩

(一)考核工作机制。乡人民政府成立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小组,将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各村委会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组组长由乡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财政所、水务所、村建所、国土所、公路站、派出所等站(所)领导为成员,在乡考核组的统一组织下,以消减水体污染物负荷为重点,提升水质、改善水环境为总体目标,采取审核资料,对全乡内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考核。考核采取明查和暗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原则上明查每月组织一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暗查。各河道的考核排名情况每季度公布一次。

(二)考核内容及标准。以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成效,实现长效管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水体净化、河面洁化、河岸绿化”的要求,按照《茨营乡河道“段长、点长制”管理考核标准》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组织领导。建立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有明确的工作计划、施工计划和长效管理措施;建立并落实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相应的工作台账。

2.宣传发动。主要考核各河道责任单位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和长效管理宣传发动工作开展情况,动员基层部门、沿河各企事业单位、家庭等参与河道管理的程度。

3.落实投入。主要考核各河道责任单位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河道卫生保洁工作制度,人员是否落实,经费是否保障。

4.社会效益。主要考核实施“段长、点长制”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反响情况、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等。

5.管理成效。主要考核“段长、点长制”管理责任河道的疏浚整治、卫生保洁、生态绿化、违章搭建、排污口的排污等内容是否达到规定标准,长效保洁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7.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策略分析思考 篇七

1 工程概况

A市XX年XX月XX日起, 将1#、2#、3#、4#集中纳入道路整治工程当中。本地区区域条件为:位于A市西北部, 是本市中心与XX区以及XX区的胶结区域, 有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料以及社会人文资源, 居住人口密集。用地性质方面:早期以居住以及高等教育用地为主。近年来随着高校用地的逐步改变, 本区域开始自文化教育类用地向城市综合功能区发生转变, 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较快, 以住宅用地以及商业服务性广场为发展主力。当前, 以上四条道路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道路宽度不足,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或非机动车与人行道混行问题严重, 设施陈旧, 环境较差, 绿化模式陈旧等。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本区域城市功能多元化的发展, 就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整治。

2 整治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对本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基本情况的分析, 结合A市以上四条道路未来的发展定位以及基本方向, 将道路综合整治的目标设置为:改善交通, 打造具有精品性以及品牌性特点的道路, 促进区域性环境的改善, 并辐射至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 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与发展。通过实施整治改造的方式, 能够使道路的通信能力得到强化, 交通秩序更加的规范与有序, 交通阻碍得到有效的消除, 区域性交通组织得到更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 交通运行更加顺畅。同时, 城市道路环境质量有待通过整治的方式加以改善, 通过道路拓宽等一系列措施, 使沿街公共空间得到完善, 促进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交通状况的良性发展。

3 道路综合整治策略分析

策略一:对纳入整治的道路进行拓宽, 其目的是提高本路段的区域性通行能力。期间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拓宽道路横断面以及调整道路线型两个方面。同时, 针对本区域内非机动车通行量较大的特殊性, 设置备用方案, 拟通过征地拆迁以及骑楼改造的方式, 对非机动车道以及行人道的宽度以及通行环境进行改善。其中, 从机动车道改造的角度上来说, 本次纳入整治的四条道路均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宽, 1#、2#、4#均拓展至双向6车道标准, 3#则拓展至双向4车道标准。从非机动车道改造的角度上来说, 将非机动车道道路宽度提升至3.0m以上标准, 交叉口进口处宽度提升至3.5m以上标准。从人行道改造的角度上来说, 将四条道路人行道的基本宽度按照1.5m白哦准设置, 且与非机动车道有一定高差, 避免发生人、车混行的问题, 确保行人的安全性。3#道路部分路段结合地理区域条件, 采用骑楼改造的方式进行处理, 拆迁成本低, 且解决效果好, 通行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策略二:对纳入整治的道路交通设施进行建设与更新, 其目的是优化本路段的通行性能。从路面材料的角度上来说, 针对1#路段水泥路面雨季严重积水的问题, 对本区域路面进行沥青混凝土改造, 改造后的路面除表面更为平整以外, 且噪音小, 行车舒适度高, 耐磨性好, 综合优势确切, 配合对道路眼线截污纳管的整治, 取得了确切的整治效果。从过街设施改造的角度上来说, 2#、4#道路由于原有中央分隔带, 故在本次整治中增设方便行人二次过街的安全岛, 而1#、3#道路由于没有中央分隔带, 则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内设置行人过街等候区, 最大限度的确保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同时, 针对2#路段存在的大型商业区, 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以方便行人的步行需求。从交通设施建设的角度上来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实现交通设施的智能化转型, 除对以上整治道路的标志进行规范以外, 同步建设以SCATS为核心的交通信号监视、控制系统, 全路段覆盖违章检测系统以及诱导系统, 促使行车更加的文明与规范, 促进路段行车的良性发展。

策略三:对纳入整治的道路沿线建筑进行整治, 其目的是优化道路空间使用率, 提高道路沿线美观性。针对本次纳入整治的1#、2#、3#、4#四条道路, 前期安排工作人员对沿线建筑的分布情况进行收集与调查, 根据沿线建筑施工功能、使用年限等方面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整治方案。具体实施建议是:将四条道路, 特别是1#道路中的外观破旧且一定程度上影响道路空间的建筑物进行直接拆除, 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建筑物拆除后的补偿工作。同时, 针对沿线品质较好, 造型独特的建筑物进行集中立面清晰, 特别是针对空调位设置不规范的建筑物需要进行遮挡, 商业标牌需要移位或拆除。针对陈旧建筑或造型不美观的建筑需要集中申报进行立面改造, 以外立面为改造重点, 通过平改坡的方式达成整治目标。

策略四:对纳入整治的道路沿线市政公用管线进行整治, 其目的是避免道路与地下市政管线产生感染, 且消除视觉污染的问题。本次纳入整治的四条道路中, 1#以及3#道路均存在该问题, 特别是建筑物外立面上广泛存在线缆乱牵、乱拉的问题。因此, 综合整治工程中采取的策略为:从区域性管线改造的角度出发, 遵循全局改造理念, 按照工程专业规范对管网进行科学布局, 包括有线电视、通信网络、以及电力系统在内的相关管线均通过上改下的方式进行处理, 一次性敷设道路, 避免路面重复开挖的问题, 且具有更加理想的美观性。

策略五:对纳入整治的道路沿线进行绿化改造, 其目的是使环境美化效果更加的确切。本次纳入整治的四条道路均不同程度上的存在绿化模式陈旧单一的问题, 即一方面, 错误的理解道路绿化就是两排行道树的栽植与养护, 另一方面, 行道树种类的布置上比较的单一。在对道路沿线进行绿化改造的过程当中, 将沿线单位的景观绿化元素导入城市公共空间范畴当中, 使道路两侧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以及连续性特点的界面。在此基础之上, 结合文化景观和文教区特色, 通过对道路沿线绿化植物的合理配置, 梳理和丰富境的效果。

4 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硬件设施, 特别是公共区域的城市道路硬件配置比较破旧, 再加上多年累积下的功能混乱等问题, 导致城市道路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如何使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协调, 是城市发展中相关建设与管理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 文章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 系统分析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实践中可采取的一系列整治策略与方法, 望能够为后续同类工程实践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曾伟, 刘晓斌, 林义华等.山区道路填方边坡整治工程方案的选取探讨——以农业园区狮干山道路边坡为例[J].建材与装饰, 2012, (15) :210.

[2]林兆成, 朱玲, 王海丹等.道路空间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以沈阳新城子重点街路整治工程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1) :28-31.

8.土地综合整治中的效益研究 篇八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效益;分析

1 研究区基本概况

新晃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新晃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凉伞镇位于新晃县西南部,距县城约65公里,全镇总面积99.6平方公里。凳寨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4.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

研究区涉及新晃县凉伞镇美老村、子城村、凉伞村、坝万村、街上村,凳寨乡光芒村、桂光村,共计7个村,南抵县道X068,西面沿县道X067至龙潭坝,北面紧邻西溪河至下秧;研究区紧靠凉伞集镇,距新晃县城65km;县道X068穿过研究区,并有多条新农村硬化水泥路相连。

1.1 自然条件

1.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属丘陵,区内有西溪河以及绞西河、桂林溪等西溪河支流穿过,形成部分冲积平原。地势东西两边高、中间低,在513.0—585.8m之间。地形局部较为平坦,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以下,部分坡度在10°—15°之间,属基本农田保护区。

1.1.2 气象

研究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山区气候特色鲜明,小气候多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严寒期短,无霜期较长,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7℃ ,年平均降水量1139.1毫米 ,年日照在1014.5—1590.2小时之间。全年无霜期297.4天,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1.1.3 土壤

研究区土壤多为第四纪红色粘土与河流冲积物所发育而成,土层较厚,多在70cm以上;腐殖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2%—3%,全氮含量0.10%—0.155%,全磷含量0.12%—0.18%,全钾含量1.20%—1.60%;其土壤结构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轻粘土、轻壤土至沙土层,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弱酸性,适种性广,pH值在6.0—7.0之间,适合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研究区水田主要是灰黄泥田,耕作土壤主要是潴育性水稻土,土壤熟化度较高,单产500—800斤/亩,增产潜力大;小部分为潜育性水稻土,分布位置低,地下水位高,土壤通透性差,单产400—600斤/亩,应作重点改良,挖掘其生产潜力。

1.1.4 植被

研究区周边多为山地,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58%。区内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油菜、花生等。作物种植制度以稻-稻-油为主。区内靠近西溪河一带农田虽有水土流失、涝不保收的隐患,但生态环境较为稳定,通过修建田坎护坡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区水土流失问题;其次,研究区内存在450亩左右的冷浸田难以恢复,产量较低,通过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能够解决问题,可为现代农业的推广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1.2 社会经济条件

研究区涉及7个行政村,6957人,耕地面积为3826.20亩。当地群众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其次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逐渐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经济,2009年人均收入为1687.86元。研究区农民积极要求通过增加土地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

1.3 土地利用现状

1.3.1 土地权属

研究区涉及新晃县凉伞镇、凳寨乡等七个行政村,其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权属清晰,界线明确,无土地权属纠纷,并已颁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

1.3.2 土地利用程度

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建设规模面积中垦殖率为81.45%,已利用土地大部分为优质耕地,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产量较高。

建设规模有其他草地5.16ha,土层深厚,可以开垦为耕地;还有果园0.96ha,由于品种老化,园地产量不高,基本为废弃园地,具有一定的开垦潜力;废弃采矿用地0.93 ha;内陆滩涂1.41ha,经水务部门同意,可开垦为耕地;有林地为2.44ha,因各种原因树木稀少,杂草丛生,经林业部门同意,可开垦为耕地。

研究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到三熟。根据凉伞镇和凳寨乡农业站提供的数据,研究区复种指数为235%,复种指数较高。

因为资金有限,多年来研究区农业生产条件无法得到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分布凌乱,未利用地主要是其他草地、果园以及内陆滩涂。通过此次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

1.3.3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新晃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研究区土地现状总面积为290.55ha。建设规模面积为251.71ha,非建设规模面积为38.84ha,其中非建设规模主要为农用地中不可整理的林地和难以整理的坑塘水面,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2 研究方法

本项目效益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即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人们决策方案的判断,进行优劣排序。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3个步骤:(1)将决策问题分为目标层、方案层和准则层3个层次;(2)通过比较确定各准则层评价因子;(3)通过对各准则层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准则层评价结果,然后决策各方案层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目标层综合效益结论。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土地综合整治的综合效益看作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看作方案层,选择的适当评价因子看作准则层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本项目规划建设规模面积为251.71 ha,预算总投资为802.31万元。竣工后研究区内耕地总面积为209.61ha,新增耕地7.64ha。其中灌溉水田净增加12.62ha,旱地净减少4.98ha,园地减少0.96ha。

nlc202309051323

3.1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是国家以无偿方式为新晃县凉伞镇、凳寨乡等两个乡镇提供农田基础建设投资,通过项目实施,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一步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

3.1.1 经济效益计算

3.1.1.1 新增耕地收益

a. 新增水田收益

项目竣工后净增水田面积为12.62ha,新增水田种植制度为双季稻。每公顷早稻可产水稻8300kg,每千克早稻按收购价2.4元计算,每公顷产值为1.99万元;每公顷晚稻可产水稻8900kg,每千克晚稻按收购价2.6元计算,每公顷产值为2.13万元;则全年每公顷水田产值为4.31万元。

生产成本按公顷计算,每公顷还需扣除以下生产成本:

①种子成本:每公顷需水稻种27.88kg, 按照市场单价每千克15元,成本为418.2元/ ha;

②肥料成本:每公顷碳铵、磷肥、钾肥、尿素用量分别为175kg、375kg、225kg、112.5kg,按照市场单价每吨820元、720元、5000元、2500元计算,成本为1819.75元/ ha;

③施药成本:稻田施药4次,每公顷施药费用约480元;

④投劳:生产过程分为育苗、栽种、培育、收获等环节,平均每公顷需投劳164个工日,按32.13元/工日计,成本为5269.32元/ ha。

经计算,每公顷需生产成本0.799万元。

则净增灌溉水田的每年毛收益为:12.62×(4.31-0.799)=44.31(万元)

b. 旱地、果园减少的收益

根据实地调研,研究区旱地主要种植棉花等旱作物,参照凉伞镇、凳寨乡两个乡镇统计站提供的市场价格信息,扣掉农业生产的种子、肥料、施药、投劳成本外,旱地主要种植花生,年经济效益约为0.25万元/ ha;园地年收益为0.20万元/ ha,则研究区整理后减少的收益为0.25×4.98+0.96×0.2=1.25+019=1.44(万元)

c. 新增耕地净收益

研究区新增灌溉水田包括了旱地和园地减少的面积,因此,在计算新增灌溉水田的每年净收益应该扣除规划前旱地和园地的经济收益。则研究区新增耕地的净收益为44.31-1.44=42.87(万元)

3.1.1.2 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

研究区内原有耕地201.97ha,其中约有70ha耕地为灌溉不到位的中低产田。整理后的耕地,由于沟渠路全面配套,灌溉得到了保障,劳动效率将有一定程度提高。每公顷生产成本可减少15-17元,生产性投工可减少4-6工,合计每公顷年节约成本约600元;土地综合整治后每公顷耕地可增加早稻产量1200kg和晚稻产量1150kg,按早稻收购价2.0元/kg、晚稻收购价2.2元/kg计算,则每公顷可增加产值4110元。

则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改造研究区70ha中低产水田可增加经济收入为:

70×(600+4930)÷10000=38.71(万元)

通过综合分析计算,该项目新增耕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为:

42.87+38.71=81.58(万元)

3.1.2 经济效益分析

3.1.2.1 静态经济评价指标

静态投资收益率是反映项目投入产出比大小的一个静态指标

静态投资收益率=×100%=81.58/1007.29×100%

=8.10%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反映项目年以项目的净效益偿还项目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长短的一个静态指标。项目投资回收期从项目投资的第一年算起。

静态投资回收期= =1007.29/81.58≈13年

3.1.2.2 单位投资水平指标

项目单位面积投资= =1007.29/251.71=4.00万元/ha

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 =1007.29/7.64=131.85万元/ha

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 =7.64/1007.29

=0.008ha/万元。

3.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的实施将使区内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与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有机结合,以及各种生物、工程措施,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可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增强土壤肥力和抗灾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改变现有地块零星破碎、利用率低的状况,为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打下基础。通过项目建设,可改造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道路,建成分布合理的道路网络。

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研究区的灌排系统得以完善,可增强农田排渍能力,从外因上减少影响研究区产量的问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达到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增产的目的。

项目实施后,区内将形成“田块相对平整、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耕地质量,提高了抗灾害能力。建设与生态开发有机结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创造条件。

项目建成稳定投产后,研究区作物常年轮作换茬生长,通过推广有机肥和绿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侵蚀能力,更有利于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

4 结语

本项目以收集实地调研数据、文献数据及图件资料为基础,以“高产、优质、高效益”为目标,以改造现有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使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提高,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加快土地综合整治步伐,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

9.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篇九

全力打造沿海绿色文明宜居城镇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发展蓝色经济、创建园林乡镇、打造生态新城”的目标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原则,解放思想、勇争一流,在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时,全力建设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新城镇。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全面提升城镇绿化档次和水平

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组织园林专家进行广泛论证、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我镇充分利用山、海等自然资源,结合全镇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制定绿化方案。

一是规划设计突出高。邀请了高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对全镇绿化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并对每个重点绿化工程项目都结合实际进行详细设计。通过高起点规划,使镇域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布局合理,树种层次分明,大小错落有致,点线面结合完美,形成了绿化覆盖面大、立体感强、样式多样、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镇域环境面貌。

二是设计理念突出新。年初,镇党委、政府提出镇区绿化要以绿色为主、广泛植树、找点栽树、突出风格的总体要求,统一思想,按照“见缝插绿”的原则增绿量、建精品。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了由栽花种草向植树增绿、点线面结合的转变,由大道绿化向街角绿化、突出景观的转变,由单一绿化向构建镇域风格、实现街路立面协调相统一的转变。在设计上结合镇域内街路、转角、游园、道路等绿化特点抢前抓早,共完成重点设计方案24个。其中:徐福公园点设计方案1个、新增转角绿 1

地设计方案 12个、新增街路绿化设计方案 6个、道路升级改造方案 5个。

三是具体设计突出实。在街路设计上,本着驻地绿化与弘扬琅琊文化、近期景观与远期效果、乔木与灌木、针叶与阔叶、重点景观与普遍绿化相结合的原则,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大量栽植法桐、水杉、玉兰、大叶女贞等具有观赏性的树种来提升街路的景观效果,突出了简约、明快、大气的北方园林风格,达到了“春天花团锦簇、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季绿意犹存”的效果,为琅琊的未来构筑了美好蓝图。在转角设计上,主要以自然式为主,将绿篱、乔木、灌木和常绿树木进行合理搭配,突出转角的空间感和色彩感。在游园设计上,根据地貌特点,结合周边环境,以常绿树水杉、百日红、紫荆等为主,突出满园锦秀的整体绿化效果,展现了自然、清幽、简朴的设计风格。在道路设计上,结合滨海大道窗口特点,本着“绿化水平有大突破、绿化效果有大改观、绿化品位有大提升”的要求,用较长距离的片林形式展示了常绿树、高大乔木与绿篱有机结合,体现了多层次、多品种、全覆盖的独特风格。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优美环境

在高起点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三大工程”,全力打造优美环境。

一是实施硬化工程。投资620万元对驻地主要道路进行了综合整治。其中,投资360万元,对海城路和天城路进行了荷兰砖铺设,对镇驻地古城路和旺城路等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78万元,在天城路和海城路敷设污水管道1650米,并安装了古力井和雨水篦子等配套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完成“五化”建设村庄23个,硬化面积216747平方米。

二是实施美化工程。按照“统筹安排、分工协作,整体联动、重点突破,统一标准、因地制宜”的原则,快速启动和推进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抓好滨海大道、张泊路、海城路、港城路、天城路、古城路和村村通道路沿线的“三大堆”、废品收购点、修车点、洗车点、残垣断壁和违章建筑等立体环境的专项整治。对镇驻地和重点村庄的卫生死角和垃圾较多的地点进行了集中的清理,采取“户集、村收、镇运”的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调用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对驻地天城路、海城路、港城路、古城路、兴城路等和重要道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卫生死角和常堆的一些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了填埋和外运,共调用车辆140多台次,清运垃圾7500多立方。加大了对垃圾收集和清理的力度,新购置垃圾桶120个,由专人负责垃圾收集和清运,做到了驻地垃圾日产日清。对于海城路等驻地主要道路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多年遗留的突出问题,镇村建设服务中心、城管监察中队会同驻地村庄、工商所、公安派出所、市场管理所等相关单位对经营业户发放了《琅琊镇关于规范镇驻地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和《琅琊镇镇区管理规定》等700余份文件,并采取联合执法、分户到人、现场办公等多种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开展了多次集中清理行动,共拆除乱搭乱建违法建筑16处,拆除路边售货亭6处,拆除广告牌57个,规范占道经营业户63户,清理小广告120余处,并对沿街26个摊点进行了重新设置和规范管理,较好的改善了镇容镇貌。

三是实施绿化工程。对镇驻地及相关路段,我们邀请了市专业测绘公司和专业园林绿化设计单位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规划和设计,突出“乔灌结合、层次整合、季节融合”的绿化特点,对驻地五条主次干道进行重点打造,实施每个路段栽植一个街道树种,辅之低灌常绿和花卉植物搭配,形成各具特色景观和绿化模式,切实增强了驻地绿化美化效果,目前,驻地已绿化道路5条,栽植法桐、玉兰、雪松、红叶石楠等高档绿化苗木共计33000余株,绿化道路长度3500多米,并在驻地东部规划了化共绿地一处,面积1680平方米。

三、坚持高质量管理,形成环境综合整治的活力

高质量的管理是维系优美环境的根本,在环境和绿化管理方面做到“三个明确”,全方位提升人居水平。

一是明确管护队伍。为确保综合整治效果,做到经常抓,抓经常,常抓不懈,建立健全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从镇机关干部和部队转业军人中选调12名得力人员,成立了镇环境综合整治监察大队,建立了办公室,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配备了车辆,统一了服装,做到依法管理和有人管、管得住。从各村选调20名人员成立了镇环卫中队,对镇域环境实行常年管护,具体负责镇驻地环境清理和垃圾清除。同时,制定下发了《加强镇村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定》,做到了有章理事,有人干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同时,各村都建立了由2-5人组成的环卫保洁队,对村庄环境卫生实行“定人员、定职责、定制度、定奖惩”,实现长效管理、长期保洁。

二是明确管护责任。为确保管护效果,镇党委、政府先后召开现场调度会三次,多次组织对相关村庄和重点部位的现场检查,进一步细化整治标准,将工作要求明确落实到每一个村、每一条街、每一个路段和每一个管护队员。

上一篇:有多少块糖教案下一篇:企业团队精神文化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