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2024-09-24

小学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共10篇)(共10篇)

1.小学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板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

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

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

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

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

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教师相应点拨。

师:为什么你更喜欢这首诗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比赛正式开始,我当裁判。

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师:你们组说的可真好,看样子对诗的理解很深刻嘛。看,我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放多媒体

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

(哦,你们组为什么不同意?好,我们公平竞争,请你们发言陈述,我们这几组的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选的这首诗哪里写的高明?精妙在哪里?

《渭城曲》点拨备案: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师:有道理,说的真好。我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到底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

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平!

哦,有的同学在噘嘴呢。其实,你们都是获胜方呀。因为通过同学们谈感想,说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对这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感悟已由肤浅变得深刻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不对?对这两首诗还有疑问吗?

四、赏读古诗

1.质疑并解疑

2..师:同为送别诗,给人留下的感受却不一样,一首缠绵伤感,一首积极向上。读的语气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五结束语: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尽一杯酒

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

天涯若比邻

伤感

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学习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句)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比:靠近,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9.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5

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个教时。(十三分钟)

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

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附:板书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设计 篇二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州。

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②时间

风烟,早上才有雾。

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

⒈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

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篇三

首联写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在点明送别之地的同时,体现了作者眼界之高远,胸次之辽阔。一个“辅”字和一个“望”字,让无边景色真实可感。景中含情,由近及远;情中喻景,由实及虚。有城阙之庄严,三秦之沧桑;有风烟之缥缈,五津之迷离。整首诗起势宏阔,意境高华,为下文的承、转、合奠定了基础。

颔联写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整个文笔从自然景观,进入社会层面,这一句是比较平实的写作。视觉上来说,是从千里高空回落到送别的现场。所谓“同是宦游人”,交代了双方惺惺相惜开创未来的心态。虽是别离,但作者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时节,对彼此的未来都充满了期许。一首诗,句句是高山大海,也不能显示山之高海之阔了。若音乐只有高音没有低语,岂有旋律可言。若生活只有激情,没有沉静,哪有和谐可说。这里颔联承接首联,婉转低回,充分为颈联铺垫。

颈联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是全诗精华,一峰突起。此句一出,气象斑斓,境界顿觉悠远。此句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如同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样,化用前人名句,别出心裁,赋予它新的意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所以千年不绝,绵绵永续,就在于它做到了“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近几日,为了写作《中国诗歌之美》和《伟美人生》上卷,思维经常被打穿,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呢?见识,时间,健康,我觉得这三点无论对古代诗人,还是对现代名士,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首先见识:只有视野开阔的作者才有思路开阔的诗篇。王勃少年便有神童之誉,不但文采开唐之新风,学问也是享誉海内,若内心无此气魄见识,纵读书万卷,也难有此神来之笔。其次时间:生命就是时间延续,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应该是最好的。这一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可为明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青年和中年、暮年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言行相应截然不同。再则健康:不妨看看“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是如何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病中之人自然难免触景伤怀悲鸣悲叹。写作此诗时,王勃正青春年少,少年得志,人称神童,送别朋友,踌躇满志,憧憬宦途,生命、健康正步向巅峰,期待完美绽放,所以写出如此气干云霄的诗句,充盈活力,充溢自信。这是王勃用笔谱写的激昂的青春之歌。一首诗的高妙动人之处,在于真实地艺术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王勃无疑做到了,千年之后的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万里胸襟是何等样的开阔与自信。

尾联写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里又从思幻的未来拉回到现实中去。送别的友人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即便是鸿雁可以传书,信札可以寄情,但无论如何不如相逢时一颦一笑可触可感的真实。在此王勃没有简单地贬斥儿女之情,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升华了这种人之常情。他用山川河流的历史感,用彼此创业的励志心,用胸襟无限的空间意识,把离别的悲伤升华为一首壮丽的歌行。这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别,也不是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悲情之别,亦不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之别。此一别,充满了作者内心洋溢的积极入世的情怀,充满了作者来日相逢于平步青云的期许。生命中许多时候不在于你处于怎样的境地,而在于你的心处于怎样的高度,你的心向往着怎样的未来。洒泪也好,笑别也好,都是生命中美的存在,因为有真实的感情,有真实的朋友,有可以思念的彼此。也许生命中支撑我们的,是万里之外的朋友,是寄托在思想深处万里比邻的自己。

我选择赏析的任何一首诗歌,都不是为了填充一本书来混文字的,也不是为了说教硬把古人的胸怀改用现代人的语言为他说话。这首诗的意义,我是想和朋友们一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点是一个人的境界见识高的时候,同样的遭逢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点王勃做得很好,本书稍后章节中的苏轼做得更是登峰造极。第二点就是对时间的思考,在这里就是对青春的思考。当你觉得某一件事该做的时候,那就立刻去做,当然前提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个“对”,是相对的“对”,不是绝对的“对”)。因为时间是不可回溯的,你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便再也找不回当时的你了。这不是人生虚无及时行乐的论调,也不是说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的勤勉,而是说无论是要写诗歌,还是要经历苦乐,都不要等。很多事,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纵使王勃不英年早逝,宦海浮沉历经苍凉的他也许能写出更多《别薛华》,但是这种英气逼人充溢青春之美的离别之诗,恐怕再也写不出来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谢谢远方的你能够阅读这篇文章,祝愿每一位与我心灵相通的朋友,在时间的长路上,健康快乐地生活,有千里的视野,有万里的胸襟,把生命中的悲伤化作前行的力量,不辜负年华,不辜负岁月,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尊敬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考试重点诗句

1、诗中带给我们壮阔的意境,奠定感情基调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意似悲凉而胸襟旷达的句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离别让人惆怅,但只要友情在,心境就十分豁达,所以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诗中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存儿女之态,表现出一种大丈夫气概的诗句:两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点字词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写 篇四

是否知道?与你道别时的心碎。彼此间心心相映。在我们的余生,谁又清楚,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见面呢?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忙碌着,我们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的人。思念家乡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

这大概就叫乡愁吧?无论什么都很感激。微微的凉风,芬芳的稻香,靓丽的玫瑰。对前程,对未来,一切都很渺茫。对那无法忘怀、抹不去的记忆,更是懂得珍藏。

是那浩瀚的星空,璀璨的明月?是那广阔的大海,绚烂的彩虹?亦或是纷飞的落叶,不眷的恋歌?无论在天涯海角,拥有你便足够了。知己啊知己,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无论相隔多么遥远,都像在一起。最起码,都互相牵挂着对方。朋友,是无价的.,这份情谊,是日积月累、天长地久、永恒不变、隽咏无穷的……

亲爱的朋友,请别在朋友道别的时刻伤心痛苦,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可能,抑制不住,潸然泪下。若即若离间,友谊像雨水一样,细细密密,断断续续降下,由最初的青丝,到最后分别的泪珠。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篇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海内:天下。

存:有。

天涯:天边。

比邻:近邻。这两句说,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虽然彼此住处隔得很遥远,也和邻居一样。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无为:不要。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拼音 篇六

王勃

chéng què fǔ sān qín , fēng yān wàng wǔ jīn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yǔ jūn lí bié yì , tóng shì huàn yóu rén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hǎi nà cún zhī jǐ ,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wú wéi zài qí lù , ér nǚ gòng zhān jīn 。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学案 篇七

1.认识“蜀、阙、辅、涯”等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大体把握诗意。

3.感受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人生态度,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学法指导:搜集王勃的资料,初步了解“初唐四杰”的相关知识。可以参看书10页下面的小资料。

达标训练:“初唐四杰”除了王勃,还有 、、

(二)字词积累

1.学法指导:读诗,找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注上拼音,认清字形,易混易错的字多读几遍。

2.达标训练:用“ ”标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分歧(qí zhī) 辅导(fǔ pǔ) 宦官(huàn chén)

3.看拼音,写出美观的字。

Shǔzhōu fǔzhù tiānyá qílù zhījǐ máo jīn

( )( ) ( ) ( ) ( ) ( )

(三)初读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反复读诗,把诗歌读通顺。理解下列字词的含义:

之: 城阙:

三秦: 歧路:

无为: 沾巾:

宦游人:

二、交流展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四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请用个性、巧妙的方法记住“首、颔、颈、尾”的名称及顺序。

2.创学与生成:比如,我由“比目鱼”理解了“比邻”的意思;我由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掌握了“之”的翻译……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别离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4.我会背诵这首诗。

5.我能翻译成现代诗——

6.假如你是“杜少府”,能否回赠几句话给王勃。

三、巩固提高

我们学习过许多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这些诗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背一背这些送别诗。

通过比较学习,我体会到诗人不同的情感……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题 篇八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3.《黄鹤楼》的颈联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黄鹤云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晴川历历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青”作对照,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B.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怅惘但又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

C.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陶醉忘情的心态。

D.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

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二、赏析题

6.“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2.C3.C4.C5.D

6.不必、无须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 篇九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篇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个人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文学主张

上一篇:中国大学生在线下一篇:气旋与反气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