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共13篇)
1.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 篇一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课报告
时光荏苒悠闲的假期时光结束了,紧接着又是新的一季开学之际,马上我们又将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面对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新面孔,但是还有一件让我仍旧挂心之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还记得在放假一个月之前,学校统一让全体教师学习研修,我们都很积极认真的观看学习他人教学方法和他们的管理经验,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来自山东省莱州市文峰中学任教于初中美术邱晓玲老师的一堂课,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这是一堂既朴实又生动,既独特又新颖的一堂课,就邱晓玲老师独特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来看,可见邱晓玲老师是一位认真了解学生并善于发现学生优势的教师。下面我来就《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所得。
在开始之初,学生像赶集市一样热热闹闹走街串巷,这是我之前很少看到的现象,本想着上课之前不该老老实实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着老师上课吗?紧接着上课铃响起,邱晓玲老师踏着稳重的步伐走进教室,学生立刻走到各自的座位,就这样正式开始上课。邱晓玲老师让各小组学生展示上节课布置安排的任务之时,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为何上课刚刚之前教室如此“混乱不堪”,原来学生都在好奇的观看各个小组即将准备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创造了课堂氛围,激起他们即将上美术的兴趣。继而了解到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授课方式。进行的一场活泼有趣的以探究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行组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发掘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他们对本地非物质文化的情感,以及想要继承发扬 保护下去的决心,认识传承的重要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给大家介绍他们所了解探究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下面其他学员参与进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和谐性,共享性。在学生分组介绍是,教师时有重复补充,课程介绍结束后,教师总结发言,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重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后安排学生以报告的书写形式分析保护和发展本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观课活动,也让我看到,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让学生参与进来,这点很重要。邱老师课堂的时间分配也很合理,每个环节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是我平时上课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语言和调控学生积极性方面还要多向邱老师学习。总之整堂课教学形式新颖,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时间安排合理,有很多教学环节值得我借鉴学习,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自我反省的机会,对我改善今后的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2.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 篇二
一、物质密度的不变性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对同一种物质来说, 它的密度大小不随它本身的质量、体积、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把一根粗细均匀的铁棒截去一半后, 问密度是否变为原来的一半?设原铁棒的质量为m, 体积为V, 则它的密度。由于铁棒粗细均匀, 截去一半后, 质量减小为;体积也相应地减小一半为;则剩下铁棒的密度。也就是说, 铁棒的质量和其体积之比仍不变。依此类推, 如果我们将铁棒用钢锉锉成铁屑, 或将铁棒用钢钻打制成铁管, 它们的体积和质量都相应地减少, 然而铁屑中、铁管中铁的密度仍然跟铁棒的密度相同。如若把这根铁棒弯曲变形, 它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发生变化, 则其密度也不变。
由此可见, 密度公式与单纯的数学式不同, 要受到物理含义的制约, 不能误认为物质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跟体积成反比。
二、密度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是不同的。但是从课本的密度表上可以发现:煤油和酒精, 冰和蜡, 铝和花岗岩等的密度值相同。这表明它们在这一方面的特性相同, 而在其他方面如形态、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等等就不一定相同了。鉴别时就要借助其他特性加以分辨。由此说明,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但不是唯一特性。
三、物质密度的可变性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它与质量不同。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只要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未改变, 则物体的质量大小不因其形状、温度、状态 (固态、液态或是气态) 以及物体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但是, 物质在外界条件如温度、状态、压强等改变时, 它的密度值也相应发生变化。
1. 由温度改变引起密度变化。
将一钢块放在炉火中加热一段时间, 由于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但铜块的体积由于受热膨胀, 体积增大, 从而造成红热的铜块密度减小。给冷水加热变成热水, 或者热水冷却成冷水等, 都属于这种情况。
2. 由状态改变引起密度变化。
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 从液态变成固态, 由于发生了反常膨胀, 体积增大, 密度变小, 由水的密度1.0×103千克/米3变成冰的0.9×103千克/米3。再如水由于温度升高, 受热膨胀, 分子间隙增大, 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密度从水的1.0×103千克/米3变成水蒸气的0.6×103千克/米3。
3.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 篇三
关键词:密度;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76-3
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物质密度时,因使用的器材不同,所用原理、方法也不同,再加上这部分题目比较灵活,开放性较强,因此,这类问题常作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出现在各种练习卷及物理竞赛中。而学生在掌握这些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在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梳理,从而可使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
1 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的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ρ=m/V,只要我们测量出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测量出物质的密度了。这种方法是测物质的密度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初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题目的特点是题目中都会有直接(间接)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工具。
例1 如何用天平、水、量筒、细线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或用天平、烧杯、量筒来测某种液体的密度)
分析 从例题要求看,目的是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而测量工具有天平(可用它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水和量筒(可用来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则可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此金属块的密度。
解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量筒中水里并记下此时水的体积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
(4)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金属块的密度。
2 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例2 用U型管、刻度尺、水,测油的密度。
分析 由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这为测密度又提供一种原理。但因压强不容易测出,故需用已知密度的液体,使它与待测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即:ρ1gh1=ρ2gh2,只需测得液体深度。根据上述原理测密度的基本器材是U型管,但用其它适当器材也行。
解 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其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从U型管两边端口分别倒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
(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各液面到两液体分界面的高度为:h1、h2。
(3)计算:ρ水gh1=ρ液gh2,
∴ρ液=ρ水h1/h2。
3 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很重要的知识,它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利用浮力的相关知识帮助我们测量物质的密度,具体应用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利用浮力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物体密度
例3 请用弹簧秤、细线、烧杯和足量的水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
分析 该题目中不难利用弹簧秤测量出金属块的重力而得到物体的质量,但是没有直接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因此难点就在物体的体积。而根据阿基米德定律:F浮=ρ液gV排,及浮力又等于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液体中的视重差,即F浮=G-G′,从而通过计算浮力,求得密度。本例的特点就是利用浮力突破物体体积这一难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解决这个题目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用细线和弹簧秤测出此金属块的重量为G;
(2)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悬吊在弹簧秤下端(不碰到杯底),测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G′;
(3)根据称重法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F浮=G-G′,
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由于浸没,物体体积V=V排=F浮ρ水g=G-G′ρ水g,
则金属密度:
ρ=mV=GVg=GG-G′ρ水g•g
=GG-G′•ρ水。
3.2 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相平衡这一原理,测物质密度
例4 给你足够的水及一只量筒,怎样测定小瓷酒杯的密度(酒杯的直径小于量筒的直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物理量表示)(南京市中考试题)。
分析 通常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是: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本题中没有给天平,只给出水和量筒。而由题目中的条件不难想到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难点就在于物体的质量。但是根据题意,联系实际可以知道酒杯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用量筒可以测出酒杯浮在水面排开水的体积,可算出酒杯受到的浮力(即等于酒杯的重力);当酒杯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可以测出酒杯的体积。
3.3 利用物体悬浮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5 利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盐和小木棒测一颗花生米的密度。
分析 在本题中提供了一颗花生米,但是由于其质量和体积很小,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它的密度,必须利用条件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测。引导学生思考有盐有水,如果还有鸭蛋,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咸鸭蛋,从而找到方法。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加盐,使花生米悬浮,根据物体悬浮时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等,再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就可以了。
3.4 “土密度计”法
例6 粗细均匀的小木棒,一些铁丝,刻度尺,足量多的水,烧杯和牛奶,测量牛奶的密度。
分析 (1)用刻度尺测出均匀小木棒的长为h0。
(2)在均匀小木棒的一端绕少许铁丝,使其能直立地漂浮在水中及牛奶中。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露出水面和露出牛奶表面的高度分别是h1、h2。
(4)计算:两次均漂浮,
∴F浮1=G=F浮2
∴ρ水g(h0-h1)=ρ液g(h0-h2),
得ρ液=h0-h1h0-h2ρ水。
4 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测密度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而它的本质就是等臂杠杆,因此可以利用杠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解决题目中没有天平的密度测量问题。
例7 小明在家中找到了一把均匀直尺、一些细线、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铁块和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以及一些水,他想用这些器材测出这一小石块的密度,请帮他想一办法,就用以上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分析 初看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举例应用,所得到的器材都不是测物质密度的基本器材,而且与物质密度相关联的质量、重量、体积等物理量在这儿也无法测量。分析题目所给器材,其中有一把均匀直尺,那么,我们知道尺的基本作用是测量物体的长度,但题目所要求测量的小石块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因此,可以看出刻度尺在这儿应有其它用途。下面我们先举一例子说明其基本的原理:一均匀直尺(设每格长为L)支于中点O,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它的左侧悬挂一钩码,右侧悬挂一矿石。这时,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把矿石浸没在水中,为了使直尺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向支点移动了一格。试求此矿石的密度?那么,在这个题目中很明显应用到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主要有两次杠杆平衡。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L1=F2•L2)。
如图2,在第一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3L=G矿•7L,
则:3G码=7G矿。(1)
如图3:在第二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2L=(G矿-F浮)•7L,
则:2G码=7(G矿-F浮),(2)
由(1)、(2)两式可知:G矿=3F浮。
根据物体重量与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ρ矿石gV矿石=3ρ水gV排,
又由于矿石浸没在水中,则:
V排=V矿石,
可得:
ρ矿石=3ρ水=3×103千克/米3。
由上边的分析当然就知道了本题目中直尺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杠杆来使用从而测量物体的密度了。
从以上的几个实例分析及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要能比较容易解决物体密度的测量问题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入手,综合分析,明确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四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②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密度的概念是今后学生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本节的重点问题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节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获得物理量“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获得物理量“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获得物理量“电阻”,所以从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养也作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ρ=)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比值的不变性,即密度的特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体验比值定义的全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
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
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颜色、气味、硬度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伊始有了较高的学习情绪。
2.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展示四组图片:金条和铜条,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海水(可以用盐水代替)。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识别这些物质呢?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引入识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密度。
·猜想与假设
5.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篇五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习。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2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平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平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3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我讲了二种情况,在我要上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张艺宝起来问我,如果物体溶于水怎么办,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这是我打算让他们回去自己回家做的一个实验,我让学生思考怎么求,他们超出了我的认知,有人答出来可以用埋砂法,也可以用排水法,但是为什么说可以排水法求糖的密度呢?出乎意料地是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一些正确答案来。徐志远说我们在用排水法测量糖的体积时,因为用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糖块溶解的很少可以忽略,所以可以。他答得非常标准,这也是实验允许的范围。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4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一组
七组
二组
八组
三组
九组
四组
十组
五组
十一组
六组
十二组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平,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5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平。
3.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6.《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篇六
主题名称: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沪粤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分析和比较,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二、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把各组测得的数据汇总起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所有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思考比较:“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与“某种物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6.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反思不足和疏漏,提出改进措施。
(二)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1)密度公式:
(2)密度单位:
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示范密度单位换算:
,
注:举例说明物质的密度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它的大小受物质状态、温度等影响。
例题: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0dm3,求:⑴铝的密度为多少 kg/m3?合多少g/cm3?(2)它表示什么意义?
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合2.7g/cm3
物理意义:1m3铝的质量是2.7×103kg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七、教学板书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1.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2.密度的定义
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的公式
4.密度的单位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7.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 篇七
直流电法是一种最简单, 最流行的物探方法, 它被广泛用于找水, 找矿, 找溶洞, 找地质构造, 找墓, 找地质灾害点等很多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 从20世纪后期出现了反演算法和多通道、多电极的数据采集方法。这两个技术的出现给直流电法勘探的精度和效率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可以称之为超高密度电法-电法勘探的革命。本文将介绍超高密度电阻率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电阻率数据二维反演方法, 并给出了在送电线路地质勘测中的应用实例。
2 野外工作方法及电阻率数据二维反演方法
2.1 野外工作方法
普通电法仪器一般是进行单通道数据采集, 供电电极AB通一次电, 然后测量一次测量电极MN之间的电位差, 最后算出视电阻率值, 完成一个数据的采集。如下图, 如假设我们用偶极法来采集数据, 我们要采集如下图的一组数据, 即AB-M1N1、AB-M2N2、……AB-Mn Nn。如果用普通电法仪器那么工作顺序如下:
(1) 、AB通电测电流, 同时测M1N1间电位差, AB断电;
(2) 、AB通电测电流, 同时测M2N2间电位差, AB断电;
(3) 、……
(n) 、AB通电测电流, 同时测Mn Nn间电位差, AB断电
从以上工作流程可以看出, 要采集这n组数据, 就要给AB通n次电。实际上这n次所测电流在理论上应保持不变, AB通电后所形成的电场也保持不变, 但所用时间却是n次AB通电时间。如果用多通道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那么对以上n个数据, 只需要在AB上通一次电, 就可以同时测得n个MN间 (M1N1、2N2、……Mn Nn) 的数据, 仅用了一次AB通电的时间。这样一次通电后就可以测得一组数据, 所以叫多通道数据采集技术。多通道数据采集和单通道数据采集在原理上并无两样, 但是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单通道数据采集思路,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缩短了工作时间。
超高密度电阻率法不受普通电法电极装置和数据采集方式的限制, 只需布置好电极, 连接好仪器就可进行勘测工作, 在数据采集上再也不用沿袭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 而可以随心所欲的在反演网格上布电流点和电势点。为了避免数据采集的片面性, 我们采集了几乎所有可能的电流点和电势点的组合。这样既不用顾及某种数据采集方式上的优缺点, 也使数据采集标准化。这就使得数据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2.2 电阻率数据二维反演方法
在所有实际的直流电法勘探中, 对于每一个数据点都必须用4个电极 (无论二极、三极或四极法) , 才能测得一个电流值I和一个电压值V。另外根据ABMN4个电极的位置可以算得一个几何参数K, 人们称ρ=K×V/I为视电阻率。由多个数据点所测的数据所计算出的被放到剖面图上不同位置的视电阻率组成的图象, 被称为视电阻率图。以前人们对直流电法数据的解释就依据此视电阻率图。视电阻率虽然不是地下岩石的真电阻率, 但却是地下电性不均匀体和地形起伏的一种综合反映。在电法勘探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也是普通电法勘探的最终成果图。
对同一地电模型, 采用普通电法的不同电极装置和数据采集方式, 所得到的视电阻率图大不一样。各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 在实际勘探工作中对于电法类型的选择, 往往成为电法勘探的一个难点;在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较为复杂时, 用普通电法的不同电极装置和数据采集方式, 所得到的视电阻率图就不能很好的反映地下不同地质构造异常。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 作为一种可以直接反映地下不同物质之间物理特性 (电阻率) 差异的电法勘探数据处理方法, 反演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知电阻率的空间分布求电场分布的过程称为正演或解正问题。反之, 已知电场分布求地下电阻率分布的过程则称之为反演或解反问题。
电法反演的基本方程式
已知模型的电位差和电极ABMN的位置, 则可算出电极MN之间电阻率分布情况。超高密度电阻率法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视电阻率概念。而将所采集到的数据直接反演成真电阻率剖面, 可真实的反映出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和大小。在完成了二维反演后, 可用Surfer for windows等成图软件, 将反演结果用等值线图或层析图像展示出来。
3 应用实例
3.1 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
兴安生物质电厂位于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百里村。厂址区域内的上覆为粘土层, 下为全风化粉砂质泥岩和白云质灰岩, 根据钻孔资料显示, 该区域基岩面起伏较大, 且基岩面处岩溶较发育。
3.2 野外工作布置及资料解释
测线布置尽量与地质剖面线重合, 同时要避开建筑物综合考虑地形起伏情况, 按网格状布置。野外数据采集时总电极数64根, 采用3m和6m两种极距, 供电电源使用12V蓄电池, 采集完成后用上述方法进行反演, 得出电阻率测深平面剖面影像图, 如图1~图4所示。各层的电阻率不同, 其中覆盖层电阻率为20Ω·m~900Ω·m;强岩溶发育带电阻率为50Ω·m~250Ω·m;灰岩电阻率100Ω·m~1000Ω·m。通过对厂址区4条高密度电法剖面电阻率异常带分析, 异常分为三类:a.异常呈“O”低阻闭合圈, 该类异常发育在基岩面1.5m以下, 为溶洞, 泥质充填, 顶板厚度>1.5m;b.异常呈“V”低阻带, 该类异常发育在基岩面附近, 为溶洞, 泥质充填, 顶板厚度<1.5m;c.异常呈“U”低阻带, 该类异常发育在基岩面附近, 为岩石较破碎, 局部溶沟、溶槽较发育。
结束语
超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地质勘测中, 尤其在灰岩区域, 采用钻探勘察工作量较大, 成本较高。电阻率影像法能提供高分辨率的电性体空间分布影像, 运用超高密度电阻率法方法与钻探相结合, 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灰岩区地质勘测提供了很好的勘测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兴泰等.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6, 108-131.
[2]阮百尧, 单娜琳.电阻率影像法及在水文和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 2000 (, 1) .
8.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liuxue86.com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9.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_1 篇九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整体设计
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节课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测量实验,既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地认识、了解、掌握密度概念的过程,也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的安排就非常重要。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要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到结论等方面对学生全面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用什么办法测量?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原理,在实验设计中,会选择实验器材,明白实验步骤,能及时正确地将数据填入表格得出结果。实验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及时掌握各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交流反馈。由于有前面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刻度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筒的使用是本节重点,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排液法”: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液体,读出所对刻度V1,再将被测物体轻轻放入液体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测量石蜡等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有两种液体,要尽快判断出哪种液体的密度更大一些,你准备怎么办?
情景导入
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
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推进新课
一、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测这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密度?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
分析总结 由公式ρ=mV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和液体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量筒来测量。
学生自学
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每小组同学观察桌面上的100mL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
.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还是立方厘米?1mL=____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3.如何读数?
总结归纳 使用量筒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量筒是以毫升单位标度,1mL=1cm3
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mL。
3.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读数偏低,若俯视,读数会偏高。若液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学生操作
.用量筒直接量出50mL水
2.测出小石块体积
总结归纳
.用量筒可以直接测出液体的体积。
2.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因用刻度尺根本无法测出其体积。这时只能用量筒利用排水法进行测量。具体方法是: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测物体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V=V2-V1
跟踪例题
国庆节前,市工商部门对全市的白酒进行专项检查,某种品牌的白酒的酒瓶上标有450mL的字样,而白酒的含量在446~454mL之间为合格,为了一次性测量出一瓶白酒的体积,最好选用下列哪个量筒。
A.量程是100mL,分度值是1mL
B.量程是500mL,分度值是1mL
c.量程是1000mL,分度值是5mL
D.量程是500mL,分度值是5mL
解析:在选择测量量筒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量程更接近被测体积的。又因为被测体积的浮动范围较小,所以为了测量更精确,所选量筒的分度值也应较小。
10.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 篇十
通城县隽水寄宿营中学 李良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建立起密度概念。
探究活动形式及通过探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1、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小组只测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并计算其比值,各小组的学生将测量值和计算值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引导学生对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结论。对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结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通过激发学生对“怎样识别物质”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对教材P38页的阅读,能够较自然地进入“问题与猜想”之中: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从而想到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培养学生在认识自然,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深入思考物质世界中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刻的内在联系及常用研究方法“比值”的运用,使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等探究能力得到练习。
3、在学生各小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及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及时,对全班的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究活动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交流、讨论中应持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的过程。
4、学生得到结论中,应有“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测量误差)的”这个结论,则由“相近”到“恒定”之间有一个思维的飞跃过程,此处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即得到“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科学结论。学生的结论还有“不同物质,其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是不同的”。利用这两个结论说明其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时建立密度的概念,说明其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5、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我这节课的收获”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的方式等进行反思和再评估。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100ML)7只、烧杯7只、细线若干、二只不同体积的铜块、二只不同体积的铁块、二只不同体积的木块、刻度尺2把,水。
教学过程:
1、识别物质的方法。
取不同物质请学生说出其识别的方法。
请学生比较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方法的缺点,促使学生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任何物质都具有的因素来考虑,进行猜想,进而进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活动,以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的活动中,并学会运用“比值”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2、小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全班合作探究物质的性质。
全班交流各自的探究结论。利用学生得到的“不同物质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假设测量中的误差为零,推理出“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是相同的”这一科学结论。
3、建立密度概念,说明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我们称之为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即ρ=m/v,其单位可以是千克/米3(kg/m3),也可以是克/厘米3(g/cm3)。
4、进行单位换算的训练。
课堂总结:
学生谈:“我这节课的收获”。
11.《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篇十一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本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下面就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本节课更完善,更好地提升,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我的建议如下:
1.教学的整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教师再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就更好了,比如说举例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大豆,米粒,蚂蚁等物体时教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都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也能比划出来,可以让其他学生来判断,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以判断。
2.每个环节都过渡得很好,语言准确。但教师掌握的时间不太好,在研究两个数字之间是几厘米时,浪费的时间有点多,导致教师没时间处理教学设计中“巩固应用”的练习。如果时间在紧凑些,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12.课堂评价的观课报告 篇十二
我们通过对伦老师这节课中的课堂评价的观察,发现教师课堂评价的次数、方式恰到好处,评价及时到位,评价的目的性较强。每个环节都有呈现,采用的评价方式有:赏识性评价、启发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伦老师评价时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伦老师还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英语、敢想、敢做、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英语课堂的自主学习。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13.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篇十三
【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
间】1课时
【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难点:设计精确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
2、活动3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问题3检测目标3的达成。4.通过活动
3、检测目标4的达成。5.通过问题4、5、6检测目标5的达成。6.通过问题7检测目标6的达成。7.通过活动1作业2检测目标7的达成。8.通过活动2作业1检测目标8的达成。9.通过活动
3、测试1检测目标9的达成。10.通过活动3、4测试2检测目标10的达成。【学习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问题1.同学们,我有一个邻居他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了条金项链,非常便宜,但是他总是怀疑这个项链是假的,不是纯金的,你有办法帮他鉴别一下吗?(学生回答可以测出项链的密度,和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真假后,引出课题——四
测量物质的密度)
问题2.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密度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能说出密度的哪些知识?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问题3.我们要测定物质的密度,理论依据是什么?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
[板块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入: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么怎么测量体积呢?我们知道正方体、长方体这样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边长再计算出体积,那么液体、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问题4.观察量筒,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展示。问题5.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读数时应当以哪个地方为准?小组内交流。
(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以下面的清晰的液面为准,引导学生分析仰视和俯视测量不准确,)
问题6.如果液面在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应当怎么读数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试着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7.你能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吗?小组交流,说出你的方法。(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注意:物体一定要全部浸没。)[板块三]制定测量塑料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活动1.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可让学生思考:①需要用什么测量哪一些物理量;②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③在表格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活动2.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大多数学生会设计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量盐水的体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由于没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会使密度偏大,为了减小
误差可以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这一点要让学生观察烧杯,弄明白。)[板块四]测量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活动3.将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测量塑料块密度,剩下的小组测量盐水的密度。全体同学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设计好的表格里,并计算出密度大小。活动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论,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
(各小组最后测出的密度值不同,说明测量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仔细读数。)
【知识拓展】(1)如果物块不下沉怎么办?(2)如果物块太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1)可用压入法或沉坠法;(2)切割法或溢水法。)【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测试】
1、(2012•湖北武汉)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向_______旋动平衡螺母。
(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调节,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游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2、(2012鸡西)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测出密度偏。(选填“大”、或“小”)【布置作业】
1、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设计实验方案。
【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推荐阅读:
物质的密度教案08-18
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10-28
物质溶解的科学教案08-29
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06-11
物质的分类习题含答案09-08
人教版物质的分类教案09-15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10-17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06-16
《物质的运输-心脏》生物说课稿08-04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教学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