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2024-06-29

安全环保事故管理制度(共12篇)

1.安全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篇一

安全环保零事故、再创新辉煌

采油二区在采油厂的正确领导,采油一大队直接指挥和各科室协同配合及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原油生产、交售任务,开创开门红。一季度生产原油16899.1吨,完成计划任务105.8%,超产929.1吨,交售原油16555.12吨,完成交售计划118.5%,超额2590.12吨,一季度消耗金额1489365.7元,吨油成本89.96元。

采油二区有采油井39口,日产液362方,产水139方,日均产原油197吨,平均生产单井原油5.05吨,综合含水37.4%。回注站1个,日注水70余方,注水井20口。具体管理运行是:

1、落实安全责任,强化防范措施

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安全环保工作放在首位,按规定实行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层层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区、队长定期不定期检查,油管员每天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解决排查。定期培训员工,从源头上彻底治理,实现一季度零事故。

加大各井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建立污油、污水拉运、接收、回注台账,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登记、有批评。加强监督管理,实行检查、抽查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彻底治理各井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文明生产、清洁生产,实现污水零排放。

2、加大科学管理,强化制度建设

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制定学习计划,不断提高员工政治理论水平、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在安全环保达标的情况下,狠抓生产运行管理,实行以人定井、以井定产、以产定销、以销定费,做到产能清、产量清、库存清,认真落实生产,交售、消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井、人,确保生产、交售按时完成。

3、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升整体水平

⑴、加强油井设备维修监督工作,建立台账,区、队长监督井下维修,油管员监督抽油机等维修,确保维修质量和材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生产时效达95%以上。

⑵、全面实行四级核算,定额消耗,以产定销,分解落实到单井,吨油消耗控制在最低水平。

⑶加强计量工作,每五天测试油水比,队与队、组与组,区、队长抽查相结合的测试,油管员亲自上罐量油,七天盘库,及时掌握油井生产动态,为生产管理技术部门提供准确数字作进一步分析,为油井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2.安全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篇二

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1 建筑业项目安全管理的现状

1.1.1 建筑业的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施工现场, 可以说, 施工项目是事故发生的发源地

因此, 我们必须对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是否符合项目管理的特点、是否满足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认真分析, 从而, 达到改进或更新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目的。

1.1.2 安全管理事故的原因分析

⑴人的不安全行为, 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所谓人的原因, 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人在生产活动中, 具体不安全行为有:操作错误 (启动操作不给信号、忘记关设备) 、奔跑作业、送料过快、以不安全的速度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的摆放不安全;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在起吊物下停留作业;机器运转时加油、清洁、修理;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未使用防护用品;不安全着装;工作时说笑打闹、带电作业等。

⑵物 (设备) 的不安全状态, 也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对建筑行业来说, “物”包括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材料、半成品、燃料、施工机械、机具、设施等。不安全的情况有:施工电梯的限位失灵, 造成冒顶;塔吊的钢丝绳脱丝;未及时更换, 造成钢丝绳断裂, 掉物坠落;电锯等用电设备电线老化, 造成电线失火等。

⑶不良的生产环境对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引起的。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一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也是片面的, 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还应当进一步研究造成人的过失的背景条件, 即不安全环境, 如照明光线过暗或过强导致作业现场视物不清;作业场所狭窄、杂乱;地面有油或其他影响环境的东西等。与建筑行业紧密相关的环境, 就是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精心布置的施工现场, 事故发生率较之杂乱的现场低。到处是施工材料、机具乱摆放, 生产及生活用电私拉乱扯, 不但给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而且会引起人的烦躁情绪, 从而增加事故隐患。当然, 人文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如果某企业从领导到职工, 人人讲安全, 重视安全, 逐渐形成安全氛围, 更深层次地讲, 就是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 那么这个企业的安全状况肯定良好。

⑷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 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和安全达标等活动予以控制。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 就可以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常见的管理缺陷有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由此看来, 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良好的施工环境, 保证人和物的安全状态, 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 并通过安全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来达到目的。

1.2 建筑安全的管理措施

1.2.1 改变安全教育的现状, 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

各类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才能上岗。所有新员工或从事新的工作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 即公司、项目部、班组的安全教育, 并要定期培训, 不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 强化工程特点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具体作业安全要求。

1.2.2 加大科技投入, 做好科研合作

鼓励施工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 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 研究、开发、推广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措施和装备, 淘汰落后工艺, 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的制约作用, 从而把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全面引向深入。

1.2.3 加强风险评估, 做好重点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分析安全风险, 作出评估, 并对每个项目具体化, 做好安全防护和重点管理。

1.2.4 编制安全措施, 执行科学程序

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法规标准的要求, 结合工程的特点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遇有特殊作业 (深基坑、起重吊装、模板支撑、人工挖孔桩、临时用电等) 还要编制单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并按程序经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

1.2.5 搞好“五定”, 认真落实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做到“五定”, 即定整改责任人, 定整改措施, 定整改完成时间, 定整改完成人, 定整改验收人。

1.3 项目安全管理模式

1.3.1 全员安全管理模式

⑴注重培育全员安全文化。这种全员安全管理模式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 因此, 其安全文化应该是全员安全文化。形成新的安全文化就是要培育全员安全文化。全员管理不仅包括总承包管理人员、分包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人, 还应包括业主、设计、监理及社会相关方。

作为总承包方, 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相关各方安全管理的监督作用, 使安全管理成为压倒一切的工作。当然, 首先要充分调动本单位全员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形成全员安全文化。只有形成全员安全文化, 才能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 保障人员安全。全员安全文化是新的项目安全模式的核心。

⑵全员安全管理模式的四个转变。全员安全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项目安全模式相比, 有四个转变, 分别是:变单纯的安全专业人员的岗位安全管理为全员参加的体系安全管理;变单纯的安全管理为安全管理与进度、工序穿插和施工方法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变以点为主的间断的、静止的管理为线面结合的、连续的、动态的管理;变并行的安全与生产两条线为安全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安全生产一条线。

⑶全员参与是全员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全员安全管理模式下,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岗位安全管理组织, 而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的, 以专职的岗位安全管理为核心, 以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 班组长及工人全员参与的, 安全监督管理层和安全管理实施层既独立设置又互相依托和紧密联系的体系安全管理, 是将生产与安全的紧密结合的组织, 是对项目安全管理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

1.3.2 安全目标管理模式

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 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目标管理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 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

它是生产企业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 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 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 逐级向下分解, 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 各方面关系协调、一致, 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 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目标要具体,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 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 伤害严重指标, 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 目标不宜太多, 以免力量过于分散, 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 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 以便考核和衡量。

2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2.1 以法治人

按照《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以制度管人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制的设置, 要结合建筑安全的特点, 按建筑工程项目的大小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人员, 以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2.3 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建筑工地上农民工必须先进行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方可上岗作业。对变换工种的工人要进行新岗位的操作规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安全技术知识等的教育培训为一体, 实行“一条龙”管理, 未经培训人员不得上岗, 切实解决“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欠规范、安全措施乏力”等问题。

2.4 预防事故的技术措施

为了达到预防事故和减少事故损失的效果, 应采取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⑴规范脚手架搭设。纠正架体与建筑结构固定的作法, 设置首步固定;纠正和补全横向扫地杆;对架体进行内封闭和立面全封闭;规范立杆基础的设置;禁止违规劣质管材和劣质脚手板的使用;杜绝卸料平台未独立设置;正确引导新门型脚手架按国家建筑安全规范搭设使用;严禁钢管、毛竹混插;淘汰毛竹脚手架。

⑵规范模板支撑系统的搭设和拆除。高度重视支撑系统搭设的稳定性, 严控立柱对接、严控支撑选材和立柱垂直度、严控主柱违规垫砖, 严控纵横向水平支撑的规范设置和材质, 严惩钢木混支, 严惩违规拆除模板支撑系统, 高度重视和严管高支模的规范搭设和拆除。

⑶高度重视基坑支护。规范基坑的开挖和临边洞口的防护, 加强对基坑及基坑周边的监测, 并按规定建档;重视机械、气瓶、潜水泵用电等的安全规范操作。

⑷规范临边洞口及出入口的防护。落实使用工具化、定型化防护产品, 重点抓电梯井口按规定使用工具化、定型化防护门;重视戴安全帽和高处作业系安全带;督促按规定使用合格的安全密目立网、水平网、安全帽和安全带。

⑸规范现场施工用电。重视采用TN-S系统, 确保专用保护零线被用电设备使用;重视“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和落实“一机一间一漏一箱”;重视总配电房的规范设置;重视漏电保护装置参数的匹配;规范使用合格的标准配电箱, 正确出入配线;抓现场配电线路的规范布设;高度重视外电防护和懂行持证电工的配备。

⑹规范现场施工机具的防护。如塔吊、井架、物科提升机、圆盘锯、电焊机、搅拌机、水磨机、潜水泵等的安全防护。要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提高它的使用期限和效率。

⑺规范井字架的搭设。规范架体与建筑结构的刚性连结;重视限位保险装置的设置;重视吊篮的防护;重视架体的稳定;抓卸料平台的独立搭设和稳固严密;抓首层落实设一单向门, 避免兼作通道;严管架体违规一次到位超高搭设。

⑻规范塔吊和外用电梯的搭、拆和使用。确保塔吊和外用电梯由具备搭拆资格证的专业队伍进行搭拆;严管司机、指挥和司索的按规配备和持证上岗的落实, 严防违规搭拆和操作, 重视设备的防护, 重视保险装置的有效动作, 重视接规定要求资料建档。

⑼设置安全警示装置: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牌等装置, 重视现场防火和施工现场标牌的设置。

⑽加强和规范现场文明施工。重视文明施工意识宣传, 抓现场场容场貌、硬地化、通道、材料堆放、工完场清、排水系统、封闭治理, 高度重视和规范生活设施。

⑾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统一采购合格防护用品, 妥善保管,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预防事故、减轻伤害程度的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

⑿季节性安全技术措施, 由于季节性施工造成事故的突发性较强, 应从防护、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2.5 应急求援

应急求援措施是指事故发生后为抢救遇险施工人员、消除现场危险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包括现场指挥、组织救援队、配备抢救物资等。这一阶段要达到应急救援的目的, 对工程可能出现的危险做详细的分析, 按照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随时做好处理各种事故的准备。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还有利于施工项目减少财物损失, 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与管理 篇三

可见,加强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与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应该从旷日持久的喋喋不休式概念炒作,付诸现实的行动与实践。

一、学校安全事故的界定

学校安全事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校安全事故,是指学校发生的学生、教师、设施、设备的事故以及盗窃、火灾等其他灾害的总称。狭义的学校安全事故,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学生受伤、疾病、死亡事故。其基本内涵包括:(1)安全事故发生在中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期间(未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不属此范围)。(2)行为人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结果(受伤、致残或死亡),即伤害事实的存在。(3)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关(与学校活动无关的个人行为不属于此范围)。(4)如果学校有过错,对此要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

二、学校安全事故的归因

1.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育教学设施老化、陈旧、设置不当以及使用假冒伪劣产品。(2)制度不严,管理不善。(3)学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4)体罚或变相体罚。(5)安全保护措施不力。(6)学校创收活动的原因。

2.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之间相互打闹引发的安全事故。(2)学生的特殊体质或疾病。(3)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3.不可抗力原因。

所谓不可抗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解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不可抗力引起的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通则》的规定,不承担责任。如地震、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伤害。

三、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

1.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中小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健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操作、教学设备保养维护、门卫制度、食宿制度、课间休息制度、体育活动安全保护制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日常工作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在校行为规定等。制度规范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对师生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什么行为是可以做的,什么行为是提倡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让全校师生能一目了然。在制度和规范中,还要制定具体的奖励措施,实行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增强有关人员的责任感,发挥制度和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学校的各项活动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要对中小学校进行全员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事故防范意识。

学校要建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队伍。注重干部、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其应对学校危机事件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在学生中间开展深入有效的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要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及社区教育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进行学生伤害事故防范的教育。

3.对事故的处理要严格执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预防学校事故。

在事故的处理上要严格赔偿制度,坚持事故赔偿的过错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对事故的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具体要考虑以下几点:(1)损害事实的影响。(2)事故原因和赔偿目的的影响。(3)赔偿方责任大小的考虑。(4)对事故特殊情况的考虑。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自身的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并且要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要分清责任,对学校干部、教师的渎职行为、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的处理,尤其要严肃。

四、学校安全事故的管理

校园安全“技防”的同时还是要强调“人防”,即校园安全需要更加精细化管理。长期以来,我们在校园安全上过分地依赖“技防”,但并没有搞清楚,“技防”是为了更好地“人防”,而“人防”的落脚点就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从精细化管理的要义可以看出,学校安全要落实“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精细化管理其主要管理方略如下。

1.突出以德服人,强化国学等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浸润与渗透。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要消除校园暴力,最实用、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读书中认同国学,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营造书香校园。在读书中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形成理性思辨的能力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2.建立校园暴力危机管理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校园暴力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防范、预测、化解、度过、摆脱等几个阶段。其中,防范、预测和化解这几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防范就是学校为所有的学生建立安全档案(包括学生是否有前科,是否有过暴力倾向,家庭状况如何等),做到心中有数。预测就是要洞悉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对其言行有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化解就是学校和教师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满腔的热情帮助问题学生,特别是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朋友。

3.依法行政,政府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为心理教育的疏漏及历史欠账买单。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与心理发生剧烈变化。这一时期,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出现第二性征及性成熟。伴随着生理上显著的变化,心理上、行为上都要求独立,而现实中,他们却又脱离不了对成人的依赖。这种身体上成人感与心理上的半成人感的矛盾困扰着每个学生,常常造成他们行为的独立性与不成熟性的矛盾,这时,以暴力解决问题也就成为宣誓其独立性的一种特定表现。然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暴露出青少年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每一所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势在必行。

4.依法治校,建设法制校园,让学生知法懂法遵法。本质而言,青少年学生始终是存在着对法律的畏惧心理,之所以敢于实施校园暴力,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学生之间的一般纠纷。因此,要防范校园暴力,就必须强化社会治安,让每个青少年学生都知道哪些行为是属于违法犯罪的,更要使他们知道违法犯罪后必须接受的严厉惩处,让强有力的法律威慑,消除校园暴力案件,使每个青少年学生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

5.进一步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管理。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会,让教师与家长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形成有效互动。统计资料表明,导致校园暴力的诸因素中,家庭教育是罪魁祸首。

6.强化社会管理及社会环境治理。全社会动员起来,营造一个适宜的、干净的、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已经势在必行。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暴力、色情文化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当之无愧的第一推手。尽管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禁止青少年接触暴力、色情文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可供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手机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色情场面。因此,要真正预防校园暴力,就必须尽快遏止通过网络传播的暴力、色情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青少年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校园安全无小事。既然国家、社会、家长把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交付给我们,那么,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施教者乃至服务者就要把国家法律、法规作为管理学校的法理基石,坚决秉持依法治校的理念,将“技防”与“人防”有机结合,以人为本,树立“安全无小事,人命大于天”的安全意识,把学校安全工作当作关乎学校生命线的事情来抓,紧紧拽牢学校安全预防与学校安全管理两个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行动策略,力戒麻木不仁、事不关己、得过且过等玩忽职守的流弊,把校园安全工作做实做好做牢。

4.安全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篇四

一、安全事故调查领导小组

组长:XXXXXX

副组长:XXXXXX

组员:XXXXXX

二、事故调查分类

1、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1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受上级部门或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委托公司安全事故调查小组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2、只造成人员轻伤,或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1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公司安全事故调查小组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三、原则和要求

1、事故调查处理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2、四不放过的原则;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3、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在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4、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应当将事故调查处理报告报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市国资委。

四、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类别,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五、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名称、地址、所属作业、经济类型,隶属关系等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类别,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

6、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7、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

一、基本原则和要求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公司安全生产办公室(电话XXXXX)报告,同时向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电话XXXXXX)报告;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市安监局和市国资委报告。

情况紧急或遇到无法联系公司领导等特殊情况,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安监局和上级部门报告。

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及时、准确地报告事故,知情不报按安全法规相关条款处罚。

二、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时间及联系方式。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5.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篇五

第一节 事故分类与管理

第四百零九条 事故可分以下几类分别进行管理:

(一)生产(工艺)事故,指生产过程中,由于违反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操作不当等造成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损失的事故。

(二)设备事故,指设备因非正常损坏,造成停机时间、产量损失或修复费用达到规定数额的事故。

(三)质量事故,指产品质量(包括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事故。

(四)交通事故,指由于违反交通运输规则或由于其它原因,造成车、船损坏,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五)火灾事故,指凡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都为火灾事故。

(六)爆炸事故,指由于爆炸,造成国家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事故。

(七)医疗事故,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事故。

(八)凡蓄意制造的事故,称破坏事故。

(九)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

第四百一十条 生产(工艺)事故由生产部门负责管理;产品质量事故由质量检验部门负责管理;基建工程质量事故由基建部门负责管理;交通事故由保卫或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设备事故由设备动力部门负责管理;火灾事故由防火(保卫)部门负责管

理;伤亡事故和爆炸事故由安全技术部门负责管理。各职能部门应按分类管理的要求,调查、统计、存档。

第四百一十一条 安全技术部门负责全厂各类事故的综合统计,各职能部门应按时将事故情况报送安全技术部门。

第二节 事故等级和损失计算

第四百一十二条 设备事故按《化学工业企业设备动力管理制度》(„1989‟化生字第43号)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百一十三条 火灾事故按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火灾统计管理规定》(„1989‟公发26号令)执行。

第四百一十四条 交通事故按公安部《关于做好交通管理统计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第四百一十五条 伤亡事故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企业职业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1~6442-)和化学工业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百一十六条 其它各类事故的等级划分和损失计算方法,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节 抢险与救护

第四百一十七条 企业发生事故,必须积极抢救,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

第四百一十八条 发生重大事故时,企业领导要直接指挥,安全技术、设备动力、生产、防火、保卫等部门应协助做好现场抢救和警戒工作。在抢救时,应注意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好标志。

第四百一十九条 对有害物大量外泄的事故或火灾事故现场,必须设警戒线,抢救人员应佩戴好防护器具,对中毒、烧伤、烫伤等人员应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第四节 事故报告程序

第四百二十条 事故最先发现者,除立即处理外,还应以最快捷的方法向领导或调度报告。而后逐级上报。对各类重大事故,企业要立即将事故概况(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等)用快速方法在24小时内向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报告。若事态仍在继续,要随时报告。

第四百二十一条 发生事故的基层单位,要按规定填写事故报告报送企业的主管部门,报出时间:一般事故三天内,重大事故七天内。

第四百二十二条 对重大事故,企业应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书,于事故后二十天内报送上级有关部门。

第四百二十三条 对于重大责任事故,除按有关规定上报外,还应向当地人民检察院报告。

第四百二十四条 凡外单位人员在企业劳动、实习、培训时发生伤亡事故,由企业按表外进行统计上报。

第四百二十五条 凡因工负伤者,从发生事故受伤起,若一个月以后,由轻伤转为重伤,或由重伤转为死亡,则不再按重伤、死亡事故上报。

第五节 责任划分

第四百二十六条 企业安全管理实行厂长负责制同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责任制。正职分配的工作,副职不执行或拖拉未办导致事故的,由副职负主要责任。副职向正职反映、建议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或不研究不解决而造成后果的,由正职负主要责任。第四百二十七条 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不科学由总工程师和分管厂长负责,管理部门已制订或已建议制定规章制度,领导不颁发或不组织实施的,由领导负责。

第四百二十八条 设计有缺陷或不符合设计规范的,由设计者和审批者负责。在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发现设计有缺陷,可以采取措施弥补而不采取的,由施工或生产部门领导负主要责任,已制定措施,却不执行,而酿成事故的,由违反者负责。

第四百二十九条 凡转让、应用、推广的科技成果,必须经过技术鉴定,其科技成果中未提出防尘、防毒、防火、防爆及“三废”处理的措施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的,要追究科研设计单位的责任。第四百三十条 制造、施工部门,未严格按图制造、施工,未经设计或修改设计未经批准而施工者,要对由此发生的事故负责。第四百三十一条 持安全作业证者违章发生事故,由违章者负责;无安全作业证者,擅自作业发生事故,由本人负责,被委派作业发生事故,由委派者负主要责任。

第四百三十二条 学徒工在学习期间,必须在师傅带领下进行工作,不听师傅指导擅自操作造成事故,由本人负责;在师傅指导下操作发生事故,由师傅负主要责任。

第四百三十三条 因管理不善,纪律涣散,违章违纪严重,发生重大事故时,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六节 调查和处理

第四百三十四条 企业发生事故都要按“三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办理。

第四百三十五条 对一般事故或重大未遂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由车间和有关部门领导组织调查并召开事故分析会。

第四百三十六条 对重大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应组织由有关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四百三十七条 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1991年3月1日国务院令第75号)。

第四百三十八条 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而发生重大事故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和玩急职守罪的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惩处。

第四百三十九条 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可根据事故大小,损失多少,情节轻重,以及影响程度等情况,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或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薪、撤职、留厂察看、开除出厂,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百四十一条 对防止或抢救事故有功的个人,企业应予以表彰、奖励。

6.安全环保管理制度 篇六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预防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管理工作:

1、站内所有成员都要重视安全环保工作,要树立安全思想偏不得、安全规程违不得、安全知识缺不得、安全费用省不得、安全质量差不得、安全工作懒不得的意识。从而做到“三度四到位”(思想认识有高度,奖惩考核有力度,员工参与有广度;安全教育到位,责任管理到位,巡检维护到位,管理措施到位)。

2、站内全体成员,均应承担明确的安全责任,定时、定点检查安全防范措施。使每项安全因素都有专人负责,对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实行“四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

3、定期组织学习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公司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采油厂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等。

① 对新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四新教育”(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使其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执行安全作业规程和规章制度。

② 对在职员工的安全教育的内容为:岗位生产任务、特点、控制要点、主要设备结构原理性能、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责任制、岗位安全技术规程、事故案例和预防措施,安全装置、工具、个人防护用品、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等。

③ 教育形式要多种多样:授课、案例、宣传等。使大家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尽而达到“我懂安全、我会安全、我管安全”。

4、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安全竞赛,查违章,排隐患,堵漏洞,交流经验,提高安全技术责任,实现站内安全、环保目标。

5、经常检查设备的安全装置、防尘防毒和消防设施,发现问题和事故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6、按规定发放个人劳保防护用品,并正确穿戴和使用。

7、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抓变化,抓事件,预测预防。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章作业;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严格遵守采油厂安全环保管理规定。

二、安全操作工作 1、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努力学好业务技术,认真负责搞好本职工作。、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泵房,更不允许非工作人员操作司泵,对于不听劝阻人员给予警告或罚款。

3、严格按照开泵,停泵程序司泵,不得违规操作,避免引发事故。

4、司泵人员工作期间严禁离开岗位,做到人在泵转,人走泵停,槽内无油立即停泵,严禁泵空转。、主司泵人员主要负责泵的起用,停转及设备的维护,检查调节冷却水,副司泵人员负责协助主司泵人员操作和及时调节查看油槽余油清况。、负责泵房卫生和设备设施卫生的清理工作,认真填写设备维修工作记录。

三、安全检查工作:

1、安全检查内容:查思想意识、查规章制度的落实、查生产设备、设施和安全工具、查安全教育、查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查劳动用品的穿戴使用、查违章守纪。

2、安全检查形式:自查、互查、专查;一班三查(班前、班中、班后);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

3、检查前准备工作:确定检查时间;确定检查范围、对象和标准;制定检查方法;签发隐患通知书,提出问题的处理方法;如何反映,谁负责整改,谁负责监督。

4、安全检查原则:检查和总结经验相结合;检查和竞赛相结合;检查和奖励相结合;抽查和整改相结合。

5、安全检查出的问题要做到“三定”,“三不准”(整改安全因素要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落实整改任务时做到个人能解决的不准推给岗位,岗位能解决的不准推给本站,本站能解决的不准推给采油厂)。

四、安全教育工作

1、新上岗或调换岗位工作的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准入操作;

2、特殊工种职工上岗前需经过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3、根据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每年应进行一次安全技术知识理论考核,并建立考核成绩档案。

4、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1)、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安全生产管理规定;(3)、急电及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4)、生产中危险区域和安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及预防措施;

(5)、尘毒的危害和防护;(6)、执行入教育、现场教育、岗位教育等三级安全教育制度。

五、环保管理工作

1、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我厂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加强集油站生产环境保护的管理,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效率,确保柳沟集油站污染物零排放。

2、定期在全站开展环保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环保责任意识及技能水平。

3、保护好站内的绿化设施,花草、树木等,改善站生产工作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环境。

4、含油污水严格按照日产水量,添加足够比例的药剂,经FL-3型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方可回注,严禁污水外排。

5、确保井区来含水油在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密闭性,严格禁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6、站内危险化学用品要严格按照我厂及站内有关危险化学用品的管理规定进行储存、使用、以及销毁等,确保化学用品对生产工作区域及周围环境零污染。

7、车辆装、卸原油环保制度严格按照我厂《规章制度汇编》之《生产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有关内容执行。

8、我站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按照从上到下各岗位“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层层严抓,确保柳沟集油站生产工作区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及污染物的零排放。

六、安全学习活动的安排:

1、活动内容:

①学习采油厂安全文件、事故通报、安全简报、安全规章制度;召开安全专题会、现场会。并结合各岗位实际,提出防范措施。

②开展安全演练:安全设施使用方法演练、模拟故障训练、危险预防训练、模拟事故抢救训练、消防灭火模拟训练、查处各类事故源训练。

③每月安全状况分析、讲评、总结,以及下月安全工作要求和安排,认真贯彻“五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

④检查安全工器具,设备安全设施以及消防、门岗等安全台帐。

2、活动要求:

①学习安全知识要认真、完全、彻底,不能马虎从事。

②岗位人员均应全部参加,认真做好记录,缺席人员应及时补课。

③学习内容必须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找出差距,布置整改,把其它站或个人发生的异常、事故情况当作自己的问题来检查。

④主管安全站长在安全活动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安全活动的内容要充分联系实际,形式多样,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每次活动应有所侧重,有所收获。

⑤主管安全站长应参与岗位安全活动,了解指导安全工作。并将参加人员记入活动记录薄的名单中。

⑥每个人应做到联系实际,积极发言,记录要认真齐全,字体规范。

七、全站、岗位安全环保注意事项:

1、配电室要检查好各个供电部位的接线等是否完好,防止电路引起着火,监测好用电度数是否正常,确保安全生产。

2、注水岗要巡检好注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检查好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上报。

3、门岗要检查好进出站人员、车辆的检查,杜绝将安全事故隐患带进站内,与有强行闯入者,制止不了的及时报办公室启动事故预案并报上级领导。

4、各岗位岗长要不间断巡查站内各个部位、各个环节的生产情况、设备运转情况、人员在岗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报领导解决。

5、消防岗位要巡检站内各部位是否存在安全环保隐患,设备运转完好情况,防止跑、冒、滴、漏引发火情或爆炸以及污染事故。

6、中控室要严格执行工艺指标,监控好各个参数与控制点,确保安全生产。

7、办公室要负责《事故预想》的出题工作,并认真作答,认真评论。

8、各岗要利用安全活动的时间,学习站内的事故预案,定期做好演练活动,并做好记录。

9、站分管负责安全的站长负责设备及人身的安全保护工作,并由安全员负责实施。

10、各岗人员一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任何生产操作都要有安全防护措施,重大设备要有安全操作规程。

11、生产前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如有运行中的仪器设备,现场不能无人监守,停止操作时切断电源,水源和火源,并做好安全记录。

12、易燃、易爆物品及有毒害的物品必须由安全员统一保管,存放在安全之处。

13、注意人身及设备的安全,操作时要有安全措施,严禁带电作业。

14、使用转动机械,不得带手套作业,女同志要带帽子。

7.煤矿安全事故问题的预警管理分析 篇七

1 煤矿安全事故问题分析

煤矿安全事故问题中, 受到自然和管理两项因素影响。自然因素, 是指煤矿环境、地势等, 具有突发性的特征, 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煤矿事故, 如:矿井坍塌, 威胁到煤矿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因素, 在煤矿安全事故问题上, 表现出复杂的特性, 管理人员无法准确的掌握危险源, 管理期间, 监督、监测等落实不到位, 诱发安全事故问题[1]。煤矿生产的规模非常大, 自然、管理因素, 直接增加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增加了煤矿安全控制的压力。除此以外, 煤矿安全事故方面, 还存在违章、超时工作等风险因素, 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机率, 再加上安全措施不到位, 频繁出现安全问题。因此, 煤矿安全事故问题方面, 提出预警管理的方法, 在煤矿作业中, 提供监测、管控的方法, 体现预警管理的作用和实践价值。

2 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2.1 突出预测

煤矿作业中, 煤与瓦斯突出, 是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 形成瞬间空喷, 危害性非常大, 严重威胁到作业人员的安全。煤矿位于地下, 无法掌握矿井内部的条件, 很容易出现突出问题。预警管理系统内, 突出预测是一个重要组成, 主要是监督煤矿内, 平衡状态的跃变, 当煤矿中出现扰动时, 预警管理系统的参数会发生改变, 达到煤与瓦斯突出的临界条件时, 系统会执行预警, 提示人员注意安全。

2.2 煤层重构

煤层重构, 是指根据煤矿内的环境、条件, 利用重构的方法, 设计安全的采煤面。预警管理系统内, 将煤层重构做为灵活的使用方法, 煤层重构时, 利用预警管理系统, 获取煤矿内的信息, 根据煤矿各层的信息, 设计安全的采煤工作面。预警管理系统, 实现了煤层重构的信息化, 有利于监督采煤工作面的状态, 及时发现危险隐患。

2.3 向量机方法

向量机方法, 主要用在开采沉陷预测内, 控制煤矿的开采受力, 预防大面积采空区的出现[2]。预警管理系统内, 向量机方法, 能够监测煤矿岩体的平衡状态, 通过维持煤矿应力平衡的方法, 杜绝下沉、塌陷的情况。向量机方法, 全面检测煤矿中的不平衡点, 利用观测法、模拟法, 监督煤矿开采的环境, 预防安全事故。

3 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的措施

3.1 过程监控

预警管理内, 过程监控, 是煤矿安全事故问题预防的首要措施。过程监控, 避免煤矿现场存在隐瞒不报的情况, 采取井上、井下监控的方法。例如:过程监控内的虹膜技术, 其可提供监测、识别的功能, 在煤矿开采现场, 构建安全事故管理系统, 一方面识别人员在井上、井下的行为, 预防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掌握煤矿开采的全部过程, 虹膜技术中, 配合工作射频识别技术, 提高识别的准确度,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 也能准确的识别人员和物体。过程监控, 需要软件、硬件的协调与配合, 由此监督煤矿开采的过程, 预警作业中的风险行为, 提前预防安全事故, 进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过程监控具有全面性的优势, 还可监控井下有害气体的浓度, 如果发生危险, 也能根据过程监控, 快速安排救援工作, 表明过程监控在安全事故问题中的预防与保护作用。

3.2 实时监测

预警管理措施中, 实时监测利用了信息技术, 专门监测煤矿作业中的危险源, 控制好危险源, 缓解开采中的风险压力[3]。实时监测时, 通过传感技术, 收集煤矿作业现场的运行数据, 尤其是危险系数比较高的数据, 数据经过网络传输到控制终端的软件内, 控制中心在远程的条件下, 实时监测煤矿作业的情况。实时监测期间, 可以提供自动报警, 信息化的实时监控, 准确性和时效性上, 都要优于人工监测。实时监测的期间, 融入了多项监测的系统和项目, 形成综合化的实时监测系统, 全面监督煤矿作业的实时动态。目前, 煤矿安全事故问题的预警管理措施中, 比较重视实时监测, 扩大网络应用的范围, 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 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的需求。

3.3 人机工程

人机工程, 注重以人为本, 改善煤矿作业的方式, 营造安全的环境。人机工程在预警管理中的应用, 实现了环境、人、机械的相互结合, 根据人的心理、生理需求, 改善煤矿工作的状态,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能力[4]。煤矿作业中, 过程流动性强, 安全信息含量大, 按照人机工程的预警设置, 需要在生产中, 设计安全生产卡, 管控、传输安全信息的同时, 检查安全信息是否达到标准, 以便保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 促使煤矿安全管理人员, 能够了解煤矿的作业状态, 协调好煤矿生产的工艺和技术, 预防安全风险。

4 结束语

煤矿安全问题管理方面, 比较注重预警管理系统的应用, 起到预防性的检测作用, 在煤矿安全上发挥有效的控制功能。煤矿的安全事故问题, 在预警管理系统的作用下, 实现高水平的安全预防, 落实安全预警管理内的措施, 保护煤矿作业的施工现场, 进而保证煤矿作业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乔国厚.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与预警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3.

[2]杨军.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3.

[3]杨媛.基于灰关联及其预测的煤矿安全管理及事故预警方法[D].河南理工大学, 2010.

8.采矿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探析 篇八

关键词:采矿事故 安全管理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31-01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类矿产资源种类异常丰富,近年来,采矿事业在我国获得了蓬勃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并且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由于我们采矿技术的落后、设备的不完善、开采环境的局限性,往往导致采矿工程事故频发,给矿工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并给国家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采矿事故的分析,消除隐患,推动采矿事业的发展。

1 采矿工程技术中的不安全因素

采矿工程是一项复杂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采矿工程技术中的不安全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管理、生产、人为和环境因素,以此来做详细论述。

1.1 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在管理因素中,制度不完善、现场管理流于形式、安全与经济脱钩、奖罚不分明、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欠缺、专业素质有待提升、预防和处理事故中缺乏专业手段以及用于生产经营费用和维修费用少等。

1.2 生产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生产过程中以及掘进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防护用品质量差或者未佩戴相关防护用品、支护质量不佳、未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顶板压力过大、设备伤害;在爆破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参与爆破的药量过大、材料质量差、管理松散、制度执行不严谨等;工程设计方面的因素有:图纸与实际不符,设计施工不达标,相关组织工作混沌等。

1.3 人为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人文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较多,比如:违章作业、操作失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都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

1.4 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矿内透水;电压不足,亮度不够,光源距离远;噪声干扰:来自人为的、机械的和外界的;顶板岩渣方面有:顶板或边帮冒落、岩帮滑落、爆破、顶板未及时处理等等; 设备装运方面因素有:道路及相关机械有缺陷、超负荷运转、设备不符合要求、不匹配等方面。

2 安全管理措施

2.1 采矿工程前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查

实际证明,通过采矿工程前的安全检查能够大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正所谓防范于未然,事前的检查能够减低大约55%的事故率。相关的采矿企业急需建立健全自身的安全检查制度,采取大检查、日常检查、不定时抽查的方式进行安全检查,并指导认真落实,同时还要提高管理人员和矿工的安全意识。这是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有效的措施。

2.2 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的责任逐层分解,签订安全责任书,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使安全生产的责任更加细化、明确,实现安全目标的管理。

2.3 加大技术培训和安全管理力度

加大技术培训和安全管理力度具体做法包括:重视反面事故的宣传警示作用,提高企业员工遵守安全规范的自觉性,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认真的经验总结,汲取教训,防止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针对常见的瓦斯事故,除了正常的投入技术培训之外,还应该建立安全检查系统,编排瓦斯排放措施,并做好事故预测与防范。

2.4 明确奖惩制度

将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与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实现全员安全管理,实行责任与义务的统一。对于安全生产中管理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予其高的绩效奖励;反之,对于安全生产中管理成绩较差的,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出现重大损失的,给予其较低的待遇,并严肃追究其相关责任。通过这种形式,来调动员工安全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另外,采矿企业还应该广泛招收采矿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待遇,留住人才,利用好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

2.5 其他措施

采矿前,应该对相关的地质条件进行细致调研,掌握采矿作业区域的相关地质构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生态环境来选取合理的采矿技术手段,并加强防护,尽可能地防止掘进中顶板冒落的情况发生。采取合理型号的器械以满足矿山排水能力,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形成合理的防排水系统,并坚定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健全防排洪措施。

3 结语

采矿工程的安全、高效的生产依托的是正确的管理方法、先进的采矿技术、完善的安全责任机制、可靠的安全通风设施、安全的生产环境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工作。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坚持安全生产。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会议,对工作进行阶段总结,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并把安全教育引入实践中。同时,提升矿业企业的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水平,健全责任制搞好安全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使管理体制焕发生机。这样才能保证采矿安全,实现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收获。

参考文献

[1]张忠东.关于煤矿井下采矿安全管理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3(9):100-101.

[2]余艳.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111-112.

[3]邢冬梅,叶义成,赵雯雯.我国矿山透水事故统计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J].金属矿山,2010(6):178-181.

Xing Dong-mei,YE Yi-cheng,ZHAO Wen-wen.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afety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of Mine Water Inrush Accident in China[J].Met al Mine,2010(6):178-181.

[4] Li Ying-ying,YE Yi-cheng,HUANG Jun,et al.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gray-exponentially smoothing and

9.安全播出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篇九

一、报告程序

1.当设备正常而监控系统出现异常时,立即通知当班技术人员,当班技术人员做出判断并处理,最后各自做好值班记录和维护记录.2.当设备显示不正常时,立即通知当班技术人员,当班技术人员应立即处置,尽快恢复正常播出,再查找原因,进行处理,及时通知技术播出部主任。故障排除后,各自做好值班记录和维护记录。

3.发现3分钟及以上停播事故的,需向台领导报告,并说明原因,以便台里向相关部门汇报。

二、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时间

2.故障的部位

3.影响的范围

4.处理的过程及目前情况

5.分析事故原因

三、重大事故处置

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家的台两级领导应全数到场,在台领导指挥下各司其责。

2.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在最短时间恢复信号播出,使事故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10.安全事故汇报制度. 篇十

1、煤矿事故实行一事一报制度,不得隐瞒。

2、煤矿发生事故要按照汇报程序和规定的时间逐级上报。

3、发生轻伤或重伤事故,必须立即报告矿领导,同时通知矿医院,进行紧急抢救,防止伤势恶化。

4、一般非伤亡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矿值班领导或最高领导,采取紧急措施抢救,防止事故扩大。

5、凡是煤矿发生非伤亡重大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发生自然灾害和群体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按事故汇报程序立即报告矿最高领导,并在1小时之内,填卡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有关部门。

6、凡是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必须按事故汇报程序立即报告矿最高领导,并在4小时之内填卡上报当地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

凡是煤矿发生一次死亡3人或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必须按事故汇报程序立即报告矿最高领导,在1小时之内,将事故情况上报当地主管部门,同时上报当地政府、市煤炭局和煤矿安监局。情况复杂时,先汇报事故概况而后随时补充汇报,待情况查清后填卡报表。

11.安全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危险源;事故分析;事故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1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483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也随之扩建,但是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人身伤害和安全事故却频频发生。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能在事先控制事故发展苗头、预防事故发生的完整的有效的事故防范体系,在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基本属于“经验控制型”,在安全事故预防方面基本属于“过程控制型”。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包含管理缺陷、不安全的人为活动、物的不安全状态等等危险源,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导火索,所以危险源才是现代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重点是加强对事故的管理,实则就是对事后的管理。本文分析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提出了对危险源的管理措施和控制原则。

2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1 内部原因

依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特征,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人员、材料、工具、设备等等。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安全事件、一定的作业活动、不安全因素所组成的体系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生产施工活动是安全事故发生的载体,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是不安全事件与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所以有效控制、分析、识别导致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危险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预案、计划,采取有效的调整、检查、改正等手段和措施,及时对施工中导致不安全因素产生的活动载体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控制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2 外部原因

(1)公路施工主体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部分施工主体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安全培训教育组织不到位;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基础非常薄弱;安全防护未按标准执行。(2)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安全施工认识的不到位,主要是对于事故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事故防范措施采取的不到位,主要是针对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安全监管执行力度不到位,可能存在盲点,未能合理利用和发挥各种管理资源、管理环节、管理层次的整体效能。(3)保障安全生产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施工企业间存在着无资质单位挂靠、低价中标、以包代管、违法分包、恶性竞争、非法转包等严重问题;加强对公路施工行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

3 对危险源控制和管理措施

对危险源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是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

3.1 建立健全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系统

(1)要对危险源有充分的识别、辨识,明确各种危险源。(2)在建立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系统时,要以公路工程工艺流程和施工过程为主线,依照不同的施工标段绘制系统图,在系统图中明确表明危险等级、危险源所处施工环节、危险源管理所属部门单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危险源散、杂、广而难于预防管理的缺陷,可以更加系统地对危险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促进危险源检查控制管理工作更加有轻有重、有条不紊,可以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和决策水平。

3.2 制定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办法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具有特殊性,有动态危险源和静态危险源,所以要根据公路工程点指定与之相适应的危险源管理办法,根据危险源等级不同建立各级危险源控制管理办法,根据直接管理者各种责任要求建立管理档案。主要表现为:(1)要对全标段危险源建立控制管理档案,有利于及时调整并控制危险源系统的变化,使得安全管理更有抓手。在档案中应明确四方面内容:一是各级危险源状况;二是危险源升降级情况;三是危险源控制措施;四是日常管理办法。(2)要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条件、施工状况、应急措施、控制措施等相关情况制定危险源安全检查表,并且根据该表分别按照施工作业班组、业主、项目部、监理的安全检查要求进行核查,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3)对动态危险源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控制。动态危险源具有情况复杂、变化速度快、难于掌控等特点,对此应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对一般情况的动态危险源,要由项目经理部安排人员跟蹤检查,相关安全部门要不定时监督检查。对于一些危险指数特别高、情况异常复杂的危险源,要由监理指定人员采取定点跟踪的办法,并有权在现场停工观察和采取应急预案及措施。(4)制定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的考核办法。考核办法要明确规定对危险源分级控制、危险源分级依据、危险源变化呈报、危险源审批制度、危险源管理责任人、建档要求与制度、检查情况汇报制度等实施全面系统的考核,奖罚分明。

3.3 细化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险源:一种危险源是因客观存在而产生的;一种危险源是因特殊气候特殊环境条件下而产生的;一种危险源是因机械设备缺陷而产生的;一种危险源是因施工过程中而产生的。在对施工作业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时,一定要明确怎样避让危险、如何加强防护、采取何等措施控制危险源的发生。

4 结语

公路工程安全施工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安全施工是公路建设和发展永恒的主题,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安全管理是保障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有效控制危险源是预防安全事故发展的有力措施。只有以安全第一作为指导思想,认真抓安全,加强严预防,才能更好地促进公路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建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分析与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建筑安全,2011,(9).

[2] 商红标,孟建丹.浅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J].湖南交通科技,2010,(1).

[3] 李作恒.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分析及管理控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简介:刘衍平(1980-),山东省东营市公路管理局公路工程处项目副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工程施工。

12.化工园区事故分析及消防安全管理 篇十二

1 化工园区火灾分类分析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物质部分为易燃、易爆品, 存放量大且较集中, 一旦发生火灾, 易形成大规模、立体、流淌的大型火灾事故。化工园区内的火灾不仅对化工厂和工人造成伤害, 还对消防救援人员造成一定的危险, 影响救援过程。其中, 与设备相关的火灾事故占了比较大的比例。Daniel和Joseph收集并分析了1972年到2001年间的化工事故, 指出比例最大的三类设备事故分别是和管道系统、反应器与储罐相关的事故。依据这些设备类型对2010年以来国内化工园区内发生的部分典型火灾事故进行分析归类, 具体分为管道设备、反应器设备、储存设施与其他设备4个方面, 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1.1 管道设备

管道设备是化工园区最常见的设备, 担负着输送原料与产品的任务。这些管道数量多且多为压力管道, 输送物料常为易燃、易爆品。因此, 一旦发生事故, 高压物料便会泄漏到管外, 易与管外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发生爆炸。管道延伸距离长且物料输送连续, 易形成大面积、多点式燃烧的火灾。管道内输送的物料带有较高的温度和一定的毒性, 一旦发生燃烧爆炸, 会给消防救援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

目前, 管道设备方面的火灾事故主要表现为管道泄漏。具体来说, 事故起因主要分为误操作引起的泄漏和管道因腐蚀造成的泄漏两类。表1列举了近年有关管道设备火灾事故的典型案例。其中, 表中“7·28”南京爆炸事故和“5·28”山东淄博化工厂爆炸事故的起因均为拆迁施工时丙烯管道被误挖断, 泄漏的丙烯进入空气遇明火爆炸。分析原因, 主要是拆迁时施工人员未带管道图或未按照管道图回避管路。两次“大连输油管爆炸”也同样与人为因素有一定关系, 分别为卸油操作不当和施工时钻漏管线。值得注意的是, 大连的输油管路从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共发生事故8次, 频率之高让人惊叹。虽然事故伤亡人数与其他伤亡事故相比较少。历次事故都间接反映出施工、监管等部门间的配合不当与监管不力。此外, “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起因为输油管道腐蚀减薄, 发生破裂, 原油泄漏后遇明火作业发生爆炸。究其原因, 除了与管道腐蚀有关外, 明火作业也是重要原因。此外, 企业与市政等相关管理监督部门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 在此类事故中, 处理好人为问题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之一。

1.2 反应器设备

反应器设备是化工过程的核心部分, 原料物料在装置内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产物物料。化学反应常伴随着高温、高压、强腐蚀等过程, 反应器的防火、防爆性能及相关安全措施十分重要。但其反应类型较多、过程复杂, 且各有区别, 在GB 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中也无法全面涉及。应对反应器的特定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制定相应防范制度, 配合相关监督与消防部门综合管理。

表2中列举了近年来部分反应器设备火灾事故的典型案例。与其他几种事故类型对比可发现, 反应装置火灾事故均伴随着人员的死亡。这充分说明了此类事故的危险性和制定相应安全防范措施的必要性。表中6个事故案例的起因涉及非法生产、设计不合理、违反操作规程与安全生产事故等几种情况。其中, “4·13”黑龙江大庆化工厂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非法生产偶氮二异丁腈过程中生产车间内甲醇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遇明火引发爆炸。而“2·28”河北赵县化工厂爆炸事故, 除其直接原因反应釜导热油泄漏外, 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 降低安全防范标准也是间接原因。这与2005年BP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炼油厂发生异构化装置爆炸相似。德州事件的间接原因也是BP公司逐年削减安全投入。此外, “1·5”上海松江化工厂爆炸事故是发生在研发公司的研发过程。在2007年,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家化工厂研发汽油添加剂时也发生过爆炸致人死亡的事故。因此, 研发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1.3 储存设施

存储化工园区内各类原料与产品的储存设施 (如各类储罐) , 是化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类设施常存储各类易燃易爆油品, 且存储集中、量大, 一旦发生事故, 极易燃烧爆炸。储存设施的火灾事故具有燃烧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广、爆炸危险大的特点。此外, 发生事故后火势迅猛, 易形成流淌火, 进而引燃周围设施, 扩大事故范围。因此, 此类事故消防灭火的难度大、耗时长, 对消防灭火提出较高的要求。

表3中数据是近年来部分储存设施火灾事故的典型案例。其中, “9·19”重庆长寿化工厂爆炸事故的起因是碳氢相储槽附近的装置爆炸引发二氯丁烯储存罐泄漏, 进而发生燃烧。由这次事件可知, 化工园区内设备之间间距较小, 易引发连串事故。因此, 应形成以区域防范为主的监督与应急机制。2012年发生的“大庆化工厂爆炸”事故的起因是储油罐发生爆炸。此外, 表3还列举了2013年的“9·14”抚顺化工厂爆炸和2014年的“6·9”南京化工厂爆炸的事故起因。两次事故警示人们, 无论是正常运行还是开工检修状态, 储罐的安全问题均应高度重视。

1.4 其他设备

除了上述三类设备外, 化工生产过程中还涉及精馏塔、萃取塔、混料器等一系列设备。与这些装置相关的事故大多涉及工艺操作、生产误操作等问题。表4中简要列举了部分此类事故的典型案例。其中, 2010年“青岛化工厂爆炸”事故的起因是混料器内物质与强氧化剂氯酸钠混合, 经搅拌后放热爆炸。“8·23”宁夏中卫化工厂爆炸事故中, 氢化液受槽中的氢气未反应完全, 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 遇明火爆炸。2011年“山东新泰化工厂爆炸”事故的起因是冷凝器紧急维修时操作不当。由这次事故可看出, 紧急时刻处理问题时的安全意识仍需加强, 在日常培训中应着重加强消防安全培训, 提高防火、防爆意识。2013年的“7·27”鲁西化工厂爆炸事故起因是双氧水萃取塔发生爆炸。此次事故反映出即使是较为稳定的强氧化剂, 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方式, 若含量过多或处理速度过快也会有爆炸的危险。

2 事故原因分类及可能的后果分析

2.1 事故原因

对几种典型事故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 归纳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2.1.1 工艺过程控制不当或误操作

化工过程因其反应的特殊性与局限性, 需要过程参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过程中要控制:一是原料的质量与投放配比。原料杂质含量多会增加化工反应的不确定性;投放配比过大会加大相应设备的负荷, 易产生泄漏、火灾等事故;投放配比过小则不利于生产的经济性。二是原料的投放速度与投放顺序。化工生产是动态反应下的稳态操作, 因此投放速度过快或过慢, 均有可能脱离化工企业的调控范围, 易产生火灾或爆炸;化工生产具有特定的投料顺序, 变动投料顺序可能会改变反应顺序, 进而易产生火灾等事故。三是过程的温度与压力。化工过程均要求一定的温度与压力, 过高或过低均有可能增加反应的不确定性和加重设备的负荷, 形成火灾隐患。

2.1.2 化工园区内缺乏科学布局、消防配套设施不足

一些化工园区内布局不规范, 建筑物间的消防间距不足, 缺少相应配套消防设施。化工过程多为特殊、高危的过程, 其对消防配套设施的要求比一般城市消防设施的要求高。但部分化工厂按照普通城区消防标准设立消防设施, 一旦出现火灾爆炸事故, 消防设施无法完全完成灭火。依靠远处消防救援力量又会延误最佳灭火时机, 导致火情扩大。

2.1.3 缺少安全资质、违法生产

化工行业属于高危行业, 其开车动工需必要的资质, 需通过相应的安全生产与消防检查, 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违规、违法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措施。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 应急措施和灭火救援能力均无法达到要求, 易酿成大的事故。

2.1.4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意识不足

部分化工厂内操作工人普遍学历水平较低, 对于化工过程认识不足, 遇到异常状况后处理与应急灭火能力差。此外, 部分中小企业为追求利益, 缺乏对工人日常安全生产与消防的培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 操作人员无法正确处理, 最终小的事故易转变为大的灾祸。

2.1.5 设备年久失修或环境变化导致设备损坏

定期设备检修与消防设施维护是化工企业能够长久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化工园区因其生产的特殊性, 与正常生活环境相比, 易带有一定的腐蚀环境, 且对设备的要求要远高于日常家用设备。此外, 市政规划不当导致化工园区距正常居民生活区较近, 部分输送管道设备与市政管道交叉, 增大了火灾事故的受灾面。

2.2 事故类型

化工园区内常见的三种事故类型分别为火灾、爆炸和毒性释放。文献[2]中对三种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死亡率和经济损失情况进行了比较, 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 火灾是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事故类型。此外, 爆炸事故常常伴随着火灾发生, 而毒性物质释放较多是因为火灾或爆炸导致的。Daniel和Joseph在2 0 1 1年列举的1972-2001年间的100起事故所占比例, 与火灾相关的事故占到了71%。由此可知, 火灾是化工园区内首先要重视的事故类型。针对火灾开展的消防灭火救援措施与消防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消防安全管理建议

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 国家相关消防科研部门针对化工园区内消防安全与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合各类事故的特点与已有文献资料, 从“政策与规范、消防规划与建设、企业管理、人员管理”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3.1 政策与规范

政策与规范是化工园区内安全生产与消防救援的重要保障之一。相关消防机关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 监督与纠正化工园区内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国内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设计标准也做了规范, 如《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防火设计规范》、GB 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但国内石化相关消防标准平均10.5a修订一次, 而美国1~5a便会修订或补充;国内石化相关标准采标率低限制着化工消防安全的发展。因此, 建议紧跟国外消防发展方向, 依据国内消防现状, 建立与时俱进的消防政策与规范体系。

3.2 消防规划与建设

消防规划与建设的落后是化工生产安全性与危机应对能力差的原因之一。化工园区内的消防规划需与化工园区建设同步, 建立相应防范与救援机制。其中, 消防站建设是消防规划与建设首先要考虑的设施之一。应依照化工企业的危险程度与火灾特点,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建立相应消防站。对于重点防火区域, 建议应依据多布设原则建立救援距离与救援时间更短的消防站。依据化工厂危险品的类型选用恰当、充足的灭火剂与消防设施。对于化工园区内的火灾高危设备, 应配备相应的自动灭火设备。

3.3 企业管理

化工过程火灾风险性大, 且工艺复杂, 消防设施不一定能快速灭火, 加强化工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与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十分必要。建议化工企业除应严格遵守《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履行其防火职责外, 还要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实时火灾监控、日常厂区维护与定期消防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强化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与消防管理的检查, 建立相应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化工园区内, 根据危险区域划分警戒级别建立相应区域预警机制。高危区域重点看护, 相应消防配套设施比一般危险区域内设施数量要多。还要定期组织消防演习, 提升企业应对突发火灾情况的能力。

3.4 人员管理

加强企业人员管理, 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培训, 切实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对于一线操作工人, 应保证相关安全生产与消防的培训落实到位。保证每一个工人掌握自己所操作的设备与周边的设施, 熟悉消防应急设施的存放位置与使用方法。对于企业管理人员, 建议加强其安全防范意识, 执行责任制管理。企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其消防设施, 遇到损坏或过期失效的消防设施应及时上报修理或更换。

4 结论

化工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火灾隐患。其火灾具有发生风险大、燃烧速度快、易形成立体与流淌火灾、扑救难度大等特点。单纯地做好“政策与规范、消防规划、企业与人员管理”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做到杜绝火灾。此外, 任何一种风险均可能转变为实际的灾祸。面对化工园区内的火灾风险, 应将防火与灭火结合起来, 建立科学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 以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与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守信.化工事故案例分析与防范[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2]Crowl D A, Louvar J F.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2011.

[3]许晓元, 刘晅亚, 纪超, 等.国内外石油化工消防标准体系研究[C]//2013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 2013.

[4]Crowl D A, Louvar J.化工过程安全理论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5]刘晅亚, 秘义行, 田亮.石油化工园区消防安全规划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5) :383-387.

[6]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

[7]刘志刚.化工企业火灾事故成因及预防[C]//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 (下) , 2012.

[8]刘晅亚, 陈彦菲.石油化工园区火灾风险与消防安全规划研究[C]//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 2010.

[9]王维.石油化工园区应急消防布局规划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10]刘维刚.石油化工企业的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企业, 2014, (3) :78-78.

上一篇:海南公务员考试面试时间和地点已确定下一篇:红掌花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