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2024-09-08

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精选16篇)

1.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班级:13级生物技术 组长:李延尚 *** 电话:***

组员: 程云伟***

位晨翔***

李朋戈***

杨超辉***

胡超超***

罗东

*** 麻亮

***

王璞

***

方海军 ***

崔振振 ***

指导老师:杨达昆

实践时间:2014年11月20日—11月28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生物技术13-1班 李延尚 位晨翔 麻亮等)

摘要: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了很大冲击。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氛围。我们通过调查,深入地了解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品德 对策

调查目的

了解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探索出一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上访谈等方法。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以因特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由于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对我校各院系的44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的各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调查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频繁接触这样的网络信息,其意识形态出现了西化的倾向。对于“你认同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传播的那些价值观?” 23.1%的大学生认同“资本主义的政治观”;52.3%的大学生认同“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18.6%的大学生认同“性自由、性解放”的观念;52.3%的大学生认同“拜金主义”思想。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通过访谈得知,网上宣传的英雄模范事迹,使大学生受到了良好品质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质。但问卷调查也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素质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认识上的迷惘

由于网络社会冲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道德规范并存的道德规范多元化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原有的道德价值受到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也出现迷惘,再加上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蔽性特点,更加剧了这种迷茫,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网上的言行应该是完全自由的,是不需要道德约束的。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3.8 %的大学生认同“我认为网络是虚拟的、自由的,不用为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任”。

2.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

在虚拟、隐蔽的网络空间,人和人的交流是人――机――人的交流方式,交流双方常常难以确定对方到底是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淡漠,常常放任自己,不太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或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40.0 %的大学生认同“在网上时,我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等” 不象现实中那么“明确、强烈”。

3.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降低了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下降,出现一些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9.5%的大学生认同“我在现实中遵守道德规范,但在网上有时不遵守”。

4.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强,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一些大学生常常借助网络的隐蔽性这个安全屏障,进行各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诽谤攻击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的账号、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本次问卷调查显示,19.9%的大学生认同“我曾经使用过一些网站提供的盗取别人QQ号的软件”。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为了消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各种消极影响,政府、学校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给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教育条件。

(一)加强政府管理

1.国家要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大执法的力度

为了规范网上秩序,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网络立法工作。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对从事国际网络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做出了规定。有了网络法律法规,才能使大学生有法可依,提高网络道德意识,防止犯罪。

在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国家还要大力加强执法的力度,严格执法,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对那些违反网络法规的行为,如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侵入他人网络、设立黄色网站、制作传播危害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的不法分子,要给予严惩。只有严格执法,才能有助于减少、防止网上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2.加强网络管理技术

政府应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以阻止和防范大学生发生网络失范行为。在网络接入时,要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过滤,阻止反动、黄色、邪教等非法信息的侵入;利用技术规范惩罚网上侵害行为,如利用吊销侵害者户头、抑制其使用权限的办法对其行为进行约束;采用“数字化目标”这一概念和新型的加密数据结构,解密的钥匙则另外传送,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盗用。

3.加强网吧管理

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之一,一些网吧为了提高点击率,有意炒作明星隐私,传播黄色图片文字等不良信息,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对网吧加强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强制网络运营者执行相关的政策,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设置相关的防火墙、网关等;对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络业主,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加强网络业主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网络法规,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其取得入行资格方能从事网络管理工作。

(二)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

1.加强网络法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在网络行为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如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网络诈骗、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为了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规、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律和道德,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遵守网络法规。

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为了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教师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了网络操作技能,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网上开设“在线交流” “时事论坛”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开辟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阵地

互联网上的反动、迷信、色情等不良信息,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必须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主动占领校园网这块阵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比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大新闻网”等。[2]这些网站,是用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对引导学生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自觉抵制那些低级的、黄色的、反动的和迷信的信息的侵蚀,发挥了很大作用。

4.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健康地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教育逐渐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日益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逐渐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然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从出现之初就是矛盾的产物,一方面,网络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拓宽了新的求知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无法自拔,网络毒瘾贻害一代。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明辨网络文化冲击,提高自己提出了挑战。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参考文献:

[1] 张世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思考[D];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2] 李玉凤、刘志国、张国烨.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安阳工学院;2011 [3] 鲁卫平;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D];西北工业大学,2004.[4] 卢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高速发展后, 我们遇到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2005年, 国务院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实施产业转移, 加速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以缓解环境压力, 提高经济效率。为了配合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全面实施, 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配套政策。广东省政府于2005年3月推出《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 部署产业转移大行动。2008年5月24日, 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 强调实施“双转移”战略是改善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就是要素配置趋于优化、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产品供求接近均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要素流动、技术进步和市场导向来实现的, 其中蕴含的人力资本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经济结构调整, 就是经济发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人才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必定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发生重大改变。

1. 经济结构调整, 带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总量增加。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为就业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越发重要, 从而使得作为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载体的高校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就业优势, 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2]。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 实现区域经济平衡, 国民经济得到稳定增长, 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稳定增加;同时,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得以加速, 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大学生需求量随之增加。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1978—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比重由12.1%增长到30.6%[3]。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近年来,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 从2007年的39.1%上升到2010年的43.0%;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 单位GDP增长率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数明显增加, 从2007年单位GDP增长率产生87.4万就业岗位, 到2010年单位GDP增长率产生112.3万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 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 具体情况见下表。

(注:表中数据来自政府相关报告)

2. 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高校毕业生向经济落后地区流动。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2011) 》指出:“十一五”期间, 西部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 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6—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 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 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1.3和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 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33%、17.58%、18.14%、18.33%、18.68%。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落后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宁要东部一张床, 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大学生就业思想出现转变, 愿意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愈来愈多。有新闻报道说, 四川成都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福建、浙江就业, 他们更愿意留在四川就业。《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 中西部生源但在东部沿海就读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 2007届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生, 三年后有22.2%离开了“北上广”。在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对2006—2011年26677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毕业生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比例逐年缩小, 从2006年的70.4%降低到2009年的61.4%;相反, 在省内经济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则逐年增加, 从2006年的20.9%增加到2009年的29.2%。同时, 省外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或者毕业生到省外就业比例逐年增加, 到省外就业毕业生人数占省外生源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38.5%上升到2011年的68.0%。可见, 经济结构调整后,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得到极大的拓展。

3. 经济结构调整,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当前,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是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共存的过程。传统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 实现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然后, 发达地区着重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实现“再工业化”。发达地区实施“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 低端人才需求减少, 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张慧等指出, 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人员不足, 广东服务贸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目前, 在服务行业人员的教育与科技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 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 直接削弱了广东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相反, 在落后地区,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传统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出现爆炸性增长, 导致传统产业的专业人才供应不足。在经济发达地区, 高校多, 但专业设置严重同化, 传统产业人才供应过剩, 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供应不足;在落后地区, 高校太少, 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难以满足产业承接的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滞后,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和地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长期存在“就业总是很难, 企业总是缺人”的局面。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6月7日说: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但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总量压力持续加大, 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 必须缓解大学生总量持续增加的压力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

新增就业岗位数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增加,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大力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 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把发达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向落后地区转移, 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提高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 减轻环境压力, 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数, 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

2.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 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

有人说, 大学是经济中心、技术中心的建成和转移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 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重新布局, 产业技术中心必将做出相应的转移和重建。在这一背景下, 人才培养格局需要做出新的调整, 高等教育资源需要重新分配, 实施以满足区域人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战略, 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在发达地区, 高等教育资源要向重点院校和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专业倾斜,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瞄准学科前沿, 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项目, 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现代服务相关专业, 为产业升级提供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在落后地区, 高等教育资源要向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传统专业、特色专业倾斜, 结合产业承接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注重办学特色, 积极发展地方经济所急需的学科专业;突出应用型、技能型和具有行业特色型人才的培养, 满足地方产业承接所需要的人才。增加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 可以考虑把发达地区的普通院校, 特别是产业特色明显的职业技术院校, 实行整体异地搬迁, 跟随转出产业搬迁到落后地区;或者, 通过高校、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办学的形式, 在落后地区设立分校区, 增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满足这些地区的产业园区、企业的人才需求。

3.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 重新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

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模式, 区域内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之匹配, 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在发达地区的高校, 应该压缩传统产业的相关专业, 增开高技术制造和现代服务专业, 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直接为软件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等领域的专业。在落后地区的高校, 为有效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 应该以发展传统制造专业为重点, 优先扶持、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冶金工业、电气器材、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的专业。以广东为例, 粤东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 做强做大玩具、首饰工艺、文具、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粤西地区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重化工业。因此, 粤东地区的高校应该以玩具、首饰工艺、文具、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为重点;粤西地区的高校应该以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产业相关的专业为主。珠三角地区以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为发展重点, 该地区的高校要立足高水平的现代产业技术研究, 重点放在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专业, 培养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过程中急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立足现代产业的产品生产, 培养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业总是困难, 企业总是缺人”,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毕业生的学识结构、学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高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才能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教育的改革, 促使教育体系培养出拥有合适技能的劳动者[5]。高等教育通过政府牵头, 政策引导, 统筹协调, 全体高校参与, 构建层次完整、科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经济区域内的高校, 要积极探索名师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培养等人才合作培养途径, 实现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减少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近亲繁殖”, 增加人才的多面性和差异性, 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多样性要求。各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 改善大学生的学识结构, 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大力发展企业教育基地和校企合作教育产业园区。

四、总结

经济结构调整, 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 也带来了挑战。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 实施高等教育调整, 以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高校的重新布局、专业的重新设置、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调适为重点,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针对性,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 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经济结构调整, 给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快速、持续发展, 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总量, 缓解了大学生总量不断增加的压力, 但是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 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实施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重新布局, 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少红.论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 2004, (3) :170-173.

[2]于开红.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的实证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经验数据[J].求索, 2012, (3) :34-36.

[3]刘辉群.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经济论坛) , 2005, (3) :28-30.

[4]张慧, 罗萍.大力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推进“双转移”战略实施[J].特区经济, 2011, (2) :28-29.

3.重视情商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篇三

关于情商对人成长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经典的案例。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成长,就曾经有个“铁杵磨成针”的传说。这个故事的含义显然是在告诉人们,李白最终能够成长为杰出的人才,除了他已具有成才的智商外,还在于他有幸遇上了一位对他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老奶奶。老奶奶通过自己的言行,使李白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要想成就一件事情,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外,还得要有为实现目标所必须的锲而不舍的意志。李白这种联想迁移的悟性固然是属于智力因素,但他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意志和激情,则显然是属于情商的范畴。

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家行列的杰出代表。对华罗庚身世不了解的人可能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一共才上过9年学,正规的学历只有初中毕业。凭着对数学的特殊爱好,家庭贫困、环境艰苦都没有使他追求和钻研停滞不前,终于得到大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华罗庚曾在给中学生谈学习数学的体会时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他的感悟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笨鸟先飞早入林”等,早已成为励志格言被广为传颂。这显然也是一个情商助智商发挥而成才的范例。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谁会想到爱迪生8岁上学时,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了校门。无奈之余,是他的母亲当上了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教育方法,使他对读书和探索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爱迪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其“秘诀”,他自己坦陈,好奇心驱使他产生亲自试验的冲动,加上具有超乎常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他对“天才”的解释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见,情商对一个人的成才是多么的重要。

日前笔者从报刊上看到一篇关于智力超群者培养的感言。文章从明朝杰出的辅弼大臣张居正的成才谈起。张居正十二岁考秀才便高中第一,十三岁破格考举人时,没进考场便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召见。一番交谈,顾巡抚发现这位小考生的确思维敏捷、智力超群,料其今后必成大器。但送走张居正,顾璘马上招来主考官,下令无论张居正考得如何,都不能让他中第。原来,顾璘亲眼见证过许多像张居正这样才华横溢的青年少俊,少年成名便得意忘形,最终陷入平庸。张居正落第后走了許多弯路,历经磨砺方成大器。后来,张居正知道了内幕,非但没有怨恨,反而非常感激。文章接着写到我国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会考出一批十八九岁的小状元,有省级、市级,还有县级的,光环一旦戴上,自己得意,父母自豪,亲戚祝贺,旁人羡慕。殊不知,从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人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职业成绩远低于社会预期和亲人期盼。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正是未注意情商的培养而误了“天才”。

笔者是一所地方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当过专职辅导员,也给学生上过课。在我所接触过的大学生中,表现优秀的大多是家境并不怎么好,而自己却是位立志成才、努力勤奋者。他们没有多少可资依靠的社会关系,但知道唯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可能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人大多能乐观面对现实,勇于面对挫折,不怕吃苦,自强不息;他们有奋斗目标,有学习动力,大多还能自觉多方面锻炼自己。这其中有些人在大二时就已被用人单位选中,而且开出的条件还不错。相反,一些家境优越、出手阔绰者在学校往往表现得相对懒散,他们缺少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而自我意识却比较强;他们大多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旷课,也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不少人很看重“面子”,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但很少用于学习,有的甚至成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大多有一定的家庭背景,不愁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因而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锻炼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时期,能够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而成为大学生,其智商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在大学学习阶段的表现竟出现这样大的差异,不能不引起家长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高情商,笔者认为,可能比单纯的智商培养更为重要。

参考资料:

[1]中国励志网.

[2]蒋作君.创新机制,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2日.

4.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四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影响 对策

一:当前网络的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网络在大学校园获得了迅猛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上网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已达50%左右,可以说,在高校,互联网已完全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自主性强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大学生们在其中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畅游,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科技动态,在电子论坛、在线栏目里点评天下大事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的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及信息产权(版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络犯罪也时有发生。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网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

1.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是 学校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重要前提。目前,高校大部分学生使用学校提供的校园网,登陆后直接转入学校校网主页,不仅拉近了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互联网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2网络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以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枯燥乏味,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运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其更容易吸收相关的思想。这样,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大大增强了。

3网络能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互动性。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思想教育宣传的同时,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在网上经常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想困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更乐意用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冲击及原因分析

1.上网成风。无论课余还是课中,大部分计算机室都是座无虚席。周末更是疯狂,网上冲浪,通宵达旦者,大有人在,对网络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专业课的学习。大学生对网络世界如此钟情、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究其原因,简单归纳:(1)好奇心作怪。面对与中学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宽松的环境中没有太大的压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网络这一迅猛发展的新事物。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领略了学习生活之外的精彩,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2)寻求刺激。网络世界中应有尽有,从某种角度说,它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在网络中随心所欲,无论是游戏、聊天都别有一番滋味,倍感刺激。

2.聊天成癀。上网的大学生们85%以上的时间都在聊天,只有在需要时才查阅有关学习资料,浏览观看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而且上网聊天,充满了虚假、欺骗和玩弄的不道德行为。因此,网络又成了一些道德水平低下人群“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缓解学习的压力。(2)转移一下注意力。(3)领略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东西。(4)感情寂寞或头脑空虚。(5)人性潜在的“险恶”在这里不潜在了。

3.痂迷黄站。网络是世界性的,西方和港台地区较开放,他们的黄色网站或隐蔽或公开地在网络中传输,有的甚至设下圈套,让你自动上钩。在中国网络技术发展中,还很难阻挡这些黄色信息的侵入。网络中渗透着不少色情和迷信的东西。大学生从生理方面已发育成熟,性的需要和满足已成不可少的成分。因此,上网后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不自觉想去寻找有刺激的色情网站

4.聊语污秽。大学生上网聊天是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前面提到了聊天成瘾,这里主要是指聊天的话题和内容,大部分渗透着不健康的东西。上网聊天的大学生,无不以聊“性”为热门话题。他们不是在交流、探索有关“性”的科学知识,而是用污言秽语和异性调侃,从呢称到聊天内容,所用语言,不堪入目。在这里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伤害女性、侮辱女性的语言随处可见。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及对策

1.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从而给高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坚决取缔“黑网吧”、“黄网吧”及“地下网吧”,特别是要重点清理学校周边地区。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的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2.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网络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把好网络内容关,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以及它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关注网络,把握德育工作的制高点。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努力在源头上做好防控工作,依靠各种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予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实进行说明和澄清

3.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要把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虚拟社区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例如目前高校学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宣传教育媒体,可以通过网络整合起来,丰富校园网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加大信息传播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增强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4.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在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和准则时,要注意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要更多地考虑为国人所普遍认同和理解,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使用水平的提高,既要能保护现时网络的安全和秩序,又不能阻碍网络的继续发展,网络行为规范标准要能够适应网络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需要。

5.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应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机整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络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有对理论的传授与讨论,也要有对具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同时,还要有对网上不道德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制裁和处罚的宣传和曝光。

6.齐抓共管,着力构造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项新的课题,它涉及的面较广,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传媒等多方努力来共同开展有关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教育网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通过齐抓共管,着力构造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对它予以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是要扬长避短,充分的进行系统优化,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当中的作用。同时我们大学生也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努力投入到构建网络文明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之中去。

【参考文献】

1.方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及其对策探讨http//

2.王壮生,刘艳丽。刍议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技信息,2006(7):

396

3.杜凡,张颖。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科教文苑,2004(7):

4.杜维彦。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版,2003(6):171

5.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反思 篇五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直以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总告诉大学生们择业要分析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对自己准确定位;可是,面对以上东南西北传来的就业形势信息,让诸多大学毕业生怎么判断?武汉地区“就业遭遇寒冬”似乎很明确,北京看来也受影响,而上海和广东,给人的感觉是形势还不错。

诚然,此次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这需要很充分地掌握情况,并且要对未来走势作研判,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

客观信息的理由。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

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金融风暴袭来,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纷纷降低人员需求,从前热门专业的学生“找个好饭碗”不再那么容易,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对口的工作也变得异常艰难。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迎接挑战, 如何在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就业带来的影响里充实自己的信心,如何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则需要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下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的真正症结所在。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此外,还强调在稳定就业和调控失业上下功夫,帮助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励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推进对地震灾区的对口就业援助,为灾区劳动者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好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

而在这个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管制以及员工技能上的差异,企业将首先取消新增的劳动力需求。考虑到受金融危机第一波影响的行业的特征,大学生将是这个新增部分的主体。因此,如果没有专项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将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当然,这些政策应该是暂时的、针对性的。

国家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

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6.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六

值此毕业季,大量毕业生走出了校门,踏入社会。但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延迟、用工成本增加,可能导致原有的应届生招聘计划缩减,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春招往往是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疫情致使企业无法按原计划进行校园宣传和现场招聘。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还不只是春招的变化。许多应届毕业生年前开始实习,年后由于疫情的影响迟迟不能返岗,一些企业更是损失惨重,开始考虑裁员,许多实习生也随之失去了留下的机会。疫情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实践目的

本项目意在加深我们对于就业现状的认知,并得出疫情对毕业生就业成本、就业求职渠道、就业机会的影响。

三、实践意义

此次社会调查,我们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相关动态信息,了解了疫情影响之下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对于毕业生而言,此次调查可以帮助应届毕业生了解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就业形势,明确疫情自己以后就业方向及薪资、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以使毕业生尽快调整自己,明确目标,找到理想工作。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此次调查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大学生毕业后的相关选择,从而及早规划自己的将来,对决定自己的将来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从而在激烈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思考环境因素对我们就业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另外,政府、相关就业指导机构和高校也可利用该调查结果指导毕业生在疫情之下找到理想工作,从而减小疫情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

四、实践调研成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57.82%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加剧了加重了专业不对口现象,85.71%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影响了他们的行业选择方向,其中大部分人降低了自己对行业的要求,只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同样的,80.9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影响了他们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其中大部分人选择就近就业。同时,61.91%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他们的薪资没有影响,35.37%的受访者认为疫情使他们薪资变少了,只有2.72%的受访者认为使他们的薪资变高了。51.7%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他们可选择岗位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46.26%的受访者认为疫情使他们的可选择岗位变多了,只有2.04%的受访者认为疫情使他们的可选择岗位变少了。另外,38.78%的受访者表示疫情使他们自主创业意愿减少,只有7.48%的受访者表示疫情使他们自主创业的意愿增加。

7.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影响,对策

1995年, 我国实现了互联网全功能服务, 中国的互联网从此以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截止到目前, 互联网以其空前的及时性、信息海量性、交互性引起了广大群众对其的兴趣, 已将各国、各地区一“网”打尽。年轻人, 尤其是大学生成为了网络大军里的重要的、数量比较多的一部分群体。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海量信息、成长成才机会的同时, 网络游戏、不负责任的虚假报道、黄赌毒等大量的负面信息也侵蚀着大学生们的大脑, 影响着他们的心智发育, 导致他们情感异化、个性扭曲、自我迷失等等很多问题。

1 大学生上网动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的情况下, 不上网的大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那么, 大学生上网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调查, 大学生的上网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1 获取知识和信息

以前的大学生, 查阅资料主要来自学校的图书馆, 所查的信息一般都是比较陈旧的, 而网络的发展, 使大学生能够快捷、方便地查到几乎自己想查的任何信息。在生活当中, 他们可以查阅天气预报、查询公交信息、订购火车票, 还可以网上购物, 既经济又实惠, 同时他们可以看新闻, 了解国际国内大事, 在写论文的时候还可以整合自己的文章。总之, 同过网络大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1.2 分享和交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是感情动物, 喜怒哀乐需要和别人一起交流分享, 遇到问题后可以通过交流借鉴经验, 提高自己。网络提供的及时信息发布功能, 是大学生无论所处何地, 无论何时都可以通过qq、msn等工具找到可以分享和交流的对象。同时, 网络的虚拟性, 使得交流的双方不会有太多的顾忌, 可以敞开心扉, 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

1.3 排解孤单寂寞

进入大学, 同学们离开家庭, 开始独立生活, 衣食住行都要考自己安排。身边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 生活习惯, 兴趣爱好难免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比较快的融入到集体中, 而有的同学适应能力差, 就难免会孤单寂寞。网络的存在, 使这些学生在网络中交了很多朋友, 有了倾诉的对象。

1.4 网络色情的吸引

网络色情成瘾是指网络上的色情文字、音乐、图片、视频和聊天等信息, 那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时刻想浏览这些信息。网络内容鱼龙混杂, 大部分学生都能克制自己,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 随后由于感官的刺激而陷入其中, 不能自拔。

2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大学阶段, 大学生青春飞扬, 正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间, 但是由于大学生上网安排不合理, 上网的随意性强, 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人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干了这个干不了那个, 学时的精力就不足了。晚上上网, 白天睡觉, 学习成绩下滑, 导致部分学生因为考试门数不及格太多而退学。

2.2 影响人际关系

网络的虚拟性使上网的同学在网络上无所顾忌, 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网络里实现了现实当中可能一辈子也实现不了的事情。而他们不可能总是生活在网络里。当他们一旦回到现实世界, 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感情交流, 不能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

2.3 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里无所不有, 无所不包, 沉溺于网络的同学在网络里得到无比的满足, 而一到现实当中就会碰壁, 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上网依赖。

3 有效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策略

3.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网络监管

截止到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是由于网络发展快, 网络游戏市场的管理尚不够规范, 加之网络监管不到位, 出现了无法可依, 有法不依的现象。针对青少年上网出现的问题, 国家应出台严格措施, 依法惩处不法分子, 净化网络环境, 加大网络监督防范网络犯罪。对于违法法律的现象严惩不贷。

3.2 加大舆论宣传, 倡导文明上网

网络虽然具有虚拟性, 但这并是说网上就可以为所欲为, 比如有的人利用网络造谣生事, 认为网络是虚拟的, 谁也不会找到。其实不然, 每个人在网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留下痕迹, 所以不管任何人上网都要遵守法律法规, 在网上也要洁身自好, 共建网络文明。

3.3 加强对大学生自身的教育

上网行为的主体是人, 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 避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主要还得靠大学生加强自修修炼, 提高自身免疫力, 俗话说的打铁还得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首先, 要教育学生对反动、色情的信息做到“四不”, 即不看、不听、不信、不传。对这些糖衣裹着的炮弹不好奇, 不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其次, 教育学生上网要有目的, 有节制。每次上网前先定好目标, 上网时间是多少, 要解决哪些问题, 学习多少时间, 娱乐多少时间, 都要有计划。

参考文献

[1]张鹏路.大学生上网问题,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8月.[1]张鹏路.大学生上网问题,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8月.

8.电子产品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八

21世纪,以电子产品为主的信息科技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用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些人被称为“低头族”,而“低头族”多以年轻人为主。

对于大学生而言,电子产品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他们娱乐、交往、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其沉溺于此,产生依赖。因此,关于电子产品的普及而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一、电子产品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积极影响

目前,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已经超越传统媒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且发展趋势惊人。

第一,智能手机方便快捷的上网功能,使得大学生迅速获得大量信息和素材。智能手机打破了传统查阅资料的方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资料查找或者学习。

第二,智能手机带给大学生更加多元化的沟通方式。智能手机网络功能的即时性、便携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促进了大学生之间更自由地进行沟通与合作,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高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信息储存、传输以及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普及,加快了电子产品学习的进程,有利于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在国际上,移动学习也日渐盛行。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移动学习,旨在把日本发展成一个“泛在学习”社会,让人们广泛使用移动设备来提高福利和进行终身学习。

二、电子产品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消极影响

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首先和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但它又像是一把“双刃剑”,以迅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大学生信息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手机依赖症,甚至严重影响了学习,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第一,电子产品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复杂影响。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不文明行为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的人格冲突和知行分离情况较为突出,从而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第二,电子产品不但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由于手机的便携带性,经常会有一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网络上信息复杂多样,色情、暴力、恐怖垃圾信息充斥其中,严重腐蚀了大学生的身心,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此外,经常玩手机还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睡眠,造成颈椎疾病及眼科疾病。

三、教育对策

电子产品的普及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機遇和挑战。如何教育大学生合理利用电子产品资源、减少其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化解电子产品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形成正确的电子产品使用观,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的问题。

第一,利用网络平台,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学校教师应当关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积极抢占网络阵地。在校园网及学生交流活跃的平台上主动发布一些正面新闻和话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传递正能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同时,广泛宣传如何合理使用手机,及时举报不健康、不合法的手机网络信息,多开展一些面对面的学生交流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心理,逐渐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使其意识到手机是人类的工具,而不是人类的主人。

第二,以电子产品为纽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相比较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利用电子产品进行教育管理显得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建立群组及时向学生传达信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做到及时沟通、无障碍沟通。

第三,积极开发基于电子产品平台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电子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工具,本身并没有对与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个工具。从教育发展规律来看,对于新兴科技和新兴事物,堵不如疏。与其学生偷偷地在课堂上玩手机,不如利用手机这个平台,将手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设备,并基于电子产品平台开发多种应用软件。前不久国外的一个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学习,比看书本、做习题的效率要至少高出三倍左右。这份报告对于某些明令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学校来说,应该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实际上,充分应用电子产品的功能,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学习方式。

9.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九

【前言】: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给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带来很大的冲击。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调整,直接影响到在华公司的业务,裁员、提高用人门槛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将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先是有消息称校园招聘会骤减,接着有企业宣布取消在学校举行的宣讲会„„接二连三的消息令许多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忧心忡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真切地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个问题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虽然作为一名刚刚大一的学生,但是还是切身的感受到了大学完毕后就业的压力......【关键词】:经济危机 大学生就业 压力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早已不是新话题,加之今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虽然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就业岗位更是竞争激烈

应届生要做好“过冬”准备: 在人力资源专家看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种高素质不仅包括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智商,同时,组织协调,应酬人际关系等情商也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初涉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素质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用人门槛将会比以往更高。而就业形势的恶化,让不少职场失意人士选择进入学院深造。但三年的象牙塔生活之后,人才市场是否会得到根本性转变?从国内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就业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有专家表示: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制造业产生的就业仅仅占到全国就业的25%左右,30年间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有效地创造工作机会。而直到2007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到40%(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国是80%以上)。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与2001年的117万人相比,现在的毕业生人数是那时的5倍。

2、劳动力市场紧缩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而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此外,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经济形势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

3、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据某媒体记者采访近百名高校毕业生,在回答“对工作及薪金的期望”时,80%的本科生回答“希望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月薪在3000元左右”;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则要求“工作稳定,月薪5000元左右。”这样的高要求使得许多用人单位望而生畏,在人才需求量锐减的当下,过高的期望值无疑是给自己设置求职障碍。

4、《劳动法》是把双刃剑

新的《劳动法》的实施,客观上对大学生就业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过去很多用人单位在用人时随意性较大,要求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人才需求,对应届生和往届生都是一视同仁,觉得不适合还可以随时换人;新的《劳动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要和员工签订合同,如果随意中途换人将承担法律责任,这使得用人单位更加谨慎,他们更喜欢有实践经验、到岗就能胜任工作的‘老人’,而不愿选择还需要他们费时费力培养的应届毕业生。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难题:

1、无需悲观 保持良好心态

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无需悲观,实践证明,只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规划,期望值不要太高,大部分毕业生还是能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的,与社会人才相比,高校毕业生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的优势还是比较显著的。

2、要抓住机会

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抓住机会,尽量早定工作岗位。否则,毕业即失业,不仅无法回报家庭的经济投入,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3、多种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扎堆考研、考公务员,对于这样的现象,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勿盲目随大流,如果是为了做专业型人才或希望到大中专院校任教,目标明确,考研肯定是必经之路;但如果单纯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就是不对的,毕竟几年后还是要面临就业,到时候竞争肯定更激烈。报考公务员可以作为一条就业途径,但不能视作唯一的就业道路,眼下一个公务员的岗位往往是上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竞争,被录取的几率太低了。拓宽眼界,可以到中小城市就业,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作为当代大学生,还是要乐观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充满自信,充分相信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同时,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及地区进行分析、筛选。对于那些在经济动荡时受影响较为突出的地区和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都要有所顾及。至于面对应聘地区的筛选,则要使自己的简历摆脱千篇一律的套路,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特长。这样我觉得我们能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完成就业。

美术学院2008级美术学七班 丁楠

10.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

假如你是某报的`记者,写一篇对大学生及专家的就业观点进行采访的报道.100词左右.

1.学生观点:大部分想找一份薪金丰厚的工作;部分持观望态度;少数人想自己创业

2.专家观点:不应该坐等,应尽快找一分工作.理由:积累经验;赚钱养活自己;明年就业形式或许会更严峻.

注意:适当增加细节使行文流畅~

As a new job-seeking season has just started, some undergraduates and professionals a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opinions on employment.

Most of the undergraduates plan to seek well-paid jobs. Some of them are still observ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ing. Minority of those being interviewed said that they intend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However, some of professionals d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heir advice is that undergraduates,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well-paid job, should start working as soon as possible so that they can accumulate more work experiences. Furthermore, they can get paid and b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may be getting worse next year.

11.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影响;对策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

1.网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

网络化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面对网络技术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提高工作效率,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当务之急。

2.网络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受到挑战,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是“事”,在思想上是防,措施上是堵。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同时主张充分发挥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1.互联网上东西方思想文化冲突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不可控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不可忽视

在因特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交流,传统的思想“屏障”形同虚设,这些良莠混杂的政治文化道德思想信息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一方面,受网上一些思潮的影响,传统理想崇高、信仰坚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弱化,甚至使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信仰迷失。另一方面,在网络两种文化的不平衡的冲突中误认为西方文化先进、中国文化落后。大学生被这样的假象迷惑后,就会淡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2.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加大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信息的掌握失去了优势。网上存在的不道德、不健康的行为,诸如网上暴力、网上犯罪、网上色情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驾驭的。因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单向“灌输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要求。

另外,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如果学生过于迷恋网络,必然阻断或减少现实的人际交往,这将导致形成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性格。而在网络交往中一旦上当受骗,轻则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和工作,重则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失去对社会的信任。

3.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网络时代,由于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各种信息,所以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几乎不再存在。相反,教育者因忙于工作、家务等种种原因,在信息的掌握上反而时常滞后。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队伍是当务之急。

4.互联网的开放性对大学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互联网让大学与社会、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而紧密,大学的围墙将越来越具有形式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大学德育模式显出了明显滞后性的一面。传统的大学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只讲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把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用专业教育的方式进行德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不容易被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所接受。而互联网却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声、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影响很大,这不能不引起大学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回应网络挑战的对策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互联网的特点,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促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目标的实现

第一,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与控制,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要在进行制度规定的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和净化网络信息,摸清学生思想动态,满足合理要求,鼓励正确的思想,抵制错误思潮,坚定政治信仰。第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客观分析与评价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加强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自律能力。第三,通过网络载体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做好网上理论导向工作。在网络信息时代,思想道德教育应由主体单纯“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渗透”教育。

2.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探索上,都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网络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他们。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的特征,认真研究“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切实可行的道德教育。树立网络为德育服务的观念,积极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应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在信息时代,因为人的主体性增强,单纯说教的方式已过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隐性教育,由被动式思维方式向主动式思维方式过渡,以取得最佳效果。

3.利用网络载体的优势,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多样化

第一,建立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站,推进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这块新阵地。第二,在网站上增设具有吸引力的栏目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第三,运用网络的交互性等有利条件,创新思想道德教育途径。鉴于大学生普遍困惑和关心的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制作一些集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在网上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改进“两课”教学方法。第四,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力度,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校应多开展一些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景莉. 构筑网上精神家园[N]. 中国教育报,2000-10-09.

[2]肖琳益.王智勋.因特网喜中有忧[J].社会,1999,(1).

[3]孙伟平.贾旭东.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J].哲学研究,1998,(8).

1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十二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广播相对报纸来说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来说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一定时间段内,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形态。50年前的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不会也不可能终止在某一固定的媒体形态上。一般认为,当前的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为支撑,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具有数字化、互动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 多媒体性等特点的新型媒介形态。新媒体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已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媒介形态的更迭、传播范式的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应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宽思维,与时俱进。

1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1带来便捷的学习方式和高效的信息传递

新媒体已成了大学生学习、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学习工具易于携带,手机能成为移动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输入关键词就能获取相关资料,无需到处查找。各个班级都建有各自的QQ群、微信群,学校一般都设有网站、微信公众号,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横向与纵向传播速率。班级活动、学校通知、 最新要求、同学间交流都能通过新媒体得到高效实现。

1.2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结合,新媒体为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搭建了平台

新媒体能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成为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形式,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众多专家学者开设有博客、微博、微信,经常发布时事评论、个人学习体会、专业知识等,这不同于传统的单向度地从教师书本那里得来知识,大学生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补充了传统授课的不足。一些学习类的论坛网站如考研论坛不仅为高校间大学生共享学习资料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校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新媒体带来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开“开放课程项目”后哈佛、耶鲁等国际知名大学也相继开课,涵盖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学习国际名校课程,了解国外的教育教学情况,这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极具启发意义。

1.3促进了教育活动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意在消解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危机,打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状态,由单个主体走向多个主体,进行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在传统媒体时代,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师,被改造的客体是学生, 教育的内容往往经过层层把关,教育方式一般是单向的、灌输式的,受教育者则成了工厂化的产品,教育仅仅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交流沟通,造成的结果是主客体的分离。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打破了信息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模式。新媒体具有的开放性使教师对信息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位置,有利于双方的交流。

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1使大学生休闲行为异化

休闲时间利用得当与否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就微观来看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宏观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休闲技能,使之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的休闲活动能使人在心理上放松,精神上获得净化,身体得到休息,消极的休闲活动反之。新媒体的出现为不健康的休闲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新媒体带来的网络游戏、海量的电视剧与电影、购物网站、过量的信息、即时通讯软件等挤占了大学生的休闲时间,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不利于身体健康与视力保护,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落差易产生负面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2.2新媒体带来的负面信息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健康

新媒体去中心化、泛滥化、碎片化、即时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给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弱化使得虚假信息、为博眼球的“星、腥、 性”话题充斥网络。庸俗文化、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借助新媒体甚嚣尘上,这对于“数字化”生存的大学生们的思想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3过度地沉溺在拟态环境中,成为容器人

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家李普曼曾把传媒加工过的信息、事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环境称为 “拟态环境”。部分大学生越来越生存在拟态环境中, 成为“容器人”。新媒体的匿名性与平等性使平常内向的大学生也能畅所欲言,虽然促进了大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但大学生展示的是自己在虚拟世界的一面, 而不是现实社会中的自己。过分地扮演符号化的自己会造成大学生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乏力,无法有效地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教育工作对策

3.1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增强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力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自发形成,在学习、社会经验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见地,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达和影响身边同学和朋辈的大学生。拉孔斯菲尔德在其经典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指出大众传播是通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流向一般的受众。这就是说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主要通过意见领袖实现。网络意见领袖有丰富的网络信息来源渠道,较高的媒介素养,会基于个人的立场、价值取向,以其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信息加工并选择性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 以引导受众接受加工后的信息。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身份灵活多变,可为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开设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深入学生中发挥网络引导作用。

3.2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高校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价值形成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提供知识教育更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媒介素养也应包括在人文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应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学生能了解媒介,知道怎么正确使用媒介,最大限度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

3.3发挥新媒体优势,服务学生工作

新媒体利用得当能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服务学生,教育学生。高校可以做到:一是作好信息管理工作。从学校行政机构到各二级学院要作好网站建设工作。建立专业队伍进行教育活动、考试、就业、政策、通知等信息的发布。二要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刷微博、登QQ已成了当代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可以组织理论基础好、政治立场坚定、深谙网络文化的学生或教师,定时发布结合时事、校情、生活的寓教于乐的短文,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三是利用新媒体深入学生中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申诉无门,现在可以利用QQ群、微信或网站设意见专栏搜集学生反映的问题,以有效地收集舆情,有针对性地服务学生。

摘要: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思维方式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文章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对策。

13.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三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规律与对策

从文化层面考察,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迷茫与失落都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非主流文化呈现出:从无足轻重到息息相关;从线性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实物世界到虚拟空间;从平面单元到先锋多元的新变化.与之相对应,大学生价值观则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和不稳定性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新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表明,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形式上,直接、内在、自发;机理上,多维、随机、大众、不可控;特征上,社会性、伴生性、现实性;性质上则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选择.因此,在应对这种影响的策略上,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看待;以良好的机制消除负面效应;以大学精神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灵魂支持.

作 者:王萍涛 邓彦 WANG Ping-tao DENG Yan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200527(5)分类号:G05关键词:非主流文化 价值观 影响 规律 对策

14.对大学生就业的感想 篇十四

感想:我觉得目前IT行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该行业的职业要求也很高,而且大学生的数量也日益剧增,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这也是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求职时:

一要认清自我,发挥优势。俗话说“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合适的职业”,即便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很好的职业或者岗位,只要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常常不是很清晰,加上盲目攀比,这些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如果能够结合专业的心理测评,在增加自我认识的同时,做好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会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而且对于求职者的职场晋升、幸福感提升乃至终身发展等都会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冷门职业,不要轻易放弃冷门。有的职业,现在看起来属于冷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很可能转变为热门。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正确看待收入,一个单位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收入少一些,但今后的发展机会相对多一些,收入提高也可能会快一些。人潮汹涌的招聘市场,准备拿什么去找工作? 除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注重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需要在大学学到一技之长吗? 在大学学到一技之长是很重要的,如果本专业只是学的不好,然而也没有一技之长,这对于找一份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准备什么专业技能? 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如C语言,JACVA语言等,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看待IT行业?以后是否愿意从事IT行业? IT行业范围很广具体包括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等,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依赖人的智慧。IT行业的就业前景广阔,而且薪水也算高的,这计算机技术也是蛮有兴趣的,所以自己还是愿意从事这方面的行业的。

15.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五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

1. 社会思潮的内涵

梁启超先生早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一文中就对社会思潮的内涵做了描述, 他指出“凡文化发展之国, 其国民于一时期中, 因环境之变迁, 与夫心理之感召, 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 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五四运动”后, 中国的大量学者对社会思潮问题做了相当的研究, 总的说来, 社会思潮的内涵界定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 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众思想、理论和观点, 它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要求, 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行为意识倾向,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意识范畴, 对社会存在进行调控、改造和导向。

2. 社会思潮的特点

社会思潮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 由于社会利益的复杂性, 从而在不同时代都会产生多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都在社会中产生、存在、传播,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都在寻找着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同时某种社会思潮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实质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也使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特点: (1) 批判反思性。社会思潮具有某种新颖性、奇特性, 它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对现实权威的反思或否定, 对青年人叛逆心理有特别的吸引力。 (2) 时代阶级性。社会思潮是特定社会集团的群体性社会意识形态, 反映着特定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思想愿望。 (3) 复杂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内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会同时存在多种社会思潮, 并呈现价值的多元性。 (4) 自我传播性。社会思潮的兴起不是靠某种强制力量来推动的, 而是它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 人们自觉的传播进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5) 直观现实性。社会思潮都是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中产生的, 都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对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既要看到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开阔了学生眼界, 使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 提高全面思考以及系统分析的能力; (2) 促进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关注国内社会问题、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维权意识, 培养了高校师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中, 导致大学生群体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碰撞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 调解社会矛盾,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中新自由主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 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其核心论点简单地讲就是“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战略和政策方面, 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 即全球资本主义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新自由主义已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造成改革的某些局部扭曲。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实行私有化, 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 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工业文明的纵深推进, 社会生产开始频繁过剩, 导致经济总体的平衡对消费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下, 消费主义思想日渐趋盛。消费主义思潮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 导致了大学生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攀比, 竞争和模仿。这几年社会中出现的炫富趋势, 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危害。大学生自觉意识不高, 经验也不足, 自尊心又较强, 在社会炫富的畸形消费心理影响下, 很容易导致“面子消费”, 相互攀比, 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消费主义思潮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偏离生活的主流, 形成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 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 当自己的收入条件不能支持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时, 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走向极端——利用犯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3. 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 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财富, “实效”成为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座右铭。实用主义就反映了这种功利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 胡适大力宣扬实用主义思想, 使实用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实用主义反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认为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 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认为真理就是效用, 而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设的真理的尺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 实用主义让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观念里, 一切行为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出发点, 淡化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 个人主义的影响

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它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 推崇个人的自我实现, 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 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需要以及发展。个体主义的传播带来了个人的解放, 并且个体主义凭借理性, 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更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 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奋斗。但是, 个人主义过于强调“私”字, 与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的集体至上相背离,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竞争意识深入人们的脑海, 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大学生为了凸显自己, 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不惜牺牲同学利益、集体利益。当其他同学的才能超越自己时, 不能正确对待, 甚至以残酷的犯罪手段伤害同学、伤害社会。大学校园出现的投毒事件、杀人事件就是一些大学生自私心理达到极端后的过激行为。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即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辨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 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 拓宽教育渠道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的理论水平越高, 对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帮助越大。如新自由主义宣传的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 就是企图混淆全球化和民族化, 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高校教师的理论功底越高就越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民族化和全球化, 既不能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 又要提高警惕, 捍卫国家、民族的主权。另外, 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 学生获得各种社会思潮的渠道越来越宽泛, 教师不仅要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占领课堂主渠道, 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而且要树立伟大的课程观和教育观, 即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各种教育经验都纳入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 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认知,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大学精神体现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代表着先进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 对大学生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 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 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 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价值观, 才能引导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摒弃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次, 在校园里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 中国自古就有节俭惜福、反对奢靡的传统, 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视节俭为美德, 纠正一些大学生“以奢华摆阔为荣耀, 以挥霍享乐为潇洒”的错误消费观念,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王建光.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 2004 (10)

[3]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 2007 (1)

[4]王赳.消费主义的现实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 (5)

[5]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 2005 (3)

16.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篇十六

关键词:“拇指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

一、拇指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拇指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盛行是一种时代趋势,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双重的影响和作用,需要深入考察。

1.“拇指文化”契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但存在淡化现实交往的趋势

人际交往是人类共有的需求之一,对大学生而言更是赖以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1)“拇指文化”契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拇指文化”盛行的今天,手机媒介确实已成为了大学生赖以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催生了大学生喜爱的新的交往方式。“拇指文化”契合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符合大学生平等交往的基本准则,契合了大学生强烈的平等交往意识。

第二,以其大众性、移动性、私密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强大的优势,满足大学生密切交往的强烈愿望。

第三,系统里的即时聊天工具给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提供了出口,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情感寄托。然而,引人入胜的“拇指文化”在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的同时,也存在淡化现实交往的趋势。

(2)“拇指文化”淡化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大学生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容易忽略了与自己身边的人直接对话与交流,拉远了与身边人的距离,对现实交往不利。“拇指文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淡化:

第一,手机功能的强大,使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求人”不如“求机”,减少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第二,手机屏幕的相隔,容易降低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忽视应该遵循的礼仪和规范。手机媒介的高度私密性容易使现实中的一些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弱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责任感。

第三,长久地沉浸在“人—机—人”的虚拟交往中,会失去许多真实的、值得珍视的情感,削弱了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联系,造成交往动力不足。

2.“拇指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但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拇指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看到好处,也要警惕不足。

(1)“拇指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大多数大学生会通过手机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的报道无论美丑好坏都渗透着一定的道德取向,而对于这些事情的评论也会充满各种道德主张,大学生通过手机这一触角时时观察着外界的变化,通过了解人们提倡哪些道德标准,反对哪些不道德的行为,了解那些不顾道德原则恣意妄为的人造成的后果,从而警醒自己,提高践行道德行为的意识。

(2)“拇指文化”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偏年轻,经事不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对很多事情还没有具备足够的批判能力和抵御能力。对不良信息的接触会无形中麻癖大学生的神经,腐蚀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3.“拇指文化”拓宽了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但易使思维平面化

“拇指文化”里的手机媒介好像大学生的第六感官,是他们觉知外界的触角。“拇指文化”的这一优势给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大学生带来了革新,拓宽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

(1)“拇指文化”拓宽了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拇指文化”开拓了新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拇指文化”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人文社会知识的积淀,既满足了他们对知识信息的强烈追求,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点的开放性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增强了其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缩短与社会的差距的能力。不过,“拇指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在承认“拇指文化”对学习有一定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负面影响。

(2)“拇指文化”容易使大学生的思维平面化。大学生存在文化层次较高和年龄较小、生活经历单纯的双重矛盾,因而易受“拇指文化”左右而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学生对网络形成了依赖之后,自身的创造性思辨能力则难以得到发展,思想流于浮浅,写作能力严重下降;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缺少全面性、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容易失去批判的精神;削减了理性的深度思考,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

4.“拇指文化”能满足大学生心理保健的需要,但导致心理依赖

“拇指文化”是一种交往文化、娱乐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对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1)“拇指文化”能满足大学生心理保健的需要。“拇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增进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大众化、行为私密化、内容多样化、速度即时化、方式互动化,“拇指文化”的这些特点满足了大学生对感知体验的需求,促进他们自我认识的发展。

第二,“拇指文化”的时尚和娱乐以及所营造的去抑制效果更加明显,让大学生潜藏的心理欲望得到释放。

第三,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拇指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空间和途径。

(2)“拇指文化”导致大学生心理依赖。“拇指文化”的新异契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因此可以使大学生乐此不疲,很多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对手机过度依赖,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从心理上来说,常常会因为忽略现实的人际交往,而导致大学生不善于面对面地与人沟通,严重的会出现社交恐慌等心理障碍。而生理上,智能手机超具诱惑力的功能使人容易忽略身体的疲劳感,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眼睛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也会因此受到伤害,长时间的手机辐射以及使用手机时躯体动作长时间固定或重复,也会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的不适。

二、应对“拇指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对策

“拇指文化”的繁荣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不少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教育工作者正确对待“拇指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其对大学生具有双重的影响,尤其要充分认识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从而充分利用这一机制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对于不良影响,不应该只是利用外力强行制止,而更应该在外力的配合下投入更多精力帮助大学生在“拇指文化”中实现内涵式发展。

1.挖掘“拇指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充分利用“拇指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拇指文化”的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二者具有相通之处。要使大学生在“拇指文化”中形成内涵式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拇指文化”信息的融合要讲究传播效果,借鉴传播学的传播方法与技巧来增强“拇指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充分利用“拇指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2)借鉴传播学的传播方法与技巧, 提高“拇指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情感沟通法。在“拇指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投入情感,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好感。

第二,多方诱导法。运用情感诱导,通过调动传播对象的情绪,使其对所传播的内容产生求知欲望。利用名人讲座、权威或知名人士所发布的消息, 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三,正反两说法。尽可能地呈现正面材料和观点,尽力削减反面观点和材料,从而达到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与技巧,都有共同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首先要坚持以“诚”取胜的原则;其次是传播内容要不断出新,增强吸引力。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协调好人与手机之间的关系,用与不用手机时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会因为过度依赖手机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1)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在“拇指文化”中享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普及心理健康意识教育时,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拇指文化”的利与弊,让他们在享用“拇指文化”时不至于迷失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2)进行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协助他们学会处理“拇指文化”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3)解除心理障碍。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方法,帮助那些由于使用手机不当而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整好心态,恢复正常的生活。

3.加强行为规范化管理,丰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拇指文化”的优势,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同时,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某些不良习惯和受到的负面影响,要因势利导,加强管理,认真研究本校的具体情况,丰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1)“拇指文化”行为规范管理。首先,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借助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营造理性使用手机的氛围。其次,制定管理老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全体师生对使用手机的文明素养形成共识,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共同遵守。

(2)大学生自身增强自律。针对“拇指文化”导致的心理依赖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首先要树立理想信念,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规划好大学生活。其次要尝试着去改变,当可以“求人”而不用“求机”时,好好体验现实交往中的浓厚情谊,并在现实中学会承担交往中的责任,还要增强自律能力,自觉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

(3)丰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高校要努力引导大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调,帮助他们养成对待“拇指文化”的良好心态,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同时,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真真切切地体验接纳他人、理解他人、分享快乐等丰富的情感,从而使他们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树成.多元化视阈中的德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林晶.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2).

[4]朱坚.拇指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10(12).

[5]毕西娟.以拇指文化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09(2).

上一篇:学会感恩的主题演讲稿下一篇:民生实事调查问卷